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生活初一作文450字

2024-05-02

中学的生活初一作文450字(精选15篇)

篇1:中学的生活初一作文450字

“来吧亲爱的九月,快带来晨之歌,在我们可爱的校园里,带我们去学习…”动听欢快的歌声还萦绕在耳畔,我微笑着走在绿荫环绕的校道上,看着同学们手拉着手欢快地跑向教室,心里泛起了阵阵喜悦。而这一切的快乐都发生在我的校园一一番禺执信中学。20xx年的九月发生了很多大事,但也发生了很多小事,而其中一件便是我作为一个初中生,加入了执信中学这个大家庭。

中学生活对我而言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呢?在去上初中的前夕,我曾无数次的翻来覆去地想着这个问题,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希望。在迈入初一七班教室大门的那一刻,我仿佛迈入了生活的分界线,与过去幼稚懵懂无知的自己说,再见。校园生活带给了我们什么呢?执信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学校呢?我现在知道了,执信中学是一个热情的学校,是一个富有学习气氛的学校,是一个善待老师,善待同学的学校;我现在也知道了,执信的校园生活是积极的,是热情洋溢、奋发向上的。它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社团,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挑战与目标,让我们在这片自由灵动的土地上,唱响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唱响属于自己的清晨之歌。

我们在为自己的学习而努力的同时,也帮助了学校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番禺执信,幸而有你,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寒冷却又并不寒冷的九月,您引领着我们畅想了未来,唱晌了未来之歌。

篇2:中学的生活初一作文450字

普普通通,不受人的眼光和关注;普普通通,自己做自己就好;普普通通,不必让自己活的太累。

人们都想出人头地,所以去拼搏、奋斗······但要我说,当个普通人挺好,因为自己活得不必太累。

放眼世界,这世界有多少人想出人头地?在这样的竞争中,如果你不够优秀,很有可能被推翻,自然这些人免不了整日惶惶,稍有不适,就会被更优秀的人取代。

在古筝班,我算的上是很优秀的,很受老师的器重,但总少不了别人的目光,所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我只得每天拼命的练琴,练到手疼腰酸。试想,如果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那么我就不用这么累了。

我想当个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压力,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这样,我能成功。普通人,不优秀也不差,这样的与世无争,更好让自己去努力。

我想当个普通人,不需要上补习班,更不用上课外班,这样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篇3:中学的生活初一作文450字

1. 生活缺少积累, 描写空洞无物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这句古语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性。但是, 学生往往不能广泛阅读从书籍中了解知识, 再者不能深入到生活实践中去, 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中学生课业负担重, 自由活动和社会实践时间较少, 课外阅读量不大, 作文的材料贫乏, 因此, 学生作文缺少积累, 缺乏真实的写作素材, 写作时无话可写, 描写空洞无物。很多时候学生对写作素材应该说有感悟, 有深刻的内心体验。但其作文语言贫乏, 心里纵有千言万语, 落笔时却不知用什么语言表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将文章写好, 一定要言之有物, 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 所以作文教学的解决之道是:让作文教学走上生活化道路, 教会学生用心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

2. 作文脱离生活, 缺少真情实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 说实在话, 说自己的话……”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但目前中学生作文时往往为了迎合命题者的意图, 迎合阅卷者的趣味, 就放弃了自我, 放弃了对生命的独到体验, 放弃了自己的个体感受, 他们往往胡编乱造, 严重脱离生活, 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漏洞百出, 笑话连篇, 这样的作文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压抑了学生真实的思想感受和体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遗憾的是, 中学生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 动不动就回到古代, 不少学生写作文喜欢用手电筒“照”古人, 天马行空, 胡编乱造。如以“坚强”为题的作文, 学生们有的写父母双亡, 有的写自己遭遇车祸残疾了……这类瞎编造作、浮游无着的文章是没有真情实感的, 作文也就难以打动人。

3. 写作欠缺激情, 情感缺失严重

由于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教师在写作训练上也较多地在面对应试, 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 较少地考虑学生的真实情感和体验。这样学生的作文就缺激情, 缺真情, 缺流动的气韵。久之, 学生对作文就会产生畏惧心理, 一见到教师布置作文就头疼, 无从下手, 盲目地模仿, 写出的文章内容就空洞浅薄。写同学、朋友往往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因闹矛盾而感情破裂, 后来朋友 (同学) 要离开, 这才互赠礼物, 互相道歉, 挥泪告别;写教师都是深夜备课, 带病工作, 关心学生;写父母, 无非雨中艰难送伞, 夜半背子访医, 灯下辛苦洗衣之类;写玩耍, 大多离不开钓鱼、烤地瓜……甚至钓鱼的过程也完全相同, 实在让人说不出的无奈。有的文章结构千篇一律。如写记物的记叙文的开头常见:“我珍藏着……每当我看到它, ……就浮现在我眼前, ……就不由得想起……”一旦抒情, 则往往抒“大众”之情。课文、作文选、报刊、新闻在这方面起着“示范”作用, 教材、作文选、报刊文章等都是很有权威的, 如果学生不加以吸收改进, 由阅读以致模仿, 必然会写出模式化的文章。

二中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究

1. 让学生广泛阅读, 使之认识生活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鲁迅也说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些话都说明多读多看、广泛阅读确实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读书的乐趣, 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在大声的诵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 才有激情洋溢笔端。“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 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 从中汲取作文的材料。”因此, 要想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 必须借助于广泛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师如此, 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因此, 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 而应把阅读的触角伸向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 社会生活、校园环境、广播电视、日常对话等到处都是学习语言的好机会, 都可以把他当做阅读的对象。

2. 教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描绘生活

引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应当仔细地观察, 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 为的是行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写作是生活的再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应有意识地经常安排学生观察生活, 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很多, 白天在校学习六七个小时, 这是一天中的黄金时间, 教师组织开展各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是很好的写作题材, 有了五彩缤纷的学习生活, 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学生作文;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 描绘家庭题材的文章很多, 学生一天在家的时间有十几个小时, 放学后、休息时间, 都常和父母一起参加家务劳动或社会劳动, 这些劳动生活可成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是个大学校, 它具有广阔的空间。休息时间, 学生来到大街小巷上, 感受形形式式的生活乐趣, 心中充满了对社会这个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这种学生自主体验后的练笔效果一定会很好;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它不仅属于画家, 更属于中学生, 融进了大自然, 结交了大自然这个好朋友, 还愁学生没有写作的题材吗?

