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2024-04-10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通用8篇)

篇1: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1、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研究,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

2、关注数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对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技能或或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研究,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3、小学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4、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研究。

二、教学资源研究

1、数学课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数学课堂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有哪些不同类型?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如何合理运用教材,如教材中的主题图和练习题?如何对有困惑的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并提出新的见解?如何发挥学具的作用?应用题与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

2、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三、教学设计研究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的研究

研究内容: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

2、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内容:练习课的设计策略,练习题的开发与运用,关于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

3、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4、关于数学欣赏课的研究

5、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口算教学的研究

四、教学过程研究

1、学生数学学习心理体验的研究

研究内容: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价值?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2、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研究内容: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如何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关于课堂上学生独立作业时间的研究,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导入技能?投入和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讲解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策略多样化与基本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有些内容也可以单独成为研究课题)

五、教学评价研究

1、小学数学命题改革的趋势与策略研究

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3、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教师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4、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课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六、其他问题或课题

1、数学教师所需要哪些更高层次的知识?

2、小学数学中若干数学背景知识的梳理。

3、提高数学教师解题能力的研究。

4、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5、数学教师校本教研中的一些不足与对策研究。

6、数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形式研究。

8、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与分析

9、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10、课堂教学常规研究

(以上选题具体选择时可以进一步细化、补充和拓展。)

篇2: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内容提示: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题目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1、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2、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3、对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技能或或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

4、如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5、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6、关于学习困难的系统研究

7、小学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二、教学资源研究、什么是数学课堂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有哪些不同类型?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3、如何合理运用教...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题目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1、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2、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3、对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技能或或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

4、如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5、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6、关于学习困难的系统研究

7、小学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二、教学资源研究、什么是数学课堂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有哪些不同类型?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3、如何合理运用教材,如教材中的主题图和练习题?

4、如何对有困惑的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并提出新的见解?

5、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相关知识背景研究

6、应用题与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

7、各年级可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梳理与分析

8、计算教学如何体现数学化思想?

9、如何发挥学具的作用? 0、关于人教版“数学广角”内容的解读 1、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三、教学设计研究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

2、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3、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

4、练习课的设计策略

5、练习题的开发与运用

6、关于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

7、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8、关于数学欣赏课的研究

9、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口算教学的研究

四、教学过程研究、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价值?

2、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3、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4、如何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

5、关于课堂上学生独立作业时间的研究

6、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导入技能?

7、投入和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讲解技能?

8、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9、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策略多样化与基本方法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研究、小学数学命题改革的趋势与策略研究

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3、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教师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4、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课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六、其他问题或课题

1、数学教师所需要哪些更高层次的知识?

2、小学数学中若干数学背景知识的梳理

3、提高数学教师解题能力的研究

4、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5、数学教师校本教研中的一些不足与对策研究

6、数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形式研究

7、如何让数学教师工作既“确保目标实现,又减轻工作负担”?

8、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与分析

9、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1 0、课堂教学常规研究

1、如何提高新手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荆门市 201 5 年小课题申报表 申报单位 屈家岭管理区何集中心小学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申报人姓名 孙莹 职 称 联系 方式 0724-7496057 课题参与者 姓名 学科 职称 何军 数学 小一 李明 数学 孙莹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数学 王志华 数学 课题提出的 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其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和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课题界定与 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学生学习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式、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如何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理解、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层 是我们全体小学教师一个长期不懈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内 容、次和效率的目的。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2、让学重点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够做到: 1、生感知到学习的形成过程

3、让学生通过对学习的了解,能自主探究合作的进 课题研究 的目标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合理适时的应用信息行学习。技术

2、通过对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3、正确处理教师操作电脑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预期成果 论文、研究报告 申报人签名 学校审查 意见 县市区教 科所意见 基于数学教材研读的教学行为跟进研究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问题提出的背景概述

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钻研阅读,并围绕教研读即钻研阅读,材教学内容展开积极的思考。教学行为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既定的教学目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和作为。它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行为。由行为主体以及与行为主体相关的因素所构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行为的总体所构成。研读教材教是教师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教材,是吸收,是内化,而教学行为则是输出,是达成。两者相互相成,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教师应基于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研读,探索跟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观察、诊断学生学习行为以修正自己的各种行动与作为。但我们了解到的现状: 关注教材的则很少。基于以下四点我们提出本课题: 目前教师关注教法的很多,1.基于非作课状态下“重教法 轻教材” 的教学现状 反思教师平常的教学,在 对于教材的例题走马观花式浏览过,并没有挖掘出教材的深度非作课情况下,和广度,对于练习更是如此,每道题按 顺序走过场,答案正确就收场,并没有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在进行随堂听课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有的教学 有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有的教师要求过高;有的教学行为明显目标定位过难,不恰当……种种现象,皆因教师对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不明确,对具体教材设计意图不了解。如果教师对教材没有认真研读,没有深刻理解,没有与作者情感相通,就不会有教法上的合理的组织与运用。古人云: “教学三句禅”--“千法万法,钻研教材第一法”,这句话再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2.基于教师对数学教材内涵的忽视 为达到使学生“得法课内,得利课外,受益终身” 的学习目标,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不断改进,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间的联系;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和数学综合素养的总指导思想。这种编排为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作为一个教师,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是教学的先决条件,只有成为教材编作者的知音,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构建起一座相通的桥梁,形成学生内心与教材编作者真正共鸣。3.基于教师非得当的教学行为思考 21 世纪的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知识 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更高的层面的拓宽,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与作为可能影响了学生的一生,而基于教材研要求,读角度来审视自己教学行为的教师少而又少,或者说教师并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 是针对教材语言而反思自己教学行为,而面对教师对他们情 感态度关注不够,对生理与学习节律漠不关心,他们从心底发出无声的抗议,他们的眼神充满期待。我们能否以研读教材为手段实现得当的教学行为? 4.基 有人把决定学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失效性思考 根据布卢姆和卡罗尔两人的研究,生课堂吸收率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以下五点:(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三)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四)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水平;(五)教师的教学质量。其中前四个因素都是从学生方面来说的,而第五个因素教师的教学质量,实际上就是指教师依据既定学生的以上四个方面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转化为得的状况以及教材的内涵,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二)本课题的理论背景略述 1.有效教学论 加涅认为把那些能够当教学行为。

