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念,回忆散文

2024-05-03

碎念,回忆散文(精选8篇)

篇1:碎念,回忆散文

碎念人生的美好散文

{享受阳光}

休息日,经不住窗外阳光的诱人,我踏着轻盈的脚步走进了大好春光中任温暖的阳光在我全身翩跹舞动,任和煦的清风在我发梢和指尖调皮的穿行。

在楼下喊着老公,约老公和我一同享受阳光的沐浴。

拉着老公和我一起踢毛毽,笑着老公笨拙中透着的敏捷。

和老公一起赏柳树层层叠叠的嫩芽,和老公一起嗅紫丁香的淡香,和老公一起绕着小区散步,享受那份日光倾城。

{享受亲情}

回到家,和老公一起联手炮制午饭,简单但喜爱。

两锅素馅包子,一锅肉馅包子,一锅稀饭,几碟小凉菜。

邀了姐姐妹妹和嫂子几家来家午餐。

嫂子是很喜欢和我们凑红火的,无论是一起吃饭还是逛街嫂子总是最相应我们的,这次遗憾,嫂子最近工作很忙不能过来。

人多饭也格外香吧,家常便饭总能把我们诱惑到撑的不行这个程度。

{要换季了}

该换季了。

每到换季,翻箱倒柜的找合适而又喜欢的衣服总会失望在翻翻捣捣后。

和老公喊叫着,老公永远都是那句:喜欢什么就买呗!

老公既不关心也不去了解乌海一家家商场的服装价格相对于工薪阶层的我们来说有多高。

乌海其它方面的物价也是不菲的,老公应该心知肚明的,毕竟家里一日三餐的米面油盐酱醋菜多是他下班顺手买回家的。

老公太了解我对自己的小气,所以老公永远很大方的和我说:英英,看中了就买啊,买多多的`不要空手回来啊。

{物价飞涨}

每个人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而乌海的衣食住行在这两年样样都在突飞猛进的暴涨着,低收入群体生活在这座城市,很多时候、很多情形下都只能是望一切而兴叹的!

我就时常发望洋兴叹之感!

{换季添衣}

想想去年春夏两季都没为自己添一件新衣,去年春季穿的是以前的旧衣服,去年夏季穿的是孩子上学那年为孩子办升学宴时买的几件衣服。

钱少人懒逛街少是一方面原因,不想破费是另一个原因。

身为女人,换季不买新衣真的有些委屈自己,今年决心不再亏待自己了。

{两手空空}

午饭后,姐妹闲闲的聊天,聊到换季衣服,聊到不可以对不起自己,立竿见影,立马行动。

信誓旦旦的和姐姐说,此行一定要买几件,不达目的绝不归家。

街上人潮涌动,摩肩接踵,似乎全城的乌海人都在街上穿梭着,乱哄哄的,头疼。

一趟明珠下来,累的够受,高不成低不就,结果,无获。

这样的结果是老母亲最希望的,在母亲的概念里我们是“一天到晚买新衣”的。

{一城两季}

同一座城,街里的人和我们住的地方,以及我们工作的地方的人们似乎不是同一座城的,街里人已是夏装,而我们郊区人(我们自己这样划分)还穿着秋装。

街里夏的味道浓郁极了,满街少男少女靓丽的不由人不心生羡慕。

{靓丽真好}

行走间,看到一个穿一件粉色T恤、绿色短裤的女孩子,很养眼的是她的一身装束以及她满脸洋溢着的灿烂。

这样的装扮,搁在以前一定给人视觉冲击,也一定会换来色彩搭配小家子气、衣着没有品位等评论。

只是现在,那色彩、那靓丽、那青春,看在眼里却分外惹眼、分外舒服、也分外嫉妒。

年青真好,清纯真亲。

{各有千秋}

和姐姐说,看年青多好,可以把五颜六色同时穿在身上,可以把以前看来那么不搭调的衣服艳丽在身上,可以想怎么混搭就混搭且混的那么可人、那么妩媚、那么娇羞、那么让人爱见。

姐姐说,一人一风格,晖宝贝就不喜欢这样穿衣。

我知道晖宝贝着装讲究端庄大方得体,同时兼具温婉含蓄小家碧玉,而汉宝贝喜欢素颜、素装、素面朝天。

我欣赏她们各自不同的风格,但那一刻,我很喜欢那女孩子的笑靥与清纯,尽管那女孩只是一个陌生人。

{两极分化}

车流,人流,热浪,喧嚣,拥挤。

乌海人真的全跑街上了?!

外地人一直在说乌海人有钱,也不假呢,乌海有钱人还真多呢。

看车,乌海街上跑的好车数量不少。

看饭店,乌海大大小小不同等级的饭馆,一家挨一家,一家比一家人满为患。

看购物,乌海人买东西像不花钱似的,超市和商场里的人比肩接踵,一个个都是大包小袋的。

只是,在另一些地方,收入我们眼底的却是为几毛钱苦苦讲价,为几元钱磨破嘴皮的一些人。

{难忘曾经}

也试过几件衣服,但感觉总是不很满意。和姐姐说,与其花钱买回不很称心如意的衣服,还不如回家继续刨我的旧衣服穿。

很久以前,月工资不足一百元敢买一百元的鞋子,月工资不足二百元敢买三百元一件的衣服。而今呢,月工资三千,不舍得买几百元一件的小衫,日子啊。

碰到一个旧同事笑我说,回家把曾经买的还没摘标签的衣服找出来穿吧。

曾经多次在同一次逛街时买回好几套衣服,也曾经多次有过买回的衣服还没摘商标因不喜欢就不穿的。

曾经没把钱看得像现在这么重,曾经没心没肺没计划的随着喜好与性子购买衣物。

{只能小气}

而今,生活越来越富裕了,日子也越过越美满了,工资越来越高了,可花钱却越来越小气了。

同事坐在一处,很多时候会说,这把年纪了,该好好为自己活活了,这把年纪了,现在不穿什么时候穿,难道要等到退休了在捯饬自己?

是这个理,但,还是要有选择的为自己破费啊。

小气就小气吧,很多时候对自己只能小气的。

我同事中和我一样者不乏其人啊,谁让我们是过日子的女人呢。

{累不能支}

就买衣服而言最终还是食言了。

和姐姐在大街分手,一东一西各自回家,此时的我们真的很累了,总不逛街,这样逛几小时真的受不了。

姐姐要比我累,她穿着皮鞋,我穿着旅游鞋,她还有晚课要上,我回家可以坐享其成的等老公周到的伺候。

如果收获多多我们也不会感到如此疲惫不堪吧。

{我的洁癖}

说到逛街的衣着,晖宝贝对我是最不欣赏的,陪我逛街的晖宝贝最不满意我的是:二姨,你买那么多漂亮衣服,逛街不穿什么时候穿?真搞不懂你!

