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的解读

2024-05-15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的解读(通用8篇)

篇1: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的解读

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有关农村改革几个重大问题的理解

农村改革是我国启动改革开放的起点,仍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一些长期以来议论较多但始终没有触及的改革有了明确提法,对一些过去虽有涉及但意见并不明确又事关重大的问题有了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在理论和政策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决定》以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明确提出了“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五个保障”、“六个推进”、“三个建立”、“六个完善健全”、“四个制度改革”、“五个城乡统筹”的农村改革任务和举措。

三个赋予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七个允许是: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允许通过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四个鼓励是: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

五个保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六个推进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三个建立是: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六个完善健全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四个方面的制度改革是: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五个方面的城乡统筹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决定》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提出的重大理论和政策突破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向农业企业流转,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选择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些重大论断和政策突破,必将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决定》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从理论上讲,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城乡要一体化发展。农业和工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支柱产业,农村和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两个基本区域。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农业和农村发展,离不开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同样,工业和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支撑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如果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割裂开来,使它们失去相互联系,形成两个封闭的体系,那么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就会遇到极大障碍,农业和农村就发展不好;工业和城市的健康发展也会遇到极大困难,工业和城市也发展不好。也就是说,城乡分割,城市和农村都发展不好。只有城乡一体,才能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业和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个主要障碍。所谓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在制度层面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从身份上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向城镇和城镇居民倾斜,农村得到的公共资源和农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滞后于城镇和城镇居民,农民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不能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比如,在户籍制度方面,户口在性质上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民被登记为农业户口,城镇居民被登记为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不能自由转换为非农业户口。在这种二元户籍制度下,大量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已经不再从事农业,大部分时间也不在农村居住,但并不能真正获得市民身份,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和融入城市,无法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合法权益不能得到 充分保护。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方面,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保障的投入强度明显低于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覆盖度较低。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2年单位或雇主为务工农民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只有14.3%、24%、16.9%、8.4%、6.1%。在土地征收和交易制度方面,城市国有土地可以直接上市交易,农村集体土地不能直接上市交易,国家征收农村集体土地,不是按照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补偿,而是按照土地的原有用途收益补偿,补偿标准明显偏低。由于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城乡生产要素不能平等交换,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使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拉大。从根本上讲,这种以城乡分割为特征的城乡二元结构不破除,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实现不了。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大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关于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指出了明确方向。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重大论断和理论创新。

第一,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发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能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和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这种基本经营制度是在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并在农村改革的深化中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就是适应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统”和“分”两个层次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和方式创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就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充分发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在规模、效率、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充分发挥企业经营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的先进生产力作用,推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使农业经营方式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竞争力,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制度活力。

第二,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能有效完善农地权能结构,推动农地制度创新发展。即由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两权并行分置”向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发展,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权能和权益关系,提高农地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效率。农村改革之前,我国农地制度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和经营集体土地。农村改革建立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成功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民,这种“两权并行分置”的农地制度较好处理了国家、集体、农民权益关系,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呈现出良好的制度绩效。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大量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这部分农民虽仍具有农民身份但已不再从事或不主要从事农业,虽仍是集体土地的承包主体但已不再是或不主要是集体土地的经营主体,农村土地流转大量发生,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日趋普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权设置越来越呈现出实践必要性。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7亿亩,已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5%。顺应实践要求,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承包权”和“经营权”分权设置,明确经营权流转及行使的法律地位,建立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的新型农地制度,显得十分必要。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是承接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载体。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中,家庭经营是基础,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主要是在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就可以有效推动实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权设置,形成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为特征的新型农地制度,优化农村土地所有、占有、使用、收益权能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布,更好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更好保障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更好用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农地资源有效配置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关于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决定》明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赋予农民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是一个重大政策突破。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使农民对承包地的权能更加完整和充分。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农民同土地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有利于保护土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用益物权,有利于扩展农地的生产经营功能,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我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通过承包经营获得的是土地的使用权。现行情况下,农民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主要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的承包经营权,按有关法律规定,耕地承包期为30年,草地承包期为30~50年,林地承包期为30~70年;另一个是宅基地使用权。另外,农民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集体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获得“四荒地”承包经营权。按现行法律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农民享有的承包地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以及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流转方式。但是,由于《物权法》规定,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因而使得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权能不完整、不充分。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使用权权能,就是赋予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拥有抵押、担保等权利,使农民能够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担保等活动。将抵押担保权注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可以充分活化土地使用权的金融功能和作用,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有效缓解农业农村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难题,使农业农村发展获得有效金融支持,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所以,在农民已经拥有的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以及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流转方式权能基础上,赋予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使农民拥有的承包地权能更加完整和充分,是实践的迫切需要。

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中央政策已经在林地承包经营权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受到农民广泛欢迎。2003年,《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3年中发9号)》规定,林地使用权可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年中发10号)》规定,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使用权进行转让、入股、抵押。林地是农村集体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成功实践,为在一般意义上规定赋予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享有抵押、担保权利提供了有力支持。另外,近年来,不少地方对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担保权利进行了探索,极大改善了农民融资难状况,农民利用这些抵押贷款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投资创业,大大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这些实践也为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的政策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不会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绝对不会出现所谓的农村集体土地改变性质问题。有人担心,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会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这种担心是没有依据的。因为,从法理上讲,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所抵押的只是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用益物权,而不是土地的所有权,用益物权抵押并不会改变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即使出现抵押风险,所转移的也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即转移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并不会发生转移,因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并不会因为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担保权利而改变。

四、关于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决定》明确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这为农村土 地流转提出了明确方向和要求。农业企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并列,成为承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载体,是一个政策突破。

第一,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留在农村务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后继乏人问题日益严重,“将来谁来种地”已成为我国农业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2012年底,全国农村外出务工经商劳动力已超过2.63亿人,40岁以下占60%,平均年龄37岁。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1~60岁占21.3%,60岁以上占11.2%,即农业从业人员近1/3已超过50岁。动态看,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发展很快。与第一次农业普查相比,第二次普查时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了14.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44个百分点。按此趋势,到2016年第三次农业普查时,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比重将超过50%。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2012年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49岁,2003~2012年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增加5岁,平均每年增加0.5岁。与老龄化一并出现的还有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和低文化程度化。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农业从业人员中,女性占53.2%,超过男性6.4个百分点,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超过50%。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先行地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女性化更为严重。浙江省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占比达到53%,30岁以下的仅有6%;江苏省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8.2岁。即使在农业大省,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也很明显,据湖南省粮食生产大县宁乡县调查,该县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比高达63%,女性占比高达65.7%,20~29岁的仅占3.5%。对照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标准,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劳动力为老年劳动力,老年劳动力占比超过15%时为老年型劳 动力结构,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已明显处于老年型。所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十分迫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承包经营权向这些经营主体流转,有利于推动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

第二,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是发展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的需要。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从事农作物种植业的农户户均土地规模不足10亩,不少农户的土地还分散为几个小块,90%左右的农户养肉牛数量在2头以下,93%左右的农户养猪数量在10头以下,80%左右的农户养羊数量在10只以下。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有的要超过村的界限,甚至超过区的界限。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是推动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三,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是提高农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小规模分散经营情况下,农民靠土地种植实现不了充分就业,为了增加收入,必然要兼业,导致农业出现兼业化、副业化,难以成为有市场竞争力和经营吸引力的产业。吉林省的调查显示,规模在30~70亩的玉米种植大户,净收益可超过2万元,同 外出务工收入基本相当,这部分人会安心以农业为主业。农业部的调查表明,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当前工农就业收益看,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种50~60亩、一年一熟地区户均耕种100~120亩,就有规模效益,农业就具有吸引力。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显示,种植经济作物的规模不低于170亩,种植粮食作物的规模不低于300亩,这样的农业规模才具有国际竞争力。很明显,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和途径。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通过实现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提高农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全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推动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公开市场上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五、关于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

