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2024-04-27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通用9篇)

篇1: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堂数学课,我面对着一群忽闪着好奇双眼的孩子们,我是非常的紧张!“三疑三探”新的教学模式能不能熟练的运用呢?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呢?能不能达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一连串的疑问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出现。

当走进课堂向学生们亲切问候以后,我便按着自己备课的思路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的,按着“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我将本节课设计成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设疑自探。首先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角的组成,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接着从一个活动的角说说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开口大小有关,变化成直角,揭示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以及想要学到的知识。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自探提示。

第二部分解疑合探。首先出示教材,让学生在教材中自己学习今天的新知识。这个环节有些不恰当。如果让学生先自己学习之后,在用教材来加以说明或验证或许效果会好一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1)从生活中找直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这部分中通过动手折一个直角。让学生感受直角的形状。

(3)说一说怎样才能确定是不是直角呢?运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验证是不是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亲自说说是怎样测量验证的。这一环节运用的时间比较长,让学生充分的把验证的过程说清楚。为画直角做好准备。

(4)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还有什么用呢?自然地过渡到画直角。学生在小组中研究讨论,将结果汇报给大家听。我采用一名同学汇报,一名同学板画,两个同学互相合作来完成。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汇报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板书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们亲自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学习知识点。

第三部分质疑再探。让学生提出还有的疑问之处,学生没有疑问之处了。

第四部分拓展运用。

1、让学生同桌之间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提出与本节课的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并且完成的较好。

2、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习题带给大家。学生完成的较好,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收获不小。

(1)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各有几个直角?

(2)判断是不是直角。

(3)在点子图上画直角。学生都完成的比较好。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语言是一门很深的艺术,而数学教学语言更是是讲究清晰缜密、简明扼要。“好不好”、“是不是”等是非结构的无意义的疑问句都是我们实习生最特有常带的不良口头禅,这都是需要时间去改进的。表扬的语言也是讲究艺术的,不能单调不能泛泛称赞否则就失效。在上课时,教师的语言要有轻有重,要有变化,要有表扬、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此外要关注学生的现状,如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协作性和参与性等。只有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让课堂有张有弛,老师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学与学习。本节课我努力在教学语言上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孩子们爱学、乐学。

在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听课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因此,上课时我关注学生的眼神,不仅在讲授时关注,在与个别学生交流时,教师的眼神同时也关注其他的学生。上课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是否按老师的要求在操作学习用具,同时做到言行一致,比如在判断直角时,就要边操作边说,角的顶点和直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直角的一边重合,再看另一边也重合了,才是直角。只有会说会操做,才能真正的掌握直角的判断方法,这样也为画直角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规律出发,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下,将教学过程的每一段时间估计好,把各方面情况都考虑好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将教学进行得更有效果。在课堂组织能力方面,这是我需要不断实践累积才能掌握的,在这次课中我深切体会一个老师的眼睛看到东西角度必须比任何人的都要深刻敏锐,要眼观八方纵观全局,不能让一个学生从你的眼皮底下漏掉,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离班级的学习进程。“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在第一次教学中得到的所有

经验和体会都将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经验,我相信自己在好好消化好好改进以后,不断参与课堂教学,我的教学会取得进步。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一、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我们都知道,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题,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在上面联系实物认识直角的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引导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角是直角,而是让学生拿数学本上的角与周围的角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角来比较。有的学生与桌面上的角比,有的学生与黑板上的角比,有的跑去与墙纸花纹上的角比……结果发现这些角都是一样大的(也就是两个角的顶点、边都分别重合了)。这时我们再告诉学生这类角就叫直角,学生感知充分,记忆深刻,让知识来源于熟悉的生活,所以直角已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创新发展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

(一)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到实物上去感知,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角比较,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操作、去发现,留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后来的一切活动都是那么“顺其自然”。

(二)发挥合作优势,改变评价方式

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折直角”和“画直角”的片断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折直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找到了判断直角的方法。在“画直角”的片断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互相纠正,互相改进画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今天上了《直角的初步认识》,师傅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针对基础落实的几点建议。

