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现状的评论小段

2024-05-10

对教育现状的评论小段(精选7篇)

篇1:对教育现状的评论小段

当教育被灌上政治需要的酒精教育工作者只能如醉般麻痹其实教育工作者是最忠于人生信仰的群体 呼变之风不断兴起 改革之力行让人拱手相赞 只可惜 在中国发国情的大背景下 某些所谓的正统思想总是让教育者们“长醉不复醒” 虽有宏言却不得最终践行 事实证明不改变现阶段对教育的认识 正确的思想不能贯彻到教育的始终 任何改良主义和效仿模式都将“功只有半”。那么探寻出适合中国发展的教育发展路线 必然首先要认清当今世态 理解当下事态 很多人质疑教育的模式禁锢保守 埋怨教育政策多有失误

叹息中国不出大师 殊不知 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中国的真正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这短短的30多年时间 简单来说 中国要完成个社会的脱贫 要完成人民的脱盲 为以后的富裕和强大做铺垫 在这个时期内 加强基础教育是必然性的硬性的要求之一 只有人们有了基本的知识具备了基础的人文科学素养 才能为下一代人的创新攻关创造条件。如今 很多人质疑中国的教育 这是个好现象 任何事情的发展总是要经历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再发现再纠正的改良循环 正所谓前进总是左右不断迈步 人们不断的质疑

就是教育的成功就是现阶段中国国情下教育工作的进步和胜利中国改革开放仅仅30多年 然而发展的脚步却直追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 就必然要经历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并且呈爆发式增长 教育当然不能幸免 中国不能出大师不是教育的错 而是在时空的坐标系里 大师频出的条件还不成熟······(暂时不写了 等有时间再整理 这篇文字大概要2000字左右 希望经常看到你的言论和日志)

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是用知识能改变命运来

篇2:对教育现状的评论小段

去年上半年, 由程泰宁院士主持的咨询项目《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初稿到成都征询西南地区业界的意见, 报告最后一部分谈到, 鼓励非政府组织、高校和媒体有序参与建筑评论活动, 鼓励各类媒体开设建筑文化普及与评论的专栏, 提升公众的建筑赏析水平, 引导民众对城市重要建筑的讨论, 不断健全建筑创作环境。

目前社会媒体对建筑评论的关注度不高, 大众传媒很少涉及相关内容, 而专业媒体, 即使从广义的建筑评论来审视, 评论的深度大多局限于作品展示与设计说明。专业媒体的建筑评论中,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清华大学《住区》杂志“建筑是什么”专栏, 由季元振教授主持, 效仿梁思成先生在建国之初论述建筑是什么的做法, 希望通过专栏评论普及和提升公众的建筑赏析水平, 然而在北京的一次杂志年会上, 当大家都表示对去年精彩的专栏评论印象深刻时, 季先生却道出了他对专栏的忧虑, 目前专栏由他一个撰写, 而他希望专栏的评论能够是多元的, 由不同背景和领域的人共同参与。

在《南方都市报》发起的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中, 获建筑评论奖的三人均拥有专业背景, 其中两人为高校青年学者, 这在业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方面让更多的青年学者看见了从事建筑评论的社会认可与价值, 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大众传媒对建筑评论的巨大影响潜力。

手法

在传统的视野中, 建筑评论的手法往往就是评论文章, 然后随着人们接受信息方式的多元化, 建筑评论的手法也应该更加多元化。

近年来, 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摄影界出现了建筑摄影这一细分领域, 目前成都也有一家这样的建筑摄影工作室, 由一位建筑师和一位摄影师组成, 建筑师负责拍摄视角、构图和建筑细部, 而摄影师专门负责拍摄技巧, 经他们之手拍摄出来的建筑作品, 在色彩、构图和细节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呈现。由此联想到当年柯布西耶会为自己的作品选定专门的摄影师, 我觉得当建筑摄影在对拍摄物进行视角选取时, 其实也是一种对建筑作品的解读和评判, 应该属于广义的建筑评论。

2011年, 由同济大学支文军教授和《时代建筑》戴春等人策展的成都国际双年展首次举办了“国际建筑展”, 无论是在业界, 还是在社会大众中, 都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去年, 建筑评论人史建先生作为中国设计大展策展人来成都筛选参展项目时, 他在刘家琨工作室对邀请的成都业界同行说, 那次展览挑选作品的标准是希望从项目中发现作品对时代变迁所作出的一种回应。展览不再是业绩的自我表扬, 而是对其内在时代性与文化性的一种审视和评判, 这与何镜堂院士提倡的建筑创作“两观三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 展览也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建筑评论手法。

