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回忆端午节

2024-05-02

随笔散文:回忆端午节(精选6篇)

篇1:随笔散文:回忆端午节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前两天,妈妈就开始买粽叶、粘米、大枣等等,然后就开始烀粽叶,泡粘米……端午节头一天下午,我放学后就能看到妈妈坐在台阶上包粽子, 旁边放着桌子、盆、水桶等等,于是我也按捺不住跟妈妈学包粽子的心情,开始凑趣。只见妈把两三片粽叶瞬间就卷成漏斗型,然后用右手在盆里捞起粘米放到粽叶 里,再在里面放上大大的甜枣,然后把水撩在上面把粘米铺均匀,接着我是怎么也学不会了。我包好的粽子几乎都是漏的,而且形状也不对,于是妈妈重又教我,可 是笨笨的我怎么也学不会,于是我索性不学了,坐在那里看着妈妈包,妈妈手疾眼快,那么多粽子妈妈包了几个小时,终于包好了,就在大锅里煮,闻着粽香味,我 和弟弟心里馋馋的,可也只能等到时间到了才可以吃到嘴,妈妈说将煮好的粽子要用凉水多泡一会,吃着才好呢!

第二天端午节,早上爸爸很早就起了床,在家里的大门上都插上了艾叶,据说端午这天插艾叶可以避邪,也许这些都是风俗习惯,或者迷信吧。妈妈将头天晚上煮好 的粽子放到凉水里,煮鸡蛋、鸭蛋、鹅蛋,有咸的也有淡的,粽子一盆蛋一盆,吃粽子撤上白糖,吃完之后我和弟弟美美地去上学。

老家的端午是北方的端午,也是少年时代的端午,也是贫穷困苦的端午,也是快乐天真的端午;新家的端午是南方的端午,也是我中青年后的端午,也是生活进步的端午,更是思念感悟的端午。“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不知不觉我已经多年没有在端午时节看到麦儿黄了。

儿时的印象里,看见一群妇女、姑娘围着卖货郎叽叽喳喳购买五彩丝线和绣香囊用的料子时,便知端午节就要到了。村里的孩子全都一样的被那五彩的灵物庇护起来,撒欢野性地满村里跑着。

那时的端午节总是赶在麦口,五月的麦垅早已呈现黄澄澄的气象。含我在内的一群小冤家总喜欢聚在地头,各自在麦地中挑选几穗,蹲下来小心地用力搓着,吹去麦 芒和硬壳白膜的胞衣,剩下一小捧饱满黄绿的麦粒,填进自己的嘴里,香甜的肉感连同新鲜的浆液让人满口生香。生产队里看麦的“秃大辫”(我们村上的一个光棍 男人)出现在离我们五十米开外时,我们立刻一哄而散,那感觉如山高似水长。

姐忆的不是端午,是快乐;吃的不是粽子,是心情。

[端午节的回忆随笔散文]

篇2:随笔散文:回忆端午节

一年又一年的端午节从生命中经过了,带走了时光的碎片,而那些与端午节有关的往事,成了我一生的珍藏……

在年少时我很喜欢过端午节,因为端午节有好看好闻的香袋、五股线佩戴。那时候佩戴的香袋与五股线,都是母亲在农忙中抽时间亲手做的。

快过端午节时,村子里就会来一些卖香草与雄黄的人。他推着破旧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提包,边走边大声哟喝:“香草,香草,卖香草!雄黄,雄黄,卖雄黄!”这时,村子里女人和小孩便会迅速围拢过来。母亲听到卖香草的也会前去购买一些香草与雄黄,以便闲时给我们姐弟四个缝香袋。

缝香袋可是个眼力活,心灵手巧的自然缝得漂亮,眼力差的缝得就有点儿欠缺美观了。在我的眼中,母亲缝的香袋是最漂亮的。母亲缝香袋时,会先找来几种颜色鲜艳和几种不太鲜艳的碎布,还有雪白的棉花,然后再从大蒜头上剪下蒜梗,这样就可以开始缝香袋了。

