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丧葬文明差别

2024-05-23

中西丧葬文明差别(共3篇)

篇1:中西丧葬文明差别

中西文化比较

辛倩影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

哀悼人死为丧,处理尸体为葬,丧葬礼显然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生礼仪。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诞生礼在婴儿未曾出世前已经开始,标志着观念人生对生理人生的前展;丧葬礼正好与之相对,在人已经去世后举行,标志着观念人生对生理人生的后拓。诞生礼把人接进社会来,丧葬礼把人送出社会去。一头连着生,一头连着死。正是在这种生死对照、来去比较的情况下,丧葬礼的种种特点才得以凸显。

丧葬方式受民族特性、地理条件、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等制约,因此,不同地方,丧葬礼俗各不相同。

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重肉身,轻灵魂,认为生者与死者的联系始终未断,缺少对死后图景的构想;西方宗教性的丧葬礼仪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下面通过比较中西的丧葬礼仪来进一步了解更多的丧葬文化。[1]

一、中国的丧葬礼仪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死亡意味着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结,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中华习俗中的重要的一部分,葬礼仪式有许多的讲究和说法,让后辈之人去遵守它,以彰显出死亡的庄严肃穆。

1、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

人们采取丧葬礼俗,最终目的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为了不使死者发怒,就要按期祭奠,超度亡灵。由此可见,中国的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流传,时至今日,丧葬礼仪仍残 中西文化比较

辛倩影

存着不少的旧痕迹。

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儒家的伦理色彩、等次观念、温情脉脉等,皆融入丧礼的每一细节。

“丧葬”一词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了,葬俗多种多样,丧礼上的物品亦是百态纷呈,但却始终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着。人类早期的丧葬活动只是为了保护尸体,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智力的逐步增长,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人的死亡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所以“肉体”就没有了知觉,将来,“灵魂”还会回到“肉体”里来。因此,丧祭上才会出现各种各样为死者“上路”所准备的物品,只是希望将死者的“肉体”保护好。[2]

2、主要的丧葬方式

在我国民间,人死后都要葬,因为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死去的人才能够得到解脱,或重生。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环境的不同,葬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崖葬、天葬等。比如,最为普及的土葬,人们认为人死后要“入土为安”,只有把死者土葬,死者才能够安息,这也表示“回归自然”。无论哪种方式,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3、丧葬的流程

人死之后,就会举行一系列的丧葬礼仪,它表示一个人完成了他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终脱离了社会。但因为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人向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但仍能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能够投胎转世。在这种认知下,丧葬礼仪也成为人生一项重要内容,而丧葬的流程也是很有讲究的。主要程序是:停尸仪式——报丧仪式——吊唁仪式——入敛仪式——丧服仪式——出丧择日仪式——哭丧仪式——下葬仪式——做‘七’——招魂和送魂。[3] 中西文化比较

辛倩影

现代丧葬礼仪有下面一些具体礼节:成立治丧组织、发讣告、赠挽联、唱挽歌、献花圈、戴黑纱白花、守灵、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等。

4、丧后祭祀,悼念亡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也称“鬼节”,使我们悼念亡魂的日子。也许是天意,也许是迷信,每到人们缅怀已故的亲人时,上天或许也感受到了人们的思念,所以和人们一起流泪。

中国的死亡观念有其不同于其他地区民族的特点:生者与死者的联系始终未断,缺少对死后图景的构想,这是与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相一致的,事死如生与重生并不矛盾,事死如生的根本目的是要以死庇生。丧葬礼是在为死者服务,更是在为生者服务。

中国的丧葬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被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也明白中国有这么一种传统民俗文化。

二、西方的丧葬礼仪

西方国家的丧葬礼仪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丧葬事务一般由殡仪机构或承办人具体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时间、地点以及举行葬礼仪式的时间、地点等。葬礼仪式多在教堂举行。

1、西方丧葬礼仪的形成

西方丧葬礼仪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

中西文化比较

辛倩影

近现代以来,由于崇尚“科学精神”,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兴起,使西方人能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对殡葬的热情。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

2、主要的丧葬方式

西方的葬式主要是火葬、土葬两种。无论采用哪种葬式,均葬于公墓。城镇公墓一般建在郊外辟静幽雅之处,农村公墓建在村外较远的地方。西方公墓园林化程度很高,规划也很长远、划

一、详细,有公路、纪念、休息、住宿、购物的场所。公墓管理很严谨,死者不论何种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后种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围要种四季花卉。一年四季墓前几乎都是鲜花盛开。整个公墓内无论墓多少,墓主何人,只见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标志或土堆。它不仅是死人的天堂,也是人们休闲的胜地。西方公墓的使用一般是有偿使用,使用期长短不二,但有最长期限规定。

