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2024-04-11

行道树初中语文教学教案(共8篇)

篇1:行道树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行道树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积累字词。

2. 品析文中形象而深刻的语言。

3.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把握行道树——无私奉献的形象,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品味语言,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行道树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每当我们漫步在校园或者街头的时候,总会看见街道的两旁种着

许多树,我们亲切的叫她们“行道树”或“绿化树”,她们是我们的朋友。那你们有没有特别去关注过她们呢?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都知道些什么树。(一组树的图片)

同学们,假如树能思考,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都在想些什么呢?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脚步,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去听听她们的心里话!

二、作者简介

张晓风,女。1941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代表作有小说《梅兰竹菊》,散文《地毯的那一端》、《行道树》,戏剧《画爱》等。

三、字词梳理

行道树 堕落 点缀 烟囱 浓阴

牙龈 冉冉 贪婪 繁弦急管

四、整体感知

(一)朗诵课文

要求:1.全班齐读,把自己想象成一棵行道树。

2.语速适中、语气深沉而坚定。

(二)初读印象

1. 这是一列____的行道树。(图片)

忧愁而又快乐、无怨无悔、不被别人理解、能承受痛苦、寂静孤独……

(学生也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2.我们的作者张晓风又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原句。

五、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1.那么同学们,行道树在忧愁些什么呢?它又在为什么而快乐呢?

表现 原因

忧愁 (1)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 家本在山上,在原始森林里。

(2)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同伴在吸露,在玩凉凉的云。

(3)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

(4)生活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繁弦急管,红灯酒绿。

(5)我们担心或许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 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讲解:(1)看看同伴的生活环境,再想想自己的生活环境,行道树发出了怎样的感

叹?

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2)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点缀”?

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在这样一个饱受污染的环境中,行道树虽然满面愁容,但却又觉得很快乐

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勾画出表现行道树快乐的语句,前后桌一起讨论。

(1)自己选择的命运——成为行道树,因此我们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

快乐 (2)我们向冉冉升起的.朝霞致敬,快乐的迎接太阳。

(3)我们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以孩子能贪婪地呼吸清新空气而自豪。

(1)“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3.教师总结

行道树为那抖不落的烟尘而忧愁,为人们对它的不重视而忧愁,也为城市空气污染、市民健康而忧愁;但是它们还是“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快乐的迎接太阳,为城市制造清新。

4.那么同学们在你们的眼里,行道树具有哪些品质呢?

自我牺牲、无私奉献。

5.文中还有哪一句话也体现了行道树的这种“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痛苦——一身烟尘,孤独寂寞,夜晚苦熬

深沉——默默奉献、以苦为乐

总结:这是全文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行道树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6.同学们知道这种通过某一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人,使其性格、形象更为鲜明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吗?

借物喻人。

7.那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人也具有行道树这样“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品质呢?

六、写一写

行道树,我想对你说____。

要求:基于行道树的奉献,表达对行道树的感谢。

七、布置作业

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以“奉献”为主题来说说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篇2:行道树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理解课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子。

2、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作者赞美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3、结合生活实际,体验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培养学生为人为己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其精神。

2、体会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

教学时数:

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同学画的一幅画,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的内容。(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不错,哪位同学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呢?(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许多行道树。)说的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同学们,你们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呢?好!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继续默读课文,思考:行道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3、请同学们把自己在自读过程中找到的行道树的特点和“忧愁”、“快乐”的内容写到黑板上。人人都可以上去写,写完以后还可以上去补充。在各自的答案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4、根据学生写上去的情况,分析、评价、归类。师生一起讨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修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照抄原文的,哪些是用自己话概括的。指导学生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明确作者在赞美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5、小组讨论:怎样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你对行道树的精神怎么看的?教师指导:可以把这句话分开来,分别理解“神圣的事业”、“痛苦”、“深沉”的含义,再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对行道树的精神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

6、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再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明确对行道树精神应该有什么样的看法。

7、让学生再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解决。

三、赏读课文,领悟美感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内涵美、然后集体赏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篇3:行道树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谈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考虑最多的往往是教学环节如何设计, 学生活动如何安排, 但在实际教学中, 即使这些方面都考虑周全了, 课堂效果也不一定好, 究其原因, 是教师没有充分重视课堂评价语的作用, 从而影响了教学实效。教研组教师经过分析与实践, 决定将课堂评价语作为突破口, 在完善教学设计, 组织好学生活动的基础上, 优化教师的课堂用语, 用准确、简洁、实效的评价语来增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此次活动采取微格研究的形式 (微格研究是美国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理论支撑是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系统科学理论) , 它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信息反馈直观、形象、及时的特点。

结合课堂教学以及训练对象的特点, 我们对微格研究的流程进行了修改。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由做课教师进行授课并录像, 由教研组成员针对做课时问题比较集中的片段进行评点。同时, 做课教师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 现场修改教案、改正问题, 然后进行二次做课并录像, 再进行评点, 同时对教案进行修正、补充。

教学内容:《行道树》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

做课教师:董晓颖。

研讨流程:

1.就上课教师的第一次课进行组内点评;

2.上课教师就其他老师的意见进行第二次做课;

3.教师进行二次评点。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精心品味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2.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象征的写作方法;3.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 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身边有很多平凡却又宝贵的树:白杨树伟岸、正直、力争上游, 是树中的伟丈夫;柳树婆娑、谦逊、婀娜多姿, 是树中的好女子;红松挺拔、笔直、纤细、帅气, 是树中的美少年。那么, 假如你是一棵树, 你希望自己生长在何处?为什么?生长在不同地方的树都有他们各自的心声, 下面看这幅图 (图略) , 告诉老师, 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啊?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呢?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里话呢?下面我们就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 一起走向行道树的内心世界, 倾听它的诉说。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体会感情

1.学习之前扫清词语障碍。

2.教师配乐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 补充题目:我读到了________的行道树。

(三) 合作探究

1.你们觉得作者单单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行道树通过自身的经历想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这句话中哪些词应该重读?