主体

建筑不仅是建筑师的建筑, 更是社会公众的建筑, 2012年的“中国建筑传媒奖”也将主题确定为“走向公民建筑”。对于公民建筑的评论, 其主体也应该与建筑评论手法一样, 是多元跨界的, 除了建筑学者, 还应该包括文化人士、专业摄影师、策展人和媒体从业者。不同背景和视角的人士参与建筑评论, 能够促进建筑创作理论与思潮的创新。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当美国建筑界创作大行国际主义风格时, 城市史家刘易斯·芒福德一篇关于批判国际主义的“湾区风格”评论文章, 不仅在当时的美国建筑界一石激起千层浪, 以此发端, 产生的连锁效应形成了当代建筑学界一种十分重要的建筑理论思潮——地域主义。在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Collected Writings on Place, Identity, Modernity and Tradition一书中, 收录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建筑界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不同时期关于地域主义的重要论述, 其中就有大部分论述的作者是非建筑界人士, 而他们的跨界参与, 不仅丰富了理论本身, 还扩大了理论的影响。

2013年11月底, 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论坛关于建筑创作环境的圆桌研讨会上, 知名建筑师齐欣就谈到, 建筑界应该加强与社会大众传媒的合作, 通过传媒的影响力, 不仅能够引导公众对建筑作品的关注和参与, 还能对建筑创作环境中行政权力干预项目方案选择的情况形成大众监督。建筑评论是传媒人士推动建筑创作环境提升的重要方法之一。

篇3:对教育现状的评论小段

关键词:署名新闻评论 解放思想 新广播文体

中央电台的新闻评论经历过起起伏伏。如今“新闻消息(事实)强、评论弱”的局面已有所改观,对此台内外舆论多予以认可。

中国之声署名新闻评论较多出现在2008年,经历了三年多的发展,如今拥有特约观察员(评论员)五十多人,评论内容涉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目前评论形式已经常态化(观察员进入直播间,值守各个新闻时段),评论风格更是不同以往,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吸引了不少媒体同行的目光。

新华社八旬老前辈邱原(多年采访农业战线的高级记者)对笔者说:我现在每天都听中国之声,感到评论加强了,许多评论扣住了人们关心的问题,能够帮助人们思考,很有必要,当然也有的评论没有抓住重点,但总的印象不错。

以下是笔者作为中国之声一名编辑,对中国之声新闻评论发展变化的关注与思考。

一支队伍的诞生和一种新的广播文体崛起

言论是报纸的灵魂,也应是电台的灵魂。早在延安时期,新华社所有的重要评论文章都是由中央电台的前身新华社口播部播出,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中国之声经过几轮改革,实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署名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因为在过往抹杀个性的年代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署名固然需要文责自负,但毕竟代表了编辑部观点,发出的不是一个人的声音。于是一批术业有专攻并且有志于广播评论的专家学者集结在了中国之声的大旗下,他们有了一个统一的名称“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

打个比喻:一部《三国演义》经过袁阔成评说,好听了许多,这里三国好比是“新闻事实材料”,袁评就是“新闻评论”,评得好坏,有与没有,其意立见。我与一些特约观察员进行过交流探讨,他们都对广播新闻评论的重要意义有很深的认识,认为现在媒体竞争中题材相同的“撞车”现象非常普遍,有时候各家所报道的新闻事实都差不多,更要在评论上见分晓。中国之声经过探索产生的目前新闻评论模式开创了一种新的广播新闻评论文体,既具备平面媒体社评、时评的特点,也发挥着广播独有的优势——短、快、灵活。一位观察员说:我甚至可以在一分钟前确定下来要说什么,而这是平面媒体所不可能做到的。

在平实中见锋芒。这可以说是新的广播新闻评论文体的风格。中国之声署名评论刚一出现时并未一鸣惊人,而是在稳步推进中逐渐产生影响。所谓平实,就是以心平气和的心态努力追求对新闻事实(现实生活)的准确把握,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广播新闻评论往往多是“急就章”,说什么?怎么说?都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慎重做出取舍定夺,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而我认为心态非常重要,首先论者自我定位要准确,你是中国之声编辑部的形象(诉诸声音)代言人,不管你如何自谦,“一言九鼎”是客观存在,而被评一方的意见反馈只有通过另外渠道表达,这是一种不对称的“隔空喊话”,所以需要对客体设身处地进行一些设想,进行一番自我辩论,才能使论点更无懈可击。

人们常说:评论就是“带刺的玫瑰”。评论要求“唯陈言之务去”,忌四平八稳。平实的评论并不意味着没有棱角和锋芒,换言之,锋芒也并不一定都要疾言厉色。

评论的方法和技巧也非常重要。在中国之声的诸多新闻评论中,论者都是把问题提出来而不轻易下结论,而且通常采用质疑而不是质问的语气。比如在“关于北京市要推广四万辆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评论中,论者肯定了这无论从环保还是对因为摇不上号而买不到车的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但也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何时启动比较好?补偿、鼓励的力度和范围有多大?如何规范和控制电动车的质量?相关配套政策和设施应该如何投入和建设?等等。

在针对“一支注射液出厂的时候6毛钱到了医院却卖到12块多,当中7成是回扣。药价高启的原因在于招投标制度当中有潜规则”一事的评论中。论者提问:“为什么一个本来是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的制度,现在反过来大幅抬高了药品价格,当中谁是把关者?决定药品价格的,省市级的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到底起什么作用?在最后确定药价的时候,专家组又起了什么作用?”

