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4-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6篇)

篇1: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第五段:

1、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2、老师提问:

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4、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5、老师提问:

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对教材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反思:

课文的第五段写游内洞的情况。进入内洞的第一感觉是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汽油灯在这里也能力有限,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但是汽油灯照到的景物很有观赏性。从石钟乳、石笋使我们了解到这个内洞使一个石灰岩的山洞。对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黄一青的描述,点出了洞名的由来。从有点像大都依据形状想像成写出了石钟乳、石笋的形状多,给了人们很多的想像的空间。四十多景点,写出了内洞景点的丰富。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篇2: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二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看课件演示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篇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解读

清晰、简洁的叙述线索。文章先简要介绍了去双龙洞的时间和双龙洞所处的地点, 接着从去双龙洞的路上开始写起, 盘曲而上的公路, 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这明艳的景物, 描写时笔触轻松明快, 作者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一路欣赏风景, 很快便来到了双龙洞。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老老实实写起, 先写了首先到达的外洞, 接着写自己怎样仰卧在小船上从外洞进入内洞, 再写在内洞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参观完毕, 作者还不忘交代一句自己以同样的方式乘船出了洞。由于游览的顺序就是写作的顺序, 因此文本的叙述线索是十分清晰、简洁的。学生从中懂得, 写游记散文时, 如果以游览的顺序作为写作的顺序, 可使文章结构非常清晰, 写作的难度也因此会有所降低。

有详有略的场景描写。相比而言, 关于外洞的描写比较简单, 而从外洞乘小船去内洞的过程和内洞的景象写得比较详细。这是由于外洞的特点主要是宽大, 只要突出其宽大的特点就可以了。而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却选择了详写, 这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 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 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同样详写的还有作者在内洞的所见所闻。这是由于内洞不仅是“双龙”所在地, 还有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石钟乳和石笋, 而这些也正是没有去过双龙洞的读者最想了解的地方。文章的结尾部分描写从内洞返回外洞, 由于与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一样的, 因此作者只作了简略交代。

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写游记, 把话说清楚、说准确是很重要的。能把话说得准确、清楚又很洗练是一种语言功底。叶圣陶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正是表现了这种功底。

如, 作者描写去双龙洞的路上迎着溪流而行: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四个“时而”, 与“宽”“窄”“缓”“急”相组合, 强调了溪流随山势而变的主要特征;作者描写溪流声是“时时变换调子”, 这里的“时时”一词不仅表现了溪流声的多变, 而且区分于前面的“时而”一词, 使得语言富有变化, 整句话读来语调明快, 富有节奏。

再如, 作者描写内洞中石钟乳与石笋的样子: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形状变化多端, 再加上颜色各异, 即使不比做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

能够根据各自的形状和颜色引发联想的石钟乳和石笋让人惊叹, 但作者却认为“即使不比做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即使……也……”的表达方式强调了石钟乳和石笋由于“形状变化多端”与“颜色各异”给观者带来的美好感受。

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衡量游记写作的水平,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看它能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应该说, 本文达到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如, 作者在表现自己仰卧在小船上从外洞进入内洞时, 这样写道:

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读这样的句子, 读者也仿佛在一片昏暗中感受到山石的逼迫和挤压, 甚至听到了自己略带紧张的呼吸声;那“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的担心, 也似乎不是多余的, 心里也会不由得嘱咐自己, 绝不可以将头“抬起一点儿”, 哪怕只是“稍微抬起一点儿”都不行。

再看作者描写外洞的宽敞:

走进去,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周围是石壁, 头上是高高的石顶,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 一定不觉得拥挤。

如何表现一个地方的宽大?如果用具体的数字来描绘, 对许多人来说, 空间的大小可能依然是比较模糊的。但这里调动了读者的生活经验, 让读者去想象一个能容纳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会的大会堂有多大, 这是在读者的生活经验范围之内的, 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描述, 就使读者如同身在洞中, 感受那外洞之大。

根据以上解读, 笔者建议将本文作为一篇习作例文来教, 即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阅读学习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因此,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根据这个教学重点, 建议采取以下主要教学步骤:

第一板块:游览双龙洞

这一板块主要是通过初读课文, 理清文本叙述顺序, 即作者的游览顺序。

1.初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帮助学生梳理以下基本顺序, 并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在路上———外洞———从外洞到内洞———内洞———出洞

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是游览顺序, 作者就是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来写的。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本文清晰、简洁的叙述线索。

2.再读课文, 思考: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略?

