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师范

2024-05-17

培养目标师范(精选8篇)

篇1:培养目标师范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应能够成长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在专业实践方面,能够承担教学与培训设计,资源开发、环境建设与管理等具体工作,并能通过不断学习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胜任新的要求。在促进学科发展方面,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与教育界同行进行有效交流,共同推动技术影响下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企业培训设计师、教育网络管理工程师、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者、教育影视与多媒体创作人员、教育软件开发人员等。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4 年,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学生可在3-6 年内完成学业,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或教育学学士学位。各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专业培养规格定位于研究型或应用型。研究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传授专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各办学单位要根据本专业特色、师资等实际情况选择类型。本专业毕业生应满足以下要求: 1.素质要求

在宏观上来看,合格的理科本科专业人才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敬业爱岗,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

(3)专业素质: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科学素养。(4)身心素质:包括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结合教育技术具体人才需求及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目标,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素质可以具体描述为:

     具有健康人格和完美个性的人; 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人;

对一线实践需求有一定了解的人;

拥有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特定项目经验的人; 具有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的人。2.能力要求

从一般社会人才需求角度来看,本科生的能力包括:

       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包括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技研究能力; 从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及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本科教学过程更应强调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具体包括:

专业能力:整合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反思与创新能力; 社会能力:组织、交往与协作能力。

结合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对全国近二、三年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跟踪、工作性质调查及教育技术新的生长点的分析,从职业定位出发,教育技术学专业能力由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的能力模块构成:

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学与培训能力);  数字教育媒体(影视与多媒体创作能力);  教育软件工程(教育软件开发能力);

 数字化教育环境(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能力)。

3.知识要求

从社会生存与适应来看,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主要包括:

工具性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 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 专业知识包括:根据专业确定的主干学科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 

知识领域是培养本科生对应能力的依托和载体,是能力体系的直接映射和细化。两者存在多对多的映射关系,这种关系普遍存在于不同能力模块与不同知识领域之间。整体而言,知识领域所包含的都是静态的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而能力体系强调的是知识的应用能力,两者合一体现了本规范知行并举的学科教学建设指导思路。

请同学们阅读上述专业培养方案,回想本学期学过的《现代教学系统的管理与应用》课程内容,结合个人在本专业方向上的特长,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体会(可用电子档)!下周一上课时间当场完成。

篇2:培养目标师范

1.陕西师范大学: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造和开拓精神,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高水平中等物理教育师资“

2.河南师范大学: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物理学教学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

3.安徽师范大学: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物理教学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4.江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及良好的数学基础与实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物理学及其它交叉学科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相关的应用领域中工作的研究型!应用型的优秀人才”

5.云南师范大学:本专业培养素养全面、学识深厚,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知识与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物理学教学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持续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人才“

6.湖南科技大学:本专业培养具有优良的科学与文化素质,掌握物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术,懂得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研究方法,能从事中等学校物理学及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或受到较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从事物理学方面研究工作及相关领域技术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物理教育与科研专门人才”

篇3:培养目标师范

一、地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经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 国内的师范类高校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部属重点师范大学, 师范生可免费;二是办学层次较高的部分师范大学;三是绝大多数的地方师范院校[2]。

1.培养目标方面。根据我国师范院校结构层次的划分, 地方师范院校占绝大多数, 因此地方师范院校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任务[2]。随着扩招的推行, 存在许多实际困难, 比如说, 有些地方经济相对落后, 每年相当一部分学生学费拖欠严重,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运转, 先考虑到上规模, 然后才能上层次、上水平, 没有深入细致地研究新形势下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有些本科历史不长, 更谈不上经验, 本科教学科研运转尚未完全稳定, 在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2]。

2.培养能力方面。由于地方院校惯用以往的本科模式, 理论研究不足, 办学思维中迷信权威, 模仿重点高层次同类院校, 那么就缺乏创新性、批判性。尽管提倡教学改革,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淡薄, 依赖心理严重, 不会也不敢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 创新型教学方式难以实施, 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 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通常把考试看成学习的目标,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

