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课程结题报告

2024-04-23

社团课程结题报告(通用6篇)

篇1:社团课程结题报告

《中小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课题

课题主持人:主要研究员:

浏阳市新文学校社团课题组

商南花

商南花

刘文章

寻民初

董周扬

罗文安

胡 罗

李湘圣

《中小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课题

一、研究概述

浏阳市新文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全寄宿制且办学声誉较好的教育机构,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6人,在校学生2200人,学生社团有6大类61个,加入社团的学生1120人。随着社团在学生成长道路上作用的日益凸显,以及学生社团项目及参加社团学生的增多,从教育研科的角度进行“中小学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 意义重大,通过研究可以寻求一条既符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又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现代学校发展之路,可以进一步打造学校教育特色,创名牌学校,所以我校自2007年学校创办之初就确立了《中小学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的课题,进行了四年的课题预研究后,于2011年申报长沙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并成功立项。本课题力求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学生社团的建设,以自主式、体验式、活动式为主要途径,在“学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学校学生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中小学生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

二、研究目标及原则和思路

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①学生素养发展:学校鼓励和扶持学生自主成立和参与社团活动,学校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和活动时间,让学生在各类社团活动中提高团队精神,涌现一批富有生命力的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社团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形成一定的校园影响力和校园文化氛围。

②教师专业成长:以我校有特长有激情、有梦想的老师为核心,让这些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取得成效,涌现出一批善于进行社团活动开展、组织、研究的教师,出现若干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

③学校特色发展:构建灵活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体系,形成有特色的中小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营造民主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提升学 1 校文化的整体内涵和品位。以教育科研引领校园社团活动的深入和长足发展。

④社会影响力:以“有效展示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与研紧密结合,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等方式”形成特色。开创的学生社团品牌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和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能给同类型兄弟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

2、本课题的研究原则是:

①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研究在整个研究中起主导作用,研究工作在理论上应深广结合。②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宏观研究涉及的是“学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形成”。微观研究则是对“学校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以及“中小学学生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两方面的研究。

③推广研究与创新研究相合的原则

推广研究指的是推广已有的研究成果。创新研究指的是研究和发展新的规律,探索和实验新的成果。

④实践研究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研究工作要深入地开展,必须注意经验总结。通过文字交流、总结经验,使具体工作上升为学术研究,使封闭的个体研究上升为开放性的集体研究,以避免重复和浪费精力。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

研究周期预计六年,分为“准备阶段”“开展阶段”“深化阶段”,第一、二阶段主要是准备和实践探索,第三阶段主要是总结、提升、完善。贯穿前后阶段的主要活动有:

①“学生自主成立社团”和“试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社团活动”;

②制定《学生社团章程》和《学生社团工作制度》各类社团在《章程》和《工作制度》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并收集、整理社团活动资料和研究素材,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和展示实践活动成果;

③组织各类社团进行“学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形成”“学校学生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中小学学生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三个方面的深层次研究,促进学生社团的内涵发展,形成深度研究报告。

三、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开创性工作。对“学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团队精神形成”“学校学生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中小学学生社团实施与管理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建立和完善了社团组建、社团活动开展,社团导师和学生相关管理和考核条例。每年各级各类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对社团活动相关专题报道30多篇,社团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近500项奖项。形成了一批研究论文;被评为长沙市学生社团文化先进单位。

1、理论成果

丰富了“中小学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的理论,对中小学生扩大求知领域、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内心世界、培养兴趣爱好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把学生社团活动提升为一种教育模式。而且这种模式是学生喜欢,乐于接受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模式,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主体间的精神沟通,大大提高了学生团队精神。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三大功能非常突出: 功能一: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具有较好教育、导向、凝聚、娱乐和参与功能,校园文化营造一种氛围,去感染、陶冶师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慢慢地把文化精髓内化为风格、习惯、观念、精神。校园文化的形成与校园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而校园文化活动最直接的、最经常的组织者就是社团。

功能二:社团对校园文化的创造功能。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创造功能。特色校园文化需要建立有特色的社团和社团活动。

功能三:社团对校园文化的传承功能。社团作为传承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社团成员的群众性决定了活动参与面的广泛性,而其产生的自发自愿原则使社团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2、实践成果和社会反响

本课题通过5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达到预期基本目标。

我校学生社团由校团委和大队部组织领导,受学生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团活动。社团下设61个分社,分别是净墨书法社、小白鲨足球社、freestylers足球社、阳光健美操社、舞彩社、雅韵民乐社、小荷趣味 作文社、瑞图美术社、酷睿信息奥赛社、快乐涂鸦社。五年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常抓不懈,不断探索。学生社团工作日趋完善,取得比较好的实践效果和社会反响。

第一、社团工作规范。学校设有体育类社团、艺术类社团、科技类社团、学习类社团、活动类社团、德育类社团六大类,采用特长训练加社团活动开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社团设一名社团导师(有指导能力的老师担任),副团长两名(由学生担任),每学期初全校举行各社团的招新活动。每年9月份在学校足球场举行一个大型的社团纳新招募活动,学生面对社团导师推出的丰富多彩的社团,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社团参加,这种不设门槛、不分指标、人人可以参加、人人可以选择的方式,创设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培植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现有成员1120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60%,社团老师61人;社团活动做到有时间保障,场地保障,经费保障,学校保证每个社团成员每年每人有100元的社团活动经费,每年用于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不少于10万元。每周三下午1个小时,星期天下午两个小时为社团固定的活动时间,活动有专人检查评比,每月有一次的学生问卷调查对社团活动的满意率。学生社团活动,做到有活动场所、有辅导老师、有活动时间、有活动内容“四到位”,通过保质保量的严格训练和辅导,学生社团工作得到全面的发展,每年的社团文化节,所有社团学生的社团活动展示和汇报获得家长和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可,充分展示了新文学校素质教育、社团活动的丰硕成果和广大社团成员身心健康的崭新精神风貌。规范的社团工作开展,避免了单凭学生的一腔热情单打独斗或利用行政手段组团的两种极端。已经建立了布局合理、种类众多的学校社团结构,满足广大同学多层次、高品位、高质量的活动需求。

第二、加强社团导师、社团干部选拔、培养和评价。

严格社团导师和社团学生干部的选拔使用,重视社团导师和学生干部的培养、评价是我们搞好工作的第一步。在社团导师方面做到:一是搭建平台,以学校有特长、有激情、有梦想的老师为核心,让这些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社团开展多样化活动方面积累经验,取得成效,培养一批善于开展社团活动的教师,打造若干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学生社团活动导师;二是不断加强社团导师的业务培训,组织政治、业务培训,认真学习社团工作教育理论,使他们更好地熟悉和掌握社团工作业务,促进了学校社团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为了让部分有某项天赋的学生能得到较专业的发展,学校从国内外选拔优秀的非常专业的人才来帮助社团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如从澳州聘请了足球 教练,从省市乒乓协会聘请优秀乒乓球教练,从加拿大和英国聘请外教及省、市级一些优秀的奥数教练和跆拳道教练等,这些具有顶尖专业水平导师的加入,让社团的学生专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四是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价来促进社团导师的工作,每年通过学生问卷、家长电访、活动测评、邀请家长和社会各届人士观摩社团活动等途径来评价社团导师的工作,从而起到监督社团活动开展的作用。

在社团干部方面做到:组织了各社团干部的竞选演讲和考评选拔等工作,严把了社团干部的素质关,使这些干部发挥了榜样作用,非常称职地担负起社团的各项工作。培养出了一批能自主策划组织活动的社团领袖和社团干部。每年评选“十佳社团导师”和“十佳社团干部”“十佳社团学生”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第三、健全规章制度和指挥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指挥系统是解决社团组织松散、活动无序的根本。为了让学校的社团工作开展有序有效,我们制定了健全的社团工作规章制度。并让所制订的制度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并发挥其作用。如我们制订的社团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使我们养成“活动前有计划,活动中有落实,活动后有总结”的良好工作习惯。我们由下而上制定的制度有《新文学校学生社团章程》《新文学校学生社团工作制度》《新文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内容记载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参团调查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活动督查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地点、时间安排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招募登记表》《新文学校社团管理学生问卷调查表》《新文学校学生社团电访问卷调查表》,并有一个专用的“新文学校社团QQ群”。社团的工作就是以《章程》和《工作制度》为指挥棒,以社团QQ群为交流平台,通过相关表格落实各项活动与工作。

第四、社团活动质量不断提高,活动融入学生心中。社团的良好发展对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及丰富校园文化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其效果是课堂教育教学永远无法到达的。而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则是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作为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必须常抓不懈,多进行活动,多出精品活动,广泛开展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服务性、娱乐性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的新意、策划、质量、品位等方面多下功夫。同时,做好社团活动的总体策划和整体安排,避免一哄而上、时紧时松等现象,使社团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如我校每年以社团成员为主要参与对象所举办的六个节开展的有声有色,每年三月份的风筝节让孩子感受春天,感受祖国 的美丽。让同学们在做做、评评、比比、放放、读读、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会放风筝的乐趣;每年四月份的读书节让孩子们明理、励志、启智,是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五月份的学生社团文化节,社团导师和干部组织学生进行了书法、绘画、手抄报、文艺节目、篮球、乒乓球、围棋、摄影等多种社团活动的展示与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增长了信心。六月份我校在欧阳予倩大剧院举行的新文学校“秀我七彩童年”艺术节更是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下半年十月份的科技节、十一月份的体育节更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不断受到的熏陶启迪,校园里的笑脸笑声多了,师生的幸福指数高了,学校的社团活动已渐渐融入学生心中。

