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4-05-21

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共5篇)

篇1: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聚智打造课堂文化天成学校办学特色

——至深圳南山区卓越课堂建设考察学习体会

重庆市北碚区卓越课堂建设高级研修班语文组学员(东阳小学)谌纺

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即将结束,今天中午从麒麟小学走出,我的脑海里搜寻着几天来的访问的画面——南山实验学校“教师风采”栏里的相片中多名老师以“爱”的石碑为背景为其专业情意的无声诠释;南山二外汇聚一至九年级的学生于一校,并注重以积累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树人工程的战略眼光;大新小学从“礼、智、雅、美、信、健”等方面的注重培养,“为儿童终生幸福奠基”;育才二小针对各科每种课型所作的深入研究以及制定的诸多具有操作指导的务实手册„„无不冲击着我们狭小的视野,敲击着我们渴求获取的心灵。对几所学校参观后的种种感受,以一句时髦的话来汇聚我的感受——“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显内涵”。

学生表现窥日常积淀。

无论在哪一所学校观课,每个起立回答的学生总是能击中问题要害,给予令人满意、令人惊奇的回答;抢答的学生并不是七嘴八舌一起说,相互谦让,聆听等待;坐在位子上静听的学生,眼神流露出思考的痕迹;学生合作学习时的分工协作,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各自恪尽职守,都得到知识与能力的锻炼;运用“爱拍”上课时,更能让人联想到眼前的学生即是将来祖国的栋梁„„

教师表现显底蕴深厚。

几天下来,听了、看了多位老师的课,我们总体的感受是:每位老师的课让我们获益匪浅。他们对教材的把握流露出自己的教学思想,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有教学机智的显露,他们从教学内容延伸开去的拓展更能反映备课时付出的心智与时间,他们与学生亲密的关系等等无不表现出南山区卓越课堂建设中老师们令人钦佩的风采。

科组教研重常态。

每到一校听课完毕,学校的学科组都会邀请我们一起议课。从议课的过程中,除了两地老师们思维的碰撞,技艺的切磋,更让我们感受了卓越课堂文化建设中学科组常态化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特色扣“卓越”。

考察完几所学校,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每一所学校都是把学校的工作重点聚焦在对课堂的研究上,没有刻意的去冠以什么华丽的名词吸引人的眼球。每所学校的课堂,虽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是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发展上,真正体现着“以生为本”的办学思想。每所学校的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的同时,都又恰到好处地指引着我们走向“卓越课堂建设”的可行路径。正因为每所学校都在朝着“卓越”的方向,行走在“课堂文化建设”的路上,所以,每所学校的特色都显得务实,显得厚重。

领导博学更大家。

连续几天来一直操心、陪同我们全程考察的郑明江主任,不仅为我们集中或者分组活动作了详细周密的安排,也在5号下午为我们语文组学员详细介绍了“四段教学法”、“六学”课堂和“关注课堂学情,实现以学定教”,讲座中郑主任对我们北碚学员完全是知无不言,真诚可见。11月6日下午,在大新小学聆听了南山五所学校校长的办学经验介绍,裴光勇主任短平快准精的总结性点评,以及王水发局长出口成章就赠予我们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对于指导卓越课堂建设极具可实践性的珍宝级策略。

记得有幅对联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我套用过来表达出此次我们北碚卓越课堂高级研修班访问南山区学校的感受——“南卓越北卓越南北卓越共卓越,师主体生主导师生共学同成长”。

对南山教育这份感性的认识经过沉淀之后必定要升级成为我们对北碚区卓越课堂建设的理性的行为实践。几天的考察访问触动我思考着我所在的学校(系北碚区地处偏远农村的一所寄宿制小学)在教师平均年龄近四十岁,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且差距较大,科研能力极为薄弱,留守儿童占较大比例,学生晚自习辅导至晚上八点,以及夜间整晚值班的情况下,如何在不增加学校老师们负担的前提下,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科研工作?