3.专业建设方面。近年来新获批专业对应的学科带头人特别缺乏, 师范专业建设意识淡薄, 特别是实践基地没落到实处, 而是采取传统专科专业模式, 套用其他学校的专业体系, 而忽视自己发展的特殊性, 没有形成自身的系统性。对于专业设置, 包括一些应用型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缺乏个性特色, 没有很好与地方实际经济情况结合起来, 没有很好做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设置本科专业和课程体系。

4.科研教学关系。由于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任务紧迫, 原来科研要求不高, 急于科研出成果, 有些学院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强调硬性任务———论文、项目、获奖等, 致使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不平衡, 加之收入多、名誉重, 由于从事教学的教师科研成果不突出, 晋升职称成果少, 难以通过, 似乎显出地位低、名誉少。久而久之, 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偏重科研, 挫伤了从事教学教师的积极性。

5.教师队伍建设。受原有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的限制, 加之条件有限, 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不愿来到这类院校, 拔尖人才更是稀缺, 虽然大多数新进教师学历层次较高, 但是各自为政, 科研氛围不浓, 学科团队难以形成。近年来年轻教师偏多, 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教师缺少培训机会,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老一套的内容和方法致使知识结构单调。

6.教师能力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技能落实不到位, 例如演讲、粉笔字等基本功的练习只停留在课堂上, 效果欠佳。对中小学教学改革现状缺乏实地调研, 加之教学实践学时不够充分, 从而就业竞争力不强。有些专业将实习安排为学生自主进行, 但部分学生为了集中精力考研, 实习只是做个样子, 有些干脆不实习;高校只是按照相关课程安排, 并没有调查基层具体情况, 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现代中小学的实际需求, 更谈不上卓越, 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索这类院校师范生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培养体系。

二、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新方案

为了适应新形势要求, 地方师范院校必须根据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订新的培养方案, 现在的师范生是不久将来的教师, 他们适应了新的要求, 才可能让他们的学生感觉距离卓越教师梦想更近, 那么卓越教师从遴选“卓越现在的学生”入手。

1.确立正确的培养观念。紧密联系自身办学实际情况, 我们地方院校不能一味攀比, 把自身发展实际以一流大学的质量标准来衡量, 这就是典型的忽视已有的办学特色, 抹煞学生的个性, 从而应该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结合自身已有优势, 探索有特色的办学模式, 注意到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3]。有时可以适当参照职业教育, 从基础抓起, 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避免轻视综合素质、忽视自我发展。鉴于此, 必须转变到培养综合素质上来, 纠正以前片面强调学生的单一素质。

2.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建立的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重心, 坚持面向应用,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旨在增强创业意识的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 吸引一线创业者开展“创业者”、“创业成功学”、“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等培养学生创业兴趣与素质能力的创业讲座, 开展“创业实践”、“创业行为”等培养学生创业实战能力的系列实训课, 在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努力构建“两课堂、三个平台”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学平台、实践平台、文化环境平台) 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4], 从而增强不同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首先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此类师资旨在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双师型”包括“双职称型”和“双素质型”。师资队伍必须具备“实用、实践、求实”的特色。首先,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聘任各个行业中的技术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 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来学校讲学, 聘请行业内优秀人士为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实践过程, 参与学校正常教学, 以利于把握该专业的前沿发展动向, 在实践课程中引入不同的企业理念、培训理念。其次, 教师参与实践研发, 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科研研发中,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素质。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与企业实践或者顶岗实习, 对教师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培训, 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 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 校外导师则负责指导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 这样才能落到实处。

4.制定切实的实施办法。我校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卓越教师培养行列:由院系领导和教育专家组成选拔小组, 从每个学院的二、三年级的师范专业挑选培养对象。通过相应的专业课测试、竞选、民主评议、专家组评审等考查学生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功, 最终选拔出具有成为卓越教师潜质的学生。经层层选拔, 现已有近百名学生成为首批卓越教师试点班成员, 配备二十名教师专门指导。这种培养方式对试点班学生的素质要求很高, 考虑有些学生入门后懈怠, 实行流动制, 及时补充优秀生淘汰不够继续努力的学生, 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三、实施卓越教师计划

由于时间较短, 难免在国内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尚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要求我们不但要从理论方面详细研究, 而且有必要认真分析实际情况,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结合不同专业寻求切入点, 制订切实可行的卓越教师计划。