逛街就是穿行于熙熙攘攘的人群,逛街就是有中意的衣服试试,而这都是我抵触的不卫生。

但凡上街,但凡试衣,回家后无论多累我都要洗澡换衣再洗衣。

不想,不爱,把自己喜欢的衣服在人群里摩擦。

{姐姐怕啊}

和儿子说起晖宝贝对我的微词,孩子说,妈妈,你这样真的不好,蓬头垢面旧衣旧衫的遇到熟人多不好看。

我逗孩子说:怕啥,我又不怕遇到什么人。

孩子说:你不怕遇到什么人,姐姐怕呀,遇到姐姐的同学朋友,看到姐姐身边的二姨邋邋遢遢的,姐姐多难为情。

我说:妈妈只是穿的不那么光鲜而已,怎就蓬头垢面邋邋遢遢了呢!

心里清楚,不仅晖宝贝,儿子也不喜欢我素面朝天旧衣旧衫一双旅游鞋的逛街。

她们怕我给她们跌份。

{犒劳自己}

和姐姐分行后,拐进干果店,买了好多干果和一些小吃,到家门口又买了一些零食,打电话告诉姐姐我有收获了,收获了一些可以打发时间的小零食们。

在电话里和姐姐一起笑自己的不务正业(买衣服),笑自己的自我犒劳。

晚上妹妹打电话询问收获几许,一句,向你靠拢,电话两端笑声爽朗。

{誓不罢休}

这个星期买衣服的计划泡汤了。

这个季节买衣服的计划不许泡汤。

暂时就这样吧。

下个休息日继续逛街的征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嘻嘻)

{碎碎碎念}

夜色阑珊,音韵绕耳,文字倾心。

碎念如是,碎念生活,碎念人生越来越美好!

篇2:碎念,回忆散文

时值盛夏酷暑炎热难耐,白天人们都躲在屋子里蜗居不敢出门,临河而建的街边公园就成了人们晨练晚休的热闹场所。

正是红衰翠浓绿荫如盖的时节,加上今年的雨水丰裕充沛,草木显得格外葱茏夺目,灌木乔木果树花树错落有致相互映衬,既有枝条横斜的自然随意,又有植物雕塑的精琢细剪。弯弯曲曲的石道甬路以优美的弧度蜿蜒延伸,两旁的树木顺势横柯上蔽枝桠交叉,好象有意支起一顶凉棚供人们消暑避夏。树下道边的草坪显得毛茸茸鲜嫩嫩的,就连草间摇曳的金娃娃,都显得胖嘟嘟圆润润的可爱极了。

清晨枝头树下挂放了很多鸟笼子,柔和温软的晨光,是属于鸟儿啁啾赛歌练嗓的时辰,婉转鸣啭令人流连忘返。野葡萄藤密密麻麻的爬满了架棚,一条绿色的长廊便自然而然地搭在了河堤上,很喜欢这种缨络摇缀流苏低垂的样子,凭添一段俏皮妩媚在清淡平常的风物景致,象滑着静水传过来的笛音韵味悠长,于是便有了一个暧昧讨巧的名字――情人街。

这情人街白天到不显什么特别,河边除了阴凉处长凳上垂钓的渔客,树荫下亭子里闲聊的老者,只有零散的行人偶尔路过。罗汉山静默悠闲地端详着自己在武烈河中的倒影,对旁边相互依偎的情侣山熟视无睹,由于连着休闲广场水幕电影,一到晚间就灯光声浪人声鼎沸了。

清晨的阳光是温柔和顺的,武烈河上的轻烟淡雾还未散尽,水面波光粼粼轻纱飘渺,天光云影相映成趣,水映青山山含远黛,正是一天中最好的光景。朝阳明媚的光晕将你我牵手的影像,映射在柔软清新的草坪上,再洒满细碎轻盈的五色小花,霎时温情四溢情韵荡漾。婆娑细长的`柳条轻轻抚弄着景观石,好像要拂去昨晚月光无意撒落的一地情话。就这样一不留神就成了入画随景的清闲看客,静赏一山一山的青葱。品味一水一水的空灵,陶醉一丛一丛的浓绿,迷恋一眼一眼的秀美。

此时只需与良辰美景交融对望,随喜随缘的安然淡泊,就使眼里的芳华极致绽放,不需诉说心底的清宁,不需嗟叹往昔的伤情,只管随意地在时光里安然打坐,撷万缕阳光普照半亩心田,任凭尘俗风雾烟消云散,任凭清风绕肩花香隔岸。此情此景只想以岁月为框,以流年为衬,裁一朵锦心,剪一幅清喜,浸润鸟语花香柔光水韵,装帧成妙趣横生的水粉画,悬挂在红尘炼心的门楣,让温情在季节的变换中滑落掌心,让惬意在时序的更迭中弥漫回甘,让世间的焦虑在万物轮回中随遇而安,让人生的烦忧在峰回路转时一笑嫣然,让身体在一径花香中自在徜徉,让灵魂在山风水云间酿蜜沉香。

将暮未暮时分,太阳已然躲在了山后,天空尚未变暗,河边已满是纳凉散步的人群,避暑胜地好就好在因着昼夜的温差,晚间总有和风惠顾,划过水面带着水的湿润和淡淡的鱼腥迎面吹来,一身燥热被轻轻拂落,眼见得山的轮廓越来越暗淡,水的影像越发显得白亮,暮色渐渐四合,夜幕随之缓缓降临。

白日藏于河心的音乐喷泉率先流光溢彩,随着音乐的节拍,一会儿水注冲天,一会儿雀舞翩跹,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柔美和婉,随后三座被霓虹灯勾勒得美轮美奂的桥梁,凭借一水梦幻的倒影,遥相呼应互相装点。岸边路旁地灯路灯、远楼近房的各式景观灯争奇斗艳,联手打造了火树银花的不夜城景,使人恍然若醉赏海市蜃楼,梦游蓬莱仙境。

低头灯光水影相辅相成,抬头一弯朦胧月恰遇半抹憔悴云,虽然月上中天波心投影,却无论天上水中都梦幻迷蒙,就像夜色微茫中随意行走的人流,尽管周边霓虹璀璨,但人影依稀始终如一帧帧移动的剪影,模糊暗淡不真切不分明。独自穿行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就像漂浮在古旧的水墨云烟,恍惚迷离空茫虚幻,过往的喜怒哀乐,眼前的纷扰纠缠,都在苍茫的行程里化成无法辩认难以言传。一丝薄凉蓦然掠过心间:既然迎面擦肩都与己无关,那么世间的繁华落寞又于己何涉?荣辱悲欢于己何染?

