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唤醒生命散文

2024-05-06

仪式感唤醒生命散文(通用4篇)

篇1:仪式感唤醒生命散文

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仪式,有些仪式是必须要等到长大以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如家长郑重其事地操持着过年时的种种祭祀之礼。小时候不懂,是因为那些仪式感很重的言谈和举止,与我们内心所期待的过年没什么关系,而实际上,孩子心中的过年与千百年来所传承的文化内涵相距甚远。长大以后,亲历着社会和自己的人生在时间轨道上爬行,渐渐懂得那些仪式感的可贵,然而时至今日却不得不感叹,林林总总的仪式感正离我们远去。

因为感叹,所以倍加珍惜。如今,每有参加或听闻豪华婚礼和婚宴,就不由得想起三十多年前的乡村婚礼。乡村是安静的,而结婚那天则一定会喧闹起来。锣鼓喧天,鞭炮迎新,长辈们个个喜笑颜开,孩子们稀里糊涂地跟着享受人潮里的喜气,眼里看的是新郎官手里的喜糖,心里想的是宴席上平日里不常见的美味。这新郎官不就是平常憨厚老实的某某吗?为什么这天像个乡政府干部那样,崭新笔挺的衣着与平常判若两人,反倒让人觉得古怪新奇。

孩子们当然不懂这种看起来很古怪的场面,就是人们心中颇为神圣的仪式。一对新人像一对木偶般被人摆弄着,敬酒,拜天地,拜高堂,新房里还得弄出一阵阵的笑话来,似乎不如此就有点对不住这场喜事。

新的生活属于他们俩,然而新的生活却在隆重的仪式感中被赋予了亲人和乡邻们的期望,因为这种仪式,新的生活才有了鲜明的起点,才让新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内容,而不至于动辄分道扬镳。在磕磕碰碰的日子里,曾经渗透进心里的仪式感就像一把锁,紧紧地拴住了两颗心,即使偶有臆想,也不可有非分之念。

生活中的仪式很多,看似无意义,却又实实在在和时时刻刻地导引着人的心灵。近来,单位组织新录用的年轻公务员面对国旗向宪法宣誓。这种场面既熟悉而又陌生,让我不由得想起影视剧里常看到的西式教堂婚礼。当着众人的面承诺爱一个人,爱就成了责任,成了向世人作出的宣誓,作为一个拥有正常心智的自然人,很难不受这种宣誓的制约。我相信,当举起右手作出忠于宪法的宣誓那一刹那间,一种无形的力量就扎根于内心某处,或深或浅,总会像海底神针牢牢地钉在那,这种形式感很重的自我教育又岂是可有可无呢?

只可惜,一些很好的传统仪式以及由此而种下的仪式感,正悄然远去。当家长的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每到教师节临近,就为送礼而烦心。我们小时候,父母亲可没这样的烦恼,因为尊师就表现在平常的交往中了。尊师应当是发自内心的,源于情感的自然流露,源于社会氛围的烘托。眼下,社会氛围是有了,可尊师的方式变得市侩而失去应有的感动。尊师应当首先表现在师生之间,而如今却更多体现在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博弈。唉,当年送一支普通的笔、一张朴实的贴画甚至一张自制的明信片给老师,都能让老师高兴得合不拢嘴。当下则不然,精致的礼物,实际传达的可能只是背后的市场价值,有的更直接化作一张张承载金钱的卡片或电子红包。如此尊师,尊的只是一时之师,而非一生之师。

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该抢占座位。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如果觉得新时期就该让孩子放开手脚,则又一次错失了仪式感的现场教育。没有了尊卑长幼之序,法律和道德又值几何?这种并不复杂的逻辑,却很容易被新生一代的父母亲如我们,因为爱,而渐渐找不着北。当一切仪式和仪式感都可以不要的时候,我们就不该感叹或将被未来的时代所忽略甚至抛弃。

每到过年,心中曾经的美妙预期只是一个长假,围炉夜话的温馨场面不再重来,全村的年轻人围着长辈共同操持着沉睡一年的花灯直到音乐四起、脚步飞舞,离去的人匆匆归来,乡村依然安静,快闪似的聚合又面临着又一年的分离。聚散原本平常事,只因早年种下的仪式感难以找到共鸣之所,而使得乡愁只剩下无绪的愁。

