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2024-04-08

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通用9篇)

篇1: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陕扶办发〔2012〕43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产业扶贫项目管理,不断提高我省产业扶贫工作水平,加快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412号)、《陕西省扶贫开发条例》及相关政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产业扶贫项目是指使用财政扶贫资金进行补助和贴息的、能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的生产发展项目。具体包括财政扶贫资金补助项目和扶贫贴息贷款项目。

第三条 产业扶贫项目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和带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第四条 产业扶贫项目在扶持区域选择上,按照国家连片特困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连片特困片区县及面上有扶贫任务县的先后顺序,择优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对国家片区县和国家重点县的项目优先扶持。第五条 各级扶贫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产业扶贫项目进行管理。项目资金在年度财政扶贫资金预算中统筹安排。

第六条 产业扶贫项目坚持“瞄准贫困、集中扶持,突出特色、注重效益,民办公助、择优立项”的原则。

第七条 产业扶贫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管理。

第二章 扶持对象和申报条件

第八条 产业扶贫项目扶持的对象包括:

(一)人均纯收入在陕西省扶贫标准线以下并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户;

(二)入社的贫困农户在30户以上或入社贫困农户占入社农户30%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

(三)在贫困地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的涉农企业;

(四)其他在贫困地区投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的组织。

第九条 申报产业扶贫项目的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国家注册登记机关依法注册登记并运行两年以上;

(二)企业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上;

(三)通过建立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贫困农户达到一定数量:企业应达到100户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应达到30户以上;

(四)两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和涉税违法行为;

(五)申请扶贫贴息贷款的,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未向金融机构贷款的除外)。

第十条 涉及贫困农户参股的项目申报单位除具备第九条的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资产负债率低于70%;

(二)连续赢利2年以上,不拖欠职工工资;

(三)有注册商标和品牌,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近两年内未出现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四)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扶贫义务。

第十一条 项目申报资料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项目申报书及附件;

(二)注册登记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涉及贫困农户参股的项目要报送上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书;

(四)申请扶贫贴息贷款的项目要报送与县级扶贫主管部门签订的扶贫责任书和银行信用等级证明;

(五)项目申报指南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第三章 扶持方式和标准 第十二条 产业扶贫项目重点扶持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建设的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项目。适当支持贫困地区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流通设施建设项目。

第十三条 财政扶贫资金补助项目主要扶持在贫困地区建设的种植养殖业基地、现代设施农业等能直接带动贫困农户增加收入和促进贫困农户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项目。

财政扶贫资金补助的70%用于扶持项目区内贫困农户按照项目实施规划发展种养业、加工业等增收产业及参股、土地流转进行补助,对每个贫困农户的补助标准最高不超过1万元,具体标准由各市县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确定;30%用于对项目建设所需的良种和专门技术引进、建设标准化示范设施、为低收入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市场培育和开发、生产标准及质量安全标准制定等关键环节的补助。

第十四条 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包括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和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扶贫贴息贷款项目。

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项目主要对项目区内低收入农户为了发展生产,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组织贷款或向互助资金协会借款所产生的利息支出进行补贴。每个贫困农户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0000元,利息补贴标准按照贷(借)款额度的5%给予贴息。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扶贫贴息贷款项目主要对在贫困地区从事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流通设施建设的各类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生产、扩大规模、技术改造、解决流动资金等向金融机构贷款所产生的利息支出进行补贴。每个项目单位贴息贷款额度不超5000万元,利息补贴标准按照贷款额度的3%给予贴息。

第十五条 鼓励各类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吸纳贫困农户参股,安排贫困农户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对贫困农户到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股进行适当补助,补助标准按照每个参股贫困农户不超10000元执行,补助资金作为贫困农户的入股资金,量化为每个参股贫困农户的股份。贫困农户作为股东,依法享有其股东权益。

第十六条 为了鼓励项目区内耕地、林地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流转,在当地土地转包费用的基础上,给贫困农户再给予一次性补助。补助标准原则上不能超过当地年土地转包费用的50%,每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元。对贫困农户的一次性土地流转补助可从70%的到户补助资金部分支出。

严禁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为名,强迫贫困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改变土地用途。

第四章 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十七条 产业扶贫项目实行省级管理制度。每年年初,由省扶贫办、省财政厅根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确定的扶持重点和资金预算额度,发布项目申报指南,市县按照年度产业扶贫项目申报指南组织申报项目。

第十八条 各市县扶贫办、财政局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第十九条 县级扶贫、财政部门按照年度产业扶贫项目申报指南要求,从项目库中择优选择项目,并将项目申报资料报送市级扶贫、财政部门。

第二十条 市级扶贫、财政部门从县级申报项目中择优选项,编制年度产业扶贫项目申报计划,并在本级主流媒体公示后上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

第二十一条 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对各市申报的项目,经专家评审、公示公告后,审定年度产业扶贫项目计划。

第五章 项目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项目计划下达后,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批复的项目资金规模,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财政扶贫资金的具体用途和资金使用计划。70%的到户补助部分,要有明确的补助对象、补助标准和资金兑付方案。

第二十三条 项目实施方案由县级扶贫、财政部门批复并报市级备案后组织实施。项目实施期限为一年,从县级批复项目实施方案之日算起。

第二十四条 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按照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计划及项目实施进度,采取预拨资金、分批报账的方式将项目资金兑付到项目实施单位。具体预拨款比例和报账批次由县级扶贫办、财政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五条 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涉及政府采购范围的,应当实行政府采购。

