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与教材教法

2024-05-23

新理念与教材教法(精选6篇)

篇1:新理念与教材教法

新理念与教材教法

学习心 得 体 会

杨柳小学

郭国艳

2012-7-18 新理念与教材教法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潘江老师对我们全镇老师进行了“新理念与教材教法”相关内容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潘老师很风趣,一天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培训中,潘老师和其他老师有所不同。潘老师选材贴近实际,符合老师们的心理,所以,我很感兴趣。其次,一天下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理念更新有了依据,教材的更改有所了解,教学方法有待转变。一天的培训,始终离不开一个字“新”。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教学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各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各门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的各门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方面,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再次,潘老师的工作态度深深的打动了我。从他的讲述中,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他是何等认真。在每一次成功或失败之后,他都进行反思,并撰写成文。这种态度,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培训是非常有价值的。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新形势下教与学的要求,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作为教师的我将和学生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篇2:新理念与教材教法

——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纪要

6月26日—28日,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在重庆出版集团举行。来自人教社、重庆市教科院等单位的多名专家进行精彩的讲座,与会的重庆市各区县语文教研员、原直属校语文教研组长认真聆听,积极互动,收益良多。本次活动,得到了重庆出版集团的大力支持。

一、宏观建构:教材理念与特点

6月26日下午,人教社高级编辑、北京大学博士陈恒舒老师做了题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点》的专题讲座。

陈老师用“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构建”等四个关键词介绍了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点。陈老师强调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教学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规划、有机融入和自然渗透。教师要关注课文的当下教育价值,注重敬业与人格完善,奉献与环保理念的渗透,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发挥教材对学生修身与做人方面的熏陶作用。陈老师指出,这套教材的编写调动了各方面力量,经过诸多专家共同建设和精细打磨,新教材多有创新:从教材的封面到手绘插图,从汉字范写到结构体系,从阅读的双线组合到写作的独立专题,从综合性学习的三大序列到融入专题的口语交际,从名著导读书目推荐到方法指导等。教师要加大研究力度,把优质教材教好。最后,陈老师给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教学期望:新教材有新的面貌,少一点精读精讲,多一点自主学习;少一点机械分析,多一点灵活创造 ;少一点反复操练,多一点读书时间。

【图为人教社高级编辑陈恒舒老师进行讲座】

二、中观阐释:凸显价值与体验

6月27日,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进入第二天学习阶段,培训内容是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和钱金涛老师为与会人员带来两个半天的专题讲座。

上午,陈家尧老师为学习者们讲授了《找准价值点——新教材阅读教学例说》《让写作更高效——新教材教学例说》两个专题讲座,并指导大家讲练结合,现场集体备课。

《找准价值点——新教材阅读教学例说》讲座中,陈老师希望语文教师能从教材系统中把握价值点,从单元体系中确立价值点,从单篇体式中选择价值点。首先,一线教师应明确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双线递进,三位一体,凸显自读和读法指导等,应清楚统编教材的编写趋向是强化语文素养。陈老师着重讲解阅读方法的教学,他希望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好读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得,尤其注意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浏览、比读与批注等方法的细致传授与反复操练。其次,从单元体系来看,教师教学应将单元目标分解至每篇课文,以使单元整体教学观得到落实和贯彻。同时也应注意把握教读与自读两类课型不同的教学方式,力避课型混淆。最后,单篇文本的体式也是选择价值点的重要参考。教师应反复研读助读系统,把握文本体式,深度解读文本,要注意文学类文本的价值在求美,而实用类文本的价值在求真。教学中不能用一样的教学模式去固定套解文本,长此以往会磨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让写作更高效——新教材教学例说》讲座中,陈老师主要从写作理念、写作体系、写作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写作更高效。他指出,教师应树立认知写作、过程写作、创造写作、兴趣写作、交际写作等教学理念,在写作教学中生成精准的知识,设计恰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写作过程,并注意写作指导中的读写结合。