此时此刻不求同行,不想遇见,不恋旧不念远,只想在虚静空无中,感受不明晰不现实的形影孤单。身边是这个世界上最短的热河,最长的尼罗河远在天边,就仿佛尘世变幻莫测的劫缘,不论因果长短,不论见或不见,都有去处有来源,有自己清明不可替代的流向曲线,无法逃避也不容改变。

篇3:现代回忆散文的心理学解读

主观方面, 回忆性散文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在思想中的沉积和提炼的结果。作家在生活中独立思考人生问题, 逐渐形成一种社会认识。鲁迅写《朝花夕拾》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所以, 回忆百草园的花花草草、长妈妈给他讲故事……1926年, 鲁迅已经人到中年, “三一八”和“四一二”惨案的发生, 使鲁迅悲哀痛苦, 此时回忆便成了他心灵的避风港, 在那里他找寻着人性的爱与美所给予的温暖。他回忆童年天真烂漫的时光, 掏出心底那些珍藏许久的往事, 慢慢咀嚼, 从而有了对生命的追问。

客观方面, 社会的变革和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作者形成心理落差。鲁迅留学日本而思念儿时的故乡, 而作《朝花夕拾》。巴金经历了文革, 从而有了那本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社会外部环境是促发作者心灵思考的助推器, 也是形成文学审美的资料库。外部环境可以给作家心灵的启示, 成为作者写作的动机。一个场景, 一个人, 一段话, 一件事都可以给作家带来或喜或悲的内心体验, 尤其是过去的人和事, 遗失的美好总会带给人淡淡的忧伤, 或怀念或感动, 留在记忆中的肯定是当时触动人心的东西。

二、回忆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回忆性散文的主题大体分为四类 :1. 追忆童年。如鲁迅《朝花夕拾》、茅盾《我的小学时代》。2. 思念故乡。如茅盾《可爱的故乡》.3. 难忘旧事。如《记一辆纺车》。4. 怀念亲朋。朱自清《背影》、《儿女》, 艾青《忆白石老人》。在学术界对于散文的分类比较驳杂, 人们对于散文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 散文就是作家对于自我生命形态的叩问和咏叹 , 在美学层面形成一种对话方式, 诉诸读者一种审美感受。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形态, 无须写人却又不可避免的反映着人。

散文文体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和文体属性。记叙散文主要侧重于人的经历, 然后把经历和感受通过作者思想表达出来。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可以作为散文来表达, 散文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沉淀, 尤其是精神层面的独特感悟。精神建构只有和社会发生关系, 形成价值观念后才能从思想上反映在文字上。散文的叙事是拔高式的叙事, 区别于小说。而且, 散文是片段式的, 不连贯的, 不追求完整性, 但这些片段的背后有统一的思想主宰。

回忆性的记叙散文主要是回忆主体生命过去所经历过的事。主情性和写实性。回忆部分采用叙事的写作手法, 并有明显的时间标志。如“大概是三十年以前吧”“九年前的这些日子”。一个作家有几篇作品有连续性或互补性。如茅盾的《疯子》、《阿四的故事》、《小三》, 都是对作者儿时的邻居阿四, 小三的真实回忆。回忆的内容必须是在回忆主体人生留下深刻印象的, 人或事件本身涵盖的韵味能够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经常回扣回忆主体的心灵。直接影响着回忆主体对生活的判断。回忆性散文中的人或往事具有失真的特点, 随着时光的流逝, 作者的经历会附加在原来的经历至上, 从而构建新的审美架构。失真是带有时间性覆盖和遗忘。文学作品不是纪实的, 是作者在想象空间经过典型化处理而达到美学效果的加工品。无论是描写还是抒情都具有合成效果。

三、回忆性散文的价值

对文学的价值。现代回忆性散文非常朴素, 大多是不加雕琢, 返璞归真的情感流露, 比如萧红的《商市街》、《桥》等散文作品, 表达了命运的坎坷和早年的不幸, 成为了作家用生命演绎的一部血泪史。童年的不幸给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源泉, 越是伤怀越具有感染力。回忆性散文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对逝去的忧伤。从文本形式上, 参悟人生的优美语言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给文学无穷的力量, 从文本内容上, 感染读者与作者涕泪交流, 心灵相映, 祭奠历史的悲哀, 呈现不同时空的审美交错艺术。

对社会的价值。如《记一辆纺车》和解放区的革命人民反围剿联结起来, 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延安的革命精神。巴金“讲出了真话, 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可以说, 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茅盾《可爱的故乡》“我回忆这些往事, 想念这些故人, 是为了寄语故乡的亲人 :浙江是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踏着前辈的足迹, 高举四个现代化的旗帜前进再前进!”

对人生的价值。首先, 回忆性散文对人有激励作用。茅盾回想三十年前的武昌革命, 以及三十年中发生的几次大变革而发出感慨“回忆是辛酸的罢, 然而只有激起我们的奋发之心!”。其次, 回忆性散文启发人对生命的思考。如叶圣陶的《春联儿》回忆推鸡公车的老俞原本想在过年时把两头猪卖掉, 做点小买卖, 小儿子却死了, 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 卖猪的钱只能给儿子做丧葬费。他叹道“唉, 说不得了, 孩子死了, 猪也卖了, 先前想的只是个梦, 往后还是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 推到老, 推到死!”对人生的无奈, 作者给予乐观的态度, 拟了一副春联“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摘要:回忆性散文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在思想中的沉积和提炼的结果。社会的变革和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作者形成心理落差。回忆性散文的主题大体分为追忆童年、思念故乡、难忘旧事、怀念亲朋四类。现代回忆性散文对文学、社会、人生都具有独特价值。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原因,特点,价值

参考文献

[1]丁文.“乡间风景”的发现——周作人早年文学观念与散文文体的生成[J].鲁迅研究月刊.2014 (05)

篇4:如何写好回忆性散文

屠祺琦:这篇文章我很喜欢,理由很简单——因为它感动到我了。尽管小作者的文筆朴实无华,却散发着浓浓的怀旧气息,充满了真实感。

本文用一条“草莓毯”作为线索,睹物思人,由毯子牵扯出其对奶奶的回忆,这样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巧。读罢全文,一种温馨而悲伤的感情笼罩了我,让人有想要落泪之感。

老师:的确,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非常感人。无论是奶奶织毯子的画面,还是她为“我”盖毯子的场景,都紧紧地抓住了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了细节刻画。点点滴滴的思绪交汇起来,自然透露着一股怀念和眷恋的味道。

黄蓉:不过,除了情感饱满之外,我认为本文在记叙顺序上也有值得我们的借鉴之处。

老师: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记叙顺序属于哪一种?有什么好处?详细说说吧!

