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差别分析论文

2024-05-25

产品差别分析论文(精选6篇)

篇1:产品差别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产品差别竞争力

论文内容摘要:产品差别是形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决定企业对市场控制权的重要因素在于企业的经营特色和各自的比较优势。本文通过对企业实施产品差别战略的优劣势分析,提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只有成功实施产品差别,通过生产差异化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的效用,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差异化的要求,才能提高和保证企业的竞争力。

产品差别释义

产品差别是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包装、牌号或销售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为了增加自己的市场权力或垄断地位,在竞争中,厂商努力生产和销售同种但有差别的产品。这里的产品差别既可以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性能方面(称为自然差别),也可以表现在包装、商标以及销售服务态度等方面(称为人为差别)。在现实中,实行产品差别不仅限于生产同种商品的厂商,一些生产多种产品的厂商特别是大企业也在推行产品多样化,这是因为在消费者的嗜好多样化的情况下,厂商生产的产品差别程度越大,从既定总产量中得到的总收益便越大。从当前各类市场状况看,许多产品,只见有“共性”,鲜见有“个性”;只求“大众化”忽略“个性化”;只见市场“大体样”,不究市场“精细分”。这样虽说消费者可选择的范围宽了,可仔细选择时却发现各种产品间没有明显差异,消费者不知购买谁家的产品能给他带来更大的效用。同时,由于差异不大没有特色,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又得不到满足,因而,消费者不愿为不能给自身带来更高效用的产品支付高价格,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企业间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与同类产品厂家发生无序价格战,其最终结果将会如同我国彩电企业间出现的恶性价格竞争那样,导致两败俱伤,谁也无法得到好的发展。

篇2:产品差别分析论文

1.降低顾客的价格敏感程度。差异化战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对价格的敏感性下降使公司得以避开竞争。客户的忠诚以及某一竞争对手要战胜这种“独特性”需付出的努力就构成了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带来较高的收益,可以用来对付供方压力,同时可以缓解买方压力,当客户缺乏选择余地时其价格敏感性也就不高。最终,采取差异化战略而赢得顾客忠诚的企业,在面对替代品威胁时,其所处地位比其他竞争对手也更为有利。

2.产品差别为企业形成垄断创造了条件。当企业的产品在消费者看来具有明显的高效用时,厂商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将向右下方移动,假设此时厂商供给曲线不发生变化,厂商将扩大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由于产品的差异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较大的差别,产品替代性变小,需求曲线在向右移的同时将会变得更加陡峭。这将明显降低产品价格需求弹性,这时厂商提高价格反而可以增加收益。

3.增强讨价还价的能力。讨价还价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在讨价还价中买卖双方谁能获得更多的交换利益,主要取决产品间的替代性大小以及可获得的难易程度。差异化可以减弱同类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同时降低产品的价格弹性,增强企业的市场权利。

4.防止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差别战略的成功还在于自身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经济学家潘罗斯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指出,管理资源是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性因素,因此,企业间的差别是一直存在的。由于管理资源产生于团队的互动和通过互动积累的经验,是组织通过长期团队工作、试验、学习演化而来的组织特殊技能,所以管理资源是在别处无法简单复制的。

潘罗斯的观点被后来“基于资源”的能力观吸收。“基于资源”的能力观认为企业竞争优势(以在产品市场上获得超出正常平均的收益来衡量)的源泉来自于企业所控制的战略性资源。这种资源可能是经验基础上的企业家资源、产品声誉类难以模仿的无形资产或隐默知识等,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是通过在一段时期里所选定时间路径的资产流量所积累起来的战略资产存量。资源具有内生性,有效竞争所必需的资产存量只能通过具有连贯性的投资才能积累出来。

核心能力理论对企业的启示是企业在实施差别战略过程中,要努力培育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自身的产品差别不会因为竞争对手的模仿或替代而变得“不差别”。

(二)劣势分析

1.不合适的差别。在很多产品领域,顾客出于消费习惯或传统认知,对差别化的产品非常小心,如食品和其他基础性产品。当然,这些产品的营销或服务模式可以是差异的,但是核心价值远远大于其他附加价值的基础性产品,顾客对差别化的要求就不是那么明显,即使具有差别化的欲望,对企业来说可能得不偿失。因此,不分析自身产品和顾客需求的特点就贸然融入差异化战略,即使可能使顾客数据库中的顾客数量增加不少,但利润却没有同步增长。生产基础性产品的企业使产品具有不同款式和功效往往是错误的做法。

2.高代价的差别。实现产品差别化有时会与争取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相矛盾。它往往要求公司对于这一战略的排它性有思想准备,即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两者不可兼顾。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如果建立差异化的活动总是成本高昂,那么实现产品差异化将意味着以成本增加为代价。然而,即便全产业范围内的顾客都了解公司的独特优点,也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所要求的较高价格。