母亲先把碎布片剪成各种形状,然后根据想要缝的香袋形状来缝线。首先会先缝大香袋,大香袋是最漂亮、最大气的,也是缝起来最麻烦的一种香袋。缝大香袋要用上三四种颜色的布片,还有多一些的.棉花与香草。那些布片在母亲的穿针引线下,很快就缝成了一个花样的正方形,不过这样正方形是双层的,而且留下一个小口子没有缝。那个小口子不是母亲忘记缝了,是为了好把裹着香草的棉花放进去。缝好后母亲就把带针脚的一方翻到里头,这样露在外面的就看不到针脚,然后拽一小团棉花,把棉花撕开一个洞将香草倒进去,之后用棉花把洞口堵上,最后塞进缝好的布袋里。此时,母亲就会把留下的小口子用最细的针脚缝上。缝好小口子,母亲会把一根线穿在香袋的最上面,然后拉着线的两头一拉将上面的两个角并在一起缝起来。这时,香袋就缝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给下面的两个角做花穗子。

做花穗子首先得把蒜梗剪成一厘米左右长的小蒜梗,然后把各种颜色的布剪成一厘米左右的小正方形,接下来把三四个小正方叠在一起用针线穿起来,然后穿一个小蒜梗,之后再穿几个小正方形花布,再之后又要穿一个小蒜梗。如此这般按规律穿下去,一会就做成了一个长长的花穗子了。花穗子做好后,根据与香袋相衬的尺过截成三截,然后在香袋下面的两个角处各缀一个花穗子,再在两角的距离中间缀一个花穗子,至此,一个漂亮的香袋就做好了,剩下的就是给香袋配五股线了。

五股线是用红、黄、蓝、绿、白几种颜色的线做成的,做的方法就是把五种颜色的线像搓绳子一样搓和在一起,这就是五股线了。五股线除了用来缝到香袋上便于佩戴到脖子上或衣服上,还要绑到手腕上和脚腕上。母亲说在端午节那天佩戴香袋和绑五股线可以驱虫避邪消灾免难,所以母亲做起香袋和五股线来丝毫不含糊。母亲还说,五股线要等到阴历六月六才能剪掉,剪掉后要扔到流水道口那里,那五股线会在流水中会变成神奇的小蛇,保佑小孩子常年不被虫子咬。

母亲除了缝大香袋外,还会缝鸡心香袋、小红辣椒香袋、紫茄子香袋等等。它们的做法与大香袋大同小异,只不过形状不同而异。总之,母亲会变着花样给我们缝香袋,好让我们欢喜地佩戴在身上。

到了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就一个一个的帮我们佩戴香袋和绑五股线。我们姐弟四个可以在母亲缝的香袋中挑选自己喜欢的香袋佩戴。我和二妹、三妹都欢喜挑选了自己喜欢的香袋,欣喜地放在鼻子上闻着香气。弟弟并不积极挑选,只是站在一旁笑着看我们。母亲给我们姐妹仨人佩戴好香袋和五股线后,就拉过弟弟给他绑五股线,然后会挑一个颜色不怎么鲜艳的香袋给弟弟佩戴上。弟弟拿起香袋放在鼻子上闻了闻后,脸红红地把香袋藏到了衣服里。

端午节的早上母亲会早早地叫醒我们,小鸟已经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此时,父亲已经从地里割回来了艾草,并把艾草捆成一束悬挂在门边。父亲说,艾草可以驱邪,我长大后才知道,有一句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母亲已经煮好了鸡蛋与蒜头等着我们洗脸刷牙,不过那天洗脸可不是像往常那样用清水来洗脸,而是用兑了清水的煮蒜水洗脸。母亲说,用蒜水洗脸好,可以祛毒气,所以那天我们洗过脸后都笑自己成了“蒜人”,因为身上散发着浓浓的熟蒜香气。

母亲给我们几个小孩子分好鸡蛋与蒜头,每个人的量都一样,不偏不向。母亲一个个摸着我们的头,亲切地说:“不管谁都得一天吃完哦!”父亲坐在一边眯着眼看着我们,开心地笑着。

我们领了自己的鸡蛋与蒜头后,都会争先恐后地送给父亲一个鸡蛋,并笑脸盈盈地送上一句祝福:“爸爸,生日快乐!”端午节那天正是父亲的生日,所以端午节对于我们家人来说更具有意义。

