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红楼梦结局的用意

2024-05-06

作者对红楼梦结局的用意(精选3篇)

篇1:作者对红楼梦结局的用意

关于作者对红楼梦结局的用意

红楼梦的全著是一百二十回。在他的一百一十九回的题目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这两句就是《红楼梦》的全部的结局。但是从红楼梦的整部作品来看,这个结局与作者的全篇本意不服。这就造成了读者以为后40回是别人所续的误解。笔者本着曹雪芹在书中的结局的用心与用意为之浅谈。

以下以庚辰本来谈。

在《红楼梦》刚开头,曹雪芹就阐明了他的书已全部书写完毕。《红楼梦》第一回开头就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撰成目录,分出章节,则题目曰:《金陵十二钗》。

因此,笔者认为,《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的120回的全部著作应是曹雪芹所著。

至于十几种版本的不同,是在本书没完稿之前就已经陆续传抄问世。因曹雪芹十年间不断地批阅,更改,不同时间的传抄的版本就有不同章节,词句的改变。因此不同版本的各处的不同就是很正常的事了。但是各个版本的结尾基本是相同的。

那么为什么曹雪芹《红楼梦》的结尾要写成这样的结局呢?

笔者认为:

《红楼梦》是曹先生在明末清初问世的。在那个封建王朝统治时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反对王朝的作品是要遭到文字狱的。尤其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是文学巨著;当时在民间影响极大,没有结尾就开始传抄,朝廷是非常关注的。因此他在此书书写之前就已经设计好了全书的本意及结局的。

但这个结局是他不情愿的,不是出之他本意的。书的结局是他无奈和非常勉强的甚至是痛苦的选择。

这从他的著作刚开头第一回就用四句诗来表达他的心情与心意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满纸荒唐言是虚言,一把辛酸泪是真言。都云作者痴是掩面,谁解其中味是渴望。这四句话告诉了读者他在写这本书时的痛苦心情。同时他明示朝廷的当权者,他写的作品是虚构的。他的书开头就交代此书的故事无朝无代,无时间可考,自己写此书只是游戏而已。同时又告诉读者他写此书是很痛苦的。他写的主题与结尾不符会令读者认为他是愚蠢的作者。最后一句他希望读者能真正领会他的作品的结局的用心与用意了。

从上面的四句诗也道出了曹先生悲愤及压抑的心情。他真想大声呼喊!控诉这可恶的社会制度。但是他不能,现实不允许他那样,历史上焚书坑儒他是非常清楚的。他在创作此作品时穷困潦倒!他的悲愤,压抑的心情,拌随着他整个创作过程。

但是无论如何,他还是很倔强的要在此书中伸张正义。无论如何他要阐明作者著作的主题。因此在红楼梦第五回曹先生就急切地把红楼梦的真正的结局交代清楚了。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福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就非常清楚的告诉了读者,红楼大厦一定会倾倒,当时的封建王朝一定会灭亡!把曹先生当时的对旧制度的痛恨表明的淋漓尽致!

然后以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把金陵十二钗及副十二钗的人物命运悲惨的一个一个地摆在世人面前,使人无不揪心落泪,就已经达到曹雪芹的著书的本意了。

至于曹先生在鸿篇巨著中的最后结局只用了寥寥数语,来告诉读者贾宝玉中了举人还留了个后人却出了家,而十二钗中的李纨(寡母)的儿子考上了官,李纨虽荣即逝。——贾家受到皇恩沐浴。这简单的几句结尾,在长篇巨著中显得无理与无力,使作品前后矛盾。给后人造成了很大的误解。但这又是曹雪芹应对当权者的高明之处。

所以笔者认为:曹先生的《红楼梦》的结尾,简单,不合理——只能说:他在回避封建当权者;掩护自己的著作能正常面市。使自己的家能有个生存空间。既然著作本意已出,能感动千秋万代的世人,那,这个结局又有什么关系呢?

