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能力培训

2024-04-13

折线统计图能力培训(精选10篇)

篇1:折线统计图能力培训

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小明为了表示20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

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 指导学生看图。

(2)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 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

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请你根据图帮我预测一下十月份我该进多少支钢笔比较合适?

(1) 学生先独立分析。分析完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 指出:这要用到更为复杂的统计,比如市场调查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开展讨论研究,组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一次数学课外活动。如果活动开展得好,我将给你加薪――给平时成绩加分。

篇2:折线统计图能力培训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2页。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

师:预测一下,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可能与统计有关)师:为什么这样说呀?

(屏幕上有一张表格,还有两位同学在统计气温。)师:大家都这样认为吗?

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内容。继续看大屏幕。(师点击课件)

二、新授:

1、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某地2012年月平均气温条形统计图。师:这是某地2012年月平均气温统计图。师:谁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师:在条形统计图中,是用什么来表示各月平均气温的。师:仔细观察这幅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师:想一想,条形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表示数量的多少

2、探讨学习第一道例题(1)初识折线统计图

师:大家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数据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示,请看。(课件动态演示直条变成点并连成线的过程)

师:这也是一幅统计图,谁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让学生充分想象,给予及时评价。

如有学生说出,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同学们,你想在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呢?

预设:生1:我想知道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生2:我想知道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生3:我想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生4:我想知道通过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什么规律。生5:我想知道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师: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究,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合作交流等活动,加强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

师: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幅统计图,并4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组长注意记录组员的发言,然后派代表汇报。比一比,哪组完成的最好。(学生在小组讨论后由组长派代表交流)预设: 相同点:它们都有标题,统计图的下边都有月份,左边都有温度,每一格都表示5℃,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不同点: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而折线统计图却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条形统计图只有横格,而折线统计图既有横格,又有竖格。

师:这些横格,竖格起什么作用呢? 如有学生汇报不完整,老师加以引导。

师:同学们真棒!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两种统计图许多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那么,你们认为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却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

折线统计图用线段将各点连了起来,而条形统计图不需要。)师: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通过这张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2012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重要作用,它能通过折线的起伏(教师做手势)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板书:清楚的反映出数据间的增减变化情况。

师:正因为折线统计图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同学们想想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统计图? 学生想到给以评价,(你的知识面真广)

老师也带来几幅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想看吗? 课件一一展示。(3)信息拓展

师:同学们,咱们保定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古城,我们一年四季生活在这里,你知道它一年中,哪个月气温最低,哪个月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呢?最高呢?

师:结合我们保定的气温,你能猜测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气温吗?

(我猜想这幅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温)

3、探讨学习第二道例题(1)了解公告信息

师:是呀,南方地区气温偏高,尤其是7,8月份,降雨量也比较大,容易使河流水位升高,造成洪涝灾害,所以进入雨季,我们要时刻关注降雨和河流水位,作好防汛工作。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某市2012年的一份汛情公告。指名读出公告的名称并说说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怎样才能更清楚的看出水位的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2)自学例题

师:课本第84页,就有一幅描述某地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变化的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与上一幅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并思考课本100页上面的4道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看书时间。(3)汇报交流,师:这两幅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纵轴上第一格表示31米,而其他每个表示0.2米,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通过观察第一格的弯曲部分及虚线),为什么要隐藏,折叠起来。引导学生回答课后问题

师:图中的虚线表示什么?

师:警戒水位是什么意思,历史最高水位表示这么,它们在统计图中起到什么作用。

师:说说自己了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给以及时的点拨及评价。

让学生预测该地7、8、9日水位变化,及可能发生的状况。播放录象

师:你还能想到那些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到的问题。

师总结:你看,我们通过对这些统计图的分析和研究,知道了这么多。可见,统计图确实能给我们在分析研究问题时带来很大的帮助。同学想不想继续研究呢?

三、课堂练习

师:好,在我们课本的85页还有一幅我国2000年至2011年部分年份水果产量统计图,请打开课本看练一练,以4人一小组讨论解决下面的问题,并思考还可以发现那些新的问题,组内交流后汇报。学生讨论开始,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

学生分组汇报,引导学生根据了解的信息联系生活实际的经验,谈谈看法。

鼓励学生提出的更多的问题。师: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或看出哪些问题吗?

