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2024-05-22

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教学经验总结(通用6篇)

篇1: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蒋锋

四川省蓬溪县鸣凤初级中学校

内容摘要: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 “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就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关 键 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新课标

分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同时又不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 “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另外,对于农村初中,以中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优劣的观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可以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帮助学困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动机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原因,而目的则是通过学习要得到的结果,二者是一致的,但有时二者却并非完全一致,并且可相互转化,因此目的也常常具有动机的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具体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明确数学的每一项学习活动的目的,并且使学生认清学习活动与他们的长远人生目标的关系,课堂利用数学史、生活中的故事、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从而获得长期的学习动力。当然学习目标应是学生的自觉愿望和个人实际,并且是他们经过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否则就不会达到预想的结果。

三、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后进生的情感素质培养

1.沟通师生情感,调动积极因素

情感素质的培养,首先是师生间在教学中进行情感交流,在初入学时,他们上进心、模仿性和学习积极性都较高,但在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失败”后,往往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信心。在这关键的时刻最需要的是教师的诱导,首先,我们可以为学生承担责任,说声“你没学好,我有责任”,减轻他们的思想包袱;其次,帮助他们找出成绩差的原因,教育他们“对症下药”,使他们懂得“人无完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对差生坚持“五不”:不提过去、不揭短、不冷落、不公开批评、不操之过急,使后进生从内心感到教师是真心诚意的爱护和帮助他们的,感受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深刻含义。师生的情感融洽,能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的统一,调动了差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到追求进步、勤奋学习上来.2.指导学习方法,解决学习困难

造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学习不得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差生往往思维不灵活,不会进行预习、复习,听课时不知道怎样抓重点、难点,不会记简要的笔记。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数学课的特点,随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怎样提高听课效率;怎样进行预习和复习;怎样自学;怎样培养数学能力等。在指导学习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应帮助差生解决学习困难。后进生在课堂上听课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自己的疑惑和不解之处常常是说不清、道不明。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学生的思维,仔细揣摩他们学习的心理,努力体察学生可能发生的困惑和错误之处,做到未雨绸缪,估计在先;其次在课堂上要随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中观察、揣摩,尽可能地掌握学生的思维进展程度,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3.激发差生的数学兴趣,创设成功的机遇

师生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基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情感素质的重要内容,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编选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数学学科的表象美、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思想方法的奇异美等,来激发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是空集”既形象又生动,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亲切,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讲抛物线的应用时,比如年级篮球赛,投出篮球的弧线就是抛物线。我们怎么投篮呢?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指导生活。通过长期的有意思的培养逐渐实现了“要我学”走向了“我要学”的转化.在培养后进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为后进生创设成功的机遇。因为成功的学习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又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效应。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就能不断克服对数学的畏惧与厌烦心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使他重塑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每到办公室也要到我跟前打声招呼,上数学课虽然接受有困难,但可以看出他在努力的克制、要求自己,坚持听讲。因此平时对后进生创设成功机遇,也可转移、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对差生我采取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少批评和“少吃多餐”等方法为差生创设成功的机遇。让他们能够经过努力,基本上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当他们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的时候,我都及时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使之发扬光大。让他们随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消除自卑感,增加自信心,努力学好数学.。

四、下面是我在分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商讨。

1.了解学生,对学生分层。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不是象工厂中的产品的制造一样千篇一律。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结合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分层共分A、B、C三个层次。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6位同学构成,并任命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随意调整一次

2.目标分层。教学目标要分层次。教学目标的确定,依纲扣本,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特订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A层打基础,培养兴趣,规范学习行为习惯,狠抓养成教育。力争成绩接近合格。B层保证基础,培养学习兴趣,抓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成绩力争合格,C层基础较好,挖掘潜能,考试成绩必须合格,而且有所拔高。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则是让基础好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下限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3.分层备课。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层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集体备课时就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习卷必须明示。对学生的成绩给予不同的评价。

4.作业分层: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要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按统一标准来划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着力点。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注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可以将作业分为三层:

基础类A级作业 针对基础较差、学有困难的学生而设计,作业的份量较少,难度较低,方法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作业内容基本可以通过教材就可以找到答案。通过练习,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成就感,真正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提高类B级作业 针对基础一般、学业中等的学生而设计,面对的是班级的大多数学生。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其变式、判断比较和一般综合题等。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基本技能,完成学习目标,并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创新探究类C级作业 这类作业面对的是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以综合性、拓展性为主,一个题目尽可能安排多个知识点综合练习。这一类作业综合面广、操作灵活、创意性强。达到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5.测评分层:采用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测评学生,就是对好、中、差作业的评价不按一个标准。对差生判分适当放松,对优生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中差生可放松,对优等生可紧些。例如,对差生,做对基本作业,就可以给满分;做对提高作业,50%加分,做对超额作业,100%加分。对中等生,做对竞赛作业,50%加分。再如,对中差生,作业做错了,可暂不打分,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有时,差生订正后还不能全懂,我便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做,练一次,进一步,再练一次,再进一步,不断给他们加分。这样,他们通过反复作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提高。对优生的作业也采取分类评价。课堂作业,我让优生与优生比作业的速度,比作业的准确性,比作业的思维质量,改变那种书写认真,答案正确就判满分的做法。通过分类评价优生的作业,在优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不满足。在考核时也分层考核,在一张试卷中设计基础题、中档题和拔高题,提高题和拔高题在试卷中注明,拔高题只供C级的同学完成,提高题是A、B级都要完成,而基础题是每个同学都要做的。在同一时间段内分值设计不同,采用附加分的形式来提高优、中等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四川省蓬溪县鸣凤中学校

电话:***

邮编:629126

篇2: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立项时间:2002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一字[2002]014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廖云儿,祝宝满 成果介绍:

本课题属综合性改革课题,前后历经六年,经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案例教学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希望的新途径”,它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式。但是,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尤其是在教师教育中起步较晚。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直到1998年才确立教育教学案例研究项目。因此,探索如何把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我国的教师教育(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的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案例教学法如何运用于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提高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培养师范生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是其研究目标。

经过近5年的研究和实践,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已在《天津教育》2007年第8期发表的“动态案例与教师教育”,在2008年第1期“数学教育学报”发表的“培养数学师范生的数学评价能力与案例的作用”,是本课题理论研究上的主要成果。“教师教育案例集”(包括静态案例和动态案例),是实践中使用的教学案例。

“动态案例与教师教育”一文主要界定了教师教育案例的含义,首次论证了课堂教学录像可以成为教师教育案例源,提出了教师教育案例的分类:可分为动态案例与静态案例,动态案例又可分为课堂教学录像案例和现场案例,现场案例又可分为中教法教师现场案例和师范生试教案例。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拓宽了教师教育案例源,有利于案例教学法在教师教育中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化,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

“培养数学师范生的教学评价能力与案例的作用”一文阐述了教学评价能力是师范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介绍了如何运用范式案例(我们称为静态案例)、课堂教学录像案例和现场案例(我们称为动态案例),培养、训练、提高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及其其它课堂教学能力的方式与方法。应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师范生的教师基本功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

本课题编著的《数学教师教育案例》共包含14个静态案例和10个动态案例,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本可操作的案例集,这在国内是首创。

本研究课题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在同类院校中推广的价值。

高师英语专业教学与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相适应研究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4]100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付仙梅,朱小平、刘晓雪、罗姣、刘菊花 成果介绍: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又于2003年3月颁发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近几年在试行。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但是,目前高师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与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不明确,重学术性,轻师范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合理,脱离中学课程改革的实际;教学方法重单项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训练,忽视综合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师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高师英语专业肩负着为中学输送合格英语师资的重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课题组成员从立项起,就认真学习钻研了二个英语新课程标准,深入中学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中学英语教改现状和英语教师的素质,又反思高师的英语教学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自身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针对高师英语专业教学与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种种情况提出了提出以下几点改革的意见:

1、培养目标的适应

从英语专业的角度看,培养目标的具体项目应确定为:

1)要有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语法,语言功能,话语方面的知识。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但也不必过分追求系统、完美。

2)要有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技能。这里特别要强调发音准确,因为学生受母语发音的影响,而且操不同的方言,发音准确的差异较大,入学时口语的基本功就不牢固。发音不准,误人子弟。

3)要有较好的英语交际语言能力即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反应灵活,语言流畅、得体,有一定的创造性。

4)要有中学英语教学的职业技能。这里特别强调要能指导学生运用“学习策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新评价观念和方式。教师职业技能集中体现师范性的特点,需要大力加强。

5)要有一定的有关英语的社会背景知识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适应

课程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包括学科课程的排列形式,如公共基础课,2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科课程修习形式,如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如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评价等。高师英语专业应针对中学英语的选修课开设限选课和任意课,以适应中学英语课程结构的需要。提出了调整和修订了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它的师范性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增添补换,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

3、教学方法的适应

1)实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原则。2)实行师生互动的原则。3)实行多渠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4)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5)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该课题对高师英语专业教学与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可以推动高师英语专业有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课题研究成果论文:适应中学课改要求,改革高师英语专业教学,发表于《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11月期。

实践教学基地的形式及建设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5]95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樊明亚,程有保、胡水华、叶阳 成果介绍:

当前,我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行政命令模式,另一种是补偿模式。行政命令式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质是高校追求“免费式”使用社会资源办学,补偿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行政命令模式实践教学基地的缺陷,由于高校和合作单位都无法对实践教学给高校带来的利益以及合作单位损失的利益进行量化,必然引发双方矛盾重重,造成实践教学基地不断变更,无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开发实践教学本身价值成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模式的思维取向。探索实践教学基地的新模式根本点是克服实践教学价值的一维性,追求实践教学价值的多维性,以实践教学为立足点,以共享实践教学资源为原则,使高校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培养人才和社会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创造价值互存,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所有参与主体需求,达到多维有效地开发实践教学资源,使所有参与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实现自身利益,大大提高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建设一流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成长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价值如下:学校成长的主要支点;政府创造区域竞争力的重 要举措;合作组织的竞争力提升主要手段;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指导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转换与融合主要媒介。

构建成长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措施:

1、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由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等组成实践教学委员会。该委员会直属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教科文委,并有相关的法规规定该委员会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确保该组织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2、科学规划

根据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的宗旨做好规划是实践教学委员会的首要任务。一是做好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大纲教材、实践教学人才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考核评估体系。二是做好实践教学的多个主体成长路线的规划。把实践教学的多个主体成长目标融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多个主体的成长目标实现。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规划。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依托,直接制约实践教学效果,决定了各个主体利益的目标实现程度。

3、实施绩效管理。对实践教学基地实行绩效管理:

(1)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把实践教学的总目标分解成校企领导、指导教师、学生的目标,并制定各个岗位工作职责,制定绩效考核标准表。

(2)绩效实施与管理

在每个实践教学期间,领导、教师、学生如实记录在实践教学过程的日常工作情况,并对照各个阶段应实现的绩效目标。每一周对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领导、教师、学生要进行探讨,积极寻求对策,制定具体的方案。

(3)绩效评估

在每个实践教学周期结束时,实践教学委员会对整体实践教学目标实现进行评估,对存在问题进行沟通,并制定出修正对策,对实践教学绩效考核良好单位进行相应的奖励。

以构建成长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为目标,政法系以法学、公共事业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为试点,与信州区法院、检察院、文化局、街道等单位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从实践效果来看,合作单位、学生、教师感受到实践教学极大助推了自身成长,更自觉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初步显示出成长式的实践教学基地生命力。

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4]100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张香凤,周鹏 成果介绍:

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应对挑战,培养国际竞争型人才, 高校正推行双语教学,以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战略思维及世界眼光的人才。笔者在理论分析、亲身实践和问卷调查基础上,把教学中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发现高校多层次双语教学管理模式能帮助双语专家及教学管理人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强化双语教学管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一、高校构建多层次双语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一)教育部对高校双语教学实施宏观管理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校内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社会特别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协同合作。我国高校自实施双语教学以来,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建立教学机制,加强双语教学中观管理

1、关注人才,建立双语教学人才库

首先,双语教学离不开双语教师的参与。其次,双语教学离不开双语专家的指导。双语教学只有在专家的指导下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双语教学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的参与。

2、注重环节,加强过程管理

高校双语教学管理涉及环节众多,教学管理人员须制定本院双语教学实施方案,指导教学实践,有效提高全院双语教学质量。

3、讲求实效,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客观评定双语教学质量,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或提高外语应用能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注重指导,加强双语教学的微观管理

教师是双语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双语专家对双语教学进行微观管理,提高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或授课技巧,迅速高效地完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形成等教学任务。

二、我院双语教学管理工作现状分析(一)我院双语教学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1、组建教学管理机构,洞察双语教学实施状况

我院双语教学管理机构成员由教务处教学质量科成员和外语系资深教授组成,双语专家检查并督导全院双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2、形成双语教学管理体系,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建立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体系,是实施教学质量全程监控的前提。双语教学实施前,我院明确双语教学的三种授课模式,并实施严格的程序管理。首先,严把前期准备关;其次,严把中期检查关;最后,再把终期评估激励关。

(二)我院双语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双语专家对双语教学工作指导力度不强

双语专家在发现课堂教学问题后,专家没有对教师作专业性或技术性的指导,只是责成他们限期整改,因而教师难以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2、双语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我院双语教学管理人未能帮助教师订购外文原版教材,也未能给双语教师提供培训或外出学习的机会。

3、双语教学的评价与激励不到位

我院在对双语课程进行评价时只作合格或不合格的评定,没能与教学质量和知识共享相联系,致使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津贴高的教学模式,从而影响全院双语教学质量。

三、完善我院多层次双语教学管理模式(一)加强全院双语教学的宏观管理

加强学习,提高我院双语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外语应用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督促双语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拟出适合本校情况的双语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全院双语教学的宏观管理。

(二)完善全院双语教学的中观管理

完善双语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发挥教学评估和教学激励的导向作用。首先应注重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其次应建立薪酬和知识共享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三)加强全院双语教学的微观管理

从三方面加强全院双语教学的微观管理。首先,应重视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其次,应为教师订购外文原版教材。最后,应强化双语教学的过程管理,督促教师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和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全院双语教学质量。

总之,多层次双语教学管理模式能使高校在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协调各种因素,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国际竞争型人才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5]95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桑志文,吴波、李伟均、柳仕飞、熊志华 成果介绍:

《大学物理》不仅是物理系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也是数学系、化学系和生命科学系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由于扩大招生后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而教学课时数相对减少,这与当代知识信息量迅速增加,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化拓展和更新,教材知识量显著增加,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对此,一方面对教师少而精地讲好每一节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迫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势在必行。但是,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物理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课本、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尽管最近几年部分高校的部分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实际上其覆盖面也很窄,而且老师与学生只能在教室里,以面对面的形式接触,这样必将出现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少,每次师生在一起沟通的时间也很短暂,其结果是老师只能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本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且没有办法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的辅导;特别是现在各高校普遍实行流动教室上课,这在事实上造成了课后学生找不到老师,同时老师找不到学生这样一种短暂的接触、长期分离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正好弥补了现实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中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补充,并利用网络开展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讨论,学生通过互联望查找或下载与自己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我们将《力学》及其相关的“演示实验”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同时将有关的习题解答和思考题的参考答案一起挂到网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实施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做法很好。这种做法不仅拓展了教学空间、延长了教学时间,而且达到了处处是课堂,时时可教学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课题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一定的成果。制作了《力学》教学课件及相关“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同时将《力学》的习题和思考题的参考答案一起挂到网上,并在物理与电子信息系2005级、2006级和2007级物理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中使用,学生反映良好。

