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作者

2024-04-11

吕氏春秋的作者(共11篇)

篇1:吕氏春秋的作者

1) 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2) 吞周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3)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4) 言极则怒,怒极说危

5) 言之易,行之难

6)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

7) 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

8) 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

9)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10)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11)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12)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13)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14)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15) 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也

篇2:吕氏春秋的作者

2)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

3) 乐之务在于心和,和心在于行之适

4)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5) 目之见也借于照,心之智也借于理

6) 事师之犹事父也

7)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只谓也

8) 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

9) 尺之木必有节,寸之玉必有瑕疵

10) 君子反道以修德

11)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12)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13)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

14)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

15) 以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吕氏春秋翻译

★ 雷锋日记里的名言

★ 沧月小说里的经典名言

★ 国学里读书的名言警句

★ 适合用在作文里的名言

★ 中国古文里的励志名言警句

★ 从《吕氏春秋》的天人观看其存在哲学

★ 里成语

★ 单位里自我介绍范文

篇3:《吕氏春秋》的养生之道

一、《吕氏春秋》概论

《吕氏春秋》是成书于战国末期的一部传世巨著。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夕, 时任秦国丞相、权倾一时的吕不韦素有谋略, 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广招天下文人学士为门客。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涌现许多著书立说、流传天下的善辩之士。为了借著书立说来宣扬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吕不韦集合门下诸多擅长文墨的食客共同撰文, 再几经筛选修改, 将其中较优秀的文章综合在一起编撰成书。吕不韦认为此书“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 因此命名为《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共十二卷, 一百六十篇, 二十余万字。这本书以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为主, 同时兼有儒、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诸子各派学说之精华, 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养生、道德等多方面。虽然内容颇为驳杂, 但自成体系, 充分融合各家学说之精华而成一家思想。《吕氏春秋》十二纪按十二月份分为主要讨论养生之道的《春纪》、讨论教学及乐理的《夏纪》、讨论军事问题的《秋纪》以及讨论人品质的《冬纪》, 每纪皆为15篇, 共计60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吕氏春秋》得到许多人的认同和好评。司马迁便极其重视此书, 称其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并将《吕氏春秋》与《周易》、《春秋》、《离骚》并列而论。而东汉时期的著名经学家高诱曾为此书作注, 他认为《吕氏春秋》一书成就极高, “大出诸子之右”[1]。应该说, 《吕氏春秋》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社会、军事、政治、思想、科学、养生、文化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吕氏春秋》养生要点

1. 强调精神与心态的健康。

《吕氏春秋》中的养生之道集中在《春纪》, 主要体现在《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尽数》、《先己》、《本味》等篇章中。在许多篇章中, 《吕氏春秋》都强调了精神与心态健康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在《尽数》中认为, “凡养生, 莫若知本, 知本则疾无由至矣”。即养生的根本在于平衡精、气、神的协调。人心本宁静, 却往往因为对于物欲的追求之心而使人心变得“神躁于内、形丧于外”。只有“精神安乎形, 而年寿得长焉”。此外, 《先己》也提到, “利身平静, 胜天顺性。顺性则聪明寿长, 平静则业进乐乡”。认为聪明寿长的关键是保持平心静气、顺性豁达。在《尽数》中认为“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 五者接神, 则生害矣”。告诫人们切忌情绪上大悲大喜、大起大落, 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开朗。除了宁静的心灵, 还需要乐观的精神态度。《达郁》中认为, “精气欲其行也, 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 恶之生也, 精气郁也”。点明了疾病往往是因为精气郁的结果。《先己》提到只有“用其新, 弃其陈, 腠理遂通。精气日新, 邪气尽去, 及其天年”。认为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 才能使身心得到健康;同时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这样才不会生病, 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看来, 早在先秦时期, 人们便已经认识到心理与精神上的健康是养生最首要的条件。

