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2024-05-21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通用8篇)

篇1: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

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用于高校的管理、决策、学科发展等层面。学科建设下的信息化平台需要满足科研交流、人员双通道管理、成果特征挖掘、一站式管理、考评标准定义、成果数字化、科研分组组合等特色需求与基本需求。因此,本文首先从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服务、为学科规划提供决策支持等方面,全面论述了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学科建设的作用。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构建策略,即构建技术框架、选取正确的开发模式、优化运行系统、明确功能需求等。

篇2: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一、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1.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服务

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站式服务,教师可以用账户登录系统,进而查找和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或管理科研经费、核算科研奖励、申报科研项目、修改科研简历、查询科研业绩。这些信息服务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为其科研工作提供诸多便利。例如,在项目立项之后,教师可以登录信息平台查询经费到账情况,不必亲自到财务处现场查询,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为学科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学科规划决策需要全面的、实时的信息,要从海量信息中快速筛选出有用信息,例如,引进高层次人才是否能够帮助该学科获取顶尖的科研成果,某些科研活动是否利于科研工作的进行,科研绩效与经费资助有什么关系,引进领军人物后科研成果如何,重点学科点的审批与团队成员的协作有无关系,发表科研论文与项目立项数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等。依靠简单的科研管理系统显然无法实现为这些科研规划提供必要支持,这就需要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

二、学科建设下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策略

1.构建技术框架

技术框架由系统应用体系结构与系统运行环境两部分组成,后者包括J2EE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又包括Mysql、SqlServer和Oracle。系统应用体系结构主要是指技术构架,信息平台将Hibernate技术与Struts框架技术融合在一起,同时还结合常用的组件,构建包括控制层、处理层、控制层和业务逻辑层的高效率技术骨架。

2.选取正确的开发模式

高校应当充分调研和分析本单位科研管理的实际情况,并借助自身的技术资源,开发实用性系统。这种自主开发模式具有个性化、实用性、成本低的特点。较为适合特色学校或规模较小的院校。但另一方面,它的系统适用范围有限,大部分数据不是通用标准,系统兼容性较低,这无疑对资源共享极为不利。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相对成熟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然后根据自身需求改造或定制某些功能。这种购买定制模式系统相对稳定,功能也较为完善,技术保障性较强,但却很难满足高校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合作开发模式也较为常见,它是指高校选取设计方案,然后联手研发机构共同开发。这种模式下系统的适切性较强,比较符合综合实力强的院校,但同时它的开发时间相对较长,成本也比较高,较为依赖合作单位。

3.优化运行系统

平台搭建后需及时试用,并关注用户的反馈信息,并据此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试运行阶段,应根据职称、专业、科研活跃度、岗位、操作偏好、年龄等因素,选取不同层次的用户,进行全面体验,并及时反馈。工程师分析、整理这些用户反馈信息,不断优化系统,进而在高校全面推广。同时,在系统运行中,还应当适时进行评估,根据用户的体验反馈,从系统稳定性、平台目标、系统灵活性、业务流程等方面全面评估。

4.明确功能需求

科研人员、二级单位科研秘书、学校领导、科研处管理人员和系统管理员,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主要用户。科研人员使用该平台主要是为了管理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或在线查询业绩发放及核算情况、在线申报校级项目、接受科研反馈意见和文件、通知。二级单位主要通过管理平台完成本单位的考研考核,审核管理相关数据,向科研人员发送文件,并收集教师的反馈信息,并完成学科建设相关的统计工作。学校领导通过管理系统研究相关统计图表,进而了解掌握全校的科研动态和概况,并对科研信息进行查询分析。科研管理处人员主要负责高校的科研数据,因此,他们运用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了组织项目中检和终结、科研考核、年度统计、项目申报。并承担管理、维护平台的责任,依据相关数据为决策层提供有用信息,推动高校决策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系统管理员通过系统设置各项参数,并维护后台数据。具体包括数据导入导出、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参数设置、系统日志管理、角色与权限设置等。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郭秀霞等.教育科研信息化门户需求调查与功能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9.

[2]李秀慧.医院虚拟学科创新平台构建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0.