3.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4.“神圣”就是极其崇高而又庄严的, 是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那么, 行道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是什么?

5.书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忍受了哪些痛苦?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 圈画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文中描写痛苦的句子。

6.神圣的事业总是伴随着痛苦, 行道树的事业同样也伴随着痛苦, 可是面对痛苦, 行道树却说:“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那么它所说的“深沉”是什么意思?

7.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8.学生质疑。

(四) 联系生活, 读出感悟

其实,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更加真实、亲切的行道树, 他们在街头巷尾, 在高空荒原默默地工作着。你能找出你身边的奉献者, 用一句话概述他们的动人事迹吗?

(五) 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比较阅读课外阅读材料并写读书笔记。

教学片段一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对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忧愁是否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污染的制造者, 还在醉生梦死。

师:“醉生梦死”这个词用得很到位, 把人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快乐是否是指自己在无私奉献时所得到的一种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 为什么不用肯定的语气, 而用商量的语气, 要对自己有信心。第三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行道树的工作是给居民提供新鲜空气, 为行人提供绿阴, 这种默默奉献的事业当然是神圣。

师:你很会学习, 知道在书中寻找答案。是啊!用自己的牺牲换来别人的快乐, 这才是神圣的事业。

生:跟同伴相比, 跟城市的人们相比, 行道树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 总是一身烟尘。

生:行道树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牺牲了个人的幸福, 在奉献中体会到了快乐。

师:正是因为他经受住了痛苦的考验而幸福, 实现了自身价值而幸福, 他们得到了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更深沉的幸福。

(说明:在第一次做课时教师活动时间为15分钟, 学生活动时间为30分钟, 教师共提出32个问题, 其中10次追问, 评价中有效评价为20次, 无效评价有较突出问题的次数为7次, 教师的口头语较多。)

即时评点一

(只要参与教师发现问题, 就可以要求执机人员暂停录像, 进行评点。)

王凤刚:教学过程中, 评价语应当明晰、确切, 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次使用“很好”这一评价, 显得有些简单、模糊、空洞, 学生已经习以为常, 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习惯。

王宝珠:可以追问“好在哪里”, 这样再进行评点就会有一定的针对性。

高天罡:“是不是”等口头语的频繁使用, 使教学内容、教师的语言支离破碎, 教学流程不够流畅。

李颖: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 “找一名学生回答”若换成“请一名学生回答”, 能充分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王凤刚:“有理有据”一句, 一语中的, 不仅有一定的指向性, 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思维, 体现了评价语的引导作用。

苗爱玲:董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结合文本内容, 这一点做得很好。阅读时要尊重原文, 尊重文本, 现在初一的学生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 很好。

李海燕:学生在回答“这是_______行道树”这一问题时, 董老师追问了几次。我想, 在学生已经没有想法或学生回答的答案是重复的时候就不要再追问了。

王宝珠:个人认为重复是可以的, 毕竟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理解。

李海燕:学生的思路如果相同, 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学生, 别人说过的就不要再说了, 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 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李明宝:董老师示意学生举手的肢体语言,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尤其是初一学生年龄小, 如果教师不注意诸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隐性的评价性语言, 学生就会产生距离感。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不仅要用有声语言影响学生, 也要注意无声语言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李颖:在回答问题时, 如果学生很长时间没什么话说, 我个人认为:第一点教师要及时送上一句激励性的评价语, 给学生增添自信心;第二点教师给学生提示语 (导向性的评价语) , 学生就会茅塞顿开,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三点教师要有教学机智, 可以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 教师就不要追问个没完, 要给学生台阶下, 如用“你再想一想, 或听听别的学生怎么说”等来化解学生尴尬的境况。需知, 学生的内心实际很脆弱, 教师的一言一行, 从小了说, 可以影响学生的一天心情, 从大了说, 可以影响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苗爱玲:学生回答是作者的“忧愁”, 这个答案显然是不准确的, 而应该是行道树的忧愁。董老师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个错误, 教师的耳朵要灵, 发现错误要及时更正, 这是教师的基本功。

李颖:董老师在评价学生时所说的“你很会学习, 知道在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评价语具有导向性, 能够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重视文本) ,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同时也体现了董老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王凤刚:在指导学生作批注时, 如果在学生没发言之前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再做, 效果会好很多, 也节省了教学时间。对初一学生而言, 批注是一种比较难于把握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批注前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是必要的。