篇2:作者对红楼梦结局的用意

一、父权制价值体系下的婚姻

罗伯特·菲尔莫在《父权制》中肯定“父亲的权威来自于上帝, 父亲是家庭的头领, 他的妻子、孩子和奴仆必须屈从于他是上帝的意愿”[1]。女性是父权制社会文化在肯定男性的优越性和社会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以女性对男性的相关性为出发点, 完全以男性的价值标准定义和生成的。因此, 埃莱娜·西苏认为在男权中心社会中, “女性只是被排除在中心之外的他者”[2], 即排除在社会价值之外的他者。这种对于女性社会性别的定义不仅具有强制性, 而且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 内化为妇女自身的价值取向。这种父权制价值体系成为当时英国社会婚姻制度构建的土壤。

小说《汤姆·琼斯》中的乡绅魏斯顿是传统婚姻观的捍卫者, 他对女儿婚姻的权威性来自于等级社会对他是苏菲亚家长合法性的认可。对父权制文化的内化使他不能看清自己的婚姻是一个悲剧, 在他的婚姻中, 他的妻子实际上扮演了忠实仆人的角色。在他的潜意识中, 他对婚姻的认识只限于对自己婚姻的认同, 认为婚姻本身就是这样子, 妻子就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 夫妻关系也应该遵循这样的模式, 因此他竭力将他自己的婚姻复制到女儿身上。同样的例子在小说中还有别样的版本, 费兹帕特利夫妇没有爱情的婚姻最终导致了婚外恋;而巴特里奇充满猜忌和暴力的婚姻则引发了一方早逝和另一方精神流放。

而在十八世纪的中国, 男尊女卑是父权制典型的传统思想意识特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坚不可摧的男权观念是中国女性生存境况的真实写照。贾宝玉所生活的“花柳繁华地, 温柔富贵乡”也逃脱不了这样一种现实, 显现出强势的男权文化对弱者女性的合法吞噬和扼杀。这种“合法”性可以从《红楼梦》中贾迎春和贾探春这两位侯门千金的婚姻悲剧中看出, 前者最终成为贾孙两家利益的交换物, 而后者更是成为国家统治者之间利益较量的殉道者。而贯穿全书的“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之争, 实际上也就是家族利益与纯真爱情的权衡较量。在父权制社会中, 处于贾氏家族中统治地位的家长们的态度的倾斜早已为小说主人公们的爱情结局埋下了伏笔。而贾府中的女强人、贾母面前的大红人王熙凤, 在发现丈夫在她生日当天与下人偷欢而醋劲大发、不依不饶之后, 却也只能接受贾母的“什么要紧的事!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劝说, 最终还是向丈夫贾琏妥协。与苏菲亚对汤姆·琼斯婚前种种不端行为的妥协一样, 这实际上是两位女性向父权制社会下的婚姻制度的一种妥协, 向社会道德生活中对男性和女性的双重标准的一种妥协。从客观上看这是一种妥协, 但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王熙凤和苏菲亚来说, 这种双重标准却早已被内化为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

二、共同的爱情主题

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在谈到比较文学时曾说过:“多元文化中对不同文学的欣赏和辨析, 可以提供我们多种多样的欣赏的快乐和在对照中对不同文学进行深入理解。如果将不同文化中写同样题材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来欣赏, 就会得到不止是看一种作品的乐趣。”[3]《汤姆·琼斯》与《红楼梦》正是这样的两部来自不同文化的相同题材的小说, 这两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执着地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

《汤姆·琼斯》中的男女主人公琼斯和苏菲亚两人相互欣赏, 彼此倾心, 为争取爱情、婚姻自由而经历了许多波折和不幸。温柔、贤淑的苏菲亚在当自己的幸福受到阻碍时, 心灵深处立刻会迸发出反抗专横和暴力的巨大勇气, 她毫不屈服, 宁可自杀也不嫁给布立非。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恋爱和婚姻自由的正确立场, 在紧要关头毅然离家出走, 以逃婚的实际行动来抗议父权制社会中父亲的绝对权威, 以争取婚姻的幸福。在写给汤姆的信中她直接地表达了自己为了爱情和婚姻幸福, 誓将反抗到底的决心:“请您相信:我决心抵抗到最后一刻, 决不把我的手或心交给您所不愿意我交给的那个人。”[4]