3.差别的.模仿。目前市场上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不但是产品性能,就连企业的经营方式都越来越难分彼此,归根结底,这些东西很容易模仿。在这样一个市场上,企业通过内控成本、降低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创造的产品差别,容易在短期内被对手模仿,从而陷入同质化困境,最终只能获取微薄利润,甚至毫无利润可言。因此,在企业学习模仿能力极强的今天,内控成本、降低价格、提高产品质量等这些产品差别的竞争力的效果越来越差。因而,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从而创造产品的差别,必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顾客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顾客的核心利益能做出关键性的贡献;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和新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通过品牌来制造差别无疑是上佳的选择。在市场显得日益动荡多变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品牌去拉大产品之间的差别,已成为赢得消费者和企业求得长远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每一个竞争者都具备了模仿其竞争对手产品、服务、广告、营销手段甚至整个品牌创造过程的能力,所以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仅仅是产品的需要,还有企业情感、服务、文化、价值体现等方面的需要,这些构成了品牌竞争力的核心。同时也要看到如果仅仅把产品差别停留在质量、服务、渠道或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速度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是可以被模仿的,追本溯源,差别最终应该来源于技术实力的高低。

结论

不能给消费者提供利益的产品差别、是缺乏市场吸引力的,如果一个产品差别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利益、好处、快乐,避免麻烦和痛苦,消费者的需求不能被满足,那么这个产品就没有竞争力,将会面临失败的困境。产品差别,就是独有与众不同。粗制滥造,原料堆积,无技术含量,无文化品位的产品差别不能给消费者和厂商带来好处。因此产品差别一定是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利益性。利益性有心理和生理之分,如果能够从心理这一人性角度去满足消费者的利益,那么产品就能做活,就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如果产品差别同时能够满足消费者心理和生理的需求,那么产品一定会成功。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顾客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任何差别都不会永久保持,差别化战略成为制胜法宝的办法只有不断创新,必须要把在市场上发现产品缺陷和解决问题作为产品创新和技术攻关的出发点和动力,使产品自身不断的扬弃,通过技术的投入以及品牌创建来提升产品差别的整体水平,用创新去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战胜对手的“跟进”,实现企业的“差别制胜”。

参考文献:

1.陈东琪,李茂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第2版)[M].湖南人民出版社,

篇3:产品差别分析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 很多产业都被逐渐细分, 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专业性, 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和提高产业运行效率。其中业务外包模式广泛存在于各个行业, 如通信业、建筑业、会计业等。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 这种类似于业务外包的运作模式也大量存在, 最常见的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向普通农户收购原材料并签订收购合同, 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合同将原料生产外包给农户。为了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收购高质量的原材料, 这就出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外包给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原料按不同质量标准制定差别收购价格的现象。因此, 在农产品收购价格形成过程中,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实质上存在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户生产产品的收购价格契约设计行为及价格形成机理, 就可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模型来分析。

在我国, 已有许多学者将委托—代理模型分析方法运用到了农业产业流程的各个环节中。费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 探讨了如何对农户实施有效激励问题, 认为在“农超对接”销售模式下, 超市为确保农户提供高质量的安全农产品, 必须使其收购高质量农产品和其他收购商收购低质量农产品的价格差额, 加上超市对农户种植农产品的单位投资之和, 应该等于农户种植高低质量两类农产品的种植成本。〔1〕王有鸿等通过建立委托—代理模型, 分析了农产品收购合同的实施及其影响因素, 认为收购商可以通过支付保证金或第三方监督的方式来提高收购合同的成功率。〔2〕王婷等运用委托—代理理论, 分析了在农产品物流环节, 农产品物流外包方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指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双方最优的努力水平和激励强度, 并利用利润的“二次分配”对双方的努力成果进行了改进。〔3〕胡古月等还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依赖和冲突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分析, 认为渠道双方的相互依赖能降低渠道冲突, 可以采用专有资产的投资等方式来提高渠道成员的相互依赖度。〔4〕胡定寰等利用对山东省苹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 对其合同生产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 得到合同生产模式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和食品的安全性, 这也为我们分析差别收购价格契约的行为提供了实例支撑。〔5〕

鉴于前人研究还没有专门涉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差异化经营中如何制定农产品差别收购价格的契约行为及价格形成机理, 本文将利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 通过建立企业与农户间的委托—代理模型, 对企业如何制定农产品原材料差别收购价格契约行为及价格形成机理做理论模型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二、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冲突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 企业被设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主体。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中分工的不断深化, 一个普通的农业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因素制约下, 不可能实现整个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利润最大化, 这就必然出现企业对不具比较优势的经营环节业务外包, 如实际中很多农业企业都和各大专院校或农业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等, 或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原材料生产业务外包给农户, 直接向农户购买原材料。企业的生产流程一旦被细分, 且细分后各流程行为主体发生了变化, 各主体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 此时代理人的生产经营行为很可能就会偏离委托人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事实上, 这种可能总是存在的, 即使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采取一些措施使农户回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上来, 但这些措施也是需要花费额外成本的。

