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楼梦赏析

2024-04-09

我的红楼梦赏析(共6篇)

篇1:我的红楼梦赏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记得第一次读完《红楼梦》,林黛玉的这两句嗟叹,让我如痴如醉。于是,心里只剩下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同情,对王熙凤的憎恶,以及对贾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蔑视。当时,《红楼梦》对我而言就是一部爱情悲剧,其他的我一概看不出,理不清。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红楼梦时,似乎不再那般偏激,但始终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法将这部包罗万象,绝无仅有的文学奇葩看透彻。

进入大学,有了更多自由时间,我又开始读红楼梦。这次读完,似乎我的眼中不再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我突然发现书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没有绝对的好坏。我疯狂的想要解读红楼梦,而俞斌教授的《红楼梦赏析》让我的热情得到满足。

在这本书中,俞斌教授以一种公正,全面的态度评价每一个相关人物。以前我总认为好人什么都好,坏人就一无是处。可俞斌教授帮我摘掉了有色眼镜,我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了解每一个人物。在我心目中完美无瑕的林黛玉也是有缺点的,她是风华绝代,满腹诗情的但她也是孤高自傲,小肚鸡肠的;在我心里可恶讨厌的王熙凤也有她的可怜之处,她是贪婪嫉妒,心狠手辣的但她也是聪明能干,英气十足的。如此看来,无论人或事都有着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全盘肯定或否定都是是幼稚的表现。我们身处大学校园里,与人交往时就应该用全面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不应苛求完人,也不能因一件小事就将诸如小气,卑鄙,可恶之类的标签贴在某某人身上。由此我又想到了《傲慢与偏见》这篇小说,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导致两人险些檫肩而过,这就是有色眼镜惹的祸。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曲《枉凝眉》将宝黛爱情刻画的唯美动人。我从未怀疑过宝黛结合的美好。可是俞斌教授却给出了深层次的分析,他认为即使天随人愿,让宝黛结合,也不会有“春日早起摘花戴,寒夜挑灯把迷猜”的生活等着他们。贾宝玉养家糊口,林黛玉遵守妇德,相夫教子,这是无法想象的。在贾府这样封建保守的门第里,根本没有容纳他们的理想与向往的净土。想想,事实确是如此,宝黛爱情只是一种精神上的美好,在封建社会的现实里,这样的爱情是脆弱的。终于我不再纠结于为何要分散两人的悲剧中,而是加深了对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理解,我想这才是曹雪芹大师所要表达与倾述的。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终于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看待红楼梦。俞斌教授让我看到红楼梦不单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本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任何行业的人都能从中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对我们深处大学校园的学生而言,它更是给予我们在做人,心理,读书,爱情,交友,生活等各方面的启示。我希望更多的同学能通过《红楼梦赏析》读懂《红楼梦》,并且敢于有我们自己的见解。如俞斌教授所言“‘尘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对红楼梦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和创新”,新的思想必然会随着时代发展相应而生!

篇2:我的红楼梦赏析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以个人和家族的历史为背景,叙写了一个鼎盛之家走向衰落的必然过程。纵观整部小说,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很多“贾府故事”之外的感慨。这样来细细解读这一部著作,我们不难看出它在文学、思想和历史等几方面,都有建树。

关键字:文学价值、历史意义、思想内涵、社会现实

在很多不懂《红楼梦》的人看来,它就是一部描写宝黛爱情的言情小说,但它并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它更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红楼梦》起于言情而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与厚度。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

一、《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红楼梦》在文学艺术上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自宋元以来的话本模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特点,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完美地融入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中,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

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故事的情节性和内容的道德说教性。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形式诗歌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浓郁的抒情性是相悖的。《红楼梦》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隔阂,把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引入了小说的创作之中,使之呈现出与传统古典小说皆然不同的审美趣味。《红楼梦》在表现艺术上远远超越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其它中国古典小说,它不是以情节的故事性取胜,而是以充溢其中的诗情画意吸引读者。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其数量之多,超过了任何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并且这些诗词歌赋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点缀,而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这些诗词歌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会受到伤害,不再是一部有机的小说。另外,《红楼梦》中的这些诗词歌赋几乎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有些篇章绝不亚于唐诗宋词,如《红楼梦曲》、《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