三结束语

总之, 学生的习作离不开生活, 生活同样需要写作。作文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 只有把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写作时才不会感到茫然, 无从下手, 才会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责任编辑:李继孔]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文来源于生活, 生活作文是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 因此作文是生活的反映, 作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内容, 提炼写作素材, 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 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篇4:生活积累与中学生作文的提高

[关键词]生活积累中学生作文发展

叶圣陶老先生曾精辟地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成什么文字。”“生活就如泉涌,泉涌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正如宗白华在《流云小诗·诗》中写道:“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诗的足迹在此地、在生活里。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没有了它,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河,无本之木,何谈作文的提高?

生活的积累不仅让写作有话可说,而且促使写作主体情不自禁拿起笔一吐为快,自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政客骚人,登高远眺,极目山川,不即事赋诗?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甫的《登岳阳楼》、曹操的《东临碣石》、毛泽东的《娄山关》等,无一不是情随物生,自然而就美文的。一个人,在生活中感受了美,积累了美的体验,到生活中看到了丑恶,有了丑恶的体验,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内在独享那妙不可言的“美的瞬间”,不再满足于仅仅内在愤懑那丑恶的现象,当他们的心灵与一泓山涧清泉、一阵悠远的箫声、一首优美的诗篇等相遇,当他们的心灵与整洁街道的一块西瓜皮。硬闯红灯的小青年,美丽草坪上一条人踏出来的不谐调的小路相遇时,灵魂深处骤然升起一种莫名的冲动,他们渴望那莫名的冲动外在化、形式化、永恒化,就好像地下的岩浆忽然找到了喷薄的出口,他们有情要抒,有话要说。以便同他人交流,自己也会因此获得更大的满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唯有增加生活的积累才能解决写作的“无米之炊”。

生活的积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着眼“无字书”,实践积累,孔子曰:不观于高崖,何从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溺水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春天来了,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郊外“寻找春天的足迹”,感受鸟语花香,感受竹子拔节而长,感受小草争先恐后,感受春天中贵如油的春雨,感受人们忙碌的脚步;夏天到了,来到游泳池,在水上世界感受水中嬉戏的愉悦,在学习游泳过程中领悟《古今贤文》中“坚持不懈,久炼成钢”的妙哉;秋天来了,组织学生来到田野,欣赏金色的秋天,享受丰收的喜悦,走入秋天的树林,感受不同树林的特点,欣赏树叶翩翩起舞的样子;冬天到了,组织学生堆雪人、打雪仗,亲近寒冬,与雪花起舞,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多彩。通过各种走进大自然的活动,放飞想像,感受神奇自然,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生活体验,丰富人生的情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

在体验生活,积累生活中,要多思。善于思考人生、社会的人,才会从繁杂的事物的表面洞察事物的本质。写出别有韵味的文章。不计其数的人写北平的秋,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别有蕴涵,让人百读不厌,自得审美愉悦,而名留千古。不少古人写岳阳楼却被时间无情湮没,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穿越时空。亘古回响。多留心生活,多思考生活中的一事一物,语言的清泉就会汩汩冒出。对于生活,也不能总留意那些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事,也要留意那些看似平凡普通但却蕴含着生活气息和情趣,有着哲理、情感意味的事例和人际关系。有的作家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欢欣,都可以移于纸上。所以,学生要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见解、小感受。元代文学家陶字仪,想起什么,见到什么或听到什么,即摘取身边的树叶录之,以至“积叶成章”,学生及时记下偶尔闪现在脑海的看法、念头以及情感感受,并仔细体味、分析、挖掘它们的蕴涵,往往会成为日后写作的“酵母”。

注重“有字书”,阅读积累。郭沫若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鲁迅开始写小说时曾言:“所仰仗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巴金写散文,也是以两百多篇古文为“启蒙先生”,阅读丰富情感体验,阅读增强语感,提高写作能力。西方体验美理论认为:一个文本是作家的一种体验,解读文本是体验作家的体验。阅读,就是把读者的生命隋感注入到诗人创造的审美对象之中,让对象显示出生命的色彩,从而达到审美的享受。读李商隐的《无题》会体验到“人生空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光白头”的人生哀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爱恨感伤。读李白的《将进酒》会体验到豪放、愤懑之情。读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有豪迈、乐观之感。阅读,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为文的内在素养。阅读可增强语感,提高写作能力。生活的积累,使学生有了可作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广泛的阅读,可使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发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边的,读书要广泛,不仅要看作文选,还要看科学、历史、自然、童话等各类书籍,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在阅读欣赏之后,还必须反复吟诵,反复咀嚼,不要满足于粗枝大叶的扫描,走马观花的略写,要“入乎其内”,不能“隔岸观火”,要“在一刹那间与这个人物打成一片”。惟有与人物打成一片,才会使得人达到“我与文化,文与我化”的境界。达到熟读背诵。到写作时,就能恰如其分地引用,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元朝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写到要读韩愈的文章时说:“日熟读一篇或二篇,必需百遍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也从量上规定了学生要多读。应着力背诵一些名家名篇,如《春》、《荷塘月色》、《烛之武退秦师》等。中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有了广泛阅读背诵的积淀,多读、多思,写出的作文就不再是内容空洞,无话可说的凑字数文章了。

篇5:中学的生活初一作文450字

从刚刚踏进初中的校园开始,我就已经成为了中学生。离开了熟悉的小学,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新的校园、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知识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刚开始进入班级,离开了相伴六年的同学与老师,但又看到了新的同学与新的老师,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但这六天以来,我渐渐地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融入了新的老师,同学们中去了。