我初步的想法是,在目前学校要求的每人每月上一次随堂质量监控课,写一篇深度教学反思改为每学期一个学科组上一节教研课,教导处以及教科室从这一节教研课的备课环节开始参与,上课这一环节既要进行全程录制,还要给每个观课老师发给不同的“随机观察记录表”“重点观察记录表”“全面观察记录表”“课后反思记录表”(这些指导观课的表来自于陈大伟所著的《怎样观课议课》),观课之后的环

节聚焦在“议课”。我对议课也存有一个浅薄的想法,我认为即兴议课中要依据自己观课记录表所要求的角度对执教老师进行肯定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即兴议课之后的一周内,老师针对自己执教伙伴持有的肯定和质疑评价要找到相应的理论来做支撑,以理服人,教导处和教科室则将老师们的议课观点进行汇总归纳,聚焦于老师们对执教者课堂上同一执教行为具有不同的看法上组织一次辩论会,之后可以各自结合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议课、辩论中的观点与理论支撑重新把这一堂课进行一次设计。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对一节课的流程构建、环节解剖到深度解析的过程成为对提升教师备课、上课、议课能力的途径。这样不必再让负担已经很重的老师们每个月只是为了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去上质量监控课,而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多元的专业收获。

有形的培训、考察是繁忙的、短暂的,无形的修炼还在于我们自己内心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想想我们这个班的学员是北碚区教师队伍中的“特种部队”,当我们回归自各自的工作岗位时,我们在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将是“以一带十”完成科研兴校的重大使命。我个人认为此次培训考察产生了“五冲效应”——强大的理论引导是一场汹涌的冲击,是固有教育思想在知识海洋中的惬意冲浪,对我们惯有的教学行为会产生冲刷,当我们因此而产生冲动后的实践是我们在教育领域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一次冲锋!

感谢深圳!感谢南山!感谢南山教育人!谢谢!南北情深何忍别,尔送吾谢盼重逢!

篇2:触摸文化的温度 打造生命的课堂

因为教案烂熟于心,课上得相当顺利。来听课的刘飞校长始终认真投入地听着、记着,一下课就把我们请到他的办公室,和我们交流起来。刘校长是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的第一人,芳草课程——那个涂满色彩、填满文字、充满魔力的神秘球体,在芳草大家庭中已经开花结果。校长在听取了我们的备课思考后说:“这篇文章,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看得出来,老师在挖掘、理解教材的时候,下了一番功夫,课上给了孩子很多东西。但是学生到底读懂了多少?他们能不能真正明白文章结尾这段话呢?”

的确,文章的结尾部分一直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难点。作者这样写道: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一个多月来,我们一直被这富有深意的文字所困扰:为什么树在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为什么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呢?难道树真的不可移植?难道重庆的辣、山西的醋不是标志?难道北京的故宫、南京的长江大桥不是标志?难道东北的二人转、安徽的黄梅戏不是标志?……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摆在面前,我们做老师的自己尚且不明白,又怎么给孩子讲得清楚呢?记得刘校长是这样说的:语文课堂,不能把给学生讲懂作为结局,因为他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让他带着问题和思考走向生活,也许大学毕业时,也许在工作以后,忽然有一天他想起小学老师讲的一篇文章、一个人物、一个道理,他弄明白啦。这才是积淀的力量,这才是生命的课堂……

刘校长的一番话语点醒了我。芳草课程的方向是什么?芳草语文知行课堂的精髓是什么?我想,关注生命的发展,这就是语文知行课堂的精髓。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明确指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和“促进生命”的。

当放下了纠结在内心的一个个问题,站在新的高度来读文章,课文的脉络竟渐渐清晰,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也越来越明确。当我们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读《城市的标志》时,自然会产生“为什么要以树为城市的标志”这样的问题。而今天我们不是普通的读者,而是站在生命的课堂,进行着“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和“促进生命”的社会活动。我们将引领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展开阅读。恰恰文学以个性为美,以独特为美,以自然为美,以丰富为美。在这篇文章里,树就是一种文化的符号,代表着人的精神追求。没有人能阻止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但城市的雷同、物质的极大丰富带来的是物欲横流和冷漠自私。这样的城市带给人的是内心的孤独与压抑,生活的单调与方向的迷失。而树是丰富多彩的,是实实在在的,是属于自然的。

