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思想内容

2024-04-13

评价思想内容(精选8篇)

篇1:评价思想内容

评价思想内容(上)

【解题技巧】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感情,传递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一、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尽管古代诗歌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但同一类型的诗歌通常具有一些“共性”。考生只要在平时复习中把握住这些“共性”,在考试时从诗歌的所属类型入手,便会加大解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考生可以把诗歌按内容特点作相关分类,如:送别类、怀古类、山水田园类、边塞类等。

二、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一般都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命制。因此,由“点”及“面”是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可行方法之一。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诗歌思想内容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2.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 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诗人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都是诗中的关键句。考生只要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这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表明这两首诗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考生在答题时就有了针对性。

4.意象。意象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达凄凉、哀伤之情。考生平时备考时可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注释。要将出现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看作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注释对考生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注释中往往会涉及一些相关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等等。

三、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思想内容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借助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表现手法。古代借景抒情类诗歌绝大多数是以乐景来表乐情的,但也有一些诗歌却是以乐景来寄托哀情。考生在解读此类诗歌时,不能被诗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而误解诗人的真实情感。

设问方式: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请概括诗人的情感。探究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诗歌情感(产生原因+感情基调)。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题目中若有“哪些”“概括”等字样,答题时把情感内容一一概括出来即可,可不必作特别详细的解说。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②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1.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

2.诗人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晚 秋

□庾 信[注]

凄清临晚景,疏索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抟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云峰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注]庾信,南北朝诗人,以使臣身份出使长安,因江陵陷落而不得南归,历仕西魏及北周,终老北方,此诗写于屈仕北朝之后。

1.简要赏析颔联中的“凝”“卷”两字。

答: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请概括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踏莎行 春暮

□寇 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墉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1.“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是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面面?

答: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

□朱 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①光阴能有几?金龟②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肥滤?年泪。

[注]①九十:春光三个月共九十天。②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金龟换酒,以酬李白。

1.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答: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定王台①

□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1.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答: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答:

篇2:评价思想内容

1.读题目。题目是 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而这些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

2.关注作者

(1)关注作者,可以从他的风格特点上获得提示,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理解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

如王维,以创作山水田园诗为主,语言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内容上主要写山水隐逸生活,特别是清静优美的景物,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2)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性格等等,无不深深打上当时社会风气的烙印;具体了解写作某一首诗时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等对把握情感有重要的帮助。

如:李白、杜甫、李清照等诗人词人的生平、人生经历,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思想内容。

3.看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注释可以揭示背景,理解诗歌,了解典故内容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把握情感。

4.抓关键句。

从五七言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

5.把握形象。

注意意象的特征和寓意,注意形象的外在特征、内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等,有助于情感的把握,特别是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诗。另外柳、月、长亭、水、白云等常见意象的含义暗示了情感的流露。

6.抓诗眼。

篇3:评价思想内容

(阅读材料略, 参见本期P27)

细读全文, 结合自己的认识, 谈谈你怎样正确理解作者反复强调的“年轻时就要去远方”的观点。

失误展示

从考生应试的情况来看, 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失误: (1) 浅尝辄止, 不及其余。有同学仅认为作者反复强调“年轻时就要去远方”是因为“年轻人有青春的朝气和充沛的精力”, 而没有结合文本做更全面、更深层的思考;

(2) 偏离题意, 缺乏个性。有同学作答时, 只是从选文中摘抄语句, 如:“只有年轻时去远方, 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 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 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而没能“结合自己的认识”来阐明见解;

(3) 层次不清, 语言啰嗦。有同学在表述自己的理解时, 不能做到有理有据、由感性到理性, 更为普遍的失误是作答的语言不够准确、简洁和流畅, 甚至还有语病。

问题辨析

以上失误的出现, 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因为这类试题的答案一般都是开放的, 即不设统一答案,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算对, 所以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只要作答, 就能得分, 这样答题时自然就缺少了慎重思考、精益求精的态度;

其次是文章没有真正读懂。有相当多的同学在应试时养成了“缘题读文”的不良习惯, 即题目涉及到哪部分文字, 就读哪部分, 一般都不屑去通读全文。然而, 这类试题恰恰是对文章深度阅读能力的考查。可以想见, 如果对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倾向等没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甚至连文章都没能认真读完, 怎么可能获得真切的感悟, 并作出独到的评价呢?

