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金华双龙洞作文

2024-04-19

写金华双龙洞作文(精选18篇)

篇1:写金华双龙洞作文

金华有个举世闻名的双龙洞,它位于金华市区八公里,坐落在海拔一千多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双龙洞最奇趣的是外洞与内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从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当穿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围的岩石一齐朝身上挤压过来,岩石几乎擦着鼻子。进约二三丈,又豁然开朗,被誉为奇观。内洞约有多平方米,岩洞深邃。在小船上岸处,抬头仰望,有一条青色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人们称为“双龙”,龙状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纵横交错。冰壶洞的洞口朝天,深达40多米。俯首下视,寒气袭来,洞不见底,故称“冰壶”。游人可踏着石阶,盘曲通达洞底。冰壶洞内的瀑布从15米左右高的洞顶倾泻,瀑声轰隆,震耳欲聋。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临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圣求真,洞名即由此来。洞中钟乳高悬,石笋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笋形似“观音”,称“观音大士像”。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进一束阳光,宛如半月,也称“一线天”。

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也是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不少的文人墨客和中外游客在此留下了足迹。

篇2:写金华双龙洞作文

很快,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的洞口,抬首望去,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浩然博大,充满豪迈的“双龙洞”三字,看了就让人无比激动,热血沸腾!带着满心的期待与好奇,我进入了洞中。

一进洞,股股凉气顿时扑面而来,像是一只冰凉的大手抚摸着我们被太阳晒黑了的皮肤,就像吹着空调一样爽快,清凉。正如叶圣陶老爷爷所说外洞果然广大,就如学校的操场一般。走着走着,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已经来到了金华双龙洞最有魅力的地方,叶圣陶老爷爷所说的“孔隙”。

躺在了小船上,说了声“OK”工作人员便按下了启动按钮,船开始缓缓前行。在孔隙中的行驶,才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惊心动魄。那洞壁仿佛越到前面越低,就像千斤重的液压机一般缓缓下沉,就像是恶魔的嘴巴一样,随时可能将我们吞噬一般,但孔隙的距离很短,就在我被压迫得心跳加速的时候,内洞到了。

内洞的景物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石钟乳,石笋,个个造型独特,奇妙无比,下面还有标志牌,什么“仙龟探海”、“仙人望桃”、“蝙蝠倒立”,啊!都让我大开眼界,赞不绝口,洞中还有湖水流淌,在灯光的照耀和俺映下闪着夺目,炫彩的光芒,动人心魄,给这神奇的内洞更添一丝光彩。

走着走着,便到内洞中的洞“水壶洞”,听说,洞中有个大瀑布。还在远处,便听到“哗哗”的水声,走上一阶阶石梯,当我真正看到那大瀑布的时候,彻底被震撼了,那泉水从洞壁上的缺口处奔涌而出,千万个水滴从缺口处落下,闪着水晶般晶莹剔透的光泽,它们像一位位英勇的战士从悬崖上跳落,在空中释放着它们的快乐,它们的英姿是多么充满豪情,带着磅礴的气势落在石头上,落在峭壁上,溅出一朵朵美丽的水花,在彩灯的照耀下,更给这动人心魄的瀑布戴上七彩的面纱,整个瀑布就像一条七彩色的巨龙,释放它的气势,展现自己的英姿,洞壁上更是刻着“中国洞中第一瀑”几个大字,是啊,只有这样的称号才配得上这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已经陶醉其中,不能自拔了。

篇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解读

清晰、简洁的叙述线索。文章先简要介绍了去双龙洞的时间和双龙洞所处的地点, 接着从去双龙洞的路上开始写起, 盘曲而上的公路, 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这明艳的景物, 描写时笔触轻松明快, 作者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一路欣赏风景, 很快便来到了双龙洞。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老老实实写起, 先写了首先到达的外洞, 接着写自己怎样仰卧在小船上从外洞进入内洞, 再写在内洞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参观完毕, 作者还不忘交代一句自己以同样的方式乘船出了洞。由于游览的顺序就是写作的顺序, 因此文本的叙述线索是十分清晰、简洁的。学生从中懂得, 写游记散文时, 如果以游览的顺序作为写作的顺序, 可使文章结构非常清晰, 写作的难度也因此会有所降低。

有详有略的场景描写。相比而言, 关于外洞的描写比较简单, 而从外洞乘小船去内洞的过程和内洞的景象写得比较详细。这是由于外洞的特点主要是宽大, 只要突出其宽大的特点就可以了。而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却选择了详写, 这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 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 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同样详写的还有作者在内洞的所见所闻。这是由于内洞不仅是“双龙”所在地, 还有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石钟乳和石笋, 而这些也正是没有去过双龙洞的读者最想了解的地方。文章的结尾部分描写从内洞返回外洞, 由于与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一样的, 因此作者只作了简略交代。

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写游记, 把话说清楚、说准确是很重要的。能把话说得准确、清楚又很洗练是一种语言功底。叶圣陶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正是表现了这种功底。

