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调查报告

2024-05-16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调查报告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3日 11:26

来源:《求是》期号:2009.4作者: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07年4月以来,重庆市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取得了初步成效。重庆市委在实践中坚持推进“三大统筹”,即以树立城乡党建协调发展的整体观、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主体的平等观等为主要内容的观念统筹,以优化配置、城乡共享为主要内容的资源统筹,以城乡党建一体化推进为主要内容的工作统筹。围绕“三大统筹”,着力构建“六个体系”,形成了全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重庆市委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努力改变党组织行政化设置的单一性和自我运行的封闭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一是打破区域界限,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在坚持按行政区划和基本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对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地区,整合毗邻的城市社区和行政村,建立村居联合党组织;在原有部门帮村基础上,选择相互联系紧密的单位,建立村与机关事业单位联合党组织。目前,全市共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2780个。二是依托产业链条,建立产业党组织。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趋势,以产业链为纽带,建立跨越城乡地域,联结科研、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联合型党组织。各区县普遍打破行政村界限,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公司加农户的生产联合体建立产业党组织。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类产业党组织6517个。三是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建立村企联合党组织。在企业较多、村与工业园区共存的新型农村社区,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龙头的村、企、居融合型党组织,推动农民向市民、农业向工业、农村向城市社区转变,党组织协调村、企,实现共建双赢。四是围绕区域性优势产业,建立党组织联合体。奉节、云阳两县交界处是名优“红土米”主产区,围绕发展这一优势产业,两县9个乡镇党委成立奉云县际毗邻区域党组织轮值会,共同推进土地流转,统一种植标准和产销服务,新增种植面积2.5万亩。

(二)构建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工作体系。重庆市委坚持以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城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选派机关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区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到农村基层任职。目前,已选派552名区县机关干部到乡镇任职,选派3000名区县和乡镇机关干部驻村帮助工作。从2008年开始,计划5年内选派3.2万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二是利用城市资源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充分利用党校、职技院校等,加强对农村干部人才的培训。抽调专家组成讲师团,赴区县巡回轮训村“两委”负责人。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上派挂职锻炼活动。三是引导事业有成的农村外出人才返乡创业。通过提供优惠政策、优化创业条件,积极吸引长期在外打拼、有一定成就的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返乡创业。奉节县公平镇党委依托外出农民工党组织和党员,吸引本地外出人员回乡创办劳动密集型工业小园区,仅一年时间就有8家企业落户在这个大山深处的乡镇,安排就业2750人。四是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立足于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为城市发展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在办好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的同时,充分利用本市发展劳务经济的优惠政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平台,争取资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村党员和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

(三)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重庆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外出农民工中党员8.5万人。做好农民工中党的工作,不仅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而且关系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关系到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为此,市委以加强农民工党员管理为突破口,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一是构建内外结合的农民工党组织网络。按照“双向互动、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跨越地域、统筹管理、联动运行的农民工党组织网络,基本做到了哪里有农民工党员聚集哪里就有党的组织。二是完善双边互动的农民工党员管理办法。结合构建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网的农民工党员动态信息库,实现由追踪式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变。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采取农民工党员行前登记、定期联系、双向报告、双边考核等措施,积极完善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机制和办法。目前,全市外出农民工党员已有80%被纳入多种形式的管理。三是建立两地

协作的农民工党员发展机制。市委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健全发展农民工党员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流出地、流入地两地“选苗”、两地培养、两地考察、两地公示发展农民工党员办法。

(四)构建覆盖城乡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重庆市在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中,积极组织党员为群众服务,帮助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解决各种困难和矛盾,促发展、保和谐。一是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市、区县和乡镇(街道)每名党员领导干部联系1—2名困难群众。推行基层党员联户制度,建立党员与困难户、信访户结对帮扶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员群众结对帮扶活动。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设立党员服务中心(站)、村(居)民事务代理中心(站、点),义务为群众服务。二是丰富活动载体。深化和拓展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设岗定责、党员义工、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万盛区积极开展“群众说事、干部理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监督查事”的“六事”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开展关爱行动。为使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安心工作,专门开展关爱行动,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撂荒等问题。垫江县由妇联系统党组织牵头,建立村级留守儿童服务站78个;由民政系统党组织牵头,建立村级空巢老人服务站47个。针对农民工权益易于受到侵害的问题,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专项维权行动。

(五)构建城乡共享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重庆市委把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纳入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中,着力激发党的内生动力。一是建立基层干部待遇保障机制。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基层覆盖范围,市财政每年转移支付1.68亿元,用于村干部误工补贴,确保村干部的年误工补贴不低于4800元。加大区县财政投入,建立村干部误工补贴增长机制。二是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全市40个区县全部建立了党内帮扶资金,规模达5431万元,已帮扶困难党员18万人次。在全市开展党员就业援助和创业帮扶活动,把重点放在帮助就业、创业上,帮根本、扶长远。三是建立向农村党员倾斜的政治激励机制。着眼保障城乡党员主体地位,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中,有重点地向农村党员和农民工党员倾斜。在创先争优评比中,各区县改进评比办法,根据农民工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专门分配农民工党员评优名额。在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中,加大农村党员名额比例,并留出专门名额给农民工党员。