略写的部分:外洞与出洞。

详写的部分: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与内洞。

3.默读课文, 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写得简略?有些地方写得详细?理解作者有详有略的场景描写。

第二板块:细赏双龙洞

这个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理清写作顺序和内容详略的基础上, 抓住作者详写部分的内容, 领略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从外洞到内洞:

(1) 读课文第5自然段, 即作者描写从外洞到内洞的部分, 思考:作者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 想象作者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

假如你就在那只小船上, 你仰卧在上面, 小船马上就要进入那个到达内洞的孔隙了, 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假如现在你独个儿仰卧在小船上, 工人开始拉船头的绳子, 你已经驶入了孔隙, 此时你的感受如何?结合以下重点句来讨论:

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假如现在你仰卧的小船驶出了孔隙, 你来到了内洞, 此时你的感受又如何?

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 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2.内洞:

(1) 作者在内洞看到了什么?这些景象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

(2) 作者认为那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做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 为什么?

外洞给作者的主要印象是宽大, 透过内洞的描写, 内洞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结合相关句子来说明, 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第三板块:游记写作

按照将本文作为习作例文的教学定位, 这个板块是在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基础上, 借鉴、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写一篇游记。

篇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与反思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孔隙“小”的?

生:写船很小,“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

生:船两头都系着绳子,需要两头接着绳进出,可看出孔隙又窄又小。

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这句话里哪个字形象地写出孔隙的窄小?

生:“贴”字。

师:“贴”能不能换成“靠”?

生:“贴着 ”比“靠着 ”更严实,整个人从后脑、肩背、臀部到脚跟都与船粘合在一起了,没有一点空隙。

[反思]教学过程,看似紧扣孔隙特点,突出一个“小”字,研读一个“贴”字,引领学生解读文句,辨析字词,感受孔隙的窄小,学得也较顺畅。但细细想来,这里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即感悟文本是引领学生自己走进去,还是硬把学生牵拉进去?这里的“引”实质为“拉”,酷似在孔隙里行船,只是僵直地“拉进去——拉出来”。这种由教师单方面设定的直线型问题,答案往往只是唯一的一个字或一句话,学生毫无思考空间。

[片段二]

师:精读课文第5自然段,揣摩片段要点、标注阅读感受、相互交流研讨。

生:我认为这一段作者是写“孔隙行船”过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师:说得有道理,同学们可以围绕孔隙行船的过程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生:孔隙里的小船小得特别出奇,只能容两个人,还要“并排仰卧”,我想乘这样的小船一定很有趣味。

生:孔隙里行船不用竹竿撑,不用桨板划,全靠船两头系着的绳子拉,我觉得这种行船方式很特别。

生:作者的好奇心也感染了我,我曾在想象中贴着船底仰卧了一回,当然更想能真正的乘上一回。

生: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也爬过山,游过洞,可为什么玩起来很感动,写起来就空洞呢?