《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这不仅提出了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的基本要求和方向,同时提出了支持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

合作经济在革命导师马克思和列宁的经典思想中受到高度重视。马克思在1864年10月所写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高度评价了当时工人创办的“合作工厂”,认为“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因为他们证明,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雇佣劳动,注定要让位于带着兴奋愉快心情自愿进行的联合劳动。马克思在这里明确地把合作经济的联合劳动看作是取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一种经济形态。在1871年所写的《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更明确地指出:“如果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总的计划组织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制止资本主义生产下不可避免的经常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的痉挛现象,那么,请问诸位先生,这不就是共产主义,可能的‘共产主义吗’?”恩格斯在1886年的《致奥古斯特·倍倍尔》一文中也明确指出:“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这一点马克思和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在充分体现其新经济政策思想的《论合作制》中,列宁宣称:“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合作经济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农业的农户分散经营特征,决定了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发展合作经济是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合作经济是联结市场和农户的中介和载体,在传递市场信息、普及生产技术、提供社会服务、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改变单家独户农民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弱势地位,扩大农产品商品销售规模,使个体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微观层面联合起来,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一体的组织结构、适度的组织规模进入市场,实现分散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大提高农户的市场谈判能力和竞争能力,是组织和服务农民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生产领域以外,合作经济还可以在广泛的农村事务中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农民解决不了、解决不好或解决起来不经济的事情,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目前,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仍然是我国农业农村经营方式的主体,必须通过 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区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农村发展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合作,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现象和趋势。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农民合作社都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农民合作社。在发达国家,农民普遍参加合作社,美国5/6的农民参加各类合作社,法国4/5的农民参加农业流通合作社,荷兰农民生产的产品80%以上通过合作社销售,日本农民几乎百分之百参加合作社,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民依赖和依托的主要经济组织。特别是在人多地少国家或地区,农业合作十分发达,合作社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荷兰,3个奶类合作社的经营额就占领了全国80%的牛奶供销市场,2个合作拍卖行几乎销售了全国所有的花卉,1个淀粉用马铃薯合作社占领了全国100%的市场,1个种用马铃薯合作社在全国市场中占有70%的份额。通过合作社的生产和技术交流、加工、销售活动,使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有效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这些经验为我国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提供了很好参鉴。

六、关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决定》明确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在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第一,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是实现城乡居民财产权利平等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城乡不平等的一个深层次表现是,农民和市民所享有的财产权利不平等。比如,城镇居民购买的房屋具有完整产权,可以抵押、担保、买卖,农民自己在宅基地上合法建造的房屋却不具有完整产权,不能抵押、担保,也不能出售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企业获得的国有土 地使用权可以用于抵押、担保等活动,农民拥有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不能用于抵押、担保等活动。农民对农村集体资产拥有所有权,但这些权利在经济上缺乏有效的实现形式。财产权利的不足,严重制约农户财富的培育、积累、扩大,制约农户财产进入社会财产增值体系、信用体系、流动体系,制约农民同城镇居民在经济权利上的平等,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赋予农民平等的财产权利,以实现农民平等的现代化人格地位,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我国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实现城乡居民在权利上平等的必然要求。

第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财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必然要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不仅不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约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大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巩固工农联盟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也会形成不利影响。根据统计资料计算,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2%,如果剔除城乡居民收入核算方法和内容的不可比因素,把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转换为可支配收入,则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城镇居民的比例还要更低一些。动态看,1980~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2%,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比城镇居民平均每年慢0.2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对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由2.5∶1扩大到3.1∶1,扩大24%;绝对差额由286.3元扩大到16648.4元,扩大近60倍。所以,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距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都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培育新空间和开辟新途径。从农民收入构成看,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4个部分中,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 很低,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大的潜力所在。应该把增加财产性收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动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农民财产权利在经济上有效充分实现,就可以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从而有效拉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三,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在内涵上就是要保障农民依法享有平等的财产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使农民依法获得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收益;充实农民土地使用权权能,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依法获得土地股权投资收益;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使农民依法获得土地流转收益;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通过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使农民依法获得宅基地和房产转让收益;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使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推动财产真正成为农民发展和致富的重要手段。

七、关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举措。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主要要求和举措是: 第一,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这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重点。基本要求是“三个保障”,即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现行体制机制下,农民生产要素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维护。劳动要素方面,进城务工农民没有实现同城镇职工的同工同酬,相同劳动岗位农民工所得收入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一半左右。土地要素方面,城乡土地交换农民得到的补偿较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农民拿到的征地补偿款,只占整个土地增值收益的5%~10%。资金要素方面,农村存款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农民长期面临“贷款难”。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必须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使农民在劳动、土地、资金等要素交换上获得平等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就是要改革城乡不平等的就业和劳动报酬制度,使农民工享有同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报酬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就是要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就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和体系,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发展。

第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这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方面。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粮食是城乡居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资料,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但是,由于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市场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不足,与工业品等其他产品相比缺乏市场价格优势,相同数量的土地和资金从事粮食等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收益要远远少于其他产业。因此,粮食生产大县、农业大县往往都是工业 小县、财政穷县。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就是要进一步从资金投入、价格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完善政策机制,加大支持保护力度,形成支持保护农业的长效机制。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补贴对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的促进作用,调整补贴方式,改变实践中存在的不管种不种粮食以及种多少粮食、农业补贴都按承包地面积平均发放的简单做法,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资金的使用要向种粮农民等粮食生产者集中,特别是新增补贴资金要向粮食主产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倾斜,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农业补贴真正发挥支持粮食生产的作用,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同时,积极探索新增农业补贴资金集中使用、集中用于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途径,发挥补贴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就是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等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弥补粮食生产在经济上的弱势,使粮食主产区人均公共财力和收入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种粮农民和产粮大县在经济上不吃亏,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种粮和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这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有利于弥补农村储蓄资金、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外流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弥补公共资源配置的城乡不均衡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各行各业都要积极支持农村建设,企业和社会组织要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 18 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积极支持农村发展。

第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目标。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加大公共财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力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八、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这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了明确方向和要求。在这里,主要创新点是: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任务,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发展经验表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经过城镇化而实现了现代化的。一般认为,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要超过70%。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美国、日本、德国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82.4%、91.1%、73.9%,超过我国几十个 百分点。所谓城镇化,就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因此,没有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也就没有城镇化的实现。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很快,但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突出表现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人口城镇化速度远远慢于土地城镇化。2000~201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8.5%,而同期城镇人口只增长了45.9%。2012年,我国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到52.6%,而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5.3%,二者相差17个多百分点。2000~2012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7.3个百分点。中国社科院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综合指数仅有40%左右。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虽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并没有真正获得城镇居民身份,无法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也无法长期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生活,实际上处于半城镇化状态,不仅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而且影响社会阶层和谐和城镇化质量。农村存在的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是这种半城镇化的直接结果。所以,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建立完善相应体制机制。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在户籍制度方面,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要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 常居住地为户口登记基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使户籍制度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适应,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逐步让已长期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在户籍身份上成为完全的城镇居民,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能够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二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要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以保障他们在农村缴纳的时间能够延续计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要对农业转移人口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住房保障服务,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方面享有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三要建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资金投入,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作为财政分成和转移支付的依据,财政转移支付要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适应,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予以较多支持,增强城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

篇2: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的解读

三个赋予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七个允许是: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允许通过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四个鼓励是: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尝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

五个保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六个推进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三个建立是: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六个完善健全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四个方面的制度改革是: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篇3: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的解读

全会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 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 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 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 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 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

篇4: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余斌为企业家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确定改革突破口和优先顺序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解读:我们需要确定改革突破口和优先顺序:一是改革的增长效应。在新一轮改革的起始阶段,尤其需要选择那些增长效应明显的改革举措。二是紧迫程度、配套条件和达成共识的程度。那些矛盾突出、不改将会形成严重制约甚至重大隐患的领域,应当放到优先位置。三是改革措施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那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较高的改革,可适当推后,并在前期通过深入调研、精心设计、分散试验等方式做好准备工作。