四、反思、今后研究方向

反思五年来的研究,觉得我们在主体理论上的研究、探讨、升华还不够,研究工作主要停留在实践(与试验)层面、运用(现成理论)层面,自己的创新还不足。这有社团导师理论研究水平不够高的问题,我们的实际研究内容与开题报告中所最初确定的有些许偏离,即后期的研究没有完全按照最初确定的几个内容展开,既有新增加的研究内容,也有些内容没有再研究下去或研究得不够深入、不够完整。今后,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加强社团理论研究水平,推进社团的良好发展。学校将成立学术研究机构。紧密结合现在社团的实际,建设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提高社团的学术研究氛围。将考虑根据社团分类,建立社团工作研究小组。如“体育类社团研究小组”“艺术类社团研究小组”“科技类社团研究小组”等,有针对性,较为专业地进行研究。

2、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开展活动。高度重视社团内涵发展,社团导师从指导慢慢过渡到社团活动的参与者、分享者,社团活动尽量让学生自主管理和开展,自主开展活动做到社团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总结,让学生社团成为学生展现个人能力和体现团结协作的舞台。学校和社团导师努力为实现学生社团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开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让参与社团活动组织的会员们从思维方式到开展活动的方式,由依赖变为自立,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重视交流学习,“引进”“走出”相结合。鼓励和支持社团走出校门,走向兄弟学校,走向社会,开拓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利用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活动达到优 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效果,做强做精社团活动。

总之,学校自开展《中小学学生社团实践探索研究》以来,接触、接受、积累了大量关于社团发展的先进理念以及开展特色办学的宝贵经验。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有“十年磨砺,始成经典;百炼成钢,方显精品”的决心和行动,相信学生社团活动一定会像春雨,悄悄滋润学生的生命,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塑造其灵魂,催生其情操,健康其人格,孩子们一定会在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社团活动中快乐成长,温暖生命。

(执笔:商南花)

主要参与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R】(中青联发[2005]5号);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言谈录》【M】(人民出版社2003);

3.曾兵《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龙岩师专学院,1995(4)); 4.(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张成铭《校园文化学》【M】(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篇2:社团课程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2009年6月,在省教科所和市教科所教研室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本课题组结合学校文学社团发展情况,经过多方深入地论证,向省课题规划办申报了本课题,获得了课题立项。我们进行的是“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研究”。三年来,本课题组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把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在研究中丰富和深化文学社团运行。本课题通过对系统的文献研究和现状研究,探索文学社团的一般运行规律,从而为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实践研究,探索适合于初中文学社团发展的运行模式,从而为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增添新的活力和制度性的保障,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查阅中国现代史资料,人们发现,现代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诗人,如夏衍、魏金枝、江静之、潘漠华、张天翼、李健吾、吴强、张爱玲、曹禺、李英、赵丹等,在中学读书时候,都是所在学校文学社团的骨干成员。在中学时代,他们已经发表了颇有影响的作品。由此可见,中学生文学社团确实哺育了大批的人才,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新大纲、新课标第一次将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列入教学范畴,为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可以竖起文学这面大旗,高扬人文精神,从内心深处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突破课内外的严格界限,形成课内课外互补延伸,读写相长,听说齐上,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其突破口就是如何发挥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潜在的巨大的教学功能。

就目前现状看,对于文学社团的建设各个学校都很重视,尤其是在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较为普遍。在如何办好文学社团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普遍做法是 :“三抓”,即,“抓活动、抓成果、抓社刊”;在办好社刊方面坚持“四个”原则,即,形式朴实大方,内容精美多姿,思想健康向上,展示自身风采,1 保持延续性。但是对于文学社团的运行模式及其规律的研究较为匮乏,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来说,如何发挥文学社团活动潜在的巨大的教学功能,显得尤其不足。也有一些少数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文学社团的创办与活动开展作为装点门面的“蝴蝶结”,昙花一现,更谈不上科学有效的管理,背离开展文学社团的育人宗旨。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文学社团是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以培育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品味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审美情趣为任务。

运行模式是指外在表现的组织形式,是指子系统的体制和运作方式等。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不涉及小学和高中或其它学习阶段的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立足于初中生的认知和兴趣实际,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和活动实践,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延伸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重点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系统的文献研究和现状研究探索文学社团的一般运行规律,从而为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实践研究探索适合于初中文学社团发展的运行模式,从而使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在常态和科学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文学社团发展的历史轨迹研究

2.对部分学校文学社团建设的现状调查研究 3.文学社团建设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的融合研究 4.初中文学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研究

(三)研究重点:

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建构的研究

(四)研究原则:

1.实践性、创造性原则:

初中文学社团活动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取得对事物、生活与情感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活动课程实施中,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2、导向性、自主性原则:

在社团活动实施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在确立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应当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活动时,要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增长才干。

3、灵活性、开放性原则:

活动课程有统一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活动内容应相对稳定,针对活动课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经常不断地改进和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活动课程范围很广,不局限在课堂,应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多种媒体资源和优势,使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社团各种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步骤、方法与分工:

(一)研究思路: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系统论为支撑,采用历史文献、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文学社团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模式建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学社团的一般运行规律、适合于初中文学社团发展的运行模式,从而使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在常态和科学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4-----2009、6)

(1)运用文献法,查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2)选取实验对象。(3)组织课题成员学方案,明确研究任务。(4)召开研讨会,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广泛深入思考。达成目标:成立总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2.实施研究阶段(2009、6-----2011、6)

(1)成立子课题组,制定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研究,完成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阶段成果:撰写与各子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实验报告。(2)进行中期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聘请专家指导。

3.总结阶段(2011、6-----2012、2)

撰写各个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和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论著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三)研究方法:

1.科学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文学社团活动质量及其效果,分析出不同类型、不同时段和不年龄的文学社团活动需要改进的环节及其经验规律,努力提高文学社团活动的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学兴趣,及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社团活动及其运行现状的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出社团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社团活动的实效,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真切具体地感受文学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案例研究法:研究本校社团或外校社团运行的成功案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依据。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5.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修订实验方案,改进社团活动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以探索最适合本校初中生的文学社团运行模式。

(四)研究人员分工:

1.研究报告审校、活动总指导负责

2.文学社团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规划及活动安排 老师负责 3.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改革的融合研究及论文撰写 老师负责 4.学生文学创作成果收集及展示 老师负责

5.文学社团发展的历史演变及论文撰写 老师负责 6.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建构总结报告 老师负责 7.文学社团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老师负责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研究工作至今已开展近三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本课题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课题研究工作运行正常,并富有成效。主要工作有:

(一)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从2009年4月起,本课题组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次调查研讨,并请教校内外许多领导专家,最终确立课题名称和研究方案。分别请曾参加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立项课题“学生发展与教师角色转化研究”的陈子祥校长和曾主持省级、市级课题的王丽梅校长、刘军主任为本课题指导;本课题组按照分工对本课题研究作了认真充分地调研,运用文献法,查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选取实验对象,筹划实验平台的建立。组织课题成员,明确研究方案和任务。召开研讨会,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最终各项研究资料准备细致,顺利通过了课题组专家的审批。

(二)成立“楚风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2010召开成立大会,设计和公布社团标志,确认社团活动小组:写作兴趣小组、话剧表演小组、广播报道小组、期刊编辑小组、校园小记者团、影视欣赏小组等六组。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各项文学社团活动,努力以扎扎实实的实践作为研究的基础。“楚风文学社团”自成立以来得到校领导大力支持,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吸引了广大学生纷纷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

2.三年来,社团有计划地聘请校内外专家老师为社员开设文学课,并定期召开以丰富同学们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扩大文学见闻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3.成立话剧兴趣小组,编写话剧剧本,指导学生理解剧本,成功排演多幕话剧,其中校园系列剧——《校园传奇》(包含系列剧:《英语学习之投名状》、《新来的班主任》、《减负公司》、《浓浓的父爱》)在校园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使广大学生对戏剧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而且让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4.电影欣赏。观看一些优秀电影,如《孔子》、《红楼梦》、《罗马假日》等,5 通过品析片中的人物、故事和特技等,发掘社员们的写作潜能,创作出许多较为优秀的作品。

5.作文竞赛。多次组织社团成员参加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比赛”及省“凤凰杯”诗词创作比赛,三年来有近百位同学荣获比赛大奖。每年在文学社里举行两次的个人文学创作大赛,以赛带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6.外出采风。每学期计划采风两次,要求学生要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学生积累素材。采风活动地点有:马陵公园、黄河公园、项里公园、古黄河畔、大运河畔、花鸟市场、嶂山森林公园、皂河乾隆行宫、井头船闸处、双庄农田实验区、宿豫经济开发区、骆马湖水产养殖区等十二个地方。

