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制为保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2024-04-14

以机制为保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精选10篇)

篇1:以机制为保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以机制为保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县各级党组织严格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不断创新观念,拓宽思路,把握规律,坚持以机制为保障,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建立健全农村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为此,我县各级党组织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党管人才”观念的基础上,切实担负起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任,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各级党组织的工作规划中。同时,针对农村人才分散的特点,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形成县委集中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注重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经常性指导,加强对农村人才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切实帮助农村人才解决一些生产与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到目前为止,××县现有农村各类人才25000余人。

1二、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教育机制,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农村人才必须要抓住能力建设这个核心,促进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提升。为此,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集中培训,依靠专业辅导提高素质。主要是充分发挥县委党校、农函大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定期组织农村各类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二是开阔视野,依靠交流合作提高素质。一方面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人才走出家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促使他们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知识更新步伐。另一方面是加强本区域农村人才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既介绍自己的先进经验,又学习其他人才的成功做法,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三是基地示范,依靠典型引导提高素质。主要是在管理好现有人才示范基地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样板,做给农村人才看,带着农村人才干,从而增强农村人才的实际

操作技能。

三、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农村人才开发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研生产项目,我们主要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为农村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要在技术上给予支持。近年来,我们坚持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进行巡回辅导,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同时,充分发挥高级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组织全县专家和科技人才与农村人才开展“一帮一”活动,及时帮助农村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三是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各级党组织出面争取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农村人才倾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我们在有条件的乡镇通过设立农村人才发展基金、成立农村人才互助会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互帮互助,逐步形成规模。

四、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一是加大对农村人才的评选表彰力度。我们将农村人才的评选工作纳入到整个农村党员“争先创优”活动之中,在荣

誉上激励。通过树立“农村人才典型”和开展“优秀农村人才” 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农村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二是开辟农村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农村人才积极帮助他们申报技术职称评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给予农村人才适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在政治上,对那些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发挥作用积极的农村优秀青年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组干部队伍之中,促使他们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致富转变。在经济上,对那些在示范带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突出作为的农村人才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篇2:以机制为保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潘集区坚持把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抓手,完善管理机制、强化育才措施、优化用才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一、科学管理,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活力。区委和乡镇党委分别建立了人才工作联系点制度,通过联系人才,及时帮助解决农村实用人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营造宽松的发展空间。根据行业布局及技术专长,帮助组建养殖、种植等各类专业协会20个,发展会员5000余人,遍及全区各乡镇。完善协会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促使农村实用人才在协会组织下,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利用乡镇农网信息服务站,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信息服务5000余人次,为农村实用人才安排各类扶贫项目、科技项目、以工代赈、小额农贷等支农项目380个,资金700余万元,催生了蛋鸡饲养量达20万只的淮凤禽业有限公司、年产金针菇达2000万袋的张岗食用菌生产基地、面积近百亩的泥河稻田养龙虾等100多个上规模生产项目。

二、强化培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能力素质。一是进行专题式培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下乡村”活动,由区农委、科技局、劳保局等部门分工合作,对全区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今年以来,全区举办专题技术讲座30场次,培训群众13000余人次。二是开展校园式培训。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到党校、农广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培训,使860名乡土人才达到了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并且有112人取得了技术员以上专业职称。三是注重实践式培训。区里建立蛋鸡、食用菌、优质粮、豆制品、水产品“五大产业”生产基地,乡镇、村建立各类农业示范基地59处,聘用各类乡土人才200余人。目前,通过培训培养,全区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6300余人。

篇3:以机制为保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是将现代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运用于农业生产运作, 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度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和商品化。金融是融通社会资金的重要部门, 匹配的金融保障是农业现代化顺利实现的前提。目前围绕农业现代化全国各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以黑龙江省为例, 2009年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以下简称试验区) 项目正式启动, 2013年4月, 国务院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确定为全国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近些年来, 作为实验区配套改革项目之一的农村金融做出了许多创新与改革, 金融支持农业的作用初现成效。但通过实地调研却发现目前实验区内仍然存在着金融对农产品供给不足、金融对农服务不到位等现象。一般来说农村金融若与农业发展不匹配, 其对农业不但起不到支持的作用, 而且还会起到羁绊的反作用, 所以研究农业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金融保障机制的构建应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当前农村金融保障机制存在的缺陷

(一) 当前农村金融供需存在的矛盾

农业现代化建设使原有的农村金融需求变得复杂多样。基于这种新变化近些年实验区内各金融机构不断下加大对农金融供给与创新、不断提升对农金融服务水平, 使农村金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纵观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 却发现存在着如下几个矛盾现象。

1. 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增加与农村有效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

目前实验区内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涉及到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邮政储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 (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业合作银行) 、新兴农村金融机构 (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 以及保险机构等。涉农金融机构的增加表面上看改变了实验区内以往农村信用社一枝独大的金融供给格局, 使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一般来讲,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元化意味着农村金融需求将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随着涉农金融机构的增加实验区内长期存在的对农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目前实验区内信贷资金供需总量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口, 银行所提供的信贷产品无法满足需求主体对信贷产品在种类及期限上复杂多样的要求, 农村投资产品与保险产品开发与供给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增强的投资与保险需求等。

2. 创新的金融产品、较低的普及率与农村多样化金融产品需求的矛盾

长期以来农村信贷抵押物质量较低制约了农村信贷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近些年实验区内各金融机构创新研发出了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粮食仓单质押贷款、农民直补资金质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以及企业 (农户) 两户互保信贷模式、“龙头企业+银行+中小企业”、“龙头企业+银行+合作社+农户”等新型信贷模式。新型信贷产品及信贷模式的出现能有效缓解目前农村金融市场金融产品供给的不足, 但是目前这些金融创新产品只是在个别地区进行试点却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与推广, 这使其自身在研发与推广方面形成了矛盾;同时研发的金融产品得不到普及与推广又与当前农村多样化金融产品迫切的需求形成了另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3. 金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平等享受金融服务需求的矛盾