1.明确培养卓越标准。一方面, 培养标准体现了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另一方面, 体现了当前的教育价值观念。卓越标准可通过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体现, 相应的方案首先要满足教师的职业要求, 当然还要遵循教师培养的规律。相对而言,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过程的首要任务, 是纲领性文件, 一旦确定下来, 就必须严格执行。在严格遵守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 制定过程应该广泛征求中小学教师、用人单位、业内人事的意见和建议, 让相关人员全程参与, 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只有用人单位认定卓越才能算得上卓越。

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教学改革要遵循六条原则:一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过程主体;二是教师角色定位如同教练, 重在加强指导、引导和辅导;三是清晰构建学生的学习目标;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期待;五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六是强调研讨式、行动式 (实践式) 学习。按照这六条原则, 以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目标, 我国学者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方面, 提出了“实践性知识”概念。围绕“教学生什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习”, 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课程考核评价三个方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3.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特色型、应用型、社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努力推进协同创新, 培养卓越人才, 努力构建坚定创业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已经与当地中小学校的需求对接, 建立了20多个“教师教育工作者协同创新基地”, 以基地为双方合作纽带, 并找到各自发展的原动力, 调动中小学校参与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同时争取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 这是积极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保障, 特别需要经常性地与政府研讨沟通, 使政府及时了解学校有关卓越教师计划的进展情况, 以便切实可行取得成效。

4.解决人才培养阻力。卓越教师培养受益者是当代学生,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终极追求。面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需从多方面找原因, 通过更新教学内容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应该在每一个学历层次教育中强调对教师素养的重视, 满足不同学生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体系的愿望。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以及参与式等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 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 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丰富学生海内外、校内外等多种实践学习经历。改革评价方式, 由过去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最近, 教育学专业学生深入附近中小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度越深, 效果越好。如果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能量被激活, 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篇4:培养目标师范

[摘 要]近年来农村教育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而快速发展,逐步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是体育学科教师配置依然不合理,这使得教师跨学科进行体育教学成为普遍现象。“全科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成为当今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形成自上而下、从下到上的双向改革机制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篮球项目趣味性高,易于开展,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因此对师范生篮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全科型”教师具备一定的篮球教学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篮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41-03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农村基层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协调城乡教育发展,培养输送农村各种人才的使命。然而由于城乡发展的差异,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还较为落后,客观上形成了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教学水平相对滞后的局面。国家为解决这一尖锐矛盾,设立了特岗教师等相关扶持政策,虽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状况,但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仍存在教师教学专业与自身所学专业不匹配的现象,使跨学科教学成为常态。要解决这种跨专业教学所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在师范院校中对师范专业学生采用“全科型”培养模式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体育学科教学较为普遍,本文旨从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体育学科篮球教学所呈现的现象,来探讨基于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全科型”培养目标的师范生篮球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两个班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类分析,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分类和调查对象见表1。

3.数理统计法

根据问卷得到相关数据,采取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与专业匹配情况

通过问卷一了解到2015年广西教育学院师范类毕业生中部分于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的专业匹配情况,见表2。

从表2可知,98名中小学教师中跨专业教学的有72名,占73.4%;跨专业教学主要集中在体育学科的领域占77%,P=0.043(P<0.05)。教学与专业不匹配且从事体育篮球课程教学的教师仅占16%,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篮球课程开展得并不活跃。造成的原因主要有:

(一)政策落伍

国家为了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在2006年制定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设立计划》,主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人数不足的客观问题,所以在政策中对特岗教师没有提出专业对口的要求。十年后依然采取原有政策而没有及时更新以适应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客观上形成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专业进行体育教学的局面。

(二)学校专业师资不足

近两年教育部提出增加中小学学生体育课时量的要求,并以文件形式要求各地方中小学学校给予落实。这相对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工作量,而体育师资就更显得短缺。然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引进体育人才指标有限,财政支出匮乏,也间接增加了教师跨专业体育教学的现象。

(三)篮球教学技能不足

农村中小学除了局限于学校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外,还取决于教师的主观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分布中,女性占主要部分,而篮球是一项技术、技能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部分女教师因篮球技术和技能掌握得不够,导致了她们在选择体育授课内容时会主观避让自己不擅长的教学课目。

