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好书同行

2024-04-28

与好书同行(精选14篇)

篇1:与好书同行

与好书同行

工作两年多了,闲暇之余,也会经常翻看一些教育著作。老师们的个性不同,著作的风格也迥异。《给教师的建议》内容丰富,理论性强,看过之后让人受益匪浅;《新教育之梦》描绘了朱老师对教育的理想,引人思索,催人奋进;颇有争议的《班主任兵法》也是语言幽默,个性十足,给老师们打开了一扇窗。当然,在读过的书中,我最喜爱的,重读多次的是魏书生老师的著作,这或许因为我自己也是一名语文老师吧!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一书。本书中处处体现出魏老师的教学智慧。“愤悱启发皆有道”一辑中展现了魏老师细致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法,读“经师与人师”时我感受到了魏老师对学生强烈的责任心和育人的大智慧。

书中给我心灵强烈震撼的是第六辑内容“犯了错误怎么办?”让我意识到我之前的教育方法真是大错特错。我来给大家对比一下:本辑前四节的内容是“犯错误,写说明书”;“犯错误,写心理病历”;“犯错误,唱歌”;“犯错误,做好事”。而我之前对犯错误学生的处理方法则是“犯错误,写检讨”;“犯错误,挨批评”;“犯错误,罚扫地”;“犯错误,叫家长”。

大家一听就会明白,我把学生放在了我的对立面,只想着怎样去压制学生。因此,我使用的方法都是惩罚加教训,用过之后一点效果都没有,反倒让学生的心离我越来越远。坏毛病改不了,甚至还会变本加厉。反思后,我认为,我的管理方法是自私的,只想着去掩盖学生的问题,打压学生的坏习惯,却从来没有想过去帮助他们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一个成熟、理智的老师是不会用批评来代替管理的。魏书生老师的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管理班级的时候总是为学生的发展考虑,既能解决问题,又保护了学生的尊严。

首先,学生犯错误后他不让写检讨,而是让写说明书,使学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明白自己的错误,强化了好思想在心中的地位,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果学生的错误较深或者屡犯不改,魏老师就让学生自己写病历,找发病根源,想治疗方法,确定疗程,一步一步有计划地改正自己的坏毛病。其它的唱歌、做好事更是把学生往好的方面引导,避免制定一些让学生产生破罐破摔思想的惩罚措施。

这些好方法的背后是魏老师那颗对教育充满热忱与激情的心,对学生充满关爱与信任的心。

书中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在对待差生上,有魏老师专门为差生学语文写的“谁都能自己摘果子”,帮助找到他们差的根源;让差生组成“永远有效的后进生互助组”,为他们量身订制一些学习方法。在教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参照十条标准互相批改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布置作业,以自检为主,互检为辅,老师抽检;考试卷也让学生根据知识点自己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只能说,关于这本书,我想要和大家聊的太多了。

总之,看过了魏老师的书,我收获颇多。有好书相伴的教师生活是充实又幸福的,我愿意让自己的教育生涯一路有好书同行!

篇2:与好书同行

与好书为伴 与文明同行

一、指导思想

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与好书交朋友,与智慧牵手,让书籍为学生开启一扇心灵之窗,学校将举办“与好书为伴,与文明同行”读书节活动,通过活动使每一位学生在阅读中,沐浴文化的恩泽,接受传统的洗礼,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

二.活动目的1.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感悟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与修养。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活动主题

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徜徉书海

四.活动时间:12.10----1.6

五.活动内容及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

1.启动仪式:举行“读书节”开幕式。(国旗下讲话12月10日)

2.营造书香浓郁的读书氛围。

悬挂宣传横幅,刊出一期以读书或科技为主题的黑板报(展板),使校园充满书香气息。

(二)活动阶段

1.书签设计大赛(比赛通知另发)

对象:2—6年级

负责人:美术老师

2.“读书笔记”评比(比赛通知另发)

对象:3—6年级

负责人:语文老师

3.读好书 争阅读章

(1)每天保证读书读报时间

建议每天中午12:20—12:50为固定读书读报时间。

(2)读书节期间一、二年级至少读一本推荐书目,三到六年级至少读两本推荐书目。

(3)建议班级开辟古诗文或儿歌诵读栏

(4)每两周一次考核阅读章

5.开展“书香伴我行”读书主题班队

对象:1—6年级

时间:12月31日

负责人:辅导员

6.举办读书知识讲座(校组织)

7.评选读书之星

评比要求:酷爱读书,有良好的读书习惯;视野开阔,百科知识全面;坚持读书,完成读书记录与笔记。

评选时间:12月30日 负责人:班主任

评选对象:一到六年级 每班推荐3名上送政教处。

台州市路桥小学

2007年12月

附:

致家长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

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拓宽孩子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能引导孩子们明理,学会做个有修养的人;能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与好书交朋友,与智慧牵手;让书籍为学生开启一扇心灵之窗,学校将举办“与好书做伴,与文明同行”校读书节,通过活动使每一位学生在阅读中,沐浴文化的恩泽,接受传统的洗礼,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

值此我校读书节活动即将开始之际,为使这项活动取得实效,让每一位孩子与好书为友,在阅读中健康成长,我们敬请各位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要求孩子多读学校推荐的各种读物,拓宽阅读面,并支持孩子购书。

2、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亲子共读,打造书香家庭,点燃孩子的读书热情。

3、能定期与孩子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在交流中赏识孩子,鼓励孩子。

4、指导孩子写好读书笔记,并加以检查、督促,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5、帮孩子每天安排30分钟左右读书时间,持之以恒。

