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习俗诗句

2024-05-25

传统节日习俗诗句(精选8篇)

篇1:传统节日习俗诗句

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贴春联和门神贴窗花年画 扫尘 燃放爆竹 拜年 蒸年糕 诗 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范成大-卖痴呆词)

3、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董必武)

4、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林伯渠)

5、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孟浩然)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日

习俗:吃元宵 观灯 耍龙灯 耍狮子 踩高跷 划旱船 扭秧歌 打太平鼓 诗 句: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

2、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

3、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

4、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

5、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唐寅)

清明节:

时间:春分后十五日,冬至后的106天(公历4月4-6日)习俗:禁火 扫墓踏青 荡秋千 踢蹴鞠 打马球 插柳 放风筝 诗 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2、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

3、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

4、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

5、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

端午节:

时 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赛龙舟 端午食粽 佩香囊 悬艾叶菖蒲 诗 句:

1、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文秀)

2、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张建封)

3、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李静山)

4、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老舍)

5、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边贡)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23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日

习俗:文人赏月民间拜月 中秋宴吃月饼 玩花灯舞火龙 诗 句:

1、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重阳节:

时 间: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 诗 句:

1、: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卢照邻)

2、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

3、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杨衡)

4、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

5、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篇2:传统节日习俗诗句

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月

【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篇3:越南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初探

一、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是越南民间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越南人把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 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包含:

(一) 送灶君

越南的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按照传统习俗, 越南腊月二十三过灶君节, 即灶王节。灶君也称为“灶神” (灶王爷) 。越南关于灶王爷的传说, 与中国的版本相似:腊月二十三这一天, 在地上的各路神灵都要回天上去报告这一年的情况, 灶王爷是主管一家的生活之神, 也要上天汇报这家一年的情况。灶王爷一走, 就没有神在家看管了, 这个时候, 就可以洒扫庭除, 改建家里一些平时不敢动的地方, 准备过年。这一天也称之为入除。在腊月二十三, 人们除供奉灶君, 还要供上一条活鲤鱼, 传说鲤鱼是灶君上天的坐骑。供奉完毕, 人们把鲤鱼放生到河里, 鲤鱼将化为龙送灶君上天。

(二) 置办年货

入除之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腌荞红对联, 幡旗爆竹绿粽子”。这句民谣说明了在过去物质条件还不够丰富的情况下, 越南过春节置办年货的情况。然而, 随着越南经济与革新事业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春节年货品种不断得到更新、丰富, 一般都有下面几样:

1. 绿年粽和糯米糕

越南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是方形的年粽和圆形的糯米糕, 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 同时也是春节祭祖的供品。

年粽跟中国的粽子基本一样, 主要成分是糯米, 馅料用猪肉、绿豆沙做成, 用一种叫苇叶的粽叶或芭蕉叶包捆。不同的是越南北方的年粽呈方形, 个头比中国的粽子大得多, 每个有两、三斤重, 而南方的年粽则呈圆柱形。放在锅里要煮上七、八个钟头, 打开后糯米呈青绿色, 吃起来清香可口, 别具风味。因此, 粽子不仅是越南春节的传统食品, 也是人们春节互相馈赠的礼品。

糯米糕类似于中国南方的糯米糍粑, 呈圆形, 但没有馅, 吃的时候一般中间常放上肉饼两个夹起来一起吃。

越南人认为, 方形的年粽象征着大地, 绿色显示生机勃勃, 猪肉和绿豆表示大地上有飞禽走兽, 草木繁生。圆形的糯米糕象征着天, 和年粽一起, 取天圆地方之意。

2. 红对联

越南人过春节也有贴春联的习惯, 喜欢在大门两旁贴上一对大红春联。红色的春联寓意着勃勃生机, 与越南的绿粽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联最早是用汉字书写的, 越南的文字实行拼音化以后, 现在用汉字写的春联已不多见了, 大部分春联逐渐改用拼音文字, 但是在书写时, 仍然按照方块字的格式, 从上往下逐字书写, 每个拼音字成一个方块, 自成风格。

此外, 越南人也喜欢在家门口张贴门神, 以此把守门户, 阻止大小恶鬼入门为害;在家里贴上“福”、“囍”等字样和福、禄、寿星的形象, 还有各种传统年画, 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3. 爆竹

越南过春节也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人们认为, 放爆竹是为了驱邪, 把过去一年所有不顺心、不愉快的事情统统崩掉, 迎接一个充满吉祥和希望的新年。

在越南民间流传着春节燃放爆竹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怪物, 名叫山臊, 身子长约30厘米, 只有一条腿。他喜欢找人的麻烦, 人一遇见它, 就会发寒热 (发烧) 。可是山臊有个弱点, 非常害怕竹子燃烧时发出的“劈啪”响声。一听到这种声音, 山臊就会远远地躲起来。人们知道后, 每逢节日就在院子里烧竹子发出响声来吓唬它。后来人们发明了爆竹, 就用燃放爆竹代替烧竹子。这种习俗延续下来, 燃放烟花爆竹就成为人们庆祝春节的一项内容。

