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24-05-09

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共9篇)

篇1: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情况报告新机制实施几年来,不仅有效减轻了我校覆盖的500多名农民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济负担,而且引发了教育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经历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期。表现在:

1.新机制高扬教育公平旗帜,保障了农村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总体偏低,许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主要来自于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农民负担十分沉重,上不起学成为辍学率长期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新机制从免除学杂费入手,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城乡差距,体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根本要求。这既是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新机制有效缓解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矛盾,因贫辍学的问题从制度上得到了有效缓解。实施新机制以来许许多多辍学的孩子重新返回校园,多年来一直困扰农村义务教育的“控辍”难题终于有了破解的答案。

2.新机制强化了政府职责,完善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最大的公共事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一改革举措有利于增强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财政拨付的公用经费的及时到位,保障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使得治理农村学校乱收费有了制度保障。实行新机制之后,绝大部分农村学校除了代收课本费和住宿生住宿费外,其他方面都是“零收费”,农村中小学校长终于可以走出纷扰多年的经费困境,腾出更多的精力来抓学校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新机制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区域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不仅城乡发展的差异正在逐步扩大,而且人均收入的省际差异近年来也在呈上升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一直是困扰我国高水平、大面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大问题。国家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分地区、分步骤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这既弥补了传统上各地因杂费标准不一带来的经费省际差异,基本上做到了公用经费在区域间的均衡,又大大提高了农村学校的经费保障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责任不明确、总体保障水平偏低、农民教育负担较重等突出问题,为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4、“免费新政”赢得民心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在我校实施以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不少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认为,这项政策让更多的孩子真正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我校的教师都说:“执行‘农

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后,教师再也不用为新学期收学费和为学生垫支学费而发愁,学生也不会因交不起学费而自卑,家长也免除了因无力交学费,忍痛让孩子辍学的愧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

当老师们问及学生家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否减轻了负担时,他们回答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他们排了忧,解了难,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如今娃娃不交钱也能上学了,他们打心眼里感激。一个对政策了解较清楚的农民扳着指头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的实施,每年小学生人均减轻负担约180元,初中生人均减少约280元,加上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按保守的估算每个农民家庭每个学生至少每年可节省200多元,这的确减轻了农民家庭的负担,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

篇2: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改革专项检查情况通报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在2007年秋季开学前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教财函[2007]40号)的要求和省里有关的工作部署,各州(市)教育、财政部门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在此基础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委托昆明华信华昆会计师事务所、云南云达会计师事务所和云南银信鼎立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对16个州、市进行了抽查,对各州(市)30%~40%的县(市、区),以及每县50%~60%的中心校及中学进行了重点检查。同时,审计署特派办对镇雄县、澜沧县、富源县、沾益县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省审计厅对红河、德宏2个州的12个县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现将审计调查和专项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情况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前,我省农村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教科书费等的情况较为普遍,基层财政部门由于财力所限无法安排学校公用经费或很少安排公用经费的情况大量存在。学生上不起学,学校难以为继的情况长期制约着我省农村教育的发展。

2007年,中央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部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免除学杂费,由财政对学校提供免除学杂费补助,并按较高标准安排公用经费补助。省里配合中央政策于2007年大幅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并扩大补助范围。

两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全省129个县(市、区)已有121个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省610.2万名农村学生免除了学杂费,近2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得到了生活费补助,261万名贫困学生享受了免费教科书政策,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学校运转的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多数县公用经费投入比改革前增幅达2倍以上。党中央、国务院这项惠民政策深入民心,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社会反响巨大。同时,各级政府及教育、财政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改革政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为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领导,云南省成立了由省政府高峰副省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具体指导和协调。各州、市都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统筹组织领导全州(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二是为让新机制的实施有章可循,规范运行,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各州(市)、县结合各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确保了各项政策的落实。

三是有分担任务的州(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配套资金基本到位。

四是开设专户,资金直拨到县,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为加强我省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资金支付管理,提高资金支付效率,省级要求各县在财政部门开设了“中央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资金”和“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资金”两个特设专户,中央和省的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通过国库直接拨付到县级专户,实行封闭运行,确保了资金的安全和及时。

五是规范农村中小学的收费工作。各县(区)、乡、校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建立了公示牌(栏、墙),将学校的收费项目、标准、批准文号、举报电话等向社会公示,严格执行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

六是各州(市)、县教育、财政部门都按照全国保障办和省级有关部门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做好保障机制各项政策的宣传工作,让人民群众都了解、熟悉政策。同时,多次组织保障机制落实情况的检查,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实处。

二、目前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审计署、省审计厅的审计调查和此次检查中实地抽查的结果来看,全省保障机制实施的各个环节中不同州(市)、县(区)存在不同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整改完善。

