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痛与希望 (汉源支教暑期实践报告)

2024-05-03

隐痛与希望 (汉源支教暑期实践报告)(精选2篇)

篇1:隐痛与希望 (汉源支教暑期实践报告)

摘要:教育,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作为教育学专业的我们,更应当在本科学习时代关注教育问题,了解地区的教育现状,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从而为地区甚至是国家的教育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次社会实践,我们前往了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顺河彝族乡洛尔村进行支教活动,在锻炼自我能力同时,奉献自己的点滴爱心,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

此次社会实践通过访谈以及体验课堂教学我们收集了许多一手的信息,感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以及体会了许许多多的感动。

(一)行是知之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最真实的情况与最切身的体会均来自我们自身的实践与行动。通过此次支教行动,我了解与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1.热情纯朴的彝族村民

我们的到来让当地村民非常高兴,一到那里就为我们安排好了吃住。按照当地的习俗,客人来了用大碗给客人用大碗吃饭以示对客人的尊敬,我们天天大碗吃饭,吃他们彝族特制的腊肉,这都是他们平时比较少吃的。彝族人家家户户都像是一家人,他们有任何重大的事都是全村人一起参加,不分你我。在我们离开之前,全村的村民为了表达对我们的敬意,就以最传统的方式——杀一头小猪,大家围着火炉吃烤猪肉来欢送我们。他们这种热情好客深深感染了我们,然我们感觉就像是在自己的亲人家里一样。

2.艰苦贫困的条件

远离都市,洛尔村处在大渡河旁边的半山腰上,海拔高达800米,受地形影响,主要以玉米和土豆等作物为主,几乎不种植水稻。交通也极其不便利,虽然村民自己修建了一条山路,但是却因多发的地质灾害而导致山路经常堵住与坍塌。村民要到县城买米以及其他生活用品,来回的车费就要花费60元,不便的交通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洛尔村人饱受沧桑,大量青年人外出打工,留守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有些地方食不果腹、路不通、电不通,真的难以想象。但是坚强的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非常知足快乐。

学生上课的学校已经成为危房,孩子们不得不另找地方。邱老师就把自己家里的两间狭小昏暗的房间作为教室,让全村23个孩子上课。由于太暗了,一旦停电学生就无法正常上课,同时长期在昏暗的灯光下上课导致他们视力下降。

孩子们的一天是这样过的:早上要早早的起来,帮家里要干农活,煮饭、洗衣服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小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本是欢乐的童年,他们却承担了我们许多成年人才承担的事。虽然如此,他还是很坚强,很努力,也很开心。忙完家里的活,他们就要爬将近两个小时的山路来到学校上课。因为大多数学生家离邱老师家里很远,因此上课时间也比较晚,早上10点钟才开始上课。上午上完四节课已经是一点钟。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没带饭的学生就从书包里拿出方便面,走到邱老师的厨房等邱老师给他们加点开水泡面;带了饭的学生就事先把饭放到邱老师的厨房,待到吃饭的时候就由邱老师给他们的饭上加上开水。饭弄好之后,学生就排队一个一个进去拿自己的饭,然后集体走到两间教室是狭窄过道之间蹲下靠着墙吃饭,吃的很简单,开水泡饭(菜很少,只有一点土豆丝)。虽然每个人吃的东西都很简单,但他们还是很愿意共同分享,泡面的同学会把自己的泡面汤给吃饭的同学,吃饭的同学也会把自己的饭给吃泡面的同学,非常温馨和睦。

3.山中唯一的教师

洛尔村如今只剩下一位教师——邱德玉老师。说起邱老师,她有许多让人感到的故事:

1987年6月,邱老师本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雅安师范学校,但是后来却因查出超出学校规定年龄而落榜。就在同一年的九月,一心想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的邱老师带着一颗炽热而执着的心被聘为洛尔小学的代课教师,这一教就是25年,如今洛尔村也只剩下邱老师这个唯一的教师了。这么多年,有困难,有痛苦,但更多的是那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产生的幸福与欢乐。

