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2024-04-08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精选12篇)

篇1:《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

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教学过程

1、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马上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绍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子拉船,表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象: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3、音像制品,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音像出示,导游解说,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4、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篇2:《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大板块进行说课。首先、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今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全文语言朴实,脉络清晰。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技能现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其中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额头等词语。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我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是感受溪流的特点。其次、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以下教法与学法:

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讨论法: 让学生以自我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4、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些教法与学法都将在下面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第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程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环节

一、激情导入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这样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去游览了风光秀丽的桂林山水,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你们当中有谁去过或了解过这个地方呢?好的刚才同学都说了很多,现在就让我们跟导游一起去看看这地方到底是怎么样的?揭示课题这一环节通过教师的激情导入来换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带人课堂的情景中。简介文章是一篇游记,让学生大致了解游记的写法。

环节

二、字词学习,扫除障碍 字词学习与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新课标也要求学生掌握适量的字词,本课要求识记的有簇 擦 浙江拥挤等。我是这样来安排教学的 1.我把要掌握的字词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2.学生把要求掌握的字词回归课文,通过细读字词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或同桌交流了解其大意。

3.出示另一张幻灯片,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标示其所对应的字形.字音.字义,要求学生从音.形.义三个角度去分析理解和掌握。

4.同桌互读互查。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为下文朗读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环节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事先,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 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问题2.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溪流的特点?

我把这些问题制成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让全班同学读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要让学生用铅笔在文中圈 点 勾 画。这样使学生在朗读时有针对性,便于整体感知文章,培养了边读边思的好习惯,朗读课文后,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之后允许他们同桌,前后桌甚至下位讨论,我参与其中,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特点,交流讨论完毕后,进入释疑阶段,要求学生推选三名代表陈述上诉三个问题的结果,结果相似的说明学生已经掌握,我稍作补充,相对来讲问题2和3分析不够透彻,归纳不够全面,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我将进行重点讲解,由此进入下一环节。环节四.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作者见到了什么?

2、幻灯片出示重要句子:(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3、再次朗读这两句话,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4、男女生对读,女生读溪流特点的句子,男生读剩余的句子.环节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我们学到了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溪流的特点,语言朴实,真实可感!那么,双龙洞是怎样描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布置作业1.写生字 2.搜集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最后,说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览顺序)景物——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溪流的特点:宽 窄 缓 急(排比 拟人)

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概括了作者途中所见景物及特点,让学生明白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溪流特点。这样的板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篇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解读

清晰、简洁的叙述线索。文章先简要介绍了去双龙洞的时间和双龙洞所处的地点, 接着从去双龙洞的路上开始写起, 盘曲而上的公路, 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这明艳的景物, 描写时笔触轻松明快, 作者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一路欣赏风景, 很快便来到了双龙洞。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老老实实写起, 先写了首先到达的外洞, 接着写自己怎样仰卧在小船上从外洞进入内洞, 再写在内洞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参观完毕, 作者还不忘交代一句自己以同样的方式乘船出了洞。由于游览的顺序就是写作的顺序, 因此文本的叙述线索是十分清晰、简洁的。学生从中懂得, 写游记散文时, 如果以游览的顺序作为写作的顺序, 可使文章结构非常清晰, 写作的难度也因此会有所降低。

有详有略的场景描写。相比而言, 关于外洞的描写比较简单, 而从外洞乘小船去内洞的过程和内洞的景象写得比较详细。这是由于外洞的特点主要是宽大, 只要突出其宽大的特点就可以了。而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却选择了详写, 这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 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 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同样详写的还有作者在内洞的所见所闻。这是由于内洞不仅是“双龙”所在地, 还有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石钟乳和石笋, 而这些也正是没有去过双龙洞的读者最想了解的地方。文章的结尾部分描写从内洞返回外洞, 由于与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一样的, 因此作者只作了简略交代。

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写游记, 把话说清楚、说准确是很重要的。能把话说得准确、清楚又很洗练是一种语言功底。叶圣陶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正是表现了这种功底。

如, 作者描写去双龙洞的路上迎着溪流而行: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四个“时而”, 与“宽”“窄”“缓”“急”相组合, 强调了溪流随山势而变的主要特征;作者描写溪流声是“时时变换调子”, 这里的“时时”一词不仅表现了溪流声的多变, 而且区分于前面的“时而”一词, 使得语言富有变化, 整句话读来语调明快, 富有节奏。

