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回忆散文

2024-05-22

走过回忆散文(通用9篇)

篇1:走过回忆散文

走过回忆作文

回忆也许甜美,可是正在飞走,对不对?――题记

如果会有来生,我定不会再让此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我定会摒弃所有私心杂念,再也不贪玩,静静地陪您听风吹树叶的声音,听风轻叩窗棂的声音,我定会认真地听您那尚未诉说就已带走的回忆。

姥姥的一生安静却充满回忆。记忆中的黄昏,总会在院子里看到姥姥躺在摇椅上,阖着那些许浑浊的双眼,布满沟壑的面庞上却带着浅浅的笑。姥姥总会在我淘气之前感觉到我的存在,招手叫我过去。我便轻轻依偎在姥姥的身旁,问出我疑惑许久的问题:“姥姥,您很喜欢阳光吗?”姥姥便轻抚着我的头,慈爱地说:“傻丫头,不是阳光,是风啊!”“为什么呢?”姥姥却回答说:“丫头,等你再大点,姥姥就告诉你啊。”此后,无论我再怎么询问,怎么撒娇,姥姥都不肯再吱一声,只是慢慢地闭上眼睛,回到自己的世界。

往后的日子里,姥姥依旧静静地躺在摇椅中聆听风的私语,只是身边却再也没有我的身影。那日,我站在回廊下,不经意地抬头,风拂过我的面颊,如婴儿呼吸般轻柔。却莫名地让我感到可怕与恐慌。那或温柔或热烈的风,分明像死神一样,撕扯着姥姥的灵魂。慢慢侵蚀着她那半生操劳的双手,那布满沟壑的面庞,那眼角密密的皱纹和那慈祥的笑。姥姥的生命如同离弦的箭一般,从初出射向终点,划破风的私语,却从未停息。

直到那天,风似挣脱牢笼的猛兽,呼啸着拍打在我的脸上,风干了泪水。我默默地跟在队伍后面,将要盖棺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在我的生命中,一些人,一些事,一旦错过了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留下的只有那随风而散的回忆。风声怒号,灌入我的口中,撕裂喉咙的痛却抵不过失去至亲的`绝望与无助。

等人走茶凉,我安静地坐在姥姥那张半旧的摇椅上,眼泪无声。我听到风吹过耳边,吹动洁白的裙角和过肩的发,那么轻柔却又那么可恨!它带走了您的容颜您的微笑您的声音,它把您的一切从我的身边剥夺!

我在那风里默默地闭上了眼睛,记忆却潮水般汹涌着回荡在我的脑海里,一阵声音慢慢地飘进了我的耳朵。“杏子熟了,去摘着吃吧。”“快开学了吧,好好学习啊!”“丫头,姥姥舍不得你啊!”

姥姥,我想我知道您为什么那么喜欢风了,因为那里面满满的都是回忆啊!

风吹走落叶,也吹散阵阵回忆。如果有来生,我希望自己能多陪陪你,陪您笑陪您说话,陪您听风,陪您回忆。姥姥,您听到风带去的希冀了吗?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不要等到一切失去了以后再后悔,空留随风消逝的回忆。

篇2:走过回忆散文

――题记

骤然响起的掌声充斥了整个空间,我处在数十道目光的焦点上,想微笑,泪水却快要决堤。我只匆匆的低下头,注视着桌面上同我的心情一样复杂的光影。直升班,标志着我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也标志我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也标志着马上就要与承载了我三年的欢笑与与欢笑的集体道别。望着面前一张张熟悉的笑靥,我的眼中似乎铺开了一张模糊的幕布。回忆电影般在这上面浮现……

背着包局促不安的走进陌生的教室,找到一张靠后的桌子放下包,坐了下来,准备“享受”沉默和“喧闹中的孤独”。按照以往的经验,我要花几天时间才能融合小的朋友圈中。正在踌躇着和哪一位同学,先打个招呼,一只手却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转过身,眼前,是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哥们,你是向阳的吧,我见过你。”他微微笑着,语气平淡,却如同一股激流冲入我的胸膛。我只觉得一缕阳光撒进了原本冰冷的心扉,头顶上那块压抑到窒息的气团也瞬间消弭了,不由得与他神侃了起来。秋日的清风,扫去了天空上那层灰色的雾霭……

雪花如同大天使最圣洁的祝福降临人间,轻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的清晨――12月25日,“圣诞快乐!”就在我埋头于一堆参考书的时候,一个提了两大袋东西的身影风风火火的撞了进来。原来是我班的“二哥”。二哥显然是骑车来的,头上、身上还带着一层雪花,被灯光一定映,晶莹如纯银的饰品,有几分耀眼。二哥并不在乎我们的诧异,打开手中同样落上了一层白雪的袋子,塞给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个包装好的苹果。接过四四方方的包装盒,仔细的翻看着,上面竟然有二哥画的漫画!雪橇、驯鹿、圣诞树,还有各种动作怪异的圣诞老人,令人忍俊不禁。教室里一时炸开了锅。“哈哈,雷死了。”“二哥,小骆驼画得不错哦!”欢快的声浪飘出窗户,飘向东方那轮火红的朝阳,在凛冽的严冬中,平添几丝温暖。依然轻舞的雪花披着金色的外套,带着难得的酣畅一笑,隐没在了心灵深处……

考试在即,压力如同一座山堵在心头,令我难以换气。强化班中一道道离奇古怪的题、老师提出的新鲜方法,纷至沓来。时刻占据着我的中枢神经。偶尔休息一下,七班的点点滴滴总是涌上心头。终于,借着送报考材料的空,我再次踏出了七班的门。

“呀,你回来了!”看到我突然出现,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先是惊讶,然后马上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问我近期的情况。我有点受宠若惊的站在他们中央,一一回答着,同时诉说着我心里挥之不去的压抑。气氛有一丝凝重,无言的片刻后,其中一位开口了:“我们知道你有压力,不过我们当中,只有你能承受这样的压力,我们相信你……”一字一句,如同跃动的火苗,点燃了被尘封在的心底的斗志,令沉重的压力退避三舍。接收着穿梭在整个整个空间中的热力,我笑了,因为我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篇3:现代回忆散文的心理学解读