【图为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进行讲座】

两个深入浅出,教学案例详实的讲座之后,陈老师指导全体参培教师分组进行集体备课,以讲练结合的方式增强学习实效。各个小组群策群力,分工合作,高效完成《如何生成精准的写作知识——以“思路要清晰”为例》《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以“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为例》等备课成果并进行了班级展示。

【图为参培教师分组集体备课,实作跟进】

【图为小组集体备课成果展示】

下午的学习中,钱金涛老师为参训学员带来题为《手握铁榔头,看见的全是钉子》的讲座,分别从教材建议及体验,重庆卓越课堂的建议,开展教研工作的建议及体验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体验、交流、智慧碰撞等方式贯穿始终。体验一:《春》一文中,你想要学生学到什么?请用一句话加以表述。此体验意在使老师们明确教学目标应是确定一个观点,呈现你的材料,表现你的效果,应凸显一课一得,语言为本和力图掌握三个原则。体验二:小组合作朗读《春》第五段,同伴互助重点打磨一名朗读展示者。此体验使在座老师真切认识到一课一得本质是过手,一课一得强调教师的点化,得得相加有体系性。钱老师强调对于必备语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基本口粮而言,不是“了解”,不是“理解”,而是“形成”。

在教研工作及建议环节,钱老师出示《访谈》教学视频,指导参培者依据课堂观察工具,从“回答问题的学生坐在第几排?第几个位置?学生的精彩回答有几个?”“本课哪些是难点?解决难点用了多长时间?”“有无体现生本?有无走过场?”“各阶段流程、时间分配及教学指向”等方面观课,倡导细化教研,分工教研,倡导教研流程科学化,例如将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的“六顶帽子思维法”引入教研工作等。

【图为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钱金涛老师进行讲座】

三、微观分享:调研与经验

6月28日上午,主要是由区县语文教研员和原直属校语文学科负责人进行小专题讲座,围绕新教材的操作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分享,使统编教材教学更好落地。

首先,由重庆外国语学校刘静老师对今年6月在全市范围开展的“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施教情况问卷调查”做了数据分析及施教建议。她认为经过两次人教社全国范围的网络培训和一次重庆市初中语文自读篇目专题研讨,重庆市一线语文教师对于统编教材认可度较高,对于教材编排的主要原则和特点比较明确,在教学中有一定意识落实编者意识。但需要一线教师进一步强化三个意识,即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强化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强化阅读教学“三位一体”意识,方能教好统编教材。

之后,重庆一中张鸣老师带来《从尊重到创造——部编教材使用体会》的经验分享。张老师以《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设计具体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应贯彻的四个注意事项,即尊重,遵从体例安排;领悟,领悟编者意图;落实,执行教参意见;结合,结合自身特点。张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应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文章中的不协调处,深入阅读文章的方法,应运用对举或对比的方式,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第三位带来讲座的是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李永红老师,他的讲座主题是《基于课程视角的作文教学设计——以〈餐桌前的谈话〉训练“突出中心”为例》。李老师以部编语文七上第五单元写作实践二《餐桌前的谈话》为例,向大家演示了一个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科学,教师课堂调控得当,学生课堂生成良好的优秀作文教学课例是如何一步步形成。

第四位讲座者是来自西大附中的刘建勇老师,他以《骆驼祥子》为例,介绍了名著导读课的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刘老师介绍了附中在课外名著阅读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比如运用米其林吃法——长、小、慢,来合理规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构建一些生活化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寻得一些趣味;设计一些耐人思索的问题,让学生在头脑风暴中进行智慧碰撞。

最后进行微型讲座的是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谢芳老师,她从区级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等角度介绍了经验。谢老师建议,推行学生阅读必须让语文老师先阅读起来,可利用阅读沙龙等形式促使语文老师多读书勤思考。一线教师在具体操作课外名著阅读时,应该安排学生长程阅读,将半个学期的时间合理分配,以启发兴趣、自由阅读,布置交流分享任务、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专题交流研讨等步骤循序推进,才能真正将课外阅读落在实处。