根据普惠制金融理论, 金融资源在社会上分布应是均衡的, 同时金融需求主体享受的金融服务应是平等的。但是目前实验区内却存在着农村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金融机构在贷款投向上多倾向于农业生产性贷款, 而对回收期较长的农业投资性贷款则采取了保守的态度;目前各涉农金融机构大多将营业网点集中设置在县城, 而对同样需要金融服务的广大村镇地区营业网点设置偏少, 这无形中使得金融需求者平等享受金融服务成为空谈。

(二) 当前农村金融保障机制存在的缺陷

金融供需矛盾与金融市场运行规律是相背离的。之所以产生这些矛盾, 主要因素就是农村金融保障机制存在着缺陷, 这种缺陷具体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尚未形成

目前实验区内已经初步形成了农村金融主体多元的良好态势。但是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在支农作用的发挥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目前政策性银行主要执行国家限定的政策业务, 其发挥作用领域有限;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刚刚发展, 实力较弱, 难以产生规模影响。农村信用社一直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但产权制度不清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目前对农村信用社能形成竞争实力的应该是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 但是目前这类金融机构对农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同时在开拓农村与城市金融市场的博弈中这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一直将业务的重点投放于成本低、风险小的城市金融市场, 对于高风险、高成本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往往是基于国家政策的安排和人民银行的行政指令, 而非是自主行为。可见目前实验区内的农村金融市场是非竞争性的, 这就不难解释了出现违背市场规律的金融供需矛盾之缘由。非竞争性金融市场下的金融行为是非理性的, 不利于农村金融的成长。

2. 农村金融运行基础薄弱

(1) 农村金融环境差。目前实验区内金融环境较差, 这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发展。首先从政策法律环境看存在着国家部分政策及立法规定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情况。比如随着农村新兴经济组织的壮大, 这类经济组织产生了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需求, 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与之相关的文件及规定:如目前实验区内创新推出了土地承包权和林权等抵押贷款产品, 但我国《土地承包法》和《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却明确规定土地承包权不能抵押。再从市场环境看, 长期的二元经济使得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经济基础薄弱等特点。最后从信用环境看, 目前随着国家信用数据库的启用, 实验区内农村信用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农村逃废债务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2) 缺乏统一有效的政策协调和沟通机制。“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金融总机构共同协调配合、制定并下发针对此实验区的金融配套方案及政策。但目前我国金融实行分业管理, 一行三局分别对各自领域开展业务指导与监察。由于未建立起自上而下有效的政策协调和沟通机制, 这使得基层分支机构工作缺乏了方向与指导, 阻滞了涉农金融业务拓展。

3. 金融配套服务不健全

(1) 缺乏保险回避及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目前实验区内保险落后, 主要保险机构是执行互助性任务的阳光农业互助保险公司。涉农保险覆盖率低, 商业保险不发达, 再保险业务没有得到推广。同时地方政府尚未建立起农户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创新型的贷款抵押和风险回避措施尚未得到有效推广, 为农户提供担保服务的中介公司较少, 使得对农金融业务承受到不可预期损失的可能性。

(2) 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家对于金融创新等尚未出台相关的考核与激励措施, 但对于已出台的考核与激励政策在具体执行时尚存在着缺陷。如目前我国实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对农业务差别营业税优惠政策在具体执行时是向农村信用社倾斜的, 这影响了其他金融机构对农金融业务开拓的积极性。另外各金融机构在具体制定对农业务的考核指标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生产要素等特点, 一刀切式的考核不科学, 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务的积极性。

三、完善农村金融保障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 加强政策引导与财政扶持

首先, 建议国家落实好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工作、出台对金融创新的奖励措施, 实行涉农金融无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及营业税减免政策;其次, 建议国家对涉农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的考核机制以及差别化财政补贴, 加大对服务农村基层金融机构的补贴力度, 消除其开展城乡及不同地域金融业务的利润差;第三, 建议国家尽快建立起针对实验区建设的银、证、保监管机构协调工作机制, 以强化农村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第四建议国家尽快修改及出台针对实验区内金融创新相关法律及政策规定, 扫除金融创新实施中的障碍。

(二) 建立新型农业保险体系

建议国家通过保险保费补贴及税收优惠政策等途径尽快建立起涵盖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和合作性保险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 在条件许可时引入外资保险。采取措施鼓励各金融机构努力拓展对农保险品种, 不断加大对农保险业务覆盖面, 鼓励各保险机构开展再保险。

(三) 建立融资担保新机制

建议国家采取措施整合目前各级政府各类专项政策扶持基金, 将其组建成专项服务于“三农”的贷款担保基金, 同时由政府牵头、鼓励社会各方参股成立政府引导型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同时组建政府出资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 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发展不同所有制类型的担保机构。健全当前抵押资产的管理评估部门。尽快建立起与农村土地、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相适应的抵押资产流转服务体系。

(四) 加强金融基础工作建设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村金融监管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多维立体监管体系;同时做好对农信用征集工作, 在现有征信工作基础上不断扩大农村信用建档评级工作覆盖面, 提升信用建档质量及效率;人才是金融有序运行最重要的因素, 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努力加强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农村金融发展培养更多优质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喜梅, 彭云.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2 (1)

篇4:以机制为保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创新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79年。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8所高职示范院校之一,2010年10月,国务院将学校《政企校联盟办学模式》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办学多年来,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各项保障机制,为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办学理念先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坚持“两要”的办学理念

学校始终坚持“不能超值地满足企业用户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没有我们存在的必要”的“两要”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用户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依托一汽,服务行业,全面培养适合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探索“政府主导、校企共建、学校自励”办学体制

2009年学校由一汽集团移交给长春市政府管理,在理顺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政府主导、校企共建、学校自励”的办学体制,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