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感觉到了学生对“直角”这一概念还欠感触。由于在备课时没有充分研究教材,所以环节设计上,在直角的认识上欠扎实、到位。只是简单一点,认读了一下。没有从多方面让学生去感知这个直角,所以学生映像浅薄,以至于在后续的量角环节上有学生拿着三角尺的锐角进行测量。我想,正如师傅所说的那样,直角认识是学生初步空间观念的培养,这一步一定要落实到位,可以从多方面对直角进行认识、感知加深映像,如看、找、摸、说四方面入收,让学生能教深刻的了解何为“直角”。第一步落实到位了,后面的量角验证的环节也不会遇上上面的情况了。

“先天”不足,“后天”补,这个补真的是又费时,又费力。此时真的感受到备好一堂课,认真解读教材真的是很重要。如果能在新授课教学中落实、扎实目标,突破重难点的话,在后面的练习课及作业反馈中都显的很轻松,但是向今天这个课,难点没有突破好,明天还要重新来一遍,即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师生的精力,但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结合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认识直角,使学生感受直角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在动手中探索创新,通过体验来认识直角。在课件的设计上,我尽可能多的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与使用交流中,建立直角的表象,从而丰富对直角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时,我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认识直角。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对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在三角板上感觉直角,为判断直角做好铺垫,在判断直角前,让学生自我思考,全班质疑,出示的角你能肯定是直角吗?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寻找判断直角的更好的方法——用三角板去量,最后是画直角,学生画直角也学得很好,就是在画好后要标上直角的符号,有些小朋友总忘记标。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我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不够,教师引得比较多。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三角板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还是有困难的。不知道怎样放置三角板。课下需要个别辅导。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一、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

在本课联系实物认识直角的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角是直角,而是让学生拿数学本上的角与周围的角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学生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角来比较。有的学生与桌面上的角比,有的学生与黑板上的角比,有的跑去与墙纸花纹上的角比……结果发现这些角都是一样大的(也就是两个角的顶点、边都分别重合了)。这时我再告诉学生这类角就叫直角,学生感知充分,记忆深刻,让知识来源于熟悉的生活,所以直角已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创新发展

(一)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教学反思《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到实物上去感知,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角比较,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操作、去发现,留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后来的一切活动都是那么“顺其自然”。

(二)发挥合作优势,改变评价方式

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折直角”和“画直角”的片断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折直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找到了判断直角的方法。在“画直角”的片断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互相纠正,互相改进画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直角和生活联系紧密,人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直角。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复习角、认识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时从寻找周围物体表面中形如课桌表面的角入手,揭示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角是直角,而是从同学们所熟悉的练习本、手帕等物体抽象出图形,并拿练习本上的角对比周围的角,如:黑板面的角、门框、红花台、桌面的角等,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兴趣高涨的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角来比较,通过实践,发现这些角都是一样大的,这时我再告诉学生这类角就叫直角,是角的`一种。由于学生感知充分,所以记忆也深刻,并且知识来源于熟悉的生活,所以直角在他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活动角一边的旋转,得出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学生学会判断直角后,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

第三层次,学画直角。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较大的困难,画出的直角不标准。结合课中出现的问题,我练习了多个判断是不是直角的练习,通过练习,大多数学生掌握的很好,全部学生可以正确的画出直角,并保证正确使用三角板画角和直角。

主要不足:

1、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没有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例题中的重点词句,导致学生交流时发言不够踊跃。

2、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学生拿三角板却知道怎样摆放,我一味地加强指导和示范作用,但学生缺少实际操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在总结时没有完全信任学生,总担心学生讲得不好不完整,少给你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

数学课的课堂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的按常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好每一步,而应该学会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自由人,学生充分展现他们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决定怎么学,怎么做。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随机应变,做好这个护航者的使命。我还需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这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角以后学习的,由于前面有了判断角、画角、创造角的基础,对本节课直角的认识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节课的知识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与前面认识角一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在动手中探索创新,通过体验来认识直角。此外,让学生自我思考,全班质疑,如在用不规则的纸创造直角时,有学生凭感觉去折直角,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样折的直角你能肯定是直角吗?”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寻找更好的方法。最后一直得出把不规则的纸折出一条线,再沿着这条折痕对折的方法来创造直角。

通过课堂的实践后有以下的反思:

首先,这节课比较好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角的初步认识上帮助学生认识直角。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再告诉学生在实物上找出来的这些角都是直角;并出示了不同位置摆放的直角的图形,指出这些角都是直角。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周围的物体中找出更多的直角。这样加深了对直角的初步认识。