主观方面, 回忆性散文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在思想中的沉积和提炼的结果。作家在生活中独立思考人生问题, 逐渐形成一种社会认识。鲁迅写《朝花夕拾》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所以, 回忆百草园的花花草草、长妈妈给他讲故事……1926年, 鲁迅已经人到中年, “三一八”和“四一二”惨案的发生, 使鲁迅悲哀痛苦, 此时回忆便成了他心灵的避风港, 在那里他找寻着人性的爱与美所给予的温暖。他回忆童年天真烂漫的时光, 掏出心底那些珍藏许久的往事, 慢慢咀嚼, 从而有了对生命的追问。

客观方面, 社会的变革和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作者形成心理落差。鲁迅留学日本而思念儿时的故乡, 而作《朝花夕拾》。巴金经历了文革, 从而有了那本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社会外部环境是促发作者心灵思考的助推器, 也是形成文学审美的资料库。外部环境可以给作家心灵的启示, 成为作者写作的动机。一个场景, 一个人, 一段话, 一件事都可以给作家带来或喜或悲的内心体验, 尤其是过去的人和事, 遗失的美好总会带给人淡淡的忧伤, 或怀念或感动, 留在记忆中的肯定是当时触动人心的东西。

二、回忆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回忆性散文的主题大体分为四类 :1. 追忆童年。如鲁迅《朝花夕拾》、茅盾《我的小学时代》。2. 思念故乡。如茅盾《可爱的故乡》.3. 难忘旧事。如《记一辆纺车》。4. 怀念亲朋。朱自清《背影》、《儿女》, 艾青《忆白石老人》。在学术界对于散文的分类比较驳杂, 人们对于散文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 散文就是作家对于自我生命形态的叩问和咏叹 , 在美学层面形成一种对话方式, 诉诸读者一种审美感受。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形态, 无须写人却又不可避免的反映着人。

散文文体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和文体属性。记叙散文主要侧重于人的经历, 然后把经历和感受通过作者思想表达出来。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可以作为散文来表达, 散文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沉淀, 尤其是精神层面的独特感悟。精神建构只有和社会发生关系, 形成价值观念后才能从思想上反映在文字上。散文的叙事是拔高式的叙事, 区别于小说。而且, 散文是片段式的, 不连贯的, 不追求完整性, 但这些片段的背后有统一的思想主宰。

回忆性的记叙散文主要是回忆主体生命过去所经历过的事。主情性和写实性。回忆部分采用叙事的写作手法, 并有明显的时间标志。如“大概是三十年以前吧”“九年前的这些日子”。一个作家有几篇作品有连续性或互补性。如茅盾的《疯子》、《阿四的故事》、《小三》, 都是对作者儿时的邻居阿四, 小三的真实回忆。回忆的内容必须是在回忆主体人生留下深刻印象的, 人或事件本身涵盖的韵味能够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经常回扣回忆主体的心灵。直接影响着回忆主体对生活的判断。回忆性散文中的人或往事具有失真的特点, 随着时光的流逝, 作者的经历会附加在原来的经历至上, 从而构建新的审美架构。失真是带有时间性覆盖和遗忘。文学作品不是纪实的, 是作者在想象空间经过典型化处理而达到美学效果的加工品。无论是描写还是抒情都具有合成效果。

三、回忆性散文的价值

对文学的价值。现代回忆性散文非常朴素, 大多是不加雕琢, 返璞归真的情感流露, 比如萧红的《商市街》、《桥》等散文作品, 表达了命运的坎坷和早年的不幸, 成为了作家用生命演绎的一部血泪史。童年的不幸给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源泉, 越是伤怀越具有感染力。回忆性散文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对逝去的忧伤。从文本形式上, 参悟人生的优美语言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给文学无穷的力量, 从文本内容上, 感染读者与作者涕泪交流, 心灵相映, 祭奠历史的悲哀, 呈现不同时空的审美交错艺术。

对社会的价值。如《记一辆纺车》和解放区的革命人民反围剿联结起来, 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延安的革命精神。巴金“讲出了真话, 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可以说, 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茅盾《可爱的故乡》“我回忆这些往事, 想念这些故人, 是为了寄语故乡的亲人 :浙江是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踏着前辈的足迹, 高举四个现代化的旗帜前进再前进!”

对人生的价值。首先, 回忆性散文对人有激励作用。茅盾回想三十年前的武昌革命, 以及三十年中发生的几次大变革而发出感慨“回忆是辛酸的罢, 然而只有激起我们的奋发之心!”。其次, 回忆性散文启发人对生命的思考。如叶圣陶的《春联儿》回忆推鸡公车的老俞原本想在过年时把两头猪卖掉, 做点小买卖, 小儿子却死了, 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 卖猪的钱只能给儿子做丧葬费。他叹道“唉, 说不得了, 孩子死了, 猪也卖了, 先前想的只是个梦, 往后还是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 推到老, 推到死!”对人生的无奈, 作者给予乐观的态度, 拟了一副春联“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摘要:回忆性散文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在思想中的沉积和提炼的结果。社会的变革和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作者形成心理落差。回忆性散文的主题大体分为追忆童年、思念故乡、难忘旧事、怀念亲朋四类。现代回忆性散文对文学、社会、人生都具有独特价值。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原因,特点,价值

参考文献

[1]丁文.“乡间风景”的发现——周作人早年文学观念与散文文体的生成[J].鲁迅研究月刊.2014 (05)

篇4:如何写好回忆性散文

屠祺琦:这篇文章我很喜欢,理由很简单——因为它感动到我了。尽管小作者的文筆朴实无华,却散发着浓浓的怀旧气息,充满了真实感。

本文用一条“草莓毯”作为线索,睹物思人,由毯子牵扯出其对奶奶的回忆,这样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巧。读罢全文,一种温馨而悲伤的感情笼罩了我,让人有想要落泪之感。

老师:的确,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非常感人。无论是奶奶织毯子的画面,还是她为“我”盖毯子的场景,都紧紧地抓住了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了细节刻画。点点滴滴的思绪交汇起来,自然透露着一股怀念和眷恋的味道。

黄蓉:不过,除了情感饱满之外,我认为本文在记叙顺序上也有值得我们的借鉴之处。

老师: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记叙顺序属于哪一种?有什么好处?详细说说吧!

黄蓉:作为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自然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小作者先从现在的时空写起:回老家收拾东西,却被一条“草莓毯”牵动思绪,接着展开倒叙。可见,倒叙除了可以增强文章开头的吸引力外,还可以给这段记忆增添一种沧桑的感觉。结尾部分,小作者结束回忆,回到了现实,做到了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老师:说的一点儿没错,看来,黄蓉同学对文章的结构分析得非常到位啊!