我们姐弟四人都会送给父亲一个鸡蛋,父亲见我们如此孝顺,自然非常高兴了,他收下“礼物”后便随手剥了递给我们吃,我们都摇摇头不要,父亲就会递给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母亲接了过去,把剥好的鸡蛋又递给了父亲。其实到了最后父亲与母亲也不过各吃了一个鸡蛋,父亲把收的“礼物”又放回到了饭桌上,等我们玩饿了就分给我们吃。

我最不喜欢吃煮熟的蒜头了,可母亲非盯着我吃,她说吃了煮熟的蒜头可以去掉身上的毒气,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无奈在母亲的监督下,我只好把自己领到的蒜头吃完,这才可以出去玩耍了。

我们并不会安安静静地吃,而是喜欢跟小伙伴们比赛碰鸡蛋。当两个鸡蛋同时碰在一起时,谁的鸡蛋破了,那就是败将;谁的鸡蛋没破,那就是将军。那天的小孩子在早上吃过一个鸡蛋后会在口袋里装上两个,去街上寻找比赛的对手。有时候,也会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一个一个的比赛,只到最后选出将军来。那场面热闹极了,胜利者仰着头开心地笑着,失败者会发出一声声叹息。不过,胜负不重要,还是好伙伴,比赛后我们一个个会并排着坐在一起,有滋有味地吃着手里的鸡蛋。

母亲会亲手为父亲做长寿面,面自然是母亲最拿手的手擀面了,我们几个小孩子和母亲会陪着父亲一起吃长寿面。母亲说,我们一起吃替父亲“咬灾”,意思就是把父亲所有的灾难一起给咬没有了。

母亲会把兑好了的雄黄酒端过来,让我们一个一个坐好,母亲用雄黄酒耐心地给我们几个{耳朵、鼻子等。她说,用雄黄酒{过之后小虫子就不会往耳朵、鼻子里面钻了。

后来我们长大了,也知道害羞了,就不愿意佩戴母亲做的香袋了,母亲也就很少做香袋了,而端午节这天母亲依然会煮鸡蛋与蒜头,叮嘱我们要吃鸡蛋,要用蒜水洗脸,依然会为我们{雄黄酒,我们依然会给父亲送“礼物”。

篇3:随笔散文:回忆端午节

海滨城市大连。人们一觉醒来, 发现城市突然热闹起来了。习习的海风拂去了暑天的燥热, 悠悠的海浪笑迎着远来的宾客。科研院所的专家们来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们来了, 村街小学的老师们来了, 各大报刊的记者们也兴冲冲地来了。大家风尘仆仆从四面八方赶来, 是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 这就是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与会者一千多人, 挤满了好几家饭店;会议在一座剧院举行, 楼上楼下座无虚席。召开一次如此规模的会议, 来集中讨论小学语文教学, 这不仅是建国以来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聚会的消息传到首都北京, 正值人代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教育界的代表委员们尤其关注大连会议, 并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时任国家主席还特意叮嘱要关心辛勤的小学教师们。一次小学教育界的专业会议如此隆重, 如此引人注目, 今天回想起来仍然倍感欣喜。

这次代表大会开了三天, 学术气氛极浓。我国泰斗级教育专家, 像董纯才、叶圣陶、吕叔湘等, 都满怀兴奋地在大会上作了书面演讲;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像斯霞、霍懋征、袁2) 等, 均充满激情地介绍了自己的宝贵经验。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董纯才先生, 不仅对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还特别发表了他的殷切希望。他在发言中强调指出:“在小学的各科教育中, 语文是最重要的学科, 它是基础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因此, 提高语文水平, 对培养四化建设的人才,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聆听到高层领导人这般极具指导性和号召力的谈话, 试想一下, 当时一直准备大显身手的园丁们, 该有多么振奋啊!因为, 当时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殊的年份, 正值“科学的春天”迈步走来的时候, 教育事业正待大发展的时刻,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它的改革高潮也必将再次兴起, 教学质量不仅要恢复到建国后十七年的水平, 而且还要向更高的水平跨越。此时此刻, 人们心花怒放, 摩拳擦掌, 已在情理之中。

