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2024-04-24

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共8篇)

篇1: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现发布《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程安东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条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站)、急救站、医疗美容门诊部、产院、接生站、体检站、护理院(站)等医疗机构。

第三条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实行分级负责制。不设床位的和设置床位不足100张的医疗机构,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设置床位在100张以上499张以下的医院、卫生院或100张以上199张以下床位的中医医院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报地(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500张以上床位的医院或200张以上床位的中医医院由地(市)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省中医管理行政部门审批。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直属的医疗机构,按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省、地(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驻军编制内向社会开展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应按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规模分别向相应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

(一)患传染病、精神病的;

(二)国有或集体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擅自离职不足5年,开除公职不足7年的;

(三)执业申请人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设置护理院、站的申请人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设置坐堂医的药店,应具备规定的设置诊所的条件。

在乡镇和村设置诊所的,应具备与城市设置诊所相同的条件。

设置诊所的个人必须按规定缴纳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安全保证押金。

第六条在村卫生所(室)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持有乡村医生证书或乡村医生中专水平证书;

(二)持有国家认可的具有中等以上卫生医药院校毕业证书,且有一年以上临床实践(不含毕业实习)。

第七条申请设置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村卫生室(所)、护理站等医疗机构,应递交可行性报告,并附申请单位或个人的资信证明。

第八条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单位或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未办申报、批准手续擅自基建的;

(二)未经批准非法执业的;

(三)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自发出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诊所3个月,门诊部6个月,医院18个月。在此时限内未获批准正式执业的,所持《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自行失效。

第十条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必须填写《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并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人员体检表;

(二)医疗机构人员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份;

(三)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两份;

(四)国家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聘用外省人员除提交上述材料外,还应提交国家认可的医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证书原件及其复印件,提交户口所在地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五年临床实践及医德医风鉴定证明;聘用外国人及港、澳、台人员,应提交有原居住地公证机关公证的医学学历证明及行医资格证明的原件及其复印件。

(五)手术室、供应室平面图及设备情况;

(六)环保部门出具的污水、污物、粪便处理排放设施合格的证明。

第十一条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登记:

(一)登记前刊、播未经审批的医疗广告的;

(二)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业务人员已在其他医疗机构登记注册的;

(三)执业申请与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不符的;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包括以下事项:

(一)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医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专业、核发资格证书的部门及证号;

(二)保证医疗质量的方案或办法;

(三)保证医疗安全的方案或措施;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登记事项。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办理校验应当交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和下列文件:

(一)本校验期内医疗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及医疗事故、严重差错的发生、处理情况及预防措施;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社会卫生工作完成情况的报告;

(三)缴纳规定的各种费用的复印件;

(四)国家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可根据情况,给予一至六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医疗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未落实,在本校验期内发生二级或两起以上三级医疗事故的;

(二)使用假劣药品、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和乱收费的;

(三)出据假诊断证明的;

(四)未按规定缴纳各项管理费的;

(五)未完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社会卫生工作任务的;

(六)医德医风评审不合格的;

(七)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不得使用下列名称:

(一)带有迷信色彩的;

(二)含有“老”、“祖传”等修饰词的;

(三)国家规定不得使用的。

第十六条门诊部、卫生所(室、站)附设药房(柜)的药品种类,按与本机构的执业科目相适应的原则,由登记机关核定。

西医诊所、中医诊所、中西医结合诊所除急救使用的可拉明、洛贝林、肾上腺素、付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解磷定等七种药品外,不得辅带任何药品。

为内部职工服务的医务室、卫生所、保健所(室),其辅带药品参照本条

第一款办理。

专科诊所辅带药品,仅限在本专科特异使用的个别品种内,具体名称由审批设立医疗机构的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医疗机构的抢险救灾、卫生支农、预防保健等社会卫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第十八条使用他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医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依法没收非法所得和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由登记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

(一)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出的问题未及时改进的;

(二)供应室、手术室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三)检验室未参加质量控制的。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执业的国有、集体(包括厂矿、驻军、院校、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免予申请设置审批,但应按规定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后,方可继续执业;除此之外的医疗机构,均应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重新申请、评审、审批。

医疗机构不得在同一城市(或服务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医疗机构上的门诊、住院人数呈下降趋势,病床使用率低于85%的,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因特殊情况需设立分支机构的,应明确与主体医疗机构的关系,并按医疗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由有审批权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申请办理设置审批、机构评审、登记校验,应当按规定缴纳费用及医疗机构执业管理费;缴费标准及办法,由省财政、物价管理部门另行规定。

第二十三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注册资金数额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5年10月20日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卫生厅发布的《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篇2: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一条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站)、急救站、医疗美容门诊部、产院、接生站、体检站、护理院(站)等医疗机构。

第三条 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实行分级负责制。不设床位的和设置床位不足100张的医疗机构,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设置床位在100张以上499张以下的医院、卫生院或100张以上199张以下床位的中医医院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报地(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500张以上床位的医院或200张以上床位的中医医院由地(市)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省中医管理行政部门审批。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直属的医疗机构,按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省、地(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驻军编制内向社会开展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应按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规模分别向相应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

(一)患传染病、精神病的;

(二)国有或集体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擅自离职不足5年,开除公职不足7年的;

(三)执业申请人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设置护理院、站的申请人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设置坐堂医的药店,应具备规定的设置诊所的条件。在乡镇和村设置诊所的,应具备与城市设置诊所相同的条件。

设置诊所的个人必须按规定缴纳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安全保证押金。

第六条 在村卫生所(室)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持有乡村医生证书或乡村医生中专水平证书;

(二)持有国家认可的具有中等以上卫生医药院校毕业证书,且有一年以上临床实践(不含毕业实习)。

第七条 申请设置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村卫生室(所)、护理站等医疗机构,应递交可行性报告,并附申请单位或个人的资信证明。

第八条 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单位或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未办申报、批准手续擅自基建的;

(二)未经批准非法执业的;

(三)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自发出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诊所3个月,门诊部6个月,医院18个月。在此时限内未获批准正式执业的,所持《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自行失效。

第十条 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必须填写《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并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人员体检表;