王宝珠:学习是一个个体体验的过程, 先让学生做, 最后顺势总结会更好。

李海燕:组长谈的是从一般到个别, 主任谈的是从个别到一般, 都没错, 关键还需董老师在授课的时候结合学情具体而定。

李颖:“这是什么词”这种问法是模糊的。如果换成“词语的感情色彩”会好些, 问题明晰, 指向性就强了。

王凤刚:董老师把屏幕出现的问题说成是师生共识的问题, 是不合情理的。只是一个学生的发现怎么能说是共识, 这样的语言会误导学生。

苗爱玲:“快速动起来”, 缺少指向性, 容易使学生变得无所适从, 如换成“按小组行动起来”会更好。

王凤刚:课堂评价语的类型和作用有很多, 在评点过程中, 我们关注的面还比较狭窄, 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 引导执教教师进行第二次备课。

修改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积累重点字词;2.精心品味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学习巩固象征的写作方法;3.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 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材分析:《行道树》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的代表作品。它用拟人的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 刻画了以制造清新, 献出浓荫和迎接光明为自豪的行道树形象, 传达了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本文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及人类的无知行为的对比, 说明“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但是, 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 语言清新凝练、形象富有哲理, 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 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对生命的价值等没有太深刻的感悟, 要想让他们感受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与行道树产生共鸣, 必须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 形成与文章感情相一致的价值倾向。通过学生配乐诵读、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和班级交流的方式, 自然而然地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口语交际, 导入新课

在我们身边, 有很多平凡却又宝贵的树, 有力争上游的白杨, 婀娜多姿的垂柳, 还有俊秀挺拔的红松。这些树风调雨顺时不沾沾自喜, 大雪压身时不卑躬屈膝。那么想象一下, 假如你是一棵树, 你希望自己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为什么?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梳理字词, 读出大屏幕上的字词并作理解、积累。

2. 配乐学生范读。

3. 补充题目, 我读到了__________的行道树。 (学生能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即可。)

4. 学生自由朗读, 用横线勾画喜欢的句子, 用问号勾画不理解的句子。

5. 学生发言, 交流。

三、质疑探究, 品味语言

1. 大屏幕展示问题,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理解文中含蓄深刻的语言, 把握文章主旨。

2. 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1) 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明确:这句话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 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 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 习惯于污浊了, 他们并不珍惜清新。在行道树看来, 城市充满烟尘, 实在令人悲凉, 一行绿树只是点缀, 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 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引导:虽然行道树只是少数的“点缀”, 但“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在他们的坚守下, 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 我们不能丧失信心!

(2) 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明确: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 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自己在制造清新, 在默默的为人民服务, 内心是喜悦的。

引导:“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你是幸福的, 我就是快乐的。

(3)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但是, 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抓住“神圣”“痛苦”“深沉”三个关键词理解。

引导:同学们有没有因为自己做了一件什么事使别人感到快乐而自己也十分快乐的时候呢?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 为人们的幸福, 承受着牺牲。但它们一点获得也没有吗?“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它们为能带给别人幸福而幸福, 为经受住了痛苦的考验而幸福, 为实现了自身价值而幸福, 他们得到了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更深沉的幸福。“基督不同于世人的, 岂不正是那双钉痕宛在的受伤手掌吗?”

四、拓展延伸, 展开联想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 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白岩松也曾写过一本书, 叫《痛并快乐着》。有奉献才会有有快乐。其实,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更加真实、亲切的行道树, 他们在街头巷尾, 在高空荒原默默地工作着。找一找你身边的“行道树”。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

五、课后小结, 教师赠语

希望大家也能也能成长为一棵棵可以依靠的大树, 风调雨顺时不沾沾自喜, 大雪压身时不卑躬屈膝, 勤生绿叶, 献出浓荫,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作业设计

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并积累到《读书笔记》上。

2. 完成本课《资源与评价》中的基础前测。

教学片段二

师:对于第二个问题, 哪一个小组谈一谈看法。

生:我说, 忧愁是因为城市空气污染, 市民没有意识到这种问题的存在, 还在“繁弦急管”“灯红酒绿”。

生:快乐是指自己在制造着清新的空气, 默默地为人民服务, 心里一定是快乐的了。

师:是啊!“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你是幸福的, 我就是快乐的。对第三句话, 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呢?

生:行道树认识到居民需要新鲜空气, 行人需要绿阴, 城市需要迎接太阳, 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自己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

师: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生:跟同伴相比, 跟城市的人们相比, 行道树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 总是一身烟尘。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是痛苦的。

师: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 为人们的幸福, 承受着牺牲。但它们一点获得也没有吗?

