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

2024-05-19

中国金融(精选6篇)

篇1:中国金融

中国金融和国际金融

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和国际金融发展密不可分。

一 :国际金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大概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达到4.3%-4.4%左右,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6.7%。所以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半。今天在中国或者美国,如果两方,有一方经济增长的速度下降,将对全球经济的增长产生相当重大的影响。所以全世界都理解也认识到这个世界是由中国和美国推动的。

这两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第一是美国的经济结构。在美国的消费增长很高,占整个GDP的比重70%以上,美国是一个消费推动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这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为了维持美国的消费,美国维持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美国的利率水平,从以来,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美国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由此而产生的收入在不断地减少,形成了美国很大的财政赤字,这是全世界所有人都在谈的双赤字问题,美国的赤字占GDP的5.5%。与此同时,美国的预算赤字也达到4.8%左右,约有4800亿左右。所以,美国基本上是在靠借贷过日子的状况。

从开始,布什政府上台以后,所有的数字都开始上升,卫生服务、保险在上升,国防开始上升,所有的都要上升。

美国国防的开支在“9.11”以后不断地直线上升,这也引起了美国预算赤字很重要的因素。美国的政府财政开支过渡,所以政府借钱,居民开支过渡,所以居民借钱。美国今天居民的净储蓄率大概只有2.6%,如果再往那边看,居民的储蓄率跟美国经常的帐目赤字完全吻合,使得美国不得不靠资本的赢利为利,现在美国变成了大规模的进口国家,美国平均要25亿到30亿美元来弥补财政赤字。

如果把美国经济从头看一遍的话,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政府,美国居民大多数消费,没有储蓄,大规模的消费,引起了大规模的进口,引起了美国大规模的经常帐目赤字,与此同时,政府大规模的借钱,大规模的消费,使得美国大规模的借钱,使得美国变成了资本的净流入国家。美国经济今天之所以能够维持,是因为今天有源源不断地钱流入美国。之所以今天有源源不断地钱流入美国,是因为美国是今天典型的金融霸权。

美国的GDP今年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34.3%左右,但是美元的比例远远超过GDP比重。美国占全球外汇储备的72%。全球外汇交易68%是关于美元的,全球的贸易结算68%是通过美元进行的。全球资本市场的市值,52%在美国。日本从88年的40%一路下跌,跌到今天只占资本市场的7%。同样可以看到美国资本市场远远超过世界上其它资本市场的市值。美国大规模消费,居民大规模消费,政府大规模消费,大规模的消费引起了经常帐户的巨大赤字,巨大的赤字引起了美国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与此同时,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引起了美国的债务增长,今天美国的外债已经超过了美国GDP的25%,这个水平在一个像美国这样的经济来说是相当高的。之所以美国人能够维持今天借贷消费的格局,是因为美

国有强大的美元的霸权和美国强大的金融市场,所以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使得美国得以在外部资本的支持下维持借债消费水平,维持在全球的高增长消费。借钱总是借不长的,这样的日子即将结束。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快速。中国的水平远远高于全世界GDP的总数。中国的经济增长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越来越重要,中国今年会变成第三大贸易国,第一大进出口国。中国的GDP水平会超过德国,成为全世界第三大国。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这是假设汇率不动的情况下,超过日本的时间还可以提前。但是尽管如此,我们的GDP在那个时候还是相当于美国GDP水平的三分之一多一点。

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快,大家都很高兴,这是一件好事,15%IT的增长是很高的,中国经济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非常依赖于贸易的经济,中国的贸易增长非常快,中国的经济比重已经占到整个GDP比重74.2%,今年中国有一万亿美元的出口,所以中国整体经济今天非常大的依赖于贸易,这也是中国经济整体和世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大规模的进口以后,这个特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中国现在进出口对全世界的影响,特别对亚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各个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总出口的比重,这个比重在日本占13%左右,在韩国占25%。但是对中国出口增加的部分,等于这个国家全部增加出口的绝大多数,比如说日本占了45%,韩国占48%,台湾省占了66.7%左右。所以中国今天在世界上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很快,中国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等,中国成为全球生产链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国的进口跟亚洲的进口,和亚洲国家的生产增长,亚洲国家的出口完全不同,所以现在亚洲国家的出口相当大的程度依赖于中国的进口。

因为中国的储蓄很高,所以中国资源性投资和生产很重要,但是又此也产生了别的问题,居民的储蓄存款成长非常快,1978年到今年,中国的居民存款已经成长了400倍,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中国的高储蓄率,在另一个侧面形成了中国的高投资率,这是中国经济的另一个特点。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占23.23%左右,去年达到13.2%。在美国,71.6%是消费层,在中国44.2%是投资,中国的经济对全世界的经济有重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外国的直接投资,今年580多亿美元,估计超过600亿美元。中国现在在整个亚洲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18%到今天的5.9%,中国在全世界位居第二。

因为大规模的投资,使得中国今天成为全世界原材料的主要消费国,中国的GDP比重占全球GDP比重的4.3%左右。中国的铝消费是18.8%,中国的铜消费是19.9%。不在于中国消费的绝对量,而在于中国在去年消费世界增长原材料的60%-70%左右,去年全世界增长的基本原材料,三分之二是中国的,引起了世界巨大的价格变动,因为原材料的价格,是由至少十年期的期货市场决定的,中国短期的大幅变动的需求,使得供给方面没有办法,所以价格产生了巨大的波动。

因为大规模的出口以及出口的因素,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多,今年已经达到了5000

多亿美元,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方面。中国的高增长,贸易占主导地位,而贸易的出口非常多,与此同时,因为中美高端的投资,因为投资,消耗了世界上大量的原材料,引起了世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所以在中国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生产模式,在美国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消费模式,这就是今天全球经济很大的变化。

美国向中国进口的是长的柱子,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是短的柱子。左边的是中国生产的曲线,右边是美国的消费曲线,这两根曲线非常美丽的会合在一起,这还不是全部。中国的生产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美国的需求源源不断地消费中国好的东西,有什么不好呢?问题发生在另外一个方面,美国的出口非常不行,亚洲国家都有非常大的赢余,与此同时,亚洲整体的贸易额在不断增加,亚洲的贸易赢余对美国的贸易赤字占据相当大的部分。整个亚洲的贸易赢余和美国的关系,中国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1400亿美元。赢余变成了美元,回到中国,中国怎么用美元了?中国又用美元买美国的债券。在过去的两到三年里,亚洲购买了56%左右的美国债券,美国源源不断地消费中国的产品,把美元还给中国,中国拿美元再购买美国的债券,所以今天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同时中国向美国出口资本。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理由向美国出口资本。中国今天的情况,40%左右的储蓄转换成14.2%的投资,这个投资转换成巨大的商品出口,出口赢来的钱又变成资本,所以最终中国的储蓄,通过投资,通过贸易转移到美国市场,这个时间当然是不平衡的。中国需要就业,中国需要增长,中国需要大规模的制造业,大规模的生产,满足中国大规模的劳动力,满足大规模的增长,这是完全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中国把资本输出到美国,中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这个模式在美国是可以存在的,美国愿意消费中国的产品,当然很高兴,美国所有的消费都是借债,如果美国按照现在的情况,不改变,经过五年以后,美国的帐目赤字能达到10%左右,美国的外债会达到45%-50%左右,在那个时候美国人发现,他自己挣的钱已经无法偿付美国高达50%的外债利息,所以美国不平衡的经济结构必须调整。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全球经济格局。这个格局在过去几年运转的很好,不是没有问题,但是双方都很高兴。但是今天,当美国的外债超过了20%以后,世界开始关注美国的市场能否支持,美国人开始关注美国能否支付今天借的钱。在世界的另一端,经过了去年和今年整个经济过热以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我们能否通过大规模的消耗原材料,大规模的创造工人,从而把我们的产品输入到美国,通过我们的储蓄支持美国,我觉得这是很大的议题,所以这个格局必须调整,所以这个格局必然会调整。

