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2024-04-3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通用18篇)

篇1: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学习第五段:

1、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2、老师提问:

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4、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5、老师提问:

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对教材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反思:

课文的第五段写游内洞的情况。进入内洞的第一感觉是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汽油灯在这里也能力有限,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但是汽油灯照到的景物很有观赏性。从石钟乳、石笋使我们了解到这个内洞使一个石灰岩的山洞。对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黄一青的描述,点出了洞名的由来。从有点像大都依据形状想像成写出了石钟乳、石笋的形状多,给了人们很多的想像的空间。四十多景点,写出了内洞景点的丰富。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篇2: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二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看课件演示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篇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解读

清晰、简洁的叙述线索。文章先简要介绍了去双龙洞的时间和双龙洞所处的地点, 接着从去双龙洞的路上开始写起, 盘曲而上的公路, 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这明艳的景物, 描写时笔触轻松明快, 作者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一路欣赏风景, 很快便来到了双龙洞。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老老实实写起, 先写了首先到达的外洞, 接着写自己怎样仰卧在小船上从外洞进入内洞, 再写在内洞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参观完毕, 作者还不忘交代一句自己以同样的方式乘船出了洞。由于游览的顺序就是写作的顺序, 因此文本的叙述线索是十分清晰、简洁的。学生从中懂得, 写游记散文时, 如果以游览的顺序作为写作的顺序, 可使文章结构非常清晰, 写作的难度也因此会有所降低。

有详有略的场景描写。相比而言, 关于外洞的描写比较简单, 而从外洞乘小船去内洞的过程和内洞的景象写得比较详细。这是由于外洞的特点主要是宽大, 只要突出其宽大的特点就可以了。而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却选择了详写, 这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 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 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同样详写的还有作者在内洞的所见所闻。这是由于内洞不仅是“双龙”所在地, 还有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石钟乳和石笋, 而这些也正是没有去过双龙洞的读者最想了解的地方。文章的结尾部分描写从内洞返回外洞, 由于与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一样的, 因此作者只作了简略交代。

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写游记, 把话说清楚、说准确是很重要的。能把话说得准确、清楚又很洗练是一种语言功底。叶圣陶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正是表现了这种功底。

如, 作者描写去双龙洞的路上迎着溪流而行: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四个“时而”, 与“宽”“窄”“缓”“急”相组合, 强调了溪流随山势而变的主要特征;作者描写溪流声是“时时变换调子”, 这里的“时时”一词不仅表现了溪流声的多变, 而且区分于前面的“时而”一词, 使得语言富有变化, 整句话读来语调明快, 富有节奏。

再如, 作者描写内洞中石钟乳与石笋的样子: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形状变化多端, 再加上颜色各异, 即使不比做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

能够根据各自的形状和颜色引发联想的石钟乳和石笋让人惊叹, 但作者却认为“即使不比做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即使……也……”的表达方式强调了石钟乳和石笋由于“形状变化多端”与“颜色各异”给观者带来的美好感受。

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衡量游记写作的水平,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看它能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应该说, 本文达到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如, 作者在表现自己仰卧在小船上从外洞进入内洞时, 这样写道:

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读这样的句子, 读者也仿佛在一片昏暗中感受到山石的逼迫和挤压, 甚至听到了自己略带紧张的呼吸声;那“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的担心, 也似乎不是多余的, 心里也会不由得嘱咐自己, 绝不可以将头“抬起一点儿”, 哪怕只是“稍微抬起一点儿”都不行。

再看作者描写外洞的宽敞:

走进去,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周围是石壁, 头上是高高的石顶,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 一定不觉得拥挤。

如何表现一个地方的宽大?如果用具体的数字来描绘, 对许多人来说, 空间的大小可能依然是比较模糊的。但这里调动了读者的生活经验, 让读者去想象一个能容纳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会的大会堂有多大, 这是在读者的生活经验范围之内的, 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描述, 就使读者如同身在洞中, 感受那外洞之大。

根据以上解读, 笔者建议将本文作为一篇习作例文来教, 即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阅读学习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因此,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根据这个教学重点, 建议采取以下主要教学步骤:

第一板块:游览双龙洞

这一板块主要是通过初读课文, 理清文本叙述顺序, 即作者的游览顺序。

1.初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帮助学生梳理以下基本顺序, 并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在路上———外洞———从外洞到内洞———内洞———出洞

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是游览顺序, 作者就是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来写的。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本文清晰、简洁的叙述线索。

2.再读课文, 思考: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略?