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 一定要适应经济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必须改革, 必须提高。回想这次会议的研究成果, 与会代表们的收获, 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的大丰收。论文多, 发言多, 研究面宽, 探讨深入, 有诸多崭新的观点和实验报告竞相展现。像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启发式教学、发展儿童智力、培养自学能力等观点, 像集中识字教学、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阅读法教学和发现法教学等实验, 都在会议期间得以广泛交流和认真讨论。会议期间, 代表们提交论文160多篇, 文章作者有专家、教授、学者, 也有一线的老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大家从不同方面肯定了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从不同视角揭示了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衷心希望同行们扩大视野, 积极推行新的教学改革, 并踊跃提出了诸多促进改革的建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趁这次会议再次阐释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强调了语文教改应遵循的目标与方向。他郑重指出:希望重视落实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 口头语言的说和听, 书面语言的读和写, 四种本领都要让学生学好。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各个项目的有计划训练, 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能力。他的话很是中肯, 道理也深, 更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积极反响和热烈讨论。

经过充分酝酿、协商和选举计票, 全国小语会第一届理事会正式组成。理事会的56名成员来自各个方面和不同的年龄段, 代表着全国当时的四百多万小学语文教师。为进一步深化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 理事会组成当天, 便和与会代表一起拟定了新的研究课题, 即:智力发展的研究、识字教学的研究、阅读课的教法研究、作文训练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研究、加强写字教学的研究。这些课题涉及语文教学的各个主要方面, 预示着新的研究方向和奋斗征程。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内, 它作为全国小语界的科研重点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深入探索。

回顾当初, 思想现在, 不觉油然而生一种喜悦。因为, 这些年来, 我们正是围绕着这些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课题、重要项目, 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不苟的治学精神, 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着走过来的, 并在不少方面已取得了开花结果的收获。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小学语文教学今天的进步、提高和发展, 是与当初的使命召唤相呼应、联系着的。

回忆全国小语会的隆重成立和光荣历程, 我们无法回避对那些先行者的怀念。例如高惠莹教授, 她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研室主任, 不仅是一位语文教育的资深研究家, 而且深知教学改革所必需的群体性和科学性。基于此, 她呼朋唤友多次走访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学会, 积极联络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省市区的主管部门, 为我们学会的筹备和成立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这些老同志, 因为小语会浩浩荡荡走到今天的辉煌, 是与他们的不辞辛苦和默默奉献分不开的。

全国小语会即将迎来她的30岁生日。三十而立, 如今的她已经是茁壮成熟和多姿多彩。这些年来, 学会紧紧围绕着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和培养青年教师等宗旨开展工作, 忙忙碌碌, 始终不懈。一次次的学术年会、一个个的理论研讨会、一批批的课题研究、一场场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先后讨论、回答和解决了多少问题, 表彰、推介和辅导了多少青年?我, 已经是记不清了。学会成立不久, 先后吸纳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报》和《小学语文》《小学生作文》《汉语拼音报》等有影响的报刊, 作为我们的会刊会报, 使得学会工作不仅延伸到更多的学校和教师, 也深入到千百万少年儿童当中。近几年, “两岸三地”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的多次举办, 你来我往, 集思广益, 学会的事业更兴旺了, 影响也更宽远了。

我们的学会啊, 作为一个成功的民间学术团体, 她不仅很执著, 而且很富有。她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教改园地, 是一座百家争鸣的学术论坛, 是一所百花争艳的新型学校。前进, 会更好。

篇4:端午节:关于回忆与缅怀

这些日子,品种繁多的粽子在各家的灶台上、餐桌上陆续出现。目睹满街的青青粽影,忽然就意识到端午节已悄然到来。老一辈人或许还包包粽子、喝喝雄黄酒、插插艾叶,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这些传统概念已然不是那么清晰了,跟端午节有关的事似乎只剩下吃粽子而已。传统的端午节,变得简单而流于形式。

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后,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一石激起千层浪,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让不少国人着急了。但扪心自问,我们的端午节,除了粽子和偶尔的赛龙舟外,还剩下什么?