如, 作者描写去双龙洞的路上迎着溪流而行: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四个“时而”, 与“宽”“窄”“缓”“急”相组合, 强调了溪流随山势而变的主要特征;作者描写溪流声是“时时变换调子”, 这里的“时时”一词不仅表现了溪流声的多变, 而且区分于前面的“时而”一词, 使得语言富有变化, 整句话读来语调明快, 富有节奏。

再如, 作者描写内洞中石钟乳与石笋的样子: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形状变化多端, 再加上颜色各异, 即使不比做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

能够根据各自的形状和颜色引发联想的石钟乳和石笋让人惊叹, 但作者却认为“即使不比做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即使……也……”的表达方式强调了石钟乳和石笋由于“形状变化多端”与“颜色各异”给观者带来的美好感受。

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衡量游记写作的水平,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看它能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应该说, 本文达到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如, 作者在表现自己仰卧在小船上从外洞进入内洞时, 这样写道:

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读这样的句子, 读者也仿佛在一片昏暗中感受到山石的逼迫和挤压, 甚至听到了自己略带紧张的呼吸声;那“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的担心, 也似乎不是多余的, 心里也会不由得嘱咐自己, 绝不可以将头“抬起一点儿”, 哪怕只是“稍微抬起一点儿”都不行。

再看作者描写外洞的宽敞:

走进去,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周围是石壁, 头上是高高的石顶,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 一定不觉得拥挤。

如何表现一个地方的宽大?如果用具体的数字来描绘, 对许多人来说, 空间的大小可能依然是比较模糊的。但这里调动了读者的生活经验, 让读者去想象一个能容纳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会的大会堂有多大, 这是在读者的生活经验范围之内的, 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描述, 就使读者如同身在洞中, 感受那外洞之大。

根据以上解读, 笔者建议将本文作为一篇习作例文来教, 即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阅读学习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因此,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根据这个教学重点, 建议采取以下主要教学步骤:

第一板块:游览双龙洞

这一板块主要是通过初读课文, 理清文本叙述顺序, 即作者的游览顺序。

1.初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帮助学生梳理以下基本顺序, 并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在路上———外洞———从外洞到内洞———内洞———出洞

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是游览顺序, 作者就是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来写的。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本文清晰、简洁的叙述线索。

2.再读课文, 思考: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略?

略写的部分:外洞与出洞。

详写的部分: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与内洞。

3.默读课文, 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写得简略?有些地方写得详细?理解作者有详有略的场景描写。

第二板块:细赏双龙洞

这个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理清写作顺序和内容详略的基础上, 抓住作者详写部分的内容, 领略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从外洞到内洞:

(1) 读课文第5自然段, 即作者描写从外洞到内洞的部分, 思考:作者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 想象作者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

假如你就在那只小船上, 你仰卧在上面, 小船马上就要进入那个到达内洞的孔隙了, 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假如现在你独个儿仰卧在小船上, 工人开始拉船头的绳子, 你已经驶入了孔隙, 此时你的感受如何?结合以下重点句来讨论:

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假如现在你仰卧的小船驶出了孔隙, 你来到了内洞, 此时你的感受又如何?

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 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2.内洞:

(1) 作者在内洞看到了什么?这些景象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

(2) 作者认为那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做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 为什么?

外洞给作者的主要印象是宽大, 透过内洞的描写, 内洞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结合相关句子来说明, 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第三板块:游记写作

按照将本文作为习作例文的教学定位, 这个板块是在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基础上, 借鉴、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写一篇游记。

篇4: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官室、器皿,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欣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篇5:金华双龙洞游记作文

一到双龙洞口,就发现两条长长的队伍从洞口蜿蜒而出,原来是排队的游客啊,感觉真是名副其实的“双龙洞”啦!排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轮到我们啦。三人躺在进洞的小船上,战战兢兢地进入了双龙洞,当我们直起身来,才发现里面真是别有洞天,“黄龙吐水”“倒挂蝙蝠”,数不清的钟乳石构成了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形象。

游完双龙洞,我们决定去游仙瀑洞,它位于双龙洞景区边缘,由于交通不便,我们决定步行前往。虽然八月份天气还是非常炎热,但是漫步在林荫小道上,听着身边潺潺溪水的叮咚声,心情还是异常地开心。

经过一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仙瀑洞。站在洞口,一阵凉风铺面而来,好像开了一个巨大的中央空调一样让人感到燥热全无,浑身凉爽。

走进冰瀑洞,层层叠叠的岩石映入眼帘。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线瀑布从洞顶飞奔落下,仿佛美人的长发一般飘逸,水流撞击在岩石上分散成许多水珠,仿佛跌落的珍珠一般在洞中飞舞跳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可能这就是仙瀑洞得名的缘由吧。