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我喜欢《红楼梦》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很多场景和情节都极富诗情画意,最典型的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琴立雪”、“秦雯撕扇”、“湘云醉眠海棠”、“黛玉焚稿断痴情”等,这些场景和情节都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小诗。

二、《红楼梦》的史学价值

我们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清朝末年的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清康熙末年,朝廷追缴国库欠款,曹雪芹家是大宦官,欠了国库不少银两,无力偿还,根据朝廷法令,以操家抵偿,曹氏从此没落。以明朝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的红楼梦实际是曹雪芹用以折射自己家族生活遭遇的手段,主要是倾诉自己家族的辛酸史,反应了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官场情况。它和许多古今中外的书籍一样,反映了它那个时代的部分现象和情况,给人们留下了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史料。从《红楼梦》这部作品所描述的事实中关于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若干主要线索,联系到一些重要的历史材料,就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红楼梦》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主要的是十八世纪的上半期。当时的中国是处在封建社会开始分解、从封建经济体系内部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正在萌芽的时期。虽然,封建经济还占支配地位,但是,已经产生了新的因素,其标志是在封建经济内部生长着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代表着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状态的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有了发展,同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相对立的市民思想明显地抬头了。这就表明了当时的社会,除了农民和地主的主要矛盾以外,还存在着代表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状态的新兴市民社会力量和封建统治的矛盾,而在这个矛盾中,还夹杂着民族矛盾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复杂内容。所以《红楼梦》是反映当时那样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的一部伟大作品,它不但揭露了当时的贵族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阶级内部的矛盾,而且反映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描写一个中小地主甄士隐的家庭遭遇一场火灾,他“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住。偏值近年水旱不收,盗贼蜂起,官兵剿捕,田庄上又难以安身。只得将田地都折变了,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后来“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这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在这个基础上所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的一个具体写照。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丧失土地、大地主激烈兼并土地的血腥记录和农民的反抗事迹,充满了十八世纪的清代历史。清代初年的圈地运动,满族贵族占去了大量肥沃的土地。汉族农民纷纷失地,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继续尖锐化是必然的。明末农民大起义被镇压了多年以后,零星的农民骚动又继续发生。最著名的如乾隆三十九年山东临清的“王伦之乱”,攻破阳谷、堂邑等县城,就是证明。《红楼梦》的作者所谓“盗贼蜂起”完全是事实。

《红楼梦》描写的历史悲剧反映了十八世纪上半期,以中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状态下的新兴市民社会力量的脆弱性和它的历史命运啊!

三、《红楼梦》的思想价值

《红楼梦》的中心线索是宝黛爱情,围绕宝黛爱情写贾氏这一世代富贵之家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写大观园这一独特的理想世界走向幻灭的过程。写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许多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历史宿命。这里面包含了曹雪芹自身的家族和个人背景,以及他对人生的认识。

《红楼梦》正如书名所示的,是写了一场由女性的光彩所映照着的人生幻梦,对由女性所代表的美的毁灭的哀悼。但《红楼梦》不能简单地视为言情小说。女性的美好、爱情的可贵,正是作为以男性为代表的社会统治力量和正统价值观的对立面而存在的;“美的毁灭”,不仅是难以预料的命运变化所致,更多的是由于后者对前者的吞噬。在描写爱情故事的同时,作者反映了广大的社会生活面和深入的人生体验,表现了不同人生价值观的冲突,从而赋予这部小说以深刻的意义。