篇3:构建生命课堂文化的实践探索

一、立足学校发展愿景,丰富“生命课堂”的内涵

学校生活是学生和教师人生中的重要经历,我们认为“生命课堂”不仅要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创造教师的幸福人生;不仅把希望的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田,而且让教师的职业定位从自我牺牲走向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共享人生幸福。

二、依托教学实践,促进“生命课堂”的构建

明确了“生命课堂”的内涵后,我们开始依托教学实践,以课例为载体,用行动跟进研究的方法尝试探索构建“生命课堂”的有效策略。

1.聚焦共性问题,提炼研究内容

我校结合课型研讨展示活动,引导一线教师通过科学、客观、全面的观察,发现课堂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行归纳和梳理后,确定研究从五个“实”入手:即目标制定要切实、教材解读要扎实、教学设计要务实、教学过程要充实、评价语言要平实。

2.依托教学课例,探究方法策略

“五实”策略是我们奠定生命课堂基石的有效途径,也是我校引领教研组跟进课题研究所确立的子课题。各教研组围绕这个子课题,以课型研讨为契机,依托教学课例,深入跟进研究,在磨课、研课的过程中,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

3.互助研讨跟进,提升实践智慧

在课型研讨的过程中,我们以常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层层深入、相辅相成的三级梯队为研究模式,使教师们的教学智慧得以螺旋式提升。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夯实“生命课堂”的根基

1.精研业务,提升育人能力

本着“严、细、实、新、狠”的原则,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严抓教学常规:我校关注教学常规中的细节与过程,严抓常规要求的制订和细节的落实。定期检查教案及作业,并做好各项常规的评比与推优工作。

细抓课题研究:学校立足于“细”,着手于“小”,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形成研究主题,并依托课例,在“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提炼研究成果,提升教学智慧。

实抓课堂教学:“以课堂实效为核心目标,以真实为基石,蕴情融趣的生命课堂”是我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深抓研修创新:除教师常规研修模式外,我校举办了“七彩讲坛”活动,充分发挥校本研修主体即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在课堂教学中有独特见解、在班级管理中有创新经验的教师借助讲坛分享思想、交流经验,创新校本研修的模式。

狠抓教学基本功:要求每位教师做到“五练”基本功,一练“三字一画”,二练驾驭教材、设计教学的能力,三练课堂教学机智,四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五练个人才艺。

2.课型研讨,促教师梯队培养

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着力点,以团队成长带动教师个体成长为主要模式,借助课型研讨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化提升。借助课型研讨这个平台,我校教师不管是解读教材的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还是调控课堂、关注生成的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

篇4: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开小差 减少 引导 利用 优化

作为教师,都希望学生听好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掌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要点……但45分钟全神贯注地锁定于课堂,在职业学校是不太可能的,同时也是不科学的。心理学知识表明,人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学生在英语课上的注意力一直是让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没有注意力,课堂效率无从说起。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教师看到学生开小差就非常生气和失望,继而影响正常教学,降低了英语课堂的效率。笔者对此做了一番思考和实践,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1.承认学生上课开小差这一事实。这里并不是指教师向别人承认在自己的课上有学生开小差,而是指教师应在心理上承认学生上课开小差这一行为。上课开小差是一个无需争辩的事实,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上或多或少存在着。教师看到学生上课开小差不要气愤,要心平气和地接受,这决不是学生有意作对,也决不是课讲得不够精彩,这是一个人注意力的限度及种种原因造成的。教师要从心里上承认这一事实,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继续演绎好每一堂课。

