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研究

2024-04-22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研究(共6篇)

篇1: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研究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

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课题实验自2008年8月开始准备,并进行实施研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辛勤工作,努力探索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下面就课题的研究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新教材编写了许多图文并茂,色彩明丽,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新教材编写主题图的意图主要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说,新教材中运用主题图可谓一大创新,“主题图”的深意,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若能好好利用主题图,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主题图是以“情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刚开始,学生对这一幅幅色彩明丽,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极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去发现、探索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效果也不错。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对主题图已不再感到新鲜和有趣了。主题图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是“故事里的事,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把握主题图的真谛,因此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把主题图的功能价值仅仅简单地定位为为情境创设服务,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又如没有把主题图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联系起来,学生仅仅是在开头几分钟的主题图情境中学习数学,剩余的三十多分钟还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甚至舍弃主题图不用,感觉在新教材中占有极大篇幅的主题图在教学中已没多大的价值。但是,没了主题图的数学课堂真的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学数学知识,没有生机,没有活力,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数学就是学习怎么算题的一门学科,必会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厌恶的心理。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数学教学中主题图的应用产生了深深的困惑,开始对主题图的价值和运用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在教学中进行新的尝试和实践、探索和创新。希望通过“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研究”,挖掘出新教材主题图丰富的内涵,学会引导学生去发现主题图中渗透的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价值,赋予主题图灵魂,让主题图真正“活”起来,活在我们的教学中,活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心中。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是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选定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现状和教师课堂教学中主题图使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入手,探讨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挖掘出主题图丰富的内涵;把握主题图的最佳应用时机;掌握主题图的应用方法。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能力、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师掌握高效应用主题图进行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2、通过研究,深入挖掘新教材主题图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渗透着的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会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主题图,学会等待学生去发现知识。让主题图资源化、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人文化,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价值。赋予主题图灵魂,让主题图真正“活”起来,活在我们的教学中,活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心中。

3、通过研究,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使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相互尊重,对所学习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

三、具体工作:

(一)1.讨论并确立了课题实施方案、学期研究计划,并填写市级课题申评书,积极申报市级课题。

2.确立课题研究的方向,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确定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

3.搜集资料文献,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资料。

4.一月一节研究课,从实践研究中,进行必要的反思,适当调整研究的具体细节。

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上,按照“以点带面”的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1)树立典型。主要工作是上好研究课,特点是“精、深”,作用是“示范、榜样”。(2)专题推广。其主要工作是把研究课进行研究、分析、推广。其特点是“广、活”,作用是影响深远,具有实效。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进行,使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本学期,在树立典型的实践研究阶段,我们本着课题研究的“严肃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原则,由课题组成员先后上好了以下研讨课:《统计》、《9加几的进位加法》、《用连乘解决问题》、《100以内数的认识》、《除法的初步认识》、《数一数》。5.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准备期末评估材料,商讨期末评估小结。

(二)1、讨论并确立了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并在具体实施中根据实际及时修改,使它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

2、确立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明确了课题组成员分工,确定了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

3、结合具体实际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讨论修改,并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了修改后的课题实施方案。

4、总结了上学期的研究成果,整理了本课题实验老师的有关的教学札记、案例,整理出了《“主题图”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效载 体》一文。

5、一月一节研究课,从实践研究中,进行必要的反思,适当调整研究的具体细节。研究课的具体做法是:先组内集体备课,然后由一位围绕课题研究主题上一节课,进行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还要把自已的研究成果在每学期进行的几次“教研活动”中展示出来,供全体教师学习、指导,使大家共同提高。

6、做好每次活动记录。

7、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准备期末评估材料,商讨期末评估小结。

四、研究措施:

1、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明确,方法要科学,研究工作要十分具体。遵循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的原则,深化课题研究,大胆进行整合与创新,力争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2、实践研究方面,按照“以点带面”的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1)树立典型。主要工作是上好研究课,特点是“精、深”,作用是“示范、榜样”。(2)专题推广。其主要工作是把研究课进行研究、分析、推广。其特点是“广、活”,作用是影响深远,具有实效。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进行,使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3、坚持实验教师的个体研究为主,集体研究为辅的实验方法。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边研究,边实验,边应用。