其次,《红楼梦》在思想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明确表达了“褒女贬男”的价值取向。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似乎比西方更为严重,不过,几乎和西方思想启蒙大师同时,曹雪芹用文学作品这种相对感性的方式表达了和西方的启蒙大师几乎一致的内容。在《红楼梦》中,他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言语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论,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公然挑战。作者的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红楼梦》全书的创作中。在《红楼梦》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几乎全是女性:贾府地位最高、最受人尊敬的是贾母,贾府的实际掌权者是王熙凤,贾府最有远见的人是秦可卿,贾府最有管理才能的人是探春,贾府最有才华的人是大观园中的一班小姐,贾府最纯洁、善良,最有个性的人是大观园中的一群丫头,而且作者对他们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贾府的男人们,他们一个比一个无能,一个比一个无耻,贾敬修道炼丹,企求长生不老,贾赦胡作非为,贾政是个假正经,至于贾珍、贾琏、贾蓉、贾瑞等人就更不用说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作者“褒女贬男”的价值偏向。这种观点看似或许有些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这实在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表达方式,其实他是通过对长期受压抑的女性的褒扬,否定传统的那种“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他骨子里所追求的其实就是男女平等,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

《红楼梦》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重视社会秩序轻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局限,充分表达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大的特色是重视社会秩序,轻视个体生命的苦难;个体生命的幸福,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几乎是不值得一提的。漠视个体生命的苦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价值观念。《红楼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有力地唱响了轻视社会秩序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声音。这一点在《红楼梦》中表现在作者对待宝黛爱情悲剧的态度。宝黛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故事情节,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是纯洁和真挚的,这无庸置疑,但最终却以悲剧而告终,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他们的命运掌握在贾母、王夫人等人的手中,透过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我们也可以明显地同看出作者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幸福,而非社会伦理秩序。

篇3:《红楼梦》译本之比较赏析

人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具有悠久的形成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语源广, 典故多, 文化容量大, 且变异纷繁, 研究专名文化及其翻译具有很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徐俏颖, 2007)

例如, 霍译:贾宝玉 (Jia Bao-yu) , 林黛玉 (Lin Dai-yu) , 熙凤 (Xifeng) , 杨译:贾宝玉 (Chia Pao-yu) , 林黛玉 (Lin Tai-yu) , 熙凤 (Hisfeng) 。对于小说中重要人物的姓名两位译者不约而同都采用音译法。音译法虽完整地保留了源语的声音效果但是对于《红楼梦》中富含寓意的人名称谓来说则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 “贾宝玉”中“贾”传达的双关含义是“假”但是“Jia Bao-yu”, “Chia Pao-yu”读者读到的只是一串字母, 所暗含的意义完全消失了, 读者也就无从体会到作者通过名字对人物所赋予的特殊含义。

“祖宗”这一中国特色称谓霍译版本为“Grannie”, 杨氏译为“Ancestress”。在汉语中“祖宗”这一称谓除了含有“祖母”之意, 其所蕴含的的社会等级意义或许更为重要。贾母被称谓祖宗足见她在贾家的地位之高, 受爱戴程度之深。杨氏夫妇选用异化策略翻译为“Ancestress”, 准确的传达了贾母在这个大家族举足轻重的地位, 翻译出了“祖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而霍克斯用“Grannie” (奶奶) 翻译“祖宗”, 只是翻译出其辈分, 至于称谓背后的权势则已然消失。因而从文化传播以及忠实的角度考察杨氏夫妇的译文更胜一筹。

“老太太”这一称谓能否直接翻译成“old lady”呢。汉语中“老太太”是称呼老人的一种委婉语, 但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对“老”的理解是不同的。在汉语里“老”具有年长, 受人尊敬的意思, 然而在英语里“老”更多指的是“没有用、旧的”, 用来修饰人, 往往欠缺敬意。所以杨氏夫妇译为“old lady”, 没有表达出人们对贾母的尊敬, 反而也许会让读者误解成大家认为贾母是个上了年纪又没用的老妇人。而霍克斯的译文“Lady Jia”虽然没有完全传达出“老太太”这个中国文化词, 但是他避开了“old”这个西方人忌讳的词语, 相对而言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翻译方法。

