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培养目标

2024-05-16

调整培养目标(共8篇)

篇1:调整培养目标

人生价值目标审视与调整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人生价值是什么?有人将其与人生目标等同,认为实现了人生目标也就是实现了人生价值,可以说人生目标贯穿人的一生,在成长的每一阶段,人们都会给自己立一个人生目标,当然包括近期和远期的目标,也就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一个自己设置的阶段并付出努力实现它;而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它既包含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包含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两者统一的基础是一定社会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个人的主观努力。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属于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是有区别的,但又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人生目标会直接影响到人生价值的取向与实现。

一、人生价值的实现与人生目标的确立具有何种关系呢?

人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目标,为了达到自己崇高的人生目标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耐心,这一过程无非是艰辛的,实际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调节自己的价值来靠向你的目标,当目标最终得以实现时,你的价值已经得到了体现,你对个人的成就以及对这个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会感到无比的自豪。我想每个人都心怀梦想和抱负,要想使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充满色彩和辉煌,那就要给自己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去一步步去实现它,你会感到你的人生真的很幸福,因为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的整个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因此,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对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种促使你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一种永不放弃,坚持到底的坚强的信念。相反,如果人生没有目标,如同航船没有了方向,没有了方向就到达不了目的地。人生一旦失去了目标,你就会感到空虚和无聊,甚至会堕落。要谋求成功,我们的人生不能没有目标。目标对于成功,犹如空气对于生命,没有目标的人不可能取得成功。试想,如果一艘轮船在在大海中失去了方向,就会在大海中打转,直到把燃料用完,仍然到达不了岸边。事实上它所用掉的燃料,已足以使它来往大海两岸好几次。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明确的计划,不管他如何努力工作,都像是一艘失去方向舵的轮船。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

(1)树立崇高的价值目标

人生实践活动是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活动。它总是在预定的目标支配下去创造一定的价值成果。这个支配它的预定目标就是价值目标。所谓价值目标,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从客观现实的可能性出发,为实现和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预先设定的价值目的和价值任务。价值目标是一个人经过关于人生的思考后而规定的具体的行动路线。价值目标一旦确立,人的价值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可以避免盲目性,避免出现精力分散,以至各种力量相互抵消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创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人的经历、知识水平、思想觉悟经及职业、兴趣、爱好等等的不同,人们也就有着各不相同或者层次不同,甚至性质相反的价值目标。例如,有的人把吃喝玩乐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有的人把振兴中华,实现四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也有人生活在社会上只图找个理想的工作,建筑一个小小的安乐窝,舒舒服服地过日子等。这种不同的人生目标,对人们的人生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不同的。

(2)树立终生学习的学习观

有了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只有通过人生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然而,要以人生实践去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就需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

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人生价值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在进步和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我们以前在学校学的那些东西可能已经过时,为了不被社会淘汰,需要不断地学习最新的技术,这样我们的知识结构才更加殷实。因此,知识更新对实现人生目标必不可少。然而,现在很多人对学习已不感兴趣,似乎一说学习那就是个书呆子。有的人则认为,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人们都在讲赚钱,谁还讲学习。其实不然,学习对一个人乃至整个家庭和子女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有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学习或学习不好,家长们是否扪心自问一下你是否学习了或学习好了?你在家里“修长城”,孩子能学习好吗?再说,就是赚大钱的也都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赚的,只不过他学的知识是理论的还是经验的罢了。所以,在学习上,我们不仅提倡理论知识的更新,更要注重间接经验的学习。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经验性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更重要。总之,目标有了,锲而不舍地去追求了,人生价值就一定能够实现。