略写的部分:外洞与出洞。

详写的部分: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与内洞。

3.默读课文, 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写得简略?有些地方写得详细?理解作者有详有略的场景描写。

第二板块:细赏双龙洞

这个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理清写作顺序和内容详略的基础上, 抓住作者详写部分的内容, 领略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从外洞到内洞:

(1) 读课文第5自然段, 即作者描写从外洞到内洞的部分, 思考:作者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 想象作者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

假如你就在那只小船上, 你仰卧在上面, 小船马上就要进入那个到达内洞的孔隙了, 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假如现在你独个儿仰卧在小船上, 工人开始拉船头的绳子, 你已经驶入了孔隙, 此时你的感受如何?结合以下重点句来讨论:

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假如现在你仰卧的小船驶出了孔隙, 你来到了内洞, 此时你的感受又如何?

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 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2.内洞:

(1) 作者在内洞看到了什么?这些景象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

(2) 作者认为那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做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 为什么?

外洞给作者的主要印象是宽大, 透过内洞的描写, 内洞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结合相关句子来说明, 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第三板块:游记写作

按照将本文作为习作例文的教学定位, 这个板块是在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基础上, 借鉴、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写一篇游记。

篇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孔隙“小”的?

生:写船很小,“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

生:船两头都系着绳子,需要两头接着绳进出,可看出孔隙又窄又小。

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这句话里哪个字形象地写出孔隙的窄小?

生:“贴”字。

师:“贴”能不能换成“靠”?

生:“贴着 ”比“靠着 ”更严实,整个人从后脑、肩背、臀部到脚跟都与船粘合在一起了,没有一点空隙。

[反思]教学过程,看似紧扣孔隙特点,突出一个“小”字,研读一个“贴”字,引领学生解读文句,辨析字词,感受孔隙的窄小,学得也较顺畅。但细细想来,这里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即感悟文本是引领学生自己走进去,还是硬把学生牵拉进去?这里的“引”实质为“拉”,酷似在孔隙里行船,只是僵直地“拉进去——拉出来”。这种由教师单方面设定的直线型问题,答案往往只是唯一的一个字或一句话,学生毫无思考空间。

[片段二]

师:精读课文第5自然段,揣摩片段要点、标注阅读感受、相互交流研讨。

生:我认为这一段作者是写“孔隙行船”过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师:说得有道理,同学们可以围绕孔隙行船的过程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生:孔隙里的小船小得特别出奇,只能容两个人,还要“并排仰卧”,我想乘这样的小船一定很有趣味。

生:孔隙里行船不用竹竿撑,不用桨板划,全靠船两头系着的绳子拉,我觉得这种行船方式很特别。

生:作者的好奇心也感染了我,我曾在想象中贴着船底仰卧了一回,当然更想能真正的乘上一回。

生: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也爬过山,游过洞,可为什么玩起来很感动,写起来就空洞呢?

师: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说明你已经从课文中受到了启发,有了自我比照的意识和追求,这是写好习作的一个好苗头。

[反思]阅读课,既要打开阅读思路,激发阅读情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互动,在切磋研讨过程中有效提升阅读思辨能力;同时,还要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思路、表达方法,引发表达欲望,把读的内化吸收和写的实践运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起来。

[片段三]

师:同学们,你们想把曾经感动过、激动过至今仍保留美好记忆的一个景点或一种景物写出来让同学共同分享吗?(生齐答:想。)请带着各自的表达需求赏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构思,酝酿片段练写的标题和表达要点。

生:我去过武夷山,对“一线天”特别感兴趣,抬头仰望,天就像一条缝,狭得只能容一个人摸着岩壁慢慢地向前移步。

生:“摸着岩壁慢慢地向前移步”是怎么一回事?我没去过那里,但很想多知道一点。

师:这是很好的修改建议,请看看“孔隙行船”是如何把过程写得具体明确让人读了如临其境的。

生:“夜登华山”令我难忘。人们说“自古华山一条道”,真的好险啊,我一级一级往上爬,深邃的夜空好像有一串串明珠在闪动,原来那是登山人手电筒发出的光。

师:我也去过华山,有同感,但要把亲历的感受、体验写出来,光说“好险啊”还是不够的。

生:我没游过名山,我家住在长江边,“大码头”的浪花却让我百看不厌。晶莹的柱头、银色的花丝、洁白的花托,阳光一照,白里透红,谁都想采上一朵。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很美,同学们尽情写吧,写出自己美好的感受来。

[反思]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一方面要凭借例子,开展有效的阅读实践活动,悟其道,获其知,习其法,举一反三,培养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课内外书面言语实践的信息反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践、情感积累,表达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设计灵活多样的练笔形式,创造性地运用课文范例,读中导写,写中求读,读写互促,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篇5:《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同时,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甘为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然后再小组内选出代表,作为导游讲解各个景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合作学习的教过也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男同学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篇6:《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初读课题,我问:“作为金华人,读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原本想来作为金华人,有这么一篇专门介绍双龙洞的文章,学生应该会多少有点感觉,从而与文本拉近距离,但结果学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感受,只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双龙洞是怎么得名的?”看来我是有些想当然了。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篇7:《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学习孔隙的教学设计基本一致,在教学内洞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能结合课内外的知识来当导游,为了能人人参与,我让导游自己挑选游客,甚至助手、工人等,合作不再局限在4人小组中。为了让幻灯片也能物有所用,我设计让导游指着幻灯片来介绍。现将这一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在四年4班)

二、教学片段

他们先是4人小组合作,其中一人当导游,一人是提着汽油灯(临时把矿泉水瓶当汽油灯)的工人,另外2人当游客。他们上台后,导游就带着游客逐一介绍。

导游: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内洞了。这儿很黑。

游客:我好害怕哦!

