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2024-04-17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精选10篇)

篇1: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一、概念题(共28小题)

1、教学系统设计:

2、系统方法:

3、认知结构:

4、学习需要:

5、认知发展:

6、学习需要分析目的:

7、认知策略:

8、教学媒体作用:

9、媒体内容:

10、生成型教学策略:

11、替代型教学策略:

12、先行组织者:

13、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14、学习策略: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二、填空题(共51小题)

1、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2、教学系统设计的四大理论基础是:(、、、)。

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四大基本要素为(、、、)。

4、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和)。

5、ID 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三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 ID 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 ID 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三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

6、教学系统包含了(、、和)等四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系统的()结构。

7、ID1的代表性模式应推肯普模式的特点可用三句话概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需着重解决(),要适当安排()。

8、在ID1中学习者特征分析仅仅考虑学习者的()和();而在ID2中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学习者的()与()。

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和()的综合。

10、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包括(),(),()。

11、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和(),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12、认知结构有三种成分组成:()、()、()。

13、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有()需要分析法和()需要分析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的不同。

14、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来具有的(、、),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起点能力。

15、进行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基本步骤是(、、、)。

16、布卢姆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7、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通常涉及三个方面:(、、)。

18、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者任务是运用有关教学内容的(),用()等方式主动配合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研究,使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符合()的要求。

19、教学目标的功能:(、、、、)。

20、智力技能与言语信息不同,言语信息与()有关,而智力技能则与()有关。

21、智力技能是运用()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处理()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的能力,即处理()的能力。

22、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是达到优化教学的重要前提。

23、掌握学习教学的变量有(、、、、)。

24、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是();第三阶段是()。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46、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中,学习者特征库主要通过特征测量记录学习者的()、()和(),既可用于了解学习者的主要特征,也可用于()。

47、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

48、要对以教为主ID模式教学给以全面的理论支持,不仅必须既研究()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又要研究()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且为了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还提出一套可以付诸实施的()。

49、“分析学习者特征”这一环节一般包含对学习者的(、和)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50、了解学习者的()基础和()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分析学习者的()则是为了据此判定对当前学习者是否适合采用()教学方式。所以,对学习者特征进行认真分析是实现()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51、实施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中由于有(、、),所以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应地有(、、)。

三、多项选择题(共16小题)

1、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名目种类繁多,但从其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看,可分为()

A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B 以媒体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C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D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2、属于第一代教学系统设计的模式是()。

A、史密斯-雷根模式

B、肯普模式

C、狄克-柯瑞模式

D、加涅的系统分析模式

3、“史密斯——雷根模式” 在策略设计中提到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是()。A 组织策略

B 传递策略

C 评价策略

D 管理策略

4、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下列哪些特点()A、理论依附性

B、动态性

C、可扩充性

D、系统性

5、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变量主要包括()

A、教学条件变量

B、教育方法变量

C、教学模式变量 D、教学结果变量

6、教学设计是一门()学科或理论。

A 设计性

B桥梁性

C 规定性

D 描述性

7、奥苏贝尔所指出的认知结构变量是()。A、可利用性

B、加工性

C、可分辨性

D、稳固性

8、海尼希(Heinich,1990)等人认为设计者首先要考虑学习者特征的()。A、学习态度

B、起点特征

C、学习风格

D、一般特征

9、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的三种关系是()。

A、并列组合关系

B、类属关系

C、上下级关系

D、总括关系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6、学习风格就是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7、通过学习需要分析确定教学从哪里开始,通过学习者分析确定为什么要教学,通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内容。

8、认知策略是运用符号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智力技能是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即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

9、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态度和动机,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10、所谓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分辨性”。

11、在学习需要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目标是教学的总目标,它是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原则性规定。

12、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三中结果。

13、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特征。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21、先行组织者“整合协调”策略来说,由于先行组织者和当前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上下位(或下上位)关系,具有同化、吸收新知识的固着点,因而能直接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

22、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实施“逐级归纳”策略,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是实施“渐进分化”策略。

23、网络环境下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分析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变量则是为了据此判定对当前学习者是否适合采用“传递一接受”教学方式。

五、匹配题(共5小题)

1、请在右栏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左栏的学者配对()(1)加涅

A、双主教学设计模式(2)梅瑞尔

B、细化理论(ET)(3)何克抗

C、教学处方理论

(4)瑞格卢斯

D、成分显示理论(CDT)(5)史密斯-雷根

E、九五矩阵

(6)郑永柏

F、教学事件理论

2、下列左边的学习风格和右边的学习方式配对()(1)场依存性 A通过直接的动手经验学习,希望教学组织得井然有序。(2)场独立性 B通过阅读和听课的方式进行学习。(3)具体-序列 C对社会学材料的学习与记忆效果较好。(4)具体-随机 D通过试误法,从探索经验中迅速得出结论。(5)抽象-序列 E善于从演讲中抓住要点,理解意思。

(6)抽象-随机 F知觉比较稳定,不易随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3、请将左栏学习者的认知表现和右栏的认知风格进行配对()(1)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 A、场独立型(2)倾向于深思熟虑,错误较少 B、场依存型(3)独立自觉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 C、沉思型(4)很快的检验假设,做出反应较快 D、冲动型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21、简述建构主义教学原则。