为了达到有效地控制经常帐目赤字,美国必须压抑国内消费。第一,美国必须减少开支,增税,减少居民消费,增加净储蓄,增加投资,增加出口,美国必须通过压力压制国内的消费,留出余地出口,来平衡过量进口。这是美国政策的变动,我们会在下半年看到美国政策朝这个方向走。之所以可以自信地这么说,是因为美国今天的不平衡状况已经到了临界点。这个结果很可能使美国GDP下降1-1.5个百分点,美国经济下降,中国跟美国是1400亿美元的进口赢余,美国消费需求的`下降会引起中国出口的下降。与此同时,在美元走软的时候,为了防止资本发生变化以及美国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美国汇率会很高。一方面,美国必须让美元走软,另一方面必须维持资本市场的稳定,如果资本不流向美国的话,美国就会发生巨大的经济灾难,所以美国的利率必须增高,在未来六到十二个月里逐渐会提高至少一百到一百二个百分点。

美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把利率调回到正常的水平。因为利率水平的升高,所以全球的流动性会进一步激活。随着美国利率水平的提高,整个资本市场,包括中国的资本进一步激活。外资到中国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要加入生产。与此同时,当美国整个经济利率开始上升,

美元走软的同时,油价会继续调升。油价确实会实现翻天。今天的油价水平还不是最高价。最高的油价水平发生在80年代第二次,两伊战争的时候。油价维持在40元左右,相对过去25美元到30美元的增加水平很高。与此同时,油价上升,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往上走,黄金还有上扬的余地。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把原油的价格跟世界非原油商品价格放在一起的话,可以看到原油价格往上走。大宗商品的价格反弹会引起通货膨胀,引起经济紧缩,引起全球的经济增长。

二 如何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中国经济

1:设必要的基础设施

金融危机导致的一个结果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急剧下降,当然,这只是当前世界经济衰退的一个短期现象,不可能改变长时段的供求关系,当世界走出衰退时,各国经济建设加速,或者能源国若发生动荡,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很有可能加速上升。而一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其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基础设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瓶颈”的发展中国家。

基础设施服务既会影响到经济中的供给,也会影响到经济中的需求,政府应该把握住这个廉价建设的机会,大力推动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且集中精力发展过去一直滞后的公共交通体系、铁路体系、再生能源体系,增加用于节能减排的投入,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2.吸引人才

通过此次金融风暴,中国可以从华尔街吸纳一些优秀华裔人才来华创业。危机之后,区域经济经济会受到打击和重建,包括华尔街的盈利模式、激励机制都会发生重大改变。未来各国将会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经济的发展。

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塌惊醒了华尔街的春梦。大梦初醒的“精英”们突然意识到了生活的无助。华尔街只是坏消息的一个起点,很快金融风暴便在西方世界开始蔓延。有媒体报道称,纽约市政府估计华尔街困境将使纽约丧失4万个高薪岗位。而本周,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报告则称,英国失业人数在一个月内猛增14万人,突破180万,达到来的最高位。

大手大脚惯了的许多普通美国人,不得不开始“勒紧腰带”过日子;一些失业的华尔街金融业从业人员,甚至不得不在街头卖艺挣钱。与此同时,华尔街“工作难民”东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疑,高端人才的跨国流动将成为一个常态。毕马威国际的一项新调查显示,录用国外优秀员工更有利于促进全球文化间的融合,并加深对新兴市场的认识。这份报告同时指出,未来五年内,中国仍将是全球创业最活跃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未来一个人才吸金地。

3. 产业优化

中国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主要还有自身问题:自二00三年以来连续五年高速增长,从经济发展规律而言,自身有调节的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以廉价劳动力和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遭遇发展瓶颈。

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经受的历次外部冲击经验来看,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是中国经济调动资源、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的重大机遇。

从短期而言,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防止宏观经济过快回落;从长期而言,首先要着力民生,把完善社会保障系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降低税收、启动农村市场等扩大内需的政策,作为全面应对危机的政策主线;其次激发企业活力,改革基础产业和一些准入门槛较高的行业模式,吸引和鼓励民间投资;第三促进能大量吸收就业的服务业的发展。

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中,目中国金融和国际金融前的第四季度和明年一、二季度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明年三、四季度中国经济将呈现回升态势。从第四季度至明年全国“两会”,将是中国政府连续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抗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震荡,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4. 国际地位影响

目前世界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国,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贸易国和以巴西为代表的资源国。不同类型的国家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影

响是不一样的,危机过后,美国的经济实力会削弱,中国经济也会暂时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可能会有所提升。

据《环球时报》报道,尽管中国日前传出了出口受全球金融危机所累,经济增长放缓的消息,但还是有不少西方媒体依然看好中国在解决全球危机方面起的作用。德国《每日新闻报》22日评论说,当美国打喷嚏,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都感冒了,但中国同时还是“开处方的医生”,它为应对金融危机开出的“方子”将影响全世界。

《柏林日报》22日说,解决全球金融危机的方案可能来自北京而不是华盛顿,因为中国有一个高效务实的政府,而美国刚好相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1日题为《我们为什么需要中国》的文章说,中国经济增长减缓对美国来说可不是好消息,因为中国是美国重要的投资者和贸易伙伴。美国《时代》周刊27日(提前出版)文章在解释危机中的美元为何坚挺时,也认为是中国推动了美元稳定。

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鲍威尔22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往届亚欧峰会,欧洲领导人重视程度不高。然而本届峰会因在中国举行,又赶上全球金融危机,“很可能会成为最具意义的一届”。鲍威尔说,西方媒体近日都在谈论如何劝中国参加全球金融峰会,这一方面说明法德等国确实难以独自应对危机,也说明中国的地位已和数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5.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出口,国内市场还十分疲软。内需不足的原因,一是人们没有从经济发展中普遍且充分的受益,导致消费力滞后。二是由于国家社会保障系统尚不健全以及中国消费观念影响,公民有钱不敢花而是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美国之所以发生危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过度超前消费,但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比我们国家健全,使得美国公民消费时心里有信心。

相对于美国的过度超前消费模式,中国又显得过于保守。这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中国必须要在中美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中寻找一个相应的交汇点,从刺激内需做起,切实转变中国的经济拉动方式。因此,中国应该以本次扩大内需为契机,建立良好的医疗保险制度与退休金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只有这样公民才会有信心消费,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资金及时回馈到经济发展中,使中国有强劲的内需,更有能力抵御世界市场低迷所带来的冲击。

6 .加强和国际金融界合作,争取有利的国际金融环境。

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金融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加强,谁也无法保证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6]。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的经济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波动,甚至是重大的打击;同样,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也可能会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国家之间加强金融监管交流和互通信息,在面临危机时共同制定相关金融政策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因此,要强化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监测和约束,推进多层次的国际金融合作,促进国际储备分配的合理化。同时,要着手建立覆盖全球金融市场的关于资金流动、金融风险状况、国际储备波动状况等的监测和预警系统[7]。通过各个国家的合作才能更好的防范和化解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篇2:中国金融