生:深沉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行道树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牺牲了个人的幸福, 在奉献中体会到了快乐。

生:我想, 这是树的内心独白。

师:正是因为他经受住了痛苦的考验而幸福, 这实现了自身价值而幸福, 他们得到了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更深沉的幸福。爱的价值就在于爱的本身。要记住一聚一欢喜、一离一悲伤。这是我们的本能。深沉说明了对爱本身有疑虑, 其实爱跟快乐很简单。只是我们过于盲目的追求才变复杂的。好好生活, 明天更好。

…………

(说明:第二次做课教师活动时间为16分钟, 学生活动时间为29分钟, 与上次大致持平。提问次数为32次, 其中追问12次, 与上次相比略有变化;无效评价为4次, 比上次有所减少;有效评价为25次, 有较大提高;教师的口头语很少, 提高幅度不小。)

即时评点二

李颖:第二次上课,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口头语明显少了, 评价效果有所提高。

潘俊伟 (铁力市第四中学) :“吐”更形象, 带有拟人色彩。“制造”没有感情色彩, 学生的回答很有意味。

初晨 (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 :拟人的手法没有点出来。教师的评价要及时、到位。

李明宝:学生这次回答问题的时候, 把第几自然段加入了, 目标指向了, 这是董老师示范的结果。

王凤刚:追问后, 有了评价, 有了提高。

李海燕:这部分过渡得较好, 说出理由即可。

王凤刚:“品味”和“总结”不是一个概念。如果不厘清, 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解读。

初晨:无论是课上预习, 还是自由预习, 有问题就要提出来, 教师要在巡视中启发引导学生质疑, 使问题趋于有效。

李海燕: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抛给学生, 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避免了一次作课时出现的尴尬。

苗爱玲:再次强调了文本意识, 同时增加了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在学习时明晰操作过程。

李海燕:跟着学生的思路走, 而不是牵着学生走, 董老师这个改变至关重要, 这实际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但时间过长, 要注意时间掌控。

王宝珠:我们都是从错误中走过来的。

赵立华 (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 :课堂上不能说有违伦理道德的话, 教师应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如“老师最喜欢说错的学生”, 即使学生都不发言, 这种评价也不可取, 换成“说错也无所谓, 要敢于发言”会更好。

李海燕:学生提出“树是孤独的”这个问题的时候, 谈到了树语, 教师的诗意评价让人佩服。

王凤刚:从第二次做课情况来看, 本次活动使上课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得到了一定的规范, 学生的课堂行为得到了一定的引导。其实, 往往是旁观者清, 如果把每一位老师的课堂播放出来, 都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在刚刚研究这一课题时, 我们组教师内部也有分歧, 很多老师认为如果这样去规范课堂评价用语, 那课还怎么去讲。我想, 正是因为我们有问题才需要规范, 刚刚开始有可能很困难, 但是评价语直接关涉到课堂是否有效。

于金凤 (铁力市第五中学) :这次专题研究, 大家开诚布公, 不仅使董老师获益匪浅, 也让我们这些参研教师收获颇多, 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积少成多, 集腋成裘, 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不可限量。

张淑香 (铁力市第四中学) :课堂评价可以更全面一些, 如学生评价, 在董老师的课上, 这方面体现得不够明显, 教师的肯定固然让学生欣喜, 同学的认可更会让学生兴奋, 在评价过程中, 参与评价的学生也会有一个思考提升过程。

杨平侠 (铁力市第十中学) :参加这个活动感触很深,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更想说, 这张嘴是启迪智慧的良方, 以前对课堂评价语包括课堂用语的确认识不足, 今天看来, 教学无小事, 细节定成败。

篇4:说说《行道树》的教学

这是一篇小小美文。

这是一篇写物喻人的美文。

这是一篇写物的角度极为精致的美文。

这是一篇通过行道树们的心声表达一种坚守精神的美文。

这是一篇用行道树自述的笔法表现人的精神与品性的美文。

这是一篇借行道树忍苦为人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的美文。

这是一篇运用写物喻人的手法写“我们”,写一类人的美文。

这是一篇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们有着自己快乐与慰藉的美文。

这是一篇借写行道树,赞美命运已经被安排定了,却快乐地自视为“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美文。

这是一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美好心灵和崇高精神的美文。

这是一篇告诉我们有人“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的含义精深的美文。

这是一篇告诉我们“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深刻哲理的美文。

这是一篇吟之有豪气的美文。请听行道树铿然有声的宣言: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

这是一篇品之有文气的美文。请看作者笔下的表达。

修辞格如此丰富多姿:

拟人——全篇文章的构思和表达的手法。

对比——“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比喻——“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对偶——“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排比——“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回文——“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精警——“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炼字炼句如此精深:

“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所以,有人这样评价这篇课文:

《行道树》只有几百字,却富有丰厚的内涵、饱满的思想。它对城市街道或马路两旁的树作了含以忧苦和快乐的记写,赞颂了忍苦为人、快乐自奋的高洁胸怀和美好品格。以物喻人,亦透露了作者相应的心灵之光。(范昌灼《内涵丰厚,词句精美》)

下面说说《行道树》的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四读四写。四读,为四次朗读;四写,为四次课中微型写作。

创意说明:运用“朗读”的手段美读课文,既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又让学生生活在课文的情景、情感、情味之中。

运用“写作”的手段让学生动手动脑,得到语言学习中的扎实训练。

读写结合,形成生动、充分的学生课堂活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是比较生动活泼的“读写结合”式的教学策划。

读写活动之一

集体诵读,全文诵读。

写作活动的目的:认识一篇课文。

以“认识它——《行道树》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为话题,每位同学写一句话,在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对课文的基本上的整体认识。

教师示例:这是张晓风的一篇美文。

(同学自由写作,教师组织交流。)

教师进行课中小结。

读写活动之二

个人自由诵读课文全文。

写作活动的目的:感受一组群像。

每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按照以下格式写几句话:

课文中的行道树认识到, 。

(同学们写作。)

师生交流,形成一连串的认识: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中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人是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

悟到:行道树代表着坚守职责、无私奉献的这一类人的形象。

最后反复吟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读写活动之三

教师朗读全文,学生和读。

写作活动的目的:欣赏一个精段。

请从课文的第二、三、四、五段中自选一段进行欣赏,说说这段文字美在哪里?