完善市场体系改革尚需时间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解读:完善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基础产业领域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如果这两点达不到,完善市场体系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尽管明年还不是推开这方面改革最佳的一年,但至少改革方向已经十分明确。

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区域银行,要对这个地方的企业家、企业状况了如指掌。

让土地出让收益和农民搭上关系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解读: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让土地出让收益和农民搭上关系。

从“出口创汇”转向“价值链升级”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解读:我们已经不缺外汇了,现在主要要通过开放实现价值链升级,过去都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现在要提高到高端。

篇5: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的解读

1.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关 于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完善()重在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

3.使我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第一,要求,第二,产业竟争力。第三,收入差距缩小

B.第一,需求,第二,产业竞争力。第三,收入差距扩大

4.世界经济一方面试图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展开竞争。(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5.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了两大新突破()。(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B.体制的机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6.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地区差距大,这决定了我国的梯度转移可以在国家内部完成。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分(7.市场机制主要在商品领域发挥作用,而在要素领域,仍然是()。(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群众主导

B.政府主导

8.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改革做了总体()。(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总结

B.部署

9.市场化的核心是全面打破“市场壁垒”。(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0.国内外共同期盼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能够出现重大突破。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分数:10分)(一.单选题

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职责,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中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升级到决定性作用。(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3.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关 于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4.使我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第一,要求,第二,产业竟争力。第三,收入差距缩小

B.第一,需求,第二,产业竞争力。第三,收入差距扩大

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挖掘发展潜力,使我国避免掉入()。(分数:10分)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低等收入陷阱”

B.“高等收入陷阱”

C.“中等收入陷阱”

6.世界经济一方面试图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展开竞争。(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了两大新突破()。(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B.体制的机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8.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地区差距大,这决定了我国的梯度转移可以在国家内部完成。(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9.完善()重在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

10.市场化的核心是全面打破“市场壁垒”。(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一.单选题

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挖掘发展潜力,使我国避免掉入()。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低等收入陷阱”

B.“高等收入陷阱”

C.“中等收入陷阱”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了两大新突破()。(分数:10分)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B.体制的机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3.使我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第一,要求,第二,产业竟争力。第三,收入差距缩小

B.第一,需求,第二,产业竞争力。第三,收入差距扩大

4.市场机制主要在商品领域发挥作用,而在要素领域,仍然是()。(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群众主导

B.政府主导

5.我国仍有很多结构性问题没解决,如()等问题。(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化滞后

B.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化滞后

6.完善()重在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

7.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挑战包括:第一,出口;第二,其他国家凭借国际金融的主导权。(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中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升级到决定性作用。(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9.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0.世界经济一方面试图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展开竞争。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篇6: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的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到11月12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村改革方面。在这个决定中对深化农村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对一些长期以来议论较多但始终没有触及的改革有了明确提法,对一些过去虽有涉及但意见并不明确又事关重大的问题有了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在理论和政策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于农村改革的决定以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明确提出了“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五个保障”、“六个推进”、“三个建立”、“六个完善健全”、“四个制度改革”、“五个城乡统筹”的农村改革任务和举措。

在我国,农村和城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统筹发展是缩小差距的重要举措。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制度层面上被分成了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公共资源、基本服务配置不均。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群体在住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相较于城市居民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在农村农业经营方式上有所创新,提出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以丰富和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能有效完善农地权能结构。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使农民对承包地的权能更加完整和充分。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农民同土地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有利于保护土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用益物权,有利于扩展农地的生产经营功能,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农民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是实现城乡居民财产权利平等,增加农民收入和财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必然要求。同时,农民的这些权利也得到了保障。农村与城市将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关于农村改革的重大决定必将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健全和完善农村的各项制度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将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7: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重点解读

陈述认为,现在所说的重要领域,主要还是在经济领域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从1993年到现在,快20年了,再有7年左右的时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是能成功的。‛他说。

公报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陈述对记者表示:‚不管是加强、推进,还是加快,需要有这么一个机构,能够专门在战略上、在全局上进行全面部署,成立这个机构,专门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前瞻性问题、战略性问题等。‛

‚进行困难攻坚,研究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有这样一个比较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对改革会更加起到推动作用。‛ 陈述说。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中国步入主动谋势新阶段

内容概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奏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乐章。新的改革浪潮在相当程度上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入国际竞争进行来反哺和倒逼,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巩固中国在世界中发展的态势。

如果说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前35年以蓄势为主,那么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始,一个相对强大的中国步入主动谋势的新阶段。谋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势,是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演变之势,归根结底是要积极创造各种内外条件,确保中国顺利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

蓄势、谋势,关键是要顺势。中国新一轮改革浪潮的设计者、引领者们具备开阔的全球视野、包容的区域观念、浓厚的机遇和忧患意识,深知新的改革浪潮必须与世界大势同步、与国际潮流同向、与全球发展同行,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必须以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欢迎的方式来实现。这是全国各 2 行各业工作者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决定需要充分领会的重要精神内涵。

凭借开放的国际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职以来,预先部署、提前布局,通过全方位、有重点的进取型外交将国际大局同国内大局有力统筹在一起。从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容人民币跨境使用,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积极推进周边和亚太互联互通;从加强与亚洲邻国和发展中国家互惠合作,到深化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培育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大势所必须的良好外部环境和顺畅对外通路已经轮廓在现、基础在握。

全球最重要的上升大国在探索均衡发展、公平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拒开历史倒车,拒绝固步自封,而是勇往直前地推进面向世界的改革和调整,这是中国之幸、世界之福、时代之光。

新改革就是新开放,需要新外交。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没有哪个方面不要求国际环境的建设性稳定,不需要同世界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合作。新的时代已经赋予职业外交队伍和其他各领域、各行业涉外工作者们施展才干的更宽广舞台。新外交的总任务,正如总书记在10月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的,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在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下,尽管中国已积累起前所未有的力量和财富,但要顺利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难度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挑战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需要调动更多智慧、展现更多沉着。

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地位如此接近;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中国人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做强做大的综合国力是中国面临所有机遇中的最大机遇,也是中国面临所有挑战中的最大挑战:善用、妙用之,力能摧坚;滥用、恶用之,可致功溃。这不仅应是外交队伍黯熟的信条,更应是举国上下共知的道理。

善用实力,最重要的是拒绝大国沙文主义和强国自傲心理干扰。新外交需要继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创立、发展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霸权思维和强权逻辑。这个世界仍有太多不公正、不合理之处,但这不能构成中国就可以恃强凌弱、以己划线的理由。

解析新外交在新时期的任务,最基本的一点应是实施大战略,稳疆宁边,兴利除弊,维护好国家的核心、重大安全利益。从一切有利于国内聚焦改革、凝神发展计,这应包括政治、外交、军事、司法手段和民间力量统筹使用,坚决遏制个别邻国勾连域外力量蚕食中国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企图;坚持对话谈判和平解决对外领土海洋争端的基本方向,积极稳妥推进共同开发;建设性开展斡旋外交,将地区热点问题产生动荡冲突的风险推离中国身边;依托周边,胸怀发展中世界,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广襄盛举,使那些企图遏制、分化、歪曲中国的行径无枝可倚、无势可借。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涉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决定可被解读为旨在提升对外战略设计和运筹能力、加强内政外交统筹协调、健全涉外事务管理体制以及阻断某些利益集团对外交决策干扰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新外交需要牢牢把握的机遇。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新外交需要把更多精力和能量投放到为国内改革发展提供直接、有力的服务上去。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臵、市场深度融合。落实全会精神,加紧推进新的国际贸易框架、区域合作平台和互联互通网络,经济外交以及与此相配套的政治外交必将为国内改革发展做出更直接的贡献。