导游:你别怕。来,你过来一点(对提灯的工人说)。

工人:来啦,有我照(罩)着呢!(观众笑)

导游:你们看,有他用汽油灯来照明,也只能照见一小块地方,可见这有多宽了。你们要跟紧一点。游客们,你们抬头看,洞顶蜿蜒着双龙,一条是黄龙,一条是青龙,你们知道这儿为什么叫双龙洞吗?就是因为这两条龙而得名的。

游客(摇头晃脑、也有假装捋胡子的):哦,原来如此!(又一阵开心的笑)

导游:你们再往前看,这儿有很多的石钟乳和石笋,它们颜色各异,形状变化万千,你们看,他们象什么?

游客深思,由于书上没有具体的形状,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最后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

导游: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他们象,象……(搜肠刮肚,也不知该说什么,最后也老老实实地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象什么……(师生都笑)

游客们突然想起:象神仙、象动物、象器具……

导游:对对对,你们看,美吧!接下来,我带你们在洞内走一圈。(一起绕讲台桌走一圈)

导游:怎样,是不是觉得内洞很大,它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游客(夸张地):哇,那么大!

导游:好了,今天我们就参观到这,欢迎下次来的时候,我还能当你们的导游。谢谢!

由于他们没有道具,所以就指着天花板介绍双龙,指着黑板欣赏虚无的石钟乳和石笋。显得很滑稽,再加上本班学生的单纯,实话实说,更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为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内洞的神奇,我趁机放精美的幻灯片,并为他们逐一介绍,把他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的水晶龙宫,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内洞的美和神奇,又趁机提醒他们可以把课外的有关知识了介绍给游客,还可以引经据典。于是,有更多的小组要求再表演一次。果真,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出色,导游竟还有了助手,而游客的队伍也更为庞大,已经不是小组的合作,而是全班合作了。导游的解说词当然更为精彩了,甚至把课外的资料也融进去了,以及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还引用古诗。

例如:导游在介绍石钟乳和石笋时,不仅把我为他们介绍的几种融进去,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有“猴子偷桃”,“荷花、蜻蜓”,然后游客:“这是不是诗中所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游客中有吟道:“此洞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

有的竖起大拇指:“妙,妙!”真是妙趣横生!之后让学生来评评这两组的表演。有了对比,相差自然也就更清楚。我打铁趁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刚才所见到的景象。发觉读得极为不错。但我发觉,学生对内洞的大其实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于是我先把“十来进房子”写在黑板上,作为副板,学生在当导游是介绍到内洞有2千多平方米,于是,我在这时也把2千多平方米写在黑板上,导游介绍完后,再让他们拿教室50多平方米来比较,于是底下的学生就自己算开了,有的算得快的,马上就算出:内洞竟有40~50间教室那么大,有的已经拿学校来比。我也不打断他们,让他们独自去感受。接着朗读课文写到内洞大的句子自然而然发出赞叹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已完全感受到内洞的黑、大、奇。

三、教研再探讨

课一上完,老师们又马上进行评课。由于有了第一次比较,这一次学生的合作显得就特别突出,几乎是人人参与,连学习困难生也能上台,他们甭提有多自豪了,这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再次肯定了这堂课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成功的。

【两次教学的比较】

两次上课,不能不说课堂上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尤其是在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孔隙时,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可谓不多,学生先自主研究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出学习方法,再派代表汇报。但是在四年2班教学时,尤其是在学习内洞,学生的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落到实处,他们的汇报是优生在汇报,而小组中较差的学生则像是旁观者,这堂课到最后好象是优生表演的舞台,而其他人则是观众。但是在四年4班就不同了,它是真正进行合作的。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也都能进行互补。让他们进行角色模拟,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也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忧虑和恐惧。