然后通过找图形中的直角进一步巩固,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学会了如何判断是不是直角。接着通过钟面上时针和分针进行比较角的大小、认识锐角和钝角,而且随机抽取图片巩固三种角,又通过做第三题进一步巩固,所以孩子们对直角、锐角、钝角区分的比较好。

但是最后的环节孩子们画完直角后,没有让他们话画一画锐角和钝角,所以堂清时好多学生把钝角画错。而且在板书上还可以在完整些。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直角和生活联系紧密,人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直角。教学时从寻找周围物体表面的角入手,揭示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预设的交流活动和教学流程是不是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不是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较为集中的问题:怎样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怎样画直角?这是本节课的“验证点”。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直角和生活联系紧密,人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直角。教学时从寻找周围物体表面中形如?的角入手,揭示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预设的交流活动和教学流程是不是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不是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较为集中的问题:怎样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怎样画直角?这是本节课的“验证点”。

交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让学生从图形中抽象出直角,形成关于直角图形的表象,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活动角一边的旋转,得出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

学生学会判断直角后,我设计的交流活动是“找直角”。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

第三层次,学画直角。由于在直角的判断上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画直角”这一活动没有完成。

主要不足:

1.对学生交流的时间估计不准,预设的活动没有完成。

2.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没有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例题中的重点词句,导致学生交流时发言不够踊跃。

3.在总结时没有完全信任学生,总担心学生讲得不好不完整。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我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二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尺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学会用三角尺的直角去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一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就是时间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巩固。接下来讲讲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1、导入新课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把三角尺的几个角的大小,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有两个相同的角,这两个角就是直角。揭示本课课题。但是学生总是很难发现这两个相同的角,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将两把尺子重叠进行比较,才勉强得出。后来我想想,这样引出直角太过复杂,而且花费时间。其实找一个简单的导入就可以了,开门见山。

2、让学生找教室中的直角。然后提出一个猜想,所以的直角都一样大吗?

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让学生相互比一比自己找到的直角。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创造直角,再让学生通过验证自己的角是不是直角?其实就是要教学自己学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我是在创造角的时候才教这部分内容,其实在验证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时就可以教学怎么去比一比。

总之,上课的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还需要加强。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再去认识直角。本节课较为集中的问题:(1)明白生活与直角的密切联系;(2)怎样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用是不是直角:(3)怎样画角。

在讲课过程中,我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让学生们观察直角的特点,说一说,再通过分析直角活动,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接着让学生们找一找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而学习如何判断一个直角,最后,教学画直角,这一环节相对较难,部分孩子在下课后没有掌握。课后,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整节课,对于孩子们来说,三角板的灵活摆放是个问题,有大部分人都摆放不好,量不出直角,我应该将这节课根据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去合理安排。

有关初步认识角时,应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让学生从图中抽象出直角,形成关于直角图形的表象;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发现这些角的大小都没有变,所有的直角都相等,加深对直角的认识。

孩子们认识了直角后,老师拿出一个活动角的一边旋转,得出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下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去衡量,这时再次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当学生学会判断后,再进行练习活动,找直角,判断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的方法,又能体会到直角在活动中的实际运用和直角美感,体会教学的运用价值。

对于画直角,也是重点,应该再用一课时进行角与直角的练习及其画法,认识区分。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直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同学认识了角并会画角的基础上学习直角的。知道直角也是角,而且是角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角。

在认识直角的教学中,同学学起来都比较轻松,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这也是我预想到的。所以,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画直角和数角的内容上。

直角,在同学画得过程中都能用三角板的直角画,但是也出现了一个问题:直角的顶点画的不够规范,不够尖。所以,我告诉同学,不要一笔画下来,先画出两条边,然后用直尺延长至两边交错即可,也不要画出头。这时,马上有小朋友说:“老师不对,不对你上节课告诉我们画角时,要从顶点动身画出两条线。”“是呀,是我说的”。“老师,可以用三角板里面的直角画,顶点很尖。”另一个小朋友马上给我解了围。我拿过她画得直角看了看,真的是很尖。于是,我又向同学推荐她的方法。同学们都用这种方法很快的画出了规范的直角。

在数角的环节我先让同学自身找找,好多同学都不能完全找出来于是我提醒同学你能从第一条边动身,发现它有几个角,再从第二条边动身找,有些聪明的小朋友马上找到规律了。“老师跟你教我们数线段的方法是一样的。”多聪明的小朋友呀!已经把上个知识块的迁移到了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后想想:小朋友们其实是很聪明的,有时自身的教学真的是比较呆板,不能为同学找出更好的方法协助他们学习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自身率先尝试,为同学寻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教学的还可以,谁知道,在课堂作业本上,格子图中学生花直角,错误一塌糊涂!

