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上关于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发言稿

2024-04-12

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上关于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发言稿(精选6篇)

篇1: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上关于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发言稿

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上关于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发言稿

县是农业大县,有12个乡镇,200个行政村,1175名村“两委”干部。近年来,县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先锋工程”为牵动,积极探索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有效激发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管

用并举,完善村干部选评新机制

优化选任方式,创新管理机制,是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注重优化选任方式。我们在村党组织换届中大力推行“两推一选”和“竞职比选”选举模式。在136个村党组织中推行了“两推一选”;选择镇东等64个基础较好的村推行“竞职比选”。通过采取这两种模式,一大批综合素质好、群众公认度高的优秀人才被选入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切实优化班子结构,增强了整体合力。目前,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为43岁,比上届整体降低2.3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82名,占村干部总数24%;具有“双带”能力的890名,占村干部总数76%。二是创新村干部考评机制。县委出台《村干部考核评价办法》,确定村屯经济发展、精神文明与社会事业、基层组织建设和临时性阶段性重点工作等四类18项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以考核结果定档次、定报酬、定任免。两年来,通过绩效考评提拔优秀村干部32名,各乡(镇)兑现奖金40多万元。三是探索“四权”治理新模式。为进一步强化村党组织在村民自治活动中的主导权和影响力,我们围绕“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目标要求,在200个行政村探索推行了“四权”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将村党组织的领导有机地融入村民自治中,从体制上改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种组织的领导方式和途径。目前,全县200个村全部成立村代会,均由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代会主席。

二、落实待遇,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各项待遇,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是落实村干部政治待遇。县委注重选拔政治素质好、议政能力强的村干部,推荐他们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截止目前,全县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村级干部达467人,占农村“两委”班子总数的39.7%,其中有1名党支部书记当选为县人大常委。我们还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对工作上做出突出成绩、群众公认的,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县委已将工作业绩突出的吉庆村党总支书记孙克吉任命为奎山乡党委副书记。二是着力落实村干部报酬。按照市委有关要求,我县对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工资标准等工作进行了测算,县财政补贴400余万元,大幅度提高200名村党组织书记岗位补贴,力争人均工资达到1.8万元。对离任不满和累计不满15年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基本情况台帐。与此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5万多元对市委命名的12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工资、“两险”进行补贴。三是拓展村干部关爱领域。出台《县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定期体检办法》,每年12月份对村“两委”干部统一体检,并建立体检专门档案,费用由县乡统筹解决。对89名离任村党组织书记按每年不少于600元进行补贴,经费统一列入县财政预算。目前,已补贴167人次,金额近13万元。

三、强化保障,营造干事创业宽松环境

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基本保障,是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将村干部激励保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包带乡村、定期检查、入村调研等工作制度,每名县领导分包一个村,带扶一名村书记;各乡(镇)“两委”班子成员也分别帮带村“两委”主职干部90余名。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县委出台《基层组织建设五年规划》,重点以加强“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基本”建设,给予村党支部必要的党建载体和抓手;制定《鼓励村级“两委”带头领创办产业项目》,进一步为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搭建了平台。重新完善《县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此外,还建立联系帮扶村党员干部制度,县、乡两级从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解决村“两委”干部生产发展和生活困难问题。去年以来,全县共有236名领导、49个部门与村干部建立了联系帮扶关系,共帮扶资金713万元、实施帮扶项目58个,解决问题170多件。三是加强基础阵地建设。我们以“阵地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采取上级资金援建、部门出资帮建和自筹资金改建等方式,着力解决全县58个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由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出资和省市县党费补贴共计152万多元新建27所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高标准村级组织“六位一体”活动场所;林业、财政等15个县直部门,出资帮建中山阳等15个村级场所;镇镇东等村自筹资金110多万元,改扩建16个村级场所。目前,全县200个行政建制村,全部建有“六位一体”活动场所,彻底改变“公章身上带,会议家中开”、村民无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场所现状。

篇2: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上关于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发言稿

同志们: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新的开始,孕育新的希望。在这起始之年,农村义务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对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决定,即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使义

务教育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义务”道路。今天,我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就是专门安排部署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目前,市政府《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贯彻意见》尚在讨论研究阶段,待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再行印发。下面,我先就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意见》和春节前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并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讲几点具体贯彻意见。