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头两位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关系,理顺、深化这一关系是确保如期兑现新一轮改革目标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已经启动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美国正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酝酿着诸多共同利益汇合点,总体上有利于中美扩大合作机会、减少经贸摩擦,正面效应在双向投资、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将会尤其明显。中美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务实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进程,争取破解长期以来困扰中美经贸关系的各种难题,从而强化共赢格局,也应在三中全会释放的改革红利之列。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把‚外交为民‛要求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外交必须大走群众路线,重视做好人的工作、加强心的沟通,通过不断创新公共外交为中国争取更多国际上的理解和支持,通过积极打造海外‚民生工程‛为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和便利提供更良好的服务。

升级版的改革须有升级版的外交相匹配。吃透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对外工作中为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浪潮提供坚 实、有力的保障,是外交队伍和各行各业涉外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改革再进发,外交再进发,一个内外交融、双向统筹的宏伟新局已经揭幕,天高地阔大有可为。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三中全会最大亮点

内容概要: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下午在京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所长王国刚今天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谈到此次三中全会最大的突破和亮点,王国刚表示,从经济领域说,这次所讲的经济体制改革,强调市场机制在配臵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在1978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了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的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到了十六大以后,我们提出的是‚市场机制在配臵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这一回非常明确地指出,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最大的亮点,表明在以后的改革路途中,将特别强调市场在配臵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王国刚认为,此次会议成果集中了全国人民、全党的智慧,在‚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的条件下,探索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这条路,大家对它预期很高,从现在已经出来的公报来看,应该讲公报句句箴言,可以说满足了大家的预期。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划定‚生态红线‛首次明确提出

内容概要: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下午在京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环所所长潘家华在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时表示,第一次明确提出划定生态红线意义重大。

潘家华认为,从环境保护领域来看,这次也有了一些非常大的突破: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生态文明制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列入在三中全会的文件中,而且不只一次出现,至少有三次出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划定‚生态红线‛,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划定生态红线。

潘家华指出,中国由于资源相对比较短缺,环境破坏、污染的程度已经比较高,生活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划定生态红线意义十分重大。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提升国家治理 走出维稳体制

内容概要: 11月12日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表《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公报》在社会建设部分,明确提出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些表述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

对此,社会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对财新记者表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是此次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

他指出,以往的中央全会并没有如此鲜明地提及‚治理‛的概念。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谓是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这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改革目标,而是包括社会治理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总体性目标。提升国家治理 走出维稳体制

王名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这个全新概念,强调‚国家治理‛是与培育公民社会相匹配的。‚治理‛一词,相比‚管制‛‚管控‛,更强调平等、互动、协商和博弈,超越了原有科层体制下的对抗格局,更具有现代化的意味。

对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王名表示对此‚很期待‛。他认为,除了强调对外保卫国家安全和对内维持稳定的作用,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具有改革的意味。‚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直接任务就是改革现行的维稳体制。‛王名如是解读。

王名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的维稳体制非常不合理,把许多问题政治化,比如征地拆迁、宗教信仰等问题,因单一地强调维稳,结果导致矛盾激化。其实,这些大多是社会问题,应该剥离政府的管控职能,并交给社会组织去协调或解决。

王名认为,改革目前面临两个困境。其一是社会矛盾激化,已经‚不能回避‛;其二是部门之间利益协调的难度加大,改革的阻力甚至来自改革者本身。这就要求从更高的层面领导和筹划改革。此次中央成立深化全面改革领导小组,就是克服这个困境。

王名指出,国家安全委员会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高度,建立跨部门的合作,便于统一协调和配臵行政、军事、社会资源,有利于协调体制内各部门乃至各种利益团体,从而实现全面推动改革的效果。

不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将组建的国家安委会 能否有助于各级政府走出维稳怪圈,而不是沦为维稳体制的新变体,需要决策者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决心和执行力,值得高度关注。

强调国家治理催生行政改革新思路

政治学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则在接受新华网访谈时表示,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两句话中,最关键的是第二句话。

宋世明表示,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而就行政体制改革而言,全会《公报》的第一个亮点就是强调有效的政府治理。

他认为,全会把全面改革的总目标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义重大。目前,推进政府体制改革,首先应该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职能转向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宋世明解释称,十八届三中全会说得非常清楚,要求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他举例说,根据《行政许可法》,审批权是属于各个政府部门的,但目前老百姓依然面临‚门难进、脸难看‛等问题。现在中央提出要依托地方政府的政务服务中心,打造更加综合的服务体系。尽管审批权是属于部门的,但是其运行要脱离部门,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这就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宋世明认为,权力者的职权法定、行为法定、程序法定、责任法定,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这就是政府治理的亮点,此次全会‚在做什么上更加清楚,在如何做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未来,中国的政府治理将逐渐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迈向‚公共管理‛。

对于如何改善社会治理,宋世明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必须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必须有公民参与,社会组织的培育和规范发展恰恰是社会建设的基础设施。第二,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第三,公报首次提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这是全新的提法,值得关注。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改革领导小组有利于落实协调

内容概要: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设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引发了各界的广泛讨论。接近决策层的分析人 士认为,该小组较以往的体改委和曾经设想过的改革委更具权威性,并可能由最高层直接兼任组长,以利于推进改革,并突破利益束缚。

11月12日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中央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11月13日向财新记者谈到,改革进入深水区、关键期,且改革涉及经济、政治等多方面,需要有一个高层次的机构来推进,此外,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专业性非常强,必须有一个机构来提供组织保障。

‚这个领导小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没有一个超脱的部门推进改革是不利的。‛高尚全曾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他谈到今年5月曾向高层提出若干改革建议,其中之一即是成立改革委员会。

除高尚全外,近两年,吴敬琏、张维迎、周天勇等多位学者及世界银行等,均建议中国设立高级别的改革委员会,或是重设国家体改委。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对财新记者说,现在中央成立改革领导小组,比上述建议的机构更显权威性。他称,‚中 央成立领导小组跟体改委不一样,体改委只是一个部委,而中央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直接领导下。‛

张卓元曾多次参与中央及国务院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包括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

他提到,成立改革领导小组,还有一个与以往相比的重要区别是,将可督促检查及落实各项改革措施,而不是出台文件就完事。此外,只有它才能有力地协调推动改革,否则阻力就很难打破。

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11月13日发表于财富中文网的文章则称,这一小组可能由总书记亲自领导,有助于突破一些可能来自地方政府和部委的改革阻力。另有一些海外机构也作出类似预测。

‚这意味着,虽然三中全会公报以及即将公布的会议决定的表述,可能与此前的重要文件类似,不过未来几年可能会比此前取得更多的实质性进展。‛汪涛这样认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预计,这个小组至少是李克强,也有可能是习近平直接挂帅,因为它是中央的领导小组,可以从组织上使得改革有不断的推动力。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称,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显然是个重要举措,它有利于切实突破利益群体束缚,落实改革方案,释放改革红利,毕竟能否将改革落到实处才是最终决定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全会公报关键词

内容概要: 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并发表了长达5100余字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此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同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改革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臵效率和公平性。

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财税改革: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 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农村改革: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臵,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对外开放: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臵、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政治改革: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 17 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社会建设: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军队建设:紧紧围绕强军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突出市场作用实际是约束权力

内容概要: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财新传媒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11月13日就公报内容表示,作为纲领性文件,三中全会公报没有太出乎意料的地方,‚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认为,公报不会每个重大的问题都给出明确的论述,最重要的是给出一个鲜明的改革导向,让大家知道高层有一个坚定的改革理念。

公报提及,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黄益平对记者说,这一提法是较大的进步。此前‚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表述,暗含在基础之上,政府可以选择干预或不干预。新提法则意味着,价格主要由市场因素决定,政府的作用应该更多集中在宏观调控体制,比如对市场的引导、治理结构的改造等方面。这明确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是以市场为核心,政府支持这一体系的运转,‚实际上是要约束权力‛。