2. 对于物欲的克制。

在《本生》中认为, “人之性寿, 物者抇之, 故不得寿。物也者, 所以养性也, 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 惑者多以性养物, 则不知轻重也”。认为正是对物欲的追求扰乱了人类长寿的天性。追求外界的那些物欲, 本是为了修养生命, 但可惜人们却往往为之所惑, 糊里糊涂地用生命去追求外界的物欲。《情欲》中提到“欲有情, 情有节”, 认为情与欲是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但如果过分贪图情欲, 则必然会导致对身体的伤害甚至于死亡。因此“圣人修节以止欲, 故不过行其情也”。只有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 做到节欲, 才会得到身体的健康。除了情欲, 人还有“耳之欲五声, 目之欲五色, 口之欲五味”。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若是“耳不能乐声, 目不乐色, 口不甘味, 则与死无择”。因此适当的享受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但凡事绝不能过于沉溺于其中。《本生》中便认为, “今有声于此, 耳听之必慊, 已听则使人聋, 必弗听。有色于此, 目视之必慊, 已视之, 则使人盲, 必弗视。有味于此, 口食之必慊, 已食之则使人瘖, 必弗食”。过于沉溺于这些声色滋味, 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极大, 要做到“利于性则取之, 害于性则舍之, 此全性之道也”[2]。只有克制对于物欲的追求, 做到适可而止, 才能得到健康长寿。

3. 提倡运动养生。

《尽数》中还强调了运动养生的道理, 即“流水不腐, 户枢不蝼, 动也”。指出只有流动不止的水才不会腐烂发臭, 而经常转动的门轴才不会被虫蛀, 这些都是因为它们在不断的运动中。而“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 精不流则气郁”。应该说, 这与现代生命在于运动的观念是一致的。现代医学已经证实, 如果长期缺乏运动, 会导致多种身体机能的衰退, 疾病极易入侵。而《吕氏春秋》也认为, 人的形气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形体不动, 则精气就不会流通, 从而导致气机郁结, 由于郁结的地方不同, 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病症。如果是郁结在头部, 就容易形成肿和风疾;如果郁结在耳朵, 就容易导致挶和聋;如果郁结在眼部, 就容易形成眼屎多和眼盲的症状;如果郁结在鼻子, 就会导致流鼻涕和鼻塞不通;如果郁结在腹部, 则会形成腹涨腹痛等病;如果郁结在脚上, 就会形成痿和蹷等脚疾。由此可以看出, 人若长期不进行运动, 极易导致身体素质的退化和疾病的入侵。而防止气机郁结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运动锻炼, 通过运动锻炼使精气血脉畅通、筋骨强健, 使病无从生。在《本生》中还认为“出则以车, 入则以辇, 务以自逸, 命之曰招蹶之机”。指出了贪图安逸缺乏运动的严重后果。而在《上农》中则认为“非老不休, 非疾不息, 非死不舍”, 进一步强调了生命不息, 运动不止的观点[3]。

4. 注重健康饮食。

饮食的健康科学合理, 对于人体的健康和长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本味》一章中, 借我国最早的食养家伊尹为商汤讲述美味之技的故事, 从各个方面论证了良好的饮食方法对于养生的作用。提出“凡食为道, 无饥无饱, 是之谓五脏之葆” (《尽数》) , 认为不能吃得太多, 也不能吃得太少, 恰到好处, 无饥无饱的状况对于身体五脏是最好的。若是“食能以时, 身必无灾”《尽数》) , 说明了定时定量的饮食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无饥无饱和食能以时这两种饮食习惯的好处在现代已经得到了充分证实, 现代医学倡导七分饱的饮食习惯, 认为保持适度的饥饿对于健康长寿有着极好的效果。通过科学证明, 如果长期摄取过多的食物, 容易导致肥胖, 内分泌系统失调, 尤其是对高热量、高脂肪的过多摄取, 会增加罹患癌症的机率。特别在中老年的饮食中更要充分注意避免过量, 以降低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此外, 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也被证实为最佳养生方法之一。在《本味》篇中还提到烹调的学问, 强调“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 精妙微纤, 口弗能言, 志弗能喻”。认为要对烹调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才能使饮食发挥最佳的养生作用。而“肥肉厚酒, 务以相强, 命之曰烂肠之食。”指出了肥肉厚酒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 在饮食上要尽量保持清淡。此外, 书中还倡导良好的就餐习惯, 认为“口必甘味, 和精端容, 将之以神气, 百节虞欢, 咸进受气。饮必小咽, 端直无戾。”指出在就餐时应带着良好的情绪, 不能心不在焉思绪不宁, 同时要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现代研究表明, 在就餐时保持愉快的心情, 能够使人体保持最佳的消化与状态, 而细嚼慢咽的习惯则可以有效降低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 减少肥胖以及肥胖所带来的健康威胁。此外, 在《吕氏春秋》中还论述了水质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尽数》一篇指出, 轻水所, 有很多秃顶与颈部生肿瘤的人;重水所, 多足肿病与跛脚;甘水所, 人大多容颜美丽;辛水所, 人容易长痈疽与痤疮;苦水所, 有很多鸡胸与驼背的人[4]。水是人体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先秦时期, 《吕氏春秋》便能认识到水质的好坏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指出唯有甜美的水才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美丽, 这种认识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庞慧.吕不韦与《吕氏春秋》[J].河北大学学报, 2007 (1) .