【图为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谢芳老师进行微型讲座】

四、工作布置:区县培训怎么做

几个微型讲座结束后,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对与会成员提出了区县统编教材培训的建议。首先,各区县要重视培训,重点突破一线教师教学中易忽视或操作困难的教学内容。其次,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做到宏观与微观结合,讲座与实作结合,专家理论与教师教学经验结合。抓大放小,围绕统编教材的新变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研讨活动。要注意研训合一,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用研究的方式做培训,增强培训的造血功能。最后,评价跟进。陈老师希望各区县在命制统考试题时,应树立以考促教的观念,每个学段的考题要呈现教材特点和学段特点,大胆革新,以此促进日常教学的变革。

三天的统编教材培训,既有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又有方法点拨,思维启迪,令所有参培教师受益匪浅。各区县语文教研员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排体例,课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厘清了认识,对于如何更好地使用这套可操作性极强的统编教材有了更清晰的想法。大家表示在紧接着的各个区县统编教材培训中,一定认真落实市级培训精神,开展扎实有效、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使统编教材真正落地生根。

篇3: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英语新教材为教法的改进、学法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充分发挥好新教材的作用,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及运用能力。

一、实施步骤

1. 高一、高二阶段,采取课文整体教学法,实施“课前读写预习,课堂听说交流,课后背写巩固”三步走。以此来加大课堂密度,增加语言实践机会,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高三阶段,教材采取泛读教学法。老师点拨,学生自行阅读掌握,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放在首位。为巩固教学效果,每周固定一课时为泛读课,阅读课本以外的材料。限时、限量,成绩及时反馈,使学生通过阅读训练开发智力,以适应高考要求。

二、具体做法及理论依据

1. 高一、高二阶段英语教学打破分段教学法、翻译串讲法、偏重语法分析等传统教法,以整体教学法入手,实施教学过程“三步走”,加大课堂深度与密度,创设语言环境,增强教学效果。

(1)课前读写预习。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基本语法,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和知识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现行高中英语教材阅读量大、取材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通过预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预习本身就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学生的个体学习和自我活动,从而唤起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

(2)课堂听说交流。课堂整体教学,是从课文的整体入手,使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在实施课堂整体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听说交流中去,形成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语言的交流中学习语言,提高听说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课后背写巩固。课后要求学生笔头复述课文,对有些佳句还要求熟读成诵。把文章的气势、韵味、语感都体会出来,为将来的英文写作打下基础。

高一、高二英语教学中的三个过程“课前读写预习,课堂听说交流,课后背写巩固”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教法的改进促进了学法。这一结合能把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调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 高三阶段,对现行教材采取泛读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现行的高考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高三泛读课的实施,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措施。众所周知,阅读能力的增强是与阅读量的多少成正比的。每周应固定一课时为泛读检测课,限时、限量,阅读课本以外的材料,以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适应高考要求。培养、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集中识词,攻破阅读难关。学习“张思中英语教学法”,开学第一周前三节课搞英语集中识词,学完高三英语选修课程的全部单词。第二周考难以掌握的词汇,第三周进行单词互译竞赛,第四周进行词组竞赛,以“学单词、搞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为整个学期的英语泛读教学铺平道路。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阅读习惯应采取如下方法解决:

(1) 克服视线的狭幅活动,训练学生在做阅读练习时,不要用手指或笔尖指着阅读,眼睛要抓住4—5个成串的文字,捕捉关键的词语。

(2) 在做阅读训练时,杜绝边读边查字典的现象,指导学生对于一时搞不清的词可通过构词法、上下文和前后对照等方法猜测词义弄清意思。

(3)指导解题方法,开阔学生思路。对于细节题目,不能主观臆断、太相信自己的瞬间记忆。一定要就题目到文章中去找,在文章中找出答案的根据;对于主观题目,要指导学生不要轻易下笔,注意观察首句或尾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通过阅读解题方法的指导,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

(4)选材有利于开发智力,巩固扩大词汇量。阅读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太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力,阅读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在选材时,除利用现行高三英语课本外,要严格掌握难易程度,生词量应控制在3%左右。另外,教师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接触面。如新闻、科普、说明文、杂文、广告等文体,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在不少情况下,阅读能力不强不是语言方面的原因,而是知识面窄之故。阅读的材料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学生的知识面宽了,会有助于他们的理解、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5)定期阅读测试,确保阅读效果。定期进行阅读测试,成绩及时反馈,能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起检查指导作用。每次测试阅卷后,把测试结果逐题登记,然后进行全面的分析,再讲评试卷,会使讲解有启发性和针对性。