公报明确,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黄益平称,成立这一非常高层的小组,起码能看出中央有决心来推进全面改革,而不只是经济改革,这一小组凌驾于所有部委之上,能否发挥当年国家体改委的作用还不确定,但其权力明显超过体改委。

‚总的感觉是要铺开来干,点了很多领域,但具体怎么做还不是很清楚。‛黄益平认为,强调市场决定价格,要素价格改革应该相对容易一些。此外,财税改革方面,不同层级间政府事权调整也应该做了,‚最重要的是要给地方政府建立独立的资产负债表。‛

他称,上收和下放的具体项目可以商量,总的原则是全国应该有统一标准的公共服务,如社保、医疗、教育等,应该由中央财政来负责,具体的地方发展,如地方建设、城市规划等,虽然中央可以有一些转移支付,但应该由地方财政能力决定应该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

公报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黄益平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变化,但要真正实现土地自由流转,恐怕还没那么快。

卢峰观察到,此次会议把土地改革问题放到市场体系的层面来说,而不是在农村那部分来讲,说明高层还是考虑到这个事情比较敏感,因为土地很重要,但是争议也很大,矛盾很尖锐。

他表示,公报中提出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就是过去讲的同权同地同价、赋予农民土地的流转权、改革土地的供地制度等问题。

文件与落实终究是两回事。卢锋举例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布的文件中,对包产到户讲得非常保留,基本上是一个比较限制的口径,只是说要用改革的取向引导这件事情。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经过不断地评估、不断地推进,包产到户的改革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

‚反过来,文件写得挺好,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写得非常好,最后随着形势的变化,现实可能跟文件不是一回事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中国改革仍存自相矛盾之处

内容概要: 中国对国有经济的继续支持,很难与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良性共存。国际研究咨询机构认为,中国的决策者期望这两者可以兼顾,但只要国企仍然保有特权地位,市场仍将是扭曲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于11月12日晚由官方媒体发布。各类机构及学者均对此发出评述。由于5000字的公报涉及广泛改革内容,英国研究咨询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提出,三中全会公报未给出明确的改革方向,对于国有经济的描述与预期方向相反。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总体而言,公报提及的改革力度超出他的预期,例如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司法改革以及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他同时认为,在国企改革方面变化不大,显示本轮改革选择先易后难,有所侧重。‚当然,能否确实落实,释放改革红利,才是决定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对于公报全文,凯投宏观在12日晚发出的报告中表示,缺少细节并不令人意外,但值得一提的是整份公报缺少一个明确的方向感,即列出的各项改革领域怎样能联系到一起。

‚在没有一个明晰的改革远景来为各级政府官员指路的情况下,我们担心改革者会挣扎于在利益集团的阻力面前推进各类改革举措。‛凯投宏观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说。

他提到公报中令人担心的一个描述是,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他认为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这显示出倡导国企改革者的式微。

公报在重申基本经济制度后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改革进程的一大风险是,在一些方面推进,而在另一些方面原地踏步,很可能使情况变得更糟。‛凯投宏观称。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冯兴元也就此提到,公有制继续居主体地位,这意味着国有企业还将继续做大做强,居于民企头上,延续‚国进民退‛趋势。

对于中共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凯投宏观认为,其扮演角色会是一个核心问题。这一方面表明,领导层‚不得不‛把三中全会上无法达成一致的领域,延迟到未来几年作决断。另一方面,在党的高层建立一个小范围的、指向明确的小组,很可能是在各利益集团间达成一致的最大希望,也很可能是未来几年中维持改革动能的核心力量。凯投宏观也注意到,比公报更详细的三中全会决定可能在几天后才公布,某些方面目前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未来改革或让房地产泡沫破灭

内容概要: 中金公司彭文生称,农用地流转方案需待2016年土地确权后推进,消费税、房产税、营改增等方面的改革将改善税收体系,相关改革或令地产泡沫破灭

‚过去十几年里,房价越调越涨,土地垄断、财税体制和收入分配差距都是重要原因,未来的改革越成功,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可能性就越大。‛11月12日晚,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电话会议上称,土地流转制度和财税体系的完善,将会推动房价回归合理。

当晚,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发表了5000字左右的公报。中金公司的电话会议是为分析解读其中的重大政策信息。

全会召开之前,分税制、土地流转制度和国企改革都曾被市场寄予厚望,不过,诸多改革方向或未被全会公报明确提及,或力度低于市场预期。在彭文生看来,上述提及的三个方面中,国企改革的不确定性最高,不过,‚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法不失为亮点。

三中全会公报提到,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彭文生认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背后的含义非常明确,即从单一政府征地转让,到农村土地自由流转,收缩政府征地的范围,最后的目标是‚同地同权同价‛。‚各个地方都会做一些土地改革的试点,不过,农村用地流转方案还是要在2016年土地确权完成后才能推进。‛彭文生称。

在他看来,未来财税制度改革方面仍会有很多进展。‚营改增‛试点会进一步扩大,随着规模扩大,积极效果会强于市场预期。房产税逐步推进和消费税转变为地方税种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后者,将令地方政府从过去盲目追求投资,转变为更加关心消费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公报还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臵,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彭文生认为,当前集体所有制对土地收益权、交易权有很大限制,让农民更多从土地这个生产要素里获得更多收益,其实也是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最终目的。此次公报没有提及‚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也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争议较大,(以往)不少人误解为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城镇化。

另外,此次公报虽未提及户籍制度改革,不过,最早可能在明年,一些中小城市就会率先取消户籍限制。此外,城镇化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和市政债的方式获得。

公报还提及,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臵、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强调对内对外开放,并和上海自贸区联系在一起。虽然没有提到资本账户开放,但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这其实就是指资本了。‛彭文生称,对外开放,特别是资本账户开放还是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官方对此的态度也十分积极。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更加强化市场作用

内容概要: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12日落幕,会议公报称中央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同时,公报中关于改革的表述也引起海外媒体关注。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此次全会‚为中国在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制定了路线图‛,特别是全会提出让市场起到‚决定性‛作用。

报道指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化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改革派色彩,并向外界发出了信号,‚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终将结束由政府制定价格的做法。‛

‚尽管此类文件的措辞倾向于刻意含糊,让相关政府部门拿出实施办法,但是有关利率、土地、能源和水资源的定价将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的说法,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华尔街日报》则引用了国际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的说法,他认为公报中显示的改革力度还不够,缺乏详细内容。‚没有达到高预期,部分措施找对 27 了方向,但看上去缺乏宏伟愿景,这本来是一个机会,执政党可以给出国家前进方向的明确愿景。‛

UOB Kay Hian经济学家Fan Zhang则认为,接下来中国政府可能将允许私人投资进入垄断行业,如金融、能源和电力、运输、电信及公共服务。此外,在保护农民财产权上也会付出更多努力,这被视为加速农村土地改革的最重要措施。投资准入门槛也有望放宽。

花旗经济学家丁爽则提到,中国将可能通过改善地方政府财政和资源分配,加速财政改革。

《纽约时报》评论认为,公报仅给出了一个粗略的总结,指出中国将‚通过市场化竞争及改善政府职能,寻求更均衡及平等的增长。‛文章还提到,中国正计划加快税制改革、整合农村与城镇、加强政府服务,并且建立一个更有效率的法治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不再只摸石头过河

内容概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今日在北京举行。十八界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表示,此次公报中首次在‚摸着石头过河‛前加上‚顶层设计‛,这两个结合起来说明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之前划清了界限。

刘福垣认为,顶层设计指的是,按照发展和改革之间的变动法和规律,基本看到从大的脉络上要有一个设计,设计出一个总体方案来,对矛盾的看法有前瞻性;‚摸着石头过河‛指遇到什么问题往前摸,摸得到就过,摸不到不过,求的是稳。他认为,‚顶层设计‛是按照规律前进,提高前瞻性,这两个结合起来,说明改革的指导思想就和原来35年划清了界限,体现一个新的高度。