黄蓉:作为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自然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小作者先从现在的时空写起:回老家收拾东西,却被一条“草莓毯”牵动思绪,接着展开倒叙。可见,倒叙除了可以增强文章开头的吸引力外,还可以给这段记忆增添一种沧桑的感觉。结尾部分,小作者结束回忆,回到了现实,做到了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老师:说的一点儿没错,看来,黄蓉同学对文章的结构分析得非常到位啊!

倒叙,是我们写回忆性散文的一种惯用的记叙顺序。既然是回忆,那么常常是从现在写起,接着穿梭回过往的。例如著名散文家宗璞的《水仙辞》,就是从窗前的一盆水仙花开篇,接着由此展开回忆,进入倒叙,思念自己一个逝去的、喜欢养水仙的朋友。

再如散文家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同样也运用倒叙手法,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了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出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

运用倒叙手法写作的文章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找来看一看。

高芷晴:刚才同学们分析了细节、结构等优点,我都很赞同。除此之外,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这篇文章的结尾我很喜欢,因为小作者写出了一种成长的感悟。长大高飞,是生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人生总是逃不过生离死别。正如文中奶奶说的那句话,鸟儿长大了总要飞出森林。但是无论我们走多远,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却永远不会忘却,因为亲情是我们永远的港湾。

老师:看到诸位同学都能善于从范文中汲取优点,这让老师很欣慰。

关于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巧,老师再来作一下最后的总结:

第一,同学们在写作中,要把握行文结构,学会睹物思人,展开倒叙;

第二,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抓住感人的细节,如范文中的“草莓毯”这个细节,就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第三,要注意情感的饱满,回忆往事时要写出浓浓的怀恋感、沧桑感,在情绪上感染、打动读者。

篇5:秋夜长怎奈碎念悠怅散文

我站立窗前,感受着秋夜送来的阵阵凉意,欣赏着姣月那淡淡的淡妆素裹,她轻描胭脂,给人一种淡雅,高洁的不容人侵犯的圣洁庄严,然而却不失一种令人欣赏的威仪。多少游子也在欣赏静赏那皎白色冷月光的同时,不由自主的吟诵那篇《静夜思》,那份深深的赤子之心在思念故乡的亲人,那中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思念,怎能不令人动容?

正所谓:“春花娇羞蝶纷飞,夏日浪花誓相随。秋月寒宫身憔悴,冬阳未至冰霜缀”。当在月下轻叹时光浅,望着星光璀璨时,难免会忆起心间那纷扰俗事,以及那一抹理不清丝还乱的纠结情绪。在无奈中参杂着些许声声叹息。是为曾经的那刻骨铭心的情感惋惜?还是为平凡的人生,却带有一颗不羁的心而万般无奈?

依窗仰望那深邃天际尽头,皓月空悬挂,散发出皎白色月光,柔柔的.静静的洒在屋顶,透过窗棂,最后停足在我疲惫不堪的身体上。就连那伴随月亮身边的星星也在不停的时而调皮的眨着那明亮的小眼睛,好像在围绕着端庄的神色安详的皓月,欢快的不停地述说着星星月亮永不分离的绵绵情话;又像在为讨得世人欢心,与用褶褶星光随月亮照亮着尘世,把自己的光芒无私的奉献在尘世每个阴暗的角落。可是,它们能照亮我心中那一抹浅浅的碎碎念吗?

曾经非常迷信的相信缘分是天注定而不是人为,无论今夜有无姣月当空,有无星光灿烂照耀尘世。那快乐与忧伤总会有人不停的在传承着,延续着。一天的快乐与一时的美好也会随时光不停地流淌。那份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或许是一时的美好,却不是一世铭刻。

美好的回忆,总是在深夜万籁俱静的时候再度交错闪现脑海。白天时光节奏总是快的令人跟不上脚步,也无暇让大脑把存储的思绪慢慢复制出来。当奔波忙碌一天,精疲力尽的回到温馨小苑时。那时的我,就像在人海中游泳,全身承载着巨大压力而游得疲倦不堪的水手般。想着在人海中游浑身乏力,念着终于可以回到亲人身边,懒散的蜷缩在沙发上,或依靠在窗前。静静听一首古典乐曲,那轻快的节奏,忧伤的旋律,令我心随歌舞,眼随月动。那时,我会用双手捧着月光洒下的柔情,温柔的抚摸星光的身影。伴随月光那的娇美轻盈的步伐,心情愉悦,努力地,放松自己压抑的心情。这样,或许是对现实生活中那份无奈而又颇具闲情逸致的休闲方式。

白天的时候,有些思绪总是无暇顾及,那些碎碎念也被迫压回心房,存回脑海。当黑夜拉下帷幕时,却思绪飞扬,好像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思绪随风游弋,伴随月光静静流淌在月光星光的舞蹈之间,把自己的碎碎念投向那像被油墨浸透过的夜空上方。

金桂满枝馨香满园。院中的桂花树上,也散发着阵阵幽香,伴随夜风浸入心扉。我不知道,桂花为何总是在八月的夜间才闻得见浓浓的香味。我不知道这是否与我在夜晚才能停下那不停挥动着的双臂相似,才能有闲情意致来感受夜的世界有皎白月光,繁星相伴宁静。难道是月亮与桂花相映成辉,才能体现出那种月与夜,桂花与灿星共舞的境界?

