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对教育的意义

2024-05-23

劳动对教育的意义(精选9篇)

篇1:劳动对教育的意义

谈谈家庭劳动教育对形成孩子优良品德的意义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是人们改变物质对象,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使人高尚,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

一、忽视劳动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当饭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劳动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

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竞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不是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过后全忘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圣贤们身体力行给劳动赋予了神圣无比的意义。《抱朴子·广警》中说:“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宋代罗大维在《鹤林玉露》中说:“民劳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万恶生。”中国古代的禅著百丈丛林清规的主要精神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认为人不可不参与劳作,每个人都有奉献的义务,才有资格吃饭。制订该清规的百丈怀海禅师不仅是制度的建立者,也是实践者。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虽他到了90岁,弟子看到师父年老,不忍心让他再到田里工作,又不敢劝师父,只好把他的锄头藏起来,找不到锄头的百丈虽然不下田,但也不吃饭,他绝食三日,弟子劝他吃饭,他说:“我不是规定过,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吗?”弟子只好把锄头还给他。传说他活到90岁,工作到临终最后一天。

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美德,在当今孩子的身上出现了变化,做父母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至今仍是一种保姆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可能带来外观华美的花朵,但这样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曝晒,它只能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生长。在为自己的孩子无休止地倾注爱心时,父母们忽视了孩子不可能永远在“温室”里生存的事实。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讲过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家强。”这句话曾让许许多多关心中国革命的人睡不着觉。孩子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下一个世纪的面貌与命运。每一个父母都应对孩子负起培养的责任,多为孩子的社会属性和未来着想,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使中华民族勤劳的美德得以弘扬,使中华民族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2:劳动对教育的意义

首先:由猿到人

劳动让双手更灵活,终于能够把石块打制成石器

在劳动中,简单的呼叫不能满足互相交流的需要,语言产生了

逐渐只有通过劳动才可以获取食物。

最后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人们就要学会合理分工,再学会物质交换,直到现在,使用货币。

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人类社会也是通过生产劳动产生的。生产劳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劳动推动了个人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通过劳动从大自然,获取食物,满足了自己生存需要。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当人类的劳动足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的时候,人类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了,这个时候劳动就开始帮助人类积累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这些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人类劳动的能力和技巧也不断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也发生着变化: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人类还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篇3:劳动对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教育

一、发展农村劳动力教育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 发展农村劳动力教育可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当前, 我国农村经济正在由单一型的种植小农业经营体制向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务综合型的大农业经营体制转变。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者不适应现代大农业生产的状况,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科学知识, 学会使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教育可以改变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和形态。目前, 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培训各级各类农村人才, 发展大农业生产, 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教育来实现。通过农村劳动力教育, 把以体力劳动为特征的劳动力, 培养成以科学知识形态为特征的劳动力, 增加农村各行各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和脑力劳动者的比例, 使只具有简单劳动形态的农村劳动力发展成为具有复杂劳动形态的劳动力, 使农民适应现代大农业生产的要求, 进而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转换问题。

目前,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多, 今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着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和农村经济繁荣以及农民生活改善的全局性的大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结束后答中外记者问的时候提到, 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机, 还关系到他们的尊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合理组织、配置和使用农村劳动力, 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全面的计划培训和有序的转移。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至关重要。因此, 农村劳动力教育通过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为农村人口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劳动力教育, 是确保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有效措施。

(二) 农村劳动力教育可以推广科学技术, 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村劳动力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不仅体现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培养各级各类农村人才上, 而且还体现在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 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上。“农业发展靠科技, 科技进步靠人才, 人才培养靠教育”, 这句话概括了农业、科技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农村劳动力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科技进步而促进农业发展, 而且本身还可以宣传推广和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注重人才培养, 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可以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人结合起来, 从而把科学最迅速、最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 使人和科学技术这两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农村成人教育是传递、保存科学技术, 把科学普及到农村生产实践中, 使科学技术变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二、农村劳动力教育有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当前, 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低, 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这成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阻碍因素。在我国广大农村, 家族宗法等级制度仍然根深蒂固, 家长处于支配地位, 造成农民依赖思想严重。“商量?不中 (没有用的) 俺村的干部不行, 他们不去说, 叫我们怎么办?”这句话反映了农民的普遍心态, 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参与商讨集体的事务, 而是寄希望于“干部”、“大救星”来解救自己, 这种依附意识会阻碍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要加强当前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就必须扫除这些障碍因素, 提高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 这就需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教育。农村劳动力教育面向广大农民, 对农民进行基本文化知识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使广大农民具有参与当地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学会行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自觉遵守各项法律, 并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农村劳动力教育在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素养、培养合格公民的同时, 也可以培养各种政治人才, 让他们管理农村政治事务, 包括农村的政权建设、法制建设等。这部分人对农村政治民主建设能起更为直接的作用。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改革在不断深入, 农村在不断现代化, 农村基层领导管理干部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程度, 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 这都需要农村劳动力教育发挥作用。