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目标的偏离, 主要原因在于农户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潜在冲突, 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农户偏好闲暇

即便存在那些非常喜欢种地的农民, 由于人的生理限制, 加上平时邻里的娱乐要求, 农民劳作的努力也是有限度的。因此, 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 即使付出额外的努力可以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从而给自己带来多余的利益, 农户也会偏好闲暇。

2. 农户与企业的时间偏好不同

企业一般会注重长远发展, 使其长期利润最大化。而农户一般重点关注短期利益, 尤其是在一次性收购的情况下。这种对时间偏好的不一致, 很可能导致契约的无效性。最常见的就是农户在市场价高于企业收购价时撕毁合同, 转而将农产品直接卖给企业外的市场, 使企业因原材料短缺而蒙受损失。

正因为企业与农户间存在目标冲突, 两者关系因此呈现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一关系中, 核心问题是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 而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私人信息观察不到或者说观察成本太高。此时, 委托人 (农产品加工企业) 为了避免代理人 (农户) 在生产过程中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行为, 就必须合理地设计契约内容。

三、模型建立与分析

1. 模型假设

为简便起见, 在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户产品的契约中, 我们假设只有一个农产品加工企业, 即委托人, 同时也只有一个与企业签订合同的农户, 即代理人。农户可以选择精耕细作 (α=1) , 也可以选择粗耕烂作 (α=0) , 对此, 企业无法直接观察到农户的耕作过程。精耕细作给农户带来的负效用相当于δ (α) 的货币损失, 并且有:δ (1) =φ (φ>0) , δ (0) =0, 即粗耕烂作的效用损失为0。

另外, 我们假设企业虽然无法观察到农户的耕作程度, 但是可以直接观察到农户提供的原材料的产品质量等级 (且假设只有两个等级) 。农户的产出质量不完全依赖于其耕作程度, 因为不仅客观上存在着天气、土地肥力等因素的作用, 而且主观上如果其产出质量完全依赖于耕作精细程度, 那么企业就可以间接观察到农户的耕作精细程度, 显然这就将不再是农户的私人信息了。农产品质量高低与农户耕作程度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其中, 0

由表1可以看出, 虽然精耕细作并不能完全避免农产品质量较低的情况出现, 同样, 粗耕烂作也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但是, 从概率上来说, 精耕细作意味着获得高质量产品的可能性较大。

假设农户是风险规避的, 其效用取决于他卖出农产品所得扣除耕作成本后的净收益, 其具体形式可以写成U (r-δ (α) ) , 并满足U (g) ’>0, U (g) "<0, 其中r①为其卖出农产品所得。因此, 当其精耕细作时, 其效用为U (r-φ) ;粗耕烂作时, 其效用为U (r) 。

最后, 假定农户的保留效用为U0=U (r0) 。

2. 模型建立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实为一种契约关系, 即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原材料的收购方案是一份契约, 它规定了在不同产品质量标准下企业的收购价格。一般地, 假定产品质量较高 (qH) 时, 企业的收购价格为rH, 产品质量较低 (qL) 时, 企业的收购价格为rL。

另外, 我们假定农户要么接受企业提出的收购价, 要么拒绝。也就是说, 排除了农户和企业进行谈判来修改契约的可能性。

一般情况下, 假定农户精耕细作是社会最优的, 也就是说农户精耕细作比粗耕烂作要好, 这就使得农户在精耕细作情况下社会的净产出水平也高, 即:

(1) 式可化为:

从 (2) 式可知, 因为0< (pH-pL) <1, 要保证上式满足, 则必有 (qH-qL) >φ, 也就是说, 农户的精耕细作不仅在概率意义上意味着较高的产品质量, 并且精耕细作所带来的高质量的产品相比农户所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若非如此, 如果精耕细作给农户带来了高成本, 那么精耕细作带来的期望产出的提高就连弥补农户的成本都不够, 这就使得精耕细作没有了意义。