错误一是:画的根本不是直角(这是最严重的错误,可能孩子连三角板上的直角都没找到,随便用一个角比着来画的)。

错误二:画得不够标准,比直角大一点或小一点,或两条边没画直(这种应该是找得到三角板上的直角了,但用直角比着画时,把三角板放歪了,还有的三角板已经旧了,角已经磨损了,整个成圆弧形了)。

错误三:没写顶点、边的名称,或没画直角的标记。(这种直角是画对了,但应该更完整就好了)

这些充分反应学生在空间图形学习一些问题,首先,对生活中的直观物体的依赖性强。表现在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往往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图形,要形成理解还比较困难。例如,儿童对长方形或正方形等图形性质的理解就比对圆性质的理解较容易,因为前者相对来说更为直观。或者,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可能就会比对“角”性质的认识更容易些,因为“闭合的区域”往往比“开放的区域”更为直观。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的触摸来体验角,他们的形成的感觉整个面来感受角,对于直角的认识更是如此!学习中,尤其是在最初的几何学习中,常常将图形的直观原形与图形形状的名称联系起来观察,忽视图形的所有组成部分的特征。

其次,常常用生活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低年级的儿童对自己观察到的图形的直观特征,往往是用日常经验的语言来描述的,例如,对于“三角形”的描述,会更多地借用日常经验中的“三角”,因此,常常会说“是尖尖的那样”,会用这种描述来作为图形的识别图式。虽然这种日常经验有助于儿童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和发展空间思维,但在思考和辨识中也常常容易被直观图形的表象所误导。即便教学中运用了较为精确的语言描述,并试图让些低年级的儿童来学会这些描述,但实际上贮存于儿童头脑中的那些图形特征(陈述性知识),可能还会更多的依赖日常生活中更直观的经验的支持。

在认识中的出现图形存在的偏差,导致在绘画直角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需要学生能够把直角的认识更加清楚才能画出一个正确的直角,只是自我感觉这个过程好像不是一天,一节课上全部解决的!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直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一课的基础上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练习来看,学生在用手上的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直角还存在一些问题:

1、找不到直角。其实,这也是学生会不会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和用三角尺来画直角最主要的原因。虽然在课上和老师一起认识了三角尺上的直角,也用手摸了,眼睛好好看了,可是,就是有这么几个学生,找不到直角,或是一会找到了,换个方向,在应用的时候又找不到了。

2、画角的方法还要练习。因为画直角是需要三角尺的配合,我怎么看就是有一些学生两个手配合不好,一是有些孩子一个手按不住尺,一移动,线就画弯了;二是直角的顶点画起来不是尖尖的;三是一条边画好了,没有把边和尺对齐了再画另一条,就根据自己的感觉画出另一条边,画法是错误的。课上,自己已尽量把节奏放慢,给别生充分的时间,但还有些学生看来还是需要一些时间,要手把手教过才行了。

3、在画了直角后,我又要求学生画了比直角大和直角小的角,结果也不是很理想。虽然他们通过了上一节课的学习知道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但一小部分孩子都还是把角的边画得长长的,但其实还是直角。把他们画的角和三角板对好,放在投影仪上再让他们看看,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画好了角自己验证的方法。

篇2: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结合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认识直角,使学生感受直角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在动手中探索创新,通过体验来认识直角。在课件的设计上,我尽可能多的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与使用交流中,建立直角的表象,从而丰富对直角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时,我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认识直角。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对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在三角板上感觉直角,为判断直角做好铺垫,在判断直角前,让学生自我思考,全班质疑,出示的角你能肯定是直角吗?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寻找判断直角的更好的方法——用三角板去量,最后是画直角,学生画直角也学得很好,就是在画好后要标上直角的符号,有些小朋友总忘记标。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我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不够,教师引得比较多。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三角板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还是有困难的。不知道怎样放置三角板。课下需要个别辅导。

