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语文名师

2024-04-25

十大语文名师(通用6篇)

篇1:十大语文名师

语文十大名师

文学院11级中师二班 刘敏 20114021056 1.钱梦龙

简介:男,上海嘉定人,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他多年探索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教学主张: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摸式,钱梦龙老师最突出的就是创新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三主四式”。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必须由主体来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

“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自读式”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在训练过程中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达到温故而知新,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

实际教学中,钱梦龙老师把一堂堂语文课当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去精心地雕琢、刻画;他的学生,也把他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看成了自己的乐土。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钱老师采用的是“激励、唤醒、鼓舞”。

2、窦桂梅

简介: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清华附小教师,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博士。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提名十杰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从“三个超越”的实践理念,到“主题教学”的理论提升,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

获相关奖项。《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以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分别作过系列专题介绍。教育理念: 理想课堂:“理”“想”并蓄。“理”字当头先说“理”字。理字可以组词为“理念”。现在我觉得不是缺乏理念,而是缺少怎样把更好地转换理念为课堂行为的逻辑能力。因此,理念要具有“理性”。“理想的课堂”在我眼里第一条就是要有“理性”。没有了理性的课堂,盲目随着时代的风向游走,忽视了课堂本来固有的不变的东西,那就成了天上的飘絮、水上的浮萍,再怎么改革最终会成为空中的楼阁、海市的蜃楼。

“想”跟其后,说到这个“想”,要组词那可就多了,什么“想象”、“想法”、“思想”啊等等等等。就我自己的理解,我把这个“想”理解为一种思考。这也许是理想课堂的一个重要的翅膀,还可以理解为像刚才张家港实验小学校长说的“智慧”。

她说: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无论如何最后要给孩子们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欲望,换句话说就是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说明他在思考,有了欲望说明他有了进一步想探究的热情,渐渐就生成了自己头脑中的智慧。

我在想,我们的课堂怎样让她既有“厚度”——语文的扩展,还要有“温度”——情感态度,更重要的还要有深度——也就是我们的思考。

3、黄厚江

简介:男,1958年出生,江苏盐城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国标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专家委员,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苏州市中语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教育科研带头人,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长助理兼总督学。教育理念:

阅读教学“五个现代化”

一、阅读教学的贵族化

所谓贵族化,是指运用一些一般情况无法运用,一般教师不能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不能说不好,甚至也可以说的确很美,但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之高,远远超出了一般教师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者说在日常教学中几乎无法实现,即使对于执教者来说,或许也只能是“十年磨一剑”而已。这样的课,只能是观赏性的,只能是少数人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偶然为之,没有普适价值。应该说,这样的课本身没有什么不对。但问题是,如果让一线教师以为这种贵族化的课就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形态,唯有这样的课才是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这就显得可怕了。它不仅误导了大家对阅读教学基本定位的理解,而且使面广量大的一线教师对自己能够按照阅读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失去了信心。

二、阅读教学的高位化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多层面的,有基本的任务,也有较高要求的任务;有常规的任务,又有针对性的任务。如果我们放弃了基本的任务和常规的任务,而抓住高端任务进行教学,就是一种高位化。比如教学文言文,如果放弃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放弃了文言文的阅读积累,放弃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立足于所谓批判阅读能力、创造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本位任务。阅读教学课,如果学生根本还没有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就进行拓展、比较、探究,就开展所谓创造性的阅读活动,这也是一种阅读教学高位化的表现。这样说,并不是反对新课程对阅读教学提出新的高的要求,而是提倡突出阅读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在立足本位任务的基础上追求这些较高的教学目标。

三、阅读教学的低位化

这种做法和前一种做法恰恰相反,是对阅读教学进行过低的定位,其基本的表现,一种是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相关知识为满足,教学的全部目的就是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通过板书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图解。另一种是简单地瞄准考试进行教学,教学文言文就只有字词句,教学说明文就只有信息的筛选,甚至教学散文也是简单地套用高考的几道题目。而这一现象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尤其严重,一位教师教学《实用文阅读》中的《中国艺术表现中的实与虚》,一节课的教学就是立足于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实什么是虚,由诗词到雕塑,由戏剧到绘画,由课内到课外,由文章到生活,反复操练的就是虚和实的识别。有些教师教学《〈史记〉选读》和《唐宋八大家选读》,就只有几道类似高考题的测试题,甚至教学《现代散文阅读》也就是总结出几点写人写景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而已。这样的做法,无疑极大地降低了阅读教学的要求。

四、阅读教学的戏剧化

所谓戏剧化,就是一味求新,一味追求好看,一味追求出乎意料的戏剧效果,热衷于寻找、采用一般人不常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具有明显的刻意表演的色彩。带着猎奇心理听课,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评课的人,也热衷于寻找亮点。唯“新”为好,唯“奇”为好,唯“美”为好,似乎大家并不是关心具体的教学是否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是否符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一个“新”字了得。最近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执教公开课叫“做课”,听公开课叫“看课”。也许这里面有不同地方语言的因素,但之所以得以“流行”,恐怕还包含着认识上的因素。事实上,无论是执教公开课的人,还是听公开课的人,心理上都有一种追求戏剧效果的欲望。坦率地说,我在各地执教公开课,也常常陷入两难的困窘,免不了也会从可看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否则就担心辜负了活动组织者和花了时间“看课”的教师。只能是努力将可看且切合阅读教学的规律,和能体现自己的阅读教学思想尽可能地统一起来而已。阅读教学的戏剧化常常容易使课陷入“贵族化”的泥淖,那样的课实在成本太高。

五、阅读教学的时尚化

所谓时尚化,即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什么东西最时髦就让什么东西进课堂。一位教师教学《愚公移山》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什么环境保护,什么持续发展,什么生态平衡,统统成为质疑作者的有力根据。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本教材中纪伯伦的《浪之歌》,由汶川大地震说到中国成功主办奥运会,从“神七”上天说到“三鹿”事件,真是唯恐不够时兴。于漪老师曾说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教学《皇帝的新装》,让学生以两个骗子的身份在博客上谈谈自己是怎么行骗成功的。我们姑且不说这样的学习活动隐含着的思想教育可能具有的副作用,单就教学形式而言,为什么要在虚拟的博客上交流而不在班级学习环境中交流呢?我也看到一位教师教学沈复的《幼时记趣》,让部分学生以作者身份接受另一部分学生以记者身份的采访,谈谈是如何观察癞蛤蟆和蚊子的。我也弄不懂这样的“采访”和直接讨论作者是如何观察癞蛤蟆和蚊子有什么不同。