一、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2006年1月24日,省政府在兰州召开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李膺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的主要精神有以下几点:

(一)、强化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大意义的认识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主要作用,从理顺机制入手,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于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是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认识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重大意义,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重大决策,尽职尽责的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起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明确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中央确定的“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主要内容有四项:

1、全部免除农村地区(包括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中央财政承担80%,省级财政承担20%,市、县(区)不再承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资金;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市、县(区)财政共同承担,补助标准不低于2005年“两免一补”省定标准,具体分担比例、补助对象和补助方式随后由市政府确定。市、县(区)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积极筹措经费,足额落实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

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要按照省财政厅、教育厅制定下发的《关于下达甘肃省中小学公用经费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通知》(甘财教〔2005〕47号)规定的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落实公用经费,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80%,省级财政承担20%。

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央将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分省测定每年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并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共同分担。

4、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中央继续按照现行体制,对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也将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06年农村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起全面实施,分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1、2006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各级财政要科学合理调动资金,采取预拨资金等办法,保证运转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

篇3: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上关于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发言稿

一、村级组织收支状况

(一)村级组织承担的主要职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村级(社区)组织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主要职责有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扶贫开发;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管理本村的土地、房屋、森林及其他财产等。二是社会事业,包括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管理;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弱势群体救助扶贫等。三是党建与基层民主建设,包括落实党建工作目标;党员发展教育;落实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等。四是党风廉政建设,包括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村级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控制村级支出等。五是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制定村规民约,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开展村容整治建设,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等。六是其他工作,包括上级政府交办的重点工作政策处理、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土地征迁、农民异地转移、防汛抗旱等。

(二)村级组织收入情况。

1.地区间保障水平差异较大。村级组织各项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财政补助收入(含村级项目补助)和其他收入。从我们调查的3个县(区)情况来看,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欠发达的遂昌县共203个行政村,2014年村级总收入4925.14万元,村均24.26万元;中等地区的金东区512个行政村,2014年村级总收入26343.42万元,村均51.45万元;较发达的海盐县85个行政村和20个农村社区,2014年村级总收入20163.03万元,村均192.02万元。其中村级收入最低的遂昌县北界白水村0.98万元,最高的是海盐县武原街道南环村422.89万元。

2.村集体自有收入占比小且分布不平衡。各地村级组织收入中普遍以财政补助收入为主,集体经营性收入占比较小。遂昌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958.65万元,占村级总收入的19.46%,村均4.7万元。金东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302.03万元,占村级总收入39.1%,村均20.1万元。海盐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823.47万元,占村级总收入的28.88%,村均55.46万元。村与村之间集体经营性收入差距较大,如金东区2014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虽然达到20万元,但分布不平衡,5万元以下的村有339个,占64.25%,其中收入为零的有145个,占28.3%。遂昌县2014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4.7万元,但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有116个,占57.14%,其中收入为零的有78个,占38.4%。

(三)村级组织支出情况。

1.村级组织支出地区间差异较大。2014年,海盐县村级组织运转支出村均62.28万元,金东区村均20.85万元,遂昌县村均12.79万元。

2.支出项目繁多。包括村级办公经费、村组干部报酬补助、报刊杂志费、交通及通讯费、卫生保洁费、排灌费、计生费、征兵费、文体活动费、节日慰问费、济困帮扶费、公共设施维护费、村民会议费用等支出项目应有尽有,几乎等同于一级政府的预算开支项目。

3.刚性支出占比较大。村级经常性支出中以刚性支出为主,主要是村级办公经费、村民会议费、报刊杂志费、水电费、村组干部报酬补助等“开门费”开支。不仅欠发达地区如此,在发达地区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海盐县2014年全县村级经常性支出中刚性支出6539.75万元,占经常性支出的76.8%,其中村组干部报酬补助5310.73万元,占刚性支出的81.2%。

4.收支平衡难度大。即使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收不抵支现象也较普遍。如海盐县全县村级组织经常性收入少于经常性支出的村有69个,占总村数的66%,这些村的经常性开支主要靠挤占项目经费。