篇6:金华双龙洞游记作文

我半玩半排了两个钟头后,才到了双龙洞洞口,洞口的一块石头上写着“双龙洞”三个大字,走进去左面有两个洞,在灯光的照射下呈现红色和紫色。洞下面是个小土坡,水从土坡上流下来,最后流到一条小小的沟里。我们继续走,便看到了小船,一共是四条小船,每条小船里能躺四个人。终于轮到我们了,刚躺到船内,船便动了。约行了一米,便进了洞,洞并不是特别低,爸爸平躺着拍照都行。我用手摸摸石头,它们非常光滑。在洞里约行了五、六米,便出来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们慢慢地往里走,看到许多钟乳石和石笋,它们都被根据形状的不同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寿星望仙桃”和“乌龟偷仙桃”。“乌龟偷仙桃”酷似一只大龟,而“老寿星望仙桃”则像一个老寿星,手里拿着佛尘,坐着看一个一分为二的大“仙桃”。它们还有个>故事呢:传说从前有个乌龟,它想到天上去偷老寿星手里的仙桃,便趁老寿星不注意时,从他手里偷走了仙桃。不料在返回时,被老寿星发现了,大怒,便将乌龟点成了石龟。但在点时,却不慎让仙桃掉落,碎成了两半,老寿星便望着仙桃,似乎在想着什么。除了这两处,其它还有“倒挂蝙蝠”、“龟蛇大战”等等。

我们游览完双龙洞后,继续往前走,经过一条长长的通道,来到了冰壶洞。走进冰壶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不大的瀑布,声音却出奇地响,为什么呢?一块牌子告诉了我答案:这个瀑布叫子瀑,上面的`大瀑布不断冲击石头而形成了洞,从那个洞中流下来的小瀑布就称为子瀑。我们继续往上走,看到了那个大瀑布,旁边赫然写着“冰壶洞”三个字。瀑布从石头的上方冲下来,形成了道水帘。瀑布冲到水里,溅起了串串水花,宛如颗颗宝石从高空坠落。出洞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最重要的景点忘看了,那就是——双龙!后来爸爸去查资料,结果是:坐小船上岸时往后看,便能看到双龙。但因为去的游客太多,氧化严重,现在基本已没有颜色,看上去像两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了。

篇7:游金华双龙洞作文

游金华双龙洞

正月初一那天,我、爸爸、妈妈还有他们的一帮朋友一起去了金华,玩了整整四天。其中,要数双龙洞最好玩了。

走到洞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洞p”三个金黄色的大字,细细观察,可以发现洞口两旁的.石壁上分别有两个硕大的龙头。走近洞口,就可以看到连接内外洞的一流清泉,中间隔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离水面只有一尺左右,进入内洞必须平躺在船上缓缓驶入。游客很多,熙熙攘攘地在排队等候。终于轮到我们了,我胆颤心惊地与另外三个人平躺在船上,当内洞的工作人员拉动绳子时,船开始慢慢地向内洞穿引而入,眼前黑乎乎的一片,几乎擦着鼻子,一点都不能挪动身子,十多秒后,又豁然开朗,爬上岸边,抬头仰望,可以看见有一条青色钟乳岩蜿蜒而来,还有一条黄色钟乳岩俯冲而至,被人们称为“双龙”。它的形状十分清晰,惟妙惟肖,除了这两条龙外小学作文 ,洞内还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里面景点各异,如“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师迈步”……

篇8:写金华双龙洞作文

一、范文系统

范文系统, 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标准或选文原则选取的课文系列, 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语言材料。

(一) 编写内容

从内容上看, 两套教材都从原文中直接摘录, 几乎没有改动。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处不同。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我排队等候, 又仰卧在小船里, 出了洞。”人教版是单独为一段的, 苏教版是和上文在一起构成最后一段。人教版将出洞的内容独立成段,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文章按顺序写游记的写作方法, 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章法。苏教版的编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连贯、紧凑。

(二) 编排体系

编排体系的不同是两套教材的最大特点。

第一, 所在年段。人教版将该课文编写至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三课, 而苏教版却将其编写至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四课。由此可知, 苏教版认为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以及鉴赏更加适用于六年级的学生,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及知识积累,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 精读比例。《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在两种教材中都属于精读课文,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选文都是以精读为主体。然而, 人教版第三学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比例达到了1∶1。苏教版则简化课型, 只在第三学段安排了四篇略读课文, 这样的安排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又叫导学系统、提示系统, 其实质性内容就是对学习的要求、重点和方法的提示以及对某些问题的诠释等等。

(一) 提示语

1. 人教版的提示语。

第一, 单元导语。在第一单元开始时, 人教版教材做了这样的导入:“阅读下面的课文, 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 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语表达感情的。”明确了学习重点。

第二, 提示语。在课文中, 人教版使用了“我能体会到这种感觉”“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两处气泡框作为提示语, 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启发思维, 体现出了民主平等、自主互动的教材编写观念。

2. 苏教版的提示语。

苏教版的奇数页的右上角都有标注课文的序号和标题, 偶数页的左上角标注了教材分类, 如课文、习作、练习等, 方便学生翻阅和使用教材。

(二) 图像

图像, 直观性强、生动形象,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1. 插图。

人教版在《记金华的双龙洞》插图设计上过于单薄, 而苏教版则配以6张图片。溶洞作为一种罕见的自然景观, 很多学生都不曾见过, 插图可以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