假定农户精耕细作是社会最优, 也说明农户精耕细作所得要比他从事其他活动要好。若非如此, 农户继续从事农业耕作将不是最优的选择。

那么, 以下讨论都是建立在农户精耕细作是社会最优的基础上进行的。

3. 模型分析

假设实际中大多数农户都属于风险规避者, 并且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即农户的努力程度是企业观察不到的, 企业也就无法断定此时作物的高质量是由农户的精耕细作带来的, 还是因为好运气;同样地, 作物的低质量也不一定就说明农户没有精耕细作。此时, 道德风险问题就很可能产生。即使企业愿意按高质量的标准来收购, 给予农户足够的补偿来弥补精耕细作带来的损失, 农户却可能把低质量的产出归结于其他不利因素。这样, 企业就无法根据农户是否精耕细作来制定合理的收购价格, 所以企业只能根据农户产品的质量来确定收购价格。为了让农户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 企业必须制定特定的收购价格契约来使农户意识到精耕细作要好于粗耕烂作。也就是说, 可行的收购价格契约必须是农户自愿地选择精耕细作, 这样就要使农户精耕细作的效用至少不低于粗耕烂作时的效用。于是, 我们可以得到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激励相容约束为:

其次, 为了让农户愿意接受这一收购价格, 则应当满足以下参与约束:

以上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共同规定了在农户拥有私人信息的前提下, 所有让农户精耕细作的可行收购价格契约应当满足的条件。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 理性的企业总是会尽可能地压低产品的收购价格, 所以, 在企业的谈判能力远大于农户的时候, 它们制定的收购价格一定会使 (4) 式当中的等号成立。

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 高低两种产品质量下精耕细作农户得到的收益分别是rH和rL, 其效用分别是U (rH-φ) 和U (rL-φ) , 由 (4) 式中的等号成立可知, 农户的期望效用正好是U0。此时, 要使激励相容约束成立, 就必然有

(5) 式的含义是显然的。如果高质量并不带来较高的收购价格, 而且耕作程度又不可观察, 那么农户就没有精耕细作的动机。

通过图1可以进一步观察到解的性质。图中横轴代表农户的收入, 纵轴代表农户的效用, 曲线是农户在精耕细作情况下的效用曲线, 效用曲线凹向原点表示农户是属于风险规避的。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 农户获得的效用水平是U0, 而企业所给的收购价格是ro+φ, 而这一收购价格同时也是企业激励农户精耕细作的成本, 图中的A点表示的就是这种情况。

在信息不完全的时候, 情况就有所不同。此时因为风险及农户偷懒可能性的存在, 企业激励农户精耕细作就要花费更多的成本, 我们用企业给农户的期望收购价E (r) 来表示, 即:

在前面的讨论中, 已经有 (5) 式成立, 而且我们知道, 因为企业不会让农户得到额外的好处, 所以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农户的期望效用仍然只能够等于他的保留效用。对照图1, 要使这个条件成立, 我们就需要在效用曲线上找到两点, 它们对应不同的收益水平, 但是在这两个不同的收益水平下, 农户效用的期望值仍然等于Uo, 表现在图中即为这两点连线中点的纵坐标为Uo。假设图1中的B点与C点刚好是符合条件的两点, 此时, 因为效用曲线是凹向原点的, 由几何性质可知:

(7) 式说明,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 企业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才能激励农户精耕细作, 而增加的这部分成本正是由于信息不完全所导致的效率损失。

得到以上这个结论之后, 我们可以再看看激励相容约束式 (即 (3) 式) 。既然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 激励风险规避农户的精耕细作是需要花费额外的成本 (相对于完全信息时) , 那么即使有必要激励农户, 企业也只会将rH和rL的差距控制在恰好能使农户精耕细作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 激励相容约束式在最优契约下必然取等号。假设rH和rL刚好使式中等号成立, 也就是说, 企业刚好能够让农户觉得精耕细作至少不比粗耕烂作的情况差了的时候, 企业是不会再进一步拉大收购价的差距的, 因为这只会让企业付出更高的成本。从图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如果在保持期望效用 (此时等于Uo) 不变的条件下, 同时增加rH和减少rL, 那么企业支付的期望收购价格, 即图中E (r) 将会进一步右移。

4. 模型总结

经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总结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最优契约安排的基本特征。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 固定收购价格已经不再可行, 既然收购价格一样, 农户就不愿意去精耕细作, 因为这将减少农户的效用, 由此企业就难以收到高质量的原材料。所以, 企业为了激励农户精耕细作, 就必须通过差别收购价格来让农户感到精耕细作要优于粗耕烂作。但是, 这种差别收购价让风险规避的农户承担了来自产出质量不确定的风险, 那么为了弥补这种风险, 企业就必须要对其进行补偿。收购价格相差越大, 这种风险补偿就越大。然而, 企业为了相对节省这种激励成本, 只会提供刚好让农户觉得精耕细作不差于粗耕烂作时的补偿, 这样, 企业就部分地承担了风险。与完全信息时情况相比, 这种风险补偿是额外产生的。如果相对于完全信息来说, 这种激励所带来的净收益不是很大的时候, 那么企业就不会选择通过这种收购价格差的激励来使农户精耕细作。因此, 最优收购契约的安排就是在效率和保险之间的权衡。这也可以部分解释有些大型企业把原材料环节纳入到企业内部的原因。