[2]张秀传.从《尽数》看先秦人的养生观念[J].亚太传统医药, 2006 (6) .

[3]王京龙.战国百家争鸣的高亢谢幕余音[J].图书与情报, 2010 (4) .

篇4:《吕氏春秋》的养生思想

综观全书,其养生的基本思想为:爱惜身体,保全生命。书曰:“大凡做事的根本,一定要首先修养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身体”,“把保全生命作为要务”。爱惜身体,保全生命的基本方法就是趋利避害———“有利于生命的就取用,有害于生命的就舍弃”。

一、毋嗜外物。该书认为,外物是影响人的健康与寿命的重要因素。指出:“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是外物使他迷乱,人无法获得长寿”,所以,“不应该损耗生命去追求它”。并针对某些外物损害健康之弊,作出了形象而深刻的比喻:“出门乘车,进门坐辇,务求安逸舒适,这样的车辇应该叫做‘招致脚病的器械’。吃肥肉,喝醇酒,极力勉强吃喝,这样的酒肉应该叫做‘腐烂肠子的食物’。迷恋女色,陶醉淫靡之音,极尽享乐,这样的美色、音乐应该叫做‘砍伐生命的利斧’”。以告诫人们毋嗜外物。

二、节制嗜欲。该书把嗜欲看作是健康的大敌。提醒人们:“如果放纵其心而不约束,就会被嗜欲牵制,如果被嗜欲牵制,就必定危害身心了……世俗的君主放纵情欲,他们耳朵的欲望不可满足,眼睛的欲望不可满足,嘴巴的欲望不可满足,以致全身浮肿,筋骨积滞不通,血脉阻塞不畅,九窍空虚,全都丧失了正常的机能。到了这个地步,即使有彭祖在,也无能为力”。这些教训证明:“日日夜夜地追求这些东西,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禁,生命怎么能不受伤害?”

三、学会适中。该书还说:“阴寒、寒暑、燥湿、四时的更替,万物的变化,没有一样不给人带来益处,也没有一样不给人产生危害。终其天年的关键在于避害。什么叫避害?过甜、过酸、过苦、过辣、过咸这五种东西,充满形体,生命就受到危害了。过喜、过怒、过忧、过恐、过哀这五种东西与精神交接,生命就受到危害了。过冷、过热、过燥、过湿、过多的风、过多的雨、过多的雾这七种东西摇动精气,生命就受到危害了”。因此,“大凡保养,是要避开不适中的因素,使生命长期处于适中的环境,生命就长久了”。

四、注重运动。该书十分强调:生命在于运动。书曰:“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滞积在头部就造成肿疾、风疾,滞积在耳部就造成聋疾,滞积在眼部就造成盲疾,滞积在鼻部就造成鼽(鼻塞)疾、窒疾,滞积在腹部就造成胀疾、痔疾,滞积在脚部就造成痿疾、蹙疾”。“水郁结不畅就会变污浊,树郁结不畅就会生蛀虫,草郁结不畅就会枯死。 人身共有三百六十骨节和九窍、五脏、六腑。肌肤应该让它细腻,血脉应该让它通畅,筋骨应该让它强壮,心志应该让它平和,精气应该让它运行。病痛的滞留,恶疾的产生,是因为精气的郁结”。精气通畅,“病痛就无处滞留,恶疾就无法产生了”。