或许,正如专家所言: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事件标志着我们传统文化正在面临某种危机。国民的反应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必然的心理反弹,是一种文化自保的机制。韩国端午祭胜出,对我们而言既有危机,也会产生新的希望。至少它增强了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感,这未尝不是好事。我们或许要感谢韩国人的申遗,如果不是他们的申遗,我们的端午文化传统可能会在不知不觉或不懂珍惜中丢掉。如果我们真的热爱我们的端午,就不应该只停留于抱怨。

让韩国端午祭的胜出成为中国端午节新生的起点,成为传统节日复兴的新契机,这才是国人最应该做的事情。

感怀端午

时代变迁,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越来越多的“泊来节”充斥着年青人的生活圈子,他们更热衷于去追求一个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却不会记得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更别说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了。这俨然成为了当下流行的一个走向——从“泊来节”开始。但是,传统节日还是让我们拥有怀旧的机会。

在三坊七巷中,我们碰到几位老人正安详地围坐着聊天,一位四五十岁的妇女在一旁淘米,一遍一遍,时不时地应和着老人们的话。一边叠着高高的洗净的苇叶,透出光洁的青绿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清美。她告诉我们,为了过端午她已经忙活了好些天,除了包粽子外,还要准备苦艾草、菖蒲、犁壁草等用来煮成汤。 “这汤不是拿来喝的,是要来泡澡的,一家人都得泡,洗了祛百毒、防百病,主要是预防皮肤过敏等。还会到中药店买一些雄黄,以米酒化开,用笔涂在门窗的框架上,这样可以防虫,尤其是祛五毒……”

在采访中,我们还碰到一位78岁的退休干部张老,他说:“端午节是我们老祖宗留给后人的传统文化,不能不过。我年轻的时候,过端午是很有热情的,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去看赛龙舟,跟着一起叫啊喊啊的玩得非常尽兴。晚上回到家中,还有家人精心准备的包有各种馅料的粽子,很是温馨。觉得感受的不仅是一种节日的气氛,更是一种合家团圆的温情,一种民俗文化的自豪。”

一边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漠视,一边是老一辈人对传统节日的无限缅怀,让人不免感慨:端午节的未来何去何从?

受访人:善琴,35岁,公务员

我是畲族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看多了大人们张罗端午节的模式,自然也就记住了。现在每到端午,都是我一人包办的。端午节前夕,初一早要在门口插上艾草,到初五中午12点过后才收下来,据说艾草可以避邪,驱蚊虫的。端午时每个小孩都会在脖子上挂一个红袋子,这个红袋子很漂亮,是大人用红线编的。然后把一个用红纸染的蛋放在这个红袋子里,寓意吉祥如意。畲族的端午节与汉族的端午节其实差不多,最大的不同可能是艾草的处理方式。畲族的乡亲在端午这天中午12点过后收下艾草,就把艾草收了起来,等到了夏天蚊子多时,就把艾草捆成一團用来熏蚊子;有的时候,小孩子遇到肚子痛,可以拿来当草药。而汉族的做法,则是将艾草收起来,留着家里有媳妇做月子时,到满月了,熬成汤洗澡用,可以祛风湿。

今年的端午节,我会像往年那样自己包粽子吃。因为自己包的粽子比超市里买的味道更好,而且也更有过节的味道。福州的粽子种类很多,有肉棕、蜜枣的、花生的、豆沙的……而且粽子的包法福建每个地方都不一样,采用的原材料也不同。我在财经学校念书时,宿舍里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带来的粽子包法不同,味道也各不相同,可有意思了。

包粽子其实并不是很难的,就拿肉粽来说,首先把糯米加水浸泡3~4小时,然后,把粽叶洗干净,将大米滤干后,加肉、加笋干,调好味道后和米一起包好后放在锅里煮熟。香喷喷的粽子便好了。即便是过夜的粽子也可以有很好的吃法,可以将其切成片,再放到锅里炸,那也是相当美味的。

当然,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看龙舟比赛了。以前小时候每年都会去看。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已经很多年没看了。今年的端午节是星期二,虽然还是没放假,但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是会带儿子去看的,一同感受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喜悦。

近几年,我觉得大家对传统节日又重视起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学校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注重加强这一块,让孩子们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也有不少民意代表呼吁,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可以考虑放假半天,这样市民就能更好地参与到传统节日当中了。