2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角度简述教师要发挥的主导作用。

23、简述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24、简述乔纳森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模式的影响和改进

25、简述应用乔纳森建构主义观点指导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6、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称为第三代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ID3)的原因。

27、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28、简述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特点和内容

29、简述协作式学习的优点。30、简述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31、简述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在教学和学习中主要作用。

32、简述应用乔纳森建构主义观点指导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33、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过程。

34、简述乔纳森提出的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原则

35、简述认知工具的作用。

36、简述以教为主ID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37、简述以学为主ID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38、简述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

39、简述认知结构在意义接受学习中的作用。40、简述双主模式教学设计流程所具有的特点。

41、简述绩效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

七、论述题(共12小题)

1、试比较分析加涅与梅瑞尔的教学设计理论,指出两种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迪克-凯瑞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和斯密斯-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进行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你认为学习者的哪些特征对教学设计比较重要?如何获取学习者特征的相关信息?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过程的四个概念以及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4、比较分析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法。(第三次作业)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5、论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6、论述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征

7、论述信息化学习环境对学习内容的作用

8、论述加涅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不能全面支持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和以教为主ID模式的理由。

9、比较建构主义理论和奥苏贝尔理论的优缺点。

10、试述绩效技术定义与教学设计定义的对比分析。

11、论述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共同点和不同点。

12、论述绩效技术的关键特征。

篇2: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关于人物:

加涅(美国心理学家)核心思想:“为学习设计教学”;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提出信息加工分析法;九段教学策略;学习的层次的分类;任务分析技术。

奥苏贝尔:提出包容(Subsumption)和同化(Assimilation)理论以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布卢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提出掌握学习。梅瑞尔:“目标—内容”二维模型

瑞格鲁斯:细化理论;

巴班斯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最优化教学理论。基本标准:效果与质量;时间。维果茨基:

肯普:ID1——“肯普模型”

皮亚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认识结构论---认识是主体在转变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适应推动认识的发展。

杜威:实用主义大师,美国现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在教育理论方面,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方法应根据“从做中学”的原理,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1900年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

桑代克:心理学大师,1912年就已经设想过相当于现代的程序学习的控制学习过程的方法.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定律:准备率/重复率/效果率。猫笼实验 米勒:任务分析法

斯金纳:程序教学运动。教学技术第一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术。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布鲁纳: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认知发现说 赞可夫:发展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克拉夫基:范例教学理论。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系统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论 2.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科学方法 3.教学设计的依据是:学习需求分析

4.教学设计的任务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 5.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6.教学设计的环节:

 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确定目标;  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

 选择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 建立评价标准 教学系统设计的三个层次:

基于“系统”的教学设计 如企业培训方案的开发 基于“产品”的教学设计 如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过程”的教学设计 如信息化教学教案的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的三大变量:条件变量、方法变量、结果变量

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教学目标特点: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和时限性。教学目标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测度功能。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识记: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回忆;

(2)领会: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转化、解释、推断

(3)运用:将规则、方法、步骤、原理等运用到新环境中的能力;(4)分析:分解复杂问题并理解个部分关系的能力;

(5)综合:将所学知识、原理、事实等整合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

(6)评价:根据某项标准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2.加涅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言语信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等对事物的描述等的具体事实。

智力技能: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与知道“怎样”有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可以细分为若干 小类: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三类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布鲁姆目标分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比较

1.相同点:均描述了学习结果,包含基本的心理过程(由简单事实学习向高智力水平的学习的累积发展过程)——教学要重视不同层次的目标!

2.不同点:布——用可观察到的学生行为术语表示,不偏重揭示教学内在机制,偏重于评价和测量,但是没有阐明知识和智慧技能是怎样习得的,对于指导教学和学习是有困难的;加——着重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的内在机制,每类目标伴随着特定的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条件和评价,对教与学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方法:

1、归类分析法.概念: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需学习的知识点。

特点:分析有关学习信息不同类别的知识点,把所需学习的知识点划分为无难易层级关系的知识类别。

2、图解分析法.概念:是一种用直线形式揭示学习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

3、层级分析法.概念: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从属技能的内容分析方法

特点:A、一级级分析直到最具体为止 B、未掌握的和已掌握的明显,便于组织教学。

4、信息加工分析法.概念: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

出来的内容分析方法。两种操作方法:直线式方、分支式方法。

5、卡片分析法.概念:使用卡片,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卡片把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归类加以摆放,便于利用分析。特点:直观、灵活、操作方便 6.解释结构模型法。

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ABCD模式,包括:对象、行为、条件、标准的表述。

对象——A(audience),教学对象,即学习者;

行为——B(behaviour),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条件——C(condition),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标准——D(degree),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最低衡量依据。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1.对象的表述 2.行为的表述 3.条件的表述 4.标准的表述

5.内外结合的表述 内容编排的基本理论

1、加涅的直线式编排法:

2、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法:

3、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与综合贯通编排法 教学目标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整体性;2.灵活性;3.层次性。

