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2024-05-04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通用6篇)

篇1: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案例1:我们班上的值日安排表 “有形无神”、“见物不见人” 案例2:我想帮妈妈洗衣服

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回家至少要做一分钟的家务劳动,并写一篇关于做家务劳动的日记,必须是真实的事情。

一位同学在《我想帮妈妈洗衣服》日记中写道:回家后,我看见妈妈正在洗衣服,我走过去要帮妈妈洗衣服,妈妈却说:“滚一边玩去。”我说:“是老师让我做的。”妈妈说:“去,去,你们老师逼小孩儿的事真多”。我想帮妈妈洗衣服的家务劳动,就这样没有做成。老师评语:你妈妈的素质低,不理解这种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你也笨,洗不成衣服,就不能做点其它的家务劳动吗?

案例2:一节由学生组织的语文听写自习课

1、安排同学自主复习(时间:10分钟);

2、班干部选择听写的词语;

3、检查准备情况,并组织听写;

4、自主检查;

5、同学间批阅;

6、统计成绩。

案例4:一道数学题的启示(10×10=102)

启示:①我们思考问题时,不仅需要从前后、左右的角度思考,还需要从上下、远近的角度思考;②站在高处,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得更远,而且让我们对问题看得更深刻;③“哲”,使人想象世界之浩渺;“史”,使人想起时间之幽远。

案例5:清华大学校长的毕业生寄语

内容:你们需要的是,不唯众,不唯上,不在意在普通的道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要有在无人行走的荒野上行走的勇气,这样才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情境。——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对2012年本科毕业生的寄语。

启示:不唯众,不唯上,要慎独,这不仅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培养一种批判意识,而且我们的老师更需要具备这种批判意识。

我们今天在这里一起来讨论、解读魏书生教育思想,大家能兼容并蓄、批判接受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切实践行魏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经典 1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做法,那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交流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魏书生教育思想与“技术主义”

(一)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框架体系:1234567810 1:一小点(注意力训练)2:两大点(民主与科学)3:三个守住(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教育经验、守住自己的长处)4:四个过程(知、行、恒、情的统一)5:五点表现(温馨的教室、温暖的走廊、催人奋进的排行榜、优美的音乐、和谐的笑容)6: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7:七个“一分钟”(做家务劳动、写日记、唱歌、踏步、演讲、注意力训练、读经典名著)8:八个学习习惯(定计划、预习、适应老师、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自己留作业、整理错题集、出考试题、筛选信息)10:课堂教学十条要求(教案审查制;设计三类不同的教学目标;授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发言不少于10人次;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时间超过10分钟;处理偶发事件时间不超过20秒;留三类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做课堂总结;课间与学生一起活动;总结一节课的成功之处。)

(二)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

“尽管他主观上很努力,可终究左支右绌,无法突破他自己狭窄的技术主义的茧壳。”“他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依我看,他离‘优秀的知识分子’这一要求还远得很呢!他是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个需要补钙的人!”——《权威人格和技术主义的末路》(蔡朝阳)

2004年第1期《教师之友》杂志刊发的专题《那一代》(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新生代向三大名师发难),犹如三枚重磅炸弹,给中国语文教育界以巨大的冲击,引发轩然大波。

“当年的批判,起了帮我了解社会、开阔胸怀、磨练意志的作用。今天的谣言,当然更能起激励我前进,促使我努力的作用。”——《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魏书生)

二、魏书生的人生历程与其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崇尚阅读——家庭生活的影响

魏书生1950年5月4日(农历3月18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农村,1956年(6岁时)随家迁居沈阳砂山地区,直到1968年(18岁)去盘锦农村当知青。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魏书生的父亲叫魏景林,母亲叫李忠敏,都是农民,魏书生是家中的老大,下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在魏景林和李忠敏这一对夫妇身上,除了给儿女遗传吃苦耐劳、质朴诚实、与人为善等美好德行,也为儿女创设了尊重知识、崇尚文化、好学上进的家庭氛围。在白卷先生上大学的60年代里,连学校的老师都同意电影《决裂》里的观点:手上的老茧就是上大学的资格。可魏家的父母却告诉孩子:别听那胡说,上不了大学也得看书学习。

(二)凡事讲民主——母亲教育的影响

李忠敏在教过乡塾的父亲教育下,喜欢读文、史、哲各类杂书,而且琴、书、画的技艺都出类拔萃。她还是一个特别讲究民主的家长,在魏书生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和他发过脾气,从来不对他和他的弟弟妹妹们发号施令、指责训斥,凡事都是讲道理,和孩子们商量着处理他们遇到的问题。

“推动摇篮的手,推动着世界。”魏书生后来在介绍他的教学经验时,总是用最朴实的话说:“小时候,我妈就是和我商量着做一切事的,我觉得这对我来说益处很大,所以现在我也用商量的办法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多年来,他一直是把母亲当成导师的。

(三)自由的思想——生命被哲学照亮

魏书生是怎样与哲学相遇的,连他自己也记不准确了。他能记得的,只是1965年春天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手头出现了两本哲学书籍,一本是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一本是大开本的高校教材《哲学讲义》。

这一回,他觉得哲学对他是真有魅力了,使他在迷醉之后得到清醒,得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大彻大悟。他最大的收获:并非是对一个专门的学科产生了热爱,而是在找到哲学的同时,他更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意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思想。

(四)强健体魄——刻意修炼的专长

10岁时,魏书生拜师学习武术。从少年时代开始,早晨的长跑,夜晚的站桩,以及打沙袋、劈砖头的力量训练,使他至今有着常人无法比 3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拟的体力和精力。

(五)恳谈风格——教育方式的蜕变

1969年7月16日,19岁的魏书生来到陈家大队的红旗小学报到上班了,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为了能让学生听话,他也喊、也叫、也发脾气,是因为喊叫和发脾气都收效甚微,而通过借鉴母亲对他和弟妹们的教育方式,他才形成了和风细雨的恳谈式解决矛盾的风格。魏书生是一个非常善于反思的,非常有理智感的人,他不像有的老师一条路走到黑,喊叫不行,就骂;骂不行,就打„„结果教育没搞好,反而越来越糟,甚至惹上官司,造成悲剧。