(三)形成“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办学特色

学校一直把国家、民族和企业的建设宏愿凝聚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提出了“博学笃志、建功立业”的校训、“永求领先”的核心价值观、“改善人生”的经营理念和“革新挖潜”的创造意识,以激励教师和学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职业教育特色。

二、建设校企合作培养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素质精良、技能超强“复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服务。不断引进企业高级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依托企业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一)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教师水平

学校与国际知名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通过与米其林及中德五家(宝马、奔驰、保时捷、大众、奥迪)SGAVE项目的合作,学习企业标准、生产工艺、管理模式、培训的方式方法,建立国际高端订单培养项目18个,促进了学校高水平国际化双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了学校教师教学水平。

(二)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做到“四个一”。为深入教学改革,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按学校要求教师需做到“四个一”,即到企业“结交一个以上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朋友;把握一套现场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熟悉一项生产现场现代化管理方法;提出一个结合企业实际教育学的改进方案”。通过深入企业实践,教师提升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三)引进企业高级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近年来,学校通过人才绿色通道等特殊政策,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专家,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技術技能融入教学,提高双师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四)开展企业服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和参与技术服务项目,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融入企业、服务企业,在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问题的同时,将企业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引入教学改革,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五)依托一汽集团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依托一汽集团具有我国汽车行业大量、高水平技术人员的资源优势,与一汽集团共享专家资源库,聘请李凯军等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融入教学内容,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制定了《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对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和培养做出具体规定。

三、建设系列化的开放性实训基地

学校校内实训基地32363平方米,建有理实一体化教室32823平方米,设备价值总数为7437万元。

(一)校内实训基地

1.自建工厂化特征实训基地

学校建有汽车装调、焊接等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实施车间式教学,班组化管理,使学生与企业员工要求一体化,车间与教室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现场管理能力培养一体化,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

2.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学校重视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为了实现毕业生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和培训企业员工的要求,也注重对学校实训基地的投入。根据一汽大众C6生产自动线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了“PLC与电机控制技术实训”和“智能检测实训室”。学校与一汽集团公司共同开发以模拟捷达轿车车门生产线的自动化实训室,由一汽集团公司出资200万,一汽大众赠送2台kuka机器人,由专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安装、调试完成。根据米其林订单班的要求,米其林公司为学校投入200万元,合作开发了“米其林自动线实训室”。学校与一汽集团营销管理部共同建设了全功能、三位一体(营销、管理和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由一汽集团投资500万元,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

(二)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依托一汽集团行业优势,本着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理念,在自主企业一汽技术中心、一汽轿车,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设了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从汽车设计、制造、整车装调、汽车后市场服务一条龙的汽车产业校外实训基地群,为企业高技术用工与学生就业实习之间的衔接形成了无缝对接。

一汽大众的发动机、变速器、总装、焊装、冲压、油漆六个训练基地全方位对我校学生开放,近三年来接受培训的学生人数就达4000多人次,选择在一汽大众就业人数达1600人,直接进入高技能岗位的实习学生500多人,这些学生在迅速成长,很多已经成为生产骨干。

【参考文献】

[1]姚志峰.高校都是个性含义、意义及实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2).

[2]陈妙娥.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都是课堂教学语文的转变[J].江苏高教,2011,(5).

作者简介:魏影(1979-—),女,吉林长春人,科研职教所所长助理,讲师,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篇5:以机制为保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保障

段党委在不断理顺管理关系的过程中,始终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放在事关企业长远发展、事关京供建设、发展的高度,全面加速实施“人才强段”战略,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新举措,全力打造了一支优良的干部队伍,为全段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一、以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搭建因材施教的育才平台

以培养政治觉悟高、管理能力强、工作作风硬、技术业务精的技术创新型、综合管理型干部队伍为重点,大力实施“提素”工程,创新育才机制,全力搭建育才平台。

1.解放思想,优化育才环境。针对五段合一后,管理模式差异大,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特别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的:在干部的使用上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的思想误区;在干部的考核上重任务、轻思路,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的保守思维;在干部的选拔上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突出问题,广泛开展了“建设京供、实现大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按照“抓整合、促规范,选载体、见实效,强基础、创一流”的干部队伍建设思路,找准制约干部队伍建设的“瓶颈”和制约因素,在全段形成了“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充分尊重和信任人才,大力培养和锻炼人才,一手抓安全生产,一手抓干部队伍建设”的共识,营造了“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良好氛围。

2.健全制度,理顺育才思路。针对高速铁路对干部队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在津京城际铁路、石太客运专线的相继开通后,段党委以全面推进实施“五标工程”建设和加快“三年三项工程”建设为契机,制定出台了《主要行车工种人员培养三年规划》、《大学生早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为

干部职工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把近年来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作为培养重点,从入路培训、理论教育、实践锻炼、轮岗培训入手,全面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培养制度,实现了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动态管理、定期检查、评估考核的工作闭环。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作用,健全完善段、车间、班组“三级”责任制度,规范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开展,同时,对段丰台实作培训基地及各车间练兵场进行扩建,使干部培养工作逐步向规模化、制度化、基地化、正规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创新载体,拓展育才渠道。段党委在全面摸清干部队伍现状,分析预测企业发展对各层次、各领域干部需求的基础上,以突出专业岗位素质、专业管理水平、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拓展育才渠道,培养打造干部队伍。一是着眼长远发展,主动与函授站协调,开办牵引供电专业大中专函授班9个,为干部职工成长成才铺路搭桥;二是立足实际需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思路,以规章标准、技术理论、实作技能为重点,选树涞源水道工区“民兵号”班组为样板,采取“军事化管理、全封闭培训”的管理模式,定期开办接触网、轨道车、变配电、电力及给水等专业强化培训班,对160余名技术骨干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集中培训;三是注重典型培养,以我段全国技能大奖获得者赵大坪为典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知识”讲座、组织技术骨干到京津高速铁路进行参观学习、外送轨道车管理干部及技术骨干到轨道车辆厂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使各类人才储备得以快速扩充。

