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是回忆的老家散文

2024-04-14

满是回忆的老家散文(精选16篇)

篇1:满是回忆的老家散文

满是回忆的老家散文

我啜饮过生活,付出过什么?不多也不少,会是整整一生。——题记

我没有忘掉过什么,也没有留恋过什么,除了我的老家——一个不为人知的郊区四合院。记得有个假期,妈妈说要去外面走走,我借机提出去老家看看,其实是想和老家的小伙伴们满山遍野的疯玩。

到老家去,乘车也要一个多小时,一路上雾很大,只有两旁的树还隐约可见,树叶隐没在了雾里面,只有零星的几点,在我的眼中一闪而过,向后逝去。车子开得很快。抬头看看天,白居易的《花非花》在脑海中流过,就一个照面而已:“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朦胧的近乎神秘。

车子就停在了老家不远处,我随着远亲的迎接队伍走走停停,还没赏够那去了雾,像是撤去了一块纱巾似的美景,便被迎进了四合院。说是四合院,其实只占有三面。还有一面以前是一大块菜地,现在是一片花丛,说不清是野花还是自家种上去的,美丽而带有芳香。那叫不出名字的花朵儿,娇嫩的似乎会从枝头倏然落下。每一片花瓣摸上去粉粉的,能摸出那一条条的细纹。有的花一簇簇凑在一起,蓝蓝的色彩伴着太阳光,闪出光泽的白点,像是那个顽皮的孩子打碎了的玻璃,晶莹剔透。每一朵花都打开了花瓣,露出了那嫩黄的花蕊,我从那柔嫩的花蕊中读出了对老家无穷的惦念与祝福。

好像是妈妈叫了我一声,我离开了花丛,转身走向四合院内的空地,清香的风好像是从花丛那边吹来的。环顾四周,房屋显然是重新修过了的,红色的漆涂满了房外的各个角落,像是整个院子用红色洗过,明亮的红色完全掩盖住了木柱和墙上的一道道裂痕。我不想在客厅中大人的谈话上凑什么热闹,便来到似乎以前是我住的一间空房休息,这房间只有一扇朝花丛的窗,窗的栏杆被拆掉了,这样很好。打开窗可以完整的看见天空,不像鲁迅笔下那四四方方的一片天,和那完全不一样。从窗外淋进来的阳光,照亮了飞舞的灰尘和地上那积了些时日的尘埃。坐在窗台上,头靠着窗框,仰望蓝天。心灵的窗里,装满了无数个梦的憧憬,若追寻那老家的方向,便是窗外一望无际蓝蓝的天空。

其实这房间也不是完全空着,有几只大箱子堆在以前放床的位置。不知道几个朋友什么时候来,于是我和上一次来一样,去翻那些箱子玩。箱子很沉,弄了我一身的灰,终于把靠墙的一只被压在底下的箱子拖到了面前。这里面是我们搬家时懒得搬走的东西,多数是我的。玩具、小人书、作业本……我不敢把他们都摊出来,怕来不及收拾,就见了几块积木搭着玩。虽然上次翻出来时大姨帮我擦了擦,可现在那漆的.颜色又都模糊了,像我记忆中的老家一样,只是老家模糊的不止是漆的颜色。收起扬了我一脸灰的木块,又随手拿了本我刚上小学时的作业本好奇地翻阅,那时竟也发现“太阳总喜欢暖暖地哄我再多睡一会儿。”

走出房间是在一小时之后吧,外面阳光更灿烂极了,春光洒在地上,白茫茫的。我和几个小伙伴就在这时上山了,也不记得山上是否还有以前的印迹,只知道:那辜负了的岂仅是迟迟的春日,那忘记了的岂仅是老家的面容,在眼前浮现的是密封的日、密封的夜,密封的年华和秋草,那低首敛眉徐徐退去的是无声的歌,无字的诗稿。

梦里多少空间留给老家。

篇2:满是回忆的老家散文

时光在指尖缠绕,温婉了这一季的容颜。明心无瑕,长风映繁华,纵红尘不过是浮华,此身付虚话,燃尽此生韶华,终付一盏清茶……

总是,喜欢看一些感伤的诗词,悲叹华章的深情,自是流露出无尽的伤情。那些花下的痴绵,笔下的红香,也许,都有一番别样的风情。我用指尖诉说着,在别人看来似无病呻吟的心语,迷恋着这些文香,如痴如醉,若一浮轻舟漾在这一书海中央。

随手打开眼前的书橱,一本厚厚的淡紫色封面的书籍,映入眼帘,这是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翻开封面,那一张扉页之上有被水打湿而晕染开来的墨迹,是几个十分拙劣,而又粗糙的字,这些字如同刺眼的光线,一下子令我的眼眶潮湿起来……

时光老去,记忆渐渐在风中模糊了,这些简洁、亮丽的诗句如阳光撒落在挂着水珠的树叶上,又如天边几朵白云在绱翔,其中韵味使人回味留长。“生如夏花之绚灿,死如秋叶之静美。”一首微语小诗,写尽人生浮华。那时的我对这句诗意没有太多的感触,时过经年,为这如此的美妙精华,感慨万千。看来青春就是青涩的、直白的,亦如春天的嫩草,稚嫩娇小。

太多的记忆,从指缝流转,似清水般无痕、无迹。小儿时代的天真无邪,再也出现不了自己人生路上。记起白落梅说:“无论悲喜,能够勇敢面对属于自己的风景,就是最美。”年华流逝之间,我选择了心静、简单、善良……

常感念,时间若水,一去不复返,只留下尚存的记忆,在时光里飘荡。时间就这样静静的.流淌着,很多东西如烟花般瞬间灿烂,过后,依旧寂静无声,只想找寻一些事,一些人来陪伴。此刻,回忆住满了整个身心,从儿时到青木,从青木到现在,一幕幕的风景,值得我使出全身的力量来留恋。当我老去时,也许是青梅煮酒,琴棋书画,醒来,阳光在,你在,快乐在;看花开芬芳,花落缤纷,笑看云卷云舒,放慢呼吸,携手游走在山水间,将这尘间雅俗付之笑谈中。