进一步带着问题观察、分析,并且找出其中反映的一些实际情况(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我国水果的产量迅速增加,从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一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大家还想知道折线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是吗?这个的问题我们下节课再研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家庭作业,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课件出示:请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能力,选做一题。

1、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折线统计图》,并把他发到学校的网站上,大家共同交流。

篇3:《折线统计图》教学片段与评析

师:你们知道南京青奥会预定几月份开幕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表示:若青奥会时南京空气污染超标,将安排赛事延期举行。国际奥委会主席为什么这么说呢?生:如果南京空气质量很差,就会影响运动员的健康。师:遇到空气污染的天气时,尽量不要去户外活动。

课件出示南京从2013年9月—2014年3月空气污染天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略):

师: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有什么特点?

师:如果用一个点表示直条的高度,点应在哪儿?师用课件根据学生所指出示各点。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各个月污染天数依次是增加还是减少吗?根据学生比划,教师用课件演示连线过程,然后揭示课题。

设定目标:请同学们观察折线统计图,你们想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板书:由来、画法、结构、特点、作用

评析:理解是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而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需要在良好学习氛围中才能得以进行。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理解才能逐步深入。1由于学生对青奥会的关注度极高,教师将南京空气污染的天数作为上课的素材,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抓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系,从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出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上台找点、比划,感受污染天数依次是增加还是减少的变化趋势。3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疑问来设定目标,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了定向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片段二】比较交流,认识结构

小组讨论: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全班交流:让学生上台指着折线统计图说折线统计图的组成部分,课件出示名称。

师:刚才有同学问折线统计图名称的由来,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生: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所以起名叫条形统计图,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表示,所以叫做折线统计图。

评析:数学课的教学,要求教师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了解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提炼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和统计表比较而言,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意义、结构、画法、特点等方面有着更多的相似处,为此,教师让学生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片段三】自主尝试,体验特征

学生先独自在练习纸上尝试完成以下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1每( )个月统计一次空气污染天数。2( )月份空气污染天数最多,( )月份空气污染天数最少。3( )月份到( )月份空气污染天数是增加的,( )月份到( )月份空气污染天数是减少的。4相邻两个月中,污染天数增加最多是( )月份到( )月份,污染天数减少最多是( )月份到( )月份。

全班交流: 小组上台依次交流4个问题,教师适时用课件演示,其余学生评价和交流不同的想法。

教师提升:1点有什么作用?生:我认为看点旁边的数据和点的高度,可以知道每个月数量的多少。2折线有什么作用?生:折线可以看出增减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空气污染天数的变化情况?

生: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看出空气污染天数的变化情况。

预测:按照这样的变化趋势,你们预测四月份污染天数和三月份相比,会怎么样呢?你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这还取决于人们所采取的措施,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从小树立环保的意识,

评析:4个问题的出示,体现了教师的引领,学生自主尝试。为了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师提出两个核心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再用课件、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片段四】精心设计,整体构建

下面是我所设计的折线统计图一课的板书:

篇4:折线统计图点点通

【题目】 下面是某地2005年至2014年每年雾霾总天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

(1)( )年雾霾总天数最多,( )年雾霾总天数最少,相差( )天。

(2)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为( )。

(3)从图上你还能想到哪些信息?

【思路点拨】(1)这是一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其中纵轴上的数据表示雾霾的天数,横轴上的数据表示年份,图中的折线反映的是从2005年到2014年每年雾霾总天数的增减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雾霾总天数最多,有80天,2014年雾霾总天数最少,有54天,相差80-54=26(天)。

(2)由于折线总体是呈下降趋势,所以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为下降。

(3)折线统计图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除了可以知道一些基本信息,如2005年至2014年每年雾霾的总天数以及每年较上年是增还是减外,我们还可以从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在下降这个信息,知道这个地区的气候情况总体上在好转,并且大部分年份雾霾的总天数处在60~70天之间。还可以算出这10年雾霾的平均天数约是66天等。由此可以想到雾霾天气时尽量少外出,及时关闭门窗,有事外出应使用防尘口罩,平时还要加强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篇5: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7、108页。

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教学重、难点:怎样根据数据确定点,再画线段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师生谈话,由本班现在和一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引出课本中学生戴眼镜人数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调查,数一数我们班戴眼镜的有多少同学。(全班数,教师统计下数据。)

师:我还想了解一下,一年级时,我们有几个人戴眼镜,请举手。(数人数,教师板书出人数。)