二、以公开公平为导向,建立人尽其才的用才机制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把入口、量体裁衣、规范程序,以“人尽其才、位得其人”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断提高选才、用才的质量。

1.严把入口,坚持凡进必优。把“德才兼备”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细化完善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人才、在实践锻炼中培养人才。在选拔干部过程中,把踏踏实实干好工作、真心诚意服务职工、一心一意抓好管理的人员选拔到干部岗位。同时,积极打破“干部身份”终身制、只能上不能下、只能进不能出“以文凭代替水平”的思想,拓宽选拔人才的视野,大胆选拔年轻干部到领导岗位、关键岗位,把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一线工人提拔到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用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实现用好一名干部,发挥一份作用,带动一片职工。

2.量体裁衣,坚持才尽其用。把“用人所长,人岗匹配,人适其事,位得其人,才尽所用”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注重多方面、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各级、各类人才的志向、特长和潜能。对具备一技之长、具有创新精神、管理能力及事业心强的人才,积极进行正确引导,有意识进行培养,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和提拔使用,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相马”为“赛马”,对专业干部进行全段公开招聘,使许多具有专业特长、一技之长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各个岗位不断注入新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活力,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岗位、干成事的人有发展。

3.规范程序,坚持群众认可。把职工群众认可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尺,建立完善了《干部考核、监督暂行办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干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发生问题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坚持在考核评价干部的过程中让职工群众说话、干部的选拔过程让职工群众参与、干部的履职情况让职工群众监督,保证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严格落实组织推优与职工群众认可相结合的干部选拔方式,在组织推优的基础上,对聘用干部实行公示制和试用期制。在选拔干部前,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在任用干部后,定期向职工群众了解干部履职履责情况,加强群众监督力度,为干部任前和任后各增加一层“透视镜”,不断提高选拔任用干部的质量。

三、以激发调动为手段,构建交流提高的强才体系

把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问题作为重点,积极创新干部交流机制,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激发内部活力。

1.纵向调整,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以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修订完善了《干部安全检查量化指标及考核评价办法》、《干部履职问责办法》、《专业技术干部考核实施细则》等各项制度。以“班子作用发挥、基础管理、安全生产、干部履职履责”为重点,每年对各科室、车间进行一次工作质量检查评估,对干部进行一次考核,并根据工作质量情况及干部考核情况,对干部进行综合评定及排序,对排名靠后,工作不在状态、不思进取、不愿作为的干部,及时进行诫勉谈话,并采取机关业务科室干部与一线车间干部对调的方式,安排到相关部门进行再学习、再锻炼,定期进行回访帮教,促进后进干部迎头赶上。

2.横向交流,激发干部队伍内部活力。建立干部定期交流制度,采取跨车间、跨专业、跨工种进行岗位对调的方式,不断加强各主要行车工种干部之间的流通,使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同时加大了对大学毕业生的培养使用力度,将这几年接收的66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全部充实到生产一线的重要岗位,目前车间班子中都配备了全日制主专业大学生,把12名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了牵引供电第一线,任用了3名全日制主专业大学生担任班组长。现在一线生产车间党政复合型干部占46.7%、主专业毕业的占36.3%,班子平均年龄40.6岁,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不断为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篇6:以机制为保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吴忠民教授指出,全世界近80%的收费公路在()

A.中国 B.美国 C.俄罗斯 D.印度

2.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全国有()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

A.150多个 B.160多个 C.170多个 D.180多个

3.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第几位?

A.第1位 B.第2位 C.第3位 D.第4位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为重点。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促进就业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吴忠民教授指出,民生问题的特点包括()

A.直接生活消费性 B.基础保障性 C.直接生产消费性 D.高层次保障性

2.吴忠民教授指出,民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包括()

A.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B.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 C.社会普遍焦虑

D.国际民生提高迅速地倒逼机制作用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吴忠民教授指出,中国这些年来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正确 错误

2.吴忠民教授指出,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建设明显地滞后于经济发展,突出表现在我国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正确 错误

3.吴忠民教授指出,对于一个执政党和政府来说,最重要的职能是维护公平正义、改善民生。

正确 错误

4.吴忠民教授指出,世俗化,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篇7:以机制为保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有力手段,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诚信友爱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师宗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等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全省、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营造人才工作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目前,全县拥有各类人才9317人,其中:党政领导人才1431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66人,专业技术人才5335人,高层次人才195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290人。

一、营造“三个环境”,奠定人才工作基础

全县各级党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奠定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强化舆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了确保人才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按照省、市委的要求,师宗县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组织、人事、劳动、计划、经贸、科技、财政、教育、卫生、农业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部门专设了办公室,并制定各成员单位和人才办公室的工作职责,进一步理顺了人才工作机制,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为全县人才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各级党委通过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宣传等形式,深入学习和传达党和国家及省市的人才政策,并对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县委把制定政策和完善制度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委先后制定下发了《中共师宗县委师宗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师宗县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分解》,对创新人才理念、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形成良好的机制和体制,以及人才的学习、培养、开发、培训、使用、引进、管理、流动、激励、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办法。结合省、市委制定“十一五”人才规划有关文件精神,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对全县各类人才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

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调研,建立了包括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高层次人才等在内的人才资源信息库,制定了《师宗县“十一五”人才规划》。

篇8:以机制为保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制度于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下简称《义务教育法》) 规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义务教育法》修订后明确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截止2011年末, 我国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捐赠经费、民办学校办学经费和事业收入等渠道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较上年增长14.72%。但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就生均教育经费投入, 云南省农村初中、小学经费投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教育用计算机数、图书藏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特别是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然而, 云南省生均危房面积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当前的发展差距下, 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将是弥补历史发展欠账、缩小未来发展差距的两重重任。在缩小差距方面, 由于云南省“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的特殊性省情, 使公共服务提供的成本、提供的难度增长, 而公共服务提供受益区域面积较小。所以, 研究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切实保障成为一项重大且迫切的问题。本文将围绕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 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国际作法吸取经验, 考虑云南省特殊情况, 对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进行探讨。