篇3:与青年同行美丽同行

一、做年轻人所做,赢得青年人的尊重

学校体育工作有教学、活动、业余训练等等,杂事颇多,显然仅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融合年长者的经验、青年人的活力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团队,才是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工作中,笔者常常与青年人同行讨论,将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系统分类,充分相信青年人的能力并且放手让他们去做,不仅由他们牵头去制定教学、训练、大课间和校内体育竞赛活动计划,而且由他们为主去组织实施,碰到困难,我再去主动帮助解决。譬如运动队的出操时,当负责训练的青年教师因为某种特殊的个人原因未到,我就主动顶岗帮助照应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训练内容,维持训练秩序,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组织大课间活动时,我就主动地问青年教师,看看是否有需要帮助解决的难题;运动会中,我还会主动承担最繁重的裁判任务……常年累月的坚守,既保证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赢取了青年同行的尊重。尽管大家平时工作付出很多,都很辛苦,但我与青年同行们的合作却一直很和谐,很愉快,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二、急青年人所急,走近青年人的生活

体育学科在学校群体中的弱势不是个案,青年教师当自我价值不被认同时,可能会牢骚满腹,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当年笔者与校长有三个私下约定:

一是学校体育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不论本组青年教师谁是责任人,身为组长的笔者首先担责,由笔者与相关责任人共同改进,如果改进不到位,首先批评笔者。

二是本组青年人违反学校规章制度,非原则性的问题,尽量由笔者与当事人沟通,在组内解决。

三是学校年终评优、评先必须按比例足额分配给体育组。这种敢于担当的举措,既让青年同行实现于自我价值,又让笔者走近了青年同行的生活。

三、想青年人所想,走进青年人的世界

篇4:多读书与读好书

记得当年我在部队当兵时,一位首长教育我多读书时经常拿某政工干部非常喜欢读书,以至于把书读到几乎没书可读的地步,甚至连医学、工程、机械方面的书都读,尤其是擅长于读词典,不管说到哪个词条,他都能大致知道页码范围,一翻即得。这个不知是否真实的人和事,一直成为我贪婪读书的动力之一。

如今,若干年过去了,想必不会再有无书可读的情况,因为那时,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百废待举,书籍印刷出版远远跟不上人们的阅读需要,因此才会出现无书可读,不得不去读词典的情况。现在的出版业非常发达,书籍多到令人无论如何都看不过来的地步。可是,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进行选择,提高读书效率,尽可能地读好书,读有用的书,少读无用的书,或者是误人子弟的废书。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正在步入现代化建设征程的当今中国,尤其需要通过阅读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

有人说,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的、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整本阅读变为选择阅读,从详细阅读变为快餐阅读,从家庭或图书馆阅读变为网络或手机阅读,就连书本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单纯的纸质书本变为电子书本等,有的人甚至完全不读纸质书本了。

面对这种阅读变化,我要说的是,本人无意指责快餐阅读,因为毕竟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提高阅读效率,但是,做为一个中国人非常需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而快餐阅读绝不会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要想充分享受阅读乐趣,必须进行深度阅读和广泛阅读,也就是要多读书。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带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读书增长知识、拓宽視野、陶冶情操、提高能力。我的体会是,每天挤出一两个小时,读读杂志、小说,或者散文、特写、随笔等,还要在网络上阅读新闻,了解各类信息,以此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只要长期坚持,就一定能够做到多读书。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所读到的书都是好书和高质量的书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可以从专家、学者向全社会推荐的优秀书目中,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喜好有选择地阅读;其次,还可以通过先阅读书评,了解书的内容和专家评述,从而作出是否优秀作品的评价,再确定是否阅读;第三,可以从每年出版的新书目录中寻找好书;第四,可以以作者来确定是否优秀作品,许多名家治学精神严谨,所写之书多为精品,绝无半点粗制滥造,自然应该成为我们阅读的首选;第五,可以从每年大量出版的名著精选中找出自己最喜爱看的书来阅读,因为,出版社的编辑们已经帮我们事先选好了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完全用不着我们再花功夫去选。

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尽情享受阅读之美!

篇5:与好书同行作文400字

比如,我读了《我们爱科学》这种杂志,就了解了一些科学基本常识,了解到了一些前沿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了解到了许多我感兴趣的事情。

看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套书,让我知道了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各朝各代的兴衰更替,知道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我为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自豪!我一定发愤学习,熟悉中国历史,为国家多作贡献。

阅读了《鲁宾逊漂流记》,知道了鲁宾逊在海上漂流的经历和他的发现。我学到了他那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一定认真学习,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还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虽然又聋、又哑、又瞎,但她用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和智慧,写出了许多让我们颇受教育和感动的`书。她一个盲人能这样有毅力,那我们怎么不能好好学习呢?我一定要学习她在困境中的心态和毅力。

这些都是课外读物。课堂上的书也为我传递了更多的知识。比如《语文》,教会了我们汉语拼音、查字典,教会了我们如何写作文,教给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通过学《数学》,知道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倍问题……学会了逻辑推理。

还有学《英语》,能让我们顺利地与外国朋友交流、沟通,促进国与国的发展。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本本好书,给我知识,给我智慧,给我力量!真是开卷有益呀!

篇6:“我与好书同行”之青鸟永住我家

淮安市车桥镇徐场小学:刘路指导老师:刘桂芹 一只青鸟在我们身边飞过,它就是幸福。《青鸟飞过》这部书是比利土著名作家梅特林克写的,讲了:主人公们——奇尔奇尔和米琪儿穿越于“回忆之国”、“夜之宫殿”、“幸福花园”之间,努力地在寻找一只代表幸福的鸟,却不知道那只鸟就在他们身边。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只代表幸福的青鸟,那么幸福又是什么呢?