倒叙,是我们写回忆性散文的一种惯用的记叙顺序。既然是回忆,那么常常是从现在写起,接着穿梭回过往的。例如著名散文家宗璞的《水仙辞》,就是从窗前的一盆水仙花开篇,接着由此展开回忆,进入倒叙,思念自己一个逝去的、喜欢养水仙的朋友。

再如散文家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同样也运用倒叙手法,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了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出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

运用倒叙手法写作的文章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找来看一看。

高芷晴:刚才同学们分析了细节、结构等优点,我都很赞同。除此之外,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这篇文章的结尾我很喜欢,因为小作者写出了一种成长的感悟。长大高飞,是生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人生总是逃不过生离死别。正如文中奶奶说的那句话,鸟儿长大了总要飞出森林。但是无论我们走多远,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却永远不会忘却,因为亲情是我们永远的港湾。

老师:看到诸位同学都能善于从范文中汲取优点,这让老师很欣慰。

关于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巧,老师再来作一下最后的总结:

第一,同学们在写作中,要把握行文结构,学会睹物思人,展开倒叙;

第二,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抓住感人的细节,如范文中的“草莓毯”这个细节,就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第三,要注意情感的饱满,回忆往事时要写出浓浓的怀恋感、沧桑感,在情绪上感染、打动读者。

篇5:无声走过,留下的只有回忆

无声走过,留下的只有回忆

无声走过,留下的只是回忆 漫步在湖边, 眺望远处耸立着的高塔。 在云端,忽隐忽现, 那么虚无飘渺, 那么不真实。   独步走过, 心如同湖面那样平静, 像死一般,完美。   天上的云在悠闲的.游玩, 造物主的手轻轻地拨动着云彩。 多么忧伤, 多么悲怆。   湖面泛起涟漪, 白色的裙子扬起, 找个新方向往前走, 却是布满陷阱与艰难。 我该如何开始,怎样结束?   温暖的阳光反射在我的身上, 映出背影, 湖面中一直都有我的身影。 心中的思绪飘向远方, 想起了约定,想起了诺言。   无声走过,留下的只有回忆。

篇6:走过回忆散文

蓊郁的夏依然恋春,每个人都在这个盛夏继续着自己火热的追求,留恋,光阴已从我指缝间流过,留下掌纹中的沧桑和磨练。风拂过,嘴角上扬。这一刻,我环视周围,一切都是美的,这条考研(Q吧) 路终于在生气盎然的时节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回想这段考研路,交织着绚丽与晦暗,温暖与孤单,精彩与艰难。一段荆棘征程会是一生难忘,而过程也必定会是回忆充实的调味剂。此刻我也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我考研路上的点点滴滴。

开始决定考研的时候,心态上的调整很重要,按自己喜好,看了看我最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并大致制定了一整年的复习计划。因为我是跨专业,第一轮复习我重点放在专业课上,熟悉文学史,对着文学史看作品。我想只有自己有了阅读体验,才能真正有自己的想法。英语(Q吧)在这一阶段也没有放下,主要是背单词,有时间做一些基础性训练的阅读,听力也在坚持。

辗转几个月,到了我规划中的第二轮复习,专业课方面就看近年的学术期刊以及一些重要的学术专著,边看边做读书笔记,并整理以前的听课笔记。综合科目则分科归纳整理知识重点,做作品分析训练。公共课方面,英语大量做阅读,开始做模拟题,政治进入全面复习。

到了计划中的第三轮复习时,冬的寒冷已在肆虐,窗外的雪显得格外沉寂,让人忍不住想贪婪的融入平静而放松,我深知环境不能阻挡我奋进的脚步,越艰难越勇敢,这是对自己的承诺。

这时候我的复习依然按部就班的继续,专业课方面认真看第一、第二轮复习做的读书笔记和听课笔记,试着自己给自己出题,想想该怎么答,训练一下解题思路。公共课里重点是政治,该记的一定要记住,英语看一看以前做过的错题,分析一下错误原因,真正理解消化,此时也不忘熟悉一下单词。

斗转星移,时间在不经意间就到了最后关头――我的最后一轮复习,这时候,该调整心态,准备应考了。政治英语可以再试着做一套模拟题,时间上与考试时间一致,主要是模拟一下氛围,训练一下进入考试的状态。

专业课的最后复习,关于文学史,我上课用的是郭志刚、孙中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觉得可以做参考的`还有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人大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两本书当时老师肯定也作为参考书目给大家提过。这三套书是各有特色,综合起来用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其次,也要重视文学作品,记得我当时是参照文学史,对着谢冕、钱理群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一篇一篇看的,有些长篇小说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我的方法是看看开头结尾看看文学史中介绍的比较精彩的章节,主要在于感受一下作家的写作特色。

当然,好好利用课堂资源,听课笔记也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帮我们理清复习的线索与重点――老师讲课的重点当然是重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帮我们回忆起最初学习的场景,有利于我们的强化记忆。我个人认为老师的这些经验,其实是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进入我们将来的研究领域,这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对我们考研还是以后作研究都是很有好处的。

对于老师提到的研究者,提到的文章与著作,课余时间我们可以自己找来看一看。把课堂用好用足,绝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本身。学会听课,也是关键所在。

最后,也要多看看与专业相关的期刊,有时间可以随便翻一翻,找找自己感兴趣的看看都也是会很有收获的。看论文看得比较累的时候可以换换口味,看看当下的创作,我总觉得这是跟看论文一样重要的。看文学史看评论总是有历史感,而看当下的创作则比较有参与感,与时代切近与自己的生活切近总能更好地调动起我们的激情,活跃我们的思维,一方面是调节一方面也是训练。

面对考研,仅仅是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看看别人是怎么分析怎样评价的。同时,我们对自己所选择领域的学术现状也应该有相应的了解。 掌握的信息越丰富,思路形成的渠道才更广更深远,才更有助于在考试答题中游刃有余。

篇7:走过回忆散文

花季未来,忆季过往。翻开人生扉页……

许久年前,花儿的果实种到了土壤里,人生的尖芽第一次品汲天空的甜美。从此,我来到了这给世界,风一样的呼唤,叫我大声的哭了出来,许久以后,我终可看到这世界的样貌,记忆也从此开始挥毫一笔,便有了现在的回忆。

开始学会爬行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大地的温度,第一次留下了手上的余温,大人们都在一旁,仿佛以为我就是地心一般,绕着我转。从此,我亦成为了我的世界的主人,也曾轻轻地走进了人生。