(同学们课堂交流,教师与学生对话。)

读写活动之四

师生演读课文。

写作活动的目的:集锦一批美句。

将美句集为微型短文,激情诵读: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我们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最后师生一起演读课文《行道树》。

行 道 树

张晓风

(领)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众合)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

(女合)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

(男合)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女合)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男合)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领)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众合)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女合)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男合)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众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领)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女合)而我们在寂静里,(男合)我们在黑暗里,(众合)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领)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众合)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

(领)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众合)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领)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男合)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女合)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篇5:行道树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1、在熟读课文培养语感的基础上每人提出1--2个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把握课文主旨,深入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3、了解作者运用的象征、比较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4、在朗读与讨论中打开语言表达的闸门,培养学生交流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进而让学生多读、多说、自愿做、自愿学。

3、了解象征、比较手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书本问题时联系生活实际也是一种能力。

2、让学生感受到多读、多观察、多交流是打好语文功底。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方法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老师今天挺高兴的,因为老师找到了许多美丽的或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图片,你们有兴趣和老师一起看看吗?请欣赏![关于行道树、灯红酒绿、城市的烟囱、警察抓小偷、运动场上等6张图片]

这些图片美丽吧!看图片时你应该想到了一些词来描述图片吧,老师很想听听你们的描述,接下来就让我们慧眼识宝,再看几眼这些图片,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用到的词语:翠色欲流、郁郁葱葱、朦朦胧胧、舒适……

看来大家的语文功底挺不错的。其实老师让大家看图片是想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行道树》的课文内容。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行道树》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吗?让我们来听听课文录音感受作者的心语;

三、解答问题,品味文章大意。

1、为什么说“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他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因为跟原始森林里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相比,他们寂寞、孤独,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因为车辆、烟囱不断地制造烟尘,污染城市环境,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但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囱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

3、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从事神圣事业的人甘愿自我牺牲,像行道树放弃原始森林的优越条件一样放弃了他们可以享受的幸福,放弃了可以得到的欢乐。但当你为神圣的事业承受痛苦。为人们的幸福牺牲个人幸福时,别人的幸福会使你幸福,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4、“朝霞的彩旗”是什么样的?

(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

5、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文中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了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了。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毕竟力量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它们从事了能为人们带来幸福的神圣事业。]

四、完形填空,为“行道树”画像。

我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     )的点缀。但我们会在春天(        ),在夏日(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        ),而我们在(         ),在(       ),在不被了解的(      )。但我们苦熬着,牙龈(       ),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当我们看到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的呼吸着(            ),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

是的,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要迎接(     )。

师问:作者笔下的行道树,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达成共识:行道树为他人而放弃安逸生活,甘愿承受痛苦,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地为社会做贡献,他们是无私奉献者的化身。)

五、你说我说大家说:

话题:你身边有那些“行道树”一样的人?他们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学生可能谈到的话题)讨论

1、清洁工清扫街道,为我们送来清爽;

2、解放军驻守边疆,使我们幸福安宁;

3、白衣天使救死扶伤,让人们恢复健康;

4、人民教师勤勤恳恳,传递人类文明;

5、运动健儿奋力拼搏,为我们带来感动;

6、航天员飞上太空,为人类积累航天经验;……

[ 幻灯放映救死扶伤、逮捕罪犯、运动员拼搏等的图片]

六、了解写作手法,学习写作技巧。

作者写的是“行道树”,但我们还会想到身边的其他人和事,这是因为作者用了一定的写作手法,谁能说说文章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用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一定的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塑造了无私奉献者的化身--行道树,使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象行道树一样的人和事)

(2、作者用了比较手法,作者把行道树和谁作了怎样的比较)

生活环境:  舒适   优雅            生活环境:在城市的飞尘里

[a、作者把行道树和山上的伙伴做了比较,说:“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行道树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但行道树认为是“自己选择的”,并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

b、作者把行道树与城市中的人们也做了比较,文中说:“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灯红酒绿,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说明行道树甘愿承受痛苦。]

师:作者恰当的运用了象征和比较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法,写出美文佳句来。

七、升华主题,帮助学生确立人生观。

是的,是科学家、是白衣天使、是航天员、是清洁工、是人民警察、

是边防战士、是运动员……是无数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祥和、清新与感动……

但是,在感动的背后蕴藏着无数奔波的辛酸和被人们误解的痛苦,这个你们了解吗?

师:这个事实也正是作者想通过《行道树》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这个哲理就在课文中谁能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放声朗读

感受这句话的含义。

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那我们就不要当什么科学家、白衣天使、人民警察了,行不行?