这种例子并不少见。论者都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鲜明的态度。

更多的评论是直接表达看法。比如,对“北京市首次把保障房配建地块取消、作为商品房用地再次出售”消息的评论,论者根据掌握的情况指出北京市这一次的保障房土地出售,是在已经完成了今年保障房建设任务的情况下才做出的决定。接着强调:“这个前提是必须要首先谈到的,因为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保障房建设没有完成,还要把保障房的地拿出来出让,都是一件非常不合适的事情。”

再比如在针对“鸡西市梨树区和穆棱市政府互相扯皮,水污染长达10年没人管”的评论中,论者在分析之后提出看法:“这是两地政府的懒政思维在作怪。”

解放思想,直言敢谏。这对评论的深刻程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察员前提是敢说,就像新护士学习打针一样,先要敢打,才谈得上“一针见血”,当然敢打不是乱打,敢说不是乱说。

比如,公务员国考中存在的严重歧视现象、股民起诉贪腐官员利用了解内情进行内幕交易损害股民利益等比较“敏感”的话题,中国之声观察员都依据事实进行了评论。

有些话题并不“敏感”,但是网上舆论几乎一边倒。比如,广西平南县一中学规定学生不许带手机上学,20多名学生因违反此规定被开除了。针对此事,观察员评论发出不同的声音,认为在学校和家长对规定没有达到共识的情况下,“学校做出处分也有它的道理”。

在舆论欢呼国产电影《失恋33天》一个星期票房过2亿打败了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丁丁历险记》时,中国之声的评论认为在“提气之余泼一点冷水可能也是有必要的。首先我们打败的只是中国市场,人家是飘洋过海来抢占我们市场的,我们打的仍然是防御战,所以这场仗谁赢谁输现在难说得很……”

nlc202309040258

善于“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

大题小做,即要在评论中把国计与民生的关系讲清楚,让听众不觉得你做的评论与他无关。比如“解决石油行业垄断要开放民营资本进入”“银监会叫停超短期理财产品”都属于国家相关产业政策问题,但都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国之声的评论中都能够在国计与民生的交汇点上聚焦着力。

小题大做,即从微观中透视宏观。比如有位四个儿子的父亲用 “三天一顿打”的办法把三个儿子送进了北大,而被戏称为“狼爸”。这本是一位家长的教育办法,算不上大事,但在相关的评论中,论者明确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孩子科学发展”,而不能被上名牌大学所诱惑,对一切围绕高考的社会现象表示了忧虑。

另一例是北京有位小学生,用7个月时间观察交通状况,提出改进限号意见,这也属小事一桩,但评论指出了与孩子相比有关政府部门存在的缺陷。

中国古代哲学中非常注重“气”,孟子有名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同理,好的评论文章也应该充满浩然之气,首先要正气凛然,才能够理直气壮。

评论得到大多数听众认可才能更聚拢人气,才能进一步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之声的评论要大气,要有比较深远的目光和洞察力。目前看来,那种“立片言以居要”(曹丕《典论论文》)、“气吞万里如虎”的恢宏之作并不多,口语化不等于一般化,大气也不一定就得词章华丽。还有如何解决好“急就章”与“入木三分”的矛盾,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共性中彰显个性。早年报纸上的“评论员”都不署名,现在某些报刊评论员还用统一笔名。与之不同,中国之声观察员不但署名而且要亲自发声。他们是在代表编辑部发言,但是听众又切切实实听到一个个不同的口音以及不同的表达习惯(语气语态),这是广播评论的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事实上,中国之声的观察员们也是各显神通,开展着良性的竞争。有人在评论中爱将自己摆进去,将心比心,使人有亲切感。比如,针对现在利用批评来炒作的现象,观察员在评论中说:“我就遇到过一个事情,到一个地方出差,跟当地的政府官员一起吃饭,一个官员知道我是做媒体评论的,是从事批评的,他跟我说,我们这边7月份要策划一个活动,等到新闻出来后,你能不能狠狠地‘批评’我们一下。没有批评好像就产生不了影响,批评了大家才知道这个活动。听了这个话以后我真是悲从中来,原来很多时候批评不过成为了别人炒作的工具而已。”

有人擅长举重若轻,在语言方面诙谐通俗,很能吸引听众。比如针对美国参议院通过人民币汇率议案,中国之声评论是这样说的:“两个法案,一个是花钱的来解决就业没有通过,一个就是挑起汇率战争这个事。说贸易战也好,汇率战也罢,但有一个基本判断,19世纪的时候,我们中国是唐僧,有胃口的没胃口的都咬我们一口。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经过六十多年发展,追求的是和平崛起,我们也知道有些国家不希望我们强大。不管你没事找事,还是以你有毛病为借口来咬我们——是不行的。”