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

郝筝筝 112222 2012.02.16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摘要:在低碳经济的今天,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碳金融市场,而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本文首先阐述了碳金融工具的相关概念,然后分别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规范要求、对碳金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在碳金融工具创新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已有的分析结果对当前我国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碳金融

金融工具

创新

以《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为起始点,全球快速掀起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各国迎来了低碳经济的时代,传统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已无法应对低碳经济的各种要求,我国近年来积极响应和履行国际责任,开发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各种金融工具,推动了我国碳金融的向前发展,然而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金融工具还处在发展初期,另外我国现行的碳金融工具对碳金融经济的发展来说已经相对停滞,对碳金融经济的刺激作用不够强劲显现,而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碳金融有着快速的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并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

一、碳金融工具的理论基础

(一)碳金融

碳金融一词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在金融界产生的一个新词语,它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外部性,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概念上的帕累托最优,国际社会应运而生一种新型金融活动。碳金融给金融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它既将低碳的理念普及到自身的行业发展中,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低碳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证和动力。碳金融要求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以为低碳经济服务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长远定位,只有如此,碳金融的发展才能长久。

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的理念催生出来的,同时碳金融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各国低碳经济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实践。为实现这一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体制不断的发展壮大,人们应加强对碳金融工具的认识和挖掘,因为只有充分地掌握和应用碳金融工具的各种原理和机制,并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推进碳金融市场的繁荣昌盛。

(二)碳金融工具类型

对应于传统金融工具中原生和衍生的分法,碳金融工具也可大体分为原生碳金融工具和衍生碳金融工具。

原生碳金融工具,或称基础碳金融工具,其主要职能是媒介储蓄向投资转化,或者用于债权债务清偿的凭证,可以包括碳信用交易和碳现货交易。其中碳信用交易又主要包括配额型交易和项目型交易两类。

衍生碳金融工具是在原生碳金融工具基础之上派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包括远期、期权、期货、期权和结构化票据等。衍生碳金融工具的价值取决于相关的原生碳金融产品的价格,其主要功能不在于调剂资金的余缺和直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而是管理与原生碳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暴露。首先,在碳远期交易方面,CDM交易本质上是一种远期交易,具体操作思路为买卖双方根据需要签订合约,约定规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

第 2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买特定数量的碳排放交易权;其次,碳期货、期权交易方面,碳期货和期权交易合约与传统的期权、期货合约的基础资产并无二致,只是基础资产不同而已;最后,碳结构性产品,自 2007年 4 月起,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几家外资行和中资的深圳发展银行先后在市场中发售了“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其他方面,首先是碳基金,1999年,世界银行成立首款针对CDM 的原型碳基金,从此,各种类型的碳基金层出不穷,按发行主体的异同,可分为世界银行型碳基金、国家主权碳基金、政府多边合作型碳基金、金融机构设立的盈利型碳基金、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碳基金和私募碳基金等;其次,碳担保和碳保理,主要为应对碳金融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和规避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的;最后,碳拍卖,Bluenext和Citi于2010年1月8日首次推出基于ERU(EmissionReduction Units)的碳拍卖业务。

[1]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及遵循规范

(一)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

1.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形成了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巨大压力 气候变化会直接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如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海洋地区居民生活安全性指数的降低,从而对该地区的保险业产生一定的威胁;近年来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大会对银行带来气候变化信贷风险、环境信贷风险和环境法律风险。这些气候变化的问题都与碳金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金融界为了抵御和加大对这些风险的处理措施不得不积极开发新的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功能,并在碳金融工具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以减轻其自身的压力。

2.低碳经济下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内在动力

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一词,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成为一个低碳经济国家”。2005年11月,英国利用其作为八国首脑会议的东道国和欧盟轮值主席国之际,把气候变化问题列入八国首脑峰会的两大主题之一;并于同月召开了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以“向低碳经济迈进”为主题的高层会议。2006年10月,《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全球每年将GDP的1%投入到到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损失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近年来,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纷纷接受低碳经济的感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接受或者反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其一直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与低碳经济的内涵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趋势下世界各国国际经济实力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和运行程度,故为了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也需不断地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便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

[2]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应遵循的规范

1.坚持“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40余家大型跨国银行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国内绿色金融创新仍停留在支持企业节能减排的层面,只有兴业银行一家采用了赤道原则,与“赤道原则”在环保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的差距较大,因此,中国金融业应积极顺应国际趋势,结合国情逐步采纳“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第 3 页,共 9 页 [3]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坚持金融界可持续发展的自律规范

赤道原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以及全球报告倡议机构(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本身都没有授予任何组织和个人强制执行的权利,因而,法律拘束力并不是很强,但它们却分别成为金融界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行业标准。因此同时,在为了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而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时,一定要以碳金融的根本目的,即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立足点,任何有违背这一原则而进行的碳金融工具创

新都是徒劳的和不被认可的。3.坚持与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相结合 中国的碳金融正处在发展阶段,其发展前景和空间都是巨大的,故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空间也非常大,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异,使得吸纳型创新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时,必须坚持创新理念的原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紧密结合,以开发出满足需求、优化配置的技术主导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为突破口。

4.坚持多方位、全面化创新

要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不断“脱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保障。其中,不仅要在行业方面如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同等重视同时创新,也要在各个行业的具体产品和业务上加以关注,同时相关联的市场、机构、政策体制和市场方面也要加以配合创新。

[4]

三、碳金融工具创新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影响

1.拓展碳金融实施范围,加强碳金融在不同行业的发展

目前碳金融,尤其是CDM项目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其中包括能源工业(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矿产品、金属生产、燃料的飞逸性排放(固体燃料、石油和天然气)、碳卤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的飞逸性排放、溶剂的使用、废物处置、造林和再造林、农业。然而,碳金融在各个行业的项目分布情况和实施程度却不尽相同,其中特别是在农业和林业。

以农业为例来说明,目前在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共1640个,年平均核证减排量达到301268738 t CO₂e,截至2012年的核证减排量将大于16×107tCO₂e,其中农业CDM项目仅为107个,占项目总数的6.52%。农田、畜禽粪便管理系统、生物质燃烧在内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2%,这个比例与工业的排放源不相上下,高于交通工具的排放量。

同时,从国家分布情况看,巴西、墨西哥的农业CDM项目最多,减排量最大,项目数分别达到34和23个,合计占项目总数的53.3%,减排量达到3091998tCO₂e和1544962 t CO₂e,合计占减排总量的57.2%,其次是印度、马来西亚、智利,项目数分别达到10个、9个和7个,三者合计占项目总数的24.3%,减排量达到425625 t CO₂e、1589 370 t CO₂e和652292tCO₂e,三者合计占减排总量的32.9%,我国目前已注册的农业CDM项目只有3个,均为沼气工程项目,占项目总数的2.8%,减排量达到235298tCO₂e,仅占减排总量的2.9%,这与我国世界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衬,如表1所示。

因此,若能在这两个行业中积极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加强碳金融的贯彻力度,便可以大力开发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

[6]

[5]

