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语文差错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十大语文差错范文

2014十大语文差错

2014“十大语文差错”发布

《咬文嚼字》杂志社昨日发布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内容涵盖二孩、马航、明星吸毒等热点事件。

杂志执行副主编黄安靖表示,发布“语错”的目的在于开设“语文大课堂”,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减少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曾经发布的差错,后来明显减少。2013年发布的‘语错’中,有‘弑医案’一条,后来许多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都改成了‘杀医案’或‘伤医案’。”

时政新闻报道成为2014年“语错”的重灾区,占六条之多:

一、“两会”报道中网络及部分传统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实际上,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二、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入驻”误为“入住”。“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 1

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因此应用“入驻”;

三、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许多媒体在报道新政时,提出了“单独二胎”的说法。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简称“单独”没有问题,但把“两个孩子”简称为“二胎”,是不准确的。“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

四、2014年11月中旬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把APEC会议当成国际间的交流平台”等说法。际,即彼此之间。“国际”自然是指国与国之间。其后再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把“国家间”说成“国际间”,这是一种病态表述;

五、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有关“通信系统”的话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但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为“通讯”。“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如“通信设施”“通信系统”等等。“通讯”是“通信”的旧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于2006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六、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油价跌至60几美元每桶”。“70几”“60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之间的不定的数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如:几千、二十几、一百几

十、几十万分之一。

另外还有:

七、明星“污点”事件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拘留”误为“逮捕”。

2014年8月14日,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报道时却说“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龙代为致歉”等是错的。“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拘留”包括“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司法拘留”。房祖名当时属于刑事拘留。“逮捕”是司法机关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强制羁押审查的刑事措施。房祖名经审查,北京检察机关在9月17日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其批准逮捕。可见,“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的事。

八、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常见知识错误:“碑文”误为“墓志铭”。

墓志铭,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写成,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的赞扬、哀悼等。

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九、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繁体字使用错误:“松树”误为“鬆树”。

在影视作品中,常有用繁体字的场合。多部影视作品中,“松树”误为“鬆树”。如年内热播的《红高粱》电视剧中,便有“三徑寒鬆含露泣”的联语。其实,“松”“鬆”是两个不同的字。“松”即松树,本有其字。“鬆”本义是头发乱蓬蓬的样子,引申出与“紧”相对的意思,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简化字颁布实施后,“松”“鬆”合并为“松”。但“松树”不能因此写成“鬆树”。

十、文体新闻报道中的用典错误:“折桂”误为“折桂冠”。

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珮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这是杂糅了“折桂”与“桂冠”两个不同的典故。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后世便用“折桂”指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而“桂冠”是用月桂树叶编制的帽子,古希腊人常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后也可指冠军。“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报道中。

《咬文嚼字》编辑部专家表示,此次十大语文差错评选强调“性”和“典型性”,既要强调这些差错大部分发生在今年,又强调这些差错是经常发生的。

记者注意到,十大语文差错中,有8个来自于媒体报道。媒介的大众传播对语文差错具有放大效应,所以对于用词用字应该格外谨慎。在《咬文嚼字》编辑部专家看来,中国素有“一字师”传统,人们对汉字理应怀有一份敬意,然而现在人心浮躁,这份敬意已荡然无存。很多年来,《咬文嚼字》对一些著名作品语文差错的“咬嚼”,也经常被认为是“骨头里挑刺”。

但《咬文嚼字》相关人士昨天表示,他们并不会放弃对文字“咬嚼”的姿态,会继续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减少语文差错,而且一些差错被《咬文嚼字》公布之后,使用的次数确实明显减少了。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韩隽教授表示,新闻报道本该是严谨的,媒体语言更应强化引领功能,有些不该错的错了,必须予以纠正,如“拘留”误为“逮捕”、“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等,这样的错误可能导致读者获取错误信息,甚至对政策误解。此外还有些差错是因为不细致、不规范等造成的。她建议,媒体应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使之透彻理解政策,熟悉相关法律,同时把好关,为广大读者提供严谨准确的新闻报道。

