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统筹城乡发展

2024-04-20

重庆统筹城乡发展(通用6篇)

篇1:重庆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和谐重庆

转载日期:2012-7-18 22:51:00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

摘 要:该文分析了重庆市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提出了要构建和谐重庆,必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统筹城乡,和谐重庆

“农业兴,重庆兴;农民富,重庆富;农村稳,重庆稳”。重庆直辖近10年来,城市发展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重庆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另一方面,重庆“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结构仍未根本改变,“大农村”的主要所在地“三峡库区”的发展更是不容乐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这些都是建设和谐重庆进程中绕不过的坎。建设和谐重庆,首先要实行城乡平等,实现城乡互通,促进城乡和谐,统筹城乡发展。

1.重庆城乡发展进程中的不平衡问题

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1.1.1纵向比较:1996年,重庆城市人均收入4643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435元;2005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809元。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由1996年的3200元增加到2005年的7435元,城乡收入比率由1996年的3.2 :1扩大到2005年的3.6:1。9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加大。

1.1.2横向比较:2005年,重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7435元,而同期全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7238元,西部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6345元;2005年,重庆城乡收入比率3.6 :1,全国城乡收入比率平均水平3.2:1。重庆城乡收入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平均水平。

1.1.3区域发展不平衡:2005年人均GDP,都市发达经济圈20266元,渝西经济走廊10345元,三峡库区仅6885元;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发达经济圈3813元,渝西经济走廊3459元,三峡库区仅2398元;2005年城镇化率,都市发达经济圈86.2%,渝西经济走廊39.4%,三峡库区仅28.8%。

1.1.4农民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平均数,但在平均数下面掩盖了很多问题。以2005年为例,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09元,其中在平均数以下的约占60%,还有约10%的农民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农民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重。

1.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不断加大

2005年,重庆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10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00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仅为城市居民的27%;农村居民肉、蛋、奶、水产品、食用油的人均年消费量仅为城市居民消费量的20%左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2.8%,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城镇居民已经步入富裕阶层,而农村居民仅仅处于温饱阶段①。

1.3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加大

2005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约776万人,全市年末常用耕地面积2100万亩,平均每个劳动力不到3亩,而美国平均每个劳动力600亩,发展中国家巴西平均每个劳动力50亩;每百亩耕地田间作业机械动力不到两个千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农业耕种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7.4%,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2005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463亿元,劳动生产率不到6000元/人年,而全市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7511元/人年,工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13倍。

1.4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差距不断加大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差距仍然十分突出。2005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9.6万,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仅有35万;城市居民享受低保人数为75万,而农村仅有1.3万。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交通、人居环境等方面全面落后于城市。

2.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2.1农业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缓慢

1996年,全市总人口3023万,其中农业人口2446万,占81%;2005年末总人口3170万,其中农业人口2350万,占74%。9年间,农村人口比重下降了7个百分点,农业人口减少不到100万。1996年到2002年,全市城市化率从27.1%提高到36.4%,平均每年仅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较慢。特别是三峡库区,2005年城镇化率仅为28.8%,要达到城市化率50%以上(即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还任重而道远。

2.2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偏低

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006.32亿元,其中农村投资167.9亿元,占总投资的8%,而投入第一产业的仅占2.2%。2005年,农业发展资金仅4.4亿元,仅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395亿元的1.1%;2006年,农业发展资金增加到5亿元,比2005年增长14%,但仍远低于全市GDP增长速度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严重不足。

2.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2808元。从农民收入的构成看,农民从家庭经营(包括种植、养殖)中获得的纯收入为1541元,占其全部纯收入的55%,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089元,占38%,但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真正在本地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非常少。农村人口从本地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由此可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

2.4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现行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好:高收入的城市居民享受着政府提供的电力、自来水、道路等公共设施,享受着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而低收入的农民由于基层政府无力提供公共产品,只能是修路农民集资、拉电农民掏钱,绝大多数农民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全市的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农村只有20%;农村中小学生人均预算内经费只有城市的30%左右;农村人均文化事业费只有城市的20%左右。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3.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以及现行城乡分离的制度安排,如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福利制度、城乡差别化的土地利用及流转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城乡分离的劳动力市场、非均等的教育机会、城乡分块的社会保障、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不合理等等。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的方针,统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工业与农业、都市发达经济圈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的关系,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1构建“五大体系”

3.1.1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调控能力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这并不是要用政府代替市场,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供给和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作用。要彻底打破“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观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强化政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职能,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3.1.2建立城乡统筹的利益分配体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一是努力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比重,提高农发资金比例。二是调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在继续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改进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3.1.3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

一是政府要承担起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二是各级政府要建立起相应的负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合理制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划。三是要坚持城乡平等的非歧视原则,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孤寡老人社会赡养制度。

3.1.4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调整农村工业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城市与乡村功能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因而产业结构也各有侧重和不同。当前我市农村工业不但实力弱小,而且存在产品结构同质化和产业布局分散化的问题。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一是抓好产业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资源、生态和经济发展现状,编制体现城乡统筹理念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布局。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向城镇集聚、向园区集中。三是加强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和交流,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的互动与共赢。四是鼓励农村中小企业联合、重组,通过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把企业做大做强。

3.1.5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已达到人均纯收入的38%,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一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平等待遇,实行居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证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二是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三是要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四是要把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和治安管理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2实施“五大推进”

3.2.1全面推进现代农业。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关注焦点锁定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发展,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现代农业,一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二是拓展农业功能。在提升农业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拓宽农业观光旅游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和能源功能,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文化休闲农业和能源农业,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体系。三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结合郊区农业科技园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学习美国各州县为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单位赠地的办法,每个县(区)无偿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业科研推广用地,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吸引农业科研、教育院所在郊区建农业研究示范推广基地。四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五是要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扶持和发展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3.2.2扎实推进农村工业。

针对当前我市农村工业实力弱、产品结构同质化和产业布局分散化的问题,切实加快农村工业发展。一是要确立“拉动传统农业、支撑城市工业”的农村工业发展定位。农村工业不但要承担起吸收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任,而且要为城市工业升级换代提供支持。二是要利用城市工业“退二进三”的机遇,努力让城市中让渡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村地区焕发生机。三是要要继续加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工业的经济效益。四是要大力发展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之间的要素交流和信息沟通,降低城乡间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五是要提高工业用地效率,实现工业集约用地,优先在农村地区的县城附近摆放工业项目。在农村地区摆放的工业项目一律进入县、中心镇两级工业园区。