第三是语言表达能力低下。一般说来, 这类试题的答案文字量比较多, 要用几句话或一个完整的语段来加以回答。尤其是在评分时, 也往往是按层次、要点判分的。因此, 对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 即使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 也会因语言表达的欠缺而失分。

答题指导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作品的阅读感悟及评价能力, 它要求同学们不仅了解文章写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而且还要能够读出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因此, 其综合性强, 能力层级高, 对大多数同学来说, 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有点难, 但它终归是中考题, 是每一个初中生的语文能力所及的, 只要充满自信, 认真读文, 慎审题意, 准确表述, 就一定能作出满意的回答。

具体地说, 作答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首先要通读全文, 把握文意。无论时间有多紧, 一定要先通览全文, 至少大致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及大意, 并概括文章的主题, 辨明作者倾注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这是答好题的前提。

其次要审读题干, 明确题意。这是答好题的关键。这类试题在要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进行评价感悟时, 往往都会设置一些如“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认识”“选择其中一点”等限制, 作答时一定要明确这些要求,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第三要精心组织语言, 完美表达。一要梳理出答案的各个要点, 并理清这些要点之间的关系, 做到观点明确, 有理有据, 层次分明;二要用完整的语句, 而切忌用“词”或“短语”的形式作答。并且要力求做到语言准确流畅、简洁明了。譬如以上试题, 不仿这样作答: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年轻时就要去远方”意在告诉我们:年轻人有胆略和勇气, 有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 具备去远方的主客观条件。只有趁着年轻时去远方, 才能收获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为将来留下难忘的值得欣慰的回忆。同时, 年轻时去远方, 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学习更多的知识, 磨练坚强的意志, 不能只凭意气用事, 盲目闯荡。不过,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题目对答案有具体字数的要求, 务必注意不能突破规定字数, 否则会被扣分。

实战演练

(2010年江苏常州卷)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1-4题。 (12分)

但丁的目光

■赵丽宏

(1) 暮色降临, 那些曲折的街道和小巷顿时更显得幽深。眼看天色一点点幽暗, 站在街口, 那些古老楼房迎面压下来, 遮住了窥探的视线。黄昏的佛罗伦萨, 在一个外来者的眼里, 显得无比神秘。

(2) 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 陪我的意大利朋友轻声说:“但丁, 他在这里住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是一座很普通的临街小楼, 看上去已经歪歪斜斜, 门口挂着一盏方形风灯, 灯不亮, 闪烁着昏黄的光。给人的感觉, 这光芒也是古老的, 六百多年岁月, 都浓缩在这幽暗的灯光中。

(3) 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 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就是但丁当年走过的路, 一条普通的小路, 走出非凡的人生。1302年, 但丁35岁, 那一年, 他遭到权贵的迫害, 被当政者宣布终生流放, 永远不准返回佛罗伦萨。这样的遭遇, 对一般人也许是沉沦和毁灭, 然而对但丁, 这却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4) 但丁从此开始流亡生活。他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 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离开佛罗伦萨, 他旅行, 观察, 思考, 游遍了意大利, 认识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他每天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 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他没有想到, 告别故乡, 就成了永远的游子, 在他活着的时候, 竟然再没有机会重返佛罗伦萨。晚年的但丁, 定居于古城拉韦纳, 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 倾注于《神曲》的创作。一个游子, 客居他乡, 心含着愁苦, 也怀着憧憬, 用鹅毛笔写出一行行奇妙的诗句。但丁在诗中梦游地狱、炼狱, 历经千难万险, 最后抵达天堂。其惊人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 前无古人。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 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 他是为爱和理想而创作。