我的父母都是残疾人,爸爸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没有人照顾,一只脚踏进火盆里烧伤,没了;妈妈说话不清楚。爸爸在快四十的时候才和妈妈结婚,就是因为这样我的童年过的特幸福。

记得有一年冬天,因为我的顽皮,不小心掉进了附近的池塘里,爸爸闻讯赶来,来不及脱下衣服和鞋子,一头扎进池塘,把我救上来了,可是,水太凉,我着凉,感冒了,爸妈每日没夜的照顾我,看着爸妈那疲惫焦急的样子,着实让我感到了好久。让我感觉到,拥有伟大的母爱和父爱也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篇7:学生作文 好书伴我同行

惬意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捧上一本好书,坐在窗边。等待一缕阳光从窗外洒进屋中。一边沐浴着阳光,一边喝茶,读书,这就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曾有人对此表示不解:现在事科技发达的21世纪了,任何人都觉得看电视、玩电脑比看书有趣多了。为什么你还是钟情于读书呢?对于这种疑问,我表面上从来只是一笑而过,心里却总是感叹:谁让我和书解下了不解之缘呢!

第一次接触书,是在我3岁的时候。那一天,我和爸爸去商场,忽然,我被一些奇怪的“方盒子”吸引了。拿起一看,惊奇地发现里面竟然还有图画和字。于是我便好奇地问爸爸:“爸爸,这是什么?”“这是书。”原来这是书呀。这么神奇的东西,我也要。所以,我恳求爸爸帮我买了一本书。就这样,我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这就是我的第一个书伙伴——故事书。后来,等我上了小学,我有了我的第二个书伙伴——教科书。当我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发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于是我热情地去打招呼:“你好啊,书。”他也回答我说:“你好呀,从今天开始,我就要陪伴你走过你的学习生涯了。我是你的新伙伴——教科书。”直到现在教科书这个好朋友还一直陪伴着我。

上了小学之后,我才知道有一种书叫做名着。当然,他们现在已经成了我的.好朋友。我常常阅读一些名着。比如中国的四大名着:《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还有一些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所写的小说:鲁迅的《呐喊》、《狂人日记》,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家》、《春》、《秋》;我还常阅读一些外国作家的着作: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小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和恍若真实的场景描写常常让我产生一种幻觉,让我觉得好像身临其境。除了小说,我还常常阅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她是我的最爱,文中优美的文字和清新的语句常常使我陶醉其中,文中一些-句子也极有哲理,每看完一篇文章,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不但是写作方面得到启示,在身心方面也得到了成长。

篇8:与读者携手与企业同行

福建读者吴勇毅:时光如逝, 岁月如梭。

15年前踏上撰稿人之路, 10年前结识《现代营销》这个“良师益友”, 两年多前光荣成为《现代营销》“商战大视野”栏目的撰稿人。

可以说, 从呱呱坠地, 咿呀学语, 到蹒跚练步, 渐渐长大, 走向成熟, 《现代营销》创办已十多春秋, 真是太不容易!这期间付出了各级领导和编辑的多少努力啊。《现代营销》默默地、忠实地记录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记录着中国营销队伍的成长和壮大, 为中国营销鼓与呼、呐与喊, 发出应有的光和热, 这已成了她永恒、重要的使命。

当我翻看珍藏许久、已有点发黄了的10年前的一本《现代营销》时, 内心突然有些沧海桑田的感觉, 也顿涌出一股成就感, 感谢《现代营销》, 感谢它伴我成长, 给我力量, 给我宽广的舞台, 让我驰骋, 收获丰收。

在高主编的力荐之下, 如今我有幸成为《现代营销》的特约记者、重点栏目“商战大视野”的特约撰稿人, 感到一种难于言状的自豪与光荣, 更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面对这份重任, 面对一个个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焦急目光, 我不敢有任何怠慢。每月都针对市场财经热点, 认真构思每篇“商战大视野”的主题, 浏览数百个网页面, 点击上千条信息, 搜索和观察政策与市场的每个变化, 努力撰写每一篇营销实战案例, 希望让专题能多少帮助中小企业看清热点财经事件、领悟时兴营销思路, 进而给企业的投资和营销活动带来启发和裨益。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希望在今后的不平凡日子里, 让我和《现代营销》一如既往地努力, 倾尽绵薄之力, 为一批又一批急等成长的中小企业和创业者纳与喊、鼓与呼!

陕西读者汲剑磊:2009年, 众多的中国企业都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一边是被世界金融危机搅得七零八落的国外市场, 一边是独善其身如火如荼的国内市场;一边是民族品牌遭遇向上提升的“瓶颈”, 一边是“山寨”风暴席卷全国;一边是国内企业出巨资收购陷入困境中的世界知名品牌, 一边是国外品牌逐渐放慢了对国内知名品牌的并购……对于这样的局面, 用狄更斯的一句名言———“这是希望的春天, 也是失望的冬天”来形容最为贴切。

一场不期而至的金融海啸使许多世界知名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境, 也使得手握重量资本的国内特大型企业“蠢蠢欲动”, 一时间, “抄底华尔街”、“收购国外知名品牌”成为了业界争相谈论的话题, 但是, 须知并购不等于成功。据统计, 全球六成以上的并购案例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我们曾引以为傲的TCL收购汤姆逊和上汽收购双龙, 现在被证明是很大的决策失误, 这理应引起业界的警醒。相对而言, 之所以我国的特大型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 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以国内市场为主, 并且大部分是国有垄断型企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国并没有真正的世界级企业, 更不用说世界级的品牌, 而仅仅通过简单的兼并重组也不可能培育出世界级的企业或品牌。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仅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目前来说, 我国的品牌已经具备了向上提升的条件, 但还缺乏向上提升的“内功”, 而这需要每一个相关领域,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 共同的探索和实践。相信通过各界同仁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不久的将来, 世界品牌之林中必将出现中国民族品牌的身影。