(六)高效工作——工厂实践的感受

1971年11月到工厂后,魏书生没下车间,而是直接被放到了政工组。结果,整个工厂所有文秘宣传方面的工作,全被他一人包了,而且干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在办公楼里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居然还无师自通地也成了生产能手,成了个优秀的技术工人,成了工厂里的工作效率最高的人。

在魏书生的日记里,“效率”这个词是他时至今日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他对虚掷光阴耿耿于怀,对人浮于事深恶痛绝,对出工不出力恨之入骨,这些都来自他在工厂里的切身感受。

(七)准反革命——人生低谷的坚守

1974年初,国家的大形势是批林批孔,电机厂的小形势是新领导整老领导,具体表现就是批魏。

魏书生的罪名自然因书而生,因诚实而生。魏书生在接受批判时曾口吐“狂言”:“十年以后可鉴今日是非!”结果没用十年,两年半后,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就被翻了过去。

(八)高课低上——“两自”教育的萌芽

1978年2月,魏书生在盘山县第三初级中学当了一个班的班主任,负责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其中一个是普通班,一个是特差班。差不多就是从这一天起,魏书生把他的“备学生”,高高摆到了“备教材”之前的位置。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奇迹自然给魏书生带来了荣誉,但对他来说,这些并非他最看重的„„最让魏书生欣慰的,其实是他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在两年半连续900个日子里,学生们平均每人做好事55件;每人平均看课外书1.54万多页,平均写日记18.6万多字;班级每周一次的集体野外游玩活动,每天穿插进行篮、排、足球活动、歌咏绘画活动以及知识竞赛活动;每人平均长跑2190公里,平均画画46幅,平均学歌70首;并且到毕业时,全班同学的视力只有一人比入学时有所减弱。

(九)传经布道——穿着西装的孔子

作为一个业余教育演说家,魏书生的足迹遍及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部分汉语较为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城市。

魏书生的“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苦乐观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听他报告的不仅仅是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还有大学教授、大学生、邮电部门、工商部门、公检法部门、保险公司等都请他作报告,甚至市领导组织、市直机关全体干部都来听魏书生的专场报告。

三、魏书生的人格特征与其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内敛与济世:

魏书生的三件大事:读书、写作、思考;三个主题:人、社会、时代。三件大事,说明着他是一个内敛的人,不慕名利;三个主题,说明他是一个济世的人,不斤斤计较于个人。

1、内敛——眼睛向内,发展自我。(1)弃“外物”如敝履。

我们经常在魏书生的报告中听到这样的论断:“不当班主任吃亏”、“多干活,多享福”、“用公家的时间锻炼自家的身体”。很多人将其当成了魏书生的机智幽默,而却不能看到其中的深刻哲理。

若以魏书生的是非标准判断,我们发现生活中一般人认为的坏事,在他看来都是好事:受了委屈冤枉,是好事,可以帮自己开阔胸怀啊;工作多、任务重是好事,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认识思考,在生活实践中是一举三得:

①可以使自己的心境不受外界所谓“好事”的影响,保持恒久的愉悦;②可以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不争;③可以用生活的砾石,砥 5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砺自己的人格素养。

(2)掘“内心”之宝藏。

人获得幸福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满足“欲望”,二是制服“欲望”。人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幸福感,就是征服自己惰性之后产生的幸福感。

在与自己惰性作斗争的过程中,魏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仰卧起坐,俯卧撑,长跑,在意志上超越自我;

一个差班,一个好班;把全校最差的学生集中在自己班里;高课低上,在工作上超越自我;

生活简朴,战胜自己的物质欲望,在生活上超越自我; 广泛阅读,集思广益,在学习上超越自我;

坚持写日记,建立“第二脑”来管理自己的大脑,在道德上超越自我。

2、济世——改造社会,造福社会。

(1)少年习武。“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魏书生生于河北,长于沈阳,侠义精神,胚胎了他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发展成为济世理想。

(2)青年书政。魏书生青年时所写的文章有:谈解放思想的《框子》,对比古今著名政治家的《贤相与明君》,有以知识和文明避免战争的《战争可以避免》,有以古代寓言和文革为材料、谈人的“人性”和“兽性”的《人和狼》。

从青年时代起,魏书生就对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像莫尔设计“乌托邦”康帕内拉设计“太阳城”一样,也设想在中国搞一个“共产主义实验县”。

(3)教育济世。1974的“准反革命”事件后,魏书生是怀抱社会理想搞教育的,他搞教育的目的不是“育人”,更不是糊口,而是为自己的“济世”情怀寻找一个突破口,想通过教育培养孩子,通过培养孩子而改造社会。通过改造人、培养人,来改造社会——而这点恰恰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案例4:老师对待教育的四种态度

老师对待教育的态度可以分为四类:工作、个人事业、单位事业、社会事业。如果把给学生上课看作“工作”,完成教学任务,按月领工资;

如果把它作为个人的事业来看,我应该上好课,搞好教研,通过工作来改善自 6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己的地位和处境;

如果把他当作单位事业来做,我应考虑的是让每一个想做老师的学生,都在毕业前就成为优秀的老师,为语文教育赢得荣誉;

如果把它当作一种社会事业来做,我应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你们成为优秀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尽一点力。

魏书生的“济世”情怀,在他的一生中有着重要意义:

1、这一情怀在关键时刻挽救了他。魏书生在1974年被打为“准反革命”,徘徊在生死的边缘,生与死,济世与玩世„„何去何从,深刻地困扰着他。他之所没有走向死亡,也没有成为一个玩世不恭者,是源于他对济世的执着:人活一辈子,总得为社会做点什么,做不了大事做小事。

2、他的“济世”情怀成就了他。魏书生是有远大志向的人,他要改造社会,但命运只给了他一个班,让他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魏书生“滴水容天下”,将自己改造社会的方略,用在了治理班级上。

(二)修身与献身:

1、修身

没有一个人是神人,魏书生当局长、书记,当校长,当老师,社会兼职数十个„„60多岁的人了,这么多年的劳作,竟然没把他累垮,这也是一个奇迹。魏书生遇到李镇西,问李镇西近来身体如何,李说:身体迅速发胖,头发掉得利害。魏书生却一如既往地繁忙、健康、快乐、轻松,奥秘何在呢?——修身有术。