2.理解学生上课开小差这一行为。教师承认了学生上课开小差这一事实后,不能听之任之。为了把课上得更好,合理认识这一行为显得尤为重要。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有很多种,有的是因为不想学,底子差,上课也不好好听,直接影响了听课效率;有的是想学的学生,但偶尔会走走神,轻微影响了听课效率。对于第二种学生无关紧要,有办法解决;令人头疼的是第一种学生,底子差,也不好好学,让人看了生气。其实,没有哪一个学生不想学好,只是有时因为缺得太多跟不上。课后没有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上课如何努力地听也是无济于事,索性不听了。再加上教师在衡量笔头作业与口头作业时,多数倾向于笔头作业,上课开小差就很自然了。其实,他们心里却很着急,担心教师让他们起来回答问题,担心落下的越来越多,希望教师讲慢点……那种心理上的难过教师可能很难理解。但他们最希望的是教师能关注自己,能再解释一遍。可教师要兼顾整个班级,不可能每一次都为几个学生的“历史遗留问题”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理解他们开小差也许有很多无奈。

3.找出学生上课开小差的原因。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学生开小差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因素,也有教师因素。职校生大多英语底子不是很好,教师在课堂上英语如果讲得较多,让他们整节课专心听讲确实困难;授课时,若都用同一个语调、同一个节奏、同一种表情上整堂课,学生也容易开小差;还有,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将来的职业一点关系都没有,如侧重英语语法的课堂就很容易让学生走神……教师要找出并正视这些来自于教材、学生和自身的导致学生开小差的原因,不能把学生的开小差都归结为学生自己的原因,也要从自身角度找原因。

4.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利用学生的开小差,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這个“导”除了要主导好所授内容和课堂活动外,也要包括主导好教材及诱导学生少开小差,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来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学生不应再是单靠熟记所学内容来考好每一份试卷的“机器”,社会需要的是有知识、会思考、能动手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开小差若能引导得当,倒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只要精心设计,有开小差的课堂同样会变得无限精彩。

(1)以开小差者为例,随机应变,借题发挥。有时,教师讲得很投入时,某个学生可能看着窗外,胡思乱想,此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他为例了。对于现在分词的用法学生一直不太理解,教师可随机应变联系本课内容,让学生马上翻译一些句子。如:“刚才小明(开小差学生的名字)看着窗外,想着下课后去打篮球。”(Xiao Ming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just now, thinking about playing basketball after class.)但不要叫小明本人,而是告诉其他学生只是以小明为例。让其他学生先回答,再让小明判断是否正确,然后让他重复句子。这样一来,小明知道教师发现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并给他回到课堂的机会。既提醒了小明,也让其他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的用法。

(2)以大胆重组课堂内容为由,组织变相开小差,使学生参与。虽说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但有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作用需教师主导或组织。大胆地重新安排、组织一单元的内容,会让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落到实处。以中职英语第一册第八单元为例。为了让学生进入课堂,先让他们说说了解的节日,中英文均可,中外节日不限。学生兴趣高涨,说了很多。如果直接让他们用英语讲讲具体的节日,学生肯定不愿意说、不愿意参与。这时,教师可让他们准备一下再起来说,等于给了学生用中文聊天和自由开小差的机会。如果把warming up和Reading 1结合起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首歌《Silent night》,听歌之前没告诉学生接下来讲什么节日,只要求他们听。在听的同时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睁开眼睛后说出来。这时,每个学生都觉得很新鲜,都把手放在桌上,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享受。结果学生都有所想,有所说。这样,开小差的几率会大大减少,听课效率相应提高。