明显改变学习过程的外在刺激和学习过程之间相互作用区分为教学的连续阶段,教学只不过是由教师对这些外部事物的计划和控制所组成,带着必是合理的。要的学习过程中的目的,去计划、设计、选择并监督这些外部事物的安排。2.教学行为分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论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乃是学习者在某种动机指引下为获得某种学习结果而选择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结果的活动总和,而教学行为则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也就是教师为 了促进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而进行的支持性、服务性、指导性的活动总和。3.科学教育理 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论 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而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有着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科学教育理念给我们教师启迪,如何通过合理途经实现科学教育?(三)国 思考于教学现状,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本课题的研究来源于教学实践,因而原有教师对教材研读与教学行为分别已有一些经验与总结。如斯苗儿老师就曾作过《新教材研读的策略》 讲座,对教材的研读已提炼出四个策略: 依据 但没有教材目录知识体系;依据例题知识点;依据习题匹配性;依据呈现方式。系统地解读和剖析小学数学教材。另外张建琼教师曾著《教学行为研究的教学 在 2004 年 2 月发表,她从教学行为的结构看,论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由教学行为的施行者、教学行为的施行过程、教学行为的结果等组成,认为这三者是教学行为的最高结构层次。从施行者层面上可静态与互动行为;从施行过程的层面上分为目的和活动过程。还有李雪松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引论》,阐述了“行为” 定义,认为从教学行为存在的方式来看,教学行为又可分为外教学行为和内隐教学行为。(四)有关本课题的原有研究基础简述

优本课题负责人曾承担过浙江省重点课题《数学教学情感流的设计与调控策略》 对数学教学情感流的设计与调控作了初步研究,研究成果获台州市一秀结题,等奖;曾承担过台州市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情感控制的探索》优秀结题,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的调控策略作了研究,研究成果获浙江省二等奖,台州市一等奖;曾承担过台州市课题《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并获优秀结 题,对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有效评价策略、有效反思策略作了研究,已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本次将对教材的系统研读,即教材与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架构,并根据教材的内涵来转化成得当教学行为,产生出了大量的思维碰撞,研作深入研究。现本课题已通过专家的引领与论证,究计划已初步形成。

二、课题研究原则与方法(一)研究原则

1、体验性原则。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中介,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教与学活动进行体验。

2、自主性原则。建立“以人为本” 的理论导向机制,使全体学生都成为体验的主体,确立学生地体验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

3、相融性原则。建立发展学生目标机制,和保证学生体验的独立性和差异性。

将“以教定学” 与“以学定教” 有机结合,将教师调控与学生表现状态有机结合。(二)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需要理论的支撑,但不是对已有理论的图解式演绎;它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但不是对具体做法的写实式描绘与罗列。因此,本课题我们以新课标的理念为理论指导,试图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发现闪光点,然后对闪光点进行归类,提炼出经验,从

而形成一套具有操作性的策略体系。2.行动研究法 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观察、体验,不断反思、总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教材研读跟进教学行为的策略。“观察” 是一种外分析,“体验” 是一种内分析,“反思” 是一种信息的加工与输出的过程。因此整个研究过程形成一种“观察(体验)--反思(归因)--实践” 的循环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反思 每一堂课教师都要认真反思: 我对教材的理解到位吗? 这样的教学行为是否得当?(2)他人监督 不定期地互相听课、评课,集体交流、评析、改进策略。(3)学生协助 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让实践与理论有机统一,做(4)召开“研究沙龙” 即阶段性召开研讨会,集体交流、评析、跟到教学相长。进教学行为的策略。