坚持收听中央电台广播40多年的《贵阳日报》资深记者余岸木对中国之声改版后的署名新闻评论有如下评价:“深刻,客观,有条理,新闻性、贴近性兼有,寥寥数语道出了问题所在和解决思路。”这固然有鼓励的成分,但也能代表不少听众的看法。

中国之声的署名新闻评论已经随着电波“飞入寻常百姓家”,有了良好的基础,但探索发展永无止境,前路即使石径斜窄,也应抱有“远上寒山”的意向和兴致,因为“白云生处”也有人家,有人家就有我们的听众。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本文编辑:吕晓红)

篇4:对教育现状的评论小段

关键词:酒店预订,在线评论,市场销售

0 引言

在线预订也称为网上预订, 是指消费者通过网络向产品或服务提供商预订所需产品或服务并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进行支付。随着网络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根据需求选择了在线预订。据CNNIC发布的最新消息显示, 截至到2015 年6 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68 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8.8%, 给在线预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基础[1]。酒店的异地性和体验性特征更加适合在线预订。酒店的预订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第三方平台预订, 第二种是酒店官方直销模式, 第三种是代理模式[2]。目前酒店预订模式最常用的是第三方平台预订。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这种第三方平台的在线预订来研究酒店市场销售的在线信息影响因素。酒店的体验性特征使得顾客无法在消费之前获知消费过程的全面信息, 因此, 为了降低感知风险, 顾客往往倾向网络口碑获取参考信息 (Wirtz和Chew, 2002) [3]。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 对第三方评论网站上影响消费者在线预订酒店的评论相关信息进行了建模分析。并为酒店管理者提高酒店的市场销售提出新思路。

1 文献综述

酒店是典型的体验性服务, 其各方面质量在消费之前往往是未知的。因此, 为了降低感知风险, 消费者从各方面搜索信息为其决策提供参考[4]。而所有在线信息中在线评论又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Gretzel和Yoo (2008) 指出有四分之三的旅游者在做决定之前会将在线评论作为一个信息来源来支持选择[5]。同样, Hankin L (2007) 基于在Biz Rate上的调查, 发现大约有近一半的人购物前会查询在线评论, 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消费者评论比专家评论更有价值[6]。消费者在预定酒店之前也必定搜寻在线评论 (Kim等, 2011) [7]。Karen (2014) 根据Trip Advisor, 2013 指出53%的游客直到读了在线评论之后才会预订酒店, 而77%的游客“常常”在预订前查看酒店评论[8]。

在线评论与消费者预订紧密相连的同时, 自然与相关产品的销售密切相关。已有研究充分论证了在线评论对销售的重要影响。Ghose和Ipeirotis (2006) 指出在线评论可以降低消费者缺乏产品信息而产生的忧虑, 从而有利于促进销售[9]。同样, 已有研究发现, 在线评论在酒店行业销售方面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Cheng和Loi, 2014) [10]。魻gut觺和Tas (2012) 指出消费者评分增加1%, 在巴黎酒店销售量会增加2.68%, 伦敦酒店销量会增加2.62%[11]。

同样Ye等 (2011) 研究了在线评论对酒店经营绩效的影响, 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线评论的数量增加10%, 在线预订就会增加5%[12]。Torres等 (2015) 指出公司的财务状况能通过酒店的顾客在线评级来反映。研究收集了Tri-p Advisor上178 家酒店信息对酒店排名和在线评论数量对酒店交易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评分和评论的数量与酒店在线预订交易的平均规模正相关[13]。

已有文献对在线评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评论极性 (Chintagunta等, 2010[14];Sun, 2012[15];Tirunillai和Tellis, 2012[16]) 、评论数量 (Chintagunta等, 2010[14];Dellarocas等, 2007[17]) 和评分方差 (Chintagunta等, 2010[14];Sun, 2012[15];Markopoulos和Clemons, 2013[18]) 。

通过以上文献可以看出, 关于在线评论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丰富, 而实证研究却十分有限, 根据第三方平台的预订信息来分析评论信息对销售影响的文献更是寥寥无几。在此方面具有开创性的Qiang Ye等 (2009) 从携程网上搜集数据, 建立了一个对数线性回归模型, 分析了评分均值、评分方差、最低价格、城市等级、酒店星级对酒店预订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评分与评论数量正相关, 评分方差与评论数量负相关, 城市等级对酒店的预订也有一定的影响[7]。Xie等 (2014) 从Trip Advisor上收集数据, 分析了消费者评论和商家反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评级, 购买价值、位置、清洁度的属性评级, 消费者评论的变化和数量, 管理者回应的数量与酒店表现强烈相关。此外, 消费者评论的变化和数量对总体评分和酒店表现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20]。

