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主题

2024-04-09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主题(通用6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主题

4月18日,息县第五小学数学组教师齐聚四二班,开始了以“数与代数”课例研讨为主题的第六次教研!

本周一起聆听了四二班马丽娟老师带了的《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节课。课堂上,马老师从复习旧知入手,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探究新知过程中,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针对学生板书出现的问题,老师能及时的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养成注意细节,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课堂上,孩子们目光如炬,眼神中透漏出对知识的渴望……

孩子们坐姿端正,在老师的引领下,用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时刻体现我们五小学生的蓬勃朝气!

课后,大家齐聚会议室,你一言我一语,将听课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分享与众!我们相信,取长补短,善莫大焉!

马老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了认真的说课和深刻的反思!虽然马老师首次担任本年级教学工作,但却保持着一颗学习的心!主动请教,查漏补缺!为她的努力付出点赞!

同组谢丽萍教师在点评!经验分享,共同进步!

徐主任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马老师这节课提出了自己的点评和建议,同时也希望我们在课堂上,要认真聆听孩子的回答,仔细纠正孩子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细节虽小,却不容忽视!因为,数学的严谨,容不得我们的半点马虎!最后,黄校长进行总结,她提出:

1、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备好课,提前预见课堂上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

2、对待算理课,不容忽视对算理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发现中感悟,感悟中表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力,只有学生会用语言将所思表达出来,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花开正当时,正是学习好时光!和学生一起,时刻保持求知心,拖起五小明天的“太阳”!樊城区小学数学“送课下乡”研讨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下《数与代数》有效性研讨

11月10日,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樊城区小学数学送课下乡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牛首中心小学主办,由教研室肖艳老师亲自主持。

教研员肖老师要求每位参会教师以一颗观察的心,带着三个问题:

1、这节课老师关注了哪些核心素养?

2、落实核心素养时,教师开展了什么活动,运用什么样的方法?

3、学生有没有思考,老师有没有让学生思考,老师是怎样引领学生思考的?

带着问题观课,老师们认真学习的精神与热情值得点赞!

牛首中心小学校长兼书记李宇同志亲自参与学习,给与会老师们营造“抓住契机努力学习”的浓厚教研氛围。李校长常说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每半年李校长都对每位教师的每门学科做到推门听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关注课堂实效与促进每位教师的成长齐头并进,努力践行着“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的真谛!

第一节由牛首龙头中心小学陈丽君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 动画片小视频的导入,惊心动魄的平衡,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啦!

利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不仅枯躁乏味,学生也不会真正认同,而且脱离现实的情景再去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会更加吃力。陈老师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引导学生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再写出表示相等和不相等的式子,不仅为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奠定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陈丽君老师把分类的数学思想落到实处。两次运用分类,一级分类区分等式与不等式,二级分类区分等式与方程。在学生动手摆分学具时,内化了学生对于方程特征的理解。

陈老师及时关注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分类的过程。

看图列方程,陈老师鼓励学生:你能列几个?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为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在课后,肖艳老师与学生进行了精彩对话,即时考察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理解的真实情况,检验本节课的有效性,同时点燃学生后续研究学习方程的激情。

第二节由太平中心小学刘艳老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认识》

“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月饼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刘艳老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月饼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通过找一找、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亲身感受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为继续探究分数知识奠定了坚实得基础,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是自己的经验。没有自己的体验,只靠老师讲是不行的,只有学生身体力行去践行,才能真正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犹如建造房屋,老师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把一切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

学生正在认真动手画一画二分之一。

刘老师调动所有学生研究的欲望,都在动手折四分之一。学生动手折纸的过程,能深刻体验到“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画一画,涂一涂。学生动手正在认真美化着自己的五分之一!

课堂教学中创设“你能创造哪些分数”这一情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体验”。本课教学中的创造分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不再是机械地学习,有了更大的收获感,成就感,有利于激励他们更深入地学习与研究。

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折纸的过程,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解释着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意义,尽管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到位,但却是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认知,也是处在所有学生同一认知水平上的想法,将学生的“做数学”行为内化到对分数意义本质“平均分”的顿悟。刘艳老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过程,给予学困生以及时指导。

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会学生的不止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为避免小马过河式的人云亦云,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操作体验,去思考探究,去总结获取,亲历知识的整个形成过程。

肖老师对《分数的认识》做实况考察:分数的“分”是什么意思?分数中分母代表什么意思?分子代表什么意思?