(六)构建城乡合作的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体系。重庆市委从统筹配置城乡党建资源出发,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促进城乡党建工作协调发展。一是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互帮活动。目前,已有7297个城乡党组织开展结对互帮活动。各区县还利用在移民和扶贫开发中结对共建的机会,扩大党组织结对互帮范围。二是统筹配置城乡党建工作资源。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市、区县整合民政、卫生、供销、计生等涉农部门资金3.2亿元,新建、改扩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930个。加快推进城乡党建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党建信息网络。协调推进城乡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城乡党员教育资源共享。三是探索城乡互动的开放式组织生活。为促进城乡党员相互学习交流,许多结对互帮的党组织,定期组织党员到互帮党组织过组织生活,促使城乡党员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也拉近了城乡党员的距离,增进了城乡党员的感情。通过联办农民党校、开办农家课堂、建立农村党员教育基地和干部实践锻炼基地等途径,促进城乡党组织和党建工作交流融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战略任务。重庆市的先行实践,为探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提供了有益启示。

第一,必须把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纳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必须将其纳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整体架构内,着力加以推进。要从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体系着眼,调整、优化城乡基层党组织体系;从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眼,改进城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着眼,确定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机制,从而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必须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确定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基本内容。重庆市提出的“三大统筹”和“六个体系”,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来确定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基本内容。这是对构建城乡统筹

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思路、内涵、方法的有益探索。只要像重庆这样,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任务不断探索,从党建工作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结合上不断回答实践中提出的各种课题,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框架体系和基本内容就会越来越清晰,工作的努力方向就会越来越明确。

第三,必须把发挥党建工作的促进作用作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着力点。重庆市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这个大局,使党的建设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有更大的作为。应当看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各类社会资源具有激活和优化配置作用。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这种作用,以党的组织资源影响、带动进而优化配置各类发展资源,尤其是促进城市各种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源向农村流动,把党的组织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使党建工作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四,必须充分调动城乡党组织参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内在动力。由于工作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目前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上面”。而要真正形成长效机制,必须调动城乡党组织主动参与的内在积极性、自觉性,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互利双赢。这就要着力引导城乡党组织充分认识自身以及对方的优势、特点和需求,在优势互补、双向互惠上下功夫。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可以先从城乡之间有共同需求的党组织做起,通过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在组织推动中增添市场因素的引导,在典型示范中带动这项工作的全面启动,在相互受益中增强城乡党组织的内在动力。

篇2: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调查报告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王正宁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调查研究--以重庆市的实践与探索为例”(项目批准号:09BDJ022),最终成果为专著《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2011年11月经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课题组成员:周放、张萌、曾志伟、张觅。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新的战略任务,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大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市要担负起国家赋予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使命,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重任,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2007年4月,重庆市提出统筹城乡党的建设,率先在全国推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践。这项成果旨在对重庆的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总结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做法、经验和规律,以弥补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理论上的不足,为基层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添砖加瓦。重庆市是典型的二元结构,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缩影,探讨研究重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具有普遍意义,能起到“解剖麻雀”,把握全局的效果,不仅对重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具有指导作

用,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这项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思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个中心,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作为主题,以重庆的实践为对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为目标,以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强城乡基层党的建设为主要任务,对重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4年来的工作进行跟踪调查和全面系统的研究。

1.调查研究了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背景与形势。主要是:重庆市党的建设二元结构以及传统的基层党建模式,造成城乡党的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基层党的建设;重庆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新的历史使命,对城乡基层党的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经济改革、社会转型对城乡基层党的建设既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严峻考验;基层党组织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突出问题。背景与形势,凸显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什么要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这也是这项成果研究的逻辑起点。

2.研究了什么是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怎样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这是这项成果研究的重心。一是重点研究总结了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践与探索,主要包含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基本思路、“六个体系”、“七个载体”,从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实现途径、有效载体进行归纳综合,形成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思想理念、基本框架、路线途径。二是重点总结梳理了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成绩与经验。成绩主要是:推进了观念、资源、工作“三项统筹”,创新组织

设置,推动了城市干部、人才向农村流动,加强了党员动态管理,促进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增进了党内激励关怀,推动了城乡党组织党员互帮互促。基本经验主要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创新观念、必须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整体推进、必须创新工作机制、必须以群众满意为检验标准。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开创性实践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新闻媒体的关注,标志着重庆市开创了基层党建新局面。

3.对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思考和建议。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过程,有不少深层次的问题以及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和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体制性障碍尚存、内在动力不足、着力点不够明确、整体合力没完全形成。进一步推进重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必须以宽阔的视野,站在战略的高度,遵循党的建设规律,坚持顺应利益需求与思想理论主导的协调统一,坚持“均衡性发展”与“非均衡性发展”的协调统一,坚持城乡统筹基层党的建设新格局与加强社会管理的协调统一,坚持改进组织设置与强化组织功能的协调统一,坚持制度执行与制度创新的协调统一,坚持“现实空间”党建与“虚拟空间”党建的协调统一,坚持顶层设计与抓落实的协调统一。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基层人才、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群众工作、推进基层党建区域化、加大对基层党建的投入。总的讲,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科学化水平,实现基层党的建设永续发展,这是这项成果研究的目的和主旨。

三、研究特点

1.尊重实践,具有真实性。课题组从2007年重庆市开始对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进行研究、设计、部署到试点和全面铺开,从阶段总结到年度工作