另外, 我们还可以看到, 与完全信息时一样,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 农户都只能获得其保留效用U0。这是因为, 在这两种情况下, 农户都只能被动地接受企业所制定的收购契约。由于企业具有相对完全的谈判能力, 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 就一定会压低收购价格直到农户只获得其保留效用。而且在农户同样只获得其保留效用的同时, 在不完全信息时企业的利润也降低了。因为此时同样是为了让农户精耕细作, 企业却花费了更高的成本。也就是说, 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 农户的情况跟完全信息时一样, 但是企业的情况却变差了, 由此可见社会效率也降低了。

四、政策建议

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存在的委托代理收购契约分析, 笔者给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加强企业与农户的信息沟通

在农户最终获得的效用相同情况下, 企业的损失是由于信息不完全造成的, 那么为了减少这种损失, 企业可以和农户约定, 农户在种植过程中记录下作物的各种生长指标, 企业定期获取这些数据并对作物生长情况和农户的种植过程进行判断。在条件允许的地方, 还可组建网络, 通过网络农户就可及时有效地把产品生产信息反馈给企业。加强企业与农户的信息沟通, 虽然短期投入成本将增加, 但长期成本是降低的。同时, 通过长期跟踪观察和信息沟通, 企业还可通过作物生产指标间接知道农民的耕种程度, 从而可以更加合理地制定各种不同层级的农产品收购价格。

2. 增强农户的谈判能力

在企业具有完全谈判能力情况下, 农户无论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还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 都只能获得其保留效用。如果农户能够联合起来 (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 或者是请专业人士和企业讨价还价, 这就相当于提高了农户的保留效用U0, 那么不论在哪种情况下, 他们都可以得到更满意的收购价格, 从而实现在社会总收益不变时增加了农户的分配数量, 促进农户增收。

3. 提高农户的耕种技能

提高农户的耕种技能, 相当于增加pH值, 降低pL值, 即降低契约中随机因素的影响, 这样企业就可以从产品的质量中更加合理地推测出农户的耕作程度, 相应也降低了因不完全信息带来的效率损失。因此, 各级政府和企业可以适时组织农业专家到农户家中实地指导, 并为农户解决生产中的种植技术问题, 以提高农户的耕种技能。

4. 构建企业与农户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在短期, 农户可能会因为一次的较大利益放弃和企业签约甚至签约后撕毁合同。但是, 如果构建起企业与农户的长期合作关系, 并且让农户意识到这种长期合作是有好处的, 那么企业就会更加了解农户的种植经营能力, 农户也会更加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这就等于增加了双方信息的交换, 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效率损失。

参考文献

[1]费威.“农超对接”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01) .

[2]王有鸿, 费威.农产品收购合同的实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05) .

[3]王婷, 汤莉, 徐培.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农产品物流外包激励契约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09) .

[4]胡古月, 徐明.基于委托代理模型对农产品营销渠道依赖与冲突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12) .

篇4:农产品价格调控“差别化”

多方采访获得较为一致的分析是,受国家农产品调控政策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粮价将会维持在“合理上涨”的幅度内,而去年被认为推高CPI的“祸首”猪肉价格,今年的低迷态势将一直延续到2013年春节前才会有所“反转”,其他诸如食用油、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也不会有大幅上涨。

近期,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多次召开会议,主要明确年内依然要把抑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合理调控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品种,以及猪肉和食用油等主要食品的价格,确保全年CPI控制在4%左右。

业界普遍判断,接下来相关部门将会实施多种调控食品价格的措施,在控制粮价方面,除了加大进口、存储和投放力度之外,对粮食深加工、政策粮收购主体将继续实施严格限制;对于延续半年多的猪价低迷,8月7日启动的新一轮猪肉收储明显是想对猪肉市场价格有所提振;而对近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食用油,采取的是明确的限价政策。

控粮价

总体看来,今年前7个月国内粮价较为平稳,即便是6月以来国际粮价出现了几轮大幅上涨,但对国内粮价造成的冲击也并不大。

国内粮价保持稳定首先得益于充裕的粮食库存,另外就是相关部门严厉的粮食调控措施。今年一季度国内玉米价格曾出现大幅蹿高,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一方面严格整顿玉米深加工市场,淘汰玉米深加工产能落后企业,另一方面扩大玉米进口,加大市场调控力度。