农村劳动力教育对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作用还体现在它能够传播政治思想, 宣传讲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制造政治舆论, 抨击社会不良风气, 为农村具体政策提供咨询等, 加深广大农业劳动者对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理解, 更加坚定他们贯彻党的各项政策的自觉性和用足用活政策的能力。各种形式的农村劳动力教育机构一直都是党影响农民的重要阵地。不管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农村劳动力教育在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例如, 改革开放初期, 山东烟台市下区家村在烟台警备区教导大会的帮助下, 办起了“农民理论夜校”。他们学习了“什么是多劳多得, 按劳分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村经济政策”等内容, 引起了农民的热烈反响。可见, 通过农村劳动力教育, 可以使农民进一步了解党的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的具体含义以及它在各地区的实际意义, 加强舆论宣传, 组织农民直接参与当地农村的政治生活, 加快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化进程。

三、农村劳动力教育有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城市文化逐渐向农村渗透。当前农民的心理也日趋开放, 逐步改变封建的、传统的文化心理而积极同化现代城市文明。其表现在:从对城市生活方式有异议到宽容理解直至追求。但在这一过程中, 城市文化中的一些落后消极的东西, 又可能被农民盲目地加以同化。农村文化中的封建落后部分本来就有相当势力, 再加上其原有科学文化基础薄弱, 所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十分迫切的问题。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了, 由于精神文明建设未跟上, 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精神无所寄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单凭纪律约束显然是行不通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还要靠生动有趣、清新活泼的教育。这就需要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劳动力教育,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价值判断能力, 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 让他们的精神有所寄托,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推动他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进步, 这样才能真正“化民成俗”。

篇4:劳动对教育的意义

在“贫儿之家”的初步实验。(1)他一方面让儿童在田地里劳动,另一方面,又亲自教小孩们读、写、算等初步文化知识。他设想要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而实现生活自给,并学到一定生产技能,和初步的文化知识。(2)这样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之间并无内在意义的联系。

在斯坦兹孤儿院的实验。有以下明显新特点:(1)明确把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2)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但又强调二者的结合。(3)重视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掌握基本手工劳动技能,试图找到学习与手工劳动之间的“结合点”。(4)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而且将其和体育、智育、德育联系起来,肯定其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裴斯泰洛齐关于初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和有关论述,主要反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受时代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当时的瑞士尚无发达的大工业这一教育与成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更未能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做出全面的历史分析,也不明白真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当时瑞士的社会条件下还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首次付诸实践以及在理论认识上加以发展,无疑在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对当前学校存在的教劳脱离现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对而言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长久以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教育体制和教育导向没有突破封建枷锁,因此,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松散化的现象极其普遍,似乎一个人一生成就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文化课成绩的高低。这是极其可悲又可怕的观点和论调。有的学校一味重视升学率、就业率,劳动技术课往往形同虚设,只是体现在课程表中以应付上级检查,有的学校甚至开都不开。姚明代表出席日前两会时说:“一个人数学不好时,我们常说‘你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啊?这是笑谈,但事实上很多学生的体育课是数学老师教的。”我想姚明代表的本意是想表达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缺乏或专业化不强。然而笔者想说,劳动技术课与之相比情况更糟,劳动课被一些考试科目挤占已司空见惯,甚至劳动成为一些教师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抑或有些教师为了“鞭策”学生常常把“不好好学习,就只有考职校的份”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大多数家长怕耽误学生学习,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支持孩子参与任何形式的劳动体验活动,这些导致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

裴斯泰洛齐提出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对我们的教育和改革有很大的帮助和借鉴意义。我们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应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劳结合的模式,采用由点到面的实验,全面推进教劳结合的改革。

1.树立“九个一”教育目标。即培养一种劳动习惯、一种动手能力、一种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一定劳动基本技能、一种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责任、一种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一种对国情、市情的了解认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应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这“九个一”具体分解到各学段,设计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劳动技能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层次化、序列化的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内容,分年级分阶段逐一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2.明确劳动技术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必修课地位,任何学校都不能以升学考试为理由削减劳动课的时间。为保证这一课程计划落实,应将劳技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和督导评估范围之中,保证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不虚不空。

3.抓好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从层次上分,有市、区、校级基地;从内容上分,学农基地、现代工业、第三产业基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军训)基地、科学艺术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从地域上分,有市内和市外基地,抓好这些教育基地建设确保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不搞空架子。