(3)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在于人们对社会的贡献,而要贡献,就必须投身实践去创造社会所需要的财富。因而,人生价值可以说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当一个人把自己具有的文化知识服务于崇高的价值目标,并且脚踏实地去实践,其人生价值才会熠熠生辉。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人民法院法官蒋庆是一名普通的女法官,她把自己所学的法律专业知识运用到司法为民的审判实践中,在她16载的法官生涯中,她办理了2000多件案件,包括休息日在内,平均不到三天就办理一件,没有一件错案,没有一个当事人反映她办案不公或不廉洁。2004年5月12日,年仅38岁的蒋法官被她曾经审判后又长期帮教过的罪犯残忍地报复杀害!噩耗传来,苍天垂泪。倾盆大雨中,人们奔波几十公里为她送行。她用全部生命履行了自己的人生诺言——“当我的法官生涯结束时,无论是在明天早晨还是在30年以后,别人都会说我的工作是完美的,为人是诚实的,我为人类的公平和正义贡献了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蒋庆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公平与正义,在实践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的一生是在不断进行学习——实践——探索等各项社会化活动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已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我们只有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起来,保持人生价值与时俱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才能让生命在奉献得到升华,让人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

我们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会涉及我们的价值观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首先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客观世界解决客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科学合理地安排自

己的人生,正确处理和对待人生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克思虽然生活的时代与我们不同.但他对世界的根本观点从对人生的理解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永远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最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做事说话经常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用”、“利”、“值”是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赞美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时常说“比金子还珍贵”,我们指责某些人的不道德时,常说真“不值钱”。“金子”、“钱”是一种价值判断。毛泽东同志赞扬张恩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也是价值判断。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现实与理想的问题。人是生活在现实和理想、物质和精神的世界之中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世界、精神世界则是人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取向。推动任何一个世界,都不能算是真正人的生活。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反对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我们提倡的是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因此,正确处理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因该尊重客观

篇2:调整培养目标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制作表格的方法和步骤;

(2)对表格进行移动、选中、调整大小、删除等操作; 难点:

(1)用工具栏“插入表格”工具制作表格时鼠标的拖放操作;(2)选中表格操作;

3、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表格的作用;

(2)初步理解表格中的行、列、表格单元、表头等概念,并会指出指定的表格单元;(2)认识表格的三态:页面状态、编辑状态、选中状态,了解不同的表格“态”对表格的处理有所不同,掌握鼠标操作对三种“态”之间的转换;

(3)知道 Tab键、Shift+Tab组合键在录入表格数据中的作用,并会运用;(4)学会对表格进行选中、移动、大小的调整、行宽列宽的调整、删除等操作; 2.过程与方法

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表格、调整表格、表格数据计算的全过程,懂得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课本”、“教材配套光盘”等手段解决问题,通过思考问题、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演示讲解等方式,掌握制作表格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将学到的表格知识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的意识和习惯,学以致用;

篇3:调整培养目标

一、降低过高要求, 加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1978年6月8日, 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 会议重新肯定了1961年4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所确定的文科教学方针, 并根据新时期文科教育的任务, 制订了综合大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经济学4个专业的教学方案。其培养目标是各门学科的研究、教学和其他有关的专门人才, 如哲学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的专门人才”。这次制定的培养目标恢复了20世纪50年代把培养“研究人才”放在第一位的提法。而为了扭转“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研究人才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和忽视基础理论的偏向, 1980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修订部属综合大学理科专业 (四年制) 教学计划的意见》中, 理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和实验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当时看来是合适的, 不过却是偏高的。

在工科本科的培养目标的修订中已经发现这个问题。1980年1月15日, 在重新制订的《教育部关于直属高等工业学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的规定 (草案) 》中指出, 在学制四年的条件下, “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要求仍然太高, 因而改为“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1980年代中期,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教育体制不断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过于狭窄, 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要针对现存的弊端,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 例如改变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 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 增加实践环节, 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 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 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 有指导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等等。”此种情况下, 大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不断进行修订与调整。调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加强与重视了实际应用人才的培养, 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本科人才的实际需要, 同时也是根据本科毕业生实际的分配去向确定的。