二、浙江省级财政支持村级组织建设投入情况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基本实现财政保障。2009年浙江省下发《关于全面解决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的意见》,将村支书、村主任两个主职干部的基本报酬参照当地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全额列入地方财政,2012年起又将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基本报酬按村主职干部的70%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实行转移支付补助,并实行“三年一调整”。2015年,省财政加大对纳入补助范围市县的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转移支付力度,安排村干部基本报酬转移支付56286万元,比上年增长45.9%,并且从2015年起省财政转移支付改为“一年一调整”。

(二)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支付保障制度。2009年浙江省下发《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当时是3万元/村,2012年起提高到5万元/村),对未达到最低保障标准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由地方财政予以补助解决,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实行转移支付补助。2015年,省财政大幅增加转移支付补助,省级预算安排25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2%(省补助由上年的1.2万/村,提高到3万元/村)。

(三)建立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从2012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设立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专项扶持资金。从调研情况看,各地都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方式。遂昌县建立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打包扶持”机制,依托企业化运营打造集体“大物业”经济,统筹各类扶持资金“打包”投资或联建大型优质物业项目,扶持薄弱村获得稳定持续的经营性收入。海盐县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十分重视,县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创收项目的奖补。

nlc202309042042

(四)建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运转经费财政补助制度。从2012年起,各级财政安排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运转经费专项补助,省财政对困难较大的32个欠发达市县给予转移支付补助资金4461.6万元。

(五)新设立了财政支持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专项经费。2015年,省委组织部联合省财政厅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制度,按副省级市所属社区20万元、地级市所属社区10万元、县级所属社区5万元确定保障标准,所需经费以县级财政解决为主,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给予一定的转移支付。2015年省财政专项安排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转移支付5062万元。

三、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责任没有落实到位。省里已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措施,省级财政也积极落实预算安排,逐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但部分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财政保障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如金东区、遂昌县村主职干部报酬均低于当地劳均收入水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没有达到省级要求的5万元/村最低保障标准。

(二)项目补助多,村级经济经常性收入少。村级总收入中项目补助收入占比较大,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少。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遂昌2014年村级总收入4925.14万元,村均达24.26万元,其中项目补助收入占67.34%,2014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仅4.7万元,其中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有116个,占57.14%,收入为零的有78个,占38.4%。项目经费一般为专项补助,通常是账上过过而已,村级难以统筹用于日常运转,导致财政补助不少,但村级组织运转仍然较困难。

(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自给能力不足。仍有相当数量的村缺少收入来源,经费自我保障能力弱。特别是一些山区村,受基础设施条件、资源的制约,村集体增收较难。从遂昌、金东区看,大多数村收入单一,仅靠山林、鱼塘、村集体留地等几年一次的发包收入,有较多的村没有常态持续性的收入来源。

(四)村级组织自治作用发挥不够。村级组织一届任期三年,去头掐尾,实际任期时间短,村两委往往只关注任期内的政绩,注重基建,而没有把发挥村级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主要位置,村内建设缺乏长远规划。一些村没有节约意识,在村级运转开支困难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建起了村办公大楼。

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保障工作的思考

虽然浙江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已处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但地区之间的农村情况差异仍比较大,部分村仍然是低水平运转,经费开支较为紧张。为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两美浙江”建设,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需要更多更好地发挥村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村级自治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多措并举,为村级组织建设营造更为有效的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一)落实县级主体责任,提高财政保障水平。要进一步明确县级党委政府是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责任主体。县级要认真制定落实财政支持政策,从制度上切实落实村级组织运转保障长效机制。大力归并整合现有各类进村财政扶持资金,减少专项资金,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生产经营类、运转保障类由地方统筹使用。省级财政要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加强预算体制监管上进一步引导和约束地方政府做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

(二)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自我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政府加以支持引导,谋求多方结对帮扶办法,变“输血”为“造血”,因地制宜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在发展项目上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在扶持方式上可以“抱团式”为主,集中财力发展多村联合兴办的物业型项目和服务型项目,要避免竞争性项目的市场风险,以稳定收入来源。

