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要有读书思维

2024-04-27

小学语文学习要有读书思维(精选18篇)

篇1:小学语文学习要有读书思维

一、教材分析

《读书要有选择》是苏教板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重点介绍了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其中,第一自然段写了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写了可以选择的读物类型和方法;第九自然段写了掌握这种本领的益处。本文内容浅显,结构清晰,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读能力的好材料。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初步懂得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二、教法、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训练,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本文内容浅显,通俗易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决定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最后运用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布鲁纳认为,“兴趣是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取了谈话式的导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读的书,然后出示有关读书的名言,如“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最后让学生读读,谈感受。老师总结:读书要有选择。(同时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我先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然后老师归纳:为什么要有选择地读书?可以选择哪些书?怎样选择?

(三)、解决问题

1、自学课文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在自学过程中,同桌讨论,准备汇报。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汇报、交流在学生自学课文后,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很有必要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首先,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错字;接着,就自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交流,最后小结,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四)、知识迁移“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篇2:小学语文学习要有读书思维

这是一篇一课时就能解决的阅读课文,内容浅显。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目标

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同桌交流、汇报。同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教学构想:

先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然后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最后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读书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唤起生活积累,激发“阅读期待”(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都学过或读过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和课文吧,想一想,都有哪些?

你觉得在我们已掌握的这些好的读书方法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结,揭题板书:读书要有选择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最想了解什么?

归纳: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可以选择哪些?怎样选择?

二、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

1、初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解决的。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你行吗?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欣赏你的读书情况。

2、指读:安排学汇报自己读书的情况,并随机正音和理解重点词语,如“无可厚非”“日新月异”等。

3、了解: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品读:开展阅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时记下你的收获。可以是关键词,重点词等等。也可与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5、评读:交流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6、小结。

三、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

1、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请你们再快速地浏览一下,记下你的疑惑,可先与同桌进行交流。

2、交流:我觉得书中对“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说的不够全面,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可选择的读物还可以再拓宽些。如一些儿童漫画、反映生活的漫画我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读物;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怎样选择展开补充和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再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同学们在读2~5小节的时候,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交流(条理清楚,分类说明等)

依据这样的写作特色,开展迁移性练习。

如:抓住“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这个话题展开叙述,可分类进行;如抓住“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怎样选择?”等话题展开,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以前选书的时候,有什么好的方法,要注意什么等,通过这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应该怎样选择等。

作业设计:

做《同步》,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书,并写明原因。

板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

名人传记

文学名著

工具书

篇3: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这一实际的现象提出我个人的看法与小建议,希望可以给读者一些小小的帮助。

一、教科学的语文

尽管在表面上看来科学与小学语文两个词差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但实际上所有的科目都应该具有科学性这一特征,不仅仅是数理性科目要具有科学性这一特征,小学语文也应该有这个特性。

教科学的语文就是秉承着一颗真挚的心,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用真正的情感,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沉浸在语文的大海里,渐渐对语文感兴趣。

如老师在教授学生《将相和》的时候,老师会用自己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古文精髓。其实对小学生讲解古文这一种比较枯燥繁琐且不好理解的文字,小学生会很容易上课分神,这样就要求老师要用一种真正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之中感受到我们中国古代汉字的博大精深,只有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思想感情。这其实就是科学,只有先理解文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又如老师讲授《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老师完全可以就分段的内容及文章的停顿处着手来讲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感受到那种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如果老师只是单纯枯燥地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的话,学生可能会难以直接的接受,但老师不能隐藏这些主要的思想感情,如果失去这些主要的思想感情,这一篇文章就失去了亮点,只有老师通过自己合适的讲解突出中心,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学好这一文章。

二、教游戏的语文

儿童的天性就是玩耍,生理年龄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在这一阶段对于游戏有着异常的兴趣,所以游戏完全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虽然游戏教学只是广泛应用于幼儿园教育,但其实小学教育的对象也是儿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来教学,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老师教授《司马光》时,完全可以以一种游戏的方式来教授。像这种历史故事型的文章,如果只是单纯地照着课本念,学生可能很快可会走神。虽然课本上的文字没有那么枯燥无味,但是现在的孩子还是会对这些失神的。如果老师以一种角色扮演的游戏性的形式来展开,那么课堂就会更加具有趣味性,可以要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角色的选择,并进行分组游戏。最后还可以进行整组的汇报演出,进行交流和学习,让学生在游戏中领略到课文的思想精髓。如果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上课,学生可能就会在游戏的角色扮演过程中自己学会感受文中人物在各个时刻的感想和思想,在游戏中提高课堂的实际效果。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希望可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三、教自由的语文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就有其教学的自由性。语文就是一门比较活的科目,不是死板的答案式教育,而是灵活的学习,所以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只有创建轻松愉快的氛围,在自由发言的课堂之上,才能让学生更加轻松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渐渐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老师讲解《詹天佑》的时候,在讲他建造的铁路的形态时,老师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不仅仅局限于对固定思维的理解,让学生只想成“人”字形,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比如让学生想成帽子或其他的各种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实现课堂的自由性。

如老师讲授《刻舟求剑》的时候,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寓言的意义,让学生自由的发言,去解读语文,也许学生理解得有所差错,但纠正的过程更加具有意义。也许有学生从课文的表面上理解课文有一些比较错误的观点,但这也不是根本的错误,只是学生可能在思维上走了一些比较错误的途径,只要及时纠正就可以了。学生并不是一台只会按照固定运算的程序,而是有自己思想的高级生物,可以允许学生犯错,才能让学生在思想上更加进一步。