3.2.3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据资料统计,中等收入国家农业人口平均比重为45%,低收入国家农业人口比重略低于70%。目前我市农业人口比重超过70%,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一是要坚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结合、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完善就业制度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要全力发展工业经济,突出支持兴办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发挥二、三产业在促进农村劳动转移中的主渠道作用。三是要加速小城镇与中小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四是要加强劳务输出管理,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五是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观光旅游农业,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六是要加大对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3.2.4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大中城市发展的依托。县域是联结、沟通城乡的中枢和桥梁,壮大县域经济,促使县域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在县域内,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供给为基础,以培育农村中介组织为手段,以自然形成的规模集贸中心为纽带,配以县乡政府的调控措施,发展多元化县域工商业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

化联动,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

3.2.5稳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曾说,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民,也就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业。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我市城乡居民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差距和户籍区别,更重要的区别在于素质的差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培养现代农民。一是要加快建设农村新文化。农村新文化应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优秀文化的有机构成。同时,农村新文化也将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基本道德规范,在引导农民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三是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普及。要依托农校、农广校等培训机构,以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为契机,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四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广泛开展民主、道德和法治宣传教育,让农民学法、懂法、守法。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认真总结实施村民自治以来的经验教训,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高,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重庆农业年报2000,2002,2004,2005.[2]重庆经济年鉴1996,1997,2000,2002,2004,2005.[3]黄爱东.壮大县域经济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4]姜作培.资源配置: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J].福建论坛.[5]潘泽江等.壮大县域经济与统筹城乡发展互动机制[J]新疆农垦经济.[6]肖志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纵横.①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恩格尔系数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篇2:重庆统筹城乡发展

从重庆城乡交通的主要差距及成因出发,系统分析当前存在的几个认识误区,从战略层面提出重庆交通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实施保障建议,明确重庆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交通发展的.方向.

作 者:唐热情 胡兴华 杨树明 卢涛 TANG Re-qing HU Xing-hua YANG Shu-ming LU Tao 作者单位:唐热情,胡兴华,TANG Re-qing,HU Xing-hua(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研究所,重庆,400067)

杨树明,卢涛,YANG Shu-ming,LU Tao(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401147)

篇3:重庆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城乡商贸统筹,试点,重庆,机遇,挑战

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 严峻的“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使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2007年6月, 中央批准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目的是在重庆这样一个具有中等省构架和欠发达省特征的直辖市, 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寻求突破。 8月, 商务部同意重庆作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 希望通过重庆的先行先试, 实现重点突破, 形成机制, 促进发展, 示范带动。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 对于全国商贸流通改革发展, 对于探索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之路, 具有全局和典型意义。

一、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意义

(一) 重庆突出的城乡二元特征, 使城乡统筹发展极具示范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经济改革试验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 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相对不发达地区, 在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 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 是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 也是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 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 比较发达的城市与特别落后的农村并存。全市人口3 100万, 三分之二在农村。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 是我国基本国情的缩影。重庆集合和叠加了我国东北现象与西部现象, 具有与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 再加上大库区, 又处内陆腹地, 城乡统筹发展特别具有代表性。在重庆进行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 开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和改革, 对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和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是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设计, 它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质是就是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整合起来, 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其核心是实现城乡资源的统筹配置。在市场经济制度下, 主要通过市场机制、通过城乡市场的协调发展在城乡间有效配置资源, 其关键是制度创新,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促进城乡人口、资源与要素、产品的合理流动;其重点是产业的发展, 没有产业的发展, 就没有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都无从谈起。必须通过产业的发展, 带动人口、要素与产品的优化配置, 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贸流通产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都离不开商贸流通的先导性与基础性作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商贸流通对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作用;发挥商贸流通在促进工农业生产, 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以及扩大就业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以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拉动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实现市场配置资源条件下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是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重庆商贸流通产业本身, 也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商贸繁荣繁华, 农村商贸相对落后, 是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基本国情的一个缩影。农村消费水平低, 农村市场规模小, 制约了重庆整体市场规模的扩大;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村流通渠道不畅, 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城乡商贸发展不平衡, 加剧了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状况, 影响商贸流通产业规模扩大与健康和谐发展。只有加强农村市场的开拓, 扩大农村消费, 才能做大商贸流通规模;只有农村商贸流通发展, 才能做到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提高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与运行质量, 迫切要求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二、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机遇分析

1.“3·14”总体部署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指明了道路

2008年3月, 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未来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 明确要求重庆要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与“统筹”成为指导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关键词。“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发展目标将建设以区域性中央商务区、长江上游物流中心和购物中心、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市场体系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商贸中心推上前台。商贸流通作为先导性产业, 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 以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带动工农业生产, 带动重庆经济发展, 是新时期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2.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使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成为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随着市场供求总格局根本性的变化, 需求瓶颈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大, 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市场与消费的扩大不仅是城市市场与消费的扩大, 更重要的是农村市场与消费的扩大。这使得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也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3.农村市场发展外部环境正在改善

2004年和2005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6]1号) 、《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5]19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4]57号) 、商务部《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及其他十几个相关文件, 对农村商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从政策、目标、方针和战略上都予以了明确的阐述。国家对涉农商贸企业采取了扶持政策,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特别为建立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保障了城乡消费者的权利。初步建立了重要商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流通监管制度。采取措施推动了城乡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流通业的有序竞争。商务部从2005年起, 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截至去年底, 全国2 287家流通企业在1 817个县市进行试点, 累计建设连锁化农家店超过16万个, 覆盖了全国63%的县市。中央财政投资7.5亿元, 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约117亿元, 扩大农村消费近600亿元, 吸纳富余劳动力约65万人, 使1.4亿农民受益。 2006年11月, 商务部又发布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 计划到2010年, 连锁农家店将覆盖90%的县和85%的乡镇, 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我国农村市场发展环境日趋改善, 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4.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外部环境日趋良好

