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

2024-05-08

与时代同行(精选十篇)

与时代同行 篇1

卓达集团独创“二产先行、 三产联动、新生产力造城”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各地新型材料产业园和新型城镇化产业新城开发建设。集团业务涵盖新型材料、 养老健康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现代农业、低碳智慧城市建设、港口建设及运营等实业,拥有新型材料、竹钢、 木钢、创意、养老等方面数百项专利与技术,项目遍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并且走出了国门,分别在马来西亚、俄罗斯、蒙古等国进行大开发。

创业前十年,卓达集团在河北省石家庄、海南三亚等地开发近十个住宅社区,先后荣获国家建设部“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和“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荣誉。此后,卓达集团“跳出房地产做房地产”, 致力于开发产业地产。在石家庄东部新城建设100万平方米城市综合体——卓达星辰城市广场。 在石家庄东南开发建设200万平方米卓达太阳城,国际俱乐部、 文化街区、国际学校、市级医院、购物广场、城市公园已建成使用;规划2000万平方米的太阳城总二期开工在即。在京东南天津武清区,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区项目——卓达三溪塘,开发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基地——规划1000万平方米的卓达太阳城养老社区,规划建设300万平方米京东南温泉水城,开发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项目——规划1000万平方米的创意台湾文化产业园。伴随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卓达京东南项目群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威海南海新区开发建设包括30万吨级卓达海港、规划年产量5000万平方米的绿色新型材料产业园和总规划2000万平方米卓达香水海新城,以港兴业, 以业兴城,产城一体,共同繁荣。

党的“十八大”之后,卓达集团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升级的契机,跳出城市发展城市,着力建设以新生产力为代表,集聚新兴产业的产业新城。

卓达产业新城模式得到众多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已有19座产业新城启动建设, 另有十余座正筹备开工,还有一大批上百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项目即将签约启动。

跟着国家战略走是卓达集团发展的核心理念,卓达绿色新材料高科技产业园、卓达文化产业园区、卓达创意产业园区、卓达养老产业园区、卓达临港产业园区、卓达健康养生产业、卓达现代服务业、卓达绿色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布局,在为国家着想的同时,也在谋划着企业的未来。

孝行天下,爱在卓达。经过8年探索,卓达集团独创“居家 +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全龄化养生养老社区模式。卓达老年健康产业集团在京东南已开发建设中国首家养老示范基地——卓达太阳城养老示范社区。由卓达集团投资,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养老产业联盟密切合作,共建集养老、文化、生态休闲、健康、教育等于一体的养老社区,目前已被列入民政部确定的五大养老基地之一。在全国各地的卓达产业新城,都将引入养生养老社区服务,引入高科技信息技术,开启全国风景名胜分时养生养老服务,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企业发 展的同时, 卓达集团积极投身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共捐助善款达12亿元,连续三届荣获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奖,两次荣膺中国十大慈善企业称号。

与时代同行 篇2

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更是创造奇迹的季节,2012年的春天因为承载着“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2周年的纪念日而显得格外绚烂。100多年来,全球妇女运动蓬勃发展,妇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长葛市的妇女运动更是如此,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葛市的妇女工作与时代同发展,历经着岁月洗礼,焕发出夺目光彩,彰显出勃勃生机。全市广大妇女也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科技、从家庭到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洗礼,在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自身的跨越与发展。今天我们将撷取其中的精彩片段和生动瞬间,与您一起解读XX妇女发展的光辉历程,分享妇女工作的累累硕果。

追求卓越铸就品牌

双学双比,生机勃勃。在农村开展了以“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为内容的“双学双比”活动。实施巾帼科技星火工程,抓好科技培训;实施“巾帼信用工程”,搭建致富平台;实施“巾帼致富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全市共建农村妇女科技指导中心17所,举办培训班3754期,培训妇女34万余人次,90%以上妇女掌握了2门以上实用技术。多渠道争取小额贷款1100万元,帮助1300名农村贫困妇女脱贫致-1-

富。培树巾帼科技示范园区17个、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98个、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户1200户、巾帼科技能手3750人,撑起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半边天”。

巾帼建功,尽展英姿。在城镇女职工中开展“巾帼建功、女性创业就业行动、巾帼社区服务工程”等活动,举办全市女工才艺大赛、岗位技能比武等,涌现出巾帼文明示范岗、巾帼建功先进集体、三八红旗集体共78个,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共1250人。评选表彰市“十大女杰”、十大“优秀女性”,为女职工争先创优树立了一面旗帜。

家庭创建,再谱新篇。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和谐家庭、廉洁家庭、节约型家庭、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从城镇拓展到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全市共评选表彰文明家庭2300户、好婆婆、好媳妇12000人,36户家庭荣获省、市级“文明家庭”称号,以家庭的和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依法维权,彰显真情。与有关单位联合建立妇女儿童维权工作联席会制度,完善妇女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制度和劳动保障法监督员制度,制定来访接待制度,成立“三八”法律事务服务所,组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开通“6189935”维权热线、成立“110”反家庭暴力报警中心。近年来,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50(次),结案率达100%,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帮助960人次。