【两次教学的反思】

本课是一篇名篇,很多名师也都拿来作为开课的内容,我是一个初生牛犊,也敢班门弄斧,好象有点不自量力。但自以为鲁班门前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很阿Q吧!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向学校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他们也都很热心地为我出谋划策,总算有了一个雏型,在四年2班上课时,他们跟老师配合得天衣无缝,课堂的进行都按原设想一步一步地进行着,看到他们所作的课前准备,是多么的令人欣喜,做的模型真是漂亮极了,简单的有纸折的,有泡沫塑料做的,有的甚至拿了真正的模型船只来,两头都系着绳子,还用彩纸做了很形象的孔隙,画画的显然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在投影仪下,窄小的孔隙,黝黑的山石,是多么的逼真啊!导游会出现的失误,也好象都在我的意料中,所以我都能很轻松自如地处理,甚至还能来点小幽默。内洞的学习也没有让我为难的地方。但是上完后,听了专家们的点评,才发觉原来自己的课其实也是现在教学中那种流于形式的课,课堂看似轰轰烈烈,而实际只是少数优生表演的舞台。现在的公开课,很多为了让课堂看起来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常常只是公式化的说“这个问题小组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其结果只是小组中的中心人物“自主”地“探究”之后跟同组的成员“分享”,而其他人则洗耳恭听,这就是所谓的合作了,根本就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否达到当然就更不用说了。我想这一定不是提出这一教学方式转变的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吧?为了真正转变这一学习方式,我校的全体老师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教改实验当中,不断地实验,不断的反思,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探讨,在不断地寻求中,老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年轻的一代,让我们在锻炼中成长、成熟。这节课的成功是老师们的心血凝结的,是全体老师的成功!它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1、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制定者、程序设计者、情境创设者,讨论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⑴ 课前指导学生作充分地预习,学习收集并初步处理信息。

⑵ 小组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有实物展示,有角色转换,有作画等。

⑶ 小组活动的有序性。

⑷ 课件恰到好处地运用,很好地创设了学习的情境。

⑸ 结合本班学生的特长,角色转换,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⑹ 组员全员参与,全班参与。

篇8: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经典课文, 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展开叙述, 把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读者, 让人如临其境, 似与作者同游。文章条理清晰, 文笔简约准确, 给予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对于文本教学价值的定位, 我们可以从课标、编者意图、学情等因素注意考量。

一、学段目标划分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于不同的学段教学目标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 各学段的目标是呈现螺旋上升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 我们不妨用下面的表格来比较一下第二、三学段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依据, 教学目标要受到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和规限。所以文本教学目标要指向课程目标, 要与课程标准保持目标一致。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 我们可以区分《记金华的双龙洞》在两个学段阅读方面的不同教学价值:

人教社四年级下册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为:

1.练习默读, 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

2.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3.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 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4.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苏教版六年级下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为:

1.快速浏览课文, 能说出文中大意。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 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编者意图显示了不同的教学价值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理念、意图。教材编者把文本放在不同学段有着自己的意图, 承担不同语言运用训练的任务, 体现不同的教学价值。

1.从单元课文构成体会编者意图。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单元编写的, 每一单元都有单元训练目标, 各年级呈螺旋上升, 逐步提升。

人教社小学语文的单元导语集中体现了编者将一系列文章组合起来的整体意图, 具有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功能。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所在的四年级下第一单元围绕主题“走遍千山万水”来组织。由《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组成。本组课文选取的都是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 实际上是按照围绕描写景物的方法编排的。《桂林山水》运用“总—分—总”来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来写的。本单元导语是:“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 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再仔细阅读本组课文, 就会发现编者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组成单元, 实际上暗含着围绕描写景物的方法编排的思路。

苏教版小学语文编入《记金华的双龙洞》这课的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这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川”来组织。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表达的主题相同, 但写作的方法却各有特色:《长江之歌》运用凝练的语言, 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 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阅读本组课文的要求是:理清描述的顺序, 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学习按游览顺序的写法, 借鉴这种写法。

2.从插图与课后练习等资源体会编者意图。

教材中有一些辅助学习资源, 比如插图、课后练习, 它们也传递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 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字,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美育功能和其他功能。从对比中不难发现:人教社四年级语文采用的富有童趣提示语———“泡泡语”。“泡泡语”简短, 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内容, 有的从学生学习角度提出疑问, 引领学生关注, 有的引导学生揣摩字词句的妙处和文章的写法, 有的引导学生在本课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苏教版六年级语文采用插图, 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符合六年级的阅读理解层次。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兼顾理解和表达, 也是编者意图的重要体现。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 是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依据, 是课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基点。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 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 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 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 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如人教社四年级多是“说说”, 指向理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记金华的双光龙洞》课后习题共四道题目, 第1项练习是引导孩子积累语言, 第2项是关于写字的练习, 第3项是结合重点语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第4项是理解课文的叙述方法, 从整体上理清文章层次。

三、能力基点决定不同的发展高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师要教什么, 应该以学生阅读能力为依据。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多思考:学生会怎样阅读?老师读出的学生会怎样阅读?