无论任何交易, 价格都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Cezar等 (2012) 通过研究国内酒店预订得出价格和在线评论数量显著负相关[21]。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对影响消费者在线预订和酒店销售的评分、评论数量、评分方差、价格等几个关键因素进行建模分析, 以期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为酒店经营人员提供更恰当的在线管理策略。

2 实证分析

2.1 构建模型

本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评论分数、评分一致性以及价格对酒店预订数量的影响。由于酒店的预订数量与酒店的评论数量存在线性关系[19], 因此在本模型中我们使用评论数量来代替酒店实际销售数量。模型构建如下:

以上模型中的变量说明如表1。

2.2 收集数据

大众点评是国内领先的生活信息及交易平台。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 大众点评月活跃用户数超过2亿, 收录商户数量超过1400万家, 覆盖全国2500多个城市及美国、日本、法国等近百个热门旅游国家和地区。除上海总部之外, 大众点评已经在北京、广州、天津、杭州、南京等160多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目前大众点评月综合浏览量 (网站及移动设备) 超过150亿, 其中移动客户端的浏览量超过85%, 移动客户端累计独立用户数超过2亿[22]。考虑到不同档次的酒店对影响其销售的信息可能不同, 因此, 我们从大众点评网上搜集了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四星级酒店和五星级酒店数据, 用于此模型的对比分析。在分析中, 经济型酒店自成一类, 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分为一类, 属于高档型酒店。

在搜集数据过程中, 我们根据各类型酒店的标准和2014 年中国酒店的平均入住率 (56%) 来筛选酒店数据。经济型酒店中, 我们将“青年旅社”等一类的酒店排除在外, 由于很多青年旅社只为背包客提供床位, 服务质量和价格均远远低于一般经济型酒店, 因此, 在本文研究的经济型酒店中只包含品牌经济型酒店, 诸如7 天、如家、汉庭、锦江之星、速8 等各种品牌酒店。

经过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最终整理出808 家酒店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经济型酒店348 家, 所占比例43.07%;高档型酒店460 家, 所占比例56.93%, 其中四星级酒店285家, 所占比例35.27%, 五星级酒店175 家, 所占比例21.66%。在此数据信息中, 评分采用各酒店的平均评分计算得来。平均分相对于1~5 刻度的评分更利于准确的分析。

2.3 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spss20.0 进行数据分析, 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因素影响分析结果, 首先进行了多重共线性诊断。诊断结果如表3 所示。

从表3 中可以看出, 方差膨胀因子VIF远小于10, 因此, 此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通过数据分析, 最终得出两种类型酒店的模型结果, 如表4。

从模型1 中可以看出, 价格和评分均十分显著, 价格系数 β3为负 (-0.347) , 评分系数 β1为正 (0.723) , 说明选择经济型酒店的消费者比较注重价格方面的实惠, 同时关注评分较高的酒店。而在模型2 中, 价格的系数 β3为正 (0.331) , 评分系数 β1也为正, 说明选择高档酒店的消费者不会刻意回避高价格, 可能是因为选择高档型酒店的消费者大多为商务出行或有公款报销的人群, 因此, 他们更加注重评分的高低与评分的一致性。

3 结论与对策

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之上, 根据影响酒店在线预订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数据来源于大众点评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和四星、五星级酒店, 为对比不同等级酒店之间的差别, 根据酒店档次将以上酒店数据分为经济型和高档型两类,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评分、评分方差和价格对两种类型酒店预订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者评分、评论方差和价格对酒店的在线预订数量影响均为显著。选择经济型酒店的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价格较低而评分较高的酒店, 即注重酒店的性价比;而选择高档型酒店的消费者则更加注重酒店的档次。两种消费者在选择酒店时均会选择评分一致的酒店, 以减小住宿所带来的感知风险。

篇5:对教育现状的评论小段

关键词:新闻评论     教育教学    拓展思维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21

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教育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把新闻评论与语文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是一种学习语文并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很好方式。现试就新闻评论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浅论如下。

一、拓展锤炼学生的思维

当前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教师方面:课堂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创新,把学生当成记忆的“容器”,使教师不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法来满足学生独立思考的需要,学生是被动的教育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了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脑中不再有“为什么”出现。学生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沉浸在题海里,背公式、背定律、定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弱化了,日久天长就养成了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而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来提高的。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而新闻评论既有具体的事实,又有对事实的概括、判断、分析,这种文体把具体和抽象结合了起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很好选择。

如新闻评论《遣返中国游客是对不文明零容忍》《为儿盗窃的父亲该不该被放过?》《这一场对跪,可笑更可悲》《敢情破吉尼斯纪录的扬州炒饭就是用来喂猪的》等,这些新闻评论涉及法律、经济、道德、公德、人情、人性、制度以及政府行为等各方面,看问题多角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并且观点新颖,思维深刻,对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和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系统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等能力的提高具有强大的锤炼作用。长期坚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变学生作文选材上一成不变的老典型