此外, 在课文的页面设计上, 人教版全部使用的是白纸黑字, 偏向成人化。而苏教版则搭配了清新的淡绿色边框, 给学生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细节处理很到位。

2. 装饰性图像。

人教版教材用可爱的卡通钢笔、麦克风表示“抄一抄”“读一读”, 替换原有的阿拉伯数字序号,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则遵循化繁为简的编写理念, 装饰性的图像符号相对较少。

三、知识系统

识字板块是本文知识系统的主要体现形式。

(一) 识写分流

识写分流, 是指将生字分成两类:一类是能识会写, 一类是只识不写。在本课中, 人教版编排了6个只识不写字, 13个能识会写字, 而苏教版则只安排了6个能识会写字。人教版所给的识字任务量要比苏教版大得多。这与该课文的教学年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苏教版的识字版块也体现了其简约的编写原则, 只列出了要求掌握的6个生字。人教版虽然数量上显得较多, 只识不写和能识会写的两个部分有大量重复, 在本课中重复率竟达到了百分之百, 显得有些累赘。

(二) 写字指导

在写字指导方面, 苏教版比人教版更为细致。在课后练习中, 苏教版还有专门设计的“描红”字帖版块, 让学生通过描红、仿影和临帖的实际操作, 掌握写好字, 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四、练习系统

练习既是积累知识的手段, 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 两套教材也各有特色。

(1) 对于品词品句的练习设置, 人教版要抄下来, 苏教版却不作要求。人教版的练习较为传统, 通过抄写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技巧, 从而关注对文章语言的品味。苏教版的练习强调感悟、积累、实践, 侧重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2) 人教版中的练习提示、作业要求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 例如在对本课中, 人教版要求“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还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显得亲切自然。苏教版中则是“朗读课文, 背诵第5自然段”, 直接明了, 单刀直入。叙述简洁明了, 但对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 不免有生硬之感。

(3) 人教版的练习大都是围绕着课文来展开的, 例如在说一说的环节, 人教版是这样提示的:“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 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景象”。而苏教版对此环节设计的较为自由, “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不限定说话的主题, 给予学生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4) 苏教版的练习形式更加丰富, 在本课的最后一题还设置了“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这一项任务,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段品评

师: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两名学生看了一眼课本,然后迅速举起了手,眼睛发亮)

师:李××和汪××的眼睛告诉老师“有情况”,没有发现的同学再轻声多读几遍。(紧接着,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起)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用了四个“时而”,说明溪流是在不停地变化的。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写溪流的变化时,用到了两组反义词:“宽—窄”和“缓—急”。

生:我也发现了这两对反义词,但我比他说得更具体:“宽”和“窄”是写溪流的形状变化,“缓”和“急”是写溪流速度的变化。

生:我们老家的小溪就是这样的,那水好清好清。

生:我外婆家在苏州的周庄,她家门前也有这样的一条小溪。

师:那这些小溪在流动时有没有声音啊?

生:(齐)有。

生:有好多种声音,可好听了。

师:金华的小溪跟我们老家的小溪一样,声音都非常好听。听——(师轻而慢地描摹)它在随着溪流的变化“时时变换调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用几个“时而”和几组反义词把你听到的小溪的声音描述一下呢?

(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纸上写)

生1: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

生2: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大,时而小,时而远,时而近。

生3: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重,时而轻,时而快,时而慢。

生4:老师,可不可以用两个字的反义词?(老师赞许后)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洪亮,时而清脆,时而单纯,时而杂乱。

生5:老师,我写的话比较多一些,能不能读一读?

师:当然可以。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石缝间跌落的溪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还有一些溪声忽高忽低,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溪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师:你让老师仿佛听到了不同的溪水在歌唱。让我们把叶圣陶爷爷的句子及刚才写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学生读得非常动情,读出了溪声的美妙动听。)

【评】此处所析句子,虽不是文章的第一重点,但不失为训练语文能力的优质资源。本节课上,教师抓住“溪声时时变换调子”这一文本资源,精心设计拓展练习,既是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体悟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遣词达意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在“美妙动听的溪声”中得到升华。

篇10:游金华双龙洞作文

一下车,我们就像出笼的小鸟,冲向景区的入口。一进景区,一阵凉风就迎面而来,真是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我们迎着溪流,溯流拾级而上,小溪顺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也时时变化调子。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双龙洞口。在洞口抬头望,只见洞口的两侧有两个大大的怒目而睁的龙头,因此而得名“双龙洞”。洞口很大,很宽,在这里有两百个人开会也不会觉得拥挤。溪流的水就靠着洞口的右边石壁的下方往下流。