总之,小学语文是很重要的,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开始重视自己教学的方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开始采取拥有儿童意识的教育性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毕竟作为小学这个阶段的特殊儿童,如果能够采用相适应的方式来教学,完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罗先慧,李云文,孙建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基于201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的统计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篇4:小学语文结课要有“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49-02

结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结课能够给教学带来画龙点睛之效。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结课环节仅仅是引导学生对一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与评价。这当然是结课的一种方式,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厌烦,没有新鲜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艺术性的结课,要让结课富有“滋味”,让学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一、突出“情味”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并且语言和情感两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课环节,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突出“情味”,再一次掀起学生的情感热潮。

【案例扫描】《爷爷的芦笛》(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结课片段。

师:同学们,“爷爷”的笛声总是能够让人们有美的向往:当你生活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爷爷”的笛声能够让你心旷神怡,因为这笛声是清脆的,这笛声是悦耳的。当你生活在惊涛骇浪的日子里,“爷爷”的笛声能够让你勇往直前,因为这笛声是勇敢的,这笛声是激情的。“爷爷”用笛声告诉强强,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历经磨难。这一篇课文分别写了哪里的芦笛?

生:梦中的芦笛。

生:眼中的芦笛。

生:心中的芦笛。

师:(随机板书,并圈出“心中的芦笛”)是呀,“心中的芦笛”给了强强成长的力量,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在这一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啊,爷爷的芦笛!”。(教师在课题前加上感叹词“啊!”)

师:来,假如这是梦中的芦笛,应该怎么读?

(学生读)

师:假如这是眼中的芦笛,应该怎么读?

(学生读)

师:假如这是心中的芦笛,应该怎么读?

(学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你们的不同朗读,很好地表现出了梦中、眼中、心中芦笛的不同。老师希望“爷爷”的芦笛声也同时能够永远地留在你们的心中,伴随你们茁壮成长。下课!

【案例分析】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和学生的情感是和谐统一的,结课环节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最高潮。案例中,当学生对梦中的芦笛、眼中的芦笛、心中的芦笛有了个性化的感知和品悟之后,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又回到课题,在课题加上“啊”这一感叹词让学生进行朗读,从而让学生的激情飞扬。

二、突出“诗味”

现在,小学语文界特别崇尚诗意语文教学,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具有诗一般的味道。在结课时,教师要突出“诗味”,让课堂教学余音绕梁。

【案例扫描】《槐乡五月》(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结课片段。

师:同学们,五月的槐乡是美丽的、动人的。现在为止,我们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比喻五月的槐乡?

生:五月的槐乡就像是一幅画。

师:像一幅怎样的画?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生:五月的槐乡就像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

师:你的比喻很生动,很好!

生:五月的槐乡就像一首动人的诗。

生:五月的槐乡就像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着。

师:是呀。这一节课我们就走进了这如诗如画的乐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槐乡的美。这一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案例分析】以上案例中,当同学们经过学习,对《槐乡五月》这一篇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在结课环节,笔者让学生用比喻句来说一说“五月的槐乡”像什么,学生用诗一般的语言对“五月的槐乡”进行了比喻,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再一次去回味课文的意境。

三、突出“创味”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结课环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再创造”,这样,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效拓展语文课堂学习的空间。

【案例扫描】《师恩难忘》(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结课片段。

师:同学们,学习了《师恩难忘》这一篇课文以后,你们觉得课文中的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人?他的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侧面对田老师进行了评价,都认为田老师是一位师德高尚,工作勤奋的好老师)

师: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付出多,收获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一副对联表达了教师具有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拿起你手中的笔,给课文中的田老师写一副对联。(同学们纷纷拿起笔来,开始写对联)

生:三尺讲台写春秋,一生心血育桃李。

生:教书勤勤奋奋,育人甘甘心心。

生:今日精心育桃李,来年桃李满天下。

生:花草竞艳靠甘露,桃李争荣靠园丁。

师:同学们,对联要横批呀,谁给这一联加一个横批。

生:师恩难忘。

此时,下课的铃响了,而同学们还在热烈地交流着自己的对联。

【案例分析】给学生一个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够跳出多美的舞姿。案例中,在结课时笔者让学生写一副对联送给田老师,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语言智慧,同时有效地拓展了课堂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篇5:《教育要有“田地思维”》读后

今天拜读了赵耿老师的《教育要有“田地思维”》,我觉得作者的教育理念和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今,我们的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很多孩子虽然从小就在农村长大,但是根本分不清小麦和稻谷,葱和水仙,绿豆和黄豆,球白和荷叶……他们所认识的各种蔬菜和谷类一直摆在超市的货架上,长在餐桌上。即使走到大自然中,我们的孩子对任何庄稼和野花野草也没有丝毫的兴趣,心底不能泛起涟漪。他们看到大自然的眼神是无精打采、是黯淡无光的,远远赶不上看到电子游戏和电子玩具后眼神流露出的炯炯之光。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若我们的孩子对神奇的大自然都丧失了惊奇和赞叹之情,那将是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农作物的生长是多么神奇的一个过程啊。我曾经和孩子们将绿豆种在泥土里,只要温度适宜,一个多月后就能开出雪白或淡黄的小花,过不了多久,就会结出豆荚,剥开豆荚,就是一粒粒或饱满或干瘪的绿豆,这个生长过程多么让人诧异和喜悦啊。一粒豆子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会变成了无数颗。收获之后的豆子可以用来煮稀饭,用来包粽子,用来生绿豆芽,用来作为种子……这一系列的过程,太曼妙了。