初中的科目比小学多了,难度也大了,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学好初中的课程,那我们就应该自己提前预习,老师讲课认真听讲,下课后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刚从小学毕业来到这里的前几天,我也和不少同学一样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适应老师讲课的方式,跟不上数学老师的节奏,听不太懂历史,老师讲的内容等等。我感到十分的困惑,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是胸有成竹的厉害样子,我顿时有了一种危机感,过了些天熟悉后才感觉,初中生活其实也没有太难,只要你认真就能适应。

篇6:中学的生活初一作文450字

每逢放学的时候,我就会和好朋友——培欣,去她妈妈的店里画美人鱼的故事。今天,当我在画美人鱼的时候,一不小心把美人鱼的尾巴画成了和我一样的修长的腿。这时,培欣耐心地告诉我:“小璨,你画错了。美人鱼应该长着一条大尾巴,而不是美腿。”我小声地说:“对不起!”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在培欣的帮助下,我画的美人鱼的尾巴和培欣画的一样漂亮了。

一个阴雨绵绵的星期六,我们不能出去玩,就又开始了画美人鱼的故事。当我画的美人鱼还剩一丁点的时候,却发现身边的培欣睡觉了。我想:“我比她小一岁,但是我却比她高一些,身体比她结实一点。万一她感冒了可就又要挨痛了。”我轻轻地推了推她,想弄醒她。可她就是像睡熟了一样,摇都摇不醒。实在没办法了,我就走到内店,小声地叫店里的姐姐:“姐姐,培欣睡了。”可一位姐姐也没出来。我正想坐下来的时候,发现培欣不见了。我纳闷儿了,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时,感觉脖子有点儿痒痒的。我连忙转身往后一看,恍然大悟。原来培欣再装睡,想考考我这个好朋友是怎么帮助她的。店子里的姐姐们也都出来了,一起笑眯眯地说:“我们要看看,那么爱弟弟、妹妹的小璨,是不是也关心自己的好朋友?”我害羞地笑了,心里像升起了一片灿烂的阳光,暖暖的。

篇7:中学的生活初一作文450字

语文是一杯美酒,使人回味无穷;语文是一本书,让人细细阅读;语文是一位朋友,在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生活处处皆学问”。在生活中,语文早已渗透每一个角落!

语文好像是一颗含羞草,羞答答地藏在各个角落。在公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小草中站立着花花绿绿的牌子,上面写着“小草正在休息,请不要打扰它”“芳草青青,踏之何忍”。这些警示语,含蓄幽默又易于接受,处处显示着生命的光芒。

语文好像一位自信的少女,时刻展现着自信的光芒。走到街头上,看到一个古怪经典又富有情趣的店名让白球飞”,区区四个字,将台球的激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到心情舒畅,这样耐人寻味的店名,怎能不吸引顾客的眼球呢?在街头上偶尔看见一个广告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好您的心灵,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这是一个眼镜的广告语,创意独特,设计美妙,充分利用了文字,富有动感,让人看后感到平易近人。

语文好像一位出色的演员。在人际交往中,它能成为人们互相交流的工具;在商店门前,它能成为顾客聚集的眼球;在诗人、作家面前,它能成为展示自己多才多艺的工具;在电影院前,它是一位引导者,把人们引到无限的遐想之中。

语文好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你悲伤时,它会给你送上一缕清凉,让你感到神清气爽;当你伤心寒冷时,它会给你送上一缕阳光,让你感到人间的温暖;当你不知所措时,它会给你带来正确的.答案。

想到此时,我才真正理解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的语文数不可数,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

生活中没有了语文,就像小鸟没有了翅膀,蓝天没有了白云,鱼儿没有了水。让我们拥有一颗善于观察的新,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到生活广阔的海洋中去采集属于自己的一朵浪花吧!

篇8:中学的生活初一作文450字

关键词:激活体验,深化感悟,捕捉题材,情感共鸣,提高认识

笔者曾对中学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 发现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比较严重的是在作文课堂指导中, 教师指导的重点往往是为了完成写作知识教学的任务, 侧重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技巧、技法, 很少关注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及其产生的根源, 轻视学生生活体验的积累、激活和深化, 忽视学生生活情感的激发及生活认识水平的提高, 这样的指导就只留下形式的“躯壳”, 丢失了作文教学的“灵魂”。

这种以技法为中心突出特征的写作指导, 使学生写作与现代生活的大系统脱节, 脱离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 致使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 生活也不能转化为作文题材, 导致学生写作素材匮乏, 作文无物可描, 无事可叙, 无情可抒, 无论可谈, 无感而发。于是就“闭门造车”写作文, 以生编硬凑的材料、虚情假意的主题、无病呻吟的语言, 千篇一律的形式作文, 致使作文假话、空话、套话连篇, 结构程式化, 内容苍白雷同, 缺乏真情实感, 立意庸俗, 缺乏个性化的思维深度, 这种作文教学严重妨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课题《基于生活体验的中学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 本课题2006年作为台州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学员课题在台州市教科所立项, 2007年顺利结题, 课题论文《作文课堂指导贵在激活和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获2007年度台州市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通过研究, 笔者认为要改变作文教学的这种现状, 我们教师除在平时应采取各种措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外, 在课堂作文指导中, 我们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 激活学生平时积累的厚实的生活体验, 深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使他们在作文时不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苦心孤诣的编造者, 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 表现生活的高手, 最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写作生活的摩擦、对话、融合的体验和感悟中, 感受生活, 思考生活, 认识生活, 自由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说真话, 写真事, 抒真情, 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做人品位。

在课堂作文指导时, 我常采取下列措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深化学生的心灵感悟:

一、引发学生的生活积累, 指导学生捕捉写作素材

学生经历了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和阅读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后, 在心中积累了许多杂乱的感性的生活体验, 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 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 凝聚为大脑无意识记忆等, 这就是原型。我们在作文指导时, 要以这种“原型”为发端, 创设各种生活情景, 让课堂成为学生平时生活的一个侧面或是一个缩影, 引导学生将眼前的情景与他们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融合起来, 体验类似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 唤醒、激活学生平时积累的厚实的生活体验, 打开他们记忆的闸门, 引发他们的联想, 丰富他们的想象, 开拓他们的写作思路, 然后引导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 选取典型事例, 从而解决“无事可叙、无物可描”的问题。

在创设各种生活情景时, 我们可充分利用模型、挂图、灯光、色彩、音响、多媒体设备等创设物理环境, 或利用诵读、表演、讲述、讨论、联想、想象等创设心理环境, 以唤醒、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捕捉写作题材。在写“难忘的一件事”这篇作文时, 我是这样做的:课前让每个学生带一张自认为最珍贵的照片, 上课时请学生逐个上讲台把自己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讲述这张照片珍贵的原因, 要求其余的学生在下面认真听, 听后可以向介绍者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也可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勾起学生美好的生活回忆, 他们原有的生活体验被充分调动, 并产生了新的体验。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再也不会感到没有内容可写, 更有了一种急于表达、写作的欲望。这时我要求学生开始写作, 教室开始变得安静, 只听得“刷刷……”的响声不断, 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 也由“兔尾”变成“豹尾”, 洋洋洒洒, 轻松高质完成了这次作文。

二、激活学生的生活情感, 引导他们倾吐生活感受

“情者文之经”, 情感是作文的动力, 只有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 “情动而辞发”, 写出情文并茂、生动感人的文章来。中学生虽还不是成人, 但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 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体验, 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 在作文课堂指导中, 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 抓住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走进学生的心里, 适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 使学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 从而解决“无情可抒、无感而发”的问题。

在激活学生的生活情感时, 首先, 我们教师要和学生保持零距离, 自始至终投入自己的感情, 运用富于感染力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等打动学生, 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在激情满怀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燃起学生作文的热情与冲动, 激活倾吐欲望, 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力。其次, 作文命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实际和需要, 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 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触动学生的心弦, 激活学生的生活情感, 引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使学生一见作文题目便兴奋起来, 产生非写不可的表达欲望, 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只有从学生心底流出的命题, 学生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

要激活学生的生活情感, 关键在于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学生情绪、情感的情境, 以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 引起情感共鸣, 使他们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情感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及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 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 以激活学生的生活情感。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家乡的变化时, 先展示家乡过去落后的脏乱差的图片;然后播放电视台剪辑的新闻图片《家乡新貌》, 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 震撼学生的心灵, 打开情感的闸门;然后引导学生在美妙的《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声中动情习作,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我们还可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 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 进行一系列的采访和社会调查,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也可带领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 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 欣赏花鸟虫鱼的可爱, 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感;也可带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去, 触及社会焦点, 追踪时事话题, 表达个人观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情感, 用心灵去感悟生活, 激活学生的理性情感。

三、引导学生反思生活, 深化学生的生活感悟

作文是学生思想情感的表达。在写作中, 学生作文经历了一个“物” (客观事物) “情”、“识” (观念情感、认识水平) 、“辞” (语言文字) 的双重转化过程。因此, 提高学生的生活认识水平, 深化学生的生活感悟, 既是写作的基础, 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写作教学中, 我们应倡导以写作来反映生活,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而在对生活深入认识的过程中, 又直接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 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 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

在作文教学时, 我们应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窗口, 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真情实感的话题来写作,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思生活、感悟生活, 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锤炼他们的思想, 开拓他们的思维, 培养他们认识生活的能力, 分析事物的能力, 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高他们认识生活的水平, 从而提高他们对作文的审题能力、驾驭题材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要求他们在写作时说真话、表真情, 做到“我手写我心”, 使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动笔中写出感情丰富、思想深刻的文章, 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做人的品位。

篇9:中学的生活初一作文450字

摘要:语文教学界普遍认为“生活贫乏”是造成学生作文困难的重要原因。对一个人来说,生活包含外在生活和内心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学生贫乏的不是外在生活,而是内心生活。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只有从外在生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生活,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外在生活;内心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01-03

生活与作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句话成为作文及作文教学中的圭臬。基于此,语文教育界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是:学生不会写作,是因为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生活贫乏”,也就是生活面狭窄,缺少生活积累,结果“无米可炊”。于是,中小学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生活化”,“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呼声和做法非常流行。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去丰富学生生活,设置情景、开展活动,要求学生不断地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等等。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生活是如此的无边无际,学生缺少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生活贫乏”的本质是什么?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生活的内涵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让要了解什么是生活。关于生活,《辞海》解释为:“人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牛津英语词典》解释为,充斥个体从生到死(特别是个体)历程的系列活动。可见,生活是彼此交织着的活动的总和,更为确切地说,它是彼此交替的活动系统。依此推演,生活世界即活动的世界。个人的活动,即是面对周围的对象世界进行的,或是在公开的集体条件下进行的,或是在自身中完成的实践。不同情境中,自然、他人和自我分别成为活动的对象。因而,依据对象的不同,活动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劳动、交往和精神。如果以个体为坐标。依据活动的指向性,这种划分又可简化为以劳动和交往(对学生来说主要是交往)为内容的人的外向活动和以精神为内容的人的内向活动两种形式。据此,我们可以把人的生活分为两种层次,一是外向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外在生活或称日常生活,二是内向活动的,理想的、精--神层面的内心生活。外在生活和内心生活作为生活的两个方面,应该是统一结合的,外在生活是生活的“事实”层,内心生活则与生活的“意义”密切相联层,外在生活是内心生活的“资源库”。没有外在生活,内心活动无从产生,生活也就成为无本之木;内心生活是对外在生活的提升,没有内心生活,生活变得无意义,只能“一切都被感觉化、肤浅化、具体化、碎片化、平面化了,精神不再沿垂直而是沿水平方向运动,深度不再,神圣感也荡然无存。人因此失去了把自己贯穿和统一起来的东西,失去了意义的支持,没有了精神寄托,再也找不到方向,生活因此变得空虚、无聊、乏味、荒唐。”“只有内外生活二者的结合才能构成一个人完整而又有意义的生活。