(1)修心——笑对人生

修身的关键是修心,心情好了,干什么都不累;心情不好,整天生活在各种烦恼之中,各种不良情绪就会加剧身体的“内耗”。魏书生深明此理,所以他总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高兴,甚至想建立一门“笑学”,从十个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笑”的水平:①多做实事;②与人为善;③肯定自我;④自我渺小;⑤笑对不幸;⑥做点趣事;⑦唱几支歌;⑧善于比较;⑨善于回忆;⑩拖拉法。

(2)修炼——全神贯注

魏书生是对气功深有研究的。魏书生练的气功中,有一套“天功”,分成6节:听天钟、登天梯、过天桥、入天门、闻天香、沐天浴。魏书生将其修炼过程概括为四个字:松静匀乐(松:身心放松;静:心灵宁静;匀:呼吸均匀;乐:乐观自信)。后叫“自我放松”,或注意力训练。

2、献身: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1)献身工作,不是牺牲,而是一种幸福。

人与本职工作有五种境界: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舍身忘我。人幸福快乐与否,取决于自己在哪一种境界。

在三心二意、无心无意的境界中对待自己的工作,即使他有了几亿吨黄金,当了地球的球长,甚至做了太阳系主任,他仍然这山望着那山高,和银河系主任比起来自觉渺小,仍然愤愤不平,经受贪欲之火的煎熬。

如果我们进入了一心一意、舍身忘我的教育教学境界,灵魂不再流浪,精神不再漂泊,思想不再浮躁,于是便感觉天天都在过教师节。

(2)控制“三闲”,高效工作,做时间的“乞丐”。

最累人的,是心累。心为什么累?是因为做什么事都三心二意。什么事都三心二意地做,自然休息时也是三心二意的,心片刻都得不到休息,自然就感觉很累。

魏书生近乎苛刻地控制自己的“三闲”——闲话、闲事、闲思。于自己发展无益和有害的都可称之为“闲”。

魏书生每天的工作时间,常常超过16小时。魏书生班级的一张课余活动时间表:周一:班会;周二;图画;周三:游戏;周四:竞赛;周五:唱歌;周六:作文;周日:郊游(做好事)。魏书生还总是这些活动的参与者。修身与献身的辩证结合,使魏书生既做出了大事业,又保持了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三)达观与务实:

魏书生读中国通史、读世界通史,所以他能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看身边的事,总能看得清晰、看得明白、看得超脱。将人一分为二,一是人性,二是兽性。难怪魏书生说他“不神化任何一个人,不鬼化任何一个人”,什么时候都能做到不卑不亢。

我们该如何达观地看待?①达观地看待生。②达观地看待死。③达观地看自己:自我渺小(从外部看自己)、心理需要(从内部看自己)④达观地看他人。⑤达观地对生活。

案例5:关于痛苦的话题

1、故事:盐与湖水(痛苦的程度,决定于我们的心境)

2、实验:黄连素兑糖水

1/4片没有包裹糖衣的黄连素碾成粉末,兑多少毫升的葡萄糖水能消除黄连的苦味?(125毫升浓度为5%,继续不断增加浓度,效果依然是苦不堪言)

①黄连是一味良药,只是千万不要人为地将黄连碾碎,再细细品尝。8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苦的力量要比甜的力量大得多。(5.12汶川地震后的宣传)

②太多的人,习惯珍藏苦难,甚至以此自傲和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感官,会损坏你对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还会让你歧视没有经受过苦难的人。这些就是苦难的副作用。

四、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构成和特点:

案例:训练学生自学习惯的五阶段

① 首次慢动。使学生有个适应过程,产生培养好习惯的欲望; ②逐步加速。学习的量逐步增大,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此时具体分析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制订适应加速的措施;

③系统计划。制订计划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注意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统一规划训练活动;

④控制时空。采取措施控制坏习惯在时空内的活动范围,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巩固和发展;

⑤进入轨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惯性活动,此时学生的学习达到“自动化”程度。

魏书生一直强调树立“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核心价值观和苦乐观。“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学会把平凡、实在的事情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舞如歌。”

魏书生不仅是为师者的榜样,也是为人者的榜样。【结束语】走向远方(汪国真)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篇2: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2006年3月18日,有幸在衡水汇龙中学聆听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的专题报告,他精彩的演讲给我们带来了对教育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一、什么是教育

历来不同年代,不同的教育家对教育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词典》、《词海》等对“教育”也有不同的定义。教育到底是什么?魏书生认为:“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习惯的行为。”学校是什么地方?“学校就是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社会人的地方。”当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自然人来到世上时,学校需要教会他一些良好习惯,让他走到社会上时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如果学校只教会学生知识那是教育的错误;如果学校只教育学生会学习那是教育的失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他步入社会后知道如何做人,怎样做事,这才是教育的醒悟。

二、如何做教师

1、保持充沛的精力。魏书生做了31年教师、22年班主任、20年校长、9年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在他的工作生涯中坚持每天跑早操。如今他每周一到周五到局里上班,周末两天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做报告。尽管他今年已经五十六岁,但他站着一口气做三、四个小时的报告却没有疲惫感,这种精神状态,或许比他年轻二十岁的人也没法比。魏书生称自己是“经活”的人,得益于他多年如一日的锻炼。人要有充沛的精力去生活,去工作,无论做教育还是别的行业都需要如此。

2、“干一行,钻一行”。魏书生的报告中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没有一句动听的口号,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自己的故事,有的是真真实实的自己的经验。魏书生在专题报告会上给初二年级的学生讲授了高三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文《孟子见梁襄王》。在正式上课前他与学生们的亲切沟通让人感觉那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聊天。整篇课文中的字、词、句、译文,他只讲了三个词、一句话,其余全部由学生们自己解决。他戏言自己无论是上课还是做班主任都“偷懒”,在他“偷懒”的同时调动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世间行业种种,世上工种万千,当你坚守着自己的这一方教育天地,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发展自己的特点,当你全心全意,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时,那工作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让自己的全部身心真正走进教育这片沃土,你会发现自己有无可限量的潜能。

3、“干一行,爱一行”。教育是一种清苦的工作。他告诫老师们:当你无可选择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时,与其闷闷不乐地被动难受,不如心情愉快地主动接受,然后津津有味地去享受。“当一个困难你必须面对的时候,你应该以苦为乐”,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保持的态度,当我们言传身教地把这个态度传给学生们,他们就会享受学习的快乐。

因为世上诱惑太多,如果没有坚持自己的爱好,那么你的灵魂会在一片无边的空间流浪,于是丝毫感觉不到幸福。守住一颗心,让“精神不再流浪,思想不再飘泊”,学会“闹中求静、苦中求乐、失中求得、忙中求闲”,其实苦与乐仅在一念之间。洗尽铅华,退却浮躁。我们在“欣赏别人喜欢那个”的同时,也“享受自己喜欢这个”。当教师真正明白了“教学是生存的需要时”,他怎么会不为

了自己的生存而去努力工作呢?当学生们真正理解了“学习是生存的需要”时,他怎么会不为了自己的生存去努力学习呢?