(二)医疗机构人员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份;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社会卫生工作完成情况的报告;

(三)缴纳规定的各种费用的复印件;

(四)国家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可根据情况,给予一至六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医疗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未落实,在本校验期内发生二级或两起以上三级医疗事故的;

(二)使用假劣药品、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和乱收费的;

(三)出据假诊断证明的;

(四)未按规定缴纳各项管理费的;

(五)未完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社会卫生工作任务的;

(六)医德医风评审不合格的;

(七)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下列名称:

(一)带有迷信色彩的;

(二)含有“老”、“祖传”等修饰词的;

(三)国家规定不得使用的。

第十六条 门诊部、卫生所(室、站)附设药房(柜)的药品种类,按与本机构的执业科目相适应的原则,由登记机关核定。

西医诊所、中医诊所、中西医结合诊所除急救使用的可拉明、洛贝林、肾上腺素、付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解磷定等七种药品外,不得辅带任何药品。

为内部职工服务的医务室、卫生所、保健所(室),其辅带药品参照本条第一款办理。

专科诊所辅带药品,仅限在本专科特异使用的个别品种内,具体名称由审批设立医疗机构的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医疗机构的抢险救灾、卫生支农、预防保健等社会卫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第十八条 使用他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医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依法没收非法所得和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由登记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

(一)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出的问题未及时改进的;

(二)供应室、手术室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三)检验室未参加质量控制的。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执业的国有、集体(包括厂矿、驻军、院校、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免予申请设置审批,但应按规定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后,方可继续执业;除此之外的医疗机构,均应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重新申请、评审、审批。

医疗机构不得在同一城市(或服务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医疗机构上的门诊、住院人数呈下降趋势,病床使用率低于

篇3: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 特别是维护农民健康问题的重大举措。但长期以来, 医疗费用采取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 造成医疗费用攀升, 增加患者负担, 直接导致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使有限的卫生资源浪费严重。遏制医疗费用超常增长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势必会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 如何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上, 使医疗费用的上涨得到有效控制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所面对的难题。

为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3年12月, 陕西省率先在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推出了“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 以解决过去医疗费用节节攀升, 患者不明白, 管理难监督, 执行中漏洞多等困难。

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 是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科学合理地确定出不同医疗机构的独立病种的收费标准, 划分出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和农村居民个人付费的相应数值, 农民住院只交自付费用, 合作医疗补助部分由医院直接与经办机构结算, 变按项目累计付费为以独立的病种为结算付费单位, 预先缴费的一种模式。

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单病种质量管理理论, 该理论通过建立病种病例分型, 保质、降耗双项监控系统, 使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得以实现。单病种质量管理, 是以病种为单位, 对每例住院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 全程记录和效果监测每项医疗诊治措施和医疗;服务项目待积累若干病例之后, 进行统计分析和系统研究;找出病种医疗全过程中最优质量点和最容易产生质量缺陷的控制点, 从而不断地规范病种诊疗服务方案和优化病种质控的方程和程序;进而有效地实现对医疗质量的管理。 (1)

医疗机构以单一病种为评价单元进行医疗质量管理, 既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又能相对准确地进行质量评价, 便于医疗机构及地区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对比, 推动医疗机构进行医疗质量控制、管理, 也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更好的监管。对医疗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是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 是医疗质量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2) 它为实施医疗质量控制、提高医疗服务与健康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对陕西省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分析, 我们将已经实施了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的Z县和L县作为样本县, 未实施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的S县和F作为对照县, 运用秩和比 (RSR) 法, 对从医疗机构所采集的实地调研资料来进行单病种定额付费的管理模式是否有利于医疗质量管理的综合分析、评价。

二、秩和比法 (RSR) 方法简介

秩和比 (RSR) 法是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田凤调教授首先提出, 是利用秩和比RSR (Rank-sum-ratio) 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组方法, 它是一组全新的统计信息分析方法, 是计量方法中一种广谱的方法, 针对性强、操作简便、使用效果明显。同时由于秩和比法 (RSR) 是一个新的统计量, 是复合信息载体, 是综合效应的量化指标, 也是非参数统计与数统计相互融通的接口、切入点, 有着极强的统计信息功能, 在统计管理与统计研究中兼有描述性与推断性。

该方法的思想核心是在满足正态分布的基础上, 结合参数分析的概念与方法, 通过拟合直线方程RSR=A+BY, 解决评价对象的分档问题。Y是正态分布的概率单位, 可通过查百分率与概率单位对照表得到。

秩和比法的优点是以非参数法为基础, 对指标的选择无特殊要求, 适用于各种评价对象;同时计算用的数值是秩次, 这可以消除异常值干扰;而且它融洽了参数分析的方法, 因而其结果比单纯采用非参数法更为精确。

当然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 对原始定量指标的信息利用不够充分;最终算得的值反映的是综合秩次的差距, 而不是各评价单位间实际的差距;当值实际上不满足正态分布时, 分档归类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数据取自“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的实地调研资料, 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具体运行第一手资料, 真实可靠、具有代表性。

课题组根据疾病谱从样本县和对照县的8家二级甲等医院分别抽取疾病发生率排在前6位的病种 (病种有肺炎、阑尾炎、子宫肌瘤、上呼吸道感染、胃、十二指肠溃疡、疝气) , 这8家医疗机构由5家样本县医院和3家对照县医院组成。课题组收集了这8家医疗机构的在治疗这6种疾病方面的医疗质量数据。

2.研究方法。运用应用统计学秩和比 (RSR) 法进行数据运算, 用EXCEL、SPSS13.0软件包做统计学处理、分析。

3.指标。选取原则:量少、代表性好、灵敏度高、易于评价。

本论文中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采用郭子恒编《医院管理学》中能反映医疗服务质量状况的推荐指标, 共7项指标, 包括平均住院日、次均住院费用、日均住院费用、治愈 (率) 、好转率 (%) 、入院诊断符合率 (%) 、三日确诊率 (%) , 所有指标值均来自课题组的实地调研资料。