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以及消费升级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全市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 500美元, 是城乡商贸统筹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2007年上半年, 重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4%,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2.2%, 这为扩大消费、促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 “三环十射”交通网络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力和广阔空间;长江上游经济带、川渝、渝黔经济合作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调整结构、强化功能、聚合要素、拓宽市场提供了新的空间。

5.重庆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 重庆商贸流通产业迅速发展, 商贸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58亿元, 增长15.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西部各大城市中位居首位、全国各省区第22位、西部各省区第5位、直辖市第3位, 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 1.7个百分点, 列全国第8位、西部第3位、直辖市第1位;商业设施日趋完善, 拥有中国西部最大的商业步行街区-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西部最大的商贸流通企业——重庆商社集团、最大的零售超市-家乐福、设施档次最高的商务机构-大都会、全国医药行业最大的零售连锁企业-和平药房总部、西部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朝天门市场。大市场、大商场成为商贸流通的骨干, 集聚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商业大都市雏形显现。作为西部唯一具有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的综合交通枢纽型城市, 现代物流迅速发展, 新型商业业态进一步发展, 连锁商业快速发展, 销售网络体系不断向社区和农村乡镇延伸, 流通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2006年, 重庆城市消费继续升级, 农村消费持续升温。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 各种惠农政策效果显现, 农村市场“双建工程”加快推进, 全年新建乡镇连锁经营超市45个, 村社便民放心商店883个, 累计分别达到191个、1761个, 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382.54亿元, 增长13.2%, 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 比全国快0.6个百分点。特别是100个中心镇商业销售服务额239.18亿元, 增长18.5 %, 成为农村市场快速发展的亮点。重庆“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正在展露,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基础逐步形成。

6.国家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了试验机会与试验空间

国务院同意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重庆继20世纪80年代计划单列、90年代直辖、三峡移民开发和西部大开发之后, 又一次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商务部同意把重庆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 并指出:“加强重庆市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对于优化我国区域商贸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商贸协调发展、探索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之路、解决我国区域和城乡商贸发展不平衡问题, 具有重要意义”。要求重庆立足本地实际, 充分用好现行政策, 在行业管理、地方法规制定、商贸理论创新、带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努力创新, 为全国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发挥示范作用。这就将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推向前沿, 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增添了动力, 为体制机制与发展模式创新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 挑战分析

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在过去的发展中,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贸流通产业在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引导生产、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推动全市经济增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贸流通产业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有所抑制, 但尚未根本消除。经济社会转型、需求不足、国内外竞争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农村商业基础的不足、流通领域的体制性障碍等一系列因素又给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与威胁。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人均消费水平低, 制约城乡商贸流通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 人均GDP 1 000-3 000美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也是矛盾凸显期。一般而言, 城乡经济发展由不平衡发展向平衡发展的转折点应在人均GDP4 000美元左右。2006年, 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 486.20亿元, 比上年增长12.2%。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3:43.0:44.7。人均GDP12 437元, 刚刚超过1 5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570元, 城市人均消费支出9 399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874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205元, 人均社零总额4 998.50,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见表1) 。经济规模较小, 购买能力不高, 制约城乡商贸流通发展。

2.“二元结构”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重庆具备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 浓缩了中国国情。重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4∶1, 大于全国和西部的城乡落差;市域的都市区、渝西和三峡库区三大区域人均GDP之比为3∶1.6∶1, 大于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落差;最高和最低的区县人均GDP相差10.5倍, 大于上海和贵州的落差。城市化水平较低, 主城特大城市较为发达, 外围中小城市发展较为滞后,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落差较大, 严重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 城镇经济实力不够强大, 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小马拉大车”负重艰难, 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3.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阻碍了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 制约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束缚在农村中。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压低了农业生产收益, 削弱了农业、农民、农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 农村投入不足, 农村发展资金明显不足。城乡产业发展关联度不强, 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迟缓。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尚未建立, 城乡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 城市工业品下乡, 农村农产品进城渠道不畅, 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制约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4.重庆城乡商贸发展差距大于全国,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落差, 必然体现在商贸流通领域。2006年, 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76 410亿元, 人均社零总额5 813元。城市消费品社零总额51 543亿元, 同比增长14.3%;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4 867亿元, 同比增长12.6%。城市与农村社零总额分别占比67.46%、32.54%;2006年, 重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403.6亿元, 人均社零总额4 998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021.04亿元, 增长16.3%, 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 比全国水平快2个百分点, 拉动全市社零增长11.8个百分点, 对全市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76%, 成为全市消费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382.54亿元, 增长13.2%, 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 比全国快0.6个百分点。城市与农村社零总额分别占比72.75%、27.25%, 全市53%的农村人口实现的社零总额只占全市的27%, 农村社零总额增长速度比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低2.2个百分点, 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 (如表1所示) , 城乡商贸流通差距还在加大, 城乡商贸流通发展不平衡状况比全国更为严峻。发达的城市商业与落后的乡村商业并存, 城市与农村商业设施建设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城区、大城市大型商场闲置较多, 县及县以下农村商业设施较少, 小门店较多, 缺乏可以承接大型商业企业进驻的商业设施, 缺乏足够的农产品专业市场, 难以有效满足农产品流通需要,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农村市场开拓难度大、运行成本高, 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如前所述, 我国农村市场发展外部环境正在改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推进,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农村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良好。各类市场迅速崛起, 形成了结构相对完善的农村市场网络。重庆农村市场“双建工程”也迅速推进, 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然而, 受多年来 “重生产、轻流通”、“重城市、轻农村”等思想影响,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相对于经济发展仍显落后。虽然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 但农民收入增幅仍较为缓慢, 支撑农村消费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不能满足农村现代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农村财政总体投入较低, 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足,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水、电、通讯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农村商业设施投入更加薄弱, 农村市场网点少、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农村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 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市场观念不足, 缺乏经商经验与手段;农村市场专业化程度不高, 物流配送相应滞后, 农产品流通环节多, 信息不畅, 交易方式落后, 流通成本往往高出城市10%以上, 流通费用高, 流通效率较低;农村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假冒伪劣、恶性竞争、商业欺诈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市场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不深, 对农村产业的带动较为乏力, 诸多因素, 制约农村市场的开拓, 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中, 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历史赋予的重任, 必须解放思想, 明确思路, 科学谋划, 统筹安排,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逐步消除城乡之间要素、人口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促进人口、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形成城乡合理的分工定位, 建立以贸促工、以贸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城乡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 创新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 推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希玉.论城乡统筹[J].发展论坛, 2003 (10) .