二、生活与写作

从写作过程的规律进行分析,外在生活和内心生活在写作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目前写作理论界都认同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三重转化的过程,即物——感——思——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要实现内化、意化、外化的三重转化。内化是从“物”到“感”,是写作主体化客观“外物”为“内物”,也即由主体身外之物内化为脑储之物的过程,这是写作的准备感知的积累阶段,它伴随主体对客观外物的洞察与发现、触动与积累、理智与推断展开,对事物的敏锐感知是内化是否成功的关键。主体对客观世界有了感知以后,就面临写作的第二重转化:从“感”到“意”,即写作主体在心理操作下,将内化的感知之物化为意象之物,或某种观念,并在意识和潜意识系统中或分析归纳、辨识明理,或想象联想、孕育形象,或立意塑体、勾画轮廓,最后初步形成意态文的过程。最后是外化,也就是将思维成果物态化。化思为文,形成文章。从中我们发现,第一重转化是“发现问题”,第二重转化是“认识问题”,第三重转化是“反映问题”。三重转化的过程中其实就是由外在生活到内心生活的过程。首先,写作主体必须占有一定的“外物”,外物从何来?从学生的外在生活中来。我们把学生不能作文归结为“不知道写什么”,认识到了“物”在学生写作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求学生扩大生活面,做好生活的积累,其实质就是丰富学生外在生活,让他们占有更多的“外物”。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了丰富的外在生活,有了“物”,学生就能够写出好的作品来吗?答案是否定的。仅仅丰富了学生的外在生活,只是让学生有了可写的基础,但是学生能否在占有的“物”中找到要写的东西,以及如何把这要写的东西写出来,还得靠后面的意化、外化。我们总是认为只要生活丰富(其实是指外在生活丰富)、材料丰富就有写的对象了,也就是说我们把学生作文内容的缺乏(主要是“意”的不足)归因为“物”的缺乏,其实质是忽视了从“物”到“感”到“意”的“化”的过程。无“物”必然无“感”和“意”,但是,有“物”却未必有“感”和“意”。没有这个关键的“化”的环节,外在生活再丰富。认识也未必丰富。这里的感、意,就是人的内心生活。一个人的外在生活丰富,有利于作文,但是不能说只要外在生活丰富,就一定能够作文。“对于写作来讲,所谓生活不应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写作,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的生命化与心灵化。”写作不是影印外在生活,不是外在生活的镜式反映,而是主体对内心生活的传达,是主体将内心的感动、思想、精神表达出来。如果说外在生活能够在写作中发挥作用,那也是说外在生活为写作提供了可能,如果外在生活没有成为主体心灵化了的生活,依然不能在写作中发挥作用。

从本质上来说,写作是一种人的精神创造活动,精神再生产活动。外在生活为这种活动在物质积累上打好基础,而内心生活则是把这些物质化为精神产品。外在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而只有依靠内心生活,泉水才能流淌并被吸收。外在生活主要为写作提供素材,但素材是否能用,要靠内心生活。日常生活到处大同小异,区别在于人的内心。内心活动积极的主体,在写作中就往往更容易被外在生活刺激,更容易悦纳外在生活,对写作的素材就更加容易选择分辨取舍加工。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真正的生活是内心生活。周国平认为“一个人倘若只有外在生活,没有内心生活,他最多只活的热闹或者忙碌罢了,绝不可能活的充实。”在写作中,内心生活丰富可以弥补外在生活的贫乏。外在生活以交往为主,因此在时空上往往呈现封闭、重复、有限的特征,而内心生活,是以精神、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精神可以超越任何时间和空间。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时主体的外在生活虽然贫乏,但由于其内心生活丰富,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章的内容就可以一层翻出一层,层出不穷。关于这一点,杜勃罗留

波夫曾说到:”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现实世界中看到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这个“感受力”就是一种内心活动。内心生活丰富、感受力发达的人,他往往可以不计较外在生活是否单调、贫乏或是否具有特征,照样可以使普通的外在生活增色生辉,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普鲁斯特在写到贝戈特的时候曾经指出:作品的取材与天才的形成无关。天才能使任何材料增辉生色。贝戈特成长的家庭环境从表面看是索然寡味的,但是贝戈特却用这个素材写出了一部杰作。这是因为。借助他的大脑这部小机器,他能高翥远翔,从而像飞越沙漠的飞行员隐约看到地面上看不出来的、埋在沙子底下的城廓一样,看到事物蕴藏的秘密。很多作家离群索居,外在生活相当有限,却并不妨碍他们写出数量众多甚至伟大的作品。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是个身为会计的小职员,社交圈狭小,接触的人相当有限,终身没有离开他居住的道拉多雷斯大街。但是面对庸常的日子,费尔南多·佩索阿在精神的无边空间里作自由自在的漫游,写出了思想随笔集《惶然录》,娓娓而谈的笔墨里洋溢着一个思想者的通达与冷静。巴金的中篇小说《砂丁》,写的是云南一个旧锡矿中的悲惨故事,但巴金从未去过那里,更不用说经历矿工的生活。他说他是凭想象写成。王小波插队不过一年,却写出厚重的小说《黄金时代》,而多少知青插队生活比其丰富,却没有只言片语,王小波还对所谓的写作要“体验生活”的认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品中的人物多达三千之众,难道这些人事非得作家亲身经历不可?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只是听来的—个故事生发而成。作家毕宇飞说:人在写作时,身体里会有一些柔软的部分,这些柔软的部分一旦被触动,就会有一些调皮的东西迸发出来,这些迸发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一部作品。这种“触动”“柔软的部分”“调皮的东西”,就是一种内心活动,内心生活。他还说道,他的100多部作品,其中60多部最早都是由于内心所感进入写作的。