第 4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积极转换思路,从另一角度大力强化碳金融的发展

从根源上说,抑制温室气体有两个思路,一是减排,二是吸碳。从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说,由于一方面,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已经积极地施行了各种减排方案,并在此领域进行了不断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故其发展已经逐趋于成熟阶段,再进行创新研究的空间和潜力有限;另一方面,过度的减排要求会对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抑制,这种抑制可以从减排的高成本和对某些高能耗产业的限制上体现出来。然而,另一思路吸碳却未被充分的应用,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可以在一些森林管理机制、加强造林和再造林等方面来吸存二氧化碳,采用这些措施来吸存二氧化碳以达到抑制温室气体所需要的成本要比直接在化石燃料利用时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成本更低,同时也不会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过多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能源生产中限制碳排放的边际控制成本每吨为25—120美元,改善化石能源使用效率以减少碳排放成本每吨为100美元。而Dixon et al(1993)估算热带地区造林储存每吨碳的成本为6—60美元,温带地区每吨为2—50美元。《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咯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同意用森林植被抵消本国的减排指标。因此,大力加强林业CDM项目,引进各种林业方面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促进社会各界从积极植树造林、减少林业消耗以及支持林业发展的各种金融活动对于我国的碳金融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碳金融工具创新为碳金融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如今时代,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元素已经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已无法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故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其关

第 5 页,共 9 页 [7]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键又在于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积极推进碳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为碳金融市场开辟新领域,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同时,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低碳经济的不断实施过程中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这样,碳金融工具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不仅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故大力着眼于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工作对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中国的进展和不足(swot)

(一)内部优势

1.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迫切

我国的碳金融业务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现阶段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介入较少,参与碳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我国也正在这些方面进行积极努力以从根本上大力跟进国际碳金融发展的步伐,如一些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借鉴国外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经验,纷纷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银行业务,故我国现阶段在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同时也会同时产生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迫切需求,以加大碳金融发展的步伐。

2.碳金融工具创新潜力大 如上所述,我国正处在碳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故有关碳金融的各方面工作都会逐渐进入正轨并积极发展起来,对于其中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也是同样的,我国可供碳金融发展的领域广泛,开拓程度较大,在碳金融工具创新这块更是拥有者巨大的挖掘潜力。

(二)内部劣势

1.人们积极性不高,对新型碳金融工具不敢尝试 由于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多碳金融业务在各行业都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碳金融业务以及投资活动中人们常墨守常规,而不愿甚至不敢去积极探索更好更有效率的碳金融应用工具。同时,我国现有的碳金融市场还缺乏碳排放的二级市场及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等金融手段的支撑,这就在很大程度进一步加大了人们进行新型碳金融工具应用的风险度,故此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

2.创新质量不高

尽管我国已积极投身于碳金融的大力发展中,特别是商业银行,但对比欧洲、美国,我国的银行对碳金融的参与还仅仅是碳金融业务的初级信贷阶段,不论是碳金融二级市场的建设、碳金融投资力度、在国际社会的参与程度我们离全球碳金融的发展速度都存在差异,这在其他碳金融的涉及领域问题都同样存在。我国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初级的衍生扩展阶段,而没有达到真正质量上的高度。

(三)外部机遇

1.碳金融广阔的市场前景为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良好环境。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5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总金额从10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315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约120倍。交易量也由2005年的1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迅速攀升至48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因此,第 6 页,共 9 页

[8]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在碳金融广阔良好的市场前景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会紧随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延伸。

2.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碳金融工具创新的经验和不足

我国虽积极配合《京东议定书》等国际碳减排的有关协约并努力做出行动,但在碳金融的起步上还是比一些发达国家慢了很多,然而,现在我国正在从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积极加大碳金融的发展壮大,在此期间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便可以充分有力地借鉴之前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并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进一步创新研究。其中对一些适用的碳金融工具我们可以在经济技术相类似的条件下直接借鉴过来,而另外一些碳金融工具的成果我们虽不能直接适用,但却可以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从而从创新方法上加以借鉴。

(四)外部威胁

1.人们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低,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理念不够重视 碳金融概念在中国金融市场上还不够成熟,很多投资企业和金融人士对碳金融的运作模式、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都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了人们不愿意或者不敢对碳金融的相关业务和工具进行运用和实践。而一些对碳金融市场颇有了解的金融机构,由于碳金融的普及度和竞争压力相对较弱,致使其只是单纯引用已有的或者借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碳金融工具,而不能结合本国特点进行不断创新。

2.政策、法律、制度不完善 政策方面,政府对碳金融的相关优惠政策没有加以明确规定,更没有对各个相关行业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提出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法律方面,对于违反低碳经济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制约程度不够,环保制约标准没有达到统一且可行的要求;制度方面,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缺少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这些都导致了碳金融工具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通过在业务种的不断应用而得以发展创新。

3.碳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不完全

在发展碳金融方面,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天津排放权

第 7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交易等碳交易市场,并成立了中国碳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两大碳基金。但是我国仍然没有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一个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没有形成,这制约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使得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交易中处于低端地位,没有谈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此外,由于CDM 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审批程序复杂,开发周期较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机构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其项目和交易风险,更难以开发或消化大量的项目。故此,不能给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温床。综上所述,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正处于初级阶段,并会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开拓进展,其中会面临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并同时隐含着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其可以从下图2中直观地看出。

[9]

五、政策建议

借鉴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发展经验,结合我们的国情和碳金融工具发展现状,针对当前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完善政策,健全体系

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市场具有参与者多、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碳金融的发展是一个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若要加强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强化对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的培育,政府应出台明确的扶持、引导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统一的交易机制,为碳排放权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和议价的场所;并同时制定专门的能效行业监管口径,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规则,加大财税、环保、监管、信贷、外汇等配套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碳金融发展机制,为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二)加强碳金融工具创新的激励机制

为积极发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碳基金、碳信贷、碳期权期货等碳金融工具,并在这些基本工具基础上通过与具体行业和业务的结合而进一步对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就必须要就相关政策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对积极参与和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的企业个人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激励,以此带动其他民众的积极性和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关注度,从而不断克服碳金融工具创新在我国固有的一些缺点和

第 8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不足。

(三)强化碳金融宏观认知普及度

要加强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创新业务,还要引导其他经济主体,如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方、市场投资者等参与碳金融市场,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同时,要强化我国所有公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人公有责任参与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要培养主人公意识就需要大力强化人们群众对碳金融的认识,理解碳金融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所在。因此,政府应通过组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以便碳金融能够快速在我国大力普及和发展。

六、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篇3:中国金融

一、金融抑制理论及其在我国农村的表现

1973年, 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传统货币理论的假定基础 (主要有: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健全, 信用工具非常丰富;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具有“无限可分性”, 即各生产单位都能使用相同的技术;货币与实际资本可以相互替代等) 只能适用于发达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不成立。[1]在发展中国家, 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 经济货币化、商业化程度都很低, 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欠缺, 信用工具很少。而我国政府由于过度管制金融业, 使金融市场处于割裂状态并不完全, 金融领域实际上是“二元结构”:现代化管理的国外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和一些国有银行与传统金融市场中规模小且落后的钱庄、当铺等相互并存。金融抑制在我国农村的主要表现为: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 这使得金融不能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金融和经济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 由于金融滞后, 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 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又限制了金融的发展, 不能为农民的增收创造条件。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冲击