师:通过这两个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现在戴眼镜的同学比一年级时多了)2.让学生读书了解统计表中的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也有一个关于戴眼镜的调查统计表,读一读,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一)全班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统计表统计的是六年级(1)班一到六年级戴眼镜的人数。一年级时有1人戴眼镜,二年级时有2人,三年级时有5人,四年级时有6人,五年级时有9人,到了六年级有7人戴眼镜。一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最少,五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最多。„„)

(二)表示数据(课件出示未完成的统计图)

师: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图中圆点表示什么,然后鼓励学生试着完成折线统计图。

生:图中的圆点表示六(1)班一到六年级戴眼镜的人数。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自己试着完成这个统计图。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让画的美观、漂亮的同学介绍画图的方法。师:谁把你完成的折线统计图让大家欣赏一下?说一说你是怎样画图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图,教师让画的美观、漂亮的同学介绍画图的方法。)

(三)分析数据

1.提出“议一议”第(1)个问题,让学生描述6年中戴眼睛人数的变化。师: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6年中,戴眼镜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会说: ●在一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最少,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人数越来越多,到了六年级有所下降。

●从二年级到三年级、四年级到五年级戴眼镜人数增长比较多。„„ 2.提出第(2)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只要说的合理,教师就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眼睛对人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措施,使学生养成自觉爱护眼睛的意识。生活实际,你能说一说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师:结合自己的(学生可能会说: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任务增大,有的同学只顾着学习,不注意休息,忽视了保护眼睛。到了五年级,能看的课外书有很多,有时候为了看喜欢的课外书,不注意让眼睛休息,导致视力下降。还有看书姿势不正确就会导致视力下降。写字姿势不正确也会造成视力下降。到了六年级,一些戴眼镜的同学做视力矫正,随时注意保护眼睛,他们的视力恢复了正常,所以在六年级戴眼镜的人数有所下降。„„)

学生的说法可能有很多,只要说的合理,教师就给予肯定。如果学生只说到戴眼镜人数增加,没有说到六年级人数下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矫正视力。

师:看来眼睛对我们非常重要,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了眼睛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壮丽秀美的祖国。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扇“窗户”呢?

学生可能会说:(看电视时,不要坐得太近,时间不要太长。看书、写字姿势要正确,按照老师说的“三个一”去做。每天坚持按时做眼保健操。尽管现在戴上了眼镜,但是只要注意矫正,养成正确地用眼习惯,视力还是可以恢复的。„„)

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四、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时时处处要注意保护好眼睛,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才能拥有一双健康的眼睛。

(一)(感受实惠)

1、要分析小明同学一个学期5个单元考试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应该选择()比较合适。

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2、要分析沙井天虹商场1-6月份某商品的销售额情况,你觉得应该选择()比较合适。

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3、练一练妞妞出生半年的身长、体重变化如下表,完成统计图

师:完成统计图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和周围的同学互相欣赏一下,互相评价一下画得是否正确。学生互相欣赏,教师可让画得准确、美观的同学展示作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画的。

(二)分层式作业

请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能力,选做一题。

1、请把你家里近六个月来

1、电费统计出来,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如果你家里有电脑,你能用电脑来绘制这张图吗,请试一试。

3、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折线统计图》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篇6:折线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页的例4,第72页的“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六的第l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复习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例4的复式统计图和“做一做”的复式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下面是某市上半年每月降水量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某市19上半年月降水量统计图

年8月制

单位:毫米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

学生甲:哪个月的月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

学生乙:6月份的降水量最多,是135毫米。

学生甲:哪个月的月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

学生乙:3月份的降水量最少,是35毫米。

学生甲: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毫米?

学生乙:二月与三月之间下降得最快,下降了13毫米。

学生甲: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上升了多少毫米?