7.诗歌朗诵。通过朗诵提高同学们的审美品位。参赛选手以社员为主,选手充满激情,赛会隆重而热烈。大赛邀请校领导和专业老师做评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出团体奖和个人奖若干名。很多获奖同学还被推荐到市里参加朗诵比赛并荣获大奖。

8.趣味知识竞赛。为了引导学生广泛而合理的进行课外阅读,要求社员阅读教育部向全国中学生推荐的30不中外文学名著,学习做读书笔记。文学社适时地举行趣味知识竞赛,内容涉及中外名著、汉语知识、文学典故、猜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作品交流。交流采用先互评后推荐的模式,使社员们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作品尽善尽美。可以选取周一、周三下午第三节为文学社作品交流时间。

10.总结表彰。学期结束,评选优秀社员,给予奖励,对不能履行文学社纪律要求或不能完成各项工作的社员予以劝退。

(三)创办社团校园期刊——《楚风》:

该项社团活动以社员为核心,并辐射到全校师生,校园影响较为广泛。《楚风》自创办以来,已经成功创办多期,装饰精致,文笔优美,类型多样,思想活跃,已经被评为省级优秀校园期刊。社团期刊特邀请校领导指导,并由老师专职负责。期刊栏目齐全,类型丰富,风格清新高雅。期刊的栏目有:“快乐阅读”、“春日迟迟”、“至爱亲情”、“亲近自然”、“诗路花语”、“音韵轻扬”、“青 6 春物语”、“师苑采撷”、“心语心愿”等等。期刊借助这些栏目引导学生审美向善,让孩子们的青春更加和谐美好。《楚风》编辑组还从发表的作品中挑选许多优质稿件向社会期刊推荐,这些社会期刊有《江苏省现代写作报》、《中华活页文选》、《宿迁日报》、《扬子晚报》、《宿迁晚报》等等,社团进而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

(四)建立校园“青春之声”广播电视站:

广播电视站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成立校园小记者团,引导广大社员深入到学生中,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为创作积累第一手资料。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轻快,深受同学们欢迎。

(五)及时撰写活动总结,深入研究课题:

课题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翻阅相关资料,积累前人已有的经验和理论,结合社团活动的实践,撰写实验总结,阶段性反思,及相关论文,把活动上升到理论层面,支撑总课题观点。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研究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内涵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它是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需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语文实践(听、说、读、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师生的信任和沟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社,是学校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阵地,培养写作尖子的苗圃,造就未来作家的摇篮。在中学生中组建文学社,开展文学社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现行初中文学社团的建设需要系统理论的支撑和健康的运行模式作保证。

(二)课题研究创新之处:

1.着力于对文学社团运行规律的探索,形成理性认识和解释;建构适合初 7 中文学社团的运行模式,使社团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不再盲目化和随意化。

2.立足于初中生的认识和兴趣实际,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和活动实践,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延伸语文课堂,使文学社团建设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融合,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成功建构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

建构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顺利开展社团各项活动,为校园文学社团的建立及发展摸索出一条路子来,为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实践研究,探索适合于初中文学社团发展的运行模式,从而为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增添新的活力和制度性的保障,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1.文学社团活动的运作模式:

“文学社团活动的运作模式”是指文学社团以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组建机构、组织活动的。文学社团的运作,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管理权,引导学生选择伙伴形成团队,选定社团的发展目标,自己进行现状分析,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评价总结。通过社团活动课的开展使每位学生有机会在社团中锻炼自己,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展的位置。

(1)文学社团的组建:

学生根据相同的的兴趣特长,召集3人以上人数,形成非正式的学生团体,经过审查通过后给予确认,通过选举产生学生社团管理机构,每社团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或者聘任校外的辅导师。文学社团要形成自己的宗旨、提出活动口号、章程、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制作社标、社旗等,强化自主社团的物质文化建设。

(2)社团的组织机构:

社团设有正、副社长各一名,组织、宣传委员各一名。上述成员由社团全体成员民主选举产生,定期改选。社团成员允许流动,但至少应保证参加一学期的学习活动。

(3)社团活动时间与场地: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教师对自主社团活动课的开设时间,大都选择在中 8 午、下午放学后或者双休日,所以可以根据社团的特点,在这三个时间段内自由选择开展活动。但要保证同一个社团活动课的时间相对稳定,学校也应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个社团活动课提供专用的活动场地,以保证课程开设的规范,如校内开设美术、音乐、广播站、体育馆等活动场地;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少年宫社实践基地等。

2.文学社团活动实践模式:

“文学社团活动实践模式”是指文学社团以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原则要求组织具体实践活动。这种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角,积极依靠社团和学校资源开展文学社团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利用学生家长、社会资源等,邀请各行业的成功人士或专长人才尤其是文学专长人才来学校讲座,利用工厂、公园、工农业示范园区、德育基地等,开展学生文学采风社会实践活动。

(1)社团作品交流活动采用“互评推荐共赏析”的模式。每双周一下午四点半,社团写作兴趣小组在科技楼阶梯教室进行作品交流活动,组员带着自己的最近新作在小组内自由交流,交流双方互批,提出建设性建议,促进对方改进写作。然后由组员自由推荐3——5篇文章,利用实物投影仪把作品展示出来,共同欣赏,并有辅导老师作指导发言。

(2)《楚风》期刊编辑和发表采用“责任到人指导为先”的模式。筹稿工作安排三个组长负责发掘写作人才,吸收进社团,督促帮助社员撰稿,为校刊提供高质量的作品。期刊编辑编辑部收到来稿后组织指导老师帮助修改,并对该社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得到发表的社员可以得到一本《楚风》校刊。(3)影视欣赏活动采用“赏评结合启发写作”的模式。影视作品播放时间较长,而社团每次活动时间有限,这给学生赏析带来一些困难。所以先整体观赏再边看边赏析的方式就无法采用了,我们只能采用“边赏边点评”模式来赏析电影。这就要求所看电影必须是学生较为熟悉或容易接受的。学生喜欢电影也熟悉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但不懂得如何赏析其中的内容尤其是表现技巧,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及时予以讲解,丰富学生电影知识,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欣赏影片后,每人写一篇影评,作为活动的总结。

(4)话剧兴趣小组排演活动采用“剧本为主表演重情”模式。剧本是话剧的依托,话剧表演要要以剧本为主,作为文学社团必须在剧本上下功夫。话 9 剧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的揣摩人物,感悟生活。但学生们都是门外汉,对于话剧表演,社团应采取多鼓励的措施,让有这方面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表演可以在表演技巧上淡化一些,多关注学生对剧本中的情感的理解和传达。当然,必要时社团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老师指导学生表演。

(5)广播电视站活动采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模式。校园广播电视主要目的是为广大学生服务,所以应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从学生中来”就是记者、嘉宾、稿件、导播、编辑和播音都来自学生,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展现学生的才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到学生中去”就是指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格调要适合于学生,让学生有所乐有所感有所得,进而扩大社团活动在校园中的影响。

从以上五类社团活动模式可以看出: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必须以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为前提,符合初中生对文学知识的需求规律,适度开放,自由创新,合理指导,勇于探索,才能适应文学社团运行特点的要求,推进社团工作快速前进。以上运行模式还在探索当中,期待在实验研究中不断完善更新,让学校文学社团健康稳步地发展下去。

3.文学社团活动评价管理模式:(1)教师管理考核:

有效地对辅导师进行管理,才能确保活动的正常运行,对于辅导教师的管理我们采用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机制,首先,我们要求年轻的语文教师必须每人带一个社团小组,并与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量化考核和评优评先相结合,活动采用奖惩结合的办法,使教师认真履行辅导师的职责,其次,我们把教师辅导工作量记入教师的课时量,既不另外增加教师的负担,也有利活动的管理和开展。

(2)社团活动考核:

各社团小组要制定学期活动计划,每次活动要填写活动记录,使所有社团小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每月召开负责人例会,协调了解社团活动课的开展情况。每学期根据社团过程管理、作品展示、活动成果体现等对社团活动课进行一次考评,要注重形成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评出“明星组”、“魅力组”、“潜力组”等。

10(3)学生参与考核:

结合我校“星级评价”制度,对每个学员参加社团活动的情况做一个跟踪记录,根据学员互评、自我评价、成果等内容,每一学年应评出优秀社团学员“社团之星”。

(二)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改革有机融合:

三年实验研究为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搭建了一座桥梁,二者通过师生们共同努力得以相互融合。过去,初中三年语文课共108周648课时,但是汉语之丰富,文艺领域之广阔,想用648课时、100篇讲读课文、百来篇课内自读课文、来初步解决阅读、写作问题,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是很困难的。何况课外自读课文则要求在具备一定自读能力的基础上课外完成。所以,无论是教材的安排,还是大纲的要求,对改革语文教学、开辟语文第二课堂都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文学社团建立和发展起来了,不仅解决了这一矛盾,而且还把语文小课堂变为了大课堂。它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加阅读、观察、写作等活动,赏析电影、听专家讲座、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和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这样,不仅为语文阅读、写作、听说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且让学生更好地接近生活,接近社会,使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改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学生文学创作成果:

三年来,在文学社团的引领下,社员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仔细观察生活,认真反思习作,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在文学社团的积极运行下不断出现,纷纷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荣获省市级习作一二等奖,众多奖项激发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为学校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所发表的社会期刊有《江苏省现代写作报》、《中华活页文选》、《宿迁日报》、《扬子晚报》、《宿迁晚报》等等。2011年本社团的程蝶漪、孙宇、姜烨等十人荣获“中学生与社会”作文比赛市一等奖。常小涵与王彦帧还代表宿迁参加省级现场大赛,并荣获一、二等奖。本文学社的房雪莹、徐萁、李秋仪等二十人还积极参加“凤凰”杯首届江苏大中小学生诗词大赛,荣获了一二三等三不同奖项。

(四)课题研究理论成果:

篇3:社团课程结题报告

2010年1月18日至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西藏教育事业, 并对西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都提出了支持政策,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是第一民生”的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深化。内地西藏班 (校) , 是教育援藏的一种特殊形式。自1985年创办以来,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 我们的内地西藏班通过不断地探索适合西藏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学生素养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内地西藏班的办学成绩显著, 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政府和西藏人民的好评。内地西藏班的开设, 是党中央、国务院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内地西藏班充分利用内地较好的办学条件帮助西藏培养人才, 有利于西藏和内地的交流与沟通, 有利于西藏青少年的全面成长。

内地西藏班 (校) 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 学生由西藏自治区选送到内地就读。藏族学生的一些认知、心理特点与汉族学生相比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针对藏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 教师应开展内地西藏班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研究,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注重进行师生交流, 重视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同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新模式的行动研究对刚刚开始的西藏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 也有助于提高内地西藏班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提升内地西藏班的办学水平。

在我校组织的课堂诊断、课堂反馈中我们河北内地西藏班的课堂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的活力不够, 学生的动手动嘴能力较弱; (2) 教师在思想观念中总认为学生不会从而讲得太多,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 (3) 教师在寻找适合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学法和教法时思路较窄; (4)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上, 学习习惯、方式方法易被忽视, 对差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行为关注不够。存在这些问题的课堂, 教学效率有待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积极性不能被充分地调动, 学生的全面发展急待提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也提出, 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这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总结内地西藏班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 促进西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进步与发展, 同时提升内地西藏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策略性。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

(一) 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 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的整体状态在不断地改善

通过课题的研究, 我们河北内地西藏班90%的教师发生的最大的改变就是: (1) 在不断地探讨和研究中, 在教学的思路上开始进行改变, 把提升学生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了课堂教学重要的突破口; (2) 教师在预设自己的课堂教学时, 能够以西藏学生关注的、熟悉的实例作为情境创设、以适合民族教育发展和西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 打造活力课堂, 提升课堂质效; (3) 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得到提升。通过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 教师在自己的课题实践中进行理论总结:《有效课堂教学设计集》《有效课堂教学学案集》《内地西藏班英语多彩活动教学构思与实施方案》。课题参与教师用反思、总结、探究的方式提升了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两年来的研究, 我校西藏学生的学习方式 (确定目标、与人交流、质疑、概括知识、运用知识、自我评价) 和学习能力也有所改变。西藏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响亮的声音代替了原来的羞涩、腼腆。阅读能力和速度得到了提升, 学生的进步, 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觉得是课题研究最大的成功。

三、课题研究的几点启示

课题研究结束了, 回顾课题研究中的点滴, 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我们思考。

(一) 关于课题研究开展的动力问题

不能只做教书匠, 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动力。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的意义, 以积极的态度置身于研究中, 才能使课题的研究顺利进行并积极推进。能够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出份力, 是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的动力之一, 这也促使我们教师自身的提升。

(二) 加强管理是课题研究的保证

制度是规范行为的保证。课题研究制度, 使各项研究能得以顺利开展, 稳步进行。在课题的实施阶段加强过程管理, 对课题的参与者要求:上一节课题研究课, 做一篇优秀教学设计, 制作一份有效的教学课件, 写一份教学随笔;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文章, 每学年撰写一篇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案例或论文, 并且在每月的例会中有专门的课题主题进行探究, 总结每月的研究情况, 指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指导下个阶段的工作, 使参与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明确的指导, 做到不随意, 不盲目。

(三) 物质条件的保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学校保证了资金的投入, 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 实地感知、“移植”名校的先进经验, 在观摩中学习;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 在研究中学习;为教师配备硬件设施等, 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课题研究正是有了坚实的基础保障才能够顺利结题。

篇4:社团课程结题报告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23-05

由笔者担任负责人的课题《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在2010年4月提出申请,经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评审委员会的认真评审,2010年5月21日被列为市级课题,课题批准号:LPSY10336。

自批准立项以来,笔者与高中数学组的肖文华、向斌、王莎、岑义其、彭晓琼等5位教师就积极投身到研究中了。课题组全体成员悉心研究,认真实践,开展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研究活动,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截止2011年6月底的学期期末共计给新高一年级28个班1860多人发放教师精心编制的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各章节87张“主题式”作业(试卷)共计约161820张,并分别编订成4册校本教材;编写作业批改记录反思表13张,发放收回实验教师的作业批改反思记录表78张。发放收集了高一年级10个和高三年级1个共计11个实验班的“主题式”课外作业(含阅读与思考读书笔记、探究与发现、实习报告、数学周记、阶段性考试小结)约28400张,并编订成1册校本教材。收集的学生参加获得写的感悟与体会、观后感作业等约2000多张,发放调查问卷2924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679份,问卷调查分析报告24份;数学与创意大赛总结报告6份,中期阶段性报告6份,课题终期结题报告66份,活动及数学活动光盘3张、课题会议活动记录及数学活动图(照)200多张。可以说课题研究扎扎扎实实,稳步有序,目前已完成全部的研究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2011年8月获得了六盘水市基础教育课题一等奖。现将课题研究过程的具体情况及课题成果汇报如下:

1课题研究概述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高中数学新教材将于2010年9月在贵州省全面实施,高中数学教学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将在课堂上得到全面的落实,而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它反馈教学信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它巩固所学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利用新教材设计作业模式,使它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能为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学习过程的体验、数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及学习方式的完善起促进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发展寻找一条新路,引发了我们高中数学老师的思考。

1.2选题的缘由: 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模式在培养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基本已形成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但这种模式是“高考要求下”应试教育的产物,它已不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作业应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互动性和差异性,现行的作业模式已很难落实这种理念。而数学作业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数学的学习既有课内学习也有课外学习,它们互为基础,互相补充,数学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它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而是学习新内容的出发点。教育要进入创新教育阶段,落实新的课程观念,开展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现有的数学作业模式。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对数学作业的研究,一般是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处理、作业评价等方面而进行的研究性论文也散见于各种数学研究杂志、报刊和网络。新课程下新教材的使用,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作业的模式研究,而以章节、单元、实习报告、阅读与思考、主题任务型作业为主线的“主题式”作业的研究在国内还不多见。因而我们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以期使新课程的新理念,透过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中得到更好的落实,与以往研究的最大不同就是把作业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整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我们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为今后的课改教研做出一点贡献。

1.4关键概念的界定

1、本课题所说的“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作业”主要指以贵州省2010年9月全面实施新课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为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完成时,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形成技能,体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教师指定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习题。

作业的处理是指教师对学生作业所进行的设计、布置、批改、辅导和讲评。

“主题式”作业:在本课题中,是指以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章节、单元为主线命名的“主题式作业”和以教材中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实践能力为主题的“主题式课外作业”的研究。教师是主题内容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是主题的主动学习者。“主题式”作业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课程各章节的组织结构、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够帮助我们聚焦和定义一个学习单元,帮助强化学习者对这个学习主题的理解。

“作业模式”是指编制的各种作业具有具体操作规程、具体方法、稳定的撰写套路。

1.5研究的理论依据

1.5.1建构主义理论。

1.5.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5.3活动建构的理论。

1.5.4《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研究程序

2.1研究设计

篇5:演讲课程结题报告(2018)

——秭归一中“演说青春,展示自我”实验结题报告

执笔:王艳妮 审定:王学勇、何亮、王小玲

一、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研究背景

2016年中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正式出炉,其主要内容涵盖三个方面,六个关键词。即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秭归一中是坝上明珠秭归一所有75年建校历史的龙头学校,特别是随着县政府推进学区的建设,我们的生源和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我县的全面铺开。为此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了课程教改,努力探索开发特色课程的新思路和方法。

秭归一中紧紧地围绕核心素养的目标与要求不断地适应和调整我们的育人目标和育人策略。在实验探索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批涉及文化艺术和科学精神的课程得到有效开发和实施,高考成绩年年攀升,各类提前批次的面试和录取取得了突破,我校学生已经由不谙世事、学识浅薄、经验闭塞的山区孩子成长成大气仁爱、敢说会说,有厚实的学识学养,有坚定的责任担当的新时代的中学生。2016年以来我们进一步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 制定了三年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运动、学会学习”的德育目标,其中走路与说话是言行举止,是为人的基础和根本。演讲的舞台是灵动自由、创新民主的展示空间,“演说青春,展示自我”特色课程从2016起在我校三个年级全面展开,已经实施三个年头,取得了阶段性显性成效。

二、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的核心概念内涵与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内涵:

演讲与口才是学生终生发展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我们可以透过当众讲话看到一个个真实的自我,娴熟得力的说话和表达是对自我素养的培植和突破。所以当众讲话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我们人整个素质提升的过程。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自我、找回自信,并能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这也才是我们开展本课程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对高中阶段的成长与发展来说,“当众讲话、演说自我”不仅仅是一门培训演讲与口才的拓展课程,更是全面塑造人格、提高学生素质、开拓学会视野和空间的必要课程。

针对高中生知识的容量和心智发展的程度,秭归一中制定了高中三年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运动、学会学习”的德育目标,走路与说话是言行举止,是学会为人的基础和根本。运动和学习是身体知识,是学会为人的目的和保证。我们立足于培养有生活情趣、健康向上的好少年,我们立足于给学生以灵动自由、规矩民主的大空间。学会说话,看似简易,实则大有可以探究和改善的地方。秭归地属偏远相对落后地区,我们将近有三千学子,其中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孩子偏安一隅,生活在祖祖辈辈耕种的大山深处,见识的逼仄,胆识的狭小,给了他们淳朴和善良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局促的个性和木讷的表情,更遑论什么侃侃而论,表达与展示自我。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开拓了贯穿于高一到高三的演讲培训与口才培养课程,该课程由学校校办、政教处、团委、语文教研组四个处组负责开展,主要分为“我读名家——读一百篇经典演讲词”、“我领风骚——国 旗下讲话展示”、“我有舞台——班级、年级分层竞讲”、“我悟名家——欣赏中外名家50段演讲视频”、“我展特色——开展两次校级我是演说家活动”、“我尽风采——开展一年一次走出去讲起来社区演讲活动”。通过开发演讲课程,组织精彩多维的演讲实践活动,我们尽量提升山区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思维习惯,让他们切实关注到世界的变化和自身的潜能,“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我们渴求屈乡子弟学会正确精彩的表达,能从这里走出去,能把这里给予的能量和美好演说给世界。

(二)演讲课程课题理论依据和研究目标

1、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演讲能力是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会交流和表达、建立和谐善美的人际关系事关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也是将来学生独立面对复杂起伏的社会人生的必备要素

2、适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修订的需要

2016初国家教育部联合各个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修订确立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我校根据其精神要旨和需求决定2016秋季开学伊始开展演讲课程,以讲启智,以讲养德,以说审美,以说发展核心素养。

3、屈原精神的传达

传承屈原精神,做青春向上好少年,秭归一中一贯以屈原文化为根本,以求索、爱国为古训,心有传统,不舍不弃;心有祖国,坚定不移。通过演讲课程的开启和演讲活动的举行,我们把演说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把传统精神和追求贯穿于我们的演讲课程中,让屈原精神呈现出鲜活年轻的状态。

4、学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

秭归一中早在五年前就明确指出和制定了高中三年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运动、学会学习”的德育目标。这一德育目标中的“学会说话”的点直接指向演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说是一种严苛的技术,也是一种迷人的艺术,更是一种至上的境界,会正确鲜明地表达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手段,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领,还是修正和提升我们德育素养的最佳方式,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课程设置的步骤落实演讲课程的开展。

5、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演讲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得来的,古今中外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我们的语文学习应重视“说”的作用,讲究“说”的艺术,把阅读——信息的输入、演讲——信息的输出作为我们教学的双线,培养有书香、有情怀、有胆识、有口才、有担当的好少年。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语言的学习与积累,针对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选用最得体、最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力争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这正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所在。我们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 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我们的演讲课程正是基于这些需求全面开设,步步浸润。

6、具体达成效果

高一学生明确讲什么,怎么讲,讲清楚——人人会讲,人人敢讲; 高二学生自信讲出来,讲精彩,讲透彻——人人想讲,人人会讲; 高中生有述说和交流的娴熟技巧和能力,能在和谐的沟通与清楚的表达中打下自我和谐成长成才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灿烂的基础;建立秭归一中的演讲品牌,成为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柱。“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我们渴求屈乡子弟学会正确精彩的表达,能从这里走出去,能把这里给予的能量和美好演说给世界。

三、演讲课程课题实验方案及措施

(一)课题实验组人员组成: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课题负责人:冯万虎 课题主持人:王学勇

课题组组长:王小玲 何亮 全新武

课题中心组成员:王艳妮、颜昕、袁玉兰、向冬云、谭玉枚、张珊虹、屈莉丽、姜建发、唐艳、谢诺冰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组 长:颜昕(团委书记)、王艳妮(语文教研组长)

组 员:资源包配备与搜集、课程安排与实践、演讲活动策划与开展 【资料包】校本演讲教程 实施人员:姜建发、王艳妮

校园演讲词读本(名家时文+学生作品)实施人员:张珊虹、谢诺冰 电子资源包(特色演讲视频、教师课件)实施人员:屈莉莉、唐艳 【活动策划】颜昕 向曦

【课堂实施】谭玉枚、袁玉兰、向冬云、(二)课题实验研究主要方法

本课题与全国中学特色学校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和目的都相同,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坚持反思与调整。课题研究方式以对比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为主,通过组织教学班级、教学实效的对比研究,积极探索演讲素养教学操作策略及操作模式,确立培养学生深厚的演讲素养的目标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以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有效的实施。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关注国内外相关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的发展策略和成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力争达到研究有实际效果,成果有实际用途,实施简便易行。2问卷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全校各个教学班的学生演讲素养的实情,为演讲课程相关的资料选择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相关演讲活动的启动和评比,激发师生在口才与学识方面的反思和改进。

4、对比研究法。由本校的课题研究人员分别在各自的班级进行比较研究,综合我校学生在“自主招生”“演讲活动”“学科活动”等场合的表现和成效进行比较调整。

5、资料汇编与整理法。课程资源的有效收集,编纂《演讲与人生》、《中外演讲—名家百篇》两本校本教材;收集学校演讲活动视频、演讲教材视频共计二十来段;准备了高一高二各9个课时演讲教学课件;汇编一册学生出彩演讲稿集萃;共举行2016(18+18)、2017(18+20)、2018(5)三年,四个半学期,79周的“国旗下讲话”活动。

(三)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6年11—2017年2月)

课题解读和课题申报,完成资料汇编和活动一体化安排,完成课时计划的设定和专职任课老师的安排和工作量核定,2实施阶段(2017年2月—2018年1月)①课程实施——课堂教学

以一周一个单位课堂为阵地,开发课程为载体,以演讲艺术与文化滋养为途径,进行平等、尊重、对话、合作的课堂教学,普及演讲的基本技巧和基本功,学习演讲主题的拟定和演讲稿的写作。②定期开展班级演讲

演讲是一个自己心灵的窗口,好的演讲,是自己的心声,坏的演讲,是别人的心声。心灵,又是诞生思想的地方,思想又是诞生传奇的地方。仅仅拥有一个伟大的思想是不够的。"独乐乐,不如众一乐",演讲的时候,演讲者要把自己的思想打开,把思想传输到话筒,最后再进入每一个人的心里。演讲和音乐是一样的,音乐的美妙,演讲的盛情,音乐的优雅,演讲的庄重。好的音乐会如同良医一样治愈别人的身心,好的演讲,也会如图春雨般沐浴我们的思想。思想的力量,演讲的力量,是无穷的。③确立资源包和校本教材

当前的教育改革,其实是一种教育回归,回归到育人价值的层面。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激发想象力,提高思维力,发现潜质,指明方向,是我们该做的事情。演讲课程是一门实效而灵动的课程,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定向清晰的课程体系,符合学校传统的特色课程。

④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把学校的精神文化植入学生的心灵。

常态活动搭建锻炼和展示的平台:高

一、高二各班组建演讲社团,“校园电视台”、“ 校园文学社”、“ 校园演说家”成为学校重点文化阵地和载体,在各类团委活动中大展手脚。同时也通过开发演讲课程,组织精彩多维的演讲实践活动,我们尽量提升山区学生的自信程度和,审美情操,拓宽他们的眼界及精神视野。常态活动:每周一有“我领风骚”——国旗下讲话展示;读报时间“我有舞台”班级、年级分层竞讲”;春秋体育文化艺术节期间有“我展特色”两次校级我是演说家活动;“我尽风采”一年一次走出去讲起来社区演讲活动;加上主题月演讲(政教处拟定),建构起了演讲常态工作,实现了一中的演讲品牌。3总结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

我们举全校之力,在语文教研组、政教处、团委的潜心合作下全面展开工作,对各种展示进行痕迹管理和反思。在三年的实施过程中以课题的实施为载体,在课程的开发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修订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屈原精神的传达,并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在本学期我们组织年级组进行总结评比,完成了系列资料的整理收集,形成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数个微型课题的生成和研讨。最后搜集分析了相关数据,举办了校级、年级组多个层次的研讨总结会议,开始汇总资料、汇编成册、结题反思。

(四)演讲课程课题实验实施措施

1、分工协作,勠力同心,齐抓共管,全方举措;

我们专门把演讲课程主要分为“我读名家——读一百篇经典演讲词”、“我领风骚——国旗下讲话展示”、“我有舞台——班级、年级分层竞讲”、“我悟名家——欣赏中外名家50段演讲视频”、“我展特色——开展两次校级我是演说家活动”、“我尽风采——开展一年一次走出去讲起来社区演讲活动”,全面确立和展示秭归一中的演讲品牌。