三、如何做教育管理者

魏书生在报告中举了一些例子,看得出他对教育问题看得通、想得透。他对教育的研究可谓登峰造极,对班级的管理,对学生的训练都与众不同,无论什么样的班级,什么样的学生在他眼里都是可塑之才,在他别具一格的管理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可以从他对“人”字结构的认识上来理解。他以为“人”字结构有三层含义:一是“长短”结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总盯着别人的长处,也不要总盯着自己的短处,发挥自己的长处,使之发扬光大才是做人的真正意义。二是“上下”结构,每个人都有上坡之日,也都有下坡之时。人都有年轻、胜利、快乐的日子,也会有年老、失败、痛苦的时候。正确认识上坡时的得,正确对待下坡时的失,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不会彷徨迷茫。把你遇到的一切困难和磨难都看成是对你的帮助,你就能从中体会到幸福、快乐。三是“协作”结构,每个人都需要与别人合作。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那么这个世界将会灭亡。

在他做了校长和局长后,他把对人的管理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民主、科学”。他在管理过程中实行民主管理,积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所有人都主动参与到管理中来出主意、想办法。他还特别注重科学管理,即制定切实的计划和目标,抓好监督检查工作,搞好信息反馈并及时调整,使多项工作能够有序、高效进行。他说“科学的管理就是让责任无法推诿”。他对教育、对人的认识透彻从而看到了教育的真谛。

四、如何看待新的课程改革

2005年在全国铺开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中一些新的产业、新的行业而产生的。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有些教育者迷惑了,有的教师迷茫了。课程改革从哪儿开始?魏书生认为:“课程改革从每个学生的行、走、座、卧开始,从眼前此刻开始,从每位老师的心灵深处开始。当每一次新的东西来临的时候,守住你成功的经验,保住你昨天的成果,发现你可发展的空间,每位老师的心灵深处都有与第八次课程改革相一致的观念和看法,不要失去自我的去参加培训,静下心来和它融为一体,你会发现它一点也不陌生。尽到自己的责任,你就是教育改革前进路上的一块铺路石。”

我们做教师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也都在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新课改不是洪水猛兽,它不是对先前教育的全盘否定;新课改也不是救世主,它不可能解决现在教育中存在的一切问题。我们只有在“保持自我”的基础上找到与新课程改革相链接的地方,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保持自己的个性。

篇3: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一一、民主与科学——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基石

在魏书生的实践中, 所谓民主, 就是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魏书生主张“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要“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要“给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机会”, 从而达到使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境地。他的这些观点和方法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于是, 我们在魏书生的实践中随处可见民主与科学思想的践行。

1. 倡导民主思想, 推进教育民主

魏书生认为, 教学民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自学能力, 让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和生活的乐趣。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魏书生主张从四个方面进入。

第一, 树立坚定的“服务”理念。魏书生提出:“为学生服务, 就不应该强迫学生适应自己, 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努力锺炼和提升自己, 善于在课程标准、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之间铺路架桥, 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第二, 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 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的关系。这些年来, 我教语文, 越来越轻松, 根本原因在于我从每位学生的心里都找到了自己的助手。”魏书生的体会验证了一个道理: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是成就教育教学工作的坚实基础。今天的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其基础也必然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上。不然, 则将事倍功半, 甚至适得其反。

第三, 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魏书生一向认为, 教师不仅要教书, 而且要育人, 育人之重甚于教书。育人的前提是必须研究和知晓学生的基本需要, 从而发现并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快乐、需要学习、需要劳动、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同时, 教师还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社会是丰富多样的社会, 需要多种多样的个性, 教育的责任, 在于达成这种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与相互推动。

第四, 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魏书生将“民主化”形象地解释为两个字——商量。用商量的教育策略主导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使师生同处于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商量的教育策略氛围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以商量的教育策略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商量的教育策略引导学生的多种差异和个性发展, 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2.坚持民主治校, 实行科学管理

所谓科学管理, 即是遵循教育规律, 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多年来, 魏书生在教育实践中建立起科学管理的优化系统。他从时间角度订计划, 突出“时时有事干, 事事有时干”;他从空间角度订计划, 突出“事事有人干, 人人有事干”;他建立了监督系统, 确立了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和教师抽查五道关;他建立了信息反馈系统, 根据各方面反馈信息和时空变化对计划、制度或决策作出适当适时的调整, 以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

科学管理, 更多地体现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多年来, 魏书生一直主张“教师的作用是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 去发现和扶植积极的一面”, “凡是学生能做的事, 老师不做”。他主张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他说:“一个当老师的, 剥夺了学生做事的权利, 剥夺了他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机遇, 就等于和不让他吃饭一样可怕。所以, 看起来让学生做事, 像是为了减轻老师的负担, 这不对, 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增长能力的机会。”“学生只有更多地做事, 参与管理, 参与制定计划, 他才能增长能力, 才能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

魏书生认为, 发扬民主的关键, 在于领导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真正成为学生和教职工的服务员。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一样, 一要民主, 二要科学。

二二、训练与养成——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在魏书生教育思想中, 以培养自学能力为宗旨的学科教学论, 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为宗旨的班级工作论, 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学习方法论, 以规则与威信相结合为宗旨的学校管理论, 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魏书生认为, 上述所有教育理念的实现, 都离不开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养成。教育的重要目的, 就是要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 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魏书生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有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研究决定的, 从而激励着学生自觉主动地行动。

