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华个人总结

2024-05-03

韩金华个人总结(精选4篇)

篇1:韩金华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费县石井镇高桥村(黄公庄村、银山村)代办员

韩金华

不知不觉,成为费县石井镇的一名代办员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一年来,有县镇领导的关怀,有村委会干部的帮助,有同事们的指导,有村民的关心期待,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逐步适应了基层工作环境,逐步实现了从学生到代办员的转变,同时,我也学到了不少工作经验,对基层社会和群众有了更深和更广的理解。

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和学习,我收获很多,也成长很多。在此期间,我虚心向乡镇、村委领导干部学习请教,尽职尽责做一名为民服务为民办事的合格代办员,村民的办事效率有了一定提升,村里的各项工作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我把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情况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升为民办事的本领。

作为刚刚走出校门进入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不对口,对农村情况不了解,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坚持勤快好学,不断地摸索干好工作的道路,不断地总结工作得失,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工作者。在工作中,一是向领导、村委干部学习,学习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二是向党员、群众学习,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学习专业知识。三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为民办事的理论知识水平,利用业务手册,网络等条件,加速知识的更新,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涉及代办问题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代办专业知识,经常阅读有关报刊、书籍,为工作的开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2.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刚来到这个岗位,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农村工作也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为了更好的宣传开展代办工作,县政务大厅为我们设计了“代办员便民服务联系卡”,正面是我们的名字、服务村、联系方式等,反面是我们可以帮忙代办的代办事项,清晰明了。每当下村与村民们接触时,我都会主动和村民群众拉家常递上一张名片,让村民们有事可以找我帮忙,真正地融入到农民群众中,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推动工作的开展。他们还亲切的称呼我为村里的代办员,我听了十分的高兴,也拉近了我与村民的距离。同时,我还经常利用村里的大喇叭播放专职代办音频文件,切实增加了宣传效果,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了这个工作的内容及职责,也让村民转变了思想观念,很多事情更愿意让代办员去跑腿代办。

3.村情民意大调查,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深入了解村情民意有利于代办工作的开展。今年3月份以来,代办员积极响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号召,展开村请民意大调研工作,了解村情、村风、民俗、民意,掌握好第一手资料,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工作的开展。在此次调研入户走访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生活生产上有困难的群众,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我们不曾想象的,但是他们质朴而又简单的诉求又让我为之感动。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他们总是积极乐观的去面对生活,总是向往和期待着美好生活的到来。史凤美老人今年70岁了,老伴多年前就已经去世,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由于各自都已成家立业,忙于自己的生活,也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回来看看老人。一个女儿嫁到了河北,路途遥远,经常回娘家走走也是不现实的,现在家里就只剩下老人自己生活,成了留守老人。村委也细心的为老人申请了低保,邻居也经常好心的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们入户走访的时候,老人亲切的拉着我们的手,向我们讲着这一切,泪眼婆娑。老人是在思念自己的孩子,是对生活的无奈,更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只要孩子过的好,一切就都好。老人后来笑着对我说,孩子们过得好咱就放心了也不图他们多有出息,政府也给办了低保,一个人也够吃的,生活上也没什么困难。作为一名代办员,听了老人的讲述后,心里感触颇多,也会尽力在工作之余,去老人家里同老人聊聊家常,询问下老人的需要,力所能及的去帮助老人。通过入户走访,能够及时掌握本村人口、困难群众、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五保户、低保户、土地面积等方面的具体数据,以及优势资源和劣势所在。通过和村民交流,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如增收、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做到有的放矢,真正的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给民之所需、解民之所困。

4.协助镇政府、村委,做力所能及的事。

代办员是村里远教管理员,当时村里的远程教育电脑由于长期搁置不用再加上受潮等原因,开机都很困难,我急忙联系网通公司维修人员前来维修并重新安装光猫,充分利用远教这个平台,来加强对党员干部及村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党政办日常工作,认真完成党政办公室交代的任务和工作,主要是书写整理档案材料等相关工作。参与村两委换届工作,和村干部一起做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和新型养老保险的宣传和落实工作及秸杆禁烧宣传工作,在经管站值班给群众办理业务等等。