内心生活还决定作品的个性品质。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痛心学生写不出自己的个性,总是千人一面、众腔一词,抒假情、说假话,我们也把原因归结为学生生活经历缺少,生活面狭窄。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内心生活的不足,面对外在生活,学生不能产生与众不同的内心体验,结果只能根据定势或者从众而趋同。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只要人在“面向事实本身”前的感受力处于原初的生动的状态,人就能通过“直观”把握“本质”。“事实”是外在生活,感受是内心生活,此话说明了写作者对事物本身的内心状态决定了作品的状态。面对相同的外在生活,不同的主体往往会因内心理解感受的不同而写出不同的作品。陆游说梅花是“苦”“寂寞”,但在毛泽东写来梅花却是多么的烂漫和豪迈。即使是相同的主体由于内心的变化,面对相同的外在生活时,其作品也会显示出不同的状态。例如李白与长江的“交往”非常密切,由于诗人内心活动的变化,长江往往因他的喜而喜,因他的忧而忧。因此,是内心的独特形成作品的个性。

所以,写作需要生活,当然有丰富的外在生活更好,但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充实的内心生活。事实不容我们忽视:每个人都在与自然、他人、社会交往之中,真正孤家寡人的人应该没有,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文章高手?为什么相同的外在生活,有人因此诗兴大发、笔端如泉,而有的人,兴味索然、提笔无语呢?为什么一棵牛蒡花,能激发托尔斯泰创作成《哈泽穆拉特》,一座旧时贞节牌坊,能使琼瑶完成《姻锁琼楼》,而如此的景象,多少人同样面对过却熟视无睹?同样是夜游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写出的作品,为什么大相径庭呢?根源在于写作主体内心生活的差异。正如有学者所言“对于言语表现,人与人的主要差别只是在两点上:一是你对生活的感受力、发现力是否敏锐;二是你的心灵是否丰盈、想象是否活跃、思想是否深刻。笔下的生活是否丰富,不是取决于你到过多少地方,观察过什么事物,做过多少事情,受过什么严重的挫折,有过怎样的人生阅历而是取决于人的言语生命力是否强盛,心灵世界是否自由,精神生活是否充实。”

三、中学生写作的“缺乏生活”

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缺少生活的积累,缺少的是外在的生活还是内心的生活?我们认为学生“生活的贫乏”并不是外在生活的贫乏,而主要是内心生活的贫乏。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正反论证推断出来。第一,作为以交往为主要内容的外在生活,在时空上是具有封闭性和固定性。无论一个人的外在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其实都是有限的。人的经历、生命、交往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经历全人类的“外在生活”。“日常生活总是在个人的直接环境中发生并与之相关,……所有与个人及其直接环境不相关的对象化都超出了日常的阈限”。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或者说外在生活都是限定在自己的“直接环境内”。即使外在生活非常丰富的作家,也不可能亲历所有他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生活”。因此说学生外在生活贫乏是比较冤枉的,因为所有人的外在生活都是有限而非无限的。第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外在生活与成人比较起来是有差异的,因为,他们外在生活的具体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外在生活的空间范围主要是学校和家庭,所交往的人和从事的事都与成人呈现较大的不同,但据此不能说明学生外在生活贫乏或是没有外在生活,外在生活是一种客观存在,每个人只要活着都被它所包围,挣不脱,甩不掉,如影随形,无处可逃。学生也是这样。尽管他们的外在生活重心与成人存在差异,但他们依然有着自己的外在生活。“他们的生命个体原本就始终在生活的源泉里浸泡着、浮游着”,他们没有一刻不用自己的双眼有意无意地“观察”着外在生活。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一种交往。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其实,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同样是丰富多彩的,与大的时代一样搏动着。每一位学生每天都参与或大或小的事件、活动,都在种种‘材料当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况且当今时代各种信息媒介无孔不入,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外在生活的面的广泛已经是前人所不可企及的了。退一步,姑且承认学生因为缺少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和途径,写不出反映社会生活的作文,那么为什么面对他们交往最多,最熟悉的校园、家庭生活,也是那样的无话可说,无处可写?第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不断地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外引内联”,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不断地要学生记日记,结果学生的外在生活丰富了,交往范围扩大了,观察记录了他所交往、经历的人事、过程,却依然不能作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学生生活的贫乏主要是内心生活的贫乏。学生不能作文主要是内心生活贫乏。

至此,我们明白了学生在写作中“生活贫乏”的本质:学生“生活贫乏”是“内心生活”的贫乏。因此,作文教学的“回归生活”,应该是联系学生外在生活。走进学生内心生活。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地扩大学生的生活面是可以的,但把作文教学变成旅游观光却是不可取的;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必需的,但绝不像有些论者所想象的有那么大的作用;适当地让学生记录生活是有用的,但记录的素材不一定能转化为学生笔下的言语;提倡真实的写作也是必要的,但写作真实生活并不意味着能写出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关键是回归到学生的内心生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主要取决于他的外在生活经验是否丰富,而是取决于他内心生活丰富与否。在作文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只有从外在生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丽,中国语境中的“生活世界”[J],浙江社会科学2005,(5)

[2]李文阁,生活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87-188、

[3]毛荣富,说体验[J],语文教学通讯2006,(1)

[4]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体验生活[J],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64—167

[5]毕飞宇,情感是写作最大的诱因[J],语文教学研究(读写天地)2009,(5)

[6]潘新和,想象力:言语生命力的最佳呈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10)

[7]赫勒,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7,169

[8]秦春,点石成金:试谈作文材料的发掘[J],语文教学之友1997,(5)

篇10:新奇的中学生活初一作文

体育课上,学习了几个动作后,全体男生有幸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赛。新奇的是操场上足球门,只好选择两棵粗树的间距“球门”,可往往守门员站歪了位置而进错“球门”,或者是踢进的球门,闹出了不少笑话呢!