篇5:吕氏春秋里的名言

2)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

3)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

4) 自古皆有死,民无从不立

5) 今有声於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於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於性则取之,害於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孟春纪第一,本生)

6) 三曰: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重己)

7) 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棬竖,而牛恣所以之,顺也。(重己)

8)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贵公)

9)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贵公)

10)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去私)

11) 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贵生)

12) 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於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贵生)

13) 四曰: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当染)

14)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功名)

15) 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功名)

16) 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於中?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尽数)

17) 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论人)

18) 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论人)

19)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用众)

篇6:吕氏春秋读书笔记

尽管是集体编写,但还是完美体现了吕不韦的政治理想和认知水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应天时,察人情,观地利,结合吕不韦及其门客丰富的从政经验和为官心得,博采诸子百家成一家之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和处世哲学。

推崇《吕氏春秋》的认为它集各家所长自成一派又青出于蓝。而反对的则认为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成一家之言。

吕不韦是具有“立君建国”和以理一统天下的理想的伟大政治家;《吕氏春秋》也是以“理”为标准,兼容并蓄,融合各家学派之长的不朽著作,是先秦百家争鸣的完美收官之作。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强速贯习,不足以成也。

石之坚、丹之赤,本乎天然,“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并不是石和赤本身之选择。而人则不同,“豪士之自好者”,就看个人的志向和气节了。

韩非指出,君主不要显示自己的欲望,若君主显示出欲望,臣下将千方百计满足君主的欲望以献媚;君主不要暴露心意,若君主暴露心意,臣下将显示其异能以投其所好。所以君主能隐蔽好恶之情,臣下就能现出本质。君主要避免臣下伺察君主的欲望和好恶,投君主所好,设诱饵以钓君主。这样,君主才能根据臣下的`秉性委任不同的官职。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

要物为人用,不能人为物役。江南愤青陈宇曾开北京吉普与开路虎的朋友去西藏,陈宇十几万的车怎么舒服怎么开,返程时在半路跟一个小卖店老板谈妥等老板方便出藏时帮他开到成都,陈宇自己则乘机乘火车轻松走了。而他开路虎的朋友因为车只能加高标号油,而一路能加这种油的地方很少,再加上心疼豪车,因而一路上几乎因为伺候车子而生出大量烦恼。

李嘉诚戴300美元的西铁城表也是类似原因。尽管李也有百达翡丽等豪表,但戴那些表时要经常注意防磕防撞防汤水腐蚀,反而让人被物给束缚住了。而戴西铁城在磕碰下水洗澡时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不用费心考虑表的要求,这才是物为人用。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

事从心出,心随欲来,如果不从心欲的细微处观察事物,往往会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纵横古今中外,详细考察事情的成败得失。先知先觉,是因为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抓住了最关键的征兆表象,其实这并不是神奇也不是侥幸,而是体察出了事物必然的逻辑。

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人之心隐匿难见,渊深难测,故圣人于事志焉。圣人之所以过人以先知,先知必审征表,无征表而欲先知,尧、舜与众人同等。征虽易,表虽难,圣人则不可以飘矣,众人则无道至焉。无道至则以为神,以为幸。非神非幸,其数不得不然。郈成子、吴起近之矣。郈成子为鲁聘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渫过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笑。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今去西门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古之善相马者:寒风是相口齿,麻朝相颊,子女厉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月尻,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月贲月勿,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赞君相后。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其所以相者不同,见马之一征也,而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这长短。非独相马然也,人亦有征,事与国皆有征。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非意之也,盖有自云也。绿图幡薄,从此生矣。

“不知而自以为知”,个人的困厄往往是弄不清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国家的乱局十之八九是由执政者自以为比市场比百姓比企业家更高明而随意指导决策的乱作为所致。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名不徙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