在物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引导部分学生利用MATLAB软件模拟物理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养,另一方面为物理演示实验开辟了新的途径。

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支持大学物理探究式学习的原则和策略》2007年6月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

论文《五阶非线性对光纤中高斯型脉冲传输特性的影响》2007年3月在量子电子学报发表;

《力学》教学课件及其“演示实验”见http/jwc.sru.jx.cn。

《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教材建设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5]95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王仁炎,王霞、吕岿、胡清华 成果介绍:

长期以来,我系的“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甚至被错误地认为该课程不需要规范的教材。眼下正进行面向新世纪的师范物理教学内容的改革及与之相配套的新教材的编写。本课题在总结以往教材编写和使用的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日益丰富、成熟的教学经验,根据本系具体实验设施和教学特点,编制了一套有特色的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教材及制作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1、成果形式

本课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一定的成果。编写、制作了“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程教材及其多媒体课件,并在我系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中使用。相应论文“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程教材建设探讨”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发表,“物理教学中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发表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架设了“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教材建设网,网址:http://wlx.sru.jx.cn/wlx/srsywlsyzx/zxwusyyj/index.html

2、成果的主要观点与内容

(1)论文《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程教材建设探讨》:提出了加强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和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阐述教材相应的体系及其特点。即在当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基于一般院校的教学条件、特点,建立适用的主教材,并补充选编的实验多媒体课件,以开放实验室和自制教具为拓展,实现与自编主教材的密切配合,加上实验研究考核体系,构建师范院校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程立体化教材体系。

(2)论文《物理教学中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提出了物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注意的三个方面,即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物理与其他学科整合创新能力培养。把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培养本 科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做法符合教学规律,便于实施,可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3)教材《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及多媒体课件:根据论文所阐述的思想体系,完成了教材的编写和相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讲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理论、实验的误差理论和近似数的计算、常用教学仪器的性能和使用、中学物理实验的基本技术和自制教具等内容;下编为中学物理实验精选,从当代教育理论出发,介绍了初中、高中的一些实验,说明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制作的课件有助于增强学生直观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教材建设网:介绍了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提供了一些课件和视频资料供学生学习、下载,便于资源共享;设置了意见、建议栏,听取学生反馈信息,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该课题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在三届四个班学生教育实习期间和结束后作了广泛的调查,从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出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材是好的,与中学物理教材结合较紧密,符合教学实际,肯定了教材对实习期间的物理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学成效比较明显。同时促进了本系物理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取得了一定成效。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人才培养模式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2005]17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杨咏,陈柳、周虹、方良、姚素蓉 成果介绍: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指导下,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的深入分析,提出了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分别从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机制方面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自2005年以来,经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和实践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高师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面对新世纪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高师音乐教育势在必行,高师声乐人才的培养,应当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紧跟时代脚步。首先要提高演唱水平及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关于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尚需加强。为了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高师声乐 人才培养还应当注重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2、声乐课程设置的综合性构建

高师声乐人才的培养应当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德艺双馨,应当具备唱、讲、教、导等综合声乐能力,因此,声乐课程的综合性构建大致分:声乐理论、声乐技能、声乐实践三门声乐必修课,另外可以考虑开设声乐与文学、声乐与舞蹈、声乐与伴奏、声乐表演、歌唱心理、传统民歌等选修课。

3、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的设想

高师声乐课的要求各有所不同,教学内容各有侧重,课程设置呈多样性,因此,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手段必须作相应的调整,以配合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要求,推动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师声乐课的教学方式式可以分为:声乐集体课、声乐小组课、声乐个别课三种方式。通过声乐课程的三种不同教学形式,实现高师声乐学生综合型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4、开设声乐表演课的必要性

音乐教学领域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之余,提高歌唱的表演能力,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应当通过各种音乐表演实践活动,通过设置情景及生动的表演形式,通过对歌唱表演的探讨和评价,通过大量现代化教学手段观摩学习各类声乐表演艺术家的经典演唱,从中掌握扎实的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提高学生丰富的声乐表演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

本课题成果分别在《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和《心声歌刊》2007年第2期发表。

强化实践教学与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5)95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邹毅,周鹏 成果内容:

《强化实践教学与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是2005年省教育厅立项资助的教改研究课题。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不能认为加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就等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造欲即灵感与想象力。在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协作与辛勤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基本达到课题研究目标:即形成了对所研究问题的 理论思考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就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之中。2006年11月,我们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题为“大学生学习现状、方式及思维能力”的问卷调查活动,经过积极思考和科学分析,我们形成了关于强化实践教学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在进行理论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将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创新进行试验和总结。我们从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入手,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总结和研究学校在全院学生中开展的“教师基本功”竞赛,总结和研究在各系学生中开展的各种教学模式,如政法系的“模拟法庭”、数学与计算机系的数学建模竞赛、物理与电子信息系学生参加全省及全国电子电脑竞赛以及各种第二课堂、各类社团活动和学生常规的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但我们研究发现总结的结果是:单一的实践教学过程更多的是训练技能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善于引导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和想象力。

为此,继续深入地研究探索更加丰富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形式,正确地认识实践教学形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并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体系,对大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信息技术在生物学课程整合中的应用与研究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5]95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王艾平,徐卫红、林弘、黄炳华、罗朝晖 成果介绍:

《动物学》和《植物学》是高校生物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任务是给学生提供现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知识,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本课题研究主要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生物学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即利用信息技术(主要采用网络信息技术)来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创建一个广泛分布的,具有开放的、交互的、动态的、可在交叉平台上运行等特性的多媒体信息教学系统。这是一种新型的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与探索。

本课题主要完成了如下研究内容:(1)使用动态服务页ASP(Active Server Pages)和动态数据库对象ADO(Active Data Object)等先进技术,建立相应的《动物学》和《植物学》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全方位的教学服务;(2)完成《动物学》和《植物学》网络版课件的开发制作;(3)完成《动物学》和《植物学》习题数据库的开发;(4)网络教学平台中多种功能模块系统的设计开发(如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在线评课、网络教室、教学留言本等模块)。

我们把课题研究与生物学实际教学相结合,经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网络课程学生问卷调查中,《动物学》网络课程的学生评课得分为89.7,《植物学》网络课程的学生评课得分为85.8,结果表明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意义在于:

1、在教学内容上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

2、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和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

3、从人机交互的环境中学生得到了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视听效果,从丰富多彩的信息中得到了新型的教育模式;

4、既明显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本课题研究既形成了应用性成果,如教学软件和网络课件光盘,同时也有理论性成果,如研究论文“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中在线测试系统的设计”发表在《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5期;“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及其评价”发表在《上饶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高等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实践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5]95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黎爱平,马达才 成果介绍:

本课题属基础课程现代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前后历经二年,经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本课题于2005年9月申报,2005年12月30日获省教委批准立项,自2005年9月起,课题组成员开始着手准备,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多种方式收集《高等代数》,《高等代数选讲》等课程教学相关资料,统计和分析有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研究《高等代数》,《高等代数选讲》课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从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开始设计相关教改方案,2006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高等代数》,《高等代数选讲》课分别进行了现代化教改实验。改革传统的“四个一”(即一本教材+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高等代数教学模式,以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为教学平台,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实施《高等代数》,《高等代数选讲》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探讨了新型的高等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教改实验,本课题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了一定的收获,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数学基础课程(特别是全国硕研入学考试的课程)中应用现代化教学,不但可以提高课时利用率,比传统讲授节省时间,而且可以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速度优势,大大增加单位时间内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信息量,使传统讲授中的精华更充分的展现,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地完成高等代数的教学。不仅如此,它改善了教师的工作环境,是过去那种完全依赖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的教学模式的一种变革,是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通过高等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实践,课题组初步建立了我院《高等代数》,《高等代数选讲》等课程的现代化教学素材,为今后建立和完善新型的高等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题研究成果“高等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实践”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该成果论述了在高等代数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必要性,阐述了高等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种新型方式,如,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构建整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读书,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方式;编制思维方式流程图,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

高师院校面向非环境专业公共选修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

建设研究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5]95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刘睦清,游汉兴 成果介绍: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课题组调查了近200名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了课程教学讲义,形成了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对应的教学与考核方法。课题研究成果主要有:

1、形成了一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文件

13(1)编制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从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各个方面体现了本课程关于“环境与环境保护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开展环境教育能力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定位。

(2)课题组关于课程实践教学的三个方面(“一堂环境保护课”、“网络学习”“环境考察活动”)的设计,是在环境教育中把环境科学和教育学结合的一种新的尝试。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尝试是有积极意义的。

(3)提出了新的考核方法-实践活动考核。新的考核方法体现了环境教育重在参与的教学理念,比较符合公共选修课的性质。

2、编写了一本《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一本《中小学环境课程教学参考资料》。课程讲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编写内容上充分考虑了修学本课程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不同的环境基础知识水平的特点,提出的“新而不深、宽而不泛、系统而不冗杂”的原则,比较符合“公共选修”的教学要求。

3、本课程第一个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大环境意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行为”规定为教学目的,针对性强,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升华环境保护的角色意识。提升了课程的社会效果。

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开课前和课程结束时,分别对选修本课程的175名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开课前调查,认为“开设本课程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占81%,课程结束时调查为95%,提高了14个百分点;开课前调查,因为“喜欢本课程而选修”的学生占57%,课程结束时调查,认为自己和班级同学对环境课的“学习态度认真和比较认真”的分别为占93%和83%,“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占82 %,对课程“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95%。认为在环保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方面有收获或很有收获占89%。

二、成果去向

成果面向学校,制订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讲义已经在学校公共选修课中使用。

三、课题研究的结果评价

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具有不单独设课和广泛性、跨学科性三个突出的特点。课题组提出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讲义等教学文件能够紧扣这三个特点,针对性、应用性强。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开展环境教育教学的能力。

高师院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正在探索的一个问题,本课题组在公共选修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大纲制定、课程内容选编上所做的工作对于其它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有借鉴价值。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及应用的管理机制研究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5]95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周鹏,郑大贵、徐健、张文伟 成果介绍:

本课题的研究是为了解决如何从管理层面对高校教改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进行有效的推动与促进。在课题组所有成员的通力协作与辛勤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现已基本达到课题研究目标:即形成了教改成果推广应用的基本管理思路、制定了相关的课题管理制度、采取了相关的推广应用措施、形成了相关的课题研究调研报告,为学院的教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营造了良好的教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氛围,使学院广大教师形成了教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意识,使教改研究成果能真正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并保持了不断创新研究的动力。

一、研究过程及主要成果

1、本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就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之中。从2005年12月~2006年12月,我们就针对以往在课题立项和结题过程中不太重视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情况,重点对课题立项和结题的评审方式及标准进行了改革,在突出课题推广应用可行性及实践操作性的基础上,制订了新的评审标准,为课题的立项和结题确立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同时,为了推进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我们还要求所有已结题的省院级课题必须撰写课题成果介绍,否则取消今后申报新的课题的资格;在此基础上,我们印制了2000年以来的教改课题成果介绍专辑,并在教务处网站上专门设立了一项“教学研究——省院级教改课题结题成果介绍”专栏,初步实现了教改课题成果的资源共享,扩大了教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影响面和宣传辐射面。2、2007年4月,我们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题为“上饶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成果推广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活动,随后又参加了由省教育厅举办的“省级课题管理干部培训班”,通过这些活动,同时在教育厅相关主管领导的科学指导与大力帮助下,经过积极思考和认真研究分析,我们形成了关于教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管理模式的理论思考,并写出《高校教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现状的调查及管理对策研究——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3、2007年5月,我们对学院2004年颁布的《上饶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课题管理暂行办法》(饶师院办发[2004]5号)进行了修订完善,在广泛征求全院教师员工意见的基础上,于2007年10月提交学院院长办公会议审定通过,并于2007年11月起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课题管理办法在原有办法的基础上,重点从课题研究过程的监控、课题结题后成果的推广应用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而可行的规定,与此相对应,我们还对原有 15 的教改课题申报结题表格进行了更新完善,并新设计了《上饶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申请表》及《上饶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课题成果推广应用鉴定表》等,这些措施为学院今后教改课题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构建了教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二、有待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建议与展望

今后我们将继续研究探索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激励机制,通过传播指导成果的操作方法与要领、组织成果应用方法的培训、引导参与推广的教师对教改成果进行后续研究等方式,以在教研室学习或课堂教学中推广为主,由单一专业向多个专业推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法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教改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形成良好的成果推广氛围。

文艺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立项时间:2006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6]114号、饶师院教字[2006]11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余和生,应子康 成果介绍:

一、课题的缘起

本课题所指的“文艺学”课程,包括中文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文学概论》、必选课《中国文学批评史》、任选课《美学》和《马列文论》。都是一些纯文本形式、概念抽象、学理深奥的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题围绕《文学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和《马列文论》等系列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的改革与创新。通过不断的教学理论建构和教学改革的实践,初步形成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模式。

我个人认为,文艺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主要从文艺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入手,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打破陈规,充分考虑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存在的思维惰性因素,主张文艺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元交流、平等对话的方式组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申报了此项课题。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1、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施“431本科创新教学模式”。“431”是一个时间概念,即:大学4年,通过专业 课程的教学和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大学三年级开始通过1年的“考研训练”为内容的研讨活动,融知识、能力、个性、素质一体的四年制本科创新教育模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2、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程整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重新调整与组合。本项目把文艺学多年一贯、多校一面的一级传统课程——文学概论进行必要的整合,以教材〈文学理论教程〉为基础,第二、第三、第十六章重点讲授马列文论;第四、第十章结合美学的相关内容;第十三、十六章结合中国文学批评史。

3、教学理念的创新

树立和坚持“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引导读书,激活创意”的教学新理念,通过不断的教学理论建构和教学改革的实践,形成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考研升学需要为目标的文艺学课程创新教学的理念。

我们立足于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多维的文艺学知识视野。从长远来看,一方面,它对教师在丰富的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具备更高的临场策动能力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适应了社会对灵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能更从容的应对社会的选择和挑战。

三、课题的成果

该课题以论文形式获准立项,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因是教改课题,除了论文以外,还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份课堂教学讲义。因此,该课题有多项成果:

(一)论文:

1、整合教学资源,优化素质创新.考试周刊 文教论坛.2007、9

2、文艺学课程多元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1

(二)教学课件:《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课件(光盘1张)

(三)教学参考资料: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以童庆炳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教材《文学理论教程》为纲,将《教程》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等融会成册,以5万字的篇幅总领了《教程》35万字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维的文艺学知识视野,具有手册性的作用。

(四)考研:

我们从2002级学生开始,开设了“考研试题”为内容的研讨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统计情况看,近3年来,中文系共考上近20名研究生,有四分之一是文艺学专业。其中,2000级(4)班侯春姿同学专科毕业两年后考上了江西师范大学的文艺学研究生;2001级(1)班的黄先贵同学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文艺学研究生;2002级(1)班的徐文同学考上了安徽大学的美学研究生。似可间接说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现。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实践探讨