(5) 我来到但丁广场时, 天已经落黑, 下起了小雨。空旷的广场上不见人影, 圣十字教堂孤独地站在微雨迷蒙的夜色里。教堂已经关门, 我只能站在门口沉思默想。在这座教堂里, 埋葬着佛罗伦萨历代的主教和显赫的权贵。但丁的墓碑, 在教堂的入口处, 只是块普通的石碑, 上面刻着诗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然而, 到这里的人们, 大多只为但丁而来, 为他的《神曲》而来。这应了李白诗句的意境:“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6) 教堂大门的左侧, 有一尊高大的大理石雕像, 是但丁的立像。台基上, 刻着诗人的姓名。台基的两边, 是两头大理石狮子, 威严地护卫在主人的脚下。但丁穿着宽大的长袍, 伫立在精致的台基上。诗人的目光, 一如他故居前那尊铜像, 忧郁而深邃, 俯视着夜色迷茫的大地。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 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文章以“但丁的目光”为线索, 采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回忆了但丁的经历, 痛斥了权贵对但丁的迫害。

B.第 (2) 段的景物描写, 着力渲染一种抑郁的气氛, 为下文写但丁凄凉的经历奠定感情基调, 这与第 (1) 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C.本文将游记穿插在人物介绍中, 写法新颖, 独具特色;语言华美, 充满哲理。

D.但丁取得非凡成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曲折的人生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和创作形式。

2.文章第 (3) 段末尾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3分)

3.文章的标题为“但丁的目光”, 请说说“目光”的特征和具体含义。 (3分)

4.第 (5) 段末尾作者引用李白评价屈原的诗句有何意图?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 结合本文内容, 用自己的话写一句不超过30个字的包含哲理的人生感悟。 (4分)

链接1:因为对电影的痴迷, 王宝强8岁上少林寺拜师学艺, 14岁只身闯荡北京, 成为北漂一族。很多人因生活得不到保障而纷纷退却时, 王宝强留了下来。他夜宿街头, 啃冷馍, 喝冷水, 每天到片场等待……16岁时被导演李扬挑中, 从此成为著名的影星, 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链接2:曼德拉出生于南非大酋长家庭, 却“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为反对白人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 坚持民族解放斗争, 他历经坎坷, 饱受27年的牢狱之苦。1994年, 斗争取得最终胜利, 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曼德拉还担任过非国大主席, 并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1) 引用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生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分。A以游踪为线索;“痛斥了权贵对但丁的迫害”应为“颂扬了但丁的丰功伟绩”。C是将“人物介绍”穿插在“游记”中, “语言华美”错, 本文语言质朴。D最主要的原因是但丁深邃的思想, 即追求知识和美德, 为爱和理想而创作)

2.他从此可以开始自由地追求知识和美德; (1分) 从此可以开始旅行、观察、思考, 游历意大利, 认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 (1分) 为他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倾注于《神曲》的创作作了充分的准备。 (1分) (只答“为爱和理想而创作”得1分)

3.特征:忧郁而深邃。 (1分)

含义:忧郁, 但丁对世界人民没有摆脱悲惨的遭遇, 心含愁苦; (答“指但丁流亡、客居他乡, 内心愁苦”亦可) (1分) 深邃, 但丁因思考生命的意义、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而流露出的精神、气质等。 (1分)

(共3分。特征1分, 含义2分。意对即可)

4. (1) 告诉读者但丁虽出身卑微, 命运坎坷, 但写成《神曲》, 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流芳百世, 表达了作者对但丁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2分)

(2) 无统一答案, 共2分。应包含以下要素:明确的目标 (信念、追求等) 、顽强的毅力 (执著的努力、奋斗等) 、人生的价值等。要素不全、超过字数酌扣。

2分答案示例:

(1) 执著的信念、顽强的拼搏浇灌出缤纷的生命之花。

(2) 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 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3) 坚定前行, 为大众利益不懈奋斗的人, 历史会记住他们。

1分答案示例:

生命因坚强而美丽;生命的光辉在于坠落后能再度崛起。

0分答案示例:

篇4:评价思想内容(上)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感情,传递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一、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尽管古代诗歌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但同一类型的诗歌通常具有一些“共性”。考生只要在平时复习中把握住这些“共性”,在考试时从诗歌的所属类型入手,便会加大解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考生可以把诗歌按内容特点作相关分类,如:送别类、怀古类、山水田园类、边塞类等。

二、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一般都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命制。因此,由“点”及“面”是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可行方法之一。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诗歌思想内容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2.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 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诗人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都是诗中的关键句。考生只要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这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表明这两首诗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考生在答题时就有了针对性。

4.意象。意象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达凄凉、哀伤之情。考生平时备考时可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注释。要将出现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看作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注释对考生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注释中往往会涉及一些相关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等等。