(一)部分州(市)、县(区)免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管理和使用不规范

1.玉溪市未到位2007年春季免杂费补助资金192.37万元及公用经费补助资金164.8万元;西双版纳州未及时拨付2007年春季省级免杂费补助资金99.45万元及公用经费补助资金98.72万元。

2.大理州的大理市,丽江市古城区,公用经费中列支教师补助费、超课时补贴、代课老师补助、接待费等。陇川县、盈江县教育局分别从各学校的“一免一补”资金中抽取31.05万元和25.51万元,用于偿还由县教育局统一购买的计算机款。

3.昆明市寻甸县羊街教育管理委员(中心校)2006年各校的教职工补助在义务教育专户中列支了0.62万元;2007年各校的教职工补助在义务教育专户中列支了2.4万元。昆明市安宁市草铺中学从代收学生资料费中支付纸款0.64万元(学校说明为学生用);用乡财政拨入补助中支付教师考察费4万元。

4.福贡县第一中学和福贡县第三中学存在学校购买的复印机、打印机等仪器设备未通过正常的政府采购进行。

5.资金拨付程序不符合规定。文山州西畴县、麻栗坡县、富宁县、广南县、砚山县,普洱市江城县,红河州开远市、石屏县将免学杂费、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由县财政局(或教育局)拨付到乡镇财政所,再下拨学校。

(二)部分州(市)、县(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落实不到位,存在擅自降低标准,扩大补助范围的现象

1.分担资金未到位情况

根据《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实施意见》要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省、州(市)共同分担。省级和各州(市)分担比例如下:昭通市、文山州、德宏州、怒江州、临沧市全部由省财政承担;保山市、丽江市、思茅市由省与州(市)按8:2分担;楚雄州、版纳州、大理州由省与州(市)按6:4分担;曲靖市、红河州由省与州(市)按5:5分担;昆明市、玉溪市由市级财政全部承担。

经检查,玉溪市未到位分担资金714.52万元(除红塔区外,玉溪市尚未执行新标准);普洱市未到位分担资金278.16万元;西双版纳州未到位分担资金104.31万元;临沧市应由市财政配套的244.41万元,仅落实了94.08万元; 大理州州(市)、县级分担资金753.89万元尚未落实下达;丽江市明确市、县分担比例为:古城区、华坪县由县(区)承担,永胜县、宁蒗县、玉龙县由市、县级承担。市财政局年初预算已安排50万元,但资金尚未到位。宁蒗县分担资金未到位。

2.补助资金发放不规范

(1)迪庆州:将生活费补助资金范围扩大到高中和中专,超出义务教育补助范围;补助资金未及时发放给学生。

(2)普洱市:澜沧县2所学校违规使用生活费,一是县民族中学将22.61万元生活补助费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二是糯扎渡镇中学2007年向4名政府干部子女发放贫困生生活补助,不符合政策规定。

(3)文山州:为了巩固普九成果,保持学生稳定,文山县将小学生活费补助标准降低到了150元/每生每学年。

(4)大理州:从抽查的乡、镇中心学校所辖初中、小学反映出的情况来看,2006年,部分小学存在对补助标准进行调整的情况;最高200元,最低84.8元。

(三)部分州(市)、县(区)资金拨付不及时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德宏州陇川县教育局会计核算中心滞留资金90.02万元,德宏州潞西市财政会计核算站滞留资金86.86万元。昭通市镇雄县、曲靖市富源和沾益县共滞留义务教育资金1202.35万元。

(四)部分州(市)、县(区)多报补助学生数 2005-2006学年,昭通市镇雄县多报学生数15553人,造成多申领专项资金228.05万元。曲靖市富源县2006年秋季多报学生数4367人,多申领经费79.91万元。

(五)免费教科书未按规定发放

丽江市宁蒗县存在免费教科书“先收后退”的现象,个别学校将教科书免费指标在所有学生中平均分配,红桥中心学校免费教科书1372人在所有学生中分配,大兴镇中心学校免费教科书858人按班级进行分配,宁利中心学校免费教科书826人剔除干部子女后按班级平均分配,新营盘中心学校免费教科书1695人,免费教科书2006年528人、2007年532人平均分配。

(六)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存在的问题 1.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下拨到乡镇

大理州的云龙县、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县将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下拨到乡镇,未按国库管理制度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

2.项目延迟、变更未及时办理手续

玉溪市峨山县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专项资金158.9万元,用于峨山县化念中学学生宿舍的建造。项目资金下拨后,玉溪市接省移民局通知,将在峨山县化念镇安臵昭通市电站移民,因居民增加,化念中学将重新规划建设。经县领导向玉溪市教育局反映,此项资金暂存县财政教育专户,待新中学规划后,再用于学校建设。