天津读者刘北辰:两年来, 贵刊刊用了我多篇稿件, 分别刊登在【经营投资】【经营论坛】【经营策划】等专栏, 看了样刊使我逐步了解了贵刊。给我的印象是贵刊办刊很正规, 和作者联系密切并有交流。样刊、稿酬寄的也很及时, 刊物版面安排合理, 内容丰富生动, 对读者群有较好的针对性, 编发的文章多数理论联系实际。许多稿件阐明问题都能从案例分析入手, 文章笔触生动, 可读性较强。

另外, 贵刊的办刊宗旨也受到高校有关专业师生的青睐。贵刊不像某些所谓学术期刊那样板起面孔讲话, 连篇累牍地刊登所谓的大师理论, 而我们的课堂不缺理论, 教材中古今中外各派营销理论几乎都有, 缺憾是如何把理论运用到营销实践去创造效益。贵刊的一些专栏文章从具体案例出发, 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这对我们教学很有帮助。我们把有关的专栏文章推荐给所指导的研究生、本科生阅读, 他们也觉得很有收获。对他们研究课题, 写论文都很有启发。

读者寄语:

安徽读者王平:书架上讲市场、讲营销、讲策划、讲品牌的杂志, 用“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来形容, 一点儿也不为过。甚至于有些杂志为了在第一时间捕获读者的眼球, 还做了夸张的腰封, 大有“天马行空, 舍我其谁”的飞扬跋扈之势;而有的“傍名人”, 宣称某某大师、某某专家、某某教授重点推荐、强力支持, 好似在劝读者:名人都青睐我们了, 你还等什么呀?!相信我们, 没错的!

错不错, 只能由读者来评说。略过它们, 我捧起了一本最新的《现代营销》。从文章的选题、策划、约稿、组稿, 我惊喜地看到, 它已经日渐成熟, 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色。各个栏目版块, 既立足于自身, 相互之间又紧密配合, 共同为一个目标发力。

在众栏目版块中, 有一个版块, 虽然, 它被编排在后面几页, 然而, 这并不妨碍它的灼灼光华, 并不阻碍它发出自己的声音。

无须再详细描述刻画, 大家已经知道了, 这是《现代营销》中的《经营管家》。

在这里, 既有理论, 又有实务。在传输理论时, 它摒弃了教材中正襟危坐、一本正经说教的形式, 引经据典, 结合实际, 将晦涩难懂的理论, 做成一道道通俗易懂的精神之餐, 使读者在享用美味的同时, 潜移默化中已经汲取营养。

祝愿《现代营销》越办越好, 祝愿《经营管家》在江湖中能更加巩固自己管家中的管家地位。

广西读者欧海青:能够在2009年第9期《现代营销》经营版“经营策划”栏目中再次与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 我感到非常荣幸!众所周知, 在现实中, 很多生意的竞争, 几乎都是脑力的竞争, 是商业心灵的竞赛, 其实质就是策划的竞赛;策划是谋略的结晶, 是成功的先导, 是“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的艺术, 而“经营策划”栏目, 则为经营策划这种艺术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富有鲜明特色的舞台, 其特色主要表现在: (1) 针对性强。 (2) 实用性、可借鉴操作性强; (3) 思维灵感启发性强; (4) 可读性强。

由于“经营策划”栏目的以上特色, 使其受众者变得越来越多, 栏目的品牌效益也越益显现出来。

另外, 在实际的经营策划运作过程中, 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 要注意在确定策划主题时, 应力求避免同一化和扩散化。 (2) 要注意策划中必须重点运筹的七个问题。a.策划实施中的人际关系对策;b.策划实施上的有利害关系组织或团体的对策;c.策划实施中的资金对策;d.策划实施中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对策;e.策划实施中障碍因素及消除对策;f.与策划实施有关的政府机构对策;g.与策划实施有关的法律问题。 (3) 要注意在策划中, 当创意和可操作性两者不可兼得时, 应果断地放弃创意, 直取可操作性。

山西读者薄志红:作为《现代营销经营版》的撰稿人, 值此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能受约对杂志和投资经营者写感言, 笔者深感荣幸。但可以肯定该刊值得投资经营者一读, 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实用型”投资经营杂志。对该刊的印象, 笔者觉得“她”无论是栏目布局还是文章选题, 可以说是做到了精益求精。文章页页耐读, 篇篇耐看, 特别是开篇———“谈经说道”栏目, 篇篇都可称上品。文章从投资者和其经营中的闪光点入手, 以大道理启发人, 真正让读此文的投资经营者, 能潜移默化就会吸收“养分”, 从而让自己的经营更“出彩”。当然“经营投资”栏目给准备创业者以“指路”, “经营点拨”栏目给已创业者以“指点”, 总之所有栏目都各具特色, 各有千秋, 非常的不错。

在此, 我想对投资经营者说的则有三点:其一, 对于准备创业者, 想要做, 就要用“心”去做, 并应从自身实际和当地条件出发去选项目, 同时, 还要当心“假”项目, 选项目必须做到成竹在胸, 不可盲目。其二, 对于刚创业者, 想让自己的“事业”发展壮大, 讲“诚信”非常关键, “事业”成功者多数都离不开“诚”字。其三, 对于创业经营多年者, 不免会遭遇“困境”, 但凡事贵在坚持, 如果能把握大局, 锐意进取, 紧跟形势, 多大的坎肯定都会过去。

最后, 笔者衷心祝愿《现代营销》越办越好!