三、研究的预期目标 1.调查分析影响教师研读教材的因 总结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全面系统地剖析小学数学教素,材。2.基于教材的研读与剖析,追索教学行为跟进的策略,掌握教学中教师修正教学行为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设想(一)非作课状态下影响教师研读教材的归因分析 1.非作课状态下数学教师阅读教材情况调查 2.非作课状态下影响教师研读教材的归因分析(二)相同教学内容下研读与粗读教材所产生的不同教学行为对比分析 1.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行为比较分析 2.临课实施行为比较分析 3.反思与评价行为比较分析(三)数学教材研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研究 1.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步骤 2.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方法(四)《新课 的剖析 1.《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 的内容剖析 2.《新程标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 的特点探究 3.《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 与原《小学 的异同比较(五)小学数学教材的系统研读策略研究 1.教材内数学教学大纲》容整体性研读 小学阶段的内容主要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四个领域,本课题试从这四个领域,将人教版一至六年级教材中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作系统整理,并形成学习内容结构表。2.教材编排意图研读 根据教材的系统研读,整体性的了解,及结构表的分析,将对教材编排的意图进行研读,询问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 他的用意是什么? 这样编排给学生带来哪些方面发展? 教师应注意什么? 3.教学例题与练习配置研读 教学例题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研读教材例题的优势,以及值得商榷的理由。再将练习配置进行研读,从专项练、基础练、综合练、发展练、创新练五个 角度思考,并形成每册配置表,并对部分练习提出不足之处,以及调整方案。4.低、中、高学段学习材料的差异性研读 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教材的处理也一定必有差异之处,研读教材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应注意什么?(六)基于教材研读的教学行为跟进研究 1.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行为跟进研究 根据教材的研读,先得益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将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出现了哪些变化,并将这些 在教学 设计与实施时怎样依据教材而进行设计与变化如何反映到教学设计上,调整,以及材料的提供等方面作研究。2.临课实施行为跟进研究 如果将教学设计作为前馈,那么临课教学则是实施了,在教学时,教师会有一系列依据教材而改善和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举措,如: 临课诊断行为、调控行为、媒体应用行为、课堂教师的内隐行为等等,本课题将对它们作细化研究。3.反思与分析行为跟进研究 “反思” 是信息加工与输出的过程,教师对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案例,即根据观察体验,进行分析、归因,从而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同时本课题研究时,将对卷面如何进行教材理念进行命题策略,并依据学生答卷情况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作出相应的调整修改方案作研究。4.整理与评价行为跟进研究 整体材料,是我们中小学教师的一项薄弱 而事实上有着良好的整理行为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它能帮助我们在教学行为,与研究的过程中减少很多的弯路,本课题将在研读教材的时候跟进自己的整理行为。而评价行为则有很多教师在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总结,而我们 研究成果表达形则是依据教材内涵角度来研究如何跟进自己的评价行为。

五、式。

1、教师参与活动的材料汇总。

2、学生参与活动的材料: 学习体会等。

3、课题研究报告。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10--2008.11)准备阶段。建立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分析论证,制定计划。第二阶段(2008.12--2009.1)初步实施阶段。制订出课题实施工作方案;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开始 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研究进行具体的指导,以便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初步实施,题,并及时调整、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案。第三阶段(2009.2--2011.8)全面实施阶段。在前阶段基础上全面实施修改后的研究方案;组织开展研究活动,课题组成员每月开课一次、记录课堂实况、教学反思、撰写教学个案等,形成具体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第四阶段(2011.9--2011.10)总结阶段。交流、调研和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撰写研究报告。

七、研究条件分析

1、已取得一定的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原课题组承担的省重点规划课题《数学课堂情感流的设计与调控研究》 已优秀结题,并获台州市成果一等奖,对情感水平分 学生课堂表现状况、基本模式、各级情感水平调控策略作了初步研究,本类、课题将对教师行为作深化研究。

2、有一支业务能力较强的研究队伍。6 名教师中有 3 人具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整体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完全有能力承担这一研究课题。

3、有一定的教育科研基础。学校于 2000 年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科研 200强单位,2007 年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学校教育科研气氛浓,教师热情高。自 1998 年至 2008 年,课题组老师共负责了 8 项市课题的研究,其中 5 项获优秀结题;参与了 20 多项课题的研究,其中优秀结题的 9 项。参考文献 1.张建琼 《教学行为研究的教学论意义》 《教 2004年 2 月 2.顾明远 《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社 2001 育理论与实践》年 10 月 第一版 3.斯苗儿 《新教材研读的策略》 讲座 2007 年 10 月 4.谌业锋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海南出版社 2001 年 10 月 5.胡继渊 沈正元 《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3 年第 5 期 6.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9 月

三、我们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激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四年的研究实验,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或把数学问题还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原成生活现象,有趣、易懂,学生从“怕”数学到“爱”数学。

2、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极大地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交流、反思中领悟数学、学习数学,学生的 比如,有的学生在双休日帮做生意的家长做买卖,应用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在收钱、找钱的过程中锻炼了口算的能力;有的学生在帮妈妈统计生活开支的过程中,明白了要节俭的道理;有的学生在买房子、装修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计算,给家长出谋献策: 该买怎样的瓷砖合适等等。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水平得到较大的发展。实施“(引入经验)生也由此可见。活经验--(选择经验)数学知识--(探究学习)实际问题--(反思验证)生活经验”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浓,活动能力更强。主 积极性高。②喜欢质疑,善于发现有价值的、要表现在: ①学生学习兴趣足,重点的探究问题。③积极参与同伴间的交流,喜欢反思,愿意总结自己发现的成果。④逐步形成在生活中喜爱质疑、探索、反思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思辨能力、探索能力的增强与提高,涌现出了一批表现出色的学生,大大超出教师预期的水平,这是在教学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些学 有一定的创见;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有些学生能生对现实问题有独特的观点,查阅资料进行自学,对问题的发展作更深入的讨论。总之出色的实验结果体现

4、提高了我校小学数学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创设了学生独立思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相互启发、相互协作的学习氛围。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建立了“我要学、我能行”的自信。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他们认为自己是班级最棒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不仅对基本的数学知识技 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 理解和掌握,能、同时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反思、探究学习为学校带来了生机,为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带来了数学学习上的快乐与成功。同时各位课题成员在研究活动中正茁壮成长起来。通过研究活动,各位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课题组成员树立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定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行为与 探究能力相融合的学习方式已逐步形成。

四、课题研究第三阶段中的体会 1、教师在教学过(1)学会放手。所谓放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程中学会了“四会”。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后,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教师不能替代。(2)学会等待。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既需要空间,更需要 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探究就无从谈起。教师往往舍不得多花时间,时间,特别是在学生有困难时,往往一有困难,就急不可待,加以提示,从而越疽代疱,剥夺了学生发现的机会。有时学生发现的东西,尽管并不成熟,但只要教师稍加指导,就能成为极佳的教育挈机。(3)学会发现。对学生在自主学 自我探索中的体会,特别是建立在独特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独特想法与思路,习、更要细心地去捕捉,然后紧紧抓住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把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充分地挖出来,展现出来,在“动”的过程中把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4)学会调整。新课程理念主导下的课堂,由于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创生的课程已根本不可能与教师原有的备课设计完全吻合,当教师预设的流程与学生在课堂实际创生的流程不一致时,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会不断调整自己预设的流程。