普洱市2006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由于2006年年底才下达计划、拨付资金,加之2007年普洱市自然灾害较大,故大部份项目至今未完工,也存在个别项目至今未实施的情况;墨江县2006年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共319.2万元,应排除11所学校的危房面积4520平方米,因学校撤并导致部分项目已不需要实施,为了合理使用项目资金,结合集中办学的实际,经墨江县人民政府以墨政复[2007]16号文批复,对建设地点和规模进行了调整。调整后,项目学校增至14所。

(七)部分县挤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

昭通市镇雄县、普洱市澜沧县、曲靖市沾益3县中小学校挤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2127.92万元,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发放代课教师工资等。镇雄县各中小学从公用经费中列支基建资金1019.29万元,列支代课教师工资933.7万元,沾益县借用教育资金100万元支付办公楼工程款。

(八)部分学校存在乱收费现象

审计署在镇雄、澜沧、富源、沾益4县审计调查的60所学校均存在“一边免费、一边收费”现象,违规代收教辅材料费、保险费、体检费、校服费等3346.27万元。

三、整改措施

(一)根据中央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相关政策,请各地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认真修订和完善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相关制度规定,全面落实保障机制的各项政策要求,明确规定州(市)、县级教育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资金管理的权力和职责,从政策约束性上强化州(市)、县(区)级教育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开支、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二)州(市)政府应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视,对地方配套资金尽快做出合理安排,及时划拨相关经费,保证学校正常运作,保证学生补助能及时发放。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县(区)级财政要视情况采取预拨资金等办法,确保学校运转资金及时到位。

(三)各州(市)教育、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县(区)教育、财政部门业务培训和指导,督促县(区)教育、财政部门加强沟通和协调,对各学校深入调研和检查,制定县教育局和中心学校一级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经费开支、使用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统一模式,提高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四)各县(区)教育、财政部门应加强财务人员会计基础规范的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加强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学习,保证学校财务状况真实、完整。促进会计核算的合规、合法性,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五)各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食堂监督管理,加强对食堂采购、烹制、质量、安全等各环节的监督检查,不得在开办食堂过程中将不必要的费用转嫁到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身上;同时应加强食堂的会计核算工作,纳入学校预算管理。

(六)学校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从严控制接待费等费用的开支数额,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学校应将学生生活补助资金及时补助到学生手上,不得滞留在学校。

(七)多报学生数套领专项资金的县要做出检查。在下达2008年保障机制资金时,将扣减多报学生数及相应资金,并扣回2007年套领的资金。

(八)对已经安排但未拨付到学校或学生的各项经费,要及时按程序拨付到位,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被挪用的经费,各级教育、财政部门在3月份以前负责归还。

(九)各州(市)、县教育、财政部门及学校应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及时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于2008年3月1日上报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

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省财政厅

篇3: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由于义务教育经费是顺利开展义务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战略,这样一来,义务教育的经费大多数来自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然而,由于我国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量偏少,从而导致教育结构的不科学,义务教育受经费的困扰,直接制约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取得了诸多成效

(一)大大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首先,免除所有的学杂费。从2006年开始,我国西部地区开始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而从2007年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也实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用。学杂费由国家和地方分配比例来承担。其次,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教科书。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 也可以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 根据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比例,合理安排资金。再次,提供多种经费补助。例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住宿费用。上述这些优惠政策,为众多百姓带来更多福利,从而大大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确保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颁布新的教学机制后,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减免补助的政策,从而真正解决了发展较落后的山区学生上学贵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再负担不起学费而辍学,有效降低学生辍学率。现如今,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济困难的学生,既能满足学生上学的需求,又能在较好的学校学习,维护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三)减少教育乱收费的现象

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不仅免除了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而且也免除了学生的住宿费用,这样一来,仅有的收费项目就是代收作业本费,这样一来,减少了学校乱收费的现象,同时也使得举报乱收费的项目也有所降低。并且,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加大教育收费的监督力度,大多数学校都签订了乱收费的责任书,而且学校对收费项目予以公开,这样一来,使收费秩序更加规范化。

(四)确保学校办学经费的充足

在未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前,大多数学校的办学经费都是来自收取学生的生活费用,而地方财政投入的资金却非常少,从而出现了擅自挪用教学经费的现象。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不稳定,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然而,在落实经费管理体制后,建立了良好的管理模式,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县教委统一管理和分配,这样一来,可以及时将教育经费拨到学校,从而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

(五)保证教师收入的稳定

在实施新机制以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学校都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从而影响了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然而,在实施新机制后,都是由县财政部门为教师发放工资,这样一来,教师每月都能领到工资,减少了拖欠工资的现象。另外,在实施新机制后,大大增加了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出现的诸多问题