三、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思想内容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借助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表现手法。古代借景抒情类诗歌绝大多数是以乐景来表乐情的,但也有一些诗歌却是以乐景来寄托哀情。考生在解读此类诗歌时,不能被诗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而误解诗人的真实情感。

设问方式: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请概括诗人的情感。探究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诗歌情感(产生原因+感情基调)。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题目中若有“哪些”“概括”等字样,答题时把情感内容一一概括出来即可,可不必作特别详细的解说。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將。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②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1.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

2.诗人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晚 秋

□庾 信[注]

凄清临晚景,疏索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抟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云峰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注]庾信,南北朝诗人,以使臣身份出使长安,因江陵陷落而不得南归,历仕西魏及北周,终老北方,此诗写于屈仕北朝之后。

1.简要赏析颔联中的“凝”“卷”两字。

答: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请概括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踏莎行 春暮

□寇 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墉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1.“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是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面面?

答: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

□朱 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①光阴能有几?金龟②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泪。

[注]①九十:春光三个月共九十天。②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金龟换酒,以酬李白。

1.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答: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定王台①

□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1.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答: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篇5:评价思想内容

1.作者高歌而问谁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应和者,然而只有空谷中响起的清音,作者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孤独;而这种孤独,不仅指没有旅伴,更指因自己的思想主张(或抗金主张)得不到响应而产生的孤独,流露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2.⑴古木回岩楼阁风。⑵幽客时憩泊和半醒半醉游三日。李白一生经历坎坷,长期浪迹江湖,身临佳境时幽客时憩泊;杜牧仕途失意,长期飘泊,面对胜景时半醒半醉游三日,这两句诗都表明作者想把政治失意的苦闷消解在可以令人忘忧的美景之中。3.此处的梅喻指隐居的友人鲁卿。作者称自己为探梅人,既称赞了鲁卿高洁的人品,又表明了作者与鲁卿之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篇6:评价思想内容

考点中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章中“已有的东西”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原来固有的,而是阅读欣赏者加上去的主观性较强的东西。而现代文阅读的其他项要求则是对文章“已有的”东西进行理解、筛选、分析和综合,得出的结论应该客观,因此“评价”已突破了单是文字的意义和内容的理解,进入了阅读能力最高层次的要求了,它比其他能力更加要求阅读者的个体参与,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考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在这里也有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天地。

“评价”是以深入阅读为前提的,而其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理性思考和审美判断,对作品的优劣得失、是非美丑有一个深层次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品评意识,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评价评价思想内容准确(偏激)、深刻(肤浅)、全面(片面)、客观(臆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和理解是评价的前提与基础,评价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进行评论。因此在评价时要注意:

具体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客观的评价。

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辨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历史的评价。

篇7:评价思想内容

第五讲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剖析: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必考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 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 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这个考点,在古诗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命题预测:

1、从近两年看,在对文本情感情趣、思想价值、态度观点的评价中,目前的试题还多从让考生在诗歌文本中指认的层面设题,即以某个句子或整首诗表达出 了什么样的心情,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是否赞同前人的评价等为设题形式。如 “这首诗写到了‘伤心’,诗人什么伤心”,这种试题的答案,一般是指认性、单一性的。考生从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去挖掘,去认同,就可依诗歌内容作答。

2、但是,诗歌鉴赏考查也有将思想感情态度等的评价,引向思想的多维度、意趣性价值的多向度、意象主旨的多义性、情感内涵的不定性等方面,这样的题更能体现考生对诗歌文本的个性解读与鉴赏。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到语文教学领域的今天,开放试题能鼓励探究创新,不以定向的大一统标准束缚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就允许见仁见智。如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一题,参考答案的说明: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技巧透视

1、加强古诗鉴赏基础知识的储备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的。诗歌鉴赏是一个从形式到思想内容的过程,真正了解了形式美的内涵,方能探知思想内容的要旨和观点态度的正误。为此,平时应注重积累,多阅读一些古诗词名作,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水平;了解古代诗歌产生的重要年代的一些基本社会特征;还要了解重要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艺术风格。