[2]宣迅.城乡统筹论[C].中国期刊网硕博士论文, 2005:4.

[3〗商务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商建发[2006]535号, 2006.10.20.

[4]秦文武.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重庆市商业委员会, 2007.8.

[5]重庆市商委.2006年重庆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综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ht-tp://www.mofcom.gov.cn/2007-02-28.

篇4: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落实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庆直辖十年不懈探索、奋力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当今重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对重庆而言,就是要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为在实践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伟大征程中,发展是首要的推力;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诸种诉求中,发展是首要的需求;在城乡居民根本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发展是首要的手段,具有决定性意义。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项战略部署,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实现到2012年经济社会迈上“三个台阶”、2020年在西部地区实现“三个领先”的宏伟目标。

其次,要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推动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通过5年左右努力,打造1—2个销售产值超3000亿、3—5个超2000亿、5—7个超1000亿的大产业群;培育1—2家产销超1000亿、3—5家超500亿、10家以上超100亿的大企业群,增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能级,带动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再次,要定位在国家成渝经济区规划基础上,着眼川渝共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加强大城市群建设,提升城市汇聚资源要素的洼地功能,通过城市化来提升综合功能与品质品位,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有效遏制工农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

第四,要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以一小时经济圈为核心,确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理念,以融入全球产业链、参与中高端分工为重点,加强与川渝黔、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经济大区域合作,有机协调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提升本土产业能级、固定资产投资扩大与招商引资升级、内需改进和外需增进等重大关系,充分发挥内外资本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产业优势、开放优势和体制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外向型经济大飞跃带动整体经济大发展、就业可持续扩大和人口向外转移、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高。

(二)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根本在推进非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一圈两翼”区域新格局

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践表明,区域发展中的非均衡是必然的,应根据发展条件的成熟度来实现产业和区域的非均衡推进,既体现非均衡发展的效率要求,也彰显协调发展的公平诉求。构建“一圈两翼”区域新格局,就要通过率先发展“一圈”,快速聚集生产要素、创造丰厚财富,发挥领头领跑作用,在更大范围破解“两翼”人口、就业和生态等发展难题,共建共享繁荣。

首先,要加快建成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产业体系、要素充分流动的市场体系,着力把“一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平台和“一圈两翼”互动并进的强大引擎。

其次,要着眼人口结构优化,按照分类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思路,对“一圈”增加人口和经济“负荷”,整合空间布局、建设用地、环境容量、财政金融、物流成本等综合政策举措,依托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和沿线城镇,优化轨道交通、能源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城镇群和产业群的集约化、跨越式发展,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提高经济密度和人口承载力。对发展条件欠佳的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转人增效”,在支持极少数具备条件的点状区域加快发展的同时,以劳务开发为主要途径,将人口和不适宜发展的产业转移出去,减轻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再次,要构建“一圈两翼”互动机制,既明确各自定位,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产业,也强化区际合作,将“两翼”低成本优势和“一圈”资本、技术和市场等优势有机结合;既适当“输血式”支援,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加大对“两翼”转移支付力度,也重点“造血式”帮扶,加快构建起产业联动、人口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等新机制。

(三)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动力在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机制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起步要比别人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会比别人多,而解决之道又无先例可循,要以更巨大的创新勇气,更务实的操作策略,更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既不可急于求成,期望一蹴而就,也不可畏首畏尾,徘徊不前,一定要解放思想、少说多做、不等不靠、先行先试。

首先,要做到规划围绕主线来展开,工作围绕主线来部署,资源围绕主线来配置,机制围绕主线来设计,干部围绕主线来选派,更加注重改革的制度创新,更加注重改革的先行先试,重点推进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公共财政、金融支撑、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系统改革,促进资源高效组合,增进公平正义,提高改革成效,发挥在全国的示范作用和重庆的引领作用。

其次,要建立健全综合配套改革的法规制度,把改革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法制环境,努力完成“共建共享新重庆”的发展任务、“构建科学发展机制”的改革任务和“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范例”的试验示范任务。

再次,要以破解农民工制度设计关键问题为突破口,农民工身系城乡、利连城乡,是统筹城乡发展最大的利益群体,既是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又保留着农民的户籍身份,以此为突破,不仅将为城镇化、工业化增添不竭动力,而且将为现代农业发展腾出更大空间,既是立足市情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发挥重庆改革试验全国示范的现实路径。

二、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开局起步的主要突破口

(一)突破关键环节,推进农村居民进城

农村居民进城是一项涉及面广、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本着立足长远谋划、着眼近期突破的原则,积极创新技能培训、就业辅导、安居扶持、社保解忧、服务均衡、转户进城等关键环节,有序构建制度通道,优先促进既有条件、又有意愿的农村居民进城安居。以技能培训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每年免费或低费培训一批农民工。以就业辅导为前提,实现就业信息对称,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就业辅导。以安居扶持为载体,每年定向投用经济适用房,提供廉租房、农民工公寓,为农民工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以社保解忧为支撑,尽快实现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全覆盖,加快构筑生计“安全网”。以服务均衡为动力,逐步废除按户籍享受公共服务的政策,保障农民工及其随迁亲属可按实际居住地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以转户进城为推力,健全利益补偿机制,每年支持一批农民工举家进城落户成为新市民。

(二)突破利益枢纽,推动城市资源下乡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城市工商资本参与农村土地开发和农业产业发展,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心,引进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美心、深农贸、东兆长泰等骨干企业推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城乡统筹亮点。推动金融资本下乡,开发服务“三农”新产品,促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组织、农业保险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引导城乡资本融合,选择城市近郊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乡镇,以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运作为载体,吸引城镇资本参股,联合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会展、体验农业等产业。推广巴南等地“返乡创业园”模式,鼓励有能力、有资金的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城市大型商业企业到农村开设网点,丰富农村消费市场。以信息化为推手,加快运用信息技术碾平城乡“数字鸿沟”。