四、运算与结果

(一) 运算步骤

1.编秩次。首先, 区分高优指标和低优指标。在此指标体系中, 平均住院日、次均住院费用和日均住院费用为低优指标, 其余为高优指标。

其次, 医疗质量指标按秩次越高越好的编排原则进行编秩。高优指标, 其最小值编以1, 最大值编以n;低优指标, 其最小值编以n, 最大值编以1;同一指标中, 相同秩次, 求其平均秩次作为其秩次。

2.计算RSR值。根据公式 , 计算RSR值。式中, Rij为第i个医院第j个指标的秩次, m为指标数, n为医院数。

3.确定RSR的分布。根据RSRr值, 由小到大确定分布后, 计算向下累计频率, 并据此查《百分率与概率单位对照表》, 求其所对应的概率单位Y值。

4.计算回归方程。根据线性回归方程RSR=A+BY, 将确定后的RSR值为因变量, 将RSR累计频数对应的概率单位Y值为自变量, 求得回归方程。

5.排序与分档。根据医院RSRr和Y值分布, 将被评估的医疗机构拟分为Ⅰ、Ⅱ、Ⅲ三档。RSR值是反映被评价对象相对优劣程度的指标, 其值越大, 说明被评价对象综合水平越高。因此, 3个质量等级相比较而言, Ⅰ级质量最好, Ⅱ级其次, Ⅲ级最差。

(二) 实证分析

1.对八家二级甲等医院医疗质量评估。

根据RSRr值, 进行运用SPSS13.0进行W正态性检验 (3) (W=0.994, P=0.999>0.1) , 确定其满足正态分布。

根据线性回归方程RSR=A+BY, 将确定后的RSR值为因变量, 将RSR累计频数对应的概率单位Y值为自变量。拟合线性回归方程:RSR=-0.1311+0.1325Y (k=8, r=0.9907)

通过排序分档, 被评为Ⅰ级的有L县县医院;被评为Ⅱ级有L县中医院、Z县中医院、Z县妇保院、Z县县医院;被评为Ⅲ级有S县中医院、F县县医院、S县县医院, 结果见表3。

2.对被调查县医疗机构治疗肺炎的医疗质量评估。根据研究的需要, 从六个病种中选取肺炎, 对各医疗机构治疗肺炎的医疗质量指标, 进行RSR法综合评价。

根据RSRr值, 进行运用SPSS13.0进行W正态性检验 (W=0.893, P=0.289>0.1) , 确定其满足正态分布。

拟合线性回归方程:RSR=0.1255+0.0835y (k=8, r=0.9483)

通过排序分档, 被评为Ⅰ级的有L县中医院、Z县妇保院;被评为Ⅱ级有L县县医院、Z县中医院;被评为Ⅲ级有S县县中医院、F县县医院、Z县县医院, 结果见表6。

3.对Z县县级二甲医疗机构治疗阑尾炎的医疗质量评估。为了进一步研究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 选取一实施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的县, 对其县级医疗机构治疗某一疾病的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由于Z县最先试点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 尤其在治疗阑尾炎方面比较成熟, 对县级医疗机构对阑尾炎治疗的医疗质量进行RSR法综合评价。

根据RSRr值, 运用SPSS13.0进行W正态性检验 (W=0.842, P=0.219>0.1) , 确定其满足正态分布。

根据线性回归方程RSR=A+BY, 将确定后的RSR值为因变量, 将RSR累计频数对应的概率单位Y值为自变量。

拟合线性回归方程:RSR=-0.6017+0.2168y (r=0.9090, k=3)

通过排序分档, 被评为Ⅰ级的有Z县妇保院;被评为Ⅱ级有Z县中医院;被评为Ⅲ级有Z县县医院。

五、讨论

应用秩和比 (RSR) 法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所采用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为, 治愈 (率) 、好转率 (%) 、入院诊断符合率 (%) 、三日确诊率 (%) 、平均住院日、次均住院费用、日均住院费用。其中治愈 (率) 、好转率 (%) 、入院诊断符合率 (%) 、三日确诊率 (%) 等指标直接反映了医疗机构对疾病治疗的医疗质量, 而平均住院日、次均住院费用、日均住院费用等指标则是通过评价医疗机构工作效率进而反映出其医疗质量。

在对八家二级甲等医院医疗质量评估中, 通过秩和比 (RSR) 法综合评价, 得出结果, L县县医院综合评价居8家二级甲等医院之首, 各项指标都完成较好, 秩次为5以上的占85.71%。相反, S县县医院综合评价分值最低, 从数据上看, 秩次为4以下的占71.42%, 医疗质量指标秩次过低, 除平均住院日和好转率等指标外, 无一超过4, 这是造成S县县医院评价结果差的主要原因。

在具体病种治疗方面, 如对肺炎、阑尾炎治疗的医疗质量方面, 其实证结果:实施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的医院基本处于第Ⅰ、Ⅱ级的, 没有实施单病种定额付费的医院, 绝大多数处于第Ⅲ级。

从8家二级甲等医院医疗质量指标完成情况看, 实施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的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要优于未实施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的医疗机构, 实证结果初步论证了课题组的调研假设, 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有利于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在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的医疗质量不容乐观, 如对Z县县医院医疗质量进行RSR法综合评价中, 其RSRr值较低, 需要进一步研究。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 一些医疗机构在入院诊断符合率 (%) 、三日确诊率 (%) 医疗质量指标的填写上, 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 这说明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追求高指标, 而可能在统计数据上做文章;同时从L县医疗机构所收集的数据存在某些残缺 (缺少日均、次均费用) ,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

参考文献

[1].田凤调.秩和比法及其应用[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3

[2].田凤调.秩和比法及其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 2002 (2)

[3].于亚滨, 马谢民.医疗质量的科学评价及其进展[J].中国病案, 2005 (5)

[4].郭子恒.医院管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5].严金燕, 严红艳.应用RSR法对医院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综合评价.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0 (15)