推进会都参与其中,了解掌握了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全过程和主要环节;课题组从农村社区到乡镇街道、从区县到市直机关、从企事业单位到“两新组织、从村民到市民、从村社干部到乡镇干部、从区县干部到市属机关干部、从党内到党外、从点到面进行了全面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和信息资源。成果研究完全建立在实践和事实的基础之上,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2.直面问题,具有针对性。这项成果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针对新时期重庆城乡基层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必要性、内涵特征、实现途径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又对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进展中的新问题进行剖析和梳理,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和建议,凸显了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把握全局,具有系统性。这项成果分析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背景,提出了为什么要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再从实践探索的成效经验来回答什么是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怎样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进而提出今后怎样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使得成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成果的各个部分又是相对完整的子系统,其内部组合有序,联系紧密,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路径这一部分,由基本思路、路径体系和有效载体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三个层面组成,具有鲜明的系统性。

4.勇于探索,具有创新性。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重庆又是先试先行,没有现成的理论、经验可循,必须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这项成果扩展视野,把基层党的建设植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之中进行考察研究,把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来构建,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开展,在研究空间上开拓创新。在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思想理念和实现途径方面,综合提炼出了“三个统筹”、“六个体系”、“七个载体”、“七个统一”,这些既是对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建树,也是对基层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的创新。

5.紧贴实际,具有应用性。课题研究不是一个纯理论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强化应用性是这项成果的价值追求。怎样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这项成果的一条主线,成果的第二、三、四部分都是围绕这条主线探讨展开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项成果中的对策措施都是针对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的,是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应用性。

四、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

篇3: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调查报告

1 主要做法

1.1 创新组织架构, 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组织体系。

一是注重党组织升格。到目前为止, 建制为党委的村有3个、建制为党总支的村 (社区) 16个, 建制为党支部的村有1个。二是注重区域党建。规划设置区域性综合党组织, 统一管理区域内的村、企业、社区、外来流动党员。大力开展“村企结对”活动, 每年“非公企业反哺农业”的资金多达500万元。三是注重非公企业党建。以开展“集中组建推进月”活动为契机, 提高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建率和覆盖率。到目前为止党组织覆盖至479家, 党的工作覆盖率达到100%。

1.2 创新党员管理模式, 构建区域一体、开放动态的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城乡对接的党员发展机制。全面落实入党积极分子群众推优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 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把发展对象的重点从村民转向非公企业优秀生产能手, 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二是建立城乡联动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对流出的党员建立“一网一证一群一跟踪”管理制度, 在实现党员教育全面性、及时性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作用发挥机制。开展党员设岗定责, 对党员家庭户进行挂牌亮相, 机关党员亮岗亮责。

1.3 创新服务理念, 构建集约共享、统筹发展的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党员服务中心功能。深化党员服务中心建设, 各村 (社区) 党员服务中心 (社区服务中心) 向区域开放、为区域服务, 进一步完善党员服务中心在党务政策咨询、传播党的理论知识、办理党内有关业务、帮扶困难党员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的功能。二是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建立开放式的组织生活形式, 以区域为单位广泛吸纳其他党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参与, 促进城乡党建活动开放互通。三是深化统筹式服务理念。结合“一区双进”工作, 把全镇划分为90个党员责任区, 对责任区内的管理服务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如大庙周村“一户带八户”的党员责任区创新, 促进党组织和党员及时高效开展服务。

2 实践成效

2.1 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通过党组织设置的进一步优化, 党组织优势资源进一步整合, 党组织的活力进一步迸发,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镇16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部达到市级“五好”村级党组织和市级以上小康示范村, 小路下村党委和谢家路村党委荣获多项全国性先进称号, 尤其是在2011年, 谢家路村党委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2 基层党员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显著提高。

通过开展城乡互动“5+N”活动, 使基层党员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 共过组织生活、共谋致富道路、共渡生活难关, 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员干部的个人活力, 增强了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 强化了他们的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农村党员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 进一步稳定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

2.3 党群干群关系和社会发展氛围更加和谐。

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在推动基层党组织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 也发挥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大作用。在农村, 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文化设施的建设, 进一步拉近了农村党员干部与老百姓的距离。在城 (镇) 区, 通过开展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非公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耗、帮护困难党员群众个人和家庭, 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扶持, 为他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智力保障和树立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 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发展方向

尽管我们在城乡统筹党建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但基础党建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制约科学发展、推进宁波卫星城市和省小城市建设的瓶颈, 如管理模式的不完善、资源配制的不对称、机制保障的不健全等问题, 使党组织二元管理模式仍占主体, “救苦济贫”仍是城市和农村党组织对接的主要形式。

一是管理模式不完善:城乡党员的构成存在明显差异, 党员管理本来侧重不同, 但在具体管理上, 仍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 抓到那里算那里”。二是资源配备不对称:党建资源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机关党组织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组织资源、阵地资源;而农村党建资源往往在人力财力上都十分缺乏。部分农村党组织党建工作出现“三化现象”即简单化、应付化、被动化。三是机制保障的不健全:在机关部门中因为党员少, 机关部门负责人直接做为党组织书记, 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能很好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就要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 进一步开阔思路,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 推动城乡党建互促互进, 实现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相对分隔向相对融合转型, 建立符合小城市建设的城乡统筹党建新模式。具体措施为:

3.1 以科学的组织架构为着力点, 夯实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基础。

一是组织设置的科学性。从适应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分工化的要求出发, 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在设置方式上, 大力推进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在党员归属上, 由过去按党员居住地以村为单位统一编排, 转变为个人意愿和组织安排相结合, 以居住地和行业分类进行编排。二是组织覆盖的全面性。推进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 设置和调整基层党组织, 以“两新组织集中组建推进年”为契机, 提高党组织在非公企业的覆盖面, 以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三是共建机构的合理性。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在组织设置上要实现基层党组织党建资源统筹和资源共享, 形成城乡一体大党建工作新格局。