师: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说明你已经从课文中受到了启发,有了自我比照的意识和追求,这是写好习作的一个好苗头。

[反思]阅读课,既要打开阅读思路,激发阅读情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互动,在切磋研讨过程中有效提升阅读思辨能力;同时,还要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思路、表达方法,引发表达欲望,把读的内化吸收和写的实践运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起来。

[片段三]

师:同学们,你们想把曾经感动过、激动过至今仍保留美好记忆的一个景点或一种景物写出来让同学共同分享吗?(生齐答:想。)请带着各自的表达需求赏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构思,酝酿片段练写的标题和表达要点。

生:我去过武夷山,对“一线天”特别感兴趣,抬头仰望,天就像一条缝,狭得只能容一个人摸着岩壁慢慢地向前移步。

生:“摸着岩壁慢慢地向前移步”是怎么一回事?我没去过那里,但很想多知道一点。

师:这是很好的修改建议,请看看“孔隙行船”是如何把过程写得具体明确让人读了如临其境的。

生:“夜登华山”令我难忘。人们说“自古华山一条道”,真的好险啊,我一级一级往上爬,深邃的夜空好像有一串串明珠在闪动,原来那是登山人手电筒发出的光。

师:我也去过华山,有同感,但要把亲历的感受、体验写出来,光说“好险啊”还是不够的。

生:我没游过名山,我家住在长江边,“大码头”的浪花却让我百看不厌。晶莹的柱头、银色的花丝、洁白的花托,阳光一照,白里透红,谁都想采上一朵。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很美,同学们尽情写吧,写出自己美好的感受来。

[反思]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一方面要凭借例子,开展有效的阅读实践活动,悟其道,获其知,习其法,举一反三,培养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课内外书面言语实践的信息反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践、情感积累,表达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设计灵活多样的练笔形式,创造性地运用课文范例,读中导写,写中求读,读写互促,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篇5:《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同时,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甘为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然后再小组内选出代表,作为导游讲解各个景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合作学习的教过也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男同学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篇6:《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初读课题,我问:“作为金华人,读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原本想来作为金华人,有这么一篇专门介绍双龙洞的文章,学生应该会多少有点感觉,从而与文本拉近距离,但结果学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感受,只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双龙洞是怎么得名的?”看来我是有些想当然了。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篇7:《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学习孔隙的教学设计基本一致,在教学内洞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能结合课内外的知识来当导游,为了能人人参与,我让导游自己挑选游客,甚至助手、工人等,合作不再局限在4人小组中。为了让幻灯片也能物有所用,我设计让导游指着幻灯片来介绍。现将这一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在四年4班)

二、教学片段

他们先是4人小组合作,其中一人当导游,一人是提着汽油灯(临时把矿泉水瓶当汽油灯)的工人,另外2人当游客。他们上台后,导游就带着游客逐一介绍。

导游: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内洞了。这儿很黑。

游客:我好害怕哦!

导游:你别怕。来,你过来一点(对提灯的工人说)。

工人:来啦,有我照(罩)着呢!(观众笑)

导游:你们看,有他用汽油灯来照明,也只能照见一小块地方,可见这有多宽了。你们要跟紧一点。游客们,你们抬头看,洞顶蜿蜒着双龙,一条是黄龙,一条是青龙,你们知道这儿为什么叫双龙洞吗?就是因为这两条龙而得名的。

游客(摇头晃脑、也有假装捋胡子的):哦,原来如此!(又一阵开心的笑)

导游:你们再往前看,这儿有很多的石钟乳和石笋,它们颜色各异,形状变化万千,你们看,他们象什么?

游客深思,由于书上没有具体的形状,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最后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

导游: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他们象,象……(搜肠刮肚,也不知该说什么,最后也老老实实地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象什么……(师生都笑)

游客们突然想起:象神仙、象动物、象器具……

导游:对对对,你们看,美吧!接下来,我带你们在洞内走一圈。(一起绕讲台桌走一圈)

导游:怎样,是不是觉得内洞很大,它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游客(夸张地):哇,那么大!

导游:好了,今天我们就参观到这,欢迎下次来的时候,我还能当你们的导游。谢谢!