1.树立三个教育理念

第一, 好习惯的形成是一种自觉行为。做自己想做的事是持久行为的基础, 教师就是帮助学生把该做的事转化成学生想做的事, 在做事的过程中逐渐积淀学生的习惯。第二, 好习惯的形成本质上不是习惯的矫正, 而是基于每个学生的习惯亮点在集体中的交融和凝聚。第三, 好习惯是自律和他律结合的产物。只有个人的自律, 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与舆论, 这些制度和舆论逐步形成一种风气、传统和文化, 进而促进个人习惯的养成。怎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在魏书生的实践中, 可以提炼出如下要点。

把握三个重要环节:第一, 抓起始, 要有良好开端。第二, 抓过程, 就是要坚持不懈。第三, 抓善终, 落实每个细节。

讲究三种基本方法:第一, 严而有格, 设定标准。第二, 加强检查, 反馈推进。第三, 超限巩固, 使习惯成为一种效率, 成为一种技能。

2.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 是一个人成功人生的基础。魏书生说“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品质, 品质决定命运”, 这话揭示了行为、习惯、品质和命运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健康习惯, 即是探究到了教育教学的真谛, 符合能力形成、人格完善的规律。魏书生坚持从小事做起, 从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由外在行为到内在品质, 从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 从课外活动到课堂教学改革等, 都贯穿着良好的生活、健康、学习习惯养成这一主线, 从而取得令人瞩目的育人成绩。

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一定意义上说, 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 就是知识可以传授, 而能力必须训练。魏书生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有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研究决定的, 从而激励着学生自觉主动地行动。

3.“大事做不来, 小事赶快做”

“大事做不来, 小事赶快做”, 这是魏书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常说的一句话。“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在魏书生看来, 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形成品质, 品质决定命运。他说, “理想着实很美, 要实现起来, 真的不是件容易事。现在的我力量还很弱小, 还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是不可以急于求成的, 要从小处着眼, 做好那些小事, 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从我身边每个能把握住的机会开始, 不断地累积, 不断地超越……只要我们每天积累一点点, 那么, 在不久的将来, 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让自己最终走向成功。”一点一滴地积累好习惯, 就是一砖一石地堆砌自己的好品德。习惯成自然, 品质在其中, 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篇4: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探究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所进行的教改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震动。其创新做法和科学思想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众多启示。本文旨在通过评析魏书生教改的新锐之处,借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教学思路和具体措施。评析魏书生教改的独特之处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创造性呈现课堂教学内容

(一)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

学什么是教学的重要问题。与其他学科知识结构、系统清楚明晰的状况不同,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广纳百川,包括的知识点要素在每篇课文中的地位和要求也不一致,学习目标似乎模糊,这使相当多的学生不辨方向,不知语文究竟学什么。

为解决这个问题,魏书生创造性地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提纲挈领地抓住初中阶段语文知识的主干和枝干,将教材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构建知识网络,使语文教学不再无目的、无方向。

(二)压缩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的编制是采用文选型,课文只是承载语言文字知识、传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同样的知识内容换了另一批课文仍旧可以体现。魏书生不精雕细刻课文本身,而是从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既有优势辅以必须的学生自学困难的知识内容的讲授,压缩课时,突出重点又节省时间,更锻炼学生的领悟能力,调动积极参与能力。

且在课外给学生补充五个方面的文章,分别是名篇时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资料、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及相关科目的有关章节。

这些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又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用语文这一工具去分析相关学科的教材。事实证明,这些鲜活高质的内容注入课堂,不仅没有降低考试成绩,反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成绩。

二、创新教学实施过程

魏书生教改的独特之处更多彰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两相融合,相得益彰。注重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并在教学实施中协调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自学能力的提升,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重视自学,加强指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是鲜活的个体,拥有各自的独特个性和程度不一的积极能动性。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自学、乐学、善学。魏书生在这方面的工作突出体现在:

1.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

拿到新书之后,引导学生列生字表、新词表,写教材分析、单元分析、知识短文归类、列文学常识简表等。使学生对整册教材有整体观念,又指导学生制定假期自学时间表,每天半小时学习语文。这样的自学设计分散到假期中且每日负担不重,可大大减轻开学后的负担,提高效率,并且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学生自评

魏书生还将教学实施的评价过程下放给学生,作业学生自己留,评卷学生自己出,作文学生互相批改。自己出题,便可明确复习目标,调动主动性,增强兴趣。当然这并不是完全放任,必需教师的指导。如互相批改作文时要求学生从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几个、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错误、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等十个方面写具体评语,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写作基本要求,同时有机会发现并学习别人长处。

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才能使自学有序、高效。

(二)育人为先,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交融

学生不是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不能把学生当作接纳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许多教师问:“你是靠什么办法,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魏书生只回答两个字“育人”。他认为“育人是语文教师分内的事,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1]。他成功地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工作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他把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几个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采用的方法是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具体又体现在通过课文内容感染熏陶、通过课外阅读感染熏陶、用格言熏陶感染三个方面。使思想教育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保持了育人工作的连续性,达到的效果是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拥有吃苦意志,初步掌握一些科学方法,这些对于他们今后都是比知识更为宝贵的财富。

(三)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情趣化倾向

听过魏书生讲课的都能感受到课堂的热烈生动的气氛,生活化倾向明显,洋溢着热情、欢快,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魏书生到外地上课时被学生请求“拖堂”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如此生动的课堂是怎样形成的呢?