2、让学生在 反思与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出来,”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结论,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在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先引导学生测量卡片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用几个长方 形去验证,逐步归纳出公式;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一测,量一量,算一算身边长方形的面积。这样,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在教学中关注独立思考与探究交流有机结合。“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搞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通过两者的统一去促进学生更加富有成效地学习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 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独考与合作交流两之间表现出相互依存、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就必然流于形式;通过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又能进一步丰富学生个体的想象与思另一方面,考,从而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更好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 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流。以求问题的答案。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导学生开展讨论,通常它会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方程式之后停顿下来,在学生面前长时学讲课时,间的保持沉默,陷入沉思。殊不知教学的这种间隙就是学生“悟”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思维的过程,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因此,在课堂我们要竭力避免满堂灌、大量练,给学生一个思考回旋的余地。在教学时间和内 要精心构思,合理布局,使整个教学过程疏密有间,紧驰有致。容分配上,五、课题研究第三阶段中的反思分析 1、课题研究与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2.案例的写作还要注重理论积淀。部分教师在案例写作时,可能会觉得有话说不出、写不好,没有深度,好像人云亦云,这是因为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视角。

篇3:小学数学微课题的选题原则和策略

一、微课题的选题原则

1.价值性原则。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进行微课题研究,首先要选好课题, 弄明白为什么要研究,也就是弄清选题价值。如果没有价值或者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犹如盲人摸象,这样的研究就是瞎研究、 乱研究。这样的研究即使事倍功半,意义也不大。课题选题的价值包括:实用价值(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为社会生活当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 课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都比较强, 往往随问题而来,随问题解决而结束。如旅游中的租车问题就是针对学生外出旅游如何租车而提出的)、探讨价值(向学生提供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或者思考角度, 有助于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如学生判断一个圆的半径扩大10%, 它的周长也随着扩大10%后,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圆的面积扩大百分之几,如果半径缩小10%,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会如何变化) 和游戏价值(锻炼思维的游戏, 比如算24点)。

2. 能力性原则。

选题的价值有不同衡量标准, 因而价值大小是相对的。但对教师而言,对别人有价值的课题不一定对自己有价值,因为微课题的价值实现取决于自己的研究能力。如果课题非常有价值,但自己没有能力研究,这样的课题对自己就什么价值也没有。因此, 研究课题要从生活现象入手,从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入手,从学科学习的思考角度入手,努力使选题与自己的研究能力相适应。即微课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数学现实,贴近学生的数学学习背景,从小事、小现象和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地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

3. 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不单纯是一个爱好倾向问题,之所以对微课题研究感兴趣,往往跟教师的长期关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周围可以借助的学习资源有关,这是提高教学效率、激发研究兴趣和信心的有利条件。 只有对研究内容感兴趣,才可能有研究动力,才可能真研究,才可能有成效。不难想象,如果教师对要研究的微课题没有兴趣, 这样的“研究”不是胎死腹中就是最终不了了之。

二、微课题的选题策略

微课题的选题步骤一般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结合实际确定课题。微课题选题可以从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或困惑中选题,可以从教师之间的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课题,可以是理论学习中产生共鸣的内容作为微课题选题,也可以从学生反馈中寻觅课题,还可以从成果应用中归纳或在经验总结中形成课题。

1. 在教学问题中选择课题。

微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 因此,课堂是微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可以从自己课堂教学中觉得不太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 建立自己的“问题库”。如果“问题库”中的实际问题比较多,教师就要从问题的价值大小和紧迫性方面考虑:如果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比较小,和同事交流一下, 或者上网查阅一下资料就能解决, 这样的问题就不要作为课题研究备选内容;如果问题比较大,变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时,教师要先根据学情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再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的问题可以作为自己进行微课题研究的备选内容之一,再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确定是否进行研究。比如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学生可能审题能力有欠缺,也可能运算律应用不熟练,还可能算理讲解有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有的问题只要教师进行适当专项训练(比如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有的问题需要教师适当提示(比如审题问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验算),这些问题没有必要作为微课题的研究内容,可以选择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或者计算效率作为研究内容,计算教学结束,微课题研究也就可以结束。

2. 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和交流是微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相互交流,可以互通有无,让大家一起发现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从而更多、更好地了解教学现实,激发问题意识,形成微课题,还有助于几个人一起进行微课题研究。如果教师都非常关注、 追踪或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微课题研究内容。 比如学生的数学阅读问题,因为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 对数学阅读关注不够,导致很多学生读不懂课本中的情境图、统计图等内容,谈起数学阅读,大家在交流中发现了这样的共性问题———学生打开课本,不知从何看起;学生只满足于解题,很少有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对数学概念和例题出处一概不知;有的学生解题觉得无从下手,如果读一遍题目学生立即恍然大悟, 马上就能正确解答;每次作业或练习,总有学生发出“我懂,我是粗心看错题了”的声音……这样的交流就为教师提供了微课题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3. 在理论学习中反思课题。