“妈妈,我要这个书包,还有,这个文具盒……”一个懵懂小学生第一次知道了学校的同学,学校的不放纵,学校的饭菜,那一切都和家里的不曾一样,不曾相似,没了爸妈的双臂,我也终于知道,世界并非因我而转。那时,不爱上课的我,便学会了上课看漫画,那一切我以为都是正常的,因为那一切都那么的自然,都那么的自然。

毕业那天,我终于知道了自己在这世界多么渺小,多么渺小。终于登进了初中的校门,上了初中,也进入了青春期,偶尔也与家长上的口角摩擦,直到看到父母的双鬓早已变得白丝漫乌时,我终于平息了平生的“热血”。

高中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家里的管理,没了父母的念叨,但是我却不不曾如往,而现在都将热血灌在学校,浇在挥笔之间,

踏入社会了,才知道了世间的不容易,当初所站在风口浪尖的话都已成为句点。

还记得……

远离家乡,从此一个人生活的我曾对母亲说道:“我要离去,请别伤心,你要相信我,要让我的爱带你浏览人世间的美丽。”而许多年后,终会有那么一天,夕阳西下,鸟儿回家,母亲躺病床上,我握住她粗杂的手,眼泪不止流,会听妈妈说别;“我要离去,别再哭泣,请你相信我,要让我的爱带你浏览人世间的美丽。”

过分的回忆,走不完的人生,浸不完的灰墨,现在想起,有没有那么一种时间,永远不天黑,有没有那么一种永远,永远不改变,有没有那么一种轻轻的人生,那么一场漫漫的回忆。

灯火通明阑珊处,一路曲蜿延倾,雨后的积水溅起的是醉人的回忆,醉人的回忆减轻的是轻轻的人生,我总以为,时光与岁月就像迥然有异的石头与水。

是谁在叹咏那一首人生的诗?只听见那诗中的声音,平平仄仄,殷殷切切。

篇8:走过回忆散文

——题记:老子《道德经》序言

著名学者蒋勋在《给青年艺术家的信》里发出疑问:“艺术创作的美, 是否更多来自遗憾, 来自生命里不能长久存在, 却在心灵记忆里永不消失的一种坚持?”关于美的来源这个问题, 古今中外的贤人们作了很多珍贵的探讨, 从柏拉图的“灵感”到亚里士多德的“模仿”, 从笛卡尔的“理性”到黑格尔的“辩证”, 从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到近代王国维的“解脱”, 前人们呕心沥血地反复探索, 但还是没能绕过那句古话——“美是难的”。蒋勋在这里对艺术美的来源提出了一种猜想, 在直觉上认为“美是一种消失”, 可他却并没有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但在唐象阳的文学创作里, 这个问题却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唐象阳不做纯理论研究, 可他懂得顺应自然的呼唤, 以自然之心, 观自然之景, 在物我两适的禅境中, 捕捉美的瞬间, 用优美的笔触追寻“心灵记忆里永不消失的一种遗憾”, 将其感受到的“理性”之美融入中国古代“仁义道德”的传统理念艺术地表现出来。他写诗、写散文、写毛笔字, 每一样皆有其独特造诣, 视觉的和文笔的艺术在他身上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并通过他朴实真情的文字呈现给读者, 使读者很自然就走进他的文字板屋里, 身临其境, 与之共鸣。而他丰富细腻的生活积累和感受, 也就成为了他艺术道路上取之不尽、日益醇厚的财富与源泉。

梦中的家园

唐象阳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 成长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南方小镇, 青砖青瓦青石板路, 典型明清风格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从小就在他心里埋下了爱读书爱写字的嗜好。古镇那条小巷里的清幽和那间小阁楼上, 父亲要他一个人无休止地练的两个字“永”和“忠”, 以及无休止地教他背认唐诗的无奈情景深深地印在了他童年的记忆里。那时他还是一个没上学的孩子, 那一间小阁楼上深沉的幽静和父亲最习惯用小米录尺打手板的岁月也为他的人生道路奠定了静静思考生命与尘世的底色。在今天的他看来, 诗意的生活、文学的抒怀不在于登高望远, 不在于背唐诗, 也不是临海赋歌, 装腔作势, 而是“江南的细雨绵绵, 打在青石板上叮咚作响, 有的清脆, 有的沉闷, 像弹奏一首优美的江南小曲”。细雨中, 他灵魂深处的古镇是清逸悠远的, 因了这氤氲的灵气, 时光似乎要在那长长的小巷里长久停伫, 这里的生活也将会一直是此时此地那般鲜活的模样。唐象阳实在舍不得淡忘哪怕是一点点关于这古镇、这家园的美好回忆, 因而他常在梦中重游故地, 在那小巷里静静地徘徊。他曾坦言:“怀念是因为爱, 爱之弥深, 念之弥久。”古镇对他而言, 早已不单单是一个生他养他的地方, 而是成为了他情感家园里理想的寄托与归宿。古镇是平凡生活的一种表示, 这里有年轻女子在古井里打水, 有卖“油炸粑”的吆喝声, 有忙碌但悠然的生活气息, 大家习惯吃完晚饭在巷子里“吹牛皮”, 邻里之间相熟相知、相亲相爱。岁月静好、怡然自得, 这不正是现代都市人所理想的世外桃源么!唐象阳通过古镇的人和事诠释了这种朴实的, 但又存有遗憾的美。

唐象阳极其热爱传统文化, 热衷于古典诗词, 他常笑称自己是一个观念落后而传统的人。他对传统的坚持, 不是被大众所误解的刻板守旧, 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坚守传统文化的本味, 以生活原本该有的风貌来对照考量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事情。比如《戏说端午》一文中, 作者敏锐地透过“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表面的喧喧嚷嚷, 看到这些花样翻新的纪念活动大部分实质上是假借祭奠屈原的名义进行某种人为的炒作, 而使端午节本身所带有的深沉的民族文化精神反倒被玷污了, 被铜臭熏染了。他感慨道:“在我们重复文化、重复自己的虚弱和虚伪时, 我们其实已经遗忘了过去, 抛弃了文化的很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是抛弃和背叛了我们自己。”