篇4: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县人民银行结合年度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及时组织召开了县辖2013年度金融工作会议,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村金融政策,作为基层央行抓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强力抓手,进一步加强了窗口指导力度,并结合去冬以来气温偏低、干旱,春耕生产受到影响的实际,研究制订了《千阳县金融机构支持春耕备耕工作指导意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向农村信用社发放了5000万元的春耕专用支衣再贷款。同时,加大协调力度,导引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领会货币政策的内涵,在结构调整中突出对“三农”、特色产业的支持,尽力满足春耕备耕所需信贷需求,充分调动金融支持“三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参与现代农业,引导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农村信贷服务,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环境不断改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提振了金融机构加大“三农”信贷投入的信心,更利于促进粮食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金融机构纷纷表示将按照中央要求,切实加大“三农”信贷投入力度,创新信贷产品,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县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以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为平台,明确了服务范围及工作职责,从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上保证了农户小额贷款的正常开展。适当提高了农户贷款授信额度,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提高了信贷人员贷款审批权限,在满足春耕生产合理贷款需求的同时,因户制宜,适当延长支农贷款的期限,使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一致,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大限度满足春耕资金需求。

县农信社坚持“三衣”优先、产业支持优先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其在支持“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突出“三早”:早发动、早准备、早服务,成立了以基层社主任为组长的信贷支农工作领导小组。向各基层信用社印发了《信用社支持春耕备耕工作资金安排意见》,深入各乡镇、村,走访各级党政、农业等部门,与农户广泛座谈,调查了解,准确了解和掌握春耕生产资金需求情况,合理安排信贷资金,及时掌握春耕生产资金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为确保支农资金足额到位,多策并举,全力筹措支农资金。在各营业网点悬挂了信贷业务流程图,在各镇制作了信用村镇建设宣传栏。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着力点,切实简化衣贷手续,农户只需带上《贷款证》、身份证,在授信额度内随到随办,不需办理担保。客户适合哪种贷款方式,信用社就采用哪种方式放贷;还组成了由网点负责人带队,基层信贷员参加的“服务春耕工作小分队”,及时入村到户,开展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电话服务等便民贷款服务,把柜台搬进村、把资金送到户,确保支农贷款及时足额到户,做到不误农时,支持春耕生产。

明确工作重点,确保资金到位。为确保春耕生产资金所需,金融机构进一步明确信贷支持重点,全力满足农民购买化肥、种子、农膜、农药等农用物资的资金需求,重点抓好农机具及大型设备的资金支持工作;重点为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加工、运输、销售和春播的农户和企业做好信贷资金提供,满足其资金需求。对符合市场需求、具有竞争优势、政府鼓励的主导农业项目所需资金优先满足。加大了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海升万亩苹果示范园、千湖农业示范园等特色农业发展,形成“大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优化服务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各金融机构普遍简化贷款手续,开辟“绿色通道”,设立春耕信贷服务窗口,为春耕生产贷款敞开“绿灯”,提供方便、便捷的信贷服务,通过增设ATM、POS机等设备,推广自助服务。组织人员开展信贷服务检查,对服务不到位者进行问责,督促业务工作开展。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不仅为春耕生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而且有力的“贷”动了农民增产增收。

(文/郑荣仓)

篇5: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管理,保障人体安全有效地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以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前款所称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含个体)、诊所(含个体)、卫生所(室)、急救中心(站)、疾病防治院(所、站)、护理院(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从事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保健活动的诊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省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工作。市、县、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在依法核定的诊疗科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的药品使用范围内,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或者取得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证书的乡村医生的处方调配药品。

第五条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依法核定的诊疗科目和药品使用范围内设置药房或者药柜。

医疗机构设置药房或者药柜,应当符合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的管理规范。

第六条 个体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不得配备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以外的药品。常用药品、急救药品的范围和品种,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并公布。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药品使用的范围,应当与经批准的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手术术种相一致,不得使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以外的药品,取得医疗执业许可的除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由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七条 本办法第六条所规定医疗机构使用药品的范围和品种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依法报经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或者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从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者《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采购药品,未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除外。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也可以委托本乡镇卫生院代为采购药品或者由本地的药品配送中心进行配送。

乡镇卫生院代为采购药品的,应当持有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出具的委托书,接受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九条 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应当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药品合格证明和其他包装标识;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得购进。

第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药品购进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3年;药品有效期超过3年的,保存至药品有效期满后1年。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凭处方调配药品,不得以邮寄、伪造处方、柜台开架自选和义诊、义卖、咨询、试用、展销会以及其他方式经营或者变相经营药品。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执行药品保管制度,按照有关药品质量安全的规定分类存放,采取冷藏、防冻、防潮、避光、通风、防火、防虫、防鼠等措施保证药品质量。

医疗机构对储存的药品应当定期进行养护。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调配药品的调配工具、包装材料、容器和工作环境,应当符合卫生要求,防止对药品产生污染。

医疗机构调配药品需要对原最小包装的药品拆零的,应当做好拆零记录,并保留原最小包装物和药品说明书至销售完为止。拆零后的药品包装物表面,应当注明药品名称、规格、用法、用量、有效期等内容。

第十四条 医院类别的医疗机构经批准配制的中药制剂,经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委托药品生产企业或者有《制剂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制剂室配制。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内部科室不得私设药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得私自出售药品和制剂。

医疗机构未经批准不得使用其他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假药、劣药。

医疗机构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发现假药、劣药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及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不得擅自处理。

医疗机构发现质量可疑的药品,应当暂停使用,同时送药品检验机构检验;检验确定为假药、劣药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对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患有传染病、疑似传染病以及可能污染药品的其他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医疗机构从事药品采购、保管、养护、验收、调配的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国家规定应当取得专业资格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不得利用医疗业务广告进行药品宣传,其配制的制剂不得发布广告。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从具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者《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生产、经营企业购进医疗器械。

医疗机构购进医疗器械,应当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医疗器械产品合格证明和其它包装标识,不得购进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淘汰或者不符合注册标准的医疗器械。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购进医疗器械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记录,记录应当具有下列内容:

(一)医疗器械商标及名称、规格(型号)、批号、有效期,灭菌产品还应记录灭菌批号;

(二)购货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

(三)生产厂商、供货单位、《医疗器械注册证》复印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复印件或者供货单位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复印件;

(四)验收结论、经办人、负责人签字或盖章。

购进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产品有效期满后或者终止使用后1年,植入性医疗器械购进记录应当永久保存。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储存医疗器械的库房,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条件。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淘汰或者不符合注册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疗机构不得擅自扩大临床试用阶段医疗器械的使用范围。