(三)加强村级自治建设,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农村税费改革后,要引导村民在享受公共财政阳光的同时,通过村规民约,建立村公共事业合理负担机制。如惠及广大村民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可鼓励村民筹资筹劳,美好家园的卫生保洁费可由村民适当负担,农田水利排灌费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共同生产费用可由村民合理分担,天灾人祸济困帮扶的开支可建立村慈善基金制度等等。通过充分调动村民群众和村贤志士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既可弥补村级组织运转开支和建设公共设施资金的不足,又能推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四)重视股改中的集体股,保障村级公共开支。当前正是浙江省全面推进村集体经营股份制改革的重要时期,要避免将集体经营性资产和收益一分了之的简单做法,要立足首先满足村级公共开支要求,设立必要的集体股和分配起点,避免“富了和尚穷了庙”的现象,否则与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初衷是相悖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财政厅)

责任编辑:洪峰

篇4: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上关于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发言稿

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着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天市政府专门召开这个会议,几位领导作了重要讲话,精神很重要,各区县(市)财政部门一定要认真领会,很抓落实。下面我就财政部门如何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作个发言:

一、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是公共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

农村义务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主要工作,具有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是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必然要求;是使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将其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是我们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奋斗目标。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已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达到12.22 亿元,比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增加8.06亿元,年均递增19.66 %;占当年教育总投入的比重达到71.42 %,比1999年提高22.67个百分点。二是采取超常措施,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采取县级统一发放,优先教师等措施,基本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国家规定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善了部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免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较好地保证了贫困家庭学生能够接受义务教育。三是规范收费和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与有关部门一道,在全市推行了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明确杂费收入必须全部用于公用经费开支;建立了各项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办法,提高了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是,目前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全市来看主要是:财政投入总量不足,教师津补贴发放部分区、县(市)财政没有纳入预算安排,没有完全到位,学校公用经费安排不足,保障范围偏窄;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过大;部分学生还在危房中上课。

今天,政府专门召开这个工作会议,充分表明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的坚定决心。财政部门一定要按照会议的要求和部署,深刻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扎实实地把这项改革落实到位。

二、深刻领会改革精神,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机制的内涵

中央明确提出了“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改革原则,要求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县区。这一保障机制,责任明确,措施具体,便于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和监督检查;充分体现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下面,我讲一下我市实施的具体内容:

1、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除由中央全额承担的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外,涉及我市的经费保障项目有两个:①校舍维修改造资金;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日常公用经费(全免杂费后,财政补助公用经费)。

2、我市中央、地方(含省市县部分)分担比例①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中央、地方分担比例为5:5;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日常公用经费中央、地方分担比例为6:4。

我市地方分担比例:按省财政厅有关文件精神确定,石门县为一类县,由省、市、县按8:1:1比例分担;其他八个区、县(市)包括西湖、西洞庭、德山和柳叶湖度假区是二类县,由省、市、县按6:1:3比例分担。

3、测算办法

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农村小学生×生均校舍面积4.5㎡+农村初中生×生均校舍面积6㎡)×年危改发生率3.3%×300元/㎡。在全省测算时已扣除2005年已改造危房面积,测算出我市校舍所需改造资金。

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经常性公用经费=农村小学生×200元/生+农村初中生×275元/生+县镇小学生×230元/生+县镇初中生×305元/生。这个生均经费标准据了解只能管07、08年,2009年中央将出台新的公用经费标准。

按2004年底学生数测算,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为2664万元,其中市级配套133万元,区、县(市)配套369万元;经常性公用经费为13896万元,其中市财政承担556万元,区、县(市)财政承担1542万元。

4、实施时间:①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从2006年起实施;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日常公用经费从2007年春季实施;③城区包括市城区、武陵区、德山城区和津市市城区市政府研究暂不实施。

三、把深化保障机制改革,作为财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落实

从2006年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开始实施了。财政部门作为资金筹集和管理的职能部门,在改革实施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职责。各区、县(市)财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力求做到四个到位:

(一)协调配合到位。这项改革涉及许多部门,财政部门尤其关键,没有经费作后盾,保障机制无法建立,因此,财政部门要及时与教育等部门沟通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解决问题,齐抓共管,共同把工作做好。

(二)资金保障到位。按照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市财政已按应承担的资金编入了预算并将会及时到位。因此,要求区县(市)财政部门要立即研究具体的办法,统筹落实应承担的经费,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保障机制到基层不走样。同时要求区、县(市)财政原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投入仍按原渠道拨付,只能增加不得减少。这里要强调的,教师的津补贴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津补贴一定要纳入财政预算安排,按市政府研究的意见,发现谁没有纳入预算发放,将由市财政通过一定途径来补发,再通过市财政决算或其他方法予以扣缴。