将农作物请进校园,让孩子们一起等待农作物的`成长,欣赏农作物生长的过程,感受生命的顽强,体会农民的辛劳,孩子们心底一定会生长出很多美好的情愫。

亲近自然,认识农作物,就可以从校园的空地,教室的花盆开始。即使没有成片成片的,也可以从一株一株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播撒种子,精心培育,关注成长,共享收获,这本身是一件诗意盎然的教学活动。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但是,要想他让心底诗歌旋律跃动起来,要想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要想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而这些联系,怎么引导孩子们去建立,当然,可以从种植农作物开始,让孩子们从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和缜密思考开始。

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它们的生长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人们和蜜蜂的辛勤劳动。而我们的人类的衣食住行,又和农作物的丰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了解到,食用油来自油菜豆荚,一些漂亮的布料来自棉花,可口的零食来自麦子或者稻米……这些联系不但会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还会让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等等。

农作物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只要我们合理使用,它就会激发孩子们对这个阔大世界的兴趣,会引导孩子们走上研究探索的道路,会让孩子们思维更活跃,闪闪发光。

赵耿老师说,“‘田地思维’告诉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教育要追根溯源,返璞归真。教育其实就在身边,并不神秘。”我深有同感。教师是农夫,是麦田守望者,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

教师要和农夫一样,从心底热爱,呵护我们的孩子。哪个农夫不为农作物牵肠挂肚呢?所以,我们要学会爱,深爱,真爱。

教师要认识到,农夫种植的农作物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是长得瘦瘦弱弱的荞麦,有的是长得高高壮壮的油菜;有的是绿油油在旱地里生长的麦子,有的是看上去绿油油离不开水的水稻;有的是可以四季常绿的小分葱,有的是秋种春收的火葱……农夫在种植庄稼的时候,要根据庄稼的特点来种植,这样才能有收获。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我们所面临的孩子,不是同一个模子里打造出来的机器零件,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内敛文静;有的调皮惹事,有的乖巧顺从;有的勤奋上进,有的懒懒散散;有的轻松考满分,有的成绩不如人意。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我们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这点更要向农夫学习,做到对每个孩子的特点了如指掌。只有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

要尊重孩子们自然成长的规律。农作物的生长都有一个生长周期,有的一两个月,有的三五个月。农夫都学会了等待,唯一的那个揠苗助长适得其反的农夫也只是出现在我们的寓言故事中。

孩子们也有自己成长的规律,也有自己的“生长”的节奏。我们要和农夫一样,学会等待,教育就是慢的艺术。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田地思维’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善于从大自然中获得教育的灵感,掌握教育的方法,懂得教育的意义。”遵循孩子们成长的规律,科学地引导孩子们成长,就是成功的教育。

我还想说的是,教育不一定都会成功。试想,一个农夫辛辛苦苦种西瓜,快要成熟的时候,遇到了冰雹天气,也会“前功尽弃”。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一定有收获。所以,我们比农夫要少一些“功利”心理。虽然,我们所有的教育行为,不一定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但我们依然要不离不弃,不屈不挠。因为种西瓜的农夫绝对不会因为一次遇到冰雹就放弃种西瓜。有句话对我们教师来说一定适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了这样的心理之后,我们才能坦然接受教育中的失败,才能越挫越勇,直面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努力改进。

好吧,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亲近农作物。让我们教师都能如农夫种地一样做教育,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如农作物一样,健康快乐奔放地成长。

篇6:秘书要有活跃的思维

写作外化,是由“思”到“文”,围绕着表意行文的目标进行的。表意,就是对运思中孕育生成的“意”进行表述和传达;行文就是用语言文字、一定款式和构成形式及其规则进行书写或操作。

写作外化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是主体能动的行为和思维的活跃。外化的关键是将思维内容和内部语言转化为文字符号。转化的基本形式是行文操作,通过一定体式的句、段篇的创造型建构,将运思孕育的“意态文”符号化。符号化是实现写作外化的鲜明标志,也是衡量写作成败得失的依据。

篇7:小学语文学习要有读书思维

我读小学时在农村,学校有一亩三分地,种满了各样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我们全程参与,劳动工具都自带,如何栽种、收割,老师亲自示范,我们体验的是合作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劳作结束,老师会让我们写作,文字都是真情流露,内容会共鸣。

尽管接触田地时间不多,但是我们的童年与大自然的联系从来没有割裂。

小时候的我们,零食来自大自然。我们采树上的桑葚,挖地上的芦苇根,烤知了,跑到园田里摘黄瓜、西红柿,不用洗,用手搓搓就直接吃了;没有玩具,我们就就地取材,在沙地上找贝壳、画画,挖沟渠,建城堡,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天马行空;在河里捉小鱼,捡小螃蟹,在沙地里挖个坑养起来。只怕你想不到,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沉浸在大自然的我们真是悠哉乐哉。书本上的理论,课堂里的说教,远没有在大自然中的体验来的真实、深刻。