师:对了,人是要有理想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会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苍白的,有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心系社会的人生是灿烂辉煌的`。在这里老师愿你们人人有梦,并祝愿你们把理想写在今天,把成功写在未来。

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叫《行道树》,是以“我们”为中心,写了“我们”这些行道树的忧愁与快乐。

顾名思义,“行道树”就是马路两旁的高高耸立的绿树。它们在喧闹繁华的尘世之中,头顶没有凉凉的白云;身旁没有丛丛的花草;脚下,也没有清清的小溪。有的只是城市中的烟尘。它们被人忽视,没有人会去赞颂它们,欣赏它们。于是,它们懂得了“痛苦中的深沉”。再无怨恨,依旧吸进的二氧化碳,散发的是清新的空气;依旧默默地立在两旁,装点着这繁华的都市;依旧带着笑容,迎接明天的太阳。

这不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么?不在乎旁人是否注意自己,只是一味地微笑地挺着胸膛,静静地努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点缀着世界,尽管也有寂寥,但同时也有“寂寥里的欢笑”。我们中国的雷锋!不就是个家喻户晓的典型例子吗?一个沉默的英雄,中华的骄傲!

我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我也没有无私奉献过,甚至很少考虑这个问题。别提奉献了,有时我连小小的事也做不了,因为我并不想做。我现在还无法像雷锋叔叔那样舍己为人。但是难道我连一棵树都不如吗?行道树,用它们所能拥有力量为人类奉献着,我也有一份力量!我也可以奉献我所能做的小小的事:为穷苦的人捐资;给可怜的人多一点慈善爱;对别人多一点宽容……,只要我,哦,不!是我们只要从小小的事做起,今后我们一定能做很多大大的事!就像,一排行道树一样。

路灯(仿写行道树)

我们是一列路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我们没有华丽的衣着,我们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但我们并没有抱怨世界的不公,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种命运使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黑暗中发出光亮,不必在风雪中傲立于路边,我们愿意在这里做一列路灯。有人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我们认为也惟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就工作了,发出光亮。而我们却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而我们仍然发出光亮,为行路的人们照亮夜行的方向,为无家可归的人们带去温暖,为整个城市照亮夜间。

晚上或许有人下晚班的人们在匆匆地迎着光亮回家,或许有些人在有说有笑的散步。是的,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立在城市的风尘里,我们是一列没有华丽衣着的路灯,但我们是一列快乐的路灯。

篇6:行道树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托物言志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 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知识链接:作家与背景。(见基础训练17页)

学习过程:

学法提示:朗读法朗读——大声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不加字、不减字、不换字、不颠倒字、不重复,词或词语的轻重读音恰当,声韵正确,音变符合规律。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以激发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引起他们的共鸣。

本课的两篇短文都很适合咱们朗读,按照以上要求试试吧。

一、基础知识(独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雏形 点缀 丰硕 苦熬 累累 沉甸甸

牙yí 贪lán duò 落 污zhuó 玲珑剔透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玲珑剔透: ②具体而微:

③贪婪: ④堕落: ⑤雏形:

⑥繁弦急管:

3.谈一谈《行道树》写了什么内容?请找出《行道树》中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试着说说理由。

4.《行道树》一文作者运用第 人称写法,采用 修辞手法,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请以“第一次”为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6. 《第一次真好》一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二.专题提升:(独学群学、合作释疑)

1.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你还能再列举一些课文中没写到的它承受的痛苦吗?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 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4.《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三.当堂反馈:

1.请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词句。

①“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这里为什么用“堕落”?

②“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④“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⑤“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用文中的话回答)

②找出作者细心观察生活的句子。

A.

B.

③语段中“第一次”出现了几次?主要记叙了第一次的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④摘出选文中表达方式为记叙、议论的句子各一句。

记叙: 议论:

四.小结与评价:

▶要点整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掌握的知识点有:

▶情智闪烁

学完本课后,我有如下感悟:

▶交流评价

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我认为:

五。.家庭作业:阅读下面的文章《煤》,思考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从来没有谁忍心伤害她。但有一天,浪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山坡陷下去了,可怜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几亿年过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阵温暖。啊,重见天日了。但,当她的双眸看到自己的身体时,她惊呆了,自己成了一块乌黑的煤,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过了些时候,她走了,步子很轻,嘴角挂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烧。她很安静,不时放出几只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亿年的梦想被灼痛的样子,不过,她似乎无悔。

煤,是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①表现“她”内心情感的词语有(按先后顺序):

②《煤》和《行道树》比较阅读:共同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两文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③“她似乎无悔”是因为什么?

六.预习新知

1.字词积累。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写拼音。

(1)风韵( )(2)地jiào( )(3)泯( )灭 (4)è运 (5)落难( )(6)险象dié( )生

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2)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 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

(3)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4)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请把你认为本文中写的好的词句工整地抄写在下面,并再多读几遍。

2.《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其主题词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3.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4.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篇7:行道树教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发生了小悦悦事件以后,网上有许多网友发表了一些过激的言论,说中国人道德沦丧,已经彻底地进入了利益社会,你们同意吗?其实这种言论很明显是过激了,媒体之所以要客观地曝光这件事儿是想唤起人们对于是非道德的正义感,这并不代表中国人全部都是这样,比如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胡忠和谢晓君夫妇,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某名校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就这样,这对夫妇在这样一所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的学校默默地无私地为学生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咱们就学习一篇关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散文《行道树》。

二、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形象;品味文中的重点句子,并赏析语言特点。

三、作者链接:

张晓风:张晓风,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名家。作品有:《地毯的那一端》等。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

四、字词积累:

贪婪()雏形()丰硕()累累()点缀()苦熬()

五、整体感知:默读全文,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在课文中找出:

1.行道树与森林同伴的对比

2.行道树与城市之夜中的人们生活的对比

3.通过以上两组对比,你知道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吗?