3.2 以规范的机制体制为落脚点, 确保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实效。

一是要完善责任机制。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党组织。建立机关党组织与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制度。二是健全考评机制。把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目标, 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职责评议制度, 形成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严肃督查机制。根据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 加强督促检查, 促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扎实推进。

3.3 以创新的工作理念为切入点, 丰富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形式。

一是城乡人才共育。在坚持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基础上, 把肯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人才, 选拔到村 (社区) 领导班子。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把政治素质好、创业能力强的实用人才作为村 (社区) 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党员教育共管。积极探索城乡联动的发展党员工作方式, 把农村、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培训统一纳入整体培训规划, 不断缩小城乡党员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上的差别。三是组织发展共促。镇党委领导要把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 主动帮助农村党支部抓好班子、队伍、作风和制度建设, 积极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树立典型, 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摘要:针对泗门镇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探讨。

篇4: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一、以创新思想理念为先导,全面树立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意识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适应当前城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扫除思想障碍,凝聚统筹共识。

1、要树立“大党建”的理念。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動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中开展的。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以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为龙头,把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通盘考虑,全面整合党的建设、人才智力、经济发展、公共行政等资源,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要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一起抓,形成纵向一级抓一级。横向贯穿党委所有部门,涵盖政府、人大、政协及群团组织的党建工作网络。二要建立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建格局。

2、要树立“大效益”的理念。抓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着眼于促进和解放生产力,追求效益最大化。一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通过选准干部、配好班子、建强组织、用活人才,做到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把干部的心思和注意力引导到加快发展上来。二要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树立“想干是德、会干是能、多干是勤、干好是绩、干净是廉”的用人导向,把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三要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制定具体措施,落实分解作风建设任务,做到有检查、有督办,出实招、求实效,使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最大效益。

3、要树立“大品牌”的理念。国务院启动的《江苏沿海发展规划》,给包括赣榆县在内的连云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组织工作从来就是为大局服务的,去年以来,我们围绕服务和推动我县跨越发展,紧扣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努力打造赣榆党建品牌。按照沿海、平原、山区不同地域,区别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突出“创新、特色、品牌”,培育了赣马镇黑坡村萨尔农场、青口镇东关社区流动党员“阳光驿站”、墩尚镇泥鳅协会等50多个在全省有特色、在全市有影响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品牌,使全县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推进、不断创新。

二、以调整组织设置为关键,建立城乡统筹党建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形成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网络。

1、横向整合建立党组织。综合考虑社区、企业、机关单位与乡村在地域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和职能上的带动性等因素,整合配置城乡组织资源,探索产业联动、区域联动、城乡联动等联动党建模式,强化行政村党组织下专业党组织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务管理等功能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的功能,建立以村级党委为龙头,行政村党总支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联动党支部为补充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构架。目前,赣榆县已建立村企合一型党组织37个,区域联动党组织8个,产业联动党组织3个。狮子口社区与江苏东成生化集团、宋口村与江苏榆城集团分别联合组建了党组织,以“村企合一”助推发展,收到明显成效。

2、纵向延伸建立党组织。把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与城乡产业链条相互融合,积极推行产业型党组织的设置,充分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各类产业链条上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使党组织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发挥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目前,全县已建立行业协会党组织7个,设置专业党支部225个,专业党小组614个,7个经济实力强、党建成效好的村组建立了村级党委。“泥鳅之乡”墩尚镇成立泥鳅养殖协会、建立协会党总支,成立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镇18个行政村发展泥鳅养殖2万余亩,发展出口企业8家,形成了“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富民产业链。全县形成了以村级党委为标杆,村级党总支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格局。

3、动态化管理城乡党组织。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推动城乡党员在日常管理、服务群众、教育培训等方面互动融合。全县建立了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党内统计信息季报制度,及时掌握党员流入流出情况。在全县农村党员中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模式,完善“设岗强责”制度,确保党员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社区设立流动党员“阳光驿站”,开设了流动党员“网上家园”、“网上党校”,依托城乡有效资源,全县建立了5个党员科技素质培训基地,在强化管理的同时为党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以健全机制为根本,保障城乡统筹党建规范运行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城乡党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物质保障机制。近年来,我们把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物质保障作为工作重点,认真落实“一定三有”要求,制定了《村党组织书记管理办法》、《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工资和保险待遇。先后筹集资金4600多万元,新建改建新农村服务中心420个,实现服务中心行政村全覆盖。我们还加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投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覆盖全县18个镇、420个村,夯实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物质平台。

2、建立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服务网络机制。做好服务党员群众工作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以新农村服务中心为依托,在各村设立党员为民服务代办点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服务网络。县委组织部在县行政服务大厅设置窗口,为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代理承办党建服务。各镇设立了为民服务大厅,所有涉农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办理。从而形成了县有行政服务中心,镇有为民服务大厅,村有为民服务代办点的“三级互动”基层党建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网络机制。2008年4月,中组部欧阳淞副部长来我县调研,对我县拓展为农服务平台、构建城乡互动网络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3、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人才流动机制。人才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城乡一体的人才培养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积极引导五种人才进村组,使城市优质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一是联系领导人才,为每个村党组织明确联系领导,定期指导开展基层党建各项工作;二是选派管理人才,组织“二线”及离退休干部到村担任“城乡统筹共建指导员”,选派机关干部到重点非公企业担任专职副书记,加强村、企党建工作力量;三是招录实用人才,不断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教育管理,与南师大联合举办了“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健全了基层一线培养干部的链条;四是聘请技术人才,结合“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活动。县镇为每村选派一名科技人员,为村级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引导志愿人才,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强责、党员责任区等活动。为村内党员大户、无职党员等设定岗位,发挥作用。