(三)经费管理到位。在各级财政收支压力仍然较大的情况下,拿出这么多的钱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实很不容易。钱多了,更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次改革,要求经费管理以县为主,既加大了县级的责任,也为今后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市财政局会同教育局下发了加强经费管理等一系列文件,用来规范经费管理各项工作。各区县(市)财政部门要认真执行,特别是一定要按要求在国库统一开设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专户,实行资金专项管理,确保经费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

(四)监督检查到位。区县(市)财政部门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时要做到公开透明,要把经费投入情况向同级人大报告,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会同教育等部门对经费安排使用、中小学收费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认真分析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各种挤占、挪用、截留经费等违法乱纪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篇5: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上关于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发言稿

市委副书记 涂 勇(2009年4月20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会议精神,总结表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交流经验,分析探讨,研究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刚才,表彰了一批“双百共建”活动的先进单位、农村骨干队伍培训工作先进个人以及“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辛勤工作在农村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大家辛苦了!6个远城区分别作了大会交流发言,讲得很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正确估价近年来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近几年来,市、区组织部门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实践,大力实施“双基”工程,不断深化“三级联创”和“双学双培双带”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一是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几年来,各级党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各项考评体系,把选好配强乡村两级班子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一大批素质好、作风正、懂经济、能力强的优秀干部被选拔到乡村领导岗位。2006年,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调整充实了27个乡镇领导班子,优化了乡镇班子结构;2008年,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对1882个村委会、1992个村党组织推行“两推一选”换届选举,选准了致富带头人,改善了村级班子结构,党员主任比例达97.4%,“一肩挑”比例达86.12%,2154名村支部书记中高中以上学历占66.2%;并成功开展62个村委会“一票制”和57个村党组织“公推直选”,有效扩大了基层民主。

二是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各级党组织采取岗位培训、专题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及专业化、知识化学历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力度,先后组织全市136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出国考察学习、集中培训,开拓视野,提升素质;在对40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党组织书记普遍轮训一遍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培训力度,2007年培训1500余人;今年市里直接办班培训230人,各涉农区分期分批举办17期培训班,培训2000余人。此外,去年组建6个培训基地,免费培训6500多名各类实用技术人才。

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不断创新。适应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和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城乡 结合的党组织设臵形式,全市共有175个产业型党组织、50个村企联合党组织,以及260个农村社区党组织,有效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臵。

四是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不断完善。围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组织开展中心城区对口支持远城区“双百共建”活动,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六帮六促”为内容,扎实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目前,已实施共建项目155个,投入共建资金2600多万元。同时,积极开展“百企联百村、互利帮老区”、小康工作队驻村帮扶等活动,目前,全市共有160多家单位、4000多名处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9488户,累计帮扶贫困村达1040个(次),涉及资金13亿多元。

五是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深化。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目标要求,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完善创建方式,提高创建水平,涌现了一大批“五好”和“五好”示范乡镇、“五好”和“五好”示范村党组织。到2008年底,全市“五好”社区、街道比例分别达89.9%、90.8%,“五好”村、乡镇比例分别达61.5%、98.8%。

六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列支4500多万元用于农村基层党的建设。2007年以来,全市共投入1.2亿元,新建和改扩建1690个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提前一年半,完成全市2250个农村党员干部现 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从去年开始,市、区财政每年列支近2500万元,对在职村党组织书记和离任村干部进行补贴;按每名农村党员每年50元标准,发放党组织活动经费。今年,在江夏区试点探索建立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按照不低于当地劳动力人均收入水平的标准确定村干部工资报酬,目前已形成村干部绩效目标考核实施办法和考评细则,得到了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年内在全市面上推开。在不断提高村干部经济待遇的同时,逐步解决其政治待遇。2007年从优秀村主职干部中定向考录13名乡镇公务员。今年,全市13个区共拿出16个乡镇(街道)公务员岗位,对村、社区符合条件的主职干部公开招考,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在充分肯定近年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形势、新条件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经营方式的深刻变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臵形式、活动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关系的深刻变动,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作用和职责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及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协调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稳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四是实行村民自治、乡村治理机制的深刻变革,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保障农民权利提出了新的要求;五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对城乡基层党建有 机结合、协调推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我们要深刻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农村改革发展,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三农”工作作出了准确、权威的判断,概括起来有“三个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三个没有”: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三个进入”: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十分符合我市“三农”工作实际。实践启示我们:“三农”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各级党委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始终把农村党建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谋划和推进,努力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改革发展在指导思想上相一致,在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在工作 部署上相呼应,真正形成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党的建设新格局。