教育,如果能通过学生与田地、与日常熟悉的植物在自然生长环境中的直接接触,感悟到生命的多彩、劳动的苦与乐,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

让孩子们回归大自然,才能在大自然中生活、学习以至于得到更好的发展。孩子们只有真正做到认识大自然、接触大自然,才能去喜爱大自然。《教育要有“田地思维”》就是将作者的这一思想传递给读者,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中去学习、去发展。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在自然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去尊重大自然,只有教师也去尊重大自然,孩子们才会有所反应。少些说教,多些分享;善于接纳,富于感受;让学生体验生命的成长过程,思考田地间的各样作物与自己生活的关联;学生在体验中观察,在饮食中去感受,然后再发表意见。教师要成为孩子爱生活的自然导师,也可以用自然游戏抓住这些顽童的心,然后将游戏内化为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将他们幻化成一群地球守护者,这样的教学亦会充满无穷的.快乐。

走进大自然,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也应该带着孩子走进田间,感受蔬菜水果身上的泥土和阳光的气息,有条件的可与孩子一起播下种子,一起收获果实,参加如拔萝卜,扯花生,挖土豆,摘豆角,掰玉米等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感受劳动的艰辛,享受收获的喜悦。学会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大自然处处是宝,有着太多的天然的玩具。如今,孩子们想要玩具,家长就会带着他们去各个大商场狂购,而忽视了我们身边现有的大自然中的“玩具”。为什么不带着孩子去大自然中“寻宝”呢?孩子在发现探索的过程中会爱上大自然。除了发现大自然的美丽,还可以发展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可以培养毅力,不怕吃苦,培养合作精神和相互帮助的能力。

孩子天生就有一颗好奇的心,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是老师和家长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用一颗开放的心,去观察,去亲历,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吧。不在乎教会孩子什么,而是去还原一种本真,培养孩子们探知大自然的兴趣和敬畏之心。

待在家里是想不出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游”的诗句的,唯有走进大自然,才能有所感悟。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孩子应该亲近大自然,在自然中寻找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篇8:小学语文教学要有自己的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 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 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 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 开放性教学, 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 以及生生交流, 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 触发思想火花, 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 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 不迷信权威, 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 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 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 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 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走上社会, 开拓学生的视野, 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二、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教学起点高, 手法新, 品位高, 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 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个性化的教师成功之路, 在于帮助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 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 一是实行教与学的民主、平等, 师生彼此尊重, 教学相长。没有平等, 就没有尊重, 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 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合作学习。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 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 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 全体发展。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 语文问题的多样化, 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 去参与讨论和辩论, 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 明是非, 分主次, 求同异, 达到培养个性, 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的关怀, 的教育本质要让课中谈话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 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 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关怀盈溢课堂。课堂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零散的, 不集中的, 这需要老师用凝炼的、富有激情的语言总结归纳课文内容, 提炼升华文章内涵。在实践过程中我深深体会老师必须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 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为了让课堂内容上下衔接自然, 不露痕迹, 思维流畅。老师还要注意在学习课文中恰当地使用过渡语。在语文课上, 我经常采用激励的评价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你今天的表现真出色!”“你真聪明, 这个方法老师真没想到, 谢谢你教给我们这个好方法。”“谁有不同的想法, 谁敢挑战他?”“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篇9: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儿童视野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儿童视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儿童的需要,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思想,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结合儿童实际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一、当前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儿童视野”意识。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都是从知识出发,首先考虑的是教学内容,其次是教学方式,最后才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至于教学内容儿童是否真正需求、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则经常被小学语文教师忽视。换言之,当前的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都没有真正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个性需求,儿童还未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充其量只是教师设计实施教学的依据之一。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无视儿童的现象更是处处可见。“教师以课堂”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烈发言作为教学成功的追求,以全班学生的”齐步走“而沾沾自喜,对于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则是置若罔闻。”教师的眼中只有自己、只有教材、只有课堂,却不见得关注儿童本身,忽视了“这位同学”,热衷于“教过了”而非“教会了”,此般小学语文课堂没有学生的激情投入,难以享受到参与其中的那种成功和快乐,其质量必然高耗低效。

2.“伪儿童化”现象泛滥。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地方的教师和语文课堂都是表面儿童化,什么都从激发兴趣和展现能力的角度出发,看似尊重儿童,其實只是让儿童扮演了群众演员的角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几无所得,只剩教师独角戏般的“炫技”。笔者在听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时,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教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通过一幅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呈现,帮助学生理解缺水之苦。看完课件以后,老师让学生联系实际想象雨天洗澡的情景,畅谈洗澡的痛快感受。许多学生觉得课文的描写有些夸张,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洗澡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根本没必要“大呼小叫”和“尽情享受”。很显然,教者没有从学生现实的真实生活状态出发去预设。课后交流时,教者认为,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呈现,相信学生一定能被带入情境之中。“相信学生”,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儿童化,是从教者的视角出发,用成人的眼光去设想儿童的生活,当然就与学生现实的生活状态远离了,难怪学生觉得课文描写有些夸张。“儿童生活成人化,实质上是以教师为本,以教者为中心,用理想化的状态来定位学生的生活,是典型的伪儿童化的表现。”