第二十六条 70%的到户补助部分,原则上要由项目单位先行垫付,凭资金兑付到户的凭证和相关资料,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程序进行报账。县级扶贫部门要建立贫困农户台账,详细记录对贫困农户的扶持措施及补助金额。

第二十七条 贫困户参股补助在项目单位的财务账面上要将贫困户的股份量化到户,持贫困户确认后的入股证明资料按报账程序报账。参股资金到位后,项目单位要按照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注册登记的有关规定,到注册管理部门进行注册资本变更登记,并将变更登记的批复资料报县扶贫办备案。

第二十八条 扶贫贴息贷款项目要及时通知项目单位,按照项目贷款审批程序,商请金融机构进行评估,一年内落实贷款。每年10月底以前,各市县将逐级审查后的《陕西省扶贫项目贷款利息补贴结算表》及相关的项目贷款资料上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审核后拨付贴息资金。

第二十九条 小额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切块到县,由县级进行管理。

第六章 项目检查验收和监测

第三十条 县级扶贫、财政部门要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三十一条 市级扶贫、财政部门要定期对各县的项目实施情况,特别是带动贫困农户脱贫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对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并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财政厅根据工作安排,不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抽查。

第三十二条 项目实施结束后,由市级扶贫、财政部门组织对各县(市、区)的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并形成验收报告,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备案。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对各市、县的项目进行抽验。

第三十三条 各级扶贫、财政部门要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项目申报审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统计监测等资料归档管理。

第七章 奖惩措施

第三十四条 对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良好,扶贫效果明显,并在项目检查验收中被评为优秀的市县(区),在下年度安排产业扶贫项目时,给予项目奖励。

第三十五条 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项目单位拒不整改的,或是在项目实施期限内无法实施的项目,县级扶贫、财政部门应当终止项目,并提出项目调整意见按程序报省级批复后对项目进行调整。

第三十六条 项目实施单位弄虚作假、套取扶贫资金的,或是违反政策规定导致项目建设出现严重问题、损害贫困农户利益的,除依法追回扶贫资金外,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三十八条 互助资金项目和整村推进项目中安排的生产发展项目不适用本办法。

篇2: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3陕西省2014年产业化扶贫

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项目实施单位(章):

项目主管部门:××县(市、区)扶贫办(章)

财政部门:××县(市、区)财政局(章)

项目申报日期:2013年月日

××××项目申报书(提纲)

一、项目背景及建设有利条件

阐明项目建设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基础以及项目建设的各种有利因素。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明确项目建设覆盖的乡村及贫困人口情况(户数和人数)。并简要介绍项目区内乡村发展现状。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介绍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等。

四、对低收入农户的扶持情况

阐明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的情况,对贫困户的扶持方式等内容。

五、资金筹措方案及财政扶贫资金用途

阐明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及资金筹措方案,明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用途,明确具体支持环节和补助标准。

六、项目经济效益和扶贫效果分析

对项目建设预期经济效益和扶贫效果进行分析。附表:3-1.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3-2.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表

3-3.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表

篇3: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一、目前产业扶贫到户的做法与成效

我县属扶贫非重点县,每年上级下达的扶贫资金十分有限,而且主要用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辅助建设,对产业方面的扶持很少。这就需要我们在用好扶贫资金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努力形成大扶贫格局。为此,从2008年开始,我办积极在产业扶贫方面做文章,要求省、市直单位和企业在搞好扶贫工作的同时,每年拿出3万元用于扶持10户贫困户,每户3000元用于发展产业,通过发展产业走脱贫致富道路。具体操作是:

1、精心组织,选准受扶贫困户。

按照选择低收入、有劳力、肯吃苦、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经验并能起带头示范作用农户的原则,采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方式产生受扶贫困户。重点村党支部、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采取初选、张榜公示、再确定的办法选定本村10户受扶贫困户,透明度高,受到群众赞扬。浮江乡车里村有代表性地选择了低保户、打工返乡民工等农户代表进行扶持。吉村村采取了每个代表、村干部推荐2名,在会上介绍相关情况,然后进行无记名投票,以高票入选按顺序排列选出10名。可以说,经过精心组织选举出来的受扶户群众没意见,代表们也无怨言。

2、尊重群众意愿,选准帮扶项目。

因地制宜、因人而宜,不搞强迫命令等行政手段来干预贫困户发展产业。群众愿意接受、愿意发展的项目我们就扶持,加以引导,使其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收入。浮江乡车里村肖先平原来只饲养20多头猪,确定为受扶对象后,村书记张泽周同志为其联系好猪苗,扩大养殖规模,现饲养肉猪50多头。白田埠村民有种植甜玉米的习惯,年产稳定,收入平稳,村干部因势利导,选择了7户贫困户种植甜玉米,扩大了24亩的面积。樟斗村彭训亮养殖竹鼠经验丰富,村干部结对后,帮扶其扩大规模,联系好种鼠,由原来的8只扩大到现有的36只。

3、搞好全程服务。

按照扶持要求,每个村干部包扶2户贫困户,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这让受扶的贫困户吃了一颗定心丸。车里村结对帮扶户董世太与村干部骆炳忠结对后,两人签定了责任书,骆主任经常到其家中询问养殖情况,帮助其解决养殖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通过对16个扶贫重点村两年来的实践,产业扶贫到户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不平衡。