在1985年12月原国家教委召开的部分综合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 大家认为“过去综合大学理科的培养目标定得过高, 毕业去向过窄”, “对培养四化建设各条战线上急需的实际工作者, 缺乏足够的重视”, 主张要培养具有能够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有关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在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再次指出, 文理科教育担负着培养理论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两方面的任务, 工、农、医各科教育要注意克服目前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学科理论、轻实际应用的现象, 要培养能到基层解决工农业生产和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各种专门人才。 1990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指出:“面向科学、教育事业, 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 是高等理科教育的基本任务, 发展趋势是少而精、高层次。”“扩大高等理科教育的服务面向, 把多数理科毕业生培养成为适应实际应用部门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促进理科人才流向厂矿企业和其他应用部门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理科教育改革的重点。”1991年《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育改革座谈会纪要》指出:“从培养人才的阶段来划分, 在本科阶段应以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为主。为此, 需要拓宽专业口径, 加强基础, 增强能力的培养。可以按系招生, 低年级打基础, 高年级拓宽专业方向, 并可搞主辅修制, 以扩大文科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这些文件反映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 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大学文理科本科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综合大学和其他院校都增设了文理科专业, 招生数量不断增加;而且由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很多高等学校基本上不再要文理科本科毕业生。许多大学的理科本科毕业生已有三分之二分配到厂矿企业、管理部门。这种新的变化使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要更多地“面向实际”。

二、素质教育思想与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深化。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改变专业设置偏窄的状况, 拓宽专业业务范围,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 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 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1994年7月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高等教育要重点发展应用性学科和专业, 适度发展新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 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合理调整系科和专业设置, 拓宽专业面, 优化课程结构, 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加强教材建设, 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逐步实行学分制, 在确定必修课的同时, 设立和增加选修课,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998年12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本科教育要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适应性, 今后3—5年, 将专业由200多种调整到100多种。” 1999年6月《中央中共、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决定》同时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继续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 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 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在高等教育实践中, 各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根据社会需要和本校实际调整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如浙江大学在1990年代中期针对过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不足, 提出了“加强基础, 注重素质, 突出能力, 面向一流”的教学战略, 提出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发展的宽基础、复合型人才, 即KAQ人才模式, 并实施了“3M” (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 人才培养框架和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1]

由于1980年代以来一直不断地进行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修订与调整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高教理论界对本科培养目标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及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高等教育研究的14个项目中, 有4个项目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有关。在“九五”国家级重点项目高等教育研究6个课题中, 其中一个就是有关培养目标的。1990年代以后, 关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研究也比较系统深入, 如文辅相教授1995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教育目标论》, 该书探讨了教育目标理论, 构想了“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临床’教育”的基本目标模式, 提出了“科技·工程·素养”的工程教育目标。他认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普通教育目标淡化, 科学教育目标层次偏低,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 个性发展受到忽视, 即“四过”:过弱的文化陶冶, 过窄的专业教育, 过重的功利导向, 过强的共性制约,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国高等本科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 素质教育思想逐渐成为本科教育的主导思想, 许多大学结合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教育思想的讨论和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

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上也逐步深化, 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偏高、专业要求方面偏高不断进行调整, 1980年代末就修改了“高级专门人才”的提法, 调整了本科教育的定位, 1990年代末再次明确了本科教育的定位。1998年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 会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这个《意见》再次重申了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的观点, 即“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但“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大多数将直接到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从事各种实际工作”, 本科层次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就是“高级专门人才”, 而是“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来源”。提出了新的国家关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即“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 并据此“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 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 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

三、本科教育的新探索与通识性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 本科教育改革出现了很多新的探索, 预示着本科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班、南京大学的基地班等, 都强调“厚基础, 宽口径”, 对本科生实行低年级淡化专业的通识教育。2001年, 北京大学开始进行“元培计划”实验。元培班入学只按文、理分类, 一开始没有专业。在入学后的一年半时间里, 学生接受的主要是通识教育。从二年级开始, 在导师的指导下, 通过修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基础课, 再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在第四学期前确定自己的专业。复旦大学从2005年新生开始实行一年的通识教育, 3700名新生不分专业, 全部进入复旦学院的4个学院学习。