四年级与六年级, 他们进行语文学习的时间有长有短, 学过的同类课文多少不一, 形成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完全不同 (如下表) 。

源于学习时间的有长有短, 加之他们使用不同教材所学的同类课文不同, 所以也就形成了差别很大的阅读能力。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原点为起点, 探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线, 采取恰当策略, 让课堂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四、“一文”两学段不同的教学取向

综合以上的一些因素, 面对《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在不同年段的情况, 我们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取向。

人教社四年级下册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读文本找地点, 了解游览顺序, 说说主要内容。

2.品读精彩语言, 感受音乐之美。

3.精读“孔隙”特点, 学习表达方式。

4.结合语句理解词语, 了解“双龙洞”得名。

苏教版六年级下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1.自画游程图巩固游记特点, 学习游记写法。

2.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 训练理解文本表达能力。

3.研习文本表达, 拓展延伸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3]同一文本放在不同学段, 我们必须区别对待, 用好这个“例子”, 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运用。所以要依据学段厘清目标、综合教材弄清编者意图、熟悉学情定位教学价值,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恰当目标的引领下有效学习, 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篇9:《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段品评

师: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两名学生看了一眼课本,然后迅速举起了手,眼睛发亮)

师:李××和汪××的眼睛告诉老师“有情况”,没有发现的同学再轻声多读几遍。(紧接着,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起)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用了四个“时而”,说明溪流是在不停地变化的。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写溪流的变化时,用到了两组反义词:“宽—窄”和“缓—急”。

生:我也发现了这两对反义词,但我比他说得更具体:“宽”和“窄”是写溪流的形状变化,“缓”和“急”是写溪流速度的变化。

生:我们老家的小溪就是这样的,那水好清好清。

生:我外婆家在苏州的周庄,她家门前也有这样的一条小溪。

师:那这些小溪在流动时有没有声音啊?

生:(齐)有。

生:有好多种声音,可好听了。

师:金华的小溪跟我们老家的小溪一样,声音都非常好听。听——(师轻而慢地描摹)它在随着溪流的变化“时时变换调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用几个“时而”和几组反义词把你听到的小溪的声音描述一下呢?

(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纸上写)

生1: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

生2: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大,时而小,时而远,时而近。

生3: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重,时而轻,时而快,时而慢。

生4:老师,可不可以用两个字的反义词?(老师赞许后)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洪亮,时而清脆,时而单纯,时而杂乱。

生5:老师,我写的话比较多一些,能不能读一读?

师:当然可以。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石缝间跌落的溪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还有一些溪声忽高忽低,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溪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师:你让老师仿佛听到了不同的溪水在歌唱。让我们把叶圣陶爷爷的句子及刚才写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学生读得非常动情,读出了溪声的美妙动听。)

【评】此处所析句子,虽不是文章的第一重点,但不失为训练语文能力的优质资源。本节课上,教师抓住“溪声时时变换调子”这一文本资源,精心设计拓展练习,既是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体悟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遣词达意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在“美妙动听的溪声”中得到升华。

篇10:《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可根据课前的了解,学生对双龙洞比较陌生,都没有去过。我就从石钟乳、石笋图片入手,引入本课的学习。

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朗读,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游览线路,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去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各个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总结概括出各部分的特点。如外洞:宽敞。孔隙:窄小。内洞:暗、大、奇等特点。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我又出示了几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见过的溶洞景象,并展开联想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想象像什么?这样就调动了孩子们的想象兴趣,学习情绪立即高涨。

篇11: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在学生对前面课文有了了解后,再让同学们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由描写“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来里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游览,然后对学生感兴趣的孔隙部分进行重点教学,这样安排,主次分明。教学“孔隙”这段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边读边做动作,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感觉,从而理解课文。教学“外洞和内洞”时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精讲点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得到综合训练为主。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内洞和外洞的特点。

最后,让学生自由浪读,结合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游玩的经历,来结束课文。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顺序充分了解后,再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导游的身份互相介绍双龙洞,这样使学生达到完全掌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篇12: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  李玲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

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篇1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关键词:游记散文,优化方法,教学设计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 游记散文所占的篇幅不在少数。 游记散文不仅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致,而且寄托了作者积极、健康的乐观情怀。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游记散文,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景物描写的方法,又可以引领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正确态度。 正因为游记散文有着这样强大的教学功能, 小学语文老师都能够认真对待游记散文的教学。

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蓝本, 教学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 若是单从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来说,游记散文的语言是生动、优美的,所描绘的内容也是新鲜、好奇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加上游记散文的教学素材(文字、图片、视频等)是很容易找到的。 按理而言,要设计好一堂游记散文的教学设计并且把课上好应该不难。

游记散文的重要性及出于文体特点的可操性是明显的。可是从具体实操的角度而言,结果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因为种种原因,小学阶段的游记散文课堂教学要么陷入热闹却低效,要么陷入沉闷又低效的尴尬境地。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几年来实施游记散文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要使游记散文课堂教学出彩又高效,要先把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打牢。