王熙凤代表了封建时代大家庭中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主妇性格, 为人世故圆滑处事机关算尽却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喜爱, 由此有着“辣子”、“凤辣子”的绰号。霍克斯和杨氏夫妇都用直译法将王熙凤的性格完整地描写出来, 只是在用词方面仍有不同。霍克斯将“辣子”, 译为“peppercorn”顺应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读者很容易将胡椒粉的辛辣刺鼻感与王熙凤泼辣尖酸刻薄的性格联系起来, 因而是一个成功的直译版本。杨氏夫妇的直译选用“Hot Pepper”虽与霍译选词有别但仍然有“pepper”这一核心词, 因而同样也能将影藏在背后的性格特点展现出来。“凤辣子”霍克斯直译为“Peppercorn Feng”, 杨氏夫妇意译为“Fiery Phoenix”。“Fiery”暴躁、激烈的含义, 恰好能够对应王熙凤急躁、强势霸道的性格。“Phoenix”指的是“凤凰, 长生鸟”, 本身含有美丽的比喻意义。而王熙凤虽性格刁钻可也是一个“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的美人, 所以杨氏夫妇的译文让读者对王熙凤的形象有了更完整的印象。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描写黛玉的话“态生两胭之愁”, 说明黛玉脸上总是泛有一丝愁容。小说中宝玉赋予黛玉一字“颦颦”, 此处霍克斯翻译为“Frowner”皱眉头的人, 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含义。而杨氏夫妇则音译为“Pinpin”, 只有声音的效果, 却根本传达不出原意。原本具有隐含意义的词便失去了色彩, 可以说是对原文的不忠实翻译。

“心肝肉”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文化的亲昵称呼语。当贾母看外甥女林黛玉时便不经想起了她早逝的女儿, 心情悲痛。对这个失去母亲无依无靠可怜楚楚的外甥女心生怜悯。霍译用西方读者所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pet”和“poor lamb”对应原文的“心肝肉”, 令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 有利于唤起与源语读者相似的情感反应。杨氏用“Dear heart”和“Flesh”对应“心肝肉”采用异化策略或许让读者耳目一新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译法。

2 家具服饰翻译

“服饰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是一种符号, 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服饰被视为是政治的一部分, 其重要性远远超出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苏宋丹、王才美, 2004) 由此可见服饰翻译的重要性。

“袄”和“褂”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服饰。“缕金百碟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据《红楼梦》辞典注:“指用大红洋缎做的, 上面用金线绣成百蝶穿花图案的紧身袄。裉, 上衣前后两幅在腋下合缝的部分。“窄裉袄”是中国特有的服饰文化在英语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杨氏译为“closefitting jacket”, “jacket”在英语中有短上衣的意思, 译者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霍译为“fitted bodice”, “bodice”在英语中的意思是“马甲”的意思, 应该是没有袖子的上衣, 所以此处的翻译或许没有忠实于原文。“褂”指罩在外面的长衣而文中的王熙凤穿的应是长褂。杨氏选用“cape”一词基本上传达出了原文的内容。霍译为“jacket”则欠妥当, 因为“jacket”没有宽松和袍子的含义, 没有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服饰。

来看一例家具的翻译。“古铜鼎”的翻译也颇有难度。《现代汉语词典》对于“鼎”的解释为“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 三足两耳”。“鼎”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 是政权、权势的象征, 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义。杨氏夫妇将“鼎”译为“tripod”。“tripod”在朗文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 (照相机, 望远镜) 的三脚架。然而汉语中的“鼎”是一种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皿, 而非架子。“tripod”也只是与“鼎”在某一部分上有相似性, 所以这样翻译没有真正的描述出“鼎”的样子。霍克斯则采用音译法直接译为“ding”。笔者以为对于富含文化特色的词语应该尽量保持它的原形。当西方读者读到“ding”时, 便知道它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事物, 这样有利于传播文化。但是霍克斯没有在“ding”后加注解, 这样也会造成读者读来似懂非懂, 所以若对于“鼎”这个文化词采用音译加注法或许更好。

3 文化词语的翻译

无论选取怎样的翻译方法, 能否准确传译出文化词语的内涵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首先来看一例,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 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的翻译。霍译版本是“said Bao-yu, …And now this new cousin comes here who is as beautiful as an angel and she hasn’t got one either...”杨译为“Pao-yu sobbed, …Even this newly arrived cousin who’s lovely as a fairy hasn’t got one either…“神仙”一词霍克斯译为“angel”, 杨氏夫妇则译为“fairy”。“angel”天使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着善良美丽。霍译考虑到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不熟悉, 将“神仙”归化译为“angel”使读者易于理解。在中国文化中, “神仙”是人们熟知的一个佛教名词, 杨译用异化法译为“fairy”有助于向西方读者展现中国的佛教文化同样也是很恰当的翻译。