只要高三英语采取泛读教学法,同时做到泛中有精,就会增加高一、高二阶段所学语言现象的复现率,扩大巩固词汇量,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技巧,加快阅读速度,从而提高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正东, 李少伶.英语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田式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张玲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郭跃进.高中英语新课程高效创新教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篇4:新教材 新理念 新教法

一、教学理念“新”

1.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以前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听得懂听不懂,学生都必须坐在教室接受“灌输”,教师千方百计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思维受到制约、想象受到束缚,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我按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教师教学由“学问”转变为“探究”。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堂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尽可能不用“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这样会扼杀学生个性,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自主发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答案,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有的新知识可以让学生去分析、去讨论、去总结,疑点、焦点让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解答,有的知识则让学生自己去自学。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知识点一个个讲得很祥细、清楚,学生通常听得很认真,缺少主动思考和讨论。而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自己动脑、动手、自主思考,自己总结,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形成了很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将来工作生活会受益终身。

教师要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更多的是要由“教”者变成“导”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问题讨论的点拨者、合作交流的组织者。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指导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去总结、去解答,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更不是简单地机械模仿。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地点拨和指导。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身体素质、智力潜能、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兴趣特长、学科偏向、性格个性等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完全“一视同仁”,要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区别对待、分层喂养”,真正在课堂上当好“导演”,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教学方法“新”

1.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尽力加强直观教学。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提高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条件。教学方法的“新”可以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实现。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化学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盐卤点豆腐的原理、三角洲土地肥沃的原因、烟花焰火产生的原理等。解释社会上出现的热点、焦点:毒大米、硫磺熏烤雪耳腐竹笋尖的害处、汽车尾气的排放、环境污染、假黄金事件等。补充了20多个实验:有的贴近生活(Ag饰物品与硝酸反应),给学生趣味;有的来自现实(工厂的烟囱排放刺激性气体的处理),帮学生解惑;有时展现“魔术”(空瓶生烟:NH3与HCl反应),使学生惊喜;有时提出假设,让学生想想怎样设计实验验证。尽力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上课,既能大大增大课堂信息量,又能用动画模拟化学实验、联系生活实际、下载新闻图片、创设逼真的工艺流程等,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趣味中学到知识、在讨论中提升知识。例如:化学键一直是学生的头疼的一个知识点,如果用模拟动画表示电子的得失和电子对的形成过程,学生很容易看出化学键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对化学键有了深刻的理解。另外,用多媒体展示习题后,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结果,用投影仪展示出几个学生的答案,讨论比较得出比较好的答案,这样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新教材更强调了学生实验,许多物质的性质都是学生边做实验边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的。以往教学中,为了节约时间,实验是在教师讲学生听或老师做实验学生观察,很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新课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比教师简单的演示给他们观察更清晰直观,教师引导学生实验使学生由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实践者,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完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程序后,让学生去完成教材的动手实践“探究钠的性质”。我准备了钠固体、蒸馏水、脱脂棉、小烧杯、蒸馏水、胶头滴管、酚酞等用品,首先让学生用小刀切一小粒钠,直接看到了钠的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硬度等。接着让学生进行实验,取一个小烧杯,加入蒸馏水,加入钠固体,观察现象,再向烧杯中加入酚酞,观察现象,学生很直观看到: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思考:上述现象分别体现了钠的哪些性质?学生思考得出:密度比水小,熔点低,反应剧烈,有气体和碱生成等,效果很明显,学生学习效果很高,记忆深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從未知到结论的跨越,这个过程是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探究和发现掌握了“新”知识,这也就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首先应该是观念的转变,教给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习惯,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新”。

篇5:三角教材与教法的新思考

4月21日,国家教育部专门调整了高中数学的部分教学内容,其中的调整意见第(7)条为:“对三角函数中的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的8个公式,不要求记忆。”再联想到19全国高考数学卷中,已尽可能减少了这8个公式的出现次数,