第三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包括: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1.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前运算阶段(2-7岁):知觉的集中倾向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缺乏抽象性。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教学系统设计中应将具体的事物或概念作为认识抽象事物的基础,引导学习者的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

态度

分为:

一、情感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二、认知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三、行为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学习动机

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分类:内部动机及外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 3 Keller(1987)开发和设计了ARCS模型,该模式认为影响学生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四类: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简称ARCS模型。

学习风格

Keefe(1979):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分类:环境类,情感类,社会类,生理类,心理类; 三种感知觉类型:视觉、听觉、动作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冲动型和沉思型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对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差异,得出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 更容易个性张扬

– 更容易结成学习团体,单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在消弱 – 扮演意识更强烈

– 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 学习风格更容易发挥和完善 – 目标多样化

– 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综合,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知道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以下五个因素:

(1)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不同的教学模式总是为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而不是完全通用的。

(3)操作程序: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种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5)评价:由于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分类:宏观层次:基于“教”的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模式、基于“学”的模式。

中观层次:接受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做中学教学模式。

微观层次:根据对认识论、课程论、教学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从逻辑结构、历史结构、学科结构所进行的研究而得出的各种教学模式。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1.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学生学习知识的形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学习过程的性质: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意义学习:个体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性。而先行组织者对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保持非常重要。

先行组织者: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的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目的在于:解释、整合、联系—Anchors/Scaffolding/bracket.2.五环节教学模式

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3.九段教学策略

4.掌握教学模式

5.情景—陶冶教学策略

6.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我国当前流行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1)组织上课。(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第一步: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第二步: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第三步: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第四步: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 第五步: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 第六步: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有以下的几种: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法、强化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分类: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教学策略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 发现学习模式     支架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 随即进入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 自我反馈教学策略

 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

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协作式教学策略包括: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

为帮助记住协作学习的五个要素,可将其缩写为: PIGS FACE  正互赖性(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个体职责(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组进程(Group Processing) 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 面对面交互(Face to Face Interaction)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第五章 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动态组合; 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  物理学习环境设计    情境(媒体)的设计 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工具的设计

 策略的设计 学习媒体的分类

1.按媒体的表达手段分类:口语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

2.按媒体作用的感觉和信息的流向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式多媒体 3.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流动的相互性:单向媒体、双向媒体

4.按传递信息的范围:大规模教学使用、班级教学使用、个别化教学使用 5.按使用者自行控制的程度:完全可控、基本可控、基本不可控

教学媒体:是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特性: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教学媒体的选择:

(1)根据学习者的特征

6(2)根据教学目标

(3)根据学习任务(4)根据客观条件

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辩;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其他(包括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化解教学难点)。教学媒体使用的方式

A.设疑——播放——讲解; B.设疑——播放——讨论; 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学生讨论);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边播放、边议论;

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等; J.自定义。

认知工具

学习资源

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按学习资源的来源:设计的资源和可利用的资源;

按学习资源的表现形式:硬件资源、软件资源;

按学习资源所涉及的人与物的关系: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 认知工具:

第六章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分类:按基准:绝对评价、相对评价、自身评价 按功能: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按分析方法:定性、定量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在评价重心上,从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在评价的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助,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档案袋评价

学生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形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档案袋的基本特征: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的,不是随意的,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其基本成分是学生某一领域的作品;档案袋内容的选择和提交是由师生共同决定的,但学生是主要的决策者;教师要对成长记录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学生是所提交作品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允许学生的反省和自我评定是最为重要的。档案袋评价的主要功能 描述进步的功能

展示学生成就的功能 评估学生的状况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类型有: 过程型档案袋 目标型档案袋 展示型档案袋 评估型档案袋

如何制定评价方案

 确定评价对象  明确评价目的

 确定要搜集的材料类型以及时间和次数  制订调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  确定给档案袋评分的办法

 制订评价结果交流与分享的计划

“五性”的编制原理:

教育性:能否体现教学大纲的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科学性:是否正确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技术性:看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否达到了一个的技术质量 艺术性:看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1.自评

2.专家评议 3.一对一评价 4.小组评议 5.实施实验

6.进行中的评价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程序,它可以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材料。教学软件的基本特征  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 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 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 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功能

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软件

 课堂演示型: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 素材资料型:各种电子字典、图形声音库。 自主学习型: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

篇3: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一、课前评价,了解学情

期末复习课相对于单元复习课来说, 内容周期更长,原来比较熟悉的数学知识这时候学生可能已经有一些遗忘,原本能够熟练操作的技能学生可能已经有一些生疏,如果此时面面俱到地去复习,时间上又不允许,怎么办? 为了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又能把握好复习的重点,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我们在上复习课之前先设计了本单元的评价内容,在前一天发下去作为家庭作业进行练习(16K一面的量,不占用学生课堂时间),第二天及时批改并分析学生的学情. 注意这里的评价内容必须紧扣课标要求去设计,分析学情时必须对全班学生的作业进行错题统计、归类,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确定复习的重点.