一、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游记散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文章, 所以在教学游记散文的时候一定要先抓住游览的顺序,弄清楚作者的游踪。 弄清楚作者的游踪,有助于学生搞清楚文章的脉络。 在搞清楚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对景物的特点进行深入研读,让学生能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叶圣陶先生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双龙洞沿途的风光,再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再接下来写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在行文过程中,双龙洞路上的“明艳美”、溪流“变化美”、孔隙“险峻美 ”和内洞 “奇妙美 ”得到了显现 。 此外 , 叶圣陶先生还始终抓住双龙洞水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比如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 ”,洞口是 “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 ”、 “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而内洞是“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并组织学生就游踪和景物特点进行分析,这样,同学们能够对作者的游踪和双龙洞的景物特点有清晰的了解。

二、研读表现景物的手法

优秀的游记散文在选用表现景物手法上都是很恰当而且灵活多样的。 只有作者运用恰当而且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所要表现的景物才能栩栩如生,具体形象。 通过研读并分析文本中的表现景物的手法,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景物描写的写作范例,提高景物描写的水平。 所以说,在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之后,紧接着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景物描写的手法。

还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在文章中,叶圣陶先生运用了列数字、巧设问、写感觉、做假设等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双龙洞既有宽敞又有窄小,感觉上很险峻,但总体上很耐看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景物表现的手法进行探究, 要求他们在研读文章的同时做好批画圈点,再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归纳出景物描写的手法。 结果我发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合作探究竟然能够把景物表现手法归纳个八九不离十。 后来的作文练习环节更是让我倍感惊喜:正是因为他们对景物描写的手法有了进一步理解,学生运用景物描写手法竟异常得心应手。

三、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较

相比于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文, 写景抒情类的记叙文要难教得多。 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写景抒情类游记散文的时候常常会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通过把两三篇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对照鉴别,这样往往很容易就会找出两文的共同点, 加深对写作技法和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掌握。 在选择课外比较阅读文本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选用同一题材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 再研究比较文本在选材、立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选用季羡林先生的《石林颂(节选)》或是《黄果树瀑布》等文章与本文做比较阅读,也可以选用描写双龙洞的其他游记散文作为比较的文本。 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就可以对比较文章的相同点进行归纳、评价,也可以对比较文章的不同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使思维得到发展,提高鉴赏能力。

不管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从意趣上来看,游记散文对少年儿童都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务必提高对游记散文教学功能的认识, 认真钻研提高游记散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要提高游记散文教学有效性,就要先从优化教学设计入手,综合考虑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研读表现景物的手法和做好文本的延伸比较等做法,再做具体的教学实施。 只有这样,教材例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景美、情真、理趣的真实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玉洁.浅谈游记教学中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2]谌勇.融自然神韵与人文情怀于笔端——游记散文写作略谈,2012.

篇14: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官室、器皿,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欣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篇15: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从第一单元的主题谈起,谈到叶圣陶先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牛郎织女》;读课题,介绍宋代叶芳的诗句“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槎引入水中天”;读课文,明白游览的顺序,体会叶圣陶写作的风格;指导写好4个生字。

今天,读了梦轩的《做一个挺立在讲台上的明师》一文,深受感触:

梦轩说:“我以为,小学老师,不管你做的学问多高深,你读的书多高深,有一点,我们说的话、上的课,必须要让孩子明白,接受,否则,一切都是白搭。”高林生老师说,最好的语文课,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说,你们问吧。“卓越的教师在启迪”说得真对!做一个“学”师,引导学生学语文,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而不是教语文。梦轩说:“85%的语文老师读不懂教材。”我则认为,不是读不懂,而是没有正儿八经、认认真真地读过教材。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首先要把教材好好地读一读。

梦轩记着王瑞平校长的话:“要多读书,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学。”于是,他坚持每个工作日都记教学随笔:“我们提倡老师们写一写教育教学随笔,我以为教育叙事是最好的教学研究,它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促进我们思考。”

我却是有惰性的,一直缺少坚持的精神。去年10、11月一度坚持,获得连续两个月“十佳随笔”。但是,随后由于特殊原因,后来就半途而废了。

下面两个六条,是梦轩对“明师”理想目标和要求的理解:

第一个六条,第六阶段:我有我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二个六条,第六条:淡泊名利,甘于受冷落。努力担当,努力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用教育的方式解决教育的问题。

我要向上面的两个第六条努力,因为我“狂妄”地说,我站在两个第六条的“影子”里,只是缺少了“勤奋”。不管如何,凭我一个人慢慢地摸索,努力地去做就是了。

篇16: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

黄龙吐水,彩云遮月,海龟探海

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1、好,同学们,很高兴见到大家。待会儿这节课将由我给你们上。做个自我介绍,我姓甘,你们可以称呼我叫?(甘老师)你们好!