关注未来,托起明天。实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认真实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目前我市已成立家长学校259所,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开展“快乐妈妈家教知识”报告会69场,提高了家教水平。开展 “百优、十佳”儿童评选表彰活动,评出百优、十佳儿童共计400名,促进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拳拳爱心点燃希望

妇联积极协调全社会为儿童办实事、办好事。实施“春蕾计划”接受多方捐款资270万元,资助310名贫困中小学生、100贫困女大学生继续学业;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动员爱心人士、爱心家庭、企业筹集资金13万元,帮扶52名特困优秀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完成学业;开展庆“六一”“心系儿童、关注未来”献爱心活动,举办关爱明天庆“六一”捐助晚会,帮扶救助贫困儿童、留守儿童300人。实施“春暖行动”,启动“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程”,对我市8200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进行登记造册,逐人建立档案,建立“留守儿童之家”5个,培训心理咨询师5名,招募“代理妈妈”330名,从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亲情、更多关爱,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探索,充分展示了XX市妇女工作取得成就和发展,市妇联也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省“三八”红旗集体、省实施“春蕾计划”先进集体、省“维权示范岗创建”先进集体、省重视提高妇女干部素质先进单位、省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XX市“双学双比”先进单位、妇联工作目标实施先进单位、妇女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家教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阔步前行

我们与时代同行 篇3

在新中国画院以“时代华章”庆祝建立50周年的时候,地处祖国东南一隅,年轻的深圳画院也走过了20年的探索历程。

深圳画院成立于1986年,在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深圳特区处于当代中国变革的前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产生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正是新时期画院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历史积淀薄弱,被人称为“文化沙漠”的年轻城市建设文化,建设一个专业美术创作研究机构,深圳画院自觉地承担了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和新兴城市文化建设的特殊使命。

得益于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政府对画院建设的重视,深圳画院在上世纪90年代规划、设计、建设了坐落在青山环抱的银湖之畔的画院新址。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有展览厅、学术报告厅、专业图书馆、各类画室、摄影和版画工作室,还有为客座画家配置的画室及各项配套设施。这一现代化、专业化、多功能的设施,为画院开展创作、研究、展览、收藏和国内外美术交流,提供了优越的硬件条件。

在特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才观指引下,深圳画院形成了一支年轻的、多元的美术创作和理论队伍。我们率先提出和试行了客座画家的制度,通过画院和艺术家双向选择,艺术家可自带或参与回院的课题,画院不给工资但提供创作研究和生活条件,展示创作成果,进行学术研究。历年来,已有包括美国、法国、德国、东欧和亚洲国家的20多位优秀艺术家参加了客座计划,在深圳画院取得了艺术成果。画院开展的众多创作、研究活动和重要的课题,都是由体制内外的艺术家共同完成的。驻院的画家和理论家,除了自身的创作研究工作,更多地承担了项目和课题的策划、组织工作。努力形成一种以养项目,养事业取代养人头的运作机制,一种开放的、多元兼容的学术环境和一支能进能出、长期保持活力的专业队伍。

画说深圳

作为站在新时期起跑线上的新兴城市的年轻画院,深圳画院审时度势,努力把握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脉搏,明确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学术定位,提出了当代中国画革新的课题,持续不断地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活动。

90年代初,这支年轻的、并不成熟的画家队伍开展了以“深圳画家画深圳”为题的深入生活和创作活动,产生了一批表现正在发生的改革开放时代风貌的作品。《人民日报》、《美术》杂志发表了这批新作,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著名专家、学者们的肯定,为当时的画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这项活动年年举办,持续至今,积累了反映城市面貌的优秀作品。其中,描绘改革开放历史的百米长卷《画说深圳》还在全国美展获奖。画深圳的实践,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画和当代生活的关系的理论思考:中国画的创新应该走出形式、技巧的局限,直面观念的更新和创作母题的拓展。在此基础上,深圳画院大胆地提出了“城市山水画”这一中国画与时代同步的革新课题。全国20多位著名山水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参与了我们主办的城市山水画研讨活动,评论了深圳画院画家们率先创作的城市山水画实验性作品,深入研讨了“城市山水”概念及山水画发展与现代都市化建设的关系,还在深圳这座新城进行了考察和写生。研讨活动之后,画家们都尝试了这一课题的创作,并与深圳画家们的作品一起举办了首次城市山水画展。十年后,城市山水画已成为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众多画家们共同求索的课题。去年,中国美协在深圳双年展期间举办的“全国城市山水画展”,近千位画家的作品参选,展示了中国画创新的一项可喜成果。

都市水墨

当代中国都市化的历史进程,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也使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生成的传统水墨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城市山水画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进而研究水墨与都市的关系,提出了“都市水墨”的概念,以期在用水墨画表现都市景观的同时,也表现都市人、都市的形态、情感和观念。“都市水墨”为水墨画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创作母题,而且正创造着新的水墨语言,构筑着水墨画的当代形态。