第二,顺应新形势下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经营方式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结构深刻变动,乡村治理机制深刻变革,农民思想观念深刻转变,对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发展现代农业,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臵形式,改进活动方式,强化服务功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保持农村和谐稳定,要求农村基层组织提高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等等。与这些新要求相比,我们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理念、思路、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只有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改革创新,才能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更好地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

第三,进一步夯实农村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求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组织部长具体抓,在夯实基础、破解难题、长效管理、推动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部分农村党员的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本领不 强;村干部队伍总体上报酬偏低、保障不够、活力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服务功能不强,等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理念,采取务实管用的措施,锲而不舍地把农村党的建设的各项基础性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

三、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下大力气抓好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着力抓好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中央明确提出,要下大力气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这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认真总结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经验,进一步健全选拔任用机制,不断拓宽选人渠道,改进选任方式,培养后备人才,切实加强换届后的村干部队伍特别是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要加快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继续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完善配套政策,加强跟踪培养和管理服务。要高度重视村干部教育培训,重点抓好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今后还要继续加大村干部培训力度,确保3年内对所有村干部普遍轮训一遍。要健全和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目前江夏区的试点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5—6月份,各区要设计形成方案,年内在全市推开。

第二,不断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作用。十七届三中全 会《决定》指出,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的科学定位。要按照这一要求,不断优化组织设臵,理顺隶属关系,改进活动方式。大力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坚持把党组织活动与发展农业、建设农村、致富农民结合起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把党的组织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级运转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经过2—3年的努力,力争实现每个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目标任务。要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紧紧围绕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不断创新方式,丰富内容,扩大覆盖面。

第三,切实改进农村党员教育管理。要继续深化“双学双培双带”、“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等主题活动,探索建立党员创业扶持资金,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搭建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探索发展党员新机制,加大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的力度,着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切实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继续做好在农民工外出务工地点相对固定集中、条件具备的地方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把广大农民工凝聚在党的周围。今年要重点抓好返乡党员、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确保农村和谐稳定。

第四,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党内民主。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不断完善农村党组织的民主决策机制,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选举制度,推进农村基层党务公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民主选举实践、民主决策实践、民主管理实践和民主监督实践,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四、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趋势,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4月9日,省委组织部在荆门召开全省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专门介绍和推广了荆门市“六联”和武汉市“六个对接”的经验和做法。会议要求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有变化、五年见成效”的要求,坚持“六个创新”,构建“六个体系”,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各区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这里,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第一,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理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破城乡分割、自成一体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模式,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把城乡党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谋划,推进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活动方式、干部配备、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基层党建工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同时注意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乡基层 党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工作局面。

第二,探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实践探索力度,着力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建立覆盖广泛、功能互补的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着力创新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科学配臵、双向互动的城乡干部人才工作体系;着力创新党员管理机制,建立有机衔接、强化服务的城乡党员动态管理体系;着力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建立以城带乡、互帮互助的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体系;着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支持保障机制,建立集约利用、成果共享的城乡党建资源整合体系;着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领导机制,建立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城乡基层党建责任体系。

第三,深化中心城区支持远城区、帮扶革命老区,“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去年,我们组织开展了中心城区对口支持远城区共建新农村以及城乡基层党组织“双百共建”活动,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收到明显效果。今年,在巩固去年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委决定,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高等院校、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农村乡镇、村党组织中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紧密联系当前正在开展的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队帮扶、中心城区对口支持远城区和帮扶革命老区的工作实际,由市、区机关、街道、企事业单位和部分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和农村党组织,按照 “一对一”或“多对一”等有效形式,结成共建对子开展共建活动。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充分发挥城市党组织的人力、资金、技术、信 息等资源优势,与结对共建村共同开展党内活动、合力帮扶困难群众、联手兴办公益事业、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机关党员受教育、基层群众得实惠、党建工作上台阶、科学发展见成效”的目标。