三、基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师范生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专业体育教学虽能解决教学需要,但篮球科目授课过少,或是效果不明显,不利于国家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也不利于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但因目前国家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只能在满足师资数量的前提下再解决教师专业对口问题。因此,谋求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专业进行篮球教学,需从“厂家”(基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师范生)入手,培养学生成为体育教学需要的“全科型”人才。

(一)师范生的篮球教学观念转变

基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师范生篮球教学改革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专业体育教学的普遍现象而实施的战术需要,是为学生今后就业工作岗位所需的“全科型”教师技能而未雨绸缪,也是培养师范生掌握一套过硬的篮球教学技能,以适应广大农村中小学篮球活动蓬勃开展的需要,更是通过对学生篮球素养的培养,使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改革探讨

体育教学体系包含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直接影响师范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固定的示范→讲解→练习→纠错等模式为主,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但也间接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评价实行标准统一化,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虽然利于部分学生针对性复习并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但是没有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存在的事实,与 “健康第一”理念背道而驰。针对原有教学模式和评价方面的不足,课题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研究,主要从课堂常规、教学技能、素质训练三大板块来锻炼学生,让其充当“教师”的角色。例如课堂热身操的锻炼轮值,轮值到的学生可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或请教老师、同学,并认真备好课,做好“教师”角色,使其在具体量化要求中得到锻炼和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又如篮球的分层模式教学,根据学生不同能力进行分组,每组的成员轮值做“教师”授课角色,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教学评价改革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含教师、同学、自我评价等,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如表3,对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前后对比。

四、结果与分析

教改中通过学生对教学技能的实践和锻炼,以及合理评价,教学实验组(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20人)和教学对照组(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班20人)在学习兴趣、篮球技能掌握、对篮球运动的认识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变,详见表4、表5、表6。

从表4数据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期前1-24课时中对待课堂的感兴趣程度差异性不明显:P=0.75(P>0.05),课堂中兴趣提高比例对照组略占优。师范生由于从小学到大学的思维定式和学习习惯原因,面对篮球教学改革前期难免有抵触心理。篮球教学改革期中师范生对待篮球课堂兴趣提高程度差异性较为明显:P=0.01(P<0.05),师范生表现欲望强,特别对游戏组织环节感兴趣。篮球教学改革后期实验组兴趣变化差异性最大:P=0.048(P<0.05),对照组由于教学套路和中小学相差不大,教学新鲜感不强,无法更好提高学习篮球的兴趣。

由表5可知:篮球教学改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师范生在篮球教学技能差异性上不显著(P>0.05),实验组比对照组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略好,主要是在备课上下较多功夫。实验组在篮球教学改革经过24课时训练后,在期中、期末都比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都大于0.05。客观上说明师范生经过系统篮球教学改革能积极参与,基本掌握篮球教学技能,而对照组没有经过篮球教学改革,对待篮球教学技能难以掌握。

由表6可知: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篮球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终身篮球体育意识三个方面差值较大,实验组整体要优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因为受篮球教学改革影响,充当“教师”角色,实验组师范生都认真准备,学习动机较强。实验组学生通过若干次充当篮球“教师”角色后,对同学、老师给予的评价能接受,并很好地建立起信心,与此同时也能够在当“教师”时获得很大的成就感。问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师范生,实验组很多学生愿意日后把篮球作为自己终身体育锻炼的主要运动项目,对照组的学生则没有更多的选项。

五、结论

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专业体育教学已是一种常态,在师范院校体育教学中着力于“全科型”教师的培养,从“厂家”进行源头的教学改革,力求“产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改善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状况,提高教学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师范院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师范生篮球技能的教学,促进师范生篮球技能的掌握,对将来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专业进行篮球教学,提高中小学篮球教学质量,活跃农村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丰富国家篮球后备人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秀莲.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1(8):155-156.

[2] 张忠子.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20):241.

[3] 黄爱峰,吴昊,顾渊彦.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教育问题透视[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222-223.

[4] 仝东峰.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设想与思路[J].福建体育科技,2005(6):45.