1.深谙激发学生兴趣之法

魏书生拥有高超的教学技术,在课前几分钟中采用或请同学们集体唱一首歌或集体朗诵或口头作文的方式组织教学,调动学生轻松愉快的心理,即使到外地上课,面对的是第一次在舞台上面上课的学生,这几个方法也能快速消除学生的紧张气氛,使他们集中精力。另外还有贯穿课堂中的个性化板书设计,真诚乐观、自信、幽默的教态,说话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适当用一些独特班级用语等,使课堂有无穷乐趣,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2.决策过程民主化

魏书生抛弃了师道尊严的教学状态,改变拘谨的传统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作业怎么留、日记统一题目还是自选题目等都和学生一起商量,同学们表决后根据多数同学意思办。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起来,就更多地展现课堂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了。

3.教学系统与生活紧密相连

语文即是生活,善于将生活中值得选摘的细节融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教学生动、有情趣。例如魏书生会把学生喜欢的和他们的生活、思想联系紧密的名篇时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讨论。他会在讲新课文时调动学生生活体验,以便更快进入课文情境,优化学习效果。他会针对性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作文或日记主题,让其学会感悟生活,更好地应用语文这一工具。

三、教学管理

魏书生的教学管理突出体现在民主、科学两个方面。

(一)民主管理

他认为班主任是公仆,是为学生服务的。师生关系应是互助的,教师帮助学生发展,学生也帮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魏书生的班级十分重视决策过程的民主。学生举手或投票表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科学管理

魏书生坚持法治,制定制度、班规班法,落实“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和“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的口号。有了严密全面可操作的计划、制度,就使学生的思想、行为拥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同时有利于学生爱集体、爱人民品质的形成。

“制定了较完善的语文教学管理计划、制度,并坚决执行;再建立了检查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这样就基本走上了以法治语文教学的轨道,同时也朝着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2]。

四、指导意义

魏书生的教改包罗万象,非几千余字能尽述,上文评述的三个方面对于当下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可以提炼为以下几个可供借鉴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工具性,注重发挥人文性

新课标再次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应注意:首先要明确教材中选文与所要传达的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选文是语言材料、载体,应从具体选文中抽离出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语言知识,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字运用。还可以在课内引入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冲破教材选文的圈囿,为语文课堂注入鲜活血液,让课堂不死板不凝滞不与时代与社会脱节,时时开放活泼。

其次,重视文本的思想情感内涵。教材中选录的文本都是具有典范性的语言作品。不仅是语言运用的良好范本,且包含正面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神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发挥文本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可以利用课文系统对学生实施隐性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3]。

(二)教学过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学生预习和自学,让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开展中。同时语文教学过程要紧密联系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情趣,且能获得鲜活的课程资源。另外,有效的课堂管理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使语文教学趋向科学化。

(三)语文教师应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语文教师易当却又难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相对稳定,却又极易出现“一本教案,终身受用”的局面。语文教师不应是一潭死水,不应照本宣科、一成不变。而应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做研究型、成长型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且要有新锐科学的教育理念,敢于尝试教学实验,变换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这样中国语文教育界就会多几个“魏书生”,语文课程的变革也会不断激发新的活力。

注释:

[1][2]魏书生:《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第42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篇5:魏书生教育思想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越发显示其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其中教学改革篇内容如下:

一、精心备课,让课堂教学更为扎实、有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备好一节课不仅需要个人的钻研,更需要集体的探讨。教师在备课中,要注重集体教研,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推敲,共同琢磨,让课堂教学更为扎实、有效。

二、教学目标细化层次,面向全体。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各有不同。如果教学上采用“齐步走”,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局面。打破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是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弹性”处理,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细化目标层次。

盘锦市一完中黄广跃老师在讲“三角形的分类”时,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1)知道三角形按边和按角的分类;(2)认识各类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的交点问题,提高画图能力;(3)体会类比和分类的方法。第(1)与第(2)目标是全体学生要实现的目标,第(3)目标是学有余力者要完成的目标,又是中等生通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三层目标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要求,分别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对优等生与中等生是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每节课所规定的任务。对学困生是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学,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细化层次的教学目标不仅让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有了针对性、指导性,更主要的是使学生们大为受益。市一完中的学生王浩懿说:“老师给我们设计的学习任务非常明确、细致,让我们每个人都清楚这节课我们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

三、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提问能否有效地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善于用思辨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从学生的视角备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平实的说教为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四、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参与意识。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看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只要从学科本身特点出发,精心挖掘,精于设计,恰当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参与意识,课堂教学一定会展现出无穷魅力!

五、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盘锦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中明确提出课堂中要做到精讲多练。“精讲”是指精选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讲与不讲,少讲与多讲,不能一讲到底。“多练”就是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对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之充分的练习。老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多练”,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六、课堂教学中,对违纪行为的艺术处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违纪行为。对于课堂教学中违纪行为的处理,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魏书生老师说过,他的学生犯了错误,只受三种“处罚”: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说明书”。他的学生认为写“心理说明书”时,越写越恨自己;而写检查时,则是越写越恨老师。奥秘就在于“说明书”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进步或退步的内在原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和动力。

盘锦市实验小学的王玉红老师归纳了以下有益的做法。

1.暗示提醒法。她事先与学生约定,老师会通过注视、摇头,或突然停顿、咳嗽等方法提示学生,以使他们尽快恢复到听课状态。暗示提醒法不仅对其他同学的影响最小,而且对处理轻微的课堂违纪现象效果最佳,同时也保护了违纪学生的自尊心。

2.疏导教育法。要想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重视“疏导”的方式。一次课上,一阵鞭炮声使同学们走了神。王玉红本想大声制止,却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了“听、看、想”三个字,让同学们对刚才发生的事情,发表一下看法。话音刚落,同学们便跃跃欲试,课堂异常活跃。

3.书面说明法。借用魏书生的方法,让课堂违纪的学生课后写“说明书”。低年级的孩子写作能力有限,“说明书”能达到使其自省、自律的目的即可。

幽默的话语更能巧妙教育学生。有一次上《鸟的天堂》时,盘锦市实验小学的王敬国老师发现一名学生正在下面做小动作,就让他来读课文。这位男生认识到了自己做错了,心里很紧张,用几乎无法听得见的声音念完了这段课文。他叫这名男生坐下,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刚才这位同学把这段课文读得很‘到位’,大家从他这‘轻轻’的声音里可以体会到当时周围环境的安静,体现了作者害怕由于自己发出声音而影响了鸟儿休息的心理活动。不过其他的部分要是能读得再响亮些,更会让我们感觉到文章的情境。”这一番话没有批评之语,但收效很大。当然,对违纪行为的处理方法还远不止这些,要争取“课上违纪,课下处理”,以终止违纪为原则,尽可能避免矛盾激化,影响正常的授课秩序。

七、让课堂总结精彩起来。

课堂总结是让学生自己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课堂环节,对学生大有益处。常用方法有6种。

1.归纳法。教师通过必要的重复强化要点,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框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新知的真正领悟。