再如, 作者描写内洞中石钟乳与石笋的样子: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形状变化多端, 再加上颜色各异, 即使不比做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

能够根据各自的形状和颜色引发联想的石钟乳和石笋让人惊叹, 但作者却认为“即使不比做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即使……也……”的表达方式强调了石钟乳和石笋由于“形状变化多端”与“颜色各异”给观者带来的美好感受。

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衡量游记写作的水平,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看它能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应该说, 本文达到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如, 作者在表现自己仰卧在小船上从外洞进入内洞时, 这样写道:

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读这样的句子, 读者也仿佛在一片昏暗中感受到山石的逼迫和挤压, 甚至听到了自己略带紧张的呼吸声;那“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的担心, 也似乎不是多余的, 心里也会不由得嘱咐自己, 绝不可以将头“抬起一点儿”, 哪怕只是“稍微抬起一点儿”都不行。

再看作者描写外洞的宽敞:

走进去,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周围是石壁, 头上是高高的石顶,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 一定不觉得拥挤。

如何表现一个地方的宽大?如果用具体的数字来描绘, 对许多人来说, 空间的大小可能依然是比较模糊的。但这里调动了读者的生活经验, 让读者去想象一个能容纳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会的大会堂有多大, 这是在读者的生活经验范围之内的, 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描述, 就使读者如同身在洞中, 感受那外洞之大。

根据以上解读, 笔者建议将本文作为一篇习作例文来教, 即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阅读学习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因此,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根据这个教学重点, 建议采取以下主要教学步骤:

第一板块:游览双龙洞

这一板块主要是通过初读课文, 理清文本叙述顺序, 即作者的游览顺序。

1.初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帮助学生梳理以下基本顺序, 并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在路上———外洞———从外洞到内洞———内洞———出洞

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是游览顺序, 作者就是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来写的。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本文清晰、简洁的叙述线索。

2.再读课文, 思考: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略?

略写的部分:外洞与出洞。

详写的部分: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与内洞。

3.默读课文, 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写得简略?有些地方写得详细?理解作者有详有略的场景描写。

第二板块:细赏双龙洞

这个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理清写作顺序和内容详略的基础上, 抓住作者详写部分的内容, 领略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从外洞到内洞:

(1) 读课文第5自然段, 即作者描写从外洞到内洞的部分, 思考:作者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 想象作者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

假如你就在那只小船上, 你仰卧在上面, 小船马上就要进入那个到达内洞的孔隙了, 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假如现在你独个儿仰卧在小船上, 工人开始拉船头的绳子, 你已经驶入了孔隙, 此时你的感受如何?结合以下重点句来讨论:

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假如现在你仰卧的小船驶出了孔隙, 你来到了内洞, 此时你的感受又如何?

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 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2.内洞:

(1) 作者在内洞看到了什么?这些景象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

(2) 作者认为那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做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 为什么?

外洞给作者的主要印象是宽大, 透过内洞的描写, 内洞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结合相关句子来说明, 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第三板块:游记写作

按照将本文作为习作例文的教学定位, 这个板块是在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基础上, 借鉴、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写一篇游记。

篇4: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官室、器皿,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欣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篇5:记金华双龙洞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2)说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说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学习方法。

二、说教法:

1、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学法:

以读书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划、议、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复习检查、精读感悟、展开想象、当小导游、拓展延伸。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课一开始,我先用课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再通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及“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教学洞口的特点时,我适时出示课件: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学生会说:“突兀森郁。”我会随即出示课件“突兀森郁”这个词语对学生进行词语训练,学生再通过观看洞口的图片,感悟词义,这种教学方法比老师以词解词要高明得多。

教学外洞的特点时,我会问学生:“外洞究竟有多大呢?”学生回答后,我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我让学生观看外洞的录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就有多大了然于心。

教学孔隙的特点时,我会问学生:“我们是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学生回答后,我出示课件:小船很小,用绳子拉船进出孔隙。(结合图片)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窄、矮、险。

教学内洞的特点时,我会问学生:“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观看内洞的图片,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感知内洞的黑、奇、大。(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这个环节我会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我再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然后我再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引导学生踊跃发言。