3、丧葬的流程

西方丧葬的主要程序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哭丧——宴谢——祭奠等程序,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其中。

现代西方,社会工作兴起,对西方丧葬礼俗改革又推进了一步。丧事不再是各自操办,而是由殡仪馆“一条龙’’服务。宗教仪式、纪念仪式均在殡仪馆进行。送葬也由殡仪馆灵车送。西方社会对死者相当敬重,殡仪馆接送尸体时,其它车辆主动让道,并鸣笛以示哀悼,路人也注目肃立。

三、中西丧葬礼仪的主要差异

1、宗教文化不同

中国:儒家确立了中国丧葬礼仪的大传统。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中西文化比较

辛倩影

西方:在丧葬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

[4]

2、伦理文化不同

中国: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儒家伦理学中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

西方:西方的伦理道德观,是宗教伦理、个人本位、利权平等、崇尚亲爱等。在西方的丧葬礼仪中,除重视的对上帝的尊崇外,没有中国的那种浓重的“孝悌”思想,不是重殓厚葬,而是简丧薄葬,重在安葬灵魂。因此在丧葬礼仪中没有了中国的那些繁文缛节。

3、颜色文化不同

在传统的丧葬中,中西方国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颜色。

中国:在中国,丧礼则以白色示悼念。据说,这是受了佛教的影响,由此,人们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看做“白喜事”。

西方: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黑色。美国的丧葬礼仪中,所有的灵车一律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领带。参加者身着黑色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人们需要黑色文化来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并将它形象化和实在化,这是人们潜在的需要。

4、礼物文化不同

中国:在中国,丧礼是没有人送鲜花的,一般要送的是白色的祭幛,用以表示哀伤。

西方:西方国家的葬礼上,亲戚朋友悼念死者,鲜花必不可少,参加葬礼的人,一般都要为死者献唐菖蒲花或白色的百合花,以表示哀悼。

综上,丧祭礼仪是一种对待临终和死亡的仪式,也是生者对生命最直接的诠 5 中西文化比较

辛倩影

释。中西方丧葬礼仪差异的根源最终在于:中华文化在根底深处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现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补,使得现代的丧葬礼仪相互之间越来越接近,从而进一步达到真正的“中西合璧”。参考文献:

[1]黄勇.《人生礼俗》.京华出版社.2005年5月.[2]万建中.《图文中国民俗.丧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2月.[3]姜越.《婚冠丧祭--传统婚丧民俗解析》.现代出版社.2010年5月.[4]钟鸣旦著,张佳译.《礼仪的交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

篇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 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 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 形上学理互相连贯, 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 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 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 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 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 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 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2 饮食方式的差异。

2.1我国传统作法。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 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 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当前, 国内在举行会议及正式合影时, 仍多沿用此法。2.2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 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 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在涉外场合, 它已被广泛采用。

3 饮食对象的差异。

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 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 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 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 一到中国厨师手里, 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 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 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 在中国人的菜肴里, 素菜是平常食品, 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 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 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 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 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 而植物则“无灵”, 所以, 主张素食主义。

4 饮食习惯的差异。

从烹饪过程来看, 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 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 帮助消化等作用。西方人虽佐料单调, 可也不乏优点, 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 因为味精含钠, 摄入过量有损健康;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 每日食用冷冻食品, 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 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 均对身体不利, 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 因而油烟多, 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不爱用大火炝锅, 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因而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西方人。

在中西方饮食文化发生交锋时, 中国的饮食文化需要有一个变革:首先提高食品的营养, 使同一中食品所含营养尽可能广泛;其次, 在保证口味的同时, 逐步适应当前快节奏的生活;第三, 降低成本, 在价格上取胜。

总结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 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 中西方饮食文化将会相互交融, 取长补短。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 更快捷, 更营养的食品, 最终受益。

摘要: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 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此报告主要从中西方饮食背景、饮食对象、饮食方式、饮食观念四个方面, 具体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性。

关键词:背景,观念,对象,方式

参考文献

[1]中西方饮食文化.