二、课堂交流,沟通联系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了解每名学生掌握的真实情况, 然后再开展基于学情的复习. 这时的复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在复习前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所在,明白了哪些方面还需要补缺,目标已很明确;对于教师而言,也知道哪些是学生中的共性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的,哪些可以适当地放一放,只需个别辅导的,轻重缓急已了然于胸. 这时教师便可调整重点进行课堂复习, 通过课堂交流真正让每一名学生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认识. 同时前测作业还能为我们提供很多课堂复习的资源,节省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比如:在复习《小数乘除法时》可以这样处理:

1. 辨析梳理、形成知识网

复习课不应该是简单的已学知识的再现,而是要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把平时所学的知识从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进行梳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促进新的发展.

结合前测作业中计算的题目,通过评讲、交流让学生概括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提炼, 把本单元的知识梳理成知识网. 在前测作业的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重点问题强化练习巩固. 如: 积末尾有0 的乘法和商中间有0 的除法,学生错误特别多,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练一练,计算0.264 × 0.15,0.328 ÷ 0.16 等,要求学生边做边想:计算小数乘除法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然后选取学生中的典型例子进行评讲,从而强调注意点.

2. 适度比较,灵活运用

在前测作业中的几道四则混合运算题均可以简便运算(如:脱式计算3.9×0.4+6.1×0.4、4.25÷2.5×101-1.7、2.5×3.2×0.125、5.6×1.8+56×0.82)但是由于没有明确要求,因此,有一小部分学生没用简便方法计算,而是按照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了计算,这为两种运算的比较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同时还有两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简便运算,这又为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

同时利用学生作业中的典型情况进行比较、辨析,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进行简便运算的能力. 计算能力的提高,来自于计算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进一步编制容易混淆的习题, 在课堂上让学生独立作业,比较辨析,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3. 算用结合,体会联系

算用结合是现行教材的编写特点, 每次学习新的计算时,教材基本上都是以“解决问题”导入的,即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学习的. 因此结合前测作业中的应用题,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要正确地解决问题呢? (就一定要学好计算).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到同一道计算题能编制出好多道应用题.

如此去进行复习,在复习课堂上就不用再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动手做,同时学生掌握得还很到位,因为这些资源都是来自于学生刚刚做过的家作,印象非常深刻,再结合课堂上的评讲、提升,学生很容易消化、吸收.

三、再次评价,全面提高

学生通过课前检测“查”到了自己这部分知识掌握中的“漏”,再通过课堂交流是否真正地 “补”好了这些 “漏”呢? 还需要再次检测、 评价. 当然这次的检测应与课前检测有所不同,教师设计检测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点的面,做到面要广,使不同知识点的内容都有涉及,同时还要富有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这种先评价再课堂复习再评价的复习方式,虽然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提高了复习的实效性,但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要求我们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细致分析学情,设计能够体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前测题. 课堂上,要对前测作业分层展示、评析与再练习,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更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篇4:对初中语文期末复习教学的浅见

1、盲目模拟。有的教师一进入期末复习教学就让学生做大量的模拟试卷,反复的综合训练给学生多点刺激,从而造成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印象不深刻,并且缺乏新鲜感,让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复习效果。

2、指导失控。某些教师只是对以前的教学内容作重复的讲解,缺乏给学生新鲜的刺激,系统的梳理,教学效果自然就不明显。

3、简单讲评。有的教师对学生复习训练的结果不予重视,不加反馈,训练题的讲评只对结果,不究过程。

要想让语文复习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出来,我觉得应该做到“一精、二新、三明、四实”

1、“精典型”:针对学生的实际,某些知识和能力学生掌握得较扎实,复习时可以淡化。有些知识和能力学生掌握得较薄弱,必须选取相关资料进行强化训练,而所选的内容要具备典型性,这样既注意对知识点的涵盖面,又能通过训练,掌握方法。如对语段的阅读训练,力求考虑到结构、内容、写法、语言等多种角度。这样就能“以一当十”掌握规律,培养能力,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新方式”:将语文知识点按板块复习,把课内和课外相关同质材料串连复习训练。这样知识点集中,系统性强,给学生以强刺激又打破了平时的单元式教学,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组合,学生具有新鲜感。如在复习时我通常会进行“知识抢答”之类的语文活动,通过竞赛等形式,变出花样,如以小组为单位,给每组既定的分数,设必答题、抢答题,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最后计算得分,对优胜的进行奖励。而内容围绕语文基础知识运用、古诗文默写等,课内课外兼顾,题目尽量出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趣,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乐此不疲,老师也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明理由”:对于学生训练题的讲评,老师的最终目的不是学生把题解答正确,而是追究和指导学生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复习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掌握规律、方法”的高度。如对于试卷评讲,教师解说命题的意图,评价试卷——逐题讲评分析,订正错误(可由学生评讲试卷和解题思路、方法,老师作适当点拨启发)——教师小结考试情况,分析典型错误。