‚原来是走一步算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已经往前看得比较清楚了,但也不敢说完全看清,所以还不能排除‘摸’和探索‛,刘福垣表示。

刘福垣称,除了提出‚顶层设计‛这个说法外,其他的跟以往的的文件差不多。

内容概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今日在北京举行。十八界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此次出炉的三种 全会报告符合既定预期,提出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是其中特别突出的亮点,这是整个财税体制的前提和基础。“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可以在完善事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形成了财税体制非常重要的一块”,他指出,在报告中提到财税是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保障,财税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制度保障,因而财税体制怎么改,改成什么样是与国家的长治久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刘尚希认为,具体来看,有两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市场能否有效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实现社会公平,有了效率和公平就能实现长治久安,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财税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篇8: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的解读

此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 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 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 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 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经济体制改革

全会亮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 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提高透明度, 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专家解读:全会首次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把握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真谛, 抓住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之“纲”, 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 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而将这一重大判断和基本要求落到实处, 必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通过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优胜劣汰等具体途径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是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灵活性的市场调节手段, 价格上升时刺激供给、抑制需求, 价格下降时刺激需求、抑制供给, 这往往比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促进市场供求动态平衡, 促进资源向更有效率的领域集中。如果价格是扭曲的, 资源配置就会失去正确的导向, 资源配置的结构就不合理, 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不高。只有当价格是合理、有效、灵敏的, 才会引致资源配置的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多年来,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较高, 价格扭曲是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重大价格关系, 推进资源性产品和其他要素价格改革, 疏导多年积累的价格矛盾, 更好地利用价格杠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由市场起决定作用的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 从而进一步活跃城乡市场, 促进生产流通,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改善人民生活, 并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与竞争,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以说, 新的价格形成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件。

值得注意的是,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必须深化资源性产品、垄断行业及农产品等重点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资源性产品、垄断行业领域价格改革, 要坚持市场化方向, 提高市场化程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统筹兼顾国内与国际、中央与地方、产区与销区、农民与消费者等多重因素和利益关系。

全会指出, 使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 应当贯穿于价格形成的全过程、各领域。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凡是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 都要放开价格管制, 放手由市场形成价格, 政府不能过于频繁干预市场、扭曲市场信号, 不能越俎代庖。对那些暂不具备条件的, 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并创造条件加快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毕竟, 政府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企业运行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通过转移支付和财政手段支持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公共医疗、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项目。因此, 要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部制改革和省直管县改革, 推行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 科学配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便纲举目张, 金融体系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无不与此“纲”相关联。

贯彻《决定》精神, 政府定价要注重在“减”、“放”、“改”方面下功夫。“减”, 就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政府定价的范围和具体品种, 包括对自然垄断行业也要加以细分, 使政府定价限定在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 为减少政府定价创造条件。“放”, 就是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 对于部分可以由地方政府价格部门制定价格的商品和服务价格, 进一步下放给地方政府价格部门, 以就近管理, 更好地反映当地实际。“改”, 就是进一步改进政府定价方法, 规范政府定价行为, 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透明度。

金融改革

利率市场化有望提速

全会亮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专家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金融改革方面的表述仅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八个字, 表明目前金融改革并不是领导层面的重点。但另一方面, 公告中明确提出了“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两大重点。这可以被理解为利率市场化加速。“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本身就包括了加快债市发展速度及完善债市结构体系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资产配置。不管是贷款还是存款利率的放开已经开始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产生了实质影响。利率市场化把定价权交给了银行, 对银行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 利率市场化还加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水平, 利率风险的扩大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度量方法, 对利率风险的计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政策性金融债进军交易所。银行间债市成为我国债市的主板。为了改变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 证监会一直希望吸引商业银行资金进入, 以做大交易所债市。此次国开行再度充当了政策性金融债进军交易所的先锋。有望为丰富交易所交易品种充当先行者的角色。

可转让同业存单业务可期。眼下最受关注的就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现, 可转让同业存单的试点将是下一步重点。同业存单将改变同业存款缺乏流动性、缺乏监管、成本较高的现状。不同的发行时点会考验发行机构对市场的判断能力, 以前银行确定性较高的盈利模式也将受到市场化的冲击, 盈利情况有可能出现分化。另外, 可转让同业存单试点有利于强化Shibor的定价功能, 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相关利率衍生品的交易。

信用债扩容是大势所趋。公报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这体现在信用债市场上, 主要是加强债市监管, 增加债券市场的公开透明, 防止利益输送, 另外在加强监管的同时, 继续发展债券市场, 扩大债券市场容量这一直接融资的工具。财税改革方面, 如果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能够有合理的调整, 那改革将改善当前地方财政的困局, 改善地方收支状况, 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利好于有地方政府隐性担保的城投债, 降低城投债的违约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允许银行破产倒闭

全会亮点: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 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专家解读: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空间被挤压。为了防止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 各国一般都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 通俗理解就是国家不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兜底, 允许银行破产倒闭, 一旦有银行破产, 储户的存款将由存款保险机构赔偿, 但赔偿有一定限额。今年以来, 随着利率价格战愈演愈烈, 不少银行 (特别是中小银行) 开始偏重于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等业务,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国内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显著上升, 破产倒闭将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常态。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后, 商业银行间的差异化将更加明显, 政策将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下一步央行将进一步研究所需要的基础条件, 稳中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而言, 这套机制的推出使中小银行获得了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机会, 但另一方面, 存款人基于资金安全, 会选择信誉管理等综合优势强的银行机构, 这对银行间的良性竞争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有专家担忧, 下一步存款利率管制一旦放开, 可能不可避免地出现小银行高息“抢存款”的现象, 从而导致恶性竞争的出现。我国目前在金融机构准入机制监管较严格, 但我国金融市场尚缺一个健全的退出机制。而存款保险作为退出机制里一个最主要部分, 在一个金融机构出现倒闭时, 即可发挥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近日透露, 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已基本完成, 即将推出。当前的核心问题是设定存款保险额度。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存款保险制度、同业大额可转让存单将很快推出, 金融机构破产退出条例会同步跟进。”

民营银行即将落地

全会亮点: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 在加强监管前提下, 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专家解读: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明确表示具有开办民营银行意愿的企业或组织有近30家。其中, 不乏上市公司, 包括苏宁云商、凯乐科技、金发科技、格力电器、中关村、杉杉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积极筹办, 以期尝得经营民营银行的“头啖汤”。最新加入“战局”的东方雨虹等9家公司近日在北京市顺义区签订《关于发起设立首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之投资合作意向书》。

民营银行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金融改革领域的重点, 是众望所归。据报道, 入围首批试点的民营银行的牌照最快明年初“出炉”。这些民营银行可能落地于目前呼声最高的几个热点区域, 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等。据报道, 相关各方已就民营银行试点的有关事宜达成一致, 可能包括:将给予民营银行有限业务牌照;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业务范围、开展业务区域、合格存款人等予以一定限制;发起民营银行注册资本金在5亿至10亿元之间;民营银行股东应为民营资本或社会资本人士等。在存款准备金率和不同类别贷款计提比例方面, 民营银行可能也会与普通银行有所区别。目前, 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及设立细则, 不排除进一步修改的可能。

此外, 民营银行试点可能将在中长期内进一步推动银行业分散化, 可在很大程度上完善我国融资结构、促进银行业良性竞争和发展, 可能带来新的有生命力的业态。更为重要的是, 民营银行被业界视作解决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希望所在。但是, 民营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重要条件在于“风险自担”。因此, 为最大程度保障普通储户利益, 与民营银行设立和发展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破产退出条例等配套制度亟需推出。