[3]刘泽轩,江春华.基于JZEE架构的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

[4]曾捷,李霞.深圳大学重点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篇3: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一、科研平台的界定

研平台主要是指由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及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五种类别的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及相关的共享制度和专业化队伍组成的, 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性支撑体系。

按照涉及的学科领域范围大小可分为广义科研平台和狭义科研平台。广义科研平台是指科研工作者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所进行科研工作的平台, 不同学科领域内的科研平台相互交错, 形成一个大的科研平台网络。狭义的科研平台概念是指科研人员在特定学科领域, 进行科研工作的平台。不论是广义科研平台还是狭义科研平台, 又可以根据其形态和作用分为硬条件平台和软条件平台两大类。硬科研平台是指科研平台中的硬件设施, 包括购置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 实验设备的购买, 实验设备后期的维护与保养, 各项硬件资源管理与共享、运行经费的投入、科研人员的配备等。软科研平台是指科研平台中的文化、价值观念、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二、我校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武汉大学多年来一直十分注重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管理, 截止2014年底, 武汉大学自然科学方面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部委级平台9个,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7个,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湖北省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 其他省部级平台5个, 包含武汉大学工程检测中心、武汉大学A3实验室等资质平台在内的校级研究平台40个。基本上涵盖了学校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 基本形成了学科兼顾、层次分明、种类齐全的创新平台规模。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测绘学科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989年初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摄影测量与遥感及大地测量专业的相关实验室为基础开始筹建, 并在当年由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成立。2004年, 在国家科技部等部委召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 实验室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获“金牛奖”。2000年、2005年、2010年, 实验室在国家科技部开展的评估中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

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位于湖北省鄂州市梁子岛牛沙咀小岛上, 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站, 是国家生态与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以水生生物尤其是水生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该站站长于丹教授团队20多年坚守梁子湖, 种植广袤的“水下草原”保护梁子湖水质和生态, 被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该野外站同时也被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新华网主办的“寻找最美科技人物及创新团队”活动中, 于丹教授被授予首批“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武汉大学ABSL-III实验室 (简称A3实验室) 于2001年开始筹建, 2003年建成, 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武汉大学共同投资建设。A3实验室是全国首家获得国家认可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ABSL-3动物实验室。实验室持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颁发的生物安全认可证书、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 可以开展结核分枝杆菌、艾滋病毒 (HIV/SIV) 和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的体内和体外实验活动。在2004年抗击SARS、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发挥了重要的医疗应急与保障作用。

三、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校近年来平台的规模不断扩大, 质量提升明显, 但与相关兄弟院校相比, 差距仍然存在。

1) 学科布局上, 虽然基本涵盖了所有重点学科, 但是部分学科没有国家级平台, 需要进一步布局和优化;2) 在国际上或行业中有重大影响、特色鲜明的平台不多, 因此需要加强平台的内涵建设, 逐步提升建设质量;3) 不管是平台还是项目, 人才都是根本, 在目前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依然缺乏具有国际影响的领军人才;4) 缺乏深层次、系统的、对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 缺乏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虽然我校获得过多项国家科技奖二等奖, 但是一直未能在国家科技奖一等奖上有所突破。

四、思考与体会

(一) 建设与评估方面

按照各级各类平台管理办法, 定期评估是检查平台建设成效以及促进平台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定期评估工作使得平台之间竞争激烈、压力大, 在人才、团队、项目、奖励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竞争, 有些平台都是到了接近评估的时候才发现问题。因此, 评估的压力应该转移到平时, 建立平台年度考核制度并严格落实, 可以及早发现并及时解决存在的各类问题。

(二) 运行经费方面

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外, 2个国家野外台站、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其他省部级、校级平台均没有固定的运行经费。由于学校平台数量较多, 仅仅依靠学校“985工程”或“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进行支持效果甚微, 因此亟需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争取各级主管部门其他方面的经费支持。

(三) 专职管理人员方面

目前除国家级平台设有专职管理人员外, 其他平台由于人员编制限制, 大部分平台管理人员由教师兼任, 这样既分散了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的精力, 又不利于平台的规范管理。因此, 各平台可以采用聘用制、合同制等灵活方式设立专职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史扬.科研平台的构建及其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段昌伟, 倪红卫.关于高校科研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 2004.