围绕“如何让核心素养在你的课堂落地”的说课环节

陈老师正在进行说课。围绕《方程的意义》的教学,重视了哪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动画引入,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在学生大脑形成等式的表象。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两次分类(等式与不等式,等式与方程),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特征,建立方程的模型,引出方程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整个生成过程。

刘艳老师围绕本节课体现的数学思想——模型思想,如何建立学生对于二分之一等分数模型的意义理解的。

学生对于二分之一的意义建构模型之后,应用到对于四分之一,三分之一的理解,应用意识这种核心素养要求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刘艳老师结合自己的磨课经历谈说课,有梦想有担当暴露真性情。

两节数与代数的课,教师精巧的课堂设计,耐心地引导点拨,精炼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充分展现了年轻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高超的数学素养。

普陀中心小学李红艳老师认为两节课都非常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针对性地评价了第一节课: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在经过比较、归纳、突破难点。并致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太平中心小学王雅洁老师谈了学习心得:两节课都能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与学的环节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针对第二节课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课前引入能否运用“狐狸分肉”的故事既达到激趣的目的,又能让学生生动理解“平均分”的本质。

教研员肖老师的点评可谓是沙里淘金,很有画龙点晴的神韵,既让与会老师很好把握两节课的精华,又从新课程的视角提出了值得研讨的地方:要从形式定义的教学走向研究概念内涵的教学,能顺利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能流利说出方程的定义就是方程的思想了吗?要充分挖掘“数与代数”课的内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做好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顺利过渡的引路人!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每位教师都要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设计精准的课堂提问,注重教学的严谨性、有效性,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抬头看路:关注教研大方向——数据教研,探索具有校本化的拓展性课程。

老师们正在与教研员近距离讨教,交流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会后与年轻教师交谈,鼓励大家发挥年轻有活力的优势,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要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借鉴名师的好设计、好做法,通过自身不断的反思和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最终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做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形式,认清发展方向,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合格教师!美篇设计:陈华琴

美篇制作:陈华琴、袁 华 照片摄影:陈华琴、毕风雷 美篇审核:肖 艳、李 宇

篇2: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主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的研讨主题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

1、此阶段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2、数学课堂结构

3、信息技术

4、怎样把二者有机整合。

5、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前提,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也多于无意下完成,因此,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景尤为重要。再来看看等待他们的数学课堂。

数学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之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比较枯燥和抽象,这与孩子认识事物的直观形象性形成冲突。而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生的教学武器便逐步走进了课堂。

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技术,信息最主要的特征是资源共享性,让人想到互联网,恐怕在座的各位也都或多或少从中受益。

怎么样把二者有机结合呢?在传播学当中,存在着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课堂教学便属于组织内传播,这里引进一个最简单的传

播模式:传播者——媒介——接收者,其中,传播者主要指老师,而媒介则是书本、实物、多媒体等一切承载教学符号的物体形式,接收者指的是学生。例如教学“相遇问题”这课时,传播者主要传达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会求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难点是理解相遇问题中的相关术语的意思以及弄清两个物体相向运动时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画出教材中静态的线段图或图像,难以将其中隐含运动变化的情形直观、便捷的展示给学生。而多媒体则能将这些静态的数学符号变活,使其动态化,便于学生理解。

课堂教学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即反馈使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可以有效的解决评价多元化的问题,其一,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备课时把预测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成电子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其二,利用视频投影仪,可以把教师巡视发现的学生的典型范例或典型问题展示在屏幕上,便于聚焦学生思维。

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互联网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拉开了我们心灵的距离,让我们变成了玻璃瓶中的人,只是瓶壁与瓶壁的碰撞,触及不到心灵交流。如果教师过度依赖计算机,舍弃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是充当操作员与画面讲解员的角色,这样,学生也会逐渐的把自己放在玻璃瓶中,寻找自己的安全地带,放弃了动手动脚的实践机会。

过多的使用信息技术,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反而不利于学

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后期的数学学习造成障碍。

篇3: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主题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小组组建随意且单一、固定

小学课堂中,合作教学的方式被普遍应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忽视了各个合作小组的组建过程,大部分教师会采取前后桌同学组合,或者是邻近学生组建成为一个小组。这样的组建过程比较随意,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各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也没有考虑最终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在小组组建中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合作小组成员单一且固定。小组组建后贯穿整个学年,成员都一成不变,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使得数学课程的学习不能更好开展。众所周知,一个小组的组建需要组织能力很好的学生作为领导者,领导大家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同样也需要见解独到、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生做最后总结,同时小组各个成员也需要耐心。随意组建的小组必然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最终会影响数学合作教学的效果。