在仅有的一次应用中,还将公式印在试卷上,以供查阅,而当时调整意见尚未生效(应在生效)。这不能不说对和积互化的8个公式(以下简称“8公式”)的要求是大大降低了。

但是,这次调整的,难道仅仅是8个公式吗?如果认为仅仅是降低了对8公式的要求,那就太表面、太肤浅了。

我们知道,和积互化历来是三角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相当部分的三角题都是围绕它们而设计的,它们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式变形的技巧和魅力。现在,要求降低了,有关的题目已不再适合作为例(习)题选用了。这样一来,

三角部分还要我们教些什么?又该怎样教?立刻成了部分教师心头的一大困惑。

有鉴于此,我认为很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部分的知识体系,理清新的教学思路,以便真正落实这次调整的意见,实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深化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有利于稳定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秩序)

的既定目标。

一、是“三角”还是“函数”

应当说,三角函数是由“三角”和“函数”两部分知识构成的。三角本是几何学的衍生物,肇始于古希腊的希帕克,经由托勒玫、利提克思等。至欧拉而终于成为一门形态完备、枝繁叶茂的古典数学学科。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只有《

三角学》盛行于世,却无“三角函数”之名。

“三角函数”概念的出现,自然是在有了函数概念之后,从时间上看距今不过300余年。但是,此概念一经引入,立刻极大地改变了三角学的面貌。特别是经过罗巴切夫斯基的开拓性工作。致使三角函数可以完全独立于三角形之外,而成

为分析学的一个分支,其中的角也不限于正角,而是任意实数了。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可将它更名为角函数,这是有见地的.。

所以,作为一门学科的《三角学》已经不再独立存在。现行中学教材也取消了原来的《代数》、《三角》、《几何》的格局,将三角并入了代数内容。这本身即足以说明“函数”在“三角”中应占有的比重。

再从《代数学》的历史演变来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式与方程”一直是它的核心内容,那时的教材都是围绕着它们展开的。所以,书中的分式变形、根式变形、指数式变形和对数式变形可谓连篇累牍、所在皆是。这是由当时的数学认知水平决定的。而现在,函数已取代了式与方程成为代数的核心内容,比起运算技巧和变形套路来,人们更关注函数思想的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1963年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提出数学三大能力时,首要强调的是“形式演算能力”,1990年的大纲突出强调的则是“逻辑思维能力”。现行高中《代数》课本中,充分阐发了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应用,对这三种代数式的变形却轻描淡写。

所以,三角函数部分应重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无疑的,这也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观点(下文还将述及)。

现行高中《代数》的三角函数部分,也单列了一章专讲“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是与数学发展的潮流相一致的。但若提起三角函数,大多数师生头脑中反映出来的,还是“众多的公式,纷繁的变换”,而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倒是在其次的。这一点,与前面所述的“幂、指、对”函数有着极大的反差,恐怕也与编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个中缘由固然与三角本身多公式有关,其中和积互化8公式的干扰作用尤其明显。8公式形式类似,记忆也属不易,变形尤难把握,是师生教与学的共同难点。为此反复记忆、题海操练实所难免。

调整以后,降低这部分的要求,大面积地减少了题量,目标中“第一和第三”两个有利于是可以实现的。但另一个(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该如何理解呢?把“函数”作为关键词,将目光放在“图象和性质”上,应当是正确的选择,负担轻

了,障碍小了,这更方便于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关注上,这才是“三个有利于”得以贯彻的根本。

二、国外的观点及启示

下面来看一下美国和德国的观点: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和《考试说明》,只有一个《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他们对三角函数提出了下面的要求:

会用三角学的知识解三角形;会用正弦、余弦函数研究客观实际中的周期现象;掌握三角函数图象;会解三角函数方程;会证基本的和简单的三角恒等式;懂得三角函数同极坐标、复数等之间的联系。

他们还特别指出:不要在推导三角恒等式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恒等式推导,如:之类就可以了。比较复杂的恒等式如之类,就应该完全避免了。