[3]齐凤珍.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现状及探讨[J].科研管理, 2007.

篇4:谈农科院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创建社会服务平台,增强科研人员奉献社会的责任感。社会服务平台既是我们农科院的责任平台,也是实现科研人员社会价值的平台。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科研人员。一是结合科研成果转化,走研企结合、产研结合之路。紧贴农业生产的实际,与农技推广部门和种子企业协作,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转化科研成果。水稻研究室的科研人员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给水稻生产带来的严重危害,从数千个杂交组合中筛选,通过十多年的南繁品比鉴定,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抗条纹叶枯病的水稻新品种——徐稻3号,大面积种植亩产达650-700公斤,受到广大稻农的欢迎,良种覆盖范围逐年扩大,2005-2007年连续三年居江苏水稻推广品种和良种补贴品种面积第一位,年最大面积超过10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5000多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50多亿元,为水稻的稳产、高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该成果获得2008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是结合项目建设,做好科技服务,在生产第一线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结合农业开发、科技帮扶等项目开展科研工作,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技术服务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番茄黄化曲叶病是当前番茄种植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此,科研人员与省农科院协作,引入30多个抗番茄黄化曲叶病品种进行试种,取得了良好效果,解决了番茄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创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平台,拓展科研人员的创新空间。国家决定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这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全面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支撑作用的有力措施,也是科研单位提升创新能力的契机。为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各项争取工作,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徐州农科院被列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拥有2个功能研究室,4个岗位科学家,小麦、棉花、水稻、大豆、花生5个综合试验站,成为在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项目最多的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建设确立了徐州农科院在全国甘薯领域的领头羊地位,提升了相关专业的科研能力,为科研创新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我们以此为契机,以全面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工作要求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瞄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组织科研攻关,从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建设、科研工作方向等各个方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全面提升科研竞争力。

创建学科融合平台,推进科研创新。农业科学研究涉及各种农作物和不同研究方向,各个学科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注重搭建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平台,以实现各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一是规划建设综合实验室和科技示范基地,提供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博士后工作站和中国农科院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引进人才,争取项目。利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机遇,规划建设了综合实验室,配备了较为齐全的仪器设备,结合高铁建设所带来的机遇,扩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满足各个学科基础性试验的要求。二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创新研究。许多青年科技人员由于刚出校门,没有科研成果租社会影响,在对外争取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上不占优势,影响他们正常开展科研工作。为了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调动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院专门设立了青年科技创新基金,对适应青年科研人员特点和专业发展需要的课题进行资助,并组织专家对课题的设立、研究成果的评估进行论证,指定专人进行课题的指导和管理,有效地激发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三是拓宽课题组的组织形式,加强横向联合。鼓励科研人员在完成本专业工作任务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开展新兴课题研究。如油料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在做好油料作物品种研究的同时,连续多年进行大蒜品种的选育和栽培试验,培育出了优质高产的徐蒜系列品种,并通过了品种鉴定。

创建国际交流平台,把握农业科研的最新动态。近年来,徐州农科院充分利用国家甘薯改良中心的平台,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将科研人员推到科技创新的前沿,及时掌握本专业科研的最新动态。分别与国际马铃薯中心、韩国生命科学院建立了学术访问计划,每年选派青年科研人员前往进修,掌握国际甘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引进国外优良的种质资源,并与日本、美国、菲律宾及中国台湾地区达成多个合作项目,定期召开国际甘薯研讨会,邀请专家来院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小麦、水稻、油料等专业也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科研人员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科研工作紧紧跟上各个专业的发展步伐。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

篇5: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已具备了规范完整的工作体系,但目前在评审的各个环节中基本都采用传统的人工处理模式,存在工作量大、易出错、分析能力弱等诸多问题。随着网络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亟须建立符合职称申报、评审和管理要求的网络评审系统以提高评审效率。本研究旨在对江苏省农业科研系列职称的组织流程网络化平台建设进行初探,为开发建立网络评审系统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研;职称;流程;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 G3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5-0627-02