(设计意图: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这样就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四)、录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我先播放一段录像,然后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双龙洞,台下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五)、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我会引导学生把对双龙风景区更多的了解也给大家讲讲,同学们会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我就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篇6: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评课稿

本周二,听了李红妹老师老师执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叶圣陶老先生早期写的一篇游记,课文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堂课的教学把阅读、感悟、质疑贯穿始终,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读——感悟文本蕴含的情感

语文课,就是要简简单单地上,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读、品、写。语文课,不但要自由表达,更要体现语文味。何为语文味?这“语文味”儿是朗朗的书声,是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是教师的真情投入……

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孔隙的特点时,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用心揣摩。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运用文字的准确性,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尝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写——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阅读教学不应排斥书写;没有书写的阅读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李老师让学生欣赏双龙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到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因此,趁热打铁,出示句式:

1、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

篇7:《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记金华的双龙洞》,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融情于景,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描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进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两条线索(一是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景物特点鲜明,描写生动。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杜鹃、气势”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双龙洞的奇观,体会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双龙洞的奇观,体会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因此,我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启发诱导法、以读代讲法,在具体语段中,我采用重点词语品读法、朗读法。

学法上,以读书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读、画、议、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运用恰当词句写景物的方法以及表达感情的方法。同时采用复述法、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概括及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以学生游览溶洞的经历感受导入,启发谈话,引起探究兴趣。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圈出词语,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对易错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生字书写,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细节,根据学生的发现再做补充,重点讲解难写字。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四)交流展示

1.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览示意图。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示意图说清游览顺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2.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见到了哪些景物?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赏析: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让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2.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六)学习第4-6自然段

1.朗读文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自己所见到的景物的。

2.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是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3.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作者进洞时有什么感受?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4.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是怎样介绍内洞的?大声朗读有关语句。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

5.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6.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蜿蜒”的意思。

(七)朗读课文,复述内容

1.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2.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八)拓展延伸

1.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指导造句,写话训练: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九)课文小结

篇8:《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一、范文系统

范文系统, 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标准或选文原则选取的课文系列, 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语言材料。

(一) 编写内容

从内容上看, 两套教材都从原文中直接摘录, 几乎没有改动。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处不同。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我排队等候, 又仰卧在小船里, 出了洞。”人教版是单独为一段的, 苏教版是和上文在一起构成最后一段。人教版将出洞的内容独立成段,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文章按顺序写游记的写作方法, 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章法。苏教版的编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连贯、紧凑。

(二) 编排体系

编排体系的不同是两套教材的最大特点。

第一, 所在年段。人教版将该课文编写至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三课, 而苏教版却将其编写至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四课。由此可知, 苏教版认为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以及鉴赏更加适用于六年级的学生,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及知识积累,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 精读比例。《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在两种教材中都属于精读课文,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选文都是以精读为主体。然而, 人教版第三学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比例达到了1∶1。苏教版则简化课型, 只在第三学段安排了四篇略读课文, 这样的安排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又叫导学系统、提示系统, 其实质性内容就是对学习的要求、重点和方法的提示以及对某些问题的诠释等等。

(一) 提示语

1. 人教版的提示语。

第一, 单元导语。在第一单元开始时, 人教版教材做了这样的导入:“阅读下面的课文, 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 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语表达感情的。”明确了学习重点。

第二, 提示语。在课文中, 人教版使用了“我能体会到这种感觉”“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两处气泡框作为提示语, 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启发思维, 体现出了民主平等、自主互动的教材编写观念。

2. 苏教版的提示语。

苏教版的奇数页的右上角都有标注课文的序号和标题, 偶数页的左上角标注了教材分类, 如课文、习作、练习等, 方便学生翻阅和使用教材。

(二) 图像

图像, 直观性强、生动形象,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1. 插图。

人教版在《记金华的双龙洞》插图设计上过于单薄, 而苏教版则配以6张图片。溶洞作为一种罕见的自然景观, 很多学生都不曾见过, 插图可以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

此外, 在课文的页面设计上, 人教版全部使用的是白纸黑字, 偏向成人化。而苏教版则搭配了清新的淡绿色边框, 给学生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细节处理很到位。

2. 装饰性图像。

人教版教材用可爱的卡通钢笔、麦克风表示“抄一抄”“读一读”, 替换原有的阿拉伯数字序号,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则遵循化繁为简的编写理念, 装饰性的图像符号相对较少。