五、强化管党责任,确保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一定要强化管党责任,认真履行管党职责,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谋划和指导,坚决克服抓经济工作“一手硬”、抓基层党建工作“一手软”的问题;坚决克服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坚决克服重干部工作、轻组织建设的问题。这里,我着重强调几点:

第一,强化管党意识。各级党委书记一定要强化党建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抓党建必须抓基层,抓基层重点要抓农村。要把党建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抓基层,重点要打基础、抓规范、求创新、办实事,着力解决好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抓农村,重点要把村党支部书记队伍选好配好管好,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发挥好村级组织主心骨、农村发展领头雁、农民群众贴心人的作用。

第二,落实各项制度。重点健全并落实好四项制度:一是基层党建工作专题会议制度。区委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专题会议,制定工作规划,提出目标,明确有关政策,解决突出问题。二是区委常委会向党代会和全委会报告基层党建工作制度。通过报告基层党建工作,接受评议和监督。三是基层党建 工作联系点制度。区委常委、党员副区长每人要联系1个村,定期深入到联系点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以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四是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区委常委会每年要听取乡镇党委书记两次党建工作情况的述职。

第三,抓好考核奖惩。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检查和考评工作,加大奖惩力度。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扬;对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得力的,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不认真履行职责,责任范围内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实行责任追究。

第四,切实加大投入。各区委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具体实施办法,既要加大投入又要量力而行,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农村基层组织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采取发展集体经济等措施,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篇6: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上关于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发言稿

关爱基层

服务基层

××××大力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激励保障机制

长期以来,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一直强调要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但是少数基层党组织在如何发挥作用上思路不清、措施不力,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热情不高,工作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甚至个别乡村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此,××××委牢固树立强基固本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地委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堡垒工程”、“聚力工程”,从高、足额落实基层干部各项待遇和补助,大力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激励关爱保障机制,有力促进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一)选贤任能,激活力。县委以选好干部和配强班子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突破口,选贤任能,提优调庸,着力培养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基层干部队伍。在制度建设上,坚持“三个不吃亏”,树立面向基层乡镇一线选人用人导向。在干部选拔上,将一心为民、埋头苦干,坚持原则、敢抓善管,为人正派、作风过硬的干部和长期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列为提拔重用对象。在干部交流上,充分考虑干部的能力、资历和潜力,同时关注干部的个体诉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主

实践有机地结合。已选派

名干部到北疆挂职锻炼,选派

名村干部赴浙江省温州市培训锻炼,乡镇民族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得到增强。

(三)健全激励,鼓干劲。全面推行乡镇机关、站所、社区干部业绩考核奖励制度,在保证乡镇干部“阳光津贴”不低于县直单位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乡镇(场)机关、站所、社区干部业绩考核奖励实施方案》,财政拿出

万元作为奖励经费,实行按月考核,从优到劣划分A、B、C、D等次,A等260元/人/月、B等130元/人/月,C等和D等人员取消奖励资格并对D等人员进行追究问责,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待遇,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权责一致、奖罚分明”的“第一书记”激励机制,对通过考核并取得“合格”成绩的“第一书记”每人每月补助800元、取得“优秀”的补助1200元,年终按20%的比例评选优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每人奖励5000-10000元。对连续三年评为优秀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予以优先提拔使用或提高职级待遇,同时,规定今后乡镇干部提拔,未担任过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一般不予提名。建立“稳步增长、财政保底、绩效挂钩、兼顾公平”的村干部报酬管理机制,下发《关于规范调整村干部报酬发放标准的通知》,2011年,根据全县2010年各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重新核算村干部报酬构成标准,连

长”(社区楼栋长)队伍建设的意见》(新党组〔2011〕22号),从2011年6月起专职联防队员工资在原每人每月8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300元,达到1100元;村级治保主任在原有的工资报酬基础上每人每年再增加1000元,7个社区治保主任每人每年增加1400元;在原有工资报酬的基础上,农村“十户长”每人每月补助50元,社区楼栋长每人每月补助100元。

上一篇:读阅读的旅程有感下一篇:职场中的“蘑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