医疗机构研制的医疗器械应当在本单位使用,不得向市场销售。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在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前,应当认真检查其包装。对直接接触医疗器械的包装出现破损的,应当停止使用,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医疗机构使用的特种设备以及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应当经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指定的检定机构检定合格方可使用。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使用植入性医疗器械应当建立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包括:

(一)患者姓名、联系地址、电话;

(二)手术日期、手术医师姓名;

(三)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名、生产批号(出厂编号或者序列号)、生产日期;

(四)供货单位、购进日期、供货单位联系地址、电话。

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记录应当永久保存。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执行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有关药品价格的规定。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价格干预措施的药品,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提高价格。对依法应当采取招标方式采购药品的,应当依法采取招标方式采购,降低药品价格。禁止暴利和损害患者利益的价格欺诈行为。

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实行价格公示、查询制度,向患者如实提供所用药品、医疗器械的价格清单。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本单位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疗效和反应进行跟踪观察。发现可能与用药或者器械有关的不良反应时,应当及时向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或者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第七条规定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未经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委托其他单位生产医疗机构制剂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违法制剂,并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未及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予以警告,并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医疗机构购进或者使用不符合注册标准的医疗器械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规定处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篇6: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则》(试行)的通知

陕食药监发〔2018〕8号

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神木市、府谷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陕西省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已经省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8 年2月1日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陕西省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依据《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全省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医疗机构购进、验收、储存、养护、调配及使用药品均应遵守本细则。

第三条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全省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调配及使用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做好质量跟踪工作,并明确各环节中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

医疗机构应当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药品质量的日常管理工作;未设专门机构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药品质量管理。

第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所在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自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药品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的变化情况;

(三)接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整改落实情况;

(四)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第二章

制度与人员

第六条

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细则,并结合医疗机构实际,制定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有关部门、组织和人员的岗位职责;

(二)药品采购、验收、储存、调配、使用、出库等的管理制度;

(三)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四)首次供货企业和品种资质及质量审核制度;

(五)处方调配与评价管理制度;

(六)药品拆零管理制度;

(七)效期药品管理制度;

(八)中药饮片炮制、配方、代煎管理制度;

(九)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制度;

(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十一)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制度;

(十二)药品质量追溯管理制度。

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每年组织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患有传染病或者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疾病的,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第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从事药品购进、储存、养护、验收、调配、使用的人员参加药事法规和药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

第九条

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药品的购进、验收、储存、养护,并明确相应的岗位责任。依法取得相应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方可从事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等工作。

二级(含)以上医疗机构的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人员应当具有药学、中药学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药学、中药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的药品购进、验收、养护人员应当具有药学、中药学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药学、中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第十条

药品储存管理人员应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一)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检查,发现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二)定期对药(库)房温度、湿度进行监测,发现温度、湿度超出规定范围时,及时采取调控措施;

(三)加强药品效期管理,对近效期的药品应当设置明显标志;

(四)定期检查、维护相关的设施、设备;

(五)按要求做好药品的养护、养护记录,并存档备查。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建立报告管理制度,配备专人收集、整理,并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章

药品购进和验收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采购药品应当确定供货单位的合法资格,确定所购入药品的合法性,核实供货单位销售人员的合法资格。

应当查验供货单位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者《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及上一企业报告公示情况,相关印章、随货同行单(票)样式;开户户名、开户银行及账号。核实、留存供货单位销售人员加盖供货单位公章原印章的身份证复印件及法定代表人印章或签名的授权书;销售人员授权书载明被授权人姓名、身份 证号码,以及授权销售的品种、地域、期限;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药品销售人员资质备案的证明。医疗机构应当妥善保存首次购进药品加盖供货单位公章原印章的前述证明文件的复印件,保存期不得少于5年。

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应当按照规定由专门部门统一采购,禁止医疗机构其他科室和医务人员自行采购。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购进药品时应当索取、留存供货单位的合法票据,并建立购进记录,做到票、账、货相符。合法票据包括税票及详细清单,发票应列明药品的通用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单价、金额,不能全部列明的,应当附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清单,并加盖供货单位发票专用章原印章、注明税票号码。票据保存期不得少于3年。

第十四条

实行两票制的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验收入库时,必须验明票、账、货三者一致方可入库,不仅要向配送药品的流通企业索要、验证发票,还应当要求流通企业出具加盖印章的由生产企业提供的进货发票复印件,两张发票的药品流通企业名称、药品批号等相关内容互相印证,且作为公立医疗机构支付药品货款凭证,纳入财务档案管理。每个药品品种的进货发票复印件至少提供一次。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和执行进货验收制度,购进药品应当逐批验收,并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验收记录。同一批号的药品至少检查一个最小包装,但生产企业有特殊质量控制要求或者打开最小包装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可不打开最小包装。

医疗机构接受捐赠药品、从其他医疗机构调入急救药品也应当遵守前款规定。

第十六条

药品验收记录应当包括药品通用名称、生产厂商、规格、剂型、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准文号、供货单位、数量、价格、购进日期、验收日期、验收结果等内容。

验收记录必须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因临床急需进口少量药品的,应当按照《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中药饮片采购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购进中药饮片。中药饮片应有包装,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中药饮片应注明品名、规格、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执行标准、生产日期,并附每批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书,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应在包装上标明批准文号。

第十九条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必须货到即验,至少双人开箱验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应建立专门登记台账,账册的保存期限应当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5年。

第四章

药品储存和养护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有专用的场所和设施、设备储存药品,药品的储存、摆放应与诊疗范围和用药规模相适应,药房、药库的内墙壁、顶棚和地面应光洁、平整,门窗应严密。需要在急诊室、6 病区护士站等场所临时存放药品的,应当配备符合药品存放条件的专柜。有特殊存放要求的,应当配备相应设备。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药品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储存药品。

二级(含)以上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库房,药品储存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一)药品应按其温、湿度要求,储存于相应的库(柜)中,其中常温库(10~30°C)、阴凉库(≤ 20° C)、冷库(柜)(2~10°C),相对湿度应保持在35~75%之间;