第二篇:咬出语文十大差错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社每年年底都要例行“咬”一下—发布十大语文评出了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透露,今年评出的这10个差错都具有性点。

第1名

“议案”“提案”混淆

今年的十大语文差错排在第一的是“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议案”“提案”混淆。间,网络及部分传统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这无疑是混淆了案”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而“提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的

第2名

“入驻”误为“入住”

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的常见用字错误:“入驻”误为“入住”。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而驻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第3名

“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的概念错误:“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有三个或四个孩子。这可能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第4名

病态词语:“国际间”

APEC会议报道中的一个病态词语:“国际间”。2014年11月中旬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一“国际间”的说法,如“把APEC会议当成国际间的交流平台”等。际,即彼此之间。“国际”自间。其后再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把“国家间”说成“国际间”,这是一种病态表述。

第5名

“通信”误为“通讯”

马航MH370失联事件报道中用词滞后:“通信”误为“通讯”。在马航MH中,有关“通信系统”的话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但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通讯”是“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于2006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指一种新闻体裁。

第6名

“拘留”误为“逮捕” 明星“污点”事件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拘留”误为“逮捕”。2014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报道时却说“房祖名被龙代为致歉”等等。“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我国《刑法四条规定:“在拘留期限内,公安机关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犯罪事实,办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逮捕。”房祖名经审查,北京检察机关在9月17日以涉嫌吸毒罪”对其批准逮捕。可见,“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的事。

第7名

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

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数字用法错误: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2014年价“跌跌不休”,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油价跌至60几“70几”“60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的数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二十几、一百几

十、几十万分之一。

第8名

“碑文”误为“墓志铭”

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常见知识错误:“碑文”误为“墓志铭”。清明时组织扫墓活动。在追忆逝者生前事迹时,常引用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媒体报道“墓志铭”。其实,碑文和墓志铭是两回事。墓志铭,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写成,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的赞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碑文是刻在墓碑上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第9名

“松树”误为“鬆树”

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繁体字使用错误:“松树”误为“鬆树”。在影视作品中,为了真实地反映用繁体字的场合。但“松”“鬆”是两个不同的字。“松”即松树,本有其字。“鬆”本义是头发引申出与“紧”相对的意思,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简化字颁布实施后,“松”“鬆但“松树”不能因此写成“鬆树”。

第10名

“折桂”误为“折桂冠”

文体新闻报道中的用典错误:“折桂”误为“折桂冠”。2014年8月31总决赛落幕,邵珮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桂冠”可以夺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的报道中。

语文

评分

第三篇: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发布“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议案”“提案”混淆。“两会”召开期间,网络及部分传统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议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权的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的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定数量的个人,向权力机构提出审议并做出决定的议事原案。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经提案审查委员会或者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后,交承办单位办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对提案的提出、审查、办理、监督等有详细规定。

二、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的常见用字错误:“入驻”误为“入住”。“住”与“驻”都有停留的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三、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的概念错误:“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许多媒体在宣传报道这一新政时,提出了“单独二胎”的说法。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简称“单独”没有问题,但把“两个孩子”简称为“二胎”,是不准确的。“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这可能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四、APEC会议报道中的一个病态词语:“国际间”。2014年11月中旬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际间”的说法,如“把APEC会议当成国际间的交流平台”等。际,即彼此之间。“国际”自然是指国与国之间。其后再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把“国家间”说成“国际间”,这是一种病态表述。

五、马航MH370失联事件报道中用词滞后:“通信”误为“通讯”。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有关“通信系统”的话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但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为“通讯”。“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如“通信设施”“通信系统”等等。“通讯”是“通信”的旧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于2006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六、明星“污点”事件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拘留”误为“逮捕”。2014年8月14日,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报道时却说“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龙代为致歉”等等。“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拘留”包括“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司法拘留”。房祖名当时属于刑事拘留。这是公安机关依法对现行犯或犯罪嫌疑人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逮捕”是司法机关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强制羁押审查的刑事措施。我国《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规定:“在拘留期限内,公安机关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犯罪事实,办理逮捕手续将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逮捕。”房祖名经审查,北京检察机关在9月17日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其批准逮捕。可见,“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的事。