因此,在课程改革多年后的今天,是该认真思考阅读教学的本位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了。我们认为,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丰富的阅读教学形态的同时,有必要倡导阅读教学的本位思想。阅读教学的本位思想,就是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运用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立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阅读教学。

4、薛法根

简介:男,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3年初中毕业考取江苏省新苏师范,1986年保送江苏省无锡师范大专班,1988年分配吴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现改名为盛泽实验小学)。历任学校教科室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校长。现为盛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校长。从教以来,潜心研究丝绸文化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100多篇论文。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苏州市“十杰”教师。教育理念: 有效的阅读教学 教学内容的重构 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活动的设计 阅读方式的选择

5、余映潮

简介:湖北荆州市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他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他是一位语文教学研究的能人,他在三个方面堪称一流,就是一流的教研工作,一流的论文写作,一流的教学艺术,他也是一位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教育理念:

要切实研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宏观背景的改变──素质教育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朗读教学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朗读教学,有一个很大的视点,那就是初中学段的朗读教学。

一、研究朗读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

二、研究朗读教学的要求和教学标高

三、研究朗读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四.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

首先,他对教师如何研读课文都进行过见解独到的指导。1.要养成读课文的习惯,随时注意有条理地整理课文知识。2.要有品读课文的功力,以便更好地进行课文,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3.要有类读课文的耐性。要注重从教材中挖掘三大类语文知识:关键性的基础知识,板块性的积累性知识,有指导性的带规律性的读写知识。4.要有巧读课文的机智。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把课文读精、读透。5.要有助读课文的资料。要善于用别人的智慧帮自己读书。

他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10期《美文美教》一文中提出“美教”,就是从朗读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启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等,就是从积累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背诵课文。美教,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余映潮老师的教学风格极具个性,已逐渐自成体系,在湖北省被称为“余氏风格”,对他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艺术在于他更注重研究大众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提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诵

读、品析、运用、积累”的四要素,他总结出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要“目标明确、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评点精美、积累丰富”32字口诀,他推介“一词经纬式、一线串珠式、选点突破式、多角反复式、板块并列式、美文助读式、读写结合式、一次多篇式”等八种教学设计思路,还提出教材处理“简化、优化、美化”的三种基本手法,他认为“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等教学思想,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在这样一种教学创意下,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灵活多姿,组合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使教学程式更加有序,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再次,他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语言积累活动、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6、胡明道

简介:女,特级教师,华中师大特聘教授。全国中语会教改课题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语会单元教学中心理事,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学长式教学”创始人。她主张教师应以“学长”身份组织课堂,她提出了“无障碍的心灵沟通,易实践的方法指导,深层次的潜能开发,强效应的人格事例”的教学原则。她的课堂刺激、灵动、有趣、和谐,呈现出“知能情意整体化,文本解读体验化,活动内涵问题化,探究学习过程化,方法指导实践化”的教学风格。她经过40年的奋斗,形成了全国性的“胡明道磁场效应”,赢得了“德艺双馨”的美誉。

教育理念:放飞想象 快乐作文

自由创新是“作文”作为一种独立“精神创造”活动与生俱来的天性!在与学生共同写作的过程中,我千方百计地帮他们找源头活水,总结方法,“课文作文”就是其中的一种。

什么是“课文作文”呢?“课文作文”是学习者以阅读教材文本为依据,以文中信息为触发点,进行联想、想象、推理、整合、重组、改装、评点后,写出既与原文有关,但又不同于原文的新片段或新篇章的一种练笔途径。类型有:扩展写、补白写、续接写、换向写、缩微写、改式写、赏评写等。“课文作文”因其对想象能力的凸显、对未知情境的推想、营构能力的独特要求而具有创造魅力,因为,“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其实,想象也并不神奇,它是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推理、联想、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在“课文作文”中,想象是指将文中“未出场”的人、事、物、景及某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熔铸到一个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或典型环境中去的思维活动。其次,由于它还沟通了读与写,提供了可利用的材料,以及对体裁、篇幅的可选择性,因而倍受学生欢迎。

7、张玉新

简介:男,1963年出生,吉林省通化市人。1985年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1998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获得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东北师大古代文学在读博士生。在东北师大附中任教19年,并任语文组副组长、组长9年,是吉林省语文特级教师,吉林省首届科研型名师。全国中语会理事,吉林省高中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现为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语文教研员。先后参加了不同品种的语文教辅书籍的编写工作,是长春版九年义务

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委,七年级上册主编。多年来,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并形成快节奏、大容量、灵活多变的教学风格。在教学的同时注重教学研究,提出语文教育走民族化道路的主张,并在东北师大附中付诸实施,取得丰硕成果。先后撰写各种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高中语文教育评价》《文言文学习手册》(初中、高中版)《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教学》(合著)等,先后被《吉林教育》《长春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作为封面、封二人物介绍。

教育理论:教学目标的确定取决于对文本的价值判断

根据有关研究,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在教学目的的上位还有教育目的,它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要。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通常,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而教学目标则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一般说来,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第一,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第二,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第三,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第四,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8、孙双金

简介:男,南京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他多年探索形成了“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自成一派的“情智教学”在全国广有影响。教育理念:情智语文

“情智语文”是孙双金的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何为“情智语文”?孙老师认为: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心理素质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智力活动本身没有积极性,它的积极性来源于非智力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它可以影响和调节其他因素,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而语文教学更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他认为呼唤语文课上的情感魅力,这是人性的回归,这是教育的回归,这是语文本质的回归!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语文课,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因此,“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9、王崧舟

简介:字维岳,号泊静斋主,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

级教师,特级教师。系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他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教育理念:诗意语文

王崧舟,他是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老师,自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王崧舟长期醉心于小语文教育改革实践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来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在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即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10、于漪

简介:江苏镇江人,1978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1983年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她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并著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她的课堂重视学生的“学”,崇尚“文道统一”,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主张: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性很强很突出。她认为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必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于漪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平时她的教学语言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然随之提高。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于漪精通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她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以奠定树魂立根的素质基础。于漪老师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帮助学生认真执著地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

篇2:十大语文名师

选自:《中学语文》2014年第10期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许书明

“名师”,特指教育界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智慧型教师,他们或是某种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实践者,或为某种独特的教育理念的追求者和探索者。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本文提出的“十大名师”是我国改革开放年30年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或创立了特色语文,自成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和特点。