农村金融是指媒介于农村、农民和农业经济活动的资金融通, 是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农村领域内一切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现金管理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等的金融活动。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全球, 对我国的农村金融也带来了一定冲击, 主要表现在农村企业减产或倒闭带来的间接影响所造成的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减少,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量减少。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7年,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 实际增长9.5%, 而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4700元, 实际增幅8%左右, 增幅回落1.5%。另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止2008年11月, 全国金融机构农业存款相比2007同期增幅下降了14.82%。这些数据均显示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冲击是比较大的, 不仅造成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下降, 而且也使金融机构的存款下降。[2]此外, 据有关资料显示, 2007年末, 全国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平均达到13.4%, 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农村金融结构的不良贷款比例增高, 显示出农村企业比城镇企业的抗金融风险能力弱, 也显示出其高风险性, 因此,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更应加强对不良资产的清理, 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性。笔者认为, 我国农村金融出现的这种现象固然有金融危机冲击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还是其自身固有的金融抑制的影响, 因此, 必须深入分析产生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根源, 找到解决农村金融抑制的方法, 并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三、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根源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金融的“二元性”;二是供给角度的金融组织体系缺陷;三是需求角度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的有效需求抑制。这三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农村金融的抑制。

1.我国农村金融的“二元性结构”抑制了农村金融发展

所谓“二元经济结构” 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 与之相适应的是“二元金融结构”, 即:一方面, 遍布城市的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网络, 组成了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 主要由数量不多、分布零散的商业银行、合作银行的农村储蓄点构成的不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在广大农村内部, 则表现为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邮政储蓄组成的正规金融机构与各种合会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的局面。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受到政府控制, 而非正规的民间金融却受到国家的严厉管制, 这两方面因素造成了农村金融的抑制。我国银监会公布的资料显示, 自2006年12月国家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 仅一年的时间, 已有2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 其中村镇银行13家, 贷款公司4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虽然这几年国家在政策上放宽了对农村区域金融机构的进入, 但是, 发展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农村资金的需求, 农村金融的“二元性结构”没有根本的改变。

2.供给角度的金融组织体系缺陷抑制农村金融发展

从供给角度分析, 农村金融抑制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

(1) 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缺陷。

由于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财政无偿拨款和有偿贷款, 但财政补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农业发展银行只好转向商业银行发行债券和人民银行再贷款来筹集资金, 这样就造成资金来源成本偏高。另外,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比较单一, 仅承担粮棉油储备贷款业务, 根本没有同农户发生借贷关系, 而且也由于资金来源的高成本无法顾及农业开发和为基本建设提供贷款。这两方面原因造成了农业发展银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功能。

(2) 中国农业银行对农业服务的功能弱化。

中国农业银行曾经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 但由于农村市场不仅分散, 而且小额, 农业银行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和加强风险控制考虑, 在信贷管理权限上大多采取上收一级的管理办法, 县级以下机构基本上仅有发放5万元以下本行存单质押贷款权。同时, 除发放部分农业开发和扶持贷款外, 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表现出大幅度下降。

(3) 农村信用社 (下称农信社)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乏力。

农信社以合作制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原则服务入社会员, 这就决定了它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而农业生产领域资金借贷数额小、借贷次数频繁又无担保且风险高的特征, 导致了农信社交易成本的增加。虽然农信社从扩大利润的角度考虑, 逐步增加了城市的网点, 但却减少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农村网点, 使服务对象逐步脱离了农村。此外, 农信社每年通过缴纳存款准备金、转存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方式, 又引起大量资金流出农村。这些因素均导致了农信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很有限。

(4) 邮政储蓄抽走大量农村资金。

邮政储蓄只有吸收存款的功能, 而没有发放贷款的机制, 因此, 导致其吸收的农村存款不能直接流回农村, 而是通过中央银行再贷款给农村信用社, 由农信社再返还给农村领域。只不过返还的资金量远低于邮政储蓄存款的新增量。这样造成邮政储蓄在农村发展越快, 农村可回流贷款的资金量就越少,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 非 (准) 正规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

非 (准) 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手续简单, 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 具有盲目性、不规范性、不稳定性等特点, 特别是不提取存款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以防范风险, 因此经营风险极大。另外, 非 (准) 正规金融机构脱离了中央银行的监管, 组织制度不完善, 极易出现经营管理混乱, 因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限。

此外, 广大农村地区的保险市场发展程度不足, 农村金融工具的单一等因素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3.需求角度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的有效需求不足抑制着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需求的主要对象是农户和农村企业, 但由于农户和农村企业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的抑制却直接造成了需求上的农村金融抑制。

(1) 农户的资金需求抑制。

从农户角度来看,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抑制的表现, 既有潜在借贷需求农户的需求难以转化成有效需求, 又有一部分农户根本没有借贷需求。大多数农户因缺乏抵押和担保或无力负担利息而难以从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 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又存在许多隐患, 因此, 也无法把潜在的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1990户有效样本中, 46.8%的农户在一年中有过贷款经历, 67%的借贷发生在亲友之间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渠道, 33%是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 其中向农信社贷款占28%, 向银行贷款仅占5%。[4]

(2) 农村企业的资金需求抑制。

一般来说, 农村企业科技含量不高, 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高, 财务制度往往不健全不透明, 资产质量较差, 经营的风险也较大。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考虑到农村企业贷款数额小, 频度高, 且增加自身的管理成本, 因而缺乏对农村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从而造成了农村企业在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较难。因此, 不少农村企业只好选择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 即是说, 农村企业对正规农村金融机构需求的抑制造成了农村金融的抑制。

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

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途径主要是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导向, 从整体角度调整农村金融组织的区域布局,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矫正农村金融商品供求失衡。

1.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 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要突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瓶颈, 解除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 就必须正视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现实, 并以金融需求为导向, 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营造竞争性金融秩序。即引入竞争, 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制度, 适度地发展民间金融, 通过各种渠道放宽农村的金融供给。对于民间互助型的借贷最好不予干涉, 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金融也应给予其合法的地位, 并进行规范。通过重构农村金融市场, 形成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之间的竞争态势, 并适当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从而刺激供给的增加, 从根源上解决了农村金融抑制问题。

2.重建多元化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除了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之外, 还应根据农村金融的需求特征, 对现有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重组, 整合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 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主体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重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民间金融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此外, 还应该适当发展农村保险、农村证券、农村信托等业务, 增加金融工具的品种,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3.调整现有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

首先, 应增强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 增加开发性项目的信贷投入;其次, 应鼓励农业银行以及各类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支农业务, 增加农村的营业网点, 以强化其支农服务的优势;第三, 应允许农村邮政储蓄转化为邮政储蓄银行, 并开展储蓄、汇兑、代理、贷款等业务, 取消其转存人民银行收取率差的规定。应该说, 邮政储蓄的存贷平衡发展, 有利于农村资金的回流, 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此外, 应继续深化农信社的体制改革, 即其产权结构可以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作制三种方式。对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信社可坚持合作制的产权制;对于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则可组建高级化的农村合作银行;对于农信社管理的关键是控制其资金流向, 确保现有的农村网点不减少并不断增加, 以保证其服务农村的主要功能。

4.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对于现存的社区性金融合作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应逐步引导其发展成为民间银行和社区银行, 逐步实现合法正规化, 这也将为一部分民间资金进入农村金融供给渠道提供平台。当然, 允许民间借贷自然人和企业直接借贷, 也必须对借款上限、借款人数上限、注册原则、地域范围等进行限制, 使其有别于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此外, 还应有计划地引导、培育一部分民间借贷、试点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一些小额的乡村互助式信贷组织。通过限制、打击有违公平原则、存在过高风险的非法民间借贷, 特别是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以及金融欺诈行为, 促使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5.增强政府的支农服务体系和激发农户的金融需求

对于政府而言, 增加财政性支农的投入可以直接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 同时, 政府在“三农”方面投入的增加也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这也有效地激发了农户的金融需求。另外, 政府在发展农村利率市场化和农村城镇化方面也能有效激发农户的金融需求, 同时, 政府还应规范农户的房屋产权登记, 以增加贷款抵押物。应该说, 有效的需求增加了, 就能从需求抑制方面解决农村金融抑制问题。