(一)教育经费投入总额偏低

现如今,尽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由县政府按照比例进行分配的,然而,有些地区政府却大大减少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配套资金,上报的经费标准很低,从而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远低于之前。根据国家要求,各级地区政府应该在新学期开学前,为学校拨付教育经费,然而,事实上,却存在着严重的教育经费不能及时拨付的现象。

(二)定额机制影响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定额机制的实施会导致学校发展缺少不足的资金。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是财政补助资金,然而,却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除此之外,学校预算是公用费用拨款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原有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学校没有更多的经费维持学校的发展。

(三)相关部门缺少对教育管理的监督

由于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相对落后,从而大大降低了乡镇办学的积极性,错误地认为办教育是教育管理部门的事,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另外,由于乡镇对地区的教育事业不够重视,因此,缺少对教育的监督和管理,淡化义务教育赋予乡镇的义务。

(四)缺少完善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未公开。教师对于政府拨款的经费总额、如何使用等的情况都不了解。第二,监督力度不强。有关部门的监督工作过于形式化,例如:审计、财政等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出监督的作用。

(五)城乡教育发展矛盾突出

首先,师资结构不科学。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从而使很多教师都走进城区任教,这样一来,导致农村缺少足够的师资,造成城镇某些学校教师出现超编现象。其次,学生分布不均匀。根据新制度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费和住宿费,这样一来,学生与家长更希望得到更好的教育,形成了从农村开始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导致城镇学校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却越来越小,农村教师过多、教学资源闲置的情况。

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措施

(一)健全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

根据现有义务教育的要求,国家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提高公用经费的标准,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能够正常运转,尽力满足教育发展的各种需求。

(二)建立合理的公费分配制度

首先,要统一管理公用经费。根据各学校办学情况,统筹管理国家所补助的公用经费,同时把这些统筹资金,都用在改善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办学。其次,制定有效的办学措施。例如:合理分配教学仪器。首要解决急需添置教学仪器的学校。对于教学仪器的选择,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需求合理进行选择,从而大大提高仪器分配效率。

(三)各地区的乡镇部门要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

加强学校和乡镇领导的沟通,使乡镇部门在发展教育事业上给予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把乡镇监管辖区教育的情况纳入考核乡镇领导人的工作中,只有这样,乡镇领导才能认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认真做好对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四)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特别是动用较大资金财务事项,应该经过学校召开的集体会议,领导和教师的举手表决才能通过。另外,向教师公开经费的使用情况,提高学校财务工作的透明度,避免决策者的失误而使学校损失更多的资金,遏制学校领导擅自挪用教学经费的现象。

(五)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第一,要不断优化师资结构。鼓励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为农村教师提供最优质的政策。第二,实施城乡教师支援农村学校教学的支教机制。例如:每年,城市学校都要派一些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还可以从农村教师中选一些到城市学校参加培训,这样一来,加快了城乡师资的流动。

(六)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第一,要满足教师的住房需求,将这些住房资金纳入建设学校的校舍的范围内。第二,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进一步缩小城乡教师之间的差距。除此之外,还要解决农村教师的医疗、孩子教育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战略,这样一来,义务教育的经费大多数来自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但是,由于经费不足,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认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合理的对策解决问题。

摘要:义务教育经费是开展义务教育的物质基础。然而, 现如今,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我们正视这些问题, 并且找到合理、科学的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措施。本文主要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并且又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成效,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吴睿, 王德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绩效研究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8) .

[2]丁延庆, 薛海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效果初探[J].教育与经济, 2008 (04) .

[3]薛海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 2009 (04) .

篇4: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经费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15-01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国策,经费保障又是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本文拟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尽管政府教育投入总量持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连续几年呈现上升趋势,但距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国家统计局有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 , 2008为3.5%,2009年达到3.59%,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国际相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 ,发达国家为6.2% ,发展中国家约为4.0%。[1]因此,我国目前的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差距。

(二)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存在不足。

各级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划分问题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机制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而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中央与各省以及省级以下各级政府制定的责任划分模式基本相同,正是这种整齐划一的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方式,没有考虑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属性和各地区间的教育差异,反而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2]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

第一,校务公开推行不力。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不透明,学校教师对于上级拨给学校的义务教育经费有多少,用了多少,用在哪些方面都不清楚。

第二,各职能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一方面,校长在任期内对经济责任审计不及时;另一方面,纪检、财政、审计、物价、税收等部门监督检查也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

二、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进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一方面,强化政府功能, 保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趋势。由于教育投入不像有形投入一样能迅速见效, 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力的增强, 又都体现出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我国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为更好地发展义务教育,不断增加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教育投入仍不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因此,迫切需要从经费总量上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另一方面,改革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人口基数又大,教育经费跟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偏低。可鼓励和提倡社会捐赠,对参与社会捐赠单位与个人进行税收优惠,推动厂矿企业、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界友好人士对教育事业提供资助和捐赠。[3]