三、知识系统

识字板块是本文知识系统的主要体现形式。

(一) 识写分流

识写分流, 是指将生字分成两类:一类是能识会写, 一类是只识不写。在本课中, 人教版编排了6个只识不写字, 13个能识会写字, 而苏教版则只安排了6个能识会写字。人教版所给的识字任务量要比苏教版大得多。这与该课文的教学年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苏教版的识字版块也体现了其简约的编写原则, 只列出了要求掌握的6个生字。人教版虽然数量上显得较多, 只识不写和能识会写的两个部分有大量重复, 在本课中重复率竟达到了百分之百, 显得有些累赘。

(二) 写字指导

在写字指导方面, 苏教版比人教版更为细致。在课后练习中, 苏教版还有专门设计的“描红”字帖版块, 让学生通过描红、仿影和临帖的实际操作, 掌握写好字, 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四、练习系统

练习既是积累知识的手段, 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 两套教材也各有特色。

(1) 对于品词品句的练习设置, 人教版要抄下来, 苏教版却不作要求。人教版的练习较为传统, 通过抄写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技巧, 从而关注对文章语言的品味。苏教版的练习强调感悟、积累、实践, 侧重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2) 人教版中的练习提示、作业要求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 例如在对本课中, 人教版要求“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还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显得亲切自然。苏教版中则是“朗读课文, 背诵第5自然段”, 直接明了, 单刀直入。叙述简洁明了, 但对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 不免有生硬之感。

(3) 人教版的练习大都是围绕着课文来展开的, 例如在说一说的环节, 人教版是这样提示的:“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 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景象”。而苏教版对此环节设计的较为自由, “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不限定说话的主题, 给予学生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4) 苏教版的练习形式更加丰富, 在本课的最后一题还设置了“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这一项任务,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段品评

师: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两名学生看了一眼课本,然后迅速举起了手,眼睛发亮)

师:李××和汪××的眼睛告诉老师“有情况”,没有发现的同学再轻声多读几遍。(紧接着,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起)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用了四个“时而”,说明溪流是在不停地变化的。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写溪流的变化时,用到了两组反义词:“宽—窄”和“缓—急”。

生:我也发现了这两对反义词,但我比他说得更具体:“宽”和“窄”是写溪流的形状变化,“缓”和“急”是写溪流速度的变化。

生:我们老家的小溪就是这样的,那水好清好清。

生:我外婆家在苏州的周庄,她家门前也有这样的一条小溪。

师:那这些小溪在流动时有没有声音啊?

生:(齐)有。

生:有好多种声音,可好听了。

师:金华的小溪跟我们老家的小溪一样,声音都非常好听。听——(师轻而慢地描摹)它在随着溪流的变化“时时变换调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用几个“时而”和几组反义词把你听到的小溪的声音描述一下呢?

(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纸上写)

生1: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

生2: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大,时而小,时而远,时而近。

生3: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重,时而轻,时而快,时而慢。

生4:老师,可不可以用两个字的反义词?(老师赞许后)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洪亮,时而清脆,时而单纯,时而杂乱。

生5:老师,我写的话比较多一些,能不能读一读?

师:当然可以。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石缝间跌落的溪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还有一些溪声忽高忽低,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溪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师:你让老师仿佛听到了不同的溪水在歌唱。让我们把叶圣陶爷爷的句子及刚才写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学生读得非常动情,读出了溪声的美妙动听。)

【评】此处所析句子,虽不是文章的第一重点,但不失为训练语文能力的优质资源。本节课上,教师抓住“溪声时时变换调子”这一文本资源,精心设计拓展练习,既是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体悟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遣词达意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在“美妙动听的溪声”中得到升华。

篇10: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洲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读懂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智能目标:通过上教师自制网页并借助互联网,创作情景,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探究、概括能力和探究问题的兴趣,体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孔隙的窄、矮、险,内洞的黑、奇、大。从而培养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扩展视野的能力。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感受旅游情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难点:感受孔隙的窄、矮、险,内洞的黑、奇、大。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都没有游览过双龙洞,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本课有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新知,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具有初步的上网浏览,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1、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