4.将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纳入德育工程。通过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和深化德育内容,拓宽德育渠道,促使德育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促使学生通过辛勤的劳动学会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和关心时事、改掉不良行为习惯等,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总之,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劳动素质的培养,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任何时候不可以偏废,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有力保证。从事教育的每一个同志,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翟蓉.浅论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J]《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2013年第22期

篇5:劳动对教育的意义

进行劳动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开设劳动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新时期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特教学校开设劳动课,对残障儿童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劳动课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及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劳动技能打下基础,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还有助于矫正和补偿他们的心理、生理缺陷,是他们的肢体得到锻炼,促使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打好基础。

在劳动课中,学生不仅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而且要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劳动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本身对残障儿童适应未来的生活是十分必要的,学习过程中的训练对锻炼他们的体魄、训练他们的思维都有很大的好处。

特殊教育学校的劳动课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他不仅能够使残障儿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能改变他们由于认知缺陷所引起的对周围世界的冷漠态度,以及胆怯、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促使学生向往生活、积极向上的心理和愿望的形成。通过设计、组织好劳动,学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及互相帮助与合作的关系,使他们变得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集体、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走出原有的狭窄生活圈子,进入更广阔的天地。通过劳动课的教育,使学生能够逐渐正确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确奋斗与追求的目标,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使个人适应能力

得到充分锻炼,有助于他们克服自卑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特教学校的劳动课的特点是,在全部教学内容中,学生实际动手训练的时间应占三分之二以上。要密切协调劳动课上说和做的关系,在做之前让学生说;做之后让学生用语言讲述劳动过程,这有助于矫正由于他们的言语误差导致的思维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和表达的正反馈系统,促进其心智活动的发展。

篇6:劳动对教育的意义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我们党 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主要有: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进行调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关于经济体制的目标选择,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3、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关于分配制度,确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5、关于企业改革,建立健全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6、关于农村改革,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关于对外开放,强调中国实现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但不能闭关自守,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充分利用、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金。同时,又必须头脑清醒,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篇7:美育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对孩子的美育教育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教育机构和形式,而针对自己孩子选择具体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却是每位家长很迷惑和无助,因此也很盲目。其实我们做家长的在审美观点和思维习惯上本身存在局限性甚至有扭曲的可能,所以对孩子的美育教育不能 受自己的喜怒爱好来选择教育方式,我们必须赋予它以社会功能,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对每一位孩子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美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我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思想还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我们每位家长都已经有了超强的认识,但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是被我们严重淡漠的,而这对我们的整个社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更加趋于合理、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见,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使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塑造美的心灵着手。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而对一个孩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美育教育,不但使孩子的心灵得以净化,还可以在这过程享受到更大的快乐和童趣。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上面是我认为美育教育的意义,而零点美术就是每个孩子培养美好心灵的温床,是孩子架构一个正确、科学的心理结构的基础,是每个孩子美好未来的起点,是每位家长梦想开始的地方,是创建更加美好社会的一个源点。我忠心希望零点美术能以创建更加美好的世界为己任,把每个孩子都能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我也非常感谢零点美术多年来对孩子辛勤教诲和培育,特别是宋老师对孩子教育的精心和认真,使我非常感动。在此,我要特别的感谢宋老师,祝您事业发达、工作顺心、健康幸福!

施展的家长:施健

篇8:劳动对教育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但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观点,了解其重要现实意义,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

(一)使用价值与价值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三)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则必须要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以实现,从而使商品的本质形态转化为现象形态。因此,就出现了价格与价值、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甚至出现现象掩盖本质的假象。价值的本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超额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在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的作用下,必然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并按高于个别价值或按高于个别价值但低于社会价值的价格销售商品,企业因此就会获得超额价值,即“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样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这就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二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复杂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新的产业和新的部门不断涌现,从而全社会的劳动总量不断增大。其结果,不仅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而且也增大了全社会的价值总量,即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运行的指导作用

根据价值规律原理,商品的生产者要想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使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样适用,这要求生产者要自觉地不断改进技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快又好地增长。按照价值转化为价格的理论,商品的价值要转化为价格则必须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所以,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原则。二是有健全的各类商品和要素的市场,并形成了完备的市场体系。这也是现阶段市场建设应遵循的目标。

(三)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收入分配不公、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岐视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劳动等。我们不能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管理制度跟不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导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热衷于追捧西方经济学,这难免在意识形态导向上出现偏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危险,产生资产阶级自由化及金钱万能、蔑视劳动等思想。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难发现,其症结在于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此,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意识形态上要重树“劳动光荣”的观念;在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通过立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等。力争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踏上共同富裕之路。