高考优秀作文往往是能在选材上“想他人未想,发他人未发”,选取典型、新颖、精要材料的作文。可事实上,每年高考作文中有70%左右的文章依然是选材陈旧、缺乏新意的平庸之作。对象类似,千人一面,选外国的事例无非爱迪生、贝多芬、霍金;选中国的事例无非屈原、司马迁、苏轼。或转贴抄袭、改头换面;或情趣低俗、格调降低;或苍白乏力、缺乏厚重;或将例文稍作调整,略做改动。而选材新颖与否是衡量高考佳作的重要标准。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种弊端,使学生在作文选材上如源头活水滚滚不绝?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写作中补充新闻评论不失为一种便捷而又有效的做法。

比如新闻评论《靠两弹一星维权,是所有人的悲哀》《“最大份炒饭”是一场失败的作秀》《切勿乱贴“垃圾文化”的标签》《遣返中国游客是对不文明零容忍》《硕士卖凉皮,有何不可》《为儿盗窃的父亲该不该被放过?》。这些新闻评论,都是对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发表的自己的看法,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内容新颖典型,观点独到深刻,论述精当,文采斐然,而且关注社会现实,贴近生活真实,是学生作文难得的好材料。

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责任意识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关于“助人为乐”“礼貌谦让”“见利思义”“尊老爱幼”等方面的美德教育,在家长“传统”和变形的教育思想中,都成为傻孩子做的事,这样就使学生养成了唯我独尊、人人为我的习惯。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责任感,而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进行的分析。语文教育教学中引进新闻评论,可以把思想教育同社会现实事件结合起来,以具体鲜活的社会事实补充思想认识,引导思想方向,让学生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并辨明善恶是非、先进落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新闻评论:《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背后折射什么?》《毕福剑欠全国人民一个道歉》《湖南邵东留守少年杀师案:凶手或受网游影响》《女童被碾十多路人见死不救何以社会冷血至此?》等。教师可以下载制作课件,利用课堂让学生阅读,让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代替干巴巴的说教,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责任,怎样做才是承担了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教师如果能够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就可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四、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倡导正能量

现代学生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分析其原因,或是言语不和、攀比嫉妒,或是不辨是非、无知狂妄,或是由于缺乏生活的方向和动力。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没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上,媒体对新近发生的各种现象的报道满天飞,成人尚且会受到蒙蔽,况且是一些在校的学生呢。新闻评论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为群众解疑释惑;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指明方向。这一功能似乎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倡导正能量,也有莫大的意义。

如《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之怪现状》《养老保险“双轨制”并轨的思索》《警惕“泛愛国论”蔓延》《本科生当“遛狗员”不是屈才》《骗捐撕裂社会诚信》等新闻评论,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事实真相,明辨是非,指导学生的生活,还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的价值观,倡导社会正能量。并对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确定职业方向起到指导作用。

篇6: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思考

然而, “魅力”依旧, 却挡不住“时过境迁”, 现今的媒体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中, 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挑战最大的就是互联网已经逐步发展为人们获取观点、表达意见的主要平台。在这种情况下, 一档以言论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很难还能如十几年前那样, 吸引大量的忠实观众坐在电视机前“耐心”地等待并收看聆听。在新媒体环境下, 人们可以更快捷地从互联网上获得更丰富的观点, 同时受众也越来越希望表达个体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以往那种相对静态的、单向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社会环境和受众需求了。

这是否意味着, 电视新闻媒体应该“知趣”地退出评论节目这片战场呢?恰恰相反, 言论观点的表达是今天的电视媒体必须承担起的功能。媒体的首要功能应该是对社会的监测功能, 这也是电视媒体从一开始就具备的特性, 现在更不应该放弃。那么, 面对互联网的挑战, 今天的电视新闻媒体又当如何做评论呢?

要找到解决之道, 必须首先明白, 相对于网络等新兴媒体, 电视媒体要做评论的挑战在哪里、优势在何处。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多对多”, 传播信息速度快、范围广、效率高, 但也因此存在可信度与深入度上的不足;而电视这样的传统大众媒体, 则是采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 专业性强, 权威度高, 虽在时效性上受到网络的很大冲击, 但在事件的纵深挖掘上仍然具有优势, 在重大事件发生时, 仍然具备很强的凝聚力和引导力。

因此, 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下, 我们可以发现, 当前电视新闻领域的主流评论节目, 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今日观察》等, 都着力在评论的深度和力度上下工夫, 同时力求增强时效性。如, 《新闻1+1》的宗旨就是“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 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 呈现最质朴的新闻”。此类主流电视新闻评论主要以三种方式加以呈现, 一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进行深入挖掘;二是对事件引发的社会反应进行分析与梳理;三是直接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总体来说, 更重视观点的深度和分析的维度, 而不是在事件讲述和细节描述上过多做文章。