由于他们没有道具,所以就指着天花板介绍双龙,指着黑板欣赏虚无的石钟乳和石笋。显得很滑稽,再加上本班学生的单纯,实话实说,更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为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内洞的神奇,我趁机放精美的幻灯片,并为他们逐一介绍,把他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的水晶龙宫,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内洞的美和神奇,又趁机提醒他们可以把课外的有关知识了介绍给游客,还可以引经据典。于是,有更多的小组要求再表演一次。果真,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出色,导游竟还有了助手,而游客的队伍也更为庞大,已经不是小组的合作,而是全班合作了。导游的解说词当然更为精彩了,甚至把课外的资料也融进去了,以及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还引用古诗。

例如:导游在介绍石钟乳和石笋时,不仅把我为他们介绍的几种融进去,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有“猴子偷桃”,“荷花、蜻蜓”,然后游客:“这是不是诗中所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游客中有吟道:“此洞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

有的竖起大拇指:“妙,妙!”真是妙趣横生!之后让学生来评评这两组的表演。有了对比,相差自然也就更清楚。我打铁趁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刚才所见到的景象。发觉读得极为不错。但我发觉,学生对内洞的大其实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于是我先把“十来进房子”写在黑板上,作为副板,学生在当导游是介绍到内洞有2千多平方米,于是,我在这时也把2千多平方米写在黑板上,导游介绍完后,再让他们拿教室50多平方米来比较,于是底下的学生就自己算开了,有的算得快的,马上就算出:内洞竟有40~50间教室那么大,有的已经拿学校来比。我也不打断他们,让他们独自去感受。接着朗读课文写到内洞大的句子自然而然发出赞叹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已完全感受到内洞的黑、大、奇。

三、教研再探讨

课一上完,老师们又马上进行评课。由于有了第一次比较,这一次学生的合作显得就特别突出,几乎是人人参与,连学习困难生也能上台,他们甭提有多自豪了,这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再次肯定了这堂课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成功的。

【两次教学的比较】

两次上课,不能不说课堂上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尤其是在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孔隙时,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可谓不多,学生先自主研究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出学习方法,再派代表汇报。但是在四年2班教学时,尤其是在学习内洞,学生的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落到实处,他们的汇报是优生在汇报,而小组中较差的学生则像是旁观者,这堂课到最后好象是优生表演的舞台,而其他人则是观众。但是在四年4班就不同了,它是真正进行合作的。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也都能进行互补。让他们进行角色模拟,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也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忧虑和恐惧。

【两次教学的反思】

本课是一篇名篇,很多名师也都拿来作为开课的内容,我是一个初生牛犊,也敢班门弄斧,好象有点不自量力。但自以为鲁班门前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很阿Q吧!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向学校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他们也都很热心地为我出谋划策,总算有了一个雏型,在四年2班上课时,他们跟老师配合得天衣无缝,课堂的进行都按原设想一步一步地进行着,看到他们所作的课前准备,是多么的令人欣喜,做的模型真是漂亮极了,简单的有纸折的,有泡沫塑料做的,有的甚至拿了真正的模型船只来,两头都系着绳子,还用彩纸做了很形象的孔隙,画画的显然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在投影仪下,窄小的孔隙,黝黑的山石,是多么的逼真啊!导游会出现的失误,也好象都在我的意料中,所以我都能很轻松自如地处理,甚至还能来点小幽默。内洞的学习也没有让我为难的地方。但是上完后,听了专家们的点评,才发觉原来自己的课其实也是现在教学中那种流于形式的课,课堂看似轰轰烈烈,而实际只是少数优生表演的舞台。现在的公开课,很多为了让课堂看起来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常常只是公式化的说“这个问题小组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其结果只是小组中的中心人物“自主”地“探究”之后跟同组的成员“分享”,而其他人则洗耳恭听,这就是所谓的合作了,根本就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否达到当然就更不用说了。我想这一定不是提出这一教学方式转变的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吧?为了真正转变这一学习方式,我校的全体老师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教改实验当中,不断地实验,不断的反思,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探讨,在不断地寻求中,老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年轻的一代,让我们在锻炼中成长、成熟。这节课的成功是老师们的心血凝结的,是全体老师的成功!它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1、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制定者、程序设计者、情境创设者,讨论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⑴ 课前指导学生作充分地预习,学习收集并初步处理信息。