2. 数学问题的选择随意

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白什么问题适合让学生合作讨论。合作需要契机,太简单的问题,多数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太复杂的问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选择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解决这个问题有多种方式且不同方法之间存在一定分歧的数学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刺激学生的讨论意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会为了迎合合作教育而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缺乏实际的意义,也难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3. 合作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合作学习应该有明确的合作计划和步骤,小组各个成员之间也应该分工明确。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作为支持。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每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立即开始热火朝天的讨论。但是由于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不明确,所以常会出现学生各抒己见、不倾听别人意见的现象,讨论结果也很难达成一致的见解。最终的代表发言也只是一两个人的想法,这样的合作效果可想而知。

二、小数数学课堂有效合作教学策略

1. 选择合适的学习素材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并不是适用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小学数学的内容,选择适合合作教学的内容供大家合作学习。例如,一个服装厂用一批布做一些服装,原计划是每套用布2.2米,可以做660套。现在技术改进后,实际每套用布2米,这样比计划可以多做多少套?读完题后,让每个学生列出算式:有的列2.2×660/2-660;有的列(2.2-2)×660/2;有的列660×(2.2/2)-660;还有的列660×(2.2/2-1)。然后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让每个学生说自己是怎样列出算式的,使每一个人了解这样列的理由,然后教师再告诉大家哪一种方式最简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对合作小组各个成员分工明确

教师在合作教学中,要对各个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明确分工,使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对于整个合作小组的重要性。同时,在划分各个小组的时候,教师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以及学生的性格,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组,使组内各个成员都能发挥自身优势,促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3. 对小组合作学习给予适时评价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多发言、多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适时对学生给予评价。比如通过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动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能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提高自己动手动脑学习的能力,也能使团队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主导者,要充分展开合作学习,课前制订相关计划,充分了解教学内容,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8).

篇4: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小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真实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其真正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实践的环境,而毋须过于在乎小学生的“作品”或“成果”的质量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学生在实践中怎样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

我们关注过程,反对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我们关注过程,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知。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小学生开展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启发其思路,补充其知识,适当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小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他们的研究活动引向某一特定的结论。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是特别需要我们注意避免的。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有多种结论,也可能没有结论,或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变化。

为此,我们就综合实践活动如何优化教学中的选题策略,请大家结合几节研究课的课例(之前已由柳州市城中区的张琪、梁秀燕等三位教师上了三节研究课——编者注)谈谈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看法。我们的研讨因您而精彩!

张琪:

这学期我校师生研究活动的主题之一是《饮食有学问》。初涉主题时我想,这个主题包含的内容很多,要想在一个学期内做完、做透很难,只能在“饮食”范畴中寻找一个小主题。于是我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吃的“东西”,没有太多新意。后来我想,只有从“有学问”入手,才可能让学生知道饮食也是需要学问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有一次,在和同事聊天时偶然谈起国家在部分学校试点开展京剧课程实验,弘扬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国粹,我忽然联想到了我这个饮食主题中的“茶”文化:“茶”也是中国的国粹,它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而现在的孩子喝的都是碳酸饮料,对茶了解不够……于是我决定,就研究“中国茶文化”!我把活动内容初步定位在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活动的方法上,目的是:通过开展“中国茶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从中选择研究的小主题和研究方法,学会根据活动主题选择研究方法,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研究、探究意识,发展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因为学生对“茶”的了解不深,所以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去了解一些与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上课后,则主要是营造氛围,让孩子感受“茶”的魅力。在这节课上,我用课件展示茶的起源、历史、种类、诗词、茶道等内容,让学生感受“茶”的文化底蕴;结合我校的研究课题“整合课程资源,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我聘请了一位一职校的茶艺老师来给同学们讲解“茶文化”,让学生从专业老师身上感受到“茶”文化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之中;接下来又让学生观看了一职校学生的现场茶艺表演,学生通过辨茶叶、品茶、敬茶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而“敬茶”环节中反映出的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对学生也是无声的品德教育。我把多种研究方法(调查、采访、参观、观察、实验等)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活动当中。比如引导学生在了解茶的历史时告诉学生可以用上网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他人对于茶的认识时老师以身示范运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等。整堂活动课,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茶文化,甚至听课的老师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这节课我没有让学生定下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我想,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盲目确定活动主题,对今后的研究活动或许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让学生课后再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以便为下节课更好地确定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唐丽:

张琪老师《走近中国茶文化》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她的教学风格,有创意。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茶,以及由此引出的关于“中国茶文化”问题的讨论。我作为听课人,也不自觉地跟进活动之中。比如我想知道“茶色与茶发酵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品茶”的讲究有哪些,包括观色、闻香、品味、逸情等,我认为也应该属于“品”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课堂所述“三品”的定论;等等。这些想法都是和我个人对茶的认识和了解需求相关的。我想,学生也应该和我的感受一样,不同的只是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不一样罢了。

所以,我建议张琪老师从学生课前、课中的亲身体验入手,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入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确立主题的研究过程。

唐芳:

我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第一,为什么要从问题到主题?我认为,主题来源于问题。但学生产生的问题,往往是“原始状态”的问题,表现为多、杂、乱、不成系统等特点,其中有些问题过于深奥、不具备研究的条件,有些问题又太过浅显而不具备研究的价值。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问题间的关系,将提出的问题整理、筛选、归纳,进而转化为活动的主题。第二,学生面对的是问题还是主题?我想,主题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仅依据主题是无法了解活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的。因此,在确定主题后,我们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将主题还原为具体而生动的问题,进而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主题是对问题的整理和概括,并不是对问题的替代或放弃。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原始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是他投入活动热情的驱动力,而围绕问题的研究会使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汇报具有方向感。因此,我认为学生面对的应该始终是一个个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问题。

张琪老师的课有一点很好,就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充分感受中国的茶文化。学生在课前虽然已经去了解过茶,但是像张琪老师这样创设如此浓郁的茶文化的课堂氛围,如果我是学生,也会对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后面的很多工作就顺了。虽然张琪老师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确定小组研究的小主题,也可能连学生小组都没有分好,但这正好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去调查了解一番,然后再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这样更利于学生以后展开研究过程。

nlc202309022110

唐丽:

我赞同唐芳老师的意见。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从问题到主题,再由主题细化到学生可以或可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今天,对于张琪老师教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有关身边茶文化的问题讨论从深度、广度两个方面都还可以增进。而且,从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要跟进几个连续的课时指导来说,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贯穿始终,方可保证实践操作贴近学生需求,不盲目,不空泛。

罗斌:

从张老师的《走近中国茶文化》一课中,我感觉到老师对方法的指导尤其有效。从开课的现场调查“同学们有多少平日是喝可乐的?有多少是喝茶的?”这一环节,就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调查法”的运用与效果;接下来请出一职校的茶艺师时又提醒学生在请指导老师时要有针对性;说到去一职校参观时,“参观”的方法就出来了;接下来利用茶艺师冲泡出来的茶汤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等来“观察”;最后借给恩师敬茶的机会“现场采访”。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用哪些方法有了很多直观、感性的认识。水到渠成的方法给予,真是太妙了,这远比让学生凭空去回忆来得实在!

再提一个建议。课后张老师可不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一下:这节综合实践活动,咱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更适合的方法?等等。这些追问,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扩大活动空间以实现更为有效的学习的。

梁秀燕:

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课改几年的实践尝试,关于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如今是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深层次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实践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开放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这几年,我校通过运用树状图寻找活动探究的问题以形成活动小主题,学生的研究能力得以逐年提高,很多学生的研究成果还申报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今天我想通过在景行小学的教学尝试,将一种寻找主题的方法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以往大家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生的活动主题有些来自于学校或者是老师,有些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观察。而在实际探究活动中,有些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丰富,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些研究主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因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薄弱,提不出任何想研究的主题,一片茫然。

我这次上的五年级《走进动物王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通过播放地球上形形色色动物的课件,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激发学生研究与动物有关的问题的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明确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我给学生介绍了一种确立探究小主题的方法——树状图;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树状图的研究方法,去确定自己的探究方向,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而树状图的优势恰在于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差异程度,在众多的问题中,找到一个“自己可以具体操作”的点——问题,同时还可以生成许多后续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究活动。这就是说,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这样的事是学生自己想要去做的。学生由被动探究变成了主动探究,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课的最后,我播放了一个课件——科学DV《小鱼的桨》的录像,让学生了解一个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而我们今天所上的这节课只是研究的第一步。