篇5: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2010-5-17

编者按: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是随着城镇化、市场化快速推进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许多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但总的来看,这些探索都还是初步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继十七大提出的要“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之后,为会一体化的新趋势,进一步明确提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战略构想。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以及城乡基层党组织神,创新实践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党的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同时注意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比较优势基层党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工作局面,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注入活力。本刊本期围绕这一主题,选发基层的王秋实等同志的实践体会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侧面,重点探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指应顺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建乡互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努力把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城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堡垒。

一、实行组织联建,建立城乡结合的基层组织体系

传统的按照地域、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方式,使城乡党组织处于相对分离状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设置在区域、行业界限上有所打破,但城乡基层党建的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这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因此,应义新农村和协调推进城乡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基层党组织网络。例如,可以按照“按需互利共赢”的原则,综合考虑城区居委会、企业、部门与村在产业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和职能上的带力推行村居联合、村企联合、部门联村等模式,跨区域组建城乡联合党组织,走出一条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二、实行共育共管,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机制

在城乡大流动、大开放、大融合的趋势下,党员跨区域、跨城乡流动日益频繁,呈现出从业方式多样、从业地点多变的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推动城乡党员在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服务群众等方面互动融合,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发挥他们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党员方面,对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优秀农民工和各类优秀人才,可以采取培养、专人跟踪培养、网上培养等方式,由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实行“双重培养考察、双重征求意见、双重张榜公示”城乡一体的党员发展机制。在教育培训方面,可以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城乡党建信息资源共享,让城乡党员同步学习、同步督方面,可以探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对农村企业党员、机关社区党员等实行居住地和工作单位双向登记、双向联系,使党

居住地灵活参加学习教育、接受管理服务。

三、实行活动互联,建立城乡共赢的互帮互助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应立足建立城乡联动的组织活动方式,积极开展互帮互助共建活动,实现城乡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如,开展城乡党活动,加强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和工作协调,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再比如,立足市、县、乡部门特点和优势,采取自由“结对”、群众“选对”等形式,大力开展部门包村帮扶活动,重点帮扶班子“软、散、懒、瘫、乱”的后进村,帮助其建班子、选准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形成一个好的工作机制、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四、实行资源共享,建立城乡互促的党建工作机制

篇6:关于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我们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趋势。近期,我们组织力量,采取问卷调查与座谈相结合、普遍调查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到各基层党委、各村党组织,对城乡统筹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绥芬河市现有基层党(工)委17个,党总支2个,基层党组织207个,党员4134人,其中,社区党组织17个,农村党组织18个。近年来,市委紧密结合口岸地缘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基层党组织班子,配备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党员队伍,开展党建工作,做到统一规划,同步投入、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努力使城乡党的建设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工作成效上相促进,初步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组织体系,加强领导统筹。在现有按单位为主设臵党组织的基础上,从改革、完善党组织建设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以及区划设臵入手,调整原有系统党委管理格局,实行扁平化管理,进一步明确职能,与机构改革相适应、相配套,保障经费、人员,构建职责明确、执行有力、一抓到底的工作运行机制,由原来12个党(工)委扩大到17个党

域、身份和所有制等界限,加强城乡基层干部的选拔培养,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实现干部资源统一整合、统一调配、综合使用、优化配臵。为配合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工作,阜宁镇党委将2名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镇干部下派到菜营村和北沟村任党组织书记。全市13名村党组织书记中有5人担任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党代表,2人分别上挂为市人大常委和镇党委副书记。

(三)动态党员管理,联动关爱机制。针对我市党员在城乡、产业之间频繁流动的实际情况,我们实施“一体动态化”管理,着重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努力构建城乡衔接、全面覆盖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改变过去由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单一化管理的模式,使党员在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参加双重学习,接受双重管理,双重服务。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25个,对于流动党员,我们将所有亮出身份的流动党员纳入相应的基层党组织进行管理。流入社区的企业党员,由已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接纳管理,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中的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或农村党组织,实行属地化管理。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有无建立党组织,均到社区、农村报到,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社区、农村,奉献在岗位”的党员管理方式。

建立“双向互动”式的思想帮困、“雪中送炭”式的物质帮困、“授之以渔”式的就业帮困的党内关怀互动机制。结合党员信息库建设,建立了城乡困难党员、企业退休党员、失业党员档案和帮扶记录档案。市委还开展了“双结对”活动(一个基层党支部与一名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群众结对,一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以“精神

“双百分”绩效考核,每增加1分奖励50元,每扣1分相应扣去50元,贡献奖即为创收奖,按各村创收的10%标准返还给各行政村。2009年,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工资2.99万元,其中最高工资3.98万元,最低工资2.05万元,提高了村党组织书记的政治待遇。为全市7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全部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当年由市财政为村党组织书记补贴“两险”保费3.1万元。市财政拿出10.57万元,为23名正常离任的村党组织书记发放了离任生活补贴。其中,对19名连续任职或累计任职不满10年的,给予一次性离任补助;对4名连续任职10年以上的,按照本村现任党组织书记年基础补贴的30%,发放了离任定期生活补贴。