六、合作探究

1.文中说“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而下文又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既然是自己选择的神圣事业怎么会是堕落的呢?在这里堕落是什么意思?是从什么意义上来说的?

2.在课文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在课文中找出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什么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4.课文中写到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七小结

篇8:行道树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一、常见的识字教学片段

1.《胖乎乎的小手》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片段

师:这一节我们学习第6课《胖乎乎的小手》, 跟老师书空课题。

……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胖喜张刚贴 墙替拖鞋 帮等变情)

师:孩子们, 这些生字认识吗?我们开火车认一认。

(生认读生字)

师:去掉拼音, 你还认识吗? (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生认读生字。)

师:告诉老师,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生:“胖”是由“月”和“半”组成的。

师:对。我们用加一加、讲故事、猜谜语等方法记住了生字, 你能给这些生字组个词吗?

……

2.《可贵的沉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片段

师: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看老师板书课题。

(出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不会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检查读通课文)

(出示:祝贺迅速重复安静沉静 恰恰缓和外婆建议 表达烦恼享受蕴藏霎时)

师:这些词语你们认识吗?

(师指名读生词)

师:我们大家一起认读。

(生齐读)

师:生词我们都认识了, 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

二、上述教学现象分析

片段1中教师为了达到会认13个生字的目标, 通过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想办法记住生字、组词等形式识记生字, 表面上看强化了识字, 反复识记, 每篇课文都如此, 形成了大家熟悉的“第一课时”。

生字是需要强化记忆, 但是, 认写不分, 平均用力, 势必造成课时延长, 再者, 字本身只是符号, 是帮助阅读和写作的工具, 如果片面地强调字, 忽略了其存在的语言环境, 既影响识字效率, 也违背了随文识字的意义。斯霞老师曾说过:“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把字放在语境里识记。”因此, 这种识字教学, 为了识字而识字, 忽略了识字的语言环境, 低效高耗, 学生也不喜欢。

片段2中教师通过检查课文中的生词认读, 确定课文是否读通读顺, 也仅知道这个字在文中的词语是什么, 很难看到生字的音、形、义的教学处理, 识字教学被弱化到认识课文的生词, 不作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然后就是阅读教学。这种现象常见于第二、第三学段, 当与老师们交流时, 他们常说的理由是:1.第二、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可以不用强调了。2.识字教学作为独立的课时, 教学更扎实。3.识字和阅读教学并行, 影响阅读的情感酝酿。

针对上述解释, 我的看法是:对于理由1, 学生虽然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 或者有些教师已经安排了学生预习, 但是, 生字中哪些侧重字音、哪些关注字形、哪些是字义的教学重点, 是需要教师进行预设、归类、引导和纠正的。这些, 小学生不具备, 或者说需要培养学生逐渐具备。再者, 小学生的识字能力需要第二、三学段的训练和培养, 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 不然很难形成习惯, 用进废退。理由2是单纯识字教学, 缺乏趣味以及生字与生词、语句之间的语境联系, 是违背课标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这一识字理念的。理由3中的“识字影响阅读”一说, 常见于过多分析文章的教学现象, 琐碎的分析占用了大量的教学课时, 以忽略识字、读文的过程为代价。

显然, 上述教学片段1和片段2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课时现象”。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中必需的教学行为, 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 这种不见识字、只见阅读, 或者只见识字、不见阅读, 让识字教学成为独立的“第一课时”现象, 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识字教学脱离了语言环境。怎么避免呢?或者说如何做到“随文识字”, 克服“第一课时现象”呢?

三、“随文识字”的教学案例解说

《乌鸦喝水》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片段

师:打开课本第83页读两遍,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读一遍后向老师点点头, 读两遍后坐端正。

师:小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

生:口渴了。

(师出示语句“小乌鸦口渴了, 到处找水喝。“”渴”和“喝”字用红颜色显示)

师:这两个字很像, 帮帮我, 怎么记住它?

生:一个口字旁, 一个三点水。

师:喝水需要口, 口渴找水喝。

(师说“喝”或“渴”, 生答口字旁或三点水。)

(师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 到处找水喝。)

师“:到处”是什么意思?

生:那里, 那里 (用手指向各处) 。

师:哪儿都没有水, 着急不?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师:我没有听出着急, 谁再读?

(生读句子, 师范读, 生齐读。)

【解说:读句子, 引出生字, 采用比较、加一加等方法强化识记生字, 借助简单的“我说你猜”的游戏, 让学生快速说出“口字旁、三点水、喝、渴”, 达到巩固生字的目的。反复读句子, 教师的范读引领, 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到处”的含义。】

……

(师出示有水的瓶子图)

师:“瓶”怎么记住它?