篇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想说就说

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教学角的画法和角各部分名称时,我没有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平时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教学。果然不出我所料有些孩子不仅能说,而且说得很好。再如辨角练习让学生判断谁是直角并发生争议;我在课堂中及时把握生成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联系生活,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角;让孩子想说就说,提供给他的空间越大,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二、解放孩子的小手,让孩子体验学习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事实上确实如此,我让学生通过摸角亲身体验角的特点,说感受强化角的认识,学生对角的认识便非常深刻了,在后面的练习中,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了,真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还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如:让学生在画面中找角;让学生摸角初步感受角的特征;让学生描角将实物中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让学生创造出角等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感悟角的特点,理解角的含义,亲历角的形成过程,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三、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思维创新

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被发现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发现,思索,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认识,自由选择篮子里的材料做角(如:小棒、硬纸条、图钉、吸管、不规则纸等),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其它方式做角(如:用身体语言做一个角)。通过物质化教学手段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巧妙结合,将趣味性、创作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

本课的三个教学亮点构建了一个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感受、心理体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经历了数学的亲历、体验、探索过程,充分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提高,在探索中升华的教学理念。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存在的不足,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学生的个性,生活经验不同,怎样求大同存小异?

(2)现在的课堂提倡各抒己见,鼓励标新立异,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元的,有时是意料之外的内容,这时教师该如何面对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思考呢?对此,又如何控制课堂教学时间呢?

[教学点评]

1.以游戏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导入,让学生根据对生活中带角物体的认识摸一摸并猜出是什么物品,从而自然引出新课。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能用自己对角的经验玩游戏,所以学生兴趣盎然,也为学生后面学习新的知识提供了学习动力,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2.以现代媒体为纽带,营造教学情境课堂。本节课教师选择了学生最熟悉和喜爱的福娃作为整节课“串”的主线,制作了“福娃各项体育运动的展示“这一动画录像作为整节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此画面中找角,认识角,学直角,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课堂中学习数学,感受快乐,体验成功。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欣赏“生活中的角“教学录像。如:红绿灯指示箭头中的角、校园里篮球架及楼梯的设计都与角密不可分;还介绍了几处著名风景区建筑的设计都体现了角的美。让学生发现角在生活中的美,体验到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美,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营造有意义的情境课堂。

3.以学具操作为载体,促进学生体验学习。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本节课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准备可使用的学具,而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学具材料,如:小棒、硬纸条、图钉、吸管、不规则纸等等,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一动、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自由选择篮子里的材料创造出角,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实践证明:学具操作比教具演示的教学效果确实更胜一筹!

4.以物质化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一个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完美结合。教师充分利用物质化与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解,学生动手操作,突出教学手段的实效性,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让学生创造角环节,老师提问:你们能选择篮子里的材料或者自己喜欢的其它方式创造出一个角吗?学生的思维此时不仅仅只限于这些学具材料,他们还想到了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创造角,如:一个胜利的手势、一个大力士的弯臂动作等等。通过物质化教学手段与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巧妙结合,将趣味性、创作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除此之外,课上教师的形体、动作、语言、表情、板书和略带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节制有度的表扬、中肯的鼓励等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将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篇4:《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关键词:角的认识;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78-01

本堂课主要有情境引入、观察主题图课件、回想生活中的角、动手折角、触摸角、教师引导认识角、课堂学生慧眼识角、玩活动角等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落实新课标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受到一定好评。

一、本节课的亮点

1、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精准细化目标

很熟悉教材,并做到了认真分析教材,对本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很好,不仅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将目标细化,落到实处。比如:让学生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培养同学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同学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够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教具准备很充分,不只是备了教材,还备了学生,所以,学生学具准备也很充分,如:直角三角板、正方形彩纸、活动角、各种图形等。

2、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分析,落实主体地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活动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尽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比如:对于角的特征,创设了让学生先从知道的图形入手,再找课件中主题图《我们的校园》的角,又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再用自己的身体做一做角,亲自动手用正方形彩纸折角,最后,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等一系列活动后,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从举例中能看出,这些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休,老师为主导。 学生都很感兴趣,很积极,举手发言很踊跃,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了,课堂也真的”活”起来了.从原来是有点压学生学,而这节课却是学生自己乐意学,自己想学,自己争着学., 每个学生都达到了 “乐学善思”的情境。