在这短短一年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总在不断的反思自己,发现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创新能力还不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在村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领导布置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自己创造性的建议和工作方法,因此工作就显的比较被动;二是身上还存在学生气,社会历练远远不够。由于走出学校没多久,对社会的认识还很片面,遇到事情考虑还不够全面,书生意气有待收敛。三是还缺少工作亮点,农村工作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每天平平庸庸的干一些琐事,一晃一年也就过去了。像我们这些代办员是应该为村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切实实为村民做一些好事,应该想一些可行的创业项目,带领村民们致富。四是对农村基层工作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农村复杂的社会关系认识肤浅,好多想法虽好但是可操作性不强,以后得加强学习,深入实践,不断从中总结经验。

在以后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学习,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与其他村代办员交流经验、深入了解村情民意等,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努力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向有经验的支书、老干部、老党员请教学习,多干实事,掌握更多的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多思考、多学习、多观察,灵活把握,创新性地做好代办工作,进一步拓宽代办员工作的领域。以上就是我这一年来的工作。

篇2:韩金华个人总结

韩雅楠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3、4班共2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下面就本人的工作作一个小结。高一化学在中学化学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中学化学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做好初高中的化学教育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备好每堂课,讲好每堂课。

上课前,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因此,在认真学习课本、“吃透”教材的同时,我参考了一些课外资料书,补充了教材的一些不足,扩展了思路和知识面。遇到教材上模棱两可或者不太理解的内容时,我经常通过网络进行查找或者请教其他教师,努力在课前完全掌握要上课的内容。上课我一般提前2—3分钟到教室,作好有关方面准备,以使自己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忙而不乱。上课时,努力做到板书工整,用普通话授课,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讲授知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化学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思想上,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了解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要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科学知识实际,而且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更重要的要调动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人翁态度。这首先要求老师把学生置于主人的地位,尊重他们、依靠他们。有时候我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调查(谈话的形式),了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教学有什么好的建议,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要调动和保持同学们的学习

兴趣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光凭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某些教学活动措施是不够的。刚开始,同学们学习起来都兴致勃勃,因为是复习初中的知识,许多同学觉得还游刃有余,但到新课的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元素部分,就有人说,元素部分好懂不好记,上课明白课后糊涂,还有人反映进度太快、内容太多的问题。后来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因为元素部分要求记忆的东西多,一时之间难以掌握,最后问题越积越多,产生了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改进教法,加强趣味性和新旧内容的联系性,以旧引新、讲新复旧。讲新概念、新知识时,利用新旧对比法和前后联系法,寻求它们间的共性和内在联系,找出它们间的个性和区别,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的网络中,既便于掌握新知识又利于复习巩固旧知识。

2、用综合对比法对知识进行总结,融会贯通,揭示规律。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将铁、铝和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学习方法进行对比。我们花了两节课的时间,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用总结将前面各章的知识综合对比、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理清脉络、揭示规律。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记得牢,用得出。

3、针对他们的畏难情绪,用亲身感受讲了坚持预习、及时复习,就可事半功倍,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道理,现在大部分同学都会在课前抽出时间进行预习,课后及时进行复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四、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经常向其他老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在评课的过程中总是能受到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教学思维的启发,获得新的教学思路。除了听课、上课、评课之外,平时我也经常向其他老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蔡老师、张老师和颜老师都非常热情的帮我解答,使我获益匪浅。从中我也明白了,知识和经验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把自己当成学生一样,积极吸取周围其他老师一切先进的东西,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篇3:韩金华个人总结