“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和“深圳水墨论坛”是深圳画院开展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的重要载体。“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源于1988年“北京国际水墨画展”和1992年“深圳国际水墨画展”。该画展是从1998年起确立为国家文化部批准立项、深圳市政府主办,由美术界专家顾问、美术专业机构承办、美术专业人士策划、组织、实施的常设性展事。1993年起又举办了“深圳水墨论坛”。18年以来的七届展览和相应的学术活动,有近千位中国和世界几十个国家、地区的策展人、画家、艺术史家和批评家参与。前期的展览提倡传统水墨画的创新和交流,侧重展现各种风格流派的高水准的作品,营造了海内外艺术家共聚一堂、切磋艺术、联络感情的氛围。经1998年第一届双年展的转型,2000年开始,明确以推进传统水墨画走进当代、走向世界为宗旨。以创作和学术共同探求水墨画在当今文化语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空间,力求赋予这一传统艺术以新的观念,丰富其精神内涵,拓展其表现形式。在展事的策划、组织、展示诸方面也逐渐转换传统型美术展览的模式,构建现代艺术展览的形态。历届展览和论坛先后设立了“水墨与都市”、“都市水墨”、“设计水墨”、“笔墨在当代”、“笔墨传承”、“水墨空间”、“水墨·生活·趣味”等创作主题和“20世纪水墨画”,“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艺术”,“水墨画与当代生活水墨画与展示空间”等学术主题。画院还建立了网站,定期向海内外发布水墨画艺术的创作动态和研究信息,力求全方位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水墨画交流平台。今天,深圳双年展和论坛已经成长为国内外最重要的水墨艺术展事和学术活动。她始终把握了水墨画发展的脉搏,为推动水墨画的当代进程产生了积极作用。

在致力于传统水墨画现代转型的同时,深圳画院还积极关注当代多种艺术融合发展的趋势,研究水墨绘画与设计艺术、建筑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关系。在双年展的课题中引进了设计、影像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还策划举办了“亚洲时间”、“黑极生像”、“冯纪中和方塔园”等运用新媒体进行的创作和展示活动。在艺术领域中努力实践了这个年轻的创新型城市“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精神。

植根于深圳的版画艺术

在全力构建水墨画专业研究中心之时,画院把版画艺术作为第二专业重点。我们承担了在90年代停刊的 《中国版画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与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共同把改版后的年鉴办成了一本全面反映中国版画创作状况和成果,推出优秀版画家的专业刊物。并每年甄选100幅优秀版画新作举办“《版画年鉴》精品展”,由画院收藏。画院的版画专业人员还积极参与了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

艺术使世界认识深圳

作为政府主办的专业美术机构,使用纳税人的钱,深圳画院始终明确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责任。我们的创作为城市提供了优质的文化产品,我们的艺术活动为城市打造了文化品牌,提升了

城市的文化品味,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品格:我们举办了200多个公益性艺术展览,接待了海内外观众数万人次,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活,我们收藏的1200余件当代水墨画精品和数百件当代版画作品,为城市积累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积极承担政府有关美术专业的各项工作任务:画家下基层、下工厂、下部队、进学校、进社区为群众提供直接的文化服务,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输送了专业力量的支持。在城市文化建设的格局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画院发挥了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深圳画院充分利用窗口城市的特点,十分重视和积极开展了对外美术交流。在打造双年展这个国际美术交流平台的同时,策划、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外美术交流活动。近年来,画院举办了“超越现实——当代欧洲艺术大师作品展”、“英国奥斯特大学版画工作室30年展”、“加拿大诺瓦克版画工作室作品展”、“德国纽伦堡美术作品展”和众多国外艺术家的个展:与德国纽伦堡艺术院、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等专业美术机构开展了互换艺术家的计划:组织了“深圳画家画深圳”法国展、“城市山水画”德国展、深圳版画作品赴美国西雅图展,还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德国、韩国和丹麦等国的美术馆举办了画院画家的个人画展。画院还以地理之便,广泛开展了与港澳台的美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并产生了“让世界了解深圳,让深圳走向世界”的积极作用。

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深圳画院初创时期,市委领导指示说“深圳是全国的特区,深圳画院应该面向全国”。20年来,深圳画院一直把自身建设和发展作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和一块试验田。和深圳特区的各项事业样,深圳画院的成长得益于全国美术界的关爱和扶持。吴作人、李可染先生为年轻的深圳画院题写院名,叶浅予、华君武、关山月、黎雄才、赖少其、沈柔坚、何海霞、唐云、程十发、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丁聪、黄永玉、卢沉和王己千、朱德群、方召麟等老辈艺术家,都曾为这个年轻画院的成长倾注了心血,亲身参与过画院的艺术活动。在画院发展的道路上,更有千百位海内外的画家,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中国美协、中国画研究院和各兄弟画院、各美术学院、美术馆和专业机构都为扶持这个美术界的小弟弟作了大量的工作。深圳画院得以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成长,我们倍加珍惜。

报纸副刊应与时代同行 篇4

关键词:报纸,副刊,与时代同行

副刊, 作为一道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 对拓宽读者的知识面、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审美品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报纸副刊既造就了像鲁迅这样的文学巨匠, 也培养了许多文学青年。在中国现代史上, 有不少影响深远的作家、艺术家谈到报纸副刊都满怀深情。