“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应该对他们负起责任。”邱老师如是说。学生生病了,邱老师用自己微薄的积蓄买药;遇到雨季,留学生在自己家里住;学生的衣服、头发不整洁,邱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帮他们整理。虽然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然而邱老师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

从1999年至2006年,邱老师从没有领过代课金,工资是学费的上交部分,家庭生活困难,捉襟见肘。邱老师的丈夫身体又差,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医治;女儿高中毕业后也被迫失学,还有两个孩子手术之后也因为自己要上课而无法照顾。本来2009年在镇上办一个幼儿园邱老师可以得到可观的收入,但是看到村里孩子无人教育,邱老师毅然放弃了幼儿园回到村里支教。为了工作,为了村里的孩子们,更是为了整个村子的希望,邱老师牺牲了太多太多。

孩子们需要教育,而邱老师正是把自己投身到最最需要的地方去,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她承受了太多,是她带给了村民与孩子们希望。

4.天真可爱的孩子

孩子们很听话,也不怕我们。每次上课都是活泼热闹的,每次提问都有人积极主动飞回答问题。我作为一位音乐老师,教给他们的不仅仅的唱歌,更是从音乐中汲取思想的养分与艺术的欣赏。因此每一次教歌,我都会让他们好好体会每一句歌词的意思,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但我在让他们理解《中国人》这首歌曲中“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时,我问道:“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其中就有一个孩子回答道:“我的梦想是好好学习,然后赚很多钱,帮助我们村里的人,建一个新的学校,让我们的弟弟妹妹们不要在这么小的教师上课。我听了很感动,我想这是所有村民的愿望。因为有梦想,他们才会如此的孜孜不倦,相信他们,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下课时间,我们就和孩子们做游戏,一起跳彝族舞,孩子们几乎都会跳他们自己的舞蹈,小孩子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中慢慢学会了基本的动作,二十多个人围成一个圈,好不喜庆!山里的娃儿就以自然为伴,以万物为友,每天放学后抓螃蟹成为他们的乐事,甚至还带着我们去河边抓螃蟹,并用塑料罐装着,天真的说:“老师,这个螃蟹送给你。” 到第二天,螃蟹却已经溜走了。美丽环境,造就了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真的很棒。

5.那些感动的瞬间

那一天,和我们同行的川农的学生要先行离开了,面对着老师的离去,孩子们有太多的不舍,“老师,你不要走。”这是我那天听过的最多的一句话,二十多个学生围住老师,把老师推经教室并关上门,把老师锁在教室里。后来经过几番的说劝,他们终于让川农的学生离开了。一行人把川农的学生送到村口,目送着那些老师慢慢地消失在漫长的路上,“老师,再见!”“老师,一路走好!”几十句的老师再见,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其中一个孩子——陆阳,一个活泼的男孩,还称我是“大师兄”,在川农的学生离开那一刻,他哭的泣不成声,直到吃饭,他依然哽咽着。

川农的走了,我们留下来继续给他们上课、游戏。“老师,你今天不走吧?”

几乎每天都有学生问同样的问题,我说:“老师不走,老师会陪着你们的。”“那你什么时候走?”“过几天吧。”我不敢说出具体的日期,我怕,我真的怕到那一天他们又会像川农的人离开那样,让我们难以离去。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7月21日,我们在与他们一起下山回家的时候离开了。其实他们心里也清楚,但他们没有哭泣,因为我们跟孩子们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没有人会永远陪着你,你们要学会自己坚强。”临走那天上午,我们就收到好多学生的感谢信,虽然语言都差不多,但依然非常感动。那天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是告诉他们,你们要听话,好好努力。他们争着为我们提行李,瘦弱的他们却硬是不肯还给我们。我们的道别没有那天的那种悲伤,但却有一种不舍。我默默地在心里说:“孩子们,老师爱你们,明年,甚至国庆,我还会回来看你们。”