七、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数字用法错误: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油价跌至60几美元每桶”。“70几”“60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之间的不定的数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如:几千、二十几、一百几

十、几十万分之一。

八、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常见知识错误:“碑文”误为“墓志铭”。清明时节,社会各界组织扫墓活动。在追忆逝者生前事迹时,常引用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媒体报道时常将之称为“墓志铭”。其实,碑文和墓志铭是两回事。墓志铭,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写成,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的赞扬、哀悼等。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九、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繁体字使用错误:“松树”误为“鬆树”。在影视作品中,为了真实地反映历史,常有需要用繁体字的场合。多部影视作品中,“松树”误为“鬆树”。如年内热播的《红高粱》电视剧中,便有“三徑寒鬆含露泣”的联语。其实,“松”“鬆”是两个不同的字。“松”即松树,本有其字。“鬆”本义是头发乱蓬蓬的样子,引申出与“紧”相对的意思,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简化字颁布实施后,“松”“鬆”合并为“松”。但“松树”不能因此写成“鬆树”。

十、文体新闻报道中的用典错误:“折桂”误为“折桂冠”。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珮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这是杂糅了“折桂”与“桂冠”两个不同的典故。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后世便用“折桂”指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而“桂冠”是用月桂树叶编制的帽子,古希腊人常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后也可指某种光荣的称号或者竞赛中的冠军。“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的报道中。

第四篇:《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6日公布了2012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一、容易被写错的汉字数字:“二〇一二年”经常被误为“二零一二年”。

二、容易被写错的书名是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

三、容易纠缠不清的法律词语是:“酒驾”和“醉驾”。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四、经常被写错的引语是“兄弟阋于墙”。这句古语出自《诗经》,一般用于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

五、容易被滥用的网络词语是“某某哥”。“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原本含有亲热调侃的味道,眼下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例如,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有媒体就将其称为“爆头哥”,化残忍为一笑,显得很不得体。

六、新闻报道中容易读错的词是“发酵”。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读jiào。

七、法制新闻报道常被混淆的是“囹圄”和“囫囵”。“囹圄”意思是监狱,而“囫囵”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常见成语是“囫囵吞枣”。

八、“皇后”不能被写成“皇後”。“后”字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九、女性常用错的称谓是“贱内”。“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男人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不宜用作当下时尚现代女性的自称。

十、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经常把“潟湖”误为“泻湖”。“泻”的繁体字“瀉 ”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据新华社

第五篇:2017十大语文差错:咬的是文字 嚼的是文化

12月19日,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社公布了十大语文差错,其中,热播剧和电视名栏目成了语文差错的“重灾区”。

这十大差错与本各类文化、时政事件和日常生活有关,有一些是冷知识,有一些是日常生活经常会误用的词。看看这些年你都用错了哪些字?

1电视中人名误读

今年2月份央视开播的节目《朗读者》中,濮存昕和董卿强调老舍的“舍”应该读作shè,在观众中产生很大影响。其实,正确读法是shě。“舍”有shě和shè两个读音。读shě,义为舍弃;读shè,义为房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舍予是舍我、无我的意思,“舍”即舍弃,应读第三声。老舍的“舍”和舍予的“舍”同音。根据亲友回忆,老舍生前自己也读shě。如果读shè,“老舍”便成了老房子,显然不是这个笔名的寓意。

2“双十一”宣传中用字错误

马云和王菲合唱《风清扬》将“青蘋之末”的“蘋”误成了“萍”。

“青蘋之末”出自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青蘋,是一种草本植物,其茎横卧在浅水泥中,叶柄伸出水面,只要水面有风,青蘋就像测风仪一样轻轻摇动。“青蘋之末”即青蘋的叶尖。后世以“青蘋之末”比喻事物处于萌芽状态。“萍”指水生植物浮萍,其叶片贴在水面上,不会随风而起。“风起于青萍之末”不合常理。