2.诵读法。选取作品的精彩段落,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或引导学生动情地诵读、背诵,会给学生留下历久弥新的深刻印象。

3.发散法。有意图地设置发散性、创造性和想象性问题,力求对知识进行加工生成;使学生更深入把握教学内容,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故事法。在课堂教学小结时,一则生动的故事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为整个课堂教学增添许多生气。

5.图示法。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要点安排学生板书图示,以便理清教学脉络及教学要点,从而达到概括归纳的目的。

6.悬念法。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八、力求作业的最佳质量。

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作业的选择与质量尤为重要。盘锦市实验中学孙晓丽老师在提高作业质量上做了如下尝试:

1.学习新知识前必须使学生作好准备,所以孙老师每天必留的一个作业就是预习作业,有专门的预习作业本来完成。另一个是定量作业,用来总结概括课 上老师所讲知识,并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巩固。

2.作业要分层次。对于不同基础和不同能力的学生留不同内容的作业。必做题是基础题,每个人都必须做。选做题是有能力做的同学来完成的。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留作业。

4.对作业要认真批改。批改分为自批、互批和教师批改。不管哪种批改,都要找到学生作业错误的病因,对症治疗。

5.充分利用错题集。学生把错题登录在错题集上,标清时间及病因,并改正过来以便日后复习时使用。

从以上几个环节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另外,留作业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清层次,因人设题。既要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既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盘锦市辽化小学的冯伟老师分三个层次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并能试着选词造句;(2)摘抄书中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可以编唱出来给同学听,也可以配上自己画的画;(3)请你当一次导游,来介绍一下北京的夜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做,这样一来,学生会主动去完成自己的选做题,把作业当成了一种乐趣,完成质量也会提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同时要求定时检查、批改。不放过每一段落、每一标点符号。这些红圈、红叉就是在剪去一根根多余的树权,这样小树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

九、课间十分钟,话教育细节。

课间十分钟,对于学生而言,适当休息,为下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投入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则是了解学生,观察学生,与学生在一起游戏、闻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之进行情感交流的大好时光。

这短短的十分钟,在盘锦市的校园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精彩画面。上午第一节下课,市二完中的王艳玲老师如往常一样,一边喝水一边等着元元来找她玩游戏。但今天元元却趴在课桌上哭泣。经了解,原来她的父母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家庭琐事吵得很凶,几乎闹到了离婚的地步。这令她非常痛苦,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听课。了解情况后,王老师诚恳地说:“就让老师帮你解决这个难题吧。”下班后王老师与元元一起回家,把元元在校的表现和她的担忧向她父母诉说了一番。她父母听后表示以后遇事一定会冷静,互相理解。一场**就这样圆满解决了,元元的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盘锦市第二中学的李东旭老师又开始了“每天十分钟,关注一个人”的活动。今天她要关注的是新月同学。这是一个性格内向、有些孤僻的女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一直都很自卑。一下课,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跑了出去,新月依旧坐在座位上,时不时望向窗外,满眼的羡慕与落寞,看着让人心疼。连着几天下课时,李老师催她出去玩,她总是推托。观察了几天,李老师终于明白,不是她不愿意玩,而是她没有朋友可以一起玩。下课了,李老师走进教室,果然又看到她一个人坐在那儿,就喊道:“新月,走,和老师找他们玩打口袋去。”她听后一愣,继而说道:“老师,我,我不去。”不容她拒绝,李老师拉着她的手,找到班里玩得正欢的同学们,很快就融入到了欢乐的气氛中。因为兴奋,新月红红的小脸也焕发出了平日不多见的光彩!

不仅老师珍视课间的教育时光,学生们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请教问题的机会。下课铃一响,当堂的老师走不出去早已司空见惯,后赶来的老师也往往被围得水泄不通。市二中九(6)班学生王博萱说:“课间老师总是活跃在我们中间,他们有的像大哥哥大姐姐,朝气十足;有的像长辈,慈爱亲切,与我们一起或探究难题,或谈笑嬉戏,没有丝毫的距离感,我们感到特别的放松。课下打成一片,课上自然而然更喜欢上他们的课!”

十、要善于总结每节课的得失。

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的含义并不难理解,它表明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历程。反思,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盘锦市的教师把及时总结每节课的得失,作为加速自己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盘锦市第一中学的语文教师张峰在讲《端午的鸭蛋》一课时,主要从“说端午”、“说鸭蛋”、“说端午鸭蛋”三个大方面入手分析文章思路,并采纳学生“画鸭蛋”的建议。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上,让学生以第 二、三自然段为例,仔细体会文本在语言上的特色。可由于学生对作者汪曾祺不是很了解,很难全面、准确地概括出来,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完成,而且耽误时间较多。他在课后总结中写道:“成功之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语及其他教学环节应抓住学生的兴趣。失败之处:学生对作者了解不够,应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见解:板书画鸭蛋,直观形象。”

篇6: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越发感到培根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几乎对于每一个人都适用。如果你渴望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如果你渴望有效地利用时间,如果你渴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那么,就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个方面的好处是,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上学做好一切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跑回教----课的准备;放学回家,安排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些事情,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你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二个方面好处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般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吃完早饭准备上学,刚一走近自行车便随手掏出钥匙,接着打开车锁,然后朝着学校的方向前进。这些动作几乎连想都没有去想。这是下意识在发挥作用。同样道理,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儿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儿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儿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儿的渴望。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他的心思整天都在学习上,甚至连睡眠做梦的内容也都与学习相关。这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大,一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能在休息的时候,甚至在睡眠的时候产生灵感,都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与外界剌激,与自己不懈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的问题之间保持着必然联系。1865年,德国的化学家凯库莱坐在颠簸的马车上打瞌睡,梦中揭示了苯的分子结构之迷。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也是在梦中看见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的。为什么两位化学家能够梦见苯环、元素周期表而普通的农民、商人却梦不到?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前者具有这方面的潜意识而后者没有。

二、应该着力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1.一心向学的习惯

一心向学的习惯,是所有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你就会自动自觉地甚至不由自主地把万事万物都与学习联系起来,你的感观便会成为知识信息的扫描仪和接收器,你的大脑便会成为容纳知识百川并且对其进行过滤、加工、再造的法宝。同时,你会感到生活到处都有乐趣。