[5] 贾佳.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创新的思考[J].运动,2015(16):72-73.

篇5:培养目标师范

高校师范是培养教师的基地,而教师的个人修养会影响着无数的学生,因此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比其他专业院校的学生要求更加严格,其他专业的素质教育影响的是个人,而师范生的素质影响的是多数人。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包含一般道德和职业道德。一般道德是指在生活中,要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在个人修养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工作认真,生活勤劳节俭,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工作中与人为善,团结他人,能够诚信谦让,大公无私,尊重他人。职业道德要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和引导学生成为诚实,正直的人,在工作中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出身或者智力因素来歧视他们。在言传的同时,更要用身教来引导。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身体素质要做到勤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身体健康,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要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像抽烟喝酒,彻夜上网或者打麻将,这样不仅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违反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多与人沟通,具备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会因为生活挫折就一蹶不振,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专业知识是自己所从事的教学专业的知识,这些知识仅仅依靠学校学习的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才能做到“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这样的境界;教学技能是教学的技术和方式,技能没有统一的模式,全靠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创造相应的方式,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意识。文化素质是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师在掌握自己专业的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跨科知识,像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涉及每一门学科,在当前网络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还要掌握熟练的信息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教学需要。

2师范生的人文素质结构和素质教育的意义

2.1师范生的人文素质结构

师范生的人文素质结构主要由人文知识、道德品质、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和心理教育组成。人文知识包括哲学,中国文学史,中外历史、地理、文明史、科技史和伦理学,除了这些必修科目外,还要学习大量课外知识,这样才能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道德品质包括传统道德和职业道德,传统道德包括我国的儒家思想,尊敬长辈,爱护他人,诚实守信,具有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等。职业道德是指在工作中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将学生培养成有礼貌,讲诚信,有高度责任的高尚人才。审美教育包括广义的审美和狭义的审美,广义的审美教育是指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狭义的审美是指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在生活中发现美。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艺术方面的学习,像通过美术、音乐、戏剧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来增加生活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心理教育是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来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掌握了心理学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也可以通过心理学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矛盾,帮助有心理隐患的学生解除烦恼。心理教育是培养人格教育的重要环节,完美人格不仅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和丰富的学识,还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才能勇敢面对。

2.2师范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篇6:培养目标师范

(初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促进免费师范毕业生继续深造和专业发展,根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实际和特点,制定我校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为他们将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要求是: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良好职业道德,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熟练运用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三)具有较好的教育科研素养,较强的教育实践反思能力,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我校免费师范毕业生。

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在服务期内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我校根据工作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考核录取。

三、培养方式

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采取在职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课程学习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寒暑假集中面授方式进行,实行学分制。我校将创新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采取与地方政府、地方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合作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新机制。选择具备条件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任教学校建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实行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的双导师制,共同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通过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我校与其他部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互认,共享优质资源。

四、课程设臵

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研究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程(12学分)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程(11学分)1.学科发展专题研究(3学分)2.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2学分)3.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学分)4.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2学分)5.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1.基础教育改革研究(2学分)2.教育政策与法规(1学分)3.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4.教育评价(2学分)5.学科学习心理学(2学分)6.中外学科教育比较(1学分)7.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教学(1学分)8.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学分)9.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10.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学分)11.校本教学研究(1学分)12.教育影视赏析(1学分)

13.学科实践(实验)教学研究(2学分)14.学科竞赛指导研究(2学分)

(四)教育实践研究(至少4学分)

在职学习头两年的考核合格,对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写出不少于4千字的总结和反思报告,获得2学分。

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完成一篇教育实践调查报告和一项教学设计,均不少于4千字,获得2学分。

五、教学要求

各专业方向应根据有关要求制订具体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教育硕士研究生树立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面向基础教育,加强案例教学,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养成,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注重教育实践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正确处理好远程教育与集中面授两种课程学习方式的关系,学位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应有一半的课程或课时通过集中面授的方式学习。制订严格的教学考核标准,采取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学习的考查与考试可通过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

学位论文的撰写要立足教育实践,突出学以致用,要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或教育教学与管理案例分析等。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一般不少于2万字。