谈到主题与问题,这几年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上,学生都会先提出一个个想了解的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我这次的开题课上,景行小学的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想了解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所思考。但由于课时有限,我决定把“把问题提炼成主题”这一教学环节安排到下一次课完成。比如要将“对小鱼各部分鱼鳍在游泳中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提炼成研究主题“小鱼的‘桨’”,学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认真思考的,而且学生在文字表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差异。下一次课,我将通过我的引导,让研究同类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个个小组,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炼有趣的主题。

这次课,我达成了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运用树状图寻找、确定研究问题的方法。我力求让每个学生经历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关于树状图,我突出其两个用法:可以个人使用,把自己得出的每个问题逐一研究完,形成研究成果;也可以小组合作使用,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树状图)

罗斌:

梁老师用“树状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我认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积极作用的。发散思维是体现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学习多角度且有条理地去思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学会了一种思考的方法,又是培养了一种思维的习惯。且不说问题出来以后他们将如何去解决,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以后,会对他们今后积极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谢谢梁老师,给了孩子们“学会思考”的一把钥匙!

李瑜:

梁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学会运用树状图确定活动主题,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出示的主题DV《小鱼的浆》,让学生感受到了主题的生成和解决的完整过程。我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综合实践,其探究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周贝:

单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确定阶段来看,老师的角色到底如何扮演?原本大家以为,老师在这个阶段只要将学生的兴趣集中到同一个话题就好,然后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其实不然。要使学生用观察的眼睛去记录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不容易,因为学生的观察要有习惯,这种习惯是需要老师长期培养的;学生将观察转化成问题也是需要老师帮忙梳理的,这种梳理形成习惯以后才能形成一种思维的方式。如果要求老师像无所不能的上帝,什么都会什么都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老师一直都有种误区,认为上综合实践课的老师要求高得不行,似乎什么都要懂才能教会学生如何研究。从这些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老师也非什么都能,他们只是有了学生没有的一个“法宝”,那就是“方法”。这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综合实践课的教师就是要给予学生这个“渔”。学生通过这个“渔”,可以真正获得他们想要的“鱼”。

nlc202309022110

主题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是当然的,但是也要教会学生如何把问题集中;如果问题提得太散,便不利于他们研究,也不利于老师指导。主题确定是研究的开题部分,这部分在课上都有关于方法的指导,可以看出老师们都很重视将“渔”授给学生,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这点是我感受比较深的。

张巧丹:

几节展示课,令我豁然开朗: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就内容和主题来源来说)和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经历做、考察、调查、实验、感受、探究、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方法指导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并且他们的指导方法并不沿用枯燥的讲解方式,而是适时穿插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当中,教师适时地加以归纳、点拨,非常自然。

但我想针对梁老师的课,提出我的一点疑惑:教师已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建构了研究的范围,学生也能基本理解,学生立即可以根据以前的生活经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小主题,这样会不会过渡得更自然些呢?在这里我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为了降低坡度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树状图”,但是老师的问题又不够清楚,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测有待商榷。建议:如果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目的地猜想,是否可以根据板书“习性、食性、身体结构、运动”等加以引导会更有效呢?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跟各位老师探讨!

梁秀燕:

我让学生说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动物,目的是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介绍树状图解决了一个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对动物的研究有哪些方面。至于让学生先用老师所想研究的动物来说一说,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以更好地理解树状图。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目的有三:一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二是为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动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三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唐丽:

听课研讨中有不同的声音,反映出老师们都在思考。不错,我也有与你一样的意见,对于某一动物研究范围的选择,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参考示范,但并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这样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散思考。让每个学生量力而行,逐步实现举一反三,这样也许更符合学习的规律。

谢慧敏:

从现场课来看,上课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都是精心准备的课。课堂上有设计、有创生、有引导,也有协作。老师们不再把综合实践课上成一种知识梳理的单一模式教学,而是对原有的课堂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置全体学生于听、品、评、议的热烈环境中。我突然觉得,综合实践的课堂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课堂,综合实践的学习也变成了一种方法、思维、文化、积累相互融汇的过程。三位老师或大方、或优雅、或干练的气质风格,给我们带来了三种不同观感的课。第一节张琪老师的课,让人感觉清新恣意、洒脱自然;第二节吴秋蓉老师的课,扎实细腻、有疏有导;第三节梁秀燕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理性、沉着睿智的感受。

左燕:

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以及唐老师等专家的点评,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往日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我平日的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提出不少没有意义或者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我想知道,该如何界定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呢?或许我们会想,应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当下流行等方面,但在这样一个课改的浪潮中,我们不是也在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想法,适合他们的水平吗?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判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自己来说是否有价值、是否适合他自己呢?然后我想再说说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主题。说实话,这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但我却无法用言语把它描述清楚,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模式。在仔细阅读了唐老师推荐的《焦点透析:问题与主题》后,我有了明确的概念:主题源于问题,而如何研究,就是把主题再还原成生动的问题,以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关系是弄清楚了,但是我仍然困惑于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或方法来参考。这不仅是我在综合实践课中的困惑,其他学科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可这是不是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呢?希望得到大家的宝贵建议。

唐丽:

对于主题与问题的操作模式,兴许要左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摸索,仅仅靠某次的学习和讨论远远不够,希望下次的活动能听到你解决问题的新体验。

我想补充强调的是,问题与主题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源头与概括的关系。很多时候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即主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老师的指导。老师不能把学生的问题成人化或予以系统化的提升,否则会脱离学生思维的轨道。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研究、要研究什么、怎么表述研究的问题或主题等等,而这一切都要基于学生充分、生动的生活体验,要适合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也许,我们不能硬性规定学生研究什么,但是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共同点,经过讨论、协商,帮助学生提升主题,明确研究方向。

在看课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一些选定活动主题的教学指导策略,与老师们分享:①在主题选择的准备阶段,尊重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经验显得尤其重要。②主题研究的生活价值和直接经验与知识累积的意义,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发现并选定小主题的切入口。③教师应多考虑各种教学资源的调用,包括人、设备、基地条件等。④不做主题选定单方面的引导,要同时关注相关活动方法的提示、演绎和归纳。⑤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要有体现引导的重点措施。

顺便提供两位老师的教学感悟案例,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教学有所启发。

赖春艳老师的教学感悟

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我认为,在这基础上,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开展活动的现有条件,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要完成特定的实践任务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克服这些困难的能力如何,等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可操作性。所以,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设定在全体学生综合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都能“跳一跳,摘个桃”。如果学生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面及活动收获。

nlc202309022110

记得刚开始上三年级综合实践课,为确定活动主题,我以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来了解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那节课上,学生们提出了想了解“世界之最”,比如动物之最、植物之最等等。我想,既然大家对这些“世界之最”那么感兴趣,就以这为主题,分组进行活动去收集资料吧。课上,我还告诉同学们,收集相关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看书、查资料,可以问父母或别人,可以上网搜索相关内容,还可以看电视,等等。但是,反馈上来的结果很不理想。我分析其中原因:三年级的学生阅读量还不是很大,想询问老师、家长吧,他们也所知甚少(包括我本人在内),而且不知道可以采访哪些部门;想从书报刊上找资料吧,学生手头的书籍少,学校图书室的藏书不多,学校离市图书馆又远,去一次不容易,再说,不少家长还担心孩子的安全会阻拦其行动……以上不利因素都会使我们的活动大大受到限制,而要改变这种现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于是我想,那就利用我校的“有利条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吧!我校的“有利条件”是:校园后面有好几座小山坡,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于是我带领学生们到山坡上去观察、欣赏各种植物的形状、颜色,采集各种植物的叶、根或者花。在采集、收集的过程中,我再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种类植物的根、叶、花、果实等的特点,把采集到的标本制作成各种作品如叶画、豆画等,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赏玩。后来,我又想到我校附近有一菜市,何不利用这一条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呢?同学们对此也很赞同,于是我们又以“食品与生活”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菜市场价格调查、设计科学营养食谱、实践买菜等学习当家理财的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且比较容易操作,同学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是真实的、直接的,有乐趣、有启发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由此我想:可供我们开展综合实践的空间如此广阔,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利用校本和社区资源,来选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罗斌老师的教学感悟

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跟学生们呆在教室里,就着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如上语文阅读课一般。后来发现,这样做实在是滑稽之极,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教室这一屋檐下“畅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简直愧对开发这门学科的智者们。活动课就是要“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

于是,我们选择性地确定了几个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研究,然后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我反思,这是由于我没起到老师的监督、参与和指导作用。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指导他们选项研究,帮助他们解决立项后的一些操作上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入资料采集点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的阶段,这时的老师,理当“退居二线”。