二、如何建构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科学化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除了需要感悟、品味外,也离不开科学,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相对精确和科学的。真正科学的教学方法一定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实践证明,一切以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儿童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教师要秉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认真挖掘教材中最合适儿童领悟和思考的知识、情感,从而真正汲取语文课程中的营养。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创新教学方式。”

2.游戏式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借此作为语文课堂的印子,首先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在层层推进,引入课堂主要内容,实现游戏与学习的无缝对接,这样的教学过程更加趣味盎然,学生更加主动活泼,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比如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猜字谜、词语接龙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很好地进行游戏学习,教师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3.自由法语文教学。尊重学生也包括尊重学生的自由这一内容,小学阶段是大多数人的最美好记忆时光,事实上,这个阶段的学习并不是主业,尽可能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轻松地环境中。这种自由也并非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散放”,而是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氛围的营造来让学生的身心都处于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状态当中。要提供大量时间来让儿童自己思考、自由阅读达到自我创造,自由心门自由敞开,学生才能更加自由地学习,学习效果才能更加明显。通过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解放学生思想上的束缚,让他们通过自己体验来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彻底摆脱传统语文教育那种“满堂灌”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也才能更具有效性。

4.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鼓励自由教学方式

自由的教学环境,才能够使学生不会受到太多的约束,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比较轻松自在的,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只有在一个自由、快乐的环境中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就需要营造这样一个快乐的气氛,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语

语文学科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小学语文是学生的初级学习阶段,那么有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对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有积极影响,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6)

[2]许纯林.学习兴趣要激发更要保持[J].人民教育.2011(11)

篇10:《读书要有选择》读书笔记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这是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对书籍和知识的一段富含哲理又充满诗意的诠释,如果要讨论读书的意义,我想也能从这段话中找到答案。

当我们懂得了读书的意义,就会产生强烈的“博览群书”的愿望。的确,为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博览群书”固然重要,然而人类历史悠久,书籍多如汪洋大海,有谁能在有生之年把这些书全读完呢?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才会告戒人们:“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象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 同学们听懂了吗?读书是为了“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这里的“系统”要求读书要有选择,包括选择书和书中的章节;而从读书中“学习东西”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写读后感。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想从读书中获益,就要始终做到“读书的选择”和“写读后感”,两者不可偏废:选择得好才会有读后感可写,选择得准才能写出主题突出的读后感。写读后感能使下次的选择更具系统性。

同学们,当你拿到一本新书时,有没有想一口气看完以便马上知道结果的欲望?没关系,就一口气看完吧,可以是走马观花式的,或是一目十行式的,先满足一下好奇心嘛。其实,此时的你只是在浏览,并不是在阅读。当你浏览了一本书后,想一想,有什么感觉,你喜欢这本书吗?还想再看一遍吗?想再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生动的故事情节、感人的思想内容、还是精彩的语言表达?不知不觉中,你开始了选择-------选择书的取舍、选择读书时的侧重面。然后当你真正仔细地阅读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时,你就会有意识地在你认为重要的、好的方面多想想、多看看,最好是再做一些记号,以便为了进一步的思考和体味再次阅读时容易找到。

篇11:小学语文学习要有读书思维

最近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郑毓信著),感触颇深。书中讲到: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特殊之处:我们应以数学为素材,也即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类比等一般的思维方法,同时又应当帮助学生超越一般思维走向数学思维,也即初步的领悟到数学思维的特殊性,从而就能在“学会数学的思维”这一方向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只有通过深入的揭示隐藏在数学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将数学课“讲活”、“讲懂”、“ 讲深”。这就是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教师并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又不仅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应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并逐渐掌握内在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不断形成数学能力、数学素养,获取多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法,从而“数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基本知识的掌握是途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的获取才是最终目的。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活动,一种经历,一个过程,活动和过程是不能告诉的,只能参与和体验。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感受,这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转化为能力的原动力。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醒目的格言:“做过的,浃髓沦肌。”

平日的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只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己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更有甚者,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真的,学生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是我教六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么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幅摸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了。学生的思考来源于何处?答案是老师的启迪和培养。我们做教师的往往都把主要力量用到让学生掌握现成的东西,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从不用思考,慢慢发展到不会思考,最后遇到问题也就不愿意思考了,这就会发生以上的情景。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做两件事:一, 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第二点,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自然就聪明,其实不然,一个好奇的爱专研的和勤奋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聪明学生。那么这种聪明在于教师的启迪和培养。现在的课堂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今年我带六年级数学,除了每周一节的数学思维训练课外,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设广阔的思维背景,力求做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提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教师绝不示范;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教师绝不替代。”这样做我觉得对启发他们的思考有一点作用,有时候我也会泄气,因为学生的答案往往和题目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在努力的坚持着.......在我们忙着应付各种考试的时候,请留一点时间让孩子思考。

篇12:读书要有计划

《读书要有选择》一文介绍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可以选择的四类书:

一、可以选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已有定评的古今中外名著。

二、可以选读一些名人传记,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思想。

三、可以选读一些科普类的书籍,从中既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又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四、可以选择一些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以便于我们随时向它“请教”一些疑难问题。

《精读与泛读》一文告诉我们:精读可以使我们对文章内容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泛读则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同学们在阅读时必须将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才行。

《读书莫放“拦路虎”》一文告诉我们:在学习时如果遇到生字,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如果你绕着它走,下次读书时,它说不定又要出来“拦”你“路”了。

《读书做记号的学问》一文告诉我们:读书做记号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书的内容,收到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资料,便于我们日后查找运用。