富、贵者和贫、贱者谁更有底线、更讲信誉,是判断时代、制度好坏的精准试纸。所谓“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人类有勇猛精进、好大喜功的本能冲动,但又往往高估自己的见识智慧,不知道不承认自己的愚昧无知。 人世间的大悲剧,十之八九是自大无知导致的,或少量别有用心的人裹挟愚昧无知的决策者造成的,例如乌托邦、计划生育、计划经济、大月进、火葬与殡改、住宅用地管制、难民移民问题等等。

篇7:《吕氏春秋》读书笔记

这就是说出千古一句”奇货可居“的战国奇人——吕不韦,令我们尊敬的,不仅仅是他一生的丰功伟业,更是他的绝笔作——《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战国末年类似百科全书的一部震世之作,号称古今万物万事、明物揭理的书,故号”吕氏春秋“。书中分篇160,数目繁多,仅此取其一篇表达感悟: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动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天地所给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给予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资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资是限量的。一万个人,共同向一个靶子射击,靶子肯定不会不被射中,这个例子就很好这证明了,寰宇之间,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损害一个物体,那个物体肯定会受到伤害,如果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资源,就不会不被耗尽了。

所以我们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个生命,不要因为他们是渺小的,而无顾忌的伤害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桀骜不驯的而放弃治理他,当他们的生命、天赋、性格、人品得到了爱护或者规范,那么天底下就不会有违背道义和理性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了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们生存的世界就会纯洁,我们的身体就会向好的地方发展。

篇8:《吕氏春秋》的文学起源思想

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 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 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 六曰达帝功, 七曰依地德, 八曰总万物之极。

———《古乐》

周文王处岐, 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散宜生曰:“殷可伐也。”文王弗许。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 於昭于天。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以绳文王之德。

———《古乐》

按照陈奇猷的观点, 《古乐》是论述自朱襄氏至周成王各代乐舞之由来的[1]。葛天氏之乐虽没有交代具体的内容, 但从八阕之名亦可以推测出, 每一阕一定是有诗作为表达的内容。“从题目推测, `载民'是歌唱始祖;玄即燕子, 可能是本部落的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即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2]同样, 周公旦作的诗一定是乐舞的内容部分。

禹行功, 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 歌曰“候人兮猗”, 实始作为南音。

———《音初》

有娀氏有二佚女, 为之九成之台, 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 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 覆以玉筐。少选, 发而视之, 燕遗二卵, 北飞, 遂不反。二女作歌, 一终曰“燕燕往飞”, 实始作为北音。

———《音初》

陈奇猷认为, 《音初》是论述东西南北各音调始创的[1], 作为南音的涂山氏之女所唱的的“候人兮猗”, 作为北音的有娀氏二佚女所唱的“燕燕往飞”, 也都是有歌谣作为内容的。

可以看出, 《吕氏春秋》把诗歌放在《古乐》、《音初》这样论述音乐的篇章中并非有意而为之, 恰好证明, 在上古时期, 诗乐舞三者是混为一体、尚未分离的, 有诗必有乐舞。正像徐复观所说的, 诗歌是由乐舞派生出来的, 是音乐舞蹈的附属成分。如果弄清楚音乐舞蹈是如何起源的, 就知道诗歌是如何产生的了。关于音乐起源、审美等思想的论述, 在《吕氏春秋》中共有八篇, 即《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音初》、《制乐》、《明理》。这样, 《吕氏春秋》关于音乐的起源思想本质上就是其文学起源思想, 通过对其音乐起源思想的探究, 也就了解了其文学起源思想。

一、乐起源于“道”

《吕氏春秋》认为乐是如何产生的?在《大乐》里是这样阐述的: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 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 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 一上一下, 合而成章。浑浑沌沌, 离则复合, 合则复离, 是谓天常。天地车轮, 终则复始, 极则复反, 莫不咸当。日月星辰, 或疾或徐, 日月不同, 以尽其行。四时代兴, 或暑或寒, 或短或长, 或柔或刚。万物所出, 造于太一, 化于阴阳。萌芽始震, 凝寒以形。形体有处, 莫不有声。声出于和, 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 由此而生。