4、采取互相推荐文章学习、备课会、研究课、典型课例研讨等行之有效的形式,从理论到实践上加深对课题的认识,使本阶段活动更有针对性,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5、正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1)从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出发,实现教学内容的本土化。(2)从教材中知识的呈现方式出发,实现学生学习的活动化。(3)从教材的结论形成过程出发,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6、聘请专家指导,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现代教育网络,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调查水平、实践反思能力、整理成文能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促研究向纵深发展。

五、课题研究成果: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出理论,通过“主题图”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主题图是前奏曲,“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主题图是主旋律,教学时应把握;学生是“主题图”学习材料的呈现者,是“主题图”数学问题的发现者,是“主题图”数学活动的体验者。在主题图的使用中,我们应该坚持:少一点观赏,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共性,多一点个性;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实效;少一点指责,多一点鼓励。

功夫不负有心人,本课题组王群芳老师所撰写的《如何提高主题图教学的有效性》在湘乡市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一)进一步明确了研究范围(课题的界定):

所谓主题图的应用与设计,是以新教材为依托,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要敢于超越教材的局限,主动依据《新课标》,结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科学地选择、调整和构建主题图,使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富时代气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充分挖掘教材主题图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

3、创设问题情境,重视问题解决。

(三)实施研究主题的具体成果:

1、充分挖掘教材主题图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使单一的认知目标向多种目标转化,以行(活动)激情,以行引趣,以行促知,以行育人,实现行与知的统一。

这些都是学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的真实表现。这些资源的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教师结合自身实际优化组合,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我们要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打破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僵化格局,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变化,师生间、生生间、个群间互动交流的局面。

(1)、活用教材,赋予主题图灵魂(资源化、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人文化),把静止的主题图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

(2)、联系实际,对内容进行增删补改。

“主题图”运用的方式有很多,但都因人因课而异,关键在于能否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主题图”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是出自老师编写,但其意义的建构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题情景演绎的经历者,是情景意义的建构者。当教师确立主题,以主题情景的形式展开教学时,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成为主题情景层层展开过程中的主角。我们的主题情景,也正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内容逐渐变得完满,内涵逐渐形成变得丰富,效应逐渐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

总之,教师是“主题图”的构思者,学生是情景意义的建构者。只要用心研究了必有所得。课题组成员在学习案例的具体要求写法之后,写出了《关于使用主题图的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 课例等优秀的主题图应用实践探索案例。

六、下一阶段工作设想:



1、对目前的学生兴趣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按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归类,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思路。

2、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不断探索研究方法,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力争研究的实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立足课堂,实施研究。及时总结,深化研究。及时总结、及时反馈能使我们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轮实验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使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会聘请专家指导,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现代教育网络,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调查水平、实践反思能力、整理成文能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促研究向纵深发展。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明确的,方法是科学的,研究工作也是十分具体的。我们将在课题的引领下,在学校的领导下遵循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的原则,深化课题研究,大胆进行整合与创新,力争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2009年11月

篇2: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研究

合理利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引言

在新教材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故事的情境图无处不在,图画内容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而这些主题图能否发挥优势,还需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将其活动化、现实化,赋予生命的活力。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和保合寨小学低段数学组的老师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用好“主题图”来进行研究。

二、研究文献综述

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学习内容要面向学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面向生活,学习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要面向儿童现实生活世界又面向儿童可能生活世界。课程学习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目前已经有结合新教材中的主题插图的研究,有一定的合理运用主题图基本策略。但是在结合低年级学生,围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来研究小学低年级教材中的主题图的合理利用的相对还甚少。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步骤分工

(一)本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

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深入研究主题图在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研究如何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训练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的信息素养,使得教学方式有进一步的改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充分的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本课题是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应用主题图时出现的问题而选定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现状和教师课堂教学中主题图使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入手,探讨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挖掘出主题图丰富的内涵;把握主题图的最佳应用时机;掌握主题图的应用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同时辅之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即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实际问题,确定突破方向,充分借鉴并利用已有资源丰富素材库及课件内容,加以创新。此外,还要多方听取意见,进行探索性、验证性的实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研究成果。

(四)研究的进程与研究工作的实施。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通过文献学习开展理论研究。

2、开展教育实践摸索好的利用主题图的做法。

3、开展个案研究。

4、撰写论文及个案分析。准备阶段2011年10月——12月

(1)通过文献学习了解主题图的定义及现阶段此课题研究的成果。

(2)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确定各研究阶段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