生:左右结构。

生:左边是个“并”, 右边是个“瓦”。

师:老师写个字, 看看你们认识不。 (写“饼”字)

生:我早晨买早点见过, 是“饼子”的“饼”。

生:我在超市见过, 是“饼干”的“饼”。

师:对, 左边去掉, 右边加个“瓦”字。

(师出示句子:“乌鸦看见一个瓶子, 瓶子里有水。“”瓶”字变红。)

(师指名读)

师:还不够激动, 到处找水喝, 这里看见了, 多开心呀!谁愿意再读?

(生读, 师范读, 齐读。)

……

【解说:用出示瓶子的图画, 直观引出“瓶”字, 再由熟悉的“饼”字, 帮助识记生字“瓶”, 后读句子。这样, 在情境图和课文语句的基础上达到了识记“瓶”字的目的。】

师: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 瓶口又小, 喝不着水, 怎么办呢? (出示句子)

生:想办法。

师: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这里有个生字不仅要求会认, 而且还要求会写呢!

师:看老师写这“办”字, 写字注意啦, 上留天下留地, 左右留墙壁, 才好看。

(生练习写, 展示。)

【解说:用课文语句引出“办法”, 同是生字, 直接以词的形式呈现, 建立了词的概念, 并指导书写这两个字。】

这个课例, 展示的是识字与读文相结合的过程, 读读语句, 认认字;认认字, 再读读书, 识字写字伴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有效识字, 兴趣读文, 识字为了读文, 读文体现了识字, 识字与读文交叠呈现, 自然融合, 教学效果显著。要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四、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

1.细读标准, 明确要求。

首先, 明确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 例如会认的字不要作字形分析, 整体输入、输出。认写分开, 多认少写, 不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有韵语识字、归类识字、语境识字等多种组织形式。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时要牢牢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 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做好写字指导”。会写的字, 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写字指导要在课堂进行, 学生观察, 教师范写, 练字贵在精, 而不在多, 练习写字后必展示,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等等。

其次, 明确识字与读文的关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课文中的生字因存在于语境中, 不同于识字课、归类识字, 而需要在读文的过程中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文。“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可见要想读好课文, 必须扫清阅读课文的生字障碍。所以说, 读文是路, 生字是路上的障碍。

2.针对特点, 抓住重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不是每个生字都要拿出来正音、辨形、明义的, 那样平均用力, 重点不突出, 易混、易错的字得不到强化, 还加重了阅读教学负担, 尤其是第二、第三学段, 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识字能力, 应该针对特点, 有所侧重。例如,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文, 在正音的过程中, 解决生字的音, 正音教学的重点是方言。例如, 河南信阳区域的方言特点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声母f和h的音节易混淆。郑州区域则是声调易错, 尤其是阴平和上声难辨, xiānhuā读成xián huǎ, ɡōnɡyuán读成ɡǒnɡyuán。再如《司马光》一课的“吓、叫”两个字字形相近, 生字教学时要比较, 找不同, 辨其形, 明其义。《美丽的小路》中的“干、净”这两个生字合起来就是词, 浅显易懂, 使用频率较高, 直接用词说话就行, 没有必要单字教学。写字要认真指导, 严格要求, 放在课堂。这样, 识字教学根据字的特点, 将难读的音、难辨的形、难明的义, 分散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阅读教学的层次不同, 生字教学的重点也应不同, 要有针对性, 可一边读书一边识字,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识字读文, 交叠呈现。

通过大量的课例研讨, 根据儿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 在语境中识字, 要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老师们较认可这样的教学流程:A.识字—读文—再识字—再读文。B.读文—识字—再读文—再识字—再读文。

如《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读读课后的生字, 哪一个你认识?

(生读生字)

师:生字宝宝回到了课文, 看看能否找到。

(生读文, 找生字。)

师:读读课文, 找一找不认识的字在哪里。

(生读课文, 画生字。)

师:试着读读课文, 看谁读得最流利。

【解说:认生字—读课文—画生字—读课文, 这样第一次认生字, 强化识记;到文中找生字, 把字与课文建立起联系, 通过找感受生字所在的语境;读文, 找不认识的字, 突出重点识记的生字;再读通顺, 实际是巩固识记的生字。这样的交叠呈现, 把识字教学融合在读文的过程中, 识字的意义得以凸显。】

通过“认生字—读文、找生字—流利读文”, 把识字寓于读文中, 识字有了语境, 有了目的, 生字得到了强化;同时读文有了任务, 有了要求, 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不断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得课堂结构紧凑。整个教学过程, 既强化了识字, 又体现了读文, 达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4.创编儿歌, 应用生字。

课标中针对识字教学强调“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 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 力求识用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强化了识字, 还要在读文之后巩固识字, 生活之中运用生字。识字依存语境, 可使阅读得到提高, 语言得到发展。如生字游戏、编生字儿歌、猜字谜等课外阅读活动, 不仅巩固了生字, 扩大了识字量, 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开阔了阅读视野。

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 一年级要求会认950个生字, 会写350个生字。老师们普遍反映生字量大, 学生识记困难, 我除了引导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外, 还组织他们创编《语文生字儿歌》 (当时作为农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材料使用) 。例如, 《夏夜儿做游戏。” (杨鸿雁老师编写) 这些儿歌中加点的字都是该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 通过老师们的重新编写, 用儿歌韵语的形式呈现, 学生喜闻乐见, 愿意识记。

上一篇:公关名词解释下一篇:范湖一中2011年普法教育工作计划及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