一、名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基本特征

个性是名师教学思想的体现,个性即名师的教学风格,它延续着名师的教学生命。个性是名师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是他们高水平的教学艺术的必然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个性化的“特色语文”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智慧。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教师也会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所不同的是,一般教师使用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不够熟练,而名师却娴熟自如。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的进一步熟练就发展成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进一步发挥和升华,就形成教学风格。教学风格就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独特性,是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基本特征。钱梦龙曾在《语文教育散论》序中谈到:在语文教育领域,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必然要经历四种境界:第一境界属于实践操作层次,第二境界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第三境界属于理论探索的层次,第四种境界属于形成思想、风格或体系的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完全进入了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他们并非刻意表明自己追求某种理论,而是已经把这种理论追求深深融进了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他们视野开阔,见解深刻,个性鲜明,教学上则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们也许并不明确宣布构建了什么“体系“,营造了什么“风格”,但是人们从他们卓有成效的教学中,分明感觉到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

于漪的“情美语文”,钱梦龙的“导读语文”,宁鸿彬的“轻简语文”,洪镇涛的”本体语文”,蔡澄清的“导学语文”,余映潮的“创美语文”,程少堂的“文化语文”,黄厚江的“本色语文”,赵谦翔的“绿色语文”,董一菲的“诗意语文”,自成理论体系,成为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的内驱力。

二、“十大名师”: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

于漪、钱梦龙、宁鸿彬、洪镇涛、蔡澄清、余映潮、程少堂、黄厚江、赵谦翔、董一菲,这十大名师可以说是我国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创立和倡导的“特色语文”是他们对“语文课程”的独到解读蕴含丰富的“智慧课堂”教学思想,具有高超的“智慧课堂”教学艺术。

于漪、钱梦龙、宁鸿彬、洪镇涛、蔡澄清等堪称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以来划时代的重要人物,是新时期第一代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学语文名师。第一代语文名师特别强调“双基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式教学,着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其课堂教学由“重教”到“重学”,由“重知识”到“重能力”“重智力”,由“接受和理解”到“建构和发现”,由“偏重课内”到“兼重课内外”,成为当时最主流的智慧理论话语。第一代语文名师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重点;极其重视文本导读,重视对文本的原意理解,重视对教材的语言文字的品味;始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化,在教学细节上精雕细刻。

余映潮、程少堂、黄厚江、赵谦翔等,是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以来第二代、中生代)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中学语文名师。第二代语文名师从自己的职业身份出发,自觉地站在更为宏大的历史反思、思想反思、文化反思的背景下,试图为中学语文教学寻求新的理论基础与支点。他们试图摆脱长期以来的“工具论”话语定势,跳出狭隘的语文训练之类的专业空间,将语文的言说融入“人的成长”、“生命的尊严”、“人格与个性”等教育话语之中。较之第一代名师,他们更自觉地阅读思想史与哲学史,也更自觉地表现出对于语文问题的学理追问。他们自觉地以“教学目标”为鹄的,注重文本导读的角度选择与方式设定,突出教学重点,重视教学内容的重组、引申、拓展和语文能力的迁移、应用与超越。

董一菲等是第三代(新生代)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的个性代表。与第二代名师相比,他们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气质,坚持读书在语文教学上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文本解读上,他们似乎更加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试图以建构主义的文本阅读观取代传统的文本观。他们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文熏陶,注重培养思想与人格的独立性,引发观点争鸣和思想碰撞,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色彩。三、十大名师“特色语文内涵解读(一)于漪“情美语文”内涵解读

“情爱”是于漪教学思想的内核,“美学法则”是她语文教学的灵魂。她的语文课堂教学,植根于“爱”,发轫于“美”。她的“情美语文”课堂智慧教学艺术,具有神奇的魅力,独树一帜。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在她看来,情感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因为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她认为,“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所以,在于漪的语文课堂里,洋溢着一种融融的师生情谊,这既是一种师生友情,又是一种长幼亲情。她强调“情是教育的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主要凭借语文教材,“诗文本是情铸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数课文,本身蕴涵着作者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这是情感教育的源头活水。

于漪认为,“美”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她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论从哪个角度都鲜明地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自由就是美的本质。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自觉不自觉地将“美学法则”作为其语文教学的灵魂,或者说她将美的灵魂赋予语文课堂教学的“肌体”,使之按照美的规律运转起来,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转换成种种美的形象和审美活动,体现了鲜明的审美特征。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感慨地说:“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

(二)钱梦龙“导读语文”内涵解读

钱梦龙倡导和践行的“导读语文”,奠定了其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导读”的“导”是在传统教学论语“道而弗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启发诱导。它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以其简约的理论概括,崭新的教学体系,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显著的实践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导读语文”体现了钱梦龙深邃的教学智慧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今语文教法改革的成果和方向。所谓“导读”,就是教师“多方设法”,把学生引导到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去,摸爬滚打,最终达到“自能读书”而“不待教师教授”的境地。钱梦龙认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故称“导读法”。它旨在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让学生通过三至六年有计划的训练,达到“不待教师讲而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

钱梦龙阐释道:“导”者,因势利导也。因势,就是说教师发挥其领导、支配作用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利导,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得到尽可能充分的“释放”。他在回顾自己的语文教学生涯时说:“三十多年来,我始终追求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个目标,摸索着,前进着。”“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条从‘教’通向‘不教’的桥梁,以便使学生最终能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立,而且在观念上、意志上、以至整个人格上都能够真正自立的人。”。“导”与“读”之间这种既相互制约又彼此促进的关系,体现着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辩证规律。

(三)宁鸿彬“轻简语文”内涵解读

宁鸿彬倡导“轻简语文”,以“减负增效”为教改重点目标,决心“走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语文教学之路。”他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在优化自身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自组织能力、整合语文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和尝试,最终形成了系统思想指导下的高效语文教学体系。

所谓“轻简”,就是减轻负担,浓缩内容,注重实效,讲求效率,即“减负增效”。“轻”表示由“重负”到“减负”,变“苦学”为“乐学”; “简”表示“繁难”到“简易”,务本求实,精讲精练。宁鸿彬认为:“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完全可能的。”’他对“苦学”、“多练”持否定态度。他说:“由于把基础教育的目的错误地认为就为了升学,于是凡是能够多拿到些分数的办法,便纷纷产生,不管科学与否。”他主张在“精”字上下工夫:“巧妙设计”,“精讲精练”,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

“精心设计”是实现高效语文的重要前提,“精讲精练”是实现高效语文的有效策略。所谓“精心设计”,就是“讲”的设计要“精”,这才能扩大教学容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把课外作业放在课内完成,确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练”的设计要“精”,这才能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多的收益。可见,“精心设计”与“精讲精练”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关键在于一个“精”字。“精”要求帮助学生把握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洪镇涛“本体语文”内涵解读 洪镇涛是语文教学“语感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他创立了语文教学“本体论”,以语言为本体,强调语言实践和语感培养。张定远先生说:“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完整、最系统、最富创造性的有关学习语言的理论、途径和方法的论述。”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本体语文”,简言之,就是以学习语言为本体。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是“本体语文”体系中的理论核心,是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语感教学服从、服务于本体论。