时间如老照片,虽已泛黄,却记录了自己的足迹。不经意的回忆起这些碎碎念念,不觉感伤遗落了一地,竟然找不出一句合适的话语,只觉得如若深海里一尾小鱼,冰冷、缺氧、窒息……

许多故人往事,留下的只是更多的眼泪,总以为来日方长,不急一时,谁知此去经年,时空转换,水波不兴,剩下余香点点。我守候着这点回忆,当时光淡雅时,翻出来晒一晒,让静默时光浸染上一点季红,在芳菲日子里旋转,辗转成五彩缤纷的彩虹,在逝去的年轮上画出一圈圈斑斓的轮痕,在清瘦的笔尖下飞舞,虽无法做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也比拟不了李清照的凄凄切切情感娟流的清婉,但在我心中能够修篱种菊,静守一颗平静的心。

原来,伤人的不是感情,是那些无法忘却的回忆,轻轻触摸指尖溢出的殇感,吞吐间开放成无数忧伤的花朵,想甩掉缠绕,却在挣扎中越扣越紧。

多少回忆,我已无从数起,只是感觉生命中有无尽的眷恋,每一处的精彩都透着花香,每一段的物语都有从容的风姿。拾起这一路的碎念,将它们小心的珍藏在心间。

篇3:现代回忆散文的心理学解读

主观方面, 回忆性散文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在思想中的沉积和提炼的结果。作家在生活中独立思考人生问题, 逐渐形成一种社会认识。鲁迅写《朝花夕拾》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所以, 回忆百草园的花花草草、长妈妈给他讲故事……1926年, 鲁迅已经人到中年, “三一八”和“四一二”惨案的发生, 使鲁迅悲哀痛苦, 此时回忆便成了他心灵的避风港, 在那里他找寻着人性的爱与美所给予的温暖。他回忆童年天真烂漫的时光, 掏出心底那些珍藏许久的往事, 慢慢咀嚼, 从而有了对生命的追问。

客观方面, 社会的变革和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作者形成心理落差。鲁迅留学日本而思念儿时的故乡, 而作《朝花夕拾》。巴金经历了文革, 从而有了那本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社会外部环境是促发作者心灵思考的助推器, 也是形成文学审美的资料库。外部环境可以给作家心灵的启示, 成为作者写作的动机。一个场景, 一个人, 一段话, 一件事都可以给作家带来或喜或悲的内心体验, 尤其是过去的人和事, 遗失的美好总会带给人淡淡的忧伤, 或怀念或感动, 留在记忆中的肯定是当时触动人心的东西。

二、回忆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回忆性散文的主题大体分为四类 :1. 追忆童年。如鲁迅《朝花夕拾》、茅盾《我的小学时代》。2. 思念故乡。如茅盾《可爱的故乡》.3. 难忘旧事。如《记一辆纺车》。4. 怀念亲朋。朱自清《背影》、《儿女》, 艾青《忆白石老人》。在学术界对于散文的分类比较驳杂, 人们对于散文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 散文就是作家对于自我生命形态的叩问和咏叹 , 在美学层面形成一种对话方式, 诉诸读者一种审美感受。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形态, 无须写人却又不可避免的反映着人。

散文文体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和文体属性。记叙散文主要侧重于人的经历, 然后把经历和感受通过作者思想表达出来。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可以作为散文来表达, 散文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沉淀, 尤其是精神层面的独特感悟。精神建构只有和社会发生关系, 形成价值观念后才能从思想上反映在文字上。散文的叙事是拔高式的叙事, 区别于小说。而且, 散文是片段式的, 不连贯的, 不追求完整性, 但这些片段的背后有统一的思想主宰。

回忆性的记叙散文主要是回忆主体生命过去所经历过的事。主情性和写实性。回忆部分采用叙事的写作手法, 并有明显的时间标志。如“大概是三十年以前吧”“九年前的这些日子”。一个作家有几篇作品有连续性或互补性。如茅盾的《疯子》、《阿四的故事》、《小三》, 都是对作者儿时的邻居阿四, 小三的真实回忆。回忆的内容必须是在回忆主体人生留下深刻印象的, 人或事件本身涵盖的韵味能够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经常回扣回忆主体的心灵。直接影响着回忆主体对生活的判断。回忆性散文中的人或往事具有失真的特点, 随着时光的流逝, 作者的经历会附加在原来的经历至上, 从而构建新的审美架构。失真是带有时间性覆盖和遗忘。文学作品不是纪实的, 是作者在想象空间经过典型化处理而达到美学效果的加工品。无论是描写还是抒情都具有合成效果。

三、回忆性散文的价值

对文学的价值。现代回忆性散文非常朴素, 大多是不加雕琢, 返璞归真的情感流露, 比如萧红的《商市街》、《桥》等散文作品, 表达了命运的坎坷和早年的不幸, 成为了作家用生命演绎的一部血泪史。童年的不幸给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源泉, 越是伤怀越具有感染力。回忆性散文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对逝去的忧伤。从文本形式上, 参悟人生的优美语言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给文学无穷的力量, 从文本内容上, 感染读者与作者涕泪交流, 心灵相映, 祭奠历史的悲哀, 呈现不同时空的审美交错艺术。

对社会的价值。如《记一辆纺车》和解放区的革命人民反围剿联结起来, 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延安的革命精神。巴金“讲出了真话, 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可以说, 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茅盾《可爱的故乡》“我回忆这些往事, 想念这些故人, 是为了寄语故乡的亲人 :浙江是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踏着前辈的足迹, 高举四个现代化的旗帜前进再前进!”