立项时间:2006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6]114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余秀华,姬虹、周荣华、揭新华 成果介绍:

本课题属经济类专业课程改革课题,它于2006年12月获准立项,计划2007年12月结题。经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该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实际,努力探索适应新时期经济实践的经济学职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路子。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本课题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为:论文七篇(其中一篇公开发表)、八万余字:

1、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实践探讨(发表于《教育探索》2007年第12期)。

2、强化本国理论 完善经济学课程体系。

3、高校经贸专业课程讲授中的“放”与“收”

4、多元结合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

5、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三化”

6、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7、普通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最终成果的主要观点是: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应当改革,要将本国经济理论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教材体系中来;教师讲课要做到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和学生思想实践,把握好“放”与“收”的关系和度量;要努力研究各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做到一课一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讲课中要善于做到“抽象概念实证化、具体问题互动化、难点疑点通俗化”,将每一堂课都出水平,讲出效果;要全面和及时调查和了解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经济行为,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引导大学生的准确经济观点;要积极带领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和解决难题的能力。

新世纪高校经济类专业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式方法和改革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即从传统培养“专才”转为培养发展型且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通才”,加强经济理论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从传统的重专业知识转变为拓宽知识面、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育思想、增强能力培养,从传统的教师为主体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研究成果来自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18 2006.8.~2006.12.我们开始了调查研究工作。我们从本校学生开始,采取座谈、问卷、个别了解等方法,掌握本校学生的具体要求,然后,我们利用出差学习等多种途径,了解外校经济类课程的分布和开设情况;同时,我们还通过网络,了解全国高校乃至国外高校的具体情况。2007.1.~2007.12.进行了理论写作。在写作中力争做到观点共同讨论、理论反复推敲、论证坚实有力、方法经受实践。在课题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按期完成研究任务。

本课题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是:地方性高校的实践性课程应当如何加强管理,使之产生更大效益。

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比较及应用

研究

立项时间:2006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6]114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揭新华,甘群、夏茵、揭晓海 成果介绍:

本课题将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摆在同一个层面进行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属于综合型研究。

一、课题成果的主要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两大教育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教育思想的共同点是:以搞好德育为本;以抓好智育为基础;以强化体育为保证。二者的区别表现为:普通高等教育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侧重实学实用;普通高等教育强调普遍性和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突出行业性和适应性;普通高校课程改革注重职业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强调项目化。

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模式之间的共性:首先,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模式的组成要素是基本一致的。第二,都具有专业性。全部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组织形式、方法与手段的采用等,都围绕着专业要求进行。第三,都具有阶段性。教学内容需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第四,都具有开放性。教学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社会实际,实行产、学、研三结合培养人才。

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模式的差异性:

1、普通高校教学具有研究性的特点,而高等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课程体系方面,职业技术院校通常立足实际,突出实用的特点;而普通院校在课程体系方面,通常是考试课、考查课、主干 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存在,课程的门类较多。

3、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职业技术院校培养企事业单位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抓好职业能力考核,;普通高校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虽然也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但是由于受学校教学传统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于理论体系的学习与构建。

普通高校积累了长期的教学工作经验,教学方法比较完善,可供职业院校借鉴的东西较多。高职院校应当在借鉴中创新,建立行为导向型教学方法采取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具体做法,体现出职业院校教学方法的特色:师生互动性、向实践教学的倾向性、教学的开放性等等。比较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在职业院校使用行为导向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协调能力的形成、应变能力的形成。

地方性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都要迎合世界潮流,重视“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这方面,要更新观念,确立“能力本位”、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等观念;要改革体制,在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进行改革,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完善机制,把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调控机制、激励机制搞好;要创新模式,遵循多样性、全面性、区域性、国际性、发展性原则;要加强“三个工程”建设:“双师性”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建设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地方性高校不应该成为研究型大学,它与高职院校在产学合作教育的要求是趋于一致的。只有功能齐全的大型综合性大学,才有条件实现产学研三结合。

二、课题成果的先进性

具有前沿性。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和提高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将两类高校进行综合性优势互补分析研究,符合国家政策方向。

具有现实性。普通高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均汇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他们的才智完全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为完善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体系贡献才华。

具有理论性。本研究借鉴了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联系本国本地区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研究。

三、课题成果的表现形式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为论文和研究报告。

1、揭新华、揭晓海:《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同异比较》,发表于《上饶师院学报》2007年第4期,文章分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思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强调二者都要以搞好德育为本、以抓好智育为基础、以强化体育为保证。

2、甘群、揭新华:《市场经济下普通高校与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发表于《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22期。文章从普通高校与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模式的特征出发,讨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了普通高校与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模式的大致发展方向。

3、揭晓海:吸取普通高校优点、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文章在分析普通高校优势的基础上,提出提出了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思路。

4、夏茵、揭晓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地方性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两类高校实行产学合作的建议和思考。

汇编语言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立项时间:2006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6]114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黄剑玲,谭国律、徐晓晖、周玉林 成果介绍:

本课题组成员根据汇编语言的特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现行传统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尝试,摸索出汇编语言课程教学新模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课题的宗旨

1、积极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从多方面对其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对汇编语言程序学习的畏难情绪。

2、使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汇编语言的编程方法,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题的目标

1、让学生了解汇编语言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促进我院汇编语言的教学模式改良和完善,建立汇编语言课程教学新模式,并加以完善和推广。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该课题于2006年7月开始实施,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7月——2006年8月,收集材料、进行第一次抽样问卷调查,对本院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了学习汇编语言课程方面的心理、动机及学习中存在困难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梳理、分析和理论论证。针对调查情况,结合学科教师的本身经验及外校的一些成功做法和本院的实际情况,研究了教学对策,制定出适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及改革措施。

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分析、思辨、研究,将新的教学方法及改革措施应用于汇编语言教学实践中。第三阶段:2007年1月---2007年2月,进行第二次抽样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我院汇编语言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改良和完善,探索出适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汇编语言教学新模式。

第四阶段:2007年3月——2007年12月,总结汇编语言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的经验,对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提高,上升至理论,撰写教研论文。继续将汇编语言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不断加以改进,以期在相关学科得到推广和完善。

四、课题的理论成果

1、论文《Turbo C 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方法和实现》发表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本文讨论了两种方法实现Turbo 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详细分析了混合编程时应注意的一些技术问题,并给出了应用程序实例。

2、论文《基于Win32汇编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发表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该文分析了汇编语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通过一实例阐述了Win32汇编语言与DOS汇编语言的不同点,研究了Win32汇编语言的特点,探索了Win32汇编语言的教学规律。

五、课题实践成果

在汇编语言课程教学新模式实践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软硬件开发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比研究,重新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有87%的学生对汇编语言课程感兴趣,比原来增加了60%;有91%的学生认识到汇编语言的实用性,比原来增加了73%;32%的学生对汇编语言程序的学习具有畏难情绪,比原来减少了47%; 89%的学生能用汇编语言编制实用性程序,比原来增加了51%;73%的学生能用汇编语言和c语言混合编程开发程序,比原来增加了67%; 56%的学生在课后有过自己利用汇编语言开发实用性程序的经历,比原来增加了52%。

实践表明:通过汇编语言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地利用汇编语言开发实用性程序。汇编语言课程教学新模式是一套具有特色、适合我院学生学习汇编语言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方向正确,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

在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立项时间:2006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6]114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苏丽琴,李琴,施枚峰、刘华东 成果介绍:

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上来。中心聚焦在如何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因此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成为自主学习者。束定芳(2004)提出,自主学习在外语学习上的主要成分包括:(1)态度,学习者自愿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2)能力,学习者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和学习策略,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3)环境,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负责自己的学习能力。听力教学是在多媒体语音室进行的。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学习资料,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但是,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态度和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却是使自主学习得以推行的关键所在。因此并不是有了网络多媒体的介入学生就一定会比在传统课堂中学得好。反之,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部分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而言,其效果就会比在传统课堂中更差。在听力教学中,教师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转入网络语音室系统的自主学习模式,进行自主听力训练。然而,在实践中,教师观察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自觉性,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对自己的听力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自主学习的效率不高。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在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找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便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听力教学效果。

本课题于2006年立项,2006年4月,课题组成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制订了“听力自主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和“听力学习调查问卷”,于2006年9月在上饶师范学院外语系本科二年级两个班共72人中实施了问卷调查。之后,课题组成员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设计相关的教改方案。从2006年9月起,选定外语系2005级(1)、(2)两个本科班分别为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一学期的教改实验,实施相应的教改方案,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研究成果 “高师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自主学习现状调查和思考”发表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听力日记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性研究”发表在《教育探索》。研究成果已在部分年级或班级得以推广应用,并尝试在外校推广应用。

经过一年多的教改实验,本课题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了一定的收获,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一些还待解决的问题,如听力日记中要求学生记录所用的学习策略,因此需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但是目前一些教师自身对学习策略不了解,无法承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策略的培训任务;同时,介绍学习策略占据了一部分课堂教学课时,这使得课堂教学时间显得较为紧张,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教学任务。其次,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听力学习上的失误和困难,并从心理、知识和方法上加以引导,造成少数学生面对困难不知所措,学习懈怠的情况等。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加以解决。信息技术在化工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立项时间:2006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6]114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彭小平,谢建鹰、王学军 成果介绍:

本课题的宗旨与意义:

化工实验属于工程实验的范畴,对理科化学专业学生来说,通过化工实验能够学到工程实验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在化工实验中建立起工程概念。化工实验的每个实验项目都相当于化工生产中的一个单元操作,伴随着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具有明显的工程特点。我校化工实验室成套教学设备少,实验条件与工科院校化工实验室还有很大差距,难以满足化工实验教学要求。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课题主要结合我校化工实验的教学实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化工实验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扩展,同时对化工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探索化工实验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化工实验是我校化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学习化工理论技术的重要实践环节,化学专业学生在化工实验过程中得到有别于化学实验的工程实验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在解决化学工程问题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培养,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在化工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就是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必须改变现行的化工实验教学现状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使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日常的化工实验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更广、更新的知识,已经成为化工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方向。化工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切入点,就是要在化工实验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挖掘各类化工实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充实化工实验教学的教学计划,获得在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下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解决化工实验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困难等问题。化工实验的教改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打破陈旧的演示型、验证型教学模式,贯彻以“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为主导的教学、教育思想,实现对化工实验教学目标、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探索。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1、化工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资料的收集;

2、化工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整合;

3、化工演示实验模拟、仿真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4、各类实验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技术;

5、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数据处理。本课题的主要成果:

1、发表论文:一篇数据处理方面的论文《Excel中基于VBA的嵌入式“化工实验数据处理”应用程序》在《计算机与应用化学》上发表;

2、课件及软件的应用:《化工实验知识准备课件》、《化工实验预习课件》、《化工实验数据处理知识课件》、《化工实验数据处理软件》等课件及软件(光盘)已经在2004级化学专业本、专科学生中应用;

3、研究报告:根据教学研究中的经验总结,写出了题为《信息技术在化工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总结报告》。

本课题的实践效果与影响:

本课题属实验教学改革课题,在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较为顺利地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成效良好。

课题研究者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和整合各类化工实验的各类教学资源,探索出一条化工实验教学与仿真教学、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化工实验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化工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有关的课件及软件在2004级化学专业本、专科学生中应用,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化学专业学生来说,化工实验属于工程实验的范畴所涉及到的变量多,物料多,设备大小悬殊,工作量大,采用的又多是工程方法,《化工实验知识准备课件》介绍了因次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方法,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组织实验、从中获得可靠的结论,提供基础理论及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对《化工实验知识准备课件》的学习感到化工实验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基础课程实验不同,操作及要求也不同,加深了对化工实验的认识。《化工实验预习课件》对开出的化工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都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化工实验预习课件》的学习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学生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具体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初步认识,为下一步在实验室正常操作打下了基础。《化工实验数据处理知识课件》主要介绍化工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数据处理的方法有三种:列表法、图示法和回归分析法,课件对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学生通过对《化工实验数据处理知识课件》的学习,了解到化工实验数据处理很多是以经验公式或准数关系数中的常数和系数的求法,要掌握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以便进一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规律,获得结果。《化工实验数据处理软件》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常用软件Excel编制,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软件利用Excel超强的计算功能、表格功能、绘图功能、函数功能以及Excel提供的宏语言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简称VBA),实现了化工实验教学中自动查找实验物性数据、自动转换实验原始数据、实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操作等任务,方便快捷、实用性强。学生通过《化工实验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学习到化工实验的常用处理方法和步骤,解决了学生处理实验数据中花费大量时间的问题,同时对常用软件Excel有进一步的认识,许多同学 跃跃欲试,尝试利用Excel解决类似的问题。课题研究者对收集的许多化工实验教学的模拟仿真软件等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丰富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工实验教学的内容,对不能开出的化工实验是一个补充。学生通过化工实验模拟软件学习到其他实验教学内容,加深了对理论知识及实验原理的理解。

化工实验内容很多,我校化工实验条件与工科院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仪器设备紧缺、化工实验课时安排较少,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研究与探索化工实验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尝试对化工实验教学进行新的教学改革,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经。

综合设计性近代物理实验开发与教学的探究

立项时间:2006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6]114号、饶师院教字(2006)11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杨建荣,毛杰健、叶冬连、吴波、吕岿 成果介绍:

本课题研究了近代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了实验教学方法;在学校现有设备条件下,开发了新的近代物理实验内容;提供了为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服务的部分实验报告、研究报告、多媒体实验课件等;构建了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信息平台。具体做了如下几点工作:

1、完成研究报告10篇

对新开的近代物理实验,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报告: 提出了“椭圆偏振法测量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的实验教学方案和总结了实验结果; 提出了“夫兰克—赫兹实验”教学方案及总结了炉温和灯丝电压对激发电位的影响; 总结了“电子衍射和银的晶体结构实验结果”和提出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方案; 总结了“光拍法测光速实验中外光路调节的实验技巧”; 总结了“纳米铜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其物理性能分析”; 研究了“影响光栅光谱仪工作效率的因素”; 分析了“信号特征对晶体电光调制的影响”; 探讨了“光电倍增管响应度”;

对“微波等离子真空刻蚀实验”进行了开发与探究; 研究了“激光双光栅法测量微小位移”。

这些综合设计性近代物理实验的分析研究实验报告,对提高相应的实验教学效果,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已被上饶师范学院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物理系实验教学采用,发表在“http://wlx.sru.jx.cn/实验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代物理 实验”网站上。

2、编写了7个新实验的讲义 它们分别是:

NaI(T1)单晶能谱测量实验;单光子计数实验; 晶体电光调制实验; 光栅光谱仪实验; 激光拉曼光谱实验讲义; 椭圆偏振测厚度实验; 电子衍射实验等。

制定了新的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大纲。已被上饶师范学院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物理系实验教学采用,发表在“http://wlx.sru.jx.cn/实验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代物理实验”网站上。

3、设计和制作了7个近代物理实验教学课件 它们是:

NaI(T1)单晶能谱测量实验课件; 单光子计数实验课件; 光栅衍射实验仿真课件; 拉曼光谱测量实验课件; 纳米微粒制备实验课件;