北京大学等学校的本科教育改革的意义是深远的, 明确肯定了本科的基础教育性质, 确立了通识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当然, 此前有人提出, 要确立“本科教育是高等基础性教育”的观念。这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 由于研究生培养总量的扩大, 高等教育的层次性已取得了较为充分的分化。专科、本科 (学士) 、硕士、博士四种层次的界限已非常明确, 它们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也已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专科层次正在逐步转化成“高等职业教育”而逐步远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科层次则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最基层, 成为高等基层教育。[3]这种观念同时认为, 从社会的发展看, 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时, 直接进入社会高层次管理阶层的机会已越来越少, 现代社会、企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已经从原来的本科生层次转到研究生层次, 本科生要真正成为高级专门人才, 还需经历一个研究生教育过程或继续教育的过程。这样的话, 本科阶段培养的不再是高级专门人才, 而是面向基层与实际工作第一线的、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毛坯。[3]

相似的观点还有许多, 如有人认为高校本科教育应确立“半成品”的培养目标。这种观点认为, 长期以来, 几乎所有专业都是以“培养具有……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在那个年代, 这样的培养目标适合我国的实际, 并对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重大变革的不断出现等, 仅通过本科阶段的教育, 不可能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通用型”的具有多种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本科阶段也没有必要着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看来, 现在大学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再是, 也不必是, 更不可能是“高级专门人才”。所以, 我们应将“培养具有……的高级专门人才”调整为“培养出将来可以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准高级专门人才”, 也即“半成品” (毛坯) 。[4]

其实, 从我国许多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来看, 许多大学的教学改革确实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以大学本科教育是“高等基础”教育为指针的, 期望培养通识性的本科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断地调整, 根本原因就是外部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发生深刻的变化, 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 科技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各大学持续进行教学改革, 拓宽专业面、柔化专业方向, 加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增强了大学本科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断地改革与调整, 从降低过高要求, 加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到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再到通识性人才培养的探索, 大学本科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不断增强。

关键词:改革开放,本科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倪明江.创造未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30-3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和资料汇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87.

[3]单桂锋.确立“本科教育是高等基础性教育”的观念[J].江苏高教, 1999 (3) :66-68.

篇4:调整培养目标

一、新课改的目标与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而向现代化,而向世界,而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即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需要与兴趣出发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科书、组织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帮助他们实现最大程度的个性发展,挖掘他们的潜力,实现教育的公平;要求教育给予学生的是多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学业良好、兴趣广泛、具有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具有更宽的知识背景。新课改提倡开设的综合课程往往横跨几个学科与领域,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是单一的某门学科的知识,要博通各科、融会贯通,才能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将自身的知识智慧转化为学生的经验与能力,促进新课改的成功实施。

其次,教师能够扮演多种角色。新课改改变了教师只是课程实施者的状况,他们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要求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材编制者”,“教材选择者”。角色的增多要求教师的素质也必须相应提高。教师角色的转变也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的垄断者,教师不仅担负着知识传播的职责,更应该启发诱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要关注书本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提高。

再次,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及设计能力。新课改中,教师是研究者,具备研究的素质,了解研究的步骤,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是综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设计,没有现成的模式或“套路”可以参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能力和水平进行大胆地创新,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

第四,教师应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要具有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与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资源平台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数据分析的能力;熟练进行课件制作,将讲授内容准确、高效、灵活地呈现给学生的能力;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与学生进行在线辅导与交流的能力。

三、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转变

(一)现行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滞后性

目前高师院校培养目标仍然是基于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老框框,没有进行深入的变革,这样的培养目标已难以反映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其滞后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认识不足

教师职业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培养与培训,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高水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敏感性和教育研究的意识与能力。目前的高师培养目标中,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要求及新课改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活动课程的组织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忽视综合素质与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高师院校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分化严重,各自独立,仅围绕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而确定,这使学生只能掌握越来越细化的知识,对相邻学科的知识则知之甚少,培养人才口径过窄,缺乏综合性,无法适应综合课程的开设。同时更忽视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等更为广泛的教师能力的培养。