(二)药品库房实行色标管理,合格药品库(区)为绿色,待验药品库(区)、退货药品库(区)为黄色,不合格药品为红色;

(三)药品与非药品、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分开存放;中药饮片应单独设库存放;易串味药品单独密闭存放;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危险性药品必须设专库或专区存放,并有相应的安全措施;

(四)药品应分品种按批号存放。堆放应遵守药品外包装图式标志的要求,控制堆放高度,堆垛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药品与地面、墙壁、顶棚、散热器之间应有相应的间距或隔离措施,药品与墙、屋顶(梁)的间距不小于 30厘米,与地面间距不小于 10厘米,垛与垛之间不少于 5厘米 ;

(五)药品应按剂型、用途以及储存要求分类摆放(陈列);

(六)内服药品与外用药品要分柜或分层陈列;

(七)其它有特殊管理规定的药品不得开架陈列;

(八)药房陈列场所温度应控制在10~30°C,相对湿度为35%-75%;

(九)冷藏药品应当放置在冷藏设备中,保证存放温度符合要求,温度应保持在2-10°C;并按规定对冷藏设备温度进行监测和记录;

(十)中药饮片应在阴凉库存放,装斗前应有质量复核并记录;

(十一)斗内中药饮片应无错斗、串斗等混药情况;

(十二)中药饮片的储存应定期检查,防止生虫、发霉、变质。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立药房即可,但必须按照药品的质量特性和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摆放药品,并配备阴凉柜等设备。

第二十二条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必须专库储存,双人双锁,专人负责管理,出库双人复核。医疗用毒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应专库或专柜存放,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并具有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应专柜存放,实行专人管理。

第二十三条 疫苗的储存管理遵循本细则相关条款,同时应执行《陕西省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药品养护人员,定期对储存药品进行检查和养护,监测和记录储存区域的温湿度, 维护储存设施设备,并建立相应的养护档案。

(一)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检查,发现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置;

(二)定期对药房、药库温、湿度进行检查,发现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应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并予以记录;

(三)中药饮片应按其特性采取分类养护,防止霉变虫蛀。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效期管理制度。近效期的药品应有标志,药品发放应遵循“近效期先出”的原则,并应进行复核和质量检查。

第五章

药品调配和使用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与药品调配和使用相适应的、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负责处方的审核、调配工作。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用于调配药品的工具、设施、包装用品以及调配药品的区域,应当有避光、通风、防尘、防虫、防鼠等设施及相应的调配要求。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最小包装药品拆零调配管理制度,保证药品质量可追溯。同时做好拆零记录,包括药品通用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只能供本单位使用。未经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其他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也不得向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本单位配制的制剂。

医联体成员单位内部各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可供成员单位相互使用。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使用药品的质量监测。发现假药、劣药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就地封存,及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出决定之前,医疗机构不得擅自处理。医疗机构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 通知药品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及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召回的,医疗机构应当协助药品生产企业履行药品召回义务。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医疗机构药品购进、储存、调配和使用质量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建立医疗机构监督检查档案。

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形成书面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反馈被检查单位。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其他部门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药品购进、储存、调配和使用质量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与被检查事项有关的物品和记录、凭证以及医学文书等资料,不得拒绝和隐瞒。

第三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医疗机构药品进行监督抽验。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公告,公布对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的抽查检验结果。

医疗机构对质量抽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在收到药品检验结果之日起七日内向原药品检验机构或者上一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申请复验,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申请复验。受理复验的药品检验机构必须在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复验结论。

第三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监督检查建立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信用档案,记录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第三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有关医疗机构药品质量方面投诉、举报应当及时受理,并进行核实、答复、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三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日常监督检查情况、不良信用记录以及公众的投诉、举报情况等,确定若干重点监督检查单位,相应增加对其进行监督检查的频次,加大对其使用药品的质量抽验力度。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细则有关条款的医疗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安[2011]442号)中第五章法律责任有关条款予以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篇7: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 第174号

《陕西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2013年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娄勤俭

2014年1月14日

陕西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服务对象与内容

第四章机构与管理

第五章保障与支持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提高供养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是指由县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举办的,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供养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救助机构。

本办法所称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和计划生育、税务、工商、机构编制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工作。

第五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实行等级评定。

第六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捐助和服务。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对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数量、分布、集中供养需求等,建设能够满足若干乡、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需要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专项规划,并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实行项目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施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项目建设应当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单位。

第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在交通便利,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地方选址,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区。

第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采取新建、扩建与改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闲置的设施。

第十二条县级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规模一般在300张床位左右,乡、镇区域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规模一般在150张床位左右,乡、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规模应当达到50张床位以上。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为每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的居住用房。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有开展农副业生产所必需的场地和设施。

第十三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配置基本生活设施和残疾人无障碍设施,配备必要的膳食制作、医疗保健、文体娱乐、供暖降温、消防以及办公管理等设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建有厨房、餐厅、储藏室、活动室、医疗室、浴室、卫生间和办公等辅助用房。第三章服务对象与内容第十四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主要服务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优先服务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向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服务。

第十五条县级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在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但社会养老床位不得超过床位总数的25%。

有条件的乡、镇区域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和乡、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在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基础上,可以面向社会养老对象开展日间照料服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不得因开展社会养老服务降低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集中供养条件和服务水平。

第十六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选择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的,应当由本人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本人无行为能力的,可以由其他村民或者村民委员会代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决定。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本人意愿和当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供养能力等情况,安排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接收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农村

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不得拒绝接收。

接收患有精神病、传染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治疗护理能力。

第十七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委托其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供养服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及其所在的村民委员会签订供养服务协议,约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八条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对象和社会养老服务对象应当遵守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制度,爱护公共财物,文明礼貌,团结互助。

第十九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以下服务: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身体条件的膳食;

(二)提供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以及零用钱;

(三)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的等级标准,实施分级护理服务;

(四)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定期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对入住后患传染病和精神病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采取必要措施,并转送专门的医疗机构治疗;

(五)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监护工作;

(六)开展适合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特点的康复、文化体育活动,给予精神慰籍;