篇13:“老字号”振兴要有市场思维

首先要相信市场可以创造。市场永无饱和之日, 关键是让产品有新功能。有一家生产木头梳子的工厂, 指派四个推销员, 分头去佛寺推销梳子。第一个推销员回来了, 一把也没卖掉, 告诉领导“和尚觉得光头不需要用梳子”。第二个推销员回来, 卖了好几十把, 分享经验说:“我跟和尚讲, 梳子不仅可用来梳头, 还能刮头皮、止痒、活血、明目、美容……和尚听了就买了。”第三个推销员卖了好几百把, 说:“我仔细观察一番, 庙里香火很旺, 香客很虔诚地磕头, 头上容易沾香灰。于是我去找方丈, 劝他们多关心香客, 买些梳子放在每个佛堂前, 定期更换, 方丈欣然接受。”第四个推销员卖了好几千, 因为他看到不少组织个人给寺庙送礼, 就直接劝说方丈, 将镌刻有“日礼一佛”等字样的木梳作为礼品回赠相关人员。可见, 老字号的出路不仅在于推陈出新, 更在于让现有产品增加新功能。

其次要树立“肥水要流外人田”的思维。“肥水不流外人田”是小农经济观念。一方面, 任何一个中华老字号在国外做出成绩, 对其他老字号企业都有用。另一方面, 中外合作中, 一些不合理限制需要被移除。有些企业对外资持股比例有所限制, 这不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市场是竞争性的, 只要能最大限度盘活现有资产, 外资持股就是可取的。

再次是要意识到, 消费者观念正在发生巨变。经济学里谈消费者的大多是古典派, 重视所谓“经济人假设”:人都把“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作为投资的终极目标, 消费行为的终极目的则是通过找到最低价格, 获得最大满足。这些人一直这么认为, 或许上述假设还有理论价值, 但早已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是第一个起来反对“最优假设”的人。他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 即任何理性都是受限制的, 所谓“最优”只是空想;人类往往做不到最优, 退而求其次, 消费追求的是所谓次优。打个比方, 一个人找对象若一定要找最满意的, 那就必须不断等待, 可能一辈子也等不到, 大多数人结婚的对象是“次优选择”。然而一起生活若干年后, 我们会发现, 原来这就是最优选择。消费行为也是如此, 遵循的是较小遗憾原则, 而不是最大满足原则, 更不是最优原则。又比如, 我们经常说“不放过一个坏人”, 但却有可能因此冤枉若干好人。这些例子告诉我们, 我们观念都要变, 在对外引进技术、开辟市场时, 不要一味求最新、求最优、求最全, 要以充分实现比较优势、赢得市场为目的。

篇14: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

【关键词】小学语文;发展现状;儿童视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的施教对象是儿童,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想儿童之所需,在教学过程中更正以往说教式的课堂模式,以符合儿童趣味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融入课堂氛围之中,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

(一)忽略学生反馈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轻视学生感受的现象。随着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科学性提出的更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地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方法的改正,而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反馈,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形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二)过度重视教材内容

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教材为依托,进而将一些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的知识巧妙的融入课堂当中,而当前教师过分依赖教材,照搬照讲,延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创建生动有趣的课堂。教材中的内容以经典性课文、古诗词为主,不是简单地为学生讲解了表面意思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对教材展开分析,找寻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突破口。

(三)教师缺乏对课堂节奏的把握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均速”讲解的情况,即教师根据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案、讲解思路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节奏始终处于相同的频率,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要善于调节课堂节奏,张弛有度。例如在发现学生兴趣不高涨的时候,适时地让学生围绕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分组讨论。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儿童地位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儿童本位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授课的对象是儿童,因此教师要在日常课堂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态度,了解学生的所感所知,研究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掘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真正将儿童本位意识与自身的教学观念相融合。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容易以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分再细分,把一个整篇分成若干段落,再分析其题意,最后再把各段落里的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去记生字,背句子。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学生所做的事就是把教师所讲的内容记好笔记,然后背下来。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活泼爱动的时候,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感到乏味,甚至有的小学生觉得小学语文课就是背课文。要立足于儿童心理,教师在准备分析课文之前,可以事先让学生仔细听,待会儿让学生找找故事里的小细节。接下来,教师在绘声绘色讲完这个故事后,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比较教师讲的与课文写的有什么不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复述仿写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一再阅读短文,并深入思考与表达,无形中也就提高了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妙趣横生的想象力也让课堂活力四射,语文课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化学习

要想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关系到课堂氛围的活跃度以及语文教学的真正收益如何。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中描述的抽象性文字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例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时,儿童通过阅读文章对春雨的各种颜色及其作用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生动的动画,并让学生伴随着动画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的融入课文的情景之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同样以《春雨的色彩》为例,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解决了基本的生字生词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可以针对自身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探讨,也可以针对感兴趣的段落进行更为深入地剖析,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的复述,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小伙伴听,这样给予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面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与更为亲近的同学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整合教材内容,融入趣味性知识

教师在准备教学方案时,首先自身要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从而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性地整合,以达到更符合儿童趣味的目的。小学生由于具有知识水平不高、分析能力有限的特点,容易分辨不出课文的重点和经典部分,而且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导致儿童良好赏析机遇的流失,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给学生以适时地引导,例如在讲解课文时加入对课文背景及作者生平的介绍,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趣味性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眼界。

(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儿童的文学素养,得以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和文字抒发情感、表达见解,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例如:教师为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经典读物,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自主表达情感。学生在经过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可以达到激发思维的效果,视野的开阔有助于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分析儿童的思维方式,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弥补儿童本位意识的缺失。儿童视野并不是指要交给学生浅显的知识,而是指教师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材内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等方法提升儿童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罗良建.构建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3.