3.缺乏对个性与创造性的鼓励与培养

21世纪应当培养学生崇尚自由、展示个性、能动创新。新课改中也提倡增加选修课程赋予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开设校本课程给学生更具适应性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与自主性。目前的高师培养目标中,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的科目、完成的课时、修得的学分的规定,表述更侧重于统一的要求,而少有对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鼓励和教学安排。

4.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过于宏观且落后于时代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并趋于稳定的时期。目前高师学生中存在着对人生、对教师职业丧失信心、道德信仰缺失的现象。这与学校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简单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联系。这种培养目标较少关注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以及对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引导与指导。

(二)高师院校培养目标应做出的适当调整和改变

教育事业是以教师为本的事业,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成功的关键。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挑战要求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随之做出转变和调整。

1.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

高师培养的人才不仅应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方面的知识,还应了解课程理论及编制方法、教育心理、班级组织与管理、教学评价、教育统计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并灵活应用其去指导教学实践,改进与完善自身的教学活动。还应有积极的课改意识,关注课改的最新动态,随着课改的进行不断更新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

高师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未来的教师拥有自主、客观、科学地判断、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和确立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能力;同时具备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坚强的个性品质,能够积极地应对困难与挫折;具有积极的态度,乐观地看待人生,并以此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勉励学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对教师职业的理想与信念。

3.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可见,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能熟练地进行课件制作,使用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在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实施研究、得出结论,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自我反思、提升水平、强化能力。

4.知识结构方面培养目标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应具备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知识,具备和某一学科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倡导教学以模块为单位进行。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是整合的而不是离散的,是均衡的而不是偏执的。高师院校应该培养学生成为某门学科的专家。

叶澜教授说:“迎接2l世纪挑战的高师教育改革,深入到学校工作内部。首当其冲的是培养目标的重新构建,只有在明确新世纪对教师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找准和明确学校教学、教育工作改革的方向”。高师院校对培养目标做出适当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其培养教师的功能和价值。

篇5:调整培养目标

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福州市20XX年度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榕委办〔20XX〕38号)和《永泰县20XX年度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初稿),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建议调整永泰县《实施方案》(初稿)中“商标战略发展指数”的计算公式,并下达各乡镇商标战略发展指导性任务数。

一、“商标战略发展指数”计算公式调整

拟调整内容:《永泰县20XX年度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初稿)附件6《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中,“特色指标”—“经济建设”第10项“品牌发展”中计算公式:“商标战略发展指数=国内商标有效注册量×30%+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量×30%+驰名商标申请受理量×40%”。建议改为:商标战略发展指数=国内商标有效注册量的指导性任务完成率×50%+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量的指导性任务完成率×40%+驰名商标申请受理量的指导性任务完成率×10%。其中各项“指导性任务完成率”是指下达各乡镇商标战略发展指导性任务数的完成率。其他内容不变。

调整理由:一是截至20XX年3月,永泰县已有国内有效注册商标833件,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量、驰名商标均为0件,且我县目前难以实现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因此调整“商标战略发展指数”计算公式中三项指标的占比会更贴合永泰县情。二是福州市工商局给我县下达的20XX年度新增国内注册商标指导性任务数为420件,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任务数为2件。因此给各乡镇下达商标战略发展指导性任务数有利于完成福州市下达的指标,同时也有利于夯实品牌发展的基础。

二、乡镇商标战略发展指导性任务数

根据福州市下达的指标和全县各乡镇经济发展情况,今年拟下达乡镇的国内商标有效注册的指导性任务总数为420件、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指导性任务数为3件、驰名商标申请受理指导性任务数为2件。其中,有龙头企业或出口企业的乡镇可重点指导其注册相关商标。