我只是选择了与别人不同的爆发点

“青春期时,我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老的人困在一个很小的身体里。我有种感觉,全人类对十几岁的人的想法和无形中加诸他身上的期望,或不让他去做的事,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韩丽珠无疑是早慧的,早在十四五岁,她就在报纸上发表绝不学生习作的短篇小说,而当我请她回想青春期的状态时,她说了以上这段话。她说,虽然当时没有跟同学聊过这些想法,但,“他们应该不会不觉得吧?”而她,是深入去想的那一个,从而有了不一样的选择,她称之为“爆发点”的处理方法——写作。

中一时,韩丽珠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了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集,那是有别于以往所看过的大众通俗小说的世界,“在客观事物中夹杂着心理描述,有一种很极端的语调在里面。三岛由纪夫和米兰昆德拉等作家的作品,启发我找到心里的声音,让我知道有一些写作的可能性。”

之后,韩丽珠开始了她一个人的写作路途,作品陆续发表于《星岛日报·文艺气象》、《新报·Magpaper》等文学副刊上。期间,她参加过香港的第一个写作班,却发现自己“无法在那么系统的学习里获得太多东西,难以从别人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现在也在学校里教授写作班的韩丽珠,认为现在的学生和当时的自己没有太大差别。“人在某一个年纪,心里有很多力量要爆发出来,不过每个人的爆发点不同,有的人是画画、摄影,有的人开始注重打扮、谈恋爱,又或者打架、闹事,他们可选择的东西很多,可能性很大。但选文学是少数。少,是常态。”

过另一种写作生活

韩丽珠选择了少数。而这在高度商业化的香港,并不容易。

她的第一本小说集《输水管森林》,由香港艺术发展局补助出版,首印一千本,顺利铺到书店的只有三百本,其余全部退给了她。书放在逼仄的家里,最后只好扔掉。“当时没有想到是心血,只是觉得书塞在家里好烦,早知道就不要出了。书扔了,浪费了很多纸,不是很环保。”只是这样吗?我还是怀疑。

韩丽珠说:“我觉得事件是很中立的,事件的发生是让自己认清一些事和在事件里多看到一点关于自己的东西,会去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到底是怎样的。我第一、二本书的出版过程都不是很顺利,有很多波折和困难。但我不觉得这件事是很负面的经验。所有事情的发生都会让我自问:在写作这件事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有很多读者很重要?有一个作家的身份很重要?还是那本书卖得好,我有很高的地位,人人都尊重我?我发觉这些东西都不重要。如果有些东西写出来,不是为了发表而写,而你觉得有意思,才会一直写。”

虽然目前全职写作,但为了谋生,她也需要兼职教授写作班,以及为报刊撰写采访稿。这似乎是香港作家的生存方式:西西曾是小学老师,黄碧云的正职是律师……作家的身份犹如卧底。韩丽珠原是《明报·世纪版》的编辑,每天做着如制衣女工般的事情,“将一些新闻排版连在一起就成了报纸”,这种感觉在SARS期间显得更加强烈,“这个工作假设了做着这件事的人,应该很清楚外面发生的事,但事实上我只是坐在办公室做事”。SARS过后,她辞去了编辑的工作,那时候,一些小说的意念正好有节奏地出现在她脑海里,她觉得,它们应该变成一本书,这就是后来的《风筝家族》。

同名的单篇小说是第二十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的中篇小说首奖。当小说完成时,刚好遇上文学奖征稿,韩丽珠怀着“试一下”的心情参赛,却展开了她在台湾出版作品的历程。“那时已觉得在香港出版没什么出路,香港的大出版社不太出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心的小出版社在出,即使再出也是差不多的经验。在台湾出版会有多一点不同的人看到,我想要有新的经验。但无论是得奖,还是出版,那些都是很虚幻的东西。可以出版,甚至有很多人看,当然很好;但是不是说没什么人看的作品,没什么人重视的作品,它就不应该存在呢?这个世界应该有不同的东西。”