贵州读者龚光程:我是《现代营销》的老读者了, 从2001年到现在, 我和她已经打了8年的交道, 使我学到了很多做生意的知识、技巧。我深深觉得, 她是创业者的良师, 经营者的益友。《现代营销》有许多栏目办得非常好, 文章内容通俗易懂, 讲述的营销技巧容易被读者克隆运用到自己的经营过程中, 这比较符合《现代营销》的读者实际, 因为他们主要是中小投资者。

篇9:与好书同行

开辟新的家园

随着人类的扩张,野生动物昔日的家园被人类占为己有,无处藏身的它们面对这样的现实,到哪里再给自己找一个家呢?它们不得不展开奇思妙想,四处寻找安身的地方。

狐狸是英国最著名的乡村流浪者。它们智商高、爱冒险,现在已经适应了住在城市边缘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里的蟋蟀很多,这成为小狐狸生存的主要食物。英国每年大约有50万只狐狸幼崽降生,因此垃圾填埋场的食物依然短缺,成长中的小狐狸还要为食物竞争,只有最健壮的、适应性最强的才能活下来(图1)。

(1)它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虽然它存活下来却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只能寄居在人类的世界里

红鸢的适应能力不如狐狸,它们用了较长的时间学习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20世纪30年代,这种鸟在英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只,如今它们也在城市里安了家。英国铁路网有长达2万英里的铁轨,铁轨两边有1.2万英亩的边缘地带,这给红隼的生存带来了希望(图2)。

(2)铁路线两边生活着500只红鸢,其中150对正在哺育后代

从18世纪~19世纪,在英国,人们为了分割田地,种植了长达32万公里的灌木树篱(图3)。那些因森林被夷为平地而失去家园的林地动物,把灌木树篱当作它们新的庇护场所(图4)。灌木树篱为小动物直接提供了食物,他们的生存也间接支持着体型更大的动物。

(3)图组:5月的花给年幼的蜘蛛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4)典型的林地动物苍头燕雀可以在田野中的灌木树篱中找到丰美的食物

动物的适应能力令人惊异。面对变幻莫测的环境,它们没有选择的权利,惟一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这一切的变化。

人类的醒悟

人类作为地球统治者,千百年来一直在破坏动物的家园,现在人类也试图做些什么来挽回曾经对动物的伤害。

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小山庄,人和动物的矛盾时有发生。由于栖息地和食物的减少,一些西伯利亚虎不得不冒着危险来到村庄寻找食物。一只雌虎躲到农夫家的地下室里近10个小时,因为这个村庄有很多狗染上了狂犬病,这只老虎吃过这里的狗,人们担心这只老虎正在生病,否则它早该冲出来了。农夫的妻子坚信这只老虎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求帮助,她通知老虎救援小组带着射手和麻醉飞镖赶来营救。1个多小时后,一只两岁左右的雌虎被抬了出来,它果然在生病,身体非常虚弱。专业人员为它检查了身体,又给它喂了些食物,但是由于严重的犬瘟热它还是死去了。

这是一个让人伤感的结局,但是农夫一家的做法鼓励了老虎救援小组,他们以试着帮助西伯利亚虎生存的计划,替代以往任其自生自灭、任其让偷猎者捕杀或将它们卖掉的做法。那种残忍的偷猎贸易将使现存的350只野生成年西伯利亚虎很快消失,所幸的是,人们没有让这样的悲剧继续。政府组织以及民众都行动起来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图5)。

(5)图组:人们的努力使得这种华丽的“大猫”继续成为森林之王

继续同行

世界各地的动物保护主义者,都在尽全力拯救濒危野生动物,令人欣慰的是乔治·沙勒的行为让人们找到了对野生动物更好、更实用的保护方式。

50年前,大猩猩还被认为是残暴的动物,是人类遇到的最可怕的魔鬼。现在,在卢旺达、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边界线上,有两个被茫茫人海包围的森林小岛,那里就是650只幸存的高山大猩猩惟一的家。乔治·沙勒走进高山大猩猩的家,成为第一个敢不带武器去接近大猩猩的人(图6)。为了挽救大猩猩,乔治·沙勒和艾米·维达一起发展景区旅游,他们小心翼翼地使一些高山大猩猩习惯与人接触。很快,卢旺达人民就开始以拥有高山大猩猩而骄傲与自豪,他们开始自发地保护高山大猩猩的家园。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这个国家第三大外汇来源。

(6)他不但没有受到大猩猩的攻击,而且还走进了大猩猩的内心世界

如果没有乔治·沙勒1959年发起的保护野生动物的运动,可能今天的高山大猩猩只能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为了拯救濒危的中国大熊猫,作为纽约动物学会的熊猫专家,乔治·沙勒又积极参与了救助行动(图7),并写出《最后的熊猫》一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他还在从阿拉斯加到西藏的辽阔区域内,帮助美洲虎、羚羊等野生动物建立起自然保护区。乔治·沙勒从揭开高山大猩猩的生活习性开始,逐渐成为世界著名的保护野生动物的生物学家。在每一个主要的项目完成之后,乔治·沙勒就回到他在森林中的办公室,把他所有的发现都写下来,以留给全世界共享。乔治·沙勒说:“我喜欢开发新的、美丽的地区,研究新的物种,给它们留下历史或者说让它们有进化的历史。我希望这并不是野生动物的讣告。如果我们懂得动物,如果我们尊重它们、同情它们,它们同时也会给我们人类相应的回报。否则的话,许多地球上的珍贵的动物将慢慢地、悄悄地消失。”

(7)1980年,乔治·沙勒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科学家一起研究大熊猫的西方人

篇10:经典润泽生命好书伴我同行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经典润泽生命,好书伴我同行》。

经典是人类文学长河中大浪淘沙筛选出来的珍贵典籍,她体现民族的最高智慧,承载着哲人的思想光辉,渗透着圣贤的谆谆教诲。所以在我们本次活动中,大家要多读经典。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典范。经典就是“恒久的典范”。“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些经典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让我们从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只有日日诵读,才能形成广博宽厚的思想和人格。

作为一名老师,只有不断阅读,才能让自己一步步地成长和成熟。在读书中平添几分书香,几分涵养,几分和谐与厚重,在收获教育智慧的同时,又收获着成功与自信,享受着专业成长的幸福和快乐。而作为一名学生,只有不断阅读,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底色变得博学、儒雅、灵动、厚重。想一想,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有安徒生相伴,有格林兄弟相随,倾听美人鱼的故事,观赏敦煌飞天的精美,无助时有真挚的夏洛,迷茫时有睿智的孔丘,这该是多么惬意的理想乐园。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人生境界。阅读一本好书,能够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心灵的窗户。

同学们,作为一个和你们一样,曾经走过求学之路的大朋友,我还有一点想法提供给你们,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准备走进书海遨游一番时,请带好两样东西——敏锐的双眼和思考的大脑。因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激发我们的大脑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这样才会印象深刻,过目不忘。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书读得多却不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但当你思考越多,你就会清楚地发现,你知道的其实很少。

篇11:与好书相伴作文

书,是什么?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伟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老师说,书是知识的海洋。父母说,书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可对于我来说,书是带给我欢乐的伙伴!