现实的生活总会有许多伪善和荒谬的地方, 但我们并没有世外桃源可去, 也没地方可供逃避。唐象阳无法抛弃自己的梦想, 也无法回避现实生活, 于是他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方式, 将现实与理想这对矛盾体统一在了一起:他将远志封存起来, 脚踏实地地过好每一天;在文学的世界里、在山水闲情间、于杯盏中自在把玩;看一场烟雨, 从开始下到结束;看一只蝴蝶, 从蚕蛹到破茧;看一树的蓓蕾, 从绽放到落英缤纷;不为诗意, 不为风雅, 不为禅定, 只为将日子, 过成一杯白开水的平淡、一碗清粥的简单。

净美的禅意

“不取于相, 不滞于物, 悠然无我”, 方能进入禅境。

一切科学艺术的发展, 基本上都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 又回到简单的过程。最初的简单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有了纷繁的局面, 而面对这般景象的人们因距离原初的遥远, 反倒失去了对事物的准确把握, 于是, 我们又需要重回简单, 去找寻最初的感动。

多年来, 唐象阳一直担负基层领导工作, 虽居于都市、毗邻浮华, 但世事纠葛丝毫没能改变他那颗禅意之心。唐朝刘长卿曾言:“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禅, 是一种心境, 嵌入山水, 融入自然, 觅一份超脱都市的逍遥任性。无论身处何方, 唐象阳都渴望与自然相亲近, 渴求返璞归真。无论是他的创作, 还是他的为人处世, 都始终透露着他那颗清空安宁的禅心。他的这颗禅心, 不在隐居深山、远离烟火, 而是一种对人生自始不渝的关怀和善良。唐象阳总是抱着深深的同情, 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无论是对劳动者的理解, 对宁静家园消逝的喟叹, 抑或对社会不公的揭露与批驳, 他都将自己放在同自然、同真实生活平等的位置, 感同身受地去思考与表达。

老子曾以杯子作喻:一个杯子最有用的, 是那个空的部分。在唐象阳看来, “不管是‘乐山’还是‘乐水’, 也不管是仁者还是智者, 从本质上来说, 都是在对山光水色的缱绻中, 用心追寻生命的静美, 探究生命的本源……” (《乐水》) 晚上, 我们仰望苍穹, 黑暗的静谧中有星光闪烁, 很美;白天, 云朵飘动, 柳絮纷飞, 很美;鲜花盛开, 大河流淌, 小溪淙淙, 高山耸立, 很美。纯朴是人最珍贵的品质, 因而, 简单很美。在利来利往的现代都市生活中, 人们的灵魂渐渐被异化成了物欲的潘多拉, 失去了纯真, 有些人甚至丧失了品德。身为作家, 唐象阳用一颗禅意之心拿起他的笔杆呼唤人们洗礼灵魂。于是, 他用他的文字引领读者的心灵回归大自然, 让心灵在淳朴的乡村, 看看青山绿水、牛羊闲散, 和乡情真诚地拥抱, 让人们找回些许对美的感受, 对善良的珍惜。人通常在孩童时代感受到的美最多, 因为那时一切简单、一切纯朴。故而, 在文学的纯美中, 总是少不了对童年记忆的追溯, 因为那段时光实在是一个美的宝库。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化、庸俗化、势利化, 似乎已偏离了大道。偏离了大道, 失去的不仅仅是美, 更是生命中的善良和纯朴。唐象阳有感于世风的堕落, 慨然说道:“古代, 人们追寻的是诗歌、心气、自我的完善。而今, 人们追求的是浮躁、炒作、私心熏黄的嘴脸和有意无意的忘却!”

在唐象阳的文学创作中, 我们也常会见到他毫无保留地抨击人性的扭曲、揭露名利场的腐化。如《饮酒的境界》中, 有对“酒品”即“人品”的深刻探讨;《与平民聊天》中作者回忆起外婆当年讲的“老农夫与金佛”的故事, 借古讽今, 表达自己对清明盛世的期望;《也说黄段子》中作者感觉到“黄段子”的流行正是当下社会人们精神生活匮乏的表现;《阅读沧桑》里, 作者沉痛地感叹“三陪小姐超短裙下的潮湿, 却淹灭了城市庞大的躯体”。现代人在商业文明中弄丢了那颗简单的心, 心灵陷入了无边的荒芜, 于是, 他们纷纷放下了对高雅性灵的追求, 转而沉醉于肉体感官的快感, 试图以此来填补日益扩大的心灵空虚。对于这些问题, 唐象阳的笔触总是非常善意地用文学的形式试图拯救人类堕落的灵魂, 于是, 那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忧思与心痛, 时时提醒我们, 这是一位以其禅意之心在进行创作的性情中人。

时间的味道

王家卫拍过很多家喻户晓的电影, 如《重庆森林》《花样年华》以及最近的《一代宗师》。王家卫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 华丽而忧伤。细细看过来, 其实无论这些电影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 他们实际上说的都只是一段流动的岁月——“时间”。似水年华、如花美眷, 从时间中来, 又旋即消弭于时间之海。关于时间的故事总是欲说还休、让人感慨万千, 再提起时已是泪流满面。在唐象阳的作品里, “时间”, 即岁月的概念始终贯穿其中。从他出版的文集取名《就这样走过》《边走边想》《时光的碎片》就不难看出一个阅尽沧桑的中年男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岁月的长河里边走边思考、边想边回忆的情形, 他在时间的长河里寻找自己、寻找失去的过往, 也寻找人生的况味和人类的静美。

“时间”构成了唐象阳独特的艺术创作气质。他笔下的时光总是那样淡淡的——淡淡的喜悦与忧伤、淡淡的哀愁与感慨, 让人极容易随着他的文字坠入时光之海, 从此时此地的纷扰中脱离出来。最让人感动的是, 唐象阳在如此嘈杂的俗世凡尘中行走多年, 但仍能保持一个禅意心境, 对美有永不疲倦的敏感与追求, 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心境啊, 这也是他的散文最能打动人的所在。

“时间是一面斑驳的墙, 爬满苍绿的青苔。”

“时光的夹缝里, 那些流离失所的悲伤终于止息。”

“我们曾经年少过。爱过。伤过。现在也幸福着。”

“此刻, 池塘的睡莲正微微合上花瓣, 树上的栀子正静静吐露芬芳, 而时光也正呼啸而过, 仿佛看到了新的一天正悄悄走来。”

(以上皆引自唐象阳散文集《就这样走过》)