据统计, 截至11月1日, 已有23家民营银行名称获核准, 其中包括苏南银行、国融银行、苏宁银行、华瑞银行和客商银行等。不过, 监管部门一位人士表示:“名称获核准不意味着牌照获批, 民营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重要条件在于风险自担。因此, 监管层在考虑民营银行试点时, 将重点考察各家申报方案中的风险控制、风险兜底机制。哪家的风控机制最为完备、对储户利益考虑最周全, 哪家才最有可能先行获试点资格。”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预计, 民营银行在试点初期数量不会太多, 那些业务定位于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金融服务较为薄弱领域的民营银行, 将最受监管部门“青睐”。

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认为, 民营银行的希望之光在于能否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业务模式缺乏创新的民营银行将很难有效“突围”。他认为, 未来商业模式差异化的可能性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 银行既有模式内的差异化。海外银行业还有很多成熟的业务模式尚待中资银行学习和模仿, 例如消费信贷、交易型银行等。第二, 依托于实业资源的跨界竞争。核心企业在整合产业链金融资源、提供产业链金融服务等方面具备资源禀赋和协同效应。第三, 互联网金融的探索。大量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具备协同效应, 因此不论在支付还是小微贷款、消费信贷方面都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全会亮点: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 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专家解读: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 这次全会针对金融领域的一大看点就是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改革, 从核准制到注册制的过渡符合市场规律, 但实行有一定难度, 明年推行可能性也不大。

李迅雷表示,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是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下, 市场将更加重视价值投资, 配套退市制度将会起作用, 这将改变当前股市中无退出机制的现象。目前, 市场对IPO的恐惧并不是因为上市的数量, 而是因为新股高价上市的缘故, 而推进注册制改革从长远来看, 有利于降低上市门槛, 降低门槛之后, 原先包含在IPO中的溢价或者隐形担保这个成分就可以忽略, 新股也不再是稀缺产品。面对多种选择时, 投资者也会变得更加理性, 加之有更完善的事后监管, 长期而言也是利好。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认为, 上市公司的好坏由投资者尤其是专业化的投资者来决定,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将让那些无资产支持的好公司获得更强的融资能力, 抑制公司上市过程中的寻租现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将会改善, 对于经营不佳的企业面临摘牌的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股来说, 中短期是利空的, 但这并不一定是银行利差缩小问题, 而是因为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间的优劣分化, 但是长远来看, 可以促进银行各自寻找各自的盈利点, 对于银行的未来竞争也是有利的。

除涉及以上重大金融改革外, 公报提出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 削减资质认定项目, 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 提高了企业注册效率;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以开放促改革;放宽投资准入, 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意在引导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 推进投融资市场体制改革, 从对内对外两个层面都强调了资本项目的自由开放等。

未来金融改革将向两个方面纵深进行, 一方面将坚持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将现代分割的金融市场一体化, 引入更多的参与者, 让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 减少金融市场的条块分割。另一方面, 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 引入境外投资者。

税制改革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体制

全会亮点: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 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 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专家解读:《决定》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把财税体制看作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突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财政在效率与公平方面一身二任, 这就对未来的财政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纵观我国30多年改革历史, 一直以财税改革作为主要线索, 很多时候作为突破口。可见, 财税改革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财税改革明确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过去30多年, 我国的改革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1978年到1994年前的“放权让利”阶段。放权, 放的主要是财权;让利, 让的是财政收入中的税收和国企上缴的利润。正因为放权让利, 从国民收入的分配领域打开突破口, 进而调动企业、个人、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 才使得改革得以顺利启动。第二个阶段, 是1994年的财税改革, 我国开始走向制度创新。1994年主要涉及财政税收领域的改革, 正因为这项改革搭建起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框架, 以此为基础, 才使得其他改革得以开展。

现在是第三个阶段, 这次是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建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再次将财税改革作为主线索和突破口来配置。相对而言, 过去三十年我们进行的改革往往是难度相对较小, 对利益的触动比较少, 是能惠及更多人利益的改革。走到今天, 继续改革, 就要触动既得利益格局。被触动的往往不是普通人, 而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的人;被触动利益的机构, 往往是拥有实权的政府机构。当改革延续到自己头上时, 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走到今天, 我国下一步的发展, 如果没有改革红利的支撑, 很难走好。从滥施税收优惠、乱收费, 到土地出让金, 到现在地方债, 这四个阶段, 实际上是改革触及既有体制弊端所带来的副产品。财税改革道路, 任重而道远。

其它税制改革

全会亮点: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加快资源税改革, 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

专家解读: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对此,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双林的解读是, 未来将把工薪、股息财产所得和其他收入综合在一起征税, 这将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 是个税改革具体化的体现。

我国现行的个税制度是一种分类个人所得税制, 即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进行分类, 采取“分别征收、各个清缴”的征管方式取得个税收入。对此, 林双林的评价是, 当前的征税体制比较简单容易, 征税成本也低, 但并不能很好地起到调解收入分配的作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体制改革意味着今后我国的税收体制更加合理。个人所得税除了为政府筹措财政收入, 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收入分配。”

“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即把工薪、股息财产所得和其他收入综合在一块征税, 形式上类似于日本实行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模式。对于综合征收的部分, 应把所有收入进行加总制定统一的税率, 而分类的部分则单独制定税率, 如日本在利息征收上制定了单独的15%税率。”林双林说, 个人所得税征收在实施调整后也要注意信息申报和退税等问题。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决定》中, “房产税”改为“房地产税”, 引发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凤瑞表示, 之前“房产税”的提法是为了回避土地出让金制度而提出来的, 因为土地出让金实际上是已经将70年的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征收了, 如果再来征收房地产税, 这个“地”字恐怕就不太符合法理了。

牛凤瑞指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之改为“房地产税”, 隐含着将来土地制度的改革, 未来土地出让金制度可能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只有将70年一次性征收的土地出让金调整了才能有房地产税的征收。此外, 从《决定》中看出, 房产税将会全面推广。而房产税和环境保护费改税就相当于超级物业税, 收入主要用于当地的交通、卫生、清洁等方面的建设。

虽然《决定》中对公众关注的房地产话题表述十分有限, 只有“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没有“房地产调控”的字眼。但房价稳控工作依然是住建部当前的工作重点。住建部部长姜伟新11月到黑龙江省住建厅考察时亦表态, 结合住建部下一步工作重点和自身工作经验, 结合中央精神, 要重点抓好保障性安居工作建设及房价稳控工作等。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会亮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 取消以药补医, 理顺医药价格, 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 鼓励社会办医, 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 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专家解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多个方面的内容引起了国内医疗界专家的关注。专家认为, 全会的亮点之一——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对医药卫生改革意义重大, 这是将从口头政策方面落到行政实处、起到触动公立医院改革根源性的作用, 有利于让民营资本真正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和服务;同时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等多个内容, 都是促使医疗分级有效前进的举措。有人预测, 今年开始或将出现大批民营医院, 涉及公私合营、承租、股份制等各种形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触动公立医院, 改写医疗版图, 最终促进公立医院改革。

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全会首次提出医疗人才培养和人事薪酬制度的建设, 有助于医生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质。医疗卫生体制中最关键的就是医生, 取消以药养医, 让医生的价值得到体现, 赢得患者的信任。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思路是对的, 不过社会办医是补充力量而非主导力量。

多点“清障”医疗服务开启全民时代。《决定》提出, 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 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这意味着社会办医的“路障”被进一步清除。可以预期的是, 随着国家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未来10年, 民营医疗或有实力挑战公立医院, 医疗市场有望形成真正的竞争格局。

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是重要亮点之一, 有助于推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和人才合理利用,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为民营医院筑巢引凤。业内专家认为, 医生资源确实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多点执业制度提供了一种充分释放医生人才生产力的良好方向, 该政策应大力推广。

湖南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高纪平则表示, 医师多点执业, 符合国际通行规则, 无论对患者和医师都有好处。高水平的医师到基层执业, 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服务。不过, 也存在相关问题, 比如出现医疗事故如何处理、谁来负责等, “所以政策越细化和规范, 就越有医师愿意参与。”