(1)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将中年级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分人头进行计划,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和改进调整教学方法。

(2)各位实验教师都要对教学实践中效果较好的方法进行随时的记录、做好反思,积极在微观课题论坛上发表交流。

(3)利用我校提出“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3个读懂,结合自己的课题进行实践,并进行反思总结,撰写相关论文。(4)参与研究的教师均在完成各级各类公开课。

《小熊请客》——接待市教研室调研做课;

《100以内的数》——教研组观摩课;

《分一分》——区优质课二等奖;

《认识方程》——区优质课一等奖; 《精打细算》 ——教研组做课; 《包装的学问》——教研组做课一等奖 总结阶段2012年7月

收集和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写一份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新课程已走进学校好几年了,新教材与老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小学数学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尤其是教材中的主题图,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充满时代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但这些主题图能否发挥作用,还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合理开发使用, 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

下面就结合我们两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合理利用”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读懂教材,挖掘主题图的内涵

“主题图” 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也是经过数学专家的再三斟酌、精心选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其深意,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要走近它,再走进它,正确全面的诠释主题图,并能够从中理主题图的数学学习目标,可以说,正确理解了主题图的意义,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这是运用的“基点”。

(二)读懂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

小学生生性好动、自制力差,上课的铃声虽然将他们带到了各自的座位上,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立即专心致志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由于“主题图”多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尽快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两校教师常采用下面的几种做法。

1、故事演绎主题图

故事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保合寨小学的胡建平老师在执教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比大小》一课时,将“少年演讲比赛”这一个静止的画面,巧妙地串成一个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中来。

故事讲的是一个四人一小组进行演讲比赛,由胡老师来客串主持人,故事一开始分别出现两位选手及他们的得分,主持人问到:“前两位选手的得分已经出来了,同学们你们比一比目前谁的得分高呢?”学生由于以前有一定的小数比大小的知识基础,马上调动了原有的经验,比出了高低。在全班交流中,彼此学会了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先比整数部分,如果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的,就要看百分位,以此类推。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第三位选手的表现。”主持人说到。出现了第三位选手的得分后,追问到:“你们能将这三位选手的得分由高到低排列出来吗?”在学生们短暂的思考之后,有的同学很快排出了名次。有的同学则慢了,在彼此交流中发现慢的同学是将这三位选手的得分两两相比,最后再得出名次;快的同学则是将三位选手的得分数位对齐排成一列,再按照刚才的方法从整数部分开始,很快排出名次。在共同分享彼此的方法之后,大家协商达成共识,多个小数比较大小时,写成一列再比较的方法又快又好。

“我们一起看第四位选手的表现,第四位选手的得分现在还没有出来,但是评委表示他的表现比目前的第一名差一些,比第二名好一些,同学们能估计一下这位选手的得分吗?”同学们纷纷表达出自己的猜测,接着主持人追问:“如果你们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这四名选手的最终名次是怎样的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学们一次一次接受着挑战,在思路的碰撞中彼此分享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2、动态演绎主题图

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画面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原本静态的主题图变成动态过程的演示,使静止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的催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例如,我校朱彩凤老师在执教《图形的认识》这一课时,课一开始,就出现一幅三个小动物进行自行车比赛的画面,其中小猴子的车轮是方的;小狗的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间;小熊的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伴随着一声枪响,动物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前进着。“同学们猜一猜看,哪个小动物最终获胜?为什么?”今天你们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了。再如:执教《24时计时法》时,新课开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播放《挑战城堡》这一动画片,当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蓝猫和菲菲为在表上找不到“14时”而困惑时,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使他们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知内容与学习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个究竟的情境之中。