在往里走,一个孔隙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两只小船进出,小船只能容六个人分成两排,平躺,小船的两头都系着绳子,由马达驱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仰卧在小船里,工作人员打开了开关,船就缓缓移动,上方的岩石从我眼前掠过,感觉只要稍一抬头,就会撞破额头,擦伤鼻子,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大约行了一二分钟,船就停止移动,大家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洞里的石钟乳和石笋造型各异,有的像一张宽大的床,有的像慈祥的老人,有的像水母的触须,还有的像在鸣叫的青蛙。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当然了,最奇妙就要属“金华火腿”,形状与真的金华火腿相差无几,甚至还能找出火腿里的瘦肉和经络,令人垂涎三尺。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钟乳和石笋在灯光的掩影下,加上洞里水雾缭绕,显得美轮美奂。

最后,我们来到了冰壶洞。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水声,冰壶飞瀑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只见一道白练般地瀑布从洞中的顶部飞泻而下,水落到了石壁上,便飞花碎玉般乱溅,那乱溅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白梅。真不愧是“中国第一洞瀑”。令人叹为观止,

篇11:金华双龙洞作文500字

刚到洞口就觉得这里名不虚传。外洞的洞口有五六米高,左右上方各悬着 一条青龙一条黄龙。刚到洞口就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还有一条小溪从洞内缓缓流出。走进洞内,环顾一周,我大概估摸一下这里差不多两个足球场那么大。这里有很多老人在乘凉,有许多孩子在嬉戏。往里走,就是进入内洞的洞口了。

进内洞,要排队才行。这个洞口实在是低,洞顶离水面不过一张A4纸的高度,但是很宽,容得下两条一米多宽的小船进出。并不像叶老先生所说的“只容得下一条小船进出”。船来了,我们立刻上了船,刚趴下船就开动了。此刻我才发现自己闹了一个大笑话,别人都是仰卧的,在行进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山体在眼前挤压过来的感觉。而我是趴着的,略一抬头只能看到船头,再想翻身就不行了。脑袋就要撞上山壁了,真是应验了那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一失误,成为了我游双龙洞的重大遗憾。

很快就到了内洞。内洞的情景可比我想象中的美多了。各种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加上灯光的照耀,变得色彩斑斓,给人一份神秘和好奇。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本身就很有看头的钟乳石变得活生生的。它们有的像水灵灵的仙草,仿佛它真能包治百病;有的像威武的雄狮,仿佛在炫耀自己威震八方;有的像东海龙王,仿佛正在品尝着山珍海味。顺着东海龙王的目光望去,前面洞顶的上方有鲜美的鱼翅,美味的鲍鱼……我边走边看,欣赏着大自然的杰作,赞叹不已。

篇12:金华双龙洞作文300字

早上,我们早早地起了床。吃完了早餐,我们就向金华的著名景点——双龙洞进军了。

来到双龙洞的洞口,我发现洞口的两侧有两个酷似龙头的石头,这两个“龙头”张着血盆大口,一对长长的触角,一双大眼睛,低着头,一副凶猛的样子似乎要冲下来吃下面的人们。经过导游阿姨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双龙洞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两块石头取名的。

篇13:写金华双龙洞作文

关键词:游记散文,优化方法,教学设计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 游记散文所占的篇幅不在少数。 游记散文不仅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致,而且寄托了作者积极、健康的乐观情怀。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游记散文,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景物描写的方法,又可以引领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正确态度。 正因为游记散文有着这样强大的教学功能, 小学语文老师都能够认真对待游记散文的教学。

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蓝本, 教学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 若是单从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来说,游记散文的语言是生动、优美的,所描绘的内容也是新鲜、好奇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加上游记散文的教学素材(文字、图片、视频等)是很容易找到的。 按理而言,要设计好一堂游记散文的教学设计并且把课上好应该不难。

游记散文的重要性及出于文体特点的可操性是明显的。可是从具体实操的角度而言,结果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因为种种原因,小学阶段的游记散文课堂教学要么陷入热闹却低效,要么陷入沉闷又低效的尴尬境地。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几年来实施游记散文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要使游记散文课堂教学出彩又高效,要先把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打牢。

一、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游记散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文章, 所以在教学游记散文的时候一定要先抓住游览的顺序,弄清楚作者的游踪。 弄清楚作者的游踪,有助于学生搞清楚文章的脉络。 在搞清楚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对景物的特点进行深入研读,让学生能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叶圣陶先生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双龙洞沿途的风光,再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再接下来写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在行文过程中,双龙洞路上的“明艳美”、溪流“变化美”、孔隙“险峻美 ”和内洞 “奇妙美 ”得到了显现 。 此外 , 叶圣陶先生还始终抓住双龙洞水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比如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 ”,洞口是 “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 ”、 “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而内洞是“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并组织学生就游踪和景物特点进行分析,这样,同学们能够对作者的游踪和双龙洞的景物特点有清晰的了解。

二、研读表现景物的手法

优秀的游记散文在选用表现景物手法上都是很恰当而且灵活多样的。 只有作者运用恰当而且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所要表现的景物才能栩栩如生,具体形象。 通过研读并分析文本中的表现景物的手法,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景物描写的写作范例,提高景物描写的水平。 所以说,在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之后,紧接着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景物描写的手法。