学生乙:三月与四月之间上升得最快,上升了50毫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请大家阅读教科书第71页上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统计表中年份的表示方式跟前面的有什么不同?(前面统计表中的时间间隔相同,而这个统计表中年份之间的间隔是不相同的,有的是间隔三年,有的是二年或一年。)、

(2)画统计图时,在水平射线上表示年份应该注意什么?(在水平射线上表示年份时,应该根据经过时间的长短留出相应的间隔。・例如,1989年到1992年经过三年,间隔应该是留出3个长度单位;1992年到1994年和1994年到都是经过二年,

××市无线电一广、工厂产值增长情况统计图

(1989年一1997年) 1月制

无线一厂

无线二厂

(在下页)

单 位;万元

间隔都应该留出2个长度单位;19到1997年,经过一年,间隔应该是1个长度单位。)

教师指出:只有每一年留的间隔相同,画出的统计图才能正确地表示出产值增长的情况。大家按照教科书上给出的无线电二厂的数据,根据图例自己画出无线电二厂产值增长的折线。巡视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描点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完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统计图(如上图),让学生进行订正。

对于画图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们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并改正。然后教师让学生对照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厂的工业产值增长得快?(无线电一厂。)

(2)哪一年的工业产值增长得最快?(年一1997年)

2.做教科书第72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自己读数据、描点、连线。巡视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做题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教师出示下页图,让学生集体订正。

三、小结

教师: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

计图要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四、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71―72页上的内容。

篇7:折线统计图(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的例3、第70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六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引入新课用的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例3的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做一做”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折线统计图。它也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但是,它是根据数量多少在图中描出各个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因此,它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以折线的起伏,清楚而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例如,某玩具厂上半年产量情况如下表。

某玩具厂191~6月产量统计图

年7月制

一月 二月三月四月 五月 六月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1)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哪个月的产量最低?哪个月的产量最高?

(3)图中所示的1997年上半年的玩具产量是怎样变化的?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69页,请一名同学读出例3统计表中的各个数据,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画水平射线、垂直射线和每条射线上所表示的数据与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

(2)按数据的大小,在图上描出各点,如下图。

(3)再用线段将各点顺次连接起来,如下图。

单位;摄氏度

35

30

25

20

15

10

5

0 一月二月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4)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①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8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为32.5℃,1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为2C。)

②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月和4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上升了6.5℃。10月和11月之间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7.5℃。)

(5)小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教学过程(),回答制作步骤。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的题目。

教师先让一名学生读出统计表中的数据。再让学生看第70页上的统计图,并提问:

(1)统计图的水平射线上每一格表示什么?(表示1天。)

(2)统计图的垂直射线上每一格表示什么?(表示5件衬衫。).

教师让学生按照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上描点、顺次用线段连接起来。巡视时,教师注意学生描点是否正确,发现错误个别纠正。画完后,教师出示已画好的折线统计图(如下图),让学生集体订正。

红叶服装店销售衬衫情况统计图

(1997年5月×日至×日)

单位:件

教师让学生对照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天的销售量最低?哪天的`销售量最高?(星期二的销售量最低,为110件;星期日的销售量最高,为165件。)

(2)图中衬衫销售量的点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点趋势是上升的。)

2,做练习十六的第l题。

教师让学生看统计图,然后提问:

(1)统计图的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上的刻度分别表示什么?(水平射线上表示的是4月7―9日量体温的时间,垂直射线上所表示的是病人的体温。)

(2)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护士每隔6.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3)这位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最高是39.5摄氏度,最低是36.8摄氏度。)

(4)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37.5摄氏度。)

(5)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在4月7日6时至12时下降得最快,下降了1.5℃。在4月8日18时至1月9日13时.这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6)从体温看,这位病人的病情是恶化还是好转?(好转。)

四、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69页一70页上的内容,知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特点和作用。

篇8: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例谈

一、从外到内完整看图

解题时, 理解题意很重要, 有关统计图的题目, 怎样审题呢?笔者认为应“从外到内, 完整看图”。

如图1, 看外部:从标题得知, 统计的是2011年1~6月京海火车站旅客发送情况, 绘图日期为2011年8月, 横轴表示月份, 由纵轴的数据、单位名称可知, 一大格表示10万人。

看内部:每个点附近的数据表示相应月份的发送旅客数;一月与二月的数据对应点连成的折线呈上行, 说明发送旅客数增加, 是由于二月份为春运高峰;二月与三月的数据对应点连成的折线呈下行, 说明发送旅客数减少, 是由于到三月份, 春运已过;到五月份, 折线呈上行, 说明发送旅客数增加, 是由于“五一”假期中人们回家、出游以及返程等原因。总体走势为:一月到二月发送旅客数增加, 二月到三月, 发送数大幅下降, 三月到五月, 发送旅客数回升, 六月有所减少。