(二)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评审应着重考察其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论文应按一定比例进行双盲评审,严格答辩程序,保证论文质量。论文的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相关学科的中小学高级教师。

(三)学位授予

篇7:技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论文

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积极发展的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是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于更高质量的人才的培养。本文就人才培养的对象以及实施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即学生和教师)作为主体,结合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趋势,主要围绕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在实践教学、教师团队建设、实验和图书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还指出了就业辅导和创业教育,以及校友回访的重要性。

一、构织职业梦想,就业辅导/创业教育贯穿始终

1.激发学习动力和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及早帮助学生构织职业梦想,并非教育的急功近利。相反,临近毕业才面对就业问题,难免“亡羊补牢”。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提供职业咨询以及相应的心理辅导,目前国内普通高等院校都亟待加强。

建立就业目标可以激发学习动力。实践证明,就业目标明确的低年级学生,在达到一定的学分条件允许其调换专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热情;目标明确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达到毕业的培养效果。从某种程度上,就业辅导/创业教育,可以减少教育浪费、更快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人才。

2.技术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要求

以我校毕业生主要服务的广东省为例,技术经济从低端加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转型。而广东中小企业多,技术创新相对比较困难,先进服务化方向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需要就业辅导/创业教育相应跟进。

二、宽口径,厚基础,力求培养出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很难想象完全不懂电学知识的人在设计和维修等工作中注意绝缘等问题;也不难理解初级的制造业工人无法理解制造工艺上的要求。良好的沟通技能在语言层面表现为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深层次体现的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及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解能力。现代科技的更新,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专业服务的细分,同时也对专业人才跨学科知识涵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任何一个人才对于社会如同一个零部件对于某一系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有良好的沟通技能。而这种沟通技能语言层面上反映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深层次上所体现的是工程技术方面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所拥有的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解能力。毋庸多说,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目标。我国历来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新兴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知识传授是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三、注重学习能力和特长培养,建立坚强的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科技快速发展要求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具备终生教育的观念。特长的培养,对于建立坚强的自信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利于实现终生教育。特长的培养,对于建立坚强的自信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反过来,强大的自信心和健全的`人格贯穿始终,利于实现终生教育。虽然在课程教授的环节中已充分应用了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但是太快太直接的板书过程容易忽略推导过程以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不可能向学生教授的面面俱到,学生也不可能一一接受。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触类旁通。

四、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有一定的工程背景,能把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双师型专业师资短时间内难以获得,也不符合教师们各有所长的实际。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在职或者退休工程师讲学指导、对已有教师进行企业/工程培训,以及加强理论型和实践型教师之间的配合。

“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思而创新。”欧美国家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课时可占课程总学时的2/3。我们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验及设计等实践条件[3],同时注重和教学组织和质量管理。要加强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实践教学。后者指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收集信息,引导其扩充新知识,自己整理归纳并制定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在实践教学中启发思考,鼓励大胆创新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技能水平,帮助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1.课程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点,还要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是怎样发现的,现在的发展现况, 使学生了解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该学科的关系,激发他们探索未来知识的兴趣和自己动手创造的欲望。

2.实验教学环节

应当将验证型为的主传统实验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宏观指导与个性辅导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形式。即实验指导书只强调实验目的、原理及要求等,省略具体过程,教师根据已有实验仪器设备编制使用手册及注意事项;学生自主选配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过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体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从中汲取经验,拓宽思路,培养创新性思维,培养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

3.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

建议采用双向选择的方法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的任务,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实习中寻找发现问题,并通过积极引导、综合提高,引申为课程/毕业设计题目。特别是从生产企业中提炼设计课题,采用校企联合攻关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提高工程应用价值,还可增强学生刻苦钻研、追求创新的动力,提高设计质量。此外,还可缓解教学经费压力、直接检验设计结果,进一步提供研究课题,为社会企业对口输送人才做积极准备。

六、整合资源,加强资源共享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要考虑合理的专业构成和年龄、学历的搭配,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模式同样非常重要。过去的师徒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工程经验积累和传承的科学性。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新进教师的培养,专业带头人或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等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教师队伍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缩短师资队伍建设的时间。