由于对此项工作的做法和意义认识不一样,致使各村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步调不一致,有快有慢,发展不平衡。

2、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产业扶贫到户的规模。

由于目前的产业扶贫资金主要源自7个省、市挂点单位和10位民营企业家,因此,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现仅仅只能在16个扶贫重点村开展。

为了使全县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的开展,早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我们认为:

1、建立扶贫发展基金,加大资金投入。一是政府可以拿出一定的资金建立扶贫发展基金;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捐赠资金用于建立发展基金。

2、建立长效机制。把“德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把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各单位、乡镇,增大帮扶面,使每年能有更多的贫困户脱贫,使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

篇4: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的那样: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并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定边县海则梁乡原来是全省有名的贫困乡,荣民集团十五年来以锲而不舍的情怀驰而不息的而对该乡捐款1.6亿多元实施精准扶贫,帮助全乡1万多农民脱贫致富,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500元,到2015年人均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而这种富而思源的共享理念,对肩负企业公民和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应该说具有更加深刻的启示。

精准扶贫和新型城镇化需要企业家多元参与,而陕西精准扶贫和陕西新型城镇化无疑更需要陕西企业家投身其中。荣民集团产业扶贫的经典案例既是西部陕西乃至中国民企着力参与新型城镇化、务实探索精准扶贫、引领示范的生动教材;也是近年来,陕西本土民企中罕有颇具民本情怀、积极惠及桑梓共享、着力践行社会责任的鲜活参照。

不仅如此!近年来,荣民集团先后为汶川玉树灾区、老少边穷地区捐款3亿多元,特别是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投身精准扶贫,以产业带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一个乡整体脱贫,荣民控股集团扶贫的做法和模式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荣民模式”;荣民对口扶贫的定边县海则梁乡被省政府列入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被中组部列入干部学习培训基地。荣民参与扶贫的做法主要是实施了三个五年规划。

从2000年至2005年,荣民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规划,主要搞教育、医疗和基础配套设施。首先为全乡架设了100多公里的高压线路,解决了全乡生产生活用电的难题,使户户通电,实现了油灯变电灯;接着又捐资3000多万元按照国家二级标准修建公路30多公里,使村村通公路,实现了土路变油路;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从保加利亚引进辣椒新品种和新技术,从荷兰引进土豆新品种和新技术;捐资300多万元建成荣民光彩农技培训中心,帮助农民掌握科技种植技术;紧接着,荣民集团又为该乡办医院建学校。捐资200多万元建成荣民光彩小学,实现全乡12个行政村500多名学生免费就学;完全按照县级医院标准,捐资600多万元建成荣民光彩医院,实现全乡12个行政村农民看病全免费,同时为每个村民每年体检一次。每年为光彩医院和光彩小学补贴达200多万元;到2005年,全乡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基本实现了脱贫。

2005年到2010年间,荣民接着实施了第二个五年规划,主要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最初的时候,荣民捐资3000多万元造出了10多万亩高产水浇地,让全乡人均有12亩水浇地,实现了沙漠变良田;接着,又捐资3000多万元建成5000多个日光大棚,集团捐助、政府配套、农民自筹3000多万元又建起了5000多个日光大棚,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5万多元,实现人均一个日光大棚;与此同时,荣民采取了集团捐助、政府配套、农民自筹的办法一共打了8000多口机井,满足了全乡水浇地的灌溉需求,实现了打井灌溉;后来,荣民从以色列引进喷灌、滴灌设施,覆盖全乡水浇地80%以上的面积。到2010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农民由脱贫走向了富裕,90%以上的农民由过去居住的土坯房改建为砖瓦房或楼板房,有些农民盖起了两层、三层的小洋楼,90%以上的农民买了小轿车。

从2010年到2015年,荣民又实施了第三个五年规划,主要是实施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村的工业化。规划先行,荣民首先完成了9.6平方公里的小城镇规划;同时进行规模养殖,目前养500只羊的养殖大户达50多户;接着实施了移民搬迁工程,截至目前已有2000多户入住了小城镇;期间实施家庭农场计划,全乡规模5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已有几十户;目前,正在建设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主要用于农产品、肉食品深加工,农机具加工生产,计划2017年建成投付使用,预计每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预计该工业园让全镇三个乡的农民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

荣民经过十五年的艰苦奋斗,顺利完成了三个五年规划,到2015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了8万多元,全乡农民由富裕转向了小康。而这在当前经济形势面临严峻迷局、投资环境尚需亟待改善的情况下,尤为难能可贵;陕西精准发力、对口扶贫、产业带动的荣民模式无疑为西部乃至中国的民企转型多少带来些许光亮。

2015年,定边县委、县政府希望荣民集团扩大扶贫范围,集团随即决定:在原有1个乡扶贫的基础上,再新增2个乡的扶贫任务。白泥井镇由3个乡合并而成,全镇总土地面积563平方公里,30个行政村,1个移民社区,159个村民小组,8317户,26454人。目前,荣民结合以前的扶贫经验和模式,制定出了第四个五年规划:2015年到2020年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集团会同县政府镇政府认真研究,共同制定了符合持续发展的“四大工程”:到2020年各类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日光大棚达到3万个;养500只羊的养殖大户达到500户;500亩的家庭农场达到500户。同时要实现三个全覆盖,免费医疗全覆盖,消除贫困户全覆盖,人均一个日光大棚全覆盖。除此之外,荣民计划再捐款1.5亿元,到2020年要让新增两个乡18个行政村的1.8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沧海横流,方显卓越本色。经过多年努力,荣民集团渐次探索出了以产业扶贫带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脱贫的荣民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也得到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认可;下一步荣民将在各级党委政府、工商联和光彩会的指导下,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不断完善“荣民模式”,提高精准扶贫力度,为打好扶贫攻坚战贡献荣民应有的力量,为西部陕西乃至全国的转型发展和产业推进培植光点、增色添彩。荣民,贵在有恒,禄泽千秋!