4、“重实践”: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师讲得再深再透再有水平,也只能使学生达到“懂”的水平,而要使学生具备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标准的能力,必须有赖于实践。因此,复习教学必须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教师要把“讲”压缩到“精”的程度,学生才有可能在充分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教师必须运用一种师与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的结构的复习教学模式,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充分地体现。以阅读训练为例:确立目标(教师提示复习的知识要求、范围、方法)——提示内容(由师生共同梳理知识,把握难点)——实践训练(学生根据需要整理资料或完成训练题)——信息反馈(统计完成率、正确率,追究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回授小结。

篇5:教学设计期末复习资料

一、简答题(2题,每题8分)

(一)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品味语言

2.感受形象,领会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其丰富的意蕴 3.理解艺术特点,鉴赏表达技巧,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4.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理念审视古代诗歌的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5.朗读和背诵

(二)新闻的教学内容 1.获取事实信息

2.学习新闻结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背景)3.揣摩语句内涵 4.学习表达技巧

(三)说明性文本教学基本目标

1.理清教学内容,建构说明文知识体系(1)说明顺序(2)说明结构(3)说明方法(4)说明语言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3.加上思维和我言语训练,力求学生筛选,组合,概括,演绎等言语能力的提高 4.有效拓展延伸,适时地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小说教学的基本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文学(2)形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独立阅读和相互交流中鉴赏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享受审美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

(2)自觉运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经典小说,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态度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学习和鉴赏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小说作品,掌握小说鉴赏的目标、步骤、重点和难点,自觉实现阅读小说的自我陶冶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完善人格(2)涵养心灵(3)培养兴趣(4)积淀底蕴

(五)小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设计 1.小说教学重点的设计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了解文章结构特点(2)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3)小说教学深入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2.小说教学难点的设计

(1)注意在作品中的思想和艺术要素的联系点上确定难点(2)注意从人物言行背后的动机入手来确定教学难点(3)从细节描写中找教学难点

(六)散文教学目标

1.在散文鉴赏中陶冶学生性情,凸显语文的人文性

2.在散文的思辨中完成明理的价值观,提升学生推理等思维能力 3.掌握散文“托物言志”与“以小见大”等多种写作手法 4.品语言,理结构

二、论述题(2题,每题12分)

(一)举例说明目前中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举例说明教学设计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 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和中介是从事教学的依据。对教材的认识和看法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

因此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吃透教材。第一,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第二,关注相关知识体系,明确所学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关注教材间的对比。

(三)结合实例说明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1.误区一:偏离说明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病例:某位老师教学七年级《绿色蝈蝈》一课,在分析文本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请同学们陈述自己喜恶绿色蝈蝈的原因,可以针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批驳。(2)同学们对绿色蝈蝈有着不同的感情,现在看看作者对它是什么感情?从文中找出证据,进一步解读证据。

案例分析:问题一的设计不妥当,因为它偏离了说明文教学的目的。说明文教学中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是科学知识,而科学知识是不以个人的喜好而改变的,说明文教学激发的是学生探究自然、探究科学的热情,因此并没有必要对蝈蝈的一些习性、特点作无谓的喜好与厌恶的评判。谈对蝈蝈的喜好一开始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是可以的,但将它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展开讨论,就偏离了正确的教学目标。问题二是在问题一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提出已经表明这位教师在进行说明文阅读教学时,忽略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态度之间的差别,偏离了说明文教学应围绕文本知识和文体知识教学的主要目标。2.说明文教学“去语文化” 3.说明文教学模式化

4.说明文教学活动设计过度化

病例:某教师执教人教版八年级《说“屏”》一课,他想努力让学生活动活动,于是这样设计导入活动:让一组学生起立并侧身站着,然后问学生:“这像什么”,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回答:“人墙”,教师无语,只得自己说出:“这就像屏风一样”

案例评析:这位老师想让学生动起来,想在课始调动学生进入文本,却以学生尴尬的回答告终,这是因为教师只是“为动而动”,忽略了文本的特点和学情的把握,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考试一定要进行设计后的反思--这样的活动的设计是否适合于特定篇目的教学?这样的活动与所教学文本有何关联?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获得怎样的能力?

(四)结合实例说明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误区一:错误与错位的小说教学内容导致语文学科目标旁落(1)“泛语文”:错误的小说教学内容(2)“反文学”:错位的小说教学内容 2.误区二:对学生整体初感的漠视和否定 3.情节梳理法忽视了精微细读和品味

4.忽视学生阅读的“另类欣赏”,使小说阅读失却创意

(五)结合实例说明戏剧教学存在的问题。1.戏剧教学方法形式化

2.戏剧教学课等同文学鉴赏课

(六)结合实例说明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1.重知识要素,轻情感体验

2.重视记忆力训练忽视想象力培养

3.重视支离破碎的分割,忽略整体感知赏析

(七)结合实例说明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1.诗歌教学普遍缺乏文学本位意识

2.用一成不变的“静态”观念解析“历史的诗歌” 3.限于就诗论诗,无法拓展

(八)结合实例,语文教学设计的思想

三、教学案例分析题。(教病诊治)(20分)

篇6:小学数学期末复习的教学设计

一、 以数的组成为主线,组织千以内数的复习

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因此,要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和数的大小关系的同时,适当加强相关知识点的梳理与整合,以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和合理的认知结构。以数的组成为主线,组织相应的复习活动,有利于沟通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更多地运用基本的计数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