秋夜,秋月,碎念长。当我贪婪的呼吸着那清香怡人的桂花香味,欣赏着黑夜,带给我的静谧享受时,那时的我会静心静神的放纵思绪,这样也能寄托我的一种心情,更能对月当空诉说着无人能理解的星语心愿。

我不记得我的心有多久没闲暇下来,没能这样静静的欣赏夜的静谧,月的皎洁,星光的清澈明亮,今天居然发现这样的感觉好美!繁华喧闹的城市,在此时也沉默,犹如我此时的心境,变得那么的心平气和。

篇6:碎念,回忆散文

1984年1月21日《光明日报》副刊发表了艾青的《忆白石老人》, 此文是艾青在齐白石诞辰120周年时所写的饱含挚情的纪念文章。 众所周知,九十多岁时的白石老人,曾求艾青为之作传,艾青以白石老人已有胡适等人为之撰写的年谱为由,婉拒了老人。白石老人1957年与世长辞,艾青也正是在这一年因仗义执言,替丁玲“陈企霞辩诬而被打成”右派,进而发配北大荒,以致连齐白石老人的隆重葬礼都无缘参加。如魏建宽老师所言,遗憾经时间这位奇妙的魔法师兼酿酒师的酿制与窖藏,却往往能为后世捧出一坛美酒。

一、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围绕白石老人的画与白石老人的情谊;2. 熟读精思,感知作者情愫——如话家常的回忆饱含作者淡淡的愁绪;3. 有疑正心,体认编者意图——在时空坐标与人际关系中来确立自我。

二、教学重点

感知作者娓娓道来中的情绪;体认自我存在形式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深入解读看似平常朴素的“回忆”实则内蕴深厚的情谊与审美取向;2. 细致剖析以“画作”为媒介连接起来的“我”和“你” 的典型性。

四、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陈子昂有一首传唱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很好地呈现了身处古往今来、上下四方的“宇宙”之中的人的深沉“孤独感”。 其实,今天的我们需要一个个具体实在的时间节点来确证我们的村子。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是最好的说明。这节课我们就探讨艾青《忆白石老人》带给我们那些关于存在的启示吧。

(二)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情感基调

1. 速读全文,查找不了解的字词句段。明确:“雅正”,敬辞, 指将自己的诗文字画请他人指教;“润格”,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册页”,分页装裱的书画。2. 通读全文后,你认为此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如话家常的闲适背后略显的淡淡的哀伤,淡淡的哀伤背后也有冷静而深邃的哲思。

(三)熟读精思,把握时空界限在文中的体现

找出文中所有标示“时间”的词,疏通其脉络(顺叙)。

明确:

“1983年12月”,作者写作时间的意义:白石老人仙逝已26年,上了年纪的作者愈发思念白石老人,也愈发领受白石老人的画意诗情和情怀境界。

“1949年进城不久,看望老画家”开篇:对于白石老人的敬仰与向往,也预示二人忘年情谊的重要性。

“1937年,七十五岁的白石老人‘瞒天过海’”:俏皮天真中的莫大诚意。

“居京师八年”“居京华第十一年”:时间留下的印记就是我们来过的证据。

“最后一次”我去看他:没有标注时间,恰恰作者情感上不愿意记得但理智又必须记得的纠结心绪;“永诀”的时代背景又有着莫大的难以言表的哀痛与惋惜。

(四)找出文中所有标示“空间”的词,疏通其脉络(表里)

明确:

“北京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白石老人的地理坐标,也是二人情谊的关节点,更是回忆的归属地。

“上海朵云轩”与“北京伦池斋”:白石老人画作频繁出现地, 艺术作品流转的中介点,更是情谊的催化剂。

“八尺大画”“茅檐矮矮”“空白处”:尺幅千里蕴藉诗情。 色彩可谓多姿、形状惟妙惟肖,神韵点人佳口。

(五)有疑正心,体认《忆白石老人》的典型性

1. 白石老人创作了大量满含诗情的画作,我们从作者的回忆中还能感知白石老人的哪些特点。明确:勤奋,年事已高仍笔耕不辍;务实谦逊,“我年轻时护花多么用心啊”;生活朴素;崇文尚雅, 有情有义,“亲自送画”“转送印字”“先生雅正”到“青也吾弟” 直至“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艾青”——提携关爱后生。

2. 岁月流逝,空间轮换,32年之后的“我们”能从文中领受哪些呢?明确:时光匆匆去,我只在乎你。

鲁迅赠瞿秋白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海德格尔录荷尔德林诗 : 寻找在那明媚湛蓝之中的“诗意栖居”

(六)结语设计

艾青有句传唱不衰也被拿来命题的“我的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想必这块土地上也留下了白石老人的一个个厚重的脚印吧,同学们,每当我们仰观宇宙之大时白石老人般璀璨耀眼的星会为我们指引方向,每当我们俯察品类之盛时那些诗文书画足以让我们感念,当然,我们身边还有朝气蓬勃的同学, 和蔼可亲的师长。闭上眼,你我不会孤独,也不曾孤独。我们把“孤独”留给饱满人生之后再想吧。有所追忆势必也会缓释“孤独”,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境,白石老人的虾在跳呢。

五、板书设计

忆白石老人

艾青

观其画作:尺幅千里蕴诗情

想其为人:务实勤奋爱创新

忆其情怀:白石山翁灯未昏

摘要:用时空坐标来架构回忆性散文的解读框架是散文教学中一个很好的尝试。本文以《忆白石老人》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篇7:回忆1994年陕西散文创作会

今年是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60周年。陕西作协,是我在国内加入的第一个文学团体。不知不觉,竟在这队列行进三十几年了。三十几年来我曾参加作协大大小小许多会议,但给我印象中最深的,还是1994年10月在汉中召开的那次“陕西省散文创作会”。它也应该是陕西省屈指可数的一次散文创作会。