对人生的价值。首先, 回忆性散文对人有激励作用。茅盾回想三十年前的武昌革命, 以及三十年中发生的几次大变革而发出感慨“回忆是辛酸的罢, 然而只有激起我们的奋发之心!”。其次, 回忆性散文启发人对生命的思考。如叶圣陶的《春联儿》回忆推鸡公车的老俞原本想在过年时把两头猪卖掉, 做点小买卖, 小儿子却死了, 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 卖猪的钱只能给儿子做丧葬费。他叹道“唉, 说不得了, 孩子死了, 猪也卖了, 先前想的只是个梦, 往后还是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 推到老, 推到死!”对人生的无奈, 作者给予乐观的态度, 拟了一副春联“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摘要:回忆性散文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在思想中的沉积和提炼的结果。社会的变革和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作者形成心理落差。回忆性散文的主题大体分为追忆童年、思念故乡、难忘旧事、怀念亲朋四类。现代回忆性散文对文学、社会、人生都具有独特价值。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原因,特点,价值

参考文献

[1]丁文.“乡间风景”的发现——周作人早年文学观念与散文文体的生成[J].鲁迅研究月刊.2014 (05)

篇4:满是回忆散文

早晨,我们在本市最豪华的饭店大吃了一顿,酒足饭饱之后,我领她到我家,聊了自毕业到现在的很多话题。多年不见,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言谈中我发现她很痛苦。于是我就开玩笑说:“你有什么秘密没告诉我,老实交代,老同学看出来了。”于是,雨晴给我讲了有关她的故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爱上了一个人,明知道没有结果,可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去爱他。从相爱到现在,只有两个月。她发现,现在他与她的联系越来越少,今天是她们相爱两个月的纪念日,他竟然没有给她任何的消息,她很伤心。

我说:“好在你们接触的时间短,给他两个星期的时间,如果两个星期内他再不联系你,你可以选择从此在他的世界里消失,尽管那样做会很痛苦,但是长痛不如短痛。真爱需要等待,但太长的等待,对爱情来说都是一种摧残。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你会慢慢地离开他的生活。”

进入7月,雨晴的日子就这样在反反复复、若即若离、痛苦的相思之中一天一天渡过。她真的不知是该放弃还是该继续等候?她原来觉得只要她喜欢就行了,不要什么结果。

雨晴很矛盾,想忘记他又舍不得忘记他,想等他有时又等不到他。她发现自己真的很傻。她想删去号码,删去微信,删去,删掉有关他的一切,但是,她舍不得这样做。她忘不掉关于他的甜蜜的回忆。现在,雨晴的等待很痛苦。她不明白为什么她爱的人对她若即若离?

我说:“你们的开始本来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不在自己的轨道上运动,偏要偏离轨道,说是一见钟情,真心相爱,只要灵魂的守望,但是,时间一长,你会对自己深深爱着的人,有愈来愈多的期望和要求,也有愈来愈多的不满。就像今天,你说你们相爱两个月的纪念日,他都想不起来,你很失望,有点心痛。以后,会发生很多次这样的例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中,你只能回到久远的回忆里,到后来只有用回忆来支撑一段日渐苍白和荒凉的爱情。回忆中的美是凄美,会让人心酸!”

他对雨晴的态度答案很明显,只是雨晴自己不愿意接受。他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对她,才能减少他对家庭的愧疚感。我觉得她应选择放弃,有时放弃更是一种美,看得出她是真心爱他,并且爱得很深,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她们在一起的可能性很小,他不可能为了她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他的家庭,他的孩子。他也有他的难处,一方面要面对她,一方面又不能让妻儿知道,这样下去,迟早会出问题。所以我劝我的老同学“你要及时退出,不要玩火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希望你早日走出迷惘!开始正常的生活。”

篇5:那画本上,满是回忆作文

我酷爱绘画,家里的绘画本很多,但有一个本子却被我视为珍宝。

其实那只是一个很平常的涂鸦本,上面都是些奇奇怪怪的日常生活小角落――埋头奋笔疾书的学生、低头舔抓的小猫、一片树叶一朵花等等,笔触都很青涩。但当你翻到最后三页时,会发现很庄重认真的三幅画――一片大海、一位老太与一面国旗。

画中的老太满头白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如金子,脸上是岁月的痕迹,但她笑的大方端庄,身上是一件古朴优雅的蓝色旗袍。她正是我故事的主角。

这位老太是我所在服务的敬老院中的一位老人,我主要负责每周六来陪她说说话。她没有一次不是衣冠整齐优雅,表情恬淡可亲,我很快与她熟了起来,她知道我画画,常托我为她画些敬老院外的人与物――敬老院太寂寞了,我也乐意,每次或许只是画些平常的角落或者同学她都非常开心,有时扶着我画中的学生们小声嘀咕:“我孙子也有这么大了,只是他太忙了不能来看我。”然而有一次她向我提出了请求。

“帮我去画一幅海吧。”她说,“我想看看大海。”那年暑假我去海南给她画了大海。那副画很青涩,天空与大海全被靓丽的蓝色填满,只有一两点白帆与海鸟。交给她时她颤着手,忽的发现画上有水滴――是她的泪!“画得太好了。”她哽咽,“我都快忘了海的样子。”

第二个请求是画一幅她的肖像“我一直有病,肌肉萎缩也越来越严重了,那么拜托你留下最美的我。”她很平静。那天,她逆着光坐在竹椅上,阳光从后面打下来,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她穿着蓝旗袍笑的大方开怀,仿佛世界没有病痛疾苦。我拿着画笔,不知道是否是太阳光强的刺眼――总有落泪的冲动。她真真是我见过最美的女人。

最后一个请求呢?“一副蓝天下的国旗吧。”她的声音平静中带着庄重,却又难掩激动,“我要看看我深爱的祖国。”那副画我画的很认真,不能出一点差错的`,那是衣服很饱满的画――在蓝天下长得满满的火红的过期,国旗后是长烟一空万里无云的天,国旗上是五颗闪耀的金星。她捧着画,一遍遍看一遍遍抚摸,数着那五颗星,仿佛要把它们揉进自己的一腔热血中,她满眼热泪,赶忙擦一把脸怕泪珠滴在画上。“这是我见过最美的画!”她激动极了。