二、由外到内有序制图

折线统计图, 是利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通过“点与点连成的线”的走向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所以, “点”与“线”是折线统计图的重要部分。如何完成折线统计图呢?可以这样:由外到内, 有序制图。如图2所示。

先完成统计图的外部:标题、日期、横轴、纵轴、单位等。如果这些部分不完整的, 需填写完整。比如图2中, 标题部分填写“四年级二班”, 日期需填绘图当天的日期, 横轴补充“2011”, 纵轴补充“20、25、30、45”, 单位栏补充“台”。

再完成统计图的内部, 顺序是:描点、写数、连线。由统计表得知, 2009年为10台, 就在横轴上“2009”对应数据10的位置“描点”, 在点附近写上数“10”, 以此类推, 在“2010”对应位置“描点”, 在点附近写上数“19”……注意, 写数时, 要考虑相邻两点随后“连线”的走向, 不能和线重叠。最后连线, 需要注意的是, 从一点连向相邻的另一点, 不能跳越, 一段线与接下来的另一段线连接要自然, 不要出现像图2中“虚线”示意的那样, 连接处有交错, 就不美观了。

三、巧分数据熟练画图

通常统计图的纵轴标注数据, 但是在绘制统计图时, 遇到的数据并非正好是所标的数据, 如图3。

已知一月产值610万元, 二月产值540万元, 三月产值350万元, 四月产值832万元……

绘制统计图时, 先根据已知数据描点, 这时, 就需要在纵轴上确定已知数据所对应的刻度线。一月产值610万元, 看纵轴数据得知, “610”包含在“600~700”的这一大格, 而一大格表示100万元, 我们可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10份, 这样的一份就是10万元, 600增加这样的一份, 就是610, 这种确定刻度的方法, 不妨说成“十分法” (如图3A) 。二月产值的数据540, 不难发现包含在500~600的大格, 可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5份, 这样的一份是20万元, 500增加这样的2份, 就是540, 这是采用了“五分法” (如图3B) 。三月产值的数据350, 包含在300~400的大格, 可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2份, 这样的一份是50万元, 300增加这样的1份, 就是350, 这是采用了“二分法” (如图3C) 。有些数据, 还需要结合估算来确定刻度。比如四月产值的数据832, 包含在800~900的大格, 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3份, 这样的1份是33多一些, 比这样的1份少一些, 差不多是32, 只需把“三分法”的一份刻度线下移一点, 就可以作为832的数据线。

另外, 确定数据的对应刻度线, 可以利用纵轴以外的竖向网格线。比如图3中, 描出四月份产值数据的对应点, 可以在“四月”对应的竖线上确定 (如图3D, 根据“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处处相等”) 。

篇9:《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64-02

在课改实施之际,智慧课堂的观念为我们树立教学新理念指引了方向:在教学中,学生是自主探究的研究者、发现者,而作为活动的帮助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致力于挖掘新知的成长点,将静态的文本知识结合生活元素,引领学生主动走进探究之路,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荡漾起来,在运用中收获智慧的惬意。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研习教材,先通过观察“统计表”,说说获得的信息,继而直接指出“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并出示相应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后通过回答三个问题,完成读图分析的过程。例题呈现简洁、浅显,那么如何将新知更好地嫁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从浅白的例题中,捕捉新知的本源问题,挖掘表面图像以下所蕴含的内在信息,从而体会折线的魅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呢?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一、立足起点,迁移比较,引领主动思考

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起点,方能让新知的展开更加水到渠成。联系学生已有的统计经验来引出新知识,此时学生对新知会产生这样的好奇:为什么要学折线统计图?它的统计优势在哪里?

层次一:情境引入,探触起点。课始先分析当地室外气温统计表,以“能不能换一种方式,直观地看出比较结果?”一问激活学生旧知,进而呈现条形统计图。再通过浏览气象网站,引入发现折线统计图。“生活中统计气温怎么不用条形统计图呢?认识它吗?说说你对它的了解!”自然、简洁的导入,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生成了新的关注焦点。

层次二:探究新知,感知特点。和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同样“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怎样让学生从本源出发,有效地感知其优势所在?笔者认为,唯有体验、经历,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其作用中的“更”字。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经历从条形到折线的演化过程,将分离的直条缩小变成各个点,再将点和点联结起来,形成了各种走势的线段,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每段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从而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互不相连的条形刻画的数量是离散的、不连续的,而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点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可用来描述连续量,更能直观、全面地反映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多层应用,理性分析,提高统计意识