篇5: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切块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整村推进”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财政扶贫资金的整合力度,探索扶贫开发权力、任务、资金、效益、责任“五到县”新思路,确保全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晋贫组[2007]2号《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组会议纪要》精神,决定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资金实行切块下达到县进行管理使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整村推进”切块资金是指从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中切出部分资金直接下达到县,用于全省确定的57个贫困县的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整村推进”项目管理实行县级负责制。在县扶贫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县级财政部门是“整村推进”切块资金管理部门,负责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报账制核算。

第四条 “整村推进”项目实行备案制管理。各贫困县根据省下达的资金计划指标,确定规划村,并组织制定村级规划;规划村的确定和村级规划不再报省审批;县扶贫部门将规划汇总后报省、市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章

资金来源与分配

第五条

“整村推进”切块资金来源由三部分构成:从财政扶贫资金中切出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全省“整村推进”;市、县从本级财政中安排一部分作为配套资金;市、县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以形成合力,加快整村推进力度。

第六条

“整村推进”切块资金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

具体分配因素:

(一)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数量;

(二)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

(三)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四)贫困县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综合评定效果。

第三章

“整村推进”村的确定

第七条

“整村推进”村必须在全省已确定的第一轮扶持的贫困村范围内和移民新村中确定,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扶持革命老区村。第八条

“整村推进”村要尽可能集中连片扶持,以形成较大产业和规模效益。

第九条

要选择领导班子健全、责任心强,具有组织实施规划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的村作为“整村推进”村。

第四章

资金使用范围

第十条

“整村推进”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农田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林开发、种草养畜、旱作节水、农村沼气等项目(其中农田和水利项目不能与以工代赈项目重复安排;农村沼气项目不能与新农村沼气项目重复安排)。

第十一条

每年在“整村推进”村中选择一些产业基础好的规划村开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整村推进项目与互助资金项目结合起来考虑,统筹安排,以增强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章

“整村推进”规划的制定

第十二条

村级规划的制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全面规划、精心设计、科学论证。

第十三条

要充分体现特困户、贫困户优先扶持,优先受益的原则。

第十四条

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从贫困户的分类到扶贫开发项目的确定都要充分体现群众参与,全面真实地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调动群众决策项目和实施项目的积极性。

第十五条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把整村推进与移民搬迁相结合、与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与生态发展和建设相结合、与提高人口素质相结合、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

第六章

“整村推进”工作的组织管理

第十六条

县扶贫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第十七条

县财政部门要根据规划,将资金及时、安全拨付到位,并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乡(镇)党委、政府要积极参与村级规划的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村党支部、村委会负责组建项目实施小组;指导、管理、督促、检查所有项目的组织实施;协调群众之间的关系;搞好项目报账制工作。

第二十条

项目实施小组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村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对“整村推进”项目具体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要确保项目质量和公开透明,并定期向村民大会汇报工作。

第七章

“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

第二十一条

项目实施小组在县扶贫办、乡政府的指导帮助下,按照村级规划的内容和上级下达的年度项目计划,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资金使用计划、物资采购计划、技术培训计划等。对各项实施计划进行公告、公示,征求村民意见。

第二十二条

项目采取招投标、签订合同等方式组织实施;项目实施中所需的物资,要在征求项目用户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物资采购计划,由群众代表参与集中采购,对动植物的采购要进行检疫,对重要物资要进行质量检验。

第二十三条

县扶贫办要建立详细、完整的项目档案资料。

第二十四条

对调整、变更的项目,要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经村民大会讨论同意后,报县扶贫办批准,并在乡、村进行公告。县扶贫办要将调整项目计划报省、市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章

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五条

“整村推进”切块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报账制管理。“整村推进”专户在扶贫资金专户项下设立,不再开设新专户。资金报账执行晋财农(2001)325号山西省财政厅“关于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通知”。

第二十六条

各级财政、扶贫部门要强化资金和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按项目建设进度核拨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扶贫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整村推进”切块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工作。

第二十八条

各级财政、扶贫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项目验收制度。市扶贫部门每年要组织一次对全市各贫困县“整村推进”工作的全面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报省主管部门备案;省扶贫办对各贫困县“整村推进”工作实施进展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抽查,每二年组织一次市与市之间交叉检查,检查结果将通报各市(县)政府。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核减下年度分配指标,并视情节对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罚。

(一)挥霍、浪费、截留、挤占、克扣“整村推进”切块专项资金;

(二)资金不及时到位;

(三)项目不及时组织验收;

(四)资金投向改变范围。

第九章

本办法由省扶贫办、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本办法自4月26日起执行。

2008年3

篇6: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内 蒙 古自 治 区

内扶组发[2007]1号

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文件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化扶贫项目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盟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为加强全区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化项目管理,使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化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由自治区扶贫办制定《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化扶贫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及时反馈。