在理论学习中,如果教学实践和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就为教师在反思中发现微课题研究内容提供了可能。因为这里的共鸣, 其实就是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了针对性的思考,只是自己“当局者迷”,有了“旁观者”, 教师就能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和解读中清晰起来,从而产生灵感。比如业务学习时,校长领导大家一起学习了教师对课堂练习不够重视的种种情况及原因分析,我就想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情况,反思自己是否有理论学习中的种种现象,自己针对这些现象该如何解决。比如针对课堂练习的设计随意,我就想到了如何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针对学生课堂练习形式单一的问题,我就想到了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基本练习, 发展性练习和拓展性练习,如何把封闭性习题改成开放性习题等; 针对学生课堂练习反馈与评价不到位,我就想到了如何有针对性地研究对学生练习评价的问题, 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微课题。

4. 从学生反馈中寻觅课题。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素材。小学生习惯模仿,提问不是太简单就是相似度高。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教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偶然一次调解学生矛盾,发现两个学生在相互“讲理”中进行辩论,其中就有追问和反问,由此我想到了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就是他和学生谈话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直接告诉他们,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揭示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得出正确答案。这种师生共同讨论、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不但能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为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辩论提供了启示。 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所产生的认识差异或不同想法, 从而引起彼此之间的争论或辩驳, 就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似是而非、 理解不透的知识,还能在辩论中有效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能发现学生的现实需要,同时有可能发现教师意想不到的但又有研究价值的微课题内容。

5. 在成果应用中归纳课题。

微课题的研究取向要注重把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类微课题是在学习他人成果后,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和实施的,比较适合年轻教师。 当然,这种微课题一般要从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他人成果选题中选择,同时注意课题的可操作性。 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教师在搜索他人研究成果时,发现大学教授或者高中教师常常会在文章中提及“否定假设法”这个词,这种方法究竟有没有用呢? 对小学生而言是否有效呢?小学生采用这种方法能进行提问吗? 于是,对这个内容感兴趣的几位教师就把它确定为微课题研究内容,从否定假设法的前因后果开始进行资料查阅,弄清操作过程,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课题研究。因此,成果应用同样能归纳出微课题研究的内容。

6. 在经验总结中形成课题。

篇4: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然而,目前小学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滥用“合作学习”的倾向。一些教师不考虑此一教学内容和设置的问题是否需要、以及是否适宜于交给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既不考虑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适恰性,随意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表明自己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推崇与重视,然而,其教学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这样的合作学习课常常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经历的浪费,而更坏的结果,则是这样盲目组织的合作学习,容易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学生质疑这种学习方式的作用。这是必须纠正的。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考虑到它对于该堂课教学课题解决以及学生学习水平的适恰性。一个比较浅显的教学内容或数学问题,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很快解决,那就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必要;反之,一个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或数学问题,不管留出多长时间、采用哪种形式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都不能得出结论,也同样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必要。即是说,在合作学习中,问题选择不当,或难度太小,答案现成,人人都会,就无法激起学生投入合作学习的兴趣;或难度太大,苦思冥想,谁也不会,则没法撩拨起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热情;或问题空泛无边,雾里看花,无法捉摸,无任何效益可言,同样会让学生放弃这种学习形式。合作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应当是这样的:对学生个体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是开放的、探索性的,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交流欲望。这样的内容和选题,学生独立学习解决起来比较困难,但又并非束手无策,他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经过努力的“跳一跳”就可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或数学问题,大致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条件:

1.难度适中。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可以调动起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欲望的教学内容或问题。如圆周长的计算,克、面积的认识等。

2.有意义、有价值、有吸引力、任务可以分解、有一定挑战性、有一定开放性,并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可以自行解决的教学内容或问题。如圆面积计算、概率统计、商不变性质等知识。

3.有互动、互助、协同成分的教学内容或问题。如利用所学面积知识测量不规则地积的大小,利用三角函数知识去测量不能达到的物体(如河对岸的树高)的高度等。

4.有整合(如教学内容出现了跨学科、综合性以及任务驱动型的特点,需要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迁移(如教学内容要求突出学习者个人的独特感觉与体验,并要求有较强的运用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的倾向)成分的教学内容或问题。如以“白色污染的调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比的性质的学习、为某一活动设计方案等教学内容。

5.有辨析(如教学内容需要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质疑、探讨、选择取优的要求时)、评判(如教学内容涉及到较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需要进行比较、分类、研讨时),鸡兔同笼问题、简易方程、产品质量(合格与不合格)等。

6.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不足或难以

完成的问题。例如,学习统计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这仅有学生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接着要在课堂上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若让学生个体独立完成,课堂时间显然不够;然后要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限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个人做出的判断与预测很需要在交流进行修正、补充、提升,所以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既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得大量信息。这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

7.学生有较多的看法、做法且差异较大的问题。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的思考方法、解题策略往往各有不同,这些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是最有价值的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把这些方法和策略展示出来,与同学分享、交流,让智慧在合作中生成,让思想在碰撞中升华,使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例如,一教师在一年级的“统计”课上,先介绍了摸球游戏的规则,接着让学生分小组活动,边摸球边记录,然后组织交流各组记录的方法。在了解到各组记录的方法不相同时,适时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对比思考,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发现,从而分享到彼次的成果。

8.多数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的问

题。在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不少都具有一定挑战性。在自主探究中多数学生将会出现一些困难,当学生几番思索仍然不得其解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之间交流想法,热烈讨论,大胆质疑,然后再通过教师的相机引导、点拨,使学生亲身经历共同探讨、交流合作而习得知识、技能的过程,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篇5: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参考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