通过前面的两个层次,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为了让枯燥抽象的统计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此时教师还需帮助学生把生活融入到文本中去,为学生搭建一个掌握、运用统计知识的舞台,让学生在情境中迸发出生活与学习的激情。

层次一:尝试制图,引领分析。折线统计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统计图,但它与条形统计图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对于条形统计图,如根据数据找出其对应横、纵位置从而确定条形的长短,观察统计图并分析数据等,学生已经比较熟练,难点在于怎样准确地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亦是“统计”中任重而道远的问题。因此,在领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后,在画图、读图两者中,教学的侧重点应该在后者。故而在设计“画图”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学习活动,完全放手让学生经历“讨论作图步骤→独立制图→展示交流→分析思考”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折线统计图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层次二:多层应用,走向智慧。“学有价值的数学、必需的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基本理念,更是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此在练习的环节中,着重利用“折线统计图”这一载体,创建“人才招聘会”这一交流平台,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法,应聘“气象分析师”“绘图师”“营销顾问”的活动,让静态的数学习题以鲜活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把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气象分析师”,以启东、南极、吐鲁番三地8月份某天早、中、晚气温变化情况为素材,根据三幅特征明显的折线统计图,判断分别描述的是表示哪个地方?引导学生将统计的结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教师则随活动的进展,讲解“南极气候、吐鲁番气候”相关的知识,如此选择深化,彰显了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

“绘图师”,这题选自书本习题,旨在通过辨析体验生活中折线统计图纵轴中曲线部分的形成和含义。先通过学生自主完成绘图后交流该图中的有关信息,继而观察图中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动态显示锯齿形部分,互相说说表示什么意思?再通过出示纵轴完整和纵轴省略的两图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中的简洁美。

“营销顾问”,根据某电器空调部的一年销售曲线,根据统计图回答:

①说一说这一年空调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想一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如果每月卖出320台空调便能收回成本,那么有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哪几个月不亏不盈?

③如果你是这个商店的销售经理或者顾客,你会有什么想法?

综合型的变式练习,蕴含了统计知识的多种分析运用,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学会理性分析,促使学生亲身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学习的内涵则会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个练习,层层深入,内涵丰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感受到生活因为统计更精彩,体会到统计的价值所在。

三、总结升华,开拓视角,丰富统计表象

课末,借助课件安排“漫溯统计”的环节,从《周易》上记载的“结绳记事”说起,感受到祖先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分组统计的意识;经过时光的浸润,演变而成的当今生产、生活中形态万千的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学生的思维触角在此过程自然地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同时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熏陶,更丰富了对统计的表象认识;再结合各自在本堂课中的心情指数,借助手势表示心情折线统计图,从而让《折线统计图》从知识的教学走向智慧的生成。

知识是前进的阶梯,智慧是梦想的手杖。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应该选择从书本上静态的知识走向让学生个性灵动飞扬的课堂,让学生的心智在智慧的课堂中觉醒、生长……相信我们终将看到一个盈满创造与活力、蕴藏诗意和理性的和谐课堂!

篇10: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绘制统计图方面,本教材降低了一定的要求吗,为学生提供了帮助,帮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习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4、图例的设置

五、教学时数:3

单式折线统计图【1】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1~P22页例1及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1、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5

二、教学新课: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

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 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举例: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20

三、完成练一练 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 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0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学生说一说: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10

四、巩固练习: 练习四第1、3、4题

五、总结新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册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横轴

纵轴

描点连线

标注数据

填写日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2】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23 例

2、P24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2、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学生回答: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了解到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讨论讨论问题。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

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组织全班交流。学生独立回答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0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1、阅读第27页

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3、练习册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蒜叶的生长 【3】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教学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教学准备 记录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蒜叶的生长。(板书课题)指名回答。5

二、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出示28页例题图,提出问题:

做菜时常用蒜叶来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

2.观察记录:

学生交流在家记录的生长情况,完成统计图

3.提出问题:

(1)种在水中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2)其他小组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 4.记录蒜叶的生长。

(1)学生根据记录的从第6天开始记录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5.提出问题:

(1)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图中每组数据的差,说说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3)从实验数据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在小组里说说根须的生长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统计图:了解各小组第3天和第6天的根须长度,分别计算出平均数。

上一篇:月离我很近,你离我很远下一篇:争做党的优秀年轻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