《大乐》从宇宙本原的角度形而上地具体细致探究了音乐的产生。认为音乐同世界的万事万物一样, 产生于“太一”。何为“太一”?“道也者, 至精也, 不可为形, 不可为名, 强为之, 谓之太一。”“太一”就是老子所说的“道”。“道”是老庄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认为, “道”是宇宙的本原,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3]“道”先于天地而生, 是天地万物之母, 是宇宙永恒的至高法则, 它是至大至微的, 没有形状, 周行不殆, 没有名字, 人不知如何称呼它, 只能勉强命名为“道”或“大”。关于《吕氏春秋》的主要思想, 自古以来争议颇多, 未有定论。但从这段论述中可以明确地看出, 《吕氏春秋》在自然宇宙观上, 是以老庄道家思想为根本的, 同样认为“万物所出, 造于太一” (《大乐》) 。“道”是宇宙的本源, “道也者,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不可为状”[1], “道”是看不见, 听不到, 无法描述的。而在描述天地万物的产生过程上比老子更为具体详细。

天道圜, 地道方。圣王法之, 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 圜周复杂, 无所稽留, 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 皆有分职, 不能相为, 故曰地道方。主执圜, 臣处方, 方圜不易, 其国乃昌日夜一周, 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 轸与角属, 圜道也。精行四时, 一上一下, 各与遇, 圜道也。物动则萌, 萌而生, 生而长, 长而大, 大而成, 成乃衰, 衰乃杀, 杀乃藏, 圜道也云气西行, 云云然, 冬夏不辍;水泉东流, 日夜不休。上不竭, 下不满, 小为大, 重为轻, 圜道也。黄帝曰:“帝无常处也, 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 圜道也。人之窍九, 一有所居则八虚, 八虚甚久则身毙。故唯而听, 唯止;听而视, 听止。以言说一, 一不欲留, 留运为败, 圜道也。一也齐至贵, 莫知其原, 莫知其端, 莫知其始, 莫知其终, 而万物以为宗。

———《季春纪·圜道》

《吕氏春秋》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道的产物, 音乐同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一样, “本于太一”, 是“道”周行不殆的产物, 也产生于“道”和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之中。

音乐虽然是无形的, 但却是物质的存在, 其物质存在形式是“度量”。何为“度量”?“《适音》曰:`乐有适, 何谓适?衷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 重不过石, 小大轻重之衷也';《音律》云:`三分所生, 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 去其一分以下生。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 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故此谓生于度量。”[1]说明“度量”本指的是乐器的大小长短和容积。原始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经过无数次观察与尝试, 逐渐认识到物体所发出的各种声音与物体自身的大小长短及轻重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于是他们便动手制作能够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的乐器。“乐生于度量”, 是先民基于物质生产实践对音乐起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判断。

《吕氏春秋》不仅站在老庄哲学的角度从道的形而上层面探讨了音乐的本源, 还详细地描述了音乐产生的具体经过。特别指出, “声出于和”, “大圣至理之世, 天地之气, 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 以生十二律。” (《音律》) 阴阳变化, 一上一下, 是和谐的;日月星辰, 或疾或徐, 是和谐的;四时代兴, 或暑或寒, 或短或长, 或柔或刚, 都是和谐的。因为和谐, 天地才可以“终则复始, 极则复反, 莫不咸当”。“凡乐, 天地之和, 阴阳之调也”, “乐出于和”, 音乐是阴阳调和、天地万物和谐运动的产物。

二、乐产生于人心

《吕氏春秋》关于乐“本于太一”的起源思想是从外在自然世界物质起源的角度论述音乐起源思想的, 从道家自然宇宙观出发, 认为音乐是天地和谐、万物运动的产物, 是“法天地”的必然结果。但并非自然界中的声音都能成为人们所能欣赏的音乐。