在河内, 除夕之夜, 人们都穿上节日盛装, 带上鞭炮, 不约而同地到街上燃放, 这已成为一种习惯。等到午夜的钟声响起, 所有鞭炮一齐燃放, 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相互呼应, 连成一片, 震耳欲聋。以至两个人面对面讲话, 都很难听见。

4. 桃花和金橘

在越南人的心目中, 桃花有辟邪的作用, 同时也象征着幸运。按照传统习俗, 越南人过春节, 不管家庭是贫困还是富有, 在北方都要插上一株桃花, 而在南方则是梅花, 以求新年吉祥如意。为此, 首都河内郊区有一部分农民专门种植桃树, 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 可以确保桃枝在除夕前后开花。

在越南, 金橘寓意着大吉大利, 这跟中国是一样的, 所以深得人们的喜爱。金橘基本都是盆栽, 每棵都结有橙黄色的累累果实, 大盆的有一人多高, 被修剪得像一座小金山, 象征着吉祥如意, 财源滚滚。

5. 五果盘

越南人过春节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摆设桃花、金橘和五果盘三样物品, 象征新年吉利, 欣欣向荣。

“五果盘”是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 越南人在春节用来供奉祖先。这五种水果南北方各有不同, 北方是番荔枝、椰子、水榕果、芒果, 南方则是西瓜、香蕉、橙子、柿子饼、桔子, 象征着年年有余。

(三) 除夕守岁

越南过春节最难忘的是除夕。这天, 在外地工作的人们会不远千里万里往家里赶, 为了全家能围坐在一起, 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然后一起守岁。

除夕既是新旧交替的时刻, 也是一年中最神圣的时刻。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事先准备好如猪头、鸡、粽子、果脯、糖果、槟榔、水果以及香和酒等祭品于零点整祭拜神灵、祖先, 以求来年兴旺、健康、幸福。

与中国不同的是除夕之夜越南人在家祭拜之后, 还常常一起到寺庙去祭祀神佛, 以求神佛保佑。到寺庙祭祀人们有一个“求禄”的传统风俗。一般有两种:一种称为“香禄”, 不少人在寺庙祭祀时点上一把或一支大香, 站在祭坛前祷拜, 然后把点燃的香带回家供奉在祖先祭坛的香炉上。传说, 香火象征着兴旺发达。若返回时, 遇上刮风, 香火燃烧加快, 预示着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另一种则称为“采绿”, 因为在越南语中, “绿”和“禄”同音, “采绿”即“采禄”。人们从寺庙祭祀返回时, 随手采摘一根带有绿叶的树枝回家, 寓意为采集天地神灵赐给的福禄。这根树枝拿回去后, 插在家里的神龛前, 直到树叶枯残为止。“采禄”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官运亨通、吉祥如意。这样, 每年除夕都会有许多树木遭到破坏。为此, 越南的胡志明主席生前曾呼吁移风易俗, 将“采禄”改为植树。至今“采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 但除夕过后仍可看到不少树枝被折断。

(四) 新年拜年

在越南春节既是法定节假日, 又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全国放假四天:除夕、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三。越南民间有句俗语:“初一给婆家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三向老师拜年”。从初一开始, 人们互相串门给亲朋好友拜年, 互致节日问候, 表达美好的祝愿。

在越南大年初一头一个到家拜年的客人, 传说他将给主人家里带来好运, 人们非常看重, 称之为“冲家”、“冲地”、“冲年喜”。“冲年喜”是越南独具特色的过年习俗,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除夕夜全家到寺庙祭祀神佛时, 从家中挑出一个有福分的人, 让其祭拜神佛之后手持“香禄”或“采禄”回到家第一个进门, 此时已是新年, 那么视其为给自家“冲年喜”之人, 他将给家庭带来好运。另一种是有的家庭年前会请一位忠厚善良、有福分的朋友, 作为家里新年的第一位客人来“冲年喜”, 以求新年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五) 娱乐活动

越南春节期间有各种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 统称为“赏春”。如赏水仙花、闹花灯、演出民间传统戏剧、民歌对唱、荡秋千、水上木偶戏、祭拜寺庙、游览名胜古迹等。

各大城市都有盛大的花市, 北方人喜欢桃花, 南方人则喜欢梅花。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到花市参加各种游戏:斗鸡、套圈、射击、插花比赛、摔跤比赛等。越南人过春节都有正月初一赶庙会的习惯, 在庙会上, 长龙队、狮子队聚集在一起, 金龙狂舞、雄狮相戏, 场面热闹非凡。

在各种民间娱乐活动中, 最具特色的要数下人棋。它是将中国象棋的棋盘画在地面上, 手执木牌 (木牌上刻有与棋子对应的车、马、炮等) 的人充当棋子坐在场中。对弈时, 由棋手调遣, 旁人以鼓声催行, 颇似金戈铁马的沙场, 人棋下起来很有趣, 深受越南人民的喜爱。