2、早就听说我们厦门是个旅游城市,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瞧,这是哪儿啊?(鼓浪屿)

昨天,甘老师第一次来到这儿,看到这迷人的景象,不禁想起了“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句回文联写的就是咱们厦门的鼓浪屿。

看看,这是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江西庐山。

看到这样的景致你想起了怎样的诗句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瀑布的壮美,掌声送给他。

再瞧,这是?(杭州西湖)

你又想起了怎样的诗句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景美、诗美,你读得更美!真让人心醉呀!

瞧,这是?

你会想起学过的哪篇文章?(我会想起我们学过的第三课《鸟的天堂》)这就是巴金爷爷笔下的美丽的南国的树。

好,我们先欣赏到这儿。可以上课了吗?(可以)

二、板书课题,初读课文

1、我们继续来欣赏,这是?(双龙洞)

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儿,还写下了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老师板书:游记和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

三、理解“蜿蜒”,弄清写作顺序

1、好,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到了第二遍。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

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蜿蜒)全班一块儿读。(蜿蜒)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

那么“蜿蜒”是什么意思呢?(“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现在比作弯弯曲曲的路)你说得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那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在文中“蜿蜒”就是写洞顶的双龙)从哪儿知道的呢?读读文中的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双龙洞)

2、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划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开始吧!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讨论讨论。

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请这位同学,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图。看看老师黑板上的屏幕。第一个是?(第一是金华城,罗店,入山,洞口)第五个是?(外洞,孔隙,内洞)第八个是哪儿?你看。(出洞)对了,一个都不落。全说对了,真不错,老师建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来,对照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说一说。好,谁来试试?(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过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船里出了洞。)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真棒!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游洞)最后原路?(返回)出了洞。

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板书:游程)游览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游洞)最后写了?(返回)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游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板书:见闻 感受)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那么在游双龙洞的过程当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2、体会孔隙的窄小

(孔隙)同意吗?(同意)(板书:孔隙)一块儿读读这个词,“孔”是指什么?想想,你说(很小的洞)小洞,窟窿。是的,那么“隙”呢?你告诉大家。(“隙”是指很小,很窄的缝隙)缝隙,裂缝,不错。那把它们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你说。(很小的裂缝)没错,“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

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很窄小)说得好。(板书:窄小)你理解了这个词。

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好,我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谁来读你划的句子?老师看到你想举手又不敢,把这个机会给你。(……)你找到的是这个句子对吗?是这个句子吗?老师希望你能大声地勇敢地再读一遍,来。

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板书:小船)

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后面的男同学,请你说。

是呀,下面这个句子也是可以的啊,可为什么还要多加两个“小”呢?就像你说的,突出了(……)说得真好,短短两句话,竟用了四个“小”字,作者就是为了要突出小船的小。

那你还从哪些词语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请你说。(并排仰卧、刚合适)说说你的理解。(并排仰卧就是两个人仰卧在小船上,刚合适是再没法容第三个人)你平时乘过小船吗?小船你走进去是怎样的呀?应该是?(可以容下几百个人的)你说的是啊,咱们厦门的轮渡船就能容几百个人,对不对?可这只小船呢?(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着)你从“仰卧”和“没法容”感受到了小船的小对吗?

那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看看这句。(还写了孔隙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你真会读书,我们合作来读一读好不好?

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这儿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好,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请你读。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好的,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本课的生字,大家一起读一读“臀”。“臀”是月字旁的字,这儿还有几个字偏旁相同,这些偏旁的字说明和?一块儿告诉我(身体有关)。

那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指的是屁股)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就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我的感觉吧!好的,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过孔隙时的好奇和小心。

还划了哪句呢?(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好的,你找到的是这一句,这儿有两个生字,刚才你读得很准,全班同学一块读读这两个词(稍微 额角)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你说。(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他有什么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稍微 一点儿 准会)说说你的理由。(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能抬起来吗?(不能)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你是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的。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这两句话写的都是作者的感觉。(板书:感觉)作者正是用自己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块儿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你是怎么躺的?(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游客们,你们都躺好了吗?(躺好了)那你们是怎么躺的呢?(……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行了,那就开船吧!船慢慢地在孔隙中移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可是,我们还是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你能不能动?你会不会动?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因为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划破裤子,擦伤膝盖。)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呢?(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终于过了孔隙了,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从孔隙出来了,你的感觉是?(我感觉上天保佑,终于出来了。……)你的感觉呢?(我的感觉是终于出来了,不用再胆战心惊了。)

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见闻)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觉得自己身临其境)是啊,感觉自己就像到了那里似的,用上一个成语,你说得很好,这就叫?(身临其境)

3、迁移学习,拓展练笔

其实在我们福建省,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著名的景点。(一线天)谁去过?举举手,好,把手放下。

那儿呀,有迷人的景色,看看从一线天这个景点名称中,你知道它的特点是什么?你说。(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小)非常小,而且还很窄,狭窄,窄小。