随着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科交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同行业的专业新知识也在不断扩增。建议共同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以学校的名义保护其版权。而任何一名校内的教师(甚至是校际间有合作协议的他校教师)都可以调用。同样,实验教学的资料建设,也可以通过老师们甚至是师生间合作来完成。

加教师们强合作,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增进学习气氛,促进优良学风的建立,借助讨论激发创新的灵感,培养责任心和合作意识等。师生共同攻坚,合作解决问题,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且这种新老结合的合作模式,最容易产生实效的创新思维模式。

七、培养市场经济和环保意识,提高服务理念

市场经济要求产品在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等过程中综合考虑消费者的感觉和情感需求、成本等要求。对于设计制造加工等各个环节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市场经济和环保等意识的培养。

八、借鉴传统和国际经验,创新教育模式

开放式的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不同层次的相互讨论和交流可以扫除技术认识的盲点和误区,促进教学相长,并催化彼此创新思维的产生。学长带学弟学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低年级的学习针对性,减少弯路,提高其学习效率;也增加了高年级学生的成就感,促使其对专业精进的追求,也培养了责任心。还促进了各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还要借鉴国外对于企业实践的学生适当放宽毕业年限。避免出现因为实习周期短,或者毕业时间固定,无法跟进或者负责完整的项目过程而限制企业将实习生真正纳入项目组,错失真正锻炼的学习机会。

九、保持毕业生跟踪调查,定期组织校友回访座谈

篇8:培养目标师范

美术教育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美术教育是一种以美术为教育媒介, 充分挖掘美术的素质教育功能, 追求普通教育意义的人格素质教育效果的教育行为或教育活动, 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完善人格而协调地发展人的整体素质。所以,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是以美术为基点、以教育为载体、以人为本位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 这是美术教育的本质含义。

美术教育分为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和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着眼点, 从美术本位出发, 以教育为手段, 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 同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传达美术知识和技能, 促进美术文化的整体发展。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的着眼点在教育, 从教育的价值来看待美术教育, 把美术作为一种媒介, 建构以美术为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 培养人的道德观、情感观、审美观、智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 以便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1]。因此,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可完整地被表述为:以教育为手段, 向学生传达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 通过美术教学,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 发展智力和创造性, 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之功效。

2 合理定位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所大学或学院的出发点, 也是其最终的归宿。有研究者从宏观角度指出, 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体系, 一般由3个层次组成, 即国家层次、学校层次和专业层次。国家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宏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社会需求和本科教育的特点规定了本科教育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学校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中观性的培养目标。它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 学校的科类性质、在整个高等学校系统中的地位、所在经济区域、办学传统和条件等, 制定培养目标。不同科类、层次、区域学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尽相同, 即便是同一科类和层次, 由于所在区域不同, 其培养目标也会有所差异。专业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微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既要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 又要依据学校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及专业性质等做进一步的具体规定。可见, 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不能等同, 也不能相互替代。所以, 应根据具体国情、区域特点、学校类型、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3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仍未能脱离专业美院美术教育培养模式, 未把美术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 以技能型专业美术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仍占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培养目标过于技术化、专业化。当前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基本沿袭了其他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 自己没有突出的特色。故此, 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

首先, 突出师范性。不少师范院校的学生, 谈专业多, 论教育少, 只想经过个人的奋斗成为艺术家, 轻视美术教育。这种态度是缺乏师范意识的表现。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师范观念, 院校就要明确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培养对象是中小学美术教师, 要专门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和规律, 而美术学院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专门的美术人才, 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专业。目前, 由于高校扩招, 师范类和美术类美术专业招生的考试形式几乎一样, 都是以绘画为主, 录取的文化分也是国家统一划定的, 在这种招生制度下, 学生的志愿容易混乱, 考生往往以为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差别不大。因此, 考生在选择的时候含糊不清, 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 进入了认为美术专业就是画画的误区, 导致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能真正体现师范性, 学生容易认为师范生就是多学点教育学和心理学, 与美术类专业区别不大。这些都是缺乏师范意识的表现。抱着画家梦去完成师范学业, 出发点就是错的, 更别说有满腔的热情进行教学研究了。所以, 师范生要实事求是地立足专业, 认真研究师范美术教学, 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重技巧轻理论或是重理论轻技巧都是不可取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明确师范是什么, 美术师范生该干什么, 这样才能清楚专业的学习方向, 认识师范教育的意义, 师范性教育才能得到进一步强化[2]。