新奇的中学生活才刚刚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新奇等待着去 。我要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理想。

篇11:初一忙碌的中学生活作文

小学时代的我是不是很幼稚,很天真?总是认为初中的生活是美好的,是灿烂的。有时在梦中我会梦见自己就是一名中学生,夜深人静的时候,幻想着我的初中生活……?

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厌烦了小学,也许是想要快点长大,我要进入初中的意识更强烈了,好像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要快点吃些东西,又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急于冲破土壤去仰望那蔚蓝的天空。在这种急切的渴望中又掺杂着一丝兴奋,因为过完六年级就可以步入初中的殿堂了。傻傻的我一想到这儿,就像充了电一样,马上就具有了无限的精力。

当我刚刚步入这座殿堂时,整个人都变了,我变得更活泼,开朗了。我眼中的世界似乎也都变了:过木板桥的声音如战鼓,给了我莫大力量;花坛里娇艳的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

初中生活并不和我想象中的一样,它是一条繁忙的商业区,每时每刻都在展现着忙碌。初中比小学增设了历史、地理、生物、和思想品德等科目,这就让我有点手忙脚乱了。这么多科,先学哪一科呢?又怎样去学习呢?我满肚子忧虑,为此而大伤脑筋。

初中的作业也是突增猛涨,每堂课一结束,老师就开始留这一科的作业。一个老师留一点,这么多的“一点儿”,加起来就已经让我们喘不过气了。除了上厕所以外,我每节课都不会出去,而是坐在座位上书写着那一道道让我望而生畏的习题。放学后,书包总是鼓鼓的,恐怕忘记了今天的作业,否则明天又要受到老师的“严刑拷问”了。

篇12:伞的初一作文450字

有一把可爱的小伞,是妈妈买给我的,我可喜欢这把雨伞啦。

我的小雨伞是褐色的,上面还有美丽的小花,漂亮极了!雨伞的头头还印着“中国名牌天堂牌雨伞”几个大字。我的小雨伞的伞架是铝制的,拿在手里感觉特轻巧。说起我的小雨伞,它的作用可大了。

“淅淅……”哦,下雨了。“咔嚓”我打开了我的小雨伞,走进了雨中。“嗒嗒嗒……”小雨点正打在我的雨伞上,好像正在我的雨伞上边跳舞、边唱歌。大街上的人们也撑着雨伞,有红的、有黄的、有蓝的、有绿的……就是没有花纹的,我的雨伞在里面十分显眼。一位叔叔和我檫肩而过,看见了我的小伞,笑着说:“呵,你的雨伞可真漂亮呀!”“谢谢!”我笑嘻嘻的`说,心里乐滋滋的。除了避雨,我的雨伞还可以遮阳呢!有一次,我和妈妈去柳州玩。妈妈带上了我的小伞,我挠着头,疑惑不解的问:“妈,为什么要带伞呢?”“待会你就知道了”妈妈笑着说。玩到了下午,烈日当空照,热得我都没力了,那汗水呀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是妈妈打开了我的小伞,我顿时间感到凉快多了。“怎么样,这伞没带错吧!”妈妈笑着说。我点点头说:“对对对,没想到我的伞还可以这样用。”

篇13:如何让中学作文教学回归生活

那么,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 引导他们观察、体悟生活, 丰富其人生经历及体验

教育家叶圣陶早就呼吁:“生活充实, 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只限于学校———家——学校这个狭小的空间里, 生活方式也变得异常枯燥, 基本上是以读书为中心而进行的机械的技能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忽视了对生活内涵的品味, 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写出来的文字也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投身大自然:春天的一抹新绿, 夏天的一丛艳红, 秋天的一片金黄, 冬天的满地银白, 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 其作文必定会小中见大, 平中见奇。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也应当想办法为学生创造一切参与生活的机会, 寻求各种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去, 主动去感受和体验社会, 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作文园田。如开设课前三分钟的时事点评, 倡导学生游览名山大川、观乡土人情, 搜集整理民谣谚语等, 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调查访问, 自己去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 提倡学生或洗衣做饭或栽秧割谷, 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及父母的不易。学生有了反复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感体验、生活积累, 内心世界就会敏感而丰富。如此, 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

二、引导学生经常拷问心灵, 与自己对话

作文是心灵的展览, 情思的寄托, 生命意识的体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 那里, 存放着自己永不褪色的记忆, 它连接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但是由于学生忙于应试, 根本没有时间浏览自己心灵的港湾, 没时间和自己的心灵对话, 思考只指向外界而少有内省。长此以往, 生命意识逐渐被遗忘或封存, 而即便面对一道熟悉的作文题也会出现“身处米堆常挨饿”的景象。如果善于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学生的生命深层意识就会启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喜欢什么?我留恋什么?这样, 一方面可以求得心灵的安宁, 求得内心的平静;另一方面, 又为自己积蓄起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长期坚持, 再次作文的时候, 学生就可能文思泉涌, 情感无拘无束地释放, 从而将那些一次性的情感体验一幕幕、一层层地呈现出来。

三、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思考的自由

应试状态下的写作, 学生往往为文造情, 敷衍凑数, 久而久之, 形成一种不良的文风。教师应该大胆地摒弃以命题作文为主的训练方式, 给学生自由的创造环境。

这是写作生活的真实状态, 打破了那种在时间上一个小时左右, 在空间上固定在教室里完成一篇文章的做法, 几乎每一次写作都是一个活动系列, 每一次写作都能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印记, 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 学习《西地平线上》这篇课文以后, 我组织学生到窑湾古镇赏落日, 很多学生借鉴高建群描写落日的技巧, 再加上对古镇落日的认真观察和实地体验, 写出了文质兼美的文章。

还可以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 充分发挥日记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 如果学生将每日所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和各种感受、经验教训记下来, 那将是一笔可观的聚沙成塔的财富。如将这些财富分门别类加以积累, 那将是一块可以随时支取、信手拈来的素材“宝库”。因此, 针对目前中学生习作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状况, 积极鼓励学生写日记, 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尤为重要。经常写日记, 学生的摹仿和运用能力就会增强, 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提高。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鼓励学生说真话的第一步。学生写反省日记, 就是让学生不断正视自己的过失、错误, 以便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写感悟日记, 就是让学生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对自然有所感悟, 以引起学生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思考。另外, 在日常教学中, 我还经常及时地把自己对生活与社会点滴的观察与感悟化成问题再抛给学生, 建议他们遇到问题要多思考, 并在日记中提出见解。