(六) 过年的禁忌

越南春节期间也有很多禁忌:如大年初一不能吵架、不能讲粗话、不能借东西、不能讨债, 也不能干农活, 否则会惊动土地神, 庄稼会遭殃;正月头三天不能扫地, 即使扫了地也不能扒垃圾, 要等三天后能动土时再清理;过年忌穿白色衣服, 避免家里有丧事等。

二、清明节———扫墓、踏青的日子

同中国一样, 清明节也是越南的传统节日,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越南人也借清明之际祭祖、扫墓和踏青。按照习俗, 扫墓时, 人们一般携带酒食果品、香、纸钱、鲜花、铁锹等物品到墓地, 清除坟墓上的杂草, 为坟墓培上新土,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焚香烧纸, 献上鲜花,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最后吃掉酒食果品才回家。有很多地方还有扫墓时燃放爆竹的习俗。

越南人在大年初一和端午节的祭拜比较隆重, 而过清明节的气氛就没有那么浓厚。越南不同地区清明节的气氛有所不同, 北部靠近中国广西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清明气氛较浓, 中部南部则较淡化。由于时代的发展, 来自城市的青年一代比较淡化清明节, 也很少参加清明节的活动, 所以许多年轻人并不是很了解。而父辈或年纪大的人才注重清明节祭祖。

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也正是人们春游 (古代叫踏青) 的好时候, 所以越南也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三、端午节———越南的驱虫节

端午节在越南受到重视, 是春节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民间传统节日。越南端午节的时间、意义与传说跟中国基本相似, 越南的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端”意为开端, “午”为中午, “端午”意为从中午开始。它最早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中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 但如今越南端午节的主要内容已不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 而逐渐演变成祭拜祖先, 此外还增加了如端午驱虫、端午采药等新内容, 因此, 在越南还把端午节称为驱虫节。

越南关于端午节的传说起源于中国。越南人过端午节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粽子跟春节的粽子有所不同,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咸粽, 主要成分是糯米, 馅料为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上半只咸蛋;另一种是碱粽, 用糯米加上椰丝、虾米、绿豆包成, 呈菱形, 吃时蘸糖;还有一种是肥肉粽, 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 吃时需煮熟后剥壳切成片食用。

在越南端午节除了有吃粽子的习俗, 还有驱虫的习俗。一般采用水果和糯米酿酒等食物来驱虫。具体做法:清晨起来, 洗漱完毕立即进行驱虫。先食一碗糯米酿酒, 后吃水果把肚子里的寄生虫杀死。而对于孩子, 更好的做法是在他们的太阳穴和肚脐处涂上一些辰砂、朱砂或给他们喝冲有辰砂、朱砂的水。此外, 为了辟邪还给孩子们佩戴五色线绳以及装有雄黄的亮色小锦囊护身符;用指甲草涂染孩子们的手甲和足甲, 因人们认为食指和第二个脚趾是神指 (趾) , 不能涂染, 所以在涂染时只涂这两个之外的手甲和足甲。

端午采药也是越南端午节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从中午十二点整 (午时) 开始。按传统说法, 人们认为午时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刻, 此时采的药最为灵验, 可治百病, 尤其是治疗外感、阴虚等病症。人们在园子或山上采的药不管数量多少, 够一百种就行。以具有祛风益气功效的草药居多, 如益母、紫苏、竹叶、柚子叶、柠檬叶、芒果叶、葱、姜、蒜、蒲公英等。因此, 端午节越南许多集市上都有草药的专卖摊。

四、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 也是越南的儿童节

跟中国一样, 越南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主要活动是赏月、吃月饼。但不同的是, 越南的中秋节除了有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 主要以儿童为主, 因此, 又称为儿童节。

越南中秋节起源于中国, 但又与中国的中秋节不完全相同, 有人曾做过研究, 认为主要是由两国中秋节所起源的派别不同决定的。中国的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拜月活动, 后来赏月变成该活动的重点, 使得严肃认真的祭祀活动变成了轻松欢快的娱乐游戏, 加上随之而来文人骚客们的感情宣泄与发挥, 便成就了现代中国思乡团圆的中秋。而越南的中秋节则起源于中国古代中秋节的另一派, 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是稻子成熟收割的季节, 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拜祭土地神, 以表示对他们带来丰收的感谢, 中秋节可能就是这种秋报祭祀活动的遗俗。在丰收之前, 各家各户的大人们通常都忙于耕种, 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们玩耍, 于是就利用中秋节庆祝丰收的这一天多给孩子们一些补偿。这也正是现代越南中秋节的中心内容所在, 因此, 越南的中秋节也是儿童的节日。在这一天, 孩子们会收到很多的玩具礼物, 其中少不了各式传统的花灯。