10月初接到省作协通知:汉中,10月8日—15日。我多少有点惊讶。过去,省作协抓小说多,几乎还从没专为散文创作召开过什么上规格的会议。这当然是令人振奋的。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的散文就在全国颇受关注。柳青一系列描写新农村生活的感受和见闻的作品。魏钢焰的《船夫曲》《没出唇的歌》等散文,不但文采斐然,而且描述语言清晰、畅酣、生动。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山·湖·草原》散文集,包括他的散文代表作《祁连雪纷纷》《察尔汗盐桥》,风格粗犷豪放,感情质朴实在,表现了西部艰难、悲壮的大开发和创业者的风采。在新时期的八十年代初,贾平凹、刘成章、李佩芝、和谷等人的大量散文已风格独标,贾平凹的《丑石》《一颗小桃树》《秦腔》《关中论》及散文集《月子》《商州三录》,刘成章的《转九曲》《安塞腰鼓》《陕北民歌》,李佩芝的《小屋》等鹊声四起,和谷的散文集《无忧树》获1976-1978年全国新时期散文奖……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陕西还有毛锜、李沙铃、陈忠实、赵熙、李天芳、王蓬、刁永泉、高建群、萧重声、陈长吟、庞进、耿翔、柏峰、方英文、李汉荣等一大批作家也在写散文。可以说散文陕军气势一直很盛……只不过由于陕西小说在全国更盛,小说又总是最具有爆炸的威力,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的小说在全国不断爆炸,把陕西的散文创作几乎遮掩了。加上陕西省作协对散文创作上也“不作为”,不像有些省那样善于“炒作”,花样翻新,热闹非凡。其实,陕西散文在中国文坛上一直是享有实力的。

10月8日晨,我们乘一辆中巴从古城西安向汉中进发。这季节,已是霜降节气,这预示着我们散文创作最后的收获。在车上,我见到一行的文朋诗友:陈忠实、刘成章、京夫、王炎、李佩芝、冯积岐、朱鸿、方英文、鲁曦,《延河》杂志的副主编张艳茜、姚逸仙,《美文》杂志的常务副总编宋丛敏,《西安日报》的庞进,还有北京来的几位文学编辑。与会参加人员表上另有安康的张宣强,汉中的王蓬、刁永泉、张正国、李汉荣等。汉中是东道主,参加的人还有多位。

陈忠实在车上就给大家说了:这次散文创作会没有形式,要宽松、自由、心情舒畅;一路秦岭蜀道还要浏览、拜谒、观光景点,陶冶山水人文,以后为老陕写出有亮光的散文……陈忠实讲话少有花拳绣腿,总是很实在的。车上,又听说此次会本是想放在陕北开的,可是延安、榆林两地的文联都很漠然,而汉中的文联主席王蓬积极争取,最后就落定汉中了。作为陕北人,我只能叹息!因为我知道,汉中和延安文联主要领导最大的不同是,汉中的王蓬是一位真正从文的作家,他当然更懂得这次散文创作会的影响和意义。

我曾在汉江巴山一带工作生活13年,那里留给我许多美好的记忆。汉中被誉“天汉”,“小江南”,“江淮河汉”之汉江绕城而过。诗人陆游当年由川北归止汉中曾写诗句赞美:“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而古蜀栈道,有人把它与万里长城、大运河、秦直道放在一起作为我国古代几项伟大的创造媲美!现在故地新游,真是浮想联翩……

在诸葛亮伐魏病逝、“长星坠落”的五丈原下蔡家坡小餐,在“大散关”古战场凭吊,云气苍茫中,我们沿着盘山公路攀上秦岭山巅。“秦岭”碑碣前,登高俯瞰,大家志趣高远都很张扬。姚逸仙带头,年轻人都噢呵呵、大声地“噫吁唏,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把李白的《蜀道难》名句喊叫了好几遍。但就我所知,李白的“蜀道难”并非这里,而是在广元之南剑门关,那更是危乎!千仞峭壁若刀削斧劈横绝逆折。就在这几句诗后边李白又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见文人诗性一发就会忘乎所以常把些简单的常识弄错。

灯火依稀中我们擦凤州而过,凤州是古陈仓道和连云道交汇地。这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时小时大。20年前陕南的路况还很差,我们沿着古连云道在风雨黑夜缓慢前行。在柴岭关北,前面有车陷进泥坑堵塞了道路,我们全都下车和村里老乡一起铺垫绕行便道,耽误了好几个小时,直到深夜才赶到下榻地留坝张良庙宾馆。以至那里等得心焦的王蓬、刁永泉驱车来寻找我们。翌日上午我们拜谒了青山绿水环绕的“汉张良留侯祠”。张良是刘邦建立汉朝的主要谋士,汉朝建立后,张良就在这庙台子隐居了。晋代王康琚说“小隐隐于林野,大隐隐于市朝!”拜谒漫步,触景却情思不尽相同,但有一点趋于认同,这个张良功成身退,隐居林泉,修仙学道,明哲保身,太明智了。我们还参观了附近农家木耳养殖。庙台子处秦岭深处,大路边一棵粗大的桫椤树据说是南北的分界。林木葱郁,常年雨雾濛濛,盛产木耳。山村竹篱茅舍,房前屋后,到处置一排排一米余高带耳菌和肥墩墩木耳的木棍。

路过萧何月夜追韩信的寒溪,到了褒斜栈道“石门”遗址,大家小憩细观。石门是汉代劳动人民用“火焚水激”开掘的,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穿山隧道,通长16.4米,古代可并行两辆马车。石门内外岩壁,留有两千多年来名人学士大量碑碣和摩崖石刻,包括最负盛名的“汉魏十三品”,东汉时的《石门颂》,及三国曹操亲笔的“衮雪”二字等,素受国内外学者推崇。可惜在1970年代修建水库时,遗址已被淹没深水中,当时仅抢救一小部分。大家一番唏嘘感叹。

下午到了会议地点:汉中南郊的政府招待所。后面的两天进行了散文创作座谈。由陈忠实、刘成章主持。陈忠实一再强调,自由自在,畅所欲言。只有一个主题,陕西的散文如何突破、超越,开创一个繁荣的局面。记得他还幽默地强调了一点,说:“我告诉大家,参加咱们这次会议的散文家中还有一个女警察,在全国女武警擒拿格斗比武中获得第三名。我劝大家不要轻率造次,惹出麻烦了我可不管”……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说的是咸阳来的鲁曦,是在青藏高原长大的,长得高高大大,散文写得也很有生气。

nlc202309030345

那次会上,与会者发言热烈、踊跃,谈到了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的局限和时代悲剧;散文的嬗变、回归、交融、发展,及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商潮物欲对散文的威逼;散文由极左年代套在身上的“官本位”观,到沉渣四起的“商本位”观。大家对当时舆论界的文学艺术“贴近市场”,例如散文界的粗俗无聊的“快餐散文”;斑驳的“商品包装散文”;琐碎轻浮的“小女人散文”;萎靡骄奢的“新贵族散文”;饱食终日逗蝈蝈、打麻将的“闲适散文”……颇为质疑。

大家“各吹各的号”,观点也不尽相同。我翻阅了一下当年会上的日记,可略见当时的动态:

刘成章强调了散文的审美价值,散文的形象性、艺术性。称自己追求诗意的土,有灵光的土,开万花长万草的土。“我总让自己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是黄土诗魂的风味散文”。他认为艺术的精湛、追求、打磨,是散文创作起码的条件,也是重要的因素。只有这样,散文在这世界上才有了生存的一方角落。

刁永泉赞同散文的精致、凝练。他说:“散文不能向平庸和世俗靠拢。散文作家应自觉抵制当前散文的粗制滥造。”陕南山水涵养的刁永泉,散文本来就极富灵气,不单费心谋局设篇,甚至遣词造句都非常讲究极有诗性。

朱鸿已由他初期的故乡篇什、大学“西楼红叶”,开始秦地文化生活的反思。他传替了自己散文创作的现实批判意识。每次会议,朱鸿都喜欢事先写好短稿,照着宣读一遍,很精悍,也很严谨。但显得不自然,较拘束。朱鸿说:“散文旨在表达自我的感情、思想、学识和气质,从而造成阅读的美感”。这大致也可以看出他的追求了。

李佩芝的散文真挚、细腻、委婉,多表达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她在会上说:“我的散文:是我的那个世界。有人说我‘个人情调’了。我承认,我的文章真是我呢。不怕人家说小家子气,本来就出生于平民百姓的小院里;不怕人家说柔意缠绵,本来就是一位小女人,没有大丈夫气。真的我就是我,还不够么。”

我第一天没发言,深夜还在思考准备,以至同舍的汪炎兄取笑我:那么用功啊,小溪要发表黄河演讲了。我后来会上谈及三点:1、散文是艺术的,是洋溢诗意的,它是感性、智性和诗意的完美融合。要坚守散文的艺术纯洁性。2、我的散文之根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我只有从这里才能获取她的丰厚鲜活气息和独具的精神特质;地域散文要摈弃那种一味的民俗风情展览,它自有它的文化审美的包容性、开放性和人文价值取向。除了它“各地皆无唯我独有”的地域色彩外,还要有它跨越地域向外界说话的寓意价值;3、散文家不单要追求“独立人格”,而且人格要独立得高贵、尊严。始终恪守纯粹的文学精神,坚守文学的信仰与理想高地。中国散文要有“思想者”!

陈忠实在那次会上作了很深刻的总结:比如他曾谈到巴金和鲁迅的小说、散文。他说巴金的作品更多是生活的体验,只要深入生活,我们一般人都能获得这种丰厚体验;而鲁迅则不然了,他的作品是一种生存意识和生命的体验,这是高层次、高品位、高境界的升华,不是一般人都能达到的,写出来的。还有,他那天下午听了几位散文家对散文的坚守,哈哈大笑,又调侃又认真地说:“原来我们陕西散文界还有如此这么一群圣徒。可见文学在我们眼里依然神圣”,只不过,他鼓励大家更自由些,更开阔、洒脱地谈。后来陈忠实在其他地方又讲这话,被记者报导出来了。其实陈忠实的“文学依然神圣”这句名言最早就是在汉中的这次散文创作会上说的。

就我自己,很感激陈忠实在这次会上对我的鼓励。过去我们虽曾多次谋面,但深入交谈不多。这次,我们便有了很多机会,天南地北地聊,他爱听陕北信天游,爱听陕北民歌中的酸曲,他说信天游才最有资格获诺贝尔大奖。还有几位作家也曾在陕北下过几年乡。到了傍晚,我们一群就泡在一起唱信天游。忠实说他有一晚上偶然看了我《散文选刊》上的头条散文《黄河万古奔流》,当时感到很震撼,原来还有这样写散文的。他鼓励我好好深挖陕北这块宝地,继续写出一些大气、大手笔的散文来……以后几年,我时不时收到外省(市)一些报刊向我约散文、随笔稿件,都附信说陈忠实推荐的,这使我诚惶诚恐,也很感激。1999年1月2日,他在给我的复信中写到:“你近年对西部边地的研究和叙写很有独到之处,我还没见过边山边水写散文的人有此殊荣。我第一次读你的散文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你写黄河那一组……所以外地和本省的一些报刊媒体要我推荐散文作家时,我就自然推荐到你了。”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那次散文会竟20年过去了。今天回味,那次会还真有点“原动力”的启动呢!不妨粗略打点:

从那次散文创作会至今,人民文学、作家、百花、北京十月、上海文艺、人民教育、花城等许多出版社的重要选本,比如《中华散文百年精华》《百年美文》《华夏20世纪散文精编》《现当代散文诵读精华》《中国新文学大系》《当代艺术散文精粹》等都选载有陕西散文家的力作名篇,如《秦腔》《弈人》《扛椽树》《安塞腰鼓》《陕北八月天》《黄河万古奔流》《辋川尚静》《游子吟》等。

刘成章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的《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还有诸多散文集、散文获冰心奖、老舍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国家推出的21世纪“重点工程图书”《中国散文通史》这部历时十年编撰、凝结几代学者心血的、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全面而描述中国散文演变的12卷学术著作中,柳青、魏钢焰、李若冰、贾平凹、刘成章、和谷、朱鸿、史小溪、李佩芝八人在《当代卷》“抒情散文专节论述”,贾平凹、史小溪在当代卷总序中被特别点评……比之全国十个省(市)当代散文家在该书未被提及,陕西省堪称独秀几枝中的一枝。

当然,这里没什么炫耀,比之京、沪,比之《魏晋南北朝卷》《宋金元卷》《清代卷》《近代卷》中异省入选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们秦人就黯然失色、颇为尴尬。

在纪念陕西省作协成立60周年华诞的时候,我难忘当年作协高瞻远瞩,在汉中召开过的这次富有开拓进取的散文创作会。我们陕西散文界同仁,当不懈努力,不断选择、突破、超越!

篇8:碎念,回忆散文

鲁迅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么一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还是学前儿童的迅哥儿怎么会说出“Ade”这样的德语呢?

回答很简单:这是作者鲁迅成为“五四”启蒙大师后回忆儿时生活时写的语言。作者在饱受外界种种伤害之时,企图从内心深处的记忆中,寻找生命的闲静,以抵御外界的纷扰,然而学贯中西的鲁迅在沉入儿时回忆时忍不住还是冒出了一句德语。

还是这一段,“我”写作此文时都已经年过而立了,怎么会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呢?