“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中“还愿”的霍译本为“He has gone off to the temple today in fulfillment of a vow”, 杨译为“He has gone to temple today in fulfillment of a vow”“还愿”指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后兑现对神许下的誓言而不是一般的承诺。此处两个译本都用“fulfillment of a vow”这一短语来翻译。译者选用“vow”誓言, 而不是“promise”许诺, 更准确、忠实地传达出“还愿”的含义。

“比干和“西施”是中古古代文化中的两个著名人物, 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小说中有一句“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对应的霍译版本是“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Ganl;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而杨译则是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Bi Gan, more delicate than XShi.两种译本都采用了音译的方式, 把中国文化中两个典型的历史人物完整地传达给西方读者。在“一窍”的翻译上, 霍克斯译为“more chambers”保留了汉语语言的生动之处。杨氏夫妇采用意译方法译为“more sensitive”便于读者理解。

“敕造宁国府”这五个写在门匾上的大字在英文中几乎找不到对等语。两个译本分别是霍译“NING-GUO HOUSE Founded and Constructed by Imperial Command”, 杨译“Ningkuo Mansion Built At Imperial Command”。霍译Founded and Constructed”, 杨氏则选用“Built”。在动词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补出了承皇帝命令的含义。但是“敕造宁国府”这几个大字写在正门的匾上因此文体是很正式的, 霍译符合正式文体因而更为妥帖。“府”在古代指有钱有势的官宦人家的居所。贾家与皇室有着深深的渊源宁国府的宏伟气派可想而知。“House”这一词仅有房子之意未能传达出气势恢弘的“宁国府”而“Mansion”一词有豪华宅邸之意与“府”很吻合。所以在“府”这一字的翻译上杨译更胜一筹。

探春笑到:“只恐又是你的杜撰。”霍译为“I expect you made it up, ”said Tan chun scornfully”, 杨译为“You are making up, I’m a afraid”, teased Tanchun.”。“杜撰”的意思是臆造;虚构, 没有根据地编造。“make up”在英语中也有编造的意思。两个版本的译者不约而同都选用这个词组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红楼梦》第三回中王夫人提及宝玉时说了如下一句话“我有一个孽根祸胎, 是家里的“混世魔王”。霍译版本是“I have a little monster of a son tyrannizes over all the rest of this household。杨译为“that’s my dreadful son, the bane of my life, who torments us all in this house like a real devil.”。“孽根祸胎”与“混世魔王”是母亲对孩子顽劣不恭却又无可奈何的一种戏虐的说法, 这两个词语却也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霍克斯意译为“little monster”。“little”有爱怜之意, “monster”又传达出宝玉的叛逆, 这种母亲对孩子又爱又气的的复杂感情跃然于纸上。杨氏译本为“dreadful”和“bane of my life”做到了表面含义的对应, 但是王夫人的深层心理感情却没有传达出来, 因而霍译或许更可取。

通过以上三个角度的译文对比, 可以得出杨氏译文本着原汁原味传播中国文化因而较多地选用直译方法。而戴乃迭也曾说道“我们太死板读者不爱看, 因为我们偏于直译。 (王佐良;1997) 霍译版本“确是文从字顺, 极为流利通畅, 读起来非常爽快, 像是用英文写的原著。 (张培基1980) 可知霍译版本以迎合西方大众读者为目的, 因而主要选择意译。但是两种译本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传神妙笔之处值得我们深入仔细地研究与品味。

参考文献

[1]党争胜.翻译名篇赏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培基.略论《红楼梦》新英译的习语处理[J].外国语, 1980 (1) .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4]徐俏颖.试论霍克斯《红楼梦》中人名翻译的特色[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 .