3、从教法的角度分析,灵活自如

本人一直注重发现式教学法,反对一味灌输。也许个别老师会觉得是老师怕多讲,放任学生表现。其实注重讲授法的老师会更累。要让学生去发现,必须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去思考;更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具和学具,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不能一味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至于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学生在探索角的特征时,虽然学生知道角有一个共同的点,还有两条线,但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学生无论怎么探究,也探究不出来,怎么办?所以这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时,还编了一首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还在白板上演示了角的画法,强调画边时,必须从顶点出发,用直尺三角板比着画,边是直直的。这些做法都得到了小学数学教材专家陈静荣老师的肯定,对于数学教学,遇到新概念和新定理,就应该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因为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是很严谨的,是许多数学专家的积累。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即使给学生再多的时间,他们也是探究不出个所以然,那是枉然,还浪费时间。我还注重面了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二、本节课的不足点

1、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分析,没有吃透教材

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教学目标虽然达到,但是教学难度没有把握好,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如:通过比较操作,让学生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用课件PPT重叠法比较,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可是本节课中,我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突破这个难点,因为我只采取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

2、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教学节奏稍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教学目标,专家指出:别让全体学生齐读教学目标,读了学生也不懂,浪费时间。我在教学环节之间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够,有点快。发出口令时,没有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一来很多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3、从教学形式看,花样较多

陈重穆教授: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本节课虽然也注重了实质,但有点重形式,感觉有点花样多。还有分组时人有点多,导致学生讨论时有些茫然,不知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比如:我不应该使用“小蜜蜂”扩音器上课,这样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容易产生距离感,破坏了老师的亲和力,还会让学生感到浮躁。在对待两队PK的学生时,不是很公平,给蓝队的机会多些。

三、今后的改进方案

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做到深入钻研,学习专家教师的方法: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有效课堂。不浪费时间在齐读教学目标,紧凑地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环节之间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时间。一定要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少用花样,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分组时尽量两人为一组,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明白自己要思考的问题,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

[2]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篇5:《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直角的初步认识》,师傅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针对基础落实的几点建议。

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感觉到了学生对“直角”这一概念还欠感触。由于在备课时没有充分研究教材,所以环节设计上,在直角的认识上欠扎实、到位。只是简单一点,认读了一下。没有从多方面让学生去感知这个直角,所以学生映像浅薄,以至于在后续的量角环节上有学生拿着三角尺的锐角进行测量。我想,正如师傅所说的那样,直角认识是学生初步空间观念的培养,这一步一定要落实到位,可以从多方面对直角进行认识、感知加深映像,如看、找、摸、说四方面入收,让学生能教深刻的了解何为“直角”。第一步落实到位了,后面的量角验证的环节也不会遇上上面的情况了。

“先天”不足,“后天”补,这个补真的是又费时,又费力。此时真的感受到备好一堂课,认真解读教材真的是很重要。如果能在新授课教学中落实、扎实目标,突破重难点的话,在后面的练习课及作业反馈中都显的很轻松,但是向今天这个课,难点没有突破好,明天还要重新来一遍,即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师生的精力,但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

篇6:《角、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就是时间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巩固。接下来讲讲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1、导入新课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把三角尺的几个角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从而引出有两个相同的角,这两个角就是直角。揭示本课课题。但是学生总是很难发现这两个相同的`角,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将两把尺子重叠进行比较,才勉强得出。后来我想想,这样引出直角太过复杂,而且花费时间。其实找一个简单的导入就可以了,开门见山。

2、让学生找教室中的直角。然后提出一个猜想,所以的直角都一样大吗?