光电效应与普朗克常数测定实验课件; 声光效应实验课件等。

这些课件对学生进实验前预习,实验后总结,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已被上饶师范学院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物理系实验教学采用,发表在“http://wlx.sru.jx.cn/实验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代物理实验”网站上。

4、发表学术论文8篇

在已发表的8篇文章中,提出了综合设计性物理实验开发的思路和方法,研制了综合设计性实验仪器,得到了生产厂家的资助(综合设计性物理实验开发的思考,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具体研究了综合设计性声光偏转实验方案及教学,为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教学范例(综合设计性声光偏转实验方案的研究,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做法(校园科技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上饶师范学院学报);作为开源软件Moodel 构建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的应用,构建了近代物理实验网络信息平台(基于开源软件Moodel 构建网络课程管理系统,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另外,课题组成员,在物理学的其它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1)杨建荣, 27 毛杰健,Soliton solutions of the coupled KdV system from Hirota’s bilinear direct method, Commun.Theor.Phys,2007,12(SCI收录);(2)毛杰健,杨建荣,广义变系数KdV方程新的类孤波解和精确解, 物理学报, 2007,9:5049;(SCI收录);

通过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受到同行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对近代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然,由于时间急,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实验课件的质量不高,有的达不到仿真实验现象的水平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5]17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陈晓芳,汪晓万、袁平、姚素蓉、方良

成果介绍:

高师音乐专业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即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并且具有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较强实践能力的教育人才。而目前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却往往忽视了这种能力培养,导致了我们毕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不能适应中学音乐教学的工作需要。

本课题研究的展开基于对高师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这一倾向,并结合我系近几年学生教育实习实践反馈的情况,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一)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应从课堂教学实践抓起,课堂不能只限于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把理论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对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形式、课时比例等方面,结合中学音乐教育的实践需要进行改进和调整,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中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二)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第二课堂是学生参与实践的最佳途径,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它既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扩展和升华,也是检验课堂教学实践的手段。应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校内与校外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艺术价值,同时也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应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和音乐教育教学理论,而且要能综合运用,教育实习是获取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但目前的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建议能进行预实习,使教育实习能取得较好的效 果,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课题研究成果:

1、《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54页刊出;

2、为音乐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与修订提供依据。

普通动物学实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5]17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罗朝晖,王艾平、林弘、林国卫 成果介绍:

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涉及动物形态解剖、分类、生理和进化等内容,以往主要依靠挂图演示指导,现存挂图容量少,破损陈旧,优质挂图难以购买,随着各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普通动物学实验多媒体是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1、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优化组合实验条件

为加大本科基础教育,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努力地更好地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围绕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为此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制作普通动物学实验课件非常迫切,有助于实验教学从演示型实验、验证性实验向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使那些较抽象的概念和分子水平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优秀教学环境,使实验教学上档次。

2、采集丰富实验素材,制作完善教学课件

自05年该课题立项后,05年7月-12月,无脊椎动物实验素材建立,06年1月-2006年6月,脊椎动物实验素材建立,共采集制作了动物实验标本200余种。拍摄、扫描收集实验照片、插图1000余幅,其中自拍400余幅。实际采用344余幅。制作、收集有关三维动画、教学录像150余分钟,其中自拍自制30余分钟并采用。后期课件制作完成,并都在05级本科生中试用;06年7月-07年6月,实验教学课件试应用于2006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专科班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并修改完善成型。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实践,该课件现在07级本科教学中正式投入使用,将知识、技能、方法、创新等教学要素及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手段有机地整合在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较好地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共同发展的目标。

3、涵盖动物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生物实验教学模式

该课件共分18个单元,其中无脊椎动物学实验和脊椎动物学实验各9个: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 脊椎动物学实验

实验一 显微镜、解剖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实验十 低等脊索动物――文昌鱼 实验二 动物的细胞、组织和早期胚胎发育 实验十一 鲫鱼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实验三 原生动物--草履虫的采集、培养与观察 实验十二 鱼纲的分类

实验四 腔肠动物---水螅的采集与观察 实验十三 黑斑蛙(蟾蜍)的内部解剖 实验五 日本血吸虫和猪带绦虫 实验十四 两栖纲分类

实验六 原腔动物(线虫动物门)--马蛔虫 实验十五 爬行纲(蜥蜴)的解剖及分类 实验七 环节动物---环毛蚓 实验十六 家鸽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实验八 软体动物门---河蚌及其它软体动物的观察和解剖

实验十七 鸟类剥制标本的制作

实验十八 家兔的外形和内部解剖。实验九 节肢动物门---螯虾和蝗虫

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实验教学中使用、修改、应用,师生反映实验教学条件大大改善,实验教学效果好,主要表现在:

转变教师以课堂讲授描述为主要方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师生互动式素质教育观,并通过教学课件制作提高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变封闭的知识传递、手把手的讲解为开放的技能应用开发和探索性的实验研究;克服了教学挂图不全,使用不便的缺点,节约了实验材料,降低了实验成本。结合本地动物资源特点,发挥我校教学资源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地方特色。多媒体教学效果形象生动,更易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理解理论知识。缩短描述性讲解过程,降低老师指导实验的难度,提高了实验过程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创造学生认知机会,使实验内容更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研究性。

4、教学中不断丰富完善,目标精品优质课程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本课题研究团队将继续添加实验素材,征求师生意见,努力完善课件建设,使之与先期制作的动物学理论教学课件形成链接,建立完整规范的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资源库。为《动物生物学》课程将来发展成为院级精品课程、省级优质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大学物理理论教学与实验训练的研究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5]95号、饶师院教字[2005]17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付敏,周景、杨静 成果介绍:

大学物理是非物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目前大学物理的教学(含实验)时数 已由原来的144学时缩减为现在的90学时(或54学时),这就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问题:课时少﹑内容多,如何保证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而大学物理实验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目前存在实验训练时数少,实验内容滞后课堂教学内容(甚至不开实验)的现象,这使的实验训练的效果大大降低。针对这些情况,在大学物理理论教学上,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形成模块化观点;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从实验教学内容和对学生考核方式上进行更新和改进,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措施。

1、大学物理实验的改进方案

在对现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观点,以及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想法,再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上提出了较先进的方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营造一个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2、大学物理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在大学物理教学上,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出了一些措施,纠正了认识上的一些偏差,从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努力挖掘大学物理教材的创新素材,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提出了模块化观点,但现在没有与之相应的教材和学习指导书。

成果形式:

1、论文一: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科技信息2007年第22期

2、论文二:大学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待发表)

3、论文三:大学物理实验改革的思考(待发表)

4、大学物理实验教学问卷调查表

5、《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结构表

改革有机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高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5]17号

课题组成员:谢国豪,叶红德、肖竹平、谢嘉霖 成果介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专业学生的实验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专业素质,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课中学习和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如何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县、区或农村,由于高考不进行化学实验操作面试,加上当地中学的条件大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很多中学把实验当作理论课讲授,学生实验

操作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实验动手能力较差。而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和提高化学专业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地方性高校化学教师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于2005年5月向教务处申报了该课题,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这个侧面,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实践,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实验效果和实验教学质量。本课题完成了课题立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课题主要研究成果:

1、结合所开有机化学实验的内容,重新编写了《有机化学实验问答》讲义并发给04级、05级、06级学生使用,学生反映该讲义对他们在实验前预习、实验后复习都有很大帮助,也得到同行的普遍好评。

2、发表研究论文一篇:改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7(3):70-72),该论文从整合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实验;重视实验预习;实验前的讲课;实验过程的指导与评价;学生实验的考核与成绩评定等五个方面介绍了本研究课题在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以及通过教学实践形成的观点。对其它实验课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编印了《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并在04级学生中使用,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操作,尤其是操作的规范性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重新设计了学生有机实验情况登记卡。我们对05级、06级学生所做的每一个实验情况都做了记载,既有实验操作的总体评价,也有涉及的操作掌握的情况,为教师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进行个别辅导和强化训练提供了依据。

展望:

1、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建议在化学系其它专业实验教学中广泛推广、应用。

2、在化学系建立仿真实验室后,我们将开辟学生在电脑中进行实验预习和模拟实验的途径。

对英语听力教学中预测训练的调查与思考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5]17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刘晓雪,蒋皓、章福彬、苏丽琴、李小红 成果介绍:

随着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聋哑”英语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人们对听力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视,国内很多学者对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以及训练学生在这方面的方法等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听力预测训练就是大家关心的焦点,因为预测训练是英语听力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教学步骤,预测的训练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英语听力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本课题首先对“预测”的概念和重要性进行了解释和分析。纵观不同学者的阐述,“预测”是根据已知的信息推测出未知的信息。那么,在英语听力训练中,“预测”则是在听音之前,根据已有的信息如标题、题后选项等对即将听到的内容进行推测;或在听音过程中,根据已收到的信息,对前面的推测进行修正、补充,并对后面的内容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推测。这种推测的能力即预测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听力训练的基本技巧,是口头语言理解的重要途径。所以,对材料预测能力越强,听力理解水平就越高。

其次,本课题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90份,其中英语教师30份,英语专业学生160份,公共英语学生200份(文理科学生各一半)。收回有效问卷375份,其中英语教师29份,英语专业学生155份,公共英语学生191份。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对英语听力预测的认识,在听力训练中使用预测的情况,预测的效果以及进行预测训练时遇到的困难。

调查的结果表明,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听力预测训练的力度和效果还不够,在培养学生预测意识方面严重不足。学生在听力预测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缺乏预测习惯和进行预测所需要的背景知识以及不懂预测技巧等。

再则,根据目前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在英语听力训练中所遇到的困难,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使“预测”为提高教师的听力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服务。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材料以利于培养学生预测的习惯;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以利于加强预测意识;引导学生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知识以利于提高预测的效果;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以利于训练预测技能。

本课题的成果“浅析影响英语听力的因素及纠正措施”和“对英语听力教学中预测训练的调查与思考”分别发表在2007年的《边疆经济与文化》和《教学与管理》刊物上。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立项时间:2005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5]17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徐芬芬,叶利民、徐卫红、王爱斌 成果介绍:

依据师范院校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以及考核方法等进行了改革。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并且提出了后继改革的措施。

一、选题背景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也是植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实验教学在该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分析、研究、判断、推理的科学方法及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还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但是,现在多数师范院校的实验课偏重于对已学过知识的验证和巩固,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工作及成绩

(一)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以往植物生理学实验中,实验教师课前把实验材料培养好,试剂配好,仪器调好,上课从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讲一遍,然后学生照此做一遍,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现在的做法是:课前在教师指导下找部分学生代表培养实验材料,配置试剂(学生代表按实验轮换,使每人都有参与机会)。课前让学生多预习实验指导然后写出简明扼要的操作方案,上课时指导教师只用几分钟点明注意事项及精密仪器的操作,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一个实验过程后,改变过去学生照抄实验指导写出一份报告的做法,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理化性质鉴定的实验,让学生分析下列现象和问题:在研磨植物材料前加入CaCO3和酒精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重复点样时必须集中到一个点?层析时,层析液为什么不能淹没总样点?提取液中的色素为什么能分开?叶绿体色素在透射光下为绿色,在反射光下为血红色,为什么?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的荧光一般在反射光下能观察到,是否荧光只向反射光方向发射?层析后的滤纸为什么要避光保存?

(三)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对跨世纪人才具有参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摆在植物生理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学生做了大量植物生理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一个较综合的实验,其做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提出问题,题目可参考教师和同学的意见修正;设计方案,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出最终方案;理论假设,启发学生提出有科学性的假设;探究发现,探究发现是学生实施科学研究的主要步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特别注意学生的操作能力,及时处理反馈信息,为学生铺设符合认知规律的探究过程和思维坡度。在学生探究中指导学生科学取样,设置对照,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结果分析,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和演绎注意事项之间的因果关系,让学生从具体、个别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原理。结果分析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如果结果验证了理论假设,则假设的可信度提高,否则,要分析原因,进一步实验和验证。在进行结果分析时,使学生明白被否定的假设对科学研究的意义与被肯定的假设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个研究的成功与否,在于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总之,在植物生理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几年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喜欢本课程,有的毕业论文已公开发表,报考本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也逐渐增多。

高师化学专业学生说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立项时间:2006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6]11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张婉佳,高兆芬、陈发云 成果介绍:

本课题属化学教学论教学中学生实践活动方式的改革课题,前后历经近两年,经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师化学专业学生说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对策,对学生的化学说课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针对问题采取了案例教学、研制了化学说课评价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化学说课的本质、及时了解自己在化学说课实践中的不足,引导学生研究说课、说好课,在说课的研讨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学化学教学准备好教学和研究的基本技能。

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问题的收集与汇总,在往年化学学生说课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在07年的上半年对04化(1)班的学生进行了两轮说课的实践与研究,在第一轮说课的过程中进行了调查和了解,收集和汇总了说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分成四类:

(一)、说课与上课的概念混淆;

(二)、对中学化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不熟悉,教材分析不够到位;

(三)、教学程序的解说思路不够清晰;

(四)、难以用恰当的语言来实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确定了示范教学与模仿训练的策略,具体措施和方法有:

(一)采用案例教学进行示范引导,选用初、高中不同年纪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的编写和现身说课,并对容易出现的问题予以解说,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什么是说课,怎么说;

(二)有针对的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如:元素化合物类、基础理论类等)让学生练习说课方案的书写再进行第二轮说课的实践训练,促使学生在写中熟悉教材、分析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在说中强化教学语言训练;

(三)编制化学说课评价表,利用评价细则来促进学生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化学说课方法、理清说课思路、保证说课质量。为此,我们结合上述问题和有关评价原则,研究和建立起评价体系,依据评价指标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课思路的形成。

我们为解决学生说课容易出现的问题而编制的评价表有利于教师把握和调控学生说课的进程,教师和学生在说课的点评、自评和互评中有据可依、有话可说,能够促进学生说课小组活动的顺利展开,为学生训练语言表达提供了平台,也为化学说课的思路提供了线索,是化学说课问题解决的重要措施,我们就此撰写了论文《高师化学专业学生说课评价的研究》,已在上饶师范学报07年第6期发表,该文整理了化学说课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做法,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化学说课教学积累了经验。

关于新形势时下我院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立项时间:2006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6]11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黄海金,胡久荣、张来军 成果介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模式逐步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呈现复合式的发展趋势,无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专业大一新生第一门专业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和要求就无法达到新形势时下社会对学生所需要的要求,为此,我们根据

多年从事一线实验教学的经验和实践,对新形势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

1、重新修订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新大纲主要是从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出发,着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自我设计简单的有关实验。大纲还要求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性的相关问题。

2、编写实验指导书

由于我院化学实验资源与重点院校相比非常有限,他们编写的教材中有许多实验我们都无法开设,为了改变这种形势,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及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编写了《无机化学实验操作指导》一书,该书分六部分,收集了32个实验在操作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及实验现象。有了指导书近几年实验相对比较固定,从而节约了我院有限的实验资源。

3、完善实验教学考核机制

实验考核作为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始终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它不但要检测学生的结论,更重要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个性品质作客观评价,以期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

我们将过去的无机化学实验考核学期末笔试,调整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使学生既重视理论上的应用,又重视操作上的实践。平时每次实验考核标准有分为:实验预习(10%)、基本操作(30%)、实验态度(20%)、能力(15%)、结果(10%)、实验报告(10%)、卫生(5%),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这样的举措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实验,每一个基本操作,认真对待实验的各个环节,如以往一些不合格实验,过去是老师要求学生重做,而现在是学生自己主动要求重做,学生的基本操作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这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评定也更为客观。