(五)统筹城乡资源,全力服务群众。通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员义工、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等形式和途径,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市委建立共建共育工作联席会,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共建共育活动。目前,26个中省直、市直部门与11个村签订了共建共育协议书,明确共建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发挥“五帮”作用。各级党组织与经济薄弱村结对,通过物质帮扶、项目帮扶、智力帮扶、文化帮扶以及党建联建等各种形式,帮助薄弱村发展经济、建设公共事业、改善村容村貌,全市共建立党员服务区153个,带动农户1537户,“三人群体”229名。学习借鉴外地农转居成功经验,推动农村“空挂户”整体“农转居”,统一登记“居民户口”。盘活现有农村存量土地,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用出租、入股、臵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构建以

工党员在流动中流失,无法解决在外务工党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流动党员作用难发挥。流动党员责任承诺管理机制不健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归属感与荣誉感缺失,没有将发挥党员流动性优势与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统筹“工、青、妇”组织工作亟待落实。主要包含三个问题。一是农民工权益问题。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在身份上受到歧视,由于没有建立农民工权利保护的长效机制,农民工权益没有保障,部分农民工工资难以得到落实,并且因诉讼经费问题难以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二是青少年教育问题。部分农村青少年由于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造成了性格上偏执、缺乏管理、法制观念淡薄,生活态度消极。“留守孩”犯罪情况出现增多趋势,辍学率增高,素质参差不齐,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多数青年缺乏劳动技能,就业率偏低。三是妇女带动问题。广大农村妇女由于思想觉悟局限,社会位臵低下,多数基本以在家务农为主,在城乡统筹新格局中没有发挥出妇女群体优势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双重管理,实现党员动态机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双重管理机制,对流动党员管理实行追踪式和网络化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探索流入两地实施以“安家、立户、搭台、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流动党员管理“风筝工程”。采取“六个一”的办法,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农业、人事、劳动社保、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全面实行流动党员登记备案制度和持证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与流动党员

知识和外出创业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提高流出党员的综合素质。

3、半年一汇报。流出党员每半年必须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向流出地党组织作一次汇报,将自己在外的工作情况、思想状况、学到的新技能新知识等如实反馈给党组织,以便于党组织能定期掌握出门在外党员的思想状况。

4、带动一帮人。鼓励和支持能人党员在外创业,创业成功后带领一帮人外出创业,回乡后带动家乡能人创业,使流出党员在全民创业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5、好事一件实。结合党员公开承诺,每位流出党员每年至少为家乡群众办一件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成效的好事,确保流出党员人在外心不离党。

6、慰问一封信。每年“七一”前夕,党(工)委给流动党员寄发一封慰问信,通报党组织工作思路、核心任务以及取得的成效,让流动党员了解家乡发展近况,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7、腊月一座谈。在每年腊月流出党员返乡高峰,组织流出党员召开座谈会,交流在外务工心得,进行党组织述职,接受评议,查找不足,悉心听取他们对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将在外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向党组织回报,寻求党组织的帮助与扶持。

8、管理一协议。统一制定《流出党员管理协议书》,党员外出前与党支部签订管理协议,双方就如何发挥作用做出承诺,共同履行承诺事项,做到流出党员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工、青、妇”组织工作。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搭建活动载体,把党、工、团建资源整合起来。一是建立农民工保障机制。加大企业党组织协调作用,努力实现城乡保险和各险种之间的统筹发展。强化宣传,提高农民工的保险意识、积极转变观念、摒弃侥幸心里、增强务工人员投保力度。对一些高危行业和

0

青少年各项权利的保护力度,保障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减少农村教育费用减轻学业负担,降低学生辍学率。进一步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公安机关严格管理全市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取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逻,创造校园周边和谐环境。

2、加强培训,提高青年就业机率。加强和改善农村职业化、技能化教育方式,拓宽农村青少年就业渠道,开辟青少年教育新领域,加强农村网站建设,增强对社会的服务和对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功能,免费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建立健全青少年就业培训服务网络,切身服务于农村青少年的需求,创造条件,多筹建新型职教学校,可聘请农村中的能工巧匠作为师傅,允许农村青少年在中学阶段自由转学到职教学校,学校不收或少收学费,学校也可举办假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假期让农村青少年学会一门谋生的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最终改善农村整体经济结构。三是发挥妇女群体生力军作用。召各级妇联在农村广大妇女中广泛开展以“学文化、学技术、比发展、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双学双比”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农村经济建设。

1、提高妇女素质,培养新型女农民。通过增加教育投资,建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开展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多种措施,保证女童特别是贫困女童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减少辍学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协调有关部门创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妇女劳动力都能掌握一至二项比较先进的实用技术。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培养农村妇女的“四自”能力、创新意识,使她们敢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充分挖掘自己的致富潜力、创业潜能。

篇7: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调查报告

着眼于夯实基础激活力,全面优化城乡基层组织设置。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传统领域党组织

主体架构正逐步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社区这三大新兴领域延伸和拓展,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必然要根据各自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形成相对比较独立和运行协调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框架。这种组织体系框架必须体现出建立基层党组织的目的,并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在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基于此,××市着力优化农村、社区、高校、企业、“两新”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成纵文秘杂烩网横相融、有机互补的立体式组织网络:成立市委流动党员党工委和市直“两新”组织党工委,依托市政府驻外办事处,分别在北京、上海、厦门、深圳、南昌等地成立了流动党员党工委;在以地域为主、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在行政村和城市社区设立党总支,在工业园区设立党工委;积极探索把党支部建在农村合作社、协会、理事会上,建在城市居民楼、商铺上,建在高校年级、班组、学生公寓里的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