2、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

3、如何开发解题智慧

4、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5、购房贷款决策问题

6、有关房子粉刷的预算

7、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

8、关于数学知识在物理上的应用探索

9、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

10、黄金数的广泛应用

11、编程中的优化算法问题

12、余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证券投资中的数学

14、环境规划与数学

15、如何计算一份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

16、数学的发展历史

17、以“养老金”问题谈起

18、中国体育彩票中的数学问题

19、“开放型题”及其思维对策

20、解答应用题的思维方法

21、高中数学的学习活动——解题分析 A)从尝试到严谨、B)从一个到一类

22、高中数学的学习活动——解题后的反思——开发解题智慧

23、中国电脑福利彩票中的数学问题

24、各镇中学生生活情况

25、城镇/农村饮食构成及优化设计

26、如何安置军事侦察卫星

27、给人与人的关系(友情)评分

28、丈量成功大厦

29、寻找人的情绪变化规律

30、如何存款最合算

31、哪家超市最便宜

32、数学中的黄金分割

33、通讯网络收费调查统计

34、数学中的最优化问题

35、水库的来水量如何计算

36、计算器对运算能力影响

37、数学灵感的培养

38、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39、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

40、统计月降水量

41、如何合理抽税

42、市区车辆构成43、出租车车费的合理定价

44、衣服的价格、质地、品牌,左右消费者观念多少?

45、购房贷款决策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与课题

《 立几部分 》

问题1平几中证点共线、线共点往往较难,通常出现在竞赛中。而立几中的这类问题却是非简单,主要的依据仅仅是平面的基本性质:两个平面的公共点共线。可否将平几问题的这类问题进行升维处理。即把它转化为立几问世题加以解答。

问题2用运变化的观点对待数学问题,将会发现问题的实质及问题之间的联系,但对于立几中的这方面还显得不够,可以通过整理、收集这方面的材料加以综合研究。

问题3作为降维处理的一个例子:可考虑异面直线距离的几种转化,如转化为线面距、点线距、面面距等。

问题4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异面直线上两动点的连线中最短的线段长度。所以可以用函数的观点来解决。即建立一个两动点的距离函数,利用求函数的最小值达到目的。

问题5立几中的许多问题可化归为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射影位置。如点面距、点线距、体积等。于是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射影显得非常重要,试给出一种通用方法进行确定。

问题6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立几中的难点,常用方法有:定义法、三垂线法、垂面法。其实质是以点定位,即当点在二面角的棱上时用定义法、当点在一个半平面内时用三垂线法、当点在空间时时用垂面法。问题似乎已解决。但对于较复杂的图形,由于点的个数较多,以哪个点作为定位点就难以决定。试给出以线定位来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及步骤。

问题7等积变换在立几中大显上内身手,而非等积变换是它的一般情形,作用更大,却被人们所忽视。利用非等积变换能解决求体积、求距离、证明位置关系等问题。试利用类比平几的相应方法探索之。

问题8 将三垂线定理进行推广与引伸,即所谓三面角的正、余弦定理及其特例直三面角的正、余弦定理。以开阔眼界。

《解几部分 》

问题9对于数学的公式,我们应当做到三会:即正用、变用和逆用。如解几中有许多公式如两点距离、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定比分点、斜率公式等,考虑其逆用,就可得到构造法证题,试研究解几中的各种公式逆用,以充实构造法证明。

问题10我们对待任何问题(包括解决数学问题)往往用自己的审美意识去审视,以调节自己的行动计划。在解几中探索与搜集以美的启迪思维的题材,加以整理与综合研究。

问题11 整理解几中常常被人忽视和特例而使问题的解决不完整的有素材,如用点斜式而忽视斜率存在,截距式而忽视截距为零等。

问题12 利用角参数与距离参数的相互转化以实现命题的演变,达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目的。问题13 将与中点有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推广,使之适用于定比分点的相应问题与方法。

问题14 研究求轨迹问题中的坐标转移法与参数法的相互联系。

问题15 关于斜率为 1的特殊直线的对称问题的简捷解法中,概括出适用范围更加广阔的解题策略。

2问题16解决椭圆问题不如圆容易,能否使问题化归,即椭圆问题的圆化处理,进而研究圆锥曲线(包括其退化情形如两条相交线,平行线等)的圆化处理。

问题17整理与焦半径有关的问题,并将之“纯代数化”,进而研究其“纯代数解法”,从中探索新方法。

问题18 把点差法解中点弦问题进行推广,使之能解决“定比分点弦”问题。

问题19 求轨迹问题中,纯粹性的简捷判别。

问题20 在定比分点公式、弦长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隐含着“射影思想”,扩大这思想在解几中的地位或功能。

问题21 对平移变换的解题功能进行综述。

问题22与中点弦有关的圆锥曲线中的参数范围确定问题,往往需要建立不等式进行求解,各种方法中以点在曲线内部条件为隹。试将这方法推广到定比分点弦的情形。

《函数部分 》

问题23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但在解决关集合问题时,常常忽略这一事实。试整理这方面的各类问题。问题24 整理求定义域的规则及类型(特别是复合函数的类型)。

问题25 求函数的值域、单调区间、最小正周期等有关问题时,往往希望将自变量在一个地方出现,所以变量集中的原则就提供了解题的方向,试研究所有与变量集中原则有关的类型(如配方法、带余除法等)。问题26 总结求函数值域的有关方法,探索判别式法的一般情形——实根分布的条件用于求值域。问题27 利用条件最值的几何背景进行命题演变,与命题分类。

问题28回顾解指数、对数方程(不等式)的化归实质(利用外层函数的单调性去掉两边的外层函数的符号),我们称之为“给函数更衣”,于是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方程(不等式)进行演变。你能利用这一点编拟一些好题吗。

问题29 探求“反函数是它本身”的所有函数。从而可解决一类含抽象函数的方程,概括所有这种方程的类型。问题30 在原点有定义的奇函数,其隐含条件是f(0)=0,试以这一事实编拟、演变命题。

问题31 把两面镜子相对而立,若你处于其中,将看到许多肖像位置呈现出周期性,你能把这一事实数学化吗?若把轴对称改为中心对称又怎么结论?