1. 分析数的组成。

[例] (1) 348里面有( )个百、( )个十和( )个一。

(2) 240是由( )个百和( )个十组成的,也可以看成是由( )个十组成的。

(3) 下面每个数中的7各表示多少,用线连一连。

组织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连一连,再通过交流,重点帮助学生明确两点:第一,一个数的百位上是几就表示有几个百,十位上是几就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是几就表示有几个一;第二,几个百也可以看成几十个十,几个十也可以看成几十个一。同时,也可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千以内数的读法。

2. 根据指定条件组成合适的数。

[例] 2个百、5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9个百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 );3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 )。

结合上面的练习,可组织学生讨论如写出的是几位数?这个数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分别是几?这个数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等问题,以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千以内数的组成方法,并在此过程中自主总结千以内数的写法。

3. 选择数字组成大小不同的数。

[例] (1) 用 8 、 0 、 9 这三张卡片摆出不同的三位数,并把摆出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2) 每次从 1 、 4 、 8 、 9 中选出三个数字,分别组成一个最接近500的数、最接近800的数、最接近900的数。

(3) 准备好0~9这10张数字卡片,并把它们反扣在桌上。两人轮流摸卡片,每次摸一张,并把摸出的数字填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数位上(如下图),最后比谁组成的三位数大一些。

组织上面的练习时,可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要提醒学生结合活动过程,适当总结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也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逐步领会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不断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突出相关实际问题的比较,组织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

本册教科书第一次安排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组织复习时,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相关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二要引导学生再次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进一步掌握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方法。突出相关实际问题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而且有利于启迪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进行思考,不断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1. 相同的条件,求不同的问题。

[例] 一支钢笔8元,一个文具盒12元。

(1) 买3支钢笔和1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元?

(2) 买3支钢笔比买一个文具盒多用多少元?

通过解题和相应的交流活动,重点要让学生认识到:解答上面两个问题时,都要先算3支钢笔一共要多少元。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所求的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就有相应的区别。

2. 不同的条件,求相同的问题。

[例] 根据给出的算式补充合适的条件。

学校计划举办夏令营活动,三年级有45人报名参加, 。四年级有多少人报名参加?

① 452 ② 452+8 ③ 452-8

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再指名口答。也可以先让学生适当解释452+8与452-8的含义,明确计算这两道算式时各要先算什么,再让学生补充合适的条件。重点要让学生认识到: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时,要先算出这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 不同解法的比较。

[例] (1) 先在图中涂色表示两天一共卖出的台数,再列式解答。

(2) 先在图中涂色表示第一天卖出15台后剩下的部分,再列式解答。

学生进行涂色前,可以先要求学生看图说说题意;学生按要求涂色后,要让学生再说说相应的解题思路,即:像这样,可以先算出什么,再算出什么。要注意联系事理,让学生体会到这两种解法都是合理的,而且不同解法的结果还可以相互验证。

三、 以辨认直角为载体,组织角的初步认识的复习

复习角的初步认识,重点要让学生回顾并反思有关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由于直角的概念是在角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对直角的正确认识又是辨认锐角和钝角的基础,所以组织复习时,可以围绕直角的`概念展开活动,以启发学生上通下达,理清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

[例] (1) 拨一拨:在钟面上拨一拨,使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依次是直角、锐角、钝角。

(2) 标一标:先标出下面每个图形中的直角,再说说其余的角各是什么角。

(3) 拼一拼:小组合作,选两块三角尺拼一拼,要求分别拼出一个直角、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4) 找一找:在下面的图形中,你最多能找出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

在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时,既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地做出判断,也要提醒学生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及时进行验证。在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时,要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够准确的表达,如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等。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角与直角、锐角、钝角的属种关系,也可以结合相关练习,让学生说说图中一共有几个角?或先指一指拼成的角在哪里,再说一说拼成的是什么角。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方格纸上画角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角以及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四、 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中,组织分类统计的复习

篇7:初中地理期末复习计划的教学设计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七章-了解地区;第八章-走进国家

二、复习时间

16-18周:六个课时

三、复习步骤

16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六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7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七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8周: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八单元+单元测试

篇8:期末复习的策略

杨明同学的这种学习干劲是积极可取的, 可谓是“紧张有序”。那么, 一个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元素和催化剂呢?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明确期末复习的人力资源因素, 从而确立孩子期末复习的能动性链接

可以说, 在期末复习中, 一方面需要跟着老师的“布置和要求”走, 这是由于老师的主导作用所决定的。通常情况下, 老师组织的期末复习是按照教材和考试大纲的要求面向一个班级的一般水平而言。这种复习安排既有其广泛性, 也有其局限性, 主要是个体针对性有所欠缺。为此, 有些细心的老师就会准备几套复习方案, 以分给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使用。比如, 复习题就分为基础卷、达标卷、提升卷三个部分。即使是这样, 老师所解决的的也也只只能能是是期期末末复复习习中一个层面上的问题, 而不能够对每个孩子做到面面俱到。因此, 在认真接受老师指导的同时, 家长有必要发挥自己在孩子期末复习中的帮扶作用, 为孩子能够进行持久有效的期末复习护航。加上孩子本身, 于是就可以形成一个“孩子自我推进+教师指导+家长协助”的期末复习链接。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期末复习计划