在整顿市场方面,今年4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调整生物燃料乙醇财政补助政策的通知》,明确中央决定调整生物燃料乙醇财政补助标准,具体是2012年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补助标准比2011年每吨下调了776元;国家税务总局随后也发布了“关于部分玉米深加工产品增值税税率问题”的公告,宣布对玉米蛋白粉等深加工产品将按照17%的增值税税率征收,而此前玉米蛋白粉等产品适用的是13%的增值税税率。

在宣布实施降低补助、提高税收标准之后,7月份,国家粮食局又在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玉米主产省,采取统计监督、现场核查台账等办法,对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展了专项审核调查。

在扩大玉米进口方面,农业部公布的上半年进口玉米240.54万吨,同比增长高达6535.2%。多部委今年以来采取的严整玉米深加工市场,再结合大幅度提高玉米进口,经过这样的轮番“调控”,目前国内玉米价格已经颇为平稳。

在调控玉米市场的同时,相关部门对夏粮收购也采取了极为严苛的调控手段,以6月启动的小麦托市收购为例,在河南、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往年积极参与收购托市粮的民营企业,今年被排除在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等多位专家分析表示,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维护小麦价格稳定。2010年夏粮收购期间,在河南、安徽等小麦主产区,曾发生因国营、民营、外资企业抢购大幅抬高小麦价格的“乱象”,为此相关部门决定从2011年开始调整粮食收购主体,将原来中粮、华粮、中储粮等多家企业共同参与削减为只允许中储粮参与,今年一些民企也逐步被中储粮排除在政策粮收储主体之外。

此外,相关部门除了继续加大进口、存储和投放力度之外,未来对粮食深加工、政策粮收购主体也将继续实施严格限制。

今年上半年,国家粮食局等方面抓住国际粮价较低的几个时段,大幅进口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上半年进口粮食总量高达4085万吨,同比增长41.2%,这将大大有利于下半年国内粮价市场的稳定。

对于对外依存度最大的进口大豆,上半年进口量是2905万吨,同比增长22.5%。此外,还进口油菜籽154.2万吨,同比增378.2%;进口食用植物油379.8万吨,进口饼粕55.9万吨,这有利于满足下半年国内对大豆加工的需求。

抬肉价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月CPI为1.8%,据此,有不少业内人士预测,整个下半年CPI将进入“2”时代。

业内人士得出CPI会继续偏低的判断,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今年以来国内猪肉价格一直低迷。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相关CPI分析数据,在猪肉、粮食、鲜菜、油脂等主要食品价格中,7月,粮食、鲜菜、油脂的价格都上涨,而只有猪肉价格是下降18.7%,影响CPI下降约0.71个百分点。

今年猪肉价格的持续猛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当年7月国内CPI为6.5%,创了之前37个月以来的新高,当时官方给出的数据分析是,猪肉价格当月上涨56.7%,推动CPI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猪肉价格高涨是助推当月CPI的“祸首”。

8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进一步加大生猪市场调控力度启动新一轮冻猪肉收储”的通知。8月8日,发改委、农业部等方面又联合召集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生猪养殖企业和一些专家,征求了来自企业、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目的在于遏止猪价继续下跌的趋势,提振生猪养殖企业的积极性。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顾问冯永辉表示,8月9日国内出栏肉猪价格是13.74元/公斤,较去年同期下跌了26%,目前生猪养殖户自繁自养出栏头均亏损20元。受饲料价格大幅上升、生猪养殖连续数月亏损的影响,南方一些省份已经出现了生猪养殖户急速退出市场,如果这种趋势扩展、蔓延下去,将为下一轮猪肉价格上涨埋下伏笔。

篇5:分析QC与QA的差别

很多做质量的人可能都会问QC是什么意思吗?QA又是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特别是其他部门人员则更容易混淆这两个职称的概念,觉得好象都是你们质控部的,为什么要佩带两种不同的标志呢?

以下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QC--英文全称Quality Control,代表是品质控制,产品的质量检验,发现质量问题后的分析、改善和不合格品控制相关人员的总称。一般包括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来料检验),IPQC(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制程检验),FQC(Final Quality Control成品检验),OQC(Out-going Quality Control出货检验),也有的公司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整个质控部全部都称之为QC。QC所关注的是产品,而非系统(体系)这是它与QA主要差异,目的与QA是一致的,都是“满足或超越顾客要求。”

QA--英文全称Quality Assurance,代表品质保证,通过建立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一般包括体系工程师,SQE(Supplier Quality Engineer 供应商质量工程师),CTS(客户技术服务人员),6sigma工程师,计量器具的校验和管理等方面的人员。QA不仅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还要知道这些问题解决方案如何制订,今后改如何的预防,QC要知道仅仅是有问题就去控制,但不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控制。

打个有些不恰当的比喻,QC是警察,QA是法官,QC只要把违反法律的抓过来就可以了,并不能防止别人犯罪和给别人最终定罪,而法官就是制订法律来预防犯罪,依据法律宣判处置结果。