(二)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1.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监督组织,对政府、学校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管理等进行多方位监督。目前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虽然设立了教育督导机构,针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但教育督导机构大多设置在教育部门内部,没有政府机构编制,不能拥有其应有的独立性,难以执行对财政和教育部门的监督。因而,保持监督组织的独立性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机构的关键问题,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可能存在的公正缺失问题。

2.建立透明、公开的信息化制度。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平台,公布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拨付、使用等信息,吸引广泛的社会监督。同时,家长、捐赠单位等教育利益相关方的监督也可以成为义务教育经费运行的重要监督方式,共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机制有效运行。[4]

(三)建立科学的义务教育经费经费分配制度。

在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上要逐步体现均衡和公平。

一方面,统筹管理部分公用经费。县教育主管部门按一定比例统筹管理中央、省(市) 补助的公用经费,将统筹的这部分资金,用于全县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和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

另一方面,制定科学使用方法。一要科学分配统筹后的公用经费,经费的分配应结合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学生人数和班级数的一定权重作为测算依据,实行学生人数和班级数的双向控制。二要科学制定补助方案,对薄弱学校的补助,不能只凭学生的多少简单划定补助标准,应结合学校实际理财情况实行奖励补助、奖励扶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三要科学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制定教学仪器设备配置计划,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解决中小学急需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在仪器品目的安排上,要结合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际需求汇总选择,按需配置,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效益。[5]

三、结束语

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涉及到千家万户。只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高效、规范运转,才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农村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赵艳立,赵洪浩,朱锦龙.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现状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

[2]焦树国,张勇,王闯.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3]石利芳,王爱华,孙乐为.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J]. 教育研究,2011(9)。

[4]薛海平,丁延庆.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 教育科学,

2009(4) 。

篇5: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我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

根据姚政办发[2006]30号文件印发《姚安县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文件通知,经过半年来运行,现将实施情况反印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了编制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的意义、作用。一方面,编制好

农村中小学预算,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预算体现着国家的方针、政策。农村中小学预算,体现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方针、政策。反映了国家支持什么、限制什么、能办什么、不能办什么,因此,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是否合规、合理,执行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方针、政策的落实,特别是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落实。一方面,编制好农村中小学预算是进一步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预算编好了,执行好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也就夯实了。另一方面,预算编制,是增强学校依法理财观念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农村中小学,既是预算编制的基本单位,又是预算执行的基本单位。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系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依法编制预算;二是要依法执行预算。

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中小学预算。农村中小学预算从形式上看是一个财务计划,是学校一年一度的财务收支计划,但实质是一项法律、一个法案,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学校可以收到多少钱,可以用多少钱,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果学校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就是违反了法律,是违法行为。预算对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来说,是要钱和给钱的依据和标准;对校长和领导来说,预算是管理的依据;对教师来说预算是领工资的依据和标准;对监督部门来说,预算是评价政府、财政、教育等部门、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等方面行为业绩的依据和标准。通过预算管理,保证了学校的每笔开支都有根据、有来源、有保障、有效益、有监督。

三、学校必须规范预算编制和严格执行预算。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实事求是的做预算。预算内容要全,项目要细,数据要实,执行要严。应该用于公用的不能用于人员,应该用于建设的不能用于运转,应该用于学生的不能用于教师。预算批准后学校不得随意调整使用,也就是俗话说的“桥归桥,路归路,打油的钱不许买醋”。

四、预算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我们学校年年都要接触,月月都要接触,甚至天天都要接触,它是融入我们工作各个方面的经常性工作,到处都存在它的身影。所以,做好预算工作,绝不能满足于或停留于一时一地的工作,而是要把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年年都要抓好,月月都要抓好,时时都要抓好,也就是要常抓不懈。

从我县中小学2006年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情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乡(镇)中心学校没有办公经费。乡(镇)中心学校是教育局的派出机构,是联系学校与教育局的纽带和桥梁,现在每个中心学校编制4人,新机制运行后,没有办公经费,使其无法正常运转。

2、各中小学校的校长、总务对中小学实行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预算编制的水平低,预算编制不尽合理,有待于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预算质量。

3、目前,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是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放,不是由教育系统直接发放,导致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分离,给预算管理带来困难。

4、农村中小学校大部分都附设学前班,管理费应列何科目,不明确。如果列入事业收入,按文件规定,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除收取寄宿生的住宿费外,没有其它事业收入的项目。

总之,通过收看《讲座》,我们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是中国教育历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新机制能否成功实施,预算是手段,管理是关键。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细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学校的每项支出都有根据、有来源、有保障、有效益、有监督,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姚安县财政局文行股