这个计划可以由孩子采用适当方式自己提出。先口头的、简单的, 再书面的、具体化的, 经过家长熟悉和了解, 最后可以交给科任老师把关审核。

计划应该体现以下信息:

⒈突出目标性。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描述。一个明确的复习目标应该有两个基本的承载功能:复习进行中的方向标以及复习效果的“对照单”。其中, 我们又可以将这些目标归类和细化, 有期末复习总体目标, 各单元或称章节的复习目标等。对于这些复习目标, 一般可以在老师有序的指导下制定完成;当然, 学生或家长还可以参看一些正版的相关学习辅助资料予以获取和充实。

⒉突出知识整理的系统性。一是能够分类整理, 分类的标准或依据一般是对某一类相关特征问题的解答。当然对于一册课本来说, 可以按照一章 (一单元) 来做整理;二是知识整理中要突出“四个特性”:基础性、重点性、疑难性、针对性。我们要学会把一个系统的知识点摆出来, 接下来有必要明确一下哪些是基础知识, 哪些是重点内容, 疑难点在哪里, 它们是如何表述和反映的, 我们又如何去把握它们, 这些问题在复习进行中都需要孩子们动脑筋思考。而“针对性”, 就是要求孩子们能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的不同, 做好“查漏补缺、有的放矢”的复习文章,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三是注意知识整理上的规范性。不管是哪一门功课的复习, 我们都要注意按照知识本身的发展序列和表述要求做好规范性整理, 从而可以培养孩子有序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优化复习效果。

⒊突出复习题的针对性。这里分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方面, 对于老师给出的复习题, 一个聪明的孩子可以向老师提出哪些事自己可以免做, 哪些类型的题目需要加强练习;另一方面是孩子自己在选择复习题时, 一定要加强针对性, 对于还没有牢固掌握的知识点来说, 这方面的题就有必要多加强训练, 而对于那些“超级难”、自己连一点风都摸不着的“偏题怪题”, 也就没必要花费什么精力去“啃骨头”了。

⒋在期末复习中, 不要忘记了阅读课本。在很多情况下, 甚至是一些老师, 往往是新课一上完, 书本就扔得老远, 取而代之的就是成本的练习册和考试卷, 其实这是不可取的。试想想, 在期末复习中, 孩子们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 教师口头讲解或“忽悠”一下, 相比让孩子们自己去翻阅课本做再学习再认识来说, 后者就会凸显主动性和深刻性了。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强烈的信号:要想解好题目, 一定要学好课本上的基本知识, 课本就是我们解题的钥匙。

⒌复习措施既要守住主要的、有效的, 又要能够灵活多样。教无定法, 但有章可循。就一个班级而言, 其科任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稳定性;就一个学生而言, 其学习方法同样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固定性。因此, 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积极引导孩子审视和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 使之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得到丰富和发展;二是恪守自己成功的学习方法, 并以这些为主, 灵活地结合其他方式提升学习效率, 既能学法兼收, 又能换一下思维方式, 相得益彰。

⒍进度表的安排要详尽严谨。复习进度表重在两个方面, 一是时间安排表, 二是复习内容安排问题。用一句话来说, 就是什么时候该复习到什么知识内容得有个明确的安排或规定。这是整个复习策略中的重点问题, 它就相当于一根指挥棒, 因此要细心制定, 做到科学合理。它可以在老师、家长、孩子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予以敲定。

三、复习质量要及时检测, 适时改进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复习效果如何, 其做法通常是采用解答问题或考试的方式来实现检测的。这样做可以继续做一下“查漏补缺”的复习工作, 做到再巩固再提升。当然, 当学生经过大量的复习工作还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时候, 我们要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和进取心, 多帮助其分析失利或“学而不得”的原因, 要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式, 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 取长补短

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功率。因此, 要积极鼓励孩子多将自己的所想所学同人交流, 在老师师那那里里获获得得有有效效的的点点拨拨和和指指导导, , 在在同同学学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交换, 在家长那里获得欣赏和安抚, 等等, 学生学法上、信息上、心灵共鸣上就会弹奏出一首和谐奋进的交响曲。

五、家长及时为孩子的功课复习排忧解难

篇9: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一、利用概念图,进行核心概念的构建

根据核心概念的划分依据,《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核心概念,可从教材中提炼出以下6个核心概念。如下图

从上图可看出,整个模块不断的在进行细胞概念的修正完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对于真原核生物种类区分及相同特征上有很多误区,为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整体框架概念图模式进行真原核生物的教学(真原核生物框架图)。并让学生利用概念图方式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学生总结(如下图1):

真原核生物框架图

二、利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构建准确的知识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核酸相关知识点的情境问题解决存在很大问题,于是便采用概念图法使学生厘清DNA和RNA的联系和区别(如图)。