然而,这项工作还需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我们相信只要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来进行,与时具进,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体育专业理论课“创新意识”培养的实验研究成果介绍

立项时间:2006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6]114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王俊奇,孙作桦、刘国华、张林宝、汪明旗 成果介绍:

体育系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为实现此目标,体育专业教育不仅要完成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素质的传授和培养,同时还要

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针对体育系学生好动的特点,采用实验教学是否更符合体育系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对体育系学生就"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验研究。

本试验从2005年10月上旬到2005年11月15日,为期六周,实验对象为体育系上运动解剖课的男女学生.主要进行了拼装人体模型(主要以骨、关节、肌肉为主)、口试、知识测试.测试的方法是在三个同年级、同一位教师和同在一个教学环境中的96名学生分成三个班,随机抽取一个班32名学生为实验组,其余64名学生为对照B组(混合教学组)和对照C(一般教学组)组。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教学方法实验前后,其人体骨的拼装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在人体骨的拼装方面优于混合教学组和一般教学组,其中实验组人体骨的拼装有显著性差异,与混合教学组也有显著差异。在口试和笔试上同样如此。这三组同一个教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相信实验组成绩优于其它组完全是因为“自主创新”教学造成的结果。

根据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学策略:

1、上操作课,教师的有效指导不可轻视,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2、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一次课有规定的复习内容和新的内容,而新的内容一堂课只学一种,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掌握新的知识。

3、根据分析评价的结果,对操作课的优劣得失进行改进。

4、人的行为只有经过一定的强化才能固定下来,而强化的最佳手段是提供直接的第一反馈。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在每堂课结束要有一个简短的综述,向全体学生指出优缺点,这种强化越及时、越到位,效果就越好。我们在实验课中始终贯彻这一点,使学生的条件反射得到加强,结果操作熟练程度和辨别教具模型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此成果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代教育学十分强调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掌握知识的方法的培养。本成果运用于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以后,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扎实的基本技能。

成果去向:以体育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一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新课程研究》2006年7期16-18页。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改进研究

立项时间:2006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6)11号 结题时间:2007年

课题组成员:余国林,李旭荟、叶芳、林建军 成果介绍: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教育部规定在全国高校统一开设的核心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概论》课现已开设多年,各高校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不少成绩和经验,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制约,该课目前在教学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该课的教学实效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课题主持人和其他成员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该课教学的实践和教改研究,认为该课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不足,并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一、《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概论》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尽管《概论》是高校“两课”中的核心课程,但由于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关心较多的都是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对政治理论逐渐失去了热情和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会产生一些的负面作用,使大学生很容易对《概论》课产生漠视甚至抵触心理。

2、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

教学内容的重复主要有二方面:一是与中学课程内容的重复。二是与大学其它几门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重复。这样内容重复讲,如大学教师讲课再缺乏一定深度、没新意、不生动,学生更会失去兴趣、感到厌烦。

3、教材编写与选用的存在问题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部分省市和高校都在原编写《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基础上,又继续组织编写了《概论》教材,版本非常多,编写水平也高低不一。而不少高校由于种种原因,选用的教材并非都是质优版本,而是采取“地方保护主义”选用了一些泛泛之作。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问题

从近几年对《概论》课的教学实践看,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手段落后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原因。《概论》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政治理论课,如果仍按过去那种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份讲稿再加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便很难从全方位的角度揭示《概论》的精髓,很难体现该课的生机和活力,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问题

由于《概论》课建设时间不长,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与该课的教学要求,也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特别是也还有一部分教师理论水平较低,研究能力弱,教学经验缺乏,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困惑和疑难,不能予以正确分析和释疑。这样更是影响了该课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改进《概论》课教学的建议与思考

1、选聘教师要严

我们要使《概论》课真正取得实效,一要加强对教师的政治使命感教育。二要加强对教师的政治理论培训。三是对《概论》课教师的选聘,要严把质量关。

2、教学内容要力求精、实

在《概论》课内容的把握上,我们首先要抓住“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其次要加强对《概论》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学生普遍关注和提出的热点、疑点问题的研究。其三,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将《概论》中的基本理论与现实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讲解。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创新

首先,要开展对《概论》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掌握教学规律。其次,要积极探索课堂讲授与讲座、讨论、参观、看录像等辅助教学的结合方式,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社会大课堂)学习活动。

在教学手段上,高校要加大对“两课”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尽可能多地装备多媒体教室。

4、考核方法要多样化

一门课的考核方法是否得当,对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各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改革考核方法。

5、加强《概论》课的组织管理,健全教学管理规章

篇3: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一) 游戏名称:“飞龙对抗赛”

(二) 五年级游戏目标:激发学生对投掷练习的兴趣, 改进单手持物肩上投掷的动作方法, 增强力量素质。

(三) 游戏准备:“飞龙”两人一只;在场地上, 画前后间距20~25米的两条平行线, 作为投掷线。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甲、乙两组, 分别面对面站在投掷线后。甲组学生手持“飞龙” (见图1) 。

(四) 游戏方法:裁判员发令后, 甲组学生先用侧向投掷的方法将“飞龙”向对应的乙方人员掷出 (见图2) , 乙组学生等“飞龙”落地后再进入场地, 捡起落在场地上的飞龙, 向甲方的投掷线投出 (见图3) , 超过线者则得一分, 没过线者则不得分;然后, 双方交换场地, 乙方站在投掷线后投, 甲方在场内投。依次进行三轮投掷后, 累计各组得分, 得分高的组获胜。

(五) 游戏规则:

1.采用侧向投掷的方式, 向对应同学的方向投“飞龙”。

2.踩线或没在对方“飞龙”落地点投出的, 算对方得分。

3.不听裁判员的信号, 提前投或捡 (接) “飞龙”的为犯规, 对方先加一分。

(六) 教学建议:

1.适合年段: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

2.游戏变化:

(1) 用不同长度或宽度的“飞龙尾巴”, 用不同的投掷方法 (如甩、抛等) 投“飞龙”;

(2) 改变评价方式, 由集体对抗比赛改为个人或几人对抗的比赛;

(3) 设投掷区的宽度线, 要求在规定的区域内投掷, 以提高学生投掷的方向感。

3.安全提示:

(1) 规定投和捡“飞龙”的哨音信号,

并严格执行规则;

(2) 每排学生左右间隔要有一定距离, 以防投“飞龙”时打到旁边的同学;

(3) 如对方投过来的“飞龙”很远, 将要砸向自己, 允许学生移动并进行躲避。

二、“飞龙对抗赛”游戏的教材与教法研究

(一) “飞龙对抗赛”游戏教材的教学意义

1.能增加投掷练习的负荷量,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由于传统投掷器材投掷时的安全隐患比较高, 投掷教学的练习密度始终过低, 没能让学生的上肢力量得到较强负荷的刺激, 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而采用“飞龙对抗赛”的游戏来组织投掷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投掷的次数, 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多次的重复练习, 而且还能提高强度, 让学生在对抗中为获胜而努力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 达到改进和巩固投掷技术, 提高投掷技能和发展力量素质的目的。

2.能激发学生投远的欲望, 提高投掷练习的兴趣。由于投掷教学受到的制约条件比较多, 再加上动作单调, 学生对投掷练习的兴趣不是很高。如何激发学生的投掷激情, 始终是体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采用“游戏教学法”去进行投掷技能的教学, 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条途径。当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自己的“飞龙”在天空中飞舞时, 更希望看到自己的“飞龙”比对方飞得更远, 兴趣与欲望由此而生。当欲望引发兴趣, 兴趣需要激情, 激情成就欲望, 唯有竭尽全力才能获取胜利时, 枯燥的投掷练习就变成了学生乐意参与的愉悦行动。

3.能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 尽快掌握单手投掷的正确方法。学生在投“飞龙”时, 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通过观察“飞龙”的飞行轨迹, 来发现和判断自己投掷中的主要动作问题, 如:“飞龙的尾巴”没能飘起来, 是没做到“快速挥臂”;“飞龙”飞到场地外, 是没做到“向正前方投”;“飞龙的龙头”向地面钻, 是投掷角度过低, 需要向上投一些;“飞龙的龙头”只向天上飞, “尾巴”飘得很漂亮, 却不向远处飞, 显然就是投掷角度过高了, 下一次投就需要调整投掷的角度了。通过观察与改进, 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 来提高投掷效果, 再将这种效果转化为本体的动作感觉, 尽快地掌握投掷的动作技术, 既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 也符合现代教育最提倡的体验式教学理念。

(二) “飞龙”器材的特点及使用价值

1.“飞龙”由沙包和条状横幅缝制而成 (详见链接一:“飞龙的制作”) , 具有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结实耐用, 沙包重量和条状横幅长度、宽度可调节, “龙尾”颜色可变化, 捡回方便 (手拿龙尾不放, 直接用龙尾拽回龙头) 的特点, 是一种安全、环保、实用的体育器材, 可以适应各年龄段学生点击游戏:研究游戏教法体现游戏价值投掷教学的需要。

2.“飞龙”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飞龙”不仅可以用来作为投掷的主要器材, 直接用来掷远;放在地上摆齐了, 作为场地标志;还能拿在手中做出投、抛、甩、绕、拉、夹、拖等各种动作, 用于体育游戏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因场地小而不能进行“长投”教学的难题, 为场地较小的城市小学开展投掷教学提供了可能。

(三) 我的教学过程

1.将学生分成两队, 面对面站立后, 组织学生原地模仿投纸飞机的动作, 主要体会肩上出手、背后过肩的投掷方法, 同时提示学生出手时要有“拨腕”的动作;徒手练习几次后, 接着要求学生两脚前后站立, 向前投纸飞机, 提示学生体验“转”的动作;几次练习后, 要求学生手持纸飞机时, 要做出挥臂手后引、后腿弯曲, 重心在后腿上的预备动作, 再投出纸飞机, 重点体验“蹬”的动作;最后, 要求学生把这些“蹬、转、投、拨”的动作连贯起来, 完成侧向投掷的辅助性练习。

2.示范并讲解一手拿“龙头”, 一手拿“龙尾”投“飞龙”的方法, 明确投和捡的信号后, 组织学生按信号进行练习。

3.安排学生一手拿“龙头”, 一手拿“龙尾”的自投自拽练习 (游戏“飞龙回头”简介见链接二) , 体验持物侧向投掷的完整动作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 适时纠正不正确的动作。

4.示范并讲解一手拿“龙头”, “龙尾”放脚边的预备方式, 组织学生按信号将手中的“飞龙”向远处投出和捡回的练习, 继续体验持物侧向投掷的动作方法, 体会侧向投掷的动作要领。

5.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 单边持“飞龙”投出的练习 (游戏“飞龙在天”见链接二) , 体会“飞龙”投出去后在空中滑翔的感觉, 自主判断动作效果并能说出此效果产生的原因。

6.安排学生进行同性别的“飞龙对抗赛”游戏。先介绍游戏名称, 方法与规则, 再安排学生练习, 择机提示易犯的错误, 最后进行正式比赛。

7.根据现场比赛的情况适时进行男、女生两人一组的对抗赛, 规定男生要主动让女生N步, 以此来提高游戏的对抗性, 刺激与激发不同投掷能力的学生对游戏的兴趣。

(四) 我的教学体会

1.在教学程序上, 首先要让学生先学会整理“飞龙”, 能熟练地掌握把“飞龙”的尾巴放在自己的脚侧, 脚不会踩到“龙尾”的预备方法。其次是不要急于组织比赛, 一定要让学生练习几次, 基本学会侧向投掷的动作方法后, 方可进行比赛。比赛开始时节奏要慢, 执行规则要严, 保证比赛能有序地进行。最后是关注学生的投掷动作, 及时提醒学生观察“飞龙”的飞行姿态, 自我纠正错误动作, 不能为了取胜而改变侧向投掷的动作, 树立游戏为目标服务的理念。

2.目标要引领游戏变化。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投掷状况, 要及时为学生预设目标, 来调节教学程序, 实时采用针对性的游戏变化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 解决教学难点, 掌握动作要领。

(1) 为帮助学生达成技能目标而变。当发现学生挥臂速度太慢, 希望学生能投得远些时, 我们除可直接采用“飞龙对抗赛”游戏外, 还可设置及格、良好、优秀线, 达到相应的线可分别得4分、2分、1分;当发现大部分的“飞龙”飞歪了, 希望帮他们解决方向问题时, 可规定场地, 投出边线外就扣分, 或对准对方投, 比谁的“飞龙”落地离对方的站位点近;当发现需要解决投掷角度时, 可用加长“龙尾”, 比谁的“龙尾”能离地, 或在双方中间拉一条横绳, 以投过横绳的远者为胜。

(2) 为帮助学生达成情感目标而变。当发现需要提高学生投掷自信心时, 可缩短“龙尾”的长度, 比双方各自的进步幅度, 进步大的为胜;当学生因多次比赛而对该游戏兴趣下降时, 可改变投掷的动作方法, 如单手甩“飞龙”、绕“飞龙”和拉“飞龙” (游戏“飞龙出海”、“飞龙跳舞”和“飞龙比武”, 详见链接二) ;双手持“龙头”, 顶上 (胯下) 前抛和背向后抛等 (游戏“飞龙比远”、和“飞龙冲天”, 详见链接二) , 当然也可让对抗的两人自行商量用何种投掷方法进行比赛。

(3) 为帮助投掷能力弱的学生达成目标而变。当胜负成一边倒趋势时, 可采用“不平等比赛法”组织游戏, 以帮助投掷能力弱的学生, 刺激能力强的学生, 使双方都能努力、尽情地享受游戏的乐趣。如适时改变“飞龙尾巴”的长度, 让强队的长, 弱队的短;强者用“弱势手” (一般是左手) , 弱者用“强势手” (一般是右手) ;强者自愿让弱者几步距离;强者用双手投, 弱者用单手投;场上风力较大时, 让投掷能力强的学生站在顶风的一边, 让能力弱的同学站顺风的一边等。当然, 组织教学过程中实时采取教育措施和思想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用得好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得不好则适得其反。

3.游戏教学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建议

(1) 场地安排的太小, 因有学生将“飞龙”投歪了, 使两条“飞龙”绞在了一起。此时, 要调整场地的宽度, 拉开平行两人的间距, 或采用画投掷区方法, 引导学生控制好投掷的方向。

(2) 比赛时脚踩到“龙尾”, 投不出去。此时, 要指导学生学会手拿“龙头”、“龙尾”摆放的预备方法, 不要急于练习与比赛。

(3) 捡回“飞龙”时, 学生一哄而上去抢自己喜欢的。此时, 要明确信号与严格执行规则, 坚决制止哄抢的现象。

(4) 反复而单一的动作比赛比较单调, 学生情绪不高。可以组织学生在捡回“飞龙”时来个“飞龙跳舞”, 变绕“飞龙”边后退到本方场地, 既好玩有趣, 还能提高练习负荷。或改变比赛方式和评价方法, 巧妙运用“目标引领游戏变化”的技巧, 特别是实时采用“不平等比赛法”,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 发放和回收“飞龙”时, 占用时间较长。在上课前先教会小组长整理“飞龙”。