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让学生相互比一比自己找到的直角。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创造直角,再让学生通过验证自己的角是不是直角?其实就是要教学自己学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我是在创造角的时候才教这部分内容,其实在验证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时就可以教学怎么去比一比。

篇7: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日照凤凰小学 二年级一班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直角和直角符号,感知直角在生活的存在。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际操作认识直角。教学难点:用三角板判断和画变式直角。

教学准备:三角板;圆纸;直角、三角形、长方体卡纸;钉子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猜测导入,激起情趣。

师:上一节同学们初步认识了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指名回答,齐答。

师:记得怎样画角吗?请你们各自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给同桌的同学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特殊的角,它在哪里呢?看五星红旗的一角,椅子的一角,像这样特殊的角咱们把它叫做——直角。

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知导学,观察操作,逐步认识。

(一)认识直角及直角符号

师:既然直角是角,那它的各部分名称你们知道吗? 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咱们怎样来区分它和其他的角呢?你能给出一个好主意吗,标上记号吧。生:画一朵小花。生:画一把小椅子。生:画上五角星。师:同学们真聪明,咱们给它的小标记是这样的像是小椅子的直角符号。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直角呢?

(二)折直角

师:请同学们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师演示),再怎样折可以得到直角呢? 谁上来折给大家看?哪里是它的顶点和边? 打开折纸,看一看折痕,数一数有几个直角? 谁愿意数出来并指给同学们看?

(三)认识三角板上的直角。

教师出示教具三角板,同时让学生拿出自带的三角板。师:三角板上的直角在哪?找一找有几个直角? 看一看,摸一摸这个直角。

指出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给老师看。师:以上我们通过观察实物图形初步认识了直角。

(四)教学用三角板检验直角。

师: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什么来检验呢? 生:可以用三角板来量。

生:可以用长方形的一角来比一比。

教师演示讲解怎样用三角板检验直角。着重演示怎样用三角板检验变式直角。

(投影演示)达标训练。

用钉子板自己做一个带有直角的图形,并用三角板来检验是否正确。

(五)教学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最后我们还要通过画直角来加深认识直角。教师示范讲解画直角:

学生在课本的方格纸上从给出的点起画直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画出不同方向的直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达标检测,发展思维。

师:这节课同学们都很积极参与学习,勤动脑、动手。师:欣赏体操当中我们所呈现出的直角,希望同学们做操时也要动作到位。发展思维练习题: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有几个直角?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你是怎样数或算出来的? 生:3+3+3+3+3+3+3+3=24(个)生:4+4+4+4+4+4=24(个)

师:这样做太长了,谁有好的办法,把式子写的简单点? 生:可以用乘法。

师:太好了,这正好是下一节课咱们要学习的内容,课下同学们可以预习一下。好剩下一点时间,大家打开书读一读这一节课的内容,开始吧。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日照凤凰小学

庄廷秀

《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角以后学习的,由于前面判断角、画角、创造角的基础,对本节课直角的认识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节课的知识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与前面认识角一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在动手中探索创新,通过体验来认识直角。此外,让学生自我思考,全班质疑,如在用圆片创造直角时,有学生凭感觉去折直角,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样折的直角你能肯定是直角吗?”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寻找更好的方法。最后一直得出把圆片折出一条线,再沿着这条折痕对折的方法来创造直角。通过课堂的实践后有以下的思考:

一、教学常规。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听课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因此,上课时要关注学生的眼神,不仅在讲授时要关注,在与个别学生交流时,教师的眼神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的学生。上课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是否按老师的要求在操作学习用具,同时做到言行一致,比如在判断直角时,就要边操作边说,角的顶点和直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直角的一边重合,再看另一边也重合了,才是直角。只有会说会操做,才能真正的掌握直角的判断方法,这样也为画直角打下基础。

二、语言。教师的语言是一门很大的艺术,在上课时,教师的语言要有轻有重,要有变化,要有表扬、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此外要关注学生的现状,如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协作性和参与性等。只有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让课堂有张有弛,老师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学与学习。

三、板书。好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节课在教学让同学们找三角板中的直角时,我没有及时的在黑板上画出三角板中的直角,若画出便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出直角三角板中只有一个直角的形象性。同时在引导学生们找出长方体或是正方体中又多少个直角的时候,也是缺少了标出一个直角的标记。

四、动手操作课可贵之一是要注意猜想和验证。当我们学习了用直角三角板来验证直角之后就要及时的,用之来验证一下课堂之学生用纸片所折的角是否是直角。这样可以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篇8:“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与反思