⑵ 小组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有实物展示,有角色转换,有作画等。

⑶ 小组活动的有序性。

⑷ 课件恰到好处地运用,很好地创设了学习的情境。

⑸ 结合本班学生的特长,角色转换,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⑹ 组员全员参与,全班参与。

篇8: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经典课文, 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展开叙述, 把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读者, 让人如临其境, 似与作者同游。文章条理清晰, 文笔简约准确, 给予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对于文本教学价值的定位, 我们可以从课标、编者意图、学情等因素注意考量。

一、学段目标划分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于不同的学段教学目标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 各学段的目标是呈现螺旋上升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 我们不妨用下面的表格来比较一下第二、三学段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依据, 教学目标要受到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和规限。所以文本教学目标要指向课程目标, 要与课程标准保持目标一致。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 我们可以区分《记金华的双龙洞》在两个学段阅读方面的不同教学价值:

人教社四年级下册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为:

1.练习默读, 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

2.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3.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 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4.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苏教版六年级下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为:

1.快速浏览课文, 能说出文中大意。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 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编者意图显示了不同的教学价值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理念、意图。教材编者把文本放在不同学段有着自己的意图, 承担不同语言运用训练的任务, 体现不同的教学价值。

1.从单元课文构成体会编者意图。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单元编写的, 每一单元都有单元训练目标, 各年级呈螺旋上升, 逐步提升。

人教社小学语文的单元导语集中体现了编者将一系列文章组合起来的整体意图, 具有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功能。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所在的四年级下第一单元围绕主题“走遍千山万水”来组织。由《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组成。本组课文选取的都是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 实际上是按照围绕描写景物的方法编排的。《桂林山水》运用“总—分—总”来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来写的。本单元导语是:“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 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再仔细阅读本组课文, 就会发现编者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组成单元, 实际上暗含着围绕描写景物的方法编排的思路。

苏教版小学语文编入《记金华的双龙洞》这课的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这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川”来组织。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表达的主题相同, 但写作的方法却各有特色:《长江之歌》运用凝练的语言, 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 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阅读本组课文的要求是:理清描述的顺序, 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学习按游览顺序的写法, 借鉴这种写法。

2.从插图与课后练习等资源体会编者意图。

教材中有一些辅助学习资源, 比如插图、课后练习, 它们也传递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 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字,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美育功能和其他功能。从对比中不难发现:人教社四年级语文采用的富有童趣提示语———“泡泡语”。“泡泡语”简短, 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内容, 有的从学生学习角度提出疑问, 引领学生关注, 有的引导学生揣摩字词句的妙处和文章的写法, 有的引导学生在本课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苏教版六年级语文采用插图, 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符合六年级的阅读理解层次。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兼顾理解和表达, 也是编者意图的重要体现。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 是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依据, 是课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基点。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 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 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 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 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如人教社四年级多是“说说”, 指向理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记金华的双光龙洞》课后习题共四道题目, 第1项练习是引导孩子积累语言, 第2项是关于写字的练习, 第3项是结合重点语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第4项是理解课文的叙述方法, 从整体上理清文章层次。

三、能力基点决定不同的发展高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师要教什么, 应该以学生阅读能力为依据。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多思考:学生会怎样阅读?老师读出的学生会怎样阅读?