仪式感缺失已然一种社会病,特别是关乎年轻一代身心成长的种种仪式,或更应该植入幼小的心灵。然而情况或许并不像我担心的那样糟糕,一个又一个美德少年的传奇故事,总能激荡着社会的脉博更加健康有力。激动之余,还是要回归到那个最容易被忽略的话题,重拾被淡去的仪式,让仪式感回归于心灵,生命的感召力就会像雨露中的种子,散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期待着。(9月23日星期六)

作者:冯德利

公众号:半日随笔

篇2:仪式感唤醒生命散文

我喜欢仪式感。

仪式感让很多即将忘却的事情慢慢被拾起,第一次遇见的街区,第一次吃饭的餐厅,第一次敞开心扉的傍晚,第一次辗转反侧的失眠,第一次说出的我爱你。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她说她没什么仪式感,从小到大就是稀里糊涂的,恋爱时也没怎么被追,人家对自己好就自然而然的在一起了,结婚,生孩子,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除了孩子生日,基本没过过纪念日,也没特意为老公或自己准备过惊喜。她认为惊喜应该是男人为女人准备的,可她老公是个木讷的人,恋爱时连花儿都没送过,久而久之,两个人都习惯了柴米油盐的日子,倒也风平浪静的生活着。

我问她,你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哪里?

她说,KFC!听得出语气里有点不爽,估计是对这个地点不满意。

我说,有机会你们再去一次,坐在原来的位置,点同样的东西。

她惊讶的望着我,一副起了鸡皮疙瘩的样子。

后来见到她,没等我招手她就一个飞步跑了过来,神秘的把我拉到边上,眼神里是藏不住的兴奋。

说是前两天去选家电,正好路过那家肯德基店,她拉着一头雾水的老公走了进去,在一个座位旁等了足有二十分钟,旁边明明有空座可她偏偏就是要等,老公有些不耐烦但也没说什么。点了一杯奶茶,一杯可乐,两份套餐外加一份全家桶。

她说东西刚摆在桌上老公就愣住了,说了四个字“一模一样”。

接着两个人聊起了第一次约会的场面,原以为忘记的事情聊起来竟历历在目,经过时间的打磨,曾经的美好又多了些柔美和亲切。

他们约定五周年的时候再去一次,还要坐在原来的位置,点同样的东西。

这就是仪式感,仪式感让淡如水的生活加了一勺蜜。

有人说,仪式感是留给矫情的女人和有钱的男人的,与辛苦讨生活的人无关。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仪式感是留给有心的爱人和亲密的.友人的,和金钱无关。

早晨醒来的互道早安,临睡前的互道晚安,起风的夜晚起身关窗帘,阴雨的门外放一把雨伞,这些悄无声息的习惯比默默的喜欢多了些仪式感,暖暖的。用心挑选的食材,耐心拿捏的火候,做一顿有汤有菜的晚餐,这样温馨的一刻比叫一次外卖多了些仪式感,饱饱的。一块抹茶蛋糕,两个小勺,坐在布满阳光的藤椅上,余光里是懒散的呆气,不为任何纪念日,只为这份闲适,懒懒的。

仪式感并不需要大张旗鼓的筹备或绞尽脑汁的设计,甚至不需要刻意的形式。在微光乍现的玻璃窗前,递给对方一杯热茶,不需要言语就足以温暖一个清晨。在相聊甚欢的闺蜜日,我们轻轻拥抱了下,说了句好久不见。在童趣互动的亲子日,大手牵着小手,小手勾着大手,唱首儿歌或学着鸭子拽拽的走,哈哈就是一个午后。

篇3:生活应该有点仪式感散文

浮世若不熙熙攘攘,恩恩怨怨就荡不开了。

阿妈时常说,你们这些小年轻,不知道光阴金贵。这话我是赞同的,过了二十岁,忽然崛地而起的恐慌感侵袭。最常听到的就是“你都多大了啊”,又或者“还是小孩儿呢”。光阴拿了把扫帚,几场雨水冲刷,我们老的不着痕迹。

清明节像是一个唤魂的档口。老的少的以箭为翅,匆匆来赴一场百年的约。夸父追日只一次,所有高傲的人生都应该绝版。而我们歃血为盟去祭奠。

没有一条河流不是孤单着自己的路途,有退缩而向往来的路上奔去,有饮泣而畏惧的蒸腾,万籁俱寂亦是蕴。对红尘我一厢情愿慷概捐身。

乱世慷慨我行歌,千万人总有相和。当我形容枯槁一如临死,我曾看过一处美丽。上演着一出花开不败的戏,醉檀笔,折本里,又依稀春寒起。我愿意自己是一个伤痕累累的人,殉于俯仰人间的水泽,以血泊衷心敬重的天地。