事实上, 电视新闻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即时性和形象性, 具体到做评论节目, 发挥这一优势的关键在于, 如何把自身的动态性和评论所需的逻辑性结合起来, 这就需要人的因素, 即优秀的评论节目主持人和专业评论员。具备专业素质, 知识面广且有个人品牌的主持人或评论员, 当他们的自身风格和节目趋于一致时, 一方面可以加深观众对评论节目的印象, 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节目的信誉。如白岩松之于《新闻1+1》、水均益之于《环球视线》, 以及在央视新闻频道直播节目中随时点评的评论员杨禹, 这些成熟的主持人和评论员正是决定评论节目成功与否的核心元素。相对于网络,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要面对两类受众, 一种是与网络关系不算密切的中老年人, 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仍是传统大众媒体;另一种是虽使用网络, 但不沉迷其中, 能够独立思考的年轻观众。对这两类受众来说, 评论节目观点的权威性和独特性是吸引他们收看电视评论的主要原因。而观点的权威和独特离不开名主持人、名评论员的发挥, 人与人之间的“约会式”传播所带来的亲近感, 也是电视新闻媒体相对于网络媒体的明显优势之一。

此外, 随着传播手段和传播环境的变化, 今天的电视新闻媒体只有成功结合全媒体介质, 多样化地呈现独家观点并沟通各方意见, 才有可能在言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从形式上来说, 今天在电视上做新闻评论, 必须打破传统的静态表达形式。传统的评论节目, 形式单一, 基本上由主持人在那里不停地评说, 枯燥乏味, 降低了节目的可看性与影响力。因此, 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应运用多媒体介质, 及时加入更多观点。比如, 利用大屏幕, 结合有信息量的画面或图表, 对主持人或评论员的观点加以生动补充;也可以根据事件特点, 分析网络讨论, 分享微博内容, 包括使用手机3G技术、QQ视频连线等多种方式把场外评论员和观众带入节目中, 让多元化意见得以呈现和交流。受众参与既能增强节目的互动性, 也能给评论节目带来清新鲜活的气息, 让节目更加富有生命力。当代受众的选择是多样的, 要吸引受众、抓住眼球, 就必须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从参与感入手是个好办法。

从内容上说, 过去, 话语权被传统媒体垄断, 受众缺乏表达机会。而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随着论坛、博客、播客以及微博等新技术平台的出现, 网民的自我表达轻而易举。一方面网上各种观点交会, 意见多样;另一方面, “草根”声音逐渐加大, 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主导舆论的状况, 新媒体的声音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 现在人们每天通过网络论坛、博客等媒介发表的观点言论达300多万条, 这些完全可以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的来源。但是, 在利用这些多元观点的时候, 要警惕一点, 那就是电视新闻评论不能被网络媒体牵着鼻子走, 不能“被”议程设置。今天的电视新闻评论, 必须在坚持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同时, 更好地借力, 通过媒体融合, 进行不同媒体平台之间的意见整合, 例如用不同媒体不同选题体现视点的多样性, 用不同媒体同题评论体现视角的多样性, 以及用不同媒体不同意见体现观点的多元性。

此外, 结合当下媒介融合的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需要调整一些固有的生产流程, 包括媒体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等传统的业务领域。对于多媒体内容的采集与生产来说, 传统媒体的应对方式并不能局限于从业者技能的跨媒体拓展, 还要根据多媒体需要, 进行生产流程的改造。新媒体的崛起, 尤其是微博的应用, 使得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报道几乎同步, 趋于“零时差”。而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对热点事件进行报道评论, 总要等到安排好的固定时段, 结果往往错过热点峰值, 甚至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 新的热点事件又出现了, 这样即便再有深度也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该从两方面着手调整:一方面, 调整节目类型, 加强即时性评论节目, 增加日播评论节目, 减少周播评论节目。在发生特别重大新闻时, 完全可以中断固定节目程序, 打开直播窗口, 邀请评论员展开现场评论。另一方面, 简化节目的制作流程, 把选题上报、开选题会、选题审批这样的时间长、效率低的一整套流程简化, 同时将人员明确分工,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有效地缩减节目时间和人力成本。

总之,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竞争, 与其说是对新闻源的竞争, 不如说是对新闻解释权的竞争。对于海量的信息, 各家媒体基本上是“你有我有全都有”, 解读的方式和水平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 在新媒体环境下,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体“说什么”已不再那么重要了, 关键在于“怎么说”和“谁来说”。解读事实的方式方法, 正在成为媒体出奇制胜的关键所在。在观点表达的方式和内容都日益多元化、媒介形式也更加丰富的今天,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集中力量发挥电视媒体传统优势的同时, 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 兼收并蓄, 突出重点, 这样, 才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媒体话语权竞争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迟月利:《新的媒介环境下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舆论引导力的思考》, 《新闻界》, 2009 (5) 。