特此通知

附件:《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化扶贫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二00七年七月二十日

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化扶贫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全区产业化扶贫项目管理,使产业化扶贫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切实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的紧急通知》 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我区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所称的产业化扶贫项目,是指由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支持的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不包括扶贫龙头企业项目贴息。

第三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遵循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为基础,以营销信息为桥梁,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以持续稳定地带动贫困农牧民脱贫增收。

第四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围绕农村牧区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进行统筹规划,规模开发,形成区域性的产业化扶贫格局。产业化扶贫开发规划以旗县级为单元,以苏木乡镇嘎查村为基础形成,需确定每个贫困苏木乡镇嘎查村经济发展的扶贫产业定位问题。一次规划,几年实施。按照项目管理程序,自下而上申请,自上而下审定,按立项条件择优确定项目。

第五条 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本地的产业化扶贫项目管理工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是产业化扶贫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产业化扶贫项目的规划、申报、管理、实施和检查验收等工作。旗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本地的产业化扶贫项目规划工作,旗县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编制和修订本区域的产业化扶贫项目规划。各级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产业化扶贫项目库,从中择优选项上报。

第二章 项目选择与编制

第六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选择应立足地方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按照面向市场、效益优先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逐步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形成规模效应,增加农牧民收入。

第七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重点支持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结合起来,加强对重点嘎查村、专业嘎查村、专业小区、示范小区的种养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特色种养殖产业扶贫基地,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一旗县几个骨干品牌的产业梯级结构。产业化扶贫项目不得用于补贴龙头企业等经济实体。

第八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应尽力依托当地的扶贫龙头企业,来促进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并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引导贫困农牧户有序进入市场,有效增加贫困农牧户收入,加快产业化扶贫的实施步伐,提高扶贫效益。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方式,逐步培育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同时搞好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户的对接,龙头企业要与基地和农牧户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合同收购、利润返还、制定保护价和提供相关服务等方式,维护好贫困群众的利益,努力做到企业发展和贫困农户受益。

第九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支持鼓励农牧民按照自愿的原则,通过资金、技术、信息的整合,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销售流通组织,搞活产品流通。大力加强对中介组织的引导与扶持,完善其市场信息、运输等配套服务及其他服务功能,准确把握市场定位,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合起来。

第十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应按照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上报(内财办农[2005]26号)。投资额度30万元以上的项目,还应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附件。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实施单位、项目的必要性、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及规模、投资估算及来源、效益分析等。

第三章 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十一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由旗县项目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从产业化扶贫项目库中择优选项,送旗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由旗县项目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上报盟市项目主管部门和盟市财政局。同一项目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第十二条 盟市项目主管部门受理项目申报后,应会同财政等部门组织项目审查,报盟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会同盟市财政部门报自治区项目主管部门和资金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 自治区项目主管部门和自治区资金管理部门根据上报的材料,结合旗县已形成的产业化格局,发展前景,工作状态,确定项目旗县后,组织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论证后下达项目计划和资金计划。

第十四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建设计划批准实施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调整。确需变更、调整的,必须由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四章 项目实施与管理

第十五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应确定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责任人,项目实施单位法人和项目责任人对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及效益承担责任。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前,项目实施单位应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同项目主管部门签订责任书或合同书,落实相关责任。

第十六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应实行公告公示制度。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管理办法》的要求,盟市、旗县项目主管部门或苏木乡镇政府要采取报刊、电视、广播等形式向群众公告上级批复的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内容、资金额度等,嘎查村采取村务公开形式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七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一般由所在苏木乡镇政府组织实施,旗县业务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性强、工程量大的扶贫项目,可由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项目主管部门必须同项目业主签订扶贫合同,履行扶贫责任。

第十八条 投资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化扶贫项目或项目工程段需要进行招投标的,项目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实行公开招投际,通过招投标选择项目实施单位。招投标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以农牧民投资投劳为主的项目,应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经群众讨论同意后实施。

第十九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所需物资,要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由旗县级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进行政府统一采购。不能纳入政府采购的零星物资,也要加强采购环节管理,建立物资领用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财政扶贫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保证资金专款专用。严格执行《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全面实行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但必须提高报帐效率。

第四章 项目验收与监测

第二十一条 项目实行竣工验收制度。项目竣工后由旗县项目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全面验收,自治区和盟市级项目主管部门每年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抽验,抽验比例不小于30%。

第二十二条 项目竣工后,由项目实施单位向旗县项目主管部门提出项目验收申请,旗县项目主管部门组织人员对项目进行专项验收,验收合格后,填写《扶贫开发项目竣工验收表》。项目实施单位凭《验收表》及税务发票等材料向财政部门报帐。

第二十三条 产业化扶贫项目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有:

(一)项目建设情况。包括项目计划和目标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质量和效益等。

(二)资金管理情况。包括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项目资金公告公示情况。

(三)责任落实情况。包括组织管理、项目责任人落实、目标责任落实、群众参与、项目建档、项目管护措施等。

第二十四条 对验收中发现质量等问题时,项目负责人负全部责任,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返工,对不能补救,又无法返工造成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作相应的处理。

第二十五条 旗县项目主管部门验收组在逐村验收工作基础上,分析汇总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完成检查验收总结报告后,每年向自治区和盟市项目主管部门按时上报。