前世今生都是要认真的灵魂,这世界有它的脚步,而我有我的茧。我的生命是一汪重洋,从发源的泉眼开始注定了流程与消逝,奔流所到之处的惊喜和悲哀都是不得不了的心愿。 ?? 这人间儿女只身前往,赴众人的约,坐自己的席,历周遭的险。在我有限的智识里,低能的人发现自己的低能,就是一桩悲剧。我诘问上帝,我不想在疲惫里俯首称命,我要在尚可的年纪多挣扎几次。没有什么比一个自相矛盾的.躯体更让人无力。

《创世纪》的开头写下一句:在哲学世界里,事物越是完美,就越会感到快乐和伤悲,人类的灵魂无一得到幸免。

自然起源于思维和艺术,若果你把这人间的冷暖皆看淡,你最终发现,你的生命追随自然。我何不大胆向现实承认:我的亡魂怒气冲冲,在世间人眼里享不过赫赫声名。落叶于浮舟,闲泊于池间。

在我虔诚意识到成熟不是无动于衷的美丽后,以三跪九叩的姿态匍匐前行,刺得一身悉悉索索的伤,我想我爱上了自己。我不可以伤害自己,我唾弃红尘里的自己。葛朗台应当嚼食月光,吞下七情六欲的果。

生命因欢心受苦而与须弥同高,也森冷到自己都可杀。二十年人生总账,来的明白,去的决绝。我不是为了热闹而来,哪一条警世箴言能够劝的醒一个聪慧饱学,随时激励他人向上却长期对生命质疑的人。我的话若是能够结出果实,揭露泪雨磅礴的往事,所有功过伟绩高雅诗句,从四方而来消得目空一切的畏惧。而知音只能是自己。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有且只有一种,我们可以用以抵达内心所期待的救赎。它是否定性的,并且可以和一切肯定的东西对峙,这个东西的否定性允许我们变得卑微,在这种关系里,黑与白都不再重要,我曾以为这个东西是救赎。后来我明白,是信仰。

于是我活着。

这牢笼里尚有一些人,这些灵魂无望无求,一个个飘息于阳光下的亡魂,舍身化尘,反噬活着的颈脉,他们黯淡的一生又是那么的一文不值。却又对其他的灵魂羡慕不止,世人对他们的名声不能容忍,悲哀和正义对他们不闻不问。他们的杯都空着,在黎明前乘上了撒旦的船。

我献礼

篇4:仪式感唤醒生命散文

最初我并不懂为什么要这样一定要搞一个场面才可以,觉得有点多余,当初只是觉得因为要让女孩儿开心,表白的时候感动,精彩,充满回忆,我见过当众表白,也做过众人面前的仪式,也见过群体见证下的爱恋。现在我才觉得仪式感不只是一种浪费和矫情。代表着一种誓言,一种承诺,就像告诉世人,大家听着,这个人,是我的!

有句话说“不秀恩爱的,要么是不够爱,要么是有备胎”我不是很同意,但是没有仪式感,一定给不了女孩儿安全感。当一个男孩儿不敢带女孩儿去认识她的朋友,不敢去带她走进自己的朋友圈,那么也许女孩儿也就不是男孩儿的一部分, 起码不是重要的部分。

古时候的婚礼,一定要经过媒人的说媒,男方的提亲女方才会答应。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是恋爱的典范,但是私奔缺乏仪式感,在司马相如有一些功名时,他忘却了与卓文君生死相依的爱情誓言,想要为名利放弃卓文君,好在后来卓文君用一首诗借古讽今,让男主回心转意。

女主是幸运的,男主内心还是有仪式感的,他依然能够想起陪他私奔的女主,依然记得曾经的誓言。

现代生活中,结婚的俩个人一定要去领一个结婚证,那也是仪式感的证明。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授权签字时,只有那个与你签过证的人,才有对你的决定权,她是可以决定你生死的人,不是因为她有多神圣,而是因为她和你有过仪式感。

当患者面临治疗或放弃时,只有那个与你有红本的人,才有决定权,红本代表了一种责任,一种唯一,一种信仰。

我们该注重仪式感,珍惜与我们有过仪式的那些人,不是我们风光时的小三小四,也不是那些与我们每天酒肉吃喝的朋友。只是她,一个与你有过九块九约定的人。

生活该有仪式感,它是誓言,是承诺,是契约,也是生活。

作者:潇轲

上一篇:餐厅英语类 餐饮菜单英文译法下一篇: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个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