还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在文章中,叶圣陶先生运用了列数字、巧设问、写感觉、做假设等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双龙洞既有宽敞又有窄小,感觉上很险峻,但总体上很耐看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景物表现的手法进行探究, 要求他们在研读文章的同时做好批画圈点,再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归纳出景物描写的手法。 结果我发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合作探究竟然能够把景物表现手法归纳个八九不离十。 后来的作文练习环节更是让我倍感惊喜:正是因为他们对景物描写的手法有了进一步理解,学生运用景物描写手法竟异常得心应手。

三、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较

相比于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文, 写景抒情类的记叙文要难教得多。 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写景抒情类游记散文的时候常常会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通过把两三篇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对照鉴别,这样往往很容易就会找出两文的共同点, 加深对写作技法和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掌握。 在选择课外比较阅读文本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选用同一题材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 再研究比较文本在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选用季羡林先生的《石林颂(节选)》或是《黄果树瀑布》等文章与本文做比较阅读,也可以选用描写双龙洞的其他游记散文作为比较的文本。 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就可以对比较文章的相同点进行归纳、评价,也可以对比较文章的不同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使思维得到发展,提高鉴赏能力。

不管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从意趣上来看,游记散文对少年儿童都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务必提高对游记散文教学功能的认识, 认真钻研提高游记散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要提高游记散文教学有效性,就要先从优化教学设计入手,综合考虑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研读表现景物的手法和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较等做法,再做具体的教学实施。 只有这样,教材例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景美、情真、理趣的真实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玉洁.浅谈游记教学中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2]谌勇.融自然神韵与人文情怀于笔端——游记散文写作略谈,2012.

篇14:写金华双龙洞作文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孔隙“小”的?

生:写船很小,“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

生:船两头都系着绳子,需要两头接着绳进出,可看出孔隙又窄又小。

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这句话里哪个字形象地写出孔隙的窄小?

生:“贴”字。

师:“贴”能不能换成“靠”?

生:“贴着 ”比“靠着 ”更严实,整个人从后脑、肩背、臀部到脚跟都与船粘合在一起了,没有一点空隙。

[反思]教学过程,看似紧扣孔隙特点,突出一个“小”字,研读一个“贴”字,引领学生解读文句,辨析字词,感受孔隙的窄小,学得也较顺畅。但细细想来,这里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即感悟文本是引领学生自己走进去,还是硬把学生牵拉进去?这里的“引”实质为“拉”,酷似在孔隙里行船,只是僵直地“拉进去——拉出来”。这种由教师单方面设定的直线型问题,答案往往只是唯一的一个字或一句话,学生毫无思考空间。

[片段二]

师:精读课文第5自然段,揣摩片段要点、标注阅读感受、相互交流研讨。

生:我认为这一段作者是写“孔隙行船”过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师:说得有道理,同学们可以围绕孔隙行船的过程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生:孔隙里的小船小得特别出奇,只能容两个人,还要“并排仰卧”,我想乘这样的小船一定很有趣味。

生:孔隙里行船不用竹竿撑,不用桨板划,全靠船两头系着的绳子拉,我觉得这种行船方式很特别。

生:作者的好奇心也感染了我,我曾在想象中贴着船底仰卧了一回,当然更想能真正的乘上一回。

生: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也爬过山,游过洞,可为什么玩起来很感动,写起来就空洞呢?

师: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说明你已经从课文中受到了启发,有了自我比照的意识和追求,这是写好习作的一个好苗头。

[反思]阅读课,既要打开阅读思路,激发阅读情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互动,在切磋研讨过程中有效提升阅读思辨能力;同时,还要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思路、表达方法,引发表达欲望,把读的内化吸收和写的实践运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起来。

[片段三]

师:同学们,你们想把曾经感动过、激动过至今仍保留美好记忆的一个景点或一种景物写出来让同学共同分享吗?(生齐答:想。)请带着各自的表达需求赏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构思,酝酿片段练写的标题和表达要点。

生:我去过武夷山,对“一线天”特别感兴趣,抬头仰望,天就像一条缝,狭得只能容一个人摸着岩壁慢慢地向前移步。

生:“摸着岩壁慢慢地向前移步”是怎么一回事?我没去过那里,但很想多知道一点。

师:这是很好的修改建议,请看看“孔隙行船”是如何把过程写得具体明确让人读了如临其境的。

生:“夜登华山”令我难忘。人们说“自古华山一条道”,真的好险啊,我一级一级往上爬,深邃的夜空好像有一串串明珠在闪动,原来那是登山人手电筒发出的光。

师:我也去过华山,有同感,但要把亲历的感受、体验写出来,光说“好险啊”还是不够的。

生:我没游过名山,我家住在长江边,“大码头”的浪花却让我百看不厌。晶莹的柱头、银色的花丝、洁白的花托,阳光一照,白里透红,谁都想采上一朵。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很美,同学们尽情写吧,写出自己美好的感受来。