小学的时候,我可不像一部分同学那样热爱看课外书,我觉得那是枯燥、无聊的象征。所以作文水平也好不到哪去,一写作文就头疼,总是挤牙膏般磨叽大半天。每次在课内外、同学间谈到名著内容,我只能跟在后面附和着;每当老师寻问所看书籍时,我总是举不起手来……这或许有那么些尴尬和不好意思,但谁让我对书不感兴趣,这只能怨我自己啦!爸爸也拿我没办法,只好天天逼着我看书,可这也是左脑进右脑出,打发时间罢了。这样的情况延续了一段时间,直到三四年级时的一个休息日。那天午后,闲来无事,本想看看电视,但想起了爸爸出门前的叮嘱,便忍住了。回到书房,拿起一本书,坐到阳台上看了起来。温暖、舒适的阳光照到身上,让人十分惬意,偶尔有丝丝凉风吹拂过脸庞,使人感觉清爽。不知是不是太阳和微风的`作用、相衬,我不知不觉间放下了对书的“芥蒂”,敞开心扉地在书海中尽情遨游――主人公的悲惨,我替他难过;故事的曲折离奇,让我捏把汗,不断猜测;幽默的语言、神情,我不禁嘴角上扬……如果说,我是一名游客,那书中的文字就是优秀的向导,他引领着我,领略大自然的鸟语花香、鬼斧神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各国曾历经的激烈、雄壮的战争故事;还有各大家为人处事的奥秘……我们一起展开奇妙的世界旅行,不断变换心情。

我再也不觉得书是枯燥的了,相反,它给我带来了欢乐,如同朋友那样。这位特殊的朋友伴我度过了纯真的小学时代,现在,又随我踏入多彩的中学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那薄薄的故事书、童话书变成了一本本厚厚的世界名著,我们的友谊随着那书页的增加而变深。它,丰富了我的课余知识,让我的写作水平也随之提升,在老师同学面前不再尴尬。与好书相伴,渐渐地,征文名单上时常有我的名字;老师寻问时,有我举手的身影;与同学交谈,回响的是我的声音。

篇12:与好书交谈作文

德国思想家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是的,读好书,就像结交了益友良师。读好书,让我们仿佛徜徉在和煦的春风里,心旷神怡之余还能获益匪浅。

那是一位笔名为“三毛”的台湾女作家的作品。当时,语文老师说要奖励我一本“三毛”的书,我还以为是《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心里还嘀咕着“我都上初中了,怎么还看小屁孩看的书呀!”,便不觉有点发笑。但当我收到书的时候,我才发现此“三毛”非彼“三毛”,这是一位来自宝岛台湾、有着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三毛的`书――其名为《撒哈拉的故事》。它的封面简约而美丽,好像是一个闪烁着奇异光彩的宝盒,吸引我去打开它,欣赏它。一页页崭新的页码从指尖流过,我渐渐地沉浸其中,脑海里也在一点点的勾勒出美好的画面。在撒哈拉沙漠,三毛与荷西的相遇,相知,相爱。在那里,他们举行了婚礼,没有豪华的教堂,没有亲人的见证,但却拥有撒哈拉朋友们的祝福。还有三毛所描述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沙漠里的人,让人既忍俊不禁,那些异域风情民俗也令我无限向往。

第二次接触三毛的书,我有点欣喜若狂,这又是语文老师推荐我看的。我很期待她是否又会像《撒哈拉的故事》一样,带给我无限欢乐。可这次不一样了。这本书名为《梦里花落知多少》,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悲伤的气氛,因为她心爱的荷西离世了。读过《撒哈拉的故事》的我明白,他们虽然没有过多的言语表达炽热的感情,但是他们以超越东西方文化以及年龄的差距深深地深爱对方。可是,荷西却与三毛永远的诀别了,这对她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在那段时间里,三毛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有几次甚至都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痛失所爱的悲恸,我虽然不能够感同身受,但我也随着三毛形销心伤。幸好,三毛的爸爸妈妈不离不弃地陪伴在她的身边,与她一起共渡难关。

闭上眼睛,细细的回味着书中的情节,与三毛进行心灵的交谈。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像电影片段一样,不断在我脑中闪回,使我醍醐灌顶:对待爱情我们应该执着追求,同时也要保有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对待友情,我们应该善待,以宽容的心态,不太去计较得与失;而对待亲情,我们应该珍惜,不能任性妄为,枉费亲人对我们的包容。在三毛的身上,我看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对友情的宽容,和对亲情的珍爱。

篇13:与经典同行

有幸, 早在孩提时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初次相见, 是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 今天老师来教大家念一首古诗, 好不好?”“好!”然后, 老师就将一张色彩艳丽的儿童画贴在了黑板上, 只见几只红嘴白鹅, 在碧绿的池塘中嬉戏, 各具情态, 喜欢上了画上那群活泼可爱的白鹅, 爱屋及乌, “古诗”这个名词和那首“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便烙在了我心里。

再次的偶遇, 我的胸前已系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六年的小学生活, 让我和她有了多次的亲密接触———