(二)知是行之成短暂的几天支教生活,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同时也让我对这个地区的教育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1.洛尔村教育之隐痛

(1)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留守现象比比皆是。

(2)贫苦的生活,恶劣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极度缺乏,学生与老师的视野不开阔。

(3)地处偏远,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4)教育资金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村民到县政府几经央求却得不到应有的回复。

(5)残酷的社会现实,不被关注。市场经济社会人们更关注的是利益,而不会关注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

2.洛尔村教育之希望

(1)孩子们用行动与理想证明了什么是坚强。

(2)山村唯一的教师永不放弃教书育人的理想。

(3)洛尔村村民们对教育的重视。

(4)媒体等信息传播技术的运用。

(三)点滴感悟

1.没有最坏的环境,只有更坏的环境,当我看到那些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仍然能 够笑容满面时,我明白了:世间最美的莫过于一个人的笑容,淡定、知足,生活不寂寞。

2.邱老师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毫无怨言,让我明白:心存梦想,才能走得更远。

3.面对多次的碰壁,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邱老师仍然选择坚持,让我懂得:任何时候都要心存希望,最绝望处有希望,即使世界抛弃了你,你也不能抛弃这个世界。

4.浮躁的社会造就了我们浮躁而虚荣的心,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地度过一天,为了金钱,为了荣誉。却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人生,享受内心的平静,进行自我的对话。我们过于匆忙,忙得丢了灵魂。在山中很安静,又遇到那么多纯朴的村民,在这种环境下我享受了自我对话的乐趣。我想,每个人都应洗净铅华,反璞归真,时常扪心自问与体悟多姿多彩的生活。

4.有爱才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是无用的教育,是形式的教育,只有发自对学生的爱,才能达成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从而促进对孩子的教育。邱老师用自己的爱,哺育了无数学子,真是这种爱,才让山区的孩子们得以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

此次社会实践,让我毕生难忘,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支教活动,我想当我迈出支

教的第一步时,我会勇敢而自信地迈出第二步,我一定会参与更多的与教育有关的社会实践,增强自己对教育的认识。

篇2:隐痛与希望 (汉源支教暑期实践报告)

关键词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91-02

暑期实践活动中义务支教最为广大学生所向往。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由一位来自普林斯顿的大学生Wendy Kopp提出并实施了一个伟大的构想,来缓解美国各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TFA)计划[1],即:由美国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到贫困落后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共赢[2]。TFA计划的成功吸引了各国纷纷效仿,我国大学生也饱含着梦想、热情积极参加义务支教活动,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状态,帮助贫困学子改变命运。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支教活动常常事倍功半,难以取得实效。

1 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7月初,南京晓庄学院支教团队在途中遇到来自其他学校的几个团队,了解到这几个团队没有一个是来自师范院校的,成员所学专业也是五花八门,大一学生比例最高。通过了解分析,发现暑期支教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团队缺乏专业教师的系统指导;队员没有师范专业背景(不懂课堂教学);团队支教前没有专业培训和充分的准备;支教效果没有监督和考量;支教后和学生没有延续性联系,更没有把支教活动与自己的专业研究相结合。这使得支教活动没有能够真正地帮助到贫困地区的学生,从而让社会上很多人对支教也有“更多地是走形式、走过场”这样的误解,打击大学生的自信心,产生自卑、无能、焦虑等消极情绪。

2 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支教活动及案例研究

由能系统指导的专业教师带队  学生暑期支教实践活动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转化。过去的一个误区在于把暑期社会实践局限于思想教育层面,成为学工、团学组织的教育内容,而与学生实际的专业所学关系不大。缺乏针对学生个体在支教中的指导,由于学工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所给予学生的帮助是有限的,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有成效[3]。