在我面前说起这些的韩丽珠语气平淡,但我总觉得,她一定承受过压力吧,在写作与生存之间,在写作这件事的“正当性”上?她说,自己是“作者”,不是“作家”。“身处的社会环境,大家对作家的看法、对书的看法,都会影响到作家如何去看待写作这件事。在香港写作的人,第一,并不是那么备受尊敬,第二,自己也不会觉得是一件那么严重的事。写作是我花最多时间去做的事,‘作者’比较贴近我在做的事情,‘作家’似乎就超出了事情本身。”但她并不认为香港的环境不利于写作,否则如董启章,如她等作者就不会出现。她也希望为香港文学做点什么,无论是早前参与文学杂志《字花》的编辑工作、教授写作班,还是倡议成立香港文学馆,都是“基于一种责任”,“这些都会让文学有一个位置”。

小说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董启章说,韩丽珠让他想起卡夫卡。联合文学总编辑王聪威说,韩丽珠的小说需要读者深深地读进去才会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人说,韩丽珠的小说是超现实的,但又很写实。小说发生的场景,在房间里,在医院中,在地窖、商场……脱不了封闭的空间,即使跑到旷野,到达孤岛,总还是在一个相对遗世独立的场域中。人物的面貌是模糊的,只能凭借着彼此的关系确认身份,母子、姐妹、夫妻、朋友、医患、观看者与被观看者……而韩丽珠笔下的人际关系却又难以定义,有一点跨界,有一点含糊。在《感冒志》中,由于流行病的发生,原本不认识的人被分配到一个“家庭”中,重新组合成父母、子女、夫妻、祖孙;新作《缝身》里,立法机构出于经济考虑,定立了《缝身法例》,成年者可进行缝身配对,连身人的工作能获得优先保障。那种关系是夫妻吗?毋宁说是被某种关系捆绑的两(多)个人,反正并不独立。

韩丽珠的小说情节跳跃,你也可以说,情节不存在,其实,有点像,梦,有些无意识,有些意味深长,迫使你不断倒回去重读,思考前后之间的联结。这是迥异于大部分华文小说的阅读经验。我问韩丽珠,为什么她的小说那么不像“故事”?

“我不是很侧重去‘讲故事’。不侧重,但我并不是觉得故事不重要。故事的定义是很宽的,未必是传统的手法可以包含。其实生活不是一个故事,生活中很少有很戏剧化的事情;或者有戏剧化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处理它的态度(跟小说/戲剧)是不同的。我比较重视发掘日常生活中人们遗忘或忽略了的事,放回小说里,重新定义现实。”

小说读者总免不了想去探究作家所呈现出来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外籍女佣、被“展示”的偷渡者,被法例排斥的单身者,会成为她笔下的描述对象?一种对弱势的关注。韩丽珠说:“被排斥的人,不太融入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规范,是我常会留意到的人跟事。但源头我未必能清楚指出。我比较在意小事,一些芝麻绿豆的事我都会想很久。但写的时候是很随意的,没有故意用某一个东西去象征特定的东西。”

韩丽珠引用马奎斯在《百年孤寂》后记中的说法解释自己的小说创作。“写小说就像冰山一样。其实你为什么会那样做,大部分都是下面的潜意识,弄得太清楚都是你之后强加的解释。小说很大部分容许你模糊(处理),也容许你有很多可能性。我们从小在学校里学习到一套共通的语言系统,但是自己本身有一些很独立的想法,随着那套语言的建立而流失,那些想法其实很难用我们已有的语言去表达。这些无法表达的部分就慢慢不记得了。所以小说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我的倾向是不太去看这些关于我的小说的评论,因为我觉得,作者就写他的小说吧,其他人怎么看,其实不需要特别去看,特别去听,特别去回应。”我看了一下访问提纲里一列有待“求证”的“看法”,说:“那看来我下面的问题可以不用问了?”她给了我一个不置可否的笑容。

穿透表象后是平静

韩丽珠说,平常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下自己在刷牙、行走、坐地铁等时候突然涌现的念头,待空闲时再坐下来整理,写成小说。那是一些不写下来就会忘记的意念,所以写小说对她来说是一件有价值的事。经过沉淀和转化而写成的小说,与自身有一种联结,但“那种关系很难化成语言表达,也很难向别人交代”。