越南也有类似中国嫦娥奔月的传说, 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阿桂的人。传说从前有一个名叫阿桂的人因上山打柴, 偶然看见一个山洞内有四只虎仔正在戏耍, 阿桂举起手中的斧头每只砍了一下。母虎回来看见虎仔被人砍死, 就找来一种神奇的树叶把他们救活了。阿桂待母虎带着虎仔走后, 便寻找到那棵神树并将其连根挖出扛回家中。路上阿桂用树叶救活了一位老乞丐, 并向老人讲述了这棵神树的来历。老人听后告诉阿桂这是一棵能使人起死回生的神树, 他叮嘱阿桂要精心护理, 必须用清水浇灌, 不能用污水, 否则树会飞上天。回到家后, 阿桂把这棵神树种在自家菜园的东边, 并先后用树叶拯救了很多人和一条狗的生命。后来阿桂的妻子被人害死, 这条狗为了报答主人的救命之恩, 主动将自己的内脏捐出来救活了她的生命。但自从换了内脏, 阿桂的妻子性格大变, 说话说前忘后, 做事丢三落四, 十分健忘, 虽然阿桂曾反复叮嘱妻子不能把尿撒在那棵神树上, 否则它会飞上天。但是有一天在阿桂外出时, 其妻却把阿桂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尿急时便跑到东边那棵神树下撒了一泡尿, 于是神树慢慢地连根拔起, 向天上飞去。当阿桂回来时, 神树已经飞过了人头, 阿桂急忙跳起, 用手抱住树根往下拽, 想将其拽回地面, 可想不到树飞起的力量太强, 阿桂不仅没有将树拽回地面, 反而被树拖着一起飞上了月宫。后来人们将这棵能让人起死回生的神树称为榕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才能清楚地看到月宫里阿桂坐在榕树下的形象。

越南过中秋节主要是吃月饼和水果。中秋月饼一般有两种:一种为烤月饼, 类似于中国的广式月饼, 里面的馅料有很多种, 如椰蓉、蛋黄、莲蓉、豆沙、五仁、香肠、叉烧等;另一种为软月饼, 类似于中国的冰皮月饼, 用糯米做皮, 呈白色, 形状跟烤月饼差不多, 但口味却不一样。而水果主要是柚子、柿子、桔子等。

在越南中秋之夜还有点花灯的习俗。越南的花灯有鱼形、蝴蝶形、莲花形、菊花形等多种形状。不过最传统的花灯是外部用竹子扎成圆形, 以各色彩带装饰, 里面则是五角星形状, 五角星上铺着红色和绿色的玻璃纸。越南关于中秋点花灯有个传说, 它和我国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有关。相传过去有一条鲤鱼修炼多年成精, 夜晚常出来害人, 致使家家闭户, 不敢出门, 后来黑脸包公想出一个办法:教人们制作鲤鱼形的纸灯笼, 并在鲤鱼腹部插上一根棍子。夜晚人们挑灯出门, 妖精见后十分惧怕, 不敢再来危害百姓。从此, 每到中秋之夜孩子们都拿着各种形状的纸灯笼, 在月光下尽情嬉闹。

每年中秋节期间, 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 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 优胜者将获得奖励。此外, 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日两晚组织舞狮, 农村则组织竞舟、祭龙等活动。人们过节时有的全家围坐在阳台上、院子里, 有的举家外出到郊外, 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 边赏月、边享用。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传统中秋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 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 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

参考文献

[1]. (越南) 阮友爱、阮梅芳.越南传统风俗[M].越南文化通讯出版社, 2003.

[2]. (越南) 新越.越南风俗100例[M].越南民族文化出版社, 2003.

[3]. (越南) 潘继炳.越南风俗[M].河内出版社, 1999.

[4]. (越南) 段映.了解越南风俗[M].越南青年出版社, 1992.

[5].陈继章.越南研究[M].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3.

[6].张加祥, 俞培玲.越南[M].重庆出版社, 2004.

[7]. (越南) 邓文珑, 阮松滔, 黄文柱.越南各民族风俗习惯[M].越南民族文化出版社, 1997.

[8]. (越南) 黄进就.越南民间故事评论[M].河内教育出版社, 1998.

篇4:传统节日习俗诗句

关键词: 中西传统节日 渊源 传播途径

1.引言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高速迅猛的信息传递不断加速着全球化进程。各国文化不知不觉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可否认,这种传递与融合令地球村的各国居民们受益颇多,令人放眼全球,领略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和习惯。但同时,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也影响着各国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传统节日,作为一国文化最令人喜闻乐见的组成因素,正如一幅人文历史的风俗画,展示着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又如一张闪亮的名片,将这个国家及其精神面貌传向世界。本文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习俗渊源谈起,进而延伸到其各自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途径,期望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各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特色文化能在大范围内各居其所,大放异彩,让“村民们”尽情领略不同文化的精彩和亮点,让世界文化百家齐鸣,各放异彩。