二、农村义务教育属性及教育经费支出

(一) 公共产品属性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的概念, 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某物品一旦被提供, 消费该物品的另一个人的额外资源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要阻止任何人消费这种物品, 要么代价非常大, 要么就是不可能。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即纯公共产品;仅具备以上两个特性中的一个为准公共产品, 也称混合品。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在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中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 导致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提供不足。所以, 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生产、政府提供, 或市场生产、政府提供, 以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通常认为教育具备公共产品的特征, 同时从经济效率及社会公平的角度看, 政府应该对教育市场进行干预。具体地, 政府应该对教育进行补贴, 甚至政府提供包括义务教育、特殊教育等在内的某些种类的教育。

(二) 农村义务教育特性及经费保障

义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应属于纯公共产品。在一定区域内, 义务教育一旦生产并提供, 增加享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人数不会对义务教育的提供成本造成太大影响, 义务教育具备非竞争性的特征。同时根据《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接受教育的义务, 所以不仅不能排除学生, 还应该努力使辍学的学生回到课堂上, 义务教育也具备非排他性的特征。另外, 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推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及国家发展潜力, 义务教育具有巨大的社会外溢性。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目前世界普遍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进行支出。就农村义务教育来说, 由于西方国家没有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 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与城镇地区享受同样的标准及待遇。我国近年来也逐渐开始推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然而,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应该由政府承担。政府应该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提供经费, 保障农村地区适龄儿童都能够有机会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保证每个农村儿童将来都有机会与城镇儿童竞争。 (2) 资本市场不健全、不完善。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教育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性、收益的不确定性, 特别是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对象的个人因素。所以多数私营机构不会投资于人力资本市场, 这就出来了市场失灵的情况, 需要由政府来弥补市场的不足, 承担义务教育经费。在我国大量地处山区的农村地区, 交通不便、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因素也导致了市场无法进入这类地区提供义务教育, 更需要由政府承担起这类山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除具备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外, 还具有巨大的社会外溢性, 决定其经费应该由政府承担;同时, 农村义务教育由政府提供也能矫正社会不公平现象, 弥补资本市场不健全引起的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不足。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云南为例

(一)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现状

自2005年以来, 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以后以年均增长率25.07%的速度增长, 在全国排名第8位, 超过北京、天津等东部省区。云南省以公共财政预算经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超过95%, 其他包括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等五项形式在内的收入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不足5%。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收入结构与全国部分省区结构相符, 但却与东部地区省区经费结构有一定的差异性, 东部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 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均不到95%。以上两地经费收入中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事业收入等收入来源占本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均高于云南水平。与云南相比, 以上地方教育经费负担呈现出更多样化的收入来源渠道。另外, 根据中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目标, 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除以上收入来源外, 各级地方政府还举借了大量政府性债务, 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促进均等化目标实现。2009年末云南省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余额占当年全部政府性债务的比重为0.85%, 占当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为1.43%。虽然以上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性债务所占比重不大, 但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 没有相应的经营收入, 政府性债务缺少还款来源, 债务风险较大。

(二)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办法

云南省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办法根据两个办法建立:一是《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二是《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具体保障办法如下: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国发[2005]43号) , 要求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进行保障, 基本保障方法是:第一,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 西部地区为8:2, 中部地区为6:4。第二,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第三,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西部地区每年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 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共同承担。第四, 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6年云南省发布《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云政办发[2006]36号) , 对云南省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行规范:第一, 免学杂费, 资金由中央、省和州 (市) 按比例分担 (具体分担比例见表2) 。第二, 免教科书资金, 国家课程教科书资金由中央承担, 地方课程教材资金由省财政承担。第三, 补助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资金。最低标准为初中250元/生、年, 小学150元/生、年。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由省、州 (市) 和县 (市、区) 共同分担。

(三)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

第一, 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标准按国家相关规定的“生均经费标准执行”, 缺少对云南特殊省情的考虑。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疆, 区域内地形复杂、高山错落、海拔落差较大;民族多元化杂居、民族风俗习惯、语言传统等差异巨大。云南省农村地区又主要分布于山区, 呈现民族杂居的特征。在以上客观因素的影响下, 使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这一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成本增加。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 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成本。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部分山区少数民族村寨不通汉语, 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需要首先教授汉语, 才能开始其他课程的学习, 这项教学支出在东部及中部地区学校则没有或很少。二是在山区、高海拔地区兴建学校的投入成本。云南省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4%, 其中梅里雪山、玉龙雪山海拔超过5500米, 海拔超过3000米的山有八座, 这山区兴建学校所需要的材料运输成本、工人工资成本等均高于平原地区。三是山区学生上学交通运输成本。近年来在中央调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的战略下, 云南省中、小学校数也有所减少, 虽然有利于教育资源集约化, 提高教育质量。但也使部分山区农村学生上校往返路程增加, 部分农村学生每天步行十多公里、数小时去上学。这一方面提高了对校车投入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上学所需的往返交通成本。第二, 部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仍需依靠债务形式, 缺少相应偿债来源, 形成债务风险。2009年末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性债务占当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为1.43%, 该项债务主要形成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所形成的拖欠工程款, 如校园、教学建筑物翻新改建等工程建设。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已经实现免费, 义务教育单位缺少自有收入来源, 债务缺少偿还资金来源, 一方面影响地方政府信誉, 另一方面可能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第三, 农村义务教育缺少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与东部地区相比, 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来源渠道以各级政府拨款为主。这种现象一方面造成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资金匮乏, 原本已落后的农村义务教育更加缺少资金投入, 使其发展速度与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差距。另一方面, 社会资金不愿投资到云南农村义务教育的现象也说明其落后、投资难以收回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要加强政府资金投入, 更加提高云南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改善社会资金进入渠道及投资收益, 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