(6) 个别学生用手接对方投过来的“飞龙”。出现这种情况, 如果教师事前没有要求, 就立即停止游戏, 作为规则明确提出;如果教师已交代过了, 就停止这个学生的比赛, 安排在一旁当“裁判”, 帮老师检查类似犯规的现象。

(7) 学生练习已熟练, 但单排投掷密度过低。此时, 可以采用双排投掷对抗的方法组织比赛, 以提高投掷的练习密度。

4.友情提醒

(1) 游戏前组织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特别上肢部分, 以防拉伤或扭伤。

(2) 游戏中注意观察学生, 情绪特别高时, 要适当的抑制;情绪不高时, 要实时变化。因为情绪的剧烈变化和捡回“飞龙”时, 往往是容易出现教学事故的时段。特别是当投掷能力弱的学生遇到困难时, 要及时给于必要的指导或帮助, 让他们在有安全感的情况下进行练习与比赛。如, 教会他们躲避“飞龙”的方法, 给他们换“龙尾”较短的“飞龙”, 允许他们选择对手, 让他们先投等。

(3) 课后将“飞龙”用“龙尾”绕住“龙头”, 一个一个整理好, 摆放整齐, 以便于下节课使用。

链接一:“飞龙”游戏器材的制作

1.材料及工具准备:沙包、旧横幅、缝衣针、线和剪刀 (见图2-1) 。

2.制作方法:

第一步:选择不同长度的废旧横幅, 将其撕成宽15厘米的条带, 并画出缝制区 (图2-2) 。

第二步:准备好沙包与针线, 并将沙包放置在缝制区 (见图2-3) 。

第三步:用撕好条带的前部, 将沙包裹好, 准备缝制 (见图2-4) 。

第四步:用条带将沙包固定后缝制 (见图2-5) 。

第五步:整理制作完成的“飞龙” (见图2-6) 。

3.成品规格:小学用250克沙袋, “尾巴”长5米的“飞龙”;中学用长6~7米的“飞龙”为宜。

4.友情提示:缝制时要多缝几道线使其牢固, 防止“飞龙”多次使用后沙包因破损而掉出。

链接二:部分“飞龙系列游戏”简介

1.飞龙回头:一手拿“龙头”, 一手拿“龙尾”, 将龙头投出后, 龙尾顺势向前, 但抓龙尾的手不丢, 然后再将龙头拽回来, 比谁的龙尾落地时拉得直。

2.飞龙在天:将飞龙向空中投出, 比滞空时间。

3.飞龙出海:单手抓住离龙头60厘米处的龙尾, 顺或逆时针方向快速甩动飞龙前半身成圆, 然后向前上方送出丢手, 让飞龙向远处飞去, 比远度。

4.飞龙跳舞:单手抓住离龙头, 顺或逆时针方向挥臂快速甩动龙身成螺旋形, 让龙尾飞离地面, 似龙在跳舞, 比龙尾离地的滞空时间。

5.飞龙比巧:双方面向而立, 两腿分开站稳, 两人单手各拿龙头或龙尾, 将其绕在腰间, 互相拉、松飞龙, 让对方失去重心而移动, 谁脚移动谁输。

6.飞龙比远:面向投掷方向, 双手持龙头站在投掷线后, 从顶上或胯下向前抛出, 比远。

7.飞龙冲天:背向投掷方向, 双手持“龙头”站在投掷线后, 经头顶将飞龙向后上方抛出, 比远。

链接三:“飞龙对抗赛”游戏教学的实验报告 (摘要)

我于2013年5月接到实验任务, 随后就拟定实验方案, 采用“行动研究法”和“对比实验法”进行了现场教学。6月运用“数理统计法”对“飞龙对抗赛”游戏进行数据分析与理性思考。现将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过程与结果报告如下 (见表1) 。

一、主要实验与研究的内容

(一) “飞龙”器材的使用效果

(二) “飞龙系列游戏”的实际效果

(三) 投掷教学中, 传统教法与游戏教学法的效果对比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飞龙”重量的适宜性

1.实验过程:经天平称量, 沙包的重量为250克, 尾巴长为5米的“飞龙”重量为261克, 尾巴长为6米的“飞龙”重量为265克, 尾巴长为7米的“飞龙”重量为269克。

2.结果与分析:水平三、水平四体育课长投教学所常用的器材的重量在200克~300克之间, 飞龙的重量与沙包、垒球基本相同, 适宜进行长投教学。

(二) “飞龙系列游戏”的使用效果

1.实验过程:2013年6月我在五年级学生中各抽6名男生和女生, 让他们用“飞龙”器材进行“飞龙对抗赛”等系列游戏的可行性研究。

2.结果与分析 (见表1) :

(三) 沙包与卷起的不同长度“飞龙”投掷远度的对比 (见表2)

1.实验过程:在五年级学生中各抽12名男生和女生, 投掷能力按低、中、高顺序各抽3人, 测试他们用沙包和各种不同长度的“飞龙”投掷的远度。

2.结果与分析: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采用“飞龙”器材教学可以显著降低学生投掷的远度, 从而方便一些小场地的学校开展长投教学。

“飞龙”尾巴长度的改变也能导致投掷距离的改变, “尾巴”越长投得远度就越近, 卷起“尾巴”越短则投得越远, 所以在对抗比赛中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适时改变“飞龙尾巴”的长度来增加获胜的难度, 以此提高各水平层次的学生与弱势学生对该游戏的兴趣度。

(四) 用沙包与“飞龙”分别组织教学, 测试练习密度后的对比

1.实验过程:用两个班来上课, 每个班上两次课, 主教材各教学25分钟, 统计出学生在用两种器材上课时各自投掷的次数 (见表3) 。

2.结果与分析 (见表4) :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五年级76名学生在25分钟内用不同器材时投掷的次数“飞龙”是远高于沙包的, “飞龙”的投掷次数是沙包的一倍以上, 因为沙包投掷时, 学生投出去再捡回来就会用去较多时间, 影响学生整节课的运动量。而“飞龙”投得不是很远, 又能采用拽尾巴捡回来, 所以节省了一半的时间, 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次数。所以, 使用“飞龙”进行长投教学能显著提高练习的密度, 让学生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分化阶段有大量时间重复练习, 以便更快更好地学会侧向投掷的动作, 掌握动作要领, 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力量素质。

说明:“飞龙尾巴” (条带) 的宽度都为15厘米, 沙包重量为250克, “飞龙”重量为261克。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飞龙”是一种安全、实用的好器材, 非常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与中学生在投掷教学使用。

2.“飞龙对抗赛”是“飞龙”这个特性器材所创编出的典型投掷类好游戏, 经常使用这个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投掷教学的激情, 还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与上肢力量素质。

(二) 建议

1.可适当增加“飞龙”尾巴的颜色来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 更加提高练习与比赛的兴趣。

2.游戏时可在地上设置一些明显的标志作为刻度标记, 以此让胜负的判定更加准确。

篇4: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 教学改革 分析

【基金项目】南阳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实践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NIT201 6SJJG-02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8-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音乐课程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据此为了实现该目的,高校应对音乐教学予以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笔者将分别从:《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分析、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教学改革措施应用,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分析

总的来说,《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特点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定位培养目标

实际上,《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原本就属于学科教育学范畴内,它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课程目标为: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同时树立音乐教师的责任感,帮助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工作。其课程内容则包括:学校音乐教育历史、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音乐教材分析、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研究、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分析等。

(二)选编教学内容体现了学术性、原理性、实践性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编写不仅体现出音乐教学论的基本框架,同时还结合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问题,不仅沿袭了传统教育理论,还引用了当代教育思潮,总的来说,对音乐专业学生今后的教育实习奠定了重要基础。另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还具有一定实践性,该教材中引用了多个教学案例,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在一起,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现象发生。

二、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一)缺乏先进教学观念

当前大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时仍然应用传统填鸭式以及满堂灌的模式,仍然存有的教学理念为以教师为中心,或者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学习热情,因此难以成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音乐思维。举个例子,在上音乐课时,教师在播放某一首音乐时通常要先介绍该音乐的曲式结构、创作手法和背景、作者简介、配器手法、思想感情以及乐器知识等。虽然看起来好像教师讲解的内容很丰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内容并不太感兴趣,甚至听完这些理论后已经没有兴趣再欣赏音乐,而且教师讲解完这些内容后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这样,课堂教学质量自然无法提高。

(二)缺乏对作品的深入探究

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陶冶性情的过程,还是一个了解新事物、积累新知识的过程。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探究和理解,仅仅照本宣科,以教科书为中心,缺乏多样的教学思路,缺乏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举个例子,教师在播放《欢乐颂》,贝多芬的名曲,这首曲子有着鲜明的形象,非常有感染力,学生接受程度高。但实际上,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作者欲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够感受作品的深层意境,教师可以选择引导、启发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些,仅仅用乐器将作品演奏几遍,或者教学生唱作品的高潮部分,这样就导致音乐教育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因此也无法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三)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时热衷于设定标准答案,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就会进行引导。举个例子,教师在播放《野蜂飞舞》乐曲时,一味的想让每位学生想象野蜂飞舞的情形。实际上学生得到的感受除了野蜂飞舞,还可能有飞车、飞机行进等,即便这些想象不算贴切,但也反映出学生的联想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往这方面稍加引导,就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想象力。

三、《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教学改革措施应用

(一)采用微格教学法

微格教学法是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也被称之为微型教学法,微格教学法是通过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使用一些教学技能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小规模的教学活动,通过录制录像和视频,从而给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讨论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微格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设备,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根据微格教学法的教学要求将音乐教学分为若干个部分,引导和带领学生对各部分进行定格研究,通过感受以及观摩等增强学生对音乐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并对学生各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训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高校音乐在开展微格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通常以6-8人为一组,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微格教学对学生的分组方式非常重视,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综合考虑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根据不同教学科目以及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灵活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如果教师在教学初期,对学生还不够了解,可以按照入学时的复查成绩或寝室为单位进行分组。有教学实践表明,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采用灵活的分组方法,能够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学习其它同学的长处,及时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尽量保持小组成员的稳定。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详细做好发言和讨论的记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总结内容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对讨论记录的分析,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微格教学。

(二)优化结构体系

大学生早已经错过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期,想要在有限时间内学会专业音乐技巧和理论有些不科学。针对这种情形,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制定合理并有效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品的赏鉴与音乐的基础知识学习属于必修课程,针对文化层次,两者都非常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其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也有所不同。针对其内容,它将音乐知识面进行了拓宽,增加了信息量,并有效减少知识点难度。因此,对于音乐素质的教育还需要先培养出优秀的教学结构体系,将音乐素质的教育全面贯彻于整个教学体系中,让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有效的课后学习

课后的学习和训练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微格教学法所组织的学习小组有助于学生课后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训练专题,引导学生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学习,比如在学习古典音乐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课后讨论莫扎特的个人作品及作品风格,学生通过网络和录像等方式收集作者生平、经典作品、创作背景、作品特色以及音乐风格演变等资料,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并记录整个学习过程。通过这种课后学习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完善的评价体系

微格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重视对学生技能学习过程的关注,所以需要对学生的音乐技能学习状况进行系统的衡量和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改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技能。微格教学法的评价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评价更为全面和客观。另外,过程评价与激励评价、多元化评价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开展实践活动

针对音乐的学习,主要还需要学生自己来领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其创新思维是否能够有效形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教师所教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东西,然后在教师传授的技巧上,从而衍生出新的观点。为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程度,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从活动中找到相应的灵感,并需要试着创作歌曲,且还可以通过舞台设计与配乐朗诵来激发自己的创作潜能。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其中感受到来自美的愉悦,能够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对其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着培养与促进的作用。如果有条件的话,学生可以去剧院或音乐厅去看音乐会,可能这种氛围中得到灵感的启发与思维的碰撞。

四、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内容特点,高校音乐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这种现状下,我们必须对音乐教育进行改革,根据《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内容,加大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分别从:采用微格教学法、优化结构体系、有效的课后学习、完善的评价体系、开展实践活动,五个部分进行了阐述,以此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高质量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 音乐时空,2013,14:142-143.

[2]林英碧. 音乐教育理论的新视角探论[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9:90-92.

[3]于学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的反思与构建[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3:165-168.

[4]杨华.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93-96.

篇5:教材研究与教育经验论文

通辽市新世纪私立学校 梁毅轩 关键词:教材教法、教育经验总结

摘要:文章分为两个部分:教材教法与经验总结。其中,教材教法主要从备课和上课两个部分分别阐述。备课分为三个小标题:

1、按照学校要求,精心熟悉教材。这是备课的重点,分为“知识树说课标”和“集体备课”两部分。2 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3、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上课部分主要介绍学校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方法来陈述,介绍了“三激三导”五步教学法的运用程序。经验总结主要是根据新课标要求、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特点而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美丽的国度里,无论是文明的传播,礼仪的延续,科技的发展,还是未来的梦想,没有哪一样能够离开语言文字,而作为一名教语文的启蒙老师,我们肩上的责任就非常重大了。自从2005年开始教语文至今,我在语文这片沃土上,播种,耕耘,洒下过汗水,流下过泪水,而最多的是收获的欣慰。下面我就“教材教法研究与教学经验总结”谈谈我的所想所做。教材教法:

一、备课 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载体,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1、按照学校要求,精心熟悉教材。

每当接一个新班的时候或者是即将开始授新课时,我都按照学校的要求,首先熟悉课标,通读教材,按照课标要求精心制作知识树课件。课件分为三部分:说教材、说目标、说建议。带我们掌握了知识树以后,就要在学部的组织下,进行知识树说课比赛来进一步熟悉课文的目标要求、重难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进行完知识树竞赛,我们在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个人特点、学校课程安排及现有条件制定计划。进行完以上环节,我们才开始备课。每一课备课过程有以下程序:1)教学目标、2)重点难点、3)知识清单、4)前提测评5)自学指导6)例题训练题7)8)当堂检测 9)培优卷 10)单元测试题 在个人备完这些以后,同年级组的语文老师再一起集体备课,研究每一个人的备课单,发扬优点,资源共享;发现不足,补充提高。2、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想上好一堂课,光备课本知识时不够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根据班级孩子的学情,分析他们的知识层次与水平,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让学生“即 能吃饱,又能吃好”的教学目的。

3、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语文,在学科特点上,它被称作“百科之母”,在视野领域里,它又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因此,要想教好一节语文课,就不能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认知规律。比如,我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要求学生用优美的文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一名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就写出了一句“黑豆像黑珍珠一样高高地挂在枝头”。这让我思考到了一种现实: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特别是寄宿学校的孩子,他们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在遇到有动植物、山山水水等文章时,必须对他们进行自然常识的补充。

总而言之,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备教材教法同时,还要注意备好问题和学生,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

二、上课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趣”添“味” 是一种很有实效的做法.它能刺激学生积极去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按照我们新世纪学校的要求,我们用“三激三导五步教学法”进行授课。