篇4:《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是“文备众体”的百科全书。除了小说主体文字外,还有诗、词、曲、赋、歌、偈、谚、赞文、诔文、对联、匾额、灯谜、酒令、骈文等等,应有尽有。就诗而言,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体的,有应制体、联句体、仿古体等等,可谓丰富多彩,蔚为大观。

曹雪芹既是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伟大的诗人。

《红楼梦》诗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是按头制帽,二是谶语性质。

按头制帽

“按头制帽,诗即其人”,是《红楼梦》诗词最主要的特征。

如果把《红楼梦》中的诗词抽出来单独看,或者把《红楼梦》诗词看作是《曹雪芹诗集》,都不免低看了曹雪芹的诗歌水平。因为《红楼梦》中大部分的诗歌,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哪怕是一首并不高雅的诗,甚至是一支酒令,也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这样的诗歌创作起来更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曹雪芹的诗歌直逼李杜,不为妄言。

周汝昌先生曾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词才正式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即在其他小说里,诗词只是装饰品,而在《红楼梦》中,诗词成为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

在贾探春的倡议之下,贾宝玉和姐妹们成立了“海棠诗社”,一时间大观园里花团锦簇诗意盎然,成就了《红楼梦》中难得的盛事和少有的欢乐。大家都写《咏白海棠》,虽然同题限韵,但也各有不同。

贾探春写道:“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是对她的肖像“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诗意再现,也是对她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形象阐述。

薛宝钗写道:“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她是典型的封建淑女,自然是矜持内敛“珍重芳姿”;她寡语罕言安分随时,她朴素淡雅洁净无华,博得了贾府上上下下的称赞,自然是“淡极始知花更艳”。

林黛玉写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仙子,在清冷的月宫,静静地缝缀白色的绢衣,仿佛看到一个孤女,在深秋的闺阁,默默地擦拭伤心的眼泪,这不就是林黛玉吗?

杜甫笔下的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毛泽东笔下的秋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而林黛玉笔下的秋则只能是“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诗如其人”,然也。

不仅如此,就连谜语、酒令、花签也是“按头制帽”

贾政的谜语是:“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谜底是“砚台”。贾政不就是一块四四方方、硬硬帮帮的砚台吗?

宝钗的花签是“牡丹——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的花签是“芙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这不正是两人的性格特征吗?

这就是“按头制帽,诗如其人”。

谶语性质

《红楼梦》中的很多诗词(甚至包括酒令、谜语)带有谶语的性质,即作者往往在诗中暗示人物的命运。

第五回被称为全书的总纲,就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巧妙而明确地指出了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作者给贾探春的判词。探春爽利果断,聪明能干,并且志向高远,想有一番作为,不幸的是生于末世,家族败落,又是姨娘所生,以庶出为耻,最终远嫁异乡,生离做了死别。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贾惜春的判词。她看尽了“三春”(三个姐姐)的悲剧,经历了黛玉的惨死,虽是贵族千金,最终出家为尼。

《红楼梦》中最有名的画面、最美丽的场景、最诗意的行为、最悲伤的意境,莫过于“黛玉葬花”。而《葬花词》则是《红楼梦》诗词中最著名的作品,最含悲剧意味,最富文学色彩,最具谶语性质。

林黛玉去怡红院,正碰上两个小丫头拌嘴,不给她开门。第二天,黛玉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边葬花,边哭泣,吟出一首《葬花词》。

字字含泪,句句泣血,既是黛玉形象的诗化,又是黛玉命运的谶语,成为横绝古今的“黛玉咏叹调”。

黛玉的形象,被缤纷落英映照得更有韵致;黛玉的命运,被落花残红衬托得更为凄惨。

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体弱多病,敏感多思,有爱而不得倾诉,爱的不确定与难以预料,使得黛玉愁绪满怀,终日以泪洗面。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落英缤纷,黛玉不禁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环境之严酷,人情之冷漠,使她寒冷不胜,哀动于衷。

《葬花词》不但抒发个人的哀愁,而且写出了生命的感伤。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人生的无常、无奈、悲伤、悲凉,无限无边,拥塞心头,“愁杀葬花人”。

更为深刻的是,由花及人,借花喻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葬人,花落人亡,我们已经分不清这是悼花还是自悼,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陪着黛玉流下酸楚的泪水。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诗,真的成了她命运的谶语。她如娇嫩的花朵,在“风刀霜剑”之夜,凄惨地凋落了。