6.加快清理现有不良贷款和贷款损失, 提高资产质量

由于农户和农村企业的信用程度偏低, 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造成了不良贷款和贷款损失金额巨大, 从而加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负担。据国家银监会蒋定之透露, 农村金融机构中, 农信社目前仍遗留有6900亿元的历史包袱, “其中贷款损失在4000亿元左右, 亏损挂账880亿元左右;另外, 非信贷资产损失950亿元左右, 加起来是6900亿元。这么多坏账, 如果单纯靠自我消化和自身努力, 我们算了算, 大致要花15年到20年时间。”因此, 如果不进行清理的话, 农村金融机构就无法提高其抗击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

五、结语

金融危机的风波还远未结束, 甚至还有继续扩散的可能。为避免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冲击, 解决农村金融抑制问题、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应该是一项重要的策略。笔者就此提供的六条对策, 希望能对稳定农村金融市场、拉动农村需求市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些许参考。

摘要: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农村金融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政府在拉动内需的经济模式下, 重点发展农村市场的需求, 这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个有利的契机。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抑制的存在却使农村金融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发展。如何解决农村金融抑制,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以避免金融危机的风险, 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并提出了六点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金融,金融抑制

参考文献

[1]罗纳德.W.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8.

[2]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3]德尔.W.亚当斯等.农村金融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88.

篇4:中国金融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危机背后暴露出来的是创新与监管严重失调。本质上这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本文分析欧美监管体系监管缺位的原因,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一、引言

2008年9月,次贷危机高潮迭起,引发了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兄弟,再到美林、AIG的一系列事件,强烈冲击着全球金融秩序。

危机背后,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失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次金融危机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环环相扣后由一个“蝴蝶效应”所引发,而其本身就属于一个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但本质上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

二、监管缺位的原因分析

1.市场监管被历史形成的利益切割

美国金融市场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导致银行、保险、证券等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又相互渗透组合,造成“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尴尬局面,利益的交叉和牵扯大量产生盲区和死角,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2.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被利益集团合法渗透

如美国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之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其下属的全球市场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J·P·摩根、花旗、巴克莱、高盛和瑞银等金融巨头的代表。

3.监管人员知识手段不足

随着金融创新迅猛发展,对风险集中程度的识别、划分、评估日趋复杂,大量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及其表外业务不断增加,是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监管当局对监管对象和品种越来越搞不懂,只能按照监管对象提供的模型和数据,在监管对象的指导下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形同虚设。

4.评级机构失职

衍生产品经层层包装日趋复杂,广大投资者只能依赖信用评级的专业眼光。然而,错误的数据假设、迟缓的信用级别更新导致了误差巨大的评级结果。更有甚者,许多评级机构对于违约率这一放贷关键数据,使用的居然是2001—2003年低利率环境下的历史数据。另一方面,评级机构被市场行为暗中操纵,最著名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向评级对象收取费用,高评级收费是低评级的2倍。

三、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整体金融监管体制所应鼓励而不是限制的。但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刺激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如何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领与拓展,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挑战。

1.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国内财政、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 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加强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管联席制度与风险联合处置机制, 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现象。建立和完善监管部门内部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强化监管的组织领导和系统化管理, 明确各级机构和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监管岗位的职责, 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保证监管系统的高效运行。

2.进一步健全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管理不善,商业银行降低房贷标准,给没有足够收入证明的人发放贷款,甚至不要求首付,以此吸引大批高风险客户。商业银行在发放次级贷款之后,以次级债券方式转嫁风险,由于多次包装难以进行合理信用评级,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正在探索建立信用体系,但并不完善。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应该成为完善外部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的作用、运作规范,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金融体系透明度的要求,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实行必要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措施,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金融运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产品的透明度。

4.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

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 探索建立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适合银行监管工作特点的选贤任能机制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同时要注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预防滥用监管权利等腐败问题。抓紧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 重点培训财务会计、信贷业务和衍生金融业务的实务操作。银监会可在现有监管部门的基础上, 吸收优秀商业银行人员, 充实自身的监管队伍, 建立激励性的工资和人事制度,从多方面来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素质。

四、总结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建设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活动必然越来越多,从而对金融监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在积极应对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新的风险的同时,应努力加强自身的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的创新,通过提高监管水平,提升监管层次,有效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立王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9(1).

[2]王佳佳: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完善.理论界.2009(1).

[3]郑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兼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财经论丛.2006(7).

篇5:中国金融

政府干预过多过滥,不可能有效地预防和化解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只能加剧和推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腐败行政、低效行政、黑箱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隐患,过多过滥的审批本身就是金融风险;为防范金融风险,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律形式必须限制在五个层次上。本文还从民商法的视角提出了防范金融危机的法律对策,即:积极稳妥地完成全部国有专业银行的公司制改革;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全面推行强制担保贷款制度;及早改变目前过分依赖于商业银行的危险局面,依法鼓励发展直接资本市场;尽快建立公司重整制度,实施公司拯救计划,避免公司、企业不必要的破产;预防泡沫经济,必须预防泡沫企业的滋生和蔓延;强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义务与责任;进一步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避免由于过分强调公司的营利性而破坏应有的信用关系、金融秩序、交易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作为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例外,人民法院应当适用否认公司法人资格的法理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一、引言

源于1997年下半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先是给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和马来西亚经济以重创,1998年底又席卷了菲律宾、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对当前发生在亚洲地区和其他地区(如巴西、俄罗斯)的金融危机的实质应当有清醒的认识。金融危机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可能进一步诱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虽然我国的金融市场和人民币币值在东南亚金融**面前保持了相对稳定,但金融法制不健全,金融监管薄弱,金融秩序仍有待整顿。1998年12月9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加快制定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完善现行的中国法治,从制度上防范金融危机。

一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既有国内的原因(内因),也有国际大环境的原因(外因);就内因而言,既包括市民社会和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金融隐患,也包括政治国家和政府干预诱发的金融隐患。因此,要从根本上防范金融危机,必须对症下药,从公法与私法(民商法)两个层面上构建防范金融危机的法律机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探讨国内公法与国内私法中的金融危机防范问题。当然,从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角度探讨国际金融秩序与经济秩序的安定性与可信赖性、加强各国之间的立法协调与金融监管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从公法的视角看政府干预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应有角色

(一)政府干预过多过滥,不可能有效地预防和化解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只能加剧和推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能够幸免金融危机的原因在于,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了有效的干预,于是开始怀疑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机制不如政府干预可靠。笔者认为,必须承认以下事实:我国目前能够幸免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不仅有正确、及时的政府干预,也有20年来改革开放所逐渐形成的坚实的基本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生活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继续加深;虽然我国人民币的汇率稳定,但我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我国存在着不少爆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隐患。

毋庸置疑,为避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阴影,我国离不开政府干预;即使亚洲金融危机过去了,我们仍然要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的积极作用。但问题在于,如何界定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范围,如何处理好政府干预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规范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行为。如果片面迷信政府干预万能论,不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一味纵容、鼓励不符合公正、效率、法治精神的政府干预行为,不仅不会阻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建立,而且会加剧和推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也萧河,败也萧河。过去人们经常把“亚洲经济奇迹”主要归因于强大的政府干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归咎于强大、过度的政府干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

到:腐败行政、低效行政、黑箱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隐患;过多过滥的审批本身就是金融风险。