1、前提检测

首先在学案上进行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前提检测”,为学习本课打下基础。

2、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的方式根据课文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比如在教《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时,我用罗大佑的歌曲《东方之珠》来导课,同学们边听歌边在大屏幕上观看香港风景的美丽与城市的繁华,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在教《詹天佑》时,我的激趣导入语是这样的:孩子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生答:坐过)那你知道中国铁路第一人——铁路之父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去认识的人(板书出示课题《詹天佑》),你们想去认识他吗?六年级的孩子,早已经有了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渴望,更有着爱慕英雄的情结,兴趣便油然而生。

3、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也是出示在学案上,要求学生自读,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

4、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是根据学习目标提出来的,也就是学生要想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应该做些什么,让学生头脑里有清晰的思路,就容易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进行高效地学习。学生明确了该做什么之后,就进入了自学环节。学生通过自学,弄懂了基础知识,完成了字词的学习任务,这时后,检测机制是如影随形的,可以是老师给听写、小组长听写、同座互相考察等。当课文中遇到难题时,同学们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查找资料等,然后在规定的时间(时间因课而异)内进行汇报,汇报时用小组加分机制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如果有大家都不明白的问题,老师再进行讲解。5谈收获

就是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个环节看似可有可无,其实很重要。它不但给了学生梳理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的机会,而且锻炼学生组织语言,流利表达,完成了语文学习中的字词句篇、听说写读的步骤。6教师小结

教师的总结,是根据所学知识做一个简洁生动的总结,为孩子们加深印象。总结的语言,不仅仅是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更侧重于思想的教育或者提出希望。

7、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基础知识,选做题是提高题,用来培优。这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一节课的知识,有的孩子掌握的很好,有的孩子可能是一知半解,或者似是而非,通过检测题的测试,很好地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夯实基础。而选做题可以让优生大显身手,达到培优的目标。最后布置作业,大部分是完成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练习册。

语文课堂不但是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创造性发展的主阵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一样,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有了好的教学内容,需得有好的教学方法,他们相辅相成,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姜妍《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时间段都应该有不同的教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应该做好课堂教学预设,让课堂教学走向人本,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师生生命体共同成长的真谛。

以上是我根据教材,结合学校要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 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根据课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熟悉文本的前提下,来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在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就让一个学生读旁白,三个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巴迪,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教《半截蜡烛》《草船借箭》等许多适合分角色朗读的文章,我都让孩子们进入角色进行学习,还时常就地取材给他们制作一些头饰道具等,效果特别好。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我给孩子们讲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学完后让孩子们把诗歌改写成散文,有几个孩子写的声情并茂,还发表在了校刊上。在讲《打电话》一文时,由于这是一段相声,我让学生提前预习,查找资料,弄清楚相声的分类、相声讲究的是什么、相声的作用等,并要求学生熟读,能背个大概的,小组推荐到讲台前给大家表演。那节课,孩子们异常活跃,整堂课没有一个溜号的,学得非常开心。在教《杨氏之子》时,由于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如果孩子们的兴趣在这关键的第一课里被激发出来,对以后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把权利下放给了孩子们,让他们对照课下注释 和工具书进行学习,有不会的问题小组讨论,如果小组也解决不了的,写在纸上交给老师。哪个小组能提出一个全班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给小组加2分。最后让孩子们穿上古人的服装道具来表演,可以加进去动作,孩子们学得特别高兴,对于文章里的知识点也掌握得非常牢固。

二、诵读经典名著,增加文学素养

王蒙在《汉字与中国心》中说道:“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们学校的校长也特别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她无偿地给孩子们买了《国学经典诵读》,还有初中必背古诗文《掌中宝》,北京写作协会的严教授的《国学读本》,利用晨诵时间、国学课、假期等时间进行背诵。经过几年时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背熟了《弟子规》《千字文》《孝经》《朱子治家格言》《大学》《中庸》《论语》(十二则)《陋室铭》《爱莲说》《马说》《岳阳楼记》《大道之行也》等,有一部分学生还能背诵《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除了背诵古典诗词歌赋以外,他们还大量的阅读课外文 学书籍(学校要求每学期每个同学带3到5本书,同学们交换看),如四大名著、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冰心的诗,《爱的教育》《昆虫记》《上下五千年》《哈利波特》《骆驼祥子》《故乡》《斑羚飞渡》《老人与海》《鲁滨孙漂流记》等几十部中外名著,并且摘抄优美词句,加批注,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博识强记积淀了他们的文化底蕴,开拓了视野,更提高了他们的记忆能力与阅读水平。在学校每学期组织的《国学经典知识抢答赛》和《语文知识与能力》竞赛上,我们班都是当仁不让地独占鳌头。

三、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孩子们在假期也能得到提高。、孩子们每次放假回家,我都给他们布置阅读任务,让他们读给家长听。孩子们乐于读,家长也乐于检测孩子的阅读能力,这也有效地促进了孩子的阅读。

经过多年的坚持我班的孩子们在语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大部分孩子都有点“腹有诗书气自华”神态:他们写作思维敏捷,文笔顺畅;谈吐文雅,彬彬有礼;举止端庄,深受校领导的认可及家长的好评。

以上就是我的做法与拙见。我会继续努力,与同仁们一起,徜徉于语文这片广袤的天空。

梁毅轩同志的事迹材料

梁毅轩,女,汉族,现在为通辽市新世纪私立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开始在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水泉乡水泉中学教英语,1993年由于出嫁到三道洼乡,又在三道洼塔斯海小学、三道洼中学代课,2015年到库伦虹桥学校教学,直到2011年7月应聘到新世纪私立学校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她能以身作则,模范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德育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强,工作态度端正,为人正派,踏实肯干,团结同志,无私奉献,有较高的德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德育工作能力。

她能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认真实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重视并努力搞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平时自己认真学习、研究,利用主题班会及平时的点点滴滴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她把自己学习心得整理成材料,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们受益匪浅。

他忠诚于教育工作,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教育中的变革,以积极的热情去接受教育观念更新,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学习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认真总结教育教学上的成败,树立良好的师德风尚,遵守师德规范,并努力做到以德育人,以事例引导学生,以身示范。例如,要求学生遵守的,她自己先带头遵守。在班级管理中,她把自己当成是班级的一员,以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在校园内看见垃圾主动弯腰捡拾;打扫教室,她拿起拖布,和同学们一起拖地;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她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队会,班会,演讲,辩论赛,故事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并在日常生活中以课堂为主要载体,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

她加强班级管理,重视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先进典型和“文明班级”评选活动,促进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她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几年来多次接手脏乱差的班级最终成功地完成扭转过程,并在其间转化了很多顽劣调皮的学生。学生德育考核评定优良率100%。

一直以来,梁老师坚持继往开来、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班级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她爱校如家,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她对工作充满热情,责任心强。她一直坚持早上班晚下班,经常不计报酬的加班加点,有时为了处理一些偶发事件,要加班到很晚,可她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在她的努力下,班级良好的班风正在一天天地形成。她爱生如子。作为班级负责人,她始终认定一个信念:学生没有等级,学困生更应该得到关爱,绝不放弃一个“学困生”,绝不将一个“学困生”推出校门。她跟所有科任积极配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从上班开始到现在,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她注重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秉着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一贯坚持开好“七会”: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每日一次晨会,每周一次的班干部会议,每周一次的民主生活会,每周一次的小组长会议,每周一次的舍长会议。

篇6: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一)教学目的: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课程目标和基本原理,并掌握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音乐新课标的相关知识 2.难点:认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相关教学内容:

一、该课程研究内容

1、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

3、音乐教材的研究

4、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

5、策划、组织、辅导音乐活动等

二、该课程研究任务: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态度,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同时,重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激发音乐学习热情,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操作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特点;力求在关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同时,结合音乐教学改革实践,调研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力求使音乐教学技能的掌握与创作型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发现问题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

[关键点:提高认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该课程学习目标

体现为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和教师职业意识,较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具有较高的音乐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为学习者的教师资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教师资质]

四、学校音乐教育基本原理:

1、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2、音乐教育技术学

3、音乐教育哲学

4、音乐教育社会学

5、音乐教育经济学

6、音乐治疗学

五、课本外的知识点:

1、《音乐新课标》简介: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的热潮。《音乐新课标》是在总结我国近百年来音乐教育先进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以科学的态度制定的。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逐步走出目标单

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也要求教师们以开放、学习的态度来迎接改革。2.《音乐新课标》研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基础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作出回答,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便顺理成章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鲜明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努力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第一章 学校音乐教育基本理论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

2、探讨学校教育的理论内涵,解读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概念理清,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等。

2.难点:阅读、思考、讨论与交流

(三)教学方法、手段:

1、通过回答问题学习有关概念,同时测试学生是否理解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和校对;

2、自学“课程标准”,结合中国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理念讨论、完成课后思考题。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

一、学校教育及学校音乐教育

(一)学校教育

思考:何谓教育?(请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考虑)何谓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什么?学校教育体制由何而组成?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定义(P1)

思考:何谓学校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及其组成部分是什么? 关键词:活动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

1、概述

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目标包含了哪些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关键词:行为变化表现和学习结果。

2、学校音乐教育目标

音乐新课程目标内涵:以学生为本,强调过程与方法

3、学段目标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理念:

1、2、定义(P4)

音乐课程标准中的音乐理念(义务+高中阶段)

九年义务教育:(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化(10)完善评价机制 高中阶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三)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

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诸如审美活动、真善美等表述的认识或理解。1、2、3、4、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开拓创造——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社会交往——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文化传承——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关键点:审美体验、开拓创造、社会交往、文化传承

第二节 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支点

(一)教育理论

思考:教育理论的定义和特征是什么?简要介绍教育基本理论的几种功能? 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1、定义(P8)

关键词: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2、教育基本理论的特征(1)实践性(2)社会性(3)历史性

(4)多样性和借鉴性

3、鉴于基本理论的功能(1)解释教育实践(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

(二)20世纪教育理论的发展 传统教育:赫尔巴赫为代表 “新教育”的特点(P10)

二、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

(一)国外:提高国民素质

1.思考:1986年,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修订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与标准》中将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概括为那十条?谈谈你对哪一条或几条感受最深?为什么?

(二)中国:改革之前:现存问题(非艺术化倾向+专业化模式等)

改革之后:素质教育理念、转变、宗旨、重点

讨论:请看p.13倒数第二段,谈谈你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现存的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的看法?

第二章 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及改革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国内外音乐课程及教学的历史发展基本脉络。

2、了解国内外音乐课程及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难点:阅读、思考、讨论与交流

(三)教学方法、手段:

第一、二节以自学为主(要求:结合阅读,做出学习卡片)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国外学习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卡片制作方法如下例:

国外: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古罗马教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等

一、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围绕军事体育教育设置的。雅典教育是在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商业贸易基础上形成的。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它的两种音乐类型是:① “表现勇敢的„.振奋精神的和②表现温文尔雅的„.柔和的调式。”

[关键点]通过卡片的制作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音乐美学家的音乐美学理论的阐发与形成对音乐课程的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等,达到对知识点地掌握之目的。)

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两点:

1.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对古代音乐课程发展的贡献:

(1)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著名教育家西塞罗的后继者。昆体良提出:课程应当包括文法、作文与写作、音乐、数学、体育与声调练习。

(2)针对古罗马长期轻视音乐教育的传统,昆体良提出音乐可以有益于演说家声音的柔和与动作的协调,因此是必需的学科。昆体良对音乐课程重要性的论述在当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杜威的教学思想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在继承和批判传统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强调以“学生”、“经验”、“做中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流派。他的最大贡献在于使教学研究及实际教学从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和教师这三个中心转移到儿童身上,儿童成为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际活动的中心。在教学思想发展史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

第三节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音乐课程的改革发展(以掌握要点为主)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这时开始,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积极倡导改革,要求废除科举,兴办学校。

1862年清政府受洋务派影响,开始建立京师同文馆等新式文化机构和学堂,接着全国各地兴办了许多新式学堂。

1901年建立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是我国最早正式设立音乐课程的一所学校。

1902年上海的务本女塾、天津的严氏女塾相继成立,均设有音乐课程,并请日本人任音乐教师。自此以后,音乐课程在中国逐渐形成规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

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规定了小学、初中直至高中均开设音乐课,普通音乐教育在建国初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1957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学校的美育教育开始被忽视,音乐课时被削减。

1989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1992年,全国开始实行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小学重新修订了音乐教学大纲。

2001年,全国开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废除了音乐教学大纲,制定了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了音乐课程新理念,设计了新的音乐课程总体目标。

二、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

中国古代的音乐教学基本是师徒相传,代代相授的。

到了近代,由于学校的兴办及音乐课程的产生,音乐教学才真正走向正轨。二十世纪初,学校的音乐教学是以乐歌的教学为主,1904年,沈心工出版了最早的乐歌教材《学校唱歌初集》,辛亥革命以后,音乐家李叔同也编写了乐歌教材《国学唱歌集》等。自此以后,我国音乐教学就开始了教授歌曲为主的音乐教学方式。

1912年,作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倡导美育思想。他指出,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人的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他认为应适合学生的特点,不可机械照搬外国的教学方法;必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他还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成果,不可一味崇洋。他以独创的精神,提出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对后来我国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化思潮在全国的席卷,外国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我国不断引进,对于音乐教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这一点从1923年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中就可见一斑。

30年代,国民政府颁布了各级各类的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目标、学时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和说明,中小学音乐教育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初级中学及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进一步强调了美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

“文革”中,音乐教学处于非常时期。十年**后,恢复时期。

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01年,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制定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第三章 音乐学习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音乐美的本质、基本内涵和特征,对音乐审美等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2、对现在学习理论有所认识,并能将之运用于音乐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教学与音乐教学的内涵,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2.难点:分组思考、讨论与交流

(三)教学方法、手段: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选出一位代表讲课;

2、讲述中既要准备PPT又要设计板书内容。

注意:讲课中内容简明扼要,条理清析;讲授时口齿清楚,表述到位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审美心理

一、音乐审美

(一)什么是音乐美

1、音乐美的本质(P31)

关键点:指在一定的审美理想支配下的“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

2、音乐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P32)

内涵: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音乐的精神内涵构成样式的高度统一。(1)音乐的形式美(2)音乐的内容美(3)音乐的特殊美

特征:非语义性、直观感受性和其听觉感受性。

(二)音乐审美

1、音乐审美意识与条件(1)音乐审美意识:是一种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人类意识活动。

(2)音乐审美条件: A、B、C、主体必须基于审美母的来倾听音乐 要选择适合自己什么能力和趣味的音乐作品 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感谢接触

2、音乐审美体验与音乐审美趣味

(1)音乐审美体验:指对音乐美的品位的体验,是在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感受和理解中获得的。

(2)音乐审美趣味:是指个体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3、音乐审美评价与标准

(1)音乐审美评价:音乐批评、审美选择、作品评选、表演比赛及音乐教学中的许多考试等等。

(2)音乐审美评价的标准:音乐的复杂性。

二、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

(一)音乐审美心理要求

1、音乐审美感知

2、音乐审美想象

3、音乐审美情感

4、音乐审美理解

(二)中小学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

1、小学生:小学低年级是听觉最敏感的时期。中年级是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想象力开始增强,仅限于简单的形象。高年级音乐能力逐渐全面发展,情感体验与理解越来越准确、细致。

[教材以外的知识点] 1~2年级音乐学习目标:

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3~6年级音乐学习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2、中学生:音乐感知发展完善,可以辨别调式。想象力更丰富,情感丰富,音乐教育应放在审美修养的提高上。

[教材以外的知识点] 7~9年级音乐学习目标

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

◆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关键点]从感知能力、想象力、情感体验、审美理解去解说。

第二节 音乐学习心理

一、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念界定(P42)

[关键词] 个体行为;行为能力;持久变化

(二)现代学习理论

1、现代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

2、学习理论在音乐学习上的运用 ①音乐学习的态度——动机的激发与保持

②音乐学习的方法——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获得、巩固和提高 讨论:学习理论在音乐实践中的作用

第三节 音乐教学理论

一、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1、音乐本位原则

2、协同融合原则

3、创造发展原则

4、情感体验原则

5、主动参与原则

二、发展性音乐教学策略

1、音乐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操作性

2、教学模式的多元综合

3、承认差异,允许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4、教学氛围宽松自由

实践教学:观看高中教学视频《京剧大师梅兰芳》,并组织讨论观看该课后的感想,哪些设计可以值得学习和借鉴?为什么?