生于香港,也一直生活于香港,但韩丽珠并不认为自己所写的小说仅仅在书写香港。“现在的世界,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不同地方之间的差异和独特是消除的。其实我没有一个城市和乡土的概念,其他人觉得我的小说很城市,是因为我的小说是从生活来的。而作者的责任并不是仅仅写已经发生的事、写现实中的事,而是要穿透那个表象看到更深入的事实。文学就是有这个特性,它并不是写给当时当刻某一撮人看的。如果那个作品够好,它自然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如果一个作者挖掘自己够深入,其实是通向所有人类的共通经验。”

也许,韩丽珠的小说超现实和写实的双重特质,就在于作者不断逼近真实,却又以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其间充满隐喻,考验着读者的经验和解读能力。只是,不断逼近真实,会不会令自己变得不快乐?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真的穿透了表象,真正明白了一些很深层的东西,其实不会导致悲观。乐观和悲观其实只是一种看法,它们是同样的东西。当你明白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那个状态是超越了悲观/乐观的。以前的音乐家认为作曲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其实写作也差不多。再深入一点就是在问:怎样跟这个世界一些事实相处,也就是跟悲观和不快乐相处,到最后其实是平静。我现在尚未明白所有事情,但这就是写作带给我的一个方向。”

也许必须承认,我并没读懂韩丽珠的文字。但我明白在现实中游走时,某一刹那产生与眼前景物完全没有关联的想法,它们来自过往,它们在那一刻带你到任何地方,有些成为你看世界的一种角度,而大部分淹没于随即涌现的现实之中。而她试图抓住更多,那一些对自己意义非凡,也可能通达另一个心灵的瞬间。

而人们大多时候其实都只是穿凿附会地,误读(别人)吧,而同时又有些东西永远无从(向别人)解释。一切无从解释,只能不停记录。

她在台湾出版作品的历程。“那时已觉得在香港出版没什么出路,香港的大出版社不太出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心的小出版社在出,即使再出也是差不多的经验。在台湾出版会有多一点不同的人看到,我想要有新的经验。但无论是得奖,还是出版,那些都是很虚幻的东西。可以出版,甚至有很多人看,当然很好;但是不是说没什么人看的作品,没什么人重视的作品,它就不应该存在呢?这个世界应该有不同的东西。”

在我面前说起这些的韩丽珠语气平淡,但我总觉得,她一定承受过压力吧,在写作与生存之间,在写作这件事的“正当性”上?她说,自己是“作者”,不是“作家”。“身处的社会环境,大家对作家的看法、对书的看法,都会影响到作家如何去看待写作这件事。在香港写作的人,第一,并不是那么备受尊敬,第二,自己也不会觉得是一件那么严重的事。写作是我花最多时间去做的事,‘作者’比较贴近我在做的事情,‘作家’似乎就超出了事情本身。”但她并不认为香港的环境不利于写作,否则如董启章,如她等作者就不会出现。她也希望为香港文学做点什么,无论是早前参与文学杂志《字花》的编辑工作、教授写作班,还是倡议成立香港文学馆,都是“基于一种责任”,“这些都会让文学有一个位置”。

小说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董启章说,韩丽珠让他想起卡夫卡。联合文学总编辑王聪威说,韩丽珠的小说需要读者深深地读进去才会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人说,韩丽珠的小说是超现实的,但又很写实。

小说发生的场景,在房间里,在医院中,在地窖、商场……脱不了封闭的空间,即使跑到旷野,到达孤岛,总还是在一个相对遗世独立的场域中。人物的面貌是模糊的,只能凭借着彼此的关系确认身份,母子、姐妹、夫妻、朋友、医患、观看者与被观看者……而韩丽珠笔下的人际关系却又难以定义,有一点跨界,有一点含糊。在《感冒志》中,由于流行病的發生,原本不认识的人被分配到一个“家庭”中,重新组合成父母、子女、夫妻、祖孙;新作《缝身》里,立法机构出于经济考虑,定立了《缝身法例》,成年者可进行缝身配对,连身人的工作能获得优先保障。那种关系是夫妻吗?毋宁说是被某种关系捆绑的两(多)个人,反正并不独立。

韩丽珠的小说情节跳跃,你也可以说,情节不存在,其实,有点像,梦,有些无意识,有些意味深长,迫使你不断倒回去重读,思考前后之间的联结。这是迥异于大部分华文小说的阅读经验。我问韩丽珠,为什么她的小说那么不像“故事”?