但是, 副刊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副刊长期故步自封, 从内容到形式一成不变, 以一种静态的状态脱离了现实、脱离了读者, 远远不能反映和适应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有的传统副刊过分强调高雅、特殊, 而缺少对历史的反思、对大众的关注, 缺少对热点问题的思考和深层剖析。特别是近些年, 随着副刊读者数量的减少, 许多报纸压缩甚至取消了副刊版面。因此, 不断探索副刊如何办的问题, 已经成为副刊发展的当务之急。

作为一名编辑, 近年来, 笔者在策划副刊版面时会与相关节日相结合, 提前预约, 提前下笔, 让本地的人讲自己的切身经历或者身边的真人真事。这样能让副刊内容更加真实,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副刊的可读性。例如, 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 副刊编辑选取典型人物, 让他们尽情抒发自己对节日的感慨、感受、感怀。副刊每年的主题不同, 有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 有年过五旬的老者对他们父母的异样感情, 这些感人的故事再配以整体版面的协调构图, 让人耳目一新。

副刊既然是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副刊也应该像新闻一样,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 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 贴近百姓生活,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弘扬职业精神, 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才能使副刊肩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 承载传播人类文化的光荣职责。

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 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 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精神诉求也随之丰富而活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代同行, 给老副刊注入新活力, 既要导向正确、格调高尚, 又要不失休闲与时尚的情趣, 也就是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供多样化的信息统一起来, 给读者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熏陶和感召。

报纸副刊与时代同行, 就需要紧密结合当前形势, 弘扬主旋律。2016年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在这样的特殊年份, 笔者在策划副刊时也紧跟时代的脚步, 遍访老红军和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 让他们去讲述自己与那个时代我们所不知的故事, 将老一代革命军人身上的优良传统通过媒体传播出去, 以教育下一代、教育后来人。

但是, 要办好副刊, 让其产生深远影响并非易事。一般来说, 一张报纸的副刊从内容到形式奇趣迥异, 各有特点, 有的宽广博杂, 有的具有人文关怀, 有的又通俗活泼, 这些都给选稿、编稿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也就是说, 副刊编辑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统领和指导下, 不断丰富知识、更新知识, 加强学养文化建设;在提高政治素养和修养的同时, 提高业务水平, 严格选稿、精心编稿, 才有可能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让读者喜闻乐见。

副刊编辑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个重要职业。一名称职的副刊编辑, 不一定要具备新闻记者那样特别敏锐的新闻嗅觉, 也不一定要像新闻记者那样, 整天奔走于大街小巷, 但却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这种素养和道德包括较强的思想政治水平、较为广博的业务知识、深厚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甘于为人作嫁衣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副刊编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绝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长期学习、长期积累形成的。尤其是现在, 社会科技日新月异, 各种知识不断更新, 所有这些都向人们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作为一个称职的副刊编辑, 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必须不断“充电”、与时代同行,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报纸副刊, 一向被人们深情地称为“精神家园”。副刊编辑应像家园的耕耘者一样, 辛勤地劳作, 为这片土地付出心血和汗水;需要像园丁一样不断地浇灌, 使这片家园永远绿草如茵。

一个称职的编辑, 之所以能在众多来稿中挑选出读者喜爱的稿子, 除了学识、眼光、精通编务等, 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 其不是冷漠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高高在上的编辑, 而是爱群众所爱, 忧群众所忧, 能够感受生活跳动的脉搏, 既是编辑又是读者, 是代表广大读者坐在编辑的位子上。笔者认为, 只有这样, 副刊才能很好地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 为读者提供更多健康、向上、和谐、充满人情味的精神食粮。

与时代同行 为人民抒写 篇5

——作家、艺术家畅谈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

本报记者 李 舫

胡锦涛总书记11月22日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的重要讲话,在全体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代表们对讲话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对文艺事业的大好形势给予了科学分析和充分肯定,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心血劳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讲话总揽全局、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深刻,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与会代表满怀激情地表示,胡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四点希望,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激励和鞭策。作家、艺术家,要用自己手中的笔,用自己的舞台,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写,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伟大的时代和人民。

文化建设关键时期

强国战略恰逢其时

连续八次参加文代会的老艺术家田华感慨地说,胡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充满新意、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让我更加坚定了铁心跟党走、真情报党恩的信念。

很多代表提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之际,九次文代会和八次作代会的召开可以说是“恰逢其时”。老艺术家李默然说,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表示,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非常重要、非常及时。

一些老艺术家代表为总书记重要讲话深深感动。84岁高龄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说:“听了总书记对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这么高的评价,我真正明白了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我要对自己和工作负责,不断学习、从头学习,坚持不懈为人民服务!”雕塑家潘鹤说:“我能在自己快90岁的时候看到中国文化复兴的高潮,感到非常激动、非常幸福。”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贺捷生表示,讲话深刻阐明了文艺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她说:“作家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才能塑造民族和人类的灵魂。”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说,正值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总书记的讲话令我们心潮澎湃。这次讲话强调了文艺和人民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总书记提出了“隽永之作”的要求,这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的领导更有力度,充分尊重了文艺发展的规律。只有真正为了人民的艺术才能成为真正的隽永之作。