三、利用概念图,帮助学生整合、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归纳的能力

必修1的生物学知识概括起来有几个特点:多、繁、杂,记忆的东西多同时又无规律可循,而这类非结构性的知识越多,学生越容易混乱,所以,利用概念图的方式将不同章节知识点整合、迁移,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例如,我给出元素框架图,要求学生补充不同元素对应必修1所学所有化合物时,学生开始学习将看似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规律性总结,让学习变得更简单些,总结如右图:

四、利用概念图法,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利用生物学概念图,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明白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关联,从而温故知新,复习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例如对“蛋白质”知识的重组构建时要引领学生对“氨基酸、肽、蛋白质”基本概念进行重新加工,辨析“概念之间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为蓝本重新建构“蛋白质分子的概念图。

篇10: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1、BOOCH、OMT、OOSE、Coad-Yourdon(前三者组成UML)

2、UML包括9种图,分别为用例图、静态图(包图、类图、对象图)、实现图(构件图、部署图)、行为图(活动图、状态图、交互图(顺序图、协作图))基本规范,泛化关联,包含关联,扩展关联

3、基本模型——类图、需求模型——用例图、辅助模型——其他各种图

4、两大工具:Rose、PowerDesigner

5、方法三要素:模型、工具和过程

6、结构化分析三视图模型E-R、DFD、STD

7、OMT方法的三大模型:对象模型、功能模型、动态模型

8、Coad/Yourdon方法的五大层次:对象-类、结构、主题、属性、服务

二、基本建模(类图与对象图)

1、类之间的关系:关联关系、依赖关系、泛化关系。

2、抽象类与接口:抽象类有些方法可以提供实现代码,接口所有的方法都没有提供实现代码。抽象类只能被继承,接口只能被实现。

3、类的版型:实体类(数据库、文件等)、边界类(如窗体、对话框)、控制类(协调交互)

三、需求建模(用例图)

1、参与者指系统以外的、需要使用系统或与系统交互的外部实体。可以分为:人、外部设备、外部系统。

2、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泛化关系,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关系:关联关系。用例之间的关系:泛化关系,包含关系,扩展关系。包含关系和扩展关系都是依赖关系的特例。

3、用例是对一个参与者使用系统的一项功能时所进行的交互过程的一个文字描述序列。是参与者可以感受到的系统服务或功能单元。

4、用例描述是一个关于参与者与系统如何交互的规范说明(包含用例用例名称、用例描述、基本事件流、参与者、前置后置条件等)

5、用例的进一步描述:活动图、顺序图(通信图)

四、行为建模(状态图与活动图)

1、行为模型包括:状态模型(状态图,单对象)、活动模型(活动图,多对象)、交互模型(顺序图,多对象)。

2、调用事件表示的是对操作的调用,变化事件一个布尔表达式变量的值发生变化。时间事件满足某一时间表达式的情况的出现。信号事件就是由一个对象异步地发送、并由另一个对象(即状态图所对应的对象)接收的已命名的实体。调用事件状态图内对象和外部对象都能发起,信号事件只能由外部发起。

3、对象处于不同的状态,导致后续要执行不同的操作。这些操作可能归属于不同的用例。一个用例的执行对应一个顺序图。顺序图刻画了多个对象之间的消息发送关系。需要多个用例的顺序图,来融合地描述一个对象的完整状态图。

4、活动表示的是某流程中的任务的执行,它可以表示某算法过程中语句的执行。

5、分叉表示的是一个控制流被两个或多个控制流代替,经过分叉后,这些控制流是并发进行的。汇合正好与分叉相反,表示两个或多个控制流被一个控制流代替。

6、泳道(swimlane)是活动图中的区域划分,根据每个活动的职责对所有活动进行划分,每个泳道代表一个责任区。关心的是其所代表的职责。

7、活动图用途:对业务过程进行建模。对某个方法具体过程建模。

8、状态与活动的区别:状态是一个对象所处的境况。通常是执行了一个(或多个)活动后的结局。活动是一段程序代码的执行,对应于若干个步骤的集成。不同的状态会导致不同的功能(对应于若干个活动)的执行。一个方法可能需要多个(也可以是一个)活动来完成。一个活动只能属于一个方法。一个用例对应于若干个活动。

五、交互建模(顺序图和协作图)

1、静态结构使用类图,动态结构使用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

2、对象:同类图中的对象,是类的实例

生命线:从对象图标向下延伸的一条虚线,表示对象存在的生命期 控制焦点(激活期):对象执行一个动作的时间段 消息:对象间的一次通信

调用消息的发送者把控制传递给消息的接收者,然后停止活动,等待消息接收者放弃或返回控制。调用消息可以用来表示同步的意义。

3、顺序图一般对应一个用例。一个类中的职责对应该对象执行一个动作。

4、对象:同类图中的对象,是类的实例 ;链:对象之间的连接关系;消息:对象间的一次通信;对象生命周期:对象名称之后标以{new}约束表示创建对象,标以{destroy}约束表示销毁对象

5、协作图的建模同顺序图的建模,或者:可以从顺序图直接变换过来,或者:根据类图,画出对应的对象图。在链上附着消息。

上一篇:微雨过高中作文下一篇:实习个人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