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不同:“学习语言”,主要是指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主要途经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即”表达”,其途径是说、写)来提高语文能力;“研究语言”,则是针对语言材料或者语言现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揭示其规律。

洪镇涛从繁茂芜杂的语文教学现象中发现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三条基本规律:一个根本目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一条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一种教师指导的重要方法--语感教学法,这三条基本规律是洪镇涛“本体语文”的内核。

(五)蔡澄清“导学语文”内涵解读 蔡澄清探求“善导之道”,创立了“语文点拨法”,他认为“善导”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语文点拨法”被张定远先生评价为“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正确途径”。

蔡澄清说:“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矣!善导者,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也,点拨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矣。点拨云何?点者,点要害,抓重点也,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学而顿悟也。”,“点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技巧,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将其上升为语文教学论,则当推蔡澄清。

“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点拨教学具有方法与思想有机统一的特点,具有统管语文各方面的整体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多向交流的特点。”

点拨教学法就是指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以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进行点拨的教学方法。它涵盖了教材的组织处理、教学过程与步骤的设计安排、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所以说,“点拨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教学过程,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更是一种教育思想。”

(六)余映潮“创美语文”内涵解读

余映潮以其“创美语文”闻名于当代语文教坛。他的创新教学设计的标志性成果是阅读教学的“板块式设计”和“主问题设计”,其设计思路追求审美性和实用性。他以其独具魅力的创新教学设计而享有盛誉。张定远先生评价他的“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他是一位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

余映潮说:创新能够显现特色。创新能够显现个人的教学教研特色。做好自己的事业,应该而且必须脚踏实地地、恰如其分地进行教学教研方面的创新。余映潮的创新教学设计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他追求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

课型创美。他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创造的优秀课型,丰富而又新颖,科学而又艺术,独特而又普通。”

思路创美。余映潮说:“板块式教学思路是我的创造。”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

提问创美。余映潮的“提问设计的研究已经大大拓宽了‘领域’,研究的视野非常开阔,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主问题”设计,以“比读”、“联读”为目的的提问设计,设置课堂活动的“话题”或“微型话题”,设计课文学习中的“论题”,设计类似于“综合性活动”的“主题”。

品读创美。余映潮说:“对于课文,要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 为什么美’的问题,”

活动创美。他主张“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

(七)程少堂“文化语文”内涵解读

程少堂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语文味”注重思想性和文化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观照”是“语文味”教学的重要元素,也是其显著特色。因此,学术界将这一流派称为“文化语文”。

程少堂从2002年开始的一系列大型公开课(《荷花淀》《咏雪》《子衿》等),“都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文化语文风格,即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以期教出语文味来”。2003年在对“语文味”定义的解说中,出现了“语文味”即“文化味”这样的说法--它表明语文味研究即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追求具有“文化语文”风貌的独特教学风格和“语文味”教学流派阶段。之后随着“我的实践探索,并吸收学术界的建议,把‘语文味’的阐释中原本有的‘文化味’直接加进定义”,从而丰富和完善了“语文味”的内涵:“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文化语文”中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濡染,一种智慧,引导学生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文化语文”就是要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感受真善美,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八)黄厚江“本色语文”内涵解读

黄厚江倡导“本色语文”,追求本色的语文课,建构本色语文体系。他的建构有深刻的思考,系统的把握,理论的支撑,又在建构中形成自己的见解,闪烁着“本色”的品质。“本色语文”教学有两个操作机制,一个是“和谐共生教学法”,另一个是“树式共生课堂结构”。“本色语文”是黄厚江语文教学主张与实践的结晶与精髓,是对“非语文”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其教学思想流行于当今语文学界,有较大影响。所谓“本色语文”,简单地说,语文就是语文,让语文还是语文。从反面说,不要让语文课成为政治课,成为历史课,成为品德课,成为故事课..语文课从内容与方法上,都要紧扣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但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九)赵谦翔“绿色语文“内涵解读

赵谦翔倡导“绿色语文”“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一种匡正。“绿色语文的本质就是充满诗意的语文。”赵谦翔认为,提出“绿色语文”,旨在回归“语文”与“人文”统一的学科本真属性,是纯天然的、诗意的、可持续发展的,让语文永远不脱离人生。“绿色语文”是他语文教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陶冶性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必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绿色”本是个环保概念,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所谓“纯天然”,是指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语文是返璞归真,不加雕饰,充满真、善、美的人文学科;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叛逆和挑战,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因而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纯天然”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

“绿色语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使人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精神素质和人生境界全面提高,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终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

“绿色语文”是培养“亲情”的语文,是培养“爱心”的语文,是培养“习惯”的语文。它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它始终把启迪个人的悟性作为语文教学的脉络,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青春、对生命独特的感悟,是心灵之门瞬间开启时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是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展现。

“绿色语文”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念,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在充满绿色的语文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感受到成长中的生命,绿色盈目,绿溢心田。

(十)董一菲“诗意语文”内涵解读

董一菲倡导并践行“诗意语文”,意在发掘“文学气息”、感受“浪漫情怀”,用“缤纷的语言”,对“文化的膜拜”及“智慧与幽默”来构建一个诗意的课堂。她坚持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最美的母语、一个善感的心、一个爱的信念、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努力让学生诗意地生活。

“诗意语文”是一种大语文、高境界,它立足于心性的修炼,追求文学的诗意和唯美,注重情感与语言的交织,感悟人生智慧,充满文化和理性。

“诗意”是一个超越个性、超越风格的范畴,自然,诗意语文也应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董一菲认为, “诗意”二字体现了人生的精神境界。

“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对“诗意”有着不同的阐释。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诗意的语文课堂,充满温暖与感动,流淌着书香,充满智慧和理性, “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

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百媚千红的,当典雅时典雅,当素淡时素淡,当激情时雷霆万钧,当深情时山高水长,诗意的语文课堂应当是语言的盛宴。十大名师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各具特色,是“教学智慧”的结晶,是“教学艺术”的奇珍。探索名师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有利于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思想,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特征,有利于赏析他们的经典课品并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李如密:《教学风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徐萍、曹明海、钱梦龙:《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中学语文》(教师版),2009年第5期。

程红兵:《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风格总体倾向管窥》、《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第9期。

程红兵:《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风格谱系研究》、《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钱梦龙:《导读:逐步摆脱学生的过程》,《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

郎享伯、滕英超:《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7页。》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结构模式》,《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12期。戴汝潜:《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宁鸿彬:《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54、260页。