受访人:郑琛,29岁,媒体人

在我的理解中,正如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也是个团圆的日子,全家人聚在一块,一起包粽子、一起吃粽子、看龙舟比赛。然而,这种景象已经好久没出现过了。毕竟现代人所处的环境不比从前,显得有心无力。所以对于简单地过个端午节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

今年的端午节是周二,我和我老公都上班,根本就没办法聚在一起认认真真地过这个传统节日。因为上班关系,自己包粽子也就不可能了,毕竟工作上的事情非常多,时间都忙不过来了,难得有闲暇的时间就想着多陪陪儿子,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包粽子过节,还是比较不现实的,也是比较“奢侈”的。我们会把节日提前到周末,约上亲朋好友来家里过节。怎么说,一些传统的习俗我们还是会延续的,端午节毕竟是传统大节日。

受访人:许书,45岁,私企老板

远离家门多年,已经许久没有过一个像样的端午节了。对我而言,端午节似乎已经可有可无,尽管它与春节、中秋节号称中国传统三大节。因此,对于端午只剩下怀旧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很温馨。小时候过端午节,能让我提前兴奋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那时候穷,如果不是过节,平时肯定吃不到。说起粽子,不仅因为它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到端午,母亲就在头一天晚上泡好一盆糯米并洗净刚采来的苇叶。第二天一家人便围坐在葫芦瓜棚下,伴着清清的苇叶香味、就着红红白白的馅料一起包粽子。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煮上3、4个钟头。当粽子煮熟的时候,小院里便弥漫着糯米和苇叶的香味,那个味道,叫人陶醉。家里和街坊邻居还会拿着一些桃枝或者艾草插在自家的门前;小孩子会收到大人们送的香包。这是忙碌的一天,也是最幸福、最温馨的一天。

现在,天天都有那么多的事情做,很久没有像样地过过端午节了。不过,每到端午节时还是会想起那清清的苇叶和醉人的糯米香味。吃着从超市买回来的粽子,却已经找不回当初的味道了。

受访人:文子,28岁,网站主管

可能也只有特喜欢吃的粽子能唤起我对端午节些许的念想吧。隐约记起小学老师曾说过关于端午节的些许零散片段,只记得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身投汨罗江的殉难日。人们为了寻找屈原,为了不叫鱼儿吃了他们崇敬的诗人,大家把糯米包起来,喂给鱼儿吃。记得我第一次吃粽子的时候,问父亲:“这怎么吃?” “剥了叶子吃!” “那鱼也会剥叶子吗?”“鱼不吃,人吃。”“那屈原怎么办呢?” “什么乱七八糟的,快吃……”

对端午节的认知只剩下粽子、龙舟、屈原这些零散的概念,其他的一切似乎已经归零,说起来让人汗颜。

闽江畔的棕香

民间过端午,图的是热闹、喜庆。近期各种关于端午的活动也在福州许多地方开展。6月17日,距离端午节还有两天时间,融侨的业主们便提前预热,一场由融侨会组织的“粽叶飘香”活动在融侨比赛一开始,现场气氛马上热闹起来。大人忙着包粽子,小孩子则在一旁打下手;手艺高超者,包粽叶、加糯米、塞馅料、系粽绳,一气呵成;新手者,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勉强包好的粽子一提起来便米歸米,叶归叶。但不管粽子包得好与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同样一个表情——快乐!

比赛现场还请来了福州民俗专家方柄桂先生讲解端午民俗知识,诸如端午节的来源,福州的粽子文化和唱曲等,不仅给小朋友上了一堂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课,也让到场的家长们获益匪浅。

据悉,融侨会举办此次“粽叶飘香”包粽大赛,意在端午节为业主们送上的节日良好祝愿的同时,希望通过包粽子这种最简单的方式,让更多的业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这种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龙舟比赛庆佳节

6月19日,端午节这一天,福州市传统龙舟锦标赛在光明港五孔闸段激情开赛了。比赛当天,光明港岸边人织如潮。一对来自长乐的老夫妻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一大早就从长乐出发来福州。这是我们第一次来福州看龙舟。活动办的很好,这样才有过节的样子,应该每年都办。”

此次比赛有20支来自全市各区县的优秀龙舟队进行角逐,大家又有能一睹“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的龙舟竞渡、百舸争先的壮阔景象。