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我开始在“动”上下工夫,改革“教学设计”。例如我上《吃的文化》这个系列活动课时,尝试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教学:[①]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我与学生们去走访各种饮食场所,让他们通过看、闻、尝、问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②]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如出剪报、写日记、画美食册、做调查表等,让学生们动口交流心得,资源共享,丰富资料储备。[③]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后,我与同学们一块筛选他们手中的资料,重点指导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深入研究。[④]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确定汇报方式后,我在演练的过程中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在成果汇报课上,让学生们大胆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体验成功的快乐。[⑤]活动延伸阶段。通过开展“厨艺比拼”大赛,建议学校开展“美食节”等后续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上完这一次课后,我反复琢磨,总结出几条经验:第一,开展活动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事;老师的指导还可以使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学生借鉴老师已有的经验可以更快地享受到成功的体验。第二,对学生的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老师应即时予以赞赏,让他们的自信迅速转化为行动,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但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他们筑起自己的人生之塔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课后要有反思。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做到“无则加勉,有则改之”,让反思为下一次课的进步争取更多成功的机会。第四,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共评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可以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总之,综合实践课确实向老师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径,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老师们的意识及实际操作方法是必须讲究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动”,要让学生在“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取真知。

(责编 白聪敏)

篇5: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主题

各小学:

为加强对低年段主题教学的研究,根据发展中心小语学科工作安排,近期将举行低年段主题教学研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地点:3月29日(周三)下午1:10开始

@小学阶梯教室(5号楼四楼最西侧)

二、参加对象:各校一至三年级教师代表

工作五年内小语新教师

三、活动安排:

时间

班级

内容

执教

1︰10~1︰50

一(9)班

《水滴的旅行》

2︰05~2︰45

三(2)班

《昙花》)

2︰55~3︰35

互动点评

与会代表

3︰40~4︰20

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建议

三年级期末抽测质量分析

研训员

四、注意事项:

1.请各校见通知后尽早确定与会人员,并要求低中年段教师在教研组内结合上课内容开展研讨。

2.请参会教师提前1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带好“继续教育学分卡”,本次活动计高级研修4课时。

3.因为参会教师人数较多,请大家尽量拼车前往,车子可以停放在围墙外东侧或北侧的临时车位上。

篇6: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总结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总结

最初了解“主题学习”,是源于拜读薛xx老师撰写的一篇名为《主题学习报道》的文章。当时那种透过文字想象课堂的感觉,犹如雾里看花,总觉得有几分遗憾。这次真的特别感谢薛老师的帮助和苏霞校长的支持,我才有机会真正地走进“主题学习”实验下的语文课堂,一睹它迷人的风采。

10月22日,我和同事孙xx老师相伴来到山水宜人的xx临朐,参加为期一天半的xx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家课程中心何成刚博士、北京新学校教育研究院黎青山副院长、山东师范大学魏薇教授、《中国教师报》刘云义女士、xx市小学语文教改的领军人物薛xx老师等诸多教育界专家。此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校长、一线语文教师,共七百多人。会议日程安排得紧凑、充实。我们共观摩了7节不同课型的精彩语文课:

课型

课题或年级

执教教师

主题单元预习达标课

六年级《初识鲁迅》

赵瑜(临朐第一实验小学)

主题单元读书汇报课

六年级《俯首甘为孺子牛》

袁丽(临朐第一实验小学)

主题单元集中识字课

二年级第四单元

王玉莉(临朐第二实验小学)

主题单元写字指导课

二年级第四组

徐霞(临朐中学附小)

群文阅读教学

《走近奇妙的神话世界》

孙传红(临朐南苑小学)

经典文化课

《论语三则》

西静(临朐第一实验小学)

童诗赏写课

儿童叙事诗一组

高晓燕(临朐第一实验小学)

还聆听了xx名师成长经验介绍及专家报告:

王玉莉老师

《单元集中高效识写——让低年级阅读踏上快车道》

袁丽老师

《主题实验 伴我成长》

薛光霞老师

《主题引导 快乐四读》

王萍老师

《主题式辐射教学 让孩子尽享阅读之乐》

窦桂娟老师

《主题学习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魏薇教授

《阅读内容的提取与教学设计》

参观了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此外,我们还非常有幸和薛xx老师、马彩清老师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此次xx临朐观摩学习,收获颇多,感慨颇多。