四、美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经验借鉴

(一) 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

美国是典型的分权制国家, 州和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通过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基础教育方面, 美国实行学区制, 15300个学区相互独立, 学区与社区间也没有直接联系, 学区的划分主要根据学生人数确定。对于公立学校, 义务教育经费由联邦、州、学区三级保障, 以州为主体, 而管理可以因地制宜, 义务教育的发展迅速且完善。对于私立学校, 义务教育经费则主要由学费等其他收入构成, 学费收入占经费的比重达95%以上, 各级政府承担较少经费保障责任。联邦政府:由于美国宪法中并未规定政府对教育的责任, 一般认为联邦宪法中未作规定的责任有州政府承担。所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 联邦政府并不承担义务教育责任。后来, 联邦政府开始逐渐增加义务教育支出, 以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具体作法是, 联邦政府只是对教育资金相对缺口较大的少数地区和城市, 按照公正的原则, 提供少量的财政补贴。州政府:由于州政府拥有自主立法权, 是义务教育的主要经费投资主体。地方政府:美国学区拥有独立的征税权, 财政税一度成为学区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较大。这种学区征税的制度能够保证教育经费的来源稳定。美国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公立学校的投入比重也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之前, 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不足20%, 学区政府承担超过80%的义务教育经费责任。后来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逐渐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形成州政府占承担主要支出责任、学区政府次之、联邦政府补充的形态, 具体支出比重各州之间不尽相同, 大致为8%、48%、43%。另外还有比重较少的社会资金投入义务教育。

(二) 拨款方式

美国贫困地方和富裕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贫困地区进行补助, 从而实现国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公平性。美国部分贫困地区的学区得到的联邦和州转移支付补助甚至能达到富裕地区的一至数倍。美国义务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具体实行方式如下:第一, 联邦政府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资助教育项目实现对州和地方的基础教育补助。美国联邦政府对地方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双语教育、补偿教育等项目, 覆盖大部分的义务教育学生。主要针对家庭困难以及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 保障低收入家庭学生不会因为经济因素失学。联邦政府拨款中有大量的拨款项目不是通过教育部执行, 而是通过联邦政府相应职能部分拨付款项到具体项目单位。第二, 州政府通过基本资助拨款和专项拨款对义务教育进行转移支付补助。美国各州资助义务教育的拨款方式不尽相同, 但各州拨款类型基本分为基本资助拨款和专项拨款两大类。基本资助拨款占州级政府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大部分。该项拨款额根据学区内教育成本、学区贫穷程度测算:首先测算每个学生达到教育标准所需要的资金数;然后根据州统一规定的税率确定学区内的财产税和地方税收;最后根据前两项的差额计算收支缺口, 由此确定州政府对该学区的补助额度。采用该方式的主要原因是要充分教育学区内教育需求和财政能力两者缺口, 对缺口较大的地区进行较高的补助, 对缺口较小的地区进行较低的补助, 以此促进地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拨款也称类别拨款, 根据地方特殊情况而不是地区间财力差距进行补助。拨款教育的因素有交通补贴、补偿教育、职业教育、基本建设拨款等内容。

(三) 补助标准

美国不仅规定了政府间义务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 还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补助指标作出了上下限规定。具体公式为:有补助资格的儿童人数+该州生均教育支出的40%。其中, 有补助资格的儿童人数=按最近的人口统计资料中来自低收入 (贫困线以下) 家庭5-17岁的儿童人数﹢来自接受联邦AFDC补助 (此补助高于贫困线) 家庭的5-17岁的儿童人数﹢非政府孤儿院中的5-17岁儿童人数。每个州的生均支出指标用于调节各洲之间的成本差异。此指标不可低于全国生均支出的80%, 或高于全国生均支出的120%。

五、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对策建议

(一) 采用多样化拨款形式

采用多样化的农村义务教育拨款形式, 但应确保款项真正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美国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拨款方式有专项转移支付、基本资助拨款等形式, 不同形式拨款额度、拨款方式及拨款程序均有所差异, 但都能保证款项能够真正用于义务教育, 提高教育服务水平。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款可借鉴美国州政府拨款以基本资助拨款和专项拨款相互配合的形式进行, 以基本拨款弥补地区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收支缺口, 然后针对不同项目, 以项目为单位进行专项拨款。但需要确保各项经费都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这一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上。

(二) 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助标准

补助标准制定应体现出当前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差距, 针对支出缺口进行补助。目前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拨款虽然已经开始对不同类型地区进行分类, 省级政府承担相应比重的支出责任。但生均经费标准仍未根据地区发展差距进行分类。由于云南省地区间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若对不同地区按同一标准进行补助, 仍不能满足经济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基本保障要求。所以, 应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云南省不同地区进行分类, 按照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需求大的地区多补助、需求少的地区少补助的原则, 针对每类地区制定不同的生均经费标准并进行补助。

(三) 扩充经费来源渠道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虽然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中占有绝对优势比重, 但社会资金投入义务教育仍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是这些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义务教育投资渠道也有利于引入竞争, 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云南省也应考虑引入农村义务教育多元化投入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进行农村义务教育投资领域。然而, 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较落后的地区往往经济较落后、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义务教育质量不高, 这也决定了在这类地区投资农村义务教育高投入低回报的必然性。所以, 地方政府有必要从政策方面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社会投资者的政策引导及保障。

(四)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紧的情况下, 要提高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不仅需要加大投入, 更需要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使用管理水平,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预防资金挪用现象出现;另一方面要重视资金使用的投入产生率, 加强资金使用的绩效意识, 以合理的资金量实现更加优质高效的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发达国家普及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回顾与比较》, 《财政研究》2005年第11期。

[2]包桂荣:《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国际比较——以日本美国为例》,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包金玲:《日本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制改革方向——重建教育财政中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2009年第4期。