不仅如此,《葬花词》也成为《红楼梦》中众多女子凄惨命运的谶语,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就连谜语也具有谶语性质。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第二十二回众人猜谜语,元春的谜语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炮竹”。这首谜语诗就是贾府命运泰极否来、由盛转衰的谶语。

《红楼梦》的诗歌,除了服务人物塑造性格、谶语性质暗示命运,当然还有其他作用,如陈述本旨、深化主题、烘托氛围、托物言志、反映时代、推动情节等等。

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红楼梦》诗歌有别于其他诗歌,《红楼梦》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特点。

篇5: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鉴赏:《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红楼梦》早期流传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本”仅80回,现存版本完整的很少。另有《乾隆帝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则为120回,前80回主要据“脂评本”抄集校改。乾隆帝五十六年(1791)由程伟元、高鹗活字排印《红楼梦》,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120回。乾隆帝五十六年排印本称程甲本,第二年程伟元和高鹗对程甲本修订后的排印本称程乙本,合称程高本。

小说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封建朝廷屡禁不绝。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历来以《红楼梦 》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不胜枚举。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也日见繁盛,人称红学。知名的学派有评点派、索隐派、新红学派。

>>>更多红楼梦赏析文章

《红楼梦》评价(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其次,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再,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必须有一个条件:起于言情,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通常的言情之作常常易于流于浅薄,而伟大的言情则有一个不言情的底子,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红楼梦》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在结构的伟大上。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的娓娓道来。

一、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2、中国有三部名小说,《三国》、《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3、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4、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队,怎么好说不“保障”,或者虽有“保障”而不“确实”呢?

5、《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环。秦可卿实际是自杀的,书上看不出来。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这部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女性的。

二、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2、“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红楼梦》早期流传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本”仅80回,现存版本完整的很少。另有《乾隆帝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则为120回,前80回主要据“脂评本”抄集校改。乾隆帝五十六年(1791)由程伟元、高鹗活字排印《红楼梦》,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120回。乾隆帝五十六年排印本称程甲本,第二年程伟元和高鹗对程甲本修订后的排印本称程乙本,合称程高本。

篇6:赏析梦里《红楼梦》

这个题目挺有意思,我眼里的《红楼梦》。在谁的眼里还不是一本书,为什么说在我的眼里,它是那里让让文学家和喜爱的人痴迷呢?可是,今天我不能说曹雪芹的笔墨是多么的沉重,还是浅。那些都无所谓,所谓的是它的语言和表情。我认为拍《红楼梦》这部影片的导演,肯定用了许多的心血才完成这部影片。在这部影片里对人物的描述和表情都表现出来,和书中的人物性格是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以爱情为线索又悲惨的戏,导演在构造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特别注意、谨慎。那么,那一个人物最能表现呢?书中写的林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呀!那她的性格是怎样的,温柔即斯文又有才学的一个女子。书中是怎样的写,在影片中就是什么样子。我不是评价这部影片拍得有多好,只是在说人物和结构上非常巧妙。很多人可能在问自己,这本书为什么只女人适合看,曹雪芹为什么女人写得如此的悲惨啊!这些故事是它的家的事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家的事拿来写给别人看,别人的家事能看吗?不能,但是在这部书里,不能说他的家事儿一件都没有。

读者可能在买〈红楼梦〉这部书的时候,前言就写了这样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我觉得这一句可男人值得品尝的,也可以反省的。这一句只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的人看法,在曹雪芹的眼里是第二等人。他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他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写,所以说不是写家事,只是把社会的看法说说而已。在这里就提到了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人人得知的女娲补石这个故事。曹雪芹说:只剩一块未用。以这块玉来做人物的背景来写宝玉和林黛玉,为什么书中只有它们有玉,而其它人没有呢?这成为了读者一迷啊!我以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梦幻。