职称工作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农业科研院所对其科研人员个人职称晋升倍加重视,对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性有很高的要求[1]。江苏省农业科研系列职称申报组织工作已经形成申报、审核、分类、汇总、评审、票决、公示等一整套较为规范完整的工作体系,但在组织方式上尚有些滞后,如:存在重复审核材料、重复汇总信息,增加冗余劳动,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唱票过程仍处于人工计算阶段,耗时且易出错,评审效率低等现象。为此,亟须研究职称组织流程网络化平台建设,将职称申报、审核、评审、投票等一系列程序通过网络化平台进行操作,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网上申报评审管理系统,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既减少了人力和办公成本的投入,同时也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2],保证评审工作公平、合理、公正、透明。

1职称人工处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江苏省职改办统计,江苏省每年完成30个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每年评审产生约3.3万名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而当前,仅个别系列开始尝试使用网络评审系统,其他大都还是采用传统的人工受理、纸质处理方式,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从申报准备工作开始到评审结束,一般需经历大半年时间。其间,大量评审材料报送、整理、审核,均会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时间的浪费[3-4],且因工作量大,稍有不慎还会出错,直接影响专业技术资格管理部门的公信力。(2)专家评审过程中,将大量时间耗费在业绩查找、比对、记录等重复工作中,对申报人提供的业绩成果等分析评价时间相对不足,影响评审质量。(3)相近专业的业绩难以比对,不能充分体现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原则,对评审全过程监督难度大,评审过程全程留痕难以实现,尤其对评委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4)票决采用人工投票和计票方式,耗时耗力,效率低下。(5)申报和评审信息数据的离散,难以对全省农业科研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地域分布、结构组成、业绩发展等进行综合分析,影响主管部门对农业科研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2职称申报评审网络化的优点

职称网络评审是办公自动化的重要体现[5]。农业科研系列职称组织流程网络系统的建设技术依托农业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流程和管理办法,结合电子化处理特点和信息化规范要求,进行网络技术创新和优化,大幅提升农业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管理水平。(1)实现职称申报评审无纸化。从申报、分类、整理、汇总、审查、评审、抽查到结果公示等全流程各环节的数字化处理;采用一站式完成网络申报、网上资格审查、远程数字化评审、自动化票决、随机抽查、信息公示等各项工作,从而真正实现无纸化职称申报评审工作。不仅流程更加明晰,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2)建立科学的专业资格评审监管体系。从事前预防、过程监督、事后监督3个方面进行充分的设计考虑,采取多种创新技术手段来实现管理目标。全程电子化覆盖申报―审核―评审―票决―监督―公示等管理的全部相关环节,具有完善的全程信息留痕体系,基于AOP理念,采用多级全程留痕技术,对在申报、审核、评审、管理过程中的所有操作进行自动记录,全面覆盖。另外还具备强大的材料信息自动化比对能力,能够自动发现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申报材料。(3)减少申报人和工作人员工作量。以服务为核心理念,为申报人提供便捷服务,减少申报人为了申报材料来回奔波的烦恼,通过范例、向导、提升等多种措施,方便申报人随时随地进行材料填报,同时也能够减轻工作人员受理及整理纸质申报材料的工作量。(4)提高评审效率。评审服务平台能够根据组织流程设置同行专家审核、答辩、评审等步骤,帮助评审专家完成人工很难完成的检查、比较、计算等工作,并由评审专家依据相关评审标准最终完成评审工作,提高了评审的效率。(5)加强决策分析。采用数据仓库的建设理念,对关联多方数据进行集中采集,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面向主题的分析数据库,通过多种分析手段为不同层面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可以此为基础形成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大数据中心,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长期管理体系。

3网络评审系统功能模块的初步构想

目前国内各科研院所对职称评审都有独立的一套评审办法,虽然相互借鉴,但并未形成一套通用的评审办法[6]。很多评审办法并未形成完整系统,更未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很好地结合,未充分利用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的便利性[7]。本研究拟建立的网络申报评审管理系统是根据江苏省农业科研系列的职称评审流程,结合网络评审系统的特点,进行架构模块及系统设计[8],初步设置为:职称申报信息发布―个人信息申报―所在单位初审―省级资格审查与分组―同行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评审与投票―评审结果公示7个步骤。依据7个步骤,将职称网络评审系统设计为职称信息发布、个人职称信息填报、所在单位职称信息预审、省级职称评审、系统管理与配置等5大子系统。