早在2014年秭归一中就被评委宜昌市“诗歌校园”的称号,我们一直秉承教给学生终生求学、静心阅读习惯和素养的教育初心,积极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和秭归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了秭归一中初具规模的系统化的成熟的阅读教学。本次演讲课题和“诗意校园”与阅读活动相辅相成。在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进行的《朝读经典》读本和《起点阅读》(高中版《古代诗歌鉴赏》读本)教学实践为演讲教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诗意诵读、双读双足、演说青春已经成为朝气蓬勃的秭归一中的未来发展之路的三驾马车。

2、把握方向,明确目标,确保演讲课程课题实验有的放矢;

高一年级:演讲的基本知识和体系构建(18个课时)以“讲什么,怎么讲,讲清楚——人人会讲,人人敢讲”为中心任务。第一阶段(9月初~11月底)实现演讲语言、逻辑、体态等基本功的准备和练就。我们以课程为依托落实基本功的日常训练,开展了心态练习、朗读练习、体态练习。第二阶段(11月底~1月底)进行演讲稿的撰写技巧指导

高二年级:中外演讲名家名篇欣赏及活动策划(18个课时)。第一阶段(9 月初~11月底)实现了演讲礼仪与演讲主题的确立,特别是以精彩视频系列和演讲系列鉴赏为依托,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演讲典例子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讨。第二阶段(11月底~1月底)顺利开展演讲稿的撰写及演讲礼仪实践,并在各班级策划开展两次“我是演说家”活动,从撰稿、定论、演讲、点评、打分等全程历练和提升学生的演讲技能。

学校社团活动(整个学年)组建演讲社团,“校园电视台”、“ 校园文学社”、“ 校园演说家”成为了演讲课程的第二课堂,学生大力展示自我的风采。“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浸润到学生高中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

3、多种渠道开展演讲课程培训,为课题研究提供理念支撑; “新课改的最大阻力来源于教师”,这是已进行或正在进行课改的很多兄弟学校的共识,所以我们以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为突破口,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校本培训三种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学习机会,用新的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

新高考,新征程。学校近三年来共组织近百人到夷陵中学、枝江一中、远安一中、宜昌市一中、宜昌市二中等学校考察学习交流。此外学校还分期分批派各学科的骨干教师赴北京、成都、杭州、武汉、宜昌等课程开发与教改走在前列的地区和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培训和课程开发研讨,特别是王学勇校长奔赴北京十一中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学习,校办主任周育英三次到北京大学参加教改培训和研修,学校还重金聘请昌乐二中教授和江西金太阳集团的专家来我校讲授前沿教改和课程开发研究的相关理论。2018年春季学期以来我校又计划分三个级别,以教科处牵头外派年级组管理人员和各个学科教研组长再次充电学习,这些新的理念和做法都给学校已经成熟的课程开发工作注入了更加炽热的能量和动力。

走出去、请进来虽然让很多教师有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要让所有教师投入到课改试验中去,并让教师将有效教学行为常态化,最根本最持久的办法还是校本培训。从课改开始推进到现在,我们编印了《“读-练-品-拓”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流程》、《“读-练-品-拓” 导学案编写指南》、《“两型四步”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行动指南》、《有效课堂各环节操作指南》、《关于小组管理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建议》等学习资料,为老师们系统学习提供了保证。请王晓玲、颜爱明等校内骨干教师以“‘两型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内涵解读”和“小组建设”为内容对全校老师进行了数次集中培训。学校还把每周星期四的下午作为教研组活动培训的时间,让老师们学习本课题实验的相关理论。

4、科学决策实验方式,稳步推进演讲课程课题研究;

确立演讲课程的计划性;高

一、高二发放《演讲课程》,根据确定的演讲教学内容在日常的教学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并以课时、学分保证,充分发挥演讲课程的育人功能。

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学校将给教师学生客观的评价,充分利用演讲视频、演讲课件、演讲稿汇编资源包。活动推动,荣誉保证;学校颁发优秀学员证、校园演说家、最有价值秭归一中人等各类别的荣誉证书和奖励。汇编,刻录学子精彩演讲稿和演讲视频光盘,以纪念册和纪念光盘的形式作为高中阶段最珍贵的记忆。

5、反复调研反思提升,不断完善并汇编研究方案和资料。

四、演讲课程课题实验成果

(一)学校层面:形成了秭归一中学校“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的文化品牌;科学课题模式逐渐完善,活动评价机制趋向科学

屈原文化精神的培育是我校的传统和特色。屈原文化的内核是“终生求索,忠心爱国”,即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根植屈原文化,提炼出学校的育人目标: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有境界。通过演讲增强自信,克服紧张,让学生用语生动,表达准,、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表现力强,能积极正向地对待生活。该课程以自我为本,以认识自我、突破自我、拓展自我、发现自我、找回真正的自我为主线,针对不同的场合和目的,设计了系统的演讲与口才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及突破自我的训练,所以训练演讲技能的同时,也是一次自我的心灵之旅。由于训练采用互动的模式,所以整个训练生动有趣、大家在很快乐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训练目标,带动我校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演讲课程完善了秭归一中课程体系,配合、丰富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秭归一中具备基本素养课程(法制教育课程、生命健康课程、礼仪修养课程、国防教育课程)和特质塑造课程(个性发展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创新素养课程、责任与使命课程),我们的育人目标指向合格的人和有建树的人才。“演说青春”已经成为我校各项工作的有效的助推器。

3、设置可效性课程:

系统规划,团结联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以语文教研组和三个年级组为依托,让课程有延续性,有生命力。

语言可以制造各种情境,是力量。通过实践告诉学生即使你的话并不能改变什么,你也不要因此而放弃说甜美的话,因为这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每天对自己输入不同的语言,生命的质量将会完全不一样。

(二)教师层面: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方式转变自然,教学教研硕果累累

课题实验开展以来,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全校老师积极参与,很多老师勤于笔耕、乐于钻研,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唐艳、韩春燕、袁俊容、严丽等87位教师获省、市优质课竞赛、说课比赛、课件竞赛各种奖励,王艳丽、姜建发两位青年教师在全省青年教师五项全能大师中分别斩获一等奖,全校教师 共有300多篇教师论文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或交流,134名教师获教学质量奖,303名教师获辅导奖,71名老师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45名教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10名教师被评为县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8名教师被评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3名教师被评委宜昌名师、市学科带头人等。

(三)学生层面: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学习能力逐步提升,学习成绩逐年提高

自本课题实验以来,我校每年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上,学生展示的各种小创作、小发明成了节日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内外人士争相观赏的风景;近三年来我校有近百名学生在各级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40多名学生在科技竞赛中获奖,10多名学生获国家发明专利。

无论什么样的课改实验,都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管不顾,社会、家长更关注的依然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本身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有效的部分反映。因此如果新的课堂研究实验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课改就是失败的,但我们欣喜地看到,2016年,我校高考捷报频传,秭归一中高考各项指标再获重大突破。大文大理上省一批线328人(理工类223人、文史类105人),上线率达到50.6%,创历史新记录。体艺类本科上线61人;本科上线率97.1%。我校文化课600分以上41人,理科状元陈理坚682分,全省第191名;文科状元向金玮629分,全省第58名;二人均达到清华、北大国家专项计划录取线。理科考生宋朝阳顺利通过空军招录全程体检,政审合格,文化成绩646分远超空军录取线,有望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实现秭归县空军飞行员招录零突破。可见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实验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大踏步发展。

五、反思与展望 课程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资源包的筹备与完善;

2、对学生的评价:完成学时与活动安排;

3、对教师的评价:

篇6:中职机电综合课程的结题报告

永康市是全国著名的“五金之都”,工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五金机电产业是支柱产业。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当地这种产业结构的特点,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为:“为永康当地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并力求使学生在企业里拿到更高的工资”。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及时调整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既实现了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同时又满足了学生升学与就业的不同需要。

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普遍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易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整编后的机电专业教材虽然有一定的系统性、综合性,但教学内容仍旧比较枯燥。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工程实际组织专业课的教学,这样可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具体,也方便学生今后的就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从1999年以来,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职校生的特点,对机电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学校一直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方向,突出职教特色。根据永康五金机电产业区域优势,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促使机电专业快速发展和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机电专业在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专业。虽然对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只是侧重于机电专业中基础课程及所有课程的设置,并未开发出具有实际效用的专业课程范例。这次研究系前面基础课程研究的后续,主要从专业角度出发,研究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操作如何完美的融合,从而实现专业综合课程开发。所以“中职机电专业综合课程的研究”调整为“中职机电综合课程的研究”,只是限定在机电专业中专业课程的研究。确定以加强机电系统整体观念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机电专业课程。即压缩机电专业中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新开设一门专业综合课程——该课程根据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电专业工作岗位这一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这一设想把机电专业细化为车工专业、钳工专业、焊工专业、数控专业等,并以普通车工专业的专业综合课程为例(对车工的技能水平定位在两年内达到中级工这一目标),详细分析了实施专业综合课程的总体思路、原则、实施策略及实施机电综合课程后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课题立项两年,课题主要负责人(高级车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并坚持能力培养、深化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正在实习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1、调查的方式与内容