(七)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餐具的日常消毒工作,定期清洗其被褥和衣服,保持室内外的环境整洁、卫生;

(八)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去世后,妥善处理丧葬事宜;

(九)国家规定的其他服务。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保障其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单位申请为集中供养的重度残疾五保供养对象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有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自行配备。

第二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日常诊疗服务。

第二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实际供养水平,不得低于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供养标准。

第二十二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善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尊重民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得歧视、虐待、遗弃。

第四章机构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所需编制由编制机构按照有关规定核定。

第二十四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撤销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同意后,依法办理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并妥善安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撤销后,其拥有的土地使用权、设施等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处置手续。

第二十五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由举办机关聘任,并定期对其履

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服务人员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聘用,依法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原则上按照供养对象的1/10配备,但生活不能自理的供养对象的服务人员不得低于供养对象的1/3。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医疗室应当配备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医护人员。公益性岗位优先用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第二十六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实际合理设定岗位,明确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实行岗位责任制。

有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配备专业社会工作者。

第二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十八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财务、档案、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等制度,并向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公开。

第二十九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设立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该机构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代表、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代表组成,其中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代表应当达到1/2以上。

管理委员会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民主选举产生,履行以下职责:

(一)监督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

(二)监督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财务管理情况;

(三)监督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工作;

(四)调解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内部的矛盾纠纷;

(五)组织协调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开展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内部其他管理事项。

第三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副业生产,其收入应当用于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可以鼓励本机构供养对象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并给予适当报酬。

第三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妥善管理和使用本机构的资产,并依据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第五章保障与支持第三十二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资金列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福利彩票公益金、无明确捐赠意向的社会捐赠资金,每年应当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

第三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正常运转。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维护等给予资金支持。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维护等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三十四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集中供养资金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供养标准,列入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对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农村五保供

养服务机构。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资金应当专项用于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并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标准和经费保障方案由省人民政府民政、财政部门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应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

第三十六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发展时,享有以下支持:

(一)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其他行政事业性费用;

(二)安装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互联网、电话等设施的,有关单位应当减免相关费用;

(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自用的土地、房产等,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四)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的捐赠,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依法扣除。第三十七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在提供供养服务时,享有以下优惠:

(一)污染物排放达标的,免缴排污费;

(二)免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三)可以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医疗室,具备对外开展医疗、康复服务条件、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可以申请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审查合格的,可以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

(五)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民用标准,并给予适当优惠;

(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依法免征营业税。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影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歧视、虐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或者未尽到管理和服务责任,导致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机构负责人予以解聘;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造成财物损失的,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四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聘任机关对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对负责人予以解聘,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予以辞退;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私分、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

(二)私分、挪用农副业生产经营收入的;

(三)歧视、辱骂、殴打、虐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

(四)盗窃、侵占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财产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停止集中供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规定,扰乱正常生活秩序的;

(二)打架、斗殴,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

(三)损毁、盗窃、侵占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或者其他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财产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第七章附则第四十二条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其管理和服务参照本办法执行。

篇8: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1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1.1 实验室能力建设

按照江西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服务能力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 (2008-2010年) 的通知》 (赣卫疾控字[2008]22号) 文件精神, 各设市、县级疾控中心在专项经费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 重点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 但还有部分市、县级疾控中心仪器设备、检测能力未达标。

1.2 实验室资质

在调研的12个市县疾控中心中有3个单位的计量认证证书因种种原因已到期, 没有进行复评审, 还有一家单位至今未通过计量认证, 其他单位均已通过省级计量认证评审, 取得资质证书。目前实验室资质认定 (计量认证) 工作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直接组织专家评审, 其所要求的资质认定工作大多出发点是从产品检验的角度出发, 脱离了卫生检验的特色, 无形中造成了资质认定的难度及成本加大, 直接影响各级疾控中心申报计量认证的积极性。

1.3 管理体系及运行

在调查的对象中除1家县级疾控中心外, 所有疾控中心都严格按照《实验室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 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 制订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基本能够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要求运行。但是大部分单位的质量体系文件多年运行下来无修订记录, 其真实性、有效性无法验证。个别单位的体系文件以电子版的形式发给相关科室, 无法达到受控目的。各单位都按照计量认证要求设有质量监督员, 但是大多数单位的质量监督员都没有履行监督员的职责, 无日常工作监督记录。有个别单位的质量监督员工作记录太格式化, 仅仅只有检测报告的监督内容, 太局限, 没有从质量管理的各环节进行监督。

1.4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各单位均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定准则》以及中心体系文件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要求, 在年初制定内审和管理评审计划, 编制了内审检查表, 对内审工作中的不符合项, 采取纠正措施, 并有内审报告和管理评审报告。但是大多单位内审和管理评审资料不全, 部分单位内审检查表及首、末次签到表均为打印出来, 缺乏真实性。内审不符合项的验证材料没有附在资料中, 无法验证其为有效关闭。不符合性质描述不清, 内审检查表无法体现其不符合项条款的地方, 并且无内审员签名。大部分单位无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的管理评审报告, 质量监督员的年度管理评审报告无签名, 个别单位的几名质量监督员管理评审报告合写在一份报告中, 有造假和流于形式的嫌疑, 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评审目的。

1.5 人员与设备管理

各单位都建立了人员技术档案, 仪器设备建立了台账, 做到了一机一档。所有档案均做到了集中管理, 存放有序, 符合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部分单位制订了人员培训计划及仪器设备检定计划、期间核查计划。每年结合工作经常开展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 同时参加各种培训班, 提高人员技术水平。检验人员基本能够做到培训考核合格, 持证上岗。但是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档案资料不全, 部分单位没有个人培训记录以及论文、论著等业绩材料。仪器设备的档案资料缺失也较严重, 无仪器使用维修记录, 无检定证书等。

1.6 物质采购与样品管理

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单位均建立了供应品的采购及样品的管理程序, 采购从申请、购买、验收, 均有控制环节;样品从采集、运输、接受、流转、保存和处置均有相应的规定。但是大多数单位没有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无供应商评价记录;样品检测状态标识不清 (待检、在检、检毕、留样) , 没有样品处置记录。