2.中西方主要传统节日例析

2.1七夕vs.情人节

“七夕”又称“乞巧节”,最早记载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七夕本源于古人对自然和时间的崇拜。早在三四千年前,古人就有对星宿的崇拜。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民间多在计算时间时以“七七”为终局。“七”、“吉”谐音,“七七”为大吉之日。“七”又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时光荏苒,七夕“乞巧”逐渐与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合在一起,广为流传的鹊桥相会为七夕节渲染出一份浪漫的爱情色彩。

传统的“卜巧”习俗即为对月穿针,始于汉代。年轻女子月下比赛穿针,结彩线,胜出者为巧手女。除此之外,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巧菜”等专为女子而设的传统活动[1]]P47。如今时代变迁,年轻人已鲜少穿针引线。“文革”时期,谈情说爱一度被视为禁忌;改革开放以后,年轻人受西方思潮影响开始庆祝西方情人节,中国传统节日一度受到冷落。继之而来的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和商业因素的渗入,引发了“七夕”的复兴,但传统的“乞巧”却被时兴的玫瑰和约会等节目取而代之。七夕也被国人冠之以“中国情人节”的名号。

西方情人节有多种起源。广为流传的一种是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战争频仍,克劳迪乌斯二世为让战士专注于战场,禁止年轻人结婚。基督教神父瓦伦丁则帮助他们在教堂举办秘密婚礼。克劳迪乌斯二世得知后,于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将瓦伦丁送上绞架。14世纪以后,为纪念瓦伦丁,2月14日被确认为Valentine’s Day,是为当今各国年轻人所津津乐道的西方情人节。

尽管情人节有着如此残忍、悲伤的宗教历史渊源,如今的年轻人早已把它视为一个关于爱情、浪漫和鲜花的节日。这一天的庆祝活动也是丰富有趣的。在威尔士,人们以刻有心型、钥匙状的木勺为礼物,意为“你打开了我的心锁”。在中世纪,年轻人在碗里抓阄寻找自己的情人,抓到的名字会缝在袖口一星期。也有传说记载,当天清早由钥匙孔向外窥探,如看到一人独行,则当年单身;如看到两人及以上则一定能觅到伴侣;如看到一对鸟雀则会于圣诞节前喜结连理。如此趣味盎然,不一而足。而时下,情人节卡片、巧克力、玫瑰花、浪漫的约会等活动更是令世界各国年轻人趋之若鹜。由此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开始为世人瞩目。

2.2清明节 中元节 下元节 寒衣节vs. 万圣节

“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也称为‘三月节’,是专来标志天文、天气变化的一个节日”[2]P62。又传春秋时期晋文公失误之下烧死割肉救他的名士介子推,为表示对介子推的哀悼和思念,清明节与寒食节成为哀悼,扫墓与祭祀英烈和先祖的节日。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亲人去世的人家,都要上坟;如远在外地,则要在街口路边为逝者烧纸念诵。这是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这一晚随处可见悲戚焚纸的中老年人。儿童按旧俗这一晚是禁止出门的,以免沾染晦气。

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这一天民间多备菜肴,祭拜祖先、神灵以祈福寿。寒衣节是农历十月初一,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清明节、上元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鬼节”。

现在的年轻人出于环境的改变,工作的压力和观念的更新,已经很少关注这些祭祖的节日,甚至很多人把上坟、祭拜等传统的纪念活动归结于迷信。不可否认,诸如烧纸,扎冥衣、冥器等行为有陋习之嫌,不文明且不环保,但把祖辈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一并弃之如敝屣也非理智之举。这几个节日,分别发生在春、秋、冬三个关键季节,“这仍然是农耕生活,农耕文化的必然结果”[3]P203。一系列祭祀行为反映了在中国这个农耕大国,民众对万物生长收获的欣喜和对祖辈传业授技的感激及对他们的思念和缅怀。

经济复苏、国力强盛,我国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清明节”已被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方便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烈。然而很多年轻人仅仅把它视为休息或短途旅游的契机,祭祖等活动仍旧是老年人的例行公事。可见我们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还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努力。不过,近年来祭祀时由献花取代烧纸的现象也令人为之欣喜,相信随着广大民众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和对传统文化的加深理解,情况会越变越好。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前夜,11月1日是万圣节,这是西方一个古老的节日,它“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从罗马的果树女神节,到凯尔特人的诸圣徒日,再到基督教的诸圣日和万灵节”[4]P138。

凯尔特人相信每年10月31日死去的亡魂会回到故居地借活人再生,因此他们举办祭鬼活动,并装扮成鬼怪驱赶游荡的魂灵。他们还会点亮篝火,为鬼魂指路。祭司德鲁伊特教引人们提着萝卜灯挨家挨户征集祭品。11月1日人们会装扮起来游行,称为诸圣徒日。1世纪时罗马人侵略不列颠,凯尔特人的诸圣徒日就与罗马人的果树女神节融合而成新的万圣节。“公元835年,罗马天主教会将11月1日定为教会的节日,来纪念所有的圣徒,这一天被称为诸圣日也就是万圣节”[5]P140。