(二)为防范金融风险,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律形式必须限制在五个层次上

恰当地界定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范围,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既要重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意发挥政府在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方面的导向和校正作用;既要着力塑造和保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民社会,预防政府行政权对商法自治领域的不当侵入,又要强调和树立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应有权威;既要告别政府万能论,避免重弹政府大包大揽的老调;又要摒弃政府无为论,反对漫无边际地削弱政府职能;既要坚决转变和革除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旧职能,又要创造性地扩充和发展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新职能。

上述理念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导思想。但是,把理念转化为现实,比起把理念表达清楚更为不易。在操作层面上如何解决好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企业自治之间的衔接与契合,法学界似乎还缺乏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以经济行政机关和企业的相互关系为座标,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律形式可以从以下五个层次上去观察:

1• 尊重企业商法自治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简称尊重型干预)。

这是第一层次的干预。商法自治是私法自治原则(Prinzip der privatautonomie)或意思自治原则(L’ autonomie de la volonte

humaine)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该原则,企业在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容忍的范围和限度内,有权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各种商事行为,从而为自己创设一定的商事权利、设定一定的商事义务,国家对此只能消极地予以确认和保护,而不能积极地予以干涉和妨碍。企业商法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需要和体现,也是现代商法和经济法的共同基础。企业商法自治原则又可以引申出三项基本原则:(1)企业财产所有权尊重(所有权绝对或所有权不可侵)原则。企业的生存和盈利,要求这个企业拥有实实在在的财产所有权(包括法人所有权)、特别是可以使用的资源,最为典型的包括资本、劳动、管理与技术。(2)企业的商事行为自由(含契约自由)原则。尽管有些当代法学家发出了“合同死亡”的慨叹,但契约自由在商法中作为一项根本原则并未发生动摇。(3)过错责任原则。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谁有过错,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营风险。该原则有利于鼓励企业放心大胆地开展商事流转、缔结各种商事关系,更好地取得利润的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社会,市场风险和金融隐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企业商法自治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建立利益与风险、权利与义务对称机制,要求实现决策权利、决策利益与决策风险的企业化、分散化,能够在微观层次上自动、公平地抑制体制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这种避险功能的发挥表现在两个层次上:首先,有利于实现市场风险与政治国家的隔离,既避免了政治国家制造的市场风险,又能把现有的市场风险局限于市场机制之中,从而防止了市场风险对政治国家的冲击;其次,能够合理地在市场主体之间分配市场风险,从而实现市场机制本身对市场风险的吸收和消化。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债务人的违约、企业的资不抵债与关门破产不会诱发体制性的金融风险与信用危机。可见,为避免政府干预制造不必要的金融风险,为避免全体纳税人与全社会承担本不应由自己承担的金融风险,必须强调企业商法自治、诚实信用、契约自由与自己责任等基本市场法则。

当前,经济行政机关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就是,尊重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的经营自由,满腔热忱地推动企业主体的商人化、法人化和平等化,推动企业行为的市场化、自由化、契约化、竞争化、公平化、公正化、规范化和诚信化。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裁判员”,要主动撤离资源的配置活动,不得随意越过市场、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融资等商事活动,更不得与民争利。政府投资上项目,应当精而又精,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本身就是金融隐患。强调企业自治或企业意思自治,是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商事权利由政府回归企业的关键。因为绝大多数商事活动是靠无形的手,即市场主体的个体自我调节机制去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尊重型干预就是不干预、少干预;微观干预最少的经济行政机关是最好的经济行政机关。

鉴于我国多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尚未完全养成自觉尊重企业商法自治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的习惯,政府的这种尊重义务应当被视为当前我国经济行政机关对企业所负的首要义务。要在实践中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观念上打破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盲目迷信国家和政府、甚至认为国家和政府万能的固有观念。在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我国将实行“小政府、大市场、大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和政府不可能为公民个人和企业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福利,并因此而取消公民个人和企业的自我奋斗。

2•保护企业公平竞争与公正交易应有秩序(简称保护型干预)。

这是第二层次的干预。仅仅尊重企业商法自治还是不够的。因为企业的经营自由,在不法利益和不良动机的驱使下,有可能被滥用。假冒伪劣、限购排挤、商业贿赂、商业欺诈、虚假广告、非法传销、倾销、搭售、围标、行政垄断、经济垄断等丑恶商事现象也会滋生蔓延。没有健全的市场管理法治,就没有消费者和企业赖以公正交易和公平竞争的大舞台,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信号也会失真,从而误导企业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政府应当坚决制止和反对损害消费者和竞争者利益的不法、不正当行为,为企业和经济组织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与公正交易秩序,努力培育和维持一个涵盖各类生产要素的、成熟、开放、诚实、公平、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市场。要维护市场经济的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经济行政机关必须发挥应有的保护性职能。但政府不得为了私利而限制公平竞争、垒起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篱笆墙”。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不仅保护落后,压抑竞争;而且阻碍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在全国大市场内部的循环,在深层次上潜伏着金

融隐患。所谓“地方保护主义是块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的实用主义态度必须予以纠正。保护型干预与尊重型干预是密切相连的。因为,保护企业公平竞争与公正交易应有秩序,实际上就是要保护企业商法自治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不被滥用。但要明确,企业商法自治原则受到了侵害,并不必然导致行政权的干预。在很多情况下,博大精深、体系严密的民商法原则和制度,包括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合同制度、民事侵权制度和民事责任制度等,都足以被企业和市场主体自觉引用,从而铲除不法、不当的市场行为,理顺受害人与不法、不当行为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恢复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即使行政权介入的结果,导致了不法、不当行为人的行政法律责任,也不能代替受害人与不法、不当行为人之间私法关系的再调整。经济行政机关以行政罚款代替民事赔偿的做法更是错误。

3•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简称宏观调控型干预)。

这是第三层次的干预。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传统模式要尽快向宏观经济调控模式转变。在真正还权于企的同时,把大多数经济行政行为由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微观管理模式转变为间接、宏观调控模式。把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改为宏观调控部门,绝不是简单的名称更换。宏观经济调控要“抓大放小”,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放开、放活。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与其说是企业,不如说是市场。因为,政府原则上不能直接介入企业的微观商事活动,对企业决策直接产生影响作用的,与其说是政府,不如说是被政府引导和调控的市场。政府、市场、企业这三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宏观经济调控以追求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宏观利益为目标。如果说市场机制和商法自治原则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和增强企业活力,那么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合理的调节,确保国民经济经济有序运行。所谓“没有微观管理权,宏观调控权必然用不好”的观点是错误的。

要确保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方向正确、效果良好,就必须明确宏观调控的目标。在实践中,对此存在着广狭不同的解释。狭义解释仅限于经济增长率和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广义解释除覆盖这两项内容外,尚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财政收支差额、货币发行量、外贸进出口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数量、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基本建设计划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

笔者认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管在何时何地,宏观调控的目标还是具有一些本质性的要求,那就是:平衡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抑制通货膨胀,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中,总量平衡与稳定发展是宏观调控目标中的精髓。当然,这种目标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允许在不同的情形下有所侧重。但是,片面追求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是错误的,在当前亚洲金融危机加深和世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本世纪初的“泰坦尼克号”就是因为船长轻信了一位记者的建议、为创造舆论轰动而全速行驶、最终撞遇冰山而沉没的。