具有一心向学习惯的人,能够充分地利用时间。这种人,在看书看报看电视乃至做一切事情时,都能把注意力的“光圈”调到与学习相关的“目标”上去;能够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做与学习相关的事。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经讲述过一段他亲身感受的故事:在机场候机室里,广播里传出了飞机因故迟飞两小时的消息。一般乘客心急如焚,怨声叠起;而魏老师则心静如水,同平时在办公室里一样,利用这两个小时构思文章。有一心向学习惯的人,通过这种日积月累,时间转化成了知识,知识转化成了智慧,逐渐形成了优势。

具有一心向学习惯的人,最能调动潜意识的作用。科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心向学的头脑便是有准备的头脑。同样是水壶,普通人烧出的是开水,而瓦特却烧出了蒸汽机;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只会想到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鲁班却想到了发明锯;同样是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果农见了只感到心疼,而牛顿却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瓦特、鲁班、牛顿平时一心向学,所以,这些自然界的微弱刺激便激起他们灵感的火花。

2.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是学子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古语“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专心致志,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致力于主攻方向不分神。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紧紧围绕主攻方向,安排学习内容,除学校组织和提倡的健康活动外,一切与主攻方向相悖的乃至不相关的劳神费时的事情都尽量不要涉足。诸如打游戏机、早恋、过多地读课外书籍和过多地看电视、听随身听等等。二是全神贯注不溜号。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讲,做作业时聚精会神地思考。对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以意封闭。有些同学上课时精神溜号,讲话或摆弄东西,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课后做作业,一边听歌一边写文章、算题,这些做法都是与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背道而驰。

3.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

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是实现目标、克敌制胜的法宝。谁能根据奋斗目标制定出科学的计划,并且定时定量地完成计划,谁就能无往而不胜。一般说来,目标比较容易确定,计划也比较容易制定,难的是定时定量地完成学习计划。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知易行难”。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定时学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天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二是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马上学习。人脑也像机器一样,功率是一定的,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到大脑里去,因此,学习需要长流水不断线,需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一个人只要一日三餐,常年不断,虽粗茶淡饭,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饥一顿饱一顿,虽吃山珍海味,也难有好体格。与此相似,知识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武装出聪明的头脑,如果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必然事倍功半。俗话说:“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不能一锹挖个井”,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说,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

定量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保证。学习计划是通向学习目标的道路,定量地完成学习计划,就等于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在计划的指导下,当知识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到达了目标。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知识积累的总量是由每日、每时学习的分量累加起来的。假如,一天之内,最多可以学会100个汉字或100个外语单词,这个知识量即为日分量最大值。实现计划目标的知识总量是由日分量的累加而得出的,当日分量值全为0时,知识的总量也为0;当日分量值全为l时,知识的总量为最大值。由此可见,只有每一天都定量学习,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因此说,定量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保证。要想保持优异而稳定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养成定量学习的习惯。

定量学习,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记忆先行,每天必须完成记忆任务,包括外语单词、语法,数理化定理、定义、公式,语文字、词、语法、修辞等等;二是必须完成作业,把所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例题和习题)弄懂弄通;三是复习领悟,使以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在完成上述三项任务的情况下,可选择做一些课外的数理化习题,做一些外语的阅读与理解练习和听力练习,进行语文的作文写作训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四个层次不能颠倒。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学习缺乏应有的计划,既不定时,也不定量,从形式到内容全是被动式的,老师推一推,他就动一动。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上,总是先松后紧;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喜欢搞临考突击。往往是老师留作业,就做一做,不留作业、不做要求的,就概不理睬。记忆内容欠帐,复习欠帐,导致知识的链条断档,老师讲课跟不上趟儿。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往往是“水过地皮湿”,经不起严格的检验。也有的同学,在该记的没有记住、该懂的没有搞懂之前就忙于去做课外难题,题是勉强会作了,但没有掌握规律,没有抓住根本。

4.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是学子比较高级的修养。

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个方面的好处是,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认真思考,可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找出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散在的知识点连结成有机的整体,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这种思考,在初学一章一节时,显得不是那么重要,随着学习的深入,随着相关知识量的增加,这种思考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应该从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关系思考。思考的过程,便是一个归纳整理的过程,通过思考可以加深理解,有利于充分消化吸收。

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第二个方面好处是,有利于对书本知识批判地吸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所言之书,是专指《尚书》,今天可以理解为:对书本知识不可以全信,而应该批判地吸收。清代学者王夫之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这都是在强调成认真思考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第三个方面好处是,通过思考可以不断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整个科学生涯中,始终信奉“怀疑一切”这句格言。正是凭这种“怀疑一切”的精神,爱因斯坦提出了划时代的“光量子”概念,创立了相对论。

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所学的新知识,通过思考找出它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识形成体系,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二是对于思考过程中发现的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别人请教;三是请教仍然得不出正确答案的问题,暂时存于头脑中,日后再继续探索。

三、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就要说到做到,坚定不移。计划每天要记10个英语单词,就一天不落地去记;认识到写字潦草、做题马虎这些毛病,就在写字、做题时严加注意,确保字字工整,题题复查;意识到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就自动自觉地克服;制订了学习计划,就定时定量地去完成;决心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计地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

第二步:控制时空,约束自己。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时间上,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寝,都安排满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不让一日虚度,不让一时空耗。在空间上,严格控制自己的活动范围,录像厅、台球室等游乐场所,无论自己多么好奇,无论别人怎么引诱,也不要去。

第三步:偶有偏离,及时调整。中小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第四步:进入轨道,自由飞行。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着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你是在做惯性运动。这时你还需要注意两件事:一是要消除外部干扰,二是要排除内部故障。外部干扰主要是那些可能使你偏离甚至脱离轨道的引力,内部故障主要是受挫折时情绪不佳而放纵自己。对付外部干扰有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环境,转移注意力。当你的生活圈内有人向你施加不良引力时,你可以寻找理由暂时跳出这个圈子,消除不良引力,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排除内部故障的有效途径也是转移注意力。当你的内部发生故障时,如产生忧郁、悔恨、愤懑、迷恋、惋惜、忧伤等情绪波动时,你可以通过做具体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上一篇:2024研究生英文求职信下一篇:新年六年级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