3、创编丰富主题图

教师不应该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而是主题图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者。也就要求我们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例如,在执教《路程、时间、速度》一课时,教材中只给了两组数据,我对教材中的主题图信息进行了补充。课上先出示课件:小牛,小象和小熊三只小动物,他们的赛况如何呢?(屏幕出示: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小熊:3分钟跑240米。)我启发学生想: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它们谁跑得快吗?学生有的说:“我觉得小牛和小象比较,小象跑的慢,因为它们都用4分钟,小象跑的路程短。”有的说:“我发现小象和小熊跑的都跑了240米,小熊只用3分钟,所以小熊快,小象慢。”我适时加以引导:“看来所用时间相同的,就比路程,路程远的就快。所走路程相同的,就比时间,时间短的就快。那你们再看看小牛和小熊,所走的路程不同、所用的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这也正是我创编主题图的用意所在。学生沉思一会以后,有的提议:“想办法让它们的时间相等。” “看看它们各自一分钟走多远。”我追问:“为什么这样可以比较出快慢?”学生纷纷说到:“时间相同,谁跑的远,谁的速度快。”学生经历了三次比较,充分地体会到速度的产生的必要,很自然地进入了关于速度的学习中来。这样的创编,最大限度地将主题图用“足”、用“透”,发挥最大价值。

(三)读懂课堂,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新教材中的主题图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也丰富了教师、学生的认知。例如,我在执教《路程、时间、速度》一课时,课中呈现了人的步行速度约为4千米/时;飞机的飞行速度约为12千米/时;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等生活中常见的有关速度的数据信息。当同学们读完这些信息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大家:“通过这组信息,你们能否解释一下,在下雨天是先听见打雷呢,还是先看见闪电?”同学们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这组信息中,片刻的沉寂后,同学们一下子顿悟了。这组信息既让学生从中感知了数学问题的存在,又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和爱数学的情感。的确,我们应该在课堂中很好地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要慢慢地品味,静静地思索,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课堂。

总之,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它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相信,有了我们老师的潜心解读,有了我们老师的精彩呈现,合理改编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定将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使课堂充溢灵动和智慧,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五、附录

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1.《教育实践与研究 小学版》、2.柏凌《也谈对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 上海出版社 2005 3.韩洪刚《让“主题图”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效载体》 4.肖祥森《“主题图”要注意深加工》

篇3:刍议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利用

1. 依据主题图, 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

数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时可依据主题图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 将地方资源、校本资源合理整合, 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例如人教版第五册第14页“生活中的数学”, 主题图出示了四种常见的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根据这一主题图的启示, 教师可以在新课前一天给学生交代任务, 让他们自己或在家长带领下到附近观察、访问, 看一看哪些地方用到了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第二天上课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进行组内汇报、小组交流, 期间涌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老师没想到的精彩片段, 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测量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设计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能全面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2. 依据主题图, 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 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7页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情境图: (1) 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 付出200元。 (2) 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这个买东西的过程就包含了一个加法问题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和一个减法问题 (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由孩子提出的“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 从而引入验算的教学。在教学中, 我依据主题图提供的素材,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设计成动态化的课件,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了“验算的意义”。

3. 依据主题图, 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实验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 在主题图中编者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 等着学生去探索、发现、研究。于是, 读图就成了学生经常进行的活动, 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独立去读图, 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 选择自己的解题方法,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 我让学生自己在主题图上找平行四边形, 学生不但找出了图中提示的角, 还找到了楼梯、过道、球网上等许多地方隐蔽的平行四边形。在寻找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 对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也有了初步认识。尤其是对于“铁拉门中的平行四边形”设计原理的探讨, 更是充分显示出学生喜欢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钻研的愿望和能力。

4. 依据主题图, 创造学生合作交流的时机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不再被简单地当作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 而成为了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主题图多处呈现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例如, 在总结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法则后, 教材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法则的模式, 而出示了小组合作、自主发现的情境, 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好的提示和建议。按新教材所示去做, 学生乐学、爱学, 而且很容易地记住法则, 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5. 结合主题图, 渗透思想教育

篇4: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主题图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题图 教学

1. 前言

为了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且在数学解题中加以应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在这些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添加了大量的主题图。主题图就是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为主题场景来串联数学的教学内容,将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和带有浓浓生活情谊的图画融于一体,使数学具有生活气息,使学生在感觉亲切的同时,理解了生活,并且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了信心,而且对于老师来讲,给老师的教学也添加了不少的资源乐趣。将主题图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来,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存在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主题图的运用不是很恰当,存在对主题图的理解和内涵把握不准确的情况,影响了主题图发挥最大的作用,不能在教学中进行更有效的运用。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主题图的不恰当应用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策略。

2. 主题图简介

2.1主题图的价值

1)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题图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主题图中的相关教学问题进行探讨,从中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带有主题图的新教材中,对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一些关于学生身边的事情的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高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主题图的应用为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主题图从学生的经验和已学的知识出发,给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乐趣学习数学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探索发现和研究,然后根据对数学的理解和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主题图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探索方向,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和学习知识。