一个有着如此复杂文化和宗教渊源的节日,如今却流行于世界各地。每年一到十月份,中国各大超市便摆满了南瓜灯、鬼面具、披风、魔法棒等万圣节活动用具,很多幼教和培训机构也热衷于组织孩子参加万圣节狂欢晚会。为什么同是“鬼节”,万圣节的普及程度如此深广呢?且来看万圣节的各种习俗:恐怖而不失俏皮的“杰克灯”、活泼又实惠的“不招待就捣蛋”、热闹狂欢的化装舞会、盛大缤纷的节日游行,再加上商家的推波助澜,万圣节俨然已成为一个老少咸宜,休闲放松,尤其受小朋友欢迎的流行节日。热衷于这些世俗化活动的孩子和年轻人,是否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层世俗外衣下的宗教文化和西方理念呢?这值得深思。

2.3中秋节vs.感恩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有很多,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意味隽永的文化内涵。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代帝王中秋祭月的习俗逐渐流传到民间形成中秋节。还有“秋报遗俗说”[6]P2。农耕社会,古人有“春祈”、“秋报”的习俗。每逢中秋,收获季节,古人饮酒起舞,拜土地神,庆祝丰收。中秋节兴起于唐朝。彼时,“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玄宗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浪漫色彩”[7]P4。

皓月当空,丹桂飘香,家人团聚、赏月、拜月、吃月饼,故而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此外,各地区还有舞火龙、烧花塔、点桔灯、猜谜等传统活动。近年来为弘扬传统文化,中秋节也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有了休假,合家团圆更加方便。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年轻人外出打拼的风潮和日益红火的旅游热一度冲击着传统的闲适浪漫的赏月团圆等节日习俗。因此,除了增加假期外,中秋节节日氛围的烘托与兴盛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思索。

每年的11月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节,时间与中秋节相近,同样是感谢收获,合家团圆的日子。提起感恩节,一定要提及著名的“五月花号”和乘坐该船移民北美的英国清教徒。他们为躲避英国的宗教迫害,来到新大陆,并在当地印第安土著的帮助下安居下来。第一次的感恩庆祝活动多少表达了对印第安人的谢意。以后历年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对丰收的庆祝和对上帝恩赐的感恩。他们在美洲大陆杀戮、占地,逐渐强大起来。“早期的殖民者过感恩节,感谢的是上帝给了他们传播文明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能够心安理得地屠杀印第安人”[8]P191。

如今感恩节已经成为美国的法定节日,除了合家团聚和烤火鸡外,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充满童趣的南瓜赛跑和蔓越橘竞赛、激烈精彩的体育赛事、华丽壮观的梅西感恩节大游行、热火朝天的吃火鸡大赛,甚至还有趣味盎然的美国总统“赦免火鸡”活动。如此异彩纷呈的庆祝活动再加上来自美国政府和民间的大力营销宣传,感恩节如今日益风靡各国就不足为怪了。想必不管哪国人等,在庆祝感恩节时少有人想起当年淳朴无知的印第安人,却会有许多无神论者随口说出“感谢上帝”的话语。

2.4春节vs.圣诞节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因之遍布全球的中国人而名扬四海。关于春节的来历,一说是人们于除夕之夜,门贴红纸,燃放爆竹,彻夜灯火通明,驱逐一种叫“年”的怪兽。二说是古代有个叫“万年”的年轻人因当时节令较乱影响农耕生产和收成,遂致力于研究制定精确的岁时节令。期间历尽千辛万苦,还曾遭节令官阿衡的嫉妒而险遭暗杀。最终万年制成太阳历,受天子推崇,天子遂命名太阳历为“万年历”,一年之始为“春节”,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传统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民俗众多,热闹非凡。主要的节庆有祭灶、吃饺子、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守岁、放压岁钱、拜大年、串亲戚、舞龙灯、舞狮子、游灯会,等等。作为最传统最重大的节日,中华儿女不论身在何方,都会尽力聚集起来庆祝这一节日,因此虽然外国人不会庆祝这一节日,但中国春节早已名声远扬。然而,许多传统的民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逐渐被人们淡化。烟花鞭炮会导致环保问题;舞龙灯、串亲戚等节目因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逐渐消逝;吃饺子、穿新衣也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缺失年轻人的青睐;压岁钱本来是对孩子的美好祝福,因为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开始变味。经常听到人们感慨现在的年没有“年味”了。不管“年味”如何变淡,相信春节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都是最深沉的积淀,也希望中国的春节能红遍世界各个角落。

圣诞节,顾名思义,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众所周知,耶稣诞生于马棚,具体日期不可考。12月25日是波斯太阳神的诞辰,也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基督教在寻求被罗马社会所接受的过程中,力图迎合罗马社会习俗。选择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还有宗教宣传方面的原因。基督教习惯上善于用移花接木的方式把异教徒的节日据为己有,这是当时的教会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重大举措”[9]P211。