篇9:以机制为保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完善机制,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一)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及时充实党政人才队伍。建市以来,崇左市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27名处级领导干部,公开招考了1041名公务员和939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充实到市直各单位,从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自治区财政厅等单位引进了35名处级领导干部,挂任部门和县(市、区)重要职位。

(二)完善人才小高地建设机制,快速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市以来,我们突出地把人才小高地建设作为推进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快速有效地聚集人才,先后创建了广西物流、锰业2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以及崇左蔗糖业、热带林业2个市级人才小高地。我们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区建设的广西物流人才小高地,吸引了国际知名企业以及国内物流企业、进出口贸易公司进驻。由此汇聚了200多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同时也跟进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三)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结合崇左市重点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了《崇左市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较好地解决了企业技能人才紧缺的矛盾。

二、强化服务,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一)服务重点人才。为了直接联系、掌握和服务高层次人才,我们建立了市领导联系关护科技人才制度,市四家班子领导成员每人相对固定联系1-2名优秀科技人才,每年至少联系2次。同时,经常了解科技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为企业排忧解难。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深入我市重点企业调研,现场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市委书记赵乐秦、市长黄克每两周到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检查项目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市委副書记卢万兵,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钟畅姿多次深入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就保税区人才队伍建设进行调研。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蒋连生每周召集相关部门召开1次协调会,协调处理有关问题。

(三)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我们建立科技“110”信息服务网,该网络聚集了广西农科院、广西畜牧研究所、广西水产研究所等区内外50多名专家。科技“110”信息服务平台建成运行以来,五级专家共为我市农业、水产畜牧业、果蔬业等行业的农民群众解答各种技术难题2万多个,促成农产品交易8700多万元。

三、优化环境,引才聚才

(一)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的政策环境,打造引才聚才的“磁场”。市委、市政府把营造人才干事创业的政策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去谋划、去推进,制定出台了《崇左市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建设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等30多个人才规划和政策。还出台了《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规定》、《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和管理规定》。

(二)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打造留住人才的“港湾”。我们不断增强人才干事创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事业心,让人才有荣誉、有地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大张旗鼓地表彰或授予荣誉称号。还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创业创新事迹。

篇10: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工作计划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贯彻意见》(县委发61号)精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全面加快我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特制定2011“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工作

推进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人才观和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落实省、市、县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农村人才开发及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建立人才保障长效机制为重点,紧扣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村人才队伍,为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根据市委人才办通知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工作推进计划》相关内容,对八项子工程2011年工作任务及各承办单位明确如下:

(一)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程

1、围绕全市“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好全县“双百双千”培训计划。积极推荐各级干部参加省市调训,抓好县内主体班次培训。举办县委党校主体培训班10期以上,培训各级党员干部5000名以上。组织举办赴外培训班2期以上,培训100人次以上。

2、继续抓好“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实施工作。召开2010年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总结会,评选表彰一批优秀专家服务团成员;协调督促专家服务团继续巡回乡镇开展农村党员致富技能、经营能力和惠民政策等实用技术知识宣讲培训。不断深化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劳务输转、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三大培训基地的示范培训作用,开展百名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典型培育、百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勤劳致富竞赛三项活动,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帮扶带富能力,使全县党员户收入上1万元的户达到85%以上。

3、继续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产业带头人和指导员创业工程”。不断积累经验,健全制度,完成果树管理、肉牛繁育及特种种养等方面的新农村建设创业人才培训400名,调训县直部门与新农村建设有关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乡镇干部中的骨干力量100名。

4、按照党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乡镇党委考察筛选审定的“三推一选”方式,推选培养村干部后备人才,每个村民小组至少1名、每个村至少2-3名,全县保持在400名以上。

5、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培养农村入党积极分子500名以上,发展党员400名以上。

6、按照省、市分配指标选聘一批应往届大学生担任村委会主任或主任助理。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一批80后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挂职担任村主任助理。

以上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参与实施。

(二)农村教育基础工程

1、积极推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县34个中小学单位全部推行以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教师聘用制、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用人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形成校长能上能下、人员能出能进、职称能高能低的用人新机制。

2、根据教育系统工作实际,利用暑假对新参加工作人员、拟评聘高一级职务人员进行公修课和专业课培训,完成集中培训1600人以上。

3、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培训,积极倡导教师通过参加自学考试、函授、电大、离职进修等方式取得高一级学历,年内全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8%、85%,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4、充分发挥县职专的办学作用,采取工学结合和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完成职业中学招生1600名,使全县职、普高招生比基本达到1:1的比例,努力实现当年毕业生全部就业安置。培训“两后生”300名,培训城乡劳动力2000人次,职业技术教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5、积极争取项目支撑,筹资建办实验实训基地,实施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在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计算机、电子电工、临床医学和护理等专业领域培养300名中高等技能型人才。

6、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多方争取资助贫困学生200名,确保全县无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7、按照“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要求,抽调县一中、职教中心、城关中学、东关小学、县幼儿园等5个单位的骨干教师30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选调县二中、三中等16个农村中小学的50名教学骨干到县城学校任教一年,确定10名知名校长定点帮扶指导10所农村中小学教学工作。

8、新考录教师100名,全部补充到南部山区

各中小学,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9、多方协调,确保教师各项培训经费逐校到位,全系统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50万元。

以上工作由县教育局牵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三)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全面完成省市要求的“每个乡镇有1个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卫生所,每个卫

生所有1个专业人员从事本村的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硬件设施配套建设任务。

2、严格实行卫生工作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组织开展一次全县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培训班,参训率确保达到95%以上,使全县所有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个体诊所等从业人员都必须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合格资质持证率达到100%。

3、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完成中专学历教育80人以上,大专学历教育80人以上。组织36名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到县级医院进修,选送10名学科带头人到省内外进修学习。

4、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每村1人),考核合格,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定额劳务补助。

5、通过全省“5000”名医护人员招考,为全县基层卫生院充实一批医护工作人员。

6、做好全县卫生人才建设工程的自查总结工作,撰写总结报告;进一步完善各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建设工程长效机制。