把握黄金发展机遇

勇于承担历史责任

文艺评论家吴元迈说,胡锦涛总书记将我们的使命作了深刻阐述。讲话中提出“我国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握住。之前我们一直在学习和追赶别人,在这个没有“出头人物”的时代,我们要反思、总结世界和中国文坛现状,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另外,文化软实力如何做大做强,如何“走向世界”也值得思考、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希望文艺工作者主动承担“四个历史责任”,这令作家、艺术家、评论家倍感振奋,也感到肩上沉甸甸的历史重担。作家王树增说,讲话从“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创新精神”、“提 高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四个方面,对广大作家艺术家提出了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主动承担起历史重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伟大的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创作人员如久旱逢甘霖。”作家陆天明说,“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同样可以警示今天的国人。信念的缺失、道德的滑坡不能不让我们警觉。六中全会的召开恰逢其时,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总书记这次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文学发展的方向。”

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人深受教益,备受鼓舞,感到无比温暖,这是党对文艺工作者的重托、期望、信任和关爱,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号角,“四点希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战略部署,要下大功夫深读细研、学深悟透、奋力践行。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康健民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一次在总书记的讲话中响亮地提出,足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艺工作者是文化事业的建设者,总书记在讲话中极大地肯定了文艺工作者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重要作用,这让我们感到亲切、激动、自豪,同时觉得使命重大。

曾经六次参加文代会的表演艺术家姜昆说,每次都会有许多新的感受。这次,总书记讲话一开始就指出,在党和国家举办一系列大事喜事、应对一系列难事急事的过程中,总有文艺工作者辛勤奔忙的身影。这令他特别感动。上次文代会,总书记用很大篇幅讲了文化艺术的创作问题,并用“两个轮子”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今天,总书记提出了文艺工作者要承担的“四个历史责任”,鲜明地指出了当前文艺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著名编剧王朝柱说,总书记的讲话所提出的“四点希望”,仿佛是在和我们谈心。作为一名老党员作家,我觉得当前最根本的,除了爱国,还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勇于担当,一个是推进文化创作的历史责任,一个是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

白族女作家、中华民族音像出版社社长景宜表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作家,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深受鼓舞。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来自于文化的创造力。少数民族作家有责任、有信心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在创新中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很实际、很鲜明、很恰当、很清晰,对文艺的宣传、文艺和人民的关系阐述得很清楚、扼要。”作家王安忆说,“我深有感触的,一是其中强调„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二是„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发展文艺事业‟;三是„把文联、作协建设成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四是„把实现个人艺术追求和促进社会进步有机结合‟。创作者作为一个社会人,要对社会负责。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后,大家对文化的发展繁荣都怀有深深的期待。”

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 篇6

1月31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浙江省政协委员、作家黄亚洲一份《关于推动学雷锋活动建议函》上批示说:“雷锋事迹感人至深,雷锋精神影响深远。今年是雷锋同志殉职50周年,亚洲同志创作的长篇小说《雷锋》很有意义,对此要给以重视和支持。”

近日,笔者采访了刚由外地出席“学雷锋论坛”回到杭州的黄亚洲,从中了解到一段他满怀深情写《雷锋》的故事。

与“雷锋”面对面

2008年,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当救灾工作全面展开后,文艺创作队伍也陆续前往灾区采访创作。此时,黄亚洲受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永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之约,签署合同,创作电视连续剧《雷锋》。

第二天,黄亚洲作为中国作家采访团的成员,匆匆飞赴灾区,投身到了触目惊心的废墟和众志成城的呼号之中。他在都江堰、绵阳、绵竹、北川、什邡、汉望的瓦砾间穿梭的那10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里,不知遇到了多少穿消防红的、穿橄榄绿的、穿天使白的和穿公安蓝的活雷锋……在黄亚洲当时创作的散文和诗歌里面出现的“雷锋”,仅仅是他们中极小极小的一部分。

黄亚洲亲眼目睹的或是他事后采访的,都是这样的一些“雷锋”:在废墟中十指磨破露出骨头的消防勇士、奋不顾身冲进摇摇欲坠的危楼或者从高空“盲降”的部队官兵、组织“敢死队 ”抢救伤残者的满眼血丝的基层干部、家人遇难仍维护着社会秩序的公安干警、自掏腰包奔往灾区的青年志愿者、怀里紧紧搂着学生自己却已经停止呼吸的老师。面对这些新时代的雷锋,黄亚洲等采访团成员经常是热泪盈眶。在写作《对不起,张米亚,我们要锯你》这首诗时,他甚至数度哽咽。他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并在汶川大地震尚没有满一个月的时候,就出版了个人诗集《中国如此震动》。