有人说, 回忆就是对过去的一种告别;但还有人说,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时光是残酷的, 又是温柔的。在唐象阳这里, 岁月无情冲刷去的是年少时的青涩, 沉淀的是一颗日趋淡定的心。他在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之中, 逐渐触及并把握生命的本质, “爱, 因为荒凉而成为图腾” (《生命的散章》) 。世事因果转换, 不能不执着, 亦不能太执着, 这样才能获得一种自我与环境的平衡, 生活才能朝着善的方向继续前进。

时光里, 我们有过欢喜、有过痛苦、有过相遇, 也有过别离, 走过之后, 时光变成记忆, 蒙上了淡淡尘灰。时光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重生于我们每一个举手投足之间。唐象阳的散文就是能让我们随同他在这样的时光通道里穿行和感悟生活的过往。生活是琐碎而具体的, 正因其具体, 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才能如此真切。我们曾经偶遇过的空气中漂浮的味道、阳光照在皮肤上的感觉、跳入视野的那一抹绿、擦身而过的那个人等等这一切感官的记忆, 最终都会在心里整合, 还原为生活的全貌。唐象阳的散文, 恰恰就是在遵循这种生命规律的基础上营造美好的情感家园。文革期间, 作为知识分子家庭的唐象阳一家都被下放到农村接受“改造”。那段全家被歧视的日子他们过得很辛苦, 可在这段艰辛的日子里, 有父亲从水库工地带回的他那份“打牙祭”省下来的米粉肉的味道, 有母亲亲手缝制的布鞋的触觉, 还有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面对难关时的那种振奋与踏实, 于是, 这段时光就变得难以忘怀。在尘世折腾中, 惟有温暖与这些生活的细节不可辜负, 它们告诉我们的, 是安慰和爱的力量。人类至爱, 这是唐象阳整个散文集的骨架和追求。

诗化的散文

在现有的文学体裁中, 散文相对而言是最易入门的。就是说, 散文并不难写, 难写的是散文的真情与实感, 散文的精致与流畅。读唐象阳的散文集《就这样走过》, 其中许多篇什是会让你泪流满面的。除了创作大量的散文, 唐象阳还写过很多诗, 诗中写的基本上都是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得来的感悟, 写得优雅而真诚。他的诗歌创作与散文创作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于是诗里有了散文的真实情感, 散文又如诗般静美而淡雅。读唐象阳的散文, 常恍惚是在读诗, 每一个场景构图都非常凝练而充满了形象感;他擅长用诗的句法来写作散文, 让散文获得了诗歌的清新隽永, 如“把季节藏于手纹, 看岁月葱绿, 在一杯又一杯的绿茶里, 听一花一世界的禅意。” (《淡淡绿茶品清欢》) 这样优美的句子在他的散文中比比皆是。

诗是要有意境的, 使散文有了诗的味道, 首先必须有意境。意境从哪里来?来源只能是生活和对生活感悟与提升。唐象阳非常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动人的诗意, 并匠心独运地再将这份感动幻化成文时, 着意在每一个字眼上都追求诗般的韵律、诗的意境, 因而, 他的散文就有了如诗一般的雅致和优美。这也正是他一贯温厚纤细、婉约含情的个人风格的表现。唐象阳的散文正是以其鲜活灵动的意象和韵味无穷的意境, 使散文获得了诗的灵气。“风, 吹着缠绵的雨丝。梦里, 是你手中油纸伞映现的桃红。” (《红尘浅梦》) 雨巷里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姑娘似乎马上就要从纸上跳脱出来, 她还撑着那把桃红的油纸伞, 要向你诉说无尽的柔情与相思。“风是季节的羽毛, 总是最先把换秋的消息, 告诉在忙碌里穿行的人们。”“结庐水边, 看野鸭轻浮睡眠, 一圈圈涟漪清澈透明地在平静中荡开。” (《秋之韵》) 类似这样的散文句子, 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意境空间, 他剥离掉日常生活中层层的俗务遮蔽、多余的细枝末节, 只选取当时场景中最让人感动的意象, 然后用文字重构出一个诗一般的画面, 这个画面的境界既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捕捉, 但又远远高于了现实生活的毛坯。所以唐象阳在散文创作中把现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巧妙地融会其中, 使其散文有了“意”的深刻“象”的优美, 形成了唐象阳散文艺术诗一般的意境。如, “季节是金色的, 大地却烟雨蒙蒙。你的光华, 远在金色之上。稻香溢满田野, 荷花高洁热情, 日子五谷丰登, 人间却聚散依然。” (《月在中秋》) 借中秋月夜之景, 写人间悲欢离合。作家在这里并不局限于吟咏某个单一事物, 而是以“季节是金色的”开篇, 以乐观的场景融入聚散依依的中国传统节日, 给人以秋高气爽之意象而不至于低沉在相聚又分手的情感纠结之中。于是笔峰一转, “你的光华, 远在金色之上。”表现出一种意象上的反差;接下来咏月、咏稻香、咏荷花, 让人仿佛置身到了荷溢清远, 稻谷飘香的田园风光之中, 在秋风中惬意地舒怀。结尾又荡开来, 感叹人生聚少离多, 将全句的意境提升到了宇宙人生的高度, 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的参悟。

唐象阳的文学作品总是充满了生活的味道。生活是他创作的题材, 也是他所有创作的归宿;他从生活中获取感悟, 也在文学的世界中悠游自得;他以其文心去体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生活便报之以感动和美。这样久了, 唐象阳的生活就被他过出了诗般的意境, 仅仅就这一点, 在这浮躁的商业社会里, 他的人和他的创作都是非常难得与可贵的。

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我们常常容易迷失了自己, 也常苦恼没有闲暇去亲近自然、没有富余精力去感受美。其实, 美何须走远?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自身的修炼与素养。同样的道理, 现代人即使住在所谓的豪宅之内, 也不过是暂住在一座漂亮的监狱里罢了, 因为他与天地自然是相隔的。与自然贯通, 方能拥有丰富的灵魂!