“我不是很侧重去‘讲故事’。不侧重,但我并不是觉得故事不重要。故事的定义是很宽的,未必是传统的手法可以包含。其实生活不是一个故事,生活中很少有很戏剧化的事情;或者有戏剧化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处理它的态度(跟小说/戏剧)是不同的。我比较重视发掘日常生活中人们遗忘或忽略了的事,放回小说里,重新定义现实。”

小说读者总免不了想去探究作家所呈现出来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外籍女佣、被“展示”的偷渡者,被法例排斥的单身者,会成为她笔下的描述对象?一种对弱势的关注。韩丽珠说:“被排斥的人,不太融入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规范,是我常会留意到的人跟事。但源头我未必能清楚指出。我比较在意小事,一些芝麻绿豆的事我都会想很久。但写的时候是很随意的,没有故意用某一个东西去象征特定的东西。”

韩丽珠引用马奎斯在《百年孤寂》后记中的说法解释自己的小说创作。“写小说就像冰山一样。其实你为什么会那样做,大部分都是下面的潜意识,弄得太清楚都是之后强加的解释。小说很大部分容许你模糊(处理),也容许你有很多可能性。我们从小在学校里学习到一套共通的语言系统,但是自己本身有一些很独立的想法,随着那套语言的建立而流失,那些想法其实很难用我们已有的语言去表达。这些无法表达的部分就慢慢不记得了。所以小说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我的倾向是不太去看关于我的小说的评论,因为我觉得,作者就写他的小说吧,其他人怎么看,其实不需要特别去看,特别去听,特别去回应。”我看了一下访问提纲里一列有待“求证”的“看法”,说:“那看来我下面的问题可以不用问了?”她给了我一个不置可否的笑容。

穿透表象后是平静

韩丽珠说,平常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下自己在刷牙、行走、坐地铁等时候突然涌现的念头,待空闲时再坐下来整理,写成小说。那是一些不写下来就会忘记的意念,所以写小说对她来说是一件有价值的事。经过沉淀和转化而写成的小说,与自身有一种联结,但“那种关系很难化成语言表达,也很难向别人交代”。

生于香港,也一直生活于香港,但韩丽珠并不认为自己所写的小说仅仅在书写香港。“现在的世界,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不同地方之间的差异和独特是消除的。其实我没有一个城市和乡土的概念,其他人觉得我的小说很城市,是因为我的小说是从生活来的。而作者的责任并不是仅仅写已经发生的事、写现实中的事,而是要穿透那个表象看到更深入的事实。文学就是有这个特性,它并不是写给当时当刻某一撮人看的。如果那个作品够好,它自然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如果一个作者挖掘自己够深入,其实是通向所有人类的共通经验。”

也许,韩丽珠的小说超现实和写实的双重特质,就在于作者不断逼近真实,却又以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其间充满隐喻,考验着读者的经验和解读能力。只是,不断逼近真实,会不会令自己变得不快乐?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真的穿透了表象,真正明白了一些很深层的东西,其实不会导致悲观。乐观和悲观其实只是一种看法,它们是同样的东西。当你明白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那个状态是超越了悲观/乐观的。以前的音乐家认为作曲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其实写作也差不多。再深入一点就是在问:怎样跟这个世界一些事实相处,也就是跟悲观和不快乐相处,到最后其实是平静。我现在尚未明白所有事情,但这就是写作带给我的一个方向。”