我不是在研究〈红楼梦〉,其实我是在说我眼里的〈红楼梦〉,可以这样说,我是在品尝它。为什么《红楼梦》才是中国顶峰之作,而《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又是什么呢?虽说这些在四大名著之中,我们是否考虑到这些文章给你带了什么吗?我认为一个人,无论在欣赏什么,都要疑问去看、去想,在书中找到答案。《红楼梦》这部书是有很多人看不懂,一本书其实不需要你把它弄得很透彻,了解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我觉得《红楼梦》这部书和电视剧,觉得它是一部这个世界让读者找不完的疑问,又是红学者一辈子研究不完的书。我给这本书的总结是这样的,“红楼荒唐又宽阔,无人说清真假”。另外我补充一下,在《红楼梦》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什么话呢?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这首诗解释一下。这本书写的都是一些荒唐的话,里面却说的是一点一点辛酸的眼泪。我们都知道,泪是什么时候可流啊!泪水只有在悲惨、痛苦、难过的时候才会流。这些在书中都有,从一个“泪”字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凄惨。最最后面说,谁可以解释这书中的味道,什么味道啊!苦的味道,这就是人间的悲剧。

《红楼梦》说不尽,给每个人留下一个解不开的迷.关于《红楼梦》的结构在这里我不详细的说,周老已经分析了。今天我不重复的说了,而今天是说我眼里的《红楼梦》。为什么我会说苦就是人间的悲剧呢?那么这本书真正是写贾宝玉一个人的悲么?我认为不是。为什么在曹雪芹的笔墨中把林黛玉的寿命写得如此短暂,难道这不是一个悲。

我认为这本书可以用一个“悲”来形容这本书,这就是我眼里的红楼。

《红楼梦》这部书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呢?到了这个时期是否对它深深地做一步研究呢?今天我认为有一位对《红楼梦》如此陶醉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红楼梦》有一种个性,包括写写人、写物、写事、写境等一切包含了这一点。那么,周老师所说的这个个性是什么呢?我认为他说的就是《红楼梦》的艺术个性,看文学艺术这是中国文化上的一个传统。一个人从头探到尾能够品出书的艺术个性,是很不容易的,也就是说能够把一个死的东西看成是一个活物。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诗歌还是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文眼。懂文学的人都知道,很多的人可能会想,那么《红楼梦》的文眼在那里呢?首先我在这里讲解一下,什么是文眼?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在《红楼梦》里,不管那一章节都有文眼,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红楼梦是有一个结构的,而这个结构是未知的。在这里这个未知结构不作详细说明,大家可以参考余老师的对未知结构的解释。而今天我说的是什么呢?

从这个题目我来说一下个人的理解,我说过“红楼荒唐又宽阔,无人能说的清”。这么荒唐又如此宽阔的一本书为什么弄得人觉得是一个不解之谜呢?那么对于一个热爱红学的人来说,这个不解之谜是什么呢?之前我就说过,作者不能把自家的事拿出来写,而到今天不讨论这本书是否是写自家,无论是有关系还是没关系,今天我要问:《红楼梦》告诉我什么了。谁能够体会出刚才所说的艺术个性呢?这个在所有的文章里头很重要吗?我是这样的认为,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把艺术看得如此彻底,运用到了书的里面让读者看得有一种猜疑的感觉。或许有些人还是不能品出艺术的效果,更不能体会到人物的个性。这一种艺术个性显示在曹雪芹的笔下,就能成为世界高峰之作。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这本书里面给人太多的猜疑。告诉我们了看《红楼梦》不能忽略书中的艺术个性。或许这艺术个性就是这本书里面的一个重要探索之点,可是我们能体会吗?我们所能够体会的都有可能是一个疑点,不敢说出它艺术表现在那里。那我说这个艺术个性是疑点,究竟是那里可疑呢?我说的就是这本书的结构,从书的开头到结尾都是一个未知的结构。这个未知结构今天我不重要的说,参考余秋雨老师的《未知结构》这个讲述。

说来说去它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告诉了我们,它深藏着一种艺术的魅力,还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所有人都看不出来,悟不出来。<<红楼梦>>到我们今天为止,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的把这部书研究彻底,还有许多的东西埋藏在书里.认为喜爱<<红楼梦>>的读者,建议你们从书里的人物的性格和动作、说话的神态来分析这本书。

上一篇:感恩节作文300字:感恩老师下一篇:卖面铺中的温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