第二十六条 档案管理。旗县项目主管部门要将项目规划文件、项目建设合同、项目工程建设图纸、工程图片、受益贫困户、扶持内容、扶持资金等相关内容归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各级项目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检查监督项目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建设标准、资金使用等情况,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第二十八条 工程建设和使用资金按计划执行,原则上当年计划当年完成,超支不补。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审计,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扶贫资金。

第二十九条 各级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部门应加强竣工项目的后续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发挥长久效益。产业化扶贫项目坚持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特困嘎查村的项目应由嘎查村民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管护。

第五章 奖惩措施 第三十条 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益情况列入工作考核内容及下年项目安排的依据,对实施较好的项目旗旗县给予奖励,增加项目数或投资额度。

第三十一条 项目验收不合格或者违纪违规使用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的,该项目旗县两年内不安排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并视情况追回部分或全部投资。

第三十二条 未经批准变更、调整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计划的,按调整项目资金额核减下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

第三十三条 对不按时准确上报项目进度和报告的盟市、旗县,上一级项目主管部门将视情况核减该盟市、旗县下一年的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数额。

第七章 附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篇7: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晋财行[2007]339号

各市财政局、旅游局:

为推动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规范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审查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山西省财政厅 山西省旅游局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山西省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确保旅游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规范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筹集的用于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项目的建设资金。第二章 资金投向

第三条 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公共信息化建设项目;

(二)景区开发、线路整合升级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景区旅游道路、给排水设施、通讯设施、供电设施等项目;

(三)公益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旅游交通标示牌、自驾车营地建设等;

(四)旅游精品线路(古建宗教线路、晋商文化线路、寻根觅祖线路、黄河风情线路、太行山水线路、红色经典线路等)服务设施的配套、改造、升级、完善,包括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引导标识、环境整治等;

(五)重点旅游项目的贷款贴息。包括重点景区建设、重点旅游饭店的建设改造、旅游购物设施的建设改造等项目的贷款贴息;

(六)重点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研制等项目;

(七)其他省级重点公益性旅游项目。第三章 部门职责

第四条 省财政厅是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部门,负责预算和资金管理。具体职责如下:

(一)确定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预算投入总额;

(二)按照专项资金的投向和原则,审核并按预算管理程序下达项目资金;

(三)监督检查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四)对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实施绩效评价。

第五条 省旅游局是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审核和实施,具体职责如下:

(一)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向的原则和重点;

(二)组织旅游项目的申报、合理性审查、技术论证和项目筛选;

(三)按照预算管理程序提出项目预算建议数;

(四)加强项目日常管理,建立严格的项目责任制,并落实到相关的市、县(区、市)和项目单位,对项目建设负责;

(五)会同省财政厅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加强项目监管。第四章 项目申报及审定

第六条 凡在我省设立的从事旅游产业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均可申请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第七条 项目申报必须符合我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第八条 申报的项目应于每年6月30日前由市级旅游、财政部门研究确定后上报省旅游局和省财政厅。省级项目单位可直接向省旅游局和财政厅提出项目申请。

项目申报需附以下有关资料:

(一)开发人及开发区域、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等申请资料;

(二)经具备资质的规划编制机构编制的旅游区规划;

(三)经具备资质的机构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符合整体旅游业规划,由市级旅游部门同意推荐项目的文件;

(五)涉及开发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基本建设的项目,应由市级或市级以上发改部门的项目立项或备案审批文件;

(六)项目实施涉及征用土地和对环境有影响的,应提供用地批准文件和环保评估报告;涉及水利、林区管理、区域规划等有关部门的项目,还应有相关部门的协调意见及商榷意见证明;

(七)自筹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证明或承诺证明;

(八)中外合资旅游项目需提供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外商投资到位情况的证明;

(九)贴息贷款项目需提供当地银行评估初审意见书、贷款合同及结息的有关资料。

第九条 申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项目应按要求提供有关资料。省旅游局根据每年申请情况建立省级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库。

第十条 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实行专家评审制度。由省旅游局设立动态评审专家库,聘请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并结合项目情况组成评审小组,负责对省级给予资金扶持开发建设的项目进行筛选、论证、评审。

省旅游局根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并结合当年专项资金规模确定需要扶持的旅游项目。

第十一条 补助的项目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按程序评审确定后,须将项目意见报省政府有关领导审定同意。第五章 专项资金的管理

第十二条 对获得评审通过的项目,由省财政厅与省旅游局联合下达资金和项目计划文件,由项目实施单位的同级财政部门按项目进度拨付项目资金。

第十三条 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第十四条 当年未能完成的大型项目,承办单位每半年应向省旅游局报送一次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和有关财务报表。

第十五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向省旅游局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由省旅游局组织或委托市旅游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组织验收。

第十六条 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行绩效评价制度。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旅游部门负责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加强对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于每年终了5个月内将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绩效考评情况报省旅游局和省财政厅。

第十七条 因客观原因需对项目进行调整的,须严格按项目审定程序重新评审后调整。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省财政厅、省旅游局对资金的使用、项目进度及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日常监督工作按预算级次由项目所在地的财政局、旅游局负责。

第十九条 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凡弄虚作假套取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一经查实,省财政全额收回专项资金,并取消今后申请资金的资格。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除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外,有条件的地级市也应设立市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旅游局负责解释。