《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的性格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具有深刻的叛逆倾向, 他的这种性格集中表现在他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上。贾宝玉在爱情上舍弃了出身豪富而又谨守礼教的薛宝钗, 而选择了门庭单薄的林黛玉。林黛玉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 在声势显赫而又势力恶劣的贾府里, 处处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用她的直率和锋芒抵御欺凌和压迫。她的这种叛逆精神恰好与贾宝玉相共鸣。两人的爱情也逐渐变得执着而成熟。在《红楼梦》第五回中的《终身误》这首曲子中这样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 俺只念木石前盟。”[5]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 却字字见血, 声声是泪。这既是主人公对当时父权制价值体系下封建婚姻制度的声讨和控诉, 又体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的决心和坚定信念。

三、不同的爱情结局

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是《汤姆·琼斯》与《红楼梦》这两部小说的共同主题, 但是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前者中的男女主人公汤姆和苏菲亚冲破了社会和家庭施加给他们的重重压力, 在爱情力量的驱使下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而后者中的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却没能冲破父权制体系下的婚姻藩篱, 最终成为了“水中月, 镜中花”, 让世人永远为之叹息。深入探究, 可以发现, 这正是两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对当时同是父权制社会却处于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中英两国社会的真实反映。

根据劳伦斯·斯通的权威之作《1500到1800英格兰的家庭, 性和婚姻》, 十六世纪盛行的权威式家庭关系在十七世纪后期和十八世纪逐渐衰落, 以反省、对个体个性的兴趣和个体自主权的争取为特征的个人主义逐渐兴起。虽然它没有动摇以等级制和谦卑为原则的父权制社会的基石, 但促使社会中形成两种价值体系的冲突, 一种是个体对以政府和官方教会为代言人的集体意愿的完全顺从;另一种则坚持个体有一定的行为和信仰自由。而对愉悦的追求成为后一种价值体系的文化导言, 逐渐占据上风[6]。兴起于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的一些观点也开始在社会文化土壤中扎根, 家庭关系受到追求个人幸福是一条最基本的自然法则的概念的巨大影响, 对婚姻是两个家庭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联盟, 以及子女的婚姻完全由家长决定的具体操作机制发起了挑战。新的婚姻观认为, 爱情是婚姻生活幸福的唯一基础, 婚姻双方应互相爱恋, 互相陪伴。所以对汤姆·琼斯的婚姻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收养人奥尔华绥, 最终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新价值体系中“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这一观点, 从而最终促成了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所提倡的这种婚姻观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 小说在结尾赋予汤姆高贵的出身和对奥尔华绥的继承权, 使之成为汤姆和苏菲亚结合的重要基石, 甚至汤姆和苏菲亚也“从未质疑过他们所必须注意的父权制标准”, 这也反映出作者亨利·菲尔丁的历史局限性。

而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 清帝国依旧是君主大权独揽, 虽处于封建制度后期下降阶段, 盛行了上千年的父权制的根基却依然坚固。虽然《红楼梦》中的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个人意识已开始觉醒, 反对将财富和社会地位看成是婚姻的砝码, 但却逃脱不了父权制价值体系对婚姻的桎梏。在贾氏家族家长们的反对之下, 不相信“金玉良缘”的纯真爱情在家族利益和等级观念面前显得是如此的脆弱和无力。

通过对《汤姆·琼斯》与《红楼梦》两部伟大小说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在十八世纪中叶, 在英中两国的社会生活中, 父权制对婚姻制度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截然相反的爱情结局, 也正是两位作家对当时两国社会历史背景的真实写照, 这也正体现了两部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摘要: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与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两部同时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伟大作品从思想到艺术都有不少因素可以进行比较研究。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是两部小说的共同主题, 但是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这正体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父权制价值体系对婚姻的影响力。

关键词:《汤姆·琼斯》,《红楼梦》,父权制,爱情

参考文献

[1]Robert Filmer.Patriarcha and Other Writings.Ed.Jo-hann P.Sommerville.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Press, 2003.