其次, 深化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应是美术教育的文化化, 使得美术教育从片面追求美术技术转向追求美术文化。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是培养一种文化人, 而不是“匠人”, 这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美术教育的文化化要求我们在培养文化人的同时, 也要在美术技术学习中加大文化的含量, 对任何一幅作品的解读都不能脱离该作品的文化环境、文化演变和风格形式等特点。多元文化理念要求每个学生都与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相连, 学生不仅是一个自然人, 更是一个社会人、文化人, 他需要的是课程对自身文化的接纳和认同, 因为他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境域作为基础来理解他所面对的复杂的现实世界。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文化化提出, 使人们对美术的学习从以往过多关注技能方面转向了关注美术的文化内涵方面, 从而把美术与相关文化结合起来, 以便达到美术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

再次, 强调民族化。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本质特点就是民族化, 这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也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强大优势。民族化是多元文化社会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过去尽管也强调民族特色, 并以此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学科。况且民族特色与民族化也是不同的, 民族化可以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培养目标层面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 尤其是对民族美术的深厚情感, 要热爱民族美术, 关心民族地区, 自尊自强。长期以来, 失之偏颇的美术教育理念使得许多人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有着错误的认知, 好像只有现代的美术及其教育手段与理念才是先进的, 一提到民族的艺术, 似乎都是土气, 甚至是落后的, 是狭小的地域性的, 不能融入现代美术。因此, 在民族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 不仅要加大民族民间美术的知识容量, 使其系统化, 更要加大对民族民间美术的情感培养力度。换句话说,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本土美术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强调教育内容的知识性及其系统性, 要同时重视教育内容的情感性与思想性, 要将思想观念的教育寓于知识技能的教育之中, 通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形成正确的情感与观念。

最后, 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培养目标的归宿是培养目标与地区密切联系。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密切关联。多元文化社会所要求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也必然包含美术院系培养目标的地方性要求。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上, 作为市场追随者的大学或学院, 如何突破重围, 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笔者认为, 需扎根于本土特色, 从本地区产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 走出一条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的道路,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地方大学或学院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及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从过去过分强调国家整体性向地方性转变, 在培养目标上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人才规格、专业设计和办学形式上有较强的为地方服务的针对性,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 适时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进行调整,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和行业领域, 在不断满足地方需要的同时, 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作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的培养目标, 不仅要突出地方特色, 而且要全方位实现地方化, 避免盲目地向内地综合大学或专业学院行列迈进的误区, 在创办地方特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打造区域教育品牌。

4 培养能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人才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在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上应当坚持两方面的原则:一方面, 培养热爱本土社会文化和民族地区、理解本土社会文化和民族地区, 以及愿意为本土社会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才。另一方面,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在美术院系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中, 应注重培养他们不卑不亢的民族意识和本土意识, 既要敢于面对本土社会和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事实, 更要以积极的态度从事本土社会和民族地区不断重建工作, 培养他们作为民族地区的一员所应具有的对本地区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 强化他们与本土社会和民族地区之间难以割断的文化和心理联系。

综上所述,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师范教育要立足专业, 认识师范教育的意义, 认真研究师范美术教育。在美术专业技巧和理论协调发展的同时, 应把师范化和文化化、民族化、地方化有效地结合起来, 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并以此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学科。

摘要: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要适应社会发展, 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针对高等师范美术院系培养目标过于注重技术化和专业化的问题, 笔者提出民族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师范化、文化化、民族化和地方化。

关键词:民族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波.浅析高师美术教育内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5) :159~16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培养目标师范】相关文章:

培养目标05-08

调整培养目标05-16

学校培养目标05-17

教育培养目标05-09

培养目标模式05-13

项目总工培养目标04-12

小学阅读培养目标05-09

培养目标及标准05-26

培养目标与规格06-03

预算员培养目标范文06-20

上一篇:工作职能之业务员下一篇:师讯网推荐—幼儿园托班社会教案《虫儿虫儿草地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