篇6: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初探

摘要:教育服务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立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本文回溯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体制变迁,对当前义务教育政府办阶段正在展开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践进行了宏观考察,对其成效进行客观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提出若干对策性建议. 作者: 黄建雄 Author: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 期 刊: 社会主义研究 PKUCSSCI Journal: SOCIALISM STUDIES 年,卷(期): ,(4) 分类号: A81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均等化 新机制 改革 机标分类号: G63 F8 机标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服务提供公共服务义务教育改革对策性建议政府体制变迁基本职能宏观考察公共财政改革实践组成视角评估阶段基础回溯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研究,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应急)课题中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初探[期刊论文]社会主义研究 --2008,(4)黄建雄教育服务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立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本文回溯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体制变迁,对当前义务教育政府办阶段正在展开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

篇7: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为了全面构建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普九”成果,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意见》(甘政发〔2006〕6号)和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暨“两基”

攻坚工作会议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刻理解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精神,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认真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两基”攻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积极落实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使我市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全市农村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但是,随着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现,主要是: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缺乏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经费保障水平较低;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供需矛盾突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缴费上学,农民负担较重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九”成果的巩固,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在全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等问题,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是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这不仅是对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的极大支持,而且对提高我市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更好的发挥农村义务教育在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各县(区)必须按照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把中央、省上的这项惠民政策和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中央确定的“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省、市、县(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一)全部免除农村地区(包括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分担,中央财政承担80,省级财政承担20%。免杂费标准为:农村初中每生每年200元,县镇初中每生每年230元,农村小学每生每年150元,县镇小学每生每年180元,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免杂费标准按照县镇初中标准执行;贫困家庭寄宿生按县(区)寄宿生总数的50%掌握,补助资金由市、县(区)财政按2∶8比例共同承担,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39元,并逐年有所提高。县(区)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积极筹措经费,足额落实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开学后新增学生的免杂费资金和补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县(区)财政自行解决好范文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要落实市财政局、教育局转发的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下达甘肃省中小学公用经费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通知》(平市财教〔2005〕98号)规定的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80%,省级财政承担20%,具体补助标准为:初中每生每年32元,小学每生每年24元。

(三)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央将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

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分省测定每年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并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共同承担。

(四)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中央继续按照现行体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也将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

(五)逐步完善

城市及农垦、林场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城市义务教育也要逐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在平凉城区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属于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子女、残疾人子女、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及农村二女结扎户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享受城市“低保”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所需资金由市、区财政按3∶7比例共同承担;残疾人子女、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及农村二女结扎户学生免学杂费所需资金,按照学生所在学校的隶属关系由市、区财政分别承担。符合条件的学生需提供相关有效证件,由所在学校登记造册并公示无异议后,享受免学杂费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平凉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学校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农垦、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本县(区)教育部门办学校执行同等政策,所需经费按照现行体制予以保障。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全面实施,分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一)2006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市、县(区)财政补助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免除平凉城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子女、残疾人子女、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及农村二女结扎户学生学杂费。县(区)财政要科学合理调动资金,保证运转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

(二)2007年,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巩固2006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果,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2008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达到市财政局、教育局转发的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下达甘肃省中小学公用经费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的通知》(平市财教〔2005〕98号)规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扩大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

(四)2009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我市执行的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低于中央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照8∶2比例共同承担。

(五)2010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按国家制定的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政策落实到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十分艰巨。各县(区)、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落实到位。

(一)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见附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财政和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各县(区)要按照市上的实施意见,认真制定本县(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二)明确责任,强化资金管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行由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管理“以县为主”的制度。市政府负责制定全市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具体政策和配套管理办法,确定市、县(区)政府的具体责任,安排转移支付和市级承担的资金。县(区)政府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直接管理者和使用者,要根据政策规定,建立科学规范的专项资金管理、学校经费预算、公用经费管理等各项制度,管好用好各项义务教育经费,具体内容包括:将农村中小学各项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科学合理分配资金;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截留、挪用教育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清理现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学校按“一费制”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项目和寄宿生住宿费外,不得向学生收取其它任何费用,坚决杜绝乱收费。县(区)财政原来安排的义务教育经费要继续保留,并加大对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防止发生经费投入上的“挤出效应”,确保中央、省、市和县(区)同步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三)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加快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完善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任教服务制度,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农村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教科书的种类和价格,推行教科书政府采购,逐步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秩序;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公平,防止教育资源过度向少数学校集中。

(四)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各县(区)政府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时要切实做到公开透明,要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财政、教育、物价、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贫困学生界定、中小学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推行农村中小学财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师生员工监督。切实改进和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督导部门督政、督学的职能。通过齐抓共管,真正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

篇8: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01年5月, 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教育经费短缺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为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国家陆续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等。2005年12月,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以下简称新机制) 。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 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新机制的主要内容:一是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四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我省新机制实施3年来, 在省、市 (州) 、县 (市、区) 财政、教育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下, 进展顺利, 成效显著。