[2]西蒙·德·波伏娃著.桑竹影等译.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3]邹建军.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乐黛云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研究, 2008, (1) .

[4]亨利·菲尔丁著.萧乾译.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8.

[5]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6]Brain David Reed.Wrestling Sensibility:Male Anx-iety, Sentimentality, and British Eighteenth-Century narra-tive.Diss.Case Western Reserve U, 2001.Ann Arbor:UMI, 2002.

篇3:作者对红楼梦结局的用意

2012年6月17日,父亲节。一位蒙古族老学者,从北国来到杭州西溪,见证了“杭州西溪红学陈列馆”和“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中心”揭牌。

这位老学者,就是“土默热红学”的创始人—土默热先生。

而他致力半生研究的成果,正是扎根于西溪、扎根于洪园的事业—《红楼梦》作者不是众所周知的曹雪芹与高鹗,而是杭州人洪昇,洪昇曾经居住生活过的西溪洪园,正是《红楼梦》的原型地。

说起西溪洪园,可能很多杭州人也有点搞不清楚。

今天已经建成的西溪湿地国家公园分东、西两个园区。东区所在地为西湖区,2005年开园,是第一期工程和第二期工程。西区所在地为余杭五常,2008年开园,为第三期工程,主打洪氏文化,于是也叫洪园。以前以一期、二期、三期来区分的;后来,也叫过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区(西湖区)、西区(余杭区);但最终,大家都觉得,后者还是直接叫西溪洪园最好,因为,洪园本就是西溪三期工程最大的亮点。

洪园有两个入口:沿天目山路向西,右拐转入五常大道,不到300米,是西溪洪园的龙舌嘴入口。“杭州绕城高速”五常出口下来之后,沿访溪路进来,便是西溪洪园的洪园入口。

日前,我走进洪园,满目皆绿。湿地内,随处是溪流、河荡、泽地。荡中有岛,岛中有塘,港汊纵横。堤岸上的池杉、垂柳、翠竹、桑树、香樟、枇杷树、柿树、桂花树,水边的草已经长得很高,偶有野鸭白鹭出没,还来不及惊呼,便已从水边掠过。在这里,有300亩芦苇、4000棵柿子树……

可是,这样一片充满了原生态自然风光的地方,土默热先生为何会把它与《红楼梦》的创作联系起来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请教了与土默热先生相熟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中心顾问桑士达老师。

土默热与“土默热红学”

对于土默热先生踏上研究西溪与红学道路的生平,桑士达娓娓道来:“土默热1951年10月出生于吉林扶余,1973年8月入吉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76年9月进吉林省扶余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其后进入政界,现为吉林省总工会主要负责人。”

土默热最早接触红学,是在文革期间。当时,毛泽东主席号召读《红》评《红》,土默热积极地投入了活动,研读中却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红楼梦》是杭州人洪昇原创,故事发生地就在杭州西溪!为了印证自己的研究,30多年来,他数次南下杭州实地考察,寻踪搜古、查典求籍,登山踏水、筚路蓝缕,终于对杭州的历史文化了如指掌,讲起来头头是道,比我们许多杭州人更熟悉杭州!

“土默热红学”,是土默热积30余年之功创立的红学新说,可谓是对一直以来定论的“离经叛道”之说!概而言之,“土默热红学”对《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源流、文化传承、民俗宗教等,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对作品的创作缘起、故事素材、人物原型、审美建构等,做出了最新的诠释。

土默热积多年研究之功,早在2003年,就开始在“红楼艺苑”网站发表阐述其研究成果的系列论文。2006年,《土默热红学》一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其后,土默热依然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土默热红学》及其续补三卷、“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五卷、《〈红楼梦〉与西溪文化》、《土默热红学新突破》等专著。台湾出版界出版发行了《土默热:红学大突破》一书。专著文字总量达600余万字,在港台和海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洪氏文化洪园之魂

在桑士达老师的指点下,笔者在西溪洪园里,除了看到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更体验到了独特的洪氏文化。