1.7 检验质量管理

大多数单位的检测报告均能严格按照计量认证的要求, 有检验者、复核人、签发人的签字, 层层把关后单位盖章发放。检测标准均按照国家的标准检验方法, 多数单位对检验方法进行了受控。检验报告均能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但是有部分单位新的检测方法没有有效受控, 作废的标准没有标识, 还有部分单位引用的新方法有误, 强制标准与推荐标准混淆。很多单位原始记录划改不规范, 没有按照要求做“双杠”划改、无划改人签名。大部分单位对新检测方法及新检测项目均没有评审、确认记录, 无法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1.8 质量控制

各单位体系文件都有相应的规定, 要求每年度制定质量控制计划, 包括内部及外部计划, 并对计划实施情况评价, 以此改进。但大部分单位年初均没有制订本单位质控计划, 仅参加上级相关部门组织专项实验室比对工作, 没有有针对性地对常规项目、新开展的项目, 以及比较薄弱的检验项目进行质控。

2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2.1 组织机构和实验室备案

在调查的对象中除1家县级疾控中心外, 其余都成立了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 但大多未明确具体的部门负责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多由检验科自行管理生物安全工作, 缺乏监督和管理机制, 生物安全员履行职责也不能到位。许多市级疾控机构的BSL-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已按规定备案, 仅有个别因目前未开展工作没有申报。调查的8个县级疾控机构中有2家未开展实验室备案工作, 其余6家县级疾控电子实验室备案工作不完善, 大多只备案HIV实验室, 其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痰检室未进行备案。

2.2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与运行

所有单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都不健全, 部分县级疾控中心基本未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许多单位虽能制定了一些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但基本内容都比较空洞, 难于操作;有些虽可行, 但也没有落实。实验人员进入无授权记录, 外来人员进入无批准制度, 生物安全自查制度显得松散不到位。生物风险评估在生物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得不到体现, 大多数单位无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和评估报告, 在实验室内无随时查阅的生物安全手册。

2.3 实验室设施和环境

许多单位的实验室安全设施和环境条件与《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8) 的国家标准相差甚远, 大多数市级疾控中心的实验室设计和布局相对比较规范, 但仅有1个县级疾控中心的实验室规划布局勉强符合要求, 其余多数县级疾控机构的实验室布局都不规范。实验室的清洁区和污染区分区不合理, 门口的存衣装置不符合要求, 实验室主入口的门和BSL-2实验室的门不能自动关闭, 个别单位无防蚊、防虫纱窗。大多数县级疾控机构的痰检室、PCR室均无生物安全柜和洗眼器配置。有些单位配备了生物安全柜, 但不按照规范要求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实验操作, 造成很大的生物安全事故隐患。

2.4 个人防护措施

所有单位均配备了实验室个人防护用品, 消毒剂的使用基本符合规范要求。但许多单位的个人防护概念不清, 防护措施不到位, 特别是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使用凉拖、棉拖、布鞋等不符合要求, 无实验室安全事故急救箱, 急救药品随意放置, 使用过期消毒剂等。

2.5 内务管理

大多数单位的实验室都比较干净、整洁, 未发现存放个人物品的情况, 有1个县级疾控中心艾滋病实验室的感染性标本胡乱堆放, 没有及时消毒处理。许多单位虽能制订了内务检查制度, 但基本都没有进行内务检查, 无检查记录。

2.6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

大多数单位在实验活动后均能对实验环境、感染性废弃物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 但是盛装医疗废弃物的容器不符合规范要求, 没有使用带生物安全标识的专用垃圾桶和垃圾袋, 个别单位无存放污染的吸嘴、针头等的锐器盒。多数疾控中心经处置后的医疗废弃物交当地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回收, 也有部分采取自己焚烧或者直接当生活垃圾处置, 许多单位医疗废弃物处置后移出实验室无记录或者资料不详细。

2.7 菌毒种及样本管理

多数市级疾控中心的菌毒种及样本的管理还比较规范, 感染性样本采集、菌毒种的保存均有详细的记录资料。但是县级疾控中心菌毒种及样本管理比较差, 大多无双人双锁, 个别单位甚至无专用保存冰箱。许多单位办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运输准运证的意识淡薄, 运送标本时, 未按要求办理准运证。

2.8 人员管理

大多数单位基本都能够实行岗前培训, 有检验科负责人组织。同时接受省厅组织的生物安全岗位培训。多数单位进出实验室的管理都比较松散, 实验人员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无授权记录, 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无批准人签名。检验人员的个人健康监护意识淡薄, 很多单位的检验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 有的体检和接种资料不完整。

3 主要困难和问题

实验室检验人员太少, 年龄偏大, 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疾控工作发展需要;实验室仪器设备装备不平衡, 有些设备闲置, 有些设备因经费问题无法购置;各单位虽能有一点计量认证知识, 但是对其在疾控工作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 对该项工作不够重视, 对于计量认证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知识掌握不够, 许多工作都是流于形式, 目前, 许多单位认为通过计量认证的目的是为了出具检验报告的需要, 对疾控实验室工作质量的提高意义不大, 并不是为了提高工作质量。许多单位虽能成立了生物安全管理机构, 但对生物安全工作不够重视, 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还相当薄弱,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不强, 生物安全知识比较缺乏, 多数单位特别是县级疾控机构的生物安全环境和设施都达不到国家要求。

4 对策

重视检验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加大实验室人才的引进, 重点引进年轻、技术性强的专业人员。加大检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 集中培训、派专家下基层进行技术指导, 专项培训等方式, 确保各级疾控机构均能熟练掌握相应的检验技术。

加强仪器设备使用的专项培训, 充分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作用。装备仪器设备时, 应根据疾病防治工作的需要, 考虑其实用性、合理性。

质量管理工作是疾病预防工作的基础, 实验室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非常重要, 是制订传染病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策略的重要依据。加强全省疾控系统的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 把疾控系统的质量管理纳入日常工作范畴, 使全省疾控系统的实验室工作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工作, 使所有疾控中心都建有一个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加大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监督的力度, 使全省疾控系统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的管理轨道。

参考文献

[1]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2]GB 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上一篇:双项目教学在软件专业课程中的实践下一篇: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