2、以教师自制的《金华的双龙洞》网页为主,并提供一些相关网站。本课的难点是感受孔隙的窄、矮、险,内洞的黑、奇、大。但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显得是那么苍白,因此,我从Internet上搜集了有关资料,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了主题网页。该网页包括“课文配实景朗读”“奇特的双龙洞”“欣赏:江山如画”“阅读:岩洞景观范文”“课外闯关”五部分。试图以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利用网页开展学习活动的需求、方式、效果,来开辟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阵地。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谈话: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说说自己游览过哪些地方,心情如何。(网页展示祖国的风景名胜图片)

2、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借助我们的专题网页一起去走近双龙洞,用心欣赏双龙洞,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初步浏览双龙洞网页中的内容)。

(设计说明: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导入课文。利用网页中的“课文配实景朗读”部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起最强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3、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4、把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5、画出表示“泉水流经路线”的词句,理清泉水的流线: 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设计说明: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整体感悟文本。)

(三)、感悟路上见闻及外洞特点

路上见闻1、学生自读第二、三自然段2~3分钟,边读边画出喜欢的词句,互相讨论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外洞

1、洞口及外洞有什么特点?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后回答。

2、浏览双龙洞网页中的洞口及外洞。

3、让学生当导游介绍洞口及外洞的特点。

(设计说明:恰当运用网页,往往能立竿见影,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网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在介绍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出示网页,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其他词语和句子。

3、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设计说明:让学生抄写本课的生字或认为自己值得抄写的词语。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这

样是为了改变单一的抄写,激发学生抄写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巩 固所学)。第二课时

(一)、探究学习的准备

1: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你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知道了什么?

(1)出示浏览示意图: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2)上山看到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还听到溪流声,风光十分美丽。(3)洞口很有气势和外洞很大。

2、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洞口很有气势,外洞这么大,那内洞景象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学习课文第5至第7自然段的内容。

3、(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同学们,听课文第5至第7自然段的内容,你想具体知道什么呢?

4、师:下面请大家再细读课文第5至第7自然段,围绕大家所提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设计说明: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总体印象,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本课堂中来,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导入今天的新课。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然而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大不一样。学生有了问的权利,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探究学习展开

探究问题一(具体读悟第5自然段:孔隙)

1、提出问题:孔隙有什么特点?小船是怎样小的?小船是怎样通过孔隙的呢?作者是怎样坐在船里的?当时感受是怎样的?

2、学生朗读后自主探索,学习小组(四人)进行讨论交流。

3、探究结果展示(板书:孔隙——窄、矮、险)

4、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观看“孔隙”网页。

5、学生闭上眼睛,将自己看成是作者,听教师朗读“我怀着好奇……到了内洞。”想象作者进入内洞时的情景,体会在孔隙里行进时的感觉。

6、重点朗读感悟两句话。课件出示句子: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1)学生自由朗读,细细体会作者的感觉。

(2)从作者的感觉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你所体会到的内容?(体会“挤压、稍微、准会”的表达效果)

(3)我们可以将“准会”这个词换成“可能”吗?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感觉,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小结:“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这正是双龙洞的独特诱人之处。

7、让学生当导游介绍孔隙窄、矮、险特点。

过渡: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又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探究问题二(具体读悟第6、7自然段:内洞)

1、提出问题:内洞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

2、学生朗读后自主学习,边读边画出有关内容。

3、探究结果展示(板书:内洞—— 黑、奇、大)

4、学生找出并读读写洞中描写双龙的句子。

思考: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这里本已有些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拽,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用词严谨。)观看网页“双龙”部分。

5、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

6、观看网页“内洞”部分,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内洞奇观:舟至洞内豁然开朗,洞底崎岖不平,洞顶高低起伏,石壁上的钟乳石、地面上的石笋,纵横交错,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似人似物,各具风采。故取名有“黄龙吐水”、“青蛙盗仙草”、“单峰骆驼”、“龟蛇共生”、“寿星捧仙桃”、“彩云遮月”、“倒挂蝙蝠”、“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金鸡展翅”、“龙台龙帐”、“龙麟龙爪”、“避水金针”、“小桥流水”、“擎天柱”、“金华佛手”等。妙趣横生的景观,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灯光映照下,宛似置身于水晶龙宫之中。)

7、重点朗读感悟最后一句话(作者的真实感受):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同桌交流后汇报,体会“再加上、即使、也“的表达效果)

8、哪句作者用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写内洞的大?“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进洞写得详细,出洞只用一句话交代?