在西溪洪园,在庄严肃穆的“钱塘望族”、“洪氏宗祠”里,在展品丰富的“洪氏家族文化展览馆”中,在园林般的洪园里,人们可以深深感受悠远的家族文化带来的历史厚重感。

洪氏家族,相传始于远古时代的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裔,生活在河南辉县一带,后人奉为水神。约至东汉,后裔避仇居敦煌,改姓洪。后支系繁衍,多籍东南。

唐时洪家移居盱眙(今属江苏)、徽州、江西鄱阳等地。洪士良的先祖“世世业耕桑”,靠农耕为业。到了洪士良时,他则“志操不群”,立志于发家致富,要由农耕渐变为农商兼做。

到了南宋,洪皓立功,封为魏国忠宣公,赐第杭州葛岭,赐田西溪,称为钱塘洪氏之始。洪皓三子,都官至宰执大臣,始成钱塘望族,明王守仁《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称:“自宋太祖忠宣公皓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三子景伯、景严、景庐皆以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

自南宋洪皓始由江西鄱阳迁居杭州开始,历经宋、明、清三代,几百年来人才辈出,有“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之说(西溪洪园所在地五常的由来也是取自五尚的谐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影响。自南宋起,洪氏家族出了三位宰相、五位尚书。

晚年归隐于西溪五常的明尚书洪钟,建了洪园,作为休憩吟咏之所。以诗书礼家,传承优秀家族文化,为官清廉而传世,为民重教重德而扬名,洪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涌现了洪楩、洪昇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被誉为“钱塘望族”。

桑士达老师告诉笔者,现在的洪园,按明代尚书洪钟晚年归隐西溪所建“洪园”复建而成。走进园内,有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碧水幽幽,绿影婆娑,白墙黛瓦,亭阁石桥,安静而恬淡,体现西溪湿地的一种归隐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洪园以私家园林的面貌出现,布局遵从“前府后院”格局,由洪府、三瑞堂、书院、园林等部分组成。建筑为明末风格,面积3000平方米,让人仿佛看到了洪家在宋、明、清时期数百年的辉煌家史。

“土默热红学”与杭州西溪

桑士达告诉我,“土默热红学”以为《红楼梦》与杭州、与西溪是根脉联结关系,主要论据是《红楼梦》的作者是杭州人洪昇(1645—1704),他字昉思,号稗村、稗畦,又号南屏樵者,顺治二年出生于杭州一个名门望族。洪昇10岁即师从杭州著名诗人陆繁弨学诗,后又在毛先舒、朱之京门下受教,15岁即“诗鸣钱塘”,19岁已为浙中诗坛的领袖,有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和《稗畦续集》传世,后来以一部《长生殿》名满京师。

《红楼梦》故事的发生地就在杭州,至今,洪园里和洪昇的生平中,都能找到不少关于红楼梦细节的凤毛麟爪:

书中“金陵十二钗”的原型就是清初活跃于杭州西湖、西溪、西泠这“三西”名山胜水间的蕉园诗社十二金钗,也是洪昇的一干亲姐妹和表姐妹;书中描写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败的过程,其原型就是杭州的洪、顾、黄、钱四大家族在明末清初式微的过程;书中“大观园结社吟诗”的原型就是杭州的前后两期“蕉园诗社”—“蕉园五子社”和“蕉园七子社”;书中“大观园”的原型就在杭州西溪流香溪畔的贵族园林,其中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的原型便是洪钟别业、蕉园、花坞钱氏竹树产业、沈氏九间楼;书中太虚幻境的原型则在天柱山下的洞霄宫……

如此等等,《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大多数人物、景致都可以在杭州、在西溪找到其原型和踪迹。可以说《红楼梦》与杭州、与西溪有着千丝万缕撇不清、掰不开的联系。如今,全国第一个“土默热红学研究中心”在杭州西溪成立,使土默热红学研究接上了杭州西溪的地气。

而杭州市、西湖区大力支持这项研究,建立了“西溪红学陈列馆”,成立了“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中心”,集聚了一批有志于“土红”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基层红学爱好者,编纂了首册本土的《土默热红学研究论文集》。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土默热红学”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要进一步拿出切实可信的证据,使这个学说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专家、读者的认同。