首提民营医院入医保。这释放了推动非公医院发展的强烈信号, 预示着非公医院的春天即将到来。有专家表示, “我国台湾地区现在非公医院的市场份额已达到80%左右, 这方面可以学习台湾地区模式。”该人士还表示, 目前就经济转型期的医疗服务展开收购行动的都是民企, 但这个行业不可能一开始投资就发展起来, 只能慢慢增长。

公立医院改制期待破局。据了解, 人才和是否纳入医保一直是社会资本办医面临的两大玻璃门。此次《决定》提出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 推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这也许意味着, 公立医院的事改企将加速, 也是决定人才能否流动, 是否落实公立和私立医院的平等待遇的关键环节。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 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有专家认为这将带来基层医疗的市场大爆发, 关注基层医疗的、率先在基层医疗布局的企业将会受益。

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据介绍, 当符合“单独二胎”条件的夫妇的户籍所在的省份修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或人大常委会作出了专门规定, 允许单独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 就可以按程序申请再生育了。如果夫妇双方的户口不在同一个省 (区、市) , 只要任何一方户口所在地允许单独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也可在那里申请再生育。由于我国各地人口发展形势、工作基础有一定的差别, 准备情况各不相同, 各地启动实施政策会有时间差, 因此, 短期内不会出现出生人口大幅增长的问题。启动“单独二胎”是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的积极措施,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专家表示,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行对减缓我国老龄化的过程、降低老龄化程度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据估测, 相对于以往政策而言, 实行“单独二胎”政策以后, 老龄化的程度能够降低3到4个百分点。但放开“单独二胎”只是为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 这并不能解决老龄化的根本问题, 也不可能扭转老龄化的趋势。除非回到生五六个孩子的时代, 才可能使我国重新进入一个年轻化的过程,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此外, 放开“单独二胎”也无法解决未来劳动力长期供给短缺的问题。对于现在大量的劳动力短缺, 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 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而不能靠多生孩子去维持所谓的人口红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全会亮点: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 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 确保参保人权益。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 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专家解读: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 提出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方式为“渐进式”, 既符合国际惯例, 又符合我国国情,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曾提出, 延迟退休“不是说一下子从60岁延长到65岁, 那不行, 社会就乱了。而是每年增加一个月或者两个月, 也就是从今年开始, 退休年龄是60岁加一个月, 后年就是60岁加两个月, 这样温和地延长。”

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是学术界呼吁多年的改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赵耀辉教授表示, 目前, 政府下了很大力气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但忽视了职工和企业的缴费积极性问题, 以至于事倍功半。现行城镇养老保险体制的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即缴费的大部分用于再分配, 个人账户的比例太小并且是空账, 个人账户的回报率太低等。简而言之, 就是“大锅饭”的成分太高。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朱俊生表示, 有资料显示, 在列出统计数据的173个国家和地区中, 我国社会保险缴费率居第13位, 高于16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养老保险缴费率更是偏高, 能进入前十名之列。他认为, 我国社会保险费率较高, 与基金使用效率低以及缺乏保值增值手段等因素均有关。因此, 赵耀辉教授建议, 把企业和职工对养老金的贡献都存入个人账户, 交由职业投资机构管理, 以获得安全的不低于个人投资收益的合理回报。

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举行只历时4天, 但其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大领域。除以上提及的几项重大改革外, 全会在土地改革方面,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在收入分配体制方面,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在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 实行不分文理、取消“一考定终身”;在司法保障制度方面, 规定基层检察院、法院从地方横向领导改为由省级领导并负担财政, 同时将人事权从地方党委中解脱出来, 从而维护司法的公平、公正;在反腐工作中, 探索实行官邸制, 保护人民财产不受侵蚀;在国家安全方面,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一系列重大制度改革和理论创新, 不仅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而且全世界都将受益于中国深化改革的举措。

改革先易后难, 更要攻坚克难;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 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 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坚定改革信心,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我们必将能够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可以说,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目标完成之日, 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时。到那个时候, 我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链接——媒体评“全会”

美国《华盛顿邮报》:中国领导人充分注意到了本国的问题, 他们做出了回应, 允许社会实现相当程度的开放。中国领导人是工程师, 但即便对最出色的工程师来说, 掌控这一切可能也是严峻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政策, 将会改变中国的面貌并给美国企业也带来益处。

美国《外交政策》评论:本次全会已经传递出中国“正面、积极、持久和新颖的”改革之风, 中国正在形成的“改革势头”将会对市场进行改革, 这是民众乐于看到的, 不再只对“经济数字”较真, 中国政府正在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路透社:中国共产党出台了指导未来10年发展的改革蓝图。中国决心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美国《财富》双周刊: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正在为中国的政治决心和政策透明度欢呼喝彩, 全世界期待与肯定中国新一轮“向更深方向进发”的改革。

美国《康特拉科斯塔时报》社:中国再出发, 跌宕风云中, 调整模式与世界更紧密携手。中国的许多变化可能都是内部的, 但中国块头巨大, 这意味着即便内部改革都能影响全世界。

英国《金融时报》:话语必须转化为行动。中国没有那种奢侈的条件, 能够让所有的改革都等到时机成熟才启动。中国领导人必须承担风险, 加紧推动亟须的改革。应该认识到, 中国政府的谨慎或许反映了其经济和政治智慧。

日本时事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深化改革和开放的蓝图。中共把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 指明了以行政体制、金融系统、土地制度和国有企业等为主的深化改革的方向。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中国目前虽面临各种困难, 但今天的中国在思想观念、国际环境, 特别是经济实力方面都远远强于以前。

泰国《亚洲日报》:全世界都在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世界各国都想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 下一步会怎么走。中国的发展影响整个世界, 中国的走向关系到世界的未来。海外华侨华人相信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具有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中国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印度时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预示着大的经济、社会变革。尽管印度和中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但这次会议有关深化改革的举措对印度也有借鉴意义。

香港《亚洲周刊》:中国的开放, 从上海自贸区到澳门的横琴模式, 都是试验性质, 摸着石头过河, 看似大胆, 但又兢兢业业, 如履薄冰, 要不断总结经验, 将优点极大化、缺点极小化, 才向全国推广。它和运动型的政策, 有本质上的差别。

台湾《经济日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任务与定位十分清楚, 就是要将“改革尚未成功”的改革继续下去, “开放尚未彻底”的开放继续下去。所以, 还是改革开放, 只是需要更深入、更全面实施。

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教授杉田欣:35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 中国的繁荣关系到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定, 通过大胆的改革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让海外怀疑的目光变为羡慕的目光, 这就是中国梦实现的时候。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沃拉萨·玛哈他诺博:从世界范围看, 中国成功转变政府职能将能够促进中国与其他不同体制国家在各个层面的交往, 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也会为类似体制国家提供宝贵经验。

阿根廷经济学家马蒂亚斯·卡鲁加迪:中国新成立的上海自贸区, “如同30多年前中国打开国门吸引外资一样, 上海自贸区启动后, 市场效率会得到极大提升, 投资领域也会扩大, 将为全球性企业开辟新的投资空间。”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叶夫谢耶夫:中共历史上的三中全会往往是中国实现改革的“跳板”。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进一步确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更清晰地向世界表明, 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奋发有为的集体。

突尼斯战略研究所经济部主任默哈莫德·马布克:本次会议将对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给出基本的政策主张。中国外交日趋活跃, 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赢得了世界赞誉, 相信本次会议将使中国更加全面地走向世界。此外, 中国今后将大幅增加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交往与投资合作, 这次会议将给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研究员巴巴·迪亚耶表示, 全世界都将受益于中国的经济改革举措, 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改革抱有良好的愿望。

上一篇:郑州六年级期末试卷下一篇:女大学生优秀入党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