篇6:那改错本上,满是回忆作文

在初中三年间,我的书包中,一直放着一个厚厚的改错本。这其中有我犯的不少错误,有改进后认真分析的醒悟,也承载了我这些年点点滴滴的回忆。

这改错本,是我初二的第一次考试后出现的。就只是一个普通的牛皮纸封面,但每次翻开,我都能清晰的记起,那天的故事……

是赵老师的`教导,才让我养成了这个好习惯,赵老师是我的数学老师,梳着高高的马尾,戴着眼镜,做事雷厉风行,对于只数学不好的我,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老师。第一次考试过后,我因是第一次来到他的班上,她还详细的给我讲了一遍关班里的规则,最后用她冰凉的手塞给了我一个本子:“这个给你,以后每次完成考试都要拿它整理错题,分析错因!”当时的我却不以为然,还和同学吐槽了一下她尖细的声音。

因为这次考的还不错,回到家尽在答题卡上胡乱改了几笔,便将卷子放到一边玩起了手机。至于改错本也早已被我抛诸脑后了。

第二天早上,赵老师检查改错本,我含糊其词的搪塞了过去,心中还暗自侥幸,老师没有发现。可第二次考试到来了,我的成绩给了我一个重大的打击。我的数学竟比前一次落后了十几分,我百思不得其解。直至赵老师约谈了我……

面对赵老师,我坐立难安,她镜片后一道犀利的眼神直盯着我,像是要把我看穿,我把他盯得愈发心虚,手心后背都沁出了汗。她率先开口了:“你这次退步非常大,而且前面的题都是讲过的,同一类型题也让你们改了错,你怎么错了那么多!”赵老师尖细的声音,每一声都像扎在我的心上,“你的改错本呢,给我看看!”我心中一凉:“坏了,我可从来没写过改错本!这次可是逃不过去了。”我硬着头皮向她实话实说了,她皱起了眉,又继续盯着我,那锐利的目光,我不由的向后缩了缩。“找到问题的所在了,就是改错,你不改错,不分析错因,怎么保证下次不错,改错本一定要写,知道吗?你成绩不错,但不踏实,一定要认真改错。”赵老师的话,像一记重锤直接敲醒了我,。原来是改错,我原来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严峻!我一定改过自新!

在这之后,我每次都认真用改错本改错,成绩果然又再次上升了!我认识到改错对我的学习十分重要。后来每个学期,我都会用改错本。

这一本本的改错,是我改过自新的见证,是学习生活成长的基石,是恩师的谆谆教诲,也是我珍藏的宝贵财富。

篇7:满是回忆的老家散文

如果我们把一篇篇经典之作比作一座座美丽的宫殿, 那么只有那些掌握着能打开各个门户的钥匙的人, 才有可能拾级而上, 登堂入室, 去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那么打开这些文章的“门户”的第一把钥匙在哪里呢?我觉得首先要找准作者的情感触发点。

其实要找到这个点并不难, 它常常是文中的一个关键词或关键语句, 如《春酒》中的“家乡味”, 《老王》中的“不安”与“愧怍”, 《背影》中的最后几句话, 等等。所以在上《背影》这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在听了课文录音后从课文中找到作者的写作缘由 (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 , 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篇不见父亲两年之后见信伤情的回忆之作, 再借助多媒体投影补充作者谈写作动机时的原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然后抛出问题:“这是父亲什么时候留给我的背影呢?这让我‘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的背影又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朱自清先生透过那充盈泪水的双眸去追寻那令他无法忘怀的感人的背影。”这样就直接切入了文本的核心部分———文章的第6自然段。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从不同角度感知背影。我要求学生想象并模拟“探”“攀”“缩”“倾”这一系列动作, 然后问:“如果让你去完成这一系列动作, 你会感到困难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会”, “很轻松”。

“那么对父亲而言呢?为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很困难”, “因为父亲年老”“因为父亲肥胖”“因为父亲走平地都步履蹒跚”“因为父亲穿的是不方便行动的棉袍”……

“父亲明知过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对自己并非易事, 为什么偏不让儿子去, 一定要自己勉力为之呢?”

……

在朗读、讨论、想象与回放中, 学生充分感知了背影的沉重、蹒跚和艰难, 然后我又深入追问:“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是在平常, 如果这是一个昂首挺胸时的背影, 如果这是一个春风得意时的背影, 也许它就不会令人泪眼婆娑、刻骨铭心。那么这个背影为何会在历时八年之后仍如此清晰地凸显在朱自清眼前呢?请联系相关语段找答案。”这样就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学生迅速地从二、三两个自然段中找到了原因:那是因为父亲的背影出现在家境惨淡, 祸不单行这一不平常的背景下。然后教师总结:“这个背影是在冬日, 是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祸不单行, 奔丧回家时的背影;是变卖典质, 借钱办丧, 老境颓唐时的背影。日渐苍老的父亲在丧母失业的悲痛中还要独力承担家庭的重担, 我们可以想见父亲的心头一定郁结着浓浓的愁云。就在这凄凉哀伤、令人禁不住悲从中来的氛围中, 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出现了。一头是谋事养家的重担, 一头是儿子的路途平安, 天平的两头孰轻孰重?父亲选择了儿子。为给儿子送行、买橘子, 他从月台上爬上又爬下, 这一沉重、蹒跚、艰难的背影因不同寻常的背景更彰显出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 这一份较之平常更显深挚的父爱怎不令儿子心疼而又感动以致潸然泪下?”至此, 学生已经遵照作者的思路渐入佳境。课堂上凝重的气氛、动情的朗读以及积极的参与说明他们心底的情感之弦已被一次次拨动, 一些相似的体验开始被唤醒, 他们的心情开始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但如果我们对《背影》的解读仅满足于此, 那是远远不够的。有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回忆性的散文一般都会涉及到两个“我”, 即“现在的写作时的我”和“所写的事情中涉及到的过去的我”, “现在的我”在注视着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甚至完全陌生的另一个“过去的我”, 就在这样的一种审视与观照中, 文章诞生了。这两个“我”在文章中有时会以一隐一显的状态出现。就如《阿长与〈山海经〉》中, 回忆中阿长的许多行为让“我”讨厌, 那是因为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 但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儿时的“我”在文中是显性的, 而现在的“我”则是隐性的, 是需要我们透过文字的表面去理解的。有时这两个“我”在文中会交叉出现, 现在的“我”会站出来对过去的“我”进行评论。比如《背影》中“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和“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是过去的二十岁时的“我”的心态, 但一句“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却透露出了现在的“我”对那时的“我”的批判和揶揄。有时文中的两个“我”会遵照顺序一前一后出现, 现在的“我”通常会在文末表达对过去的追念或反思。比如《老王》中的“我”在听闻老王的死讯后, 开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 在对过去的“我”的言行的一次次审视与反省中, “我”渐渐明白心上的不安源自“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两个“我”在年龄、阅历、心态、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距决定了这些文章所寄予的情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它必定经历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解读文章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肯定只能是浅尝辄止, 甚至还会对作者的情感产生误读。所以我觉得要想准确解读这些文章, 把那一种“蟠结在心中”的“极浓厚的情感”, “像春蚕抽丝一般把它抽出来”, 就必须掌握第二把钥匙, 那就是立足作者的观照点, 循着作者的视角, 披文入情, 探幽览胜, 最终洞察作者的心灵轨迹。