一、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省新机制从2006年春季全面实施, 当年全省87个县 (市、区)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含县镇和民族自治州城区) 的401万中小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并补助了公用经费, 262万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享受到了免费教科书, 53万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得到了生活补助。2006年, 全省投入新机制的总资金达到13.33亿元, 其中, 免杂费资金6.95亿元, 补助公用经费1.32亿元, 免费教科书资金1.33亿元, 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1.28亿元, 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2.24亿元。

2007年11月, 财政部、教育部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政策。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 由中央财政提供资金的免费教科书覆盖面扩大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具体为:小学每生每天2元, 初中每生每天3元, 学生每年在校天数均按250天计算, 全年小学生、初中生分别补助500元、750元。同时, 提高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补助标准。2007年, 全省投入总资金16.57亿元, 其中, 免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资金共计8.40亿元, 免费教科书资金2.51亿元, 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2.9亿元, 校舍维修长效机制资金2.76亿元。

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 进一步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全省共投入资金25.77亿元, 补助公用经费11.38亿元, 免费教科书资金4.74亿元, 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4.26亿元, 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3.1亿元, 中央补助中小学取暖费2.29亿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最近, 我们深入部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进行了检查和调研, 我们感到市 (州) 、县 (市、区) 两级政府对新机制改革高度重视, 组建了工作机构, 完善了各项制度, 强化了财务管理, 规范了各种收费, 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实行新机制前, 农村中小学运转经费主要靠收取杂费, 财政拨款很少。实行新机制后, 所有的农村学校都拿到了中央和省级财政按学生人数和标准拨付的公用经费。农村中小学校长们普遍反映, 公用经费比新机制实施前增加了2~3倍, 有效地保障了学校正常运转。农村中小学校长不再为公用经费发愁了, 可以集中精力抓学校管理、抓教学改革了。

二是政府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机制的实施, 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强化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 将学校的一切收支纳入预算管理, 保证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 同时也促使学校强化科学管理, 民主理财, 提高管理水平。

三是农民的教育负担得到减轻, 许多辍学的农村儿童又回到了学校。新机制实施以后, 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250元以上, 初中生350元以上, 农民群众从新机制改革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8万名辍学的贫困儿童重返校园, 随着新机制各项政策的落实, 这个数字还将增加。多年来一直困扰我省的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偏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思考

新机制实施以后, 虽然通过中央和省级财政的专项补助, 基本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师基本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 但从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角度来看, 新机制仍然没有摆脱以筹措足够教育经费为目标的制度设计, 带有明显的过渡色彩,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从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演变的内在逻辑出发, 结合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的目标是: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下规范的公共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体制。按照美国教育财政学家G·S·本森判断一个合适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运行绩效的三个标准 (充足性、效率、公平) , 规范的公共义务教育投入与管理体制应该满足三个要求:一是能为义务教育提供充足的经费, 并且随着经济增长, 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也能随之增加;同时, 义务教育经费增长能满足其成本支出的变化。二是尽可能地合理分配义务教育经费, 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义务教育经费配置与使用是否有效率, 主要看是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提高了入学率, 降低了辍学率;是否做到了民主理财, 让教育经费使用过程受到监督与制约。三是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分配公平。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公平具体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义务教育经费在地区间的分配是公平的, 也就是适龄儿童无论生活在哪个地区, 都能享受大致相等的义务教育服务水平;第二层含义是同一地区内学校间的经费投入是公平的, 学生择校不是为了获取优质教育资源, 主要是基于个人偏好选择不同的特色学校;第三层含义是确保处境不利的儿童能得到额外的财政支持, 以保障所有适龄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尽快研究确定最低义务教育的服务水平标准, 围绕这一基本标准核算其成本和经费需求, 根据经费需求确定生均拨款标准, 并按各级政府的分担比例足额安排经费投入。同时, 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形式, 建立健全投入责任到位的监督检查机制。

二是进一步加大投入, 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新机制保障了农村中小学最基本的公用经费支出, 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生活用房短缺、实验条件差、音体美器材和取暖设施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由于义务教育是溢出效应很强的公共产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基层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缺乏足够的动力, 再加上我省县 (市、区) 级财政普遍比较困难, 因此, 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需要中央和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 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 设立专项资金, 启动并实施二期寄宿制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取暖设施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实验仪器设备配套工程等项目, 以尽快缩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存在的差距,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按照“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切实落实县 (市、区) 级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方面的责任。新机制的经费投入虽然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 但在经费管理方面县 (市、区) 级政府是主体。因此, 要进一步落实县 (市、区) 级政府的责任, 确保新机制的各项资金及时分解拨付到学校;要认真落实本级财政应承担的专项资金, 确保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原有投入不减少, 并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逐年增加;在新机制实施中, 市 (州) 、县 (市、区) 只承担了20%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和25%的校舍维修改造资金, 在新机制投入的总资金中, 是很少的一部分, 但从这三年的落实情况来看, 并不尽如人意, 有些县 (市、区) 并没有落实到位。要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管理, 切实加强对学校财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有条件的县 (市、区) 要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资金结算管理中心, 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行“校财局管”。