3.1职称信息发布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括职称评审信息发布、职称评审结果公示与反馈2个功能模块。该子系统主要实现职称评审信息发布与相关文件下载以及职称评审结果公示与公布等功能,以保证职称评审信息的公开透明。

3.2个人职称信息填报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包括申报人员注册与个人基本信息维护,职称网上个人申报与维护,网上职称材料打印等功能模块。该子系统方便申报人员对个人基本信息、职称相关信息的规范化填写与维护;系统自带校验功能,对申报人员提交的信息进行格式标准化与内容准确性校验,提升信息的规范性,降低后期审核与评审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实现职称材料标准化输出、目录生成、打印等功能,减少申报人员申报表材料整理打印时间。

3.3所在单位职称信息预审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含申报材料真实性审查,所在群众评议信息维护,单位职委会评议信息维护,职称评审缴费确认等功能模块。该子系统主要方便职称申报人所在单位对该申报人进行材料真实性审查;提交所在单位群众评议结果与学科组评议结果,并进行缴费确认。

3.4省级职称评审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包括职称评审进度监控与管理、职称评审材料勘误、职称申报信息汇总与分析、申报人员分组与同行专家分组、同行专家组评议、申请人答辩管理、职称评审委员会小组讨论管理、职称评审委员会投票系统、职称评审数据统计与分析等7大功能模块,主要服务于职称申报管理员、同行专家、职称评审委员会3类用户。

对于职称申报管理员,主要方便其对申报状态进行监控与管理;对职称信息进行复核与勘误,根据申报人员人数,按学科进行分组;依托系统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为同行专家与评审委员会提供准确的职称评审数据统计;并在职称评审结束后对本次职称评审数据进行分类汇总,输出各类上报、存档报表等。

对于同行专家,主要方便其对本组内申报人员进行逐人评议,投票,根据各等级职称评审要求给出各项评价、综合评价、评议等级等;确定是否需要答辩;确定小组内申报人员排序等。

对于职称评审委员会,主要方便其对每一位申报人员按不同申报级别进行逐一投票;统计投票结果,标准输出打印,供职委会签字确认存档。

3.5系统管理与配置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包括各级管理员及用户管理、评审专家管理、职称等级及其评审标准管理、评审系统信使服务、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日志管理。主要方便系统管理员对各类职称申报人员、管理员、专家等不同用户的管理;方便设置各级职称评审等级,对该等级的评审标准、权重等进行设置;对职称评审数据进行备份与恢复操作;对系统内各类用户对系统操作数据进行记录与管理,提高系统安全,方便查误与纠错等。

4展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电子政务的推广和发展,信息化、电子化已经成为节约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首选[9],各级、各地方人事部门建立适合自身的人事管理系统也将成为发展趋势。本研究设计农业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组织流程网络化平台,将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此构建的网络评审系统不仅能够减少人事管理部门在职称原始评审工作中的劳动时间消耗,降低评审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成本,还将加快在线申报、在线评审和公示的进程,大大缩短评审工作的周期,提高职称评审的效率。相信这项研究也将在全国省级农业科学院中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篇6: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根据《河南师范大学关于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意见》(校科字〔2013〕5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经费是指学校按照学科建设规划安排的用于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发展的经费,分为专项建设经费和一般运行经费。经费来源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划拨和学校自筹等。

专项建设经费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下达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建设经费。主要包括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学科建设专项,国家、省市财政支持的学科平台建设专项,学校自筹的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建设培育专项等。

一般运行经费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按照不同建设目标和建设层次并结合绩效考核安排的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经费等。

第三条 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经费由学校统筹预算和管理,设置单独核算账户,专款专用。

第二章 经费使用范围

第四条 专项建设经费使用范围。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专项建设经费应主要用于学科平台科研条件的改善,建设项目包括学科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实验室改造等。

第五条 一般运行经费使用范围。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一般运行经费应主要用于学科平台小型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要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培育、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学科平台日常办公运行等,各学科平台应根据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各部分预算比例。