着眼于优势互补双受益,积极探索城乡基层党组织“六联六互”工作机制。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不断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城乡社区党建面临着观念转变、内涵延伸和机制创新的挑战与考验。××市深入开展以“组织联动互商、文化联乐互融、信息联享互通、人才联姻互补、服务联手互惠、爱心联献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基层党组织“六联六互”活动,探索出一条建立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www.的“互帮互助、共建共赢”的新路子。组织50%以上的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农村(村落社区)党组织“1+1”结对子,使全市党建搭台、组织共建的力量迅速汇集,城乡联动、加快发展成为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共识,促进城乡党组织和党建工作交流融合;探索村企合作共赢途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

着眼于以城带乡促共建,强化部门包村结对帮扶。开展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创,有利于拓宽和丰富机关党建工作的内涵,是整合机关与基层党建工作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形式。基于此,××市充分发挥城市党建资源优势,建立市县党员领导挂村、部门包村、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帮扶制度,强化实行市直部门包村“四个一”要求,即帮建一个整洁规范的村部、发展一批符合群众意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培育一批农村党员经纪人等大户典型、每年开展一项促进基层和谐的特色文化活动;组织挂钩的村“两委”成员与机关党员交流工作经验,邀请结对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为机关党员上课,传授做好农村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联系农村的实际向机关党支部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机关党员进一步改进作风,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解决具体问题。

着眼于城乡一体全覆盖,统筹城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目前,流动党员管理基本上是由党员流出地负责,管理上没有与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对接,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党组织难以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等情况,难以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基于此,××市坚持从全局着眼,在强化党员的组织观念的基础上,研究和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问题,全面推广“四级网络、纵横交错,分级负责、以纵为主,城乡一体、动态管理”模式,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在发展党员方面,对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优秀农民工和各类优秀人才,采取异地培养、委托培养、专人跟踪培养、网上培养等方式,由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实行“双重培养考察、双重征求意见、双重张榜公示”;在教育培训方面,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城乡党建信息资源共享,让城乡党员同步学习、同步提高;在管理监督方面,探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对农村企业党员、机关社区党员等实行居住地和工作单位双向登记、双向联系,使党员在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灵活参加学习教育、接受管理服务。

篇8: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调查报告

明确标准分类指导

焦作市人社局在调查摸底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 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的意见》, 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建站标准, 即统一名称标识、统一办公设施、统一管理体制、统一服务场所、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制度流程、统一工作内容、统一信息管理。在具体实施中, 本着“实事求是、便民实用”的原则和“总体上让群众在家门口得到人社服务”的要求, 提出了建站的基本条件。对新型农村社区, 要求比照城市社区进行高标准建站, 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 做到“八个有”:有较大的电子屏幕、有宽敞的办公场所、有先进的办公设备、有完善的服务功能、有健全的工作制度、有规范的服务流程、有专职的工作人员、有专门的工作经费。对中心村和较大的行政村, 要求面积在20~50平方米, 做到“七个有”:有一台办公电脑、有一台打印设备、有一张办公桌子、有一把办公椅子、有一套工作制度、有一名工作人员、有一定工作经费。对小村庄和边远山村, 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合理建站, 要求具备“五个有”:有一张桌子、有一把椅子、有一台电视、有一个话筒、有一名人员。为确保建站标准不走样, 焦作市人社局成立督察验收组, 深入各县市区进行督察、指导, 对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情况进行逐项验收, 努力实现建站规范化、科学化。

上下联动资源共享

建设村级人社服务站, 涉及面广, 难度较大, 必须有市县作为龙头支撑, 有信息化作为连接纽带。为此, 焦作市人社局本着“发挥优势、共享资源, 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指导思想, 创新载体, 提高效率。在市一级, 积极推进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龙头建设, 在焦作市人才交流中心、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包括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创业培训、就业创业信息、贷款支持、场地服务、社会保险、劳动维权等内容的“一条龙”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与焦作市委组织部、焦作网通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网通公司的通信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 节约建站成本。开发公共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定期加载至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中发布, 所采集的就业创业信息直通到村, 让群众在家门口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逐步实现村民在家门口网上申请、网上求职、网上面试、网上认证、网上签订劳动合同。

示范引路分步推进

焦作市人社局在认真组织学习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以及个别先进地区做法的基础上, 既注重建站工作的顶层设计, 又注重发挥基层的创造性, 做到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在全市先行选取100个行政村作为示范村, 高标准建设人社服务站, 起到引导作用。焦作市人社局局长韩明华带领有关人员, 多次深入基层督察指导、现场办公, 帮助解决建站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先后两次组织召开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现场会, 由市县两级政府、组织和人社部门负责人以及村级人社服务站站长参加, 参观学习、接受培训。同时, 在焦作市人才交流中心、市人力资源市场首批挂牌职业指导师, 对求职者进行就业创业现场指导, 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全系统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报名参加全国职业指导人员资格培训和考试, 认真学习《职业指导人员国家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程, 按时参加专家辅导、专题培训、知识测试、资格考试等活动, 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指导能力。通过观摩交流和学习培训, 基层干部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干有方法, 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 建站速度大大加快, 工作劲头明显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 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进入快车道, 原定2012年11月底建站1000个, 实际建站1826个, 建站率达到100%。焦作市解放区于2012年10月底全面建成村级人社服务站并投入使用, 还设立了综合培训室、就业服务议事园、就业服务图书室、就业维权室等, 拓宽了人社服务站功能。