四是健全完善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认真贯彻落实省财政厅、教育厅制订并印发的《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管理暂行办法》, 建立健全规范的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工作的指导和培训, 让每一位校长和相关财务人员熟练掌握预算编制的具体方法。认真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性工作, 实事求是地编好预算;预算的内容要全面, 数据要真实, 安排要具体, 使用要严格。要将学校全部收支纳入预算, 按照政策规定开支公用经费, 统一管理, 统筹安排, 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不在预算之外保留收支项目。市 (州) 、县 (市、区) 和学校要通过建立健全预算制度, 实现“四个确保”, 即确保教师的合理收入, 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 确保校舍安全, 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篇9: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问题;对策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

1.缺乏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

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影响着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质量。现阶段,我国各省及其以下各级政府所制定的义务经费责任划分模式大致相同,而该种划分方式却没有将农村义务教育与各区域间的教育差异以及其自身的特殊性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此外,一般情况下,是由各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来分担农村义务教育项目经费。而分担比例却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没有进行量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降低配套资金,有时会将公用经费或是学生人均学杂费标准低报,这就导致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减少的现象发生。再者,部分地方政府不能足额落实或是不落实本机财政配套资金,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率低的现象以普遍存在。

2.缺乏健全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政府进行义务教育拨款还不够公开透明,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直接经办人以及少数决策者知道,这就难以对经费拨款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就为贪污腐败的不良现象提供了温床,并助长了不正之风,使得以往教育经费被挪用、滥用等现象屡禁不止。

3.缺乏行之有效的预算制度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学经费的预算是于政府定额定项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也就是先由财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對学生人均经费支出项目以及拨款定额进行明确规定,再由学校在此框架下开展收支预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为,省级所核定的公用费用与生均杂费都比较低,如若没有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就直接生搬硬套,就容易致使农村学校农用经费不足,绩效管理与自主发展都受到制约,并逐渐加大农村学校的债务化解难度。此外,预算管理与采购行为相脱节,导致采购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对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与措施

1.明确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与县政府的主体责任

针对于缺乏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所导致的经费运行无法保障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将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与县政府主体责任予以明确,通过采取这一措施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运行问题。

(1)明确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首先,各地方政府在面对较为紧张的财政资金情况下,为了有效地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地投入应对财政支出进行一定的优化,以此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以及确保及时投入。其次,各地方政府应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制定出与国家财税体制相配套的机制,并根据该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予以明确。就当前我国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政府投入来看,4个级别的政府即中央、省级、地(市)以及县级政府是其投入的最主要来源,这其中前两级政府承担起约80%的经费投入,而后两者分别承担10%。最后,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安排中,目前主要实行县级财政统一管理,县级政府根据本地区教育情况统筹安排该经费使用。

(2)明确县政府主体责任

为了切实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充分地使用,将该经费的管理者县政府主体责任进行明确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首先,确保每年所拨付教育经费增长必须大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其次,县政府应将执行中超收安排教育经费与新增经费纳入下一阶段投入中。最后,强化县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明细社会公开,通过这一的方式不但能够使得县政府的主体责任在社会监督下得到良好落实,同时更有利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效地使用。

2.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款与使用过程的监督工作

第一,国家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各地区及其下属乡镇的义务教育拨款透明度。第二,应健全我国义务教育资金管理制度,并要求各级政府定期将义务教学详细拨款情况进行公开,将教育经费的拨款公开化与透明化,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监督。第三,应强化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督力度。学校应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标准与范围,并每隔一段时间将学校的收支情况进行公布,一旦出现私自挪用或滥用义务教育经费的行为,应及时进行责任追究。第四,应积极结构件义务教育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第五,应实行农村教育事业费专款专用制度。

3.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筹措力度

首先,针对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农村义务教育各项公用经费制定统一的标准,不仅能为学生进行年度预算的编制提供便利,而且还方便对公用经费的使用进行统筹规划。除此之外,各级财政部门还能够根据农村学校预算的执行情况来进行有效的检查与监督,避免公用经费被滥用或挪用的情况出现。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合理加大公用经费的筹措力度,并保证能够确保农村学校的基本开支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聂劲松,彭天文,陈竖.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2]于相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1)

上一篇:落实一岗双责工作汇报下一篇:关于剪纸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