篇8:那日记本上,满是回忆作文

记忆中的夏天总是充满了燥热,林间回荡着蝉鸣与喧嚣,所有的笑脸和足迹,都揉碎在那个浅蓝色封面的本子上,风儿轻轻拂过,散发出淡淡清香。

翻开日记本首页,尽是俏皮的文字和读不通的话语,字里行间,我仿佛又看到曾经那个不服输的自己:初入中学,一切都显得如此新鲜,面对到处琳琅满目的活动海报,自然抵不过那巨大的诱惑,学生会便是我最初的目标,准备资料时的忙碌,面试时的忐忑都被我记录在了那个小小的日记本上。一切的准备工作都看起来一帆风顺的时候,我却在最后的最关键的环节失败了,我委屈的在本子上记录下了一切,至今字里行间仍隐隐约约能看到当时流下不甘的泪痕。

越来越厚的日记,越来越多的回忆,我看到了那个不断在活动中锻炼的自己:在模联会场中讨论学术时的认真;在辩论场上“唇枪舌战”的激烈;在学生活动组策划活动时的忙碌。文字中是我对优秀的.渴望,曾经的历练都似在为成功默默铺路,扎根……

日记渐进尾声,文字从懵懂变为了成熟,风格也渐渐有了稳重,那是另一个自己,一个全新的自己:一年后的换届竞选,一年来的历练让我有了十足的勇气站在那里演讲,毫无悬念,我当选了。这时的我已经不再是当时那个连面试都会忐忑,失败只会哭鼻子的女孩了,我一笔一划地在日记本上记下:“昔日的少年已经长大,褪去沉重稚气的外壳,渐渐长出羽毛,准备展翅翱翔在蓝天之中…”

篇9:那作业本上,满是回忆作文

初一时期心浮气躁,玩心重,因此总是把作业抛到九霄云外。玩了半个学期,原本靠前的成绩迅速下滑,在数学班的排名更是一落千丈。那是你头一次对我发脾气。你微卷的长发随意的披在身后,一向和蔼的脸此时却黑云密布,你皱着眉头瞪着我,你是我的数学老师,对我报以厚望,可我那惨不忍睹的成绩凄凉的挂在期末卷头,让你失望至极。

从那之后你便对我进行魔鬼训练,只要我的作业完成不认真,就让我重写。刚开始我极其不情愿看着被打回的卷子和一张一模一样的空白卷子就心烦,心里又委屈又生气,我不过是一次考的不好,有必要吗?因此我在那段时间最不愿意上数学课。现在的我看着那时作业本和卷子上满篇的红叉子,构成了一片红海,心里叹息那时的不懂事和不努力。我又翻开了初二的本子。

一打开着实令我震惊。里面的许多几何综合题旁,你都为我重新写了格式或是思路。回忆被撕开一角,倾泻而出。犹记得那时学几何知识多,题也难,还规定固定的格式,让我很是烦恼。作业本上的题大多数结构不对,你用红笔在一旁认真工整地教我如何写格式,把我叫到你的身边为我讲述,你写字刚劲有力,作业纸的后一页也能清晰地看到你的字印。黑色的笔迹和红色的笔迹交汇在一处。红色的像一团火焰,温暖着我的心,也纠正着我的错误。我又随手翻了一页,看到你刚劲有力的字迹:“格式掌握了。加油!棒!”心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你认真的批改痕迹,密密麻麻的格式示范,用心的每一处评语,无一不体现了你的负责与用心。有些泛黄的纸边,略略卷起的纸角,编织了一片温情的回忆。

翻开现在的作业本,字迹工整,格式正确,每一道题都十分用心。这要感谢你,我的数学老师,促进了我的成长。谢谢您。

篇10:那记事本上满是回忆作文

9月3日周一,阴天,期待,期待,终于迎来了开学的一天!我今天早上7点前起得很早。跑了51天,只有一天能再见到同学。你认为我可以晚起床吗?当我回顾那些快乐的往事时,我总是想起朋友之间的友谊,因为我的学习目标是“寻找友谊,体验情感”。在这51天的暑假里,我不开心。我失去了友谊和幸福。我在这里可以快乐吗?初三的时候,我过得很开心,因为有两个字日夜陪伴着我,我感觉它像是我的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风风雨雨,我才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然而,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希望新的一年能找到幸福,两全其美!哦,现在不谈感情,明天再说吧!当我来到4(6)班时,所有的学生都被吸收了。似乎都在想着“新学期,新目标”的奋斗!回到座位上,看到了同学,就像看到了两千块。我当时多激动啊!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就是当科学家,研究各种新奇的东西。如果我现在是一个小发明家,我会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新学期,新目标!”我能快乐地奔跑吗?也许我以后会发现。