德国在10到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一到高三)每年都有三角内容。级要求如下:

(1)一个角的弧度。

(2)三角函数sinx・cosx・tgx和它们的图象周期性。

(3)三角形中角和边的计算。

(4)重要关系(特指同角三角函数的平分关系、商数关系和倒数关系――笔者注)。

另外,在级和12年级的“无穷小分析”中,继续研究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求导、求积分、求极限。

从以上罗列,我们可以看出下面的共同点:

第一,突出强调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二,淡化三角式的变形,仅涉及同角变换。而且要求较低;8公式根本不予介绍。

第三,明确变换的目的是为了三角形中的实际计算。

第四,注意三角函数和其它知识(复数、极坐标)的联系。

这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很强烈的。美国和德国的中学教育以实用为主,并不太在乎教材体系是否严谨,知识系统是否完整。我国的教材虽作调整,对8公式不要求记忆。同期颁布的《考试说明》仍要求“能推导并掌握(8公式)”。不要求记忆却要求推导并掌握,怎样实施且不去细说,有一个意图是可猜到的,那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教材是严谨与完整的。我认为这大可不必。严谨与完整是相对的。现在看来严谨的东西,在更高的观点下是否还严谨?在圈内看是完整的,跳出圈子看,是否还完整?在一个小地方钻得太深,在另外更大的地方就可能无暇顾及。人家能在中学学到向量、行列式、微分、积分。我们却热衷于在个别地方穷追不舍,这早已引起行家的注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调整应当只是第一步。在中学阶段即试图严谨与完整。其实是受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三高(高速度、高难度、高理论)影响太深的缘故。

三、调整后的知识体系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部分知识应分为两大块。即“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三角变换”,虽然笔者认为后者该进一步删减,但毕竟目前没有做到。即使以后能大幅删减,也肯定会保留适当篇幅,因为三角变换在理论和实际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现将本部分知识体系列表如下:

这些知识点中,重点应是①③⑦⑧⑨⑩(11)(14)(15)(18),其实前几年的高考对它们也都有充分的体现。只是被8公式的光环所笼罩,我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已。当然,现在我们要提高对这些内容的重视程度。千万要避免无限拔高。那样形成前门拒狼(8公式)后门引虎的局面。就大有违调整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黄建宏。联邦德国完全中学的数学基础学力介绍。数学教学,190(4)

2 陈昌平。介绍美国最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1990(3-4)

篇6:新教材,新教法

[作者] 郑振金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初中语文课本编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单从初一册到初四册来看,无论是按生活内容,还是按文体来编排,所选课文内容到课后基本训练,都始终如一地把阅读,写作和其他种种训练,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语文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实质。这一特点是以往各种教材所无法相比的。它既符合学生认识生活的规律,又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和理解生活,更好地学好语文。面对教材的`这一新特点,我们应尝试用新的教法来适应它。

如何指导学生把阅读(读书)与写作、生活结合起来呢?就是既要指导学生学好书本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在读书和体验生活中向大脑输入信息;又通过写作正确地反映生活――输出信息。写作与炼铁类似,要完成三道工序。第一,找矿采矿――观察生活,搜集素材;第二,选矿――分析生活,认识生活,选择题材;第三,炼铁炼钢――反映生活,写出作文。

第一,找矿采矿――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唐朝的伟大诗人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精确地道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翻阅了大量的书,以至把图书馆座位下的水泥地板磨出了两道印痕,他一边读书,一边观察社会,一边写作。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要写作文,首先要多读书,读懂书。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教科书是中小学生必读的好书。语文教师要按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写作方法和写作知识。

指导学生用课文作者观察,认识生活的方法去观察、认识生活,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例如,在讲解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下列语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直接观察父亲的行动,用“穿、爬、攀、缩、倾”等几个动词,描绘了父亲不畏艰苦为儿子买桔子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观察越仔细,描写得越具体。我要求学生用作者观察人物的方法去观察身边的景物和人物,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出观察到的人物和景物。我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各种人物的背影: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背影

上一篇:高中美术鉴赏课下一篇:一些浪漫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