总结的说明一下,QC--主要是事后的质量检验类活动为主,默认错误是允许的。期望发现并选出错误。QA--主要是事先的质量保证类活动,以预防为主。期望降低错误的发生几率。

QC是为使产品满足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包括检验,纠正和反馈,比如QC进行检验发现不良品后将其剔除,然后将不良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采取改善措施,因此QC的控制范围主要是在工厂内部,其目的是防止不合格品投入,转序,出厂,确保产品满足质量要求及只有合格品才能交付给客户.QA是为满足顾客要求提供信任,即使顾客确信你提供的产品能满足他的要求,因此需从市场调查开始及以后的评审客户要求,产品开发,接单及物料采购,进料检验,生产过程控制及出货,售后服务等各阶段留下证据,证实工厂每一步活动都是按客户要求进行的,QA的目的不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是QC的任务,QA主要是提供确信,因此需对了解客户要求开始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品管体系,制订相应的文件规范各过程的活`动并留下活动实施的证据,以便提供信任

这种信任可分为内外两种,外部的即使客户放心,相信工厂是按其要求生产和交付产品的,内部是让工厂老板放心,因为老板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产品出现质量事故他要负全部责任,这也是各国制定产品质量法律的主要要求,以促使企业真正重视质量,因此老板为了避免承担质量责任,就必须以文件规范各项活动并留下证据,但工厂内部人员是不是按文件要求操作老板不可能一一了解,这就需要QA代替他进行稽核,以了解文件要求是否被遵守,以便让老板相信工厂各项活动是按文件规定进行的,使他放心,因此QC和QA的主要区别前者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后者是建立体系并确保体系按要求运作,以提供内外部的信任.同时QC和QA又有相同点:即QC和QA都要进行验证,如QC按标准检测产品就是验证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QA进行内审就是验证体系运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又如QA进行出货稽核和可靠性检测,就是验证产品是否已按规定进行各项活动,是否能满足规定要求,以确保工厂交付的产品都是合格和符合相关规定的.细分QC和QA的岗位职责: QC

1)参与维护、监督质量体系的运行、组织和管理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2)监控项目现场检验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人员组织、技术实施、质量、进度、安全、成品保护等;

3)及时上报批量质量问题,不合格信息的及时传递;

4)5)6)7)为纠正质量问题,有权停止现场的生产;

检验工具的管理,清单的维护;

每日上班召集组员进行交班工作和工作安排,进行短暂的教育;

QC或生产部门反映品质不良时﹐到现场进行确认﹐并做出初步的指导工作;

8)如有新材料进来﹐追踪新材料的厂家是否是合格分包商;

9)每日定期抽查组员填写的报表是否真实(每三-四小时一次);

11)如有新产品生产﹐跟踪其品质情况﹐并汇总给QE;

12)学习产品检验规范﹐并教育组员使用之;

13)教育新进员工﹐并使之达成上岗;

14)每日定期稽查生产现场的生产纪律执行情况﹐并将其结果报上级;

15)每日收集数据﹐对组员进行考核分析;

16)提报加班要求和追踪组员加班情况;

17)协助质量主管完成其它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工作。

QA 1)监控工艺状态,对工艺参数的改变对产品的影响进行认定,并论证设定的合理性;

2)根据公司整体质量状况组织质量控制方案,监控产品全程质量;

3)定期评估工艺或控制方案;

4)制定产品质量检验标准

5)处理客户反馈,依据反馈改善质量控制;

6)总结产品质量问题并推动相关部门及时解决; 7)分析工序能力,进行质量改进

8)工艺流程、控制计划、工程变更通知单的接受; 9)为纠正质量问题,有权停止现场的生产;

10)对不合格产品作处理判定;

11)协助跟踪产品的使用情况并提供改善意见;

12)协助上级分析、处理和解决客户质量问题,满足内、外部客户的质量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意度;

13)制定新产品质量管理计划,并监控实施,使新产品质量水平达到预定目标;

15)配合技术部门进行新产品试制及质量控制;

16)分析最终产品及过程产品失效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

18)如有开发新供货商﹐协助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品质方面的稽查;

19)完成上级委派的其它任务。

篇6:产品差别分析论文

一般而言,对于秘书职能可分为办公事务辅助、参谋智能辅助和管理协调辅助三个方面。三个方面既有内容上的区别又是相互渗透的,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领导工作的有效和有序提供辅助与服务,以促进领导工作效率的提高。准确理解和把握机关秘书和企业秘书的职能及其差异,是深入理解解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已经在各自岗位做好秘书工作的前提。