以上意见妥否,请示复。

永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篇6:调整培养目标

为了切实发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在服务全市工作大局和推动供销工作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工作大局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会议讲话要求,现呈请将我单位20XX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中第九项考核指标的目标任务调整为:“完成全市33个重点镇供销综合超市建设任务”,分值不变;分解指标调整为:“完成全市33个重点镇供销综合超市建设”;具体评价要点为:“新建、改建33个重点镇供销综合超市”。因为第九项指标调整为“完成全市33个重点镇供销综合超市建设”,项目总量减少了,故申请将第八项考核指标的目标任务调整为“完成延安市城乡统筹33个重点镇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项目任务”,分解指标调整为“完成延安市城乡统筹33个重点镇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评价要点调整为“筹集、争取延安市城乡统筹33个重点镇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项目资金11777万元,(其中,中省补助1000万元,市财政投资1000万元,自筹9777万元)”。

特此请示,请批示。

延安市供销合作社党委办公室

篇7:盘古开天地教学目标的调整

最初设计的教学目标:

1、认识“猛、缓”等12个生字,掌握“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4、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1、认识“猛、缓”等12个生字,掌握“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生字新词并能在复述中初步运用。

(修改理由: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三年级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过渡的阶段,本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修改理由: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基于学生的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复述课文,在方法上需要教师加强指导,而且要求不能过高。)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尤其是“()的()式的偏正词组。

(修改理由:使目标进一步细化,积累更有侧重点。)

4、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

(修改理由:目标的设定要关注文本的特点,这篇文章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尤其是第四自然段,将故事的神奇和语言的魅力融为一体,需要学生反复地朗读,用心地品味。)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知文章内容。

2.结合文段阅读理解部分生字新词,学会发现字的规律。

3.了解书写汉字的一些基本原则,练写生字。

科学之处:重视字词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同时领会汉字的魅力。

不足之处:应根据文本特点,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什么是方向问题,怎么教是技巧问题。如果方向出了偏差,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只怕是“此数者愈,而离楚国愈远耳”。

篇8:调整培养目标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调研的过程中, 经常会听到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类似的抱怨:“在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 一出来感觉什么都不懂。”究其原因, 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模糊, 想与企业接轨, 自身软硬件都跟不上, 想对接高职, 学生本身就不太爱上理论知识。因此大多中职学校只重视招生, 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 职业能力为辅, 这显然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 更难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二、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

(一) 、现企业人才需求

随着福建自贸区的建立立和海西经济的蓬勃发展, 急需大批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但相关调研显示, 福建机电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只有3.6%, 中级技工43.3%, 专业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下面是被调研的17家机械制造类企业中,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职学生相关的岗位分析表和人才培养规格统计表:如表1、表2、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 机电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后, 企业首先给学生安排的主要工作岗位是加工制造, 多以一线操作工人为主,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才有可能转向其他更重要的岗位。虽然企业的转型比较迫切, 但一线熟练操作工人更是紧缺。

(二) 、企业发展人才需求

福建省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 把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头等头条举措, 确定制造业为福建省主导产业之一, 以实现全省亦即海峡西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大中型企业中, 近几年引进很多国内外先进设备, 但真正能使其发挥潜能的机电一体化高级技术人员还非常有限。目前, 我省高等技术工人紧缺, 且年龄偏大, 制造业中具有高等技术资格的人员更少。根据调研反馈, 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 具备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型人才。

(三) 、工业4.0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今年两会, 李克强总理不仅提出了“互联网+”, 还提出了实施“中国制造2025”, 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对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新工业革命大潮, 制造业正在日益紧密地与信息技术结合, 可以预期一轮新的制造革命箭在弦上。智能硬件、智能制造、制造业服务、制造与大数据的前沿发展万众瞩目。当前, 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占全球比重16.9%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机器人产业已是一个上万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这就需要大量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工业4.0的人才培养理念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以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 以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等新兴的交互式媒体运用为方式, 结合成功的案例经验, 注重跨学科视野和思维的培养, 注重个性化差异发展的因材施教, 注重知识的学习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并重, 强调应用实践经验的积累, 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 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要求不同, 结合生产实践经验, 对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与工厂或客户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为企业输送一批既具备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知识, 又能结合工艺和生产要求, 能提出自动化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应用人才。人才培养内容根据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岗位的不同, 对人才培养的内容定位为面向培养面向汽车、机械加工、食品、电子等行业企业, 主要从事包含自动化成套装备中工业机器人作业单元的现场编程、调试维护、故障诊断、人机界面、触摸屏编程等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以及工业机器人技术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调整