(三)突破条条框框,引导区县锐意试验

篇5:重庆统筹城乡发展

日期:2011年04月18日

为深入考察重庆市两年来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主要进展情况,了解当前统筹城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中澳管理项目办公室专家联合调研组于2009年9月14日至18日赴重庆调研,听取了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情况的汇报,走访了当地社区、乡镇、企业、农业基地和学校,并与主要负责人员进行了座谈。

一、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基础以及工作进展

(一)重庆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重庆市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大民族区于一体的综合经济体,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重庆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主城区建成区面积443.6平方公里。2008年末户籍人口3257万,常住人口2839万,城镇化率为50%,略高于全国45.7%的平均水平。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5097亿元,列为直辖市11年以来,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2595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6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60亿元。金融危机期间,重庆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使其在2009年上半年GDP增长12.5%,预计全年增速将超过14%。重庆市上半年GDP增长在全国居第6位,西部居第4位。

重庆未来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主要途径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西部产业高地;重点改善民生,加快“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建设;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推动区域合作共赢;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发展平台。

(二)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总体进展

重庆在统筹城乡发展上面临自身的独特境况,在城市布局上呈现“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生态”的总体格局,且农村的地域规模和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城市。针对这种情况,自重庆被国务院批准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即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直接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内核:土地、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关键问题,将其作为工作中三条主线。以财政倾斜和“圈翼”帮扶机制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以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土地流转和进行土地利用改革,通过土地集约利用换取产业和资本支撑;以加强劳务经济发展,产业、资本支撑和保障覆盖促进农民进城,最终实现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

1、着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两年来,重庆市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着重从三个层面进行推动:

一是将“一圈两翼 ”联动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和实现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区域平台。重庆市财政加大了对“两翼”的倾斜力度,每年安排7.75亿专项资金,支持31个远郊区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立了“一圈两翼”的区县结对帮扶关系,从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等八个方面建立帮扶机制;同时,建立了“圈翼联动”考核机制,明确要求“一圈”区县每年帮扶对口“两翼”区县的资金及实物量不低于本级财政收入的1%,对圈翼对口区县实行捆绑式考核。

二是加强统筹城乡规划的协调工作。重点在九龙坡、江北等6个区县开展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叠合”试点,这样进一步理顺和解决了不同规划的冲突与矛盾。在规划的层级方面,重庆市进一步完善市、区县、镇乡村三级城乡建设规划体系,启动了105个中心镇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在去年的基础上完成1000个新农村推进村规划的编制任务,达到城乡规划在不同层级的覆盖,并与此配套建立了城乡规划的一体化管理制度。

三是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通畅。主要从促进企业下乡和金融下乡两方面进行推动。企业方面,制定出台《鼓励城市资源要素下乡发展的意见》。实施一批城市资源下乡示范项目,探索村企合作的新模式。重庆从2008年起确定了10个城市资源下乡示范项目,将项目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金融方面,重点是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向农村延伸。鼓励开发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村镇银行正式开业3家,全市批准80家小额贷款公司,总计资金55.3亿元,其中53家正式开业营运。

2、大力推动城乡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重庆这方面的工作重点是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主要突破口。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统筹城乡就业的工作体系;二是加强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在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方面,重庆市初步建立起了统筹城乡就业的工作体系,逐步消除就业招录中的户籍身份歧视。着力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力度,2009年上半年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5.2万人。不断建设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以市场机制建立了重庆为基地的“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到2009年6月底,累计与7730家企业签署了就业服务合同,帮助8万人找到工作。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扶持,特别是在就业培训、返乡创业、子女就学、生活救助等方面给与支持,97%的返乡农民工实现了再次转移。

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通过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城乡劳务经济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已经在制度层面初步统筹,实现了“一个平台、两套标准”,重庆全市统一按照100元和200元确定农村和城市的筹资标准,凡是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均可自愿参加并选择同一档级筹资水平参保;重庆市专门为农民工建立了一套社会保障制度,实行“低费率、广覆盖”的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办法,强力推行特殊行业强制性工伤保险;将97万被征地“农转非”和曾在城镇用人单位工作但已经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将新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以教育为重点,解决了促进劳动力转移的部分历史遗留问题。重点解决了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将8000余名考试合格的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3、重点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制度创新

重庆市的土地制度创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之一,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重要探索。

一是探索并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多元化渠道。推进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同时,配套实施了支持规模种养殖的措施,从全市直补资金中切出15%支持种粮大户发展,对标准化养殖大户补助10-80万元。去年重庆市耕地规模经营面积增长39%,规模经营比例达到17%。在“一圈两翼”的一小时经济圈内,土地流转率达到19%。

二是探索土地利用新机制,特别是改进了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完善了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体系,在江北区、九龙坡和北碚区的35个村开展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将土地规划直接落实到村,这是重庆市土地规划制度改革的亮点之一。同时,重庆市正在起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加强对挂钩工作的管理。在土地集中集约利用方面,建立了以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增长指数为核心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区县政府的目标考核中。

三是探索耕地保护新模式。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启动了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试点工作,计划在2010年在全市推开。特别是建立了新型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耕地保护基金,主要用于保护耕地和补划基本农田的补助。

四是勇于探索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制度。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为平台,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交易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实物交易和地票交易。为保证地票供应和复垦耕地质量,又先后在江津区、万盛区等15个区县开展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试点,起草了《重庆市集体建设用地复垦管理试行办法》,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

此外,重庆市建立乡调解、区仲裁、法院判的农村土地承包服务和维权机制,保证农民权益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受侵害。

二、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中的几种典型做法或模式

(一)以“地票”交易制度为代表的土地制度创新

作为一个交易平台,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品种包括“地票”交易和实物交易。“地票”指建设用地挂钩指标,特指包括农村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规定程序批准复垦为耕地后,经过严格验收,可用于建设的用地指标。而这种用地指标背后所体现的土地流转,需要通过在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来完成。“地票交易”的制度设计是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方面的重大创新。“地票”交易制度设计突破了农村闲置土地向城镇建设用地流转的限制,以市场化方式对耕地指标实行跨区县占补平衡。地票制度体现了将分散用地转为集中用地以及集体建设用地的远距离大范围置换。