听人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现在想想, 真正对于杭州的西湖有一种莫名的神往, 是看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在阳光的照耀下, 西湖水金波澄澈, 圈圈涟漪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又在阴雨的天气, 近近远远的山峦, 在一片灰蒙蒙中, 宛如披着面纱的少女, 神秘妖娆。特别喜欢苏轼将西湖与西施进行类比, 两者同样不需刻意修饰, 自然之美, 令人陶醉, 让人向往。

升入高年级之后, 对于古诗, 不再仅仅停留于诗意的欣赏, 更多的是去挖掘诗人在寥寥数字中所蕴涵的深刻情意———

第一次认识爱国诗人陆游, 是在读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后, 诗中, 陆游形象地描绘了中原沦陷, 百姓在外敌践踏下苦苦挣扎、生不如死的悲惨生活, 他们望眼欲穿地等待南宋军队的解救, 换来的只是敌人残暴的对待, 却不见南宋军队的身影。陆游的义愤填膺在末句“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彰显无余。虽然已退居在江阴的家中, 但是他对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却有着深深的同情, 含蓄地鞭挞了那些苟且偷生的南宋统治者。念念不忘国事的他, 满腔悲愤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这样一位先人, 我的心中升腾起一种别样的情感, 同样是华夏的儿女, 同样是中国人, 有的, 一生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宁而操劳奔走, 有的, 一生堕落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中, 也许我不能左右他人的人生价值观, 但是我却能坚定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之舵!

如今, 漫步在中学的校园之中, 一路与她同行的我, 羡慕着“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明白了“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道理, 感动着“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 感叹着“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胸怀……

一路上有她, 我是如此幸福……

【点评】

与经典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 更是小作者感悟经典的魅力, 思想不断进步与成长的历程, 行文流畅, 语言深刻, 是一篇好文章。

篇14:与好书同行

每逢岁末,必是各个行当最繁忙的时刻。近年来,“盘点”几乎成为出版业及其专业媒体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在盘点的过程中,因为角度不同、专业程度不同、目的不同甚至数据来源、统计方式不同,所总结出的“年度图书排行榜”(以下简称“图书榜”),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读榜”也成了出版业人士与专业媒体的嘉年华。

曾经有学者认为,“图书年度榜单是大众阅读的风向标”。笔者窃以为,此说在当下有可商榷之处。仅就笔者所见而言,各类媒体、网站乃至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图书榜”何止成百上千?风向标无非辨识风向的标尺而已,现今各种风向标摆出不同造型,让读者如何来一一辨识?

在大数据语境下,“图书榜”实质上反映的是“大众阅读”这一本质。所谓受到大多数人青睐的“好书”,它既要在市场上有较好反响,又要有一定的阅读价值,但就当下中国出版业的现状而言,前者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无论什么样的排行榜,实际上都不能僭越大众阅读的选择底线,一言以蔽之:金杯银杯,不如读者的口碑。

因此,作为“特选”的排行榜,它必然与“群选”的大众阅读世界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前者基于评委的眼光,而后者则基于大数据的海量筛选——时至今日,因为渠道的复杂、销售层次的多元化以及中国庞大的地域面积与流通人群,以至于没有哪个机构可以拿出准确的、全国范围内的大众阅读数据。借此,我们只有因地制宜,结合“大数据”这一特殊的时代语境,从各大“图书榜”中管窥2014年中国大众阅读的一些特点,进而探索出中国出版业在未来短期内的发展规律与市场前景。

本文力图解答三个问题求教于诸位方家:一、在大数据语境下,“特选”的排行榜与“群选”的畅销书究竟有何种的差异?二、结合特定的时代环境来看,“图书榜”究竟反映了当下出版业的哪些指标?三、“图书榜”的不足之处又在哪里?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出版业有各类年度排行榜近2000种,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据库,本文不可能一一罗列。本文仅以新浪网、《出版人》杂志、凤凰网读书频道与《新京报》主办的四大“图书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寻2014年大众阅读的若干规律,并为2015年出版业的发展提出建议与设想。

我们必须正视,当下是一个“数据化”的时代,而出版业是数据化程度最深的领域之一。毋庸置疑,经历了互联网与个人通信终端二十余年的发展,数据化的社会正在逐步建立,而人类获取知识的习惯,也正在从单一媒体的纸质阅读向多媒体阅读缓慢转型。在这样的语境下,以“图书榜”为研究对象,讨论传统阅读的发展路向,显然有着非常现实的学术价值。

四大“图书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除却“畅销书排行榜”之外,其余上榜图书皆由评委投票所决定,而非单纯依赖于市场销量或图书馆的借阅排行,这有点类似于体制内的奖项评选。因此,评委的个人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能否上榜。“图书榜”真正所反映的,是“特选”而非“群选”。

经典究竟是“特选”,还是“群选”,这是困扰世界文化史的一个老问题,其思想背景就是精英与民粹的二元对立。长远来看,在大数据时代下,只能代表“人文社科”以及“纯文学”的“图书榜”,似乎显得有些孤立。

在这些榜单中,如《路遥全集》《王鼎均回忆录四部曲》《邓小平时代》《雾霭:俄罗斯百年忧思录》与《陈独秀全传》等有一定深度与较高文化价值的人文著述屡见不鲜。平心而论,这些书未必畅销,也未必比网络小说更有影响力,但它们共同呈现出一个特征:数据化社会下纸质图书的存在意义,并非在于简单的阅读愉悦,而是在于文化的传承。

“图书榜”相对应的是“畅销书排行榜”以及各大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排行榜,在后两者中,如《王牌宠妃》《木槿花西月锦绣》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网络文学作品几乎占了相关数据90%以上的份额,而在“图书榜”中,这些事关段子、穿越、青春、宫斗、玄幻之类被“群选”而认可的作品,却难以寻见。