四年级与六年级, 他们进行语文学习的时间有长有短, 学过的同类课文多少不一, 形成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完全不同 (如下表) 。

源于学习时间的有长有短, 加之他们使用不同教材所学的同类课文不同, 所以也就形成了差别很大的阅读能力。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原点为起点, 探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线, 采取恰当策略, 让课堂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四、“一文”两学段不同的教学取向

综合以上的一些因素, 面对《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在不同年段的情况, 我们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取向。

人教社四年级下册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读文本找地点, 了解游览顺序, 说说主要内容。

2.品读精彩语言, 感受音乐之美。

3.精读“孔隙”特点, 学习表达方式。

4.结合语句理解词语, 了解“双龙洞”得名。

苏教版六年级下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1.自画游程图巩固游记特点, 学习游记写法。

2.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 训练理解文本表达能力。

3.研习文本表达, 拓展延伸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3]同一文本放在不同学段, 我们必须区别对待, 用好这个“例子”, 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运用。所以要依据学段厘清目标、综合教材弄清编者意图、熟悉学情定位教学价值,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恰当目标的引领下有效学习, 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篇9:《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段品评

师: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两名学生看了一眼课本,然后迅速举起了手,眼睛发亮)

师:李××和汪××的眼睛告诉老师“有情况”,没有发现的同学再轻声多读几遍。(紧接着,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起)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用了四个“时而”,说明溪流是在不停地变化的。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写溪流的变化时,用到了两组反义词:“宽—窄”和“缓—急”。

生:我也发现了这两对反义词,但我比他说得更具体:“宽”和“窄”是写溪流的形状变化,“缓”和“急”是写溪流速度的变化。

生:我们老家的小溪就是这样的,那水好清好清。

生:我外婆家在苏州的周庄,她家门前也有这样的一条小溪。

师:那这些小溪在流动时有没有声音啊?

生:(齐)有。

生:有好多种声音,可好听了。

师:金华的小溪跟我们老家的小溪一样,声音都非常好听。听——(师轻而慢地描摹)它在随着溪流的变化“时时变换调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用几个“时而”和几组反义词把你听到的小溪的声音描述一下呢?

(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纸上写)

生1: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

生2: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大,时而小,时而远,时而近。

生3: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重,时而轻,时而快,时而慢。

生4:老师,可不可以用两个字的反义词?(老师赞许后)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洪亮,时而清脆,时而单纯,时而杂乱。

生5:老师,我写的话比较多一些,能不能读一读?

师:当然可以。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石缝间跌落的溪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还有一些溪声忽高忽低,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溪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师:你让老师仿佛听到了不同的溪水在歌唱。让我们把叶圣陶爷爷的句子及刚才写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学生读得非常动情,读出了溪声的美妙动听。)

【评】此处所析句子,虽不是文章的第一重点,但不失为训练语文能力的优质资源。本节课上,教师抓住“溪声时时变换调子”这一文本资源,精心设计拓展练习,既是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体悟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遣词达意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在“美妙动听的溪声”中得到升华。

篇10:《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可根据课前的了解,学生对双龙洞比较陌生,都没有去过。我就从石钟乳、石笋图片入手,引入本课的学习。

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朗读,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游览线路,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去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各个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总结概括出各部分的特点。如外洞:宽敞。孔隙:窄小。内洞:暗、大、奇等特点。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我又出示了几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见过的溶洞景象,并展开联想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想象像什么?这样就调动了孩子们的想象兴趣,学习情绪立即高涨。

篇11: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学生对前面课文有了了解后,再让同学们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由描写“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来里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游览,然后对学生感兴趣的孔隙部分进行重点教学,这样安排,主次分明。教学“孔隙”这段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边读边做动作,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感觉,从而理解课文。教学“外洞和内洞”时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精讲点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得到综合训练为主。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内洞和外洞的特点。

最后,让学生自由浪读,结合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游玩的经历,来结束课文。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顺序充分了解后,再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导游的身份互相介绍双龙洞,这样使学生达到完全掌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篇12: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与反思

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  李玲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

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篇1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与反思

1. 学习本课生字 、新词 ,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 序 ,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 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凑巧,前段时间也遇到另一位教师 同样上这 节课 ,教学目标也有4条,但逐条比对后发现,主要缺了“体会并运用”这条。示例:

1. 通过语言文 字体会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了解作者 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为什么这两组教学目标会有如此差异呢?这跟当下常态语文课存在对“学习性质”认识不清的问题有关。我们知道,阅读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能对课文思想内容有所理解、感受,而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形 成新的语 文经验 ,培养学习习惯。可是,一些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对本课学生将要形成的新的学习经验少有清晰、具体的描述;教学中又往往笼统处置“语言文字”———“ 感悟到什 么”“从哪里知道”“带着这种感情读”,忽视了语文技能训练点的开发。其结果,教学收效甚微,学生仅能获得一些零星“知识”或是“情感”“道德”罢了,离语文科“使用语言”的终极目标还差距很大。

2011年版课标从学习的角度确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这自然激起广大语文教师对如何开展具有语用学习特性课堂的热切探求。我们知道,决定语文教学成功的首要环节是教学目标的制订,从学习的角度探讨能否吻合语文教学特性,其着眼点不外乎有两个:“学什么”和“怎样学”。也就是说,如果一组教学目标(通常按整组分条叙写) 一旦确定下来,就意味着要向大家宣告在本节课里学生该“学什么语文经验”以及“怎样学语文经验”,“教”的步骤、方法、技术等内容也将以此为出发点。下面就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差异问题,试从学习的角度展开具体说明。

一、确立一组教学目标的“学习核心”

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实践性特点,要求语文教学能够紧扣这一核心目标,并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足功夫。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早有论述,“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在教学时,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这里所强调的“方法”,我们不妨看作达成阅读、表达实践能力的“语文经验”。用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这里的“方法”主要指“怎样阅读”或“怎样表达”的程序性知识,即语文技能。何更生教授在《语文技能为核心》一文中 更是明确 指出 :“……由于语文技能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学习结果,语文技能相应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无论是设计宏观的语文课程目标,还是设计微观的语文课堂目标,都要突出语文技能目标。”

为此,在设置一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这样的描述性的一条,就是能明确、具体地表述出通过教学后学生要形成的新的语文经验,以便教师在教学中能清楚把 握学生要 “学什么”。此条所描述的自然就是这一整组教学目标的“学习核心”,它突出了语文课的主要特性。

那么,以上两组目标中哪一条能明确、具体地表述出本节课学生要学会的新的语文经验呢?我们以为,第一组教学目标中的第4条“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即可。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顺着游程将自己的 见闻和感 受相结合,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各景点。依照该文章游记体式,阅读要点主要集中在“游程、见闻和感受”相结合处,从中读出对景点的切身感受;依据学段目标,最适宜学生学习的语文经验也应围绕“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进行开发。第一个案例的老师 所描述的 这一条目 ,所表述的语文经验“构成”即为“将见闻和感受相结合”,即叶老先 生所强调 的“方法”;其语文经验“表现”即为“体会并运用”,即在语文实践中将体会到的语言表达功能(表达规则)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言语智慧 (表达技能)。可以说,本条目所确定的,也就是一整组教学目标的“学习核心”所在,它规定了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最终形成什么样的语文技能。而第二组教学目标,仅仅关注到字词、朗读以及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学习,缺少了对学生读写所需要的“学习核心”的具体描述,很难体现语文课的语用学习特性。

二、确定一组教学目标的“学习层次”

一篇课文的教学有多项目标,每项目标都陈述了学生学习后会说什么或会做什么,使得目标可以观察和检测。但是,让目标之间各自孤立,也绝非理想做法。

阅读教学的主要学习类型是“课文阅读学习”。按照现代学习论,一篇新课文的学习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步:第一步,通过对字、词、句的解码,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步,在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写作思路,找到课文分段与分层的依据;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反复品读课文,学习课文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面的特色,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课本上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读写技能和策略。

学技能重在练习和应用,以求达到熟练运用的境界。用叶老先生的话说,“第一 ,必须讲求方法……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生以之的习惯……”(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由此,我们有理由将以上诸条目标按“课文学习过程”从下至上进行有层次的梳理和排列。如下表:

表中,目标设置不仅关注语文本体性教学任务———“语文知识能力目标”,还关注非本体性教学任务———“课文内容、情感目标”。也就是说,语文知识能力的学习始终没有离开“课文内容、情感”这个语境的支持。其中,语文本体性教学任务还按由低到高设置了不同学习层次的目标,反映了课堂的基本教学顺序。基于学情,在以上诸多不同学习层次的目标中较复杂的技能当属“体 会和运用 表达方式”, 即是本组 的学习核 心(其他教学结果诸如字词、内容、朗读、情感等目标均为此项学习行为的发生铺设不同层面的基础和条件)。

按表格划分的学习层次看,可喜的是,第一组教学目标并没有满足于情感体验式的有感情朗读,而是以此为基础再着眼于“体会并运用”学习终点,其期待的语文经验表现状态乃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尝试运用第5自然段的写法 (实际包括关键词句及句子间组织),具体形象地表达“一线天”的狭窄 、窄小特点。可以参见一个教学实录片段:

师:其实在我们福建省也有多姿多 彩的迷人 的风光 ,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出示“一线天”画面,并从这个经典名称知道其特点 :狭窄 ,窄小)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中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学生写,教师巡视。)

生1: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得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不过气来。

生2:顺着山石 ,我来到了福 建武夷山 著名的景 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得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再稍微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生鼓掌)

对照以上表格的梳理,我们很清楚地知道,经过以上学习过程梳理的这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导教:教师指导学生先通过字词、朗读等学习,读懂课文内容;接着概括作者游览顺序,初步感受孔隙特点;然后在语境中悟得具体描写方法,并通过朗读积累词句;最后仿写一段话,将领悟到的言语规则转化为语文实践智慧技能。这是一节习得表达方 法的阅读 教学课 ,刚所描述的“教的顺序”与第一组教学目标所蕴含的“学的层次”是一致的,当然也遵循了“课文阅读学习过程”的规律。它们相互契合,体现了整组教学目标在设置上“层层递进”的可依性。毋庸置疑,具有这般契合度的一组教学目标其导向课堂教学也必将是明晰的。

篇14: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官室、器皿,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欣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篇15: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与反思

从第一单元的主题谈起,谈到叶圣陶先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牛郎织女》;读课题,介绍宋代叶芳的诗句“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槎引入水中天”;读课文,明白游览的顺序,体会叶圣陶写作的风格;指导写好4个生字。

今天,读了梦轩的《做一个挺立在讲台上的明师》一文,深受感触:

梦轩说:“我以为,小学老师,不管你做的学问多高深,你读的书多高深,有一点,我们说的话、上的课,必须要让孩子明白,接受,否则,一切都是白搭。”高林生老师说,最好的语文课,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说,你们问吧。“卓越的教师在启迪”说得真对!做一个“学”师,引导学生学语文,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而不是教语文。梦轩说:“85%的语文老师读不懂教材。”我则认为,不是读不懂,而是没有正儿八经、认认真真地读过教材。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首先要把教材好好地读一读。

梦轩记着王瑞平校长的话:“要多读书,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学。”于是,他坚持每个工作日都记教学随笔:“我们提倡老师们写一写教育教学随笔,我以为教育叙事是最好的教学研究,它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促进我们思考。”

我却是有惰性的,一直缺少坚持的精神。去年10、11月一度坚持,获得连续两个月“十佳随笔”。但是,随后由于特殊原因,后来就半途而废了。

下面两个六条,是梦轩对“明师”理想目标和要求的理解:

第一个六条,第六阶段:我有我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二个六条,第六条:淡泊名利,甘于受冷落。努力担当,努力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用教育的方式解决教育的问题。

我要向上面的两个第六条努力,因为我“狂妄”地说,我站在两个第六条的“影子”里,只是缺少了“勤奋”。不管如何,凭我一个人慢慢地摸索,努力地去做就是了。

篇16: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刘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上一篇:五年级《拼贴添画》教学设计下一篇:为期一天的拓展训练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