问题32对于含参数的方程(不等式),若已知解的情况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我们通常用函数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分离参数,试概括问题的类型,总结分离参数法。

问题33 改变含参数的方程(不等式)的主元与参数的地位进行命题的演变。探索换主元的功能。

《三角部分 》

问题34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而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却被人们所遗忘,试探它在解决三角问题中的数形结合功能。

问题35 概括sinx+cosx=a时相应x的取值范围,及问题条件中涉及这一条件时的所隐含的结论。问题36 整理三角代换的的类型,及其能解决的哪几类问题。

问题37 三角最值的构造证法中,型如,可转化成:1)动点(ccosx.asinx)与定点(-d,-b)连线的斜率;

2)或先化为 从而转化为动点(cosx.sinx)与定点 连线斜率等,考虑各种构造法的背景的联系,能否以此联系用于解决几何问题。

问题38 一个三角公式不仅能正用,还需会逆用与变用,试将后者整理之。

问题39 概括三角恒等式证明中的一次弦式、高次弦式和切式证明的常用方法。

问题40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中,对于含边角混合关系的条件,利用正、余弦定理总有两种转化,即转化为角关系或边关系,探索其中一种对另一种解法的启示功能。

《不等式部分 》

问题41一个数学命题若从正面入手分类情况较多,运算量较大,甚至无法求解,此时不妨考虑其反面进行求解得解集,然后再取其补集即得原命题的解。我们把它称为“补集法”,试整理常见的类型的补集法。

问题42 概括使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问题中的“凑”的技巧,及拆项、添项的技巧。

问题43 观察式子的结构特征,如分析式子中的指数、系数等启示证题的的方向。

问题44 探求一此著名不等式(如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等)和多种证法,寻找其背景以加深对不等式的理解。

问题45 整理常用的一此代换(三角代换、均值代换等),探索它在命题转化中的功能。

问题46 考虑均值不等式的变用,及改变之后的不等式的背景意义。

问题47 分母为多项式的轮换对称不等式,由于难以参于通分,证明往往较难。探求一种代换,将分母为多项式的转化为单项式。

问题48 探索绝对值不等式和物理模拟法

篇6: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一、小学科学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1.小学科学教育的性质研究 2.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研究

3.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内涵与培养研究

4.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科学教育关系的研究

5.性别平等下的科学教育研究 6.不同文化视野下的科学教育

7.多元智力理论与科学教育关系的研究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科学教育 9.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关系的研究

10.科学教育与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1.小学科学教育观演变的历史研究 1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研究 13.国内外科学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14.论小学科学教学的开放性 15.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环境教育 16.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

二、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研究

17.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常见的问题及对应策略研究

18.小学科学课程运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9.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20.建设小学科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

21.科学课教学单元的教材处理探讨 22.对科学教材教参中的歧义之处的探讨 23.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衔接研究

24.国内外小学科学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25.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小学科学教育内容更新的关系.研究

26.学生这样看待科学新教材 27.新教材典型课例研究

28.灵活运用科学新教材的若干做法

29.科学新教材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30.科学新教材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小学科学课堂创新与教学关系变革的研究

31.科学教学方式的主要变化与特点

32.小学科学新型课堂教学体系与模式的研究 33.优化课堂内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益的研究

34.小学科学交往式教育(互动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35.新型小班化科学教学的机制构建与运行研究

36.小学科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 37.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 38.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各专题教改实验研究 39.科学课中“科学探究”的个案研究

40.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发挥“导”的作用的研究

41.国内外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42.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43.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指导 44.如何倾听孩子们的研讨

45.开展科学拓展性学习的做法和体会 46.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47.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48.试论科学课堂心理气氛的调节 49.我的“乡土科学教育经”

50.小学科学教学材料的准备保障及改进

四、小学科学教师素质与教师培养的研究

51.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行为构成要素与培养研究

52.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素质要求的研究

53.小学科学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

54.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质调查与培养对策研究

55.促进中小学科学课教师教学交流的研究 56.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师角色变化的研究

57.谈科学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

58.小学科学新课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59.国内外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五、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研究

60.小学生科学探究与认知需要的调查 61.小学生科学学习方式探讨

62.谈谈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63.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64.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65.谈前概念对学生科学概念学习的影响 66.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 67.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

68.课程综合化趋势下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69.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70.各阶段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及相关学法指导研究

71.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

72.科学课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

73.关于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的研究

六、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研究

74.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内容与方法 75.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模式研究 76.小学生科学素质评价研究 77.小学科学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 78.谈谈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有效评价 79.小学科学开放式试题设计与评价研究 80.各种评价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81.小学科学教材适应性评价的研究

82.小学科学实施多元化学业评价的策略研究 83.促进小学科学教师发展的有效评价方式的研究

七、信息技术发展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84.在科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85.网络教学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师职能的转型与应对.研究

86.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系列研究

87.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科学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

88.互联网上的科学教学资源分析与有效利用研究

89.小学科学网络教学(学习)资源建设的研究

90.对“小学科学”网站建设和运行的深层思考 91.构建实用型科学教学素材库的实践研究 92.构建共享型小学科学“题库”的实践研究 93.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积件”设计制作应用研究

94.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学件”设计制作应用研究

95.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获取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96.校园科学文化建设与小学德育研究 97.小学各课学习中的科学知识的渗透研究 98.各类小学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研究