作为基督教的节日,圣诞节却有着许多世俗化的庆祝方式,名扬四海的圣诞老人、圣诞树和圣诞花环最为人喜爱;圣诞节火鸡、布丁、松糕、姜饼令各国人等追捧;圣诞颂歌和圣诞贺卡飞扬至各个角落;圣诞长袜和圣诞集会更是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之下风靡世界。虽然圣诞节的世俗化和商业化有违一些虔诚信徒的初衷,但是不可否认,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上帝,都知道耶稣和圣母玛丽亚。

3.结语

通过对以上若干颇具代表性的中西节日之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是中国农耕生活的真实反映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种极为严肃、极其认真的‘人文化成’活动,是一种综合的中华文化现象”[10]PVI。西方的一些重要节日多具深厚的宗教背景,是基督教文明和中世纪教廷统治的生动体现。而这些宗教节日在非宗教地区的大肆推广应该源于西方国家开放的民族性格;英美等政治经济大国的强势推广;同时,其各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庆祝活动也易于为各色人群接受。世俗化、商业化的包装淡化了其宗教色彩,反而形成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随着西方国家文化扩散的不断增强,相应文化的意识形态、结构和实践俨然会成为对其他文化的个性及完整性的潜在威胁。我国国力日益强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深入人心,在推动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方面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在做出不懈努力。同时,我们怀着海纳百川的胸怀,乐于理智、文明地接受西方文化,更应该致力于古老中华文化的四海传播,让世界各国人民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共同升华到“天”、“地”、“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参考文献:

[1]赵红,祁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

[2][3][10]孙秉山.为什么过节——中国节日文化之精神[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4][5]司马得.走进美国,从节日文化开始[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6][7]张晓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篇5:传统节日类诗句

1、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2、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3、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4、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5、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6、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7、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王逊《西夏重阳》

8、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9、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10、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11、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12、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邵谒《长安寒食》

13、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14、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15、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16、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王建《寒食》

17、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18、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19、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20、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21、琅玕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2、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3、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4、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25、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6、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7、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8、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29、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守岁》

30、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杨万里《寒食上冢》

31、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32、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33、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34、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赵鼎《寒食》

35、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6、高树数声蝉送晚。——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37、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38、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39、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40、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41、笑摘双杏子,连枝戴。——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42、天如水,团扇扑流萤。——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4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44、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45、落花夜雨辞寒食。——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46、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47、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48、一年滴尽莲花漏。——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49、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50、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51、初见雁,已闻砧。——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52、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赵时春《原州九日》

53、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54、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柳恽《七夕穿针》

55、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56、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57、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58、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59、忆对中秋丹桂丛。——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60、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61、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62、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63、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6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65、不惜罗襟揾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阴移改。——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66、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67、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6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69、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70、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71、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72、行云去后遥山暝。——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7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74、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75、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76、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77、玉钩斜傍西南挂。——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78、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7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80、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81、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篇6:传统节日古诗句

2、近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3、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4、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5、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6、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7、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8、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秋瑾《九日感赋》

9、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10、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11、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12、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3、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14、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15、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张埜《夺锦标七夕》

16、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17、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18、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19、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1、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2、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3、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24、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5、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篇7:传统节日古诗句

2、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3、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他乡七夕》

4、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5、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6、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7、绿柳朱轮走钿车。——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8、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刘镇《柳梢青·七夕》

9、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王建《寒食》

10、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1、海角天涯,寒食清明,泪点絮花沾袖。——吴文英《花心动·柳》

12、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3、谓洋海底问无由。——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14、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15、春空云淡禁烟中,冷落那堪客里逢。——朱孟德《西夏寒食遣兴》

16、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17、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8、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9、连钱嚼金勒,凿落写银罂。——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0、山屏醉缬,连棹东西岸。——吴文英《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21、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22、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23、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4、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25、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26、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27、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28、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29、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30、婺星为情慵懒,伫立明河侧。——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1、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邵谒《长安寒食》

32、落花夜雨辞寒食。——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33、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34、彩索平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温庭筠《寒食日作》

35、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36、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38、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9、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40、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41、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2、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43、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44、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45、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46、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4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49、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0、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51、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52、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53、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5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55、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6、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57、困人天气近清明。——苏轼《浣溪沙·春情》

58、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59、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60、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61、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62、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63、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64、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张镃《寒食》

65、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66、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67、催趁戏旗游鼓,素澜雪溅。——吴文英《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68、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69、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70、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71、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72、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73、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74、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75、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76、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77、对青山强整乌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78、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7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0、庆人间七夕佳令。——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81、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82、露浥初英,早遗恨、参差九日。——吴文英《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篇8:中日两国传统节日习俗之比较