3热播电视剧中的读音错误

2017年热播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有句台词“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剧中人将“参”读成了cān,正确读法是shēn。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出自杜甫诗《赠卫八处士》,“参”“商”指参星和商星,均是二十八宿之一。参星在西,商星在东,二星此出彼没,不会同时在天空中出现。人们常用“参商”比喻亲友分离后不得再见。“参”读cān时有加入、参加、参考等义,与上述台词无关。

4“虐童”事件报道中用词错误

报道中提到有关涉事单位时称之为“非盈利组织”,正确表述应是“非营利组织”。“营利”即谋求利润。“营利组织”是指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组织机构;而“非营利组织”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组织机构,通常指学校、医院、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社会福利机构等等。

“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区别在于其经营目的是否是获取利润。“盈利”指扣除成本后的利润,“非盈利”即不产生利润,显然不符合“非营利组织”的属性。

5灾害报道中概念混淆

2017年8月哈维飓风登陆美国,带来了巨大自然灾害。不少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把“哈维”误称为“台风”。

何为“飓风”?何为“台风”?气象学上是按地理位置进行区别的: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称“飓风”;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称“台风”。被命名为“哈维”的热带气旋产生于大西洋,显然是飓风而不是台风。

6

社会新闻报道中法律词语误用

曾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宝强离婚事件,因法院公布了新的相关调查结果,2017年再次引起热议。有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把王宝强当时递交法院起诉离婚的“起诉状”误成了“起诉书”。

“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了向人民法院起诉而递交的法律文书。“起诉书”则是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的法律文书,又称“公诉书”。“起诉状”和“起诉书”的发起人有别,属两种不同法律文书。

7

影视演职员表中词语误用

影视剧演职员表中,多有“领衔主演”一项,一般都是多人并列。这是不合“领衔”一词本义。

所谓“领衔”,是指在共同署名的文件中,排名在第一位的人。后来也指在艺术表演者的名单中,排名在第一位的演员。不管用于什么场合,“领衔”只能是一个人,不能是一群人。

8

不得体的礼貌用语

社会礼貌用语中,“敬请期待”呈流行趋势。商店即将开张,商家总会挂出横幅:“开业在即,敬请期待。”电视剧即将播出,电视台也会推出预告:“开播在即,敬请期待。”谦恭的“敬请”和自负的“期待”,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组合。

所谓“期待”,是充满期望的等待,这是一种主观感情的显示;强行要别人“期待”,至少是有背于传统礼仪的。正确用法是“敬请赐候”。

原来小编被欺骗了二十多年,有种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的无力感!

9

社会管理报道中用词错误

“接合”是连接在一起的意思;“结合”则是人和事物间发生了密切联系,凝结为一个整体。“城乡接合部”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区域在区划管理上往往比较复杂,通常兼具了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性质。鉴于“城”和“乡”只是地理上的邻接关系,不是组织上的结合关系,是不宜写成“城乡结合部”的。

10

商业广告中用词错误

装潢公司在电视上承诺十九天完成家装工程,拖一天罚一千元;又在报纸上连续刊登巨幅广告,主题词是“一言九鼎十九天”。类似差错也见于其他商业宣传,如“当天发货,一言九鼎”。这些“一言九鼎”都应改作“一诺千金”。

“一诺千金”典出《史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用“一诺千金”比喻说话算数。“九鼎”相传为夏禹铸造的九个鼎,后成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物;“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重、威力大。商家用“一诺千金”意在表示信守承诺,用“一言九鼎”则成了自我吹嘘。

看完以上的十大差错,小编有种想要回炉重修的冲动!

同时也让人深深的反思:如今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和搜索引擎,很多人在知识更新上变得懒惰起来,而错误知识也就传播得更加广泛,最终的结果就是把它们当成是正确的来使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的语言、知识的使用更应该与时俱进。传播对的文字和文化,才能让我们认识汉语的博大精深和中华历史的丰沛厚重。

上一篇:隧道工程发展范文下一篇:十大热词翻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