蔡澄清:《点拨碎语》,《语文教学通讯》,1993第12期。张定远:《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正确途径——评蔡澄清“点拨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3期。

蔡澄清:《简论语文点拨教学法的要义与操作》,《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12期。

武玉鹏:《名师研究--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思想》,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张定远:《技艺精湛的课堂教学——善于创新的语文教研员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6期。

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

余映潮:《课型设计的艺术——关于课型创新的若干思考》,《语文阅读教学50讲》,2005年版。张定远:《余映潮——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2003(第6期。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83、84页。

祝禧:《“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光明日报,2009年第2期。

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22页。

篇3:“薛法根语文名师工作室”简介

“薛法根语文名师工作室”是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正式命名成立的小学语文名师研修团队。组块教学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提出的原创性教学理论。工作室成员紧跟薛法根老师的研究步伐, 以“联结性学习、板块式课程、统整型实践”为组块教学研究的实施路径, 建设以言语交际功能为主线的语文组块课程。自2009 年团队成立以来, 组块教学研究成果丰厚。《关联理论视域中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 年度课题申报中立项, 被命名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获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薛法根老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先锋教师, 团队成员沈玉芬老师获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称号。团队成员应邀为四川、安徽、山西、浙江等地教师做专题培训讲座100 余场。

篇4:十大语文名师

一、名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基本特征

个性是名师教学思想的体现,个性即名师的教学风格,它延续着名师的教学生命。个性是名师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是他们高水平的教学艺术的必然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个性化的“特色语文”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智慧。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教师也会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所不同的是,一般教师使用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不够熟练,而名师却娴熟自如。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的进一步熟练就发展成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进一步发挥和升华,就形成教学风格。①

教学风格就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独特性,是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基本特征。钱梦龙曾在《语文教育散论》序中谈到:在语文教育领域,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必然要经历四种境界:第一境界属于实践操作层次,第二境界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第三境界属于理论探索的层次,第四种境界属于形成思想、风格或体系的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完全进入了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他们并非刻意表明自己追求某种理论,而是已经把这种理论追求深深融进了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他们视野开阔,见解深刻,个性鲜明,教学上则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们也许并不明确宣布构建了什么“体系”,营造了什么“风格”,但是人们从他们卓有成效的教学中,分明感觉到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②

于漪的“情美语文”,钱梦龙的“导读语文”,宁鸿彬的“轻简语文”,洪镇涛的“本体语文”,蔡澄清的“导学语文”,余映潮的“创美语文”,程少堂的“文化语文”,黄厚江的“本色语文”,赵谦翔的“绿色语文”,董一菲的“诗意语文”,自成理论体系,成为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的内驱力。

二、“十大名师”: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

于漪、钱梦龙、宁鸿彬、洪镇涛、蔡澄清、余映潮、程少堂、黄厚江、赵谦翔、董一菲,这十大名师可以说是我国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创立和倡导的“特色语文”是他们对“语文课程”的独到解读,蕴含丰富的“智慧课堂”教学思想,具有高超的“智慧课堂”教学艺术。

于漪、钱梦龙、宁鸿彬、洪镇涛、蔡澄清等,堪称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以来划时代的重要人物,是新时期第一代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学语文名师。第一代语文名师,特别强调“双基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式教学,着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其课堂教学由“重教”到“重学”,由“重知识”到“重能力”“重智力”,由“接受和理解”到“建构和发现”,由“偏重课内”到“兼重课内外”,成为当时最主流的智慧理论话语。第一代语文名师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重点;极其重视文本导读,重视对文本的原意理解,重视对教材的语言文字的品味;始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化,在教学细节上精雕细刻。

余映潮、程少堂、黄厚江、赵谦翔等,是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以来第二代(中生代)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中学语文名师。第二代语文名师从自己的职业身份出发,自觉地站在更为宏大的历史反思、思想反思、文化反思的背景下,试图为中学语文教学寻求新的理论基础与支点。他们试图摆脱长期以来的“工具论”话语定势,跳出狭隘的语文训练之类的专业空间,将语文的言说融入“人的成长”、“生命的尊严”、“人格与个性”等教育话语之中。较之第一代名师,他们更自觉地阅读思想史与哲学史,也更自觉地表现出对于语文问题的学理追问。他们自觉地以“教学目标”为鹄的,注重文本导读的角度选择与方式设定,突出教学重点,重视教学内容的重组、引申、拓展和语文能力的迁移、应用与超越。

董一菲等是第三代(新生代)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的个性代表。与第二代名师相比,他们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气质,坚持读书,在语文教学上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文本解读上,他们似乎更加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试图以建构主义的文本阅读观取代传统的文本观。他们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文熏陶,注重培养思想与人格的独立性,引发观点争鸣和思想碰撞,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色彩。

三、十大名师“特色语文”内涵解读

(一)于漪“情美语文”内涵解读

“情爱“是于漪教学思想的内核,“美学法则”是她语文教学的灵魂。她的语文课堂教学,植根于“爱”,发轫于“美”。她的“情美语文”课堂智慧教学艺术,具有神奇的魅力,独树一帜。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在她看来,情感即是手段,更是目的。因为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她认为,“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所以,在于漪的语文课堂里,洋溢着一种融融的师生情谊,这既是一种师生友情,又是一种长幼亲情。她强调“情是教育的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主要凭借语文教材,“诗文本是情铸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数课文,本身蕴涵着作者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这是情感教育的源头活水。

于漪认为,“美”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她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论从哪个角度都鲜明地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自由就是美的本质。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自觉不自觉地将“美学法则”作为其语文教学的灵魂,或者说她将美的灵魂赋予语文课堂教学的“肌体”,使之按照美的规律运转起来,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转换成种种美的形象和审美活动,体现了鲜明的审美特征。③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感慨地说:“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④

(二)钱梦龙“导读语文”内涵解读

钱梦龙倡导和践行的“导读语文”,奠定了其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导读”的“导”是在传统教学论语“道而弗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启发诱导。它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以其简约的理论概括,崭新的教学体系,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显著的实践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导读语文”体现了钱梦龙深邃的教学智慧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今语文教法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所谓“导读”,就是教师“多方设法”,把学生引导到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去,摸爬滚打,最终达到“自能读书”而“不待教师教授”的境地。⑤钱梦龙认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故称“导读法”。它旨在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让学生通过三至六年有计划的训练,达到“不待教师讲而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

钱梦龙阐释道:“导”者,因势利导也。因势,就是说教师发挥其领导、支配作用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利导,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得到尽可能充分的“释放”。他在回顾自己的语文教学生涯时说:“三十多年来,我始终追求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个目标,摸索着,前进着。”⑥“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条从‘教通向‘不教的桥梁,以便使学生最终能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立,而且在观念上、意志上、以至整个人格上都能够真正自立的人。”⑦“导”与“读”之间这种既相互制约又彼此促进的关系,体现着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辩证规律。