篇7: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梅州市小学英语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以下课题选题仅供参考,老师们可在小学英语听、说、读、写等教学方面自定适合课题的研究方向的子课题。)

1.Phonics教学法在人教版《PEP》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实践与研究

2.运用Phonics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拼读和认读能力研究

3.运用Phonic教学法,丰富学生词汇量的研究

4.Phonics 在小学英语语音中的实践研究

5.Phonic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6.运用Phonics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研究7.自然拼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8.巧用phonics教学法, 以“拼”带“读”,以“读”促“写”的实践与研究

9.运用Phonics教学法,提高单词的认读和记忆能力的研究

10.运用Phonics教学法,培养学生认读单词的能力的研究

11.Phonics 教学中简易直观教具的自制和使用研究

12.Phonics自然拼音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13.小学英语听力评价方式的研究

14.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即使评价的研究

15.小学英语多元化评价的研究

16.小学英语口语评价方式的研究

17.小学英语档案袋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18.小学英语写作评价方式的研究

19.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20.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研究

篇8: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关键词:聚焦,转化问题,子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立阶段, “问题”的甄选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和价值。选题指导时, 老师有时担心学生无法提出问题, 同时当学生小脑袋里的问题井喷一样奔涌而出时, 又难以招架。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 理出头绪, 最终形成所要研究的子课题?

[片段一]

(视频欣赏沈鹏大师书写的风采, 欣赏各种各样的笔)

师:笔是我们的好朋友, 你使用过哪些笔?各有什么作用?

生:我用钢笔写字。

生:用中性笔比较方便, 只要换笔芯就行。

生:用铅笔可以画图, 画错了可以擦掉。

生:用毛笔能写大字。

师:对“笔的世界”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笔的颜色是怎样制成的?

生:世界上有多少种笔?

…………

形象直观的视觉冲击激起了学生想研究“笔”的欲望, 轻松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问题便喷涌而出。

[片段二]

师:你最想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小组先讨论, 再整理出小组中最感兴趣、最值得探究的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并将所提的问题按照内容有无重复, 能否合并, 是否完善进行整理。把整理后的问题记录在“主题采集卡”中)

整理后发现, 学生关注“笔的世界”的范围很广, 可问题只着重直观和表面, 繁杂琐碎, 大概整理如下:

第一组问题:笔的颜色是怎样制成的?最小的笔是什么样?粉笔的头为什么是圆的?

第二组问题:钢笔是怎样制作的?世界上最早的笔是怎样的?怎样设计笔?荧光笔为什么有香味?

第三组问题:世界上有几种笔?笔是怎样制作的?中西方的笔有何不同?有最先进的笔吗?

第四组问题:圆珠笔是怎样制作的?世界上功能最多的笔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最贵的笔?最早的笔是怎样发明的?

[片段三]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想要研究的问题, 看看有什么不合适的?

生:有重复的问题, 删掉一个。

师:好。 (根据学生叙述, 将重复问题删掉) 有没有可以合并的?

生:钢笔怎样制作?圆珠笔怎样制作都可以合并到各种各样的笔是怎样制作的。

师:为了便于大家研究, 我们一起来给这些问题分分类, 怎样分比较合适呢?

生:把笔的颜色是怎样制成的、荧光笔为什么有香味归一类。

师:为什么?你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这两个都是问为什么?

师:你是说, 笔为什么能写出不同的颜色?荧光笔为什么有香味?所以可以归为一类。

…………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很快将诸多的问题根据问题的相似性、包含性归成类, 按照研究“笔的发展历史”、“笔的种类与功能”、“笔的制作工艺”、“笔的设计”, 确定了各组研究的子课题。

[活动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开题阶段,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给问题分类, 目的是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初步地分析, 发现问题间的关系, 尝试分解问题的要素。

学生的问题往往杂而乱, 总是只抓住了其中一个点, 对有关笔的各问题的联系没有多少感性的认识, 不会深层次地看问题, 更不会把一些相似的问题进行整合、提炼, 提高课题研究的价值,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分析归类, 转化问题, 生成子课题。

“笔的世界”是我校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老师在形成子课题阶段, 对问题的筛选、整合、转化进行了以下指导。

1.创设情境, 生成主题。小学生的探究兴趣来源于生活, 选题时可以把学生身边的小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等学生对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后, 就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式开展小课题研究, 这样既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问题的研究状态。比如本节课, “笔”是我们学习中每天都要用到的工具, 已经是每位同学的好朋友了, 可对这位好朋友你究竟了解多少?这是学生感兴趣, 想研究的问题, 于是, 学生畅所欲言, 为“笔的世界”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2.组内讨论, 整合问题。学生有了深入研究的兴趣就愿意去思考研究的方向, 这时要留给学生充分讨论时间, 尤其是没有研究基础的班级, 更要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逐步理清思路, 思维开拓了, 想法多了, 才能提出诸多自己感兴趣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面对杂而乱的问题, 怎样指导学生梳理出头绪, 将问题归类整理?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先在小组内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初步筛选、整合。学生自己做主, 将原有的琐碎的诸多问题, 提炼成自己愿意去探究的问题, 并随着问题的深入, 生成的主题也会更加的充实。

3.再次整合, 转化问题。各组汇报后, 老师可指导学生在班内进行第二轮问题筛选、整合、归类。首先看看各组所罗列问题有无重复, 有无表述不完整、不正确的, 适当进行删除、修改和完善。经过两轮筛选后剩下的就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问题了。经过这样有序地指导, 整理与转化后确定的子课题就会更完善、更有研究价值。

上一篇:让希望燃烧人生作文下一篇:《夏》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