①通过走访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经济界的人士和查阅新闻媒体的宣传资料,了解永康产业结构的特点与发展趋势。通过查寻永康“中国五金网”、“今日五金网”,了解我市机电行业和五金产品的概况。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各地区的不同行业也存在着特殊性。因此在课程改革设置与改革的问题上,既要有统一性,又要允许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具体情况而有一定的灵活性。②召开我校历届毕业生和应届实习生座谈会,掌握毕业生的从业情况,了解毕业生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及实习环节的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听取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劳动岗位越来越多样化;随着产业结构频繁调整,人们的劳动岗位经常发生转移;各种行业岗位对求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跨学科的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那种为适应狭窄的培养目标及强调单纯的技能训练而设置的课程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能仅仅掌握一种职业技能,而应具备综合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择业的多样性和上岗后转岗的频繁性以及独自谋职创业。也就是说,职高生应能适应机电行业的技术、工艺、管理、销售和生产等不同岗位,如果专业面设计的太窄,将不利于学生的择业上岗。③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蹲点调查研究。副书记周跃湘到永康市电动工具厂任副总经理,实习处主任应广洪到永康市华鑫电动工具厂任副总经理;技能开发科副科长吕华福到浙江铁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车间主任;机电教研组老师颜征天到永康市华鑫电动工具厂任生产部长;机电教研组老师黄特到永康市华鑫电动工具厂任车间主任兼品质部副部长;机电教研组老师黄挺到中国群升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任副厂长。通过下厂实践,熟悉永康主导产品电动工具、防盗门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永康企业管理的现状和用工人员的素质;了解企业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新的加工工艺与加工技术;了解企业对职高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④对全体机电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有: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及从业情况;承担企业职工培训的课程内容;永康机电企业近几年较为广泛使用的新设备、机电加工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对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如何加强实践环节的问卷调查;如何开展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未来的职业实践服务。传统的机电专业教学内容一般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但是岗位工作的素质要求,并不是某一门学科的理论所能覆盖的,往往是多门知识共同渗透组合的,即使是某一简单的岗位技术活动,要说明其本质与规律,也往往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机电专业教育不应片面强调培养具有单一的职业技能的简单操作工,而应培养“厚基础,多能力、会创新”的综合型人才。机电专业教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某一职业实践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但往往忽视了培养综合职业实践能力。

2、现行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①原有的机电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分离,各门理论课程中相关部分界限不清,教学内容上产生重叠,甚至出现扯皮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学完了系列专业课程后,仍对机电专业知识没有完整的认识,不知如何将专业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在实习时碰到问题不知该用哪些专业理论去解决。很多毕业生都反映:学校学的知识没用。虽然职教部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教改探索,对原有的机电专业教材进行了合理的整编,删减了部分专业理论的教学内容。例如:省编机电专业教材《机械基础》融合了原《机械基础》、《工程力学》、《金属材料热处理》、《液压传动》等课程。但教师很容易按旧教学方法去完善教学环节,走回学科型的老路。

②人们只是认识到实现专业课程综合化的重要性,并对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并未开发出富有实际效用的综合课程的范例。这种课程与一般意义上的综合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甚至本质的区别,是一种极具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新型的课程。③尽管现行课程已经具有课程综合的成分,它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各分科课程的关联性和交互性的把握。但在本质上它仍属分科课程,这种课程并未从根本上打破分科课程之间的界限,它仍依附于分科课程,只在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较低程度的整合。所以它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真正的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机电综合专业课程的理论依据

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是指取消了原有分科课程的科际界限,以培养学生全息的观念与视野、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认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为宗旨,以特定主题为出发点,对原有分科领域的内容进行统整所形成的课程。

1、国内外综合课程理论

叶立群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中指出:“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是指为达到某种专业的特定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学习科目和实习活动的总称”。蔡克勇在《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中说:“现代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利用多门学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一句话说就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转身‘整体化知识’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吴刚平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中指出:“长期以来,美国实施高度地方化的课程,教科书版本和内容多种多样,很少引起争议。历史悠久的美国地方课程有利于地方依据自己独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而开设各有异趣的课程,培养自由、独特的各式人才。” 上述理论为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如果我们将学生推到实践的前沿,让他们在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交互作用中去探究发现,那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

2、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在实施中,学校试图加强学生对职业的充分认识,以此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并试图通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广泛了解,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加入到工业生产中来。为此,在学校的实施过程中吸引并获得了工业界的广泛支持,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这种课程计划还试图通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了解与把握使学生发展成为技术熟练、业务出众的有效的社会成员。①实用性。实施综合课程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一种新鲜事物,或迎合学校课程综合化的潮流,而在于使综合课程能够在学生的发展上展示其特有的教育价值。这种课程从寻求科学和技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出发,注重科学和技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这种关系的分析和确定,组织相关的课程内容。

②职业性。这种课程从个体未来的职业需要出发,将科学技术与职业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以此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实和未来某一职业领域或几种职业领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进而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③稳定性。综合课程的开发上应当保持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不仅能够使开发出的综合课程不断得到完善,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一以贯之地实施综合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其价值。在实现课程综合化的过程中,尽管仅仅开发出了两个主题单元,并仍在进一步地发展,这与当前许多学校不断变换综合课程的形态,不断寻求所谓新潮的务虚的、急躁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一所学校来说,集中精力开发一种或几种具有本校特色的能够适应本校教师、学生状况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课程,并持久地试验下去,乃是一种务实、最有效的做法,也是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④综合性。现代综合课程中的诸多内容与技能在传统课程中同样存在,所不同的是,这些内容与技能是为学生的明天生活考虑和设计的,而传统课程内容与技能的设计则排斥了学生这一重要的教育要素。综合课程试图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帮助学生加强对科际间联系的认识,并帮助他们以一种全息而非孤立的方式进行学习。而诸如全息的观念与视野、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综合的方法与能力等学生的其他素养,则需要综合课程来培养。

三、构建机电综合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1、总体设计思路

职业教育强调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检验和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因此,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动态化的,作为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过程应为:职业岗位需要评估(课程开发与设置(教材选择与编写(课程实施(评价与反馈(修改与调整,这一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前进的过程。机电综合课程的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提倡根据职业活动的实用要求来重新组合课程,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我们根据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将专业理论课和生产实习课以课题的形式揉成一门专业综合课程,以达到把该专业中所有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程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理论之间相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在综合课程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获得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解决课题的方式来达到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我们确定以加强机电系统整体观念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机电专业课程。即压缩机电专业中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新开设一门专业综合课程。该课程根据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电专业工作岗位这一要求,突出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从各个单项能力目标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技能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传统机电专业的几门主课进行了筛选重组,删减了不实用的理论和繁琐公式推导,通过课程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减少了课程内容重叠,增加了一些生产实际的范例,以及实践教学与实训内容,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机电综合课程内容 综合课程开发最重要的是必须从科技发展需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之间找到结合点。学生基础差是事实,但在工厂里进行机床操作的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生。他们能掌握科技知识,作为职校的机电专业学生,更能掌握当代科技知识。关键是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如何利用永康五金支柱产业,众多五金市场,七千多家企业,这些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编出具有永康特色的综合教材;如何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学生能学进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在社会上是有用的,我们就可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这样,通过课程改革,开发校本教材,不仅能使机电专业办成具有永康特色的机电专业,而且能提高机电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教师会“教”书,也会“编”书。这种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了理论课程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①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科学素养和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现行机电专业教材内容必须作适当的增删。

首先,建议删减课程门类,适当压缩课时,使学生对必学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学得扎实、学得生动。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工艺学》、《车工实习》、《金属材料热处理》、《公差与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等课程综合进行教学。一方面这几科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减少现行课程门类。其次,建议删减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性、学术性太强及过深过难的知识。“以宽基础、窄专业”为主导思想,以能力为本位,实施专业课程改革。“窄专业”是指学生学完必需的基础课后,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市场需求和办学条件情况,灵活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来实施教学计划。以讲授实用理论为主,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动态性。减少课堂讲课时数,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以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为,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的推导、证明方面的内容以及理论性较的内容。

②为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在使用上同步更新,教学内容应增加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中均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课时比一般为1:2。例如,“车工”专业从入门到初级技能有9个课题,其中又有若干个子课题。从初级到中级技能有8个课题,其中又有若干个子课题。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综合化教学。

③为了培养的学生即见树木,又见森林,树立对机电专业的整体认识,我们将各课程进行了整合。为此对课程内容做了较大的改动,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工艺学》、《车工实习》、《金属材料热处理》、《公差与配合》、《工程力学》等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例如,车工专业综合课程教材“车床的结构”的内容,首先从材料入手,根据《金属材料热处理》教材中的知识,结合车床各部件使用的材料,详细介绍材料的性能和特征,以及材料热处理的方法;从车床的传动装置分析,结合《机电基础》知识来分析带传动、螺旋传动、齿轮传动等传动特性和计算;再从车床的运动分析,结合《车工工艺学》的知识,介绍车床的主运动和辅助运动。最后,让学生到车床上亲自观察、了解车床的结构。