(三)宁鸿彬“轻简语文”内涵解读

宁鸿彬倡导“轻简语文”,以“减负增效”为教改重点目标,决心“走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语文教学之路。”⑧他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在优化自身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自组织能力、整合语文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和尝试,最终形成了系统思想指导下的高效语文教学体系。

所谓“轻简”,就是减轻负担,浓缩内容,注重实效,讲求效率,即“减负增效”。“轻”表示由“重负”到“减负”,变“苦学”为“乐学”;“简”表示由“繁难”到“简易”,务本求实,精讲精练。宁鸿彬认为:“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完全可能的。”⑨他对“苦学”、“多练”持否定态度。他说:“由于把基础教育的目的错误地认为就为了升学,于是凡是能够多拿到些分数的办法,便纷纷产生,不管科学与否。”⑩他主张在“精”字上下工夫:“巧妙设计”,“精讲精练”,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

“精心设计”是实现高效语文的重要前提,“精讲精练”是实现高效语文的有效策略。所谓“精心设计”,就是“讲”的设计要“精”,这才能扩大教学容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把课外作业放在课内完成,确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练”的设计要“精”,这才能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多的收益。可见,“精心设计”与“精讲精练”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关键在于一个“精”字。“精”要求帮助学生把握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洪镇涛“本体语文”内涵解读

洪镇涛是语文教学“语感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他创立了语文教学“本体论”,以语言为本体,强调语言实践和语感培养。张定远先生说: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完整、最系统、最富创造性的有关学习语言的理论、途径和方法的论述。”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本体语文”,简言之,就是以学习语言为本体。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是“本体语文”体系中的理论核心,是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语感教学服从、服务于本体论。

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不同:“学习语言”,主要是指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主要途经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即“表达”,其途径是说、写)来提高语文能力;“研究语言”,则是针对语言材料或者语言现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揭示其规律。

洪镇涛从繁茂芜杂的语文教学现象中发现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三条基本规律:一个根本目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一条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一种教师指导的重要方法——语感教学法。这三条基本规律是洪镇涛“本体语文”的内核。

(五)蔡澄清“导学语文”内涵解读

蔡澄清探求“善导”之道,创立了“语文点拨法”。他认为“善导”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輥?輯?訛“语文点拨法”被张定远先生评价为“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正确途径”?輥?輰?訛。

蔡澄清说:“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矣!善导者,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也。点拨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矣。点拨云何?点者,点要害,抓重点也;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学而顿悟也。”?輥?輱?訛“点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技巧,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将其上升为语文教学论,则当推蔡澄清。

“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輥?輲?訛“点拨教学具有方法与思想有机统一的特点,具有统管语文各方面的整体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多向交流的特点。”?輥?輳?訛

点拨教学法就是指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以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进行点拨的教学方法。它涵盖了教材的组织处理、教学过程与步骤的设计安排、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所以说,“点拨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教学过程,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更是一种教育思想。”?輥?輴?訛

(六)余映潮“创美语文”内涵解读

余映潮以其“创美语文”闻名于当代语文教坛。他的创新教学设计的标志性成果是阅读教学的“板块式设计”和“主问题设计”,其设计思路追求审美性和实用性。他以其独具魅力的创新教学设计而享有盛誉。张定远先生评价他的“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他是一位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輥?輵?訛

余映潮说:创新能够显现特色。创新能够显现个人的教学教研特色。做好自己的事业,应该而且必须脚踏实地地、恰如其分地进行教学教研方面的创新。余映潮的创新教学设计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他追求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輥?輶?訛

课型创美。他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创造的优秀课型,丰富而又新颖,科学而又艺术,独特而又普通。”?輥?輷?訛

思路创美。余映潮说:“板块式教学思路是我的创造。”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輦?輮?訛

提问创美。余映潮的“提问设计的研究已经大大拓宽了‘领域,研究的视野非常开阔,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輦?輯?訛包括:“主问题”设计,以“比读”、“联读”为目的的提问设计,设置课堂活动的“话题”或“微型话题”,设计课文学习中的“论题”,设计类似于“综合性活动”的“主题”。

品读创美。余映潮说:“对于课文,要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輦?輰?訛

活动创美。他主张“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

(七)程少堂“文化语文”内涵解读

程少堂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语文味”注重思想性和文化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观照”是“语文味”教学的重要元素,也是其显著特色。因此,学术界将这一流派称为“文化语文”。

程少堂从2002年开始的一系列大型公开课(《荷花淀》《咏雪》《子衿》等),“都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文化语文风格,即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以期教出语文味来”。2003年在对“语文味”定义的解说中,出现了“语文味”即“文化味”这样的说法——它表明语文味研究即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追求具有“文化语文”风貌的独特教学风格和“语文味”教学流派阶段。?輦?輱?訛

之后随着“我的实践探索,并吸收学术界的建议,把‘语文味的阐释中原本有的‘文化味直接加进定义”,从而丰富和完善了“语文味”的内涵:“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輦?輲?訛

“文化语文”中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濡染,一种智慧,引导学生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文化语文”就是要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感受真善美,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輦?輳?訛

(八)黄厚江“本色语文”内涵解读

黄厚江倡导“本色语文”,追求本色的语文课,建构本色语文体系。他的建构有深刻的思考,系统的把握,理论的支撑,又在建构中形成自己的见解,闪烁着“本色”的品质。“本色语文”教学有两个操作机制,一个是“和谐共生教学法”,另一个是“树式共生课堂结构”。“本色语文”是黄厚江语文教学主张与实践的结晶与精髓,是对“非语文”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其教学思想流行于当今语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所谓“本色语文”,简单地说,语文就是语文,让语文还是语文。从反面说,不要让语文课成为政治课,成为历史课,成为品德课,成为故事课……语文课从内容与方法上,都要紧扣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但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輦?輴?訛“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九)赵谦翔“绿色语文”内涵解读

赵谦翔倡导“绿色语文”,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一种匡正。“绿色语文的本质就是充满诗意的语文。”?輦?輵?訛赵谦翔认为,提出“绿色语文”,旨在回归“语文”与“人文”统一的学科本真属性,是纯天然的、诗意的、可持续发展的,让语文永远不脱离人生。“绿色语文”是他语文教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陶冶性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必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绿色”本是个环保概念,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輦?輶?訛所谓“纯天然”,是指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语文是返璞归真,不加雕饰,充满真、善、美的人文学科;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叛逆和挑战,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因而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纯天然”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