[2]刘光.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4(4).

篇15:教师读书要有五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武宏钧在他的《教师读书要有五心》一文中,给了我们很好的阐释。

当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为之所动。读书确实需要五心。首先要有向心,就是说读书人读书要有方向,有选择。所以我现在的目标肯定是读些教育方面的书,但其它书也得读,只是重点问题而已。希望通过读书,能促进教学。第二读书要专心。专心是读书的第一要务,朱熹认为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实际上指的是专心。说到专心,我感觉到惭愧,因为读书常是进不了状态,三心二意,似学非学,看完就忘记。这两天读书的状态还不错,能有一点思考、一点领悟,但还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水平。读了这篇文章,才深刻体会到,读书需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远离喧嚣尘世,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去读书,才能达到更高境界。第三读书要有疑心。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就是说读书最好是有疑问,因为有了疑问就会得到益处或是好处。世界上有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索”,多疑多思多

想,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把书上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第四读书要有恒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不断读书充电,是新时代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教师能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重要的标志,我们应该是一个读书人,一个职业的读书人。不过我真的怀疑自己能坚持多久来读书,我想做好读书计划可能是恒心的起点。第五读书要有慧心。一个人是否爱读书,体现出他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智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一个人只有热爱读书,他的经验才能得到充分拓宽、智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并且能够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所同步。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篇16:《读书要有选择》教案

了解歌德的生平简介。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学会选择书籍的方法,并了解掌握选择合适读物这种本领的益处。

重点、难点

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读书的课文?《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精读和泛读》。

这些课文告诉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根据已学过的读书方法,学习新课。

1.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使什么,并结合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章。

3.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点意思,可以分为几段?

4.评议课文使怎样写的。

以问题作过渡,总领下文,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讲选择读物的范围和选择读物的好事。

三、说说自己以后怎样选择读物。

板书:

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取更多知识

22读书要有选择

名人传记

科普类书

篇17:《读书要有选择》原文

当我们在新华书店或图书馆里,看到那一排又一排图书的时候,你是否会有一种如入“书城”的感觉呢?是呀,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多少书在等着我们去读哇!可是,要读完所有的书是根本做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读物进行认真的选择。

我们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呢?

第一,可以选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已有定评的古今中外名著。这类书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读了这些书,我们就能很形象地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感情才是美好的……在得到精神陶冶的同时,我们还会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出色的文章。

第二,可以选读一些名人传记。领袖人物、爱国先贤和科学家的传记,会向我们展现他们成长的足迹、奋斗的历程和光辉的业绩;展现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执着的追求。这类书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出巨大贡献,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这些人物的传记,我们也仿佛是在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思想,这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可以选读一些科普类的书。这类书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既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启迪智慧,帮助我们插上幻想的翅膀,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还可选择一些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这些都是最好的“无声老师”,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就可以随时向它们“请教”。

选择什么样的读物,往往因人而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读物。当然,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可以通过读书来培养的。一般说来,一个人兴趣越广泛,读的书越多,他的视野就越开阔,也就越能增强自己的才干。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我们应该通过有选择的读书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篇18:保障粮食安全要有新思维

重庆虽然不是粮食生产大市,但中央给我们的定位是:自给自足。因而,重庆人的饭碗也必须端在重庆人手里。

重庆人的饭碗如何才能端在自己手里?

稳定1100万吨的粮食总产有新难题

稳定粮食总产量,是保障我市粮食安全的基础。市农委反复强调一个目标:全市的年粮食总产量要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因为,这是保障我市口粮自给的底线。然而,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面临着不少新难题。

粮食总产要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首先就得保证粮食的播种面积在3300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要稳定在330公斤以上。以2013年为例,市农委就提出,在32个重点区县建立万亩高产示范片260个,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300万亩以上,以此来确保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油料达到52万吨以上。

单就稳定粮食的播种面积来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是耕地在逐年减少。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耕地(而且是质量较好的地)逐年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通过复垦来的耕地也在增加,但复垦的地多是生地,需要经过多年的熟化后,才能正式进入高产地的“序列”。

除因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直接减少耕地面积外,因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耕地的“非粮化”也在加快,使种粮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

其次是因种粮效益不高、农村劳动力缺乏等原因导致的撂荒地增多。前不久,笔者在渝北区大盛镇的隆盛村等地调查时发现,被撂荒的耕地都在20%左右。目前,在我市农村,耕地撂荒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而且还有加重的趋势。

除耕地减少、撂荒地增多给保证粮食的播种面积增加难度外,因种地劳动力的缺乏而导致先进的种植技术难以到位,也是影响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留守在家种地的多是“老弱妇残”。因而,从春耕备耕开始,我市农村普遍出现因劳动力不足,使先进的育秧、玉米等播种技术难以到位,水稻栽插的基本苗难以保证等新难题。