对于地票拍卖利益分配主要是三块,一是支付复垦成本,对农民的宅基地上的房屋,比照征地的标准,给予补偿,并对其新购房给予补贴。此外,由于农村集体组织是土地所有权人,要付给村集体组织类似于土地出让金的价款。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并没有将所有溢价都直接给农民,因为所有权人是集体,农民只有宅基地使用权,农民进城后(如购房入户),还可以在给农村集体组织的出让金里,得到自己的份额。上述分配完成后,如果还有结余,就由区县政府建立耕地保护基金。

从重庆的实践来看,地票交易制度的突破在于,以前只能在某一个封闭的区县内流转的土地置换指标,现在可以跨区在全市范围内置换与流转——这对于土地紧缺的中心城区来说意义尤其重大,可以把边缘地区复垦多出来的指标,用来支持发达地区的建设。这让现实的用地制度多出了一条市场化的渠道。截至目前,重庆的地票交易会已经举行3次,先后交易了11宗地票,交易面积达到3500亩,成交金额达到2.85亿元。这些资金最终都将以各种方式反哺到地票提供地的农村地带,作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之一。重庆国土部门也已下发文件,重庆主城区包括房地产开发在内的经营性用地,今后将不再下达国家计划指标,只能使用地票。国家批准的指标只用于工业、公共设施、教育卫生等事业性用地和扩大内需项目,重庆大流通的土地流转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二)以永川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结合模式创新

永川利用重庆职业教育基地的特色优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与农民工的素质教育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永川特色的路子。其总体模式是,“城市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为依托,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的“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2008年实现永川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23.52亿元。

从举措上永川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从2004年到2008年底,共举办各类培训862期,培训4.3万人,转移就业3.8万人,就业率达88.4%,累积转移农村劳动力24.1万人,占到永川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9.9%。此外,永川职业学校对农民子女的培育力度较大,2007年农民子女占到在校生数的84.7%,就业率达到97.8%;二是培育劳务品牌。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重点通过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培养输出规模大、劳务收入高、培训有基础的“永川美容师”、“永川车工”、“永川电工”等劳务品牌,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工种,打造永川劳务的知名品牌。目前,“永川技工”总量达到了10209人。三是有序的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建成区外劳务承接基地18个,接纳了15万外出务工人员,发展劳务中介、劳务经纪人,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从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看,永川的职业教育建立起了政府投入和市场驱动并重的多渠道职教投入机制,形成了“政府投、学校筹、社会助”的多元投入格局,对农民工的培训也开始通过市场调节配置教育资源。2007年,国家投入仅占3.6%,重庆投入占35.39%,永川投入占26.51%,社会投入占到32.14%。此外,从2008年起,永川在全国率先实施区域内义务中等职业教育制度。

(三)以九龙坡为代表的集体资产管理方式创新

在集体资产管理方式创新方面,九龙坡主要是深化股份改革,量化集体资产。2006年,九龙坡华岩镇共和村和西山村作为重庆市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采取“清产核资、量化股权份额、规范效益分配、统一运作监管”方式进行了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了不同特点的集体资产股分化运作模式。在试点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九龙坡出台了《重庆市九龙坡区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工作指导意见(试行)》,探索建立股份合作社,有序推动全区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工作。其资产处置形式大致有几种:一是现有资产可以按照《公司法》要求组建公司;二是采取对现有村公司实行改制成立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将现有资产拍卖变现等形式进行处置,将资产量化折股或变现分配到个人。现有村公司、村委会对外投资注册的公司在明确处置形式后,变更或注销其工商注册登记手续,明晰产权。

此外,九龙坡还通过构建“六金”收入保障模式解决了农民的长效增收问题。一是青苗、附作物补偿金,土地流转时参照征地政策规定进行补偿。二是土地流转金,即农民依法承包经营的土地以出租或入股等其他方式转出去后每年获取的租金或股金;三是房屋租金,即农民安置房中除用于自己居住外的其他房屋、商业门面的租金收入;四是就业薪金,即农民通过务工获取的工资性收入。五是股金,农民、村社集体与企业入股合作所分得的红利;六是社会保障金,农民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后获得的养老保险金。这种“六金”的收入保障模式保证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各项生活开支。

三、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紧紧围绕三条主线开展工作,并通过在部分地区以先行试点的做法逐步推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实践中的困境与制度上的难题。

(一)地方财力与统筹城乡的任务不相匹配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有了积极变化,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却仍然滞后,农村的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很大。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设施薄弱等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力,基层市县大多是吃饭财政,拉不动农村这辆大车。重庆市人均GDP仅2500余美元,地方财政收入963亿元,在改革中要求构建民生制度,在经济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各类政策的出台可能会在短期内增加市场主体的运行成本。重庆市在这种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改革试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改革试验的政策与法制环境尚未形成

尽管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但由于其经济实力较弱,对统筹城乡的带动能力还较为欠缺,还需要各方面对重庆的试验改革进行支持协调。此外,当前的政策空间还不太明朗,特别是试验区改革创新的空间还受到种种限制,试错机制还不完善。当前,既需要营造各方面支持试验区发展改革的大环境,又要从政策上给予试验区大力扶持,可将部分需要尝试、需要试错的改革个项放在重庆,允许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上进行统筹城乡改革的各项试验。既然是创新、既然是试验,就要允许出错,允许在某些重要领域进行突破。其形成的经验可以成为对我国当前法律体系的修正参考。

此外,我国现行法律有许多实行城乡区别对待、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定,有的与改革措施相抵触,有的明显滞后需要修改完善,不突破难以前行。试验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物权法、公司法、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就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而言,土地管理制度与金融制度的创新尤为关键,而它们又是管制较严的领域,法规比较密集,稍有动作就会引起外界高度关注,导致争议。

(三)农村生产要素与城市资源的联动机制尚待建立

当前重庆市正在对土地权利实行确权登记,使其可以在法律上为使用权人提供充分的保障,并可以作为其资产抵押的凭据,为所有权人提供更多的融资手段。但当前此项改革与《担保法》相冲突,农民并未获得相应宅基地融资的权利。作为农村最大资产的土地——耕地、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并未发挥其应有的生产要素的功能。城市资源还没有找到与之有效对接的接口,城市的金融、人才、物力如何进入农村,并有一定的市场收益,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农民工的进城落户融入城镇的问题