“绿色语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使人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精神素质和人生境界全面提高,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终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

“绿色语文”是培养“亲情”的语文,是培养“爱心”的语文,是培养“习惯”的语文。?輦?輷?訛它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它始终把启迪个人的悟性作为语文教学的脉络,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青春、对生命独特的感悟,是心灵之门瞬间开启时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是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展现。

“绿色语文”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念,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在充满绿色的语文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感受到成长中的生命,绿色盈目,绿溢心田。

(十)董一菲“诗意语文”内涵解读

董一菲倡导并践行“诗意语文”,意在发掘“文学气息”、感受“浪漫情怀”,用“缤纷的语言”,对“文化的膜拜”及“智慧与幽默”来构建一个诗意的课堂。她坚持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最美的母语、一个善感的心、一个爱的信念、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努力让学生诗意地生活。

“诗意语文”是一种大语文、高境界,它立足于心性的修炼,追求文学的诗意和唯美,注重情感与语言的交织,感悟人生智慧,充满文化和理性。

“诗意”是一个超越个性、超越风格的范畴,自然,诗意语文也应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董一菲认为,“诗意”二字体现了人生的精神境界。

“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对“诗意”有着不同的阐释。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诗意的语文课堂,充满温暖与感动,流淌着书香,充满智慧和理性,“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輧?輮?訛

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百媚千红的,当典雅时典雅,当素淡时素淡,当激情时雷霆万钧,当深情时山高水长,诗意的语文课堂应当是语言的盛宴。

十大名师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各具特色,是“教学智慧”的结晶,是“教学艺术”的奇珍。探索名师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有利于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思想,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特征,有利于赏析他们的经典课品并从中获益。

————————

注释

①李如密:《教学风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徐萍、曹明海、钱梦龙:《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中学语文》(教师版),2009年第5期。

③程红兵:《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风格总体倾向管窥》,《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第9期。

④程红兵:《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风格谱系研究》,《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⑤钱梦龙:《导读:逐步摆脱学生的过程》,《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

⑥郎享伯、滕英超:《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7页。

⑦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结构模式》,《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12期。

⑧戴汝潜:《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⑨⑩宁鸿彬:《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54、260页。

?輥?輯?訛?輥?輱?訛蔡澄清:《点拨碎语》,《语文教学通讯》,1993第12期。

?輥?輰?訛张定远:《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正确途径——评蔡澄清“点拨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3期。

?輥?輲?訛?輥?輴?訛蔡澄清:《简论语文点拨教学法的要义与操作》,《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12期。

?輥?輳?訛武玉鹏:《名师研究—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思想》,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輥?輵?訛张定远:《技艺精湛的课堂教学——善于创新的语文教研员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6期。

?輥?輶?訛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

?輥?輷?訛余映潮:《课型设计的艺术——关于课型创新的若干思考》,《语文阅读教学50讲》,2005年版。

?輦?輮?訛张定远:《余映潮——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2003第6期。

?輦?輯?訛?輦?輰?訛余映朝:《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輦?輱?訛?輦?輲?訛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83、84页。

?輦?輳?訛祝禧:《“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光明日报,2009年第2期。

?輦?輴?訛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輦?輵?訛?輦?輶?訛?輦?輷?訛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22页。

?輧?輮?訛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篇5:中国十大武术名师

区汉泉: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今天传播蔡李佛拳卓有成就的人物。广东省云浮县人,从1936年在云浮县开办“健民国术社”起,他踏上了传授武术的道路。此后,在广州先后创办了“城西全义堂武术社”、“西山武术社”。几十年来,他培养出众多武术人材。其中佼佼者有国家级裁判、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武术队教练陈昌绵,1979年全国武术观摩会一等奖获得者彭正庭,广东省武协秘书长董德强。第六届全国南拳冠军丘建国,曾在早期受过区汉泉的指导。此外,在历届省市赛名次获得者中,区汉泉的学生还有:何驹、梁华添、洪永兴、麦浩然、彭志辉、黄湛荣、蔡锦棠、梁锦炫、区伟昌、何三妹、洪少珍等。

孙剑云,1914年生,女,北京人,祖籍河北省望都县东任家瞳村,是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之女。现任北京武协副主席、北京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首届“全国武林百杰当代武林十大名师之一”、中国武术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中国武术段位制八段。孙剑云7岁始父亲传授她武功,至1931年家学已有所成,随父赴镇江国术馆任女子武术班教习。1959年全国第一届武术比赛中被国家体委聘为名誉国家裁判。1962年和1963年在北京市举办的两届武术表演赛中被聘为副总裁兼裁判长。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并做了关于《武术与道德》的专题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使孙氏太极拳加速普及,先后编写出版了《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行意剑》等专著。孙剑云幼承庭训,承父之绝迹,得拳中真谛,同时也继承了其父的高贵品质和尚武精神。无论是身在顺境,还是身在逆境,总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武术发展和传艺之中。1983年她一手成立了北京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并以此为基础,与海内外孙氏太极拳传人广泛取得联系。多次到上海、广州、南京等地传艺授徒。并担任四民武术研究社名誉副社长。1986年孙剑云虽已73岁高龄,又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内、国外相继建立了孙氏太极拳组织或研究会。美国加州中华武术学院长赞许孙剑云“灿如繁星集万人视线,明如皎日放一代光辉”。

李文彬,1918年生于辽宁海城,大学毕业,会计师。8岁开始练长拳,太极拳等。13岁师从形意大师尚云祥学练形意拳械,磨砺一生,尚德精武,精心育徒,桃李遍播海内外。通过言行及形意专著,文章的发表,确立并发展了‘尚派(氏)形意拳”,为形意拳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多次担任全国武术赛会裁判长,仲裁工作。被聘为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国家级武术荣誉裁判,1996年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曾被聘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会员,齐齐哈尔人大三届代表,市政协三 届常委,于1997年逝世,终年80岁。

李天骥,武术家。直隶(今河北)安新人。1931年毕业于山东省国术馆。曾任山东省国术馆教员、陵县国术馆馆长。后与父一起在哈尔滨、沈阳等地创办武术社馆。建国后,历任哈尔滨市国术联谊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黑龙江省武术队教练、国家体委竞技指导科武术班教练、中国武术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国家级武术裁判员。擅长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拳,并将太极拳整理简化,使之易于普及。曾赴日本传授太极拳及太极剑。主编有《简化太极拳》,著有《武当剑法》、《形意拳术》。