[反思]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一方面要凭借例子,开展有效的阅读实践活动,悟其道,获其知,习其法,举一反三,培养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课内外书面言语实践的信息反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践、情感积累,表达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设计灵活多样的练笔形式,创造性地运用课文范例,读中导写,写中求读,读写互促,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篇15:游金华双龙洞作文「经典」

我们来到双龙洞门口,工作人员说要躺在船上进洞。我心里冒出一个问号,进别的洞不都是走进去的吗?坐在船上进去已经很奇特了,怎么还要躺着进去呢?于是,我怀着一颗好奇心,躺在船上进了洞。这是,我才发现,原来双龙洞口很矮,还有一块巨大的钟乳石挡去了路。别说走,就连抬头都得擦破皮!我害怕的心里直打退堂鼓,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船开进了洞里,我总算放下心来。

进洞后,我突然发现,大自然真是奇妙,制造了那么多‘‘迷宫’’,在迷宫里,我看见了许多用钟乳石制造的怪石,令我眼花缭乱,有龙王请客、老寿星仙桃、青蛙跳水、仙人指路、大禹治水等,其中我觉得“龙王请客”最有趣。一块石头表示龙王,面前摆着一张石头似的圆桌,圆桌旁边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桌上摆着丰盛的菜肴,有金华火腿等,点心有金华酥饼等,客人们大饱口福。仙人指路也非常有趣,一个人似的石头,伸出一只指头指着前方,好像在为后面的人指路呢!

走出双龙洞,我们又来到了冰壶洞,冰壶洞很凉快,外面三十五度,里面只有十几度!这表明了冰壶洞的“冰”字,我还看到了国内最大的洞内瀑布—子母瀑,一个小瀑布小鸟似的依着大瀑布。我在拍照的时候,晶莹的露珠调皮地跑到我脸上来“滑雪”呢!这露珠冰凉冰凉的,在里面还得穿一件外套呢!可见这真是个避暑胜地!

接着我们又去了许多凉快的洞,最后我们去的洞是双龙古堡。大自然真牛!设了一大堆难走的迷宫,弄得我头昏眼花,怎么也走不出去,真是“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古堡里有一些排行规律的石头,真奇妙。这些石头好像在说:“别靠近我们,不然我就用尖尖的刺刺你!”我见他刺那么尖,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撤!”于是我们离开了双龙古堡。

篇16:游金华的双龙洞作文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篇17:金华双龙洞_作文500字

双龙洞山上的土呈现罕见的粉红色,山上的油桐长得又高又壮,直挺挺的立在那儿,就如守护这片森林的卫士。再往前走,山上的孔隙中一股细泉喷涌而出,犹如从弦上飞驰而出的利箭,让人眼前一亮,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步行二十分钟左右,终于来到了双龙洞的洞口。走进外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大缸,一群小金鱼在在水中快活的玩耍,不停的吐着泡泡,十分有趣,吸引一大群游客驻足观看!双龙洞内大的可以容纳几百人,人们可以在里面的长凳和圆桌上休息,拍照,聊天,观赏金鱼,随心所欲的享受这悠闲的时刻。

双龙洞的内洞,需要乘船才能进去。静静的躺在船里,只能听见“滴答,滴答”的水声。前边有人拉着,借着微弱的光线,能依稀望见头顶的岩石,仿佛在向我压来!

进入内洞,里面的工人拿着油灯照明,可以看到岩石上的壁画,两条龙活灵活现,眼神犀利,正对着,仿佛要打起开似的。转眼你还能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尖,有的圆……伸手触摸,一股冰凉立刻充满全身!

金华还有许多美景能让人大饱眼福,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一看!

篇18:写金华双龙洞作文

1. 学习本课生字 、新词 ,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 序 ,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 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凑巧,前段时间也遇到另一位教师 同样上这 节课 ,教学目标也有4条,但逐条比对后发现,主要缺了“体会并运用”这条。示例:

1. 通过语言文 字体会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了解作者 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为什么这两组教学目标会有如此差异呢?这跟当下常态语文课存在对“学习性质”认识不清的问题有关。我们知道,阅读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能对课文思想内容有所理解、感受,而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形 成新的语 文经验 ,培养学习习惯。可是,一些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对本课学生将要形成的新的学习经验少有清晰、具体的描述;教学中又往往笼统处置“语言文字”———“ 感悟到什 么”“从哪里知道”“带着这种感情读”,忽视了语文技能训练点的开发。其结果,教学收效甚微,学生仅能获得一些零星“知识”或是“情感”“道德”罢了,离语文科“使用语言”的终极目标还差距很大。

2011年版课标从学习的角度确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这自然激起广大语文教师对如何开展具有语用学习特性课堂的热切探求。我们知道,决定语文教学成功的首要环节是教学目标的制订,从学习的角度探讨能否吻合语文教学特性,其着眼点不外乎有两个:“学什么”和“怎样学”。也就是说,如果一组教学目标(通常按整组分条叙写) 一旦确定下来,就意味着要向大家宣告在本节课里学生该“学什么语文经验”以及“怎样学语文经验”,“教”的步骤、方法、技术等内容也将以此为出发点。下面就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差异问题,试从学习的角度展开具体说明。