9、以导游身份用解说词介绍双龙洞内洞景物。探究问题三(总结全文,体会表达方法)

1、作者浏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为什么?(1)同桌合作学习,研讨交流。(2)探究结果展示(板书:景象奇特)小结:是啊!正是因为内洞、孔隙两处特别美,因此写得很具体,这样也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对双龙洞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抓住主要内容具体描写的方法,使文章做到有详有略。

2、画出连接段与段的过渡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老师总结连段成篇的方法。

3、作者是运用哪些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热爱、感叹之情的?

4、总结: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描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体会了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设计说明:利用网页,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画、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探究学习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可能说1:我懂得了写文章要做到详略得当才是一篇好文章。2:我懂得了怎样用解说词介绍景点,长大后我也要当一名出色的导游,把我们祖国的美丽景物介绍给大家听。3:我懂得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4:学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游记要按游览顺序写清楚。5:我学会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介绍景点。6: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感到学得更生动,记得更牢固,兴趣更浓厚……)

小结:这节探究学习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做得很仔细,想得很开阔,较好地完成了探究学习任务。希望大家在今后探究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体会学习方法,把学习所得延伸到课外,此环节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网上欣赏、阅读

网上“欣赏:江山如画”及“阅读:岩洞景观范文”。(设计说明:网上“欣赏:江山如画”及“阅读:岩洞景观范文”,培养学生感受旅游情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五)、课外拓展作业(第1、4题必做,2、3题选做一题):

1.背诵第五自然段段; 2.学编导游解说词,根据解说词向家人、朋友介绍你最喜欢的双龙洞的一处景点:

3、选定地方景观郊游,详细记录郊游的经过及所见所闻所感,尝试写一篇游记。

4、学生自主上“双龙洞”专题网页和互联网搜索自己最感兴趣的我国自然风景名胜区观看(相关网址:中国旅游指南网、四川国旅网)。

(设计说明:课后延伸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语文,引导他们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也就达到了内化、外显的效果,得到了知识的积累,得到了技能上的发展。)

八、板书设计:略

篇11:《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

师:“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播放游览双龙洞的情境录象。(看录象后,双龙洞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圈出生字新词,并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检查自学情况

(1)列火车检查生字新词,指导写好“蜿蜒、臀部、稍微、孔隙”等词语。

(2)最后修订游览线路:

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板:明艳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6、学生配乐朗诵。

小结:路上凤光明艳,我们和叶圣陶一样,游兴很浓,双龙洞又是怎样的呢。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师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小结: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再走进去,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游览。

第二课时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隙是怎样的呢?

(一)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篇12: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刘宏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教学难点: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2.我们还随着作者去领略了沿途迷人的景色。那么洞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二、学习新课,品读理解

1.游览洞口、外洞,教学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词句,边读边想象。(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相机理解“突兀森郁”。

(2)练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课件出示游外洞、过孔隙的情景,指导学生理解“孔隙”。)2.游览内洞,教学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

(2)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的?他有怎样的感受?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和同学交流,你体会到什么?(孔隙的窄、矮、险)(相机出示课件:“我又感觉„„擦伤鼻子。”重点体会此句。)

(3)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① 默读第六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体会,小组交流。② 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课件出示:“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重点体会,练读。③ 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④ 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3.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3.游览了双龙洞,你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游览胜地总有凿得十分平整的“回音壁”,那是让文人墨客留下感言的。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写些什么呢?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想写诗也行。(教师可在黑板上简笔画出石头,让学生写上石头,以激发更大的兴趣。)

四、情景再现,深化延伸

1.课件:观看游外洞内洞的 视频。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议。)3.可引导学生选择背诵第5自然段。

4.总结: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奇特,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课后大家要认真背背自己喜欢的部分,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你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面另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被收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五、作业

1、请为游览“金华双龙洞”设计一段导游词。(根据自己的喜好,外洞、空隙、内洞任选其一)

2、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去爬爬孔望山、石棚山、花果山等景点,并写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途中见闻

4、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上一篇:“伟大抗战、精神永传”抗战纪念活动主题征文下一篇:【HR专栏】如何留住骨干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