据悉,本届龙舟赛由福州市体育局、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主办,福州市龙舟协会承办,福州知名地产公司福建融信地产协办,合力打造,为福州市民带来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大餐。

结语

今年,福州的端午节,尽管没有春节的隆重、没有中秋的温馨,但至少有些活动让人有了些许回味。

其实,文化也好,文明也罢,只有差异所在,没有优劣之分。厚此薄彼,是不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表现。平时不尊重自己的传统,直到有一天别人企图“偷”走自己的某些传统文化时,才意识到自己是该传统文化的合法继承人,才捋胳膊要捍卫“文化知识产权”,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就端午节而言,假如我们每年都在全国各地开展隆重的纪念活动,亚洲别的国家顶多是随着附和,想喧宾夺主,把端午节的“永久庆祝权”夺走,似乎不太现实吧。要想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不被他国“端”走,还得首先从尊重我们的传统节日做起。不然,即便他国“端”不走,我们也会“倒掉”的。

关于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篇5:端午回忆屈原的散文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以致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屈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他的诗作独具风貌,影响深远,至今一直流传于人们的心中(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据说,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其他人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来保护屈原的身体,这就慢慢发展成现在的粽子了。

很多年以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屈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

艾蒿。记得小时候的端午,爷爷一大早叼着旱烟袋,手里拿着一把镰刀,肩上背着他自己编的竹篓,急匆匆地离家了。不一会背回一篓艾蒿,然后分别插在四个儿子家的大门两边,当然还有四合院的大门,剩下的都用来煮洗澡水。

割艾蒿,这是每年端午节爷爷忘不了的一件事,这种避邪的方法,已成了我们那每家每户的习俗。不知过去多少年,爷爷的旱烟袋不再升温,可烟雾却仿佛在不断地缭绕,而割艾蒿这件事从此失去了规律。

五色丝线。五色,吉祥的象征。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穷,但在端午节这天,奶奶无论怎样都会积攒点钱,买来五色丝线,烧好一大锅开水,水里放上许多种驱毒的树叶、药草,等水温适中时,把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二伯家的一个哥哥、两个姐姐;还有我和两个弟弟(爸爸排行老三)以及小叔家的一个小弟,一个一个洗得干干净净。当然,哥哥姐姐们都是自己洗的,奶奶只帮他们擦去后背上的水珠,然后将五色丝线,系在我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

据说戴上五色丝线的小孩,可以避开五毒蛇虫的伤害,或许因此,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吧。如今五色丝线幻化成五彩缤纷的梦,梦里有天堂、有奶奶的微笑。

芦苇叶。离家大约三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很大的芦苇荡,每当芦苇叶长到两指宽的时侯,条件好的邻居就去釆摘一些回家包粽子吃。那时候,十多岁的我闻到了粽香味,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回家硬是扯着妈妈衣襟,央求妈妈也包一些粽子,可是妈妈说要到端午节才能包,因为保存的糯米仅够端午节时包,否则,端午节就吃不到粽子了,听了妈妈的解释,我只好咽了几下口水。

在我的期待中,端午节终于到了。就在前一天的中午,妈妈和我背起草蒌去芦苇荡采摘芦苇叶。不一会,妈妈说:回家吧,叶子够包粽子了。其实我只釆到十几个叶子,还不是很嫩绿。走出芦苇荡,妈妈赶紧把我搞乱了的头发理了理,还用衣角帮我擦了擦汗水。

回到家不一会,生产队上工的钟声响了,妈妈赶紧去上工。晚饭后,妈妈把芦苇叶洗净,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一下,把泡好的糯米塞进芦苇叶,还有年前自家枣树上长的、晒干了的红枣,包成三角形,再上锅煮。煮好后要盖好锅盖焖一夜,到第二天早晨才最好吃。

端午节一大早我们就起床了,妈妈把热好的粽子和新煮的.鸡蛋端上桌,我和两个弟弟美美地吃了个大饱,然后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不一样的粽香。自从我嫁人后,妈妈总是担心我在婆家有太多的不习惯,特别是端午节我最喜欢吃的粽子。