[2].李德顺:《浅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 《新闻记者》, 2010 (7) 。

[3].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 《新闻与写作》, 2006 (9) 。

[4].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评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77页。

篇7:文言小段“译”和“悟”

且天之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吕氏春秋·尊师》

【注解】

爽:《新序》上是“喑”字。喑(yin因):哑。从上文的聋字与下文的盲字看,应是“喑”。狂:精神失常的人,疯子。若:如。

【翻译】

况且天使人生下来,就使他们的耳朵能够听。如果不学习,他虽然能听,还不如耳聋不能听;使他们的眼睛能够看,如果不学习,虽然能看,还不如目盲不能看;使他们的口能够说,如果不学习,虽然能说,还不如口哑不会说;使他们的心能够思考,如果不学习。他的能思考还不如心痴不能思考。

【感悟】

能听、能看、能说话、能思考,这是人的本能,并不是上天给予的。但是如果不学习,有这种本能反而不如没有它更好。因为不学习,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看事物时易于被表象所迷惑,就会事理不明,是非不清,真伪不辨,判断错误。如果这样,那就反而不如聋、哑、盲、狂了。只有学习,才能发展并提高人的能力,使人的能力由低级到高级,避免产生认识上的错误。

二、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注解】

君子:旧称德才出众的人为君子。箸:通“著”。存、存心,牢记。又有当“明”字讲的,即明白,体会。二说皆可通。乎:于,在。布:分布。引申为表现。四体:两手和两足,即四肢。形乎:体现在。动静:举止行为。端而言:端,通“喘”,微言。即说话时语意精微。又有当“端正”讲的。蠕而动:虫子的活动。比喻行为的端庄,举止的慎重、缓慢和文雅。一:全,一切。法则:榜样。小人:旧称没修养的人为小人。则四寸耳:仅仅四寸罢了。则:只,不过。耳:语气助词,罢了,而已。曷:同“何”,怎么。躯:身子。这里指一个人的品德、为人。这里的“美”,指美化、提高。

【翻译】

君子的学习,是听到之后,就能牢记在心里,并且能够表现在全部言行举止之上。他的语言是精深的,举止是文雅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榜样。小人的学习是耳朵听到之后,就从口中说了出去。口耳之间仅仅四寸而已,这怎能美化自己的七尺的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

【感悟】

荀子认为,听到有益的话,不但要牢记在心,并且要去实践,不该道听而途说之。这是很正确的。因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品学,不是为了能够夸夸其谈、哗众取宠。

三、范仲淹苦学不忘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唇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宋名臣言行录》

【注解】

范仲淹:宋人,字希人。孤:幼年死去父亲叫孤。又有人说三十以下无父者。适:出嫁。再适:改嫁,再嫁。世家:世禄之家。这里有家庭历史、出身和遭遇之意。世:身世,生平的遭遇。学舍:学校。之南都:去南都(临安)。临安,即今之杭州。或:有时,昏怠:困倦。辄:就,往往。沃:浇。粥:稠粥。不充:不足。日昃(ze仄):日过中午渐渐向西方落下。六经:诗、书、易、春秋、礼、乐等书的总称。旨:意思,思想内容。

【翻译】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因贫困无依,就改嫁了,嫁给长山的朱氏。范仲淹长大了,知道了他的身世之后,就哭泣着辞别了母亲。去到临安入学读书,日夜苦学,五年没曾脱衣睡觉。有时深夜困倦,就用冷水浇头,常常是连稠一点的粥都吃不饱,太阳要落了才吃点饭。终于精通了六经的意旨。于是很感慨地产生了要治理国家的大志。所以,常常自己高声说:“读书人应该在全国人民还没有对国事进行忧虑的时候就事先加以忧虑;在全国人民都欢乐之后,才欢乐。”

【感悟】

范仲淹出身微寒,遭遇不幸,生活贫苦。虽然这样,在读书时,不但能刻苦攻读,还能心怀天下。他认为读书人不该只考虑自己。要忧国忧民,要先忧后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千载以来,一直为人们所赞颂。

四、羊斟以私败国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夸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左传·宣公二年》

【注解】

将战:宋国要和郑国作战之前。华元:宋大夫华父督之子。食士:犒赏士卒。食(shi寺):给……给。其御:他的驭手。不与:没给。与:给与,送给。畴(chou愁)昔:前日,以前。羊:指杀羊犒军的事。子为政:由你作主。政:主其事。

【翻译】

将要作战之前,华元杀羊犒赏士兵,没给他的驾车人羊斟吃。等到作战的时候,羊斟说:“前天杀羊犒军的事,由你作主;今天驾车作战的事,由我作主。”于是就故意把兵车驱入郑军之中(使华元被俘),所以宋军战败了。

【感悟】

上一篇:技术员简历下一篇:运用多元智慧理论指导汉语拼音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