篇11:老家的土墙房

古人造屋,不像现在这样科学的规划。一般是请一个风水先生,拿个罗盘(又名风水罗盘,罗经、罗庚、罗经盘等),这里看看那里瞧瞧,以罗盘定宅基。不过经罗盘选的址,大都是坐南朝北,或背靠大山,面朝平原或湖泊水塘等,若没有湖泊或平原,也有面朝梯田或沟豁豁口的,总之一开门即可望远。另一个选址条件就是逐水而居。土屋选址,必有水源,要么能打井出水,要么有山泉水,老家人称之为“捡水”,把竹子对半劈开,依次连接然后从水源处接到家里水缸,不花钱,所以叫“捡水”。那时选址还有一个重要因数就是必须避开坟茔墓地,再好的风水,活人绝不与死人争抢。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那时候虽没什么刻意的规划,但房前屋后,竹林是必不可少的,要么选址在竹林丛中,要么房屋建好后房前屋后都种上竹子,若竹子成活率高,说明这儿风水就好,适宜人居。记得我大伯家门口就种了很多竹子,小时候放暑假在大伯家玩,非得扭着大伯砍下碗口粗的竹子做弓箭。那时的土墙房,很少有大面积集中建在一块儿的,既使是有很大的院子,现在住了很多人,那也是以前有钱人一家人住的。绝大部分土墙房大多星罗棋布地散建在纵横阡陌,高低起伏的丘林地带,这也彰显中国农耕文化的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不是众人都去抢一方水土,这也符合四川地大物博,人们各自居守一处的地域观念。

土墙房是怎么建的

小时候见大人们建房,先用条石打地基,一般垒两层条石平地面,然后由两块木板做成的模具架在上面,就地取土,夯土墙,墙厚略45公分左右,模具拆卸处都留下一个圆圆的小洞,叫牛儿洞,一般建成后都要堵上,但我家的老房子却没堵,以后用来塞烟屁股(烟

土墙房一般都是平房,有建一排的,共三间,中间为堂屋(饭厅兼客厅),左右为卧室;厨房和厕所一般都建在正房外边。也有人口多经济条件好点的,直接建成四合院形状的。这种四合院有的厨房就在正房内,但厕所仍然建在外边。所以屋内没有臭味。

虽是平房居多,但房屋空间都在5米左右,土墙夯成后,架上木头做的人字梁(也就是现在通常说的木桁架),横竖斜拉都用一种铁钉抓牢,然后整体用土办法吊装上顶,人字梁架好后,再钉上檩子,然后在檩子上盖瓦,那时候盖房连小青瓦都自己烧制,小青瓦一头大一头小,盖房时,小的一头朝下叫沟瓦,大的一头朝下叫盖瓦。两排沟瓦中间叠上盖瓦,这样遇到下雨天就不会兜水,雨水就顺着沟瓦流到屋檐外,一般每间屋都有两匹亮瓦(玻璃瓦)镶嵌在沟瓦里,用于采光。而屋檐一般都超出房屋面积一到两米,门前根据屋檐留一条长廊,用于堆放杂物和乘凉避雨之用。由于房屋空间高,墙体厚,加上还有木制蒂),一旦香烟断供,大家都在牛儿洞中去掏烟屁股。夯土墙一般都砌四五米高,并在一定高度留个正方形的孔镶嵌木格栅窗,除了木栅格,没有任何遮挡。除了人钻不进来,小猫老鼠都可自由进出。那时候的土墙房,家里若没老鼠被认为风水不好,可现在的建筑连蟑螂都很难发现了。天花板,所以土墙房冬暖夏凉,最热的时候,人们最多拎把大蒲扇,连电扇都没有更甭说空调了。

土墙房的配套设施

过去的土墙房,不像现在的成套住宅,几室几厅,几厨几卫。堂屋和卧室算是正房,其他都是配套建筑,厨房一般建在房屋的左右角上,有的丁着正房盖一小屋便是厨房,也有的从山花处斜盖一小屋做厨房,但无论烧柴还是烧煤厨房都有烟囱,从房顶上出烟。熏不到屋里人。要说配套设施,最重要的要算厕所了,土墙房的厕所,一般都跟猪圈建在一块,上厕所时,圈里的肥猪直眉瞪眼盯着你,外人有的还真不敢上这样的厕所,不过现在好了,厕所也用卫生纸了,以前全是用竹篾。除此之外,还有鸡鸭鹅圈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12:那记事本上满是回忆作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唱歌,围着口袋操场跑来跑去,把所有的烦恼踩在脚底,然后超越。还记得我们一起发明的“12打男女混合”吗?我只觉得自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苍蝇,我们手中的羽毛球拍瞬间变成了“正义使者”――苍蝇拍。

那些年,我们一起喊着“饿死了”!一边赶着排队,然后催着体育委员,老师们都不愿意上第四节课,因为老师们每次都是被我们推出去而不是出去。

那些年,我们假装听MP3,唱跑调的歌。整天泡在卷子里,一支笔不停的旋转,写着中英文和不同格式的数字…

那些年,我们一起讨厌初中,一起热爱初中,在课本的每一寸上涂抹亮色,从后面调皮地蒙住别人的眼睛,说:“你被绑架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为明天而努力,在昏暗或明亮的灯光下研究简单或复杂的话题。写下一句类似誓言的话:“小升初,你给我牛给我马,我不怕你!”“不管多少论文,我都打不过我。最后一个,我来了!”……

篇13:满是回忆的老家散文

――题记

是夜,昏黄的灯光洒在白底黑字的格子上,纷扰繁冗的风尘俗事扰乱心扉。独倚窗前,随手翻开手边的笔记本,一丝回忆涌起,撞开记忆的大门……

首篇,工整温柔。刚刚进入新的班级,对一切充满期待。工整的字迹写下座右铭,一行行笔记饱含对未来的向往,书写着我的斗志。我的心也在这一笔一划中充满力量,成长亦便浸透在字里行间,下定决心使自己变得优秀。