在节日的前一天,母亲无论怎么忙,都会亲自去芦苇荡采些芦苇叶,然后包好多粽子,并上锅煮熟后送给我吃。

那些年的端午,我一直吃着妈妈包的粽子,可是,自从妈妈离逝后,我没有尝过其他人包的粽子,仿佛失去了胃口、粽子也不再飘香。看着一家人,吃着婆婆用咸肉包的多角粽子,我悄悄躲进被窝,唯有泪落千行。

不知过去几年,端午节这天,婆婆硬是把她包的粽子,塞进我手里让我尝一下,说如果不好吃就不吃,我不好拒绝婆婆的好意,就接过粽子勉强地咬了一口,或许是多年没吃的原因,感觉非常柔嫩、清香、爽口,但在心里仍有一丝难过。现在妈妈已离开我们十几年了,而在心中那份思念永远抹不去。

香囊。一晃不知过去多少年,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不知从哪个端午节开始,我学着前辈的做法,用一块不大的绸丝布,把它缝制成一个小袋,然后装进各种碾碎的香草药,再用五色丝线系扣成索,让我幼小的儿子女儿带在身上,希望清香四溢的香囊,能伴随着他们健康地成长。

还有,我用几根两尺长的彩色毛线,把它拧在起,从一头打个结,然后编织成一个三寸长的小网,把煮熟的鸡蛋或鸭蛋放在里边,从放蛋的入口把毛线拧在一起,再打个结,然后平分开毛线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他们想吃的时候随时取出。可是孩子们挂了一天也不舍得吃,以致邻居家的孩子们羡慕了很久,后来我把这方法教给了他们的母亲,让他们也高兴一下。

篇6:生活回忆散文随笔

过去的母校虽然贫困、学生少、老师粗暴、但同学和蔼可近,我们呆一块、无话不谈,而现在的学校豪华、老师和蔼、但同学粗暴,一句话说的不对,就会引起群架。

怀念以前在学校我们三兄弟用拉链把衣服连在一起穿着;怀念上课和同桌谈论《放羊星星》被老师听到;怀念英语老师对我一次又一次的教导和鼓励;到最后对我失望;觉得很对不起她,怀念开运动会我在操场上飞快的跑着;怀念晚上和同学钻一个被窝里吃东西、听M P 3,最后被罚战在冬天的黑夜里;怀念篮球运动会我们班输了一个球、我在哪里哭;怀念和同学抢吃一桶泡面;怀念和语文老师对着干、觉得自己哪时候太幼稚;怀念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给我起的“校园歌手、明日之星”外号;怀念背文言文时、同学在后面给我拿书看;怀念上课回答问题时,同桌把答案写在纸上给我看;怀念我和我们班女生掰手劲、输了被同学笑的场景;怀念给我们副班长写情书,然后全班曝光;怀念补课时我们一起去网吧、去打台球;怀念因考试没考好姐姐给我写的一封信、我哭的跟泪人似的、然后老师安慰鼓励我;怀念同学到我家给我过生日、晚上我和她聊到四点才睡觉;怀念欺负我同桌、还不让他哭;怀念星期天和同学骑车去县城照大头贴……

过去的点点滴滴是那么的美好,看着《十八岁的天空》《快乐大本营》而现在呢!自己变的自己都不认识了,以前在老师眼里调皮捣蛋的学生,现在竞然会变的让人看了就剩心的孩子。我好想让自己变回以前那个爱说爱笑的孩子,可是在 怎么努力还是改变不了。

做好学生很累,什么事都要小心翼翼的去约束自己,生怕出错,让别人看笑话,但是这样我觉得自己成熟了很多、懂事了很多。

既然知道自己懂事了,就应该有目的的去奋斗,去替爸爸妈妈减轻负担,懂得去感恩曾经帮过你的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随笔散文:回忆端午节】相关文章:

难忘的端午节_随笔散文05-22

布鞋随笔散文04-09

断弦随笔散文04-13

无题随笔散文04-24

家事-随笔散文04-25

闲聊随笔散文04-28

父亲随笔散文04-28

偷闲随笔散文04-30

沉潜随笔散文05-04

心路随笔散文05-11

上一篇: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精准扶贫才能“扶真贫”下一篇:用日语介绍北京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