在鲜艳的五星红旗胜利飘扬了六十年之后,黄亚洲觉得:当代社会在面临各种困难、灾害和大是大非面前,“雷锋”就会大量涌现,主流价值观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在推进着,中国公民思想的基本面始终是阳光的、健康的、坦诚的。黄亚洲强调说:“这种爱心和人道关怀,当然也包括不息的批评、探索、建议、提案和呼吁,人民强大的声音与强大的祖国同在,雷锋精神与时代同步前进,新时代的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这是铁的事实。 ”

黄亚洲一回到西子湖畔,就打电话向制片方再次承诺:“雷锋题材,我认了!我一定会全力写好这个剧本的。 ”

熟悉黄亚洲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有激情的作家。

探寻雷锋的踪迹

在结束灾区紧张采访任务的第三天,黄亚洲又飞赴东北各地,探寻雷锋当年留在那里的踪迹,多次与雷锋的老战友座谈。黄亚洲激动地对笔者说:“当你面对那些老人脸上纯朴的皱纹的时候,你就像是在触摸一段真切的岁月的年轮。”

雷锋战友乔安山紧紧握着他的手说:“黄作家,现在的青年人、孩子们,不是不提雷锋,而是都在念叨着雷锋呢。你看,这么多的单位接连不断地邀请我去宣讲雷锋精神,我喉咙都讲哑了! ”.

雷锋在新兵连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当时任技术连连长的杜玉琛说:“我至今回忆起雷锋来,还是历历在目。雷锋当兵共两年零八个月,在营口生活近一年,雷锋入伍后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在营口。”

雷锋老战友张时扬回忆说:“是我把雷锋和其他新兵从营口火车站接到营房的。一天上午,我接到团部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个新兵,星期天到营口火车站候车室做好事不留名,车站的工作人员和旅客深受感动,团部要求一定要查找到。我后来在新兵连把这个小战士‘挖’了出来,他就是雷锋。 ”

使黄亚洲特别感动的是,一位雷锋所在部队的教导员在座谈会上突然站起来,双手举着一张自制的“雷锋卡”,坚持要授予黄亚洲,说:“您肯写雷锋,您就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您有功劳,我们就要把‘雷锋卡’授予您! ”

黄亚洲对他们说:“你们想想,我能不写雷锋吗?你们再想想,我能不写好《雷锋》吗? ”

从东北回来后,黄亚洲没过几天又马不停蹄赶往湖南,在雷锋的家乡采访。

当黄亚洲踏入雷锋故居的那间黑乎乎的泥墙茅屋,管理员告诉说,这佃户屋是根据老辈人回忆按当年模样翻造的。确实也是这样,一座破茅屋不可能维持七八十年的寿命。原先叫“湖南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塘村”的雷锋家乡,早已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雷锋当年的小学同学、同村人当中,黄亚洲细细地探究雷锋真实的足迹。他提一些古怪的问题:“那个压迫雷家的唐家老地主,真的被开了斗争会吗?被枪毙了吗? ”“雷锋有绰号吗?”“解放以后,翻了身的雷锋还有受委屈的地方吗?”许多真实的答案,与曾经出版的林林总总的雷锋故事、雷锋纪实文学中的描绘,是不完全一样的,有许多素材是黄亚洲第一手“挖”到的。

黄亚洲对笔者说:“长篇小说的文体,从某些方面来说,人物的安排需要‘杂取’,需要典型化,但是,从本质上说,也许更逼近一个真实的雷锋。 ”

倾情倾力写《雷锋》

在“雷锋精神”不会消逝这样的信念激励下,黄亚洲开始挥笔创作《雷锋》电视剧本,以及同名长篇小说。

黄亚洲擅长写诗和小说,当然影视文学也是强项。他曾因创作电影《开天辟地》、电视连续剧《日出东方》、长篇小说《建党伟业》等许多文学、影视作品,而荣获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金鸡奖、金鹰奖、华表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

黄亚洲充满激情地在他的《雷锋》剧本和小说里,以文学的清新笔调,向读者捧出了一个生动的雷锋和一大批活跃在雷锋身边的人物。雷锋自不用说,雷锋周围的首长领导、同事战友、乡邻群众的描绘,也是十分饱满鲜活。无论是雷锋年幼时的母亲、哥哥、彭乡长和六叔公一家,在团山湖农场认的“姐姐”,在北上火车中认的“妹妹”,乃至到部队后的吴政委、关指导员、虞连长、战友乔安山、同乡向秋生等人,包括雷锋做好人好事时遇见的无数普通老百姓,个个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与雷锋的成长交相辉映,真是不简单。

2010年下半年,黄亚洲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雷锋》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引起很大反响。辽宁营口市委外宣办的一位副主任、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一位副团长,都说在阅读中连流了三次眼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连续广播这部长篇小说,听众互动踊跃,直至将黄亚洲专门请去北京作了一小时的访谈直播。