南京晓庄学院进行了创新,除了辅导员带队,尽量配备专业教师随队。由一名教师教育学院的辅导员和一名教学法教师带队,不但能够协作进行团队指导,还能够对每位支教队员的授课过程进行有效指导。这也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一种通过经验参与来达到教育的学习模式,验证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支教的学生[4-5]。

由具有师范专业背景的支教队员参与  团队此次13名支教队员都是通过严格面试从师范生中选拔出来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大一到大三年级的大学生,以大三学生为主。大三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教学法的知识,他们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三笔字、普通话等教学技能都较为熟练,同时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也非常强。大三、大二和大一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一届带一届。通过这种改革,在整体上改变了支教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态度,加以推广发展,稳定大学生支教队伍的素质,这样的支教队伍才能为当地输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团队立足实际开展教研活动  所有参加支教的学生都有焦虑感和挫折感。义务支教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教学,由于生活条件的贫寒,教育资源的匮乏,教学对象往往是调皮的、基础很差的农村孩子,立足于实际问题的教研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以一次关于教学管理和课堂管理教研活动为例,指导教师给予点评:“就内容的准确性来讲,和孩子说话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提问的方式需要讲究一点儿方法,用明确的语气回应孩子的回答。上课的纪律,有时候在看学生的时候眼神是恍惚的,应该在教学的时候把握课堂的组织,否则会有同学模仿。老师站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人都要听,适当用沉默的方式来表达。乡下的孩子比较害羞时就直接叫名字,课堂上的发言基本最好覆盖所有同学。”

经历这样一次次教研活动,让支教队员思考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方式,一边教学一边学习,认真实践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这样的思维碰撞不但得到农村学生的欢迎,也提高了支教队员自己的教学技能。

支教活动需要延续性  除了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导致当地教学工作者不满意以外,对受教学生来说充满心理落差也是这种短期支教的一大不足。这是由于很多高校的暑期支教缺乏延续性。在南京晓庄学院,学校要求只要选择义务支教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就要做精做好,要做到延续性。奔赴贵州绥阳的飞利浦支教团队已经延续到第三年,每一年去支教的队伍里面都有曾去过的支教老师,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再创新完善。团队成员也没有中断和学生的联系,他们经常打电话给贵州的孩子,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早日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拥抱梦想;也会通过校园募捐、义卖等活动募集书籍衣服寄给学生;支教者也会不断接到学生的电话和信件。支教团队非常受当地村民的信赖。这不只是活动的延续,也是情感的连结,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从心底热爱支教服务,全心全意地奉献,同时也能让支教地的家长、教师、学生对支教服务充满信任,配合做好工作。

对支教效果建立监督和考量机制  贵州绥阳的团队不但为飞利浦希望小学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组织了一场精彩的汇报演出,还向家长和学生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100%的家长都很满意在这里的支教,还有家长表达了希望来年再来的期盼。尽管得到的评价都是赞誉,但团队也不骄不躁,在支教活动结束后开展总结大会,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检讨需要改进的方面。为了管理和激励支教大学生,设立积分奖励制度,从服务时长、服务质量、效果反馈等几个方面综合考量和评价,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志愿者,滤掉一些凭一时热血加入的支教学生,保证农村的学生接受到来自最优秀的支教教师的教育。

3 结语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我们的未来”做点儿事情。中国的大学生也在尽自己所能,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中,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试图构建一个“为中国而教”的愿景。为了让这一美好愿望的达成,要做的就是让付出有所收获,让支教活动具有真正的成效,因此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Kopp W. One Day,All Children: The Unlikely Triumph of Teach For America and What I Learned Along the Way[M].Public Affairs,2003:45.

[2]贾雪姣,索丰.“为美国而教”的价值承当:社会与个人的双赢[J].外国教育研究,2012(1):75-80.

[3]王文峰.基于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路径探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4):126-127,143.

[4]王左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3):83-86.

[5]李薇薇.台湾高校服务:学习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94-96.

上一篇:某某中学行风评议整改方案下一篇:瓦斯燃烧事故应急演练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