篇14:中学的生活初一作文450字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 习作 途径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安排,鉴于《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中学生必须“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之教育教学理念,有必要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努力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引导其细心观察、了解、体验、品味生活,引导学生广泛地获取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广泛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训练引来活的源泉,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作文无素材可写、无话可说的困难,继之引导同学们写出鲜活的佳作来,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现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的有效的作文生活化教学途径小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不仅丰富多彩,给予人们人生的启迪和感悟,生活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但是,生活给予人们的美好的赐予往往转瞬即逝。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时时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并引导同学们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感悟到的点点滴滴心得体会转化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情感体验、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写作技巧等大部分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细心而又持久的观察和对观察所得的原始素材的提炼与加工。

鉴于此,本阶段的研究,我不仅要求学生常年坚持写观察日记、每周写观察周记,还坚持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亲自批改同学们的观察日记和观察周记,并定期对其进行评判:表扬鼓励优秀者、批评弄虚作假者、指导写作困难者。此外,还定期组织同学们写作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命题作文或者话题作文,前者如《龙岭街区的清洁员》,后者如《龙岭工业园周边的生态环境》等。事实证明:通过引导同学们细心观察生活并坚持不懈地写观察日记和观察周记等,作文课上,同学们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无米之炊”之困难,还常常出现佳作。

二、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生活,诱发写作欲望

写作教学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继之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因为,学生只有参与到真实的社会生活当中,才有可能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才有可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才有可能深刻地认识和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并对现实生活中的上述现象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在生活的激流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触动精神的觉醒、情感的冲动和写作的智慧,其作文才有可能流淌出源源不断的“真情实感”,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才有可能变得鲜活有效。

比如,每年3月5日前后,我们都会安排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来到学校附近的街区或工业园“学雷锋,做好事”——打扫卫生、给树苗培土浇水、在街区或工业园领养树木等。学生在进行这些公益活动时,经常会得到居民或者工业园员工的夸奖与赞赏,心情自然特别的好。况且,有时候,在活动中还会时不时发生一些和谐抑或不和谐的小插曲。比如,某位同学给工业园新栽的小树苗浇水时不小心把别的同学的水桶摔破了,结果两位同学吵了起来。正因为学生有了这份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所以在活动次日的话题作文《学雷锋,做好事》中,学生也就不仅有话可写,而且佳作连连了。

三、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写作潜能

生活是我们习作的源泉,多姿多彩的生活更是激发学生习作的良好素材。由此可见,学生的习作教学不能只是采用说教的方法,而应是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倾听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让生活成为习作的快乐源头。

我们与学生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今年的四月,在“我们的家乡美”活动中,我们与学生们一起,充满好奇地走进了大自然,我们不仅用眼去看,更用心去体验。由于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孩子们的视野中,就有了花朵绽放,幼芽萌发;有蝴蝶飞舞,昆虫鸣叫;有晚霞朝霞,晴空雨水……倾听生活,享受生活,让学生的内心涌动着快乐,使学生的笔端挥洒着七彩文字。

有人说:如果你有一只苹果,我有一只苹果,交换后还是只有一只苹果;但是,如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那么交换后就会有两种思想。以此类推,如果同学A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同学B有一段快乐美好的生活经历……大家彼此交流、沟通后,同学们就会拥有无数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生活体验,写作时就可以彼此借用他人的生活素材和情感体验来丰富作文内容,从而走出作文无话可写、无情可抒之困境,继之写出声情并茂的佳作来。

此外,鉴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性格品位、认知水平、情感体验所造成的对事物认知的差异,我们必须鼓励学生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并把握时机对于某些敏感的、认识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探讨、辩论等,以期促进学生通过相互沟通、互相启迪之后,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的思维网络系统,促进同学们对生活更完整的认知、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并以此激发同学们对生活强烈的探究欲望和“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潜能。

叶圣陶说:“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真实的水来?”此话从反面极为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丰富的生活体验是学生写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想写出具有“真实情感”、“表达力求有创意”的佳作,就必须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让鲜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写作铺路搭桥。鉴于此,我们在进行《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实验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参与体验生活诱发写作欲望、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写作潜能,继之,构建美丽、精彩的写作教学课堂。

篇15:我的梦想初一作文450字

我的梦想,渺若星辰。

但我,却不得不开始出发。因为,我要为实现梦想抢到一个世俗眼中的好位置。

或许,这个位置对我毫无用处。可能,我的梦想与我前进的道路是直线的两头。

但我只能走下去。我不敢停,更无法停,他们都在催促着我。我还不能独立,为了生存,我不敢违背。

我在心中安慰自己,纵然它们是直线的两头,在无限远处,它们也会交会。

在前进的`道路上,满是荆棘。我一路披荆斩棘,却不知是为谁。

我看见不远处,很多人和我一样,在艰辛前进。我咬咬牙,追赶我前方的。

我不知这条路有多远,只知道一眼望去没有尽头。我感觉到了一丝恐惧。我感到自己力不从心。

我躺下来,睡了片刻。梦中,全是模模糊糊的梦想。我伸手去抓,却抓不住。

我从梦中惊醒,发觉又有人到了我前方。我只能继续前进,披荆斩棘地前进。

前进的过程有时会看到一朵鲜花。我兴奋万分,小心翼翼地摘下它,它却不消片刻即枯萎了。我只能失落地笑笑,再次上路。

我的梦想,你在哪儿?我一次次地呼喊。哪怕得到它半点声讯,我便会奋力向前。然而,始终没有任何回音。

上一篇:陡岗中心小学教师“课外访万家”活动方案下一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