3)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在通过主题图对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数学基本的思想。教师在讲解主题图时也将数学思想渐渐的渗透进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内,深入挖掘主题图的内涵,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并且从中感悟出数学思想方法。

4)加强了人文教育的渗透。将主题图运用到教学中,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拓宽了更大的学习空间,而且还可以结合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小学数学中添加主题图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做一个好学生,为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做好了准备。

2.2小学数学主题图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1)情境性

主题图的情境性原则就是要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教材上主题图的情境,设立合理的、符合学生学习状况的、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还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先将主题图进行深入剖析,将主题图的信息揣度清楚后,然后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这些情境主题图的设定,让学生对数学没有生疏,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而且将他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应用,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灵活性

灵活的运用主题图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主题图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之后,然后进行灵活的运用和把握,使主题图的主旨更明确,有效性更强。教师在教学中应对主题图进行灵活的应用,不能只是简单的对主题图进行解析,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主题图进行合理的灵活的处理和改编演变,通过主题图的运用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有效。灵活性原则并不是要教师将每个主题图都进行大幅度的演变,只是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改编成符合学生的创造性的主题图。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图的运用过程中,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然后对主题图进行深度的挖掘剖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的运用主题图。

3)数学化

数学化原则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题图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被生活化,成为具有生活味的、贴近生活的数学课堂,但是教师不要只理解主题图,忘了传授数学思想和知识,主题图的运用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基础。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中有“用连乘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在主题图中有三个方阵的学生,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站着10个人,求总人数。教师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得到的数学信息,进行讨论解决数学问题,计算出人数。生活中学生就会遇到这种数人数的问题,这样的生活情景运用数学的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将生活数学化,将主题图的内容数学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掌握。

4)社会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题图的社会化是指在主题图中要包含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名的建筑以及社会的文化蕴涵等等多个方面,这么多的社会文化也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另外,在主题图中有包括贴近生活的场景情境,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些主题图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以后的生活打基础。

3.在主题图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对主题图使用的不重视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点已经很熟悉,对添加的主题图还是不予理会,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主题图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一组关于“8+几”的教学内容,教师原来的教学模式从引入“9+几”的内容来推出这个内容的。在新教材中加入了主题图,这就增加了教学的资源。这些丰富的图画,引起了学生们的关注,如果教师在课堂对学生不合理的进行引导,学生将会只是看着图画觉得好玩,而不会学习到真正的数学内容。正是因为这点,许多老师都不会将主题图添加到教学中来,而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案继续按旧方式授课。小学数学中的主题图不仅具有教会学生计算数学的作用,还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这种做法就不能将主题图的作用发挥出来,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忽视了主题图的作用,淡化了它的功能。

3.2对主题图编写意图的不正确理解

在对包含有主题图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对主题图的目的和内容正确的理解,只有在教师对这些主题图所包含的信息和出现的目的做到了正确的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对主题图的教学内容做到有效的教学。在含有主题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对主题图不认真的研究其目的和价值的现象,不能正确的发现隐含在主题图里的数学知识,对主题图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做不到正确认识和传达。对于学生关于主题图的问题,也只是含糊的回答,这就给教学的有效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不断的减少。

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做到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目标的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正确的认识,对主题图的核心内容进行正确的把握,对主题图的应用偏离了主题,同时也偏离了教学目标。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出现了一幅《百羊图》,圖上画了一百只羊分布在草原上,吃着青草,很是生动。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在黑板上直接画了100个方格,将整幅图的内容简单化,失去了它原有的意图和韵味。将百只羊简单的换作一百个方块,这就无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意境中,利用开放的思维空间学习数学,而局限在了课本上,思维含量大大降低,失活于生活。

3.3 对主题图使用目标的忽视

如果在带有主题图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起不到必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那么整个主题图的教学目标就失去了方向。主题图虽然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吸引了学生的众多关注,但是整个主题图的目的没有达到,这个教学就是不成功的。一些老师在对主题图的讲解时,只是让小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对整个教学的目的不做任何提示和引导,小学生们就对主题图里面他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探讨,而没有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例如在画有学生们做课外运动的主题图中,一些小朋友在踢毽子,一些小朋友在跳绳,还有一些在吃东西,等等。教师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内容,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他们看见的内容,踢毽子、跳绳、喝牛奶等等。如果教师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只是会讨论小朋友喝的是牛奶还是饮料,吃的是月饼还是点心,等等诸如类似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对这个讨论热火朝天,短短的课堂时间,就浪费在讨论这些内容上了,教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展开,而且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很难回到老师的教学上来。