2、掌握古诗思想情感的类型及常用术语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

抒写报国无门的悲伤

抒写山河沦丧的痛苦

慨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慨叹理想不为人知的痛苦 思乡怀人:写羁旅愁思的写思念亲友的写边关思乡的写闺中怀人的 离情别绪:写依依不舍的写情深意长勉励的坦陈心志告白的

山水之情:或明丽,或壮阔,或细腻,等等,表达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伤春悲秋:美好光阴的逝去,往往让人想到人生短暂,浮生若梦

怀才不遇:古代诗人多为饱学之士,他们想建功立业,但能平步青云者却寥寥无几,大多数还是布衣疏食,老死林下,因此有怀才不遇的满腹牢骚。

隐逸之趣:一些不容于朝廷的诗人,多归隐江湖有的是真的淡泊宁静,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意趣;有的放达;也有的“身在泉林,心存魏阙”

吊古伤今: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往往借咏叹古人之事而得到抒发。

3、掌握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基本方法

(1)从诗题入手。诗题就是诗歌的眼睛,往往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抓关键词。关键词句,尤其是抒情议论性文字往往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

(3)整体把握诗意。读一首诗,如不从整体上把握其意境,是很难深刻理解诗的含义的。古诗讲究“起、承、转、合”,前面几句往往是为表情达意蓄势,最后的诗句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旨。

(4)从现象到本质。诗歌的特点之一是委婉含蓄,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言在此意在彼,一种是用语含蓄隐晦。要读懂前一种诗歌,需要对相关的人事背景有所了解;要读懂后一种诗歌,注意全局把握整首诗的意旨。

(5)发挥想象和联想。创作诗歌需要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也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为读者留下了相当大的联想和想象空间。透过一些关键字词,读者可以联系诗人本身,想象诗人创作时的心情、感受、处境等,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由己推人,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6)从背景出发。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联系背景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是很有帮助的。因此,一定要重视诗词后所附的有关注释,这些注释,一般是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经过、背景,往往能帮助考生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主题。

(7)从典故解读入手。典故都有出处,因文人墨客的长期使用而具有固定的思想内涵。如能从典故出发,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8)了解诗歌的题材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不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叮咛、赞颂对方;

送别诗

诉说惜别之情;

叙述别后思念

对古代人、事的凭吊;

缅怀先贤、追慕古人;

咏史诗、怀古诗

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

倾诉生不逢时的感慨;

借古讽今,感慨昔盛今衰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边塞诗

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

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表现思乡思亲之情

羁旅诗

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

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思乡诗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情感

闺怨诗

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情感

问答模式 提问方式:

①试分析这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

②诗人写到了某个意思,说说这个意思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③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什么的,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的,你同意哪种看法? ④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第三步,紧扣观点,前后呼应,思路清晰 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唐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问:诗歌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步骤一)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步骤二)诗人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感受到唐朝的萧条衰败,(步骤三)因唐王朝的衰败而生出一片伤心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唐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问:这首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叹?

答:表达了人格高洁却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玉盘”即是白牡丹,它的“承露冷”“无人看”与人人“争赏”的“街西紫牡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诗题中特别点出是“裴给事宅”的“白牡丹”,这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问: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1、是咏梅之作。词题是“梅”,词的内容或直接或间接写梅。上阙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与“天淡”、“云来去”相融相洽。下阙虽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情。

2、是怀人之作。上阙写梅,写得极美,即下片中说的“胜绝”,这“胜绝”之景是为写人情而设,写“胜绝”是为了写“愁绝”,起反衬作用,表达深切的怀人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问: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这幅图表现了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练习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

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这幅图表现了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练习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

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兵败十年未能还家,甚至连还家的梦都未曾有过,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自己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练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这首诗通过在谢朓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苦闷,也流露出了 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 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可是一再地受到压抑,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又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因此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的壮丽景象,“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以解脱心中的郁闷。

练习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比喻。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①通过用典和比喻暗示奸邪为非作歹,暗示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②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长安不见”忧贤者不得任用,报国无门,表达了一腔忧国忧君忧民之情。

练习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练习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8:评价思想内容