那笔记本上,是关于奋斗的回忆。

翻页,龙飞凤舞。字迹逐渐潦草起来。哦,原来是这样。那时的我渐渐浮躁起来,被老师叫出去罚站,无奈之下也只能站着记笔记。我却是不知天高地厚,调皮的如孩子让人头疼不已,对老师的“审判”十分不解,心中便多了一丝不甘,面对老师的处罚,我竟然隐藏起心中的火焰,化作笔上的龙飞凤舞,汇成满纸缤纷。是对老师的抗议,还是对自己的放纵?如今想来也不免发笑,那时的迷茫竟成了如今的趣事。

那笔记本上,是迷茫的回忆。

掩卷,成熟流畅。终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不断调整态度,连那字迹都稳重起来。一次次考试的成功,不断增添我的信心,文字亦已然有情。一页页笔记,好似一天天努力的我,不骄不躁,安之若素,终于我得到了满意的成绩。

那笔记本上,是成功的回忆。

兰烬落,花回错,忆甚多。翻看着一页页笔记,我仿佛从单调无聊的漫漫长路走进了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大花园,园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心旷神怡。那笔记本上,满是回忆,关于成长,关于青春,关于我们。

篇14:满是回忆的老家散文

不知从何时起,手中拿的是从前的作业本,一张一张,一页一页的地翻看,昔日的点点滴滴在脑海掠过,像是电影中一幕幕的情节,像是幻灯片,在脑海中回放,勾起了我的回忆。

穿越时光的雾林,我看到了一个女孩正对着作业本上那一个“优”字,傻傻地笑。她高兴,是因为这一个“优”字,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是对自己作业完成的肯定。她并不期望老师因此的夸奖,反倒是为昨天的行动而感到值得。

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去交流,只一字,构成了回忆。

透过皎洁的月光,拨开那层若有若无、极尽朦胧的纱帘,我看到一个女孩脸上写满了失意。缘由为何?只一字――“良”。不错,又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字,可这评价却让女孩充满了疑惑,她不明白自己为何得的是“良”而非“优”,苦苦思索却依旧没有答案。但,第二天,她并没有去找老师,而是更认真努力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昨晚的失落已然抛在脑后。

那瞬间的疑惑?那一字,亦是回忆,扎根于女孩的记忆深处。

倒转时光的沙漏,指针也随之倒时针旋转。终于,停下了。越过厚重的齿轮,我看到那木棕色的书桌旁,有一个女孩面露开怀的笑容,欣喜若狂。其原因又是一字――“好”。这平凡而又普通的字眼带给了女孩力量。这又是一个评价,是对某一天的练笔的评价。

同样,不需相对的交流,就表达了老师对她写作的肯定。不需言,仅一字,道芬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回忆呢?它化作朦胧的烟,贮存于女孩的心间。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篇15:从法国巴黎到老家宜昌的创业之路

他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扬子果园的创始人罗伟。28岁那年,罗伟从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毕业回国,一家知名法企以年薪20万元聘用了他。

在一次去上海出差的途中,他看到许多人为了吃到不污染的鱼,开着车跑到乡下去买。这让他心头一动,完全无污染的生态农业,在中国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敏锐的他,马上意识到这就是一个创业的黄金点子。

从那以后,罗伟开始大量搜集农业生态信息,做了广泛的市场调查。渐渐地,他把目光聚集在蓝莓这种水果上。蓝莓原产美国,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大量的微量元素,具有美容养颜、保护视力、降低“三高”等功效。国内行情相当好,每斤售价高达200元。

建个生态果园,既能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又可以让市民吃上健康的水果。罗伟决定辞职,他义无反顾地谢绝了公司的挽留。2005年末,罗伟回到老家宜昌,一头扎进了龙泉镇柏家坪村海拔900米的大山里,开始研究他的蓝莓种植园。

种植蓝莓必须找到愿意出租田地的农户,为此罗伟一次又一次地上门拜访村民,向他们介绍种蓝莓的高收益。为了取得农户的信任,他请来了中国林科院的蓝莓产业专家,经过对土壤、气候、环境、同科植物进行取样分析,又制定了蓝莓的销售渠道、深加工技术等方案。最终几位农户愿意和罗伟合作,扬子生态果园就这样创立了。

罗伟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拿出自己的40多万积蓄购买了9000多株蓝莓果苗。没有干过农活的罗伟,雇佣了几位农民工。从此,他吃在山上,住在山上,和民工一起劳动。

然而夏季的一场大旱,让大部分果苗干枯而死。面对如此惨状,罗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而更让他揪心的是,与他合作的农户,看到这般情景,纷纷撤股。农户的地租要给,工人的工资的要开,罗伟一下子陷入绝境。他不得不向亲朋好友借钱,渡过了难关。

没有了果苗,生态园何在?罗伟背着一身债务,重新回到城市打工。在上海,他常常去一家小饭馆吃包子。每每听到卖包子的师傅唱起那首刘欢的《从头再来》,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心在,梦想就在,他还会从头再来。

罗伟省吃俭用,尽量压缩开支,一条毛巾,他反反复复用了五年。有了一定积蓄的罗伟,重新回到了湖南宜昌。这一次他吸取以前的教训,先打井,后修路,这样果园就有了强大的保障。他又亲自带农户去大连学习,掌握了先进种植技术的农户回来以后,放心地把家里所有的山地都种上了蓝莓。第二年,这些农户的蓝莓获得了丰收,远销省内外,罗伟的生态果园从此声名远扬。

看到种植蓝莓有了良好的收益,那些犹豫的农户纷纷和罗伟签定种植合同。生态园的面积不断扩大,从2005年至今,罗伟的生态园已投资350多万元,从一个果园扩大到八个,实现产值300多万元。他们还开展了旅游观光'品尝采摘等特色项目。