3.4对主题图的使用不灵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对主题图运用不灵活的现象,教师们按照固定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如:展示主题图—找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进行课后的巩固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伴随着许多教师的课堂进程,教师成为主题图简单的执行者,没有对主题图进行适当的运用和开发其价值,对主题图不能做到灵活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对主题图的理解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而课堂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对主题图做到灵活的有效应用。

有些教师只是对该讲内容的主题图进行讲解,也没有根据学生最近的学习状况和自身对主题图的把握以及主题图的目的来进行灵活的安排使用,没有对主题图的合理性和使用方法进行研究,在讲解主题图的过程中很是呆板和不生动灵活,没有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极高热情。

4.恰当使用主题图的策略

4.1动态化主题图,围绕教学目标

教材上的主题图往往都是静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这些静态的主题图利用多媒體或者以游戏的形式,将主题图活动起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活动并参与其中,那么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把握得很到位。动态的主题图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然后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奥妙所在,引起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极高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虚拟的活动,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中,有“第几”的主题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装扮成图中的学生、老奶奶、军人、叔叔等角色,然后让他们排队,并且说出自己是排第几。在这个教学内容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们进行数数,另外还可以教会他们要尊老爱幼,看见老爷爷老奶奶要主动让座,等等问题。在这项静态化动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让学生在设定的活动场景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还培养了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将生活与学习数学紧密的结合。

4.2现实化主题图,提升教学内容

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将教学内容限制在课本上,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做到从现实中找到标本,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将主题图演变成富有内涵的可以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内容。相比于学生,教师具有对主题图理解和深入挖掘主题图内涵的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对主题图进行合理的设计,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对主题图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课堂设计,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使课堂更生动,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和发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现实化的主题图更有利于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更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例如:在教材中有一组“位置”的主题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如下的教学环节,布置一些座位卡,让学生在游戏中,猜到自己和同学的位置号。这样现实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数学教学的乐趣,还给学生在设定的时间内锻炼了思维能力和注意力的集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学习。

4.3具体化主题图,进行有效教学

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以直观形象为主,但是小学数学内容本身是抽象的,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直观化,以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小朋友面前,这样他们更有兴趣和注意力来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如果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了学生的参与,例如画画、摸摸、比比等活动,要想建立很好的表象认识是困难的。要想将小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就需要教师准备足够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探讨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就是学习抽象的数学内容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找规律”一节中,教材提供的就是抽象化的静态的规律,需要学生找出主题图中内涵的规律和理解主题图的真正含义。对于小学生,这些教学目标都比较困难,但是如果将这些主题图从书上拿出来,回归到现实中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找找其中的规律,并且进行分类,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让学生对这些规律进行发言交流,然后教师进行汇总点评,学生们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双手进行拼凑和分堆,这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了,让学生们在他们的大脑里建立了形象生动的直观认识,对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加深。

4.4简单化主题图,突出教学重点

虽然主题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给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增添了丰富的素材和生动具体的情景,但是如果教师对主题图不进行精心的选择,并且加上对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主题图就会演变成观赏而非教学,不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将主题图绝对化,认为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目标都要通过对主题图的理解来实现完成,不能做到在主题图中挑选出合适的图片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备教案时,应将一些繁杂的主题图进行大胆的删减,删除一些没必要的主题图,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主要核心。要删除那些华而不实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不能让教师真正的明白教材的编排意图,以致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主旨把握不准确和表达不准确。例如前面提到的《百羊图》,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进行认识。教师如果在讲解这个内容时,使用那个动物园的主题图,学生就只会关注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都在干什么。教师不能直接对学生的积极发言进行反面的评论,只能不断的进行表扬,到最后这节课主旨不能做到很好的突出出来。这时,就应该在教学中大胆的将这幅主题图进行删减处理,对图画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课下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就可以在短短的课堂上突出主题。对于那些学生研究很长时间还是不能够找出图里面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就应该适当的进行删减,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小结

主题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给小学数学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教师们也越来也注意到主题图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希望找到更好的办法来提高主题图的利用,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主题图在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主题图的作用,对主题图没有做到正确的认识,加上对主题图的不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主题图没有发挥很好的有效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主题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只是起到增添教学乐趣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整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明荣.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 2005(9).