回答也很简单:这是童年“我”当时的心态,是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我”的心智。

于是,在结构似乎很简单的回忆散文中,赫然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我”。似乎“现在(作者)我”在注视着一个完全陌生的另一个“过去(孩童)我”,“现在我”努力向另一个“过去我”靠近,企图追认童年“我”的身份,从中寻找到生命的闲静,以抵御作者“我”现在受到的外界的纷扰。

这和第一人称小说颇为相似,在第一人称小说中,也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叙述者“我”,一个是人物“我”,如老舍的中篇小说《月牙儿》以一个被监禁的饱经风霜的妓女的口吻回忆自己的历史,叙述者“我”是个饱经风霜的妓女,然而在“我”大约十七岁初恋时,也曾落入了情网:

他的笑唇在我的脸上,从他的头发上我看着那也在微笑的月牙。春风像醉了,吹破了春云,露出月牙与一两对儿春星。河岸上的柳枝轻摆,春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春晚的暖气里。

“我”是个久历人世,见惯薄幸男人的妓女,为什么却说出如此纯情甚至滥情的语言呢?因为这是人物当时的心态。

当然,第一人称小说中的“二我”和回忆性散文中的“二我”是不一样的。前者的“二我”不等于作者,而后者的“二我”却直接是作者本人,是作者人生之链的两节。容易出现误会的是,在第一人称小说中,叙述者和人物似乎是一个人。从《月牙儿》的引文,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人称小说中这两者依然是不同主体:叙述者“我”成熟,饱经风霜,愤世嫉俗,认清这世界一片黑暗,毫无出路;人物我是个进入青春期怀春的纯洁少女。表现在小说的语言上,前者犀利尖刻,后者的心理隐约温柔,语言婉约。这两者的区别可以称之为“二我差”。第一人称小说中存在的“二我差”是否在回忆性散文中一样存在呢?回答是肯定的。从本文开始所引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例子,可以知道文中存在两个“我”,童年期的鲁迅和启蒙大师鲁迅区别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只能从生理学意义上说两者是同一个人,而不能从以社会学意义为基础的主体的角度说这句话。

在回忆性散文中一个成熟的“我”,回忆少不更事的“我”在人世的风雨中经受磨练认识到人生真谛的经过。成熟的我作为当下的作者当然有权,也有必要,对这成长过程作评论、干预和控制。此外,“现在我”的价值观、心态和情感状态还会影响渗透到“过去我”。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有一段: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朱自清写作此文时已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了,他已充分体会到了做父亲的艰辛和父亲对儿女的舐犊情深。但八年前父亲送“我”北上求学时,“我”还是二十岁的青年,处于一种反叛的审父意识很强的年龄阶段,所以才会“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然而一句“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透露出现在的“我”对那时的“我”的批判和揶揄。如果我们再多读两遍文中的画线句子,心头不禁N,我们透过这句话却可以读出另一层意思:家庭中的“代沟”是否真的无法跨越,对父母爱的理解和接受非得以另一个令人沮丧的“代沟”为代价?

《背影》是一篇很讲究结构的散文,由父亲的“背影串起全文,和“背影”连在一起的是作者的眼泪,作品问世数十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为什么会产生这一阅读效果?除了作者写的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亲情外,和文中适时出现的“眼泪”有很大的关系。但我在此不得不指出,作者八年前的眼泪未尝不是“现在我”在泪眼朦胧中写作《背影》时勾引出来的。

在启悟式小说格局中,“二我差”最终会渐渐合拢、消失,因为人物渐渐成熟,在经验上渐渐接近叙述者“我”,《月牙儿》的最后三分之一段落,当人物“我”已成为一个街头暗娼后,“二我差”几乎就看不见了。回忆性散文因为篇幅较小,一般不会把自己的整个成长过程放在一篇文章里来写,而是写自己人生的一个横断面,但把某个作家的回忆散文综合起来看,就几乎是他的成长史了。散文中的时间愈往后推,就愈接近作家现在的“我”。

这并不是说回忆性散文因为存在“二我差”就会给它带来艺术上的负面影响,如果处理得好,“二我差”可以变成一种张力,一种使得“二我”复杂化和复调化的手段。“过去我”和“现在我”在阅历、观念、智力、情感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二我差”越大,这种不同就越明显。在“二我差”较大的回忆性散文中,“二我”一般是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的,既不是由“现在我”完全控制,使语言过于精明、老练、失去真切感,也不是由“过去我”完全控制,使语言过于天真、稚嫩,缺少内察的深度。对于那些“二我差”很小的回忆性散文,全文的话语风格可以同时属于“二我”,也就几乎没有矛盾和冲撞了。当然,有些很优秀的回忆性散文,即使“二我差”很大,“二我”也几乎没有什么交流,作者在回忆“过去我”的事情时,故意隐匿“现在我”,重现自己“人之初”的精神圣地,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黑暗的压迫。鲁迅之所以要写《朝花夕拾》原因正在于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注:引自《(朝花夕拾)小引》)。在我看来,鲁迅在自己的回忆散文集里实在是没有找到多少“闲静”的,到处是剑拔弩张,到处可见启蒙斗士的影子,“现在我”时刻控制着“过去我”。“现在我”放松警惕,一任“过去我”活跃言说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三海经》、《琐记》三篇,特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开头和结尾段“现在我”露了一下脸外,正文中几乎就看不到启蒙者鲁迅的影子了。他写百草园时的叙述是那么的明媚、欢乐和充满了童年的调皮,然后进入了三味书屋,环境变得阴森起来,启蒙者“现在我”好像是已经做好了热身的足球队员随时准备上场,然而没有,“现在我”把叙述权利交还给了“过去我”,孩童迅哥儿仍然找到了童年的乐趣,只是这样的乐趣是在被压迫中不断渗透出来,就像石头下面的青草依然充满了生长的欲望一样。鲁迅没有把三味书屋和百草园对立起来写,因为他尊重了客观存在的“二我差”。但令人不解的是,鲁迅却在迅哥儿努力猜测大人为什么要送他去书塾里读书的时候,突然冒出一句洋话“Ade”,这个例子我在本文开头列举出来是为了说明“二我差”的存在,我在这里也不得不遗憾地指出“现在我”在这里出现是不合时宜的,破坏了正文中情趣盎然的童趣,是一处败笔。

可以说,对“二我差”的掌握,是回忆性散文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由于许多作者对此并不自觉,我们看到不少成功,也看到了许多遗憾。

上一篇:年度先进颁奖词下一篇:袁贵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