农民工进入城市不仅仅要“进得来”,需要在户籍制度、社保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等方面进行突破,还要解决“住得下”的问题,农民工进入城镇,不但从硬件上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的负荷强度,引发农民工与原住居民之间的矛盾;另外,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生活习惯差距较大,容易导致城镇居民对农民工群体的排斥。当前这个问题在重庆虽然还不突出,但已经开始初现端倪。需要有关方面进行密切关注,提早研究农民工家庭迁居进入城市后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

四、在重庆进行项目试点的建议

通过调研,课题组对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典型经验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加以审视和运作。一是要大力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城乡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二是要加强政策措施的科学性、配套性、体系性设计,以保证统筹城乡发展的稳步系统推进。三是要灵活运行现有政策空间,着力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将其作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大动力。重庆市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中,较好地运用了这几项经验,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工作作出了贡献。针对重庆市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当前改革工作的进展,我们认为下一步试点可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以地票交易为重点探索健全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

1.通过制度创新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

地票交易是重庆市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一种成功经验,而且适合于重庆“大农村加大城市”的基本特点,在下一步的试点中,真正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必须在土地交易的实现方式上打通,如指标交易与招拍挂的通道;在利益回馈、分配上,城乡间要联通;在交易指标使用程序上,虽然所有制是二元的,但通过地票的市场运作,通过土地征转用,实现一体化。也应该注意到,通过土地整理腾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不一定都要交易,有的要优先用于农村自身的建设,仍有一部分富余的,可以拿到农村土地交易所登记,进行指标交易。

2.重点加强土地交易市场的制度建设和监管机制建设

以地票交易市场为突破口,特别是需要设立相应的限制性交易条件和准则,对农民土地产权进入市场的条件(特别是农户本身是否具备成为土地交易主体的条件进行详细研究并规范)、类别、规模、区域等做出相应规定。在操作过程中,加强防止土地指标的囤积和炒作。在地票制度设计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并规范相应的监管机制,特别是不利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管理,不利于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土地流转,不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如小产权房等,在制度设计上要有预先考虑。

3.进一步厘清地票交易中的利益分配关系

当前,重庆市地票交易的利益分配主要是三块,一是支付复垦成本,对农民的宅基地上的房屋,比照征地的标准,给予补偿,并对其新购房给予补贴。二是要付给农村集体组织类似于土地出让金的价款;三是由区县政府建立耕地保护基金。总的分配框架,大体是完善的。但随着城市空间需求的增大,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多元化发展,这个分配额度和弹性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在下一步的试点中,可进一步尝试将土地权利证券化,进行相应的流通试验。

(二)以统筹城乡就业为切入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加强重庆市城乡就业的公平制度设计

重庆市农村人口较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重庆市城乡就业的公平制度设计,积极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加强城乡三级就业公共服务就业机构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大力鼓励和发展私营职业中介机构,这也是促进和保障一个市场的灵活性和提高市场效率的很重要方面。

2.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权利保障

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要把农民工对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住房、子女上学等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积极探索适用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促进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生产一线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完善面向所有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在制定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时要尽可能考虑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农民工适当作出特别规定,还可以制定适用于农民工的单项条例、地方性法规和行业性、区域性劳动标准。

3.利用重庆原有职业教育优势大力提高农民工素质

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围绕重庆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农民工择业竞争能力;围绕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口的企业技术改造新开工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的适应能力;围绕回乡创业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自主创业能力;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农业技能;对青年农民工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期限,强化职业技能实训,使其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三)以集体资产管理方式创新为重点,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资产和相关制度建设

1.积极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要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集体资产集中管理等方式积极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以盘活资产为把手,将原有的集体资产进行整合,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使闲散的资产逐步发挥效益。以发展农民创业园为载体,大力鼓励农民创业,培育适应乡村发展的草根经济。

2.重点探索新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方式

要通过集体资产管理方式的创新,确保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农户对集体资产的收益机制建设,增加农民的收入。重点是对村集体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清理,摸清村集体资产底数,健全完善村集体资产管理台帐。逐项登记村集体资产的种类、数量、经营使用及变动情况。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进一步完善村财镇管运行机制,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推行村级集中采购,规范财务支出行为。

3.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的风险分摊机制

将农村发展的风险和成本逐步分摊到城市,通过城市资本的适当介入和限制,转移分摊农业发展风险。可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的风险准备制度,一是引入城市资本和企业建立联合资产管理公司,并将村委会的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进行剥离;二是在政府与担保公司联办共保模式下,为有效分散村集体承担的破产风险,遵循保险规律,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在各级政府之间建立一种再保险制度安排;三是引入独立第三方参与资产管理,保证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以促进农民进城落户为目标,积极探索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

1.要加强对农民进城的土地利益置换和退出机制建设

对于已经进城务工的农民,通过合适的体制机制,将进城农民的土地加以置换和利用,促使其安心进城,推进城市化进程。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政府(社会)资助,农民自主投资,在退出宅基地后换得区位、户型结构、公共服务等比原居住地优越的待遇;在土地流转中保留流转金的基本收益权和被征地时的土地补偿、人员安置权;享受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相符合的基本保障权。

2.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在现有“一个平台,两套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重庆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的单独的社保体系向城镇职工保障体系转变。对于进城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观念的转型、社区管理等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推进机制。对进城农民进行住房补贴,特别是可尝试供应限价商品房、对建设农民工公寓的企业直接进行货币补贴,鼓励农民放弃农村中的宅基地、承包地转户进入城镇。

3.以加强产业支撑为重点,夯实农民进城的就业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是解决城乡差距,促进劳动力转移,而产业支撑又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在下一步的统筹城乡试验工作中要更加重视市场主体的引进和培育,形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特别是通过项目的产业化发展来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区域的产业档次,发展地方经济,建立村、企、民利益共享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合重庆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产业群和产业带。