以上工作由县卫生局牵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参与实施。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智力援助工程

1、大力开展科普示范乡村创建活动,创建邵寨、百里2个市级科普示范乡(镇);创建8个市级示范村;在独店、什字、朝那等乡镇抓建县级科普示范村(点)20个,培养科普示范户800户以上,其中典型示范户20户以上。

2、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鼓励支持科技人才赴外进修学习,引导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各类研讨交流活动,更新知识结构,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总数达到200人以上。

3、深入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普之春(冬)”、“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全年开展主题科普宣传10场(次)以上,科普报告会2场(次)以上,每乡镇开展科普宣传2—3场(次)以上。

4、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主导产业开发,以创建经济利益共同体为突破口,根据农民需求选派“科技特派员”90名。

5、加强农业科技项目建设力度,年内申报并争取立项农业科技项目2个,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6、适当放宽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条件,对在乡镇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时,免于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考试。年内推荐上报省、市评审各类专业技术任职资格280名,其中副高20名,中级80名,初级180名,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3400名。

7、考录40名乡镇机关公务员,选拔23名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村(社区)工作,担任村(社区)主任助理,纳入乡镇干部管理范围,占用周转事业编制;选拔15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事业单位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安置10名市上选拔的“三支”服务人员在我县事业单位工作。逐年扩大少数民族选调生的比例,增加向少数民族乡村分配选调生的比例。

8、根据全县工作需要,分配国家统招应届本科毕业生150名左右,为乡镇畜牧站考录工作人员10名左右;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全省5000名教师、5000名医务工作人员的招考录用工作,力争录取100人左右。

9、为教育、卫生、畜牧、林果、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引进急需本科以上毕业生20名,选派15名优秀专业技术人中进入高等院校进修学习。

10、向省、市申报1-2个项目作为甘肃省高级专家对口帮扶项目,配合市上完成国外智力引进工作。

11、培训农业管理干部、星火科技带头人、星火致富能人、乡镇企业技术骨干等1500人,全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达到3500人。

以上工作由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科技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农牧局、县卫生局、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科协参与实施。

(五)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及劳动力培训工程

1、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其中:种养加能手700人,农村技能型人才700人,绿色证书培训500人,农民工培训1500人,科普性实用技术培训1.7万人。

2、完成以有就业意向的中青年农民和初中、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两后生”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培训内容主要为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培训后输出率达到85%以上。

3、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参加职业技术鉴定,年鉴定人数达到300人。对农村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组织开展技术职称聘审工作,年聘审30人以上。

4、新建农村劳动力示范性培训基地2个。

5、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做好农民工培训信息服务工作,定期调查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以上工作由县农牧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扶贫办、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供销联社、团县委、县妇联、县工商局、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六)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加大乡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年内新建6个乡镇文化站,50个村文化室或农家书屋,实现13个乡镇均有综合文化站,并配齐文化专干,80%的村有文化室或农村书屋的目标。

2、持续推进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5乡镇建成文体活动站,10村建成省甲级篮球场,“一村一场。“一乡(镇)一站”、“ 一村一场”(篮球场)率分别达到100%、25%以上。

3、加强乡镇、社区文化专干和农村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举办乡镇、社区文化专干、农村文艺骨干、文物管护等培训班,培训农村文化人才60名,培训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名。

4、开展“全县优秀文化辅导员”、“优秀文化志愿者”和“民间艺术大师”评选活动,全县评选文化活动先进个人20名。

5、制定《**县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办法》,组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委员会”,对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做出贡献或有特殊技能的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进行职称评定。

6、培训基层“村村通”工程技术人员和电影放映人员20名。

以上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七)农村政法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选送1-2名优秀干警到市直政法部门挂职锻炼。

2、选派5名乡镇政法干警到县级政法机关挂职锻

炼。

3、举办1-2期业务培训班,培训业务人员150人以上,开展业务比赛、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提高动态环境下打击、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能力。

4、集中培训业务骨干20名,培训基层政法干警40 名(公安派出所干警23名,法院审判人员3名、人民陪审员3名,司法助理员11名),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

5、完成学历再教育30名。

6、全面推行法律职业资格任职制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政法干警参加司法考试。

以上工作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八)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工程1、1、培训少数民族乡村人才300人,其中:种植能手80人,养殖能手80人,农民工80 人,经营能手40人,乡村教师、医生20人。

2、少数民族人才库总数达到150名。

3、民族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达到15名。

4、“三支一扶”和进村(社区)工作向民族乡村分配2名。

5、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人数新增50名,实现就业35人。

以上工作由县委统战部牵头,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农牧局、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参与实施。

三、保障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涉及部门多,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强化领导力量,安排专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制定工程实施计划,采取得力措施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县委人才办和各工程实施牵头部门都要建立责任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工作计划落实。

㈡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完善“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投入机制,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农村人才开发投入体系。继续实施各类农民培训项目,进一步整合涉及农村人才培养的各类资金,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争取县财政预算安排一定数量资金,用于农村人才开发、引进、教育培训和各类人才表彰奖励。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农村人才培养、发展农村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并依法享受相应权利。

㈢创新工作形式。不断创新工程载体,努力开展六项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内涵,推进工程不断深化。“六项主题活动”即:推出一批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示范基地,组建一支农村主导产业发展专家服务团,选派农口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包抓一批农业产业示范点,开展一次县级领导联系骨干人才集中活动,开办“**人才风采”电视专题栏目宣传一批工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表彰一批农村优秀拔尖人才和党员致富带头人。

㈣强化督促检查。各子工程牵头实施部门要制定“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考核办法,每半年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自查验收,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程进展情况,查漏补缺,整体推进工程实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报告制度,于6月中旬和12月上旬,将本部门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情况上报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及时报送工程实施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以便掌握情况,加强指导。

上一篇:中学班主任写给优生的期末评语202下一篇:细沙乡中心校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015定稿)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