3、合理汇总专业知识,编写配套综合教材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知识获取能力的载体,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革教材是课程改革最核心的环节。教材必须纠正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倾向,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适当减少不必要的纯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内容和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使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机电专业课教材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需要,认为可以考虑编写综合性的专业教材,其理由是: ①教材从整体上安排机电专业的知识体系,可以避免知识传授的重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机电专业。构建的内容结构应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有关,以主题的方式将科学学科整合起来,使学生形成一种普遍联系的意识。

②实行综合教学,使教材编写从全局出发,使各分科知识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可以克服分科教学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通过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达成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和整合,进而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养成丰富的个性。

③应适当降低理论性、学术性内容的要求,广泛挖掘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实例,充实和丰富教材中的例题、作业。按照理论与实际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重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毕业生较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④当今科技信息量剧增,专业教材要反映科技新成果,重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和生活,得到科学方法和思维的训练。这一思路只有在综合性学科里才能更好体现出来。

采用自编综合教材,它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解决了教材滞后于生产现状的矛盾;二是减少了理论教学的时间,可以增加实习时间;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对教师增加了压力,也培养、锻炼了教师。原有的教材在综合化教学中只能作为参考,必须把这些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成为综合课程的教材。

我们对车工的技能水平定位在两年内达到中级工这一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专业的课程设置、并编写综合教材。第一学年车工理论知识

1、识图知识:1.1正投影的基本概念;1.2简单零件剖视、剖面的表达方法;1.3常用零件的规定画法及代号;1.4简单装配图的识读。

2、量具与公差配合知识:2.1常用量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2.2公差与配合2.3形位公差2.4表面粗糙度。

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3.1金属材料的性能3.2碳素钢3.3合金钢3.4铸铁3.5钢的热处理3.6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4、机电传动知识:4.1机电传动基本知识4.2带传动4.3螺旋传动4.4链传动4.5齿轮传动。

5、相关工艺知识:5.1车床电器的一般常识 5.2钳工基础知识5.3磨削加工基本知识5.4零件毛坯的基本知识。

6、车削的基本知识:6.1车床简介6.2车床的润滑和一级保养6.3文明生产和安全技术。

7、金属切削刀具知识:7.1常用车刀的种类、规格和用途 7.2刀具材料7.3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参数及选择7.4刀具寿命。

8、金属切削基本知识:8.1车削运动和切削用量的基本概念8.2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8.3切削液8.4减小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9、车削加工:9.1轴类零件的车削9.2套类零件的车削9.3圆锥零件的车削9.4成形面的车削9.5车螺纹。

10、工件的定位和紧夹:10.1夹具的基本概念10.2工件的基准选择与定位方法10.3工件的夹紧。技能知识

1、设备的使用与维护:1.1安全文明生产1.2工具、量具的正确使用与保养1.3车床的润滑及维护保护1.4卡爪与卡盘的装卸。

2、车削轴类零件:2.1外圆车刀的刃磨与装夹2.2车端面和外圆2.3车台阶外圆2.4切断和车外沟槽。

3、车套类零件:3.1钻孔3.2车孔3.3车内沟槽3.4切断和车外沟槽。

4、车圆锥:4.1车外圆锥4.2车内圆锥。

5、车成形面和表面修饰加工:5.1双手控制法车成形面和抛光5.2用成形刀车成形面5.3表面滚花。

6、车三角形螺纹和梯形螺纹:6.1刃磨螺纹车刀及调整交换齿轮6.2车普通螺纹6.3低速车梯形螺纹。

第二学年车工理论知识

1、机电制图知识:1.1平面图形和截交线的画法1.2零件的表达方法1.3零件图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1.4常用零件的规定画法及代号。

2、金属切削与刀具刃磨:2.1金属的切削过程2.2刀具的刃磨2.3磨削原理及砂轮的选择。

3、机电制造工艺基础与夹具:3.1机电加工精度3.2工件的定位与夹具

4、车床:4.1CA6140型卧式车床4.2回轮、转塔车床4.3立式车床4.4简易数控车床基础知识。

5、蜗杆、多线螺纹和中等复杂零件的加工:5.1蜗杆的车削5.2多线螺纹的车削5.3偏心工件的车削5.4细长轴的车削5.5深孔加工简介5.6薄壁工件的车削。

6、生产技术管理:6.1车间生产管理6.2专业技术管理。技能知识

1、蜗杆和多线螺纹的车削:1.1车蜗杆1.2车多线梯形螺纹。

2、车偏心工件:2.1偏心工件的划线2.2偏心工件的加工方法。

3、车细长轴和深孔加工:3.1车细长轴3.2深孔加工。

4、在花盘、角铁上车削工件:4.1在花盘上车工件4.2在角铁上车工件4.3在专用夹具上车削工件4.4车薄壁工件。

5、复杂轴的加工:5.1十字轴工件的加工5.2车制复杂台阶轴。

6、在立式车床上车削工件:6.1在立式车床上车飞轮6.2卧式车床的机构调整与试车。

4、改善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方法 综合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联系的较为密切。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根据课程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进程中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交叉进行,走“实践——理论——再实践”之路。

专业综合课程在施教的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的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强化实践。例如,在“车削加工”这节内容里,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在讲完车削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到车工房亲自去操作,使理论知识更好的向实践应用转化;并结合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再结合常用的典型机电零件,让学生提出车削加工的方案。在有些实训暂时做不到的情况下,制作了一些与实训内容相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较好的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5、采用综合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素质

考核方法上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学习态度,综合评出总成绩。理论教学考核采用课堂提问、平时作业、阶段性笔试等方式。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通过实训报告、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中常见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最后再根据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出总成绩。

6、打破课程之间壁垒,建设优质教师队伍

多年来,全体专业教师一般分两类:一是理论教师,二是技能教师。两类教师各自为营,基本上互不交流,即理论教师在教室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教师在实训车间培养技能操作。综合课程的实施迫使一位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事实证明,同时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对驾驭专业课教学具有极好的支持作用。

四、实施机电综合课程改革的成果

综合课程表面上有削弱专业理论课,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之嫌。其实不然,关键是要分清主次,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只能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如果强化了理论教学忽视了能力培养,那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是一致的,二者并不矛盾。综合课程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知识教学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可以帮助师生对付知识的变化。就知识的扩充而言,综合课程能够帮助师生处理知识量激增问题;就知识的退化而言,当知识变得过时的时候,综合课程这种柔韧性的课程形态,与分科课程那种事实上的永久性和僵硬性相比,更易于更新知识的内容;就知识的破碎而言,综合课程有助于抵消总是增长着的知识的破碎,而向我们提供整体的观点,帮助我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综合课程有助于融合学科界限,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有助于完成学校教育的整体目的,而不止是各学科的个别目的。

2、学习心理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比较注意按学生的心理顺序来编制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助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求知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强调自我学习和个人责任心的综合课程和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会“知”、学会“行”、学会“生存”,形成一种良好的自我观念,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3、社会影响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有助于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创造性的、促进性的和合作性的教学;有助于在学校中更好地处理当代社会问题的内容,例如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就不可能一门学科解决,而要通过多种学科的综合才能收效;有助于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

五、几点思考

综合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的教学改革,它涉及到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等的改变,应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改革的实施,难度很大,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1、教学评价体系难以量化操作 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传统的命题考试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中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建议进行过程考核,如机电制图、识图能力,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能力,生产技术管理能力。此外还包括诸如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进行记分综合考核。但是,这些考核很难进行具体的量化操作。

2、专业教师难以适应综合教学

一是教师对于分科教学已经非常习惯,一旦要打破它,牵涉到方方面面,观念转变很难。二是适应合科教学的师资配备很难,原有教师均为分科培养,分科教学,现在要改教综合课,知识缺陷大,教学衔接难。三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分科马上走向综合科,选择运用难。

3、理论和实践难以完全融合

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必须保证他们的实习、实际操作的必要场所,没有这些环境,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是空谈。虽然近几年来,我校加大了机电专业设备的配置,但还是远远根不上招生数的巨增,所以学生的实训课跟不上综合教学的需要。为了确保实训设备能满足教学内容的穿插的需要,需考虑它们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识发展,但在全面铺开使用时受到强烈反对。因为在同一本书中同时出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内容,现有教师多数无法教学。妥协的结果是把各分科内容相对集中,形成我们在前面介绍的体系。其好处是有利于教师教,不能综合教学的时候也可用分科教学;缺点是造成了一些知识模块安排和难点分布的不合理,并使理论与实践的知识更紧密。

4、教材内容难以及时更新

教材编写人员基本上是原学科的专家或教师,对教材不能兼通。此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线教师对本学科的进展、技术应用及其社会效应,科学方法的使用和科学认识模式的发展等,也难以做到充分了解。结果使有些本来应该相互联系的内容未能联系,应该拓展的地方未能拓展,科学方法教育、能力培养未能与知识传授融会贯通地进行。

几年来,我们坚持能力培养,深化课程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教师队伍受到了很好的锻炼,整体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现实状况下,增加综合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的比重是课程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但切不可因此而放弃对分科课程应有的重视。因为相对于学生全面素养的形成来说,分科课程具有前提性,或者说必要性。实现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是21世纪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进程中,我们必将遇到更多新的关于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参考资料:

1、《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资料汇编》,1996

2、郭杨.寻求职教理论与实践结合点.职业技术教育,2001,(2)

3、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人员团队意识拓展下一篇: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