(3)以人为本,辅其弱处,助其进步。教师应在课后对上课最爱开小差的学生进行必要辅导,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尽可能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铲除开小差的根源。同时,课堂上某些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应做到中英文结合,也给他们思考的过程和机会。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公共文化课的英语课,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比如,布置学生感兴趣的海报设计、阅读练习,电子元器件的名称及键盘上各按钮或标记的中英文标注……让他们自己动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课堂、课后双管齐下,学生也会有所感动,进而有所触动,最后才会有行动。课上开小差的频率自然就低了,学习效率也相应得以提高,课堂内容在课后也得到了巩固,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英语是工具这一特点。学生每天都有所获,那么开小差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肯定有喜人的进步,开小差就真正从本质上减少了。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心“动”起来了,才有可能参与课堂,逐渐喜欢上英语课,课堂上开小差现象就会减少,英语课堂就不再是“教师叫苦,学生痛苦”的深渊。虽然解决开小差的问题只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方面,学生上课时的偏差行为还有很多,有效能的教师会尽量减少学生的偏差行为,无效能的教师才一直跟着学生的偏差行为争战。所以,如果教师若能从教材、自身和学生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减少学生开小差及其它偏差行为,那么英语课的课堂肯定能优化,效率也肯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卢敏玲等.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李如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Z].2009.

篇5: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态和谐;课堂教学;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90-01

教育是什么?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外,更加需要的是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存状态,打造和谐生态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在这个理念中,重要的是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的生存空间。这个空间里营造的是什么样的氛围,状态是怎么样的,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重点是什么,都将都学生的生命成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不同层次的教育推动人不同阶段的生命成长。小学教育的目的更多的地为儿童生命健康发展服务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但是我们忘记了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那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忽略了学生的生命需要和生命幸福。在人的一生的发展、成长中,知识、能力和习惯固然重要,但毕竟是生命之外的东西,只有生命才是人最本质的东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的知识、能力和习惯都是依附于的生命存在的。打造生态和谐语文课堂,在传授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养成习惯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智慧的启迪、性情的陶冶,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温暖,精神进一步充实,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让儿童的成长是快乐的。

一、营造和平等和谐的氛围,舒展学生心灵

课堂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不是因为课堂本身,而是由于有了学生这鲜活的生命,有了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而课堂的氛围,则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能够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师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尊重是必要的前提,只要让学生的位置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价格平等,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实现师生心灵的交汇。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不是学生的向个个体能实现的,要面对全体学生,要鼓励先进,激励后进,要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涉猎的积极性,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法,选择合作学习伙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除此之外,要更多地赏识学生,表扬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愉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戴“高帽子”,说赞美的话,讲表扬的话,在这样充满赏识的课堂,学生的内心才会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成长。

二、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向对话教学,让学生情感与知识相互交融

教学,就是要做到让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学生的生命之间相互对话。打造生态和谐语文课堂,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多向对话教学,并从中感受到鲜活的言语内容,领悟精神实质,净化情感心灵,最终达到教师与学生同认识,共体谅的境界,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加突出生命灵性。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可以重点品读鲁迅“救助车夫”的部分,在这部分中,救助车夫的时候,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词语“半跪”,在领悟这个词语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要学生先闭上双眼,接着让学生谈谈,在救助车夫这个时刻,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让你记忆深刻,难以忘记?这时,浮现在学生脑海的一个突出的词语就会是“半跪”,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个动作,尝试体验一下“半跪”,并谈谈是什么样的感觉?最后,让学生在意境中,朗读一下课文中的话语:“我们分分明明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最后给学生讲述,对于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车夫,鲁迅先生一跪就很多久呀,从这一跪中,你们能感受到跪出了什么吗?(学生就会很有感受地说:心疼、怜爱、同情、亲切……)。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片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课文的对话,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人们之间的尊重、平等、关爱、和怜悯,也会对这些进行思考,在师生、生生、生本等“多向对话”的课堂中,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种对生命的爱也会从此在学生的心坎中“长”出来。

三、鼓励开展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的独特创意

生命之所以美丽,不仅仅在于它的延续性、不可重复性,更在于它的独特性。一个个学生都是一个人独立的生命个体,它们之间是不相同,充满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把学生之间的这些差异作为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的资源,创设条件,让独立自主地展示自己多彩的人生,丰富的人生,体现每个人的生命成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不再是千篇一律,而要做到百花齐放,体现不同学生对相同课文的不同理解与认识,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解读课文,感悟生命,感悟成长。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充满平等、民主、自由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自由的空间里成长,畅享生命。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下一篇:大班幼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