篇3:浅析中西宗教文化之差别

分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区别,是我们了解中西文化的途径之一。本文便试图从“一元神宗教与多元神宗教之分”、“理性宗教与功利宗教之分”、“天人相离与天人合一之分”三个不同方面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的宗教文化进行比较。

宗教文化作为不同民族及国家长期积淀而成的一种文化方式,其发展与变化在其民族的文化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西方世界的进程更是常常由宗教文化的演变而改变着。比较和研究中西宗教文化的异同,对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西方世界与中国在宗教文化上的区别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一元神宗教与多元神宗教之分,二、理性宗教与功利宗教之分,三、天人相离与天人合一之分。

一、一元神宗教与多元神宗教之分

西方基督教是一神论的宗教,它认为统治宇宙万物的是绝对的、唯一的和至上的上帝。古希腊哲学家们经过不断的逻辑论证及辨析,形成了诸如存在、理念、善、逻各斯、太一等形上的实体观念。而正是这些实体观念成为基督教上帝的概念的源头。

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它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乃是它的“摹本”或“分有”。柏拉图指出,上帝与“理念”都有着永恒、完美、至善的本质。亚里士多德也将上帝作为世界决定力量的永恒不动的第一推动力。他说:“上帝是宇宙间起统一作用的基质,是一切事物努力趋赴的中心,是说明宇宙间一切秩序、美和生命的本原。”这些实体观念往往带有永恒、不灭、全能的特点。正是它们与犹太宗教传统的结合,形成了基督教一神论体系。

反观中国,一种辗转于各种宗教信仰体系之中的多元化宗教氛围特征则极为突出。首先,中国人对神的概念的表述就很多。比如“神”:神仙、天神、神灵;比如“帝”:玉皇大帝、天帝;又比如“天”:老天爷、苍天、上天等。人们在祈福或许愿时并不确定某位具体的神。就算是确定了,也多根据众神的不同功能进行区分。如“风”“雨”“雷”“电”等自然神,在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有着众多的信徒。而财神爷、灶王爷等司职明确的诸神,在当今现代社会也仍不时被各个阶层的人所膜拜。唐朝之后的儒、释、道的“三教合流”,使民间信仰习俗中三者的界限日益模糊,更表现出一种多元化、泛神化的特征。

二、理性宗教与功利宗教之分

西方基督教文化相对于神秘主义、功利主义较重的宗教来说,有着理性主义的特点。它对于“上帝”,总要力图做出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的解释。

首先,如上所说,基督教上帝的观念,得益于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体的哲学的理性的思考。

其次,基督教诞生的几个世纪里,人们围绕上帝“三位一体”及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等问题,皆展开了长期的讨论。

中世纪教会对理性与信仰问题的讨论,成为了经院哲学的基本问题。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理性真理”和“天启真理”全都来源于上帝,而后者的一部分如“三位一体”等不能为理性所理解,而如上帝存在、灵魂不死等问题却可以被理性所理解和认识。

基督教正是通过上帝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不断的论证,使上帝成为一个理性的存在。

而在中国,人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往往是功利主义的。人们只注重人与神的关系,而非神本身的性质。一方面,我们应当敬畏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另一方面,神灵应当对人们的善恶给予赏罚,这是神的职能所在。中国人烧香拜佛、祭祀祈祷,多不是出于对宗教的信仰,而是出于祈福求财等功利的目的。一旦“老天不应”或“菩萨不保佑”,则翻脸谴责诸神“瞎了眼”或“不长眼”。

西方基督教与中国各宗教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讲是天人相离与天人合一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而决定的。

三、天人相离与天人合一之分

西方天人相离的世界观将世界看做是彼此相互分离的“个体人”和“个体事”结合而成的。基于这种彼此相互分离的观念,才能产生诸如柏拉图的脱离于任何经验物质世界的纯精神的“理念”。上帝的观念也是如此。基督教认为上帝和人的关系是外在的,上帝利用外在于自己的物质将世界“创造”而成。这样一来,上帝便获得了一种超越性和独立性。首先,由于西方人的天人相离的世界观,他们相信有彼岸世界的存在。在此岸世界生存的人,都是有限的和有罪的,只有在彼岸世界的生活才是永恒的和完美的。其次,由于上帝与人的关系是外在的,所以人不可能左右上帝的意志。基督教的祷告、忏悔等宗教活动,多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以求来世的拯救,而非出于功利的目的。

相反,在中国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看来,世界万物乃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宗教方面,也就不会产生如上帝一样的,超越的,外在于人的神。在儒家思想中,“天”的概念发生了转变。荀子曰:“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这里,儒家将天道和人道合一,认为君子需依靠自己的人格践行天的意志,成为天命的担当者。因此,“天”不再是宇宙自然力量的体现,而成为了与现实人伦相结合的人的理念。“天道”与“人道”实质上就是同一的。

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的哲学很少谈论来世,很少论证上帝的存在。中国的文化表现出注重现实、重功用的特点。人们多关注此岸、现世的问题。因此,当在生活中面临不可解释的问题时,中国人多希望从某位先哲而不是某位神或上帝那里得到答案。因此,正因为中西天人合一与天人相离的世界观的根本不同,中西宗教文化所表现出的特征也不同。

[1]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M].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

上一篇:工作窗口下一篇:文广新局三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