篇8: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1平塘县羊产业发展现状

平塘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以来,共计投入省级扶贫专项资金6850万元,随着扶贫项目的不断深入和滚动发展,目前平塘县共计10个乡镇67个村民组3400户农户参与了项目的实施,修建圈舍15.5万平方米,建植人工草地5.8万亩;共引进种羊4.86万只,目前,平塘县羊存栏达18.6万只,年出栏羊13.5万只。共引进养羊企业4家,组建生态养羊专业合作社7个,发展存栏100只以上规模场305个,200只以上规模场85个,500只以上养殖小区28个,1000只以上规模场2个。

2主要做法

2.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机制

一是健全领导机构。根据项目实施需要,县乡分别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为项目实施奠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县纪委书记为组长,县委组织部部长为副组长,县监察、审计、财政、扶贫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工作监管领导小组,对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养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项目规范有序实施。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协作。扶贫部门负责抓好项目资金管理,按程序和项目实施进度审拨资金;种草养羊办公室(草地中心)负责项目实施技术指导;项目乡(镇)负责宣传发动、协调土地流转等工作,形成合力推进项目实施的良好局面。三是组建工作机构。成立种草养羊办公室(草地中心),抽调平塘县精干人员30人,专门负责种草养羊工作,为实施生态养羊项目提供保障。四是健全机制。平塘县出台了《平塘县羊产业发展意见》、《平塘县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留职领办创办农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的办法(暂行)》等优惠政策,促进平塘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养羊)项目的顺利实施。

2.2加大宣传力度,推进项目实施

一是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宣传标语等,向农民群众讲透政策,分析效益,让群众看到希望,增强信心。二是召开动员会、现场会、座谈会等会议,通过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创业经历的现身说法,宣传生态养羊的优势。三是先后组织技干、村干和群众代表到龙里、晴隆、四川巴中、广安等地考察学习,激发了群众参与生态养羊的积极性,广大农户踊跃申请参与实施生态养羊项目。

2.3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项目实施

一是整合资金,合力化解项目建设资金瓶颈。通过挂钩帮扶、项目捆绑等方式整合资金,支持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发展相关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积极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项目实施。自项目实施以来,平塘县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68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875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1993万元,招商引资1050万元。二是强化项目实施保障。工作经费方面:2007年实施项目以来,县财政每年注入100万元设立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行专账专户专人管理,主要用于50只以上规模养羊场和养殖大户的滚动扶持、奖励和补贴,以及奖励乡镇、领导小组和技术人员等。设备装备购置方面:为种草养羊办公室片区工作组配备生物防疫药品冷藏设备冰箱15台,药箱手术器械等25套,摩托车10辆,装备的改善保障了技术人员能及时为生态养羊项目农户提供服务。

2.4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养羊产业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助推羊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丰盛种羊基地于2008年12月入驻平塘县谷硐乡鸡场村。该基地占地总面积2万余亩,总投资480万元。2009年以来,该企业荣获“平塘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黔南州185先进企业”、“黔南州级扶贫龙头企业”及“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基地在不断发展中,与当地农户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带动很多农户加入到养羊的队伍中,通过“羊办+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使饲养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现已带动发展养羊户300余户,养羊规模近8.6万只。

2.5科学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发展

2007年平塘县被列入全省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示范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组织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会等方式征求意见,确定了以谷硐、白龙、掌布等乡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平塘县生态畜牧业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羊办+合作社+示范带(养羊小区)+养殖场(点)”的发展模式。根据平塘县气候、地理特点以及草地载畜能力和羊品种特性,大力整合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结合人工种草,在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平坦坝区重点打造的以湖羊为主的舍饲标准化养殖小区;在灌丛、灌木草场草资源较为丰富的灌木林区、喀斯特山区,重点打造本地品种贵州黑山羊养殖区,形成品种区域化,促进草畜平衡发展。

2.6加大培训指导力度,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强化培训,着力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和项目农户的饲养管理水平。一是组织技术干部、村组领导、项目农户代表外出参观学习,以现实直观的养羊致富事例教育群众,使其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转变发展思路,坚定养羊致富信心。二是通过“县校”合作的方式,多次邀请贵州大学、西南大学的专家教授到平塘县对技术干部和项目农户进行培训,提高技术干部服务技能和项目农户的饲养管理水平。

2.7强化后续管理措施,保障项目持续发挥效益

一是实行技术干部分片承包管理责任制。制定工—作考勤考绩、奖惩等管理制度,并与技术人员和饲养农户分别签订责任状,将技术人员工资福利与考勤考绩挂钩,形成利益联动机制。技术员在做好项目养殖户的技术跟踪指导服务的同时,加强对新项目户引导、培训和发动。二是养羊办和项目农户签订养殖合同。按2:8进行出栏收益分配(养羊办20%,项目农户80%),养羊办收益用于技术服务、更换种公羊等费用支出。三是项目农户饲养的基础羊群三年内不得少于养羊办提供的基础羊群数量,第四年和第五年归还基础母羊(所归还的基础母羊体重须达到20kg以上,由养羊办进行挑选符合种用的后备母羊)。收回的基础羊群用于滚动扶持发展新的项目农户,使项目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3主要成效

3.1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项目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得以不断完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观。平塘县人工种草大幅度提升,有效遏制石漠化加剧程度。充分利用人工草地养羊,牧草通过“过腹还田”,为耕地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提高了土壤肥力。通过退耕还林地、荒山荒坡种草,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