一、在办公事务辅助职能方面机关秘书和企业秘书的差异分析

(一)机关秘书和企业秘书在办文上的差异

办文在秘书工作中主要指文稿撰拟、运行、整理及保管利用。

机关秘书进行办文最终大多是以国家政策法规的形式出现的,是国家行使统治权利的载体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实现政府的管理职能。所以,机关秘书的办文工作体现出强烈的政策性,同时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强制力(如论是软强制还是硬强制),其影响将涉及整个社会。然而,企业秘书的办文大多是涉及企业内部运作的过程,其影响力只是在企业内部有效,同时办文的内容大多是涉及企业内部的管理,并不必然与政治挂钩,因此体现为更多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二)机关秘书和企业秘书在办会上的差异

秘书办会指的是协助领导者筹备会议、操办会务、为会议有序进行和取得预期的会议效果提供服务。由于机关和企业在职权和性质上差异,其所办的会议也体现为不同的目的。

机关秘书所办会议大多是作出决议、发布决策指令、行使权力等。多数会议是作为信息的沟通和发布渠道。机关秘书在传统上更多的关注会议对政令传达的准确性以及发布的效果。然而目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当前机关的管理思路更趋于成熟和民主,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更多的引入了公众参与制度。机关秘书的办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初期的内部会议或是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传统模式,因此,机关秘书的办会思路也应该与时俱进,改变机关主办方高高在上的固有模式形成平等议事形式,这期间还要求机关秘书在办会过程中平等的兼顾各方与会者。企业秘书的办会大多是为了沟通、集散信息、形成共识、布置或商洽工作、增强组织凝聚力或是推进工作实现管理目标。企业秘书大多筹办和服务经理办公会、董事会、股东会、职工代表会、业务洽谈会等。

(三)机关秘书和企业秘书在办事上的差异

秘书为领导操办事务的范围相当广泛,大体上可分为日常事务、随机性事务和受权理事三类。

机关秘书在办事方面更多的体现出权力的特征。无论是在处理日常事务、随机性事务还是授权性事务,在负责的职权范围内起到了主导和信息的控制者的地位。因此,便会催生出腐败的问题。比如秘书在处理授权性事务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将信息作为资源,从利益相关方收取回报;再如机关秘秘书常常要对领导的来访、电话和事务等进行挡驾和截留,但机关秘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利用它来堵塞信息通道,不让对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不利的信息进入领导的视线。同时,也可利用这种方式来截取信息,将有价值的信息拦截后告知利益相关方,甚至其在中间起协调和疏通的作用,将单位的利益转化成个人的利益。近年暴露出来的多起机关秘书腐败案件,值得人们警醒。

企业秘书在办事方面跟多的时间花在处理日常性事务上。秘书每天都要操办的事务,如整理领导办公室,保证领导办公不受干扰,处理公务电话,收发、传递领导阅知,根据领导工作需要协助领导安排工作日程并做好准备,整理机关内务,值班事务、内外沟通和来客接待工作等。企业秘书在办事方面更多的体现为分内工作的按时、按量完成。

二、在参谋职能辅助职能方面机关秘书和企业秘书的差异分析

秘书人员自始就被称为领导者身边的参谋助手。在秘书工作历史发展中,秘书对领导工作辅助的方式、内容等虽然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但参谋智能辅助一直是秘书职能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领导者对其秘书参谋智能辅助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在当代社会,大凡事业有成的机关领导者身边,都有精于办事、善于参谋的秘书人员。机关秘书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领导顾问的角色。秘书因其近身性和领导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关系,同时由于秘书工作需要沟通各方面的关系,接触和处理大量的信息,所以其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加之某方面的专业技能,更能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机关秘书在参谋决策方面更多的体现为帮助领导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以及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三、在管理协调辅助职能方面机关秘书和企业秘书的差异分析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认知水平的差异、资源状况的不同、利益配置的问题或工作上出现的各种失误等,往往使组织协同配合的有序运转出现种种失调和矛盾。为了化解失调和矛盾,现代领导者特别重视管理协调,除了在各职能管理方面强化协调功能外,还要求秘书工作加强对管理协调的辅助。机关秘书对管理协调的辅助,主要体现在督促检查、信访事务等方面。机关在工作中要辅助领导对不同部门进行协调管理,同时接待和协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企业秘书的管理协调辅助职能主要体现在对领导活动安排及随机调处矛盾等方面。为了保证领导合理而高效的利用和分配时间,企业秘书承担着对领导时间的管理和规划者,同时为了保证领导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最为重要的问题,企业秘书还需对随机发生冲突和矛盾进行调处和化解,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免费看电影tang)

四、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职能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以及我国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在职能上将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关系,二者在职能上呈现出分化与融合的可能性

上一篇:美容导师入职书下一篇:大学优秀团支书要事迹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