原来一年只有几千块收入的农户,现今的收入都增加了十倍,家家户户盖起了二层小楼。罗伟不仅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实现了自己的田园梦。罗伟每天早上都要带上照相机,去果园里走一走,随时拍下那些适合生长蓝莓的地方。他要让蓝莓花儿开遍家乡,让晶莹剔透的蓝色果实弥漫山野。他打造的蓝魅果园,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还造福一方百姓。

一位海归青年,正在用梦想和责任,描绘着他的宏伟蓝图。在广袤的园林里,蓝莓花儿开得正浓,中国的普罗旺斯一样令人留恋。

成功,有时候需要再试一次,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梦想就一定会开花。

篇16:关于家乡的回忆故事:老家

我的老家在甘肃古浪县干城乡中河村的一个小村子,老家的名字也很特别叫:台车岭。顾名思义:台车岭嘛,一听就在高处。不错,我的老家就在就在山顶上,不论你从哪里来,想要到达台车岭那你必须的爬山,顺着祖先们踩出来的那条蜿蜒崎岖的山路,慢慢的从山脚下爬到山顶上。故而老家的路记忆中很少有机动车能上去的,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那时候的马车(我们叫皮车),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车辆就不容易上到村子里,只能靠人抬马拉了。我想:台车岭的村名也许就是这样得来的吧!

虽然老家的路不好走,但到了村庄那却是风景这边独好,整个村子是一个碟状形,人们从边向中间依次而居,最中间是一个涝坝和两个井,涝坝和井之间是一条宽宽的土路,小时候最喜欢站在那条土路上,看聚满水的涝坝里,在微风吹拂下,波光粼粼,不时有小鸟“啾啾”飞落水边,急忙吸几口水飞向天空,口井上挑水的村民转动着辘轳,水桶从井中满满升起,这一幅幅农村生活的景象至今想起总让人沉醉在那个遥远而又心旷神怡的情景里。村庄外便是参差不齐的土地,老家的土地属于二阴地,没有水浇只能靠天吃饭,即便如此,记忆中老家的人们没有挨饿讨饭的,常常记得有讨饭的到村子里来,家家户户虽谈不上丰盈富足,日子过得倒也有滋有味。上了年纪的老人常说:“我们台车岭土地广着哩,只要动弹就饿不了”。的确如此!

老家坐落于祁连山脉,气候凉爽,所以春天来的比较晚,四季不分明,老是感觉冬秋两季是那么地长。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便是农民们经常伴着飞雪播种,踏着积雪收麦的情景。夏天很少有人穿短袖更别说裙子了。最喜欢老家的夏天,天呀蓝的跟刚刚洗过一般,湿漉漉的,偶尔飘几朵白云,云朵似棉千姿百态,白的那么诱人,即便是天阴了,那天空也显得高远,泛着黛青色甚是好看,从未见过像现在大都市的天灰蒙蒙的,分不清阴天还是雾霾天。村庄的外围便是山屲,山屲里长满了各种柴禾与花草,有名的、无名的从初春开到秋尽直至泛黄。记忆里老家有两种花开在两个季节,春天的九茎花与秋天的山菊花,九茎花有粉红色和金黄色两种,指头蛋大的花成片成片的开着,如同宝石般鲜艳夺目,在春天里那么艳丽、那么璀璨。而秋天的山菊花则不同,花朵比较大,颜色清一色的雪青色,经过霜浸后,其叶子五光十色,但花却色纯朵茂,娇滴滴竞相开放,淡淡的芳香沁人肺腑,让人如醉如痴。九茎花在百花未开之前独领风骚,山菊花在百花凋谢之后惊艳亮相,难怪给人家的印象如此深刻。站在山顶极目远眺,远处山岭沟壑中觅草的牛羊和那鳞次栉比的村庄尽收眼底。

老家的夜晚美的静谥、美的深邃,那时候老家还没有电,晚上照明全靠煤油灯,虽然没有电灯泡那么亮,但那种柔柔的亮光却一直在我的心底亮着。夜幕降临,各家各户开始闭门掌灯,灯放在炕桌子上,孩子们开始爬在炕桌上写字,大人们则脱鞋上炕,各干其事。男人们靠在炕上的被子上抽着旱烟卷儿,半睁着眼,吧嗒吧嗒,烟头儿随着“吧嗒”声一明一暗,那么的悠闲自得。女人们则在灯下做着针线活儿,淡淡的柔光照在脸上显露出来朦胧的美丽。灯苗儿摇曳生姿,灯花儿吊坠醒目,那一幕多么的温馨惬意啊!出了大门向村庄望去,分不清谁家灯火,只有从窗外透出的亮光,仰望天空,繁星点点,弯月似镰。若是满月的夜晚,圆圆的月亮如同银盘挂在蔚蓝的天空,皎洁的月光尽情倾泻,村子照得清晰可辨,行走在村里的人咳嗽一声,都会惊得几声狗叫,山村恬静的夜晚总让人回味无穷。

这几年老家开始了移民搬迁,村子里已经没有几户人家了,山地里长满了荒草,农家院落皆是残亘断壁,只有那个我的母校依旧孤零零的完整的静卧在村子中央,铁质的大门紧锁着锈迹斑斑,操场上长满了荒草,学校里静静的,似乎空气都在凝结,眼前的情景让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学校,书声琅琅,昔日同学老师极速在脑海中掠过,同学们稚嫩的脸庞、老师带着同学们进行着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猛然回过神来发觉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只有那个涝坝,那口井和安静的学校守候着村庄,在我的记忆力又增添许多的惆怅。我的眼里湿润模糊,两行留恋的泪水悄无声息的顺着脸颊滑落 ......

离开老家的时候我没有坐车,而是再次走了老家的山路,从山顶到山脚,我踩着这条熟悉的山路,总是不敢往快里走,怕这条路不知何时亦将不复存在了,到了山脚下回头遥望,山顶上那几颗落尽了叶子的杨树,仍站在那个它始终未动过的地方张望着我,如同远走的游子向家人挥手告别。

上一篇:人民币现金收付工作要点通知下一篇: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