篇9:回忆1994年陕西散文创作会

今年是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60周年。陕西作协,是我在国内加入的第一个文学团体。不知不觉,竟在这队列行进三十几年了。三十几年来我曾参加作协大大小小许多会议,但给我印象中最深的,还是1994年10月在汉中召开的那次“陕西省散文创作会”。它也应该是陕西省屈指可数的一次散文创作会。

10月初接到省作协通知:汉中,10月8日—15日。我多少有点惊讶。过去,省作协抓小说多,几乎还从没专为散文创作召开过什么上规格的会议。这当然是令人振奋的。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的散文就在全国颇受关注。柳青一系列描写新农村生活的感受和见闻的作品。魏钢焰的《船夫曲》《没出唇的歌》等散文,不但文采斐然,而且描述语言清晰、畅酣、生动。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山·湖·草原》散文集,包括他的散文代表作《祁连雪纷纷》《察尔汗盐桥》,风格粗犷豪放,感情质朴实在,表现了西部艰难、悲壮的大开发和创业者的风采。在新时期的八十年代初,贾平凹、刘成章、李佩芝、和谷等人的大量散文已风格独标,贾平凹的《丑石》《一颗小桃树》《秦腔》《关中论》及散文集《月子》《商州三录》,刘成章的《转九曲》《安塞腰鼓》《陕北民歌》,李佩芝的《小屋》等鹊声四起,和谷的散文集《无忧树》获1976-1978年全国新时期散文奖……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陕西还有毛锜、李沙铃、陈忠实、赵熙、李天芳、王蓬、刁永泉、高建群、萧重声、陈长吟、庞进、耿翔、柏峰、方英文、李汉荣等一大批作家也在写散文。可以说散文陕军气势一直很盛……只不过由于陕西小说在全国更盛,小说又总是最具有爆炸的威力,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的小说在全国不断爆炸,把陕西的散文创作几乎遮掩了。加上陕西省作协对散文创作上也“不作为”,不像有些省那样善于“炒作”,花样翻新,热闹非凡。其实,陕西散文在中国文坛上一直是享有实力的。

10月8日晨,我们乘一辆中巴从古城西安向汉中进发。这季节,已是霜降节气,这预示着我们散文创作最后的收获。在车上,我见到一行的文朋诗友:陈忠实、刘成章、京夫、王炎、李佩芝、冯积岐、朱鸿、方英文、鲁曦,《延河》杂志的副主编张艳茜、姚逸仙,《美文》杂志的常务副总编宋丛敏,《西安日报》的庞进,还有北京来的几位文学编辑。与会参加人员表上另有安康的张宣强,汉中的王蓬、刁永泉、张正国、李汉荣等。汉中是东道主,参加的人还有多位。

陈忠实在车上就给大家说了:这次散文创作会没有形式,要宽松、自由、心情舒畅;一路秦岭蜀道还要浏览、拜谒、观光景点,陶冶山水人文,以后为老陕写出有亮光的散文……陈忠实讲话少有花拳绣腿,总是很实在的。车上,又听说此次会本是想放在陕北开的,可是延安、榆林两地的文联都很漠然,而汉中的文联主席王蓬积极争取,最后就落定汉中了。作为陕北人,我只能叹息!因为我知道,汉中和延安文联主要领导最大的不同是,汉中的王蓬是一位真正从文的作家,他当然更懂得这次散文创作会的影响和意义。

我曾在汉江巴山一带工作生活13年,那里留给我许多美好的记忆。汉中被誉“天汉”,“小江南”,“江淮河汉”之汉江绕城而过。诗人陆游当年由川北归止汉中曾写诗句赞美:“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而古蜀栈道,有人把它与万里长城、大运河、秦直道放在一起作为我国古代几项伟大的创造媲美!现在故地新游,真是浮想联翩……

在诸葛亮伐魏病逝、“长星坠落”的五丈原下蔡家坡小餐,在“大散关”古战场凭吊,云气苍茫中,我们沿着盘山公路攀上秦岭山巅。“秦岭”碑碣前,登高俯瞰,大家志趣高远都很张扬。姚逸仙带头,年轻人都噢呵呵、大声地“噫吁唏,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把李白的《蜀道难》名句喊叫了好几遍。但就我所知,李白的“蜀道难”并非这里,而是在广元之南剑门关,那更是危乎!千仞峭壁若刀削斧劈横绝逆折。就在这几句诗后边李白又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见文人诗性一发就会忘乎所以常把些简单的常识弄错。

灯火依稀中我们擦凤州而过,凤州是古陈仓道和连云道交汇地。这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时小时大。20年前陕南的路况还很差,我们沿着古连云道在风雨黑夜缓慢前行。在柴岭关北,前面有车陷进泥坑堵塞了道路,我们全都下车和村里老乡一起铺垫绕行便道,耽误了好几个小时,直到深夜才赶到下榻地留坝张良庙宾馆。以至那里等得心焦的王蓬、刁永泉驱车来寻找我们。翌日上午我们拜谒了青山绿水环绕的“汉张良留侯祠”。张良是刘邦建立汉朝的主要谋士,汉朝建立后,张良就在这庙台子隐居了。晋代王康琚说“小隐隐于林野,大隐隐于市朝!”拜谒漫步,触景却情思不尽相同,但有一点趋于认同,这个张良功成身退,隐居林泉,修仙学道,明哲保身,太明智了。我们还参观了附近农家木耳养殖。庙台子处秦岭深处,大路边一棵粗大的桫椤树据说是南北的分界。林木葱郁,常年雨雾濛濛,盛产木耳。山村竹篱茅舍,房前屋后,到处置一排排一米余高带耳菌和肥墩墩木耳的木棍。

路过萧何月夜追韩信的寒溪,到了褒斜栈道“石门”遗址,大家小憩细观。石门是汉代劳动人民用“火焚水激”开掘的,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穿山隧道,通长16.4米,古代可并行两辆马车。石门内外岩壁,留有两千多年来名人学士大量碑碣和摩崖石刻,包括最负盛名的“汉魏十三品”,东汉时的《石门颂》,及三国曹操亲笔的“衮雪”二字等,素受国内外学者推崇。可惜在1970年代修建水库时,遗址已被淹没深水中,当时仅抢救一小部分。大家一番唏嘘感叹。

下午到了会议地点:汉中南郊的政府招待所。后面的两天进行了散文创作座谈。由陈忠实、刘成章主持。陈忠实一再强调,自由自在,畅所欲言。只有一个主题,陕西的散文如何突破、超越,开创一个繁荣的局面。记得他还幽默地强调了一点,说:“我告诉大家,参加咱们这次会议的散文家中还有一个女警察,在全国女武警擒拿格斗比武中获得第三名。我劝大家不要轻率造次,惹出麻烦了我可不管”……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说的是咸阳来的鲁曦,是在青藏高原长大的,长得高高大大,散文写得也很有生气。

nlc202309030345

那次会上,与会者发言热烈、踊跃,谈到了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的局限和时代悲剧;散文的嬗变、回归、交融、发展,及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商潮物欲对散文的威逼;散文由极左年代套在身上的“官本位”观,到沉渣四起的“商本位”观。大家对当时舆论界的文学艺术“贴近市场”,例如散文界的粗俗无聊的“快餐散文”;斑驳的“商品包装散文”;琐碎轻浮的“小女人散文”;萎靡骄奢的“新贵族散文”;饱食终日逗蝈蝈、打麻将的“闲适散文”……颇为质疑。