黄亚洲应邀出席全国许多地方的“学雷锋论坛”。有一次,一位来自美国的“洋雷锋”罗杰斯听了他的介绍后,用生硬的汉语说:“我要看您的书,还要与您合个影。 ”雷锋的第二故乡营口市的文明办、教育局、团市委等六部门联合下达文件,向广大市民、青少年学生推荐这部优秀长篇小说,并发动读书征文、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奥运冠军、雷锋扮演者田亮还买了价值20万元的书,捐献给四川灾区的孩子们阅读。四川省委宣传部还将《雷锋》一书向社会推荐,并准备配送到全省“农村书屋”。

随后,黄亚洲编写的电视连续剧《雷锋》摄制完成,在荧屏上与观众见面,受到好评。雷锋作为一个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其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坚定信念,奉献、敬业、创新、创业的崇高精神,曾经感动和教育了几代人。雷锋精神在今天并没有消亡,并且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已经是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黄亚洲所塑造的雷锋真实形象,又一次拨动了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很感动。

让我们高唱雷锋之歌,与时代同行,与文明同在。

与时代同行 篇7

沈阳市第五十六中学坐落于沈阳市于洪区东平湖街336号, 是一所现代化的寄宿制省级重点高中。东连铁西工业重地, 西接于洪广阔沃野, 南望迎宾康庄大道, 北邻丁香秀美湖畔, 三环高速, 飞架南北, 碧树成荫, 平湖如练, 人与自然和谐相生, 形成了一流的办学环境。学校始建于1961年, 1987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高中, 2004年通过辽宁省示范高中评估验收, 2009年率先通过沈阳市第一批“标准化高中”评估验收。“幸福学生, 成功教师, 发展学校”是其作为沈阳市“课改样本校”和“教研基地校”而提出的全新办学理念!

完备先进的基础设施五十六中学新校区于2004年落成, 占地176000平方米。教学实验中心、图书信息中心、体育运动中心、学生公寓中心、餐饮服务中心、师生洗浴中心等建筑群宏伟壮观、古朴典雅。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 校园网站、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通用技术教室和配有“三机一幕”的网络终端教室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精干雄厚的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176人组成的精干雄厚的师资队伍, 其中全国中学数学最高奖项———“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1人、沈阳市教育专家1人、省特级教师2人、市名师2人、高级教师53人、研究生学力及在职研究生79人、市区学科骨干和带头人57人。

务实创新的教学工作学校现有在校生1469人, 教学班36个, 实行小班化教学。多年来, 学校恪守“以人为本, 科研兴校”的宗旨, 构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优质管理网络, 高考升学率连年递增。为了实现与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接轨, 2009年, 推广生本教育, 并被确立为全国课题组实验基地。2011年申报的教育部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获批通过, 学校成为沈阳地区唯一一所高中课题研究骨干校。

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德育管理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诗文朗诵会等社团活动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青春搭筑了平台, 在这里, 学生不仅能用知识充实头脑, 更可以在活动中完善人格, 五十六中学的每一天, 都会让学生在成长中感受人生的真谛, 在学习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与时代同行 篇8

一、完善节目流程, 全方位拓展受众范围。

《行风热线》开办之初就推出了"直播三部曲"。"走进直播间":各部门"一把手"带队与群众交流, 受理投诉;"走出直播间":对受理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市纠风办和媒体跟踪问效;"重返直播间":定期反馈问题解决情况和部门整改情况。

2004年, "行风热线"与其他媒体的互动初步形成, 以电台《行风热线》为核心, 《佳木斯日报》、佳木斯电视台分别推出《行风点击》、《行风在线》专栏, 使《行风热线》在有声传播的基础上, 实现了报纸上有字, 电视里有影, 扩大了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2005年, 《行风热线》由经济生活广播单频播出发展为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的三套频率同步直播, 达到行政区域和波段全方位覆盖;建立了市县联动机制, 实现了辖区问题当场问效。2006年, 针对部门职能交叉带来的职责不明、工作拖拉、办事不力问题, 《行风热线》推出"有主题联合办公直播活动", 围绕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百姓住房等内容邀请多家部门联合办公, 使节目更有针对性, 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为更紧密的为群众服务, 2010年, 《行风热线》的值班电话 (0454) 8664124变为24小时全天候开通;2011年, 《行风热线》节目又依托市纪检委网站开通了网上参与方式, 为百姓搭建了网上投诉平台。

二、策划大型直播, 不断增强节目影响力。

从2003年成立开始, 《行风热线》坚持每年举办户外直播活动, 先后举办了"'正行风、促发展'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服务日暨'行风热线'现场直播活动"、"万名公仆服务日"、"行风热线五周年研讨会"等特别活动。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 《行风热线》节目连续四年承办佳木斯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听证质询评议大会"。评议大会采取"全民参与、全程直播、质询互动、公开评议"的方式, 百姓出题, 职能部门作答, 评议代表打分。在质询互动环节中, 有群众电话同步参与, 有现场评议代表提问, 更融入了记者前期调查采访、现场口头回传, 增强了可听性和冲击力。整个四天的活动电台全程直播, 10多个小时的质询互动, 创造了电台直播的时长记录, 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响应和充分肯定。

三、立足民生民情, 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行风热线》开播十年来, 热度有增无减, 其根源就是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 群众的反映就是我们出征的号角,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真切的关注, 群众的困难就是我们担当的责任。