张继修(1922~)太极拳家。山东掖县人。16岁开始习武。曾拜李玉琳为师,学练太极拳、形意拳及刀、剑等拳械套路。自1953年起参加各种全国性武术比赛并多次获奖,其中主要有1956年全国武术表演太极推手第一名。1957年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一等奖。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第二名。1960年全国武术比赛太极拳第二名。1959年以来,长期在哈尔滨市担任武术教学工作,多次任全国太极拳比赛裁判工作。近年来参加了国家体委新编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编写、教学工作,为目前中国著名的太极拳活动专家,尤精于孙式太极拳。现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国家级裁判。著有《太极拳》等书。

陈正雷,1949年5月生于太极拳发祥地——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总教练,河南太极体育健身有限公司太极拳总教练。现任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省武协副主席,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自八岁起,跟随著名太极拳大师(原南京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国术国考评委、64年被选为全国武协委员),伯父陈照丕练习家传太极拳术、刀、枪、剑、棍等器械及推手,并孜孜不倦地体验和钻研太极运动的原理及系统理论,直至1972年伯父病故。之后,又随太极拳大师,堂叔父陈照奎继续深造,专习叔祖陈发科传授下来的太极拳术、推手技巧以及拳论。陈正雷跟随两位宗师言传身教二十余载,并把继承家传技艺发扬光大太极文化做为自己终生追求的奋斗目标。所以,能屡屡战胜各种艰难与困苦,矢志不移地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使自己的功夫深厚纯正,理论发掘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太极金刚”之美称,享誉国内外。

七十七岁的四川老武术家赵子虬,是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四川省和重庆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擅长峨眉派武术。这位精神矍铄、壮心犹存的武术家,从六、七岁起就跟民间武术能手学习武艺,身灵步捷,功底扎实。三十年代,赵老在华中大学出任体育教师时,三次摔倒挑战的洋拳师,大震国威和民气。解放后,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赵老的峨眉派拳术和断门枪、青萍剑等先后获得过一等奖。近年来,赵老利用退休后的时间,挖掘和整理祖国宝贵的武术遗产,发表了《气功探源》等文章,主持整理了四川南拳的套路。

郭瑞祥为当代优秀的武术家,河北沧州武林的杰出人物,其父郭长生人称“郭燕子”,为20世纪传奇武术家。郭瑞祥全面继承了其父所传武术精华,其苗刀、劈挂拳、风魔棍等独步武林,享誉海内外。从事武术教学多年,培养了大批国际优秀武术人才,在全国及国际大赛中获得突出成绩。由于其精湛的武功和高尚武德,被评为当代十大武术名师,获得武术最高段位九段称号。

梁以全 1931年生,中国武术七段,国家高级武术教练,曾担任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教练,武校全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幼年随父习武,深得真传,常年不辍,曾获国家武术贡献奖、全国武术比赛一等奖,撰写有《少林拳法》、《少林武术教材》等武术名著。

篇6:十大名师颁奖词

颁奖词:比起他的成就,他多年的坚守同样动人;比起他的声誉,他不倦的追求同样耀眼。他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仁者。科研创新,他大步迈进,走在时代尖端,教书育人,他又固守清贫,完成师道回归。三尺讲台,他用自己的解读诠释着为人师者的责任和意义。一根粉笔,一条毛巾,就勾勒出师生间难以割舍的情谊。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甜美老师——王凯平

颁奖词:从她的笑脸,你读出的不仅仅是善意和友好,更有宽容和奉献。十年的时光,她将自己最宝贵的岁月给了自己最爱的讲台。“学会交流,学会宽容,学会奉献”是她多年来总结的经验,也是她一直的坚持。她用自己的妙手,用最真诚的微笑,浓缩成醇厚的心灵鸡汤。精品老师——刘玉

颁奖词:对于学生,她有着十足的野心;对于自己,她的要求近乎苛刻。她的育人故事,更像是一个追求卓越的奋斗史。她“dian”石成金,每一个学生,在她眼中是一件作品,需要精雕细琢,不允许半点瑕疵。她不像在育人,更像在创作。在孵化出一个个人才的同时,也不断编织出属于她的梦想。她在打造别人的同时,也重塑了自己。真切老师——张卫国

颁奖词:他可能没最强健的身躯,却有着最坚定的信念。讲台上,他镇定自若,条分缕析,让你感知科学的魅力;生活中,他幽默风趣,随和平易,让你感受醉人的温馨。一块饼干,让你见证他的执著;一句提醒,让你感知他的幽默,一个电话,让你感受他的平易。他是你身边最亲密的朋友,轻易地走进你的内心。导师?教授?他更愿意你称呼他一声老师。

自信老师——张存泰

颁奖词:他抓住的是明媚的阳光,是生活的快乐;他收获的还有学生对他的信任和爱戴。他相信一名好的医生,也同样应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相长,在这里得到更好的融汇和体现。他将自己的讲台与医学发展的前沿接轨,将更多的知识贯穿在自己的课堂。他总是激励你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新锐老师——郑俊杰

颁奖词:他的专业是土木工程,现实之外他又建设着另一项工程;他的身份是道路与桥梁工程系主任,图纸之外他又架起另一座飞虹。屏幕上闪动的QQ企鹅,是工具,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的是师生的心灵;图纸上的标识,是提醒,也是一个路标,指向的是又一个前方。信任做基,关爱打底,构筑的是师生间无需言说的默契。本色老师——徐晓林

颁奖词:工作面前,他展示院长的气魄,生活面前,他表达农民式的幽默。从一个普通农民到知名教授的跨越,被他轻巧的带过,凝聚成对生活的感恩和对过往的铭刻。关于未来,他并不苛求,“让每一个学生有饭吃,有书读”是他最大的理想。小小的餐票,传递的又何止是师生的情谊?“无用之用乃大用,杂以成纯。” 唯美老师——蒋小兮

颁奖词:他是一个表演精湛的演员,又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导演,学生是他最好的观众,讲桌是他一生的舞台。不需要华丽的布景,不需要曲折的剧情,他的学识与热情更容易打动你的心灵,点燃你的激情。看似枯燥的剧本,被他着色添彩,描绘成最美的风景;看似高深的人物,被他赋予诗情,焕发出最迷人的风彩。他让你与生活联系更紧,让你与书本联系更近,他为哲学涂上颜色。性情老师——舒咏平

颁奖词:做过红卫兵,当过采购员„„他的经历可谓丰富。宁愿片面的深刻,也不全面的平庸常被他挂在嘴边。时光流转,角色转换,太多的成果需用很大的篇幅来描述,沉淀的是一个师者深久的魅力。“极品男人”是学生背后对他的称呼,“舒香门第”则是他们送给自己的名字。而他似乎还不满足,“人生总在旅途”。也许,对于他,生活永远在别处。浪漫老师——彭挺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下一篇:乡级土地利用规划调研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