[2]郁红.新教材中主题图开发“四字经”[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1).

[3]钟茜.小学数学主题图使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4).

[4]斯苗儿主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

[5]林良富主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04 .

[6]邵陈标.充分挖掘主题图内涵,提高主题情境的有效性——“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J].辽宁教育,2006 (05).

[7]邵建亿.对人教版数学新教材主题图教学的思考 [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 (04).

篇5: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研究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课的全过程,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架构,补充知识盲点,实现师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使小学生能够找到今后的学习方向.一、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在传统的复习课中,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越俎代庖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枯燥的讲解和复习往往不感兴趣,听课的效率很低,难以达到复习课的教学目的。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将复习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有了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机会。在复习课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主动思维和动手的机会。由于思维导图是发散性的、富有个性的,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将最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绘制出来。例如,学生可以选择知识树、树形图、伞状图、包含图等多种方式,并在思维导图中添加图形和解释说明,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以“四边形”这个中心词为例,学生绘制出了各种形态的思维导图,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思维和动手的快乐,并对自己的知识盲点进行了有效梳理。

二、丰富师生的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复习课中,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边评价,缺少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造成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思维导图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评价工作,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例如,两个图都是学生绘制的以平面图形为中心词的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思维导图和其他同学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能够直观地发现自己认知结构和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并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完善。例如,其中一个图在详细程度方面就不如另一个图,说明在知识掌握情况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

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情况、认知结构的完整度和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确定复

习课的重点和难点。思维导图给了师生一个很好的自评和互评的机会,使小学数学复习课的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也能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肯定,并自觉地找出自己的知识盲点,并进行补充。

三、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复习课的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的数学复习课中,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充当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构建者”,长此以往,会使小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对脑海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主动的搜索和重塑,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排列,从而主动在脑海中生成一张完整的知识思维导图。这样能够使小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自由的发挥,成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个体。在对某一分支进行梳理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篇6:小学数学主题研讨

本周一起聆听了四二班马丽娟老师带了的《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节课。课堂上,马老师从复习旧知入手,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探究新知过程中,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针对学生板书出现的问题,老师能及时的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养成注意细节,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课堂上,孩子们目光如炬,眼神中透漏出对知识的渴望……

孩子们坐姿端正,在老师的引领下,用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时刻体现我们五小学生的蓬勃朝气!

课后,大家齐聚会议室,你一言我一语,将听课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分享与众!我们相信,取长补短,善莫大焉!

马老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了认真的说课和深刻的反思!虽然马老师首次担任本年级教学工作,但却保持着一颗学习的心!主动请教,查漏补缺!为她的努力付出点赞!

同组谢丽萍教师在点评!经验分享,共同进步!

徐主任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马老师这节课提出了自己的点评和建议,同时也希望我们在课堂上,要认真聆听孩子的回答,仔细纠正孩子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细节虽小,却不容忽视!因为,数学的严谨,容不得我们的半点马虎!最后,黄校长进行总结,她提出:

1、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备好课,提前预见课堂上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

2、对待算理课,不容忽视对算理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发现中感悟,感悟中表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力,只有学生会用语言将所思表达出来,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花开正当时,正是学习好时光!和学生一起,时刻保持求知心,拖起五小明天的“太阳”!樊城区小学数学“送课下乡”研讨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下《数与代数》有效性研讨

11月10日,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樊城区小学数学送课下乡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牛首中心小学主办,由教研室肖艳老师亲自主持。

教研员肖老师要求每位参会教师以一颗观察的心,带着三个问题:

1、这节课老师关注了哪些核心素养?

2、落实核心素养时,教师开展了什么活动,运用什么样的方法?

3、学生有没有思考,老师有没有让学生思考,老师是怎样引领学生思考的?

带着问题观课,老师们认真学习的精神与热情值得点赞!

牛首中心小学校长兼书记李宇同志亲自参与学习,给与会老师们营造“抓住契机努力学习”的浓厚教研氛围。李校长常说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每半年李校长都对每位教师的每门学科做到推门听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关注课堂实效与促进每位教师的成长齐头并进,努力践行着“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的真谛!