第六条 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需符合国家、省和我校财务管理和审计的相关规定,使用范围仅限于学科建设所需的直接开支:

1.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要综合考虑学校现有相关资产存量及共享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应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统一管理,合理使用,精心维护。

2.购置办公用品、科研耗材以及测试化验加工服务等,应提供收款单位开具的明细清单。

3.支付成果发表版面费应提交已发表的论文或用稿通知;支付著作出版费应提供出版合同;支付专利费用应提供专利代理机 — 2 —

构的相关证明。学科所资助的研究成果须对学科研究方向和方向团队建设构成支撑。科研资助标准由各学科具体制定,鼓励向高级别成果倾斜。

4.支付学科成员访学进修费,应提交通知文件、学习计划以及相关发票依据。

5.参加与学科方向有关的学术会议或其他学术交流活动,需有邀请函或会议通知,以及会议收录论文等证明。

6.专家咨询费是指学科、平台邀请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以会议形式开展学科平台发展论证的劳务费。专家咨询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支出凭据应包括专家姓名、单位、职称、身份证信息、专家签名和咨询费额度等信息。

第七条 学科建设经费不得用于交通工具购置、非学术性出国考察、捐赠赞助、弥补罚款以及与学科建设项目无关的其他开支。不得支付招待费、本学科成员劳务费和讲课费等。

第三章 经费使用办法

第八条 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经费拨付到位后,各学科平台应及时组织方向团队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研究制定经费支出计划,研究确定的经费支出计划应经学科平台负责人签字、学院主管领导签字、学院盖章后报送科技处备案。经费支出计划是学科平台建设经费使用和管理的主要依据。

第九条 使用专项建设经费和一般运行经费购置仪器设备、实验室改造等建设项目均需按照有关程序组织调研论证。

第十条 专项建设经费购置仪器设备、改造实验室等建设项目应遵循以下工作程序:

1.各学科平台围绕建设项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前期调研论证。论证要求:

(1)必要性:建设项目与本学科平台建设规划一致性,是否本学科平台必需的大型仪器设备、科研软件、数据库、实验室改造等,使用对象和受众范围,是否重复购置以及重复购置的充分理由,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等。

(2)可行性:包括仪器设备拟购置数量、规格型号、先进性、性价比、拟存放地点、管理人员配备、项目论证和调研情况、预期使用效益分析、预算情况和资金保障等。

(3)论证人员:参加论证的人员应包括学院有关领导、学科平台带头人、方向团队带头人、主要学术骨干、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等。

(4)论证结果:经过充分论证并确定实施的建设计划,要形成论证会议纪要(包括论证时间、地点、内容、最终意见、参加人员等),填写《河南师范大学科研平台与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实施计划表》,并经学科平台负责人和学院主管领导签署具体意见后,— 4 —

报送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处)。

2.科技处负责各学科平台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的初步审核和汇总,对于价值较高的仪器设备购置计划,需经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查重后,安排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论证会议。会议程序如下:

(1)各学科平台以PPT形式向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会议陈述拟实施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前期论证情况等。

(2)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及会议邀请的论证专家对各学科平台的汇报内容进行质疑、讨论。

(3)对拟同意实施的建设项目,形成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纪要,并报校长办公会议及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审议。

3.对校长办公会会议和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通过的建设项目,由相关部门根据会议决议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包括招投标、购置安装、施工、竣工验收、审计等。

4.建设项目完成后,学科平台应提交建设项目招标文件、购置(工程)合同、审计报告、验收报告等完整资料,及时办理报销手续。

第十一条 一般运行经费购置仪器设备等建设项目,每批次购置单台或多台设备价值不满30万元的,在学科、平台论证的基础上,有学科、平台依托学院组织专家论证,论证意见报实验室

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统一研究购买。每批次购置单台或多台设备价值超过30万元的,参照专项经费建设项目论证程序进行。

第十二条 一般运行经费日常开支项目按照各学科和平台制定并备案的经费支出计划进行。

第十三条 建设经费使用报销,严格按照上级财政部门和学校的有关制度执行。

第四章 滞留经费管理

第十四条 为确保学科平台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和使用效益,学校对超期滞留的学科平台建设经费将予以回收。办法如下:

1.学校鼓励各学科平台建设经费的使用与建设期同步进行,考虑到学科建设的长期性及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对建设经费超期滞留建设期外两年的,学校将收回有关学科平台10%的滞留建设经费,此后仍有建设经费滞留的,每年收回20%的滞留经费。

2.滞留建设经费收回按照学校预算进行,于每年年初执行。对于回收的学科平台建设经费,学校将统筹使用并将其纳入下一学科平台建设经费预算。

第五章 附 则

篇7: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的重要性

首先,我认为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如同失去了道德一样,虽然可以暂时的生存,但是谈到发展,就很难实现了。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研环境,而科研环境对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人才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条准则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更加适用,一个科技工作者不诚实,可能导致一群科技工作者的不诚实,最终使整个科学界的诚信程度下降,我认为,只有诚实的作风,诚实的结果,才有真正的科学。这是一个现实的科学,是一个职业问题,是职业的可行性与可能性的问题。

科研工作者从事科研活动,应当求真务实,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应当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而负责任的履行职责,应当秉承专业精神,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标准和规范,应当做到公平和对他人的尊重,承认他人的成果和贡献,应当严谨自律,对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问题谨言慎行,并妥善处理科研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应当恪尽职守,在科研活动中自觉承担对同行、核对研究对象对社会的责任。

篇8:高职院校省级科研平台建设初探

该建设项目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筹集项目经费,从人才队伍建设、条件建设、 科学研究、开放服务、运行管理等方面开展项目建设。 经过3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圆满完成了各项计划任务,现将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总结如下,供同类院校借鉴参考。

1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1. 1组织机构的建立

按照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规定, 实行资源共享、开放合作、自我发展的新型企业化管理机制。重点实验室的主管部门是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和学院,下设实验室理事会,理事会由承担单位负责人、主管部门负责人和重点实验室主任等7人组成,负责重点实验室的岗位设置、人事任免、业绩考核、投资计划、资产转移、财务管理等重大事宜。重点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和目标考核制,实验室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日常的科学研究、学术活动、人员聘任、财务开支、行政管理等工作。实验室主任可根据实际需要,聘任负责学术和行政的副主任和各研究室正、副主任若干名。重点实验室的财务由学院计划财务处代管,设立单独帐户,实行专款专用。

学术委员会是该实验室的最高学术组织,由国内同行业知名院士、教授和专家13名成员组成,为实验室提供学术指导和咨询,对实验室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研发与投资方向、年度科研工作计划、重大研究课题审定、学术评价、成果鉴定、学术活动安排等重大事项提出指导意见。学术委员会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

实验室采取主任负责制和目标考核制,人事制度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固定人员编制根据高效、精干的原则设定,实行任期聘任制。采取保证事业费的政策措施以稳住固定科技队伍和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为促进科研人员的流动与学科的相互渗透,积极增加客座研究人员的比例,并聘请该领域知名专家为客座研究人员。通过兼职教授、客座研究和联合申请课题等形式,增进与其他科研和教学单位在学术上的联合。

1. 2制定了一系列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开放共享制度与管理措施

为了更好地运行管理和对外开放服务,重点实验室制定了《章程》、《学术委员会工作细则》、《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制度》、《面向社会及企业开放服务制度》、《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制度》、《环境污染控制与处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动物房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管理制度30个,编制了各类仪器设备标准操作规程22个,并按照《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方法》的规定要求运行、管理和考核,体现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和公益性等特征,为国内从事兽药研制与生产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和高效的兽药临床试验、兽药代谢试验、兽药工艺等共性技术研究、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及合作研究开发等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基础设施的作用。

1. 3联合共建方式和产学研合作方式及机制

重点实验室依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为共建合作单位。项目总经费1 500万元,其中省财政拨款300万元,地方配套150万元, 共建单位配套300万元,承担单位自筹750万元。在产学研机制建设上,依托单位与共建合作单位将建立良好的“产学研”联合体,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化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如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共同培养人才、联合开发新产品、新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等,提升合作单位与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1. 4设立开放课题基金