以上表明,粮食总产量要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并非一件易事。

保证技术到位要有新思维

面对种粮地在减少,先进的种粮技术难以到位影响单产等问题,保障我市的粮食安全,需要有新思维。

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春耕春播是保证粮食安全的第一关,也是基础性的一关。因此,从这基础性的第一关开始,就需要有新思维来破解这些新难题。

今年的春耕春播中,我市就有不少地方在用新思维,寻找破解这些难题的新办法。其中,通过集中育秧或工厂化育秧、保证先进育秧技术到位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合川区今年在水稻育秧方式上进行了改革,推行集中育秧办法。这一改革的“灵感”来源于2013年的育“救灾秧”。去年水稻育秧时节,由于冬干春旱,该区不少地方因缺水育不下秧。根据这一状况,区农委在水源较好的云门街道办事处集中育了20余亩的“救灾秧”。没想到5月下旬雨水充足后,原缺水的地方都能栽下秧了。因而,这20余亩的“救灾秧”发挥了大作用,秧苗很快就被原未育下秧的农民“抢”完。从“救灾秧”被“抢”中,合川区意识到,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方式来搞水稻育秧了,要有新的思维,创新育秧方式,以破解育秧中的缺水、缺劳力、先进技术难到位等难题。

合川育秧改革新方式是:在每一个镇街组建一至二个育秧专业合作社,然后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选择水源好的地方,集中育秧,重点为老弱病残、无劳力、缺水的农户育秧。区农委在云门街道和龙市镇搞示范,各镇街在区农委的指导下推行。这种改革后的育秧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缺水缺劳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选择好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育秧的先进技术到位,保证育出壮秧,保证栽插的基本苗。

在改革育秧方式上,潼南等地的工厂化育秧也是一种好的方法。通过工厂化育秧,还有效地推进了机插秧等新技术的使用,可以保证每亩1.4万株基本苗。

除在春耕春播环节要有新的思维外,在种粮的各个环节,都应有新的思维,来破解如病虫害防治、收割等环节的先进技术到位和劳动力缺乏等难题。

提高效益抵御风险要有新方式

保障粮食安全,最关键的是要提高种粮的效益,调动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要提高效益,也要有新的思维。

通过机制的创新来提高效益,抵御种粮的风险,就是一种新思维。今年,荣昌县就通过一种新的种粮方式——打造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并以此来化解粮食生产中的风险。

何谓粮食生产全产业链?据荣昌县农委负责人介绍:就是以荣昌粮食公司为龙头,与县内的种粮大户结为一体,形成从种粮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在这条产业链上,粮食生产中所需的资金、技术、销售、价格、效益都能够得到保证。

荣昌清升镇漫水桥村的赵光葵,今年从乡亲们手中流转了700多亩地来实行规模种粮。目前,他已与荣昌县粮食公司签订加入产业链协议。进入种粮产业链后,他不但可以获得由粮食公司统一办理的销售粮食总额30%的生产贷款,而且交售粮食的价格有了保障,还可获得加工销售后的二次返利。

今年,荣昌县已有8位种粮大户加入到种粮产业链中来,种粮面积达到1万多亩。

荣昌打造的这条种粮产业链,可以保障种粮大户种粮有效益,减轻种粮的劳动力投入,抵御一些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在种粮过程中,县里利用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为种粮大户机械化种粮武装起了耕地、收割等装备,使种粮从育秧、栽插、病虫害防治、收割等环节都基本上可以实现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力投入。

2013年,清升镇有一位种粮大户,在水稻收获时,由于收天不好,有几百亩的水稻因晒不干而使稻谷发芽受损。今年打造产业链后,为解决这一问题,县里支持龙头企业投入100万元,购买3台套稻谷烘于设备,建烘干厂。从今年开始,龙头企业直接从大户手中收购湿谷子,使稻谷收割再也不会受收天的影响,并可节约晒谷子的劳动力。同时,为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荣昌县还决定,为产业链上的种粮大户办理种粮保险,由县里承担75%的保费,种粮大户只承担25%的保费。在粮食价格保障上,县里也与龙头企业商量,实行每斤1.38元的中等粮保护价,如当时市场价低于这个价时,将按保护价进行收购。

全产业链调动起了种粮大户种粮的积极性。目前,加入产业链的种粮大户,还自己投入,改善水利等基础设施。

像全产业链这样的新方式,就是把各方面的资源要素,甚至政策资源都充分地发挥出来,有效地提高种粮的效益,提高各方面的种粮积极性。

在种粮新方式上,还可以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种粮的社会化服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从而破解种粮中的劳动力缺乏、先进技术难以到位等难题。

政策措施要有新举措

扶持种粮的政策和措施,是调动种粮积极性的激发力。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加大对种粮的扶持力度。但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上,也要有所创新,要从真正激发出种粮生产力上来制定和完善。

例如在种粮的直补上,已实施了多年的种粮直补政策,本是保障种粮效益、提高种粮积极性的好政策,但由于是普惠制,以承包地来“平分”种粮直补款,从而导致了种不种粮、种得好与种“应付田”都一样,没有起到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种粮积极性的作用。因此,需要进行完善,把种粮直补的政策效应用到真正的“种粮人”身上,才能更好地调动种粮的积极性。

农机补贴政策的执行上也需要进行完善。如能把这一政策更好地用到种粮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身上,就能调动起更多的“种粮人”来从事社会化服务,加快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上一篇:不明觉厉的新成语下一篇:在光里回望记忆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