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认识。一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二要深化对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三要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四要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篇9:劳动对教育的意义

一、警惕中小学劳动教育边缘化的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中小学教育在全面纠正十年“文革”极左路线造成过度重视劳动教育、轻视知识学习的严重错误后,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并取得了积极的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是,最近一个时期,我国普通中小学校出现了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学校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生产劳动与育人的关系错位,对个人幸福生活的获得与劳动成果消费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学生缺乏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的勇气和动力,只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向实践学习,形成了培养的人才普遍“高分低能”的被动局面。在普通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的比例下降,存在用活动代替劳动的倾向,造成了普通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不愿意参加劳动、没有时间劳动、没有空间劳动、没有条件劳动、不敢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不少学生从未经过艰苦的劳动锻炼,缺乏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园中比阔、歧视贫困同学、啃老等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与长辈、工人、农民、军人感情淡化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可以说,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长期方针;把广大中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长期坚持的目标;努力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曾做过不少重要指示和批示。应该说,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经历的艰苦劳动教育及锻炼,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习近平为例,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习仲勋认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端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习近平生活俭朴,在小时候常常和弟弟一起穿姐姐们穿过的衣服、鞋子。在“文革”中,因受父亲冤案牵连,习近平受过批斗、挨过饿、流浪过,甚至被关押过。1969年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那些年,习近平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几乎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在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的习近平,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干活不惜力” “有知识、点子多”的他,逐渐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不但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黄土地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成为习近平锻炼成长、施展才干的第一个舞台。为增加农田面积,寒冬农闲时节,他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他组织村里的铁匠成立铁业社,打造的农具既能自给自足,又能卖到附近村庄增加集体收入。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气,就跑去取经,回村后修建了陕北第一个沼气池,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尽管学业被迫中断了,但习近平对知识的渴望始终如一,读书自学不辍。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这段与黄土高坡纯朴乡亲结下的深厚友谊,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他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深深融入他以后的人生追求之中。

无独有偶,现在中央领导集体的多数成员,青少年时期都曾经受过类似的插队劳动锻炼和教育。

根据中共中央公布的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简历,除习近平总书记有过7年劳动锻炼的经历外,李克强同志于1974~1976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当知青,1976~1978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任党支部书记。张德江同志于1968~1970年在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太平大队当知青。刘云山同志于1968~196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把什学校当教师,并在土默特右旗苏卜盖公社接受劳动锻炼。王岐山同志于1969~1971年在陕西省延安县冯庄公社当知青。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多数成员(5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曾经有过艰苦的插队劳动锻炼经历,才使他们了解了劳动过程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与劳动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在他们进入党中央领导层后,才容易达成以反对不劳而获为本质特征的彻底地、长期地反腐倡廉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全国劳动人民的殷切期盼!

三、加强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在与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后来,他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又反复强调诚实劳动的重要性:“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他进一步要求:“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全社会都要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会上,习近平对少年儿童提出了热爱劳动的嘱托:“听说有的同学喜欢比吃穿,比有没有车接车送,比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这样就比偏了。一定不能比这些。‘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要比就比谁更有志气、谁更勤奋学习、谁更爱劳动、谁更爱锻炼身体、谁更有爱心。”他强调:“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

总之,从习近平总书记这些代表党中央所做的重要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劳动教育可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可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可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可以说,加强劳动教育,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劳动教育,是反对不劳而获、拒腐防变的重要部署

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种种表现,其实质就是不劳而获。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其中的“劳”指的是诚实的劳动、辛勤的劳动、创造性劳动、合法的劳动,而不是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情交易等不诚实、不合法的“劳动”。

由于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情交易等都是不劳而获,不是诚实、辛勤的劳动过程和合法的劳动成果,所以,国家法律不予承认和保护。因此,反对贪污腐败的本质就是反对不劳而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了全面深化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反对腐败工作进入了攻坚期。为了全面实施拒腐防变的总体战略,我们必须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理,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重申“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到中小学劳动教育,就是必须从源头上引导我国青少年从小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热爱各种劳动,自觉参加劳动,提高自食其力的能力,珍惜合法劳动成果,建立与劳动人民深厚的感情,自觉反对不劳而获行为,主动抵制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最终创建杜绝贪污腐败犯罪的长效机制。

我国中小学生参加必要的体力劳动和适当的生产劳动势在必行。我们必须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培养合格接班人、预防和平演变、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促进民族繁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高度,全面加强中小学生的劳动常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各项工作,推动中小学建立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巩固、持久、科学的基础。

上一篇:书面约谈范文下一篇:化学实习老师中学教育实习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