3.2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2007年实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以来,共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685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及示范带动,目前,平塘县14个乡镇67个村民组3400户农户参与了项目的实施,修建圈舍15.5万平方米,建植人工草地5.8万亩;共引进种羊4.86万只,羊存栏数从2007年项目实施前的1600余只发展到如今的18.6万余只,养羊户从12户发展到3400户,累计出栏商品羊13.5万只,销售收入14850万元,惠及农户3225户,户均增收5.2万元,助推农户脱贫致富成效明显。

3.3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实施生态养羊以来,技术干部、乡镇干部长期深入项目区村组,脚踏实地了解民情、民意,实地调解用地、山林界限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群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沟通思想,增进友谊、共谋发展,让群众体会到生态养殖带来的发展,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4主要体会

4.1领导重视是关键

自平塘县实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以来,省、州领导尤其是扶贫办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莅临平塘县调研,亲自听取汇报,深入到项目区检查指导工作。省扶贫办主任、副主任多次亲临平塘县指导工作。同时,县、乡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项目的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2转变观念是前提

近年来,为解决长期制约平塘县干部认识不到位,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县委、政府研究出台了《平塘县羊产业发展意见》等激励干部抓农业产业的优惠政策,并立足资源优势,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民群众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真正尝到甜头,得到实惠,“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的思想明显转变,观念不断更新,不等不靠,参与生态养羊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4.3依靠科技是支撑

平塘县生态畜牧业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效果,一是省、州扶贫、畜牧专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亲临现场作技术指导。二是畜牧技干扎实工作,他们经常深入村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种草、养羊、品改、防疫等工作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三是县扶贫部门的高度负责精神,从项目的规划到实施都进行了科学论证、精心组织,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4整合资源是基础

在项目实施中,各相关部门紧紧围绕推动项目实施这一目标,千方百计整合项目资金,千方百计支持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实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4.5强化监督是保障

项目实施涉及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除扶贫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外,还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村民大会,政务公开等形式,公开办事程序,公开资金用途,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促进项目的健康发展。

5下步发展

5.1大力推进养羊产业组织化程度

按照省扶贫办《关于积极组建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提高项目组织化程度的通知》要求,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农民、尤其是现有的种羊场和规模养殖场作为发起人和牵头人组建农民养殖合作社,逐步健全完善养羊产业发展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的养殖农户组织起来,积极引导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种羊和商品羊生产区域布局,走“羊办+合作社+养殖小区+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平塘县养羊产业带向区域化、组织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上来。进一步推动生态畜牧产业化扶贫项目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提质增效。

5.2探索利益联结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通过“养羊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吸纳广大农户以“土地出租”或“作价入股”、“富余劳动力入股”等利益联结模式参与养殖小区建设,融入项目发展,由合作社在生产、技术服务和销售上、生产管理上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

篇9: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意见》指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贫困地区发展实际,突出需求导向,强化规划统领,结合现有渠道,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不断壮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促进贫困地区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迈进,助力扶贫对象精准受益,稳定提高收入,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一)坚持规划引领。把“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作为农业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安排的重要依据,以项目支撑规划任务落实,分级推动各类规划有效实施,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二)坚持产业优先。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农业项目资金倾斜安排的首要任务,统筹加强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设施条件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开掘富源,拔掉穷根。

(三)坚持精准安排。把精准配置资源作为向贫困地区农业项目资金倾斜安排的重要遵循,选准特色农业发展薄弱环节和产业发展重点,建立与贫困地区相适应的差别化项目资金准入门槛,强化涉农资金统筹使用,变项目资金安排由“扶优扶强”为“扶特扶精”,提高贫困对象的参与度与受益度。

(四)坚持公开透明。把“阳光操作”作为农业项目资金倾斜安排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行农业项目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项目安排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项目实施各环节科学透明、程序规范、公开公正。

《意见》指出,要突出实效,聚焦倾斜支持重点。

“十三五”期间,着力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力度,助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一)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夯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对于在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范围内的151个贫困县,年度项目资金优先倾斜安排,加快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优先安排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改善水电路、粪污处理、防疫、质量检测等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壮大一批设施完备、环境友好的养殖场(小区),巩固和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带动能力。

(二)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向贫困地区延伸,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粮棉油糖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等补助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安排,支持贫困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加大贫困地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实施国家级和区域性制育种基地(场、中心)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县加强良种繁育基地等设施条件建设,提高供种能力和生产效益。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种养结合、链条延伸、功能拓展,支持贫困地区完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鼓励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开展“粮改饲”试点。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试点、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畜牧良种补贴、基础母牛扩群、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等补助资金,优先安排到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支持贫困地区调整农业结构。鼓励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支持开展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创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减损提质,错季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贫困地区培育特色农业品牌,逐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交易、冷链物流等设施条件。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加快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创建,因地制宜在贫困地区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

(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鼓励贫困地区开展各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推动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助补贴资金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列为优先支持对象,鼓励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在贫困地区领办兴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助资金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工等;继续在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工作,开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等“扶智行动”。

(五)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动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减损增效。综合考虑贫困地区畜禽品种、数量、分布区域以及免疫工作量,加大动物防疫经费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小麦“一喷三防”、病虫害防治、草原灭鼠、农业生产应急救灾等政策资金,加大对贫困地区倾斜支持比重和覆盖范围,提高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

上一篇:班组动态安全管理下一篇:门座起重机培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