也许必须承认,我并没读懂韩丽珠的文字。但我明白在现实中游走时,某一刹那产生与眼前景物完全没有关联的想法,它们来自过往,它们在那一刻带你到任何地方,有些成为你看世界的一种角度,而大部分淹没于随即涌现的现实之中。而她试图抓住更多,那一些对自己意义非凡,也可能通达另一个心灵的瞬间。

篇4:韩晓华老师个人主要业绩

1.投身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2003年至今,除了负责2002级、2003级和2006级的年级总负责工作外,还直接担任13个班级的班级辅导员工作,其中有很多班级是毕业班级和2年制的班级,其中涉及比较重要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就业的引导和教育工作,积极的就业心态和必要的就业技巧是就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我非常重视面上和个别的就业指导工作,跟踪学生的工作状态,让所带过的10个毕业班保持比较高的就业率;二是2年制的班级包括,特别是3+证书的班级的思想教育工作,既要告诉他们两年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要引导他们在短时间内稳定和适应学习和生活,其中,电测0607、和通信0806分别获得院级和系级优秀;三是林校回校班的思想教育与引导工作,特别是续留班的学生,回校后既要稳定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情绪、安抚他们的不满,还要及时的进行就业指导等工作。

2.做好系部学生组织创建工作。从学校进行院系两级管理以来,作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第一个辅导员,组织创建了系部团总支、学生会,为系部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持正常的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组织保证,为发动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的兴趣,参与组织创建系部专业性协会计算机爱好者协会、电子协会等,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3.认真、细心做好系部的奖助贷工作。内容包括勤工俭学、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助学贷款的组织、奖助学金的发放、欠费和缓交学费的督促和办理等,这部分工作涉及到学生的利益,除了做到公平公正外,而且因为比较繁杂,需要耐心和细心,特别是今年进行的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工作,由于是第一年进行,很多具体的评选条件不是很成熟,所以除了要要提前组织做好资料的准备外,还组织相关老师和学生讨论具体有争议标准的确定,尽量建立一个使用性、适用性强的贫困生档案。经过大家的努力,这项工作都保持比较低的投诉率。

4.积极配合学院和系部做好招生宣传和招生录取工作。根据就业指导办公室和系部的工作安排到地方教育局、高级中学和地方举办的招生咨询会进行招生宣传,并利用暑假留在学校参与招生录取工作,在这6年中,有4年的暑假都留在学校参与招生工作,在招生录取的过程中,注意将各专业的招生录取情况进行统计本系每个专业的志愿报名和录取情况,并结合报到率进行分析,为新生教育工作和下一步的招生宣传做好准备。

15.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开展多门讲座。分别有《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干部如何根据职业要求开展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如何发挥党员的先进作用》、《面试及上岗技巧》等培训和教育讲座,有效配合学院和系部开展新生教育、党员教育、毕业生教育等相关活动的教育引导工作。

6.完成多年就业的全面指导工作。完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的历届毕业生的推荐、面试组织,积极进行就业渠道的拓展以及有关就业的政策精神的传达、就业数据的收集、处理、上报反馈等工作。为了拓展就业渠道和跟踪就业学生的就业状况,经常到企业进行参观和访问,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们多年来都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好的就业质量。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形成就业跟踪调查报告,并为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提供依据,使系部的设备投入有更好的针对性。

7.担任多门思想教育管理的授课工作。近几年来分别担任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就业指导》,《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尽力做到让多年的工作实践与学生的教育相结合,教学效果优良。

8.系部档案管理、学工系统维护及其他日常工作。完成历届毕业生档案邮寄及新生的档案接收和审核工作,根据工作变化及时进行学工系统和就业系统的资料更新内容,及时做好学生的资格证明、申请等日常事务工作。

9.主要论文和课题。发表了《高职学生跟踪调查方式探索》、《论高职学生文明行为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浅谈学生干部如何在工作中培养就业能力》三篇论文,并参与院级课题《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性社团建设模式的研究》。

上一篇:第一天上班祝词下一篇:三八妇女节感恩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