大家“各吹各的号”,观点也不尽相同。我翻阅了一下当年会上的日记,可略见当时的动态:

刘成章强调了散文的审美价值,散文的形象性、艺术性。称自己追求诗意的土,有灵光的土,开万花长万草的土。“我总让自己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是黄土诗魂的风味散文”。他认为艺术的精湛、追求、打磨,是散文创作起码的条件,也是重要的因素。只有这样,散文在这世界上才有了生存的一方角落。

刁永泉赞同散文的精致、凝练。他说:“散文不能向平庸和世俗靠拢。散文作家应自觉抵制当前散文的粗制滥造。”陕南山水涵养的刁永泉,散文本来就极富灵气,不单费心谋局设篇,甚至遣词造句都非常讲究极有诗性。

朱鸿已由他初期的故乡篇什、大学“西楼红叶”,开始秦地文化生活的反思。他传替了自己散文创作的现实批判意识。每次会议,朱鸿都喜欢事先写好短稿,照着宣读一遍,很精悍,也很严谨。但显得不自然,较拘束。朱鸿说:“散文旨在表达自我的感情、思想、学识和气质,从而造成阅读的美感”。这大致也可以看出他的追求了。

李佩芝的散文真挚、细腻、委婉,多表达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她在会上说:“我的散文:是我的那个世界。有人说我‘个人情调’了。我承认,我的文章真是我呢。不怕人家说小家子气,本来就出生于平民百姓的小院里;不怕人家说柔意缠绵,本来就是一位小女人,没有大丈夫气。真的我就是我,还不够么。”

我第一天没发言,深夜还在思考准备,以至同舍的汪炎兄取笑我:那么用功啊,小溪要发表黄河演讲了。我后来会上谈及三点:1、散文是艺术的,是洋溢诗意的,它是感性、智性和诗意的完美融合。要坚守散文的艺术纯洁性。2、我的散文之根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我只有从这里才能获取她的丰厚鲜活气息和独具的精神特质;地域散文要摈弃那种一味的民俗风情展览,它自有它的文化审美的包容性、开放性和人文价值取向。除了它“各地皆无唯我独有”的地域色彩外,还要有它跨越地域向外界说话的寓意价值;3、散文家不单要追求“独立人格”,而且人格要独立得高贵、尊严。始终恪守纯粹的文学精神,坚守文学的信仰与理想高地。中国散文要有“思想者”!

陈忠实在那次会上作了很深刻的总结:比如他曾谈到巴金和鲁迅的小说、散文。他说巴金的作品更多是生活的体验,只要深入生活,我们一般人都能获得这种丰厚体验;而鲁迅则不然了,他的作品是一种生存意识和生命的体验,这是高层次、高品位、高境界的升华,不是一般人都能达到的,写出来的。还有,他那天下午听了几位散文家对散文的坚守,哈哈大笑,又调侃又认真地说:“原来我们陕西散文界还有如此这么一群圣徒。可见文学在我们眼里依然神圣”,只不过,他鼓励大家更自由些,更开阔、洒脱地谈。后来陈忠实在其他地方又讲这话,被记者报导出来了。其实陈忠实的“文学依然神圣”这句名言最早就是在汉中的这次散文创作会上说的。

就我自己,很感激陈忠实在这次会上对我的鼓励。过去我们虽曾多次谋面,但深入交谈不多。这次,我们便有了很多机会,天南地北地聊,他爱听陕北信天游,爱听陕北民歌中的酸曲,他说信天游才最有资格获诺贝尔大奖。还有几位作家也曾在陕北下过几年乡。到了傍晚,我们一群就泡在一起唱信天游。忠实说他有一晚上偶然看了我《散文选刊》上的头条散文《黄河万古奔流》,当时感到很震撼,原来还有这样写散文的。他鼓励我好好深挖陕北这块宝地,继续写出一些大气、大手笔的散文来……以后几年,我时不时收到外省(市)一些报刊向我约散文、随笔稿件,都附信说陈忠实推荐的,这使我诚惶诚恐,也很感激。1999年1月2日,他在给我的复信中写到:“你近年对西部边地的研究和叙写很有独到之处,我还没见过边山边水写散文的人有此殊荣。我第一次读你的散文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你写黄河那一组……所以外地和本省的一些报刊媒体要我推荐散文作家时,我就自然推荐到你了。”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那次散文会竟20年过去了。今天回味,那次会还真有点“原动力”的启动呢!不妨粗略打点:

从那次散文创作会至今,人民文学、作家、百花、北京十月、上海文艺、人民教育、花城等许多出版社的重要选本,比如《中华散文百年精华》《百年美文》《华夏20世纪散文精编》《现当代散文诵读精华》《中国新文学大系》《当代艺术散文精粹》等都选载有陕西散文家的力作名篇,如《秦腔》《弈人》《扛椽树》《安塞腰鼓》《陕北八月天》《黄河万古奔流》《辋川尚静》《游子吟》等。

刘成章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的《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还有诸多散文集、散文获冰心奖、老舍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国家推出的21世纪“重点工程图书”《中国散文通史》这部历时十年编撰、凝结几代学者心血的、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全面而描述中国散文演变的12卷学术著作中,柳青、魏钢焰、李若冰、贾平凹、刘成章、和谷、朱鸿、史小溪、李佩芝八人在《当代卷》“抒情散文专节论述”,贾平凹、史小溪在当代卷总序中被特别点评……比之全国十个省(市)当代散文家在该书未被提及,陕西省堪称独秀几枝中的一枝。

当然,这里没什么炫耀,比之京、沪,比之《魏晋南北朝卷》《宋金元卷》《清代卷》《近代卷》中异省入选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们秦人就黯然失色、颇为尴尬。

在纪念陕西省作协成立60周年华诞的时候,我难忘当年作协高瞻远瞩,在汉中召开过的这次富有开拓进取的散文创作会。我们陕西散文界同仁,当不懈努力,不断选择、突破、超越!

上一篇:小王子读书感悟个人阅读心得体会下一篇:描写男老师的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