如果说一堂课的流畅有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预设,那么一堂课的精致则更要求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乃至每一句话的精心思考。下面,就小学六年制数学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探讨一下自己的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是初次接触,虽然他们已经在生活中体验过“一半” 的概念,但还无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理性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性地认识分数的初步含义,并能体验分数的由来是“平均分”的结果。本节课要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 达到多容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认知做好指引。

二、教学案例

片断1:情境———冲突。师:同学们,丁丁和当当在野餐活动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和“数”有关的问题,怎么样,要不要一起来看一看?(投影:4只苹果、2瓶矿泉水和1块蛋糕)能帮他们把东西分一分吗?4个苹果,谁先来?(每人分得2个苹果)2瓶水呢?(每人分得1瓶水)同学们,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什么?(平均分)可是,蛋糕只有1个,还能平均分给2个人吗?(能)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半个)那这半个该怎么表示呢?请大家大胆想象一下。(教室里先是沉默,随后逐渐活跃起来,一个个争着发言)生:可以画图来表示。(不一会儿,黑板上画了很多的图形,如圆的一半、长方形的一半,原来几个不明白的同学恍然大悟)生:可以用数1的一半表示。生:1的一半是什么数呢?生:可以用算式1÷2表示,还可以用0.5表示。师:真不简单,没有学过的知识竟有如此的创造性,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其实我们可以用“1/2”来表示,这种数大家认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好吗?(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片断2:活动——建构。师:同学们,这是蛋糕的1/2,瞧,老师这儿还有一张长方形纸,那它的1/2又该怎么表示呢?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生:展示各种不同的折法(横着折、 竖着折……)师:同学们,明明折法不同,那为什么涂色的这一部分都是长方形纸的1/2呢?生:因为都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份,而涂色的正好是其中的一份。(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片断3:游戏放松,应用提升。学生基本掌握了分数的含义后,设计游戏(选取2男1女)。师:他们中的女生占他们3个人的几分之几?生:1/3。师: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吗?(这时教室里又出现了一次寂静)

三、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此时的课堂算是有效的课堂。因为存在着疑惑,学生才愿意聆听;由于出现了争议, 学生才有“要弄明白”的学习欲望。所以,只要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善于琢磨和推敲,过滤掉孩子已经掌握的知识,把他们不理解的、容易出现争议的地方设计的再神秘一些,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我们的课堂就会经常出现“一片寂静”的动人场面,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质量。

(2)教学设计要突出多重效益。我们经常因为学生的参与而感到课堂时间的紧迫,不敢让学生充分地说,唯恐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的交流不但没有浪费时间,反而在一个个交流中解决了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同时也由学生自己探索出了几分之几的含义,也因为有了个别同学的发现,使多数还没有发现这个“新事物”的同学也有了自己的求知欲,默默地倾听着“发现者” 的言论,深深地体会着,不断投去肯定而羡慕的眼光,使“发现者” 美美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这时的课堂岂不是一举多得?

(3)教学设计要稍有难度,但也要让学生可以解决。在这之前,我们只是平均分1个蛋糕,平均分1张纸……对把若干个体看成一个整体,个体的数量看成平均分的份数还未曾涉及到,所以这个问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是一个游戏,但学生对这个游戏规则的理解心情非常急切,他们经过了一定的思考但仍然无法解决。因而,在有同学做解释时,他们表现的特别“想听”。再问下面的同学“男生占他们三个的几分之几” 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三分之二”,这就为处理下一环节,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作了铺垫。

(4)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学会听课。教师在上面讲的无论多么精彩,学生不听讲,一切都等于零,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学生会听讲。要让学生会听讲,我们就要研究学生究竟想听什么?把我们的课堂设计成学生想听的内容,时时抓住学生的心,牢牢牵着学生的注意力,还怕学生不会听讲吗?只要学生听讲了,那么, 我们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就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也将成为学生们所喜欢的老师。

四、结束语

只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预设,与文本对话,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进行全面了解,对课堂上将出现的情况做充分的准备,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是可以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的。若教师能再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语,课堂上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课堂则可以精致起来。 精致的课堂会如一首优美的小诗让学生身临其境,历经别样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素养在一堂堂精致课堂中提高,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摘要: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反思科学而高效的教学设计与策略,让课堂教学逐步精致起来,使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启迪与优化。

篇9:“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上一篇:节能减排工作自检自查报告下一篇:招标文件与合同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