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以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好,这样,把你想写的说给大家听。你已经想好了是吗?来。(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得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不过气来。)写得多好啊!大家都禁不住把掌声送给你了。你用自己在一线天看到的一条丝线似的天空,还有自己被挤压的感觉,写出了一线天窄小的特点,真好。

还有谁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好,请你来。(顺着山势,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得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再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他仿照了课文的语句,还用上自己积累到的,把一线天里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写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五、总结课堂

同学们,学会了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板书: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 小船小

见闻 孔隙 窄小

篇18: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一、范文系统

范文系统, 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标准或选文原则选取的课文系列, 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语言材料。

(一) 编写内容

从内容上看, 两套教材都从原文中直接摘录, 几乎没有改动。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处不同。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我排队等候, 又仰卧在小船里, 出了洞。”人教版是单独为一段的, 苏教版是和上文在一起构成最后一段。人教版将出洞的内容独立成段,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文章按顺序写游记的写作方法, 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章法。苏教版的编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连贯、紧凑。

(二) 编排体系

编排体系的不同是两套教材的最大特点。

第一, 所在年段。人教版将该课文编写至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三课, 而苏教版却将其编写至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四课。由此可知, 苏教版认为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以及鉴赏更加适用于六年级的学生,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及知识积累,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 精读比例。《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在两种教材中都属于精读课文,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选文都是以精读为主体。然而, 人教版第三学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比例达到了1∶1。苏教版则简化课型, 只在第三学段安排了四篇略读课文, 这样的安排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又叫导学系统、提示系统, 其实质性内容就是对学习的要求、重点和方法的提示以及对某些问题的诠释等等。

(一) 提示语

1. 人教版的提示语。

第一, 单元导语。在第一单元开始时, 人教版教材做了这样的导入:“阅读下面的课文, 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 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语表达感情的。”明确了学习重点。

第二, 提示语。在课文中, 人教版使用了“我能体会到这种感觉”“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两处气泡框作为提示语, 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启发思维, 体现出了民主平等、自主互动的教材编写观念。

2. 苏教版的提示语。

苏教版的奇数页的右上角都有标注课文的序号和标题, 偶数页的左上角标注了教材分类, 如课文、习作、练习等, 方便学生翻阅和使用教材。

(二) 图像

图像, 直观性强、生动形象,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1. 插图。

人教版在《记金华的双龙洞》插图设计上过于单薄, 而苏教版则配以6张图片。溶洞作为一种罕见的自然景观, 很多学生都不曾见过, 插图可以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

此外, 在课文的页面设计上, 人教版全部使用的是白纸黑字, 偏向成人化。而苏教版则搭配了清新的淡绿色边框, 给学生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细节处理很到位。

2. 装饰性图像。

人教版教材用可爱的卡通钢笔、麦克风表示“抄一抄”“读一读”, 替换原有的阿拉伯数字序号,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则遵循化繁为简的编写理念, 装饰性的图像符号相对较少。

三、知识系统

识字板块是本文知识系统的主要体现形式。

(一) 识写分流

识写分流, 是指将生字分成两类:一类是能识会写, 一类是只识不写。在本课中, 人教版编排了6个只识不写字, 13个能识会写字, 而苏教版则只安排了6个能识会写字。人教版所给的识字任务量要比苏教版大得多。这与该课文的教学年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苏教版的识字版块也体现了其简约的编写原则, 只列出了要求掌握的6个生字。人教版虽然数量上显得较多, 只识不写和能识会写的两个部分有大量重复, 在本课中重复率竟达到了百分之百, 显得有些累赘。

(二) 写字指导

在写字指导方面, 苏教版比人教版更为细致。在课后练习中, 苏教版还有专门设计的“描红”字帖版块, 让学生通过描红、仿影和临帖的实际操作, 掌握写好字, 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四、练习系统

练习既是积累知识的手段, 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 两套教材也各有特色。

(1) 对于品词品句的练习设置, 人教版要抄下来, 苏教版却不作要求。人教版的练习较为传统, 通过抄写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技巧, 从而关注对文章语言的品味。苏教版的练习强调感悟、积累、实践, 侧重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2) 人教版中的练习提示、作业要求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 例如在对本课中, 人教版要求“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还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显得亲切自然。苏教版中则是“朗读课文, 背诵第5自然段”, 直接明了, 单刀直入。叙述简洁明了, 但对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 不免有生硬之感。

(3) 人教版的练习大都是围绕着课文来展开的, 例如在说一说的环节, 人教版是这样提示的:“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 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景象”。而苏教版对此环节设计的较为自由, “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不限定说话的主题, 给予学生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4) 苏教版的练习形式更加丰富, 在本课的最后一题还设置了“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这一项任务,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人民民主专政复习下一篇:4万左右买什么车好_4万左右轿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