2003年, 物价局直播中, 听众反映地下停车场多收费的问题, 直播节目结束后, 物价部门立即进行调查核实, 并举一反三, 对全市停车场进行了治理整顿, 对乱收费、不明码标价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治理整顿。

2005年, 春忙时节, 郊区平安乡东风村稻农却因稻田无水灌溉一愁莫展。经记者调查, 村民上交的水费被村委会挪用缴纳了农业税, 而稻农多用机井水维持灌溉, 由于水温低, 养分差, 造成大幅度减质减产。行风热线记者多方协调, 最终市郊区水务局免收了东风村6万多元陈欠水费, 区乡两级政府又帮助东风村修复了村级灌溉站, 解决了村民的生产难题。

2008年, 市工商局直播时接到听众举报, 东风区一处民宅内疑有病死猪肉的黑加工点。直播节目还在进行中, 记者就与工商局工作人员赶赴现场, 从一间民房内查获1.5吨死猪肉, 一并查获的还有一批用死猪肉加工好的假冒羊肉卷。

2010年, 贫困女孩关欣的落户难题被反映到《行风热线》节目组, 由于小关欣是"非婚生孩子", 再加上政策方面的原因, 她成了没有户口的"黑孩子", 一直无法上学。记者多方沟通, 帮女孩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黑户"生活, 走进了梦想中的校园。

2012年, 以盛产瓜果闻名的桦川县新城镇, 在香瓜旺销时节, 却因为一个"专业合作社"的出现造成了滞销局面, 《行风热线》记者深入调查, 详细分析了此类"合作社"的种种怪状, 最终及时叫停了瓜农和商贩都不买账的"合作社"。

一根细细的电话线, 就这样拉近了群众和政府部门领导的距离, 真话、实话、真情、实意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入话筒, 流入电波, 镌刻在《行风热线》的十年记忆里。十年来, 《行风热线》节目共播出2780多期, 其中周日直播节目460多期, 走进直播间嘉宾达9500多人次, 共受理群众咨询投诉26300多件, 问题答复解决率达到94.6%。

十年来, 《行风热线》先后被列为市委市政府"十大实效工程"的重要内容、纠风护民工程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重要推进措施, "行风热线"节目多次被授予省"十佳新闻栏目"、"新闻名专栏"。行风热线记者采写的作品获国家、省、市新闻奖一百多项, 多名记者主持人获得省"巾帼建功标兵"、"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与时代同行 篇9

3月4日集团公司在汽车一分公司富国街客运站举行“雷锋号”包车组创建活动启动仪式,首批29个车组被授予“雷锋号”包车组,35名驾驶员成为“雷锋号”包车组成员。

团市委书记赵宏、青工部部长关艳山,市交通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也,市文明办领导,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刘德升、总经理陶乃钧及各运营分(子)公司经理和部分驾驶员代表、媒体记者等共计16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仪式由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成涛主持。

集团公司首批“雷锋号”包车组是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经认真考核、筛选确定的。驾驶员所在包车组的各项安全服务指标,必须达到集团公司规定的指标,而且必须在车队名列前茅。集团公司将对这次授予“雷锋号”包车组进行考核,对不合格车组将取消资格,并建立此项活动的长效机制。今后还将对符合条件的车组分批进行授牌。

与青年同行美丽同行 篇10

一、做年轻人所做,赢得青年人的尊重

学校体育工作有教学、活动、业余训练等等,杂事颇多,显然仅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融合年长者的经验、青年人的活力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团队,才是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工作中,笔者常常与青年人同行讨论,将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系统分类,充分相信青年人的能力并且放手让他们去做,不仅由他们牵头去制定教学、训练、大课间和校内体育竞赛活动计划,而且由他们为主去组织实施,碰到困难,我再去主动帮助解决。譬如运动队的出操时,当负责训练的青年教师因为某种特殊的个人原因未到,我就主动顶岗帮助照应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训练内容,维持训练秩序,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组织大课间活动时,我就主动地问青年教师,看看是否有需要帮助解决的难题;运动会中,我还会主动承担最繁重的裁判任务……常年累月的坚守,既保证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赢取了青年同行的尊重。尽管大家平时工作付出很多,都很辛苦,但我与青年同行们的合作却一直很和谐,很愉快,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二、急青年人所急,走近青年人的生活

体育学科在学校群体中的弱势不是个案,青年教师当自我价值不被认同时,可能会牢骚满腹,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当年笔者与校长有三个私下约定:

一是学校体育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不论本组青年教师谁是责任人,身为组长的笔者首先担责,由笔者与相关责任人共同改进,如果改进不到位,首先批评笔者。

二是本组青年人违反学校规章制度,非原则性的问题,尽量由笔者与当事人沟通,在组内解决。

三是学校年终评优、评先必须按比例足额分配给体育组。这种敢于担当的举措,既让青年同行实现于自我价值,又让笔者走近了青年同行的生活。

三、想青年人所想,走进青年人的世界

上一篇:寻常型银屑病下一篇:结构与建筑