完善机制有效运行

在建站工作中, 焦作市人社局既抓量的扩大, 又抓质的提升。从建站开始, 就注重研究建立村级人社服务站的长效运行机制。一是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实行建站费用村里负担、市县乡三级补助的办法, 其中所需信息化资金由市级就业资金扶持解决, 人员待遇和工作经费由县乡两级财政统筹解决。焦作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800万元, 用于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启动扶持, 并积极争取省级有关资金的扶持。二是建立奖罚工作机制。建立季度通报、半年考核、年终总评、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运行机制。实行市级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为龙头、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村级人社服务站为基础的运行机制, 保障了村级人社服务站正常有效运转。四是建立用人机制。采取民主推荐的办法, 选配村级人社服务站站长和协管员, 经培训考核合格后聘用上岗。编发《焦作市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文件汇编》《焦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站长手册》《焦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便民服务手册》等书籍, 供基层工作人员学习业务、解答政策使用。

村级人社服务站一建立, 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许多群众在家门口得到了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感到办事更加方便快捷了。孟州市赵和镇苏庄村的刘春香是返乡农民工, 在村站宣传栏看到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后, 经村人社站和镇人社所协调, 顺利得到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 开办了农资服务部。来自外地的李宗成和其他26名同伴在该市一工地打工, 因建筑施工劳务公司与包工头发生工程款纠纷, 造成27名工人工资无法支付, 他们向山阳区恩村三街人社服务站反映后, 该站协调劳动保障监察人员迅速到现场核实情况, 立即约请双方协调, 当天便将拖欠的9万元工资发至工人手中。焦作新区李万街道办事处北李万村人社服务站依托万鑫商场、河南理工大学及新区企业, 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40余人, 医疗保险实现100%全覆盖, 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咨询110余人次。群众由衷赞扬说:“村人社服务站给我们架起了‘连心桥’, 开通了‘服务网’, 实实在在办了一件大好事。”二是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初期, 部分村干部感到建站作用不大, 没有放在心上、抓在手上。100个示范村站建成使用后, 群众前往咨询、办事的络绎不绝, 一些村“两委”干部争当站长或协管员, 村干部忙起来了, 威信提高了, 积极性增强了, 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大了。马村区待王镇白庄村设立了50平方米的人社服务站, 村“两委”干部兼任站长, 着力为群众服务, 发动本村36人参加了SYB创业培训班。三是解决了中小企业用工难问题。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规模扩大后出现了“用工难”问题, 中站区人社局得知这一消息后, 及时向村级人社服务站发布用工信息, 几天时间即为企业招工60余人。博爱县青天河管理区急需招聘40人, 投资5000元作电视招聘广告但效果不理想, 博爱县人社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将招聘信息通过各村人社服务站信息平台向群众发布, 并安排县人才交流中心负责报名, 短短一周时间报名即达112人, 面试后签约聘用合同40人, 已全部上岗工作。武陟县西陶镇西滑封人社服务站成立后, 做到统计岗位、信息发布、招聘服务“三个到位”, 帮助村内企业免费招工300余人。四是动态掌握了人力资源分布情况。村级人社服务站发挥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 通过入户调查了解, 实时动态掌握了本村的人力资源情况, 包括外出务工、在外名人、求职意向等情况。不少村站还建立了在外能人和本土创业人才信息库, 对本村在外工作有一定影响力的能人和村内创业人才进行调查摸底, 搜集整理人才信息情况, 为村民创业致富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温县产业集聚区东张王庄村人社服务站2012年8月成立后, 做到了“四清”, 即本村人力资源状况清、本村未就业人员状况清、本村新成长劳动力状况清、本村有培训意愿人员状况清。五是提高了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实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村级人社服务站资源共享后, 信息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2012年8月, 该市向基层发布富士康招工信息后, 短短5天时间就完成了省定当月招工任务, 2012年9月底全市提前三个月超额完成全年招工任务, 省市政府领导作出批示、给予表扬。沁阳市紫陵镇坞头村在浙江义乌的外出打工人员较多, 村里通过人社服务站发布外出务工信息, 群众按照“公司+农户+市场”一条龙的发展模式进行饰品加工, 通过在浙江义乌打工人员发到全国各地进行批发销售, 现已发展对外加工户40余户, 在省外设立批发点或加工点16户, 带动本村劳务输出200余人, 皮筋加工及劳务输出为村民年增加收入300万元。六是促进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开展。2012年河南省政府下达给焦作市政府的27项工作目标, 其中焦作市人社部门承担的4项就业目标, 已于2012年10月提前超额完成, 均居全省前列。截至2012年11月底,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91万人, 完成省定目标的115%;失业人员再就业2.36万人, 完成省定目标的124%;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81万人, 完成省定目标的126%;城镇登记失业率4.3%, 在4.5%的年控目标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2%, 居全省首位。焦作市人社局与河南鑫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 由该公司出资2000万元, 在全省设立首家妇女创业凤凰担保基金, 可新增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2012年全市人社部门已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2亿元, 完成年度目标的168%, 促进了该市“万人创业计划”的实施。

上一篇:播音室规定下一篇:中小学微机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