在《吕氏春秋》看来, 声、音、乐是不完全相同的三个概念。尽管在《大乐》中说, 音乐“生于度量, 本于太一”, 但接下来先论述的则是“声出于和, 和出于适”, “和适先王定乐”。也就是说, 先有了天地万物的运动碰撞摩擦产生的“声”, 然后先王才“定乐”。而且, 陈奇猷在《吕氏春秋新校释》之《大乐》注释中也指出“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中的“音”字是衍字[1]。因为早在春秋时代, 声、音和乐就有着严格的区别, 不能混为一谈。在《吕氏春秋》之前的著作没有“音乐”一词, 这也表明“音”和“乐”是不同的概念。如《乐记》:“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声”泛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音”特指有秩序、有条理、有组织的声音, 相当于由乐音缀合而成的音调、曲调、音响组合等;至于“乐”, 在上古时代指的是音乐、舞蹈、诗歌三种因素混为一体、尚未分化的艺术活动, 孔子时代作为教育必修科目“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之一的“乐”, 就是这种混生性的艺术活动。

《乐记·乐本篇》曰:“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乐者, 通伦理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 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 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声、音、乐三者的区别, 又标志着禽兽与人、众庶与君子之重要区别。而“声”是纯粹物质的、自然的, 不带有任何情感色彩, “音”区别于“声”的一个重要之处是它“生人心者”, 因为情动于心, 才以“声”的物质形式传达出来。由人嘴里发出来的声响, 是人之情感的流露, 当这种声响具有无限丰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时, 它就是一种“人的”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 即“声成文, 谓之音”。动物也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 但是由于这些声响无法表现像人一样的复杂多样的情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 禽兽也”。再进一步讲, 音由于能够表达复杂多样的情感, 便具有了道德伦理的意义, 这便是乐。因此, “知音而不知乐者, 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普通人不能把音乐上升到道德伦理的高度理解和认识, 是知音不知乐, 只有君子能够通过音乐体会到道德伦理的意义,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才能真正“知乐”。

《吕氏春秋》继承了上述思想, 音和乐有时不是同一概念。“音”一是指音律。有《音律》专论十二音律相生之理;二是指音调。《音初》就是论述东西南北各地音调成因的。“凡音者, 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 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 察其风而知其志, 观其志而知其德。”在这里表达了同《礼记》一样的观点, 音乐产生于人的内心, 由于人的内心受到感动而外化为声, 因此, 不同地区的音调就体现了不同的民风, 统治者可通过各地音调的不同, 察知各地不同的民风, 也就了解了各地人民的思想情感, 从而最终“知其德”。《适音》也是论述音调的, 提出了“音亦有适”的观点:“太巨则志荡, 以荡听巨则耳不容, 不容则横塞, 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 以嫌听小则耳不充, 不充则不詹, 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 以危听清则耳溪极, 溪极则不鉴, 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 以下听浊则耳不收, 不收则不特, 不特则怒。”音调的标准是“适”, 即不能太巨、太小、太清、太浊。

《吕氏春秋》的乐首先专指乐器或乐舞, 陈奇猷就认为《古乐》是专论乐舞的, 《侈乐》是专论乐器的。在此基础上《吕氏春秋》提出了“乐”有大乐和侈乐之分的观点。所谓大乐, 是指本于太一的合于道的音乐, 它是“天地之和, 阴阳之调”, 是“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的音乐。而侈乐则是指音调大、乐器形制大且壮观繁多的乱世之乐, 即《侈乐》中的“宋之衰也, 作为千锺;齐之衰也, 作为大吕;楚之衰也, 作为巫音”。认为这样的音乐, 失掉了“乐之情”, 使人嗜欲无穷, 以至失掉天下。《吕氏春秋》和《礼记》持相同观点, 把“乐”同伦理道德紧密联系起来, 提出“先王定乐”的观点。

声出于和, 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 由此而生。天下太平, 万物安宁。皆化其上, 乐乃可成。

大乐, 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

———《大乐》

先王据天地和适而制定乐, 以保天下太平, 万物安宁。

要之, 关于乐的起源, 《吕氏春秋》认为乐在宇宙物质本源上源于“道”, 但又吸取了儒家《乐记》的思想, 把音乐同人心同伦理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关于音乐起源的思想是融汇道儒两家学说的。