(一) 现状分析

现阶段, 各中职学校都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但大多停留在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演变和改进上面, 还是以理论为主。当然这里面有这样那样的原因, 如: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成本太贵;工学结合中企业不大配合, 只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笨重的流水线工作等。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本专业厌烦和麻木。有些学校更是为了追求高职单招升学率, 对实践更是走过场或搞速成。

(二) 后勤保障

学校应加大师资力量培训, 防真设备和实践设备的建设,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不能简单地在企业挂个牌子就完了) 聘用企业高级技术人才, 把工厂搬到学校, 把学校与工厂接轨。

(三) 教学实施

1、实训平台

(1) 校内实训平台建立与企业相似的校内实训车间 (这个大多数学校都有, 但利用率都不高) , 对车间实行社会化管理, 到企业接订单生产, 学生熟练操作后有一定的工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校内实训时就能感受到企业的氛围, 看到自身的价值,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业时能更好地接轨社会。企业招来能即用的学生, 减少了培训成本, 受到企业欢迎。同时也能对学校的声誉起到宣传作用, 扩大学校影响力。

(2) 校外实训平台学生在校内实训完并获得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到企业实训, 能更快地适应新的岗位, 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 带队教师及时地把课堂搬到企业, 这样能够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提高了学习效率。

(3) 互联网平台在学生中建立QQ群和微信群, 这样有利于学生业余时间的交流, 也方便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学生在遇到问题或困惑时, 老师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解惑。

2、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采用网上评价的方式, 学生和老师可以对相关的课程进行评价, 评价能让老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看到自身的不足与闪光点,

(1) 学生评老师教师教学方案的好坏, 教学策略的优略, 是靠诊断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判断的。因此评价教师的教,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是否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是以学生的评价为标准的。

(2) 学生评学生有的学生善于形象化思维, 而另一些学生则长于抽象思维;有些学生喜欢听教师讲解, 而有的学生更愿意独立思考, 自己学习;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很强, 而另一些学生强于推理;有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烈, 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而另一些学生却依赖成性, 必须依赖同学之间的监督。学生之间的互评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起到督促、监督、激励的作用。这样同学之间能够互相促进, 相互竞争。

(3) 老师评学生教师评价学生,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等。

3、考核

考核主要以理论知识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要求必须通过专业知识考核、职业技能鉴定才能毕业, 而职业技能鉴定最少要通过中级电工和中级装配钳工, 其他的工种视个人兴趣爱好不限。

4、总结

(1) 实习日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教师的答疑, 需要总结才能记得更为牢固。这样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和周记, 把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事情记录下来, 或把感受、评价等写下来, 长期下来就有了一定的积累。

(2) 实习总结实习总结是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写的总结, 对实习过程进行回顾, 消化吸收,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也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

5、成果展示

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做得比较好的产品, 教师通过点评并把产品放开展览柜里展示, 即是对学生工作的认可, 同时对他本人或其他同学都有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 根据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和主要面向岗位的分析, 同时结合本地区的专业发展状况, 积极对接区域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勇于改革创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摘要:福建自贸区和海西的建设急需一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 特别是机电一体化的专业人才。而现中职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福建自贸区和海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中职机电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以适应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常态,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工业4.0应用型人才,创新

参考文献

[1]杨贵方, 刘晓岩, 刘茗沅.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职教发展大逻辑[J].职业技术, 2015, (3)

[2]祝新军, 柴科技, 裘升东.基于私营经济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6) :20-21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深圳嘉华教育集团招聘下一篇:电脑日常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