重点实验室在加强校内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兽用生物药物研究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特设立开放课题基金,公开招标,积极与省内外相关的科研机构、本科高校开展合作研究。按照公正、规范、择优的原则,引导和加强开放课题项目申报立项工作, 通过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书来吸引省内外优秀人才到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力求促进实验室整体学术水平和学术氛围不断提高。

2运行与实践效果

2. 1人才引进与培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重点实验室积极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团队建设。经过3年的建设,现已拥有一支专业和年龄搭配合理、富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兽药研发与技术服务团队,专业涉及生物技术、生物制药、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毒理、预防兽医学、中药学等领域,专职技术人员36名,其中博士15人、硕士20人,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10人、中级职称13人。 建设期内共引进了专职技术人员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名; 重点实验室有9名技术人员在职攻读学位,其中有3人获博士学位、1人获硕士学位,5人博士在读,4人赴国外进行了访问研究。

由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局限性,重点实验室积极与江苏省内外的科研机构、本科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吸引在读硕士研究生到实验室开展实验,并从学院选拔出了一批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实习生给其做科研助手,通过此举达到了双方人才培养的共赢。建设期内累计共同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5名,同时使得学院的30名专科生得到了很好的实训。

2. 2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3年来,重点实验室不断整合与优化科技资源, 提升研发服务能力水平,在科学研究、人才培训、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3年来,依托单位与共建单位联合申报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承担了农业部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子课题、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各1项,其他横向委托项目6项,项目经费总额达到400余万元。重点实验室主持的课题先后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已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 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其中SCI收录8篇。

2. 3社会服务功能凸显

重点实验室先后为江苏泰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泰州贝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泰州康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城动物生物医药园、山东绿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徐州金牌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实施了研发服务、技术人员培训等,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先进的仪器设备、专业的技术人员、 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良好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服务用户的一致认可。

经过3年的建设与发展,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具备科学研究、对外服务和人才培训的研究服务型机构,重点实验室作为省内兽药企业可以借用的外部资源,实验室按照“整合集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开放共享”的原则运作,凭借其优良的基础设施,资深的科研服务团队,面向社会,为区域内科研院所、学校和企业提供服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成为江苏省特色明显的兽用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平台,在全面开展兽用生物制药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的基础上,促进了兽用生物制药技术成果应用和从事兽用生物药物研发人才队伍的建设。本项目的实施具有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把重点实验室建成兽用生物药物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成为发展科技型兽药企业的摇篮。促进了一系列生物药物研制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有效地提高了兽用生物制药技术水平。

3未来发展设想和目标

3. 1进一步提升动物药品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

不断整合、优化重点实验室及依托单位现有的科技资源,加强与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新兽药研究开发团队,开展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细胞因子类抗病毒药物、天然药物、兽药新制剂等新型兽药产品的研制与产业化,推动江苏省兽药产业转型升级,为江苏省动物疫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产品保障。力争在3年内攻克兽用生物制药产业核心关键技术5 ~ 8项,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新兽药3 ~ 5个。

3. 2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快建设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运行开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兽药工艺、 毒理、代谢、残留、临床等研究服务以及相关技术咨询、技术培训、资源共享等开放服务,并不断加大服务覆盖面,提升开放服务能力和水平[2]。3年内服务兽药企业数量超过30家,服务项目超过40项,培训相关技术人员超过200人。

3. 3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进一步实施“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管理制度,将平台打造成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科研服务性机构。紧密围绕平台的开放服务功能开展工作,对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流程和部门职责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平台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继续推进企业化运转模式,完善岗位职责,完善客户服务满意度调查考核机制,积极探索调动队伍工作积极性的新机制,逐步形成岗位目标考核与爱岗敬业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与外部门、外单位的协作机制,全面提升平台运行管理水平。

3. 4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每年派遣2 ~ 3名青年技术人员赴江苏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习进修; 每年平台内部重点培养技术骨干1 ~ 2名; 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并择优录取; 每2个月邀请一位国内外兽药研究专家来重点实验室做学术报告或指导工作,着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确保实现平台发展规划中建设高水平人才梯队的发展目标。

4结束语

上一篇:我爱校园的春天作文350字下一篇: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