杭州市领导对土默热红学这张新名片高度重视,市政协主席叶明说:“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我这里要引用一下丘吉尔的一句话,他说英国宁愿放弃澳大利亚,也不放弃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代表了英国的文化高度和精神高度。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国土面积多大,而在于精神,在于品质。我套用这句话,杭州宁愿少建一座水泥高楼,也绝不放弃这座文化古堡。”

Scholar Identifies Hangzhou Native as Novel Author

By Xiao Jie

Though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merely one of the four major ancient Chinese novels and though many scholars may argue that the other three are equally valuable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literature, the novel is unique in a sense. When it comes to studies of the great novel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nothing is clear and cut. Since it first appeared, people have talked about who actually wrote it, who the commentator who read and commented on a manuscript was, who actually wrote the 40-chapter sequel. The novel is a complexity itself. Scholars disagree almost about everything. They do not even agree who wrote the novel, let alone whose biographical story it really was. Hundreds of theories exist. Though scholars agree that the first 80 chapters of the novel were by one person and that the next 40 chapter were by another person, many have believed they knew better by creating the last 40 chapters themselves.

Since the Qing Dynasty, the study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the discipline is abridged into a concise term: Red Studies. No other novel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has attracted so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has been so thrilling for so long a time.

On June 17, 2012, a scholar named Tu Mo’re attended an opening ceremony in Hangzhou. The ceremony unveiled a Red Study gallery in the West Brook, Hangzhou. The gallery doubles as the center of Tu Mo’re Red Study.

The venue is called Hong Garden, the previous residence of the Hong family. According to Tu Mo’re, Hong Sheng (1645-1704) is the author of the great novel and the novel is based on the Hong Garden in West Brook, now a scenic wetland area in the western suburb of Hangzhou.

Tu Mo’re was born in October 1951. He studied as a major of geography at Jilin Teachers University in the early 1970s and began to work at a teachers’ academy at county level after his graduation. Now he is a major director of Jilin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Though he cannot be considered seriously by some as a scholar of literature, he has spent the past three decades reading the novel and conducting his studies and searching evidence for his theory. He began to read “Dream of Red Mansion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in response to Mao Zedong’s call for reading the novel. Tu read the novel and concluded that i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by Hong Sheng, a Hangzhou native.

Over the past 30 years, he has visited Hangzhou many times trying to find solid evidence for his theory. His knowledge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Hangzhou is more than that of many local residents.

He began to publish his study results in 2003. In 2006, a collection of his Red Study papers came out and he called it “The Red Study of Tu Mo’re”, followed by more books on the subject. A Taiwan publisher noticed his breakthrough in the study of the novel and published his work. Altogether, he has published articles and books of 6 million characters.

It was by no accident that Hong Sheng became a big scholar and playwright, even though whether he penned the novel remains controversial and Tu’s theory is competing with dozens of other theories.

The Hong clan went back to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Hong ancestors were then worshipped as river gods.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the Hong clan moved southward to Jiangsu, Anhui and Jiangxi.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Hong Hao (1088-1155) honored his country when he served as a royal envoy to visit the Jin kingdom. He was detained there before he was finally released. The emperor conferred dukedom upon him and gave him farmland in West Brook. Each of his three sons served as prime minist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family wa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amilies in Hangzhou. Five descendants served as minister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It was in the Ming Dynasty that Hong Zhong, a retired minister, built a garden in West Brook as a retreat. The family established itself there and prospered. Hong Sheng was one of the brilliant descendants of the Hong clan in Hangzhou.

The Hong Garden in the West Brook today is a replica of the prototype built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garden measures 3,000 square meters, composed of houses in the front and a large garden in the back. It is ideal for a reclusive life.

Hong Sheng made his reputation as a poet at the age of 15 and he established himself as one of the best poets of Zhejiang Province when he turned 19. As a playwright, he is remembered forever for “Longevity Hall”, a romance he created about a Tang emperor and his concubine.

According to Tu, the characters and scenes in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were all based on the people of the Hong Garden and the scenic places that can be found around West Brook.

上一篇:《一代儒宗下一篇:苦恼的近义词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