第一节由牛首龙头中心小学陈丽君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 动画片小视频的导入,惊心动魄的平衡,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啦!

利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不仅枯躁乏味,学生也不会真正认同,而且脱离现实的情景再去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会更加吃力。陈老师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引导学生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再写出表示相等和不相等的式子,不仅为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奠定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陈丽君老师把分类的数学思想落到实处。两次运用分类,一级分类区分等式与不等式,二级分类区分等式与方程。在学生动手摆分学具时,内化了学生对于方程特征的理解。

陈老师及时关注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分类的过程。

看图列方程,陈老师鼓励学生:你能列几个?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为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在课后,肖艳老师与学生进行了精彩对话,即时考察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理解的真实情况,检验本节课的有效性,同时点燃学生后续研究学习方程的激情。

第二节由太平中心小学刘艳老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认识》

“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月饼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刘艳老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月饼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通过找一找、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亲身感受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为继续探究分数知识奠定了坚实得基础,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是自己的经验。没有自己的体验,只靠老师讲是不行的,只有学生身体力行去践行,才能真正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犹如建造房屋,老师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把一切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

学生正在认真动手画一画二分之一。

刘老师调动所有学生研究的欲望,都在动手折四分之一。学生动手折纸的过程,能深刻体验到“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画一画,涂一涂。学生动手正在认真美化着自己的五分之一!

课堂教学中创设“你能创造哪些分数”这一情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体验”。本课教学中的创造分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不再是机械地学习,有了更大的收获感,成就感,有利于激励他们更深入地学习与研究。

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折纸的过程,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解释着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意义,尽管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到位,但却是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认知,也是处在所有学生同一认知水平上的想法,将学生的“做数学”行为内化到对分数意义本质“平均分”的顿悟。刘艳老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过程,给予学困生以及时指导。

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会学生的不止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为避免小马过河式的人云亦云,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操作体验,去思考探究,去总结获取,亲历知识的整个形成过程。

肖老师对《分数的认识》做实况考察:分数的“分”是什么意思?分数中分母代表什么意思?分子代表什么意思?

围绕“如何让核心素养在你的课堂落地”的说课环节

陈老师正在进行说课。围绕《方程的意义》的教学,重视了哪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动画引入,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在学生大脑形成等式的表象。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两次分类(等式与不等式,等式与方程),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特征,建立方程的模型,引出方程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整个生成过程。

刘艳老师围绕本节课体现的数学思想——模型思想,如何建立学生对于二分之一等分数模型的意义理解的。

学生对于二分之一的意义建构模型之后,应用到对于四分之一,三分之一的理解,应用意识这种核心素养要求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刘艳老师结合自己的磨课经历谈说课,有梦想有担当暴露真性情。

两节数与代数的课,教师精巧的课堂设计,耐心地引导点拨,精炼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充分展现了年轻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高超的数学素养。

普陀中心小学李红艳老师认为两节课都非常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针对性地评价了第一节课: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在经过比较、归纳、突破难点。并致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太平中心小学王雅洁老师谈了学习心得:两节课都能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与学的环节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针对第二节课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课前引入能否运用“狐狸分肉”的故事既达到激趣的目的,又能让学生生动理解“平均分”的本质。

教研员肖老师的点评可谓是沙里淘金,很有画龙点晴的神韵,既让与会老师很好把握两节课的精华,又从新课程的视角提出了值得研讨的地方:要从形式定义的教学走向研究概念内涵的教学,能顺利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能流利说出方程的定义就是方程的思想了吗?要充分挖掘“数与代数”课的内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做好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顺利过渡的引路人!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每位教师都要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设计精准的课堂提问,注重教学的严谨性、有效性,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抬头看路:关注教研大方向——数据教研,探索具有校本化的拓展性课程。

老师们正在与教研员近距离讨教,交流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会后与年轻教师交谈,鼓励大家发挥年轻有活力的优势,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要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借鉴名师的好设计、好做法,通过自身不断的反思和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最终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做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形式,认清发展方向,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合格教师!美篇设计:陈华琴

上一篇:蜡炬的微笑的小学生作文500字下一篇:读者品味《飞鸟集》读书心得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