一、确立一组教学目标的“学习核心”

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实践性特点,要求语文教学能够紧扣这一核心目标,并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足功夫。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早有论述,“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在教学时,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这里所强调的“方法”,我们不妨看作达成阅读、表达实践能力的“语文经验”。用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这里的“方法”主要指“怎样阅读”或“怎样表达”的程序性知识,即语文技能。何更生教授在《语文技能为核心》一文中 更是明确 指出 :“……由于语文技能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学习结果,语文技能相应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无论是设计宏观的语文课程目标,还是设计微观的语文课堂目标,都要突出语文技能目标。”

为此,在设置一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这样的描述性的一条,就是能明确、具体地表述出通过教学后学生要形成的新的语文经验,以便教师在教学中能清楚把 握学生要 “学什么”。此条所描述的自然就是这一整组教学目标的“学习核心”,它突出了语文课的主要特性。

那么,以上两组目标中哪一条能明确、具体地表述出本节课学生要学会的新的语文经验呢?我们以为,第一组教学目标中的第4条“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即可。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顺着游程将自己的 见闻和感 受相结合,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各景点。依照该文章游记体式,阅读要点主要集中在“游程、见闻和感受”相结合处,从中读出对景点的切身感受;依据学段目标,最适宜学生学习的语文经验也应围绕“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进行开发。第一个案例的老师 所描述的 这一条目 ,所表述的语文经验“构成”即为“将见闻和感受相结合”,即叶老先 生所强调 的“方法”;其语文经验“表现”即为“体会并运用”,即在语文实践中将体会到的语言表达功能(表达规则)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言语智慧 (表达技能)。可以说,本条目所确定的,也就是一整组教学目标的“学习核心”所在,它规定了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最终形成什么样的语文技能。而第二组教学目标,仅仅关注到字词、朗读以及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学习,缺少了对学生读写所需要的“学习核心”的具体描述,很难体现语文课的语用学习特性。

二、确定一组教学目标的“学习层次”

一篇课文的教学有多项目标,每项目标都陈述了学生学习后会说什么或会做什么,使得目标可以观察和检测。但是,让目标之间各自孤立,也绝非理想做法。

阅读教学的主要学习类型是“课文阅读学习”。按照现代学习论,一篇新课文的学习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步:第一步,通过对字、词、句的解码,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步,在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写作思路,找到课文分段与分层的依据;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反复品读课文,学习课文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面的特色,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课本上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读写技能和策略。

学技能重在练习和应用,以求达到熟练运用的境界。用叶老先生的话说,“第一 ,必须讲求方法……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生以之的习惯……”(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由此,我们有理由将以上诸条目标按“课文学习过程”从下至上进行有层次的梳理和排列。如下表:

表中,目标设置不仅关注语文本体性教学任务———“语文知识能力目标”,还关注非本体性教学任务———“课文内容、情感目标”。也就是说,语文知识能力的学习始终没有离开“课文内容、情感”这个语境的支持。其中,语文本体性教学任务还按由低到高设置了不同学习层次的目标,反映了课堂的基本教学顺序。基于学情,在以上诸多不同学习层次的目标中较复杂的技能当属“体 会和运用 表达方式”, 即是本组 的学习核 心(其他教学结果诸如字词、内容、朗读、情感等目标均为此项学习行为的发生铺设不同层面的基础和条件)。

按表格划分的学习层次看,可喜的是,第一组教学目标并没有满足于情感体验式的有感情朗读,而是以此为基础再着眼于“体会并运用”学习终点,其期待的语文经验表现状态乃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尝试运用第5自然段的写法 (实际包括关键词句及句子间组织),具体形象地表达“一线天”的狭窄 、窄小特点。可以参见一个教学实录片段:

师:其实在我们福建省也有多姿多 彩的迷人 的风光 ,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出示“一线天”画面,并从这个经典名称知道其特点 :狭窄 ,窄小)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中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学生写,教师巡视。)

生1: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得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不过气来。

生2:顺着山石 ,我来到了福 建武夷山 著名的景 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得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再稍微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生鼓掌)

对照以上表格的梳理,我们很清楚地知道,经过以上学习过程梳理的这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导教:教师指导学生先通过字词、朗读等学习,读懂课文内容;接着概括作者游览顺序,初步感受孔隙特点;然后在语境中悟得具体描写方法,并通过朗读积累词句;最后仿写一段话,将领悟到的言语规则转化为语文实践智慧技能。这是一节习得表达方 法的阅读 教学课 ,刚所描述的“教的顺序”与第一组教学目标所蕴含的“学的层次”是一致的,当然也遵循了“课文阅读学习过程”的规律。它们相互契合,体现了整组教学目标在设置上“层层递进”的可依性。毋庸置疑,具有这般契合度的一组教学目标其导向课堂教学也必将是明晰的。

上一篇:2016市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下一篇:上好课专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