高职学生思想的坚定来源于其理论知识的觉醒, 而理论知识的觉醒来源于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在高职院校理论课程的评价中, 采用的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方式。定量评价以考试的方式展开, 在具体考核过程中, 高职学校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 又分为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定性评价以小论文作为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在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时采用的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笔者根据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将考核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政治理论素养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政治理论素养是高职学校重要的政治素养之一, 与之相关的课程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体概论, 主要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政治理论, 这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决定着中国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学生政治理论的教育,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的基本内容, 另一方面坚定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立场。这个内容的考核采用的是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闭卷考试以考查教材所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 考试时间为一个小时, 考核的形式包括填空、选择、判断、解答以及论述等多种形式, 学生需要在熟读教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考试。开卷考试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内容的基本理解, 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通过相关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 通过开放性试题设置论述题, 考查学生运用政治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在了解马克思理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实践以及当下的时事热点进行了解,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在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中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形成。

2. 思想品德修养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高职学校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主体核心道德的学习, 了解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法律基础和当代的一些基本政策。对于这一内容的考核, 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的是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 但随着新课程的开展, 政治学以及教育学专家越来越认识到, 思想道德素养的界定通过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也逐渐出现学生理论道德素养很高, 而道德实践水平却很低的矛盾, 也因此引发了高校对思想道德素养的评价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探讨。在高职学生的评价考核中采用的是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在比例分配上不同院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考试成绩的考核多以闭卷方式展开, 对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水平进行考评, 平时成绩的考核是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 采用的是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的方式展开, 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在上课期间的表现和在大学日常生活中道德言语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 根据同伴间的日常观察和行为记录, 以周为单位进行评价, 由学科代表将分数予以记录。但为了避免高职学生互评中的主观性, 根据学科课程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行为设计出加分、减分项目, 对学生中发生的严重不良道德行为和随意评价的行为进行减分处理, 对良好道德行为 (如:学生义务献血、做志愿者、义工等。由班长出示名单, 班主任核实签字、系部盖章确认。) 和客观评价的行为予以加分处理, 以保证考核的公正性, 促进学生道德理论和道德行为间的转化。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评价的困境

1. 评价目标笼统, 指导性不强

思想政治的评价目标包括宏观方面从国家角度制定的目标和微观方面从学校角度设置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的宏观目标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等政治理论的学习,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素质。微观方面的考查以等级的形式展开, 一方面及格便为通过的考试评定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性不高, 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前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基本行得通,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采用的是等级评定, 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激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评价方式的改革遇到阻碍。一些学生尝试开展的新的评价方式长时间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 得不到推广, 没有达到教学评价的目的。

2. 评价范围的狭窄, 评价不全面

目前,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大多集中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上, 而在课堂教学中又单一的关注学生的知识识记。不可否认, 理论知识的识记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识记一方面无法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 无法促进知识的内化, 使学生在学业结束后将理论知识大部分遗忘, 也使理论知识的理解处于较低的水平。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高于基础教育, 但对于大多数非政治专业的学生来说, 毕业后仍然能够记得和理解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大多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积累。另一方面, 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理论的提高绝不仅限于课堂教学, 学生在校园活动和暑期实践中也是思想道德的重要发展基地, 评价范围的局限性影响了思想道德素养和理论的实践。

三建设高职思想政治评价体系

1. 建立以行为评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理论知识素养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学生道德行为和政治素养的实践性,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和根本目标。思想政治评价体系作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工具, 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 还要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测评, 形成以行为评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评价体系, 具体来说, 要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如到敬老院、孤儿院、聋哑学校、下乡支教以及见义勇为等行为纳入思想政治的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到道德行为的转化, 并硬性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2. 在评价内容中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

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化水平可以通过考试反映出来, 而高校的理论考试大多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机械化理解的水平, 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素养,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是渗透在自我建构范围之内的, 是渗透在学生的行为水平中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对自己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行为是第一知情者, 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思想道德行为的表现也是最熟悉的人, 因此, 评价体系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展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不同知识水平的评价, 以及在本学期对自我行为的优点、缺点评价, 这是一种自我检测和自我反省的方式, 也是督促学生讲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监督方式。

摘要:思想政治课作为高职学校开展最为广泛的学科, 对引导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高职学校思想政治主要考核内容的基础上, 对高职学生考核内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建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评价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考核评价,评价内容,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包有或、戴智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J].文教资料, 2011 (30) :236~238

[2]吴华彪.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90~92、104

上一篇:开展七一建党95周年活动总结下一篇:Blog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