一、同样的困惑,我们能否同样地找到出路

2006年8月,著名的改革家李希贵先生在xx主持启动了“主题学习”实验。当时实验的定位是:寻找一种在一般学校、一般学生、一般师资情况下都能够适用的语文教学方式。历经八年的时间,这一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xx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一位位风格迥异的xx名师。孰不知,在实验之初,xx教师遇到的是和我们现在同样的困惑。困惑之一:对一本书与一套书的困惑。主题学习实验要求每学期对8本配套丛书进行课内阅读。可是对这么多年来一直习惯教学一本书的老师们来说,阅读时间从哪里来?配套丛书什么时机出现?困惑之二:对“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的困惑。主题学习实验还有一个硬性要求,语文课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教教材,用三分之二的时间阅读丛书。这样的时间分配,教学内容能否完成?学生成绩是否会受到影响?丛书阅读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效果?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本学期的单元整合教学以及配套丛书的阅读活动。这一系列问题,也正是我校老师们最担忧的。虽然xx教改的成功经验,可能只是一个借鉴,我们不能全盘拿来就用,因为毕竟大环境不同,学情不同。但是,主题学习实验下的语文课堂的的确确有足够的吸引力,观摩之后,有一种心向往之、行欲效之的冲动和渴望。记得会议结束时,马彩清老师问我观摩的感受,我说心情很激动,也很沉重!我在心里不停地叩问自己:同样的困惑,我们能否像广大xx教师一样,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出路?

二、拿来与创新,行动是前行的保障

主题学习是一项实验,更是一个指引。在这一主题下,xx的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色,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语文课堂。他们有很多的经验,我们是可以借鉴的。例如薛光霞老师的“四读法”,即:一读,自由徜徉乐逍遥(丛书课外自由读)。二读,精雕细琢撼心灵(抓丛书重点、“精点”,课上指导读)三读,异彩纷呈过把瘾(举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展示)。四读,千枝万叶攒一树(学生用主题树的形式总结读书收获)。还有临朐第二实验小学王玉莉老师的单元集中高效识写的介绍,更是易于我们课堂操作„„我们能否顺利起航,开始我们的课堂改革?有三句话最值得细细品味和分享:①把我们的问题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结果付诸于行动。----李希贵 ②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充分地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适度地退到课堂的某一角落,把舞台让给学生!———薛xx ③在研究的路上,我们需要寻找身边的同行者!----李怀源

只有行动起来,在我们的课堂上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边改进,才能真正地激活我们的思维,我想没有一种经验是可以纸上谈兵得来的!基于他人经验,融入个人智慧,创新出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这是我们前行的不二选择!

三、须立足长远,心中有大课程意识

在与薛xx老师交流时,我也汇报了自己最近几年在课堂中进行的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实验小学的学生相对来说,是家庭教育意识比较好的群体。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是不愿意读书,而是读书不够深入。很多的家长反映:孩子读了不少书,但是总觉得没有在头脑中留下什么,读书更多地是停留在表面。基于这种情况,我在班级内尝试进行了“师生伴读”活动。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老师和全班同学同读一本书。从最初的每学期同读一本,到后来的每月一本。在读书书目的选择上,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尽量选择和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如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童话单元后,我们同读了童话集《稻草人》。学习了课文《卡罗纳》后,我们同读了意大利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第二个原则是在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尊重孩子们的兴趣。现在想来,这一做法,和我们学校本学期刚刚尝试的单元丛书的阅读,是有某些相通之处的。在读书方法上,老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读一本书要先读目录,梳理画出书的知识框架,再读整本;感兴趣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及时记录读书感受;读书时,要学会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慢慢形成知识体系„„为了促进孩子们的阅读,读书展示和激励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读书小报的制作和编辑成册;每周一次的读书沙龙,师生共同畅谈读书感受;读书星级评价;家长寄语„„几年下来,学生身上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阅读兴趣提高,即兴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书面写作初见成效„„

通过这次观摩学习和薛xx老师的点评指导,我对自己的上述做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现在再回头审视自己一路走来的足迹,发现还不够深入,不成体系。今后还须站在课程的高度进行进一步地规范和整合。薛xx老师这样教导我:“只研究一节节单独的课堂,意义不大,要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就要尝试创建孩子们喜欢的课程,有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那才是真正受学生和家长喜欢的好老师!”马彩清老师也有同样的见解:“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创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些教导我真的需要慢慢沉淀、细细琢磨!

上一篇:诚挚的周末祝福短信下一篇:一次即兴演讲后的心理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