就文学而言, 因为文学是音乐的派生物, 因而, 文学在宇宙物质本源上也是起源于先于阴阳天地万物的“道”, 是天地和谐的产物。也是“人心”的产物, 本源上具有道德伦理的色彩。就文学的起源而言, 因为文学是音乐的派生物, 因而, 文学在宇宙物质本源上也是起源于先于阴阳天地万物的“道”, 是天地和谐的产物。也是“人心”的产物, 本源上具有道德伦理的色彩。正如《诗大序》所言:“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摘要:《吕氏春秋》关于文学的起源思想是同音乐舞蹈混杂在一起论述的。吕书融汇道、儒思想, 认为音乐 (文学) 在宇宙本源上“本于太一”, 是“道”周行不殆的产物, 其物质存在形式是“度量”。同时, 又认为“乐产生于人心”, 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乐具有道德伦理的色彩。

关键词:文学起源,道,人心

参考文献

[1]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2.

[3][晋]王弼.老子注.上篇:老子.二十五章[G]∥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 1986, 第三册, 14页.

篇9:《吕氏春秋》中的养生之道

《吕氏春秋》对于人的认识,提出了“贵生”、“重生”的思想。《吕览》云:“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贵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养生”。如何“养生”,《吕览》云:“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病无由至矣”、“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并提出了几种养身的方法:

养精、去邪

“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是“精气郁”的结果。“精气”要“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就是说,人要永远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身心各方面的机能才能旺盛。调节机体平衡,身体的抵抗力才能增强,自然就不生疾病而得以健康长寿。

平静、顺性

“利身平静,胜天顺性,顺性则聪明寿长,平静则业进乐乡”。人能保持平心静气,顺性豁达,就能使生理和心理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得情、适欲

“欲有情,情有节”。每个人都有正常的情与欲,这是生理心理的正常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就是“得其情”,如果过分贪欲,超出了正常范围,即“亏情”,必然会致疾病甚至“亡败”。“故圣人必先适欲。”适欲就是节欲。做到这点,对身心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

自制、去害

人对于“声色滋味”都有欲望,适当则有利,过之则大害。所以要“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耳目口鼻,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这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自制,同样是“养生”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去害”,即消除一切不利于健康长寿的内外因素,诸如不良的心理、饮食、气候环境等。心理情绪凡“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都是“生害”的因素,必须去之。

食时、有节

书中在“去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饮食之道”。首先要“食无强厚,味无以烈”,这就能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其次要“食能以时”,即按时饮食,“身必无灾”。再是“无饥无饱”,“饮必小咽”。如此才能使五脏六腑功能不致受到伤害。此外,还应注意饮食时的心理情绪和姿态,要“百节虞欢”,要“和精端容”,即心平气和端庄正直。这些都是至理名言,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的道理。

常运、勤动

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人的生命,“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人不锻炼、不运动,必然导致肌体退化,五脏六腑功能紊乱,疾病自然就乘虚而入。动,可以说是健康长寿的根本。

《吕氏春秋》还认为,对于疾病重在预防和养生保健,疾病自去。如果有病,应积极求医,切不可迷信“卜筮祷祠”,这样不仅不能治病,反而是“以汤止沸,沸愈不止”,“疾病愈来”。(赵 文)

篇10:《吕氏春秋》阅读答案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怠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选自《吕氏春秋》)

1. 解释下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而目犹不可信( ) ②知人固不易也( )

2.给文章画线句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是( )(2分)

A. 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B.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C.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D.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3.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读完本文之后,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2分) 尚且 ② 本来

2.(2分) B

3.(3分) 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勤劳、节俭、诚实而又虔诚的人。

篇11:《吕氏春秋》阅读答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窥:

蔽: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0.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2分)

11.下面是《吕氏春秋·先己》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11分)

(1)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⑦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

②浅:狭,窄小

③教:这里指教化

④张:乐器上弦

⑤修:设置

⑥饬:通饰,修饰

⑦论:评定(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战:

期年: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②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①段的内容。(3分)

答案:

8.察看;受蒙蔽

9.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丽。

10.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11.(1)作战满一年(2)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3)①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②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上一篇:旅程之余英语范文下一篇:工业站调车作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