毋庸置疑,在大数据时代下,“图书榜”所弘扬的,更是一种坚守与传承,是对文化出版的认可。这是对“数据化”、市场化阅读的一种批判或反抗。更准确地说,有些畅销书是可以通过电子阅读(如手机、Kindle与网络阅读)来完成,甚至本身就是来自于网络的——如段子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与网络小说《王牌宠妃》。因此,这些书不但畅销,而且还是图书馆与电子书下载网站的宠儿,但如《路遥全集》《陈独秀全传》等,显然不适合电子阅读,必须依赖纸质阅读才能完成。

尽管大数据催生了各种文化著作以电子书的形式存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开放下载的,但是纸质的著述依然有着电子出版物不同的生命力。“好书”二字似恰能概括大数据语境下“群选”的尴尬与“特选”的珍贵——畅销书固然在出版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就现状而言,文化类的图书似乎更值得珍惜。

“图书榜”实际上还包含了好作者、好编辑乃至好的出版机构,这些共同构成了“图书榜”的组成。顾名思义,“好书”意味着引导人类社会向善、求真、爱美的书籍,是社会精神生产的正能量,是人文精神的推手。正因其可贵,所以才会被表彰、肯定。大数据给整个时代带来“群选”可能乃至“狂欢”的心态,而民众对于“好书”的期待,以及“图书榜”受到关注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出版业存在的客观问题。

首先,大数据带来的“浅阅读”甚至“审丑阅读”潮流,使得大家渴望具有人文精神与深度的出版物,这是时代所迫、大势所趋。

自2003年以来,中国出版业进入了体制改革的快车道,但与此同时,图书市场开始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乱象。缺乏审查而又看重“点击率”的网络文学大行其道,与之同步的悬疑、宫斗、盗墓乃至色情、凶杀等有违社会公德甚至违法的出版物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不少出版社奉行“渠道为王”“销量为王”的价值观,甚至有些作者以写禁书为乐,以被封杀为荣。在这样的语境下,许多作者一夜爆红,不少垃圾渣滓出版物风靡全国街头巷尾,一定程度上造成全社会价值观的混乱。

nlc202309031252

这些以“媚俗、恶俗、低俗”为美的“审丑”阅读,实际上是读图时代、网络时代的“浅阅读”产物。大数据时代下,人类的一切走向了数据化传播,包括知识的载体——文本。在这样的语境中,读者开始从猎奇到“审丑疲劳”,需要有人文价值、唤醒心灵的读物。许多“好书”或许在短期内无法匹敌穿越、宫斗类作品的印数,但是却可以在有影响的人群中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加上“图书榜”的推广,更能让“好书”绽放出其应有的生命力。

其次,“图书榜”未必是“畅销书排行榜”,但却可以对大数据时代“群选”的民粹主义文化有所抑制,以正确的价值观与舆论导向来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

不宁唯是,当下中国出版业实际上在很大程度是由“群选”占主流,许多出版社迫于生存压力必须奉行“畅销为王”的策略,以至于不得不向大多数读者妥协。以此为前提,自然会出现“畅销书”与“好书”的博弈——要么在夹缝中诞生出非常少的“好畅销书”,要么劣币驱逐良币,品位低俗的“畅销书”大规模侵占市场份额,让许多出版社不敢出不畅销的“长销书”。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群选”很容易沦为一种民粹主义文化。即认同于一种“泛民主化”的大众选择。一些格调不高、价值观有问题乃至内容不健康的读物,会因为在网络上的走红,而成为书店或电子阅读库里的畅销书。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好书”明显可以起到矫错纠偏的引导作用。简而言之,专家们的“特选”实际上是为读者开了一份书单:哪些书值得一读,哪些书有收藏的价值。

由是可知,“畅销书排行榜”是自下而上的,根据读者的选购、偏好(包括下载、点击率)所形成“大数据”的提炼,而“图书榜”则是自上而下的,由业内人士,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好书。“图书榜”的推广,对出版业的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在“数据化”的阅读时代中可以起到标杆、灯塔的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图书榜”自21世纪初开始兴起,持续至今,已蔚然大观。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笔者个人认为,“图书榜”存在着仍需改进之处:内容偏单一。这也是束缚今后“图书榜”继续发展、前行的桎梏。

“图书榜”的评委几乎都是人文社科类学者、知名作家、记者或出版人,背景比较单一,较少拥有理工科、政界、医疗卫生界与宗教界等其他行业的人士,缺乏对科普著作、危机自救等应用性书籍的推广。

“图书榜”面对的是整个中国的阅读市场——这个市场由几十万种图书与十几亿人所组成。而在四大“图书榜”上,上榜的图书多是人文、政治、艺术、历史类的图书,其中不乏艰深晦涩的学术著作。

这些“好书”固然有一定价值,却大多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柏拉图虽是经典,但不可能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去读柏拉图。我们应该主动拓宽“好书”的意义,譬如老年病的防范、心脏病的救治、车祸骚乱中的自救等内容的图书。事实上,相对于大多数“好书”而言,这些书也是市场中的“畅销书”,而且对于社会发展、稳定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但是之于不少人文学者或出版人而言,这些书实际上是“下里巴人”的出版物,既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稀缺的史料,更没有独特的学术创建。但是这些书却可以具体地服务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当然它也是广义上的“好书”。这正如著名学者何其芳先生所言:“马列主义要读,养猪指南也要读,它们都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全面、开放的现代社会。借此,“图书榜”的评委更应该增加一些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扩大“特选”的对象与主体,进而使得“好书”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都有所扩大,这是“图书榜”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必然举措。“好书”二字,意味深长,它既需要引导舆论,又要服务于不断数据化的社会,为这个急速发展并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上一篇:外研版英语必修二单词和词组汉译英练习下一篇:省院领导在某法院审判大楼庆典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