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就要设计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这些手段主要包括:(1)政策引导。即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和产业政策,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2)杠杆引导。即根据产业政策和规模经济要求,运用利率、税率、汇率和价格政策等经济杠杆,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合理配置;(3)信息引导。政府要及时发布各类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及其贯彻情况的反馈信息,从而引导企业决策行为;(4)市场准入。即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宏观调控的目标,根据法律规定,对适格企业发放行政许可。未获行政许可的企业不得进入特定市场。为兼顾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经济行政的廉洁性与公正性,应当严格规制政府发放行政许可的范围与程序。行政许可的适用范围要少些,少些,再少些;精些,精些,再精些。铺天盖地的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不仅起不到防范金融危机的作用,反而会对金融危机的爆发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既然行政审批无法担保上市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对投资者和社会负责,保障不了企业在被审批后一定能够承担社会责任,为何不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代之以行政登记和高强度的社会信息披露制度呢?(5)行政指导。即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利益目标,运用其享有的行政权,引导和规劝企业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6)法律监督。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与事先引导同等重要。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商事行为的监督检查,制止违反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破坏宏观调控的企业活动。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绝不是互相孤立、互不搭界的。它们应当彼此协调、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即宏观调控体系。在一部庞大的全国性宏观调控大机器中,每个调控部门只不过是一个螺丝钉。因此,各个宏观调控部门一定要识大体、顾大局,随时牢记共同的宏观调控目标。要强调部门间的团结、合作、沟通、默契和团队精神。宏观调控机制内部不能发生内耗。尤其是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这四家宏观调控部门,要力戒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之间各自为战、互不协调,甚至互相矛盾、互相抵销、让企业和市场主体搞不清究竟以哪个调控手段的马首是瞻。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我国的金融风险监管机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既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也包括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但是,这种多头监管的体系也存在着各自为政、互不协调的弊病,亟待改革。这对于深化金融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调控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当明确,宏观调控法的重心与其说是规制被调控者的行为,不如说是规制调控者的行为。宏观调控者应当自觉接受法律的规制和监督。

4•促成企业享受法定权利和利益(简称促成型干预)。

这是第三层次的干预。这一干预的特点是促成和帮助企业取得最佳的经营效果。它既不同于消极的尊重型干预和保护型干预,也不同于直接的给付型干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提供企业决策和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和咨询;协调企业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关系,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为企业正常的购并活动、投融资活动和其他商事活动,清除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的不正当干预;为企业摆脱历史包袱、轻装上阵而建立和完善职工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进行促成型干预要注意度的把握,力求帮忙而不添乱、热情而不专断,力戒喧宾夺主、包办代替,更不得助纣为虐。例如,政府可以为民营企业的合并和重组创造条件,但不得越位干预,硬性捏合、拉郎配;政府可以为企业的股票上市清除障碍,但不得搞“捆绑上市”、“包装上市”的恶作剧;若此等等。

5• 向企业提供某种经济利益(简称给付型干预)。

这是第四层次的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的经济利益给付也是必要的。经济行政机关有义务为了推动整体社会经济利益(如鼓励开发中西部地区、鼓励开发高科技产品、鼓励产品出口创汇、鼓励民间投资、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向企业政府采购、政府补贴和奖励(如出口补贴、退税、贴息)等经济利益。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是过热,而是偏冷。为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政府应当加大对科教、农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从而拉动市场内需,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还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供定单,与企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包括政府采购合同在内的经济行政合同将会愈来愈成为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重要有效形式。

政府的给付型干预不仅适用于企业,而且也适用于作为公民个人的劳动者、消费者等市场主体。如政府有义务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社会保障体系等。从广义上说,经济行政机关向企业提供的信息和社会服务,实质上也是一种给付,只不过与传统的财物型给付有所不同而已。

给付型干预是围绕特定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或者为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而展开的,不是为了企业的个体经济利益而搞扶贫救济、“普渡众生”。应当充分体现平等对待的原则,不得开后门。因而,这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无止境地向企业输血、企业无休止地向经济行政机关要钱要物的“跑部钱进”现象不同。

(三)经济行政权的行使要遵守法定、效率、公平、人权尊重四原则

1•经济行政权法定原则

经济行政权法定原则应予尊重。虽然政府与被干预企业之间不平等,但也要贯彻经济行政权主体法定、内容法定与发动程序法定原则。要杜绝违法行政、脱法行政、卖法行政、弄法行政。经济行政权的行使不仅要合乎行政法,也要合乎民商法和经济法的规定。民商法和经济法实质上都是对经济行政权的限制。因为行政权力与商事权利都是资源的法律配置方式,二者此消彼长,是一种零合关系。商事权利的应有生存空间被确认、扩大了,行政权力的滥用空间也就相应地缩小了。行政权力制造的金融风险就能降到最低限度。

经济行政行为本身就是法律手段。不少官方文件经常把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相提并论,有违法治精神。因为,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都是法律手段;二者有时很难划分,如税收手段;法治经济也不容忍超法律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建议把上述提法改成“民事手段、行政手段和刑事手段”或者“立法手段、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的三分法。

不仅具体行政行为要合法,抽象行政行为也要合法。在政府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时,既要大胆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果敢地进行制度创新,也要注意避免无谓的名词创新,预防和减少不应有的概念混乱。经济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中的术语应尽量与现行法律和基本法学原理中的术语一致起来。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自觉、主动地聘请法学家参与经济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论证、起草和把关。

2•效率原则

经济行政权的行使要体现合法性原则,也要体现效率原则。政府要增强服务和效率意识,自觉树立尊重市场主体合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的监管体制

金融国际化,必然会造成资金的全球流动,资本的性质和生物一样,是趋利避害的。当有利可图时,必然会有大量资本涌来,这样会使一国金融监管部门很难监控其流向。处理不慎,就会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使一国经济受到极大冲击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个教训。并且在金融国际化中,为了规避监管,很容易催生离岸金融市场的繁荣,这使得一国无法对其进行监管。不靠国际间合作,只能是望其兴叹~随着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带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资本的国际化 这样一来,资本给中国带了机遇和挑战

先说机遇,资本市场国际化后,全球资本会按照市场需求流动,中国可以吸收资本大大提过,这对于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很重要。中国可以利用国际资本建设自己和完善自己。

篇6:中国金融

[摘要]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了自身的 金融 危机,并逐步席卷全球, 发展 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其自身危机则具有深层次的 法律 原因。通过对深层次的法律原因的思考,我们来寻找金融法律制度的出来该当如何?这便是本文所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法律原因金融立法金融法律体系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以下均简称“次级贷”)危机始于下半年,直到2月才引起世界的关注。208月则升级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首先导致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大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或向政府申请破产保护,随后对实体 经济 产生了严重的侵蚀,最为著名的是冰岛国家宣告破产。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在深层次上来自自身法律的.危机。原因有如下几条:(1)监管立法的不断放松甚至缺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只依靠市场自律已经被证实远远不够,金融业若要实现安全稳健发展必须以审慎金融法律规制和有效监管为条件;与此同时,在缺少有效监管措施条件下,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却发展迅速。并由此形成一个连接房地产、债券、基金等环节的高风险链条,在金融衍生品的作用下,最终导致次级贷泡沫破灭,引发了这场危机。(2)英美法系弊端的暴露:英美法系自身的弊端也是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导致住房抵押移风险破灭的直接根源在于其所有权、财产权的混淆与“零首付”贷款模式。www.11665.Com除了以上原因还有公司法律制度的扭曲与信用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等等。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与其它发达国家消费紧缩,致使三、

上一篇:示范工程创建汇报材料下一篇:最新销售助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