关键词:传统习俗,新年

一、新年的起源

在中国, 在夏朝就出现了“年”的概念, 那时候农作物并不是很多, 一年只有一季作物。谷类是一年成熟收获一次, 因此在每一次谷物成熟收获之季, 人们都会举办重大的庆祝活动, 感恩众神, 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这就是最初“年”的形成。日本的元旦相当于中国的春节, 其形式很多酒借鉴了中国古代“年”的风俗, 他们“祝日”的意义和中国“春节”是很相似的, 都是来祈祷来年的好运, 有着良好祝愿的寓意。

二、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在习俗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在习俗上的共同点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一样都是民众共同庆祝, 告别旧的一年, 迎接新的一年。在此期间到处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例如 :家人一起大扫除, 装饰家里, 家里张灯结彩, 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是一派新气象。商业中心等城市聚集区更是一派张灯结彩的繁荣景象。机关, 学校, 医院, 公司, 大街上到处都挂着彩旗, 贴着节日的标语, 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氛围。

2. 中国的春节和日本的元旦都是属于国家的节日, 中国春节休息一般是旧历年的初一到初七, 总共休息7天。日本元旦休假时从12月29号到1月3号, 总共5天。

3. 中国春节和日本的元旦都有“除夕”这一天, 都有在“除夕”这一天晚上一家人围桌而坐吃团圆饭共迎新年和领到压岁钱的习俗。在这一天, 全家都晚上都坐在一起, 吃饭喝酒庆祝节日, 亲友之间互送礼物, 加深感情。年纪轻者向年纪长者表达节日的敬意和祝福, 年纪长者向年纪轻者发放压岁钱。

4.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抱有对于来年的美好祝愿而庆祝节日, 例如在中国春节的时候, 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象征着守护家族的门神象, 在门廊下都挂着灯笼, 相对于日本是在进门的玄关处放有门松等装饰物, 门下挂有绳子等象征着避讳灾难守护家庭, 对于来年风调雨顺, 四季平安, 家庭幸福美满的一个祈祷。因此中日两国在春节元旦习俗上是有许多共同点的。

2. 中国的春节和日本元旦在习俗上的不同点。

(1)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娱乐和吃饭上的不同点

在中国春节来临之际, 家家户户都打开门迎接, 首先是燃放爆竹, 砰砰的爆竹之声, 自古以来就有辞旧迎新之意。在日本元旦, 各家各户是不允许燃放爆竹的, 大家都安安静静的等待新年的来临。在中国的春节, 普通家庭里一般都吃饺子, 有一部分的饺子里面包有硬币, 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寓意着在来年好运的来临。在日本除夕是全家围坐着吃面条, 长长的面条寓意着长寿幸福的来临。

(2)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的日期

中国的春节是指中国旧历年的正月初一, 日本的元旦是西历的1月1日。

(3)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期间家庭里的装饰

中国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贴春联, 是对于新的一年的祝福 ;贴年画, 告别旧的一年, 迎接新的一年 ;贴“福”字是人们对于未来, 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日本的元旦是门前插上门松, 门松的松来自于普通的竹子, 松树, 象征着家族长寿, 健康。

(4)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在除夕守岁习俗上的不同

在中国春节除夕之夜, 全家是要整夜都守在一起, 边吃东西边聊天, 一般还都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一家人欢乐的度过除夕夜晚。在日本全家人一起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时候是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 静静地等待着寺庙里钟声的响起, 在电视节目方面, 日本NHK电视台举办红白歌会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以上是中日两国在迎接新年的时候在习俗上各自不同的特征, 这些都是不同文化之间交融, 发展的结果。

三、中日两国端午节的由来

(1) 时间上的联系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平安时代之后从中国传过来的, 端午节本来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 传到了日本有了新的变化, 在日本现在端午节是西历的五月初五, 但是在时间设定上, 日本的端午还是和中国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庆祝活动上的联系

在中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吃粽子, 赛龙舟, 在这一天, 家家户户要插艾叶菖蒲, 以驱邪。小孩佩香囊, 小孩佩香囊,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 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作各种不同形状, 结成一串, 形形色色, 玲珑可爱。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 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作各种不同形状, 结成一串, 形形色色, 玲珑可爱。在日本端午节要吃粽子和柏叶饼。有些地区把菖蒲和艾蒿插在屋檐上, 或放在房顶上。有些地区喝菖蒲酒, 用菖蒲水沐浴。日本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是, 挂鲤鱼旗, 摆武士偶人。在日本, 端午节主要是男孩子的节日, 三月三是女儿节。所以, 每到端午节, 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出鲤鱼形状的旗子, 有一个男孩挂一条。从鲤鱼旗的数量可以知道此户人家有多少个男孩子。家里还要摆出相应数量的武士偶人, 表示孩子未来能成为武士。

两国在庆祝方式上有所关联是可以找到的, 在这一天吃粽子都代表者驱魔和祝福的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是东亚文化的中心, 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等传统节日习俗上为什么出现了很多不同点呢?汤重南老师的《日本文化现代化》这本书中有关中日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有提到。东亚文化的中心在中国,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的历史, 对着东亚周边主要民族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

上一篇:SEO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之我见下一篇:庆祝建党93周年之河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