(五)探讨赋予试点地区对改革的特别立法权

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并没有相应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在各地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实践,需要突破一些体制和机制障碍,以便为全国深化改革提供示范。这既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与支持,更需要有一定层次的法律和政策为其探索行为提供政策和法规保障。因此,有必要探讨赋予试点地区对改革的特别立法权,这样有助于各地抓住自身实际进行体制的大胆创新,又有利于我国统筹城乡事业的整体和全局发展。

(六)将九龙坡区和永川区作为中澳管理项目重点调研跟踪地区

由于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澳管理项目试点的相关措施会在整个试验区范围内推广。但是,受科研力量和科研经费的限制,只能选择两个重点地区进行重点调研跟踪。通过与地方相关负责同志协商,并统筹考虑调研能够投入力量的可行性,本项目拟重点跟踪九龙坡区和永川区的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情况进展,主要理由如下:

1.九龙坡区

九龙坡位于重庆市主城西南面,是重庆西部新城的核心板块。同时,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腹心地带,东连渝中区,北壤沙坪坝区,南接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与壁山县、江津市毗邻,面积4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8万。

九龙坡是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缩影。九龙坡被中梁山脉分为“东城西乡”两大部分,东部地区约82平方公里,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西部地区约350平方公里,除乡镇所在地之外,大部分仍然是农村形态,体现出典型的“小城市带动大农村”的统筹城乡发展形态,是重庆市的缩影,有着典型的代表意义。

同时,九龙坡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条件。九龙坡2003年至2008年,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比重庆市全市年均增速快4个百分点以上。2008年九龙坡区完成生产总值431.3亿元,同比增长15.1%,总量在重庆位居第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727元,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持续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九龙坡具备了一定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基础。特别是在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四规叠合”方面、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农民向市民转变、社会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其很多做法对于其他地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永川区

永川区位于重庆西部,其功能定位为重庆西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大城市。2008年,永川区的城市面积为35.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为36.5万人,城镇化率为55.25%。从总体实力来看,永川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重庆19个区中位居第11位,对重庆的欠发达地区有着较强的代表性。

永川的统筹城乡发展方式具有鲜明特色。永川的职业教育产业独具特色,并将其与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对义务中职教育的专项投入促进新增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提高,增强农民融入城市的自身能力。

篇6:重庆统筹城乡发展

根据重庆市发改委规划,重庆将从公共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市场体制,行政体制等6个方面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所以我们选择了重庆市委党校,重庆市外经贸局,美心集团,铜梁县民政局,铜梁县养老院,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白市驿镇清河示范村,白市驿镇花圃实验基地,南岸区政府,南岸区新合医疗结算中心,社区卫生医院等地方作为调研地点。并通过实地参观,座谈,咨询,与群众交谈,查看相关文件资料等方式进行调研,并主要是运用了理论研究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惊喜

经过为期一周的调研,笔者认为重庆至少在以下这几方面做出了较快的发展,有效的改革或是有益的创新。

2.城乡区域功能建设。重庆在推进城乡空间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功能和发展方向明确,东部都市区以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领先发展;西部新城区以拓展发展空间加速城市化进程为重点,加快建设。对城乡一体化重点区域进行科学布局,统筹编制杨谢石黄都市区,华岩新城区,九龙园区,西彭园区,白市驿花卉示范区“五大片区”规划。

我们参观了号称“农村建设试点”,“都市后花园”的白市驿镇。成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的这个契机使得白市驿镇发展很快,积极搭建着产业发展载体。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推进农村工业的集约化和集群化发展。突出发展特色生态高效农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争创一批特色品牌,不断壮大花卉苗木,名优水果等优势产业规模。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导特色农产品进入商社集团所属超市。白市驿成功审创了一个白市驿国家级花卉苗木示范区,引入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大力建设花卉城和农科城,着力搭建现代农业产业载体。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休闲业,巴渝风情园,陶然居,天赐温泉等一批重点项目。(农家乐)周君记火锅食品工业园被确定为全市首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参观时还不到周末,但是农家乐度假村里的热闹景象以足以证明都市后花园的魅力,显示着这个原本远离城区的地方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度假人群,越来越多的财富也将随着人流的到来而来到这里,都市后花园影响日益扩大。

3.企业参与的公共设施建设。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里提供公共设施服务,那是政府的责任,似乎与企业无关。就算企业建立一些公共设施也只是在自己公司附近,以吸引顾客为目的。重庆出现的美心洋人街似乎打破了这种惯例。美心洋人街面积4万平方米,由美心集团出资6亿人民币打造。集小吃街、酒吧街、游乐园、休闲公园、欧洲风情园等功能为一体。进入美心洋人街好像走进了一座神秘美丽的童话王国,充满着异国情调。还有以清明上河图以题材建成的宋朝小镇。多元文化汇集,让人饱览众相,大开眼界。是一个让市民们休闲娱乐,特别是小孩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好地方。在洋人街消费很便宜,吃一个小碗凉面才一元钱。不过最重要的是洋人街风景区是完全免门票的!这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即便是身无分文的穷人也可以来观光游览,旅游不再是只有富人才能拥有的享受。穷人经济学似乎在企业身上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是一个成功企业回馈社会,造福社会的完好典范。而且企业也更加名声大震,赢得了好声誉,人们心中都记住了这个能给人们带来福利的好企业。对于政府,企业和市民来说这是一件共赢的事情,修建公园不再只是政府的负担,企业赢得声誉,市民获得福利,政府赢得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无奈

城乡统筹,做为一个世界级的难题,确实并不是那么好解决的。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听到看到了许多的无奈。

铜梁县民政局局长的无奈:虽然我们尽了力,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铜梁县财政收入不多,我们的社会保障还是不够,离市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南岸区政府的无奈:有很多农民农转非以后,就拿着政府补给的钱开始闲着,游手好闲,不去工作,如何劝说这部分人去工作,是我们的一大难题…

行路难,行路难!城乡二元发展这是一个在世界上延续了多年的难题,中国国情特殊,要实现城乡统筹,改革任务非常艰巨,改革任重道远。重庆亦是如此!诸多的问题摆在重庆政府和重庆市民的面前,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等待着所有人的努力。

上一篇:档案执法自查报告下一篇:2简报开学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