第四章 音乐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教学目标的定义及功能;

2、通过比较,了解各个学段目标的不同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音乐课程目标的内容,并熟记三维目标 2.难点:能够确定和书写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学生自学、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课程目标

一、音乐课程总目标(三维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内涵: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状态 [选择教案片段,举例说明]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聆听音乐,展开想象,发表见解

2、模仿:动作模仿

3、探究:即兴式自由发挥

4、合作:集体表演形式

5、综合:音乐的意义和价值 [选择教案片段,举例说明]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音乐与相关文化 [选择教案片段,举例说明]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以过程和方法为途径,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

二、学段目标

(这一内容由学生看书自学,对比讨论各学龄阶段目标的一同)

第二节 音乐教学目标

一、新课程教学目标溯源(自学)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功能有:

1、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3、调节功能

4、激励功能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区别:

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去的长远的预期结果,带有强制性;而目标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操作性。

四、如何确定和书写教学目标

1、准备工作(页69)

熟悉教学总目标、学段目标、教学理念,看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学情进行分析,分析教材内容。

2、书写要求:

按三维目标要求,从三个方面进行。

描述: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行为标准(页72)

[注意]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切忌空泛、笼统。思考:根据一节具体的音乐教学设计《京剧的感受与体验》,确定该课的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观看初中教学视频《茉莉飘香》,并分组讨论:

1、2、观看该课后的感想,哪些设计可以值得学习和借鉴?为什么? 请为该节课设计三维教学目标,并说说设计的理由 第五章

音乐课程内容与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明确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2、能阐述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音乐教材分析的方法,学会音乐教材分析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一)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二)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四)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它与课程目标密切相关,既是对老师“教什么”的规范,又是对学生“学什么”的规范,同时也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不同的课程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内容。

二、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的具体内容

(一)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内容: 领域一: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情绪与情感

音乐体裁与形式

音乐风格与流派 领域二:表现——演唱

演奏

综合性艺术表演

识读乐谱

领域三:创造——探索音响与音乐

即兴创造

创造实践

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社会生活

音乐与姊妹艺术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二)高中音乐课程内容(六个模块):

音乐鉴赏

歌唱

演奏

创作

音乐与舞蹈

音乐与戏剧表演

其中,音乐鉴赏为必修模块,其余自主选择。

(三)各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看书自学)

第二节 音乐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方法

从知识与科学性、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认知与心理规律、编制技巧与工艺水平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评估。

二、教材编写的原则

1、审美为核心的原则

2、培养兴趣的原则

3、培养能力的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6、可行性原则

7、开放性原则

三、新教材特点分析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内容、过程,创设情境等都应是美的。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重视音乐为人文学科、素质教育的需要。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音乐以音响为主、以体验为主,以实践创造为主。

4、加强实践与创造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既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比如音乐鉴赏课,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听,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语言、身体动作、内心、歌唱主题、演奏等。其次,音乐教学和学习中不存在标准答案。

5、加强综合与渗透

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综合,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联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6、激发学生兴趣于始终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讨论:根据中小学音乐教材,分组讨论编写时如何体现了教材的特点。

实践教学:观看小学教学视频《国旗国旗真美丽》,并分组讨论:

1、请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其设计划分课堂的过程步骤。

2、说一说该课从哪些方面体现了音乐课程要求的。

第六章

音乐教学程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教学程序与教学程序的不同内涵与特征

2、了解音乐教学程序中交的程序和学的程序包括哪些环节及具体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音乐教学程序内涵与划分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程序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学程序的内涵(P106)

内涵:教学程序通常被称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展开和发展的基本程序,也是教师组织、调控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

教学程序是对教学过程的客观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主观设计,是主观性要素,应用规范性的语言加以阐述。教学过程则强调对主观设计的教学程序的客观实施过程,从教学结果来看是一个客观性要素,对它的阐述应是描述性的。

教学程序包括教师教的程序和学生学的程序。

二、教学程序的特征:

1、系统性和整体性。

2、有序性和连贯性。

3、开放性和多样性。

4、宏观调控性和统一性。

第二节 音乐教学程序

一、音乐教学程序内涵

二、教的程序

(一)备课(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具、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1、分析音乐课程标准和研究音乐教材

[举例]《玩具兵进行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设计

2、调查了解学生,进行学习者分析

3、查阅相关资料,创造性地选择与组合教学材料和汲取教学经验

4、确定教学目标及对应的课程标准

5、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指的是在对弄清一堂课的知识要点的逻辑主次关系后进行分档排列,弄清它们的逻辑主次关系后确定的课堂教学中要着力解决的基础知识,也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教学目标中提到的不一定是重点,但教学重点一定在教学目标中体现。

比如歌曲教学中的重点,是指为完成歌曲教学目标,在歌曲教学中应着重体现的方面,如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有感情地表达情趣与风格等。

(2)教学难点是教材中比较抽象的且缺乏感性认识,理论性和技巧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

音乐课中的难点多半是学生较难掌握、表达的某些乐句,大体集中在节拍、节奏、音准、歌词处理、歌曲表现等方面,甚至是某个节奏、某个音、某个字,它一般只是歌曲中的某一片段。只有这些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快的解决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6、进行任务分析

(1)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

(2)分析使能目标和其他支持性条件(3)写出结果类型和课的类型

7、设计教学组织形式(1)课堂桌椅空间形式(2)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8、合理安排教学方式

9、设计教具教学媒体等

10、设计教学方案中的教学过程

11、板书设计

12、教学反思

(二)上课——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导论、主体、结束)

1、导论

(2)导入的功能:(P121)(2)常用导入的种类:

①故事、谜语导入

②问题导入 ③律动、游戏导入 ④生活经验导入 ⑤情境导入

⑥利用旧知识导入

⑦直观教具导入 ⑧利用生动实例导入 ⑨绘画导入 ⑩动画导入 [作业] 

1、请为初一年级唱歌课《七子之歌——澳门》设计导入片段。

2、请为初一年级欣赏课《二泉映月》设计导入片段。

3、请为小学二年级唱歌课《金孔雀轻轻跳》设计导入片段。

2、结束部分

(1)结束部分的功能(P125)(2)常用的结束类型 ①归纳式结束

②比较式结束

③练习式结束 ④活动式结束 ⑤系统归类总结 [作业] 

1、请为初一年级唱歌课《七子之歌——澳门》设计结束片段。

2、请为初一年级欣赏课《二泉映月》设计结束片段。

3、请为小学二年级唱歌课《金孔雀轻轻跳》设计结束片段。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五)教学反思(教学后记)

(六)听课与评课

三、学的程序

(一)学习准备性

(二)预习

(三)上课——学生音乐学习活动展开

1、感知阶段

2、理解阶段

3、巩固阶段

4、运用阶段

[讨论]这四个阶段分别有什么不同?请举例

(四)练习

(五)自主学习

[举例]《金蛇狂舞》的片段

四、教学程序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自主学习、探究创作

3、活动参与、实践操作

4、质疑问题、商议讨论

5、因材施教、多种教学模式

6、灵活安排各教学程序

实践教学:导入练习与结束练习

每位学生自选一个课时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为其设计5分钟左右的导入环节和3分钟左右的结束环节。

1、分组分教室展示自己的设计,并在组内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2、每组派出设计最好的一位同学到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全班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第七章

音乐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音乐教学过程的内涵与本质特征,熟悉音乐教学过程规律

2、了解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音乐教学过程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教学过程概述

一、教学过程的内涵 [学生自学]

1、教学过程的广义与狭义概念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教学过程”的规定

3、新课标中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二、音乐教学过程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思考提问]

1、音乐教学过程的内涵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内涵: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表现和创作音乐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它是动态的过程。

2、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本质特征:动态性、发展性、教育性、多样性。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一)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音乐教学过程的规律

1、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由审美规律所决定的

2、音乐教学过程是“亲历的知”和“学理的知”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

3、掌握音乐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相统一规律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规律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规律 [讨论] 阐述音乐教学过程的规律和你对这些规律的体会和认识。

第二节 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一、主体性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师、学生

二、条件性要素及相互关系 物质条件、精神条件

三、过程性要素及相互关系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手段

4、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5、教学反馈(评价)

[本节以学生自学为主,对学生疑难处教师进行讲解]

第三节 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及主要任务

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学过程阶段论

(一)(二)

(三)1、三阶段论 四阶段论 各分阶段论 [这部分内容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 唱歌教学:

组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发声、视唱)——复习检查——新授过程——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2、欣赏教学: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横向、纵向结构论

横向: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纵向:起始——展开——生成——结束

二、音乐课的结构分析

(一)结构类型:

单一课:一节课完成一种教学任务 综合课:一堂课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

(二)组成部分:

导入——展开——深入——拓展——总结

(三)时间分配:

科学、有效的分配时间

三、学习类型的基本阶段

[这部分内容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

四、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页152)

1、音乐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

2、音乐教学过程的有效参与和无效参与

3、正确处理音乐审美与综合的关系

4、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5、问题处理及偶发事件的应变

实践教学:过程练习

每位学生自选一个课时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为其设计15 分钟的课堂过程。

1、分组分教室展示自己的设计,并在组内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3、每组派出设计最好的一位同学到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全班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第八章

音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定义,明确教学模式的优点及音乐教学模式的功能;对教学方法的分类与音乐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有大致了解。

2、了解当代的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并加以灵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能运用音乐课程的各种教学模式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课堂练习法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教学模式及分类

一、音乐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

1、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构建的、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泛型。(页155)

2、特点:(1)优效性(2)直观性(3)操作性(4)开放性(5)针对性

(二)音乐教学模式的功能

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推断功能。(页155)

二、音乐教学模式的分类:

(一)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1、情感模式

(1)参与——体验模式(2)情境——陶冶模式

2、行为模式

(1)示范——模仿模式(2)行为——辅助模式

3、认知模式

(1)传递——接受模式(2)引导——发现模式(3)自学——指导模式(4)探索——创造模式

(二)以音乐美学理论观点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

2、教学思想

3、功能目标

[以上三小点内容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

4、具体模式

1、操作体验模式

分析音乐或操作准备——部分操作体验——整体性操作体验

2、主体体验模式

唤起主体经验——深化与扩展主体经验——审美评价

3、文化体验模式

引导审美期待——体验文化特征——评价

第二节 音乐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教学方法:为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页166)

(二)分类

二、中小学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小学常用音乐教学方法:

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1)音乐欣赏法

(2)演示法

(3)参观法

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3、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提问的目的性

②要考虑问题的难易度 ③要掌握提问的时机 ④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思考]上一章节中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分别是什么方法?

(二)未来发展的趋势

1、重心向:“过程”研究发展。

2、外在表现形式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

3、价值表现形式由一维向多维。

4、方法与手段积极配合。

三、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1、体态律动教学方法

① 音乐学习开始阶段

② 身体各部分动作的和谐结合 ③ 大脑与身体间的协作

[举例] 《两只小象》的教学片断

2、游戏教学法

[举例]《小青蛙找家》的教学片断

3、创作教学法

[举例]《非洲音乐》的教学片断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1、首调唱名法

2、柯尔文手势法

[ 配合练习] 先跟着课件练习手势,然后自己编一条8小节的旋律,尝试用柯尔文表示出来

3、节奏唱名法

[ 配合练习] 自己编一条8小节的节奏,尝试用柯达伊的唱名法唱出来

4、字母记谱法

5、固定音名唱法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1、节奏朗读教学法

[ 配合练习]三条成语的节奏练习

2、律动教学法(1)反映训练(2)动作训练

(3)动作的变换与动作组合(4)动作游戏

3、声势教学法(1)节奏模仿(2)接龙游戏(3)节奏创作

(4)用声势为音乐旋律伴奏

[ 分组练习] 每组学生编一条8小节的旋律,讨论可以用哪些声势练习并将其表现出来

4、器乐表演教学法

5、创作教学法

(四)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1、自由探索

2、引导探索

3、即兴创作

4、有计划的即兴创作

5、巩固概念

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练习

每位学生针对上次实践课中展示的一个课时,重新修改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包括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方法)为其设计20分钟的课堂过程。

1、分组分教室展示自己的设计,并在组内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2、每组派出设计最好的一位同学到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全班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第九章

音乐教学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音乐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与特点。

2、探索音乐新年课程教与学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能运用音乐评价方法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课堂练习法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教学评价的理念

教学评价的定义:

根据教学设计中的预定教学目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程序的科学可行方式,对教学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全面评价。

一、关注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评价的根本目的:关注学生,促进发展,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对音乐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链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原则

二、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和内容的综合多元化

三、强调音乐实践,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 [该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

第二节 当代音乐教学评价的特点

一、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的区别

1、内容不同

2、重心不同

3、相互关系

二、当代教学评价改革的特点

(一)重视发展,弱化选拔,评价功能发生转化

(二)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指标多元化

(三)注重发展过程,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2、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第三节 音乐教学评价的实施

一、对学生的评价

1、获取评价信息 ①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基本格式:说明、问答题目、结束语 ② 测验法 ③自评与互评法

3、量化与定性分析评价信息 ① 评价信息数据的初步整理 ②

描述统计

二、对教师的评价:(页208)

1、课堂音乐教学评价

2、教师的自我评价

实践教学:观看音乐教学视频《欢乐颂》,分组完成课堂教学量化分析(每分钟统计一次),根据最终统计的数据,对该节课进行评价

第十章 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学目的: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程资源的概念、分类以及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三)教学方法、手段: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一、什么是课程资源?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页216)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最基本的划分即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页217的图表)

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方式有哪些?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如何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校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页220)①教师资源 ②学生资源

③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 ④学校宣传媒体的建立 ⑤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 ⑥校本课程的开发

2、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页242)

社区音乐教育人才、社区艺术组织机构、社区艺术展览、传统民间艺术、自然资源等

3、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页245)家长、音乐书籍、音像资料、音乐活动等(页219的图表)

三、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哪些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页218)

1、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

图书馆、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校内人文资源

教师群体、学生团体、校风校纪等

3、校内各种活动、演出、仪式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事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

四、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可以采取哪些可能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队伍建设放首位。(页221)

(1)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2)开展课外活动(3)用网络资源

(4)开展教师间的音乐交流(5)积累音乐课程学习与实践资料

上一篇:电力企业竞职的演讲稿下一篇:学生外出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